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6 09:34: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

篇1

内容多元化指的是网络文化没有中心性,除了包含多种文化内容之外,还有信息传播的多样性,通过文字、图像、视频传播,方便受众从多方面了解信息。

情景虚拟性指的是每个网民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并非一致,网络上表达的可以是虚拟的,是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反映,但不是真实的存在。

文化功能渗透性是指网络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来选择对信息的获取,但同时网络文化也能间接地影响网络主体。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渗透慢慢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可以丰富大学的生活,方便大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缓解心理压力,开阔视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各种思想观念充斥,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而言,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一些思想观念正确与否没有判断能力,早已沉淀的文化和观念容易在外来文化面前产生动摇,造成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混乱,有的失去了自我,而有的又存在着自我观念膨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一些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出现了一批宅男宅女,这类人心理成熟比正常人要晚,缺乏生活中的独立性,容易出现心理疾患。还有些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有的为了上网打游戏出现辍学甚至抢劫杀人的恶性行为,这都是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3.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网络具有多功能性,并且内容广泛,深受大学生喜爱,在今天的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努力克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因为网络文化具有渗透性,因此在利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自己先掌握网络知识,然后指导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让孩子利用网络文化来拓展知识面,不能因为出现了有网络问题的孩子就粗暴地杜绝孩子上网,这样常常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使后果更严重。家长在指导孩子上网时,要帮助孩子选择他们喜爱的内容,对一些低俗的、带有暴力并容易上瘾的游戏要进行约束。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也要规定,不能让他们将所有课余时间用在网上,鼓励孩子进行现实中的交流。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18-01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形成挑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我国传输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传递到我国,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宣传和灌输,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对大学生的政治理念形成了干扰。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对我国年轻一代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使他们不屑于继承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也使得他们趋之若鹜地追求西方所谓的先进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从而对我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2.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形成挑战

社会中一些典型的现象就也对大学生形成了不良诱导,比如诚信的缺失、信用的欠缺、各种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等等。而一部分大学生也在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社会基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质疑,思考问题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更多的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这些都使得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困难。而大学生自身抵御诱惑能力的降低,对自我要求不高,也使得各种不良价值观念有了滋生的土壤,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形成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异常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也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冲击和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这一方式来展开的,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主导着教学工作的展开,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把握。但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高校教师的固步不前,缺乏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欠缺对网络信息的掌握,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困难。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国际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利开展,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继承与弘扬传统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目标,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国情,更要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展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以及传统道德中所倡导的“正义”、“诚信”、“中庸”、“和为贵”等思想,在现阶段有其积极的价值。这些思想并没有落伍,而且与全球道德观是趋同的,是一致的,同时又与其他民族文化与道德观念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在肯定自身精神与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吸纳国外先进道德观念,使之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相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爱物”思想,可以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环保理念相结合,使之共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而服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顺应这一趋势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国际化的趋势相统一,要体现国际特色,也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加大弘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与国际化趋势同意的思想政治教育。

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新时代,大学校园更加开放、包容,也因此而成为多元文化聚集与碰撞的场所。各种文化观念、政治思想、价值理念在大学校园里得以呈现,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也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观念方面出现了困惑与迷惘,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方面要改造大学校园环境,从各种外部设施、场所的构建,到人文环境的塑造,使大学校园能够对大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熏陶与影响;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大学生正面的影响与引导。

3.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公众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在我国,大学生上网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网络则是有效的阵地与平台。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更是文化传播的必要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相关网站的建设、网络媒体的报道、高校网站宣传等方式来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挑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得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关乎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为学生的学习、娱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互联网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网络资源复杂多样,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出现诚信意识缺乏、自控能力弱化、信仰与认知不稳定等状态。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才能保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进而成为有助于社会的人。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是指实际工作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代表着互联网与实际工作的有机融合,简单的来说就是“互联网+实际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将技术与实践工作进行融合,使得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与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具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可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2]。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1)丰富了教育资源,互联网的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教育资源广泛且容易检索获得,并且互联网还具有快速传播共享功能,使得互联网的使用者都能够即时的获取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且教育资源内容齐全,不仅涵盖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等,还具有详细的案例分析,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全面,且案例分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拓宽了教育场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拓宽了传统教学的场所,在联网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使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各个角落。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教学,有效的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增加了教学模式,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全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结果是教学整体水平和效率不高,“互联网+”时代的出现,采用网络教学或课件播放模式,可以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良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还可以依托网络查询和巩固其所学的知识[3]。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中,则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大量教育资源涌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网络资源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相比于其他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且一般不在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范围内,很多学生甚至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太过于花心思,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4]。(2)互联网环境复杂,无法全面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文明建设,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素养,但其认知和社会辨别能力尚不成熟,易受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正确的,复杂的网络环境所产生的教育资源质量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错误和扭曲的观点,如若学生学习了此种教育观点,则有可能使其养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网络数据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完善的管理网络数据平台需科学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综合素养以及社会的需求,对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并重视其内容建设,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构建完善的管理网络数据平台是指详细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并形成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准确的掌握其思想动态,从而能采取针对性和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加以改进自身存在不足。另外此数据平台还应具备集管理、通信于一体,使得学生和教师课后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依从性和信赖感,从而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些都可以通过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支持得以实现[5]。另外,还可以设立短信平台系统,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有效和重要信息及时发送给学生,学生再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不良网络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建立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社交系统,不仅能有效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进步,从而也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在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中,教师应起引导作用,为网络平台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并在其中引导学生多进行学习交流以及分享健康的生活或学习心得等,当学生在平台中表现较好时,教师还应给其相应的鼓励,促进学生能够再接再厉,通过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还能有效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善于交流的技能,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学生综合网络应用平台,培育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感化、培养为基础,以培B优秀的人才为目标。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构建学生综合网络应用平台,凝聚全校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全时、全方位的指导,并且要求全校教师在实际教师和生活中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教学过程中合力联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6]。

(四)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创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视频在线教学,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在线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良好的互动且只能进行单个的视频教育,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互联网+”时代为为在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结合了视听与互动学习,通过结合新媒体与微课,将线上网络讲堂与线下实体讲堂有机结合,并且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网络讲学,再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思想政治相关知识。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广大高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管理网络数据平台、建立一体化的移动网络平台、构建学生综合网络应用平台以及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创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82-86.

[2]欧阳明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1-22.

[3]黄春丽,张文超.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16-118.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手机媒体的微信,刚一面世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以其独有的敏感性和活动性更是受到微信文化内涵浅显易懂、语言形式丰富多彩、信息内容短小简明等突出优势的吸引,并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原有的日常行为、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以及学习风气等方面造成了影响。

一、“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

大学生群体具有灵活的思维,并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好的接受能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推进新型信息技术推广与进步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敏感群体,通常能够及时掌握、了解信息文化,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扩散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就是“微时代”到来的主要推动者以及引领者。除此之外,文化传递短小简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了新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正确的思想观念这种形式进行的,主要方法是树立正确政治思想观念的楷模、通过感情渲染让学生体会正确的思想观念等,这种教育形式限制在教师为课堂主体进行单方面信息传播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意愿的表达。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思想层面缺乏了解,没有良好的沟通,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而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深了师生间的代沟。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能够接触到五花八门的信息,并且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主观意愿的言论作为学习内容。相反,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为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观念、知识需求,更让人尴尬的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学生挂在嘴边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育者不知道的。

二、“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发

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选择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在“微时代”中,大学生喜欢通过微博、微信的方式,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体验以及思想观念展现出来。在微博上具有不同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学生个体,可以通过即时信息与其他学生个体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微博账户都是一个信息的发出者,每一条信息都可能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大众的共鸣,并将具有相同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学生群体聚集到一起,最终演化为群体行为和共同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开通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产品,积极对学生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充分了解和判断,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思想,通过合理的引导舆论立场,表现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给大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方式。对于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促进校园和谐发展,提升师生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应用措施

1.树立“微时代”新观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微时代”产品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实现了对话者的平等沟通,这一方式间接的消除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新媒体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开通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产品,重新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思想,要以先进的技术实现自身传播文化思想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合理的引导舆论立场,表现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给大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方式。同时在以平等为交流基础的沟通平台能够增强教育工作者话语内容的亲和力,与传统的单方面传播信息的教育方式相比,新载体能够更加容易的让教育工作者倾听、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立场,从而让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将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利用“微时代”新载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想要顺利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就应该如入这片全新的“阵地”当中。要将新平台看做新的机遇,将自身全面的融入到新环境当中,在新载体上实现与大学生之间主流意识、价值观念的对接,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的思维观念向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念上来。尽管目前新媒体上充斥着虚假信息与不健康的思想信息,但是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工具,只要使用者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积极的使用方式和观念,新平台同样会将舆论引向正确、积极的方面。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的加入到新平台中,通过新载体向学生展示更正确、完善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微信、微博等“微时代”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对我国媒体事业、信息事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虽然“微时代”的悄然来临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个良好的沟通与展示平台“微时代”的道路同样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微时代”认识的不断加深,未来一定会有更加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大众生活质量的“微时代”产品出现。

参考文献:

篇5

中途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28-03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由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以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认识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研究,探索新媒体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如今的博客、微博、QQ、MSN、搜索引擎、微信、飞信、手机报等都属于当代意义的新媒体范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新媒体的内涵会不断丰富、更新。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当代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信息传播速度快;②资源丰富;③受众更具能动性;④互动性强;⑤虚拟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并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资源等限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都可以在开放的网络体系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借助网络新媒体,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进行教育资源共享,还可以适时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辩论,最终达到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目的。

2.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以其便捷、生动、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教育者运用新媒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更为直观、生动的交流方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教育,既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大多都是处在单向灌输的被动受众地位,渠道单向、形式单一,选择性弱。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让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形象,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受教育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和不断提升[1]。同时,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度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

4.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时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现了时空的跨越[2]。网络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还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反馈,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减少了人们的顾虑,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表露自己的心声。教育双方也可以通过短信、网络等形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借助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可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而且还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新媒体环境中所产生的多元文化,使得信息在、获取与认知的各个过程中不再受信息主体的控制,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接收到;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念的选择,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树立了不同的价值标准。而“90后”大学生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好奇心和心理的不成熟,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能力,面对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匿名性和虚拟性,无法准确地进行认知与判断,所以容易对很多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接受虚假信息和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在面对多样化信息时,不会片面相信“官方信息”,相反更容易受负面信息的诱导,导致信息权威的丧失,对权威失去信心,使其在信息认知方面缺乏不确定性,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3]。

2.新媒体对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挑战。在当前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已经不再依赖于书本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们由于受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和全互动性的影响,较为喜欢接受直观的信息内容和平等的交流方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被动摇,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如课堂教育、班会、“面对面”沟通谈心等教育方式,由于其形式和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和枯燥,难以调动当代“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要,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增加了难度。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提出挑战。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的自身媒体素养的学习和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是“70后”、“80后”,面对新形势,部分辅导员还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透彻,对新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这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4]。

四、新媒体时代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运用新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将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载体。①运用新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E-mail、QQ、MSN、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获得知识的层次、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②积极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连通、互动、融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打造贴近学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例如通过建立主题思想教育网站,将当前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以视频、图片等生动的形式及时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可建立“网上团员之家”,打造共青团工作的新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站上传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归类,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措施应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除了建立校园网络,还可以创办校园手机报,将全校师生的手机导入到平台中,开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版块,精选积极向上、短小精悍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发送到全校师生的手机上,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

2.建立信息监管机制,营造健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就要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管理,建立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管理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网和外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设立网络管理员,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的不良信息,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其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干部对本校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包括贴吧、论坛、学生QQ群、微博、微信等,对社会中传播的不良信息以及学生发表的不当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删除,坚决切断有害信息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5]。

3.着力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6]。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的现象,高校要加强引导,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高校可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如可以将新媒体知识、道德和法制教育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或组织新媒体知识专题讲座,或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批判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和完善[7]。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趋势,及时普及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运用新媒体去开展工作,提高把握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意贞.影响与对策: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4(4):29-33.

[2]徐敏.利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科学与财富,2012:26-27.

[3]张静,王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25(2):89-93.

[4]朱宇.新媒体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媒介教育,2013,02(下):139-140.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趋势

DOI:10.15938/ki.iper.2017.02.019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88-04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在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创造新的发展业态。“互联网+”,深刻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的环境,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条件,势必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深度人本化、线上线下融合化、教育体系生态化、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智慧集成等明显的新趋势。

一、 深度人本化

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渐进入普及性应用阶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知识传授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层次,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束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还停留在口号上。

2015年5月23日,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2]。在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而其载体和形式则是可选择的,但无论什么样的载体和形式,都只是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目的。

当前,“衔着鼠标出生”的95后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作为复杂的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已经掌握了快速、离散和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了崇尚民主、追求自由的个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坚持立德树人,尊重教育规律和个体差异,基于深度人本化理念创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模式,实现公平教育、平等教育、个性教育,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可见,深度人本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以深度人本化理念实现公平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只要手持一个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教师任你选、名校任你挑”的教育图景。这一快速、离散和碎片化学习方式基于深度人本化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的课程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壁垒,使每个人都能公平享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轻松实现学习的四个“any”(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

2.以深度人本化理念实现平等教育

互联网不仅具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而且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手机短信、即时通信软件、微博等技术的即时性、平等性、互动性等,打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协调关系,进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平等关系。

3.以深度人本化理念实现个性教育

在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持下,教育者有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的思想情绪及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化。同时,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学习MOOC、微课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甚至可以根据自己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提交教育教学需求订单,而学校和教师则可以利用网上教育平台打造定制教育,从而实现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 线上线下融合化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打破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这种模式,适用于物质商品的交换,同样也适用于具有精神交流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线上线下融合化也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育的初始阶段,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计算机、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远程教育,它将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直接用于虚拟教室或直播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12年,以大规模在线学习为特点的MOOC和以碎片化学习为特点的微课等蓬勃兴起,便把线上教育推向。其实,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线下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面对面、心贴心的直接交互方式进行思想交流,有利于以情感人、以人格服人。而线上教育主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思想对话,具有及时便捷、多种方式融合等特点,这对于“衔着鼠标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教育者的教育引导更易使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显然,这是传统的线下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所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融合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点,具有线上与线下各自都不具有的整体优势(见表1),既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教育双方主体地位的正确选择。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双主体的师生共同商定学习计划,兼顾群体和个性的需求和差异,允许有学习计划约束下的一定自由。显然,只有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既增进情感交流,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在学习环境上实现传统教室和网络空间穿越,在教学效果上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教育体系生态化

生态系统源于生态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整合,它已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商业社会生态系统,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启示。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和工作体系走向生态化

在信息化社会,建立生态系统具有普遍意义,如建设舆论生态、建设文化生态等等,即使是位于社会高端的政治领域也要构建政治生态。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但这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相适应,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势在必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抢占新的教育阵地,在净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充分用好线上与线下两个空间、课程与微资源两种资源、PC和移动两种终端,广泛运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覆盖。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教育合力化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在目标上统一要求,空间上无缝衔接,优势互补,实现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覆盖,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形成了教与学的教育合力,生态系统能正确处理规模化与人本化的关系,促进教育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学习结合转变,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合力,促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各自的育人优势。第三、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教育合力,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第四、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整合所有资源,探索建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家庭期望、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生特点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隐性化

教育是显性和隐性的统一,前者指直接的、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后者则是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或译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的概念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杰克逊(Jackson.P.W)最早提出,很快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针对显性课程中存在着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说教意味过浓等现象,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如校园文化建设,红色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的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众多的显性课程,而且也会有更多的隐性课程。实践表明,隐性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它能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因此,在信息化社会,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精深严谨的教育内容蕴含在看似价值中立的信息形态中,渗透到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网络表现形式中,在与大学生信息互动中进行教化和引导,使之在系统化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和优良道德的熏陶。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开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以动画的形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避免了因抽象的理论说教而不受观众欢迎的现象,效果十分显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

四、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智慧集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和数据处理量呈爆炸性增长,当今社会已由数字时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以大容量、多样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把人类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智慧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5] 由于大数据汇聚存储了教育领域的信息资产,因而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有价值信息成为发展“智慧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只要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充分运用分析技术,就可以形成连接教育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智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必然形成智慧集成的现代特征。

1.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教育方法的智慧化

经验判断是传统教育方法的固有特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否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方法会导致教育者判断可能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教育者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精准化、科学化教育。而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等技术,基于大数据个性化、科学化、可视化等理念,通过海量数据对学生行为及时分析和准确判断,合理选择线上线下融合法、教育合力法、信息推送法、预防教育法等多样、智慧的教育方法,及时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智慧性。

2.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教育u价的智慧化

传统教育评价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价,但人的良好情感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单靠这一评价方式无法准确体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存储每位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轨迹,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转变,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全过程评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具体环节与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能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以评价促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

3.在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

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等技术,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单一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以及工具化的操作方式,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起人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是管理者通过网络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包括大学生理论素养、思想素质、道德情操、日常操行等在内的所有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从中发现其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轨迹与规律,预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二是大数据为实现精准服务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能精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推动教育管理“从注重群体的思想行为到关注个体的差异” [6],更好地贯彻落实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提供保障。三是大数据为管理者的疏导工作和与大学生的对话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双方交流的重要形式。正因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才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实现大学生由“他人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技术的力量超乎想象,而人们对科学技术功能的认识和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必须借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力量。只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主动变革和创新,才能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5-24(2).

[2]刘延东.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11-02).[2012-09-05].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

[3]张耀灿,曹清燕.论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与现实,2007(6):169-171.

篇7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对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好奇心强的大学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变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正面的思想。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对思想领域的入侵,单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必定要求教育工作,包括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这将改变教育者的关系和位置,信息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也不为教育者所掌控。

大学生的思想都很单纯,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主要问题。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规范网络道德。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在高校,一般的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未经学校批准不得私设网络服务器,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设立的网络服务器,要实行专人管理、维护。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在不断完善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

我们不能回避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应该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利用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网上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更加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达到主动受到教化的目的。所谓网络的引导功能,就是因为网络具有大家平等参与、共同决定内容发展方向的特点,关键在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导。所谓管理功能,就是我们应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管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易参与性来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3、广泛开展网络活动。

电脑和网络日渐普及,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寝室里购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4、加强网络管理,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篇8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更是不断地和网络亲密接触,把网络当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识社会的工具,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并且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网络飞速发展,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形式的日益流行,更是带动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的热情。所以、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就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生能够在网上真实地表达心声,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加真实,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网络主体的平等性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有针对性地获取所需知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有利于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网络的交互性可以使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转为互动教育方式。网络内容形式多样性和生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网络资讯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合、感染力强等特征,既能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网络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又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受教育环境,使大学生感知的信息更加深刻、全面。网络有利于增强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能放松、零压力地发挥自主意识,从而也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有亲和力。

1.2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是双刃剑,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交织碰撞,内容庞杂而且良莠不齐,使得大学生周围的信息环境更为复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空间更易受到污染。由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判断力不够等,网络上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会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导致其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异常,甚至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发生扭曲与错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的高速发展,致使学生的思辨意识麻痹,思维僵化。在网络时代中,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能否准确捕获信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的确,学生凭借网络能够提高浏览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但与此同时,创造力却锐减了,长此以往会滋长其惰性,遏制其创造性思维,思想也会逐渐钝化。面对开放的网络时代,思政工作者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深入推进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2.1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

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并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来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校园主流网站,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进网络的优势,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态,落实好教育引导工作。其次要为网站建设与管理人员提供切实的保障。各高校要把握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不断充实网络资源,加大开发和更新力度,利用网络传播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及时做好更新、维护工作,保证网络教育的实效性、直观性、趣味性和亲和力。

2.2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网络政工队伍

在新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支队伍不但要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责任感,而且必须了解网络知识,熟练地操作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否则,就会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被动。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陈旧,对网络的发展和潜在能量缺乏全面认识,如果这种观念长期存在下去,将会对下个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更多的被动,把新型网络政工队伍的培训应放在紧迫的战略地位来抓。

2.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上行为方式

加强网络立法和网吧监管工作是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随着每年上网人数的剧增,网络犯罪等一系列网络行为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解决。大学生属于道德意志薄弱的群体,很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开展“网德”教育,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相互补充。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在网络时代,人的精神存在、社会存在无不与网络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4通过网络实现思政教育的互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通过微博、信箱交流、网上对话、QQ聊天等功能,开拓校方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可以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开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主题论坛,让学生积极参与评论,并且针对一些错误的言论要适当阐明科学立场和观点,达到思想教育的

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方法与内容的关系,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突破,更是观念和内容的革新。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所带来的作用,要趋利避害,创造性地开展思政工作,使其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葛晨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途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121-122.

篇9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网民都属于青少年,大学生更是几乎离不开网络。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网络的出现给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网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网络,开辟全新的方式方法展开教育工作,以收获更大的教育成果。

1 互联网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1互联网为高校学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进入大学后,高校学子的班级观念不如中学时那样强烈。加上这一代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相比之下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学子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大学生可以以论坛、微博、聊天群等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思想,表达看法,抒感,甚至是结交朋友。

1.2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论坛上阅读学生们发的帖子,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网络通常具有匿名性,因此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比现实中的言论更能代表其真实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然后针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其并无兴趣。然而互联网可以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兴趣。这种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直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互联网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对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网络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加上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薄弱,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政治立场的有着强烈的冲击。

2.1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浊化高校学子的思想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着大学生进入其中。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夹杂在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不能及时地被网络审查部门发现,致使大学生被这些糟粕所腐蚀。并且中国的网络审查对境外的网络信息鞭长莫及,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输入其意识形态,否定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企图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否定。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尚浅,很容易受到其蛊惑。网络的和视频也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腐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2.2互联网加剧了学生的价值观冲突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是与本国或本民族的人交流,互联网也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和竞争。大学生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用他的是非观、价值观对其进行判断,然后付诸行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其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的平衡被打破,前者不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因此,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再单一,而是更加多元。

2.3很多大学生患上网瘾

很多大学生在接触互联网之后,被其中丰富多彩的视觉所吸引,从而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不仅使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而且有的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影响其身心健康。

3 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虽然互联网的使用有着诸多弊端,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价值。互联网并无罪过,错误地使用方法才是罪过。在传统教育强势地位逐渐减弱之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互联网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网络思想教育的体系。高校也需要摆正对互联网的态度,了解网络,熟悉网络从而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

3.1采用微博互动的方式主动走近学生

高校可在主要网站上开通微博,派专人进行管理,实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将情况反映到学样的有关部门。可及时地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3.2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网站

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的网站,有利于更加快捷方便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相关知识,方便高校党建工作的展开。目前,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网站,但存在许多不足。有的网站过于单调,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机械化陈述,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应对网站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元化特点,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输形式更加活泼,增加其感染力。网站也必须开设交流平台,方便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交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高校网站上的言论应采用实名制的方式,防止破坏分子发表有害信息,利用高校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蛊惑。

3.3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沉迷网络或者被不良信息蛊惑都是因为其本身信念不够坚定,自律能力不足。网络审查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网络的道德规范也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只能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来维持。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4 缺少理论研究

虽然现在有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整个实施过程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其迫切。根据工作展开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其规律、特点,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以后的工作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并指明努力方向。

5 注重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培养

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教育工作的展开对教育团队自身的要求也较高。高校应加强对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充实其自身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也带来便捷。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0-02

一、“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早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博览会开幕大会上“互联网+”这一理念就被提出,在十以后,“互联网+”这一理念逐渐融入到社会各行业中,在2015年两会期间一些业界代表及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定义。“互联网+”是指在信息时代下,充分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各行业中去,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主要具有开放生态的联系、关系结构的重塑以及人性的尊重三个主要特点。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一切符合条件的、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连接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每个个体均实现价值。“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在网络平台下可以重新分配和组合权力、议事规则以及话语权,体现出了对人性的重视、尊重和敬畏。

二、“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对网络有一定依赖性。“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开始接触网络,与网络发展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从某种角度出发,网络已经成为这一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95后”大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互联网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子,而且已经在这个大环境下树立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再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他们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2.认知及思维能力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95后”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获得了以前的大学生前所未有的益处,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帮助具备了全球化视野,不仅能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还能够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丰富了其知识面,使其认知及思维能力更加活跃。

3.各类心理问题不断凸显。虽然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拓宽“95后”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认知和思维能力,但是“95后”大学生有着和我国经济发展相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可以被视为是我国不断强大和富强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长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其最大限度的帮助,这样一来如果在物质基础完善的环境下学生过于关注虚拟社会,沉迷于网络,那么各类心理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出来。如果学生难以正视所处实际环境,较好地应对困难,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受到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一阶段也是“95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95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本身自我辨识能力方面并不成熟,如果在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思想扭曲的情况。举个例子,在网络时代下西方一些国家过于崇尚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了相关信息,由于缺乏正确的疏导使其难以对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进行理性的认知,价值观出现一定偏差,这样有可能对其今后社会交往、就业创业造成一定阻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主导性。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其不仅扮演着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更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具有一定主导性和权威性特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95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难免被削弱,教学难度增大。同时,由于“95后”大学生辨识能力还不成熟,难以分清到底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网络上的对,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3.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容与学生追求个性的趋势相悖。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过于强调自我,追求自我个性发展,一些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内容并不认可,其认为现有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与自身想要得到的脱轨,无法体现出自我,对教学持有怀疑态度,更甚者则滋生了抵触心理。对此,高校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个性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内容,进而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策略

1.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工作开展状况的关注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是指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信系统以及传输系统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网络。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在网络上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要想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进而间接达到宣传和指导的目的;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开设网络课堂,不仅高校教师可以进行授课,而且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知识,使一人授课,全体大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2.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正式教育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对此,高校应当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思想网络数据库,安排专人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起电子档案,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信息输入在内,使信息具有动态性,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从而更好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3.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其素质的高低与工作开展情况息息相关。对此,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正式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大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力度。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是“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高校应当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网络法制观念,教会其分辨对错,提高其自觉性。

5.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属于软性管理,但是单靠软性管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还需要采取硬性管理对其进行鞭策。对此,高校应当积极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准则以及监督机制,一旦在网络平台上发现违规行为要对问题学生要给予一定惩罚,不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而且还要与其学分相挂钩,对于拒不改正的学生要扣除相应学分,做到“防微杜渐”,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环境下对“95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一定保证。

结束语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都在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还需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正确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篇11

现代传媒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越来越普及,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其影响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

一、现代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现代传媒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更迅捷的传播渠道、更灵活的传播方式、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现代传媒技术带来信息手段的扩展,新技术、新知识的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新技术为依托,很好地跨越了交流沟通中的时空障碍,使教育资源能够共享,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载体的形式日趋多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选择性。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有效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弊端,微博、飞信、QQ 等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大大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

最后,现代传媒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借鉴。现代传媒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动力之源。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传媒。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以创新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顺势而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现代传媒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必然趋势,大量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使大学生对其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被降低

对现代传媒载体的过度依赖,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人们使用现代传媒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由于现代传媒能够带来丰富的信息,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放弃了独立思考和思想交流的机会,完全依赖现代传媒工具获取信息,甚至离开网络就不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更好地进行。这种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媒介顶礼膜

2.教育内容的权威性被削弱

对现代传媒的过度依赖,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被削弱。现代传媒的特点之一就是受众的广泛性,受众中不乏作为大学生的精英群体,但更多的是大众群体。所以现代传媒所呈现出的内容更多的是传递大众文化,满足普通大众的信息诉求。它以通俗、浅显、易懂为目标,具有直观化、感性化、娱乐化、大众化等特点,大众是其衣食父母。因此,高度市场化的现代传媒,不可避免地会以市场为导向,刻意迎合大众口味,创造轻松娱乐的氛围,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和压力。这种浅显易懂的内容使大众毫不费力地获取了虚幻的满足,弥补了生活中的缺憾。虚妄的安慰起到减压的目的,而被不断需要和重复制造。这种拒绝严肃思考、拒绝人生意义而只重当下快乐的趋向,久而久之便使一些大学生形成了一种只重感官享受和形象、直观、浅层次的东西,将个体的价值追求定位于轻松舒适、娱乐消遣,甚至使部分大学生沉浸在低俗、不雅的感官文化中不能自拔,而将深刻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抛在脑后,使平庸代替了深刻,大众取代了经典,明星代替了榜样,世俗消解了崇高。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

篇12

一、新媒体与当代大学生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新媒体,目前较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

新媒体的传播更具互动性,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信息,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更具自主性,受众完全可以选择任何时间观看自己想要观看的内容, “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新媒体的应用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极大地增强了对内容的自主选择性。

新媒体还具备着跨越时空的特点。网络自诞生之日起,就使我们成为了“世界村民”,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真正实现了全球传播的效应,这种全球化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限于本地区本国内的限制。

(二)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在初中时期甚至是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网络。随着电子产品的大范围普及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手一机”基本实现,电脑及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拥有率也较高,而且随时随地都能联网,这都说明新媒体是大学生群体最常接触最常使用的媒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数据统计,手机网民占中国网民的80%左右,而其中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以及便捷性,使得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一方面是获取信息,这种信息既包括时事新闻、娱乐八卦、生活资讯、潮流时尚,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满足自己休闲娱乐的要求;也包括通过新媒体技术来辅助自己的专业学习,比如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辅助完成作业,拓展课外专业知识等等。

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QQ作为即时通讯平台一直广受当代大学生亲睐,而通过发微博、晒微信朋友圈,可以方便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表达对时事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论坛、网络群组的交互沟通,还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尽管新媒体因其互动性、多元性、主动性等优势吸引着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与广泛使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都带来了影响,不断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解与认知。对新媒体环境的高度依赖意味着大学生们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疏离。这消减了正统教育功能,也会对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2]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

由于新媒体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个“时间、空间无屏障”的状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与使用更加自由且难以控制,但不论信息是真是假是好是坏,都会被迅速传播,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形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被迅速传播,对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因为他们自控能力较差,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缺乏理性判断,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又难以甄别,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混乱、价值导向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弱化了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了变化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发生了诸多变化。

首先,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对于网络的“快餐文化”接受并迅速适应,诸如微博微信这种碎片式、发散式的信息传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维也跟着快餐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新媒体海量信息流动的平台上,更愿意去注意新奇事件,但满足了观感之后,很少有人愿意继续追问事件的来龙去脉,去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更少有人愿意去读大部头的著作。

其次,大学生更重视虚拟世界的人际交流。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为便捷和轻松的途径。而新媒体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环境,交流双方也多以匿名方式进行,双方是平等的,大学生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隐私及言论自由,他们更愿意在这种环境中表达意愿吐露心声。然而,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真伪难以鉴别,言行得不到严格的规范,摆脱了诸多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约束甚至是法律约束,更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淡化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出现道德弱化的现象。

同时,部分大学生由于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过分依赖网络,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用虚假的幻想来替代现实的存在,容易造成孤僻、厌倦生活等问题,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引发人格心理障碍。

(三)新媒体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单向显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完成的,以“课堂式”传授和课后谈心为主,表现为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安排,有意识地对大学生集中传播特定的信息。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由教师灌输给学生,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方式,往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双向交流;同时,这种“课堂式”的灌输方式也相对枯燥乏味,在固定的时间持续不断高强度地传播信息,这种方式显得“不动听”,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而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以隐性方式,致使大量的新闻信息“瞬间平铺”的呈现在大学生们的眼前,数以妙计就能发送、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及时沟通。这种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也更具有吸引力,大学生们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着新媒体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对传统教育者的地位发出了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把关人的地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所起的作用大为降低。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教育者丧失了原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再独享。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在新的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了平等的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多元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空间不再是教室,而是新媒体,以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是“教育”与“受教育”,而是“认同”与“共识”。平等是新媒体出现后师生关系最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三、对策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关注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积极地利用其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树立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获取资源的途径,通过网络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满足了他们渴望平等交流、参与社会、实现人际交往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应及时的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教育环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3]不论是高校、政治辅导员还是“两课”任课教师,都应充分把握住这种机遇,积极利用新媒体这种开放性、及时性、受众面广的特性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深刻意识到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对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管理工作的深远意义。

(二)注重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积极向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载体建设,将新媒体文化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一是要建设好校园网络,通过主题网站的建设、开设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参与贴吧讨论、建立QQ群等方式,及时更新各种信息,使主流信息无时无刻的存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能量,主动控制话语权,树立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二是作为教育者本身,也应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图片、视频、声音多种方式生动的表达教学内容,有效避免传统教育方式“不动听”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互动性,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面对着海量信息瞬间平铺在我们眼前,如何选择、如何理解、如何评估、如何思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大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更为迷茫,更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需要思想政教育工作者进行正面引导。

这首先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媒介素养要高。对媒介功能意识的深入理解,是思政工作者自主自为地实现与新媒体技术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激发信息传递意识,培养其对媒介传播信息识别的敏感度,通过捕捉、分析、判断并接受信息,获得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实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和信息创新意识。【4】

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进而向学生普及新媒体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教育者要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方式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于非法、暴力、垃圾、低俗等负面信息,应及时干预,时刻宣扬主流价值观,以此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姣,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J].传媒观察,2009,(3).

篇13

前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生长大,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他们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发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网上有害文化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观点不正确,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道德品质修养不够等问觑。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管理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原理

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件的主体,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干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

2.以人为本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不适合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了各种消极的想法,以至于走向极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大学教育不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是把培养学住的综合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用人单位把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看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的毕业生刚走入社会根本就没有一点经验,几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要检验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快不快、强不强,有没有创新头脑,有没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握机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见习活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得的需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明确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就必须在思想上端正他们,在政治上教育他们。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综合素质便会很快提高,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做得很好。

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老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正因为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已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第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要随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⒉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正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积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就是要把我们的理论跟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字生的外显的行为和内显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的社会对价值观的选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个人对需要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较高层次,满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这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1.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调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或者是拒绝转变为积极参与; 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的协调起来,把教育、管理融进服务中,让学生在生活上、感情上、就业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和满足; 3.建立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实现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的需求;4.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在心里排桔、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能够解开学生的苦闷心结,营造学生的心灵家园。

2.注重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老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从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地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注重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的满足就是人们需要的满足[3]。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由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滋生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进行利益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师生员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块他们的困难,把思想教育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