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6 09:34: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1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当前,从外部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从金融运行环境看,金融互联网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等“三化并进”等使得商业银行在原有的同业激烈竞争基础上,又丰富了异业竞争对手,从而对现行的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产生较大冲击。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很多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异业替代竞争中取得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要,制造业产业组织从纵向一体化转向为企业间的合作,即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某个产品生产的现象。这种外包动力,表现在随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跨国企业在全球进行生产力布局,寻求最低的要素成本生产地或最近的客户所在地。这种生产系列过程和组织方式就称之为供应链。
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依托商流、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联系、汇聚,从创意设计到采购原材料,从制成中间产品到形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储运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重要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希望产品供应保障及时,同时利用自己的商业地位,通过对供应商推迟付款和向分销商转移库存实现自己的经济性。而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仅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信用进行高成本、低效率的融资,造成其资金链恶化,进而影响产品供给和销售,给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带来风险,最终成为核心企业完成目标的瓶颈。因此,国外的核心企业,从传统的自我为主的生产供应链管理思维演进到以产业链整体利益为重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即以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实施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的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各个节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以稳定供应链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也就顺应了大中型企业的这种需要,提供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称之为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银行通过审查整个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系统性融资安排。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包括对上下游的信贷产品以及咨询、清收、信用调查、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非信贷类产品,也包括针对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提供的优化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融资。但目前阶段,基于中国仍整体处于中高速经济增长期,企业的投资扩张、市场扩张仍然强烈,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供应链融资。
二、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一)供应链金融是实践证明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供应链金融的这种双赢的特点,尤其是对于银行良好的客户开发、风险控制和存款拉动效果,使得银行纷纷介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已经从3—5年前的“蓝海”竞争变为现在的“红海”竞争。随着电子化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结合,除了传统的同业竞争外,平台类企业(淘宝、微信)、卖场类(苏宁、京东)也开始提供网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多参与者的进入,使得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又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应对目前形势的必然选择
第一,易于客户开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银行传统客户众多,而这些客户之间本身就存在天然联系。依托供应链,银行可以从核心客户出发,发展其上下游客户,银行更易开展客户开发,且一旦客户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业务合作稳定后,客户对银行的粘性也会增强,对于银行来说其客户维护成本也较低。
第二,降低信用风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客户的信用为依托,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担保的格局,从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移至供应链整体的风险,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的问题。
第三,有效拉动存款,提升低成本资金组织能力。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较好,其还款来源依托于贸易的自偿性,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结算资金,其存款拉动效果较好。
第四,有效提高综合回报,提升贷款定价能力。供应链金融服务于信用等级偏低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银行的定价谈判地位提高,相应的贷款定价也更高;同时,供应链金融产品种类多,服务手段丰富,如信用调查、信用担保等非融资产品也较全面,可以给银行带来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体系和一种业务模式,更重要的是一个工作方法和一种业务经营理念,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的好手段。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种典型的产融结合模式,体现了产业、金融的完美融合,既是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又是金融对产业的服务。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开始为了追求更好的收益而开始选择原来不被看好的中小企业客户,而在服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是实践证明的一种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
第一,供应链金融的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切实服务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把企业当做是一个自然的生态集群,核心企业位于食物链条的顶端,辐射多个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典型特征就是批量化、小额、多个目标。这个生态集群中的所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是不孤立存在的,如果以传统的思路贷款,就断绝了其他的信息来源来贷款给单个公司,增加了信用风险。
第二,传统的金融产品不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保函、信用证等业务,需要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抵质押担保,而中小企业资金少、担保品少是常态,所以只能以产业链和产品为导向,弱化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方式要求,才能有效服务和支持中小企业。
第三,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控。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从世界范围和国内银行经营历史看,的确存在较高的信贷风险,银行通过服务于整个行业,通过对于产业链的风险特征识别,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收集,来定位自己的贷款信息,减少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规避操作和流动性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冲击和影响
近两年来,一场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席卷了中国,其优势可以归结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搜索引擎、定位功能等为基础的先进信息科技手段,凭借着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基础及其交易数据,开展高效的用户金融服务需求和偏好分析,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便利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正凭借这些优势,直接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扩张。
(一)直接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提供“订单融资”和“信用贷款”;某著名电器销售商,在成立自己的小贷公司后,也逐步减少了与银行共享上游电器供应商及支付信息,转而通过自己的小贷公司融资,获取利差收入。这些大型供应链企业也从事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产生冲击。
(二)抢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客户和渠道
客户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利用其交易平台挖掘、吸引客户,拉近与客户的业务关系,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依托其IT优势,提供更多便捷的支付及融资渠道,从而弱化了商业银行物理渠道和网点优势。
(三)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中介角色弱化
互联网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商业银行独立承担了结算、清算、反洗钱等大量后台管理和运营成本,但在紧密贴近用户需求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挤压下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使得商业银行正逐渐退化为整体金融链条的OEM商,并被残酷的甩在价值链的末端。即便是具有庞大客户规模和传统渠道优势的国有银行,也只能延缓而无法阻碍这一趋势的发展。金融脱媒的不可逆转,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的生存法则,在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顺势突围,否则传统的物理渠道优势可能转变为转型的包袱。
(四)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的息差收入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平台收集的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进行参考和分析,完整反映出借款人的风险因素,给予借款人合理的融资定价。而在资金方面,互联网企业开始逐步作为资金提供方,充当资金掮客,获取存贷息差。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提供交易平台,寻找资金提供方,将资金贷方吸引过来,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加速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互联网目前在提供高附加值和大金额金融服务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因为目前这类产品还是典型的个性化产品,无法像小微贷款一样,运用IT技术进行标准化处理。此外,银行的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等业务优势无法被互联网金融撼动和替代,互联网金融颠覆现有的银行业还为时尚早。但是,银行业在目前形势下,应该顺势而为,学习和利用互联网企业思维、技术,走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道路,通过非物理渠道来批量获客,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方向
(一)顺应互联网金融模式,进军电商平台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数据和银行必定会紧密联合,相辅相成。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流控制息息相关,银行既可以操纵信息流为己所用,也可以将数据整合加工,还可以使银行的信息流公开化透明化,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交叉销售,有利于银行各项业务全面发展。
目前,多家上市银行拥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银行应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搭建电商平台,获得更多真实交易数据,丰富完善金融服务平台,亲自打造资金、数据、平台三大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条件。
(二)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
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充分调动和整合多方互联网资源,打造开放式、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借助其提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产品组合与服务模式,实现经营模式、市场和产品的金融创新,并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实现银企双方“共赢”发展目标。
(三)提供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服务
由于银行经营的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是货币,而银行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信用,可以通过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优势为企业增信。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体系。银行的信用增值和风险管控服务在大型企业领域仍然有着互联网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供应链金融增值服务。
(四)搭建一站式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复杂,操作环节多,打造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平台,规范业务操作和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多渠道、多方式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在线融资服务,对转变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式,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应转变服务方式,满足互联网金融新兴业务需求,不再局限于中介角色,转型推行一条龙服务,做数据、资金、平台的集大成者,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结算平台和融资平台。
(五)供应链金融产品向行业化、特色化发展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必定是精细化营销的市场,只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商业银行需要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根据一些行业特性和发展方向,逐步推出一些具有行业细分特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作为供应链金融基本产品的延伸和拓展,或者将具有推广价值的部分核心客户个性化方案提炼成标准化的产品。
(六)加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变化,供应链融资模式也将发生变化,银行需顺应形势主动加强产品创新,深化与物流企业、中小企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等的合作,实现在基础模式和高级模式上的创新。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媒介对各融资产品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客户了解各融资产品的主要服务群体和服务条件。
(七)提升供应链金融专业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未来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趋势是组织架构和审批制度向集中化、专业化发展。除逐步实现专业化审批外,可以尝试准事业部制或事业部制试点,建立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实行垂直管理、产品创新、专业审批、集中作业,这方面,个别股份制银行设立的产业金融事业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并在更多行业进行推广。
五、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探索
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自2004年开始在武汉等分行试点。2007年成功推出“融资共赢链”产品品牌,成为银行界第二家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业务的银行。截至2013年底,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量达38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7%。核心客户1019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3%;上下游客户4745户,较去年同期增长62%上下游客户开况良好。业务量、客户数等主要指标均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华夏银行着力于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四大优势:
(一)打造行业优势
未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必定是精细化营销的市场,只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华夏银行经过调研,首先将汽车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进行特色行业开发,在汽车行业推出了“汽车全链通”业务子品牌,推出了集合“供应商、整车厂、经销商、汽车金融公司、终端用户”五位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形成了华夏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制度体系。未来,在巩固传统大宗商品融资业务基础上,将汽车、建筑、港口、医疗、旅游、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业务优势。
(二)打造产品优势
在原有应收、预付、存货三大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快低风险资产占用的新产品研发,调整压缩存货类业务,转而着力发展应收类产品,打造保理业务特色银行。
(三)打造电子平台优势
在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2013年,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成功上线。在此基础上,华夏银行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功能。一是尽快提供客户通过网银渠道在线放款的功能;二是实现与部分客户多、业务量大、合作潜力大的核心客户、仓储监管机构系统的直接对接;三是多渠道(资金支付融资系统、B2B系统、信用卡商城系统)对接各类外部电商平台,解决银行目前只能看到资金流、物流,无法看到信息流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上线的同时,针对小微企业供应链特点,华夏银行也着力打造平台金融运营模式。以华夏银行自主研发的平台金融系统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市场和市场商圈管理方等平台客户的财务或销售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产品的网银化、营销的网络化、服务的在线化,同时实现了银行、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实时可视度,构筑了适应于多个行业“1+N”供应链客户无缝对接、信息实时共享等条件的电子作业平台,一举突破小企业金融服务“生、慢、散、难”等诸多瓶颈。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模式已经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市场商圈”三个领域成功应用,实现了电子国内保理、电子订单融资、未来提货权电子保兑仓、交易市场优先权处置、交易市场保值项下动产质押/买方融资、交易市场保兑仓等一系列电子化融资业务模式。
(四)打造团队优势
华夏银行在营销层,实现专业化团队、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考核;在管理层,全行设立总分行两级供应链金融管理中心专业管理;在风控层,实现从总行到分行的专业化审批,全面推动供应链业务规模化、专业化、电子化发展。
六、结论及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同业竞争加剧挑战、互联网金融对供应链金融的替代挑战等,这些挑战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机会,如果能够把握好此次机遇,重视客户体验,进行供应链金融的转型升级,按照互联网经济的双寡头竞争特点看,未来很可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内形成市场份额和品牌度均很高的领导品牌,从而改变目前供应链金融市场同质化红海竞争格局。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未来核心竞争力[J].卓越理财.2013(9)
[3]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商业银行需应对好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三大挑战[N].21世纪网数字报.2013.7.22
[4]孙立坚.中国金融发展如何才能做到为实体经济服务[J].中国发展.2012(6)
[5]罗锦莉.供应链金融:助银行业创新转型之路[J].金融科技时代.2013(3)
[6]杨凯生.互联网金融需要良好的文化支撑[J].中国金融.2014(4)
[7]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8]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成为西方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重要的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征明显,银行通过大力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既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使投资、生产、销售活动更加顺畅,又能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由于我国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旺盛,且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强,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和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研究、应用,各类银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不断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侧重点,例如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货押业务的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结合物流公司的专项服务,为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再例如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兴业银行,其主要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不同环节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电子银行市场领先者,着力打造基于其技术平台优势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概念。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率先提出“1十N”模式,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渗透,开发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核心客户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或三个方案同时组合运用的模式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整体需要。同时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共同之处:
1.1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关注、争取的都是供应链中的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优质动产(例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利用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产品尽可能的满足各个节点企业的金融需求,力争为链条企业提供整体的结构化金融解决方案。
1.2各家商业银行在自身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例如: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针对物流与供应链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物流、保险的业务优势,结合银行融资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银行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也是代表银行执行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是以各自经营范围、业务优势为出发点,形成互补,交叉销售,在降低风险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1.3在国内金融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找建立在自身经营特色基础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发展初期,银行主导特征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揽的带来综合性收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1.4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与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多是运用“1十N”模式进行。所谓“1”,是指在链条上,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N”是依附核心企业存在的其他企业。银行通常采取以满足核心企业需求为业务突破口和融资风险控制点,通过提供核心企业解决方案、对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对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规模扩大、客户批量增长、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等经营目标。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措施
2.1选择重点行业实现业务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在贷款支持民生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的贸易行为辅之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进行全面支持。以支柱性行业为突破口,选择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向重点客户上下游进行渗透,有效实现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调整。
2.2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扩展
每个商业银行都具备比较优势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但单纯的国际结算客户,在办理贸易结算、融资时,银行提供的服务多数集中于结算方式上,或者某一环节的一个贸易融资活动。如果能将客户贸易整体考虑,提供连贯的国内、国外整体贸易金融服务,既能综合节约财务成本,扩大贸易机会,又能不断提升银行综合服务水平。因此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的壮大,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基础产品销售为主,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基本都销售涉及贸易交易的各个阶段的融资产品:如装运前融资、货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通过上述产品,基本满足核心客户、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不同业务需求。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基础产品的销售,包括供应链产品、结算产品、保函产品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创新。
2.4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金融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也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银企直连等电子化的服务,希望以此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尽可能降低客户的操作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如何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不同信息平台、信息主体,充分实现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补、监控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需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供应链;银行;金融管理;风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发展。原本被看作是企业原材料购入、零部件匹配、加工制造、生产运输以及分销直到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连续过程的总称。由于该过程具有环环相扣的链条,而经过每一环都会为商品的价值实现提升,而这每一环都会经过一类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供应链的理论也将企业经营作为一个价值提升的过程,通过对供应链相邻两环企业的合作,来实现竞争战略理论实用化。根据该理论的指导,将供应链中各个主体以资金流的角度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全新的战略合作体系。同时,这成为了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渠道,“供应链”来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共赢。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而受到市场各界的关注。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根据我国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独立融资时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就参与调查的企业来看,其中有80%以上的企业认为自身的资金现状并不能满足该年内的流动性需求,而该类企业中的75%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满足,这也使得这类企业的长期规划受到阻碍,从而制约了其发展。而这类融资难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进行研究和探索得到重点,以供应链金融为首的金融性创新业务被投入试用。该业务作为商业针对产业链内各上下游企业所提供的一项全面性金融服务,通过对该供应链内各核心企业及配套产业提供的服务,意在稳定供应链内各企业产能和服务的稳定性,从而达成长期性的合作,保障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三者在长期以内可以实现利益共存和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生态。然而,该理论作为一项金融业务的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了良好的应对,淡化了企业因自身规模而带来的融资瓶颈,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和发展中的资金流动性需求,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然而,其所面对的风险也引起了不少的学者的关注。
二、供应链管理视野下银行金融管理所面对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我国正处于产业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家政策的变化在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中会出现较大的变动,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发展。因此,该链条从源头到终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出现包括规模和价格成本的变动。因此,当银行在此之前就已经对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服务时,就会受到波及,甚至出现亏损的风险。
(二)违规操作风险
根据国际的定义这种是指由于内部存在不合规范的操作、人员以及系统等问题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而该定义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表明在商业银行在处理该项融资业务的过程中,没有对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控制,就进行融资的提供,或是在贷后操作中没有注重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的要求,没能为贷款的回收提供相应的保障,由此导致风险被扩大。
(三)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为了保障贷款的回收,会加入不少的资产作为担保,而由于供应链的差异性,该类担保也种类较多。而市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这类资产也具有相应的波动性,当出现贷款回收变现时,若该类资源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
三、供应链管理视野下银行金融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团队的职业能力
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的要素较多,所以对其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举要一定的知识面,对金融、国贸、法律以及财务知识等领域都比较熟悉的复合性人才,然而,我国的高校并没有对该项业务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和教育产业展开积极的合作,以自身行业的尖端人才配合学校教育,尽快满足当下供应链金融的人才需要。
(二)建立健全征信与规范体系
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需要严格依照自身在业务设立之初所建立的制度和规范,尤其是征信系统。首先,需要保障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以多样化信息渠道来完善信用数据库的监理,并在自身的银行体系内完善好客户的信息管理工作,并对贷款后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分析,确保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在规范化的业务操作内对自身风险提高鉴别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实时监控企业间资金流动
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进行预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后,强化对于风险的控制和遏制。因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首先会在某一个环节发生,蔓延至整个供应链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银行可以借助自身独立性来结合核心企业的组建具有第三方特性的监控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渠道来对企业间的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对其中的可疑交易行为进行严密的控制,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效率,更加稳定的帮助商业银行发展相关业务。
四、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的创新。以发供应链金融为例,该项业务的理论出现和实践应用都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该业务作为创新型的事物必然具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商业银行也需要对该业务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和控制,并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给出具有实践性的应对对策,以实现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赵慧玲,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01:32-34.
谁是供应链金融的领跑者?
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显示,目前供应链金融较有特色、规模较大的是中信银行等,其主要思路是通过“1+N”,充分利用其对公业务优势,直接切入核心企业,打通其供应链上下游。
截至2011年末,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授信客户数就超过了7000家,累计融资额高达6813亿,以其特色的汽车金融为例,从2009年汽车金融累计融资额首破千亿大关以来,2011年末已经跃升至3366.7亿,三年翻了三倍,增长率将近79%。突出的特色和迅猛增加的业务数据,让中信银行在业界脱颖而出,并被《投资者报》评选为2012“最佳供应链金融股份制银行”。
“中信对公大客户基础较好,主要客户群体为双优双主客户,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中信银行负责公司金融的副行长张强向《投资者报》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信银行即对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系统整合,基本建立了“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和五大特色网络”的服务体系,这为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起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应链金融蓬勃兴起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在分析供应链内部交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资产支持和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信贷技术,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的授信支持、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
申银万国证券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这部分融资需求将带来存款的派生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型的契机。
在张强看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银行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不但留住了大客户,更拉动了负债业务增长;供应链上的中小供应商解决了融资难;大型核心企业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竞争力得到增强。
张强表示,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产能供应过剩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正在从对产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向消费领域转移,这也意味着,供应链融资中对于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融资大有可为。
中信银行十年磨一剑
通过积极拓宽客户渠道,中信银行以“供应链金融”为服务模式打造特色的全产业链金融,并以此打破利率市场化在初始阶段给银行业带来的经营困局。
《投资者报》注意到,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指出,中信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先行一步。
中投证券指出,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改善客户结构的着力点。其中独具特色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和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在市场上形成了很高知名度。依托于现有的核心大客户,拓展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是利用现有客户资源,改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最优选择。
张强透露,中信银行大概30万家对公客户。“我们分为两大类:战略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前者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客户,我行的服务模式定位于‘商业银行+投行服务’,对于后者,我们的服务模式定位为‘交易银行+授信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角度对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根据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有效的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一)衍生于供应链基础之上。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持续运作和不断增值。
(二)改变金融机构传统的融资视角。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对供应链成员的信贷准入评估不是孤立的。其次,对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严格控制资金的挪用,并且以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引入核心企业的资信,作为控制授信风险的辅助手段。另外,供应链融资还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
(三)参与方多样化。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中,参与方不仅仅有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各个参与主体相互协调、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而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和多盈模式。
三、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一)供应链金融优于商业银行传统授信。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考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依托与核心企业的信用关系,是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对整个供应链成员进行整体信用评估。
(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成员流动资金压力。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是充分利用企业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未来的货权作为企业的贷款信用支持,为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再者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应收帐款以及未来货权都是基于和大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为背景,因此其信用风险便得以降低,甚至达到与大企业相似的程度。这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都有显著的降低,最终盘活中小企业因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有的流动资金,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
(三)缓解银企的信息不对称,增加对中小企业授信。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依托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整个企业群体提供综合性的资金管理服务和融资服务。银行通过引入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两个变量,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这有利于银行更为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信用水平,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潜在风险,最终决定能否给予目标企业授信。
(四)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型核心企业信贷资源。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授信模式大多根据真实交易为背景,银行根据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进行对应授信,由于商业银行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具体的业务往来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具体了解,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这样不仅有助于减少企业擅自挪用信贷资金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银行对企业授信风险加以有效的控制。
(五)有助于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对企业的授信是以真实的业务交易为背景。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企业之间的单笔交易业务从过去单纯的业务流程中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跳出,将其转变为可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资产支付手段,且有助于银行进行实时风险监控。
(六)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供应链金融所采用的融资模式都是和真实交易相匹配,其融资期限大多注重短期,且流动性相对较高,且由于其信贷支持是以抵押物作为保障的,所以资产安全高。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逐步增加短期信贷,使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使信贷结构得到优化。
四、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局限
(1)供应链金融不是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必须以大型企业为交易对手,必须是处于某产业链上核心大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具有稳定、真实的贸易背景,才可能通过该种模式获得银行融资。
(2)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
(二)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应当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1)确保担保的有效性。银行尽量选择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信用状况良好的物流公司为中小企业作担保,确保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担保的有效性。这样即使发生违约风险,也能由第三方物流承担付款责任。
(2)保证动产的流动性。银行应当要求和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保证动产的流动性。银行与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后,核心企业就在法律上有了回购质押物的义务,这样就不存在中小企业存货卖不出去、现金收不回来的风险。
(3)确保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银行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其订单、业绩、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做出调查和评估,从而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
参考文献:
与国外商业银行发展差距
尽管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热门话题,但是该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国内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客户丁文、营销策略和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呈现粗放式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距。西方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趋向成熟,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加速发展。
一、授信主体
西方银行将核心企业作为授信主体,对下游中小企业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则集中下游中小企业中。在国内业务中,银行关注整个供应链风险,如果下游中小企业不符合授信标准,便依托于信誉较好的大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供应链融资的授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管理和实力,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链上某个成员出现问题,风险会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扩散。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会收到最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金融对自身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具有很大的考验。
二、信用体系与信息管理
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之间和银行之间没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和资金刮泥体系,商业银行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也就无法了解供应链整体情况,增加了银行授信风险。银行在于大客户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银行所接受的信用评价信息往往来自于授信企业,缺乏真实性,很难客观准确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同业竞争
由于国内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渠道建设、产品设计和客户偏好方面基本相同。银行间只能采用低价战,造成授信风险增加。通常变现为多头授信,即多家银行向统一客户授信,导致授信扩张。除此之外还会引发授信过度,银行用非承诺性贷款授信争夺优质客户,造成授信过度。
四、流动资产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与物流公司合作,将流动资产作为抵押物,但是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不一致,造成融资风险升高。而国内动产担保法律不健全;监管部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信贷技术以及核心价值的了解有限;缺乏供应链金融相关规范、引导和监督导致供应链金融操作和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
供应链金融具有较高的操作成本,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应用程度和操作成本。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商业平台有有机结合的益处,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的额外割裂成本。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加强供应链金融品牌宣传力度
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实践和理论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都在探寻独特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道路,竞争尤为激烈,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口碑是抢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关键之处。
二、优化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
商业银行的业务组织架构总前台负责拓展业务,通过分析宏观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情况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后台职能是业务交易、渠道管理、战略管理等职能。从实践上看,在国内银行当前的技术手段层次和管理结构背景下,在地区或城市分行层次设置供应链金融集中操作后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环节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案之一。分行层次的集约化操作,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规模经济。同时,分行的统一操作后台,有利于对新的操作政策及时、准确执行,避免政策传导的时滞和疏漏。
三、设计适当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业务流程,采用第三方监控可以确保合同的真实性,有效地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外包服务,将风险评估环节移交给第三方操作,提高风险控制有效性。很多商业银行一经采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监管的方式,提高物流监管有效性,保证货物总价高于银行授信所要求的最低价值,降低风险。还有一些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如电子商务平台、政府扶持小企业担保部门,建立风险补偿金,一旦自己不能按期收回,可先用风险补偿金垫付,同时进行追偿。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供应链金融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还需要了解供应链业务行业相关知识。因此银行应不断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运用更多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搞得优秀员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银行还应建立法律知识强、业务也只是广的专业风险控制团队,设立动产和质押物监管部门,并制定应急方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降低到最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一、审慎选择合作企业
我国正处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阶段,在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不多。鉴于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属于新兴业务,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商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在行业中具有较高商业信誉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通过查阅财务报表、查看以往交易记录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发展。
二、优化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在对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利用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尤其应针对中小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改造。中小企业融资去求额度小,频率高,需求速度快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审批制度不相符,因此需要适度放宽审批权限,简化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加强准入管理。从产品办理条件、资金使用条件及客户信用等级等方面加强准入管理,严格准入条件落实。加强产品搭配,设计搭配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避免重复融资,在为核心企业上游供货商或下游分销商发放单笔供应链融资产品过程中,应与牵头行及时联系,避免不同分行对同意交易重复融资。
三、加强信息沟通及风险预警
各分行应定期进行信息沟通,规范风险预警流程。重点加强对物流、自己留和单据流通的跟踪监控、加强对供应链上的各家企业的监测分析,建立加速反应机制。定期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一旦出现不利于融资安全的情况,应及时要求企业追加保证金、补充担保或暂停办理新业务等措施控制风险。
四、建立法律检查和应急反应机制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信息共享的程度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影响巨大,为了规避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要加快信用评估机制的建立,使金融机构可以获取的全面准确的贷款人信息,深化信息共享,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市场环境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推动建立起线上线下金融服务都适用的征信体系,通过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提高金融市场中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程度,避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业务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及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反正,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另外,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的违法操作,既内外串谋和内部作案。而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同时处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往往会更多出现与企业勾结的情况。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对专门的规则进行制定外,还应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1.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上下游真实交易及流动资产担保下背景下的业务。
为了更好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银行还处于原始的经营阶段,由固定资产抵押发放贷款,还没有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供应链金融,这样对该业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2.存在着“先圈地,后发展”的思维定势。
尽管我们早就步入了WTO时代,但却不能真正实现由主营业务向零售银行的转型。国内商业银行中,具备可操作的业务规范,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确是寥寥无几。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反正,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另外,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的违法操作,既内外串谋和内部作案。而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同时处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往往会更多出现与企业勾结的情况。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对专门的规则进行制定外,还应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
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