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化教学

地理信息化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8 16:13: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信息化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信息化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地理信息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运用起来,给学生呈现出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地理的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的优点,可是在实际的地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地理信息化教学,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有的教师认为有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以前的教学模式抛弃,整堂课下来教师都在多媒体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的练习题进行展示,这和我们的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表面上运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实际上还是运用的传统的授课模式,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部分教师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设计方式,在教学实际中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得到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让教师减少了在黑板上的板书,可是如果教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水平上,这也是违背地理教学的实际目标的。另外,由于多媒体的课堂承载量比较大,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就比较困难,整个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教学,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2 优化地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地理教学的信息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一,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将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阐释。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地理现象的发生富有很强的空间感,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演示,学生接受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实现有效地模拟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教地球的板块运动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让整个地球的板块的运动过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轻松。在制作地理教学课件时,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第二,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前提下,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地理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合作,针对教学实际课堂上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第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实际课堂的运用中,要适度把握,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 结语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的前提下,也要注重课堂的效率,注重课堂的时效性,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能力。

篇2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地理学科集聚世上精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下面我肤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1.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环境,用生活解读地理

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新教材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地理”比“学会地理”更重要。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我们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中探索、领悟学习。经常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环境,用生活解读地理。比如:带学生到野外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地平面的方向?学生们的答案有: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向日葵定向和看树叶的疏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来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进行课外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与学习中自己得出结论。

2.构建地理活动情景,地理学习更加精彩

信息技术因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包罗万象的地理学知识,可以引发学生们对这些奇妙现象的浓厚兴趣,加上教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了解有关地理的奇闻趣事。利用并优化组合多种手段,老师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学生:法国的轮廓像什么图形?此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书本上把法国领土的端点用线连接看看,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图形,然后让所有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又如,地理“天气与气候”这课中,老师可以先播放美国灾难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如龙卷风袭击、水灾及火灾等。待学生看后,老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状况会发生吗?”学生往往会积极的展开讨论,此时,老师可将教学主题自然地引入到世界的气候,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和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再比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其中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FLASH播放模拟视频画面,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再进行具体授课。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的精彩,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篇3

一、教材选择与学时安排

该课程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作为理论课的教材,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了GIS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主要包括:GIS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和产品输出等,内容全面、且阐述详尽,是一本被很多高校使用的GIS经典教材,方便学生全面学习GIS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适合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在实际授课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章节内容讲授的比重做出适当调整,使学生既可以深入学习GIS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所学的内容也满足专业需求。

本专业对学生利用GIS软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熟练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屏幕数字化、专题制图,以及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72学时,其中理论课占36学时,实践课占36学时。实践课学时较多,可以使学生每周都进行上机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设计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术,还需要学生熟练操作相关软件。在教学时间方面,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四学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数情况下,每次课的前两节讲授理论基础,即GIS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后两节则针对前两节的理论内容,进行相应的上机实践练习,使学生可以集中半天的时间,针对教材的某些知识点进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验证理论的学习过程,即“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做到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另外,在实践课的内容设计中加强了基础操作练习,并针对专业方向增加了部分实例练习。该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及“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对比,见表1.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理论课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实践课以教师实操演示、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练习为主,且每次实践课都需要提交实习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课堂内容,多次的实践练习也让学生对软件操作熟练掌握,同时越来越有信心和兴趣,但是,还有学生过于依赖实习指导书,在操作过程中不积极思考其中蕴含的原理与方法,很多操作步骤练习过后就忘记了,不能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教学方法的欠缺,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GIS方法与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64-01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沟通可能从在着种种的阻碍因素。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只是自己讲课而不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填鸭式的传统单一的教学已经成为了那时的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学生在长时间接受填鸭式教学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无法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也阻碍了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产生,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限制。然而地理课堂的互动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

1.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现状

通过做了一系列的对学生和我教师的升入调查发现,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喜爱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更喜欢那种学生和教师可以再课堂上开展讨论互动的学习方式,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十分之一的学生是选择能够自主学习,而剩下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对他们而言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对地理的不感兴趣。因此可以推断出让学生们产生这些想法形成的原因,就是学生习惯了长时间教师对着教材勾划重点,没办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地理课堂学生参与互动的态度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参与互动的态度的主要特点,当然有一大半的学生是愿意在地理课堂上与教师开展讨论互动的,但是在他们之中还有大部分的学生会害怕自己在互动中的表现不够优秀,害怕自己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心理。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地理课堂上的开展探讨互动是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说明他们对这个并没有一点的重视。剩下极少数的学生是不愿意在地理课堂上开展互动。

2.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现状的原因

首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有很多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可以得知,很多教师现在对地理课堂上开展互动的理念与概念还相对模糊。对于老师来说在课堂上最佳的互动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在课堂上开展互动的目的就是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然而大多数的教师都还只是将课堂教学互动行为作为教学任务一种方式,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互动进行良好的表现。

然后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总希望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掌握更多的内容。教师往往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的时候,才会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来采用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互动的时候更多的是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与交流。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是在浪费时间。长此以往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学生会变得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不会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从而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

3.做好教学准备是收到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教师一般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只讲课、学生只学习"两层皮现象,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必须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1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的中学生对地理课普遍没有多少兴趣,其主要表现是存在着两种看似对立的态度:有些学生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书本便可以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有的学生觉得地理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必要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内、课外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科与经济、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有趣,并且只要认真探索,就一定可以学到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系。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地理课程的需要,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享,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3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其自主的活动。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合理且有效的互东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与学生开展互动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互动,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0-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投影、录音、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传统地理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祢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中学地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 信息技术与创境激情整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辟广阔天地。如“海路变迁”一节,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过程的影像资料,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的学生便问:“我们这儿能否发生火山、地震呢?假如发生怎么办?”我因势利导地说“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和直观地演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闸门得以适时开启,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这些地理的感性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不仅仅是单个因素引起,而是各个因素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引起恶性循环。我采用一步步展示的方式显示其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

3 模拟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其中涵盖的知识面广,阐述了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布,反映了地理事物及现象的相互联系、地区差异,是一门探寻地理事物及现象变化发展规律、探索和谐人地关系的学科。许多知识难点就在于地理事物及现象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静态的图片、文字以及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这无形中就加大了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难度。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态模拟演示、视频等手段,将课本中死板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演变过程,以动代静,很好地解决了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这一矛盾,变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4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

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通过信息技术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有关“城市化”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假如按照课本上的条条顺序讲下来,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在幻灯上描绘出一幅彩图,画出城市、工厂、汽车、垃圾、河流、酸雨以及城市绿化等地理概况,指导学生自己看图 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又给学生带来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教学中采用这种新疑活泼的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图像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5 利用网络,拓展知识层面,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信息,加上资源可以共享这一特点,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学生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漫游大千世界,浏览各方资讯,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单靠课本文字、图片等有限载体所不能比拟的。利用网络查询,只需点开浏览器,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资料,再从中筛选出所需材料,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6

学习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分析、运用的过程。地理教学中的信息以社会信息为主,可分为基础信息、隐含信息和外围信息三大部分。基础信息是指经过教材编写者、教学材料的编制者以及地理教师事先加工好的地理知识。就我中学地理教学来说,这部分知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情况加以适当扩充构成,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隐含信息指隐含教学需要的信息的各种地理数据(如文字、图片、图表、数字等)。外围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非正规教学获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看电视、报纸、课外读物、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得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各种信息的运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容量大、可操控的优势,将各种信息优化整合,使学生在对现象步步深入地探索中发现规律,查找问题、寻求办法,是现代地理教学的特色。

一、利用视听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多媒体技术用图片、音乐、声音、视频等形式将外围信息直观呈现,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中东”这个内容时,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的外围信息非常多,但大多零散。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节选一段视频新闻,学生们马上能说出事件发生地,并积极交流关于这一地区的相关信息,学情高涨。然后我们简单总结学生们的发言并提出本课探索的主题:“频繁的冲突、战争,使中东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里战争不断?”这样一来,学生们不再将学习当作任务,研究更加积极,对生活更加关注,认识更加理性。

再如,在介绍“亚洲人文环境——多样地域文化”这个地理知识时,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阐述了什么是文化,亚洲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地理区域文化差异,目的是认识各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此节设置成活动课的形式,多媒体技术又发挥出它的优势。准备阶段,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收集亚洲不同国家有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并制作成小课件;授课阶段,小组代表一边展示成果一边描述情境,其他成员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评价阶段,进行年级内部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以资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对地理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全员热情参与,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真谛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利用图表整合,培养发现性思维

培养发现性思维,就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信息的同时,不断提炼隐含信息的思维过程。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学到思维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探索、细心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要求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地理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这些组成要素涉及范围很广,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既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挖掘出每篇资料的隐含信息,而且找到各信息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信息网络,从而揭示客观规律。这一要求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个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恰当使用可以化解这个难点。

三、利用虚拟技术,发展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对学生较高层次要求的思维能力,有赖于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将深奥的原理、现象进行模拟再现,可以把抽象变具体,复杂变简单,帮助学生对教学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掌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海陆变迁”这个地理知识时,由于地表大规模海陆变迁经历漫长历史时期,人类身处其中无法直观认识过去、现在及未来。关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两种假说描绘的情境,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科学清晰的影像。我们要结合大多数人对学说的理解,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模拟动画,再现几亿年间的沧海桑田,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代替语言文字性描述。学生们通过观察大陆整体及局部板块的运动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海陆变迁的过程,加深了对学说内容的理解。

篇7

1 加强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地图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重要的地理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主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加强地图教学这是地理学科的内在本质需求。尽管现行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到了插图、图册、挂图等,但是地图数量有限,教学相对静止,并不能充分而灵活地将这些地图进行叠加或拆分,并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地进行展示,空间感不强,这一直是传统地理教学的一大瓶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满足地理教学的空间分析要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与地图册的基础上,强化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与效果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地图教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强化学生的理解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地图实现对新知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会读图识图,是掌握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例如,“黄河”这一节内容,传统的口述加地图式教学,教学枯燥,并不能直观而立体地来展现相关知识点。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其特有的图文、声像表现效果,整合地图、图片、历史资料、视频截图等,向学生形象而动态地展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包括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的主要支流,等等。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演示,可以将这些繁琐而零碎的知识点集中于直观的地图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正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 动态模拟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其本质

地理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阐述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产生、分布,反映各种地理事物及现象的相互联系、地区差异,探索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发展规律以及和谐人地关系的学科。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语言描述,很难将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运动变化过程动态地再现于学生眼前,而只能让学生从图片、教材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中来获取信息加以理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进行理解,理解只是浮于表面,只能是死记硬背,而并没有真正地形成技能与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整合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地理素材与信息,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将教材中那些用静止而抽象的文字来阐述的事物规律转换成精彩的视频,将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课堂教学局限性的矛盾,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本质性理解。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时,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这一节的重难点,运用挂图并不能将其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河流横纵剖面的水流动态,再加以教师必要而精炼的语言点拨,这样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从中获取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样更容易上升为理性认知、本质理解。

3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地理视野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机械地按照教材,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完全限定在教材上,所学知识有限,不利于见闻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与自身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彻底地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学习。互联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而自由的学习平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畅游于神奇的地理世界。

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这个强大的资源平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素材,如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等,充实课堂,让学生身在教室就可以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真正实现地理教学与生活同步,与社会接轨,这样的地理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篇8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较抽象,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更感兴趣

常言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地图”是地理学中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及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利用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使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它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如色彩能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的结合能增加逼真效果,从而能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秘情境,吸引他们走入想象的空间,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初中地理“中国政区”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拼图游戏,分组竞赛,记忆落实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再如大多数学生对于旅游有一定的热情,所以旅游地理的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课本中涉及到的旅游景点不见得是学生曾经去过或者是熟知的景点,如果设计不当,可能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时将教材中的旅游背景以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呈现,用一段导游带领游客参观的视频或某旅游景观实地的风景照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旅游、认识旅游的兴趣和走出去的愿望。

二、信息技术能突破地理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和整个宇宙,它范围广大,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很多地理事物学生没有见过,有些也根本不可能见到。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通常利用各种地图,大量的图片和地理模型来辅助教学,这也是地理教学突出的特点,但它们都是静态地反映地理事物,不可能表现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将静态的地理事物还原成生动的动态变化过程,较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课中,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的过程,较为抽象,冷锋和暖锋两种锋面系统不容易区分,利用课本“冷锋、暖锋示意图”讲解,学生还是比较模糊。借助多媒体制作成动画,将冷锋、暖锋两种天气系统形成过程中冷暖空气的移动,暖空气的抬升,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把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天气变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冷锋和暖锋两种天气系统形成过程的差别,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清晰了然。

三、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局限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中学化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方式。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所用教具一般是粉笔和黑板。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讲清楚,学生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听清楚。这就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传授中学化学知识、学生接受中学化学知识并运用好中学化学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中学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中学化学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些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内容,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将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教材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在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将实现那些用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

2.1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化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CAI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将比以往只用语言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构建起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2.2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有许多的化学概念的知识内容因为抽象,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难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学化学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中学化学教学效果。

2.3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中学化学的知识表达多样化。对有危险的实验、有污染的实验,可用信息技术展示,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学生也容易理解。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错误操作后引起硫酸飞溅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用声、形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多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实验现象演示在大屏幕上,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2.4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中学化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搜集到了许多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但应该注意一些误区,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根据中学化学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化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只要持之以恒,大胆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用于教学中,一定能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功能,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春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190-190.

篇10

问题一: 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二: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2.教学课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4.课文分析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5.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紧密联系本课内容,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其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6.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问:什么叫自然带?如何形成?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教学背景中的3个预设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成果,推荐代表并尝试回答。

教师:对上述回答进行点拨评价,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以及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排列,思考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对比思考后尝试填表并回答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

(联系实际)百度视频搜索:西北绿色。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西北地区植被应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教师:点拨总并结。

学生:观看视频:非洲自然,思考植被有何变化?为什么?

教师:点拨并总结,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并填表、回答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42-0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篇12

各种智能手机的出台,各种计算机系统的更新,各种电子产品性能的提升以及这些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使地理教学的课本不是唯一的获取信息源头。同时,这些技术的革命是教育界对培养新一代综合型人才提出了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就要把握好课本知识与新信息引进的有效结合,教学既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也不盲目地将所有的外来信息都引进课堂中去。此时此刻,教师更需要从所有的信息技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然后与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一、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已经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而且,在这个时代,任何人如果完全不接受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会遭到社会的淘汰。当然,也包括教师这一行业,那么,教师如果高效地利用好这一技术,它将会是一个教学中最得力的助手,教师应充分把握教课和信息化的度,让它帮助自己减轻备课的压力,再增加除课本以外的丰富内容,从而再正确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效率直线上升。学生对地理知识更高效地吸收。对于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能及时地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就教学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在起到取长补短作用的同时还能使一些最新的地理教学资源得到共享,然后再教授给学生。

二、信息技术在学生身上的作用

在学生的各个方面阅历和世界观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在他们身上的引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随着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所以,学生对电脑的使用也逐渐应用自如。对于一些自觉性强的学生,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则是最有力的学习帮手,计算机则是最好的学习工具,通过计算机可以获取最广泛的信息,了解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地貌特点、气候类型等等的有关于地理方面的课外知识。在此,信息化技术改革在学生身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一个广泛而开放的平台,有人在上面提供有利信息的同时,就一定会有人提供一些不利信息,如:一些黄色网站,提供的一些不雅照片和不雅视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而且,各种新型游戏的开发,使越来越多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仅不去了解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相反,信息技术的引进却让学生的学业荒废掉了。

三、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恰当结合

篇13

国家教育部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教学基本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正是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也就是说地理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生活即是地理的源泉,只有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才能使地理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了地理教学生活化效果更好。

一、开展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现阶段大部分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教授课本内容占主导,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经常被动服从式学习,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并没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可能导致学生成为只会念书不懂生活的“书呆子”。明明学到手的知识反而成了鸡肋,没办法学以致用。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很有可能只起到反作用。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一些学生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新课程改革下生活化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现象的良药。可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难以落实到位。造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当前地理课堂内容呆板无趣,多数学生都将地理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很多教学方法无法开展;二是教师授课缺乏创新,一味的照本宣科的课堂严重偏离现实生活,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经纬度”时,大部分教师无法让学生结合现实学习,致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却很难真正理解。这样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终将被生活化教学课堂取代。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极其需要生活化教学这样的新生力量去改变现状,因此落实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迫在眉睫。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

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生活化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授“黄河”的时候,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黄河大合唱”。如果教师自己发挥“歌唱家风范”唱出激情,就更能吸引住同学们的目光,并且激发学习热情。再者,教师也可以根据以往知识和生活常识设置场景模式,比如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样教学既烘托了学习氛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素养,陶冶了情操。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参与了课堂活动,更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及理解。

(二)深化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地理本身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地理资源。地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新课改后,地理教科书中出现了大量举例说明和形象插图,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生活化教学课堂的重视。传统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一味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举例来说,在学习中国的交通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假设每组组团去中国的不同地方旅行,通过中国交通图,设定尽可能多的路线和旅行方式,衍生出根据当地气候,旅行箱中应该带些什么等一系列探讨话题,先进行组内讨论,再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如此加深对教授内容的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相关问题。

(三)社会实践――把课程融入到生活中

教学源自生活,生活决定教学。现阶段来说,学生仅是在教室里学习,无法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但全面掌握新教材,而且要将教学工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带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应大力倡导并实行“返璞归真式”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并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已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事实上,生活中既简单又常见的东西经常还会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吸收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经常会感到太抽象而难理解,学起来非常困难,书本上只有几张抽象的图片和定义,但是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多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没有实践得来的知识具体化。教师把课堂带到社会实践中去,无疑是雪中送炭。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陶瓷碗和杯子,就是因泥土高温加热后而形成的变质岩。从自身生活当中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更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地理是有深远意义的。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生活化,填补了现阶段地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巨大鸿沟,是今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然选择。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但使地理课堂变得真实生动,贴近生活,更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结合书本知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二者更好地结合,以提高教学的有效职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