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8 16:13: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实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实践

篇1

美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情感,重塑灵魂。美育同语文教学关系深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在阅读美文,放飞心扉时也能接受熏陶,升华思想与心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以教师情感带动学生情感

教师始终是初中课堂主导力量,缺少教师的带领,学生将陷入无序状态。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开展鼓舞、唤醒、激励教育。李吉林认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产生出行之有效的情感。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对“传授”美感的直接否定,因为美感是由感悟而来的。但是,初中生对美是比较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唤醒、激励、指导。比如,教师可通过轻快、深沉、激昂的语气领读;也可对情感丰富的段落反复朗读,让学生听在耳中,记在心中,感在美中;教师也可以问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美、辨认美,如询问句子美在何处,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二、再现文中画面,直接认识美

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即使文中描写的情景美不胜收,学生也只可能从仅有的几张插图中发现美。比如,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月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描写丰富有趣,让学生“垂涎欲滴”,但只能望梅止渴。如果教师没有能力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那么通过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还是对陶冶学生情操有帮助的。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真是赞不绝口,夸其为“宝地”,是“理想的境界”,但只见文,不见图,学生是很难有直接体会的。为此,利用多媒体,播放济南小雪时的雪景,济南的街道以及其水、草、天空,让学生在阅读文字时,也观察录像,及时对比,切实感受作者爱生活、爱上水的情怀。

美的欣赏首先来源于视觉感应。脱离了课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从现实环境中发现美,如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阳光下欲滴沾露的落英,树丛中自我陶醉的麻雀,公交车上让座的人群,烈日下吸着尾气指挥交通的警察等,都是体现出了美。

三、揣摩言行,发现形象美

美,不仅是稍纵即逝的虹霓,也是拥有崇高情怀的劳动者。语文教材中不乏对优秀人物的歌颂,如邓稼先、愚公、于勒、闻一多、列夫・托尔斯坦、藤野先生、等,这些人物融合了古典道德情怀,对社会、亲人、科学都有崇高的追求,在一言一行中,深刻烙下了孜孜不倦的责任感。教师可通过寻找思想根源、剖析性格特点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习、践行高尚情操。

四、从实践中创造美

美从创造中得来。客观世界的变化带动美的变化,审美能力受到生活经验、知识的制约。语文教学不能死磕教材,还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进入社会,用自身的行动创造、践行美,这才可能培养高适应性的社会人才。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扩充知识。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思维创新进行了论述,认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原有限制,大胆假设,勇于创造。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最后一段的某个观点,并适当衍生,寻找实例支持论证。第二,参考教学大纲,丰富课后活动。例如,演课本剧、讲故事、创办黑板报、参观访问等,都对学生能力有促进作用。在《秋天》课程教学完毕之后,教师不妨要求学生“找秋天”,让他们通过照片、文字以及捡果子或树叶等形式来讲述他们心目中的秋天,陶冶情操。第三,鉴赏美。美具有隐含性、模糊性,需要去发现,也需要鉴别。当前中国社会,各种价值观涌入,传统道德兵临危机,为美育带来挑战。例如,公共场合理直气壮地吸烟,是否就代表了英勇无惧;旅游景点乱刻画是否意味着爱或其他行为的“深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人不为己,是否就不能生存;身穿名牌是否就意味着高贵?这些现象都需要教师苦口婆心教育,循循善诱,让学生鉴别美。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切实开展,还需要教师殷切关怀,废寝忘食。美育,即启迪学生情感,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词句欣赏、课后练习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品味语言美的同时,也体验情感美。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美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认为美育、语文教学间的结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能带动、激励情感,丰富学生心灵,具有双重积极作用。当然,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创造性,选择适合美育的方式,用以培养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篇2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的总体原则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加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能力含量。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要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和教案相结合,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素质两个目标相结合,试图形成多途径、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立交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亲自体验个人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包括“三步五环节”,即三个阶段五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即第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习环节;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这一阶段中,共包含三个环节,即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第五个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一、依案导学,引导到位

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教师导学环节是整堂导学自主课的基础环节,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给学生导什么,如何导。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是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和目标。以前备课时,老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老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可学生却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不甚明了。没有目标的指引,学生在学习的路上怎会不走弯路?导学环节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要关注单元学习目标,体裁学习目标,篇章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等。只有把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明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才不会走弯路,甚至走岔路,走错路。

比如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篇幅长,信息多,教什么?学什么?如果导学环节中这样告诉学生,读小说要关注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习此文,要感知贾府的环境,要感知情节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由此体会人物的性格。当学生明白这些之后,读文章时心中自然有重点,眼中自然有内容。学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是启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要采用启发、激趣的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比如《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教学片断中,导学环节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中哪个字最重要?看到它你会想到些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学生很快找到“归”字最重要,围绕这个字,他们想到这些问题:为何而归?归向哪里?怎样归去?归后如何?其实这些问题正是文章的思路所在。这时,再适时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有了激情,更有了方向。不用你再滔滔不绝,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状态,研读文本,寻找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学时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是疑点,更要引导学生注意哪些问题是在自学时,容易忽略的盲点和容易引起争论的焦点。有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善意的提醒、有效的点拨或强烈的心理暗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求知天地。比如教学《项链》一课,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时,大家都能看到玛蒂尔德是虚荣、贪图享乐的,这篇小说也旨在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中贪图享乐的思想。具体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玛蒂尔德其实可以以假乱真还了项链,为什么她没那样做?文中如何描写路瓦栽先生?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对课文作了深度研读,在组内进行热烈讨论,最终他们又看到了一个诚实守信、勇敢刚毅的玛蒂尔德,也看到了路瓦栽先生对妻子深深的爱。经过这样的思考学习,学生知道了人物性格是多面的,课文是可以多元解读的。他们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增强了。

四是给学生指出自学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如果教师能在自学的途径和方法上再给予指导,学生的自学将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如比较阅读法,比较不同问题的相同点,比较相同问题的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再比如因果法,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再比如归纳法,文献法等等,还可以给学生指明解决某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比如通过上网查阅、图书馆某个分类专柜查阅等等。途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方式、途径也没有好坏之别,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有用,都可以拿来指导学生加以运用。比如教学《李清照词两首》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课后题――“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然后让学生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创作背景、词中意象的运用等方面入手赏析两首词的异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词的情感意蕴。

五是给学生分解自学问题和任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学习程度的个人。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学习程度是有差别的,学案上的问题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分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程度的差异,让全班所有学生都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自学任务,最终的结果将是导学案上的自学任务大多不能自学完成。如果教师在导学时能够把自主学习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位同学或每个学习小组分2道或3道自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缩短一半,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导学案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把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和任务,分解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完成,才能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产生自学的冲动和兴趣,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在教师导学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身份应该是向导的角色,教师的导学,要像行车的路标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向,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目标;教师的导学,要像航行的灯塔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道路和途径,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导学自主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者和循循善诱者,才能把课前导学这个环节导得精到,导得扎实,导得到位。

二、据案自学,五官并用

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是是学生独自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是整堂课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学生在自学时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导学自主理念贯穿整个课堂的关键。学生使用导学案,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经历问题探究,探究知识应用,归纳总结提升。因此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必须认真写,认真改,认真标注。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口,要动口阅读所学的文本篇目、章节,动口阅读是为了对所学文本篇目、章节,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语文学科,没有动口阅读就不可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就更不可能有宏观上的整体感知。没有动口阅读文本篇目、章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从大处着眼,就会陷入狭隘的、只为做题而做题的传统教学的窠臼。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脑,要静下心来动脑思考教师在导学环节中分解给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动脑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动脑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动脑思考是一个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从宏观整体感知到微观思考分析的提升过程。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上而没有理性的思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入,也就不可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自学效果。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手,要动手作出书面结论。经过宏观阅读这样的感性认知过程和微观思考这样的理性思考过程,学生独自动手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深入思考后,必须尽快动手作出书面结论,形成书面自学成果,以供在下面的互学环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生要尽可能的独立完成自学任务,尽可能的自我阅读,独立思考、独自作出书面结论或答案。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和十分必要的。我们只有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独立完成自学任务这个前提,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才会显得迫切和必要,学生才会做得充分和扎实。

三、组织讨论, 精妙点拨

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学生互学阶段是一堂完整课的阶段,是学生尽展学习风采的环节。这个阶段应包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是在班内互学交流之前,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学习小组组内的互动讨论。在组内的互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课下自学的成果,也可以互相浏览他人的自学成果,还可以就某一个有争议而产生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组内的讨论。同组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集思广益,通过全组学生的通力合作,对教师导学时分解给小组的学习任务或问题,作出最后结论,并确定在班内主发言的学生,其他同学也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随时准备站起身来,补充发言者的不足和缺漏。

经过10分钟左右的组内学生互动讨论, 就到了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的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在班内互学交流时发言是否有序和高效,关键看教师在此时的引导和调控,如果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不当,学生班内的互学交流发言就会显得了无章法、毫无秩序,互动交流发言的课堂就会显得看似很热闹,实则很凌乱;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率不高。因此,在班内互学交流发言时,发言的学习小组或学生,应按照在导学环节分解自学任务时的题目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如果在交流发言中,其他学习小组或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争论或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站起身来与发言的同学展开讨论和交流,但这个问题探究完毕后,仍要继续按照原有题目的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显得热烈而有序,学生的互学交流才会显得深入而高效。

班内互学交流发言环节,可以说是一堂完整课中最精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应是启发、诱导、激励以及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和控制课堂节奏。班内互动互学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还可以是组组互动,在互学互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只代表自己个人,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老师的看法和学生一样,也只能是一家之言,老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自居,把结论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以裁判长的身份作最后的裁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乐意参与到班内的互学互动交流的学习之中,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在各学习小组尽可能充分发言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共同敲定问题的结论或答案。

篇3

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新课改的深入,给教师也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过于注重教材和机械的训练,这样单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浅谈一些自己的感悟,抛砖引玉。

1 挖掘语文学科的教学趣味性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像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这无激情的教学,虽有行但无内涵。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知识、传承知识是必要的,然而这只是学生成长需要的一部分。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创新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能诸方面健康成长,使其个性在成长的相关素质方面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

传统的语文教育很少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智能、情感、脑功能等心理和生理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教育,探索语文创新教育,认真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 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活力

诚然我们可以用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来描绘教师授课的基本表现,但伴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发展,以及教改工作的全面展开,教学中又多了对于学生更为耳目一新的教学手段,这一更新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代教学媒体较之传统教学媒体,有着显著的优势,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的画面以及逼真传神的声音,科学地展现大千世界的宏伟与微观,“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具有设备电子化、教材形声化、教学过程再现化、表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新颖化的特点,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积极思维,唤起审美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4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改编故事、续写结尾、编演课本剧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这一课题,将随着语文教学步伐的不断向前而获得发展,我们相信只有把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必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5 结束语。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是各专业通用的,内容繁难、枯燥,缺少趣味性。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学的专业距离较远。我想要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就应该在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嵌入专业知识。

首先,我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与专业贴近,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帮助。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如对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我加强了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分别写作“如何操作机床”、“怎样修理电视机”、“网页制作”等说明文;面对的电子商务的学生,我多选了“交谈”“推销”、“主持”等口语训练内容进行教学,因为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紧密相关,所以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其次,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将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经典美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感染力,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但是我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设计不同。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根据课文所展现的意境画一幅画,学生们热情非常高,反复主动阅读文章力求在绘画中把文章的优美意境展现出来。这不仅帮助学生真正领会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同时促动了他们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的热望。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与引导。我让学生从网上下载作者相关知识,以及课文的意境让学生制作成FLASH动画,并伴随朗读音乐,这样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提升了专业技能,激发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立足于专业平面,设置生活中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在电气专业执教《万宝牌电冰箱使用说明书》时,我让学生对照专业工具——万用电表设置情境来模拟写作:假如你毕业后成了一名电子仪器厂的推销员。一位顾客来买万用电表,但他不知如何使用万用电表测电阻,请你为顾客写一份《万用电表测试电阻的使用说明书》。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应用文写作《计划》《报告》,我创设如下情境指导写作:如果你毕业后,做了某商场的手机营业员,请你为XX商场制定一份月手机销售计划;然后月终对销售情况写一份报告。

在口语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创设不同的模拟情景、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如电子商务专业模拟推销商品,机械专业模拟向客户介绍机械加工的产品,动漫专业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动漫作品,装潢专业向客户介绍自己的装修设计,服装专业的学生介绍自己设计服装的创意、款式、面料……学生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变得有“话”可说,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也为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

1.创设专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创设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语文成为一门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课程。例如在教数控专业的学生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我校参加数控大赛的优秀学生,如何掌握数控技术,做到一技随身,甚至绝技随身,最后获得金牌的过程,做成数字故事,非常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会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再如商务专业的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往往不感兴趣,教学中我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写应聘书时,先模拟一个现场招聘会,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增强直观性。然后让他们评论一下表演的优缺点,并说说像这样的应聘中,自己能不能被录用,然后再进行写作。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还比如机械类的学生写说明文《如何操作数控机床》时,我便带领学生专业实习,走进工厂,在学生操作数控机床时,进行现场观察指导,学生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达到。在计算机专业设置了“文字录入”、“Office'’、“网页制作”等,和专业相结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学得有趣,学生自然就会写说明文了。学生们感到文化课的学习也能对专业有促进作用,自然就不会拒绝学习。

2、开展多样活动,展现专业风采。

中专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乐于接受新信息,却厌恶理论学习;喜欢形象,乐于活动,爱好交际,而不愿多思考。语文实践活动具有情境性、直观性、活动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这恰与中职生的特点相适应。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因时因地而宜,创造出许多有效的方法。诸如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观看课本剧,写影评,组织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开展诗文朗诵、演讲会,举行博客日志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展现职高生的风采,使语文教学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情趣与魅力,中职学生特别喜欢。

在编排课本剧《孔雀东南飞》时,我采用了学生自编自演的形式。看学生们改编剧本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反复品味修改;看他们一招一式的排演,精雕细刻地琢磨,看到“导演”头头是道地分析角色,“观众”旁征博引地评剧讨论,那种兴致那种热情那样求知的渴望和成功的喜悦,无不让我深深感动。这次课本剧的排演,充分发挥了各专业学生的特长,有的同学文笔好,点子多,我就让他们编排剧本;服装专业的学生负责制作服装,根据不同角色学生挑选色泽、设计款式,然后打版,最后制作成功。装潢专业的学生负责制作道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幻灯片的背景的制作。同时各专业的同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

中职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灵活选用教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建构有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自主合作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和谐的发展。

三.改变评价机制,体现专业为本

改革评价机制,体现专业为本,我认为是中职语文教学需要迫切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我正在继续探索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和专业教师“结成对子”,联手课堂、联合考评。这也许是探索改革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师以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基本可以自学一些简单的专业方面的常识,但毕竟属“皮毛”之功,“入行”太慢,脱产进修也不太现实,因而,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就地取材”、备课时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咨询与磋商,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度高的课堂,也可以尝试“双师”教学,即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和谐地执教于课堂。有些语文模拟课、实训课还可以借用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课后作业和考评测试也可以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姻”,比如,语文课上指导学生学习写作计划、总结,除了纯粹的文体训练之外,还可以将计划、总结的写作练习延伸、跟踪至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的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作实习计划、实结报告。同样,求职信、应聘信的写作可以延续至毕业前的求职材料与推荐表的写作,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互补与融通;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技、求职、谋生的催化剂。

篇5

2.创设教学情境,深化语文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搭配合理的背景,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现代教学之中,并日益发挥着更重要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寻找更符合学生感官体会的声音、图片等,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实体感,进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其中所隐含的真实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丰富了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能促进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之间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效用。

3.以情育情互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予其一定形式的支持鼓励,增强其对自身的认同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缺陷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开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学习动态,以情育情,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展示出对学生的信任与认同,可以有效地提高情感教学的质量,促进其情感的升华。

4.创新教学方法,巩固语文课堂学习

转变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形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善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兴趣普遍较低的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切合教学实际更新、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注重寻找师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能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之中,注重把握每位学生身上所特有的发光点,以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5.探索实践内容,培养师生真挚情感

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实践性,决定着语文教学有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及口语的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应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参加课外时间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体察、有重点地观察、描写自然,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真正体会事物的本质之所在;其次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潜在思维方向,针对题材有层次性地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在情感体验中糅合一定的思维逻辑。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抓住每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细节,促使学生有效地拓展知识面,真正实现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发展。

篇6

凡是为师者都有一个经验,新生总是不愿意举手发言,哪怕是心里明白,他们也不愿“多此一举”。为此,我尝试仿照一些电视益智游戏节目,把原本严肃安静的课堂变成游戏场所,大家一起闯关、比赛。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宽松的环境促使学生思维高速运转,大家在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学会创新。

促进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在讲授《愚公移山》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两组编排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在大家走上讲台表演、情绪高涨之时,我们再就愚公该不该移山展开讨论。表演与讨论掀起一个又一个,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朗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感知多彩语言

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地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因为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很难快速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不过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假如只是单一的大声读,一起读,个人读,就会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对朗读必然会缺少热情和兴趣,从表面上看学生都在朗读,而这些朗读却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最佳朗读效果。在有些时候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但不能很好地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形成有特点的朗读方式,丰富朗读形式

从朗读的表面上看形式非常单一,但事实上形式却是非常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时要尽量丰富朗读形式,使朗读形式多样化。在提高学生对语言领悟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词语的精练及活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在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有特殊的语句,对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改变句型之后再朗读,比如祈使句、感叹句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自豪骄傲的情感,而且又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语句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三、鼓励学生多参与性朗读,进行激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以往教学中属于教师的讲台让给学生,让讲台成为学生演讲的舞台,指引学生把死板的文字转变成生动、鲜活的场景,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这样不仅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景和情,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课文。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往往认知能力不够,很难快速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作出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热情和动力。所以,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要立刻提问学生“他哪里读得不好?哪里读错了?有没有读出感情?”这些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让学生产生失败挫折的心理感受,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热情。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优化朗读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要有充分的课堂朗读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生学习情况、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能掌握朗读效果。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必须扩大朗读训练面。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黄山奇石》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黄山景色秀丽,怪石奇趣,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黄山”。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黄山景色的优美、怪石的奇趣,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篇8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导位置往往由教师所代替,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学习能力还在进一步培养当中,所以这种替代也显得顺理成章。以往研究当中大多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改方式方面,其实高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应当是多加关注的地方。具体来说,比较文学的理念以及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备课、授课以及课外辅导来完成的,而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使其学会如何应用比较文学思维和视野来分析文本,提高自身思维,拓展视野。

(二)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囊括了备课、教授、课外指导以及作业批改等具体行为。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若是教授外文作品,应用比较文学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作者以及译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译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可能这种教学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但势必会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文化语境,懂得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长期以来,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直接当做外国文学作品来宣讲是有一定问题的。抛开翻译问题不谈,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若是课文是来自和外国文学有关系的中国文学作品,则可以借助延续影响的思路来探寻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及其在中国发生的变化,而课文同外国文学缺乏关联性,教师就需要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以灵活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比较文学方法中的难点。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幻灯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来展示异域文化特色,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阐明课文所涉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使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学及语言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就目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理论枯燥的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文献现象,以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轮廓。然后在逐渐深入,讲解翻译研究等,重消化不重记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视野。这对于学生尽管要求很高,但应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他国文学文化为参照,这就要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再次,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比较文学书籍的习惯,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为宜。教师可以通过周期推荐文学读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譬如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向学生推荐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及论文或是有关世界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以减少阅读量,求质不求量,让学生知道基本的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来主动探寻答案,解除内心的疑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步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球村的观念逐步形成。因此中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比较文学的理念就是通过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将具备“世界主人”意识最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指向。所以中学生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书籍、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若条件具备,还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是交换学习等方式来努力拓宽个人的知识储备,努力形成世界性的眼光,从而不断提升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将比较文学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势必会拓展素质教育视角,为高中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元素,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野,催生学生的国际性视域及思维,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来看待文化的多元化。伴随着比较文学应用的逐渐推进,培养学生国际性的视域必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军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科书文学选文编排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6:38-40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一直是聋教育的执着追求。在聋校语文课堂,聋生因为听力障碍,其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较弱,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接受型学习,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而聋生容易遗忘的记忆特点让其所学到知识又很快地烟消云散,且聋生个体差异大,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掌握该学什么、如何去学、什么时候去学、怎样证明自己学会了,一直是聋校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数字化为特征的教育变革在聋教育领域的发生,笔者也尝试着在聋校高中语文课堂开展“一微一翻”教学实践探究。

(二)概念的界定

“一微一翻”,指的是借助微课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实现聋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一微”指的是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时间短、容量少、内容精。“一翻”指的是翻转课堂,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性探究,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进行课堂指导,重构学习流程,实现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和课上教师科学有效指导的有机结合。

(三)可行性分析

聋生对视觉刺激更加敏感,教学视频能够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还可以“积极推进差异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观看视频,开展有针对的学习,并最终实现“满十进一”的学习目标。另外,学生对于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的运用能力,这些都为“一微一翻”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

二、“一微一翻”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撞击,观点的交锋,情感的交流。为了在“一微一翻”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失去“语文味”,笔者着力于构筑知识与积累、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写作与表达等教学板块,再根据不同的知识板块寻求微课最适宜的表现方式,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借助微课“大空间”,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翻转。

(一)“讲授+练习”,突破知识点

针对字、词、句、标点符号、修辞等具体的知识点,笔者采取了“讲授+练习”式微课翻转课堂,实现知识点的突破。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笔者制作了《通感之美》微课,通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实例讲述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及其作用,并配以进阶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课上,学生便有了充足的时间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品味文中“通感”句子的妙处。而“讲授+练习”式微课尤其适用知识点的复习,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系列微课中,笔者整体介绍了标点符号有哪些,通过用错标点符号引发的笑话说明其重要性,接着分类归纳各常用标点的用法,并通过试题讲解传授答题技巧,巩固知识点,再通过习题训练检测学习成果。课上,学生做作业,小组讨论,再评讲作业,切实掌握知识点。

(二)“例子+方法”,传授阅读法

在现代文的阅读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品味文章的意蕴,笔者采用了“例子+方法”式微课来实现课堂的翻转。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描写了“小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清秋佳果图”等五幅秋景图。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鉴赏这五幅图画,感受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笔者制作了《小院清秋图鉴赏示例》微课,通过“小院清秋图”的鉴赏,总结出“身临其境•赏秋景”“调动感官•品秋味”“比较体味•感秋意”等鉴赏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借助这些方法,自主鉴赏故都的秋其余四幅图,很好地品味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而在之后学习其他写景状物散文中,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鉴赏文章。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例子+方法”式微课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言,阅读文言文,从而节省了课上解读文言的时间,实现了课上充分讨论的翻转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教学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了《〈愚公移山〉文言释义》微课。在微课中,笔者通过文中词句讲解了重点字词、一词多义、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并总结出“对”(对应)、“换”(替换)、“留”(保留)、“调”(调整)、“删”(删除)、“补”(补充)六法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学生借助微课,很好地掌握了文中的文言句意。在课堂上,学生对“愚公移山你怎么看”及“愚公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展现了自己对“愚公移山”的见解及新时期“愚公精神”的诠释,成功地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三)“资料+链接”拓展思维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相比较于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更侧重于学生个人的思考、探究,聋校高中也不例外。为了帮助学生不仅针对文本,而且透过文本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采用“资料+链接”式微课打开学生思维的源泉。如在宋词《声声慢》翻转课堂的探索中,笔者制作了《万古愁心李清照》微课,以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为线索,收集了有关李清照的图片、视频资料,链接了李清照的代表作,让大家评论。这给学生还原了一个时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李清照”有了自己的认识与解读。课堂上,学生知人论事、赏词品情、思想碰撞、情感升华,集中体现了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思想的深度与交流的活跃。

(四)“点评+范例”,提升写作力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注重通过“作文评讲与作文重作”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作文评讲通常只能面向全体,不免流于泛泛,作文重作也只能放在课后,这些都让写作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为了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腾出来,笔者开始了写作教学的翻转课堂尝试,以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作文要素为魂,以学生作文中的词、句、段、篇为形,制作微课,有针对性地评讲作文,讲授写作方法,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中可学习、可模仿的例子及教师的“下水作文”。“点评+范例”式微课使学生在课前便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课上,学生进行作文的重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批改或点评,极大提高了写作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逐步实现“耳聋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交往,适用社会生活需要”的聋校作文教学根本目的。

三、“一微一翻”教学实践效果初显

笔者发现,随着“一微一翻”教学实践的深入,课堂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师生关系也亲了,惊喜常在不经意中发生,“一微一翻”教学实践应用效果逐步显露出来。

(一)学生动起来了实施

“一微一翻”教学实践以来,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学生动起来了。一是表现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不再有不预习的情况,对视频形式的微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任务单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观看视频,在“不会”“不知道”的情况下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完全根据自己的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而且视频中的文字内容、图片信息及适当的手语说明,让学生学得更明白,避免了因沟通障碍而造成的对学习内容的一知半解。二是表现为生生互动学习。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借助互动平台向同伴或教师求助,以化解其困惑;会自发地组建学习小组,一起观看视频,互相讨论,或由学习较好的同学负责解释视频中的重难点等。而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更是学习的常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在教师的“强迫”下学习,而是在轻松的、自由支配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二)课堂活起来了实施

“一微一翻”教学实践以来,原本沉静的课堂慢慢活起来了。一是课堂教学形式活起来了。翻转后的课堂或是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或是师生讨论,答疑解惑,或是小组学习,深入探究……课堂形式多样,但不变的核心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学习,再不见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活起来了。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课堂教学生成越来越多,一些意料之外的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中,当谈及“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的时候,学生见解独到,且饱含自己特有的情感体会。有的学生解释说:“雁是旧时的雁,托雁传书的人却已不在,所以伤心”;有的解释说:“雁从北方来,可自己却早已离开北方的家逃往南方,因想念故土,故而伤心”;有的解释说:“雁是群雁,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所以不免伤心”……诸如此类教学生成时有发生,聋校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思想与情感的碰撞而颇具魅力。

(三)师生亲起来了实施

“一微一翻”教学实践以来,师生关系也越来越亲了。一是在微课学习中建立起的亲密。相比于下载的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师制作的微课,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老师制作的微课。在微课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内容,更是与内容背后的人、与自己的老师建立一种社交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着很多的“甜蜜点”,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内容。二是在个别化指导中加深了感情。在翻转学习的环境中,无论是课前的在线互动,还是课上的巡回指导,都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关系,这让学生学得更加专注,也更加有效。

作者:郑秀娟 单位:安徽省合肥特殊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教学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

[2](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93.

[3]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EB/OL]..

[4]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

[5]苏斋.相逢在云端微课大空间[N].中国教育报,2017-1-21(03).

[6]熊炯.“翻转”语文课堂之教师手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

篇10

二、 研究目标

1. 利用本校特有的文化资源,整合放大“名人文化”“乒乓文化”的效应,并以此为载体,不断推动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

2. 积极寻找“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契合点,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师生与好书做伴,品读经典,切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要让全体师生走进书本,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底蕴,用书香浸润人生,塑造全校师生的文化形象。

4.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全体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 成果及分析

1. 实现了基于“名人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 开发“名人文化”校本课程。以学校发展相关的贤达人士的典型故事为内容,让学生了解、探究学校历史,熟悉学校名人,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2014年,我们编纂的《传唱枘稀罚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成为名人”。

(2) 利用“名人文化”。首先,我们发动全校师生搜集家乡名人的故事,并将其分类整理,定期在学校网站上刊载,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辅助教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名人的故事演讲赛”“说名人、学名人、做名人――家乡名人系列竞赛”“相约家乡名人班会”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采访,了解名人成长轨迹。搜集、整理、归纳有关先贤的典故,让学生发现了许多蕴藏的“好东西”,他们就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的明珠。我们还开拓搜集的渠道,组织动员学生请教退教协会老师,到学校“兆中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查询,以搜集更广泛的内容。学生们提升了动脑、动手的能力,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大胆探索的精神。我们还要求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再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进行再加工。学生完成初稿之后,还要经过三个环节的修改:“教师示范――生生互改――学生自改”,这既培养了学生“说”与“写”的能力,也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实践活动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语文实践活动的功能最大化。其次,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说”的活动,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讲一讲名人的逸闻故事、活动现场即兴采访嘉宾、相关名人诗文诵读比赛等,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说”的能力极有好处。

2. 实现了基于“乒乓文化”的校本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校是宜兴市唯一一所江苏省乒乓传统学校,宜兴市“AAA”级特色学校。我们注重乒乓球运动对人格的陶冶,让学生在乒乓系列活动中提升诸方面的品位,赋予乒乓更深层次的育人功能。我们集思广益,编写了校本教材《小乒乓 大未来》,把以乒乓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乒乓文化节”,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如乒乓故事会、乒乓精英榜、乒乓操比赛、创意乒乓赛……在学校乒乓文化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开放了语文学习的形式,丰富了学习活动的内涵。如“出乒乓小报”,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小报的制作过程中,学生的书法、绘画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材料的取舍和整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锻造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可以说,乒乓文化活动系列将趣味、技能、文化融为一体,很好地引领全校师生感悟乒乓文化内涵,提高了其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办学品质。

3. 形成了基于学校文化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策略

我校奉行“向高处行”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参与、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形式,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行为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讨、梳理。

(1) 信息整理策略。指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等形式查找文献资料,在摸索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切身体验与感受。最后将各种资料、成果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交流。如,“乒乓”系列活动中,设计了“搜集信息”栏目:① 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了解近年来乒坛国际性比赛的情况,熟悉比赛规则,了解相关的术语。② 搜集、交流自己喜爱的国内外乒乓球运动员的资料,关注其成长经历,学习其拼搏精神。信息整理策略的实施,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其探索热情,对其阅读、分析、概括、表达等多方面能力都有了提升。

(2) 社会实践策略。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舞台,倡导“课堂即社会,社会即课堂”的理念。从高塍实验小学走出去的“名人”众多,这是一个极好的资源。如,“乒乓名人”系列活动中,我们这样设计了“访谈”:访问前,精心确定访谈对象,寻找其闪光点,针对访谈对象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访谈中,用相机、录音笔或者摄像设备进行记录,访谈后整理,形成初稿;最后,集体研讨后进行修改,把成稿刊录于学校采访校友专集――《搜神记》。

(3) 课题研究策略。一般的思路是“开展活动――发现问题――提炼课题――解决问题”,学习方式是“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动”。教师既是引领者,又是参与者,引导学生选题,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负起责任,筹划计划,勇于实践,悉心梳理、提炼,齐心协力地完成全过程。

4. 推进了“书香校园”的建设

(1) 营造读书氛围。首先是学校“兆中图书馆”全天向师生开放,每班每个学生必须每周在图书馆阅读一小时;学校花巨资打造了6个开放式读书长廊,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尽情阅读;在宣传橱窗里定期更换“读书小明星”照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校广播电台及荧星电视台中,设置“书香心语”栏目,将“读书小明星”的照片、“书香班级”事迹、获奖征文等报道展示出来。学校每年举办校园读书节,将各类读书活动成果制成展板展出,定期在升旗仪式上表扬读书积极分子,掀起读书。为了推进“书香校园”的进程,我们制订计划,提出了“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口号,由校长室领头、教导处协调、年级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立体的读书系列网络。围绕“书香校园”建设,各班的班级布置也突出了“读书”主题。每个班级都完善图书角,数量不少于200本,班级板报必须开辟“国学诵读”专栏。

(2) 特色校本阅读。有计划地开展多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家乡名人》阅读活动,与乒乓相关内容的诵读活动、陈维崧经典诗词诵背活动……通过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学生改编创造能力。学校还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围绕“国学”开展系列活动,如为古诗配画、古诗书写比赛、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等。在宜兴市举行的“2015年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我校朗诵队荣获一等奖;在无锡市组织举行的2016“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中,师生同台,获得二等奖。

篇11

普通话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受地方方言环境、以及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和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孩子的普通话无法得到本质的提高。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把普通话教学放在首位。

1.转变普通话教学观念

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那种认为利用方言同样能搞好教学的观念,要明确只有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才能更有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对所有地区的所有人都有益处。

2.将普通话日常化、制度化、持久化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带头讲好普通话,讲准普通话,起示范带头作用。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广播员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日常化。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规范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资源,开放口语交际话题,使学生对普通话的使用立足课堂,贴近生活,还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美语句,积累课外书籍中的佳作名篇,使学生使用普通话优雅、得体,在气质上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二、加强农村小学写作教学

上面所述,农村小学生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方言土语跟普通话差别很大,从书面语到口语的差距太大。孩子即使写真人真事也很难表达清楚,语言哆嗦,不简练。加上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识字教学而忽视了说话、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孤立的教学生字,没有很好地将识字、说话、写话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必须重视写作教学。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生活。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孩子们玩的方式很多,如捉鱼、游泳、去山野里游玩等等。这些都是写作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写作,让他们不会感觉没有什么可写,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2.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3.正确对待仿写现象

所谓的仿写就是对照、仿照范文,借鉴范文的某些特点进行学习运用,从中领会写作的内容和方法,这比教师单纯讲写作技巧、方法要强得多。也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景物创造性仿写,放开学生手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写作品质,可以创造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对农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期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必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写阅读笔记的习惯

如果读完后把这些所感所悟,所获所得以阅读笔记的方式积累起来,那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特别是对小学生的习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既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品格,又能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语言。因此说,写阅读笔记是阅读很好的习惯。

2.培养阅读反思的习惯

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3.培养课外自主阅读习惯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堂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小鹰总有一天要面对浩瀚的蓝天一样,我们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阅读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四、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

对农村孩子来说,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部分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适时地引进各地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补充,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自编教材,开展集中训练。

2.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消灭脏话,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貌用语,从文学作品中吸收优美的语言,丰富词汇,使口头语言逐步优美起来。此外,还可以利用评比、竞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每一个阶段目标都规定了要诵读儿歌、古诗、优秀诗文等,“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和认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是非常必要的。而现在,整个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果不作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古典诗文,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让学生领会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2 写作文最好让学生自由选材

面对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抑或话题作文,学生一动笔,坐在桌前,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词儿来,手中的笔如有千斤之重。对作文的要求之一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真人真事。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实”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还给学生“作文自由”,只要能表达清楚明白,学生可以自己选材,畅所欲言。最后为学生拟出几个实用的参考题目,或由学生自拟题目。

2.1 消除写作恐惧心理,多写写“放胆文”。“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写作技巧,而要让孩子大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要给他勇气,迈开步子自己走路,尽量不要别人搀扶,因为这时一些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勇敢用文字表达出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2.2 读写结合,多读读跟学生生活贴近的时文。阅读和写作从来是分不开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只有读得多了,写才会有所依傍。读书也是“读脑”,进而丰富自己的思维。读书能加速人的成熟,而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作文也便与众不同了。固而有人说,读书的厚度也就是作文的深度。不仅与经典为伍,更与生活贴近。

2.3 多向优秀学生学写作文。优秀学生的作文是同学们最易学,也简单便行的。这一点对于落后的学生来说,更贴近实际。因为同学之间,往往思想相通、语言接近、技法普通。模仿也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切实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4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除了“我手写我口”以外,我以为,我手还应该写我心。《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而要写出个性,有创意的作文来,就必须是自己心灵的表达。而要真正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非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不可。

3 阅读可以充实学生的头脑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重头戏。长期以来,语文阅读课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这是语文教学的通病。教学中,教师往往统领了课堂,一个个美丽的思想难免也有局限。学生通过阅读,用心体会书中人物,从文本内容中获得鲜明的个性认识,获得充分的感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涵。

篇13

语文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和表现,是听、读、说、写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倾诉,让他们善于说、敢于说,这样他们才能够心花怒放,才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下面将教学心得逐做列举。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

识字是基本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使之掌握住每个字、每个部首的字的特点,促进教学的高效。在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使用多媒体,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每一个字跳起来、扔出去、举过头顶、刷干净等,生动形象,把字变成活的小精灵,让静止的动起来,让枯燥的变得有意思,这极快地促进了他们的认字能力的提升,对兴趣也是极大的培养,想象力同时也得到了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关爱学生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蹲下来倾听孩子的谈话,孩子会感到放松,蹲下来是成人关爱儿童的最好方式。”这说明了倾听和关爱的作用,这样能够开启孩子们语言的闸门。倾听的时候,慈颜含笑,不时地提醒、赞许,以便他们更好地打开思路,从而促使言语水平的发展达到最佳。满足幼儿的表现欲,促其表达得顺畅,点燃语言的火花,树立交往的自信,这样对语文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让学生学着写作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