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8 17:47: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虽然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且身体力行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促进教学实践之中,但面对信息技术如何真正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如何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不足出发,针对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改革做进一步分析,以期使两者融通,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1 信息技术尚未切入教学改革的核心

1.1 唯技术倾向

首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唯技术化。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往往严格按照技术操作的规范与程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辅助手段的信息技术往往盖过了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为了凸显技术而使用技术”,很多学校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运用高端技术设备及手段进行课程整合,但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这往往使教学过程沦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浅层展开,颠倒了本末关系。

其次是教学评价的唯技术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评价的实施变得简单而直观,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可量化”、“可预测”、“可控制”,而将学生的兴趣、情感、个性等因素拒之于课堂教学评价之外,唯技术至上,必然导致教育的“麦当劳化”——使快餐厅准则主宰社会的各个领域。①

1.2 教学灵活性不足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间接经验”,能够突破课堂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知识。但目前信息技术多是教师演示教学课件,它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展示信息而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同时,由于预设在计算机内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内容是高度结构化和固化的,也就无法做到在复杂多变的课堂环境下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1.3 忽视课堂中的同步交流

“网络交互工具的应用,如BBS和e-Mail的功能在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广泛的交流,它主要用于异步的环境,可是我们却把它搬到同步环境的课堂上,用于取代直接的语言交流工具”。②在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够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因此,网络工具作为课堂教育的辅助平台在很多学校被广泛应用,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在网络进行的课堂教育活动。但是如果网络互动在日常教学中纵深过大的话,则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要比网络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网络教学如果用得不好,也会起到反作用。

2 信息技术如何深入教学改革: 促进互动与生成

2.1 信息技术是促进而不是代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信息技术的介入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替代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教育过程首先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完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和人文性的活动。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是教育过程的首要条件,这些都必须由教师言传身教所获得,不是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因此,信息技术介入教学过程的本意是提高教学效率或做一些教师力所不及的事情,而不是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介入主要帮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层面有更好的了解和渗透,以及辅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过分地依赖它,那么教学过程难免会变成一成不变的技术重复活动。正如当代信息技术专家迈克尔·德图佐斯以他从教经验得出的结论那样,“点燃学生心中的求学之火,树立教师风范,建立起学生—教师纽带,才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这些首要条件将不会由信息技术提供,即使信息市场能根本改善学习,教师的献身精神和能力也将是最重要的工具。”③

2.2 信息技术应作为教学桥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期望重组和推进课堂教学。现在国内很多学校的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很难全面、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同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达自己疑问和想法的欲望,却往往没有表达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和思考在课堂中遭遇忽视或冷落。斯金纳所倡导的程序教学就是要强调每个学生能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是保持行为、树立信心的有效措施。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错误、问题、质疑、差异等等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反馈给教师,并且加以转化和利用,更好地点缀课堂。④

2.3 信息技术应促进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模拟真实情境的功能,但由于它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设计好,具有预定性和程序化的特点,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就会变成灌输知识的过程,虽然教学过程中也有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但是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也就难以真正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创新思维也被慢慢磨灭。因此,课堂教学不能限定于预设的框架之内,教师也不能拘泥于预定的教学设计,而是需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重组和生成课堂教学过程,随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思路和程序,从而使预设式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注释

① 沈骑.唯技术化·麦当劳化·去技术化——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61-64.

篇2

20世纪末,随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①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关注点放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上面。而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人文风情,拥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这些已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点,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匮乏、教育理念落后等现象。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由于经济欠发达,桑植地区现今仍属处于国家标准之下的贫困县范畴。由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体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教学资源极度缺乏仍旧是制约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队伍薄弱。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在桑植一些偏远的“老、少、边、穷”地区,音乐教师的缺乏仍是制约其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桑植县城镇地区的音乐教育而言,位于桑植县偏远的乡村地区,音乐教师的缺乏是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乡村学校,音乐教师的岗位常常处于缺乏的状态,甚至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一般由文化课老师兼任,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的良好开展。

教学设备匮乏。教学设施包括专门的音乐教室,多媒体设备,各种乐器,辅助实施设施及教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器材。音乐器材的演绎,是音乐的重要表达形式,因而教学设备对于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在现今社会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并融入到音乐学习的文化语境之中去,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文化。而桑植地区除了极少数城镇学校配置了音乐教学所必备的相应设备之外,大部分学校连音乐课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都没有,甚至于在一些乡村小学,每位同学一本音乐课本都是不具备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可悲!

(二)落后的教学理念是制约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应试教育背景下忽视了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信心的树立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在现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大多数老师以及家长的思想观念中,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为了在中考、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音乐课时被大量占用的现象实属常见。一些教师认为对于身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面,只有学好文化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出高分数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

其次,音乐课缺乏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范式。长期以来,学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仍旧以教授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双基”为音乐教学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而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则为老师给学生教唱一首歌曲,学生通过对音符的学习而学会了该首歌曲,音乐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而学生对于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歌曲背后所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全然不知。这种缺少文化背景的音乐教学,实际很难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让学生真正懂得音乐的内涵。

再者,刻板的教学方式是对音乐教育错误认识的直接体现。许多老师、家长乃至于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来对待,使得音乐课成为了“纯玩课”、“休闲课”、“应付课”、“教唱课”。在桑植县偏远的乡村学校,此种情况尤为突出,音乐课的上课方式为老师教唱一首歌曲,在教唱的过程中,老师先唱一句,学生紧跟着学唱一句,由此刻板循环,直至学生学会为止。整堂课下来,学生犹如“复读机”一样,只知道一句一句的重复老师所唱,一味的机械式的被动学习,而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边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中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是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生命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生于人心,与人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②人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素质修养,都会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因而音乐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哪一个民族不热爱。再者言之,“致乐以治心者也。”③音乐是社会生活中最广泛又最容易为人们接受的文化形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人的思想、人格、情趣等各方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必然成为育德启智和调节情感,提高素质的重要工具。

(二)创办特色教学,将民族音乐纳入到音乐教育之中

近年来,在重视、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中,音乐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呼吁重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理解音乐文化成为了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落实这一理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传统乐教理论,坚守人格培育、美化生活的方向。今天我们的音乐教育,就应当采用优良的音乐资源引导教育学生,接受高尚,拥抱正能量,最终走向幸福美好的前景;二是抓住民族音乐的灵魂,将音乐教育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当中,不乏丰富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教育理论,拥有众多令世界惊叹的音乐表现形式。

(三)将学校作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本地音乐文化的主渠道

少数民族是擅长歌舞的民族,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孕育着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桑植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孕育出了桑植民歌、土家族摆手舞、白族仗鼓舞等多种民间艺术形态,但是现今随着大量年轻人离开村寨外出打工,民族文化难以为继,大多数传承模式都是靠个别年逾古稀的传承人带几个亲传弟子,无法大面积保留和规模化传承,使得一些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因此,将本地特色的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以学校为依托,利用学校音乐教育来发掘传承本地音乐文化,使学校成为其宣传、保护、传承的主渠道,对于保护本地音乐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现今,随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对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保护好、发展好本地的特色文化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致使现今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学理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切实下大力去改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组建专门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更新教育理念,赋予学校研究、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责任。由此,不但可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鲜明特色,且通过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式来保护和开发本地的音乐文化,从而拓宽了保护传承的渠道,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注释:

①关新.《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在京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1996.2

②王书良等:《论语・秦伯》中国文化精华全集哲学卷,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3.

③《礼记・乐记》,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31.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已经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从专科、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生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教育规模。但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使其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李龙教授[1]在“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中写到,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分别胜任以下工作:

(1)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2)各级学校和各级电教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3)教学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4)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5)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绩效的提高;

(6)IT产业中教育产品(教育装备、教育网络、教育软件、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

(7)广播电视系统、信息传媒公司中广播电视节目和网上栏目的创意、策划和编制。

而在实际的就业情形中,大多数学生流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的甚至从事数理化或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一些人进入了各类电教部门或企业,但是流向企业的学生数量只占很小一部分。他们的就业情形并没有像专家分析的那么理想和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教育技术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原因分析

信息时代需要大量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综合型的教育技术创新人才。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难与社会需要大量教育技术人才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需求划定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模式左右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事业的发展方向。这本应是一个健康的循环模式,但是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偏差。

70年代末,电化教育重新起步时,动手能力的技术员是电教队伍的主力军。社会检验电教专业毕业生的最基本标准就是看能否熟练操作摄、录、编设备,能否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开展网络教学,能否设计一套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建设方案等等,很少有用人单位去考查毕业生的电教理论水平和电教科研能力等。[2]几十年过去了,许多院校仍然沿用着以前陈旧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电教工作技能以及师范技能。电教设施的建设已趋于完善,而信息技术课目前在中小学的地位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也已趋于饱和,这种现状表明,教育技术人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许多学校甚至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产生了“样样学,样样不精通”的问题,使教育技术学毕业生面临着理论不如教育专业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艺术又不如艺术专业学生的尴尬境地。

一个学科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专业特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这是导致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了解不多,认可度不高

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观念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教育技术人才所能胜任的工作也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不断丰富。但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化教育阶段,让一个企业聘用教育技术系专业的学生去从事绩效培训,或者让一个网络公司聘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专门的技术支持和艺术顾问,他们往往还难以接受。

一个新兴学科从发展起步到被社会广泛接受,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育技术人都应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为其发展而作出努力。作为教育与信息化之间的桥梁,教育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个很好的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就看我们怎么处理当前的困境了。

3.教育技术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技术学科的交叉性使其涉及自然、社会、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也决定了教育技术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复合性要求,而这也对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高低是信息技术技能型传媒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大多出身于技术领域,教育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术背景不够丰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缺乏底蕴。[3] 例如,讲授教学设计的老师往往自己课堂呈现出一种对着PPT读的满堂灌形式。 转贴于

在我国,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硕士相对较少,博士生的培养就更少了。我国招收培养教育技术学博士的学校只有10所,而真正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只有8所高校,每年全国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不足40人。[4]各高校每年能引进的教育技术精英寥寥无几,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造成教学质量低、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4.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通

许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清,自己也解释不清自己能干什么,这就为他们选择就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方面带来了不便。就业渠道、就业信息的不畅通也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产生了阻碍。

改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实行分层教学,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使命,他们必须承担起在信息化与教育之间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的重任。正如徐福荫教授在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养又有媒体素养。只有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各院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

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所学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一样,主要在选修课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等专业方向均可设置与其密切相关的课程。

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重理论与技术、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丰厚学生的素养。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创作的实验室环境,增加学生的业余活动,如模拟课堂、广告创意、多媒体作品大赛等等;建立创作团队,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让团队承担社会上的一些项目,与社会接触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

2.加强对教育技术的宣传,获取社会的认可

各个院校应该与企业、中小学等就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去单位实习、锻炼,让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校对社会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求。此外, 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引导学生尽早确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各院校还应担负起向社会各类用人单位宣传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及专业技能,让各用人单位逐渐了解并认可教育技术学专业。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促进教育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他们的能力。

首先,各院校可以将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让教师在切实的教学当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应对培训设计、保障、实施、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最终促进教师的个体成长,完成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其次,学校应引进具有不同背景的高水平教师,如教育学、心理学、电视艺术、媒体艺术等等,以丰富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底蕴,缓解重技术、轻理论的现状。

最后,应加大对教育技术博士生的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紧缺的现状,急需培养一批博士精英进入各院校从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及研究。

结语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技术人才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育技术人才将来能融入各行各业。各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技术培养目标,根据自己的特征和类型对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合理的定位,来适应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总之,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未来就业趋势,是要靠我们所有教育技术人的共同努力来改善的。

参考文献:

[1]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篇4

二、视觉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利用视知觉可以大大的促进多媒体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媒体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工业技术的产品幻灯机、投影机等呈现视觉影像辅助学习,同时视觉教育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新的教育方法。再者,由于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教育的工业技术的限定以及其灵活性的制约,因此,要解决人机矛盾,就必须要求个人在学会的过程中自觉自主的来进行规范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现阶段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更加地趋向完整。尽管现在的机已经是智能化的计算机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但基本的矛盾关系没变。第三,它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就像生物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而不是化学元素一样,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是多媒体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的单位,不能再往前追溯。最后,它也是完善整体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最本质的基础部分。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这个控制隐藏在教育最优化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背后,这个控制在早期的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今天的绩效技术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教学设计的步骤为什么那么详细那么严格?从上述可知,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完整是需要对工业技术等进行控制的,这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逻辑学的起点等问题,是离不开对视觉教育等在内的多媒体的、多方位的教育技术体系的研讨的。

篇5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日趋加快,知识总量每三到五年就要翻一番,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人们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因此,如何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特征的教育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规模。实践证明,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实现了其初衷,很多人对其大唱赞歌,极加美化。但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做出辩证的思考。

一、对多媒体化发展的教育技术的辩证思考

多媒体通常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与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它具有超文本、超媒体功能,而且还可以使文字、声音、图象等一并显示,具有化动静、化虚实、化快慢、化大小并且存储员大、交互性强、信息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将取代教育技术领域的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粉笔、黑板等其它媒体,并且多媒体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等等。多媒体真的那样神奇吗?真的就是“万能”的教学机器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一)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而非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全能媒体

我们认为,每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或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所以,媒体的有效与否要看特定的教学情景和学习对象等,各种媒体教育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应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我国开展多媒体教学仅有几年的时间,正因为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把其看成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所以各单位纷纷申请巨额资金,购置多媒体教学系统,装配多媒体教室,出现了多媒体“热”的怪现象,而且目前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对此,我们认为,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本无可厚非,没有必要的硬件设备做后盾,要搞好多媒体教学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地方购置了设备后,对其倍加珍惜,在教学中根本不舍得使用,平时用布一蒙,仅作为参观、观摩和迎评的样品,这样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而且也阻碍了多媒体进入课堂。

(二)硬件和软件能否同步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综观全国上下,可以说,真正适合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课件可谓凤毛麟角,已编制出的课件绝大部分是一种课本搬家的形式。另外,商家为了赢利而编制的课件因缺乏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的参与,所以根本不适合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多媒体涌人教育领域速度太快,使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而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已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符合课堂教学,而教师又不能自行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的情况下,多媒体不是空有躯壳吗?如此,又如何实现它的作用呢?最后,正像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既便我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学习效率成倍提高,学习效果显著,为获取知识而疲惫不堪的痛苦消失了,别的痛苦是否会来补充呢?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促进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人格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丰富知识而人格不完善的人不胜枚举。因此,即使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人们获取知识变得容易,我们也应该对多媒体的利弊作出必要的反思。

二、应多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使用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网络教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有其必然的原因。

(一)网上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再生性

因为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都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相应的,他们也要无偿地为他人提供资源,所以网上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其信息容旦之庞大、呈现形式之多样、涵盖范围之广是人们难以用数字表达的。而且,网上信息的增减与内容的刷新依据主题的变更和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再生新的信息。

(二)网上信息的交流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

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说或做几乎任何希望的事情,与世界各地任何上网的人联络,自由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无论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体现了网络的创建者和用户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信条: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网上信息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网络不受任何权力机构的限制。

(三)网上人们的交流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人与人的交流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往往难以克服现实的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质量的差异和文化层次的高低这样一些障碍。而在网络空间,人们完全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种族肤色等现实社会无法回避的矛盾,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因为人们的交流除去了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只有无差别的比特流以共同的特征表达着人们内心深藏的气质,这使相距遥远的人们,丢掉传统的偏见,更加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与他人交流。

三、有必要关注并积极思考智能化现象

智能化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NOTO有关AET研究项目所着重研究的八个问题中,有四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即:任务分析与专家系统、个别指导策略与学习者控制、学生模型建构与错误诊断、微世界与问题求解等。

之所以产生人工智能热,是因为其“拟人”的特点与功能所致,即智能机器能够执行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设计、思考、规划、学习与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并且在语言处理、自动走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系统、视觉系统、问题求解、人工智能方法和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提出的是专家系统,它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需要专家解决的复杂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与专家系统进行“咨询对话”,向其提出问题并得到学生希望的解答。于是有人重新提出“教师将被取代、学生可以自己学习、学校将要消亡”的论调。分析一下这种论调,一方面显露出教师在某些职能作用发挥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但另一方面这是一种“技术至上”的偏向表现。

四、在都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呈现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知识领域;节约师资力量、交流教学经验;加速普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等,但它也确实已经和将要给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实现由我们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应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观。

(一)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结构观。我们知道,技术由外向内是由工具手段、方法技能和智慧经验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教育技术从结构层次上来看就应该由教育工具手段、教育方法技能和教育智慧经验三大要素由外向内有机整合而成。其中,教育智慧经验和教育方法技能处于内隐层,教育工具手段处于外显层。前者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而又客观存在的技术,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起到实实在在作用的技术。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技术的作用并不亚于外显的物质性的技术,更不能被后者所取代。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离不开外显的工具手段,但归根结底更离不开人掌握的智慧经验和方法技能,正如知识经济的外在表现是高新技术,而内在核心却是高素质的人才一样,教育技术的核心归根结底是掌握教育技术核心层的人,人对教育技术起最终的导向作用,决定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第教育技术结构的把握应把对人的理解放在首位,而现实中出现的对教育技术结构的错误理解是导致人们“重”某些方面”、“轻”某些方面的主要原因。

(二)树立恰当的教育技术的价值观。回顾教育技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技术价值观经历了从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到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的转变。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以价值理性为依据,重视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以工具理性为依据,重视教育技术的科学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难发现,纯粹价值理性的思变和无为以及工具理性的失衡和异化。

目前,人们对教育技术只看到其物化层面的强大优势,如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交互化和虚拟现实等,忽略了教育技术的人文价值,结果导致了教育不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学生第完美和健全人性的追求,从而造成学生品德、人格、情感教育的荒疏和缺乏。如上所述的教育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很好的印证。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的价值观应该实现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篇6

21世纪,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使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为保守的教育领域,包括幼儿教育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作用于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而言,它不仅决定了个体幼儿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因此,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思维开阔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公布的定义,教育技术可以理解成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加上“现代”旨在强调吸取教育技术的成果、理论和方法,使其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与前沿性,强调最新的科学成果具有的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它的理论基础应是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它的现代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同志曾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了幼儿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地向幼儿灌输理论知识,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应该是开展面向全体幼儿的,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能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应该是向真正先进教育理念的回归,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素质教育的四大要素“德、智、体、美”入手,先确定教育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既有利于园长和教师由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变,切实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真正把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力和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转变了传统的、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当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现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幼儿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鼓励、倡导幼儿勤于动手、乐于探索、主动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辨析新事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交互式网络教学,提供了自学辅导法、交互式教学法和微格教学法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为师生提供了集成的教学环境。

3.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语言学习中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里的其他多种形式就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经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经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可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可以把对知识的学习融于新颖活泼的娱乐形式之中,使幼儿在愉快和谐的游戏氛围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学习情绪,重视幼儿的认知方法,体现幼儿认知主体作用。营造交互式的可参与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注重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措施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改革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积极地推动着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正在引导、加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就要求这场变革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里特别强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当代大家广泛认同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价值取向相吻合,建构主义为新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学习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动摇着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根基,给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教改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的支撑,所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教学环境的硬件建设,建设实用的多媒体教室、建设集广播、演示、在线讨论为一体的网络教室,加大幼儿园内部网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DVD,计算机等设备。

其次,软件方面,幼儿园可根据办园特色开发自己的园本多媒体资源库,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资源库,可以由素材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等部分组成。多媒体素材库包括大量多媒体信息,如各类教学所需的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动画、声音、视频等,可以方便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等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完善开放性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3.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直热衷于探索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如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再加工等,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进行关于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践的研究,所以信息环境下就要始终抓好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把培训纳入我国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每个幼教工作者自觉行动起来,坚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增强保育教育能力,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关系,提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创新点,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要积极鼓励广大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把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真正转化为教育行为,创造性地落实到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活动中。另外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对园长和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强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幼儿教育现代化水平,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幼儿园就是园内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或专题培训,使幼儿工作者基本掌握常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幼儿教育科研和教研课件大赛,提高幼儿教育的科研、教研和教育教学水平,保证在园幼儿健康活泼地主动发展。

三、结束语

只有从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出发,站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千方百计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步伐,才能不断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才能做好幼儿教育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才能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幼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杜秀萍.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及其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李子鹤.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3]张妍.新课改中教育技术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7,5

[4]张祖忻.用教育技术引领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篇7

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到了需要做出深入反思的程度。学生就业不顺利,客观上是由于近几年高校大量扩招,导致同期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就业竞争急剧增加。但更主要的应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因素分析,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学科定位、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等。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们通过网络发放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男女比例为1:4。全部参加工作,有9人工作时间不超过半年,占调查总数的60%,其余8人工作半年以上。但其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5人,另有2人读研。其余从事行业与本专业无关。可以看出毕业生从事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并不多,66.67%的毕业生想找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66.7%认为工作难找或非常难找。

二、原因分析

一方面学生非常希望毕业能够从事本专业,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选择了改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教育技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搞理论搞不过学教育学的,搞技术搞不过学计算机的”。专业特点不明显,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一般都定位在教育,主要是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然而,基础教育没有改变应试现状,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信息技术,学校资金不足使得设备等硬件条件跟不上,导致中小学所需要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较少,一般的学校仅需2―3人。很多中小学拥有的教师数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导致目前很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其它课程教学。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拓展就业领域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2.课程设置需加强技能训练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欠缺的是专业技能,问卷中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占53.33%)和大学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相差很大(占33.33%),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交叉型、应用型的人才。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其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的要求,它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理论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压缩理论性课程学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比重,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教育技术学专业才能不断向前实现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调查中问及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注重哪方面的培养,认为社会实践重要的占53%,专业技能占30%,对在校的学生的建议也集中在理论联系实际(35%),提升专业技能(30%)这两方面。反映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加强学生的技术实训和专业实践环节,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实训环节的教学方式要行之有效,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三、就业问题对策探讨

1.专业设置市场化

师范类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应作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学校应加强与中小学、企业、公司等就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改变以往被动的,等着用人单位上门的局面。高校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使学生知识结构能针对行业需求,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根据社会需求来拓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上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领域,增加学生的就业空间。教育产业的兴盛、企事业单位培训的迅速发展、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的迅速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制作等都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范围。

2.课程体系方向化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可借鉴南国农先生提出的“三个方面”:即基础、前沿、特色。除了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及学院公共教育平台课程,目前我系根据我院师范类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将课程体系划分了三个方向:即信息技术学理论;计算机媒体应用;常规媒体应用。其中计算机媒体应用方向专业实践要求学生做出一个课件、一门网络课程、一个教学平台、一个毕业设计,实现该方向课程主要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美术基础、Photoshop、网页设计、Flas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开发等。常规媒体开发方向要学生制作出一个DV片、一个Flas、一个影视片头,该方向课程包括传播学、美术基础、摄影技术、图像处理、网页设计、Flas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开发、录音技术、视听语言、电视摄像与编辑、影视特技等。

3.教学方式多样化

采取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结合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即针对专业方向,在相关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展实践训练。还包括邀请专家就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新动态进行学术讲座;进行专业比赛,也可以设置主题进行比赛。并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公开展览,对获奖同学进行表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也要多种多样,特别是专业技能考评要以作品为导向:平面设计作品;网页作品;Flash课件;Authorware课件作品;教育平台软件;数码摄影作品;数码摄像作品;特技特效作品等。若有可能,教师申请的课题可以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特别是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这样可以在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将理论进一步转化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65-04

自1983年我国建立第一个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完善体系,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曾经的热门专业今天成了问题专业,经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催化,在一些社会人士,甚至在教育技术学人的认识中被放大倍增,饱受人们质疑,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社会接纳力有限,这不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问题,也是所有专业的问题;二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经济危机没有复苏的明显迹象,这种影响将会继续延续,甚至更加严重;三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改造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尽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大事。

一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 专业数量与分布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9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开办教育技术学本、专科专业的高校有352所(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院校,不包括电大系统)。具有硕士点的高校有84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有12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有4所。经统计,约40%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约37%分布综合院校(主要是一些专升本的院校),约23%分布在农科、工科、医学、交通、工商、外语、军事等院校。所属院系在教育技术学院(系)、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传媒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

2 专业方向

目前,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置了一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培养与应用人员。

(2)教育软件工程(或知识工程)方向。偏重于信息技术,主要培养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等。

(3)远程教育方向。培养远程教育或培训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远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制作人员;各类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电大、农广校、网院、远程学习中心、企业培训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含教学指导咨询)人员;有关远程教育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

(4)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传媒人才。合格的毕业生将具有坚实的艺术基础和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及制作的全面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合在教育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制作、应用与管理等工作。

(5)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主要培养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开发,数字资源出版,管理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的人才。

3 就业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回顾一下就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来,历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就业。

(1)教学师资。从事大中专院校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育信息化人员。各级电教馆、学校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

(3)教育传媒;各级电视台、新闻媒介系统的采、编、播,以及工程技术等工作。

(4)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育企业中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等工作。包括教育教学和教育游戏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作,商业教学网页的设计、制作,网站维护和管理,教学平台设计、开发和管理等领域需要的技术人才,动画设计制作人员。

(5)企业培训与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开发和评价,项目设计和知识管理,形象网站的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6)其他。考取公务员、以及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其他渠道。

4 存在问题

从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来看,大致分布在师范、综合、农科、理工科、医学、交通、商业、外语、军事、职业技术类等院校。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刺激下,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数目也增长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1)不少专业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论证就仓促上马,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科学估计,闭门造车,没有充分的教学条件,盲目开设,“借鸡下蛋”,“先上马,后备鞍”。转行教师过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专业所在的院系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对于其他学科专业来说是很少见的。这表明大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的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大而空,发展方向不明确。

(3)盲目照搬,简单复制;培养规格趋同、特色不鲜明。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尤为严重。由于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多是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实力较弱。在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时没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区域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后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很难从根本上有所突破,因而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混乱,逻辑关系错位,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重复,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落后,技术落后。实践单一,没有形成立体的实践体系,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

(5)教学条件差,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象样的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东拼西凑,实验人员素质低下。如此烂象,怎么能够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又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又怎么能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特色。

(6)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多头代课,缺乏课程研究,知识深度不够,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量,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7)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重点院校,情况也不仅相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倾斜性的投入。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的思路

上述情况并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家的问题,在其他师范专业也同样程度不同的存在。在基础教育生源减少、中小学数量减少、教师需求基本饱和的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教育专业如何生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显然,教师教育专业已经到从“数量膨胀”到“质量提高”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改造都在积极考虑转型的问题。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还未见一套成熟的方案。这里提供一套不成熟的专业改造思路,供参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容比较宽泛,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的问题,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结构,要在专业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可同时走两条路线:第一条是走专门的技术应用路线,课程设置以技术、实践应用为主;第二条是走专门的教师教育专业路线。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类型、规模、层次等状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防止“千人一面”的同构现象。分类培养,各有所得,不贪大求全。把两条路线分别做精、做实、做强,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形成特色。

1 技术应用路线(非师范)

(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如PhotoShop认证、JAVA认证、Premiere认证、美智游戏程序设计证书、Maya认证、3DS MAX认证、After Effects认证、网络工程师认证等)。面向基础、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技术人才。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及就业渠道:培养合格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高水平综合性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运用数字媒体开发、管理、服务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以及信息传播的核心能力。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等)、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信息传播,在各类企业中(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预设、开发、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影视节目制作方向、网络电视工程方向、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方向、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方向、教育信息工程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等)。选修课程(素质拓展教育)模块。

(4)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位。达到规定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2 教师专业教育路线(师范)

(1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指导,按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形成适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教师教育专业,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培养方向。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明确指出了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技术能力。该标准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大的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诠释,随着它的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就是将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产生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专业或方向。教育技术学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其特有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它具有方法论的性质,所以各种学科教师教育专业可以根据特定目标利用教育技术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方面全国有很多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

天津体育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与体育学科相结合,开设数字体育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掌握教育技术和体育数字化信息理论和技能,适应于我国新兴的数字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数字体育平台的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山东体育学院则是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技术企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和体育训练器材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河南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与物理教育专业相结合,培养物理教育技术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与日语相结合,招收日语教育技术学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结合,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人才。

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印刷专业结合,开设印刷图文传播方向,并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绩效分析、教学(培训)系统设计和传播媒体编制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包括:企业培训与开发、绩效分析(绩效咨询)等绩效改进工作;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的社会教育、宣传和教学节目编制;展览设计、企事业形象及产品的推广、公共关系等有关的传播设计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尤其是外语网络教学的开发等:外语教育出版物开发等。

西安工程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是教育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育技术理论与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以及多媒体广告影视创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此外,还有教育技术学与农、工、医、财经、工商、军事等学科专业的整合。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工具型、应用型、方法型学科的鲜明特点。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合格基础教育教师,以及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相近专业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方向课程模块(主干与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实践等相关课程)。素质拓展模块。

(4)学位授予:教育技术学原有的专业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远程教育方向)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学科教育方向(如物理教育方向、数学教育方向等),授予相应学科学位或教育学学位。达到规定的教育技术学第二学位学分,或达到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三 教学管理体制设计

1 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师教育方案,需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技

术公共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电化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资源整合到一起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2 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学院是一独立性、专门性、实体性学院;成立的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的实力,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学院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和发展全过程负责,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成长以及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提高;为全校师生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原电教中心职能)。

3 主要职能

(1)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生教育实践的设计与评估指导等。

(2)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晋升与教师资格证更换前的继续教育,教师专项技能的继续教育,特殊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

(3)负责非师范专业选学教师模块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4)负责本校教师培训、以及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工作。

(5)负责接受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6)条件成熟,组织申报教育学硕士或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4 主要优势

(1)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开来,更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2)统一管理,整体规划,避免同级教学单位的相互扯皮,提高效率。

(3)有效调整学生对专业或方向的选择,避免教学系之间的不均衡。

(4)有效调整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以及学分计划。

(5)有利于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减少经费开支。

(6)有利于按市场需求确定招生方向。

(7)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 教师教育学院的定位

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成为区域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地方教育事业。使其成为学校和地方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中心,力争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教育智囊机构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机构,在当地的教师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6 实施方案构想

可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职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主,不分学科专业,以大文大理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系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学习(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以教育技术、教育理论课程为主;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学习教育技能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和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

参考文献

[1]招生考试网[OLj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钟志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76-80,

[4]雷运发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2):250-262

[5]柯速约,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2)中:13―14

[6]郑忠梅等,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7]周晓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下:63-65

[8]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1―64

[9]李成新,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试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54-56

[10]夏洪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9):34-36

篇9

的一个新课题。

1 管好校园网,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1.1莫使校园网成摆设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硬件,差不多每一年多、有的甚至几个月就降价50%。有的学校资金短缺,建立一个校园网动辄投资上百万元,但使用率严重不高甚至闲置,眼看着教育资源在浪费。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可能还是在于管理者的观念。

一是没有建立一个校园网教学与管理的环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也使教育风格更加精细和个性化,更使教育格局打破时空的局限更具开放性,同样也丰富了教育手段,使教育更具高效率。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网教学与管理的环境是发挥网络功能的基础。

二是没有建立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评估机制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没有合理配置终端设备……。更新观念,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现代化,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确立现代化教育新思路、新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评估机制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为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确保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有相当的重要性。

1.3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能力,培养和培训大批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才,加强网络队伍的建设是确保校园网的运作和教育科研顺利进行成败的关键。

2 用好校园网,应用才是它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硬件的建设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但基于校园网的应用则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精心组织和实现,这是一项工作量大、技术复杂的长期任务。

2.1应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校园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应用两个方面; E-校园和现代远程教育是校园网应用发展的方向

篇10

1、教育为主导

教育技术学首先说明“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技术学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都与教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教学资源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离开了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谈不上教育技术学。社会在发展,任何形式的教育总是不能脱离教育这个根本主导。

2、技术为主体

“技术”是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教育系统中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保证教育的实现。教育技术学应该关注多种技术的教学应用。技术随社会不断发展创新,要将各种可能的技术转化为教育的现实性,最终实现真正的教育技术。何克抗教授说,“教育中的技术”大部分技术还可应用于如录音机、电视机、教学、娱乐,不仅仅只是用于教育方面,但其本质还是技术。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指广义的技术。伴随社会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教育技术学具有时代特点。教学首先就要做好教学设计,例如,上课——上好课——怎样上好课,说的就是上课的技术及艺术,所以,技术是离不开实践的。

3、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方式与结果

要实现统一,只能以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让教育技术学科长足发展。如果只强调教育,忽视技术的应用,就会脱离时代特征,进入纯理论研究的怪圈;相反,将教育与技术分开,只强调技术,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技术也只能是技术,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南国农先生的A×B=C,萧树滋先生的A+B=C(其中:A=现代教育思想理论,B=现代信息技术,C=成功的教育技术专业),这些都是教育与技术相融合例子。

二、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原则

所谓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是指教育技术学科主体把握教育技术学学科规律,紧随社会发展,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育技术学科进步发展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是宏观层面,教育技术学科是从微观层面进行学科建设探讨。

1、把握教育技术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此原则针对学科建设内容,首先要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增强团队、平台的建设和文化营造,努力培养人才,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目标。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所以,大学管理的关键问题是组建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搭建学科平台。教育技术学科实践性、交叉性强,以团队模式开展管理是合理的。团队的建设中学术带头人是核心,团队的为人处世、文化、组织与激励机制是主要因素。

2、结合学校实际,创造自己的品牌效应

每个学科建设都希望最终有自己的品牌效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通过不断调整,创造自己品牌最终会形成良性循环。首先,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也就是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其学科发展重点,实事求是,办出特色。其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探索和时间的积累,才会在学科发展中立于长青之地。

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展望

教育技术在时展大潮中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被特别提出来。我国各种教育技术会议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方法,都展现了教育技术学的交融性、时代性、创新性。众多的教育技术在繁荣的教育理论基础上被引入教育教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与技术需要被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学学科,还在逐渐借鉴吸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技术基础、学科基础、艺术基础、哲学基础、教育基础等,并将其加以创新,使教育技术学科枝繁叶茂。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涵盖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理论、学校教育实践以及各分支层面,生生不息。在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创新应该是主导,并作为一条红线横贯其中;在教育理论的主导作用下,使教育技术学朝前不断发展;技术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技术的升华与纵横拓展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巨大工程;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有机整合,让技术不断地为教育服务,加快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步伐和人的全面发展。

篇11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门在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应该加大对移动学习方式的强化工作,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带来的优势。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短信息、电脑的普及也非常广,既然有了这些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利用,实现移动学习方式。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快捷、高效的发展途径。

2.2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观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够先进、教学的知识面狭窄、教师的授课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丰富的网络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在线教师对于知识的辅导和讲解既细致又全面,由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少,教师也可以更加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学习方式的重视,结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2.3加强教育部门的教学质量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有高有低,通过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流行,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应该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找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学校在发展教育管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不足中找到改进方法,在优势中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篇12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将产生影响:

1、教学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知识传授方式,提出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多种能力。

2、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的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学习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进行网络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宰,自由的、有目的、主动的学习。只有通过网络学习,学习者才可以与时代同步,保证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才能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4、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引起了教学媒体和学习媒体的创新。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初步实现了从“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向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和交互式网络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媒体方面,形成了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二、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发展态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1、网络化:基于internet的远程、宽带、广域通讯网络技术革命改变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化:“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着可实现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快、质量高、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如:高保真的声音、高质量图片、二维和三维动画等。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既存在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又较多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并且不断的吸收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

三、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演化发展的阶段即可看出不同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八十年代,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承担的主要任务还是制作幻灯投影、录音、摄像等比较简单的工作,教育技术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比较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产生这种专业悲剧的外在原因,是我国现代技术落后和由此导致的公众与决策者对教育技术价值和地位之忽视乃至漠视,内在原因则在于我国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落后,尤其是电教工作者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专业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

四、信息时代为教育技术工作赋予新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开发、应用和管理教学资源,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与科研过程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工作的中心任务。

远程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和跨地域性。采用远程网络教学,不仅可以集中最优秀的任课教员,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到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学科内知识的最新动态和相对各交叉学科的最新发展,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适应未来的超凡能力。因此,网络中心与电教中心的融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方向,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和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转变观念,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教育明显的重视和投入,全国大规模开展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高效、生动、形象化的知识信息,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不难发现,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时代已经到来。

篇1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20-04

一、引言

对历史的研究通常能帮助我们寻找规律以更好地预知未来,科学研究同样如此,要把握任何学科的未来,最好途径就是先了解其历史。因此学科历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术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说,对学科历史研究和反思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反思的深度广度,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科史研究服务于该学科的需要,通常关注本学科领域里主要理论问题的来源、解决情况以及解决方法等。通过研究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梳理出学科发展的清晰脉络,确保该学科的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和基本价值,是所有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年轻学科来说同样如此。通过对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思想体系产生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领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分析角度对我们梳理教育技术学科,寻找学科自身发展演变规律,准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史主要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目前,科学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以科学史学科创始人萨顿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编年史方法,以柯瓦雷为代表的思想史编史方法以及以默顿和贝尔纳为代表的社会学方法。

以科学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乔治・萨顿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观认为科学是实证知识,而科学史则是实证知识的积累史,其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以大事年表的方法记录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由法国科学史家柯瓦雷开创的思想史编史家们则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观念,科学观念的发展是内在的和自主的,科学史是观念内在更替的思想史。与编年史研究方法相比,思想史研究方法既能从某个特定学术领域中寻找和选择能够代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科学事实和关键技术,又能深入分析这些科学事实和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在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上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以默顿和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史家们则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科学社会史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主张在研究科学发展的同时结合对应时代的社会背景。

实证主义编年史研究有助于人们快速而清晰地了解某一科学领域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和主要脉络,但对重大科学事件背后隐藏的科学演变规律却未作过多探究。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者们在对科学人物、科学事件和科学成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的同时,还试图通过历史解释的方式来寻找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发展规律。在学科史研究过程中,如果想找出蕴含于其中的历史规律,最好的方法是对上述几种方法取长补短,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加以综合运用,我们在进行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历史研究时同样需要如此。

三、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充分借鉴了科学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后,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者们最终形成了关键事件编年史研究、范式研究和学术人物思想研究等三种不同方法,由此也分别形成了不同视角下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1. 教育技术学的编年史研究

与其他科学编年史相同,教育技术编年史研究也是对教育技术领域曾经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其对本领域的影响程度来进行选择,最终形成不同时间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重大事件列表。

目前已有很多各具特点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大事年表,如美国佐治亚大学Julie Moore 主讲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中,学生Saeid Roushanzamir和 Emily Giles 创建并维护了一个教育技术学大事年表(表1),该表的时间段基本上是从1920年代前后一直到2000年前后。针对每个时段里的重要事件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其中列出每个年代出现的重要理论,如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系统方法,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向认知主义理论转化,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所带来的对教学设计的巨大影响以及绩效技术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等。从这个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把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2. 教育技术学的范式研究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为当代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讨论基础。范式实际上就是在某个科学领域内,研究者们遵循的相关标准理论、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总和,也就是研究者们对于特定对象所使用的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构成的体系。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以库恩范式理论为指导来解读和诠释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成为一种重要思路。不少学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技术范式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范式体系如赛特勒的教学技术四范式理论,即:媒体范式、传播与系统范式、行为科学范式、认知科学范式,蒂莫西・克诗曼提出的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范式、智能导师系统(ITS)范式、(Logo-as-Latin)范式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SCL)范式等。运用科学范式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学既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为范式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化既能有助于从不同研究角度推进教育技术学发展,也可能影响教育技术学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3.教育技术学的学术人物思想研究

学科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成通常可以看作该学术领域大师们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研究的积累和沉淀。运用思想史研究方法,研读和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学术论著及其包含的观念和思想,既能从中梳理出引导学科发展方向的线索,研究成果最终也可以构成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石。

虽然教育技术学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内无数学识卓越的大师通过智慧和努力,为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例如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给出了很多教育基本理论的界定,成为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石。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将行为反射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此外,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香农的信息理论和拉斯韦尔、施拉姆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定义对教育传播学后续发展的影响。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格拉斯菲尔德等人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思想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巨大推动作用。

对教育技术学界重要人物的学术思想史进行追溯与解读,系统介绍、分析研究和评价大师们的学术思想,是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以及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理清教育技术重要理论的发展及沿革规律。

四、不同视角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线索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例如仅关注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事件,往往容易迷失于其中,难以从中发现规律。同样,如果脱离历史事件进行范式研究或是学术人物思想研究同样无法真正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历史脉络,我们必须融汇和综合运用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结合教育技术历史研究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分别通过关键事件年表、研究主题和范式的演变以及主要学术人物思想演变的过程梳理出多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历史发展脉络。

1.理论与技术视角下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演化线索

各种理论与技术随时间逐渐引入教育,使得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题与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如果以各类技术发展对教育技术学及其研究主题的影响作为分析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演进线索,如图1所示。

针对上述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技术及研究主题的历史演变,可以借鉴塞特勒范式概念来解读和综合研究其发展线索,可以综合应用媒体范式和传播与系统范式来研究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这条线索,综合应用行为主义范式和认知科学范式来研究个别化学习演化这条线索,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理论基础与技术进步影响下的教育技术学演进规律。

2.基础理论与学术思想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线索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往往都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理论的发展,对本学科重要学术人物产生了较大影响,令其深入思考后提出带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而推动的。如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以戴尔、芬恩为代表的早期媒体派教学专家的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的影响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起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运动带来的从媒体研究向整体教学过程研究的发展,使系统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开始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此后学习心理学发展推动学习科学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使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战场。相关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不断开拓着教育技术学研究视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不同学术人物之间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贯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五、多视角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脉络

结合上面所说的教育技术历史关键事件、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学术人物思想的碰撞与交互过程,我们可以尝试着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梳理出一条清晰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例如,可以应用赛特勒四范式结合历史事件、理论发展及代表学术人物思想影响来梳理出20世纪30年代至目前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和演进关系。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在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关键事件,能够带来教育技术研究视野和角度的变化,对于相应时期的学术人物的学术观念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推动其学术思想的变化和丰富完善,这种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了推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全部动力。

六、结语

教育技术学作为真正意义的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都与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出现和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承,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实践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发展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角度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中,都能明显的看出这一点。

在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发展开拓,从主要注重视觉媒体及其教育应用,到视听媒体、再到视听传播、教育制度,从只关注学校教育本身到关注学校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隐性因素,从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到注重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向纵横方向深入发展,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断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单一视角和单一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有助于梳理出更加清晰、完整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在研究中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同一原则,既注重对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对事实背后影响因素的逻辑分析,应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置身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结合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来做研究和分析。

作为比较年轻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诞生和发展还不到一百年,在基础理论建设上还很不成熟。对于这样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对其历史和理论的总结、研究和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为解决学科高速发展同时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所有教育技术理论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冷静总结学科发展历史,寻找客观规律,分析和预测变化趋势,探寻保证本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0).

[2]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3]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 .比较教育研究,200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