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013-03-01.
[3] 伍诚达.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的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3,(8):52-53.
Practice Liaoning Spiri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Culture Industry
LU Yu-duo1,2,KANG Jia-ning2
(1.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在“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大背景之下,对传统文化传播这一教育行为进行“互联网+”模式的改造也是势在必行。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一文也曾指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将会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相信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必会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问题
在现阶段如何将传统文化搭载在“互联网+”平台上还处在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把“双刃剑”。
1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困境
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播遭遇自媒体的尴尬。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网络迅速普及到各个角落,世界缩小到了地球村;与此同时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与不断更新换代,加之网络软件、手机端APP的功能不断完善,操作更加简便可靠。这些促进了媒体资源的共享者、建设者与者更加平民化和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绝非是电视、广播、门户网站组成的官方媒体时代那样易于监督与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传播介质广泛丰富的今天,对于传播信息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受却受到重大影响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邂逅快餐文化的冲突。学者张景臣曾撰文指出,快餐文化是具有大面积流行、采取时尚化运作的文化。如今我们看到的微博、微信就是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微博上大量图片,仅有简短的文字说明,甚至就在图片上配文字说明。当然这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以及追求短期效应最大化有莫大内在关联。众所周知,作为华夏子孙的极大精神财富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诠释和解读的。很显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必与快餐文化一较高下,但必须取长补短,让我们的精神财富方可源远流长。
2传统文化在表现内容上的价值迷失
2014年“燕王WF”绘制的汉服娘娘表情图,随后又有女网友进行了生动模仿,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表情图虽对于汉唐时期的妆扮、服饰、审美等元素有所体现,但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较为肤浅;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清代皇帝朱批胶带名为“朕知道了”,不仅引发两岸抢购热潮,更是畅销国际市场。从创意产业角度看这无疑是成功的,但从传统文化角度考量,产品只是借鉴古代元素,加之“朕”等封建集权的色彩,文化传播的意义并不明显。《十万个冷笑话》系类作品被很多漫画爱好者称为“中国版日和”,目前出到第三季近40集,不得不承认这是国产动画的成功逆袭。但颠覆性的人物形象,搞怪的故事情节,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日和式搞笑的中国版,而真正的中华文化精华却被颠覆解构”。以上案例无一不是借助传统文化元素上位而大放异彩,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的意义却少之又少。
二、“互联网+”视野下的相关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
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有学者也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对于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另外对于各类信息爆炸式、碎片化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的今天,我们不必“苛求”每一位媒体建设者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遗余力地传播与弘扬,也不必“抱怨”快餐文化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不适,更不必“觊觎”一些非传统文化的爆棚人气。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带了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或者说是“迫使”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既要改换教育思路适应现代人的接受口味,又要坚守原有的文化精神,更要揭示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2增强责任意识
高等院校历来担当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这里聚集着知识、能力与祖国的未来,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播责任更当义不容辞。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的责任意识,不余余力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有提升自己和广大学生的建设能力与鉴赏能力,这些能力与弘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与感受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与弘扬。自媒体为每一个体发表言论、各抒己见提供了便捷的操作与展示平台,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不仅要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愿,更要有鉴别赏析以及建设资源的能力。让传统文化在媒体中占用重要一席。
3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在开设的“两课”中重点体现,而且要尽可能地“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整个教学中;一是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传统文化学生社团,举办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所学所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相应版块,也可以利用专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定期推送相关消息,还可以利用校园户外电子屏播发优秀作品,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开发相关APP,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全面促进传统文化宣传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综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对应自媒体、快餐文化带给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对于非传统文化或伪传统文化现象要认真对待,并要加强学习,充实我们的认知头脑、强健我们的建设手臂,更需要多项措施并举在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借此产生学习、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辐射效应,并逐步向全社会蔓延。
一、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概括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我国武术推广和武术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由于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看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健身体育手段,教学的内容,也仅限于对武术套路的规范性掌握,从而使得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体育化、竞技化的问题,并逐渐出现了向竞技体育项目流向的趋势,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从长远的角度看来,这对于我国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武术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就成为了我国武术推广与传播的一个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学德育功能的必然要求。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由于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当做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种拳艺技术、一种躯体体操或者是一种健身手段,因此,使得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正在不断地向着技术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其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却一再的被忽视。很多学校(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并没有看到武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化人的价值,只一味的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陷入了一种思维的盲从。针对这种现状,为了促进高校武术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导向下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工作。
3.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材的陈旧、课时安排的不足,场地设施的局限等等,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渗透,以至于无法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则是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我国武术传播过程中一个实质性的危机。综观目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形不重意的情况,再加上,多数高校武术任课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的,相对于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来说,文化水平却略显不足,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将武术定位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诠释和教学,使得教学活动出现了不结合人文典故,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片面强调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却不重视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武术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以改革教学理念为先导
要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首先必须要以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应注意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根本,也是影响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得以弘扬。
2.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高校作为社会注意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担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通过教学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的培养,来促进我国民族精神培养与弘扬。
3.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高校武术教学中以技能传习为中心的武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教学理念,摒弃单一,只关注武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武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武术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武术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多个环节入手,来渗透武术文化的内容,以此来发挥高校武术教学育人和树人的功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与普及开来。
(二)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
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得以贯彻落实的媒介。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要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才能够得以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所以传统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国际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使得他国文化也流传到中国,使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有了大幅度的淡化现象。很多中国人开始倾向于西方文化,吃的用的都在逐步倾向西方。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传统文化被高中语文巧妙的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得传统文化继续在教育体制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是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和优美诗词,这样的表达形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提起兴趣。课本中的故事情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这样可以让他们深入了解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继而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二)有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念[1],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学习资料的帮助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们注重让学生们参考学习资料来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学习不到古文知识的道理,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的知识,把诗词歌赋,名人警句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而忽视了教材中带有情感的部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变少,而不明白传统文化真正存在的意义,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和古文诗词的重要联系,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一)通过诗词歌赋,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
现如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包含着很多传统的理论知识,有古代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道德理念、民俗民风、建筑等等传统文化[2]。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进而分析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如,老师在对屈原的《离骚》一文中,通过对“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这一句进行深入解析,从而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的悲痛之情,继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二)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感悟
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充分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生对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利用传统文化把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们带入到传统文化的理念中去,从而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培养,并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鼓励学生学习课外知识,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和阅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3],并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传统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们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让学生们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下去。
(四)传统节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机会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节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历史渊源[4]。例如,中秋节是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等等。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教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使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看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
结束语:
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提高老师的教学素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并将其传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高考,2015(8):12.
[2] 苏朝晖.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25):47-48.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文化具有连续性,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一经诞生,就对人发生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人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与特定文化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或多或少接触到传统文化理念,已经初步完成了社会化,具有朦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思维行为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已形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
2.传统文化是抵制不良文化渗透的屏障。社会不良文化是侵蚀、腐化人们思想,对社会发展进步起阻碍、破坏作用的文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社会不良文化具有存在传播的土壤。社会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诋毁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信仰;宣传物质享乐,奢靡浮华;讲求个人中心,崇拜权势和金钱;放弃道德操守,崇尚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抵御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最根本的是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性文化,核心部分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它关爱肉体,关心生命,不自虐,不极端,讲中和,讲奉献,设置了提高自身修养,为国家集体服务的人生价值。传统文化认为,个人生命由父母给予,同时承担延续祖宗生命的重任。因此,个体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环,是生命之树上的枝叶,其价值在于更好的促进大树繁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契合,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弘扬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欧洲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相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集体主义。集体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有宗法制集体主义存在各种弊端,完全无视个人利益的极端集体主义已经被否定,但集体主义不会过时,它滋养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素材。
2.有利于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和”,最高理想的实现,依赖每个社会个体知礼守规,道德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后形成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道德标准。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现阶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脱胎于传统文化,扬弃了传统道德中等级、忠君等封建糟粕,发扬了爱国、勤俭等内容。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的生动解释,以“诚信”为例,流传着许多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可以笼统的称之为“个性”。目前对于健康人格的评价标准一般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刘洋泼熊”“马加爵行凶”等校园案件,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人格障碍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人格倾向有妒忌、偏激、自卑、自我中心、孤僻等。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现实完美人格的典型“君子”,为大学生提供了目标。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近代中国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1840年之后,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中国思想界痛定思痛,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传统文化,力图引进西方文化,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在批判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内容被放大,甚至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在这种批判多于继承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认同程度不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根据时展赋予新的内涵,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传递给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