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篇1

2013-03-01.

[3] 伍诚达.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的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3,(8):52-53.

Practice Liaoning Spiri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Culture Industry

LU Yu-duo1,2,KANG Jia-ning2

(1.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篇2

在“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大背景之下,对传统文化传播这一教育行为进行“互联网+”模式的改造也是势在必行。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一文也曾指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将会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相信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必会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问题

在现阶段如何将传统文化搭载在“互联网+”平台上还处在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把“双刃剑”。

1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困境

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播遭遇自媒体的尴尬。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网络迅速普及到各个角落,世界缩小到了地球村;与此同时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与不断更新换代,加之网络软件、手机端APP的功能不断完善,操作更加简便可靠。这些促进了媒体资源的共享者、建设者与者更加平民化和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绝非是电视、广播、门户网站组成的官方媒体时代那样易于监督与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传播介质广泛丰富的今天,对于传播信息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受却受到重大影响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邂逅快餐文化的冲突。学者张景臣曾撰文指出,快餐文化是具有大面积流行、采取时尚化运作的文化。如今我们看到的微博、微信就是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微博上大量图片,仅有简短的文字说明,甚至就在图片上配文字说明。当然这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以及追求短期效应最大化有莫大内在关联。众所周知,作为华夏子孙的极大精神财富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诠释和解读的。很显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必与快餐文化一较高下,但必须取长补短,让我们的精神财富方可源远流长。

2传统文化在表现内容上的价值迷失

2014年“燕王WF”绘制的汉服娘娘表情图,随后又有女网友进行了生动模仿,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表情图虽对于汉唐时期的妆扮、服饰、审美等元素有所体现,但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较为肤浅;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清代皇帝朱批胶带名为“朕知道了”,不仅引发两岸抢购热潮,更是畅销国际市场。从创意产业角度看这无疑是成功的,但从传统文化角度考量,产品只是借鉴古代元素,加之“朕”等封建集权的色彩,文化传播的意义并不明显。《十万个冷笑话》系类作品被很多漫画爱好者称为“中国版日和”,目前出到第三季近40集,不得不承认这是国产动画的成功逆袭。但颠覆性的人物形象,搞怪的故事情节,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日和式搞笑的中国版,而真正的中华文化精华却被颠覆解构”。以上案例无一不是借助传统文化元素上位而大放异彩,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的意义却少之又少。

二、“互联网+”视野下的相关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

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有学者也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对于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另外对于各类信息爆炸式、碎片化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的今天,我们不必“苛求”每一位媒体建设者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遗余力地传播与弘扬,也不必“抱怨”快餐文化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不适,更不必“觊觎”一些非传统文化的爆棚人气。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带了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或者说是“迫使”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既要改换教育思路适应现代人的接受口味,又要坚守原有的文化精神,更要揭示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2增强责任意识

高等院校历来担当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这里聚集着知识、能力与祖国的未来,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播责任更当义不容辞。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的责任意识,不余余力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有提升自己和广大学生的建设能力与鉴赏能力,这些能力与弘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与感受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与弘扬。自媒体为每一个体发表言论、各抒己见提供了便捷的操作与展示平台,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不仅要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愿,更要有鉴别赏析以及建设资源的能力。让传统文化在媒体中占用重要一席。

3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在开设的“两课”中重点体现,而且要尽可能地“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整个教学中;一是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传统文化学生社团,举办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所学所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相应版块,也可以利用专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定期推送相关消息,还可以利用校园户外电子屏播发优秀作品,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开发相关APP,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全面促进传统文化宣传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综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对应自媒体、快餐文化带给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对于非传统文化或伪传统文化现象要认真对待,并要加强学习,充实我们的认知头脑、强健我们的建设手臂,更需要多项措施并举在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借此产生学习、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辐射效应,并逐步向全社会蔓延。

篇3

一、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概括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我国武术推广和武术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由于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看作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或者是健身体育手段,教学的内容,也仅限于对武术套路的规范性掌握,从而使得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体育化、竞技化的问题,并逐渐出现了向竞技体育项目流向的趋势,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从长远的角度看来,这对于我国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武术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就成为了我国武术推广与传播的一个必然要求。

2.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学德育功能的必然要求。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由于很多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将武术当做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种拳艺技术、一种躯体体操或者是一种健身手段,因此,使得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正在不断地向着技术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其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却一再的被忽视。很多学校(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并没有看到武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化人的价值,只一味的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陷入了一种思维的盲从。针对这种现状,为了促进高校武术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导向下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工作。

3.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材的陈旧、课时安排的不足,场地设施的局限等等,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渗透,以至于无法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则是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科学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我国武术传播过程中一个实质性的危机。综观目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形不重意的情况,再加上,多数高校武术任课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的,相对于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来说,文化水平却略显不足,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将武术定位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诠释和教学,使得教学活动出现了不结合人文典故,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片面强调基本功的学习与训练却不重视学生武术精神的培养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武术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发展。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以改革教学理念为先导

要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首先必须要以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具体来说,传统文化导向下高校武术教学理念的改革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应注意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根本,也是影响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得以弘扬。

2.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高校作为社会注意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担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开展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树立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通过教学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的培养,来促进我国民族精神培养与弘扬。

3.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高校武术教学中以技能传习为中心的武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武术技能传授并重的教学理念,摒弃单一,只关注武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武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武术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武术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多个环节入手,来渗透武术文化的内容,以此来发挥高校武术教学育人和树人的功能,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的武术文化传播与普及开来。

(二)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

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得以贯彻落实的媒介。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要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辅助才能够得以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导向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

篇4

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所以传统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国际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使得他国文化也流传到中国,使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有了大幅度的淡化现象。很多中国人开始倾向于西方文化,吃的用的都在逐步倾向西方。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传统文化被高中语文巧妙的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得传统文化继续在教育体制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是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和优美诗词,这样的表达形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提起兴趣。课本中的故事情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这样可以让他们深入了解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继而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二)有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念[1],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学习资料的帮助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们注重让学生们参考学习资料来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学习不到古文知识的道理,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的知识,把诗词歌赋,名人警句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而忽视了教材中带有情感的部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变少,而不明白传统文化真正存在的意义,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和古文诗词的重要联系,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一)通过诗词歌赋,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

现如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包含着很多传统的理论知识,有古代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道德理念、民俗民风、建筑等等传统文化[2]。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进而分析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如,老师在对屈原的《离骚》一文中,通过对“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这一句进行深入解析,从而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的悲痛之情,继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二)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感悟

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充分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生对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利用传统文化把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们带入到传统文化的理念中去,从而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培养,并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鼓励学生学习课外知识,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和阅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3],并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传统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们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让学生们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下去。

(四)传统节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机会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节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历史渊源[4]。例如,中秋节是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等等。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教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使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看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

结束语:

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提高老师的教学素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并将其传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高考,2015(8):12.

[2] 苏朝晖.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25):47-48.

篇5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文化具有连续性,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一经诞生,就对人发生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人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与特定文化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或多或少接触到传统文化理念,已经初步完成了社会化,具有朦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思维行为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其已形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

2.传统文化是抵制不良文化渗透的屏障。社会不良文化是侵蚀、腐化人们思想,对社会发展进步起阻碍、破坏作用的文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社会不良文化具有存在传播的土壤。社会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诋毁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动摇信仰;宣传物质享乐,奢靡浮华;讲求个人中心,崇拜权势和金钱;放弃道德操守,崇尚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抵御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最根本的是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性文化,核心部分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具有明显的育人功能。它关爱肉体,关心生命,不自虐,不极端,讲中和,讲奉献,设置了提高自身修养,为国家集体服务的人生价值。传统文化认为,个人生命由父母给予,同时承担延续祖宗生命的重任。因此,个体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环,是生命之树上的枝叶,其价值在于更好的促进大树繁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契合,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弘扬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欧洲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相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集体主义。集体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有宗法制集体主义存在各种弊端,完全无视个人利益的极端集体主义已经被否定,但集体主义不会过时,它滋养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素材。

2.有利于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和”,最高理想的实现,依赖每个社会个体知礼守规,道德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后形成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道德标准。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现阶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脱胎于传统文化,扬弃了传统道德中等级、忠君等封建糟粕,发扬了爱国、勤俭等内容。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的生动解释,以“诚信”为例,流传着许多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可以笼统的称之为“个性”。目前对于健康人格的评价标准一般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刘洋泼熊”“马加爵行凶”等校园案件,凸显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人格障碍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人格倾向有妒忌、偏激、自卑、自我中心、孤僻等。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现实完美人格的典型“君子”,为大学生提供了目标。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近代中国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1840年之后,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中国思想界痛定思痛,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传统文化,力图引进西方文化,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在批判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内容被放大,甚至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在这种批判多于继承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认同程度不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根据时展赋予新的内涵,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传递给大学生。

篇6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篇7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以一些传统的节日为例,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比较热衷的是什么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甚至还有什么万圣节等等,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却不那么受到青少年的喜爱。这就是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外来文化的侵蚀,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让我国的青少年一代学会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情况

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被世人所遗忘。基于这样的?F状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青少年教育的过程中,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渗透却是缺失的。

(一)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面对高考,要让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都是以所谓的高考为目的。教师无暇关注高考以外的其他事情,学生也无暇顾及什么传统文化。这种以高考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处于缺位的状态。

(二)学生对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依赖性较强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一些古诗文的鉴赏和解读,其实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代的中学生,对课本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不感兴趣的,而且,学生在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对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依赖性较强。离开了工具书或者参考书,学生对相关的古诗文是一窍不通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现状,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的策略

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现状,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契合,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立足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只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强化这些内容的讲解,也没有将这些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这些知识,其实就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因此,作为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机地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立足教材内容挖掘蕴含传统文化的部分,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强化,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经典文章《鸿门宴》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古人在座次上的讲究进行深入的讲解,弘扬古人这种有关礼仪的古文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在古人那里也会得到如此多的讲究。很多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重点是给学生讲解字面意义,但对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却往往是一带而过。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机渗透传统文化。

(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是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感受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契合。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有意境的文章,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结合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营造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篇8

一、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它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1],不利于培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好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1.校园文化受到低俗文化冲击严重,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它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得到较好提升,同时还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让学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校园开放性逐渐加大,社会对校园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校园文化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入也随之而来。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在校园盛行起来,学生也受到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从而沾染上低俗习惯,造成素质降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校园文化底蕴不够浓厚,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风气的形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底蕴,从而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那些新建立的学校,需要根据学校自我发展方向,积极从事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3.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把它纳入到校园发展纲要中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和校园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校园的社会形象,对生源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当下很多学校都下大力加强硬件设备和实验室建设,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重视起来,这不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底蕴做支撑,科研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引领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会导致学校出现学术造假等现象,学生不能潜心做科研,从而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校园文化,让更多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为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欠缺对于学校发展影响严重,制约着学校健康发展和学生自我水平的提高[2]。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很好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底蕴,让严谨治学理念牢固树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严格治学、严以修身、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和教师“日三省吾身”,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在校园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按照传统文化要求约束自己,学习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人才。2.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让校园拒绝低俗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从而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更好的规划,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低俗文化的入侵,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3.传统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学习目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传统文化中的激励因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向作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奋发学习的理念得到牢固树立,能促进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建立,并且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提高学生对于校园归属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很有必要,它是学校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

优秀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各个方面,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

1.高校要积极主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发展不能只关注硬件设备、校园建设等硬实力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校园软实力建设,让高校不仅有顶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经常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要增开大学语文和其他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奋斗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被低俗文化所影响,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2.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用优秀文化来规范自我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传统文化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纠正,积极学习,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对那些低俗文化坚决拒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获得最大益处,促进自己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3.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将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国画、书法、武术、太极等引进校园;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歌舞、戏曲、歌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逐步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也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保障学校健康持久的久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首个子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负责人:王文章、李荣启)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厚重多彩,主要体现在:1.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3.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等。4.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应该用怎样的节日

符号与仪式、节日载体与形式来呈现在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节日的载体与形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当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关键之所在。在课题总负责人提议下,课题组与中国文化报社于2011年初在京召开“节日符号与仪式:弘扬传统节日”高层次专家学者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此作了集中探讨。《专家学者关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负责人:李心峰)即是有关此次研讨会讨论情况的综述概括;《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李荣启)等子课题,对此问题作了专门调研。调研结果表明:1.应密切关注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与礼仪、仪式的传承与变迁,将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的节日符号、仪式的外在形式、物化载体这内外两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2.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既要重视对其各种传统符号与仪式的正确认知与传承,也要提倡各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代转换与新的创造,以适应时代需要。3.应充分认识中国各个重要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但这并不妨碍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节日代表性符号、仪式的标识设计大赛、评选、之类的节日文化活动,来营造节日气氛,丰富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这种节日符号、仪式的标识,可以不限于一种、两种,而是可以由多种或多组组合构成。4.关于节日的载体与形式,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在新的历史阶段、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形形的传统节日新载体、新形式。这些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既不失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的文脉,又植根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土壤,与现代人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相协调,它的发生并为人们所接受,有其必然性,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引导,合理开发、应用。

三、关注青少年群体,培育文化自觉

青少年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之一,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为此,本课题在《青少年节日文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刘永明)及《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两个子课题中,着重围绕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前者以全国从小学到大学14个教育机构共654名学生为对象,后者以北京市8所大学、中学共592名学生为对象,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1.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良好态势,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2.虽然西方节日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着较高的认知、认同和参与程度,但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明显冲突。我国青少年倾向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并重,但在价值和情感上,还是略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3.我国青少年对节日内容加以丰富和充实的要求远大于创造所谓的“新节日”(如一些网络媒体提议或讨论的所谓“光棍节”“男生节”“女生节”等)。4.青少年对政府弘扬节日文化、重视节日文化内涵的重建或创新,普遍持支持、理解和乐观态度。5.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或多民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教育力度稍显不足。6.传统节日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不具有吸引力。7.学校和教师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进行主题教育方面存在较大改进空间。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对策性意见:1.政府,尤其是文化和教育部门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2.对于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教育,首先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力避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其次,应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创建家庭与学校双轮驱动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3.应努力建立和完善传统节日教育与科研体系,构建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的完整传统节日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教学阶段教学需求的传统节日教材,努力形成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传统节日科研体制,把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代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正确对待“洋节”现象,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

在近年来有关传统节日的讨论中,一个广受各界关注的问题是所谓“洋节”对于我国传统节日造成的冲击,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客观评价外国传统节日的问题。为此,本课题设立了《“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负责人:耿波)、《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精华的调研及建议》(负责人:宋建林)两个子课题。所谓“洋节”,是社会舆论对近现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外来节日的俗称。调研认为:1.前几年媒介报道和社会舆论夸大了人们对“洋节”的期待,人们对“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差异不大。2.当下人们关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冲突的看法日趋理性,人们更多是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参与“洋节”。3.某些社会人群热衷于过“洋节”,主要源于商家和媒体炒作宣传这些外在因素的导向;人们对“洋节”传播的媒介满意度不高。4.参与“洋节”成为人们加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政府在“洋节”现象中不应缺席,但应谨慎介入。对此,提出如下建议:1.搁置节日文化中西有别的思维,引导中西节日从各自文化本位向节日公共文化转变;2.改变扬“中”抑“洋”的节日施政方略,中西统筹,创制中西互补的中国特色节日体系;3.搭建中西节日文化交流平台,互相学习,相互补充;4.改变对“洋节”产业知而不问的施政思路,尝试引导商业竞争活力进入“洋节”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重视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且注重传统节日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创造了可观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民众广泛参与、重视欢乐体验;———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创新、品牌意识明确;———政府转变职能、民办节日为主;———市场运作模式、广泛筹集资金。国外传统节日的成功经验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的节日文化体系:1.应当在保持和巩固传统节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从国外节日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并有机融合、补充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中,形成以传统节日和现代政治性节日为主体,地方节日、外来节日和新型节会和谐发展的节日文化体系。2.同时应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政府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城乡节日活动,丰富人民节日生活,但节庆活动应以民办为主,发挥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企业、社区、村庄的主体作用,尽量减少官办色彩,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节日中获得最大欢乐体验。

五、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做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应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专门设立子课题《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负责人:李松),做了系统调研。调研发现:1.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少数民族节日在整体上得到了延续和弘扬,成为我国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2.少数民族面对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冲击,缺乏文字记录、传承人口少、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少数民族节日消失的速度更快、异化的程度更大。从国家节日文化建设的大局和长远目标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1.在观念意识上,应提倡珍视多元文化价值;2.在立场选择上,应变政府操办为政府服务和引导;3.在制度设计上,应努力建构和完善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内的国家节日体系;4.在政策安排上,应坚决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统筹假日安排;5.在政策执行上,应格外重视保护和传承节日资源,激发民众热情。

总之,在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努力做好如下工作:1.将节日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基层、促进社会稳定、构建民族和谐的重要工作,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性日常工作。应做到只要有人民群众过节,就应该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性作为。节日服务内容要具体实在,结合政府部门其他帮工作,抓住节日的有力时机统筹协调,在各个方面为民服务。2.加强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特别是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逐渐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节日文化体系。坚持文化尊重原则,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认同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前提性条件,逐渐改变地方政府将促进旅游、开发节日经济价值和提高地方知名度作为主要利益诉求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避免和禁止功利性、命令性、随意性的“打造”节日文化“工程”。

六、关注我国港澳台地区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

篇10

1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过去的五千里发生过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传说,在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精,留下来的都是宝贵的财富,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观念等社会心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出去,就需要对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教育人们要遵守伦理纲常,胸怀祖国,追求人生的真理和理想,进而为祖国文明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当代高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1对传统文化不了解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发现当代的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很了解,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的都是新鲜的事物,一些传统文化像是京剧、戏剧对学生反而没有什么吸引力,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由来并不了解,就像前一阵子轰动一时的“端午节”,明明是我们国家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节日,学生对于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并不是很清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在语文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书本上那一点点知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少,而且在阅读、背诵中华古诗词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诗词背后的创作故事和内涵并没有深入追究,不能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内涵,把学习传统文化当作是应付考试,自然也就不能发自内心地去认同传统文化,说明当代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好地启示作用,再加上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崇洋的情绪特别严重,疯狂追捧外国的奢侈品或是国外的艺术文化,认为本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粗俗,就像很多学生对东北“二人转”、“扭秧歌”的传统文化存在误解,觉得这些传统文化登不上大雅之堂。

2.2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事实上,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在对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规划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试教育上面,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成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比较难以评估,导致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非常敷衍,学生如果对传统文化存在什么误解和疑虑需要寻找答案时,语文教师并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解答,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也会影响到学生,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不愿意去深入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枯燥无趣,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最终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败。

2.3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

现代电视剧、电影等影视文化作品常常将传统文化的东西改变得面目全非,而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毒害非常严重,在没有细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时,就已先入为主地认为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是真的,像古代“封神榜传奇”中,明明是宣扬纣王无道,西岐姜子牙等正义之人揭竿而起,除恶扬善的故事,却在影视剧中被改编成妲己爱恋姜子牙,爱恋不得,进而祸国殃民的故事,与过去人们所了解的传统文化故事存在着非常大的偏差,这种恶搞式的改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这使得高职语文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步履维艰,很难破除学生先入为主式的思想偏差,只能是慢慢地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点,由学校教育来负责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不是继续误导学生。

3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对策

3.1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怎么来的,比如说在高职语文的课堂中,加强对孔孟儒家文化的教育,可以每天为学生带来一个小故事,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短片,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故事,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的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一些民族小寨中去了解少数民族人民都是怎样生活的,从直观角度上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能够被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所吸引,也就是说,有些传统文化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环境背景熏陶的,假如学生对朝鲜族的民族舞蹈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朝鲜族聚集区进行参观考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朝鲜族民族舞蹈、朝鲜族服饰,甚至是对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会有更多的了解。

3.2提高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语文课堂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源头上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每节语文课的教学当中,或者是单独设立一门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并进一步在语文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语文教研组当中,重新设立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平时的工作就是设计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方案,准备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继而开展有趣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可以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当然了,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于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首先作为教师自身就要重视传统文化,才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比如说高职语文课堂在鉴赏杜甫的诗词《春望》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更重要的要探索杜甫在作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情景让杜甫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从杜甫诗词入手,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杜甫的爱国感情,同时在这段传统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也更能够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3.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由于各种电视剧及影视作品的影响,高职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教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教师应当相应地拓宽学生的求知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让他们尽可能地回避那些错误的、恶俗的文化,远离那些严重误导学生的乱七八糟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还要教导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那些糟粕的传统文化必须摒弃,像是部分落后地区的“重男轻女”思想,就绝对应该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再有像是给死掉的人寻找“冥婚”配偶,买卖尸体的封建迷信文化一定要扼除,通过高职语文教育的方式,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反对错误的传统文化,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正确的榜样教育,像是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使用林则徐“”的故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上所述,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开启心灵,明辨笃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可用人才。

作者:谢东华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瑜,刘兆君.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1).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172-02

近年来,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普遍存在文化基础不牢、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差、缺乏公民意识、经不起挫折、自私自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如何通过三年的学校教育,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已成为技工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逐渐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校风、班风和学风都有大幅提升,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继承我园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结合时代要求,存精华,去糟粕,古为今用,才不失为经典阅读的妙用之道,也自然地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路径。为了充实活动载体,笔者遴选儒家名言三百多条,按立志、劝学、惜时、交友、做人五大主题分门别类地甄别、选录,作为主题活动内容,并出台了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以诵记、运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渗透为目标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推广活动方案,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二、创设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笔者组织人员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楼道、入口及走廊等处分类悬挂传统文化宣传标语,要求风格典雅、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电子屏幕不定期滚动播出一条条的国学标语。利用早、午、晚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题广播节目。教室布置要主题鲜明,内容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办公室也进行了相关的布置,体现人文关怀,烘托教育氛围。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引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

在开展传统德育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关键。笔者结合学生实际,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校会、晨会、班会开展感恩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外,还定期举办《关爱生命,伴你成长――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大型激情励志演讲,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爱父母和教师,并用行动回报他们。

四、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加任何指导阅读具有相当深度的经典著作,诵记拗口的文言文或古诗文,别说是学生甚至语文教师都感到很困难。因此,加强阅读指导成为当务之急。诵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有些句子的解释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办?笔者译出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并下发到学生手中,然后组织讨论、交流,在大体了解名人名言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感悟、见解,以及自己独特的创意和风格。在经典阅读指导中笔者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渗透爱心教育、责任感教育、纪律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阅读指导更注重理解、感悟,以“每周一句”的形式,在经典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名句的选择与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共同领略经典之美,同时增加积累,提高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将这些理解和体会写到日记里,写到作文里,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说感受,特别是将孝文化与感恩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效显著。

五、与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相结合,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与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并举行评比活动。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从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强大网络。主要开展以下主题教育:①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②开展信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表里如一、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的诚信品质;③开展礼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举止文明、谦虚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④开展孝道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良好的表现给父母、教师带来欢乐,主动和父母、教师交流,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懂得尊重父母和教师的劳动,自觉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导;⑤开展廉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是非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形成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职业道德意识;⑥开展仁义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养成团结、互助和协作精神。

六、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笔者主要开展以下活动:①每天早晨安排15分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②举行班际朗诵比赛;③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④举办“读国学、诵经典、谈感悟”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变化;⑤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书画、小品、戏剧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⑥鼓励学生参与诗歌、辞赋等多种形式的创作;⑦学期末举办一次全校性经典美文诵读展示活动;⑧给家长印发通知,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⑨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⑩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七、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①科学性原则。全过程设计都应遵循科学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③活动性与自主性原则。整合德育有关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主动进步。

参考文献:

篇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综合表现,为民族振兴指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石、为公民自我素质的养成提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表述,不仅阐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方的价值目标与方向,更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宗旨。〔1〕党的十中明确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应运而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还是社会层面出发,抑或个人角度出发都将对筑牢核心价值观发扬武术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创新武术文化的动因分析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内涵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保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创新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占鳌头,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全民健身,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迸发文化强国力量,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强化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

1.1 从物质层面分析:引领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得到较好的改善。然而事与愿违,据有关数据显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大学生视力的不合格率竟高达83%,孕妇剖宫产率超过60%,而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子来说,其体质优秀率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老年人五类人群当中,以7.9%排在最后。〔2〕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体质着实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武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健身项目,其广泛的认知度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12 从精神层面分析: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伴随着民族文化孕育而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文化,它的弘扬与传承也直接关乎我国以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表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能将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名扬四海,能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铸魂,为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奉献精神力量。

1.3 从制度层面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经济、政治、文化互通互联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武术文化的发展亦不可故步自封、管中窥豹。要想将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就必须包容、开放,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积极地吸收进步的文化思潮,诸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肚皮舞、瑜伽,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要在吸取中不断地总结,为何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沃土中不断地萌芽发展?要追其缘由,从自身出发,明确强大自我才是抵御他人的根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既要提防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武术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使中国文化创新传承之路在国际的舞台上璀璨耀眼,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武术文化,是对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的吸收,同时又让武术文化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毕竟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必然衍生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要有原则、有坚守、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剑,真正“为我所用”。

1.4 从行为层面分析:拒绝低俗,倡导高雅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为低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饱暖思欲,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迫切地寻求更多的方式方法去释放自身的压力。而当高尚文化没能快速引领思潮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各类相亲节目的言语露骨,再到今天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及毕福剑在饭桌上的不雅言论,低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低俗文化的泛滥是审美价值观迷失的表现,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文明意识的缺失。要对此进行整改,唯有依靠传统道德的重建。武术文化倡导公勇诚毅,对高雅文化的弘扬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创新之路从何出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创新武术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求武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创新要从武德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人民的素养,提升国民的全面素质。

2.1 以爱国主义为宏观指导创新武术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就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亦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在几千年的社会演进中,武术文化之所以能伴随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能以中国名片的头衔走向世界,就是基于其本质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然而在国门全面开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正面临着被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特别是韩流的不断来袭,与武术同属格斗类项目的跆拳道也备受国民的青睐。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在招式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将道义文化贯穿在每次训练的始终,让学员在练习的同时感受韩国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摒弃以往只注重成绩忽略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效仿跆拳道弘扬其文化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集体面向红旗默唱国歌,潜移默化中将武术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使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儿童少年中萌芽成长。

2.2 以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创新武术文化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是在宣扬以人为本。清代政治学家、文学家魏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的就是人是万物的根本,要顺应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要想在创新武术文化的道路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让武术的各个流派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只有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武术的精髓更准确地传承下去。其次要为武术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近年来散打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子文化,其被公众的认可度及关注度正随着武林风的热播而高涨,倘若多增加些诸如此类的平台,那武术文化在市场的冲击下必须进行改革,以便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

2.3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领创新武术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让每个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带头作用是无穷的,积极树立武术英雄形象。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队还是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3〕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英勇献身的民族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榜样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素质养成。其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武术文化中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比如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里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比学武术的多?而结果表明,竟然有30%的人仅仅是因为跆拳道的服装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选择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入侵中国,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够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而我国在这点上就显得滞后很多。

2.4 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

中国梦最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之上的每一位人民的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中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文化的繁荣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之上。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其本质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学习武术的机会,共同享有感受武术文化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武术文化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武术文化得以普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武术文化的创新会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血液,指引新的航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上一分力量。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灵魂,是在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宣扬及普及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本身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各国文化相互争鸣的时代之下,对武术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改革之路亦是势在必行。武术文化的创新唯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有原则、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才是创新武术文化的根本之路,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梁龙?郾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郾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郾

〔2〕马思远?郾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郾

篇13

     在我国文学的宝库里,诗歌是其中的一块瑰宝。唐朝诗人中,既有飘逸的李白,又有沉郁的杜甫等人;在宋代,不仅有豪放的苏轼和辛弃疾,还有婉约的李清照。撇去古诗不谈,我们现当代的名诗也数不胜数,《红烛》《死水》《相信未来》《再别康桥》《雨巷》《乡愁》《错误》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然而,诗词发展已经涌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拟对高校学生诗词文化的学习所遭遇的瓶颈作一个分析,进而提出适合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学生诗词文化的学习瓶颈

1、诗词课程大多限于中文专业

诗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水平和美学欣赏能力都极为重要,尤其是诗词教学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但许多高校的诗词相关的赏析课程只限于中文专业的学生,面向全校学生的诗词课程很少,学生和教师在观念上都很不重视,学生为了拿学分的居多,而教师也因为学生诗歌基础不好,不想学而丧失了教学热情。因此,高校学生的诗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2、诗词文化学习重赏析,轻实践

    许多开设了诗词文化课的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诗词的赏析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诗词创造能力的培养。许多中文系的学生对诗词的研究停留在诗词的押韵、平仄等理论阶段和诗歌本身的鉴赏上,而没有将所学习到的诗词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诗歌创造中,知识并没有转化为能力。

3、诗词文化的学习空间被功利主义挤占

    很多高校的学生中,理科生和工科生所占比重很大,在“考证热”和其他潮流中越来越少的人会抽出时间来认真学习诗词。学生们在学分、找工作等的巨大压力下,对于诗词这种需要静静品味的东西显得越来越没有耐性了。很多学生认为诗词文化的学习对于他们以后的找工作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必要将精力花在这上面,而放弃了诗词的学习。

4、诗词社团举步维艰

    专门的诗词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诗词文化学习、交流和创造的重要基地,但很多高校的诗词社团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这样的社团往往在招新时往往比不赢“瑜伽社”“英语口语协会”“魔术社”等社团,在日常的运作中,也很难获得学校的经费赞助,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这些社团往往会以解散而告终。

二、高校学生诗词文化学习的对策

     有鉴于高校学生在诗词文化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几点建议:

1、面向全校多开设一些诗词文化的学习课程

    高校要面向全校的学生多增加一些专门的诗词文化的学习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吸取营养的机会。这些学习课程要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诗词文化学习体系,如可以开设诗词基础课程、诗词鉴赏课程、诗词创造指导课程等,同时教师也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参加课程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水平选择相应的课程,而不用担心学习无门了。

2、学生要改变学习功利主义的想法,提高诗词学习热情

诗词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有必要学习和吸取优秀的诗词文化的精华。高校学生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摈除“诗词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点,积极学习诗词,用优美的诗词来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诗词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不仅如此,高校学生也要将自身的发展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诗词的学习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世界观,这些对于学生工作及以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加快诗词知识转化为诗词创作的能力

高校的诗词教学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诗词创作理论的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诗词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诗歌创作中去。学生在学习了不少的诗词之后,在了解了诗词创作理论和基础的时候,就应该尝试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对社会丑陋现象的痛心和鞭挞之情,这些学生都可以尝试着用诗歌表达。诗词的学习只有在不断的积累和练习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4、加强对诗词社团的支持,扩展学生学习的基地

一个成功的诗词社团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尤其是学校领导部门的支持和学生的青睐。诗词社团的存在与否对于提高学生诗词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有着很大影响。学校要加大对专门的校级和院级的诗词社团的支持和赞助,尤其是给予这些社团经费上的补助,来帮助社团开展日常的诗歌创作活动和宣传活动。另外,对诗歌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积极参加这一类的社团活动。社团只有在有着充分的群众基础的时候,才有可能发展壮大。

总之,不论是高校学生,还是诗词文化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突破诗词文化的学习瓶颈,我们才可能让诗词文化在现代社会越走越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