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9 14:46: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媒体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媒体融合的原因、形式、本质及相关核心问题
1.媒体融合的直接原因,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和方式、受众市场份额以及现有媒体生态的冲击
世界上较早开始进行媒体融合实践的有美国的坦帕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等报纸,“他们积极改进传统采编方式,以便高效高质地向受众提供新闻服务,培养记者为多媒体平台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致力于探索数字化内容的转化与再利用,并希望从中获利”。①而中国贸易报于1995年推出网络版,则标志着中国的媒体融合进入了试水阶段。
2.媒体融合的最初形式一般是网络媒体克隆或复制传统媒体内容
网络媒体以此来同步获取传统媒体独家、权威的优质新闻,并借此扩大影响力。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推广、延续媒体的品牌形象,还可以将议程设置功能拓展到网络媒体上,使一般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中,继而引发政府及其它公权力部门的关注,从而形成“公众提出问题――政府关注问题――合力解决问题”的舆论模式。
媒体融合之初,传统媒体为了维护诸如有偿广告和受众群等急剧流失的客户资源,不得不将传播内容放在网络媒体上,以免费的形式向受众开放,而此种做法是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传统媒体这种向新媒体“苦肉计”式的“靠拢”,在客观上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力和受众群。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资源也在不断地规范、强化自身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以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形式不断适应受众信息需求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审美情趣”。
从媒体传播内容角度看,除了新媒体仍然复制、翻版传统媒体内容之外,新媒体自身的原创性内容也不断出现,而且这些原创性内容的分量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原创内容大多来自网民自发的信息集成和传播,传统媒体仍然坚持将自己采编的内容简单嫁接到新媒体的方式。尽管如此,信息源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上的相互借鉴,二者的互动达到了相互借力的效果。
3.从本质上来说,“内容”是推动媒体融合的根本因素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既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由此引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技术和社会前提。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②
因此,如何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媒体融合将如何改变传统的媒体管理体制与媒体议程设置模式,与此相关的公民社会培育及公民如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都是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媒体融合的现状
1.进入新世纪后,网络媒体依托强大技术优势而呈现出的快速发展态势,促使媒体融合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迈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资源重新配置,逐步向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取得双赢的目标前进。特别是近年来,媒体融合迅速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展开互动、探索双赢的新局面。一些国家级重点新闻媒体纷纷创办自己的网络媒体,并被授予新闻转载权。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普通公众纷纷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不断对公共事务决策过程和管理施加影响。尤其是政府机构中电子政务的开通和运行,使得传统媒体中诸如“群众来信”类的版面急速萎缩,取而代之的则是公众直接运用新媒体进行意见的表达。这在客观上既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社会及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互动的便利,也使得媒体融合向着更深的互动双赢层次发展。
2.媒体融合进入全媒体时期
“一套人马N个媒体”成为全媒体时期媒体融合的普遍现象。全媒体就其本义来说,就是试图将多种不同的媒体形态组合在一起,尽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多种媒体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全媒体框架。全媒体框架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适应了不同传播主体或同一传播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和接收需求,对促进政府系统决策过程的透明化以及政策的执行力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也有助于公权力部门在社会公众中形象的重塑和再造。
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发挥传统媒体采编资源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对信息传播内容、流程进行再造,使新闻中心成为跨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综合平台。在人力资源的统筹使用上,注重提高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使用新媒体的技能,强化现有采编人员“一人多能”的工作模式,即一名记者可以身兼数职,既可以完成传统媒体的报道任务,同时还可肩负从数码终端将信息上传至新媒体即时的职责。同时,新媒体也尝试借助传统媒体长久积淀下来的强大“公信力”和优质的采编资源,在发挥传播形式多样化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对传播内容质量进行打磨,从而改进传播内容的深度并打造公信力。
在信息内容生产上,借助全媒体新闻中心平台对所有采编的信息内容进行统一调度,按照不同媒体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新闻生产”,从而制作相应报道内容,打造全媒体立体传播,使传统媒体逐步演变为传统媒体、新闻网站、APP终端等“全媒体”的融合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强化。尽管传统媒体的整体受众数量在逐步萎缩,但因为内容的强大吸引力而形成的范围更大、数量更多的受众群体,仍然是传统媒体赢得受众的法宝。这表明,“内容为王”仍然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打造公信力的最有效途径。
媒体融合的困境
1.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最终目标不甚明晰
最终目标不明晰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技术发展速度远远超越媒体业界的认知能力,学界对新媒体不断发展出来的新形态的研究也滞后。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或阻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理念和实践。由于受现有媒体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影响以及媒体融合理念模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仍然处于明显的“两张皮”状态,即传统媒体强大的“公信力”和“专业化”与新媒体粗糙的信息制作内容及快捷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未有效融合。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传统媒体在强大的新媒体侵袭面前防不胜防的局面,而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浅层化和低下的公信力也并未因为媒体融合而有所改观。
2.现有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步伐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滞后于媒体融合的实际需要,而一些具有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又缺乏对传统媒体的深度认知。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在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衔接。其原因在于,现有新媒体核心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大多来自于纯粹的计算机通信行业,而非来自媒体从业人员。这就导致传播媒体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和把握滞后,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媒体融合理念的科学定位及清晰的现实发展策略的制定。
3.现有的媒体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实际需要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壁垒森严的行政管理方式,不能有效合理地对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其中包括考核机制、薪酬分配等瓶颈因素。另外,媒体融合过程中还出现了“优先选择”的困难。如对于一条新闻信息,究竟是新媒体先发还是传统媒体先发?有限的人力,应该优先用于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等等。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其直接结果就是新媒体所需要的大量专业化人才不能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效补给。
4.传统媒体未能充分借力新媒体
从简单复制到互动借力,媒体融合始终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仅被作为传统媒体延伸和圈地的平台,从人员管理到内容制作,并没有真正被作为独立媒体来管理和经营,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内容制作,都没有突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范围。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借力发展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借助市场上已有的成熟技术、平台、渠道、手段。此外,由于受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限制,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还不能有效顺应新媒体发展技术,从而逐步搭建自己的平台、开发自己的应用、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这就直接导致原有受众群体逐渐转移、市场份额萎缩、广告收入下滑、舆论影响力趋弱。
5.新媒体急功近利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完善而严格的“规制”
全媒体时代标志着媒体“战国时代”的到来。“自媒体”一方面对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形成了强大压力,另一方面成为新的舆论发源地。如何在全媒体时挥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主导功能,同时又能合理疏导新媒体的舆论放大效应,成为媒体融合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为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围观与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编号:13BXW056)阶段性成果;郑州大学新媒体公共传播研究中心项目成果】
注释:
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类似于尊师爱教的传统观念,学生必须时时刻刻听从老师的教诲和学习顺从老师的观念。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影响的好坏。首先,其在一方面保证了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能真正的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说,我们这些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发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这一领域本来就是一个创新的领域,它要求学生们必须有创新的能力和思维,我们不能限制学生们的思维和知识面,应该放手让学生们去自由翱翔在创新的海洋里。而且我们中国学生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的就是我们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创新。而传统的理念和长期以来我们老师给我讲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教义和循序渐进,不可妄想的捆绑。并不是不可创新,而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太重,我想,不仅仅是在我们这个现代装潢美术的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只要是牵扯到教育,牵扯到中国的教育,我们是不会逃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
关键词 传统媒体 移动新媒体 变革
中央电视台于1958 年5 月1 日建成,试播黑白电视,9 月2 日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开始,发展至今已近56 个年头了,这56 年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也迎来了我国另一种形式的媒体——移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媒体以及移动新媒体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此前,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当然还包括一些户外的宣传形式都称为传统媒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获知信息传播的快速和高效的需求,这时移动新媒体就应运而生了。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户外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移动新媒体就是借助一种平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所有移动便携性的平台。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是20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传播中媒介层面的新突破,它使得信息产业成为社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产业,知识、信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和主要资源,人类社会出现了信息化趋势,全球化的出现也与新媒介的产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新媒体不是自发地、孤立地出现,而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每一种新媒介都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作为最古老的媒介——语言,几乎存在于一切新媒介中。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呈现出融合趋势和一体多功能的态势,这在互联网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媒介的融合,新媒介的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范围广的特征。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充当信息接受者的身份。如今移动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
面对移动新媒体如此高的增长速度,我们再来看一下传统媒体目前的发展状况,这里重点阐述一下广播、电视这两种传统媒介。广播就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广播诞生于20 世纪20 年代,1920 年11 月2 日正式开播。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是外国人办的。中国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 年12 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当然这只是新媒体出现之前的优势,现在这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短处是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笔者在我们当地做了一项调查,现在广播的受众群体只有汽车驾驶员,其中包括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司机,还有就是学校的学生以及年长的老人,受众群体是越来越小。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这种媒体越来越成为老百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如今,虽然电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家家都有,处处都能看到,但是在世界新技术浪潮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电视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情况,并直接影响着我国电视业的未来走向。再加上新媒体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的影响,电视业的未来发展也到了关键时刻。就拿广告收入来说,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虽然这些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广告蛋糕”也正日益被新媒体以及变革后的移动新媒体所瓜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旧媒体到新媒体再到移动新媒体(更加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社会化媒体),媒体业正在经历着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又一次全新的变革。
在移动新媒体出现之前,媒体这个概念专指那些专业的新闻机构,他们利用自己的记者和硬件优势,收集和筛选各种新闻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信息的传播是一条单行道:从媒体到消费者,缺乏必要的反馈。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成行,来自于这些机构对印刷、广播等传播渠道的独占。通过收集和创造的信息,他们建立起庞大的读者用户群,这些正是广告商们梦寐以求的受众。结果是,他们既能从读者的订阅中获利,也能从广告商的针对性广告中获利。但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新闻网站、博客、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信息的成本已经接近于零。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简单地建立自己的网站、博客、视频频道或是个人网络账户,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速度,而各种类型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崛起也让这些新时代的内容者们可以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在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时,旧媒体的反应显得有些缓慢而缺乏条理。考虑到它们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庞大的人员和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对于新闻品质的坚持,旧媒体的反应其实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当我们面对互联网上大量缺乏可信度和深度的内容时,我们会觉得其对品质的坚持依然有其价值。但在这个信息狂热的时代,内容的价值重要性在很多时候被大大减弱,新奇有趣成为了其是否能吸引受众、能吸引用户眼球的重要因素。传统媒体当然也尝试在新的媒体形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国际著名的《纽约时报》、《卫报》等经典大报以及国内的《南方周末》、《羊城晚报》,还有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的转型为传统媒体留下了一些希望。但对媒体来说,在这个时代更值得留意的一个问题是:读者、观众是否还在乎信息来源于哪里。当想要了解一条新闻时,现在的用户往往会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新闻聚合网站开始,点击最想看的那条链接入手,用户对于某一家特定媒体的忠诚度明显减弱,这对以用户为核心的广告模式谋生的媒体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如何能够更好的吸引用户,传统媒体也许应该向那些网络媒体取经。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群众分化日益复杂,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新的行业层出不穷,受众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移动新媒体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转型发展时期同样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难,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如何去解决?笔者认为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出台有关政策法规来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管,要进一步加大对两种媒体各种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让它们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其次在放开新媒体发展的同时,还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的结合,让他们兼并整合成大型的传媒企业,减少它们之间恶性的竞争和市场资源的浪费,这毕竟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特有的两种传媒,虽然它们或多或少的吸取和借鉴了西方传媒的一些发展因素,但是还不能照搬照套那种模式,要走出我们中国特色的传媒发展格局,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郭德艳,《浅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 魅力中国》,2010(6)
一、封面设计
通过书籍封面我们可以获得该书的主要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性质、主要内容等;通过园林建筑的外立面我们可以了解它的归属、性质等主要内容。
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通过建筑的外立面的色彩、造型、门口的题字我们可以了解这座园林建筑的归属和性质。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中国园林中的匾额,对联和题词,甚至园林本身的名字都有着深刻的涵义。园林主人对人生的体悟也可以从园林的名字体现出来。苏州著名的“曲园”、“拙政园”等。
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封面设计也同样需要突出主体形象。但从构思到表现都讲究一种写意美。表现在以文字为主和以图形为主的设计上,都是如此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新闻出版物幅面内,确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即确定版心的尺寸及其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文字的编排形式、文字的字体字号、文字的行间距、图片与表格的位置及排版形式、版面装饰物的使用等,使新闻出版物的版面具有美感并有独特的风格。版式设计通过合理的空间位置的运用来体现版面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更是注重空间的划分和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其独特的时空观处理在世界造园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的造园艺术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辩证的智慧融入到园林建造的实践之中,娴熟地运用大与小,虚与实,直与曲,静与动等辨证关系,合理的处理园林的空间关系,创造出一座座让世人皆为之侧目的中国园林。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空间的处理园林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虚”可以说就是“无”、“空”,或者说就是空间、虚景、联想;“实”也可以说就是“有”,或者说就是形象、景物。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为虚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中国园林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的空间,使园林空间曲折变化,或虚或实,或半虚半实,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墙是实,漏窗是虚;亭台楼阁是实,水是虚。苏州留园700多米的廊墙上就开了三十多座各式花样的漏窗,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真正达到虚实相生,其实虚空间更为重要,只有空存在,才会有灵气流动。真正好的园林的景不仅仅在于呈现自身,而是勾起人们想象的空间,使得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有无穷的意味和境界。
这种虚实空间的关系体现在版式设计上,即是图文和空白部分之间的关系。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中写道:“我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他还特别指出:“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他针对当时出版的书没有副页,版式的天头、地脚留得太少,满本都是密密匝匝的黑字,说这种版式有一种“压迫”,使人失去了“读书之乐”。鲁迅甚至说:看这种书“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他把版式中的空白,从视觉空间的形式美感上说明了理由,升华到了“读书之乐”的高度。可见在版式设计中适当的留白,也就是“虚”空间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美学上有。“计白守黑”这一说法。就是指编排的内容是“黑”,也就是实体,斤斤计较的却是虚实的“白”,也可为细弱的文字、图形或色彩,这要根据内容而定。留白则是版中未放置任何图文的空间,它是“虚”的特殊表现手法。其形式、大小、比例、决定着版面的质量。留白的感觉是一种轻松,最大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在排版设计中,巧妙地留白,讲究空白之美,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集中视线和造成版面的空间层次。
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书籍出版的根本目的来讲,版式设计比封面设计还要重要,因为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在版式设计中文字图形与余白的空间,虚实之间表达着宇宙的节奏,形成了视觉的美感。在书籍版式设计中合理地运用余白空间,对我们营造书籍版式美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插图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要的从属性。插图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条件,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辅助者,这就是插图的含义。
园林以假山鱼池、亭台楼阁等人工布局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的结合使园林达到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观赏效果。它们各自成景却又从属于整个园林。传统园林建筑通过“长廊”来引人入胜,通过亭台楼阁来增添美景。如漏窗的运用,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通过亭、台、楼、阁、榭、廊、人工的石洞假山等建筑小品,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这些园林建筑小品体现在版式设计上与插图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本书的插图,一般是一个系列,插图与插图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文章开幕用的题头、闭幕用的尾饰和文本中间的插图,要处理好与字和空间的关系。整套的插图在构思时就要有个整体设计安排,封面、环衬、扉页到尾声上的插图,以及装饰图案,要贯穿在书籍的主题中,并在书籍装帧这组“建筑”中达到和谐完美,让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
无论是书籍装帧还是园林建筑他们都属于实用艺术,二者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是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功能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书籍装帧与园林建筑设计都是整体设计与细节设计的统一体。空间的塑造是书籍装帧设计与园林建筑设计的共性。园林建筑理念中对空间的塑造、造景手法的多样性,对当今书籍装帧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对于未来的书籍装帧设计,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工艺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出现,电子书籍的发展将会加速书籍形态的革新。但艺术是相通的,传统园林建筑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仍会对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朱凯,汤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M].湖南林业科技.2005。
[4]郑军,华慧.书籍与设计[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5]赵炜.浅谈版式设计中的留白[J].美术大观,2007年1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50-01
2013年对我国新闻传播也提出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新旧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传统媒体若是没有走出创新的道路,必然要被新媒体挤出媒体市场,怎样才能走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我们根据当下的媒体发展环境、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媒体的发展环境
1.媒体的现状
网络时代对于媒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媒体由于网络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革,由于新媒体的参与,媒体的格局发生变化,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彼此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临新媒体如此猛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产生生存危机,其要以新思想、新观念,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任何应对措施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舆论导向。
2. 融合的必然性
网络媒体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消除各个媒体、国家、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媒体的大融合,其受众群包括所有的群众,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成本低廉,门槛低,可重复性,可搜索,传播范围广、打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接收,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被动接收性,同时用户的参与度也不断加深。网络媒体还可以根据特殊用户的需求,点对点的实施专项。
传统媒体由于多年发展,其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决定其并不会快速消亡,新媒体却正处于最佳的发展期,两者的融合使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扩大传播范围,开展媒体业务,打破媒体界限,与各个商业相互合作,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这样促使传统媒体与时俱进,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内容主提供方,两者融合,互助互利,共同创建现代传播体系,促进我国媒体与国际媒体逐渐接轨。
二、融合道路的应对措施
1.观念的转变
网络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媒体的发展模式,其具有信息的即时性和海量性,信息交流的平等互,充分体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媒体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发展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单向传播的方式、适应受众的选择功能,建立双向传播的模式,注重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根据受众的需求,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媒体。
1.分析受众,找准市场定位
传统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其如何扭转不利的局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深入受众的心理,往往来自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人们的共识,但是其灵活性远不如网络媒体。利用两者的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媒体。
电视网络建立并不仅仅是电视栏目的移植。首先是对媒体受众的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知,网络媒体的受众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曝光率和粉丝数,而传统媒体的重点在于收视率和可视性,因此电视网络公布的视频应该针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传播,才能真正融入网络媒体;其次是根据受众的不同,传统媒体应该对公布的信息进行调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根据其公布的信息和视屏的浏览量和转发量来逐渐调整其公布的内容和风格,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2.资源共享
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吸引受众的亮点仍然是内容。现今我国媒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我国首次成立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其负责央视付费频道市场化的运营现今数字频道基本普及,还增加30多个境外频道,除了网络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将这些媒介集成在一起,丰富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增加受众的参与度
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伴随性,人们不仅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浏览信息,还可以通过投票、发表言论和搜索等途径参与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型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采取不容方案进行传播,增大受众的点击率,以此同时传统媒体利用新兴媒体受众参与度高的特点,增加传播信息的互动因素,将受众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成员。传统媒体也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充分体现自身丰富的资源,更好的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
三、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
根据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可知,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个方面的突出就可以立足于媒体市场,未来媒体的发展必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道路中,内容、网络、终端、技术、资本、人才和受众是决定其主流媒体地位的发展要素。七个要素的相互依赖、整合才能持续保持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舆论导向的权威性的不动摇。
传统媒体在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上主要建立三个内容:一是融合媒体的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整合信息内容的汇聚平台和技术平台;三是建立信息汇聚平台、语音视频共享平台、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
未来媒体的发展要遵循融合媒体的发展规律,以网络媒体为主体,遵循受众的意愿,建立用户体验的融合媒体,即抛弃传统媒体的专断独行,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而建立面向用户、你爱我播、互动参与的传播模式,媒体和用户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控制正确的舆论导向,而非实施传统媒体的霸权主义。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融合道路要以互联网为主体,顺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为融合道路建立良好的政治和市场环境的基础,并且重视市场机制的运作,两者在竞争、合作中互助互惠,共同进步,形成双赢的局面。
结语: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现代传播体系必然要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真正认识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必然性。传统媒体在融合道路上不断丰富传播形式,优化传播内容,顺应受众需求,逐渐将其融合到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中,顺应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立斌.传统广电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4)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体的整合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
二、我国媒体融合的现状
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我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充分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由于我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
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
三、媒体融合的机遇
传媒行业进入了多种媒体并存及逐渐相互融合的阶段,尤其是网络与数字化科技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出现了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使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向,媒介消费变得多元,消费心理和行为越来越难以捕捉。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分众传播时代。毫无疑问,其必然给与媒介紧密结合的广告业带来影响。在任何单一的媒体刊播广告就能打响一个产品或品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传统的广告运作已日渐显露出它的弊端。如何以有限的预算“网罗”受众,打动他们的心,使其主动参与进来,不知不觉接受广告信息,成了广告人冥冥苦思的问题。
四、电视媒体的转变
作为大众传播中的强势媒体,电视的娱乐功能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形态上的各种变化,仍然在不断发展演绎出新的节目样式和娱乐创意。然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电视娱乐节目生存发展情况堪忧。目前对电视产生直接影响的新媒体,包括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异军突起,催生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浪潮,强势吸引受众有限注意力资源,分割受众休闲娱乐时间,改变人们娱乐习惯,塑造出新的娱乐文化形态,同时它们也对电视媒体以及电视娱乐节目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
仅仅两年的时间,微博已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最大亮点和人们传播与分享信息的重要方式。
如果说互联网把人们带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博客使每个人都可参与信息,那么微博则使信息以更加便捷快速的方式传播。微博的兴起使传统媒体面临挑战,同时也对新兴媒体的格局和传播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国内微博成蓬勃发展态势
近两三年国内门户网站大举进军微博。据四家门户网站声称的微博用户数据:新浪超过2亿,腾讯超过2.33亿,搜狐超过5000万,网易超过4000万。同时,人民微博及凤凰微博紧紧跟上,开心、豆瓣、天涯及新民微博等也不甘示弱,从而使得这些数字每天仍在不断增长更新中。
有人曾经用微博的粉丝数量来比喻其影响力,“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而我们看到中国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已经超过1500万(目前为1700万),其余排在前10名的都已经超过了1000万。虽然微博粉丝数量不是一切,而且其中也含有一定水分,但微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无论如何,微博已不能不引起各类传统媒体的重视,并且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去思考、研究并探索应对微博挑战的策略与方法。
二、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和局限
2010年4月玉树地震,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天气以及经济条件决定了地震报道的特殊性。微博,这种融合多种媒介形态传播特点的传播工具,以其超便捷性、交互性、原创性、零碎性、经济性的信息传播特点,在此次报道中优势凸显,亮点频现。尽管微博在报道深度和信息真实度上有所欠缺,但在信息传播方面,优势却相当凸显:
1.新闻更加便捷。
微博之所以能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其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只要将自己的手机与微博捆绑,人们就可轻而易举地在移动状态下把文字和图片等信息发到微博中,这比依赖电脑及网络写博客要方便得多。目前,微博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手机传送。这种特性使微博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据艾瑞网有关2010年南非世界杯网民调研数据显示:南非世界杯期间,52%的网友通过微博发表观点、参与互动。在阿根廷与德国比赛的两个小时内,相关新浪微博数量超过300万条,发送量峰值达到3000条/秒。
2.信息传播更广。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地震海啸,姚晨在微博中写道:“天灾来临的那一刻,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而无助的,向灾难中逝去的人们致哀,为活着的我们祈祷……”这句话除了近700万名粉丝可立即看到外,还被转发了19258次,评论达2459条。何以使得微博能以如此快的速度传播?一切源于微博简洁优化的功能设计——“关注”“粉丝”“转发”“评论”和“分享”,令使用者操作非常简便,使信息通过二次、三次传播,最终到广大用户手中。
3.传播主体日益分散和多元。
微博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媒体—受众”的链条,直接把“媒体”更换成了更具时效性的“媒介”,由“一元集中”式向“多元分散”,由“一对多”的广播式向“多对多”的互动式转变,确实大大方便了信息的采集与。有传播学专家指出,当前舆论传播正在进入“麦克风时代”,即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都能通过相关传播渠道,成为舆论表达的主体。从舆论传播的客体来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接受心理日益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分散化。
4.热门话题更集中。
微博对社会热点可起到集聚和放大的效应。2011年2月8日,孩子走失4年、天天在宝贝回家寻子网站上发帖的湖北人彭高峰终于在微博网友的帮助下与爱子团聚,此事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微博频道都有类似“热门话题”或“正在热议”的提示,有的不断滚动提示给网民,有的以“排行榜”的形式展示。这些热门话题每天每时都在更新,网站通过对海量信息的疏理和重新组织,使热点话题更集中、更贴近受众。
微博虽然是一个新型的互联网交流互动平台,有许许多多的优势和特点,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也有它的局限性。
(1)因字数的限制难以把事情说深说透。
目前,多数网站对微博字数的限制是140字。这样的限制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些基本信息,难以对事件本身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微博目前仍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解读性报道。
(2)因技术的设置难以使有用的信息脱颖而出。
微博虽然呈草根性、碎片化的态势,但在技术设计上,信息是靠不断被转发、评论来引起人们关注的。除了名人明星、知名媒体有较高的影响力外,普通人的即便是新闻性很强的信息,也难以迅速被成千上万的人关注和转发,很可能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
(3)低门槛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可信。
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微博信息,这就难以保证所有信息都准确可靠,有时存在着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问题,而对每一条微博信息都去核实显然是做不到的。
三、传统媒体应积极应对微博挑战,充分利用微博
微博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传统媒体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甚至有人把微博的出现叫做“微革命”。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夹击之下,关键是如何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角色。传统媒体应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并从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微博的特点,进而成为促进传统媒体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充分发挥微博传播威力与互动特点。
很显然,微博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短(简短记载)、平(平等交流)、快(裂变式传播)、碎(碎片式呈现及时间利用)、即(即时及搜索)、开(开放式讨论)。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微博的这些特点,将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实际上,目前传统媒体接纳并应用微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新浪微博的“媒体”类账号看,截至2011年8月中旬,入驻新浪微博的传统媒体已达4688 个,其中报纸(含机关报、都市报及专业报等)531个,杂志1265个,电台(含频率、栏目及全台等)869个,电视(含栏目及频道等)2017个,通讯社6个。
1.发挥微博传播迅速的特点,促进信息的推荐引导。
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许多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传统媒体利用微博,最直接的用途就是对传统媒体重点信息的推荐及引导。对于报纸与杂志而言,推荐及引导主要是针对其重点文章的导读。此时,传统媒体必须对原文进行改写,其中须注意四点:第一,在140字以内把文章的亮点突出出来;第二,文字要适合于微博轻松幽默、口语化及适当夸张的风格;第三,尽量配上一张与导读文章相关的精彩图片以增加吸引力;第四,如果文章有对应的电子版,可以添加该文章的链接。
2.发挥微博动态更新的特点,补充传统报道的不足。
在传统媒体中,有不少信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报道,此时微博可以作为一个补充渠道,将那些没有报道的内容通过微博。比如:由于版面原因无法安排的内容,此时微博作为一个相对无限的空间,可以发挥其优势;由于时效性,在传统媒体档期之间的信息,可以利用微博及时更新;由于体裁、风格及其他原因暂时不便的内容,可以在微博上穿插。
3.发挥微博互动交流的特点,弥补单向交流的缺陷。
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交流通常是单向交流,该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微博双向互动的平等交流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单向交流的缺陷。
通过双向互动交流,传统媒体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心声,更好地获知受众对媒体刊登的文章或播放的节目的看法,从而架起传统媒体与受众交流的桥梁。
4.利用微博推广品牌与经营理念并完善客户服务。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果在其他媒体推广媒体品牌与经营理念,往往需要付出不低的成本,而微博几乎提供了一个零成本的推广平台(不包括内容制作与维护),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提供售前咨询及售后服务。
对于品牌与经营理念的推广,传统媒体可以将自己发展的经历、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有个性的经营理念通过讲故事或其他合适的方式向外传递。在客户服务方面,一些传统媒体已经利用微博提供售前咨询及售后服务。例如,报纸杂志在投递中出现丢失现象,一些订阅用户可通过微博与相关报纸及杂志的微博账号沟通,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微博的线索发现与采访功能。
微博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多数来自于其具有媒体属性的信息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其中,在观察微博信息产生方式的同时,传统媒体不妨充分利用微博上丰富的新闻线索,发挥归纳整理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微博更方便地找到被采访人,简化采访过程。
1.发挥微博信息丰富的特点,扩大新闻线索来源。
微博用户量大,信息量大,自然会有各种传统媒体感兴趣的新闻线索,而有些线索通过微博以外的其他渠道几乎很难获得。由于微博简短及使用方便,加上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各路人士会自愿地各个领域的消息,它们可以成为记者筛选线索之用。一些记者通过跟踪相关领域微博名人言论的方式,或者通过微博搜索关键词的方式,发现了许多新闻线索。特别是一些突发性、即时性的新闻线索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消息,都可能在微博中被各式各样的人、转发,记者只要用心,就会发现许多可以被传统媒体利用的新闻线索。
2.归纳整理微博上的各类观点,应用于传统媒体报道。
在发现微博中大量的关于某些热门话题的信息后,记者可以发挥自己在归纳整理信息上的优势,将微博中相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识别、归类并条理化,进而可以从中整理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常见的传统媒体记者的作法是,跟踪某一领域里十余位知名人士微博的动态,特别是他们对某一话题的集中观点,然后将他们观点中的精华归类到此话题的各个子话题中,再进行整理加工,就可以比较快地完成一份稿件或一个节目用于传统媒体。
3.发挥微博实名制特点,简化传统新闻采访过程。
传统媒体的记者经常需要采访各类人士,在过去经常找不到被采访人的联系方式,或者被采访人由于各种原因不便接受采访,此时微博再一次可以发挥重要的简化采访的作用。由于知名人士在微博中是使用实名制的,记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这些人士,且由于实名认证的原因,找到的这些人也相对更可信与可靠。
更为方便的是,在微博上,只要通过@他们的方式,或通过私信的方式,就可以向这些人士提出问题或采访。即使他们中一部分人没空,但也许另一些人可以接受你的采访;即使他们没时间亲自会见你或没时间接电话,但也许可以通过微博利用碎片时间回答你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回答往往比较精炼,能切中要害。
(三)保持特色,充分体现传统媒体的深度与权威。
只有更多地彰显媒体自身的个性,才可能赢得更多的受众。虽然微博发展非常迅猛并正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挑战与威胁,但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在深度、广度、专业、系统及权威方面下功夫,用自己的特点来吸引并留住受众。
1.体现信息的深度特色。
虽然传统媒体在速度上无法与微博媲美,但完全可以在深度上超越微博。通常情况下,速度越快的东西深度越不够,那么传统媒体就可以借一期内容与下一期内容之间的档期,抓紧时间构思有深度的内容,从而争取更多的受众。
2.体现信息的广度特色。
相比微博上的单个用户而言,传统媒体自然在信息的广度上要显示出优势。对于同一个话题,传统媒体往往掌握着更广泛的信息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一切,更广泛的信息意味着更开阔的思路。在讨论某个话题时,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广泛信息资源,提供更全面的分析。不论从媒体版面(或节目)的信息量上,还是从观点的全面性上,传统媒体可以比微博传递出视野更开阔的信息,进而赢得受众的关注。
3.体现信息的系统特色。
微博由于其碎片式的呈现方式,导致人们在关注某一话题时,往往看到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此时,不仅传统媒体可以发挥归纳整理的优势,还可以更多地体现信息组织系统性的特色。传统媒体可以组织更系统的专门话题,如对当事人的采访、对业内人士的采访及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加上传统媒体的历史资料调用、记者的现场报道及全方位分析,自然呈现的东西显示出更多的系统性。
4.体现信息的专业特色。
即使我们不刻意地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我们仍然要看到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人士与微博上普通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差别。毕竟,在微博上还充斥着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是谣言,在微博上还有许多对信息描述存在模糊性、随意性及不完整性,对信息讨论存在片面性、偏执性以及部分社会责任心的缺乏,这反过来为传统媒体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更专业的方式采集、及传播信息。另外,一些专门领域的信息或资源,微博用户不容易或不可能获得,此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整理及分析,进而推出专业化的分析文章或报告。
5.体现信息的权威特色。
1 信息来源多样化
网络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网络传媒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为内容,建立起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以全世界网民群体为受众,信息的接收者亦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信息共享机制大大扩充了信息的来源与丰富程度,尤其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格技术”和“云计算”概念的提出,网络传媒的这种优势表现越发明显。
2 信息模式立体化
网络传媒以互联网络为传播载体,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在信息传播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友好性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集成效应,并在信息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网络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元素于一体,使信息传播更加充实、直观、富有吸引力,因而这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颇具有革命性。
3 信息传播即时化
传统媒体囿于新闻审查制度和技术手段掣肘,信息的与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受众日益迫切的信息时效要求。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更具有即时性,网络媒体以“毫秒”为计算单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即时新信息、更新旧信息,在信息的即时传播方面表现优秀。
4 信息传播交互化
网络传媒采用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信息的者不再享有唯一“特权”,与所有网媒受众一并成为平等的信息传播主体。网媒受众不仅可以自由信息资讯,亦可进行自由的批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情监督功能。网络媒体这种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构成了对传统媒体的致命冲击。
传统媒体日益消解的现实发展趋势
1 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
报纸以纸媒形式第一次记录和保存了历史发展演变,为新闻、文化、信息、资讯的传播提供了起点和平台,在世界传媒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但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信息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原有优势已经被立体媒体所打破,已成衰落趋势。
首先,报纸单纯以文字播报为主,辅之以图片新闻,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只能采取单线程、单向度播报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媒介友好性较差;其次,受报纸版面限制,报纸所传递的信息量亦有局限,版面的有限性与受众日益增长的海量信息渴求不能满足成为当前纸媒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在网络媒体面前“捉襟见肘”,报纸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时效性差的缺点最终将其推向“悬崖”。此外,报纸发行量在数量和地域上的限制、发行成本的增大,导致其传播效果影响范围日渐萎缩。
2 广播媒体
电视、网络媒体未普及前,广播媒体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一席。一方面,广播受众对象广泛,无论各阶层、群体,都能从广播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点;另一方面,广播传输信息具有速度快、功能多样、感染力强、流动性强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电视等音画媒体、互联网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广播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本性打击。
首先,广播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画面,因而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且难以维持受众持续的兴趣点;其次,广播新闻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在视觉上不能做到直观、生动,而在采集上也不易记忆和存储;此外,广播亦采用线性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并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收听质量难以保障。
3 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从诞生始即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从单纯通过视觉、听觉获取信息革命性的步入视听同步接收、获取信息的新时代。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也满足了大多数受众的信息需求,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悉国际国内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但在网络新媒体的攻势之下,仍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弊端。
首先,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传播“被选择”的信息,观众缺乏选择自由;其次,电视媒体与报纸、广播一样,也是线性传播方式,不可反复观看,亦不可自由存储;第三,即时的新闻资讯往往是以字幕的方式在屏幕下方映射,使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使时效性做到了迅速,但在内容方面失之全面。
传统媒体寻求“突围”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合围”之下,其自身优势随着网络的跨越发展逐渐被消解,“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更有甚者提出传统媒体“消亡论”。但应看到,传统媒体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演进,必有其坚韧的生命力,新媒体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固然难以阻挡,但这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论据证明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完全代替。在一个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总是会出现相应的危机,但危机不意味着消亡,反而是一种变革自身发展思路的“机遇”。传统媒体若想在网络时代不被淘汰,其唯一自我拯救的方法即是通过自身与网络的融合,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1 突出个性特色,增强传统媒体的新颖性
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一般表现为泛大众化,缺乏对受众的合理细化和科学分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将发展趋势定位于面向个体本身。个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换言之,对个体受众来讲,其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普遍性的,也可以是特殊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从而彻底改变受众被动阅读、收听、观看无差别的“被选择”信息内容的传统媒体传播现状。
2 突出主动选择,增强传统媒体的互动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重要且明显的区别是,在网络媒体上,人人都是作为信息的主动收集者和者,人人皆可选择收听观看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可以参与节目的投票,还能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筛选。这事实上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切实改变过去“主导受众型”,变革为“受众主导型”,赋予媒体受众以广泛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3 丰富媒体内容,增强传统媒体的多样性
一、引言
中国俗语有云,“君子不言利”。媒体行业作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公义的推动者和守护者,让媒体人这个职业天然的具有公共的属性。许多媒体人是带着职业理想踏入媒体行业的。在伟大的梦想面前,谈论薪酬和计较得失似乎显得不够高尚。但是,人都是需要物质来维持生活的,媒体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物价不断上涨的现代。媒体人如何在不用忧虑生活的情况下朝着心中的理想迈进?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多数媒体人正在面临的薪酬危机?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虽然一新一旧,但是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传统媒体具有国家的垄断性,他需要相应的“准入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保护性,而新媒体则不具有这种特性,于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新闻的写作编辑方面,传统媒体的写作内容的限制要多于新媒体,而且传统媒体的写作是讲求对仗和工整的,但是新媒体则要求速度快、吸引眼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使得其在转型过程中,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传统的媒体人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方的平衡,而新媒体则对经济效益有更多的要求,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媒体人也是一种考验。
二、转型期媒体人的现状
(一)工作压力大,精神焦虑不安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了一份关于中国人睡眠质量的报告。数据显示,教师和公务员的睡眠质量最好,而媒体人的睡眠质量最差。他们常常为了报道一个突发新闻而半夜起身赶去现场。我们可以从一些报道中看出媒体人的工作压力和身体状况:2014年5月16日,广州日报的社长汤应武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0岁。2014年5月6日和5月8日两天,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和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张敬武分别因工作压力、抑郁症等原因自杀身亡。媒体人如果生活得安逸,生活方式健康,应该不会有相继因病而逝、自杀离世的新闻出现了。虽然他们离开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媒体人工作负荷之重、承受的压力之大、精神困境之深却可以从中折射出来。
转型期的新媒体人面对的是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的报道模式,而不再仅仅是几个版面“一亩三分地”,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对媒体人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广泛性、多样性方面提出了的更高。虽然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这与他们增加的工作量和辛苦程度是不成正比的。201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那个时候新媒体才刚刚盛行,当时有80%的媒体人表示工作压力大,常常感到躁动和焦虑不安。
(二)转型期媒体人薪酬的现状
以传统的媒体为例,进行10年前后的对比。10年前,以《财经》杂志代表的报刊核心成员的收入是在1万元以上,当时北京的房子均价是7500左右,这些媒体的精英们通过一年的努力可以买到将近20平方米的房子,或者至少也能为更大的房子付上首付。但是10年后的今天,《财经》杂志经过市场化的运作和对机遇的把握,已经在内容与经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年的收入平均在亿元之上。虽然他们的核心成员的薪酬也有所增加,但是如果仍旧以北京的房价为基础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媒体精英的购买力下降了将近一半。想要在北京买房,即使是付首付也需要在不吃不喝的基础上努力3年到5年。媒体界的精英们尚且生活得如此艰难,那么众多的中层、基层媒体人呢?
媒体人现实的薪酬问题加剧他们更换工作的频率,一些优秀的传统媒体人、编辑没有选择和传统媒体一起携手转型,而是直接脱离了传统媒体的阵营而投入到新媒体当中。其中,两大类的工作机会备受媒体人的青睐:一是互联网相关的媒体,这些媒体不但为媒体人提供了需要创新的工作内容和优质的工作环境,还对优秀的媒体人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如对于长期工作的核心员工给予一定的期权、股票的激励,从而让这些媒体人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二是企业的跨行业挖人,这在财经类媒体、机械制造类媒体异常普遍,他们采取加薪、升职等方式对传统媒体人进行诱导,这对于大多数三十左右的、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媒体人来说是不小的诱惑。
三、留住人才,解决媒体人的薪酬危机
(一)面对现实,进行薪酬的调整
首先,必须证实一点就是媒体人的定性。有些媒体人并没有长期立足媒体行业的打算,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份工作、一个饭碗,只要有其他公司提供更高的薪酬,他们大多会选择离开。这部分人并不需要归为薪酬调整的媒体人之列,至于如何区分,这就要看各个公司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了。但是,笔者相信,更多的媒体人是希望长期从事媒体行业的,是把媒体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来对待的。对这一部分人,管理者必须通过将自家的媒体与其他同类媒体的薪酬、与整个行业的平均薪酬进行比较,了解自己的薪酬标准是处于均线以上还是均线以下,从而进行薪酬的调整,形成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留下那些真正愿意留下来的人。但是,具体的调薪细则,则需要媒体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二)增加培训机会,让媒体人不断成长
媒体人通常是对知识财富比较重视的人。他们认可并重视知识的价值,更加看重自己未来的成长。特别是对于25~30岁之间的媒体人,虽然他们需要赚钱来让自己安居乐业,但是他们更希望、更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媒体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或者是广告置换的方式,把优秀的媒体人推荐到知名的学校进修,既不会耽误工作,也可以有益于个人的发展,还能增加媒体人对所在媒体的认可度。国外媒体长期发展和成功的经验向我们表明,好的培训计划可以吸引和留住有才能的媒体人,其效果不亚于升职加薪。
(三)鼓励媒体人进行知识的创造带来版权收入
媒体人的才华在其笔杆子上得到体现,但是是否能充分地体现,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才华获得丰盈的生活,是媒体行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以欧美的主流报刊为例,他们除了采访、编辑等工作,还会去扩展自己的事业版图成为畅销书作家或传记作家,从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当然,这项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是欧美的主流报刊,会为资深的员工提供足够的写作时间,让他们踏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基本薪酬作为保障。
媒体转型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管理者会逐渐意识到给媒体人支付合理的薪酬以留住人才的重要性,相信新一轮的媒体人薪酬危机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媒体的管理者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留住对自身发展影响重大的员工,留下那些真正有理想、励志投身媒体行业的媒体人。
(作者单位为中国青年报社)
[作者简介:狄婷婷(1980―),女,北京人,本科,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地方传统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现状
1.不早说话
不早说话,也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抢占网络舆论引导先机。当地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民众最希望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地方传统媒体理应要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这是地方传统媒体的基本职责,也是引导网络舆论的优势之所在。但是,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容易对地方自身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习惯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不早说话,丧失了舆论引导的先机。
2.不敢说话
不敢说话,也就无法做到直面网络热点,触及敏感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一些政府部门人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提问时,为了不给单位和自己找麻烦,往往会拿“不清楚”、“不发表任何评论”等托词作为“挡箭牌”,而这种“不清楚”、“不发表”的风气,渐渐地也刮进了新闻媒体之中,尤其是地方传统媒体。
3.不会说话
不会说话,也就无法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地方传统媒体在做舆论引导时依然有一种“老大哥”的思想,依然习惯于生硬灌输,不会采用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无法将自身的优势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出来,将舆论引导搞得很沉闷、很呆板、很枯燥。长此以往,只会造成地方传统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时说的话越来越没人听,甚至没人信的恶果。
地方传统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路径分析
地方传统媒体如何正确认识网络舆论,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成为地方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巨大挑战。从国内网络舆论引导现状以及各级地方传统媒体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做好这项工作有以下四条路径:
1.未雨绸缪,提高舆情监测能力
网络舆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抽丝剥茧,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判断,找出有进一步发展趋势的、会引起网民关注的“潜舆论”,进而提前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
因此,地方传统媒体应该着力加强自身舆情系统的建设,不断提高舆情监测能力。地方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首先应通过远程教学、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舆情判断分析的能力。其次,随着微博的兴起,地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开设实名微博,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通过与网民直接对话、回复网民提问等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从而挤压负面网络舆论的传播空间,将可能出现的舆论风波化解在萌芽状态。
2.争分夺秒,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得益于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任何事件只要一经发生,从拍照、上传到最快不过几十秒钟,几分钟后就会有网站转载,不多时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因此,作为地方传统媒体,在网络舆论扩散伊始,就应积极回应,第一时间真实信息,作出客观评论,争分夺秒,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此外,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关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舆论走向,随舆论走向的变化而改变引导的方式和策略;另一方面要迅速沟通政府相关部门,不断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回应广大网民的质疑和猜测。地方传统媒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正确信息是消除网民猜疑、引导网络舆论的关键。
3.高瞻远瞩,提高设置议题能力
“设置议题”即“议程设置”,是西方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媒介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在无限的网络空间里,各种舆论议题纷至沓来,常常使网民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特别是由于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地方传统媒体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断提高设置议题能力,对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混乱的舆论,绝不能置若罔闻,而要及时“设置议题”,尤其是对重大事件议题的设置,可以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主题上来,做到自始至终引导网络舆论和社会情绪。
在2011年6月4日发生的“新安江水污染”事件中,钱江晚报就体现了自身设置议题的能力。事件发生后,钱江晚报设置了关于事件的5大议题,包括杭州的自来水是怎么检测的,菜市场卖的河鱼河虾可不可以吃,苯酚到底是怎么泄漏的,危险品运输需要怎样的报批手续,杭州水系为何如此脆弱。
一、信息时代媒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向融合共同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媒体革新的速度加快,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和趋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媒介载体。
目前,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与社会舆论紧密结合,对政府决策进行及时的反馈,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舆论监督的功能,服务于公众的民主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网络传媒兴起,这种媒体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被专家称之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的第五媒体,因其高效、快捷、共享、互动的特性使得所传播的信息具有极大的深度、广度和发散度等特点,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种新兴媒体得到公众的认可,但不可否认,传统媒体亦不会退出人们的生活,在未来,网络新媒体在社会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不断增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是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传统媒体面临的危与机遇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近年来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介的发展,传统媒介市场不断被新媒体所挤占,传统媒体行业从内容生产和媒介运营层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即使是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面前,也显得势单力薄,期刊业更是举步维艰,报纸业困难重重。
尽管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和受众群体在不断萎缩,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侵占不等于取代,传统媒体仍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只要传统媒体能够开阔视野、调整发展战略、拓宽业务范围,由一刀切的舆论导向平台向多方参与政府引导的公共话语平台转变,由平面媒体单向推送平台向多维度的信息内容提供商、服务商转型,积极革新自己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积极面对挑战,也会为自己赢得发展的黄金机遇。
三、如何构建新媒体平台及设想
1.解放思想,培养新媒体意识
作为媒体工作者,要积极地解放思想,培养新媒体意识,积极发挥新媒体的运用能力。能够从单纯地依靠传统媒体进行对外宣传的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地进行宣传活动,要认识到新媒体独有的低成本,实现全球化快捷传播的这一独特优势,认识到新媒体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增长新媒体应用意识,将网络、博客、视频,音频等传播手段运用到传统宣传工作之中,积极构建新媒体宣传平台,实现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
2.传统媒体不断升级成为或者拥有新媒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积极进行融合,成为或者拥有新媒体,在这种重要的历史阶段,对于实现传统媒体的发展,构建新媒体平台都有积极地意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既要体现在内容上,同时在要通过资金的融合、运营的融合等方式,实现新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传统媒体要实现创新升级,必须发展新媒体,成为新媒体,要能够实现传统媒体宣传渠道的升级,不断拓展丰富的媒体资源,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实现与互联网、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数字广播等等的合作,实现多元化的新闻信息传播,积极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其实,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统媒体办一个电台官方网站就能实现,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媒体在其他网站上大量一些点播的页面,或者是通过短信形式实现用用户的互动就能实现,在传统媒体发展为新媒体的同时,需要综合利用广播媒体的优势,实现拥有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做到与台网结合,新旧结合,实现传统媒体的新发展。
比如,以广播媒体为例,在广播的同时,可以以热线电话或者是短信的方式与听众开展互动交流,同时,可以开展网络视频,开展论坛发帖等活动,与频道网友进行多方位的互动,这样,传统广播媒体也能够成为听众,和网友可以一同观看,一同聆听,一同娱乐,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发展的时尚新媒体。
因此,要突出新媒体的应用,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媒体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不断升级,使传统媒体成为新媒体,这是建立新媒体平台,促进新媒体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不断发展的重要渠道。
3.传统媒体积极与新媒体合作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结合实现台网联合是构建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方式。传统媒体具有信息海量、首发、快捷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等优势,而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信息深度、视频音频文字结合、存留度高等优势,传统媒体以“内容为王”,新媒体却是以“渠道为王”,先有“粉丝”,先有平台,先铺开传播渠道,再谈内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积极合作,对于促进自身发展,构建新媒体平台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合作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横向拓展合作领域。传统媒体可以与知名门户类网站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比如,以广播媒体为例,可以与网站合作,实现广播节目在网站上的在线直播或者是点播,以这种方式实现网站电台资讯之间内容的交互化,以实现节目共享,达成合作。第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拓展纵深合作。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通过纵深合作,实现自我的发展。作为电台频率的重点节目可以与门户网站的多个专业频道进行密切合作,通过门户网站,实现重点节目的内容共享,使受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节目,参与到节目的讨论互动,实现内容交互式传播,这对于提高传统媒体的服务水平,实现台网结合,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拓展新媒体应用具有积极地作用。
传统媒体如能够抓住机遇,在品牌、内容、营销、市场、技术、机制和体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数字化网络时代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带来的并不会是冲击和挑战,而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迎来新的前景。如同电信行业的“三网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将会为社会发掘出新的价值,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提供许多能够满足个性需求的服务产品,以促进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总之,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媒体将与新媒体一道服务于人们的工作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必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只要能够抓住机遇,不断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服务范围,不断与新媒体合作发展,不断拓展新媒体业务,传统媒体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新媒体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传媒手段将得到极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同时其凭借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逐渐改变了媒体行业的形态。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资源的逐渐变得公开透明,信息从单方面的传播向双向交流转变。相反,对于传统的报业传媒来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其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社会节奏的变化,在某些领域已完全落后于新媒体。但总的来说,传统报纸媒体有其存在的基础,并不会轻易地消失。但是,面对新媒体日益紧逼的步伐,传统媒体应该意识到隐藏的危机。报纸作为传统传媒的代表,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的智能终端来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体形态。而且信息的扩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发展潜力巨大。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的主战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同时,新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具有实时传播、可随时更新的特点。此外,如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的快速普及让新闻传播更加及时,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明显落后许多。另外,新媒体不仅信息传播容量大,而且还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和受众进行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新媒体信息的扩散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传统媒体必须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确定自己的转型道路,如何在保留自身特点和创新方面寻找平衡。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缺陷
(一)信息不及时,缺乏互动
对于传统的报纸媒体来说,自身组织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不断壮大的背景之下,报纸新闻的传播速度明显落后于新媒体。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组织结构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媒体正在尝试改变,寻求一些新的突破。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媒体来说,其受限于行政管理体制,对于组织结构的设置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形态。此外,很多时候改革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带来什么本质的变化。
(二)新闻信息源有限,没有技术突破
在传播主体方面媒体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本身就有丰富的信息收集渠道,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源进行内容采集,同时各种互联网资讯也可以用来做原材料,然后进行再加工,效率很高。而对于以报纸新闻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来说,主要的信息来源还是政府和专门的采编记者。虽然传统媒体在信息的真实性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信息的及时性方面却严重滞后,并且内容过于保守,许多观点并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和受众直接进行交流,汇聚了群众的智慧。此外,对比信息技术,可以看到新媒体在应用技术方面更为成熟,而报纸等传统媒体却没有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在多种终端介质上也没有大量发展自己的用户,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四、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拓宽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受众
面对日趋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报纸新闻媒体必须寻求新的突破。首先,报纸媒体必须确立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加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果只是保留过去的传播渠道,不积极搭建新的传播平台,便很难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应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吸收和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合作,尝试一些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报纸的优质内容资源,以最全面的多媒体手段完成信息的二次加工和报道。
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内容永远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报纸的内容编排和策划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为在消息来源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对信息源进行深度的分析和二次加工就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和背景下,报纸媒体应该进一步整合自己的编辑团队,创新新闻的编辑形式,对于内容的生产和加工积极创新求变,选取一个新颖的角度来编写相关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
在新媒体背景下,延续过去的形式显然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媒体的发展壮大。所以,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学习新媒体的经验才是当务之急。同时,报纸等传统媒体虽然具有特有的优势,但也需要应用新技术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传统媒体应该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积极与受众沟通、交流。因为受众反馈的意见能让媒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改正和提高。具体来说,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可以给工作团队提供相应的新闻线索,还可以对专业记者的报道进行评价。
(四)提高新闻的及时性
新媒体是新闻报道在新时期的产物,所以代表着媒体发展的方向。对于报纸这类传统媒体来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其新闻传输速率较慢,无法体现新闻的时效性。所以,应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现状。例如,可以发展电子报纸等类似的形式。这类办法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烦琐的问题,保证出版的时效性。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可以有许多变化和改变的空间。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新媒体的冲击令其处境危险,但同时也孕育着机会,所以其应不断创新,实现良好的过渡,发挥出传统媒体的优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
参考文献: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必然性
(一)社会的需要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媒体不仅仅承担着信息的责任,还要负责宣传任务。因为网络媒体信息量大,可以交互式进行,而传统媒体则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源,二者形成互补。两者合作可以对一些重大事件和政策集中力量报道,使传播信息和宣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体现出媒体的社会价值。
(二)“一代人法则”的规律
新旧媒体的更替存在着“一代人法则”:新媒体超越原有媒体至少需要经过一代人。互联网1993年开始进入商业应用,按照新旧媒体的交替规律,网络媒体要取代传统媒体至少要等到2010年以后。根据美国学者的标准,一种媒体使用人口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互联网民互联网网民总数3.16亿人,才刚刚达到标准。
但据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0年5月的“上海市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上网的人中觉得每天获得的信息量不满足的占35.4%。这表明,网络媒体的受众的信息供应中存在着一段真空。整个信息市场是一个大的媒介生态系统。各种媒体是共生共食的。就像电视技术的发明时,有人预亩它将导致报纸的消亡,但实际上,电视的出现使得报纸转向深度报道发展。人是媒体的最终消费者,它决定了媒体的规模与形态。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一般宁愿用多种媒体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为自己服务,而不愿意用一种媒体来代替、发挥多种媒体的不同功能。
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方式
(一)各媒体集团作战
我国制度规定没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只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能自设采访队。因此,网络媒体积极向传统媒体寻求配合,试图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性打造一种“双赢”的局面。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跨媒体传播将是今后媒体发展的趋势,它的优点很多。它可以综合利用媒体资源、大幅度地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充分满足受众需求,也可以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媒体的优化组合。
(二)打内容差,配合作战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优势互补形式,包括三个方面。
(1)传统媒体对新知识的介绍。按照麦克鲁汉的理论,媒介即信息,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自然带来了社会的新变化,于是报刊、广播、电视纷纷介绍网络上的各种新技术,比如P2P、第三方支付等。
(2)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各新闻网站的新闻,目前都是转自各大报纸通讯社或电视台。但网络媒体的报道不能停留在动态消息的层面上,而是要进一步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有利技术优势,利用背景资料、专家评论、历史回顾、相关报道等构筑出360度全方位的报道。
(3)传统媒体转载网络媒体的信息。不仅网络媒体转发传统媒体的消息,传统媒体也报道网络媒体的内容,例如对铜兽门、虐猫门的报道。因为网络不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体,而且还是一种时尚的生活娱乐方式。一些定位前卫的媒体往往希望用网络上的信息来吸引年轻受众。
此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上配合作战。还要注意栏目之前的合作。传统媒体先对某一事件的进行策划,然后予以报道,已经是传统手段,如果网络媒体能加入进来,彼此呼应,将使新闻和媒体的影响更加深远。是这方面的先锋。全国有线电视联播网在决定每天的拍摄主题时,先是全国有线电视联播网的前方摄制组通过网站选题机会,让网友投票选择感兴趣的题材,节目组再根据投票结果决定当天播出的内容。
(三)打时间差,交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