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中医药发展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4:46: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药发展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58-01

中医药是中国的卫生事业的重要部分,在国家的卫生信息化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中医药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是落实“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研究并制定:“十二五”中医药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年,也是其信息化进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该如何将机遇抓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加强其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加强中医医疗的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慢慢地建立起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透明公开、统一高效的中医药学的信息系统,使得中医药的信息化能成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的课题。

1发展中医药的信息化意义

1.1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有利于中医药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医药作为我国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传统医学,它承载了我国上下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医药的事业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医的诊疗信息进行规范,对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对中医药的“辩证论治“进行新的创新体系的构建,建立起中医药的电子病历,对名老中医的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继承和创新;同时也要建立起中医药基础信息的数据库,能够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用途的关联的检索服务,能够为中医药的临床、科研、管理、生产、教育等提供出相对十分丰富的资料;对中医药的信息网络的服务平台进行建立,对中医药的文化进行传播,使得中医药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共享;提高其信息标准化的水平,对中医药的信息化体系进行健全,从而能够使中医药的事业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

1.2有利于深化医药卫生的体制改革,对中医药的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信息系统被刚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列为了主体框架,作为“四梁八柱”里的8项重要的支撑之一,提出大力建设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对医疗卫生的信息系统进行共享,对医疗保障的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建立并完善起国家、省、市3级的药品检测检验,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药品监管的信息网络,对基本的药物供求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建立。这为实现每个人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医药的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为完善和建立中医药的信息系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3能够满足中医药的服务要求,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的质量。中国已经迈进了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健康的理念和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在中医药的服务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家逐步完善了医疗卫生的服务信息网络,将服务水平进行了提高,使其服务的范围得到了延伸,质量得到了提高。中医医院能够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实现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减少看病者的排队与等候时间,使就医流程得到优化。通过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患者的异地咨询、医生的远程教育与在线调用,以及专家的远程会诊,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诊疗的费用,从而可以解决民众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以更好的满足民众对于中医药的服务要。

2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策略

2.1进一步加强对政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通过了“十一五”的努力与建设后,我国的中医药的信息化进步明显。各个级别的中医药的管理部门,加强了政务系统的信息化的建设,开展了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信息交换,政府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起中医药的政府网站与网络的信息平台,可以及时的将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布。山西、江苏、吉林、浙江、北京、河南、山西、四川、湖南、甘肃、安徽、陕西11个省市的中医药的管理部门他们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网站,而其他的地区在国家的卫生部门的网站上设立了中医药的专栏;天津、北京、湖北、成都等地方的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广安门医院建设了数字图书馆,山西中医学院,北京中医管理局等将传统博物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结合,建立起中医药学的数字博物馆。

2.2建设和完善的中医药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网络。通过对中医医疗的质量检测中心的建立。初步的实现质检数据上报的网络管理。设立院际、区域等可以共享的信息网络,开启远程的医疗会诊、用电话网络进行预约挂号等网络服务项目。很多的中医的医疗的机构都在不同程度的建立了具有中医特点的电子病历的系统,这其中包括了辩证、处方、四诊等中医内容。在这个阶段的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3完善和建立信息化标准,促进中医药体系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来说,在未来的发展路上应当积极推进其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要积极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比如网络系统的相应标准、管理体系的相应标准以及技术规范标准等等,同时还应当和国际进行合作与教育,推进信息的标准化,真正掌握标准制定中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国的中医药发展有所进步。

3结束语

近几年,中医药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我国医疗卫生的改革以及提升整个医药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意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加强其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加强中医医疗的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的中医药建设来说,其发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以及长期性的工程,应当抓好这样的发展机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促进我国医药改革取得相应的成效,才会使得我国的医疗改革有序进行,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贡献相应的力量。

篇2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和教学机构都已经将中医药英语学科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明确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组建专业的中医药英语培训团队,对提高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一、建设中医药英语学科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学科所使用的英语不同于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英语,中医药英语学科所学习的英语是专门为中医药知识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服务的,学习的内容完全存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之内。另外,中医药英语学科英语的文法与日常使用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大多属于科技文体,因此,中医药英语是一种不太容易学习的学科,而这一学科的知识也是其他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人所不能替代的。中医药英语学科主要是将中医药学科的知识同英语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学科,并且结合了翻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特点。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能够将我国众多中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促进我国中医药理论的传播。另外,中医药英语学科还能够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培养许多全能型人才,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能够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建设发展历史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就已经开始发展,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并不顺利,在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建设初期,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较为稳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更是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状态。但是,随着八十年代后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受到了冲击,很多大学都将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也使得我国很多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基础英语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修正了一些问题,中医药英语学科也又一次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培养中医药英语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并将中医药英语的教学与基础英语的教学结合起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中医药英语教学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自2003年起的八年间,全国三十多所高等学校将中医药英语纳入教学计划。

三、中医药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

1.中医药著作翻译研究。中医药著作的翻译研究是中医药英语学科研究的重点,将中国传统中医药典籍标准的翻译成英文,是弘扬我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将每一个中医药典籍上的名字准确的翻译成英文,既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英文翻译功底,也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只有翻译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古文的含义,才能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下,准确的将传统中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

2.中医药知识对外宣传研究。中医药知识的对外宣传工作是中医药英语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向,对外宣传工作是保证中医药知识被世界更多国家理解和接受的重要工作,而不同国家在医药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是宣传研究的重点,研究人员还需要将不同国家的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促进中医药研究与其它国家的医学研究相结合,共同借鉴对方的科学经验。

3.中医药英语教学研究。中医药英语教学的研究以教育学和中医药学科等几个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专业的中医药英语知识的人才,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中医药英语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经验加强重视。

四、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加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因此,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将中医药英语的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并组建中医药英语的科研平台。例如,教育机构可以将中药药材的名字以及中药使用的术语制定成规范的英文表达方式,并对所有的中医药英文著作进行规范,还要将规范的中医药英文表达方式及时告知外国科研机构,使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可以在共同的科研平台上进行中医药学术研究,为我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是保证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关键,深入的分析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并提出未来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建议,对提高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51-03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自古就有“无川不成方,无蜀不成医”之说。独特的地理结构,促成了四川具有全国丰富多样的药材资源,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这为该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

1 四川中药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第3次中药材资源普查显示,全国中药材品种12 807种,四川有4 354种,仅次于云南省,占全国33.99%[1];道地中药材49种,药材蕴藏量超过100亿吨(含矿物药),居全国第一位。据四川农业部门对20余个市、州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355万亩,产值26亿元,药农种植实现人均收入1 140元,中药材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2];全省有50余家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药材基地,已建成37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川芎、附子、鱼腥草、麦冬、白芷、川贝母、丹参种植基地及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制订了附子、丹参等20种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4个已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3]。

在资源带动产业方面,四川省中药工业产值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以2011年为例,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7.53%;中药工业总产值407.85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41.63%。中成药工业产值272.99亿元,同比增长49.57%,居全国第2位。中药饮片工业产值134.86亿元,同比增长27.90%,居全国第1位[4]。

2 四川中药资源转化为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在宏观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资金分散,项目重复,重点不突出;在资源配置上,各部门条块分割,研发与成果资源整合不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市场导向上,科研与市场脱节,大批中药科技成果缺乏市场而束之高阁;在政策与法规上,延续性与落实力较差,未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开发的主动性和激发企业对创新成果需求的积极性。

2.2 政府扶持及优惠政策不够

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尽管四川省已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但还缺乏针对中药资源保护及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人才、政府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扶持和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针对野生资源保护、中药材种植、重点中药企业、中药项目和中药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需完善政策措施。

2.3 中药材及中成药大品种培育不多

四川中药资源极为丰富,但在中药材及中成药大品种培育方面还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省在中药材优良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人工选育较薄弱,种质混杂,大量的野生种质资源随着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濒危和丧失,亟待拯救和保护。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未形成以川产道地药材为主的优势产业和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

2.4 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缺乏

四川中药企业数量众多,但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品重复,企业管理粗放,市场集约化程度较低,还未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据统计,按2011年企业资产总额或主营业务收入排序,四川仅成都地奥、成都康弘、四川好医生、四川怡和4家中药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百强,中药龙头企业远远低于山东、广东、江苏等兄弟发达省市。

2.5 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2001~2009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各级应用及服务类项目248 425项,累计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 230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18 294项[5]。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的科技成果,但只有10%~2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足5%,中医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甚至更低。科研与市场、生产脱节,有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3 促进四川中药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3.1.1 建立制度体系 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厅局共同参与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互动,对确定的重点中药企业、重点科研平台、重大中医药项目及中药产品等给予共同支持,集中资源办大事。

3.1.2 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省市县区“四级联动机制”,重点地区要成立“中药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加强对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加快推进本地区中药基地建设,尤其是国家GAP基地建设,带动本地区中药产业纵深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企业和大品种的培育等,实现省市县区四级上下互动,协同发展。

3.2 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

3.2.1 加强政策支持 开辟中药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在企业开办、新药研发、项目审查、GMP认证、药品定价、社保目录制订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对于中药自主创新产品,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基本药物目录,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列入目录的本省中医药产品;在四川基本药物补充目录遴选、招标、配送等方面优先支持本省中药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中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依法享受各种税收优惠;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省外中药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投资建厂等。

3.2.2 加大资金扶持 建立“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保护;支持中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我省中药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的发展,做强做大我省中药产业。

3.3 强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3.3.1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 开展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库及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拯救和保护野生种质资源;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及道地大宗药材溯源系统,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现代化和中药材质量监管化;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及SOP优化升级研究,重点保护药用动植物品种及道地大宗药材品种等[6]。

3.3.2 加强道地优良品种选育 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野生变家养药材的培育,加强濒危药材的品种选育,加强我省道地中药材如川芎、川白芷、川附子、川贝母、冬虫夏草、黄连、麦冬、半夏、丹参、大黄、川郁金、石斛、川明参、川牛膝、银耳、黄芪、三木药材等优良品种的选育;选育一批适合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广优质种源,从源头保障我省药材质量[7]。

3.4 培育大品种与大产业

3.4.1 加强中药材大品种的培育 按照“大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从我省优良药材品种选育中,精选一批道地药材,加强其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集中培育几种甚至几十种道地药材大品种,在中药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新药、中药非药产品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实现我省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3.4.2 加大中成药大品种培育 斟酌现有道地药材或大宗药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大品种;选择我省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成药大品种[8],如优先支持地奥心血康、抗病毒颗粒、参附注射液、三七通舒胶囊、一清胶囊、松龄血脉康、银杏内酯注射液、糖脉康胶囊、康复新液、醒脑复神液等,围绕其质量标准和疗效提升等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3.5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3.5.1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与关键问题,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药大企业等联合打造有组织创新,集成创新、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的中医药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承接与转移,鼓励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等相关成果就地消化与吸收,为我省中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3.5.2 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推动我省中药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我省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如建立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创新联盟、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药产业国际化创新联盟、中药材电子商务创新联盟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力推动我省中药资源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3.6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3.6.1 建立科研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落实技术、知识、成果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充分体现创新人员的创新价值,保证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中的合法权益。在分配制度中要向科研创新倾斜,要加大对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有偿转让、职务技术奖励、科研奖励等办法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真正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6.2 鼓励中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职务性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自主创办企业或者以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转化或产业化[9]。对成功转化的中药科技成果,可对成果完成人给予转化金额60%以上的奖励;对成功产业化的中药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可收取该项目产业化10%~20%的利润。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医药科技成果,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其就地转化或产业化[10]。

4 结语

中药产业作为四川省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提高直接关系着四川省医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高低。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要求,建设四川西部经济发展新高地,应充分发挥我省中药资源丰富、科技力量较强和中药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速中药产业发展进程,使其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洪魁.中国中药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4-25.

[2] 盛利,朱会伦.四川中医药产业在创新中走向世界[N].科技日报,2010-12-04.

[3] 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科技年鉴[Z].成都:四川史志办公室,2010.

[4] 郭冬梅.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8(3):35-36.

[5]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的通知[EB/OL]..2011-06-22.

[6] 刘洋,胡利民,张伯礼,等.产学研结合,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记天津市现代中药大品种群系统开发项目[J].天津中医药,2008,25(1):81-82.

[7] 冯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管理,2006,(9):96.

[8] 卓新凤.浅谈中药资源的合理使用[J].世界中医药,2009,4(5):260.

篇4

艺术监督存在于专业的艺术团体中,从广义上来说有两个基本定位:其一是在某个艺术团体中,艺术监督对该团体所有艺术作品创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其二是针对某一艺术作品创作和生产的全部监督。例如,在我省的演艺集团中,艺术监督可以是对该集团全年的艺术作品创作和生产监督和执行;也可以是对某一剧团某一作品的艺术监督。其既是行政管理上的监督,又是业务管理上的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监督并不等同于艺术指导或者艺术顾问,更不等同于舞台监督。艺术监督在专业的艺术团体中,应该享有指挥权和决定权。

(二)艺术监督的基本理论

艺术管理包括许多方面,艺术监督和艺术策划是艺术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监督是指,在整个艺术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有特定的人员负责监督工作,担任艺术监督的人员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办事原则,一切从艺术和管理的方向出发,保证整个艺术活动能够坚持既定的方向,实现预设的目标。艺术监督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艺术监督支持着艺术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艺术监督实现整个文化产业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二.艺术监督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能够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艺术活动是整体性的创作活动,必须有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监督的作用,那么可以保障艺术创作的整体质量,为社会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受欢迎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对艺术欣赏的需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管理可以理清艺术创作的思路,为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提供了条件。在艺术的管理活动中,有效发挥艺术监督的作用,可保障预先设定的艺术策划能够有效执行,在执行策划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作出纠正,监督整个艺术活动朝着设想的目标前进。艺术监督人员在艺术创作的进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相关人员都要接受他的监督。因此,艺术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保证艺术创作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能够促进艺术人才的培养

艺术的发展依赖于艺术人才,艺术行业只有具备充足的人才资源,才能保证艺术行业发展得到有力的智力支持。艺术监督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大力发展艺术监督行业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艺术从业人员的水平。艺术创作需要全流程的提升,其中包括艺术产品的制作、传播、营利、宣传等各个方面。监督者必须行使有效的监督工作,必须以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监督能力为前提。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高素质的监督人才,同时艺术监督工作又能促进监督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艺术监督的工作,能够促进艺术人才的发展和进步。

篇5

一、搞好的年终总结,找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如何总结?各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总结要有科学性。先由各公司负责人进行科学性总结,少说空话、套话,要谈成绩、找不足,然后由集团组织评委对每个人的总结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这样有利于上下沟通,也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管理本来就是要上下沟通,管理者如果只坐在办公室发号司令,这种领导是不好的,只有深入到下面去了解下属实际情况后才有发言权,才能发出正确的指令。同志讲过,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那么我们办企业也是一样,要把企业办好,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最高领导、高层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深入到下层去,深入到第一线去,了解下属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要知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危机,高层领导一定要有强烈的企业危机感。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感,企业的最高领导、高层管理们就不会勇往直前,就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一个企业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企业的最高领导就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克服千难万险,积极进取,去开辟新的路子,去创造出与常人不同的业绩,使企业在逆境中转危为安,使企业在困难中稳中推进。

例如联想、海尔,他们的最高领导无时无刻不是这样。所以他们能在经济危机中稳中推进,能冲出国门取得辉煌的成绩,所以每个企业的主导者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危机感在某个角度上讲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在商海中,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企业,必然会魂断商海必死无疑。例如以前沈阳的飞龙,全国有名的“轻骑”、“三九”,他们的最高领导自认为很了不起没有危机感,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结果一个个都魂断商海,这是大家有目共赌的事实,因此我们办企业,企业的最高领导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二、抓好各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中层管理干部在一个公司来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管理好,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来年就更容易展开工作。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完成战略目标的时候就会铸造出团队精神,就会少走些弯路,就会少出问题。战略目标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因此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抓好这一点,是公司展开工作的关键,如果公司最高领导、高层管理者忽略了这一点,公司上下就很难形成一条心,公司就很难完成年初提出的战略目标。

三、关于生产企业和销售公司

药厂和销售公司仍然要坚持“市场第一、客户第一”的管理理念。药厂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客户需求进行生产,需求量大的要尽最大能力生产。营销部门仍以市场为准,客户为准,要继续推进创新,增强对市场的把握和掌控,把创新落实到经营上,细化到工作中,同时销售部门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营销部门要注意品牌战略的推出,扩大药品市场。每个部门的管理者头脑一定要清楚,管理生产、搞营销不是说大话,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要想走捷径是不行的,因为管理是系统的科学。比如药厂的生产管理,一定要注意生产成本,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药厂生产出的产品单价就会高,就不容易销售出去,那么这个药厂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不管生产企业也好,销售公司也好一定要控制成本。再有,对资本的运作、资金流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预算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场来做,每一项资金的投入一定要做到既要有现金流的利润,也要有利润的现金流。比如采购部,采购的药品价格高了,卖出去利润就少了,这就是没有利润的现金流。

四、年初总部必须根据的销售情况制定出恰当的战略目标任务

这也就是说,制定出的销售任务不能过高,是要经过努力能完成的销售任务。如果闭门造车,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过高就容易伤害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过低,则不利于公司整体发展和员工个人能力的发挥。因此,在制定销售任务时,必须招集高、中层干部全体坐下来认真的讨论,在制定出具体的战略目标时,严禁个人闭门造车,乱定不合实际的战略目标,否则就是一纸空话。制定的战略目标一定要落实到每个部门,要落实到每个小组和每个人,责、权、利全部写清楚。

五、公司在用人上要注意

篇6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都是企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后续保证。

一、企业文化在市场等客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市场作用

市场受着某些特定的文化影响与支配,如果企业的文化与市场不相融,甚至是冲突的,必然会使企业处于困难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服务定位于"领先使用者"的细分市场时,而这个市场的需求特征是"时尚",那么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体现出"变化"、"新奇"、"差异"、"个性"等。只有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作用下,该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只有企业文化与所处市场主体文化相适应,才能取得主动,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相适应,则要对该文化进行调整。

(二)产品作用

企业产品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质衍生的过程,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文化质不变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无产品发展,基本文化质的产品就是"核心产品",从这个意义说,产品即是文化,文化就是产品。企业应该在市场上打出自己的精品,力创"品牌文化",努力提高其产品的文化价值即"无形价值"。企业文化可划分为器质性文化(功能、效用、质量、价值、工艺等构成及其调整控制);制度性文化(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理念性文化(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只有在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协调,配合支持时,企业能力才能最大化和最有效化,否则,互相冲突、互相制约、互相干扰、互相抵消,则企业能力势必削弱,其效用势必大打折扣。此时,企业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调整产品(或功能化,或概念化),二是修正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在人员等主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组织作用

有效的企业组织,总是将市场特征和产品特征认识和运用自如。而运作无效或失败的企业组织,却是要么对市场认识不清,要么对产品认识不清,要么不能把握其特点予以协调运用。市场是开放的客观存在,它一般地不以某个具体的局部存在而不同,真正独家的产品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类似的乃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结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大获成功,有的则一败涂地。导致不同的客观结果,是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控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工作氛围在相同的条件出现时,必然会产生虽然微小却很关键的不同反应,从而生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文化对于企业的组织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对组织能力的形成(资源配置)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对组织能力的发挥(资源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组织面对环境变化和刺激的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团队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十分尊重人的感情,久而久之,在企业中酿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气氛,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体意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这种团队意识,终究无法生存。这种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想企业的前途之所想,急企业的命运之所急,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整个企业上下步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团队互相勉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无往不胜。因为种种原因,企业的领导及管理者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企业文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化解,自我消融;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外界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有时也会存在某种不协调、不适应,而最好的办法也只能利用企业文化进行调整。

(三)约束作用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成为企业内令行禁止的"总规章"。企业制度一旦形成,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企业的领导者又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如有违反者,要按照企业制度进行 处罚;如有模范执行者,应按照企业制度予以表彰;如有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者,应按照企业制度给予重奖。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从而对企业的领导者及全体员工形成约束力。企业的道德规范是企业文化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属于企业哲学的范畴,是企业文化中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从哲学的道德伦理关系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的。如果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员工超越了一定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严重的事故,引发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这种道德的谴责就会上升到纪律的甚至法律的高度。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因此,同仁堂能够做到长盛不衰。

(四)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以人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员工会感到受人尊重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充满爱意的批评,使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争作一名优秀的员工;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表扬与奖励,使其他员工学有榜样。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如著名的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何等的巨大!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建、生存与发展壮大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企业在创建和发展壮大中又形成和完善了企业文化。笔者满腔热忱地呼吁:愿我们的企业在抓生产经营的同时,致力于创造出属于本企业的 企业文化,并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推动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篇7

《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和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同时,对提升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提出了政策要求。

银监会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研究制定农发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鼓励大中型银行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鼓励邮储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提高民营资本持股比例。

谈到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时,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监管部副主任邢桂君说,未来需强化农发行政策性职能定位,补充资本金,建立健全治理结构,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监管部主任姜丽明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培育相结合,强调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更好发挥支农服务功能和作用,同时注重培育发展新的服务主体,促进农村金融的适度竞争,增强协同效应,提升服务充分性。

提升服务能力:发展普惠金融 加大涉农投放

在改进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方面,《意见》从引导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四方面提出了政策要求。

姜丽明说,《意见》明确要求通过适度降低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一批资金;通过优化支农再贷款机制,发放支小再贷款,发行专项用于“三农”金融债,补充一批资金;通过对涉农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盘活一批资金。

邢桂君表示,为支持涉农资金投放,未来将“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

“《意见》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摆到了突出位置。”姜丽明说,《意见》要求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推动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加快推广农村微贷技术,推进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同时,明确加大对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五大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健全配套体系:财税货币加大支持 银证保协调配合

“农村金融是不完全的市场,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必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加强政策支持。”姜丽明说,《意见》一方面在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村评估中介、支付体系建设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提出了政策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综合运用财税、货币、监管等政策工具,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对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此,《意见》强调: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村交易市场和中介组织;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姜丽明说,按照《意见》部署,将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加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协调配合。

篇8

    开设专业的现状及特色

    目前已开设的专业及方向我院共有13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涉及医学、药学及管理学类,在校生已超过7000人。中医类专业及方向有中医学、中医学(对外中医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方向)、针灸推拿、护理学和护理学(英语方向);药学类专业有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管理学类有市场营销学。专业建设的特色各专业教育是在努力培植中医学、中药学等老牌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针灸推拿学、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等;同时,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护理学、药物制剂等热门专业的内涵建设,合理安排中医、西医学科模块比例。2010年我院制定的《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把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定位为:“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同时,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的基础上,融汇现代医药学和科技知识,突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特色,实现中医、中药、护理等多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

    专业建设的措施及效果

    加强专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我院全面加强专业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成立了实验中心,中心设有药学综合实验室、外科技能训练室、临床技能实训基地、针灸实验室、药物制剂工艺实训室、基础护理实验室等40多间专业实验室,3个精密仪器室等,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3800多台(套)。承担了人体解剖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针灸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等30余门实验课,开出教学实验项目达100多个,能同时容纳近千多名学生进行实验。同时各专业教育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中央冷暖空调,确保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整合师资队伍开展专业教育2002至2007年,我院主要依托母体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师资力量进行专业教育。2008年以来,随着专业层次及规模的扩大及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我院各专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也得到了加强。一方面我们严格选拔、招聘或引进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在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实践中,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强化自身专业素质的学习与提高。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中既借鉴母体的管理方式,同时结合独立医药院校的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与管理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院各专业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完善专业教育管理机构与服务体系我院2005年开始独立招生以来,始终注重专业教育的管理机构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教务、教材、实验室、图书、后勤、学生等的教学及行政管理人员从最初步不到10人发展至现在的100余人,以及时准确、客观、科学地评价各专业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同时,各专业教育的服务体系,如语音室和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生活动室、运动场馆及食堂等体系配备齐全、设备先进,能很好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需要。如现有的各类教室座位数共计7000多个,遵循“服务教学、充分利用”的原则,学校统一调配各类功能教室,很好地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也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总之,通过十年来中医药专业教育的实践,我院的各专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既依托母体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教学软硬件条件来推进其运行及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是完善中医药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高等中医药独立院校专业的建设既要借鉴母体学校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篇9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logistics system, not only to the military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ought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how to adapt to joint logistics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level of medical care and the ability decline, to ensure that hospitals and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is the urgent to study and resolve issues.In this paper, joint logistics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the hospital mission requirements focus on aspects of hospital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引言

全军卫生系统积极推进联勤卫生改革,在扩大联勤保障范围、优化整合保障实体、规范联勤运行机制、提高卫生战备训练水平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全军已基本实现卫生大联勤的新形势下,如何及时调整职能,加强全面建设以适应联勤发展需要,是军队医院当前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 在大联勤体制下, 军队医院建设发展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快速适应联勤体制改革

大联勤体制编制改革, 既是军队长远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军队医院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的体制编制, 必须努力从思想观念上、科学决策上与时俱进、快速适应, 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形势, 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和完备措施。一是要不断增强联勤体制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深刻认识调整改革对加强军队医院质量建设、提高战斗力、增强保障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紧紧围绕军队医院的根本宗旨, 着眼于为部队服务的现实要求, 切实加强领导, 积极实践, 勇于创新, 加强科学管理, 不断开拓进取, 走出一条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路。二是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积极探索联勤保障的新举措。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也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的。随着联勤体制改革运行的不断深入, 一些困扰医院建设发展的问题也将日渐突出, 并亟待很好地解决。因此, 必须从医院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 分析特点, 找出规律, 使医院的改革和发展融入国家和军队的改革之中, 努力提高医院工作的整体水平, 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2.努力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军队医院在确保为部队服务工作做得是好的, 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许多医院采取了一系列优先和确保的具体措施,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对照联勤新体制要求和保障的点、线、面范围相应加大, 医院的服务保障工作还有差距, 确有不到位、不到家的地方。军队医院如果不为部队服务, 自身建设得再好, 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 必须切实端正思想认识,做到“三个统一”。一是要做到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统一。尊重客观实际, 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也是医院在制定为部队服务目标和措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比如, 医院在与体系部队搞帮带工作中, 事先要搞好调查研究, 弄清楚部队的需求, 帮什么、怎么帮要做到心中有数, 力求踏踏实实地为部队办实事、求实效。二是要做到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统一。各医院在为部队服务中有许多颇受部队卫生单位和广大官兵欢迎的做法, 如“三优先”、送医送药上门等。这些都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 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基础上, 还要重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某医院针对部门战士就医需求变化和个别战士“小病大养”等问题, 建立“战士会诊日”, 组织专家逐个进行会诊、做思想工作,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某师医院针对部队高度分散的实际, 设立“流动医院”, 深受基层欢迎。这些好的做法说明, 只要各级医院诚心实意地想方设法解决部队的难题, 多一些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就能够使为部队服务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特别是联勤体制正式运行后台, 预防、医疗、保健统筹共享一体化工作, 要不断开辟新的保障领域和服务方式, 既要注重从解决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实施“硬服务”, 更要从技术、信息和工作指导上提供“软服务”, 逐步提高部队医疗卫生单位的“造血”功能。三是要做到追求单项成果与注重整体效能相统一。为部队服务是一个全过程的活动, 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措施、诊疗技术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因此, 要树立整体服务的观念, 注重改革的配套; 各个系统要密切合作, 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格局。某医院在开辟军队伤病员“绿色通道”时,对医院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并加强了机关的协调, 提高了为部队服务的整体保障水平。

3.不断强化科技兴院意识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加快医院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联勤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医院床位、人员精简带来的问题, 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技术建设, 优化内部结构,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最终达到提高医疗工作综合效益。一是要以科技进步促效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高度重视学科技术建设, 实施“科技兴院”的发展思路, 是医院建设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 调整投资结构, 逐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改善科研工作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支撑条件, 提高科技攻关的能力。学科建设要坚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 根据医院的专科特点努力发展特色学科, 真正形成“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要以人才建设求效益。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根本。近几年各单位重视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养, 人才队伍的状况有所改善。去年, 各医院根据单位的实际, 积极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采取专业理论考试、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形式, 在社会上招聘非文职现役人员, 这些非文职现役人员中,有博士、硕士研究生, 他们通过集中教育和岗位培训, 很快在医院各个岗位上发挥了作用, 缓解了医院落实编制后人才短缺、力量不足的矛盾, 也有利于医院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

当然, 对聘用人员还有一个管理的问题。要逐步建立从人员选拔、聘用到培养、使用等全过程的管理机制, 既要大胆招聘, 放手使用, 更要严格管理。三是要以结构优化创效益。在医院调整精简后, 人员少、编制床位少、功能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 优化医院的组织结构、运行结构和卫生资源结构, 对于提高医院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显得更为重要。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 合理调整内部科室结构和人员配置, 突出重点, 科学组合, 积极改善基础、常规设备落后的状况, 逐步探索并实现机关部门小型化、专业功能中心化、院务保障社会化等高效率的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好现有人、财、物的效能, 让医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4.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健全的管理机制, 是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和推动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在抓好建设发展的同时, 切实抓好科学管理。首先, 要以科学的态度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医疗工作秩序, 加大监管和执行力度, 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医疗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 违背了它, 工作就要受到挫折。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则是医疗工作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 是医疗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 在医疗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 问题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有法不依、循章不严。从当前部分医疗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来看, 大多数与规章制度来落实有关。执行制度, 贵在养成。要从每一名工作人员、每一个诊疗环节、每一项具体操作和每一条规章制度上抓起。领导、机关和科主任要带头学习、熟悉制度, 带头严格遵守, 并加强监督。要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突出抓好廉洁行医, 树立军队医院的良好形象。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各医院要积极推广和应用总后卫生部研制的计算机软件, 还要重视和加强经济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搞好医疗成本核算, 坚持经费财务统管制度, 精打细算, 增收节支,切实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为部队服务和医院建设上。 其次, 要以科学的管理建立起“以伤病员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机制。随社会保障化的不断深入, 医疗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医院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医院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现在起参与医疗市场的战略、决策和决心。

结语

只有牢固树立“以伤病员为中心”的思想, 把伤病员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准, 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端正服务态度, 降低患者负担, 改善医疗条件,优化医院环境, 以取得伤患者员的高度信任和社会的高度信誉, 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优良的医疗技术, 全面推动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院校的建设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本文就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工作发表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以教员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员是培养人才的骨干力量,有没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是衡量院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一,要优化教员队伍整体结构。严格把关,确保教员选调质量。主要教学岗位教员选齐配强。控制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数量,制订特殊政策,加大从军内外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力度。尽快制订并出台相关政策,拓宽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的渠道。着力解决院校教员经历单一的问题,切实改善教员队伍的学缘结构。

第二,要提高教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军队院校是军队自己的资源,是军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推动军队建设发生质的飞跃,把军队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后勤科技人才要坚持落到实处。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实行的重大政策。必须加大国际间军事交流的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军事学术交流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派出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外军事院校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同时,还可以请外国专家讲学、组织联合军事学习和训练,通过交往实践来研究外军、借鉴外军,提升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第三,是完善教员管理机制。要针对科技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特点,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才管理规范,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逐步实行主讲教员制度和挂牌授课制度,推行教员资格认证制度、评聘分离制度、教学工作量和课时补贴浮动制度,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员考评体系,落实高职教员授课制度,畅通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使用的渠道,努力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员参与科研,切实提高教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搞好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培养造就军队建设骨干力量和拔尖人才的基础平台,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形成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一,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在院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院校建设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建设必须而且只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的需要为根本指针,以学科建设为统揽,才能有利于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历次军队院校调整改革,最有说服力的归根到底还在于院校的学科专业实力强不强、特色明不明显、优势突不突出、认可度高不高。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科建设在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凭借大批与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凸显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寻求院校发展的关键。着眼新军革的发展趋势,瞄准军事科学技术的前沿,在学术科研立项、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上加强引导,坚持每个学科至少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军事应用特色的研究方向,每个学科至少有一个处于军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方向。以点带面,推动学科专业鲜明的军事特色。

第二,强化科学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科建设效益。首先要规范学科建设中各级、各类职责。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关、系、教研室在其中发挥不同的功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必须明确机关、系、教研室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学科建设专家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内容、运行方式予以明确和规范,真正使其运转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一定的途径,真正发挥好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作用。各系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执行机构,主要是按照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的规划和计划制订本部门所辖学科的建设计划,将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等学科建设要素落到实处;要把年度计划落实情况作为考核部系党委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方面,真正落实学科建设负责人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科、学术带头人职责,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评办法,促使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促进学科发展中发挥出更大、更好作用。其次要建立起高效的学科投资制度。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建立起总部投入与学院配套投入、正常投入与专项投入相结合的投入体制,根据学院的财力状况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每年对学科建设予以适当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投入,并对重点建设学科给予相应的特殊的配套政策,支持其发展,建立起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相互竞争的进退机制。要改革学科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模式,改革过去单独的学科点建设的模式,以学科群为单元,推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研究平台等要素捆绑式的学科建设模式。要在学科建设的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加强合作、消除壁垒,增强团结、减少内耗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贴于

篇1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同类企业而自己独具的特色,是企业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它在企业建设中作为企业形象、企业声誉、企业品牌等的载体,起着导向、推动、统一、约束、凝集、辐射等方面的作用。如果把企业说成是树的茎,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土壤;如果把企业说成是树的根,那么企业文化又是树的叶。因此,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低估。

1. 企业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它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劳动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形成,同时又成为是企业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

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广义地讲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表层的企业文化,也称物质层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如企业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纪念物等,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二是中层的企业文化,或称制度层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特殊风俗、组织机构及内外人际交往等方面。三是深层的企业文化,或称精神层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渗透于企业职工心灵之中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经营思想及精神风貌等,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企业员工的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业绩。

2 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2.1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可以明显地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可以传达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并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士气。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人类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甚至会具有全局性的决定意义。

2.2 企业文化对企业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这种约束有别于制度式的约束,它主要产生于企业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使员工自觉遵守的一种约束形式。这种约束力主要来自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能够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的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企业文化有助于明确企业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合职能战略,根据国内外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国际规则等外部因素的变化,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企业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经营业务类型,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一级他的竞争地位,避免盲目跟从别人。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科学得管理体制,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海尔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围绕市场创新培育企业文化,通过市场创新激发每个员工的新活力,从而为企业高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团队凝聚力。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形成和建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思想”,并且通过制度和机制得到集中体现。科学的管理管理制度和灵活的运行机制,直接作用于员工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有力的促进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不把先进的文化理念融贯于创新的经营管理机制之中,如不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转换机制来促进观念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创新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锻造高素质员工队伍

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导以人为本,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技术和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对其言行举止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领会企业文化的重大意义。要做到这点,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学习。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具备国家利益至上的道德观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

3.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日益加大,商品竞争是文化含量的竞争,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做为市场的竞争的主体,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竞争力,固定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靠自身的硬投入,但同时还必须靠自身的高文化素质,靠文化的软投入,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合力。所以,有效的软投入打造全新的文化竞争力,有形的硬投入是有限的,无形的软投入是无限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的规模、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硬要素逐渐减少差距的形势,哪个企业的软要素投入越大越有效,哪个企业就越有竞争力,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可能性也越大,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企业“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在当今时代,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那么没有文化的企业就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培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大力开发企业文化资源,发挥其底蕴的迸发力,让其成为垦区“强工”文化发展的助力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把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真正纳入企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轨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商情;2008,2:161-163

[2] 王之k;胡丽华;张朝仪;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陈霞;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篇12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4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是经济的发展为公路建设注入了资金;二是公路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公路的建设,只有交通便利,才能够将地方经济的特色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招商引资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便利的交通,所以地方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完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方公路的建设。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个是间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 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带动作用

1.1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建设公路所需要的原材料、机械等都需要由地方相关产业进行提供,比如在水泥混凝土公路的建设中,所需要的水泥主要有地方的水泥制造厂供给,而且建设公路所需用的水泥用量也是非常大的,这直接为当地的水泥制造厂增加了经济效益;再比如公路建设材料的运输,对当地的运输业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增加了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公路建设还会涉及到地方砂石材料的使用、机械工具的应用、还为地方解决了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这些都会受到公路建设的带动而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公路建设本身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运输业、制造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充当排头兵的作用。

1.2 增加就业机会

公路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随着公路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由国家不断投资、不断建设的,公路的建设它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并且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建设完成,所以,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招投标,选择的施工单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招募专业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一些没有职业的相关人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此外,公路建成之后还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由此也产生出了许多工作岗位,比如突击性的抢险工作以及雨雪天气给公路造成的灾难抢险等个工作,这些都需要聘用当地的闲置人员去完成,大大增加了地方的就业的机会,为当地政府缓解了部分闲置人员安置难的问题。

2 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间接拉动作用

2.1 加快地方产业布局调整

由于公路建设等级的提高,改变了地方原有的交通条件,地方的相关产业的布局也不得不作出调整,逐渐依附于公路而进行布局,在国家主干线公路建设的带动下,比如在农村进行的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村封闭的现状,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许多农产品都经由公路运出去,增加了农产品的销路,而有些农产品加工业直接建在公路附近,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加工,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经济的发展渐渐依托于公路,产业布局也围绕着公路进行,加快了对原有的产业布局的调整,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积极地作用。

2.2 公路的辐射改善了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招商引资,企业或工厂在地方的建立与发展,不仅能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每年上缴巨额的税收,还能够吸纳地方的人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工作的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公路建设使得地方的交通更为发达,而企业或工厂在选址时考虑最多的就是交通的便捷情况,因此,公路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当地进行投资合作。总体而言,公路建设改善了地方的投资的环境,使得招商引资变得更容易一些。

2.3 拉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在公路建设成之后,往往会出现沿线经济发展迅速的现象,尤其是公路两边商业楼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公路沿线的一些饭店、餐馆的开张,商店、市场的建立,路边洗车、修车业的兴盛,甚至沿线两侧形成一定规模的夜市等,无一不是受到公路建设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这种沿线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应用,说明公路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

2.4 推动物流业的兴起

物流业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发展和兴盛,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是物流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运输成本是物流业成本的主体,所以大力缩减运输成本就能够有效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公路建设使物流的中转站减少,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同时运输时间大为减少,运输效率大为提升,因此,公路建设在推动物流发展上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物流业的兴盛对于地方经济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中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地方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提升地方的知名度,甚至可以将地方变成贸易中心等等。所以说,公路建设在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5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旅游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公路建设为旅游业更加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公路的建设,农村的道路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泥泞不堪的颠簸小路,而是宽阔的水泥道路或者是沥青公路,使得人们驾车去往农村旅游成为现实,所以说,公路建设促进了自驾游、农家乐等旅游的发展。此外,公路建设也为远程旅游提供了可能,只要有公路的地方就会有旅游业的兴起。总之,地方经济可以依靠自身的有力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在公路建设的帮助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经济的效益。

2.6 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实现的一种形式,如何推动农村向城市转变,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公路建设为加强城乡联系提供了便利,由于公路的建设,许多农村也通了公交车,使得人们出行十分便利,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公路建设实现了城乡物质的交换,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将先进的思想带回农村,促进了农村思想的解放,加速了城乡的融合与发展。

2.7 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往的那种自产自销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了,必须加强地方经济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公路建设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它依靠自身运输速度快、受天气影响比较小、可以快速抵达范围比较广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物资交换,优化了资源配置,尽最大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增大了利润空间。此外,区域之间联系的加强,有利于发展较快的区域带动发展较慢的区域,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地方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3 总结

总而言之,公路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直接带动经济发展,还是间接拉动经济发展,公路建设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要致富,先修路”,此言不假,地方经济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公路建设事业,从而不断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雪咏.加快公路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1).

[2] 廖小云.河源市公路建设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5).

篇13

(1)样品前处理技术

(一)、溶剂萃取(LLE) 液体样品最常用的萃取技术之一是溶剂萃取,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分配在两种不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的目的,通常又叫做液—液萃取。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和液—气萃取(溶液吸收)。现在的液—液萃取技术已经发展到连续萃取和逆流萃取,有利于处理含有低分配系数物质的样品;微萃取技术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减少溶剂用量;萃取小柱技术模仿了传统的液—液萃取技术,而且使样品收集变得非常容易,同时避免了样品乳化问题;在线萃取和自动液—液萃取等方式能够减小人为误差,有利于处理大体积样品。

(二)、固相萃取(SPE) 固相萃取就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使其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与液——液萃取等传统方法相比,固相萃取具有如下优点:

1、高的回收率和富集倍数。

2、使用的高纯有毒有机溶剂量很少,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分离富集方法。

3、无相分离操作,易于收集分析物组分,能处理小体积试样。

4、操作简便、快速、易于实现自动化。应用固相萃取可以分析食品中有效成分或有害成分,以及环保水样中各种污染物等。

(三)、固相微萃取(SPME) 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相比,具有操作时间短、样品量少、无需萃取溶剂、适于分析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重现性好等优点。影响固相微萃取灵敏度的因素很多,但萃取头涂层种类和厚度最为关键。SPME在食品与生物样品上应用日趋增加,如酱油中氯丙醇的检测和血液中有机氯化合物的检测等[5]。

(四)、顶空技术(HS) 样品中痕量高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测定可使用气体萃取即顶空技术。顶空技术可分为静态顶空和动态顶空,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操作简便,只需将样品填充到顶空瓶中,再密封保存直至色谱分析;第二:可自动化,已有不少气相色谱生产商能够提供集成化的气相色谱顶空进样器;第三:可变因素多,静态顶空只需确定顶空瓶中样品的平衡时间和温度,而动态顶空还需确定捕集阱中吸附剂的种类和填充量;第四:动态项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达10~12水平。顶空技术与色谱联用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可靠和有效的分析测定技术,已成为很多国家及组织的标准方法。

(五)、膜萃取技术(ME) 膜萃取是一种基于非孔膜进行分离富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膜萃取主要有支载液体膜萃取、连续流动膜萃取、微孔膜液——液萃取、聚合物膜萃取等几种模式。膜萃取的优点主要是高富集倍数、净化效率高、有机溶剂用量少、成本低以及易于与分析仪器在线联用等。膜萃取技术被认为是选择性最高及处理后最“干净"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溶剂用量方面,聚合物膜萃取技术可不用溶剂,而支载液体膜萃取技术中用于液膜的高沸点有机溶剂的量则可以忽略。在连续流动膜萃取和微孔膜液——液萃取中虽然使用有机相,但只需要体积较小的常规有机溶剂

二、农残样品检测技术

(一)、气相色谱法(GC)及其联用技术

柱效高、分离能力强、灵敏度高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毛细管柱和进样系统的完善,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应用得到广泛的发展。尽管样品前处理的净化效果越来越好,但干扰物质是不可避免,理想的检测器应该是只对目标农药响应,对其他物质无响应。农药几乎都含有杂原子,而且经常是一分子中含有多个杂原子。针对农药的这一性质,选择理想的检测器是测定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检测器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氮磷检测器(NPD)、火焰光度检测器附加P或S滤光片(FPD)。ECD一直是农药残留分析常用的检测器,由于对其他电负性强的原子如N和芳环分子也有响应,其选择性不是很好,但是特别适合检测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分析。NPD对N和P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是测定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毒鼠强及氟乙酰胺等农药常用的检测器。FPD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能一次性进行多种农药的测定。此外,双检测器双毛细管柱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通过配置两个同样检测器,极性不同的两个毛细管柱,样品通过两柱子后在各自的检测器上进行定性定量,使定性结果更准确。

在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由于本底干扰的不可忽视,在目标化合物浓度低的情况下,单纯依据保留时间来定性很困难,必须依靠质谱数据才能够准确判断。GC-MS既具有气相色谱高分离效能,又具有质谱准确鉴定化合物结构的特点,可达到同时准确快速测定食品中微量的多种农药残留及衍生物,因此已被很多国家研究者开发和应用,二维气相色谱、惰性离子源等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新的进展。

(二)、生化检测法的发展

当今生化检测法主要包括酶抑制法和酶联免疫法两种,以酶抑制法应用最为广泛。酶抑制法依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抑制生物体内胆碱酯酶的活性来检测上述两类农药残留的方法,由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较短时间内能检测大量样本,每次检测时间约20min,但只限于快速检测蔬菜和水果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且方法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只适合严重超标的农药残留半定量快速测定。酶联免疫法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映为基础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检测方式是采用试剂盒,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快速、操作简单,但受到农药种类繁多,抗体制备难度大(大约50种左右),抗体依赖国外进口,成本高,准确度低等影响,酶联免疫法的应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王林等采用酶抑制法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检出限一般在0.05-5.0mg/kg。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常用来测定沸点高和热稳定性差的农药残留,使用的色谱分析柱常为C18或C8,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以及极具应用潜力的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荧光检测器当前应用较多,根据氨基甲酸甲酯类农药在碱性条件下易产生甲胺,甲胺与苯二醛反应能产生高灵敏度荧光的特点,可用柱后衍生法、荧光检测器测定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

三、结束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上针对传统萃取技术的不足,发展起来的固相萃取(SPE)、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和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技术,国内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农药残留分析普遍应用的还是萃取分离技术、索氏抽提、振荡提取和超声波等传统技术,样品需要量大、萃取时间长、有机溶剂量消耗大,导致大量有毒废弃有机溶剂的产生,无法满足快速、准确的分析要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