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6:04:41

高中思想政治内容

篇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依据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从下列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在人生之路上健康成长。

一、依据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一个高中学生高中毕业后都要选择一个大学的专业就读,或者走向社会直接参加工作,所以这是一个人确立自己的志向,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预备时期。现在有不少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前途是由出身和家庭决定的,找工作就是“比爹妈”,如果没有关系和后门,就很能难有所作为,对于前途觉得非常的茫然无措,所以抱着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生观和随波逐流的价值观,天天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和学生增加接触机会,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利用各种机会耐心的与学生谈心和交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巩固在思想政治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时,老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用真实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丛飞是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喜爱音乐,长大后虽然按照家人的期望在银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还是辞掉了工作考取了沈阳音乐学院,并且靠自己艰苦打拼,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唱出了名气,但丛飞没有像现在有些歌星和影星一样,用挣来的钱供自己和家人享受甚至挥霍,而是在他短暂的37年人生中,使183名贫困儿童得到了上学的机会,累计捐款捐物达到300多万元,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及,自己累出了胃癌,无钱医治,陷入了困境,这时有些缺乏感恩之心的家长却还在索要学费,但丛飞却对自己的爱心奉献无怨无悔,去世后还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为活着的人带来了光明。

而徐虎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平凡岗位上的一个普通房屋修理水电工人,出身贫寒,但他没有选择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而是从掏马桶和修水电等小事做起,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采取的夜间挂箱服务的方式,方便了居民的生活需要,却牺牲了自己的许多休息日和假期,成为全国房管行业的标兵和新时期的学习楷模。丛飞和徐虎职业不同、收入也不同、但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向社会展现出了自己的的人生价值。让所教的高中学生通过以上事例,充分认识和理解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要抱怨出身的贫贱,而要在将来自己的人生路上,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并为此努力奋斗终生。

二、联系学生实际根据思想政治内容引导学生走出人生迷途

作为高中学生,情感日益丰富,交际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再只是周围的亲戚朋友和教师同学,还有各种素不相识的网友。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例如,对待学生早恋和网恋的问题,老师一方面不能视学生的恋情如洪水猛兽,如临大敌的在各种公开场合进行批评,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把一些学生本来只是处于朦胧状态的好感,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可能把这些学生推到一起,变成了真正恋爱关系。另一方面也不能听之任之,高中学生毕竟在思想感情上还不成熟,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感情,如果让这些同学沉溺于所谓爱河之中,甚至离家出走和网友约会见面,不仅会影响学业,如果造成怀孕等后果,尤其更会对其中的女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影响终身幸福。所以教师要从尊重和关心学生的角度正确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早恋问题,运用思想政治内容帮助学生走出人生迷途。如可以根据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课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所有的矛盾发展中,又分为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和处于从属地位的次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不同的时期又可以互相转化,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看待早恋的问题,到了青春期这个阶段,对于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都不同,这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在高中这个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谈情说爱只能处于次要矛盾阶段,将来大学毕业走向社会,那么恋爱结婚问题才会转化成主要矛盾。而现阶段主要矛盾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立足社会的本领,所以作为高 中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即使有心仪的异性朋友,也要克制自己,不能整天花前月下,浪费学习知识的黄金时光,可以相约在大学相见,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化作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两个人真的志同道合,就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只是一时感情冲动,将来也会分道扬镳,不会影响到各自的生活,而高中生活就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两全其美之法吗?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教学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内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篇2

【分类号】G633.2

高中肩负着向高校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人才的质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既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完成课程任务的需要,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国家意志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发展趋势,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旧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不再适应。农村高中学生普遍住校,缺少家庭教育;在校获得信息的渠道又非常狭窄。如果不创新政治课教育模式,发挥德育教育功能,学生很难获得正面指导,进而加重社会负担。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发挥德育功能上大有可为。

一、德育内容的创新。

1.基本道德和法律常识的教育。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校园暴力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说到底与学生的文明习惯密切相关。不文明的行为、言语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律常识的教育,教导学生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热情大方,适当使用肢体语言;遵守课堂纪律和公共秩序,打饭排队,按时作息;掌握打架斗殴的法律后果;开展校本课程,使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2.政治品质的教育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基本的政治品质,是政治课教学的价值所在。

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政治品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集体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愿为集体和同学服务;学生对集体要有责任感与荣誉感;发展同学间的友谊,促进同学间的团结。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人生的弘大的人生目标,并努力的实现人生价值。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高中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和步入成熟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二、德育教育的途径:

1、突出时代特色,把时事政治引入课堂。

政治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与时代、与社会、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相连是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政治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时政敏感性,及时掌握第一手时政信息。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2、坚持平等的教学方式 。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歧视后进,要相信人人都是可塑之才,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每个学生探索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教师以平等之心对待学生,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才能形成平等的人格,并平等地看待他人,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对于学生形成权利平等的观念,最终成长为一个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教师讲的多了,不免就会流于说教,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抵触心理,觉得德育内容中的人和事离自己太遥远。如果不打破学生这种疑惑,德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讲亲身经历的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每个月定期邀请一位家长来学校分享自己的亲身感受,,所邀请的家长涉及的行业和领域要广泛,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时效性。不定期在组织家长听专家的讲座,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分通过学案事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就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将自学和互学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们思想政治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站在发展的前沿,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内容和途径,是学生喜闻乐见,提升德育的效果,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

[3]顾明远主的《教育大辞典》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Z].2010.。

[5]舒达、蒋长好主编的《素质教育全书》

[6]《中学德育大纲》

篇3

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一些属于是自己个性的问题,基本情况如下。首先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宠爱,让一些高中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遇到事情就怕困难怕苦。上述特点不只体现在高中阶段,且对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其次高中生不重视诚信,不守信用的行为很常见。据不完全统计,36%的学生对于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29%的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什么想法,仅有26%的学生感觉此种行为问题很严重。抄袭作业、制作虚假假条、考试作弊等没有诚信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中生对于诚信原则的冷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的方向一定要从高中生的培养方向以及他们的客观条件出发,以确保社会实践教育的可实施性。

二、社会实践核心体制的基础框架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模式,人的行为模式根本核心是三观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经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直接感受价值观、人生观对行为的导引价值,从内在剖析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因此,要把三观教育当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项目,指引学生利用多种实践活动细细感受及研究。

2.培养韧性的教育实践

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保障,是锻炼学生自强、奉献、坚持奋斗等品质的根本需求。针对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就要增加吃苦耐劳的锻炼。而坚韧的品质一定要在社会实践里去磨炼,不管是生存训练或者是军训,还是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学生都会遭受到不同情况的挑战。在处理困难以及面对挑战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拥有坚韧品质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意义。因此社会实践的核心里不可以没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坚韧意志的教育。

3.要适当地实施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是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以前学生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去分析,学校和教师进行干涉的比较多,学生自主面对难题的机会很少,磨炼的程度层次较浅。为了使学生在实践里有更多的磨炼机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地让学生做实践的核心,让学生将迎接挑战以及感受挫折当成必须进行的项目去对待,要让学生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实现社会实践中挫折教育的目的。

高中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无非是进行教育。所以需要实施的教育目标及内容十分明确,要构建相关内容体系。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化的构建,提高对学生社会实践导向,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可实施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三、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

1.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同,二者是相辅相成且又相互推动的。课堂教学要实施理论上的传授,从而为实践教学铺垫基础知识,而实践教学要利用好主题,拿捏好核心点,进行实践结论,从而达到强化认识的目标。

2.学校内实践和学校外实践的关联

校内的活动其实同样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等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一些实践项目,比如挫折、诚信、坚韧和价值观教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校内的实践活动里。与此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感受社会,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4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与创新的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创新需要一定理念的支持。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在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高中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延续和拓展,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内容更加深刻。根据高中学习的具体要求,生命教育的课程主要涉及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而高三就需要高中生生运用整个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调试,是对之前所有教育过程的检验。高中阶段生命教育涉及的主题有:良心与良知、人活在关系中、智慧启蒙、生死尊严、社会伦理、社会关怀与正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个年级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分别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欣赏生命,主要设计为认识生命奥妙、勇於面对生命痛苦与苦难、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良心与良知,主要设计为良知的价值与标准、良心的来源与运用、培养良心与良知的方法;人活在关系中,主要设计为认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关连;智慧启蒙,主要设计为辨别思想的正误、认识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内容;敬业乐业,主要设计为兴趣与人敬业奉献与享受生活;生死尊严,主要设计为生死的一体两面、认识死亡的价值与意义、人生的哲学思考等内容;社会伦理,主要设计为认识地球村,包容人事物、培养科学信仰态度等内容;社会关怀与正义,主要设计为了解社会关怀的重要、明确正义的标准与判断、参与社会活动等内容。

这八个主题及其内容是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而设计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教育、全球化观念;理性与价值追求的教育;道德、伦理、美学的教育、自我发展与责任感教育,帮助高中生科学认识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培养高中多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提升高中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帮助高中生认识自我,树立不同立场人的想法等。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综合目标,即感悟生命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活,和谐处理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对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设计,可以直接看出高中生命教育是对上一阶段命教育的高度升华,这些内容也是满足高中生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高中生人生道路和价值判断选择提供可靠参考。

三、高中生命教育内容设计与创新的合理性分析

在人本思想指导下,结合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缺陷和高中生的健康心理、交际交往、价值追求、人生态度、伦理规范、公民法制意识等方面,设计与创新了高中生命教育内容。

(一)符合高中生思想政治发展需要

现阶段的社会情势也十分危机,受到多元文化影响,高中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理想不明确,信仰不坚定等现象亦亟待解决。同时,受到只重视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没有完全发挥,这些问题都是生命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课程设计是符合高中生长期发展的需要的。

(二)具有高度的内在逻辑性

欣赏生命和人活在关系中这是对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为高中生对待生命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念;良心和良知与社会伦理的内容是对道德、社会伦理的高度概括;智慧启蒙和敬业乐业是对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思想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保证;生死尊严和社会关怀与正义是高中生面对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的必要条件。这八个主题体现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高度概括,不仅符合教育部门和高中生的需要,还是对初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延续,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参考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创新型高中生培养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而提供参考。这八个主题氛围四个学期进行,每个学期只需要学习两个主题,给高中生充足的时间研究每一个主题,并且通过知、情、意、信、行逐步内化和外化,将其真正意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又以实际行动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综上可知,这一设计是符合设计理念的,是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

总而言之,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与创新仅仅是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参考,还需要教育者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传授给高中生。同时,师生的重视和实践是这一内容得到落实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5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传授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谋得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也纳入了其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一定阶级、社会群体进行思想观念塑造、政治观点树立、道德规范养成并使之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包含对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制观的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环境教育的起点在于唤起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提高人类环境意识,这就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思想意识的巨大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必经之路。

(二)环境教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不断增强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人的思维的矛盾凸显,这些都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教育始终贯穿于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因为,环境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内容,要解决不断解决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多渠道发挥改革、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紧紧围绕环境教育,切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历史的、客观的必要。

(三)环境教育内在性质要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并实施

1、环境教育具有普及性

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我们知道,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即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我们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环境也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必须与世界和谐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具有普及性。

2、环境教育具有公益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的观点、行为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从这两者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会有良好的环境予以支持,实践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就是要人类获得最大化的、良性的公共利益。

3、环境教育具有强制性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够提供的尺度,然而,人类的环境教育意识却相对滞后,自从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人类所无法预料的灾难之后,人类的环境教育才不断被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在绝大部分的国家里,把保护环境(环境教育)作为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做出相应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将受到法律的自裁。因此,环境教育的强制性已经慢慢被人类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社会成员的观点、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环境教育性质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实施在社会实践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世界观教育方面的环境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世界本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等一系列观点的总和。这里的“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环境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也是环境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是以环境的存在为前提,同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因此,人类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时应遵循环境的一般规律。

(二)当前高校环境教育基本环境国情以及形势与政策

1、高校环境教育中的基本环境国情

我国是拥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

2、环境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及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阶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和谐共存。这要求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治理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国民形成良好环境道德、养成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先导,而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面的环境教育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明确工作和生活方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振奋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对大学进行的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即: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对人生价值观的评价以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主要标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就是要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勤奋劳动。环境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问题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了解更多的环境问题知识与信息,应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环保的价值观,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社会环保活动实践,勤俭节约,为环保事业奉献与奋斗,将环保事业纳入到人生价值实现的一部分。

(四)环境教育法制观教育与道德观教育

1、环境法制观教育

法制观就是人们对法制的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法制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识或称为法制观念。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法制观教育,帮助其形成明确的环境法制意识,引导大学生不仅知道环境保护法,遵守环境保护法,还能将以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社会实践,强调环境保护法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环境破坏行为的约束作用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2、环境保护道德观教育

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道德与法律规范一起,作为社会的主要规范,要使人们掌握道德规范并实践,就应对其进行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观教育,目的是使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进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对环境保护产生作用。

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础内容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础内容体系包含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制观、道德观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方面环境教育基础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教育,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政治观方面的环境教育则立足国情教育与党政政策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资源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当前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基本国情;人生观方面的环境教育侧重对大学生环境意识与自身人生价值与实现的结合,从个人的角度树立环保意识并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容之一,更好的奉献于社会;法制观与道德观方面的环境教育从道德约束和国家的法律控制这一对社会最低最高规范作用于环境教育之中,目的则是真正使大学生“知法”、“守法”,也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大学生内在素质之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环境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方面的环境意识,从而为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奠定思想政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环境教育因素与学科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能与现实相联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因素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环境教育的学科教育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施的环境教育应有独立的教学课堂与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更好效果,要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首先,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了解,在制作课件与教案时,应不断改善与丰富相关教育实施资源,如图片、数据、视频以及案例等,做到与时俱进,让课堂更具时效性与深度。其次,合理布局课堂时间,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资源丰富,直观性强。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在树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组织形式可多样化,可多让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实践,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只限于讲授知识,更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参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注重丰富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外化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环境教育的主题融入其中必不可少,如开展环保意识实践调研活动,科学发展观宣讲活动、环境保护辩论赛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纠正错误环保思维,丰富环保实践知识最终使其在社会实践之中保护环境、带动他人。

(四)加强研究,丰富相关教师资源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当前对于环境教育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所属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加强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对新型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教学更具专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即使评估改进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辐射范围与深度。此外,高校还可组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工作研究组,加大师资力量,对该范围进行更多研究与培训,也可引进具有相关知识与研究能力的教师,丰富相关教师资源。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为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使人类从根本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实践,最终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是人类树立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我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者,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树立起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法律与道德观的环境意识,当然,环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本文,能为相关研究者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马桂新主编.环境教育学(第二版)[X].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3]祝怀新主编.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G].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

[4]祝怀新著.环境教育论[X].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9.

[5]冯刚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6]刘建伟,郭桂平.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7]李静.关于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梁礼明,陈云嫩.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08,(4).

篇6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依据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从下列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在人生之路上健康成长。 

一、依据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一个高中学生高中毕业后都要选择一个大学的专业就读,或者走向社会直接参加工作,所以这是一个人确立自己的志向,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预备时期。现在有不少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前途是由出身和家庭决定的,找工作就是“比爹妈”,如果没有关系和后门,就很能难有所作为,对于前途觉得非常的茫然无措,所以抱着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生观和随波逐流的价值观,天天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和学生增加接触机会,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利用各种机会耐心的与学生谈心和交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巩固在思想政治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时,老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用真实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丛飞是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喜爱音乐,长大后虽然按照家人的期望在银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还是辞掉了工作考取了沈阳音乐学院,并且靠自己艰苦打拼,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唱出了名气,但丛飞没有像现在有些歌星和影星一样,用挣来的钱供自己和家人享受甚至挥霍,而是在他短暂的37年人生中,使183名贫困儿童得到了上学的机会,累计捐款捐物达到300多万元,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及,自己累出了胃癌,无钱医治,陷入了困境,这时有些缺乏感恩之心的家长却还在索要学费,但丛飞却对自己的爱心奉献无怨无悔,去世后还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为活着的人带来了光明。 

而徐虎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平凡岗位上的一个普通房屋修理水电工人,出身贫寒,但他没有选择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而是从掏马桶和修水电等小事做起,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采取的夜间挂箱服务的方式,方便了居民的生活需要,却牺牲了自己的许多休息日和假期,成为全国房管行业的标兵和新时期的学习楷模。丛飞和徐虎职业不同、收入也不同、但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向社会展现出了自己的的人生价值。让所教的高中学生通过以上事例,充分认识和理解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要抱怨出身的贫贱,而要在将来自己的人生路上,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并为此努力奋斗终生。 

篇7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篇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73-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为高校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在日常的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教育内容的真理魅力与可信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有效保C。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性的实践意义

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真理本身具有魅力性,它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在实践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性,首先要确定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只有充分体现教育内容的真理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总体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强,部分高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不够强,部分高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不够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合格人才培养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是重要原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性的实践误区

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点,只有实践才具备这一特点,真理则不具备实践这样的特点,因而就不能作为检验其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经典作家的具体观点神化,作为绝对真理灌输给教育对象,把一些经典作家的具体观点教条化,用来指导一切工作,结果在缤纷多彩的现实世界中遇到许多解释不通、解释不了和解释错误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把真理性的教育内容孤化、一元化。正像人们所常说的那样,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等。这启迪我们:真理的检验标准正是同质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本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孤化、一元化,在向高校“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绕圈子,没有适当引入其他同质事物作为参照标的。开放是世界大势,势不可当,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各种信息,包括教师向高校“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世界中存在的其他同质事物。教师“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原本存在的缺陷与世界其他同质事物的可取之处产生碰撞、比较和鉴别,造成高校对教师“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可亲性和可信性不同程度地降低,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教育内容的真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结构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与现代化同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必须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丰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位的现象。致使可亲性和可信度降低,吸引力和感染力下降。

(三)以理服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以情感人的基础上,最终靠真理的力量说服人。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和根本理念。只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和落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尊重人和理解人,关心人与激励人,最终靠真理的力量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无论教育内容如何变化,方法如何创新,渠道如何多样,环境如何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真理的力量解决最终问题,必须始终把以理服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来开展工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单纯讲道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兴趣、不爱听、听不进,甚至出现心理上的反感和行动上的抗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亲性降低、可信性下降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有真理性还不够,还需要增强可亲性和可信性。真理的力量还需情感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内容是真实的,具有真理性,受教育者却难以置信。社会上有些信息是虚假的,甚至是有害的,却让受教育者坚信不疑。这种真实的未必让人相信、虚假的未必让人怀疑的异化现象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有真理性一面还不够,还需要在真理性基础上的可信性的充分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真理性基础上的被受教育者所信服的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性产生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馈感应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亦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高校的思想。高校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准将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滤后,有选择地汲取那些他认为可信的内容。内容的真理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所以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信性下降的现象,主要有如下原因:原本一些未经实践检验的不具有真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做真理性的内容对高校进行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性在高校心中有所下降,以往这方面的教训深刻;一些具有真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因为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不到位、教师的人格出现负面影响、教师的工作水平所限等影响了宣讲内容的可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很强,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从事的工作;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播介质的多样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来源的复杂性,一部分高校不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复杂的信息生态环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内容的正常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性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教育内容的可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之源。生命力是事物维持和延续生命活动的能力,是生存发展的能力。真善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级境界、普遍境界和高级境界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亲性、可学性和可信性的有机统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给受教育者的印象不是真、善、美,而是假、恶、丑,不可亲、不可学、不可信,受教育者就会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远离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可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与现代化同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可信性,就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高校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任务就会难以完成,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就会落空。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再好的教育内容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来完成“灌”。另外,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从专业化的标准来衡量这支队伍显得还比较薄弱:数量不充足、水平须提高、稳定应加强。

参考文献:

篇9

二、高校思政课中民族教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民族教育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的好坏已经关系到我国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体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重大意义,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针对学生的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民族教育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如从1994年起,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增加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念,增强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4]。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理论教育安排也比较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一些非民族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中,民族教育的内容却是非常分散地散落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

(二)缺乏差异性民族教育课程设置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省份、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一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观点,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5]。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设置仍然缺乏差异性。虽然我们从宏观上注意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民族教育内容设置与其他地区民族教育内容设置的区别,但是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强,许多非民族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求学,也有越来越多的汉族学生到一些民族院校求学,这就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根据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差异性来有效开展相应的课程设置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缺乏多样化的民族教育方式当前为了满足各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教育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必修课程来加强当前高校民族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就成为一项好的选择。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主阵地优势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缺乏吸引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在突出和统一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功效自不用言说,但是在实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乏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非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缺乏高屋建瓴式的系统安排,对民族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校园范围内难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外结合,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三、促进高校民族教育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动民族教育在大学中的有效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更加注重民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教育不仅针对民族高校,也应针对普通高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形成民族史观、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其次,更加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理论的衔接性。民族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在小学、中学阶段都应该有相关的民族教育内容,并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使民族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并相互衔接的体系。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内容要更具有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每门课关于民族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适当介绍民族团结革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人民团结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历史;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将民族政策部分扩展细化;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可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问题。

(二)在高校思政课中设置差异化的民族教育课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特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是我们制定民族教育有关方针、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6],也是少数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中关于民族教育问题设置的重要依据。其次,在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设置合理的民族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内容往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但是对民族团结的必要性、民族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在一些汉族和民族学生混合的院校,也缺乏针对不同民族学生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后,除了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外,还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分类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从他们进校伊始,就明白国家概念,民族概念。

(三)继续巩固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作用,民族教育并不是通过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才能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是各民族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理论和知识的有效渠道。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完善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的加入,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建设也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的要实现好,离不开其他教学途径,如民族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民族教育基地建设的形式,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篇10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80-01

一、概念解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想要真正的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它是为满足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出发,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的向受教育传授相关知识的过程。现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2种概括解释,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的是由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观念的过程,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另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者有目、有步骤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知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

(一)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现实需要

现今,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内容设计方面仍稍显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大学生现实需要相脱离,国家相关文件作出指示,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竖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使实际问题。但是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在这上面做的不到位,不能完全的关注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彻底贯彻,忽略了大学生自身存在及其生活的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层次性不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累积成都度和自身道德水准,也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始终存在很大的差异,内容过于单调、统一,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教师完全按照大纲的指示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没有很好的分类,也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差异性,内容在现实性和针对上有明显的欠缺,因此就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了求知欲。

(三)教育内容过于指标化和强迫性

现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学生的内容所强调的就是:这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学生是否愿意或是否能够接受了都强迫的让学生学习,传授的内容过于书本化,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并非自愿性,而是迫于知识的压力。教育者将这些内容强迫性的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选择,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及创造性的下降,学生的自由受到限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想要得到深化,就必须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吸引力和感染力,还有就是开展的教育活动和相应的实施内容是否且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在乎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不会达成,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使知识和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进步,使学生对知识能够认可,要多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责任意识。

(二)教育内容要切实联系大学生现实生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大学生现有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的与大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是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认识他们的使命,使大学生能再处理事情和对待人时表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在生活中唤醒人们对思想的追求、对真理的热爱而实现对人的积极改造。大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教育目的的实现,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教育内容需要真实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客观反映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教育内容中,把大学生的个体感受考虑到教育过程中,才能将教育内容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联系,大学生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认同、接受教育内容。

(三)教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大学生因为受到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思想,即使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都相似,也会再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不同的思想倾向,每个人的素质和精神面貌都不相同。还要说到的是经济社会始终在不断变化着,大学生的思想也正在向着多元化的层次变化,因此高校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素质分别对待,根据其不同思想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中间的先进分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张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对于数量较多的中间分子而言,应该利用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逐渐引导他们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同时,从低年级到高年

四、总结

现今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完成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文章分析了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并总结出了几点不足之处: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现实需要,再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层次性不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指标化和强迫性,笔者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点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二是要教育内容要切实联系大学生现实生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1马俊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1 0年版。

[2]赵新燕,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模式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9年版。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32.202

微文化对社会大众的交际、生活以及学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微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通过适应微文化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提升。

1 网络微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微支付等新概念媒介为代表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的发展中,网络技术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些文化的发展对社会大众获取信息、信息的方式以及速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生活都体现出了快节奏、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又导致他们生活中的时间体现出了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点,而微文化则体现出了与这些特征和特点的契合性。从广义上来看,微文化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从狭义上来看,微文化则是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大众更重视个体和微观的精神文化现象。

微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微文化中的信息内容更加简洁。以微博为例,微博中所呈现出的信息内容具有着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为字数限制为140字符,视频时间限制为30~300秒。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这种特点使微文化具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微文化中的信息获取活动具有着更加明显的自主化特征。在网络微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与发言权,同时人们也更看重自身权利的行使与价值的实现;三是微文化中具有意见领袖这一特殊的群体。意见领袖在微文化背景下具有很大的言论影响力,他们不仅得到了大批网络用户的支持,并且他们所传播的信息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意见领袖所具有的微文化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2 利用网络微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2.1 优化网络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教师向学生传递,而这种信息优势决定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所具有的这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然而在微文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旦教师所具有的微文化素养低于学生,教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就会得到弱化。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自身微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同时还应当与时俱进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优化。

首先,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与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现实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的反映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理想性则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当具备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趋势做出反映。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虽然整体上体现出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存在对现实性内容产生忽略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为对社会价值的过分强调和对个人价值的忽略,显然,对社会价值的强调是正确的,但是对个人价值的忽略却是值得考量与探讨的问题。

在微文化环境下,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强调,高校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失衡必定难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高校大学生通过微文化传播媒介所接触的信息内容中有很多是对社会阴暗面的反映,需要承认的是,这些内容大部分为虚假信息,但是却不排除具有一些真实的内容,对于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做出辩证的看待,同时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理想信念的引导与阴暗面产生原因的解释,如果教师仅仅强调理想信念的引导,则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而如果教师过度强调社会阴暗面,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与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与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其中阶级性与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世界各国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需求。但是需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是高校大学生,而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失衡,会忽略人的价值与需求。也因为这种失衡,我国曾经出现过左倾思想,因此,忽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性,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不仅重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重视自身个人权利的行使,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实现政治性内容与社会性内容的统一,其中政治性内容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等,而社会性内容则倾向于推动高校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如人格健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等。

最后,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平衡。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最明显影响在于使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并且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时扮演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群体所接触到的信息具有良莠不齐的特征,这些信息不仅不会让大学生受益,而且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乃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信息的分辨与抵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内容,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让学生具备自主分辨与抵制微文化背景下负面信息的能力。

2.2 充分利用网络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传播手段

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微文化的传播规律与网络社会中的种种准则,同时需要对微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手段做出充分的应用,这不仅是提高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需求,同时也是推动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扮演“意见领袖”角色来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领。在微文化背景下,虽然每个网络参与个体都具有平等的发言权,但是在发言权威性方面却存在不平等的情况。在网络言论中,意见领袖发挥着舆论引导作用,这些人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发出的言论能够对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成为网络参与者乐于关注和推广的内容。当然,意见领袖所发出的言论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意见领袖态度和立场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的言论产生不同的引导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自我提升与对微媒介的有效利用,在微文化背景下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同时,高校也需要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媒介中的号召力。当然,成为微媒介中的意见领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升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当前许多高校中的优秀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微媒介中的意见领袖,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另外,高校应当尝试对社会以及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进行引导,从而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当前社会各界都存在许多意见领袖,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乐于传播正能量,因此,他们能够通过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对于这些意见领袖,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微媒介进行接触,而对于一些传播负面信息的意见领袖,则需要引导学生对其思想和言论进行反驳。如果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存在优秀的意见领袖,则应当对其进行引导,从而确保这些大学生能够通过微媒介向其他大学生传播正面信息。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微媒介的利用,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微文化背景下各类媒介的发展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便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利用微媒介来提升自身工作成效。当前微博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利用微博进行信息的传播能够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与学生交流,不仅能够克服时空限制,同时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需要重视微博的维护以及微博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激发大学生对教师微博的兴趣并开展转发,以便促进微博中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公益、微电影、微小说等形式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载体。微公益、微电影以及微小说都可以通过语言、画面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带来震撼,并且由于这些形式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所以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形式,通过自主组织人员开展微公益、微电影以及微小说的制作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而言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微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不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出革新,同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作出创新,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适应微文化环境的发展与要求,也才能够实现与时俱进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赛,余雪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2(4).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43-02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像是在打一场意识形态的“国土保卫战”,具体的教育观念是“指挥员”,教育内容是“参战部队”,而教育形式则是作战时运用的“战术”。高校要想获得这场思想政治教育“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总揽全局,对这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创新。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研究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形式瞬息万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僵化、守旧的观念已不利于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必须痛下决心更换“指挥员”,紧随社会发展,进行观念创新。

1.培养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的养成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创新的前提。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中形成创新观念,才能让他们在新问题出现时及时进行观念创新,并用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培养主动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有的观念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被动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年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堆积式的强迫式教育上,缺乏吸引大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方面也一直是被动的被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被动的观念已不适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就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参与性极低;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参与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甚至非常反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观念,培养教育者的主动观念。具体表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适时地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形式,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增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

3.回归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潜意识存在着一种“以教为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定位在教的一方对学的一方只是进行单向的思想灌输和说教,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思想反馈也得不到及时关注,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重要原因。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受到全球各地新思想、新信息的冲击,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迅速回归,对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迅速提高。守旧的教育观念已与当前社会形势相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回归到大学生身上是唯一的出路。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参加战斗的“主力”。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创新观念的指导下,做足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随时变化的新情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准备过程。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指导观念来看,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增强时代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古语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也要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针对不同时代环境下出现的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影响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调整。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性。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教育者针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原因分析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不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硬伤。高校大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获得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很容易在现实中受到挫折,长此以往就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望,面对这种情况,高校需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理论教条进行扩展、延伸,增强他们的实践指导作用。如,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毕业心理;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大学生降低心理落差,使他们顺利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适应社会的准备,恰当地增加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内容。如,当大学生该如何调整自身适应社会、走上社会后遇到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时又该怎么办的建议等。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研究

1.传统教育形式上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目前仍然是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就好像是在正面作战,必须坚持原则,寸土必争。

我们不用改变课堂教学,却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如,改变传统的老师读、学生听,心中根本没记住的教学方式。课堂增加现代化设备,教课时增添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

2.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外的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就像是在敌后打游击,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全面补充正面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漏洞和不足。这时也需要坚持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十六字方针。将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时事政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穿插应用于高校教育工作之中。

3.充分借助新媒介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信息全球化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已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从各个领域积极应对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因素。

参考文献

[1]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13

网络传播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传播方式的整合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以及传播对象的主体动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必须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重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及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受众的“主体化”地位。

一、传播主体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

要选择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进程、引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话语、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技术,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1.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更新传播观念,提高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这里的传播主体,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人,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也包括其他的任课教师等。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教育思路的创新,需要他们根据实际及时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的网络传播知识,还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主导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网络传播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进程的设置和掌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话语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是多样的、进程是曲折的、话语是复杂的、技术也是有难度的,受教育者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只有把握好他们的需求,选择好内容、设置好进程、运用好话语、掌握好技术,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能够在课堂与受教育者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传播素养,不断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提升熟练驾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的能力,即内容选择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话语引领能力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实现与其之间的互动。

二、传播内容的吸引力: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开展,要更多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教育内容从枯燥到丰富的转变,使得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1.传播内容要“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立足于鲜活的实际和时展的现实需要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反映客观实在,使传播内容更多地体现时代性,与实际生活相接近。对此,传播主体必须要结合我国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把社会中的各种真实的事例通过网络载体平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们对社会、制度、法律以及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应只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它更应是把实际生活和当代特征融入进去;教育者在选择网络传播的内容时不仅要准确,关键是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增加吸引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2.传播内容要“贴近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与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融入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内容。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不断发展,受教育者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越来越多,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影响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接近,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明辨是非,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网络传播环境本身是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只有最大程度地接地气、生活化,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独具吸引力,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被大学生所接受。3.传播内容要“贴近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充分把握高校师生脉搏,了解高校师生愿望,说高校师生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构建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体系,使其话语可亲可信、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要能够反映高校师生的本身状况,被他们所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改变“假、大、空”的问题,必须要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群众基础上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受教育者是网络传播的关键,效果的好坏就取决于能否与群众相接近,能否被群众所接受。网络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1](P33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贴近高校师生实际生活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才能得以提升,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传播方式的整合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

教育者必须要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多向互动传播方式。1.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时代之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只有建立起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才能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传播方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普遍使用,使得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消失,打破了过去教育者的一言堂,使其和学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消除了学生们的排斥和被动心理,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更是使二者间的思想交流更为真实和顺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互动性,传播主体失去了以往获取知识的优先权和垄断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做法,注重对于受教育者的话语引导,实现主客体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而不是采用硬灌的方式去教育。同时,教育者要经常与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了解学生需求,也了解最新的网络社交技术,以及时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让学生更便利、更有效地接受教育信息。2.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现实之要。在当前,网络传播盛行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只有“把单向灌输的认识活动转变为全面开展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单方面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共同活动”[2],才能改变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工作方式,实现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把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模式。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教育者由信息传播的主体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信息的指导者、促进者,由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多个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使得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自由的选择信息,二者之间实现了多向交流的新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应用,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即时通信工具,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沟通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的关系。

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