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6:04: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银行行业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

篇1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商业印刷行业的核心服务带来了不利影响。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0~2014年,商业平版印刷行业的销售额从594亿美元递减至358亿美元,减少了整整235亿美元,是商业数字印刷行业销售增长额77亿美元的3倍。没有哪个行业可以从这种沉重的打击中复苏过来。

与此同时,经济也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大萧条的结束,GDP平均每年增长2.2%,但远低于经济低迷前3.4%的年增长率。没有人知道原因。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在过去6年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2%,而不是3.4%,这使得近1万亿美元的商品没有被生产,服务没有得到提升。

多元化、整合时代

众所周知,商业印刷行业正在通过多元化和整合的方式来改善当前这类现状。经Idealliance(美国国际数码企业联盟)调查可知:在多元化方面,相比2007年占据26%的份额,印刷企业都期望到2017年底有除平版印刷之外新的印刷方式带来的效益可以超过总销售额的52%;在整合方面,自2007年以来,商业印刷的企业数量已经减少了6600家,占总数的21.5%。

由此看来,印刷行业的前景可总结为一点: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加速改善行业现状或者使经济增长率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稳步增长超过3%?

Idealliance的答案是: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预言2017年印刷行业的经济形势会和2016年类似。如上表所示,我们预计在美国,该行业的总销售额在2017年的增长范围是1.5%~3%,在2016年增长率约1%。这意味着提高超过830亿美元的销售额,要高于2011总销售额近10%,但仍低于大衰退前那段时期销售额近14%。

正如我们所预言的行业发展状况,《行业报告》中业内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最担忧的行业问题是创造和维持收益增长、不确定经济状况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特别是医疗保健方面),这些问题威胁着价格上涨和盈利维持状况,同时这也是2017年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探讨一下所谓的“信息革命”、“数字革命”、“通信革命”或者任何你想命名的名称。但不论是什么名称,都在重新定义着商业印刷行业中(或者其他行业)的客户、竞争对手、关键技术和价值定位,同时冲击着传统行业,创造新的产业。

最近发表的Idealliance《行业报告》提出了几种方法,如何变改革为机会而不是威胁。这几种方法分别是:

1.学与做

在经济革命期间,正确决定的回报与错误决策的代价都会随之迅速上升。当了解了公司内部与外部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采取什么行动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作出好的决策。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问题,并且快速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行动。

2.紧迫性与纪律性

公司仅仅制定优先事项是不够的,还必须围绕这些优先事项在全公司范围加强和制造紧迫感,而不是我们有时间才去选择计划中要完成的东西。这些事项是我们必须要立即解决的。同时,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要有纪律性,而不是在执行过程中松懈、分心或者草率。

3.精心选择机会

在商业印刷领域存在许多机会,Idealliance的《行业报告》列出了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 20多个与产品相关:直邮、显示广告、促销、包装和频繁使用的套帖插页、横幅和标志。

■ 10多个与过程相关:可变数据彩色数字、喷墨、静态数据数字彩色和宽幅数字印刷。

■ 20多项与服务相关:1∶1的跨媒体营销到战略的完成、移动广告/应用程序到网络视频的规划。

然而,因为误差会导致利润太薄以致于不允许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挑战,即在特定公司独特资源、能力和目标中什么是真正的机会。诸如“机会评估矩阵”和“真实与理想分析”之类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决定:

■ 我们的客户究竟是谁?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多少收益?也就是说机会的真实大小是多少?

■ 前期成本是多少?我们要投入多少钱才能进入这个游戏中?

■ 需要什么技能?我们有技术、销售、营销和领导等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吗?如果没有,我们将如何获得呢?

■ 谁是竞争对手?像我们一样的公司?还是没有经验的新一代竞争对手?

4.经常自省

当我们的环境改变而假设没有改变时,我们就会面临大的麻烦。因此,我们应该经常自省:对于客户、市场、竞争和资源,我们有什么假设?哪些假设仍然有效,哪些假O不再有效?

5.了解“弱信号”

篇2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这三个资本在数量上存在以下关系:第一,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如若不然,监管当局将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或削减业务规模以减少承担的风险;第二,账面资本≥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最终用于消化风险的资本是银行的真实资本,如果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时将经济资本的限额定得比账面资本高,真实发生损失时将没有足够的真实资本来覆盖损失;第三,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如果监管资本大于经济资本,则商业银行会采取资本套利行为,从而在不降低真实风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监管资本要求。综合起来,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存在着以下的动态平衡关系: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是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非预期损失是预期损失的标准差,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设定的置信水平相关,置信水平越高,需要的经济资本越大。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单项资产的非预期损失(UL):

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ULP)

ρij是资产i和资产j的违约相关系数。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如果XT是随机损失变量,z是概率百分比(即置信水平),EC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上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在时间T时,使银行免于破产的经济资本的最小值v要满足:

上式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乘数与置信区间之间的关系:给定置信区间,资本乘数是损失分布的标准差数的上限。一般而言,对信用风险,损失的分布函数为贝塔分布。置信区间与资本乘数的关系将变成尾部拟合的问题,尾部拟合要做的,就是找出置信区间对应的标准差数。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简单起见,一些银行干脆分配其所有资本金的18%-25%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银行整体的层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四、经济资本的作用

由于经济资本本身就取决于各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的风险,或非预期损失的实际数值,因此对之进行分配非常科学。一方面,各个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存在多少风险,就有多少非预期损失,就应该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具体而言,经济资本的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账面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并影响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2、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银行家信托集团(Banker’sTrustGroup)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此后,许多大银行都纷纷开发RAROC方法,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RAROC作为部门、人员、业务条线的考核指标已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

3、贷款定价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均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实施经济资本体系的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来确定贷款的定价水平时,贷款的风险越大,为该业务配置的资本金越多,为了使这笔贷款赢利,它必须满足最低的资本报酬率标准,即要使该业务的经济利润或经济增加值为正数。

其中风险成本相当于贷款中的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于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RAROC用银行的资本底线回报率来代替,就可计算出为取得资本底线回报率,银行对贷款索要的最低价格:

贷款价格=RAROC×经济资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

4、决策市场进出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篇4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宏观经济从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WTO过渡期保护已经结束,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从内部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进入了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关键时期,开始对法人治理机制进行完善。在此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定位,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本文将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实现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一、国际银行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纷纷进行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调整,业务逐步扩展到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领域,对许多以前免费的业务征收较高的费用,通过管理较松的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服务,与独资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以绕过法规限制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支付、融资功能,还具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从而以新的面貌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花旗银行,它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艰难的改革与转型之路,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并通过并购来实现经营范围的延伸、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特点是大力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积极开展综合经营,逐步开发网上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使花旗银行发生了巨大变化,花旗银行的总资产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23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2640亿美元,扩大了54倍,净利润则由1.4亿美元增长到178亿美元,扩大了127倍”,资本收益率从未低过18%,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赚钱机器”(郑先炳,2005)。

归纳这一时期国际银行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全能型经营的银行成为主流模式。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变化的环境,国际银行业力图通过并购打破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将业务扩展到保险和投资银行等业务领域,使自身的功能多元化。

2.自助服务平台形成了银行业新的相对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大多数银行都迅速组建起了包括网络银行和ATM等在内的自助服务平台。自助服务平台既克服了传统网点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客户服务的便利性,而且成为银行业削减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的战略手段(李仁杰,2005)。

3.重新重视零售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银行业都重新把零售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来发展。

4.国际化程度与海外资产数额不断提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企业市场的国界日益模糊,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经营风险和获取更大收益,并与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国际资本流动相辅相成。

5.以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保障业务转型。花旗银行在转型中重构了其三大业务板块的集团组织结构,即全球散户业务、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与全球公司业务,其中全球散户业务板块营业收入约占整个花旗集团经营额的56%。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

{一)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2004年以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国内银行业关于经营转型的讨论日益热烈,此期间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革,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这与上世纪70年代国际银行业推进经营转型时期相似。

1;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对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工业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强烈冲击,使潜在信贷风险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优化了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同时,在经历了宏观调控的考验之后,中小民营企业抗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和信用度提升,为银行法人客户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后的新变化,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国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潮流中赢得新一轮发展机会。

2.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个人财富明显增长,零售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现。200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7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美元。个人余融资源丰富,抓住零售业务市场,就意味着抓住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巨大的盈利机会。对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准确反应,不断研发和推出满足富裕客户要求的理财业务和满足大众客户要求的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衡量一家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标准,并将扩大银行的盈利途径,提高利润水平。

3.金融脱媒化对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冲击,积极延伸业务领域,有效衔接证券市场势在必行。我国目前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到2004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仅为17.1:82.9,与国际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3:7的水平相比,直接融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趋势目前已逐渐显现,金融市场投融资服务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特别是大型优质客户融资渠道逐渐增加,使得银行传统批发性业务扩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大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与资本市场衔接的产品,从而实现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有效“接盘”。

4.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对外开放进—步扩大,为国有商业银行推进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能力提出新挑战。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我国引进外资也位居前列,国外直接投资连年增长使“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逐步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客户群之一。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国内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为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巨大发展机会。

5.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凭借原有的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不仅无法保持原有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累积风险。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迹象,利率及其变动日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因素。从国外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其在转型期都经历了一个利率下降、利差明显缩小的过程。另一方面,汇率风险也在加大。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富有弹性,使商业银行的结售汇敞口头寸面临更大压力,结售汇收益将受到影响,商业银行控制汇率风险的压力加大。此外,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日益凸现,2005年金融系统的存贷差达到9.2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持有交易资产比重的提高和交易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对其资金交易收益造成冲击。

6.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出招,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经营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末,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同时国内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也通过推进综合经营,尝试向银行业务渗透,抢占银行业务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虽然面临分业经营监管逐渐放松的良好时机,但由于长期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储备、人才储备以及风险控制准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只有全面推进经营转型,启动开展综合经营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二)经营转型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

1.资本约束的不断硬化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模式正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任由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则资本金消耗严重,虽然通过股改上市补充了资本金,但是规模快速扩张将继续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而继续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又受到市场波动周期、投资者意愿、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单纯以信贷资产作为主要盈利来源并不能有效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差距,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为13.34%,资产利润率为0.55%,均低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银行19.86%和0.9%的平均水平。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以速度和规模为特征的业务发展模式在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已经难以为继,突破资本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经营战略及经营结构,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陈小宪,2004)。

2.盈利结构单一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潜力受限,职能定位需要从融资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其他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尤其欠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在中间业务方面,主要从事汇兑、等较低层次的业务,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仍处于成长初期。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狭窄最终反映到收入结构上(见表1)。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84%左右,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9%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

在倚重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下,无论是贷款增长放缓还是利差收窄,都将直接危及经营安全和盈利获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亟待确立新的盈利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建立一种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收益增长格局。

3.经营效率普遍较低,推进业务架构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

经营效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重要指标。在经营效率上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差距较显著,尽管其经营规模、营业净收入等总量指标大多数领先,但是人均资产、人均营业净收入、人均拨备前利润等指标均低于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国内股份制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更大。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人均总资产是汇丰控股的35.7%、花旗集团的40.1%、德意志银行的11.4%;人均营业净收入是汇丰控股的20%、花旗集团的16%、德意志银行的20%。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继承了专业银行体制下的沉重历史包袱,以及受金字塔型组织架构的制约导致系统资源整合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架构方面,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管理层次过多,报告链和决策链过长,营运和管理效率低下;在机构管理方面,行际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低效亏损机构严重销蚀了全行的经营发展成果;在人员管理方面,一方面存在大量冗员和单一技能员工,另一方面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僵化,人才外流的冲击非常突出;在营销模式方面,尚未形成适应市场、富有活力的营销服务机制,高端客户识别、价值评估、客户关系管理及差异化服务的水平较低,降低了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是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如果不在经营转型上下工夫,提高效率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含义、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含义与主要内容

当前在金融界讨论的经营转型与经济转型在概念是根本不同的。所谓经济转型,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界讨论的经营转型,是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组织产出和价值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指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产出和价值的增长。从内涵上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营转型的方向就是要彻底摒弃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彻底摒弃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为基础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经营转型所要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经营绩效和效率的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结构的动态优化,资产组合和业务组合的精巧协调,人才的合理匹配。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法人治理、业务结构、财务结构,甚至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优化结构是转型的核心;包括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等。完善机制是转型的关键,要充分运用机制的力量去推动转型,不仅要研究单个机制的完善,还要研究机制之间的相互推动,即机制链的问题。控制风险是转型的根本,转型的进度和深度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金融,银行-[飞诺网]

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应包括:

1.结构优化,由单一的传统银行业务结构转向综合的现代金融业务结构。业务结构由公司业务主导转向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并重,其中零售业务逐步由存款为主的被动型负债业务转向负债业务、增值型个人理财、效益型个人信贷业务并重,培育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优势业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在客户结构上,逐步改变片面偏向大户的策略,应该以效益为中心,重视中小企业,个人客户,重视发展个人中高端客户。在资产结构上,应该以经济资本为导向配置风险资产。在收入结构上,应该由利差收入为主转向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均衡协调(中国工商银行,2005)。

2.资源优化,实现内部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效用的最大化。在服务渠道方面,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低成本业务分销方式,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在业务领域上,明确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和业务资源。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方面再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加强网点布局和功能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和网点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围绕组织架构调整和核心业务的培育,精简机构和冗员,推动银行“瘦身”,降低经营费用。

3.内控优化,实现银行在各种市场条件下的安全运营。适应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交易资产、投资资产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二)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实施策略

为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的实现,当前应该重点采取以下策略:

1.理念转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国有商业银行原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专业银行,现在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首要和根本的是观念转变,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

(1)要树立资本约束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单一的以存款和贷款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彻底杜绝“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强化资本约束,摆脱片面、盲目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经营取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将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

(2)要树立长期绩效观。经营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市值的长期稳定增值。只有有效控制全部风险,在收益计量中考虑到所有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成本因素,短期回报和长期盈利才可能统一,银行的价值才可能在持续发展中稳步提高。因此,商业银行每做一项业务都要考虑承担了多少风险,付出了多少成本,得到了多少收益,必须切实强化对市场、资本、风险、成本、价值的认识,围绕以RAROC和EVA为核心指标的评价考核体系,确立业绩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风险的系统化控制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成本的全面管理和准确计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化。

(3)要树立协调发展观。经营结构调整优化是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经营结构产生不同的风险敞口,不同的风险概率对应不同的资本支持。包括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区域发展结构等在内的业务结构将直接影响风险的计量和经济资本的占用,而人力资源结构、财务资源结构和网点结构又通过影响业务结构而影响经济资本的占用和回报水平。因此,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贯穿国有商业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一条主线。

(4)要树立现代服务观;在服务理念上,要突出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将这一理念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产品设计、服务流程、组织架构上处处以增加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出发点。在服务意识上,要突出主动服务和整体服务,建立统一价值取向和利益机制基础上的联动体系,提高联动服务客户的自觉性和整体竞争力。在服务体系上,要突出差别化服务,通过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超值”、“增值”服务,增强对市场和客户的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服务手段上,要突出综合服务渠道,加大分销渠道的规划和整合,突出综合性精品营业机构、电子银行和客户经理三类重点渠道的建设,将最适合的产品通过最适合的渠道提供给最适合的客户。在服务目的上要突出提高效益,对原有相对单一的服务进行整合归并,由单一产品的分散营销服务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链服务转变,由单个账户的分散管理和价值估算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账户价值转变。

2.业务转型:实现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业务转型的实质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推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最终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变。当前业务转型的重点是要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突出业务发展重点,提高结构优化和配置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设全能银行。为了应对资本市场发展、资金脱媒化、传统存贷款业务收益增长放缓以及外资全能银行的竞争等一系列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选择全能银行的发展道路。建设全能银行,可采取与国外专业的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咨询公司合资成立专门机构的模式,也可以采取并购的模式,逐渐突破国内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障碍、技术障碍,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全方位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建设网上银行。当前的重点一是要完善网上银行功能,使其基本能够替代网点服务甚至优于网点服务,实现客户网上账户与消费支付相结合;二是要转变网上银行营销方式,变客户自我选择服务为银行主动赠送服务;三是要体现出网上银行无地域服务的优势,取消地域收费;四是完善网上银行绩效评价模式。

(3)建设零售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是国际大银行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和利润稳定器,国有商业银行应更加明确地把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经营转型的战略重点,形成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的经营格局。

(4)建设信贷银行。一是要不断完善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信贷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区域分类信贷政策,提高重点区域的信贷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顺应经济转型以推进信贷经营转型,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银行建设。三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改造流动资金贷款体系,以富有竞争力的新型融资产品替代原有的流动资金贷款。

(5)建设跨国银行。建设跨国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全球一体化经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3.流程转型:建立扁平化、业务线的组织架构。合理把握流程再造的幅度、广度和深度,稳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彻底转变,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1)推进组织机构重组。一是实施机构网点区域重组。二是推进机构扁平化改革,目标是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架构,既保留支行一级的经营单元,又对银行部分业务实行业务线管理。

(2)转变业务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服务效率。一是明确分层营销职责,提升营销层次。按照“哪一级审批,哪一级管理,哪一级营销”的原则改造营销流程,缩短审批环节,提高业务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行营销业务线管理。二是整合营销队伍,将支行层面的公司营销客户经理和个人营销客户经理整合,重点培养客户经理维护高中端客户的能力,实行一个口子对外。三是实行信贷内外部业务的前后台分离。

(3)改进网点管理,提高网点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效率。一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撤并低效网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区域网点,做到减量增效。二是加大网点综合化改造力度,推进网点经营转型。突破传统网点管理模式,把网点整合为多渠道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

(4)推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按照“前后台分离,前台延伸、后台集中”的思路,对原来层层递延、分散处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二级分行集中管理的模式。以“集中、高效、控制”为原则,凡是可以集中在后台处理的业务不放到前台处理,凡是能够集中的业务不分散处理,改变原有传统的业务处理方法,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4.管理转型: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商业银行各项管理机制建设,形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资本、风险、内控、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资本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应推行以经济资本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一是强化经济资本的约束,根据业务线或地区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科学配置经济资本,强化分支机构资本占用成本和资本回报的经营理念,使资本管理贯彻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实行风险限额管理,确定在经济资本约束下银行风险回报最大化的各类信贷组合风险总量和总体信贷风险总量,建立适应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需要的信贷组合和信贷结构框架,同时以经济资本管理引导资产结构调整。三是以经济资本管理突出区域战略导向,对资产质量好、资产回报率高、金融资源丰富、信贷风险相对小的地区配置更多包括经济资本在内的经营资源,促使其更快发展,提高整体资本回报水平。四是加强对各类组合资产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实现整体信贷结构优化的动态调整,力求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篇5

■一、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反洗钱意识淡薄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虽然组织员工进行了学习,但仅限于前期的培训,而没有建立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致使部分员工对相关知识浮于表面、理解不透彻,对反洗钱工作缺乏较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组织机构待健全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职的反洗钱机构和队伍,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反洗钱的组织形式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笼统地将反洗钱工作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人员,难以把反洗钱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各家银行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由营业部门负责,有的由保卫部门负责,有的由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职能不清情况较为常见。

(三)制度约束未建立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也未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目标考核的原因,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迎合客户需要,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审查标准,存款实名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技术手段落后

洗钱犯罪目前已公认为上游犯罪,洗钱手法和犯罪手段日渐更新,洗钱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科技化。而当前,我国的反洗钱由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与商业银行账务核算系统、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报告和监测系统,从技术层面看,难以满足高智能化的反洗钱犯罪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而且,受业务水平和工作内容的限制,一些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凭借自身水平,更是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反洗钱行为不主动,二是反洗钱工作没效果。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困境进行分析。

(一)反洗钱工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现实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商业银行按照法规要求采取反洗钱措施而投入的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制度,商业银行反洗钱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第一,制度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如按照“了解你的客户”标准制定对银行客户身份确认和信息保存的制度,建立严格的反洗钱检查和客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都会形成相应的成本。

第二,雇员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成本和培训成本,工资成本是指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而需要增加雇员的工资支出,如在管理层增加监察人员,在业务层增加专职反洗钱人员等;培训成本是指对员工进行反洗钱培训的支出。另外,我国的反洗钱法规还规定,金融机构需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第三,操作成本。商业银行在落实反洗钱法规规定的义务时,必然发生相应的操作成本。例如,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审查成本;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信息采集、归纳、分析成本;在交易记录保存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保管场地、管理人员费用;在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反洗钱调查方面,商业银行会发生相应的协查成本;在反洗钱业务培训和宣传方面,商业银行也会发生相应的费用。

间接成本指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指失去客户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商业银行因为履行反洗钱义务必然加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并对可疑交易执行上报制度,一些利用银行进行洗钱活动的不法分子,必然远离那些反洗钱工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洗钱风险,必然增加业务审查的程序和力度,这样势必降低业务处理的效率。当商业银行采取的反洗钱措施力度不同时,即使是正常客户也会选择程序简便、快捷的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因此,在反洗钱法规推行的初期,无论哪种性质的客户都可能有所减少,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手续费等各项业务收入减少。

2、收益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反洗钱机制中,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旦查出洗钱金额,按照我国现有程序先是冻结,后是上缴国库,商业银行根本无利可图,在这种命令式的管制政策下,加大反洗钱力度的边际收益几乎接近于零,因此,商业银行只要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不会为反洗钱工作做更大的努力。

(二)反洗钱主体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1、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及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时必须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但目前我国交易主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详细的客户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相对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关联企业、经营范围、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等信息有明显难度;二是客户身份及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识别。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犯罪分子伪造、变造证件资料的手段也愈来愈科技化与智能化,虚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身份证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对客户代办业务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在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的情况下,按规定商业银行需同时对人和被人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实并登记相关的身份信息。不过,该职责仅当金融机构明知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时才被履行,对于客户利用已开立的他人银行账户、银行卡进行交易,银行在发现交易涉嫌可疑之前是无从获知的。

2、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职能的不完整,有时向人民银行传送了一些不合要求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以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为例,《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18种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大多为定性标准,需要进行人工的判别分析。实行数据“总对总”报送以后,商业银行依靠总行开发的反洗钱报告系统自动筛选、生成和上报可疑交易。由于系统设置的参数条件宽松,同时当数据返还基层网点进行核对时,为避免发生漏报,工作人员往往全部予以确认,以至于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了大量的防卫性数据。而作为反洗钱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在实施现场检查前是无从知道具体情况的。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相符现象,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激励约束和信息识别这两个关键点。

(一)以激励机制为载体,提高反洗钱的内在动力

在反洗钱信息传递网络中,商业银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成本收益分析,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的收益与增加违规被查处的成本,是促使其提高反洗钱信息获取与传递质量的关键。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在反洗钱制度设计中充分加以考虑,有效影响商业银行的努力程度,适当补偿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的投入。同时,通过加大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检查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其反洗钱工作第一线的关键作用。

(二)以岗位职责为基本,加强反洗钱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岗位,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一线临柜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使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规范反洗钱工作的现场检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工作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可疑交易台账,完善反洗钱相关信息数据、报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严格控制反洗钱档案资料的保密和管理,严防泄密,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以风险分析为重点,建设反洗钱的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依法经营的应有内容,也是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制度建设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不仅应将反洗钱要求纳入业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系统,保证本机构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等基本制度有效发现、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协助反洗钱监管机关和司法部门发现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更为重要的,应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客户特点和风险特点相适应,并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变化和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为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应按照《反洗钱法》的要求,明确相关负责人对本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在反洗钱方面体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则。

(四)以客户身份为关键,实施针对性的识别措施

客户身份识别是减少客户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关键。虽然《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如何区别不同客户、不同业务采取识别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商业银行的执行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具体业务中,商业银行要针对目前普遍认为很难做到识别账户所有人之外的实际控制人或最终享有账户利益人的情况,对法人和实体采取合理措施了解该客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重点关注与特定洗钱高风险国家有关的客户,尤其是多头开户、频繁划转资金、法人结构复杂、现金偏好高的客户。按照反洗钱国际标准,逐步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高风险的业务和客户,实行加强型的客户身份识别;对中等风险的客户采取标准或加强型客户身份识别;对低风险客户则可以采取简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五)以可疑交易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监测体系

商业银行要针对总对总报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报告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交易监控系统,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交易特点进行分析,掌握合理的交易曲线,对不符合交易曲线的客户进行重点监控或上报可疑交易,适时根据可疑交易特点和洗钱案例调整交易监控系统的参数,以追求对可疑交易抓取的最优化;建立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在人工分析上的分工与合作,如现金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一些不合理的大额取现,通过客户提供的现金付款依据、用途,判断大额现金提取的合理性,账户管理部门重点应关注短期内频繁开销户或多头开户情况,国际业务部门应关注跨境资金流动的合理性等。

(六)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高员工的信息鉴别力

商业银行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技能出发,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实际效果。要选拔一批既懂金融、外汇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反洗钱队伍,着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反洗钱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较高反洗钱水平的人员队伍。要提高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促使他们对当前洗钱的严峻形势及反洗钱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反洗钱在工作中形成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尽快培养一批反洗钱具有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能够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快速判断。

参考文献:

[1]黎和贵.中国式的洗钱手法及治理对策[J].深圳金融.2003(5)

[2]芦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激励机制[J].审计与金融研究.2007(11)

[3]师永彦.对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增长过快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7 (19)

篇6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篇7

商业银行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西方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 地位,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方位的服务及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其他任何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无 法替代和比拟的。特别是最近十多年间,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的兼并浪潮 ,其规模成倍扩大,对各经济部门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以几何级数增加,已成为现代经济运 行中必不可少的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进入和竞争已成为 中国银行家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如何改善自身的经营 管理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关键。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特点与趋势

近二三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 经济、社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也因此而变化。为适应这一系列的 变化,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了经营策略的调整,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 经营管理方式上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势:

篇8

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银行为抵御各类业务风险应该保有的资本额,在数量上等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经济资本管理是指在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和方法的基础上,以资本制约风险资产的增长,将经济资本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并确保获得必要的回报,使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与风险承担能力协调。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顺应国际监管的要求,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面临风险日趋复杂的现实下,注重内部资本管理并超越资本监管的要求而产生的全新管理理念,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需求,计量经济资本实际上就是计量非预期损失(在险价值,V A R),它的范围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不仅包括表内的信贷类资产,而且包括表内的非信贷类资产和表外资产。所谓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可能产生的损失。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大都采用内部系数法,经济资本系数为各项业务(资产)的资本需求比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公认的方法和模型,各商业银行的计量有所不同。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需要

资本是否充足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以监管资本增长作为经济资本增长的基础,使风险资产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的需要

经济资本的计量就是对各类资产业务风险的计量,因此,经济资本能直接反映各类银行资产的风险状况,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业务上。从而优化业务结构。控制风险资产总量,降低总体风险,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促进区域结构调整,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

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建立经济资本回报约束机制,在督促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发展业务时必须考虑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回报率高低。将有限的经营资源合理摆布到风险控制力强、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区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效益,实现内涵式增长。

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建议及措施

(一)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必须将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贯穿于每一个管理层、每一个一线营销人员,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获得银行股本高额回报。

1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必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或进一步完善符合国家监管部门规定、国际商业银行管理惯例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建设使经济资本管理得以落实和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商业银行一种长久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2 细化经济资本管理流程。经济资本管理流程要涵盖业务经营的始终,使一线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一目了然,易于操作,使经济资本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二)优化存量资本,合理分配和配置增量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经济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既有的存量业务形成的资本。也包括新发展业务所需的增量经济资本,如何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说到底就是如何使存量资本得以优化。科学合理配置增量资本,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高经济资本回报。

1 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努力降低经济资本占用。一是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二是加快收入结构调整,积极拓展收入渠道,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三是优化存款结构,加大低成本存款组织工作力度,提高低成本存款占比,努力降低成本支出。四是通过细分客户,调整资产业务品种,抓好客户结构调整,统筹规划资产业务发展,夯实业务经营基础。

2 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要按照客户贡献、风险以及业务性质差别化制定价格,全面考虑内外各种因素,除了短期效益的测算外,还要对客户的重要程度、发展前景、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建立包括经济增加值、业务发展潜力等多维度的分析模型,规范贷款定价管理,采取差别化的贷款定价策略,提高资本回报。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以回报率要求经济资本配置

篇9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迅速采取行动

(一)成立风险化解团队,摸清担保关系

存量信贷客户一旦出现担保风险苗头,要迅速成立由经营部门、法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平台行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风险化解团队,加强客户与保证人关联关系以及担保链结构方面的调查,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旁敲侧击关联企业、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等方法,摸清担保关系及担保额度,绘制出担保保证关系示意图,厘清其中复杂的关联关系,尽量做到隐蔽问题明朗化。

(二)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户施策,多措并举

在处置过程中,团队成员要树立“逐步化解风险,不退死,不死退”的指导思想。对于处于担保链条中企业,逐户分析其目前经营状况及偿还能力,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分别采取立即回收、到期后回收再贷、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变的前提下追加担保措施、分次还款等方法,用时间来慢慢提升企业自身化解能力,以防“多米诺骨牌”效应凸现。

对于互保、连环担保关系复杂,融资总额较大的担保,对形成担保的主要保证链条进行切割,实现“大圈化小”,降低圈内企业保证担保方式集中度;或对担保风险传导的高危环节进行预警,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尽快隔离风险,防止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对于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但是有市场、有客户、有核心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企业,不盲目抽贷、压贷、缓贷,可通过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大限度保全商业银行债权。

对借款人满足信用贷款条件的保证贷款,充分体现“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信用类信贷产品(如建立商业银行的“信用贷”系列子产品:“善融贷”、“结算透”等),并将提高企业综合贡献度、扩大产品覆盖率作为风险补偿措施。

对于一些较难压缩融资总量或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的担保贷款,可以考虑采用信贷产品改造的方式,即对传统的“流而不动”的流动资金保证贷款进行改造,转变为对应物流、现金流的贸易融资等风险较低的产品,从产品上控制融资风险,降低风险暴露。

对于借款人偿债能力不佳、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关联关系复杂或圈内企业存在违约记录的担保贷款,可以将担保贷款风险化解与潜在风险贷款退出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相结合,通过多收少贷、只收不贷等措施积极压缩收回担保风险融资。

对于市场发展前景不佳,甚至属于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或资金无盘活希望、有贷款诈骗嫌疑,甚至躲避还贷、逃废债务的,商业银行要及时采取诉讼手段,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三)充分借助当地政府与协会的力量

处置过程中应充分借助政府、企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单位的力量,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制定详细的工作预案,对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按步骤、有次序、讲策略、多方法,有理有节。既站在区域大局引导政府按照有利于商业银行来制定政策,又要在关键时刻亮明商业银行的态度。通过他们的资源及力量,为企业出谋划策,寻找出路,既可以防范出现区域性风险,又可以确保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受损,起到双管齐下之成效。

二、齐心协力、多策并举,共同化解担保贷款风险

(一)贷前调查阶段

在营销环节,经营部门调查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企业时,应采取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企业如实提供对外担保信息,通过查询人民商业银行信息征询系统、实地走访、与企业主面谈等方法,多方了解企业的担保状况。对第三方企业保证人,要严格准入管理,加强保证能力评估及动态监控,通过对保证人情况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分析借款人和保证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借款人在他行融资担保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等方法,全面掌握企业在他行贷款的担保情况及或有负债情况,分析客户所在担保的总体风险状况。

在客户准入时,应将控制对外担保作为前提条件,严格执行企业客户准入管理要求的规定,“对外担保接近或超过其净资产半数的过度担保客户列入高风险客户,在新客户营销时应予以回避,对存量客户再次合作时只能减额办理。

要把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授信额度控制和贷款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转变风险管理中过度依赖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做法。比如,单个企业客户的贷款需求必须有真实交易背景作为支撑,根据企业销售规模与经营周转速度合理核定贷款额度,其贷款额度必须有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覆盖。

业务部门在确定客户授信方案时,要大力提高抵质押贷款比例,合理控制保证贷款占比,对超出代偿能力的保证贷款,要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及时追加抵质押等增加更为有效的担保措施,提高第二还款来源的风险缓释作用。加强与政府、协会、优质保险公司的合作,通过风险补偿金、履约保证保险等,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对客户的对外担保进行总量控制,将企业的对外担保控制额作为授信的持续条件,在业务申报书中进行明确阐述。

(二)信贷审批阶段

篇10

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商业市场的客户经理,需要正确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用专业的服务素养赢得客户的信任,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打动客户,影响客户的决定,最终赢得客户的信任。

1 商业银行优秀客户经理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愿意对运营绩效负责;能够在发展市场营销技巧以及在鼓励他人去完善新的方法等方面比别人看得更远;能够努力做到对事情有预见性;善于向他人表达其观点和看法;具备根据本职工作进行广泛而深入思考的能力;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策略,能很快将其付诸行动;能够有效地利用银行内外的一切资源;能与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能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其建议提交给高层管理者,能有效地说服别人接受其建议并且能知道如何从其它部门获得必要的支持;能主动向上级管理者提供关于业务状况的重要信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管理部门来询问;懂得如何去了解客户对产品和营销活动的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敬业爱岗、守信、遵纪守法、办事效率高、经营作风稳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

2 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的措施

2.1通过培训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专业技能

传统填鸭式、培训+考试、学行/分行文件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培训的需求了,现代培训更应当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型模式。此外,除了邀请外部金融专家学者授课,也应在商业银行内部推广老客户经理对新客户经理的“传帮带”制度,让个人的知识不断转化为组织的知识。甚至商业银行还可以着手组建内训师队伍,让各条线的总经理、优秀分支行长、优秀客户经理分别承担相应的授课任务,确保商业银行内部经验和知识的有机传承。

除了培训方式和讲师队伍外,培训内容是最重要部分。想要切实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培训内容需要涉及全面。除了传统的产品、业务专业知识培训,还应加强各种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的培训,如针对成功或者失败的营销项目进行实例剖析和研讨等。此外,还可邀请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家定期围绕那些没有被风险管理部批准或者获得批准的案例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掌控能力,也有助于加强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的“换位思考”和沟通交流。

2.2通过日常工作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科学的日常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经理的整体素质。日常管理可以包括工作日志、基础资料整理、周期性总结计划等内容。工作日志管理,要求客户经理每日工作日志,对一整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记录,记录问题和收获,通过管理客户经理工作日志,了解其工作状态,及时给予肯定或调整,解决他遇到的问题,长期以往,客户经理的能力会有明显提升。对于银行工作者来说,很多经受的资料的都很重要,每日整理清楚各种基础资料,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通常情况,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是有任务要求的,指导、监督客户经理每月按照月度营销流程编制营销工作日计划,并检查、监督客户经理执行,指导客户经理开展营销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服务措施与拜访计划,每月对客户经理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客户经理根据目标计划开展工作,更能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2.3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有助于激发客户经理对本职岗位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现指标的动力。业绩考核关键是要做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考核指标的制定有五大原则,包括具有弹性、可以度量、双方同意、可以实现和有时限性,即对总目标要分段分解。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考核指标主要有收益、各项银行业务指标、客户关系的发展,要细化对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的管理,并通过参考零售客户对客户经理的评价来评估服务的好差,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估客户经理的工作,将其工作与收益绑定,刺激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经理每年度进行考评,对客户经理上年度的工作绩效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优胜劣汰,进一步促进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2.4通过个性化指导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作为一支营销团队,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而每个客户经理在团队中的表现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仍然会有存小异的地方,这就需要对每个客户经理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客户经理虽然有统一的专业素质要求,但毕竟性格迥异,有信心不足型的客户经理、优秀型客户经理、缺乏干劲性的客户经理、骄傲自满型客户经理、虎头蛇尾型的客户经理等等,他们面对的银行客户和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针对客户经理的不同状况给予个性化指导,才能有效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客户经理是银行服务的关键人物,是商业银行服务窗口中的窗口,对于维护客户、挖掘客户潜力、拓展客户、提升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目前金融形势严峻,除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在占领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非常需要一批整体素质较高的综合型客户经理。银行可以通过培训、日常工作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获得这样一批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游智.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研究[J].魅力中国,2013,26,6364

[2]徐青.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之营销服务模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8284

[3]李静秋.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管理[J].市场周刊,2013,11,130131

[4]王芳.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培养与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3,9,3233

[5]张军.组织实施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贷款管理服务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7,94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长期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随着1980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关于推动联合的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提出鼓励银行尝试办理信托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信托机构。20世纪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商业银行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证券部,经营企业证券的发行等业务。

随着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巨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而致使金融业秩序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混乱。此后,国家开始全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和证券业要实行分业管理。两年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分业管理又赋予了法律角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选择应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回顾世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选择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德国出现混业经营到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不得不实行分业经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及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程度开始减缓,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欧美国家和再次转向银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如今,众多西方大型银行已成为提供银行、保险及投行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应该转为混业经营,还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呢?

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993年以后,中国逐步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运,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现实显示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着很多问题。

(1)分业经营体制反而加大金融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局限在贷款和存款业务,且贷款业务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上升,业务收入不能弥补支出、产生大量金额的亏损。保险公司则只能把收取的保费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一些债券,保费资金没有用活。一些保险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无法满足客户理赔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现亏损状态。证券类机构也面临相似困境,由于融资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时,不少营业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涨时,又出现证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改善自我运作能力的现象。分业经营的体制已导致多种金融机构孤立运营的局势,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2)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丧失了自由性。金融机构只能根据分业经营的各种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业务,监管部门众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法律基础薄弱。

一方面,相关法律并没有联系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抽象且无参考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律条文较多,但是涉及监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混业经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需要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选择。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混业经营,可以达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减小资产风险、增加运营效率的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结构缺乏多样性,其中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很高比例,其他种类的资产占比非常小。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0%。其中七成的信贷资产又流向了国企。这种构成比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大,万一出现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许多企业将破产,而最大的受害者则会是银行自己。正如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一样,银行的资产在混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可开展保险、投行等多元化业务,资产组成单一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进而使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2)混业经营体制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已满十年,外资银行涉及更多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资银行的优势在逐渐减少。而国内的外资银行依托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软硬件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便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正如上述分析,欧美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去管理资产,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减少成本、提高业务机会及盈利能力。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传统单调的存贷款业务明显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被混合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3)减少监管成本。

目前我国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考虑。然而,所带来的弊端是几个部门自成体系,互相缺乏沟通,给被监管机构带来机会利用法律漏洞体牟利。例如银行偷偷将信贷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行为在监管上会因为监管部门较多而遇到很大难度。

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全能银行与金融集团两种。后者又细分为各类金融机构独立运作、银行直接对证券及保险公司控股与金融控股公司三类。从我国现有法律及监管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确保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且自身具有灵活性与一定规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3.2 进行产品创新,发展电子银行

混业经营是产品创新的土壤,商业银行应遵循现有法律,合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拓展业务合作的空间,用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户,从而使本土商业银行具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与实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户喜欢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减少去银行的路上及在网点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混业经营、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组成的“三会”与人民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初衷是专心监管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显的缺陷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固然是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立即进行转换,无论是立法等硬件还是寻找全面型人员等软件方面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沟通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各自掌握的数据录入一个共享数据文件库里,已达到减少真空地带带来的风险及重复监管带来的成本损失。

第二,提升监管水平。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是持续的、定量的,而非单次的、定性的进行监管。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学习欧美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提高审慎监管、持续监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积极与世界监管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交换意见与想法。

第三,改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内因决定外因,监管当局的监管围绕着银行良好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自控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操作风险,真正的发挥内控的强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赖外部监管。

3.4 引入复合型人才

引进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注重对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进行轮岗工作等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由单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最终愿景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外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具有充足、明显的理由。我国也已具备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本土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途径,又快又稳的转向混业经营。在转变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监管当局应完善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多种手段,使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秦厉、邱群霞.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J].金融观察,2005(9).

[2]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J].银行法律论丛.

篇12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三个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这三个资本在数量上存在以下关系:第一,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如若不然,监管当局将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或削减业务规模以减少承担的风险;第二,账面资本≥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最终用于消化风险的资本是银行的真实资本,如果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时将经济资本的限额定得比账面资本高,真实发生损失时将没有足够的真实资本来覆盖损失;第三,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如果监管资本大于经济资本,则商业银行会采取资本套利行为,从而在不降低真实风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监管资本要求。综合起来,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存在着以下的动态平衡关系: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是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非预期损失是预期损失的标准差,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设定的置信水平相关,置信水平越高,需要的经济资本越大。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 ×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单项资产的非预期损失(UL):

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ULP)

ρij是资产i和资产j的违约相关系数。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如果XT是随机损失变量,z是概率百分比(即置信水平),EC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上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在时间T时,使银行免于破产的经济资本的最小值v要满足:

上式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乘数与置信区间之间的关系:给定置信区间,资本乘数是损失分布的标准差数的上限。一般而言,对信用风险,损失的分布函数为贝塔分布。置信区间与资本乘数的关系将变成尾部拟合的问题,尾部拟合要做的,就是找出置信区间对应的标准差数。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篇13

1990年,波音公司研究员Tomc audell和他的同事在设计一个辅助飞机布线系统时提出了“Augm ented R cad-ity”(简称AR)概念,是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因此,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并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画面或空间。

AR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它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增强现实提供了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

一、AR技术主要特征及应用领域

(一)AR技术主要特征

首先,融合虚拟和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和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中来,以实现对现实场景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和解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场景中实现与现实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解。增强的信息可以是与真实物体相关的非几何信息,如视频、文字,也可以是几何信息,如虚拟的三维物体和场景。其次,实时交互。通过增强现实系统中的交互接口设备,人们以自然方式与增强现实环境进行交互操作,这种交互要满足实时性。第三,三维注册。“注册”(此处可以解释为跟踪和定位)指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物体与真实环境进行一一对应,且用户在真实环境中运动时,也将继续维持正确的对准关系。

(二)AR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AR技术可广泛应用到军事、医疗、建筑、教育、工程、影视、娱乐、家居、工业、旅游、电商等领域。例如,瑞典著名的家具品牌宜家在2005年推出一款“IK EA N ow”应用程序,消费者通过用手机摄像头扫描房间,放置软件中的家具,达到体验不同家具放置的效果,并且打出不用担心买到错误家具的广告语,解决了消费者的不安心理,这款AR广告程序满足了消费者在线购买产品的欲望。同时,AR技术可在医学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可以帮助医学学习者建立对人体系统的立体动态概念,观察内部活动、模拟手术实践等。微软在AR眼镜的会上就展示了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潜力:只需随手一拨,就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人体结构,还可以单独观察某一器官的运动。它可作为一种可视化手术辅助工具,用图像来指导外科手术的完成,协助医生在可视化环境下精确完成手术,赋予医生“透视功能”,使医生更加具体的了解病人体内的情况从而确定手术的精确位置。

二、AR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

目前AR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和产品营销方面尝试使用AR技术。如马来西亚银行为追求世界最新科技潮流,同时为给顾客带来更便捷、更高效率的服务和即时满足感,了首个增强现实移动银行应用,可支持手机扫描条码。这款应用可以允许顾客查询自己的账户余额、信用卡消费记录、随时随地进行转账。这款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顾客对实体银行或者ATM机的需求”。南京银行“你好银行”用A R技术推出的“发现你好”功能,正是紧随AR技术发展趋势,开创性的将AR技术与你好银行营销推广相结合,为“你好银行”客户提供耳目一新的互动体验。客户只需打开南京银行你好银行APP,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任一南京银行或你好银行Logo即可随机获得一个以AR效果呈现的奖品。这是南京银行“你好银行”近期特别策划的客户互动体验场景。

此外,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打造的“北京分行AR”APP是北京分行为高端借记卡用户打造的“增强现实”媒介平台。它能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信息集成,实现实时交互。这种全新的多媒体交互形式能运用文字、图片、信息图、平面动画、3D动画、语音、实拍视频等手段,生动地向持卡人及时讲解平安借记卡的使用场景、最新营销活动、增值服务权益等有用信息,以方便持卡人更好地使用该系列信用卡。初次上线使用,北京分行将扫描点设在白金及以上借记卡左上角的“平安银行”Logo之上,内容为展示高端客户的权益,通过理财经理、大堂经理的展示达到营销信息推送目的。

三、AR技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应用前景

(一)网点建设规划、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

AR技术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建设规划及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采用AR技术将规划效果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以直接获得规划的效果供评估决策,能使决策更加科学。营业网点建设规划及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包括营I网点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内部装修、设施的布局等内容。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建设规划及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方面的现行做法主要是由基层支行通过对拟建或拟优化和功能改造的营业网点所在地现场考察,综合考察周围的经济金融环境、交通环境,如所在地的物流、各类市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居民小区、已有其他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交通环境等情况及网点建设或改造成本,做出需求报告及图纸,报上级行审查审批。上级行审查审批人员主要是根据基层支行的需求报告做出决策批复,基层支行根据批复选择开发商对营业网点进行施工建设,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没有客户、网点员工的参与,营业网点施工建成前也无法将建成后的网点场景效果呈现给上级行审查审批人员、客户、网点员工评价。如果基层银行利用AR技术做成网点建设规划或网点布局优化和功能改造需求报告及电子资料,上级行的规划建设审查审批人员可以看到拟建或功能改造的营业网点的地理位置的实景情况和周围环境,以及网点建成后的场景效果。在正式实施前可以请网点员工及周围不同类型的客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避免由于营业网点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二)员工管理与培训

AR技术在内部员工和资产管理方面,如员工考勤、固定资产管理、信贷资产管理等方面前景开阔。现行员工考勤方式主要是刷卡方式,实际操作中存在员工请人代刷卡导致考勤不准确情况。如果利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R技术,商业银行可通过识别员工的脸部特征来确定员工的身份进行精准考勤。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AR技术制作AR固定资产管理卡片、贷款管理卡片来加强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通过扫描AR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可以了解该固定资产的购买日期、价格、厂商、管理单位等信息:通过扫描AR贷款管理卡片了解到该笔贷款的发放对象、发放日期、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和利率等要素,同时能够查询贷款调查人员、审查审批人员、管理单位、客户还款情况等信息,了解贷款的抵押物权证及相关合同的保管情况。

AR技术在员工培训方面有应用潜力。在员工培训中,运用AR技术有望成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AR技术可以增强培训体验,更加贴近真实,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知识丰富的学习环境、一个没有银行资金损失和信誉损失风险的操作环境。在营业网点柜台业务培训时,新员工可以利用AR技术为电脑生成的虚拟客户办理业务,同时一切都在真实训练环境中进行。虚拟客户能对新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实时反馈,而新员工可以记录和重放训练过程。例如,银行对员工进行信贷业务培训时,运用AR技术,计算机能够根据培训目的,生成虚拟相应企业。这样员工可以运用现实中的信贷政策和工具对虚拟企业进行信贷操作训练。同时,对员工进行银行财务会计业务培训时,银行可利用AR技术使电脑能够根据培训目的,生成虚拟的银行分支机构,这样员工可以运用会计知识及政策在虚拟银行上进行财务会计业务训练,并且在财务会计训练过程中实时跟踪各个环节和流程。

四、AR技术在商业银行对外营销和服务应用前景

(一)产品营销

AR技术在产品营销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商业银行现行产品营销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营业网点摆放宣传折页、展架来宣传产品,或者通过网点客户经理或大堂经理和柜员向客户推介相关产品。营业网点用摆放的宣传折页、展架来宣传产品,由于主要依靠文字和图片来宣传介绍产品,内容枯燥效果欠佳,同时银行员工在向客户推介相关产品时,由于员工语言表达能力及对产品熟悉程度的差异,营销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基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AR技术能将银行抽象金融产品可视化、形象化,从而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认知程度和申办意愿。AR卡册、传单、卡片等宣传资料的应用将带给商业银行营销宣传方面创意空间,升级传统物品资料宣传方式,解决传统物品宣传资料无法把产品以更深入的互动方式介绍给客户的问题,带给客户视觉和影像的全新体验,为商业银行突显品牌效应。商业银行也可通过AR技术开发商开发出产品和业务宣传资料,能声形并茂、清晰准确地宣传产品,并能让客户模拟使用产品达到体验效果,增强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AR技术,让客户通过手机扫描环球旅游信用卡的AR宣传资料,就能模拟在国外旅行时购物、住酒店、就餐的用卡情景体验,达到增强客户的办卡意愿的目的。

(二)建立金融超市

商业银行通过建立AR金融超市,将其设置于营业网点客户大厅或ATM机具场所进行营销。AR金融超市只需几平方米的空间,客户通过裸眼只能看见AR金融超市招牌及业务指南,而通过AR设备则可看到一个完整金融超市,超市产品展柜上放置了数字形式的金融产品。用糁恍柰ü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产品,就可以了解产品的功能、特点、申办条件及使用方法。同时AR金融超市可利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R技术确定客户的身份,获取客户在银行的信息资料后向客户自动推荐合适产品。客户通过筛选,可对符合申办条件的产品添加至网络购物车,完成购买或申办。AR申办产品完成后,客户可选择在营业网点领取申办的产品,也可选择在客户单位或家中收到银行寄送的产品。

(三)客户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