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化建设的建议

绿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14:55: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绿化建设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绿化建设的建议

篇1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篇2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1996年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NET开发平台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包含很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数据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可再利用价值。.NET开发平台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都有共同的标准和规格,存在较好的兼容性,能够解决过去城市绿化管理中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无法使信息产品彼此实现兼容的问题。这一开发平台在我国各城市的绿地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三、构建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议

建设城市绿化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与管理,又包括数据的分析与维护。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管理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建设,绿化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元数据库的建设,确保空间和非空间的数据能够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一体化集成。第一,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绿化规划数据和绿化现状数据库;第二是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植被规划目标、系统资源的属性数据和有关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的元数据。

建设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城市植被地理分别的信息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效率,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很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任务都是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在各项管理中存在大量杂乱的、分散的资料和数据,因此建立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并为城市绿化管理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杨凤海.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8).

篇3

当前,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在兴起,新农村方兴末艾,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这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目前情况看,在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雏型已经展现,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美好前景。但据笔者观察,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绿化、美化,相对滞后,致使已经成型的街道和居住区,因缺少植树绿化美化,夏季水泥和马路酷暑难耐,冬季空旷街道则寒气逼人,有点美中不足。

1、新农村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脱节

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独立完成的,造成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所以农村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1.2建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衍变,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设住宅越来越多。在一些村庄,由于住宅建设的放任无序,加之一些农民显富、攀比等心理影响,致使一些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乱,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极大浪费。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建筑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视觉美感的要求。

1.3已经富起来的村镇园林绿化建设急需引导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宾阳县出现一批富裕村镇,但是这些富裕农民在建设由一栋栋别墅组成原村镇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投入与园林美化的最佳“性价比”。如果在园林美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可能这些富裕村镇会成为主人留连忘返的风景地。

1.4各类构成园林绿化的空间要素破坏村镇景观

除了民居公共建筑外,院落、绿化、道路、桥梁、牌示等作为总体园林美化重要构成要素的各类构筑物的设立也大都缺乏园林绿化美感。其中有些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欠发展,而是由于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的低下。

1.5新农村园林美化绿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现在农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农村公共空间及宅前屋后个人空间残留的景观滞后,多是居民建筑夹缝中保留下来的破碎区域,缺乏系统的规划。

1.6村镇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农民园林绿化意识还未形成

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乡镇政府主管机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还是各类建筑的所有者,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建筑和村镇园林美化意识还处于蒙胧状态,没有意识到园林美化建设在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性。

2、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原则

2.1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应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行为心理,使园林美化同时具有景观、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

2.2因借原则

因地制宜,借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与景观要素提升新农村开发的环境效益。根据宾阳县环境特点,在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特征,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辖区域的古树、名贵树种。在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上,栽种本地特色植物,形成独特的园林美化。

2.3生态原则

新农村的园林美化建设不应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模板,乡村一举成名自有它的魅力――生态。因此坚持生态规划原则,减少非功能性的硬化,创造生态优良的新农村环境。

2.4和谐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创造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位。此外,在农村设计园林景观时,切不可与农田争土地,要在农田以外的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湖泊、庭院上做文章,最佳作品便是园林、农田、庭院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5经济原则

农村园林绿化建设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原因一直处于尴尬和被忽略的地位, 所以在进行园林美化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和注重经济合理性,以绿化为主,水景、小品等设施配置可适当减少,同时在设计这些景观时,不仅要考虑考虑一次性投入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2.6持续原则

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并具有城市园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保护、美化、游览、创造财富四大功能,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建设生态的农业生态观光村、优美的园林景观旅游村,吸引大批城市游客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

3、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内容方向

3.1在公共景观建设上突出乡村空间特征

传统农村都注重公共空间营造,宗及附属的“风水点景”是当中的集大成者,是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如市集、庙会、祭祀等活动场所。此外村委会也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首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结合这些已有的公共空间做成景观绿面,形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同时也建成村庄中的形象标志。

3.2在绿化景观建设方面,突出乡土特色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本着“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栽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边片林合围”的园林建设目标,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要有现代化气息,人性化设计理念,注重服务功能完善,绿化、美化、香化居住环境。在绿化过程中注意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的有机搭配,既有适宜观赏的雪松、石榴、腊梅、棕榈、玉兰等,又要有杨树、柳树、梧桐、国槐、苦椿、合欢等夏天冠大叶密适宜纳凉、冬天叶落枝枯,增强视线的本土大型乔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柿子、石榴、墨桔、葡萄、枣、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四季常绿的大蒜、葱、韭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南瓜、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同时注重沿街路灯、休闲广场草坪灯、街心花园的亮化工程。

3.3其他景观设施突出节约型建设

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所以设置儿童、老年活动健身锻炼场地和器械,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以亭台、水榭、假山等适合农村环境所需的小品为主,形成简洁美观。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用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

结束语

在新农村绿化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进行各项具体规划,制定一套针对性强的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原则,以达到新农村生活环境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大连走活三步棋建设生态文明村》责任编辑:康永兴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06-8-22

[2]《科学时报》2006.3.29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8-45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从旧村改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朱 2006年06月02日

[5]《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t望新闻周刊.2006.2.20

[6]《新农村建设不要背离城镇化进程》中国建设报 作者:刘吉吉2006.2.7

篇4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旨方向,是城市建设的环境基础和容貌标志,也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园林绿化是在改善环境、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生活空间以及稳定的城市绿地的基础上,使用生态学知识原理,利用植物的成长交替规律,在城市中建设合适合理的城市绿地,再现城市生态风貌。现今社会,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速度非常快,这样使得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保护环境,让城市成为可持续可循环的绿地环境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城市绿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是城市里的天然氧吧。园林中的苗木可以吸滞粉尘,是城市天然的吸尘器。一些植物能够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一些病原菌。城市园林绿化还能够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2、园林绿化建设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削减疲劳,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现代城市里高楼林立,城市街道车辆往来如梭,过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容易产生压抑、疲劳等不良情绪,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内心追求。城市园林建设就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种植到城市中,使用园林建造手法,形成城市中的自然园林,把城市建设成为自然和城市相融合的生态城市。这样一来能够美化市容、优化人居环境,还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和精神需求。现在很多城市中的公园绿地里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晨练、娱乐,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地。

3、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想要使之能够永续利用,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这个城市环境的好坏就非常重要,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是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不可或缺的。

三、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点

在园林绿化时须注意以下特性:(1)公共性。城市园林建设,就是要在城区、近郊、远郊等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效益。(2)可持续性。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3)协调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从多角度协调各个微观群体,进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4)多层次性。鉴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绿化面积少的特点,要实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从而提高绿地面积指数,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增强。

四、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建议

1、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而且,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尊重当地原本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群落,尽可能的保持该城市自身原本的特色,引入的植物也要与当地的特定生态条件相适应。例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在这一方面就十分典型,该市依山傍海,充分利用海堤、山体、湿地、海港等现有地形,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上,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原则,将城市的性质确定为“山海相拥的生态旅游城市”。

2、正确选择绿化植物

绿化植物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功能效果、艺术效果。连云港市是海滨城市,土壤盐碱化、海风较大,所选苗木品种要具有耐盐碱及抗风性能,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具体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树种选择:第一,在乔木的选择方面,秋季能够变色,冬季可观树形;病虫害少、寿命长、治理费用低且枝叶无异味;能体现行道整洁、分枝足够高、叶片紧密且能成荫。例如,法国梧桐、雪松、银杏、广玉兰、榉树、水杉、合欢、馒头柳、白蜡、栾树等。第二,在灌木的选择方面。要选择枝叶丰满、植株无刺、繁殖轻易、耐修剪、耐灰尘和路面辐射的灌木。例如,金森女贞、红叶石楠、大叶黄杨、龙柏、海桐、锦带花、红瑞木、金边黄杨、海棠、迎春、棣棠等。第三,在地被植物的选择方面。要根据气候、湿度、温度以及土壤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地被或草坪品种。例如矮生百慕大、丝兰、景天、麦冬、绣线菊、连钱草,大花萱草,狗牙根等。

3、确保园林日常养护工作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林木和苗木的检疫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易发性病虫害的检疫力度,一旦发现有毁灭性病虫害的林木,需要及时就地砍伐销毁。对于易发性病虫害则需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其次,要加强抚育措施。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建设之上,因此,在园林日常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果进行建筑施工,必须要将清除建筑污染规划到日常养护工作当中。树木栽植完成后及时支撑、浇水、施肥。而且,需要注意,要随时对林木进行监测,掌握林木的生长动态,一旦发生异状,要及时采取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及园林绿化法制建设

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目前市场机制仍然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并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园林绿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色生态意识,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还要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生态结构、植物生境、养护管理目标及绿化关键技术等。同时,我们应普及科学绿化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董新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J].建材与装饰.2012

篇5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已经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使人类懂得人类与自然必须是一种共存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园林绿化是环境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1.园林绿化功能

园林绿化是人类通过种植一定的园林植物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运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与运行的一般规律[1]。它在城市中起到了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净化空气

O2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而人类在呼吸过程中却又排出大量的CO2,植物与人类正好相反,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而放出O2,使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新鲜。

1.2减弱噪音

据资料表明,植物可以防治噪声,尤其是林带植物,因为树木有散射声波的作用,枝叶表面的毛孔能把噪音吸收掉,枝叶摇动也可减低声波。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在公路两旁种植一些乔、灌木,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低噪声。

1.3吸收有毒气体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附带产生许多有毒气体,使城市空气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但有许多植物的叶片可以将其吸收解毒或富集于体内而达到净化的作用。如有害气体氟化氢,它的毒性非常大,可以通过饮水、进食、甚至呼吸进入人体,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大部分植物都能吸收氟。如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山茶1公斤干叶能吸氟1~2克而不受害,香樟吸氟2000毫克,桑树吸氟量为无污染区的14倍。

1.4阻滞尘埃,杀死致病的细菌

由于树木枝叶比较茂密,可以减低风速,达到减尘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树叶表面不平,有绒毛,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而草地的茎叶不仅具有吸附尘土的作用,还能固定地面的尘土,防止尘土飞扬。减少了灰尘,就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并且植物能分泌大量的杀菌素,可杀死病原菌,减少其传播途径,保护人类健康。

1.5调节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树木、花草具有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能够调节气温、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提高空气湿度等。据有关资料表明,夏季档城市气温为32℃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4℃-26℃,比地面低6℃-8℃,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的温度比的足球场的温度要提高4℃左右。此外园林树木还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监测大气污染等防护作用[2]。

2.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及不足

2.1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2年国家建设部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积极推进我国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至2009年,园林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37%,绿化覆盖率达到33.29%,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71m2。以上海市为例,1949年至1994年,人均公共绿地仅增加1m2,而1995年至2005年增加了9.05m2。绿化覆盖率1995年至2005年增加了26%[3]。可见十多年来,我国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据有关科学家测定当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时,人均需要绿地面积30-40m2,医学专家认为舒适的休养环境要求绿地率50%以上。联合国生物圈生态环境组织要求人均绿地面积应有60m2[3]。根据这些要求,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指标还比较低,如:堪培拉的绿地率为58%,人均公共绿地为70.5m2;华盛顿城人均公共绿地为40.8m2。而我国园林城市,杭州绿地率为40%,人均公共绿地5.32m2。我国城市绿化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尚有较大差距。

2.2我国园林绿化的不足

2.2.1绿地结构单一,草花置景少,花种质量差,“重草轻树”现象严重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园林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多数城市绿地的树种或植物种类单调、结构和功能简单,层次感不强。在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铺草皮即等于绿化”的错误观念。节假日时,大多是将盆栽花卉临时集中点缀。因其生命周期短,栽培养护相对复杂,需要经常更换,投资成本较大。这样的绿化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带来浪费资源、浪费人力物力、污染环境的负面效应。

2.2.2园林养护配套设施不健全

常言道“三分栽,七分养”,说明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养护是园林绿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保障。然而我国许多园林绿化中注重栽培而忽视养护。刚完工时绿化效果好,但缺乏后期管理,草坪逐渐杂草丛生,出现一年绿两年黄三年亡的现象。树木杂乱无章,病虫侵蚀现象严重,观赏效果大大降低[4]。

2.2.3缺乏专业的施工人员

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没有建筑施工要求高,但其利润相当可观,致使绿化施工队伍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但正规专业素质人才齐全的队伍少,既懂栽培管理又有实践经验的园艺师更是难求。

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水准,只重视眼前利益及施工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的规划性不强,只栽不管,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加大后期养护的工作量及难度。

一个良好的绿化工程需要精良的施工,而不是机械的照搬图纸。

2.2.4缺乏规范的管理

在中小城市,绿化工程没实行严格招投标。讲人情,凭关系,工程造价随意性大,缺乏管理,没有完整的机制制约。

3.解决措施

3.1拓宽绿化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应栽植大量的观赏花卉,不同品种、不同大小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和草坪植物,使城市一年四季常绿、空气清新、色彩斑斓。

3.2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

要求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建立起园林绿化管理责权制以及各级机关领导目标责任制体系。推进园林绿化现代化管理体制建设。逐步提高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水平。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人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的实施者,更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

3.3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的一份子,要创建“园林城市”,必须编制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尽可能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从未来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来看,垂直绿化和屋面绿化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

园林绿化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功能的作用。其次还能形成城市独特的风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我国园林绿化的水平与质量,是我们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重要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王云鹏.论城市园林绿化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篇7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括质量的提高,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越来越体现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园林绿化已逐渐成为一种。环境产业带动城市的建设。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毛要环境载体。通过植物景观所构成的美化城市环境对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的景观效应,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能派生出多项经济效益,为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招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基于传统的劳动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北方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在植物材料、育苗标准及后期管理等关键的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今,随着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城市的急剧发展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人类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各种生态环境的恶化早已为人类的居住地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因此,回归自然,美化环境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园林绿化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目前城市园林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2、城市园林绿化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

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遵循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坚持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园林绿化时须注意以下特性:

(1)公共性。城市园林建设,就是要在城区、近郊、远郊等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效益。

(2)可持续性。园林绿化建设不是短期的绿化、美化装饰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建设任务。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协调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从多角度,多组分中协调各个微观群体的作用,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

(4)多层次性。由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绿化面积少的特点,要实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宅间,从而提高绿地面积指数,提高城市绿量,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增强。

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对居住环境、生态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人们居住生态环境的关键。目前,各地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方兴未艾,各种管理措施层出不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总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3.1加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统一规划

目前,城市绿地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但对于城市绿地的范畴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城市绿地包括公共、单位附属、生产、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它们各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因此,园林绿化并不是单一的植物栽植。而是多工程、多部门、多学科综合建设管理的体现,应依据园林绿地不同类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从传统的、简单的、原始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现代的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层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构成具有净化.调节和美化环境功能的园林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整体上要求乔。灌,草比例适当,树木、花卓四季常青,是一种形式上高度和谐的景观系统。

3.2坚持适地适树,建设节约型园林

在栽植设计过程中,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绿地功能,做到适地适树。本着经济实用、节约美观的原则,兼顾色彩对比、高低错落,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等要求。研究引进地和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相似性,一般道路绿化要选择冠大,荫浓、速生的品种,如国槐、刺桐、法桐、冷杉、油松等,居住小区绿化要选择观赏价值高的品种,如栾树、五角枫、云杉等;街头绿化要选择一些现叶、观花或观形品种,如羊角蹄、椴树、白桦树、银杏等?公共绿地在栽植模

式上和植物选取上日趋自然化,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在市民广场的绿化建设中,可以种植地被植物,如早熟禾.无芒雀麦.白车轴草、萱草、银蒿、金银花、虎耳草等。

在当地如果不要求一年四季常绿,就种马尼拉草或天堂草,要达到冬天也绿,可以在马尼拉草上补播黑麦草。

3.3掌握不同树种的物候期

适时栽植保障林木成活率一般来说,春季在北方园林中,从土壤解冻到树木发芽都可以栽植,但一些发芽较晚、长叶较困难的树种,如洋槐、白蜡要在芽将要萌动时进行栽植。另外还要注意北方春寒的负影响,对于刚栽植的苗木,还要加以防寒处理。在选择适宜的栽植期的同时,种植地的整理、挖穴、施基肥,回填土,起苗、包装、运输和科学栽植等工作对于苗木的良好、茁壮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3.4 严格规范绿化树种的标准

园林植物景观足单株植物的整合体,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略体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选择乔木树种的苗木时,要考虑建园初期的整体效果。制定绿化用苗标准,规范出苗圃苗的各项指标,各径级苗木达到冠幅、冠长、茎高等主要因子的相应标准。单株树冠鼍要有大有小,切勿一味地使用截头树和小径级树苗。近几年有些地区从山上采集野生树截半枝或留全枝在苗圃培育后进行移栽,景观效果极好。 当然目前城镇绿化一般都要求栽植大规模苗木,胸径在5cm以上,这一类苗在设计上不仅要规定苗木的径级,更要规定苗木的冠幅,在

移植成活后,当年栽植、当年见效,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3.5强化养护管理,落实养护措施,发挥园林绿化的最佳效果

篇8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致带来了生态与坏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特别是在老城区,不管我们的前人多么优秀,他们都不能为我们想出应对这些挑战的良策。我们只有“见缝插绿”,把加强街头小型绿地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绿化。重要手段之一。街头小型绿地主要分布在临街路南,建筑物旁地,市区小广场及交通绿岛等。这类绿地面积不大,但在绿化,美化城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街头绿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加强街头绿地建设,能有效增加市区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如今在城市建设中,寸土寸金,各种用地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应该用于绿化的规划用地被其它功能所占据,用于建筑或硬铺装,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绿化率。如果能重视市区街头小型绿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边角地带来增加绿化用地及绿量。可以提高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其次,街头绿地处于街头或道路旁,其配置的植物可以与行道树、分车带的植物构成多道屏障,能有效的吸收或阻隔机动车带来的噪音、废气和尘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第三,街头小型绿地分布在每条接到,我们可在绿地上配置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使之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万千的街道景观,把园林美景带上街头,从而较好的满足人们日常活动和休息的需要。

2 街头绿地建设构想

最近几年,东胜区建设虽然有着严格的规划性,但有些人绿化意识单薄,临街绿化未得到人们充分认识和重视,从而制约了市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为此,绿化部门对主要街、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共普查闲置和需要提高的地块有许多,虽然每块街头绿地面积不大,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但其规划设计、植物配置等应切合环境实际,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尽最大化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设计可采用自然山水式、枯山水式、点级式、集中式、盆景式等多种方式。具体可设计成小型绿地:大盆景、花坛、花池或配以喷泉等形式进行布置。每条街道的设计要新颖多变,避免雷同单调,而植物配置尽量与周围环境协调,宜自然式则自然式、宜规则式则规则式。

篇9

一、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与原则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实现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实现绿地群落树种多样性,是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构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生态型城市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喻、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配置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的形与韵结合,启迪居民。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与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与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轻松的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 统一性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1.2 景观性原则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体现一年四季的不同的变化,达到了植物配置适境得体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1.3 协调性的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需求,将各异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协调的原则配植, 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1.4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二、城市园林树种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包括公园、花园、交通、企事业单位、学校 居住小区。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各类城市园林绿化中乔、灌木树种的数量和面积都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群落结构中配置的树种种类数量变化不大,树种格调仍很单一、类同。如常绿乔木树种大量所用的是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杜英、湿地松、桂花、棕榈等;此外乐昌含笑、深山含笑等也有少量种植;落叶类乔木最常见的是银杏、白玉兰、紫玉兰、栾树、无患子、合欢、法梧、水杉、枫香、金钱松、樱花、海棠、红枫、鸡爪槭、垂柳、红叶李、喜树、榉树、梅花、紫薇等等。灌木方面,大片的火棘、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龟甲冬青、杜鹃、红叶小蘖、龙柏、水蜡、月月红(月季)、瓜子黄杨等基本占灌木绿地80%左右。而上述树种中,尤其是乔木,在各类绿地群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不外乎香樟、广玉兰、桂花、银杏、玉兰、雪松、杜英、无患子、红枫等十几个树种,因此,造成季相景观单调,这与浙江各地的自然林地群落景观相比,显得更不协调。

2.1适应性树种资源分析

城市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内涵,有很多植物。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就全国而言,虽然是个小省,但是本省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亚热带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仅木本植物种类约有1300余种。此外,还有大量引种栽培的树种。当然,自然群落中的所有植物不可能在城市都适用,因为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种植环境要受到人为的干扰因素特多,因此在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方面必须对被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栽植地环境,配置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依据这一原则,各地可因树制宜,因地制宜来进行选择。可供选择的树种主要乔木、亚乔木类分列如下:

2.1.1常绿类:苦丁茶、竹柏、江南油杉、华东黄杉、浙江铁杉、竹柏、铁杉、粗榧、南方红豆杉、榧树、杨梅、苦槠、米槠、甜槠、石栎、青冈栎、乐东拟单性木兰、乳源木莲、厚朴、木莲、红楠、浙江楠、浙江新木姜子、舟山新木姜子、香叶树、花榈木、红豆树、虎皮楠、桂花、月桂、浙江桂、细叶香桂、铁冬青、冬青、香冬青、亮叶冬青、厚叶冬青、尾叶冬青、短梗冬青、大叶冬青等、大果卫矛、矩叶卫矛、樟叶槭、紫果槭及小紫果槭、银荆树、木荷、苦杨木、白蜡树、。

2.1.2落叶类:榉树、红榉、朴树、合欢、黄檀、香椿、南酸枣、黄连木、丝棉木、色木槭、阔叶槭、三角槭、青榨槭、天目槭、建始槭、江南桤木、鹅耳枥、杭州榆、多果榆、青檀、糙叶树、蓝果树、灯台树、光皮树、美国山核桃、木瓜。

2.1.3观赏性竹类:大明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罗汉竹、金镶玉竹、金丝毛竹、黄槽毛竹、小佛肚竹、大佛肚竹、观音竹、凤尾竹、黄槽石绿竹、乌芽竹、花毛竹、碧玉嵌黄金竹、紫竹、花秆早竹、金竹、黄皮刚竹、黄秆乌哺鸡、龟甲竹、龙鳞竹、孝顺竹、小琴丝竹、花孝顺竹、观音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竹、挂绿竹。

2.1.4花果类:珙桐、紫藤、杜鹃、桂花、山茶花、含笑、黄山木兰、四照花、泡树、香橼、木瓜、黄皮梨、杏树。

上述树种多数为本省自然分布的乡土树种和部分引种成功,已在逐渐推广之中的栽培品种。因此,在资源方面本省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和推广应用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2园林植物配置(五项原则十八字纲领)

2.2.1五项原则2.2.1.1、仿—仿生原则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2.2.1. 2、多—植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性要求。2.2.1. 3、位—生态位原则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2.1.4、景—景观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2.2.1.5、适—适地适树原则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2.2.2.十八字要领2.2.2.1、显—“好东西”尽可能放在显眼处,彰显价值。2.2.2.2、礼—把植物的最佳观赏面,尽可能朝向主视点,必要时还可向主视点微俯5度左右。2.2.2.3、清—表现一定主题时,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切不可一切都想表达,忌“语无伦次,话不由衷”。2.2.2.4、渐—树种变化,群落过渡,采用渐变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2.2.5、巧—尽可能在观赏面反向不显眼处收头。2.2.2.6、稳—基调树种要明确,在保证上层树冠飘逸的同时,也要尽量使用球类植物使整个林层的重心下沉,求得相对的稳定并控制全局。2.2.2.7、衡—注意整个画面或空间重量感的均衡。2.2.2.8、幻—通常把常绿树理解为实,落叶树为虚,注意虚实的结合。2.2.2.9、韵—有些主题可反复强调。(主旋律)2.2.2.10、律—空间的大小间距,景点的布置等等要有一定的节凑感。2.2.2.11、变—植物的大小、高低、粗细,常绿与落叶、叶片的大小、质感、色彩和花期以及天际线,林缘线,投影线,要有丰富活泼的变化。2.2.2.12、突—该精处精,粗细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2.2.13、借—巧于因借,把好的风景借进园来。2.2.2.14、挡—用植物遮挡不雅欠美之物。2.2.2.15、顾—植物搭配需协调,相互间要有顾盼关系。2.2.2.16、场—空间疏密处理:“密不插针,疏可走马”,“疏密有致,收放自如”。2.2.2.17、错—不等边三角形构图:高低错位、前后左右错位,无论平面布局还是空间处理均须遵循。2.2.2.18、虚—用有形的植物追求特有的空间效果。

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注意事项

1、要注意盲目的模仿国外园林风格,切忌照搬照抄

每一件园林绿化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近代中国,西文园林风格深深影响我国园林风格,失去了中国绿化的风格和个性。

2、要注意设计中添加人文关怀

城市绿化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既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3、要注意别一味追求高档、豪华

如在城市公园的水体设计中,原本只要顺其自然,在弯曲的湖岸上种上湿生植物,湖中种上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便会形成美丽、亲切的自然景观。然而,有些设计师却把湖岸用大理石修砌,并围上汉白玉护栏,湖底用混凝土加固再修深水池以养水生植物。这样虽然看起来高档、豪华且整齐划一,但却使整个湖的自然韵味尽失,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湖,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4、要注意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的和谐统一。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

5、要注意对园林植物的配置

绿化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并能想像到若干年以后的植物生长所形成的效果,以及由此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6、要注意植物的具体品种和规格

篇10

道德法律化,即是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并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一个前奏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场以市场为基点和导向的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身需要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依据现实的社会存在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人的道德体系。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格局既促使自由、平等、开放和理性等全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同时,市场经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理念,受个人私利驱使,也使不少人出现了私欲膨胀,不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无序、缺德行为,同时经济生活中某些规则如等价交换也不切实际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紊乱和道德真空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义不为等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现象。考察道德失范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无疑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因。

由于道德规范较为原则和抽象,一般只希望人们怎样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其遵守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内心自治等方式,因而在实施社会控制时往往显得乏力。然而,行为动因源于需要。人们行为之前,总要衡量为满足需要付出的成本。由于道德发生的效力、方式和途径过于宽容,一般来说违规者在物质利益上不会因为其违规而受到直接损失,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对人的行为评判缺乏操守性,致使社会对缺德行为的宽容达到了极限(由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所致),从而导致个体不惜为一己私利的实现而采取诸种缺德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而以往在谈道德建设时,往往从思想道德因素和主体行为因素出发,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去唤起主体内在的自律而忽视影响道德建设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虽有稳定持久的终极效应,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转型时期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借助于法律道德价值实现的立法途径——“道德法律化”这一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将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由国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使道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硬约束机制的保障,有利于道德权威、道德格局的建构。具体来说,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有效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社会道德整体水平取决于公民个人的私德和国民的公德,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国民的公德。就公民私德而言,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人私德行为)是多层次的,既有品行高尚的先进模范人物或道德修养较高者,又有稳定中间人乃至品行恶劣者,因此,私德标准无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之。而国民的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指导方针和伦理原则却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而反思传统道德建设由于主要依赖道德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个人意识、个人行为等“个体善”的养成。虽然其通过强调个体本身修养来扬善,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善如何转化为群体善的问题。个体善是群体善的基质,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就会提升(而且现实条件下也是不大可能的)。既然群体善不是个体善的简单相加,那么,群体善又如何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的一大作用就是把文明成果保留承传下来,社会功能这一实现机制是将个体行为的成果积淀凝聚在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当发源于个体的善沉积于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后,它就成为社会共同体一致同意并遵循的规范,进而成为外化在人们行为中的普遍现象。而道德法律化就是个体善向群体善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个体善向群体善的每一次转化的完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

一个社会制度文明与否,并不主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的高低,而在于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否以追求价值中立的法律巩固下来、肯定下来,使之成为法律化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广而言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表明:法治化了的制度文明比道德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更可靠、更持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由于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精神文明的法治取向又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的法治化上,因此,把思想道德中对社会风貌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建章立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的他律以规范、制约人们的无序行为,就会避免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的虚化及空洞无物的说教。说到底,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反文明行为,都与制度文明建设的欠缺和法制不完善有关。因之,制度文明建设呼唤道德的法律化。

三、切实推动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道德法律化的发生过程往往要经过由习俗到规则的反复博弈。那些反复博弈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并凝聚为制度的规则,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调控力,一经形成,便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这种道德规范制度上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一般来说,无论个体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还是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大呼隆、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是不足取的,它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于心而长久于世。因此,要在本质上解决问题须从养成入手。养成须环境,在该环境中,一种行为能够大量发生,人们预期到它的出现,赞赏它并对与之相悖的行为加以反对。而(下转第247页)(上接第243页)道德法律化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这样的环境,通过借助法律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 转贴于

四、有力弘扬社会道德正气

道德法律化在告诉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同时,也公开预示着人们违规将为此付出道德上的成本。通过法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律性互补,可以加快个体他律向自律的统一。市场经济在促使人们形成竞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同时,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个体为了一己私利时常做出不道德乃至违法的行为。单纯的道德自律的说服教育虽能起到内在的免疫作用,但不能起到“外科手术”的疗效,对讲道德的人是有用的,而对不讲道德的人则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主体缺乏道德认知,关键就在于道德违规者为此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其所获利益。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道德尚未真正确立,旧道德也未曾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道德转型间导致的道德暂时的真空以及利益多元化引发的道德多元化,无疑也为个别人利用道德保障上的“缺位”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如果“缺德”不仅能够带来自身利益的增加或者至少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那么,社会上行德之人只会越来越少。因此,动用法律力量,把法治引入道德建设轨道,才能使善得以扬之,恶得以惩之。同时,通过把某些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法律的要求,也避免了以往道德教化时由于道德目标、原则过于抽象化而使道德成为“悬挂在空中的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的弊端。

道德法律化现象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古今中外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范例,在近现代一切文明国家中,社会道德规范里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甚至有的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这充分肯定了道德法律化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不适当地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因为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既相互交叉重合,又存在一定的背离。法律规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和保护;道德规范内容是观念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于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律则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去保护所有为社会道德所倡导的理性要求。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么一个社会的法律则变成了道德法典,这无异于是用道德取代法律,法律的价值也将丧失殆尽。因此,法律和道德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此外,“道德法律化”也不是说某一具体道德规范本身就直接成为法律的终极价值依据,作为法律价值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只能是具有实质“善”与“公正”意义的道德理念。

强调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它是道德建设的唯一途径,从而简单否定道德自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现代,道德自律仍旧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形式。透过法律形式的外壳,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法律化的目标其实就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律令内化为人们自己的观念和价值,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注释:

篇11

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一项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活动,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其范围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维护等。

小区景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从宏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未来小区景观发展的设想与安排,是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的过程与行为。从微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具体地说,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小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与组合,是景观既有使用价值又体现审美价值的行为过程。

2、小区住宅景观的功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2.1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传统、民族、现代化与世界化的结合。小区住宅应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从历史传统文化和人的心理、习惯等各个因素考虑,注重小区居民的日常交流和户外活动,充分处理好功能化与人性化的关系,满足居民因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文化观。

2.2重视小区住宅景观环境的特色。在商品经济时代,小区住宅景观设计应该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小区所在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背景找出小区的特色所在。增加易于识别的、具有艺术性的设施小品,给居民创造宁静、优美、舒适宜人的休息和交流空间,使居民在心理上放松自己,缓解压力,迎接新的挑战。

2.3重视小区景观设计的立体化设计和景观元素的整合。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决定了小区住宅的密集型用地现状。居住人口数量大与所需绿地空间面积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将绿地空间向立体化方向设计,成为必然选择。绿地空间一体化不是简单地在房顶、阳台上种花种草,而是小区规划的初始,就要加入开放式的多层以绿化为目的的建筑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空间选择,而且,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绿地的面积。

3、小区住宅道路景观功能设计

小区道路的基本功能是交通,是各个景观元素联系的纽带并具有导向功能,此外还具有控制绿地和观赏功能。

3.1主干道路的设计。小区主干道路是小区道路的骨架,它的功能设计是小区道路设计的重点。主干道的形式要与小区外道路的形式有所区别,不易横平竖直,应多使用环形线路。小区的主干道不易过宽,因为过宽会降低小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业主的小区归属感降低。主干道宽度以5m~8m较为合适,尽量减少容易发生交通拥挤的主干道路交叉口。为了满足业主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主干道时,要注意道路的视线导向功能,注意道路沿线的对景和远景设计。

3.2人行道的设计。小区人行步道连接着主干道与住所,设计时注意因地制宜,尽可能采用曲线。路面设计也应该用多种不同的形式,综合使用花砖路、天然石料路、砂土路、木制地板路等路面,使路面更趋于变化,路面宽度最好在2m~2.5m同时注意使用人行步道将小区各个景观元素错落有致地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空间整体。

3.3停车位的设计。在小区道路的设计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对矛盾:小区业主取用私家车的便利度与行车带来的噪音之间的矛盾。在此问题上,王开泳先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调查,发现79%的居民认为在小区住宅的入口设置地下车库的方案可行,只有21%的居民认为最好是能够在自己居住的楼下停车。由此可见,将停车位置设在小区的入口处较为合适。在道路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机动车的通行道,并且将机动车道安排在小区的。同时增加林荫步道,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噪音的干扰,而且还可以防止小区内部噪音的制造。

4、小区住宅设施小品设计

设施小品是辅助小区建筑的一系列公共设施,方便人们高品质的需求。它既简单,实用又美观,和谐。设施小品在小区景观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它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特征。设施小品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和整体环境的协调。在设计时,一定要先对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小区景观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确定设施小品形式、主题、材质、色彩、尺度、比例、状态、位置等,使其和环境协调统一。设施小品应以美化环境为目的,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注重设施小品与灯光照明、水景和绿化配合,增加设施小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构成现代小区住宅的独特景观。

5、无障碍设计

篇12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但那时人们并未意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二战”以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城市化达到了顶峰,此后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慢慢开始注意到了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27%,首次超过50%,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及常见的树种

不同的城市特征决定了园林绿化的树种选择,合理的树种选择,不仅可以提高园林绿化效果,而且能够节约投入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在选择园林绿化树种时,应坚持3个原则:目的性,树种选择时要以满足栽培目的为标准;适应性,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树种;经济学,要以节约成本出发,选择容易移栽的树种。

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有:街道树、庭荫树、孤植树、林带与片林荫、园景树、绿篱树种。

2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的意义

入冬以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发生,仅仅依靠控制污染物气体的排放,不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只有将园林绿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空气质量,提高治污效率。当前,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具体如下:

2.1 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树木或草坪可以固定土壤、涵养水源、降低雨水对地基的损害。每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L水,草坪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可以调节路面温度和湿度,防止路面老化。

2.2 提高空气质量,美化市容

通过种植园林绿化植物,运用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布局城市环境,在促进城市微循环正常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里目前高楼大厦林立,汽车尾气污染,烟尘增多,工作节奏加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疲惫感、紧张感、缺乏安全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项追求倾向。因此,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绿色植物引进城市,按照景观园林的手法加以移植栽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观,这样能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的目的,美好的城市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还能产生负氧离子,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身体健康的需求,总起来讲有益于人体和谐均衡发展的需要。

2.3 提供锻炼场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对人心理的影响。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和黄色较多,而使人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绿色和蓝色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并且可以缓解视力疲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城市园林对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3 结语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还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提供锻炼场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园林绿化必然是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重要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

[1] 姜庆娟.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和功能[J].科技资讯,2013(16):213.

[2] 寇纯亮.城镇园林绿化的意义与作用[J].吉林蔬菜,2013(11):64-65.

篇13

法制教育和法制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学校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的发展就是看是否为社会输送勇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并法律意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一致的遵纪守法的好青年,还要看是否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导向性并和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一、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法律文化建设包括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外在表现形式和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等内在的深层结构。外在表现与是内在的表现构成了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制建设必须以法律文化为基础

法制建设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离不开法律文化环境。一方面若没有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蕴,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客观需要的法律,也不可能很好地贯彻法律,更不可能自觉地遵行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思想、法律观点、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通过内在法律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队伍整体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改善队伍管理和推进高校的发展。

2.法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导向作用

法律文化建设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制度性法律和观念性法律。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文化现状看,我国教育立法的步伐大大加快,陆续出台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国务院颁发了十几件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了大量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权力机关也制定了相当数量的地方性教育法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制度性法律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制观念尚未及时转变,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阻碍和制约着制度性法律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因而,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高校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树立现代法律观,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法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调控作用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而言,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对人类社会的行为起规范作用。在调控社会方面,二者需要紧密结合,孤立的法律手段或道德手段都难以较好地调控社会。因此,学校的发展需要在推行法律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道德文化建设搞得好会加速法律文化的建设;道德文化建设搞不好会延缓甚至阻碍的法律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建设法律文化的基本要求。法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内强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依法办校、执法办学、遵法做人的学校形象,这也是建设法律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法律文化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公正、公平、正义、效率、秩序”的法治理念和和谐的特点,使人们真正感受高校的校风、学风、作风的良好风貌。

二、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学校法律文化建设应以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它包含着法律认知、法律尊重和法律评价三个层面。法律意识首先体现为广大社会成员的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任何一员都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树立社会成员在教育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增强守法护法的观念。

1.树立法治理念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法治理念重在培养学校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依法治教是法治理念的中心,体现在依据法律管理和发展教育。作为教育行政执法主要是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来实施教育管理的。行政执法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行使,而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依法保护公民在教育领域内的合法权益。如果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势必会使人们产生轻视法律的消极法制心理;作为教育实施者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工作态度、能力的同时,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培养和造就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把崇尚法律、信奉法律,以法律规范自我为准则。

2.“依法治校”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方针下,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要求,严肃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项教育教学标准,注重教育及后勤的管理规范,有效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是要依据“教师法”,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确保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二是要做好为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对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障公平和促进教师进步是的重要职责;三是提高教育执法的法制观念。既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使其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还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精神,增强学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有效性、操作性,达到各项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

3.学校法律文化建设需要营造法律氛围

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通过科学、文明、进步法律氛围形成相互促进、融合、互补。呼吁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倡导诚实信用、遵循规则、平等公序的法治精神,强调平等、和谐、重规守则的秩序原则,尊崇进取、高效、与时俱进、责利统一、尊重权力价值理念,可以充实、丰富、完善高校法律文化建设内涵。因此法律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其他先进文化建设,形成互动、互补、互为融合的合力,才能打造优质量的高校发展。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它是营造遵纪守法、民主和谐氛围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