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1 16:07: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以下两难问题: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行业存留率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造成这种两难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它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应具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学校培养计划却没有跟随企业的需求,因各种限制学校只重视理论培养。

为了更好地解决网络工程人才结构失衡的现象,就需要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加快转型升级,面向市场和行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专业和课程建设

为开展校企合作,黑龙江工商学院成立了H3C网络学院,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根据专业方向设置把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岗位群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习实训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本专业课程与实验、实习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保持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完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以此缩短结业适应期。

二、实验室建设

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室建设,学院新建H3C网络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并鼓励学生参与认证考试,实现完整的实践教学。

三、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内容及实践教学所占时数。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制订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网络技术的更新较快,因此高等学校特别是民办高等学校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黑龙江工商学院以创新眼光瞄准专业发展趋势,开拓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的新领域,在创新中发展专业优势。

篇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篇3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篇4

作者简介:李阿丽(1979-),女,山东即墨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寇光杰(1977-),男,山东临朐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教改项目、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111)、2012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共建课程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8-02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鲁东大学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学校党委和学院领导的组织领导下,本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明确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完善专业方向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通过凝练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形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网络工程专业改革调研

网络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年新设立的目录外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供参考。2004年,鲁东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本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011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做好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针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专业教师以及省内外高校展开了广泛调研。调研采用面访、电话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本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某些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深、加强。另一方面,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而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教师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认为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同时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各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还查看了各大招聘网站,了解到近几年网络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改革的方向,拓宽了办学理念,同时也增强了改革的决心。

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了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的实用技术,接受网络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网络系统设计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性能评估等相关知识;掌握网络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对网络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安装、调测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与别人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鲁东大学2006年开始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按大类电气信息类统一招生,不分专业。一年半后学生按照专业兴趣选取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按学科招生、分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按照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层次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平台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课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修养、身体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且在思想修养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学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奠定了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2]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普通话应用”必修环节,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记为合格。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设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科选修、人文素质类选修和公共选修三个课组。学生选修课程主要有“数值分析”、“数据建模”等课程,可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科选修学分中学生需获得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等方式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需从人文素质类课程选修中获得6学分。该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详细设置如表1所示。[2]

2.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任选一个方向模块,完成该方向的所有课程。网络安全及应用方向旨在培养网络环境下安全方向的软件开发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的开发能力。网络工程技术方向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网络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线、构建局域网、利用路由器构建各种网络互联、路由器各种命令的熟练配置、交换机各种命令的各种配置、网络故障分析、异构型网络的互联、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等。对于专业任选课程,学生需选6学分,可从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课程中选取,或在本方向的任选课程中选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方向,增强了实践环节。专业平台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均设有实践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五、结语

目前,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已申请多项省校级教改课题,实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篇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在全球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1],因此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也提出了大量需求。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大量具备较强网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普遍和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方法,有效保证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网络方面的专业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

1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笔者调研,如果不考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本科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以讲解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主,实验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则注重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课程虽为大专层次教学,但综合了其他院校网络教学的优点,在一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既打牢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熟悉因特网的各种协议;掌握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技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服务器的架设和交换设备的配置;掌握套接字编程及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熟练掌握网络维护、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能;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教学内容及教材选择

我校直接面向公安边防部队培养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胜任边防信息技术岗位,同时也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重点突出计算机网络原理,还要根据边防网络应用情况,增加无线网络(包含无线局域网、蜂窝通信网、卫星网、短波组网、超短波组网、集群网、无线图传等),多媒体通信网络(重点掌握VOIP、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网络安全(重点掌握数字信封、数字证书、PKI基础设施、防火墙、网络攻防等),网络管理(掌握网络测试、网络优化、设备维护、故障排除等)以及网络规划设计等内容。

为了改革课程教学,我们参考了大量网络教材,最后选中了陈鸣教授翻译的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选择这本教材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原因:一是理论体系完整,其体系结构基本符合课程教学的内容要求;二是原理讲解透彻,大量采用了类比、幽默和实际的例子来讲解复杂的网络原理;三是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法,突出了网络应用和因特网协议的教学,符合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四是内容编排科学、环环相扣,将各部分网络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试用了两年《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教材更有针对性,更加贴合边防网络实际,我们在借鉴这本网络教材创新思想的基础上,编写了《边防网络原理与应用》教材。此外,为了配合理论教学,我们还编写了网络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的选择和顺序与理论教材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3师资力量培养

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为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求,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我们制定计划,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到边防部队调研,了解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人才需求;积极与上级机关沟通,组织教师参加边防部队的信息技术培训,以了解部队采用的最新设备和技术;定期派遣教师到地方IT培训机构学习,以了解他们的课程设置,学习他们的培训技巧和方法,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我们还经常邀请边防部队主管信息技术的机关领导或业务骨干到学院讲课,给学生介绍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信息技术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等。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习动力,又使任课教师明晰了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我们还邀请IT公司的业务主管讲解最新的网络设备及其性能,使教师了解最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推动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还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学院教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教学,主讲网络的教师们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此外,在学院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教学指挥中心建设、网络实验室设计建设等工程中,学院也号召和带领主讲教师全程参与,大大提高了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4实验环境建设

在前期缺乏网络专门实验室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将虚拟实验平台引入到教学中,解决了在普通计算机机房中部分网络实验不好做、做不了的难题。主要做法如下:

1) 在普通计算机上安装VMware虚拟机和Ethereal软件。这样就可以把一台计算机虚拟成多台逻辑相联的计算机,实际每台计算机自身就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学生既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进行网络实验,又可以与机房中的其他计算机联通进行实验,每台计算机还具备网络协议分析功能,因此实验环境大大改善。

2) 安装网络设备仿真软件。通过使用Boson、DynamipsSee和Packet Tracer等网络设备仿真软件,就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各种类型的网络交换设备操作,还可以开展VLAN配置、三层交换机实验、路由协议配置、防火墙设置和复杂组网等重要网络实验。通过精心设计,目前大多数网络实验都可以在虚拟实验平台上实现。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上安装这些实验环境,以便在课下进行更多的训练[2]。

虚拟实验平台的使用提高了网络实验课的质量。但由于处于虚拟仿真环境中,网络实验的拓扑图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对于那些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实作进入情况较慢,实验效果打了折扣。2010年,我院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实验室,学生可以全面、直观地观察到整个网络并可以实际操作所有设备。目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专用实验室也安装了虚拟实验平台,主要用于学生的平时训练,最大程度地发挥专用实验室的优势,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

5教学实施

根据教学大纲,我校大专层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总课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为50课时,实际操作为30课时。在课时量少、教学内容多、要求高的情况下,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实施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5.1改进教学方法

在授课方法上,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变。教师们大量采用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为了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教师经常联系生活事例讲解复杂和抽象的网络原理。比如,将路由器的工作过程比喻成收费站的处理,讲解了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区别;将TCP传输比喻成一本书分成一页页纸,再包上信封进行传输,到达对方后,用一个记账本(类似于窗口概念)登记失序信件,待到顺序页到达后,才能按照正确顺序向使用者交付。

在授课思路上,我们注重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国内不少教师是按照数据通信技术、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的顺序讲解网络课程的。而笔者认为,TCP/IP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此为框架分层次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在教学顺序上,按照自顶向下的思路,从与用户交互最广、学生体验最多的应用层讲起,比如Web网页浏览等。这样,学习网络复杂协议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应用到原理,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探索历程。除了教学内容是从应用层到物理层外,教师对整个课程和每一章节的内容均按照先总后分、先轮廓后细节的原则讲解,这符合大多数人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安排方面,我们将实作课与理论课交叉设置。理论讲到哪儿,实验就做到哪儿,这样可以保持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进度一致,使教与学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2合理设置选修课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新方法,但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很难真正解决。为了提高网络课程教学效果,我们把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对学生又非常重要的内容放在选修课中教学。选修课的设置与时间安排要与本专业其他课程通盘考虑,做到选修课与专业主课的最佳配合。近年来,我们陆续开设了Linux操作系统与服务器的配置、网络数据库的操作与配置、网络交换设备的高级操作、.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网络攻防等选修课程,有效配合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

5.3建立教学互动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我们建立了网络课程教学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上既有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还有每次课程的教学重点、课后作业以及下次课的预习内容等。对于每一阶段的教学,网络平台上都有相应的课程练习和自我测试题目,并且能够自动给出评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平台上还有课程学习的高阶要求及相应的指导材料。此外,学生还可实现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资料共享、网上答疑等功能。教学互动平台解决了军校学生因岗哨勤务缺席课程的补课问题,为他们的自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也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网上指导。

5.4重视实作教学环节

网络实作课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每次实作课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详细了解实作课内容、程序和实验难点,清楚每次实验要达到的技能要求。实作课上,要求指导教师脱离PPT演示稿,能够在记事本软件上边讲边写,能够结合设备仪器现场写代码,敲命令,手把手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写出实验报告和心得体会。实验报告、实作课表现及实作考试成绩记入实作课总成绩,在课程期末总成绩中占有30%的比重。

5.5注重教学反馈环节

教学改革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做好课程教学的跟踪与反馈是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每学期坚持开好3次教学座谈会。在课程开始前、学期中段、课程结束后,分别召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效果,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和课程教学的意见建议等。平时,主要发挥课代表的桥梁作用,每次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提供给教师。此外,任课教师还要负责管理网络互动平台,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是学生毕业后,坚持长期跟踪反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能否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其中,尤其要虚心听取毕业学生所在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和意见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6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网络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课程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的情况下坚持教学改革,既增强了学生的第一任职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又打牢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当然,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是一个贯穿教学周期全过程的课题,需要网络教学工作者不断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志祥,秦锋,郑啸,等.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5):70.

[2] 冯永利.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5003.

Training Qualified Network Talents by Reforming Computer Network

FENG Yong-li ,WEN Yu-cang

篇6

2研究与改进

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网络专业人才,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拉平基础,因材施教,拓宽视野,强化实践”。因此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教学管理方法上都要与本科教学有所区别,有所提高。

2.1课程体系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本科网络教学的延续与发展,图1是本科阶段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按照TCP/IP的体系结构,介绍了各个层次的主要技术和协议。在研究生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既考虑了学生程度的不同,也考虑了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深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

(1)根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特点,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将学生的基础拉平。

(2)局域网技术方面从以太网的快速化和交换化趋势入手,介绍千兆和万兆以太网技术,以及网桥、交换和VLAN技术;无线网络也是近年飞速发展的领域,所以重点介绍无线局域网,并衍生介绍无线个域网和无线广域网技术。

(3)在网络层从网络规划开始介绍网络工程知识,重点阐述TCP/IP体系中涉及的相关协议和算法,并围绕IP层深入介绍相关专题,包括包分类技术、移动IP、IPQoS和IP组播。

(4)从网络层向上延伸到应用层,涵盖应用层组播,P2P网络、虚拟专用网。如图2所示,研究生阶段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以Internet的核心结构为主线,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TCP/IP系统结构,又在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几个重点领域进行了拓展,并将工程实践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教学计划和内容在以上框架的约束下紧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不断根据业界的技术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整。例如,近几年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应用不断增加,已及时增加了3G等相关内容并将继续增加更多无线技术的教学内容和实验。

2.2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目标是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网络专业人才。通过产业调研和职业分析,笔者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将教学重点向新技术倾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重点向实用型的内容倾斜。图3显示了研究生阶段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体系。在软件实验方面,主要包含通信软件的编程实验和网络模拟仿真的实现,这些内容是课程必修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学号的尾数分别选择不同项目。实验环境为从PC远程登录到小型机,在其Linux操作系统下用C语言编程实现。这样的环境不方便从Internet上下载代码,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在网络工程实验方面,分别开设了两门选修课程:网络通信技术实验和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本科阶段具备了网络通信技术实验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选修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无基础的学生可以先从通信技术实验开始。这两门选修课的内容设置参考了CCNA的课程,提供多种实验,学生可根据自身程度选择具体的项目。我校目前具备较完善的网络实验设备,包括思科和华为3COM路由器33台、交换机32台、防火墙8台、网络测试仪和协议分析仪各一套,可支持CCNA的全部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专用的嵌入式开发板,可进行综合的无线通信实验,既需要进行硬件设备的调试,也要对设备编程,更可以选择部分学生进入相应的课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2.3教学管理方式的改进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下列教学管理方式的改进,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

(1)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的内容。其中,学生自学的内容,由学生代表上台讲解,教师补充。同时学生还可以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包括建议教师增加、删减哪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尽量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

(2)建立开放的课程管理系统。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以支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3)与国际和国内的网络设备领先企业思科和华为3COM等公司建立联系,已分别建立了思科网络学院和华为3COM网络学院。为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跟踪业界最新科技发展,经常利用网络学院平台,请相关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介绍。

(4)建立了开放式的实验管理系统。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讲授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在图4的实验管理系统中,教师可以查询学生的实验选题、实验结果并进行考核;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站进行实验预约、选题、课题过程管理、实验结果提交,有严格的流程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

(5)注重和其他专业方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软件实验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管理实验,借用软件工程的Harvest平台管理所有软件版本,使学生能够自觉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网络通信软件的编制。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学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高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实验和网络安全技术实验的选修人数不断增加。

篇7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对于一些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先进的实践条件、齐备的办学环境和雄厚师资队伍的国家级重点大学比如国内著名的“985”与“211”高校,可以采取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办学环境与较好的师资队伍学校,同时具有一定的学科支撑和工程实践的学校,比如部分省属理工类一本及少部分条件较好的二本高校可以采取工程型、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具有较好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但缺少良好科研环境的学校,最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没有与时俱进。从国内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历史来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建网最多、最迫切的时期,当时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主要定位于组网、建网与管网。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步深入及国内一些科研创新类企业比如中兴、华为在国际上的崛起,对网络研发类高级人才需求量加大。然而一些重点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定位于集成类企业需要的工程类与应用类人才,没把网络设备开发、网络协议开发、大型网络应用系统开发需的科研类型人才培养提上日程。2)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与计算科学技术专业的关系。大部分省属一本及部分二本高校在课程体系规划时,没有自己的特色,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区分度不大,仅仅在学业期后半段添加上几门与网络相关的专业课或必修课或网络相关方向选修模块。3)网络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论是工程技能与应用开发技能大都不足,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单位必须进行3~6个月的二次培训才能上手[3]。

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3个主要因素。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能力是第一位的,知识与素质都是附属于能力并为能力做支撑服务的,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能力层面[2]。因此,先确定能力再确定知识点进而确定课程体系这一思路是合适的,也是比较科学的做法。根据4种类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推导出4种类型人才所必须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根据多方面的权威调查资料,进一步整理、汇总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研型人才结构的专业能力具体为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生产能力,网络协议设计、开发、分析与测试、实现能力;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结构主要为开发基于C/S、B/S、Web的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网络规划、方案设计的能力,网络设备与系统安装、配置与调试能力;管理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为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系统部署与安全事故防护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点体系科研型人才中侧重协议开发的人才除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基础外,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互联网协议、Linux操作系统、协议工程、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网络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科研型人才中侧重网络硬件设备研发的人才除了具有良好的数理和工科基础外,还需要具有电子学、数据通信、计算机硬件系统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数字原理、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系统工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知识。工程型人才重点掌握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组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组网工程与数据通信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还需要掌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系统软件技术基础,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Web系统与技术、基于GUI的集成程序开发环境、J2EE技术、.NET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网络应用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管理型人才需要掌握网络管理、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s

Li Man

(Shanghai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Shanghai20141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curriculum,combi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ntent exists i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of optimization,convergenc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Vocational;Curriculum;Convergence

一、前言

2010年年初,教育部提出中高职升学的指导意见,将有助于中高职对接的建立。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经验。高职课程不该是本科学科式教育“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简单压缩。那么,在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中有一部分重叠,两者如何衔接?高职院校如何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去探索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中职与高职区别主要在于:(1)培养目标不同:中职旨在培养实用性中级技术人才;高职以培养实用性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2)高职的生源多样性:普高生源专业基础薄弱,但文化基础扎实;中职生源文化基础需要强化,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3)管理脱节:中、高职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缺乏合作与交流。

二、现状

通过对上海市职教集团计算机专委会下属中专校相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对本校计算机相关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对主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中、高职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这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比较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设置。

表1: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分制教学指导方案

表2: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

表1

课程

分类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

时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1 2 3 4 5 6

18 18 17 16 18 20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专 语文 6 108 3 3

数学 6 108 3 3

英语 6 108 3 3

信息技术基础 6 108 6

职业生涯规划(选) 2 36 2

德育 10 174 2 2 2 2 2

体育 15 261 3 3 3 3 3

业核心课 网页设计与制作 6 108 6

局域网组建 6 102 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4 68 4

网络管理 6 96 6

数据库管理 6 96 6

网络工程施工 4 64 4

动态网页技术应用 4 72 4

网站系统维护 6 108 6

网络产品销售与服务 4 72 4

综合实训 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员(五级) 1 30 1周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四级) 3 60 2周

岗位实习 34 600 20周

限定选修课 其他课程 30 543 8 8 9 3 3

任意选修课 二选一 1 语文 18 102 2 2 2

数学 102 2 2 2

英语 102 2 2 2

2 其他课程 18 306 6 6 6

其他课程 6 108 2 2 2

合 计 189 3336 30 30 30 30 30 30

表2

课程

分类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各学期周数、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6 16 16 16 16 16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通识教育课程 理论 4 2 2 毕业(顶岗)实习

思想道德修养 3 3

数学应用(1) 4 4

实用英语(1~4) 12 4 4 2 2

体育(1~2) 4 2 2

计算机信息基础 4 4

军事理论 2 2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 2 1 1

形势与政策 1 0.25 0.25 0.25 0.25

心理健康教育 1 0.5 0.5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社会调查) 2 1 1

数学应用(2) 2 2

体育(3) 2 2

应用文写作 2 2

职业教育课程 计算机系统配置 4 4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4 4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 6 6

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管理与应用(考查) 6 6

网络设备管理与应用 8 8

LINUX操作系统 4 4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 6 6

网络安全管理(考查) 4 4

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考查) 2 2

C语言基础 4 4

C#编程技术(考查) 6 6

网页设计 4 4

职业拓展课程 平面图像处理(PS)(考查) 4 4

AutoCAD应用(考查) 4 4

计算机专业英语(考查) 2 2

Java语言 3 3

新技术讲座(考查) 1 1

校外专家讲座(考查) 1 0.25 0.25 0.25 0.25

Flash应用 2 2

数据结构(考查) 3 3

综合能力训练 2 2

统计 学期学分数 29 24.5 25.5 24.75 12.25 24

毕业学分 140

仅就中职的专业核心课与高职的职业教育课程做简单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有4-5门课程或课程内容上有所覆盖,一方面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合理建立中高职的衔接,可以利用在校的有效时间提升一部分有专业基础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经验

国外课程衔接的经验: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是“双元制”课程模式,融合了职业性方案的规范性与模块式课程灵活性的特点。所有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且呈阶梯式上升。专业课程由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构成。课程的特点是面向一个职业群,以宽厚的基础、宽广的知识技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法国规定高职院校不设入学考试,凡是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等毕业会考文凭的均享有接受上高职院校的入学资格。其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做法是,将中职按行业、职业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其中某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兵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四、课程衔接的建议

目前,高职课程的设置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岗位需求为驱动”,在教学中提倡项目化,推行校企合作,力求让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更好地接轨。

与众多中职院校教师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推行中高职的衔接势在必行,升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益,同时对于中职的招生也是一种促进。以下是对于课程衔接的几点建议:(1)从校实际出发,制定两套分别适合高中生源和中职校生源的课程计划,进行分别教学,减少或者避免课程重复或脱节。此举为了让不同生源的学生达到平衡,例如,普通高中生源应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中职生源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文化基础课程,以此来弥补各自的不足。(2)可以考虑学分互认,学时承认制度,对于中职生源学生,其中职阶段的学分可以按比例转换到高职阶段教育中。(3)如果没有专门为两种生源分别设置的课程计划的话,可以考虑参照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以模块形式设置统一的课程计划,这样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余地大一些,主张“宽基础,宽技能”。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消除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缩短了企业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的天生不足,强化了中小企业专业化营销的特长,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的外贸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着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信,企业员工对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日常工作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寻找客户,洽谈业务,到跟单操作,外贸运输,报关等等,每一个环节运作的信息化程度都正在或即将深入的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运用以及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活动对从事外贸业务的工作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计算课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的需求,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也已经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原来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的工作要求,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必须要加强。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要改良的必要性

针对不同行业对信息化手段运用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为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服务,我院为外贸学院,学生毕业以后将从事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搜索,信息的,对网络通讯工具的运用,对电子商务网站的运用将是他们今后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手段,另一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由于这些外贸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越来越深入,他们在招聘的时候一般会优先考虑那些具有一些计算机及网络维护知识的学生。因此,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外,还应该掌握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计算机维护等知识,并且要根据外贸行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如国外流行通讯软件的使用,利用网络搜索商业信息,利用知名网络商务平台开展商务活动等等)。

二、进行加强和改良的具体方案

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提出菜单式分层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该由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和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组成,并制定菜单式分层的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全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提出“2+1+X”(2门必修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菜单式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并开设5门核心课程:

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Internet及应用》为全校必修课,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Internet及应用》两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根据需要在《网页设计》、《OFFICE高级应用》、《C语言》中选择一门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我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各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需要的实际情况,来选修具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课程。为此,建议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除核心课程外,还应该设置了一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这类课程可作为学生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加选的选修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见表二,学生自主选修技能性训练课程表见表三。

参考文献

[1]刘贵松,李茂国.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1期.

篇10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5个培养方向。1)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2)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3)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4)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5)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以3年制为例,在前2学年,每学期用3~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

教学课程的改革

长期以来,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职课程体系较深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等等。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多媒体制作”“Flas设计”“电子商务”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是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传统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的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诸方面均应“改版”。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合理科学地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做法,这是计算机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通过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主动去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使单向传授、被动低效转变为双向互动、主动高效的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的是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持续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具有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生成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三种课堂,三种现象”的问题:第一,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学生上课的热情很低。第二,上机课。学生像一台“录音机”,把老师讲的东西照抄照搬,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开始玩游戏,自学能力差。第三,从教室到电脑室的先理论后上机课。在教室讲解理论,然后到电脑室上机实践,导致的结果是连在教室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到了电脑室都忘记操作步骤,很多时候又得去重新讲解。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中职生中绝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具备自学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太多,太细,而留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太少,结果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不动手的习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成绩也不理想。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计算机网络:以熟练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为主.掌握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2.平面图像处理:以熟练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来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技术员。 

        3.办公自动化:以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软件操作能力为主,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员。 

        4.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

eaver、n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网站制作员。 

        5.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员。 

        二、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以三年制网页制作专业为例,在前两学年,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网页制作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对学生进行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网页制作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具体安排为: 

        第一学期,进行windowsxp应用基础教程、中英文打字、五笔字型录入的强化训练,使其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60字以上。 

        第二学期,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静态网页,并对办公软件office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加强提高,使其在做静态网页时,用更多的软件来美化网页。 

        第三学期.进行网页制作的重点突破,学习基本的vbscript语言来制作动态网页,并开设vb程序设计等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编程的能力。 

        第四学期.在这个在校学习的最后~个学期里,主要是加强学生制作动态网页的能力,也就是深入学习vbscript语言。在最后用4个周的时间,学生分小组在机房制作一个完整的、专业化的网站,最终上交的这个网站就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最后一学年学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长期以来.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职课程体系较深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等等。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qbasic语言程序设计》、《组成原理》、《磁盘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

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显然.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交互式教学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熟练地、广泛地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之中。 

        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作补充等等。学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如获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采用灵活的考核方法。如果这门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那就考核成绩就是以考技能为主,平时技能考核占60%.期末技能考核占40%。如果这门课程是理念性比较强的课程,那就考核成绩就是以考理论为主,平时表现和作业总评占60%,期末理论考核占40%。如果这门课程是理念加实践的课程。那就考核成绩就以技能考核为主,平时表现和作业总评占20%.平时技能总评和技能考核占60%.期末理论考核占20%。 

        2.采用弹性学制考核制度。在弹性学制考核制度下只要学生修完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如果学生在三年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修够学分,也可以在外工作期间回校补修,只有修够学分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毕业证。在弹性学制下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必须要学习的一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而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自己学习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来获得学分。这种考核制度充分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的教学方针。 

        3.采用多渠道的学分来源。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来获得学分。而且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得到学分。比如说:获得“优生优干”、在全国、全区比赛中获得名次等等,这些都可以获得学分奖励。这样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比赛、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能够使同学们有一种争优、创优的良好学风。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也只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的市场,认识了学生,我们才会给自己找到一条成功之路.才能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也真正的热起来。

参考文献:

[1]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尚小航.郭正昊,《网络管理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3]赵慧、蔡希尧,“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综述”,《计算机科学》,1999 

篇12

由于近几年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应培养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为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积累,特别是个性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职校中开展计算机教学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就是一个最佳的学习途径。它的作用表现为:可以进一步培养职校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增强学生使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的发展。针对计算机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和组织的方式,笔者谈几点认识。

选修课的开设依据与影响因素

要因地制宜,与就业方向挂钩为学校教学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经济接轨,职业学校可以从当地的一些企业、用人单位,通过观察学习及时了解一些学习项目,并作为选修内容添加到学校的教学中来。从就业角度看,这也为职校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培养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开展适合职校学生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考虑职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间的合理支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基础性内容,避免与课堂内容相重复。提供给学生选修的自由度,包括学习强度和深度的自由选择。除学生可以针对本人的兴趣和今后的志向选择课程,教师也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划分档次和等级,向学生交代哪些是一般性了解的知识、哪些是深入性的内容,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水平、学习成绩和兴趣,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调整知识结构。

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师资状况灵活开设硬件建设、人员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资源的使用。计算机硬件更新淘汰极快,不充分利用就意味着原有投资的迅速贬值。抓紧信息化设备建设,提高使用率,努力发挥投资效益,使其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最大的作用。

选修课程的开设

对于职高生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以学生兴趣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包括就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和合作能力。那么,到底要开设哪些课程比较合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来开设。

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成为各大类专业的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让计算机成为职校生今后就业工作时得心应手的工具。二是内容上可以包括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如开设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Internet网络与多媒体基础、计算机维护知识等。

专业技能应以基本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扩大学生的眼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目的。可以开设计算机操作员(初中级)、计算机网络、网页制作、计算机原理、图像处理软件、广告制作基础、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普通、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硬件维护等课程。在职校计算机选修课中可以不选择程序设计,可把程序设计课时用在学习一些工具软件上,如图像处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让学生打下自己的职业基础;也可以学习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这样得到的知识可能会更多些、更深入些。

具体的组织形式

可以年级为单位,采用自愿报名、由计算机任课教师和有关班主任审定的方法,合理编班分组。要注意避免学生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内容重复。

一般在学期末,可由教务部门公布新学期开设选修课程的门类和限定每门课程选学的人数,这样有利于学校现有计算机设备的充分利用。同时让相关教师做好各门选修课程内容和要求的介绍,使学生在选报时更具有针对性。

参加选修的学生条件是:(1)能兼顾文化课和本专业学习。(2)对学习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参加活动能坚持到底。(3)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自觉爱护公共财物和严守机房规则。

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不同于兴趣小组活动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灵活、多样是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特征。作为学校正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内容上要有阶段计划,课堂组织上要有正式的记载,但教学活动方式可以多样性,如走班教学形式、小组教学形式和个别辅导形式相结合的多形式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最佳途径。

善于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出现的消极因素进行及时的调节,使之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兴趣状态。很多学生是理想主义者,虽在学习初期抱着极浓厚的兴趣,但瞬间的热情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或内容的加深被淡化,这就需要教师伸出热情的手,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尽量克服他们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选修内容的循序渐进。(2)定期的课外兴趣刺激,保持选修课程的新鲜感,培养学生深厚、稳定、积极向上的情感。(3)组织可行的团队协作活动,如利用小组形式设计、开发个人网站。这样可以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一定的群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修课程的考核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选修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应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技能考核活动,并使之成为选修课程的动力。

篇13

中图分类号: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01-01

1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个新型专业,是一门由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专业。随着网络应用环境的日趋复杂,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具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管理维护,网络测试,网络构架等能力的高素质网络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2 理论教学方面

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还应具有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

2.1 突出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并力争培养具有计算机与通信应用系统开发及应用,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综合性学科, 与传统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具有知识面宽, 就业面广,工作上手快, 发展后劲足, 社会适应型强的特点。依据本专业的特点,除坚持传统基本课程的教授外,增加了《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

2.2 培养计划系统化

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少而精,课程内容要精而新,能够反映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并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特色,培养要求,修业年限,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学位课程,毕业标准及学位要求,教学进程安排等方面系统化的制定培养方案。

2.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课方面

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积累。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计算机硬&软件、数据传输与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压缩或调整了原有计算机学科的部分课程,设置了《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应用》等课程。

(2)必修课方面

从培养网络工程人才的需要出发,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了网络系统构建、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等多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方向的课程学习。除开设传统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等必修课外,还依据专业特点开设了《网络通讯基础》、《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

(3)选修课方面

除开设《网络协议工程》《网络编程》等专业选修课外,还开设了系列跨专业任选课供学生选修,如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设各门课程中,选修课占20%,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2.4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第一源泉,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研究、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鼓励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辅导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在年龄结构、人员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2)培养行业拔尖人才、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适应多学科相互渗透、科技不断进步的综合性的发展趋势。

①委托培养方式:学校定期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企业中参与相关工作,比如网络相关企业中参与某项目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

②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和支持网络专业教师,参与CISCO,锐捷,华为3COM等网络专业学习,培训和认证。

3.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只有形成了长效机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 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是培养网络工程专业特色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时,设置了以实验操作为基础、课程设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中,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或上机环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完成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

随后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学生除需具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类型上,将每门课程的实验分成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任务和案例,项目实施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实施,设备调试,撰写文档,沟通与协作等方面能力,从而全面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3 开设专题讲座

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工程意识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譬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S,微信研发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3.4 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

与当今比较流行的网络培训和认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譬如CISCO,吉大中软,锐捷,华为3COM等资深网络企业合作,定期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培训锻炼和技术交流。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为学生胜任网络工程师,网络架构师,网络管理员等角色打下基础。建立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论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主要从事掌握网络工程的一般设计、开发、组建、管理和维护,深刻理解网络内部的结构、运作方式,对网络的工作原理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网络信息的管理技能的人才。所以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化和能力培养的最大化。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并针对各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提出并实践符合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探索出一条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