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1 16:07: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篇1

语文阅读教学项目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善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意识,充分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注入灵魂。

二、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保证阅读教学成果的根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变换教学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向学生展示正规的有感情的语文阅读音频或视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与模仿空间,通过长时间的练习逐渐提升自身语文阅读水平。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5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既是源于生活、基于生活的一门课程,又是面向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课程。同时,将生活化教学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促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即是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联系起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生活,在生活现象、经验中促进语文学习,使之教学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和增强生活技能、拓展知识。在初中语文中实行生活化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效果,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语文课文,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寻找到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依托“生活”这个大的平台和背景来学习语文,以便语文教学更好地释放语文的魅力,使得学生较好地发现和品味语文、生活。所以,在我国初中语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之所以要运用生活化教学,其必要性在于:首先是社会和时代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由于当今社会对于人的要求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学要顺应和响应其发展、变化和要求,此外新课改的实施,事实上生活化教学也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次,由于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越来越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学习面临诸多问题,加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我国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此生活化教学的提出就是针对初中语文传统教学的批判和创新,所以在我国初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能够较好地改变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创新,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进而促进教学活动高效高质。其最大特点在于,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与结合,实现教学活动既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于生活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提高其语文技能和素养。由此可见,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与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推动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容量

语文源于生活,而又面向于现实生活。就初中语文课文内容来看,所选的所有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于生活经验中体验总结而来的,所有课文都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背景中,作者是社会人,所以作者所写的文章必然会受到某一社会思想、时代背景的影响,因而打下其鲜明的烙印。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因子。让学生能够真实而有效地领会到语文的魅力,学生能够有机地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教师创设好的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容量,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为语文课堂营造新鲜、活跃的氛围。生活就是“大语文”,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紧密地联系“大语文”,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中语文的课文内容实质上都是作者实际生活经验的真实写照,因此,只有把课文内容置于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完整体会到语文课文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要创造一定的生活情境,营造恰当的生活氛围,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生活三者结合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有效地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授初中语文课程的时候,应该努力关照学生的生活方面,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教师所预设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现状,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出发,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东西,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贯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就考虑和联系生活,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生活进行创设,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达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多方面从生活中去寻找较好地素材、实例,以此来构建初中语文课。

(三)注重学生差异性,引导学生与生活中自主学习与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

初中语文教育新课标背景下,力求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即教学改革需求内容与时代相适应。但是,受制于中考模式的影响,在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课堂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的主体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主要负责记笔记,可导致作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低的情况。

一、构建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前提是创新和学生兴趣,其主要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新课标教学理念,将创新元素与教学经验、教学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知识积累,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对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省[1]。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实际为基础,采用趣味教学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辅助于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平等的教学态度开展课堂教学。

二、构建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

1、创设情境教学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的方式,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2]。提示创设情境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其二,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重视课堂教学知识的时代性;其三,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采用鼓励式全景扫描生活教学,教导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中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初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发展为标准,不断从生活实际中取材教导学生了解生活中人、事、物,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理解力,但受到不完全情商发育的影响,难以完全契合教师的教学手段,而教师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其教学目标的设立有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正确教学目标的设立[3]。初中语文教师需具全局观,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式教学,即需做好每学段、学期、学年的作文教学计划。一方面,教学课程的推进需要严格按照课标进度进行;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多数情况下,阅读教学为学生写作服务,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突出教学主线,充分发挥阅读训练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的思想观念,即摒弃为完成应试教育以及完成教学进度的传统模式。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通过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词语进行多次反复讲解,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感情和写作特色,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发散学生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其表现在,初中生不但开始学会运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还开始对教师以及书本知识所做的解释、结论提出本身独特的看法。而且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基于上述因素,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思维过程即探究式教学,以便于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深入思考,进而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诗歌时,首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情境、重点知识点讲解,其后对知识进行回顾和体验,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回顾和体验教学过程的方式,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问题出现的环节,反思问题环节和原因的查找问题症结所在,不仅能够有效规避问题情形的出现,而且能够有效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4、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是学生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得到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课堂内学生参与的比率最大化。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作用。例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可以设置探究问题:我们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的答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展示,这对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建立正确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并且解决了在较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一矛盾,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要求推进教学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属于一项艰难的教学任务,其不仅需要教师进行复杂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引导,而且需要教师针对自身专业素质进行提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切实符合教学改革的目标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负责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篇4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就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能帮助学生“开启”学习语文的“大门”。故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具现实意义。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交于小学教学,初中教学的知识面更广、知识点更深奥,面对书本上的难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举一反三才能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举一反三,首先就应在思维上具备独立性,特别是在初中语文的学习。初中语文不单单是生字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诗词的情感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独立创作文章。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过程,事实上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相互交流,可见,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对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他们的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找到培养自身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此外,学生具备良好思维能力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因此,不论从哪方面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1传授思维方法给学生:

思维方法有很多种,如观察法、联想法、比喻法、分析法、分类法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本文主要分析两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一是观察法。观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通常有两种,即对比观察和顺序观察。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应注重观察,观察时要运转思维思考,同样思考时也应结合观察[1]。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观察创作的,而这些作品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最佳教材。故教师可将重心放在文章上,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作者的观察技巧和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联想法。联想法不仅要联想,更要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作者创作时就利用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里的美妙景象,去体会作者笔下的“天上街市”,感受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怀。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上街市”。

2.2发挥课堂“主渠道”价值: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游戏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2],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变向思维等。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春》(朱自清)的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先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图片或是动态画面,春草、春树等,与学生探讨春天都有哪些景象,接着引入主题《春》。这个过程主要是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讲解课文时,很多问题学生们都可能有不一样的观点,如“作者对春天的感受”这一问题,有的学生会认为作者对春天的到来充满期盼和喜悦,也有的学生会认为作者是想借盼春反衬自己对统治时期的不满和愤慨,并不是真正盼望春天的来临。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作者的背景、人生和课文,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一来强化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理解,二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转动思维,不断思考才能找到有用信息,因此讨论过程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

2.3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教学就如同地基不稳固的建筑,经不起考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并稳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教学是关键。一方面,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除了要有课堂知识外,还应包括具有实践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也能进行实践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3]。此外,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然后在课堂上结合实际阐述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如写作、阅读等和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活动,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主要知识点,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开展配套的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阅读空间,一来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二来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外阅读的发现和收获,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同学间相互讨论。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需求和优势,采取配套的教学方法。除了从教学角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外,教师还应注重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有效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道林.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俪人:教师,2015(12):65-65

篇5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作者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本文总结了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力推广新课改的新经验、好做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浅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建设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把握课题,引入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如教学《水浒传》时,教师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者,或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这样,学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2.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6-01

课堂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平台,教学是教师发挥职业价值的重要表现,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本课堂,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本课堂的概念

生本课堂不但是新兴教学方式,而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其中,生本中的生是指学生,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生本课堂理念是当前的新型教学理念,对于营造平等以及民主具有重要作用。按照互联网对于生本课堂的具体解释,生本课堂就是新的教学形态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生本课堂应当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二、生本课堂的特征

(1)生本课堂主要是提倡学生参与之下,和教师合作形成探究以及合作的学习环境。(2)生本课堂应当重视教材资源以及利用好课堂教材,善于挖掘以及利用教材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思维以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但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教师课堂内容,而且要促使学生对教学实效性以及教学丰富性的了解。(3)生本课堂应当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和兴趣爱好,不应采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三、生本课堂构建方式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 更新理念以及激发兴趣

更新理念,即更新课堂理念以及教学理念,正确的理念对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及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初中生特点以及初中语文教学特点,语文教学应当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技能层面进行具体严格的要求,促使教学观念得到有效转变,从而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教师应当对生本课堂指导理念加以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2. 学生为主以及研究交流

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当更加关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不但促使学生将语文看作生活方式,而且当作一种习惯。通过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研究,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速度。因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要求学生能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3. 探索实践以及搭建平台

语文教师应当将基础知识以及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来讲,语文教学的相关实践可以检测出教师课堂理念执行程度及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评价生本课堂对于学生的作用,检验出学生学习接受程度,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本课堂形态。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完善以及优化课堂实践,构建出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此外,学生和教师之间应当采取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对新的课堂模式进行开发,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某个话题进行全体讨论等,从而搭建生本课堂理念实践的相关平台,促使生本课堂教学得以具体实施。

4. 注重反思以及优化课堂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中的反思两个方面。具有教学经验,而且具有反思精神,是当前语文课堂生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中,教学经验主要是以日常教学为基础,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需要10年以上的教学积累及知识沉淀。但教学时间长以及教育经验丰富并不代表教师是优秀教师,实际上,优秀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应当具有反思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反思,并且记录教学案例,在不断批判中成长,这也是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5. 教育资源开发以及保障生本教学实施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语文教师不但要开发及利用课本中的教育资源,而且还要挖掘和生活相关的各种资源,从而丰富教学生活和人文生活。语文教学应考虑学生的知识需要和保障生本课堂的顺利实施。比如,采取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各种教学设备进行游戏情境创设,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将知识点编成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好语文,促使生本课堂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生本课堂必须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加强研究交流,不断探索实践,注重反思和优化课堂,重视教育资源开发,以保障生本教学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萍.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模式实践探析[J].成才之路,2014(32).

篇7

多元化可以理解为思维多元化、教学性质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在目前的工作中,依然走的是传统的教学路线,不仅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多的帮助,甚至是造成了较大的阻力。通过对学生开展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较好的缓解目前的教学压力,同时还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强与学生各方面的沟通,这样一来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在此,本文主要对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展开分析。第一,初中语文利用多元化方法开展教学,能够促使教师从多个角度或者是系统的进行开拓教学。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开展工作,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由于我国对语文教学投入的力度较大,很多方面都趋向于规范化、多元化,因此经验教学应尽量的减少。第二,利用多元化方法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在知识传递以及情感人格的塑造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的促使学生掌握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加深思维的深度方面,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中具有较多的特色,其可行性较高,日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表演教学方法的实施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宝,因而得以编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章均属万中无一的经典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教学中可以采取表演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情感以及素养,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对此,教师在某一文章的教学结束后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课本内容改编成表演的剧本,要求小组内讨论将课文中的重点找出来,在这基础上谈论采取如何的形式表演来把课文中的情节以及人员角色的扮演分工等,其后教师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比赛。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行对课文内容进行良好的归纳总结,从而使得他们对于该课文的知识掌握更深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改编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语文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二)主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主题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在备课阶段构建一个中心主题实施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题,同时更利于他们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先将文章的中心主题抛出,紧接着提出几个围绕主题的问题,随后让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中自行寻找答案来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情况下,实现学生教学主题的准确把握以及分析能力的良好培养。

篇8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写作技巧等等。

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加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有效的锻炼,提升自我的笔下功夫。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初中作文教学理论分析

1.国外作文教学现状及启示

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

其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抛开传统教学模式。

其三,引入自然写真教学情境。

其四,注重情感教育,及时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其五,发展低年级启蒙教育制度。

其六,重质量,轻过程。

2.国内作文教学理论总结

其一,培养实际写作能力,注重生活写真和实战能力的培养。

其二,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以教师的模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其三,尊重学生的创作,处理好学生、学生作品、接受者的关系,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而不是从研究者、教育者的角度进行评析。

其四,应用综合性教学模式进行作文训练。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得学生更早意识到作文的实际效用,而不是单纯地应对考试。

其五,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对学生作文的“量”和“质”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影响学生的信心为目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初中作文教学实践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首要学习对象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案例和最容易模仿的教学榜样。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的体现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的组织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为策划、编剧、导演等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的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整个语文作文的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某老师在进行主题为“我们学校”的作文训练教学中的开场是让学生齐唱校歌,让学生对自己的母校进行谏言,使得整个课堂都充满了趣味,也使得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人文观念、学校的发展状况有了很好的理解。在为学生奠定了相应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榜样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学生的首要学习对象,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自“下水”不仅会提升教学的可信度,也会给学生榜样,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变,产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心理上的负担。

3.教师评鉴作用的发挥

教师除了是课堂的主导者之外也是学生作品的评鉴者。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以情感为基础,重视文章的情感效应。对于真情实感的文章要大力倡导,既使文章的结构、语言有欠佳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学生的个人人格、个性、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发展,使得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有所改变,从而使得写作是一种轻松、自在、愉快的过程,又是一种寻得成就感和归宿感的途径。教师负责任的认真批语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变,敷衍只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表现。要真正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效果,教师的个人实践必不可少,平等的待遇才能使11—13岁的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初中作文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是观察、阅读、讨论、训练的结合,最有价值的作文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是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初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打好材料基础,使其有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准。只有做好作文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进步,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一、“少教多学”的模式

所谓少教多学,“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导入方式实现少教多学,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少教多学:(1)提高设置语文课堂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这主要是指在上课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所讲的内容中,不只是学生单方面地接受课本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重要,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很多文章都具有背景和来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多媒体的利用,在课前或课上给学生准备一些与讲课内容相似的小视频或是歌曲,丰富多彩的课堂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3)利用学案导学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是把“教”的重心转移到“学”的重心上,并且把教和学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自愿去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同时,语文老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只有多彩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

二、“先教后学”的模式

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地抓住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的主要内容得到优化和提升,然后将学生的学习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特别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正确的方向,这也正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初中生上课期间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在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定准学习目标,找出学习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先教后学的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文知识点后,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办法,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将小组成员分别进行编制,每小组一个组长,然后进行小组成员编号。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老师可以分别安排小组一号成员负责找出生字和词语,二号成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三号成员找出作者的背景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读写结合”的模式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以文言文为主,与初中的课本内容相差甚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路,不能以教学生字和分析课文中心思想为主要线路,应该重新确立教学任务,掌握教学的目标及其方向。这主要是指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能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除了在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外,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找出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文章,文章内容及其难度要充分把握好,不要偏离初中生学习的轨道,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读写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标准答案,与之不符的都是不正确的。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很多时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应当多多与学生交流,多多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因为他们对于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这些答案反映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们的个性不应该被压抑和限制,教师应当珍惜学生的个性化和他们的创新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胜过解决十个问题,这是因为提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细致地引导或者解答,帮助他们加深对于语文的兴趣,这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能让他们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形成对于问题的独立见解。

综上所述,“先教后学”模式与“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十分重要,也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我们应当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同时进行教学方法与思想上的创新,勇于实践,争取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思路的开拓,转变教学思想,加强学生读写能力与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00-01

1 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人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不善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轻视心理,从而致使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多元化语文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实现新课改目标,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2 初中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实施意义

初中语文的多元化教学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性质的多元化。让学生成为具有多思维分析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一定向思维,多元化思维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情感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转变。

3.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反映教育的思想、观念以及任务,没有教学目标或者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往往导致教学过程的茫然,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即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了解过程与方法、确立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三个层次境界依次递增。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制定要以这三种层次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依托教学课本的基本知识呈现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丰富教学资源。制定适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首先应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所了解,相应地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建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能会忽视一些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认识以及感受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补充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补充也应该依托教学课本,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科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学生理解分析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地是塑造学生思维、情感和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部分,教师可以首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于文章同意观点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论述,论述观点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对于教参上对主题的阐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让学生分析论述,并提出疑问,然后笔者补充了多元化的主题理解“同情说”、“虚荣说”,让学生们对三种主题进行思考、辩论,从而了解小说主题多义性的特点。

文章写作训练中也应该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看待,教师通过讲解、指导,锻炼学生的思维形成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在写作《再见了,我的_____》,学生多选择表现亲情、友情、成长之类的主题。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当今农村的拆迁现象进行思考,让大家说说拆迁前后的家乡,谈谈自己对拆迁的感受。孩子有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写出了《再见了,我的祖屋》、《再见了,我的那片池塘》,作品融入了时代的色彩,主题就深刻起来了。这就顺应了新课标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以教科书中的内容作为基础,进一步联系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与生活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3.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

新时代语文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单纯的思想知识灌输,而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利用情景、写作、会话等环境要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提供和创造开放式的思维空间,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多元化思维培养的目的。初中阶段正是一个充满幻想与好奇心的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结合课本知识组织学生春游、分组辩论、课堂游戏等方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运用影视资源,让学生化视频为文字,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并在活动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塑造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

3.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实施

教学工作质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讲授课程的评价三个方面作为参考标准,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主要的评价内容。传统的教学评价以“量性”为主,最客观的反映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最后的升学率,一般不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行为,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而不会关心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如果只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测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符合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评价方式也得相应地进行调整,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在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而是综合地把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未来生活与发展的需求。

5 结语

多元化思维的培育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培养学生成为多元化思维的人才,使其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更好的融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同时,面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学校教育也应该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充分有效的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语文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拥有一份美好的人生感受。

参考文献:

[1]程凤艳.对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篇11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即指审美评价,其指的是对审美价值的主观认识。审美判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审美主体的个性、能力、需求以及审美对象等。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觉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内涵,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中,去发现美并感受美。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感受中审美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对象的感知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想象必然需要通过审美感知来实现过渡。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来获取表象,并进入想象,以此使学生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促使学生去追求美

人类实现全面教育,就必然需要实施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相比,审美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是利用审美客体来刺激受教育者的精神,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保持一个兴奋的状态,引导其去发现与感受美,并由衷的产生追求美的愿望。

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包含了许多美的要素,需要初中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与认知课文中的美。

以《济南的冬天》和《春》的课堂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应注重“美意”和“美情”的把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对课文中不同的美的感知与欣赏,同时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尤其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优美的文字美景当中,对课文中的意象美与物象没进行品味与赏析。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优美语句的赏析能力。初中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对课文中“美意”与“美情”的感知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实现领悟力与感知力的增强。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语言系统并不完整,在学生优美文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因此,为了实现对文章中美的彻底感悟与认知,就必须从初中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入手。初中生应在语文教师的准确引导之下进行语言的品读,使文章内涵得以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此外,许多优美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可见语言的赏析必须通过加强课文的诵读来实现。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实施审美教育,就必须加强朗读与诵读教学。

2.引导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课文

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使自身的想象与联想得以充分发挥。审美心理主要有四个组成要素体现,即感知、理解、想象以及情感。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程中有许多优美文章,教师应针对这些文章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发挥想象,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文中的美加以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此就能够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应对多媒体的结合了声像与画面的技术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将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发挥想象力,继而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得以充分的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进而更好的发挥想象与联想,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得以培养,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提高对文章情感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品读语文课文,并感受其中的“美”。

此外,还应将实际生活中的“美”融入课文当中,以《秋天》和《春》的教学为例,这两篇文章与大自然有关,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贴近生活,热爱生活。并且应将课堂教育、生活教育与审美教育充分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保证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初中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1、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⑴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⑵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初中生理解和分析;⑶散文接近初中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1、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篇13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中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然而,知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数码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教师应跟时展步伐,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搞好本职工作,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最基本能力。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实施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所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一是要表述要准确明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准确、科学是对语文教师语言素质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始终用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述或比喻,以期使问题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二是语言要简练,具有逻辑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认真提炼语言,把握分寸,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最简炼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三是语调丰富,有节奏感。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要有节奏,语调要有变化。可根据教材内容的思想感情等,适时调整与变化,以达到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只有发挥出语言的韵律性,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四是普通话要标准,吐字清晰,幽默诙谐,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一般学生都不喜欢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没有激性的教师。只有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教师才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才能在轻松愉快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和活跃课堂气氛。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初中语文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众多。例如:讲授法、串讲法、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阅读式教学法等。具体在教授语文课文时,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主张应该根据初中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学习实际,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相互协调配合。若教学内容是知识性内容,如语言知识、文学理论、文章知识等理论性强、自学难度大的,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另外,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的兴趣,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内容图像、文字和音响并茂,且交互呈现,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神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造性地开展视听结合的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则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同时可将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现代教育媒体之中,通过现代教育媒体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浅显,化呆板为生动,符合了中学生的接受特点,优化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促进了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优化新教材资源的能力

现行新教材打破了原教材的编写体例,每个单元不再为按体裁划分为四课,而是以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分为三个互相衔接的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文化内涵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培养写作记述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应用文(小传、通讯、游记、读后感、短评等)的能力。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表演、辩论等几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因此,现代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加强教法研究,具有优化新教材资源的能力。

五、要善于运用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