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1 16:07: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1

社会在进步,人类资源却在日益减少,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事实告诉我们: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无源之水”。因此探索走环境与经济融合的环保新道路是新时期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1 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十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由于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中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峻。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城市的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并有明显向农村蔓延的趋势。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1.1 水污染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资源匮乏。近年来,水污染现象严重,悄悄挤入世界贫水国家的行列。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紧张,污染性缺水的城市日益增多。全国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呈恶化态势。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1.2 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耗的增长,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温室效应、酸雨呈蔓延之势,大气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以至整块农田绝收,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

1.3 水土流失

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调查表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严重。其中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为标志的土壤环境破坏问题明显。长期以来,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恶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 土地沙漠化

近几年,因生态环境恶化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废的最终形态。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扩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造成土地沙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过分采伐;过度放牧造成的;其次由于土地的过分使用;沙丘的移动;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建设占地等。土地沙化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给人类带来损害。

1.5 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

现代化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它在防治害虫提高产量的同时,残留物对土壤、江河造成了各类污染。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基础设施和管理上的滞后,工业污染开始向农村蔓延。农村工业垃圾露天的堆放、农村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的局势。

2 掌握环境功能

这里所说的环境功能主要包括:一是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出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会造成环境问题。二是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三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放松、精神愉悦,身体健康,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可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依托,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在开发资源、利用环境的同时,认识并掌握环境功能意义深远。掌握环境功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国富民安的大事。环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点已达成共识。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统筹考虑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向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轨道进发。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制度

国家在规划和调整环境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本着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原则,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要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针对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压力,制定环境保护目标,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作为干部晋升的标准。另外,建立健全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利用新闻媒体,文化长廊,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及时披露环境信息,提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3.2 鼓励民众参与环保行动

目前,我国的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平时没有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后果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政府不能只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前后大张旗鼓宣传环保,应该打持久战,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让公民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提高了,政府的环保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功能,为人类造福。

3.3 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环保工作跨越式发展,提高环保管理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对重大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调查,获取可靠的基础数据,以此作为解决复杂环境问题决策的基础。可见,稳定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是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决定因素之一。

3.4 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

加强创新型环保科技队伍建设是深化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坚持自主培养为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选拨科技骨干,使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保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完善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以及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多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批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4 结 语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之一,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只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士携手合作、共同保护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定能打造一个和谐怡人的生活、生产、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文清.掌握环境功能加强环境保护;决策探索2011.18

篇2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目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痛定思痛,人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人类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超前于其他人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环境专业大学生而言,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更应该接受环境教育,因为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但大学生的总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接受基本的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正从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同大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保护教育必要性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生态破坏约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方针策略依然是“环境让步于经济”。因此,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无法遏制住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意识,归纳起来就是国民、尤其是高层人才还缺乏环境意识。高校毕业生大多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校期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今后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中重视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目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而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则非常必要的。

二、环境保护教育目的

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事环境专业的工作比例就更小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中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为重要。以此作为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侧重,不必深究环境保护技术的细节问题,而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爱护环境意识就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本校选用的教材为刘天齐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环境保护》第二版。该教材难易适当,内容丰富,作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教材非常适宜,在此教材中再选取适当内容可以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发现选取以下内容可以有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

1.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许多,主要有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等。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臭氧层破坏的后果将使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臭氧层破坏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

1940年,在美国洛彬矶首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此后,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如日本的东京、大阪、英国伦敦以及德国、澳大利亚的大城市。

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一种中枢神经性疾患的公害病,称为水俣病。在1968年日本政府确认水俣病是由水俣湾附近的化工三在生产乙醛时排放的汞和甲基汞废水造成的。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重大事件。

以上列举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部分环境问题。此部分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己也身处其中,不能幸免,为了自己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自己的点滴努力和积极参与。

2.环境与健康

人体和环境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非常接近。这种化学元素高度统一的现象表明人体与环境也是统一的,即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环境如果遭受污染,会致使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或物质增多。这些元素再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富集,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平衡,其中某些元素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所谓的“三致作用”,从而引起疾病,甚至贻害子孙后代,极大地损害了人体健康。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水俣病外,还有“大脖子病”、氟骨病、克山病等。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而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这部分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3.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监测、环境保护法、环境经济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管理,只有加强环境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要素,多快好省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还可以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作良好的环境管理可以积极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保护教育方式

对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有效开展环保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环保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环保教育正式列入学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计划。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桂林理工大学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已经连续多年将《环境保护概论》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并且特别提高该课程的学分(比一般的公选课学分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校园网络上还开设环保BBS、环保聊天室等现代化设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获得了非常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效果。总的来说,教育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室内教学

教师现身说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有环境意义的典型实例描述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其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环境规律,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如讲述水污染的治理原理时,可以从学生所实际看到的地表水污染现象出发,引导讲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即水体受到污染时,会发黑、发臭、起泡沫、表面长有不少浮萍。这样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的原因,如有机污染物的过多排放、表面活性剂物质如含磷洗衣粉的使用等。这些物质的厌氧发酵,使水体缺氧、发黑、发臭、起泡,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浮萍。接着引导南方学生回忆家乡的鱼塘多数会有曝气装置,启发学生认识这些装置的作用,于是就可以讲述水体受污染后微生物处理污染物过程的原理,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可以认识到如何保护水体免受污染,水体污染后如何治理,从而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不用含磷洗衣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点滴小事实际上都在为爱护自身处的环境作贡献。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从从形象、具体到抽象、理性的过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样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PPT来展示环境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乐意接受。比如,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桂林地处亚热带地区,有机会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温暖的学生很多,他们可能感受不到温室效应的影响,而通过PPT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响应中央节能减排的号召,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避免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树立起厉行节能意识。

2.课外实践活动

按照教育规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仅仅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很难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脱节正是国内环保行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正是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延伸,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学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总是积极参与。因此,高等院校更应该利用这种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见识、开阔视野、培养自身的环境意识。同时,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在本地区了解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环境保护进展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学校进而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奖励。由于桂林理工大学BBS上开设有环境分论坛,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积极与环境专业大学生一起,面向全校师生甚至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宣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素质。所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非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环境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人员的环境意识。

五、结束语

大学生是明天建设国家的生力军,而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占了大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因此,在当前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下,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头脑中树立起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点滴思考,和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那么,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怎样向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呢?下面我就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下对这方面工作的做法。

1 上好《生物学》第一课,做好入门教育,建立生物圈是包括人类自己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为初步创建环保意识搭好了平台。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首页彩图,以活泼、直观、形象的方式告诉大家什么是生物圈,即,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本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学习之后,就是要让学生讨论出什么是生物,知道生物是一个大家庭,而人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最高等的生物。本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学习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简明的认识: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如果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也就遭到破坏,那么,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家园也就遭到破坏。如此,我们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因此,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关爱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应有的责任。

2 结合课程内容,重点了解我们身边面临的主要环保问题,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物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内容讲述了目前世界及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保问题,且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生物学知识简单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但课本上所列举的一些事例离我们所教学生过于遥远,以致学生感受不深,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尽量举一些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空心莲子草原产于巴西,1930年传入中国,又名革命草、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在我们当地,老百姓都叫它“花生草”。该植物繁殖力强,实属“星星之火便可燎原”。生命力强,猪吃后拉出的粪便中没有完全消化的茎在田地里又重新发芽生长。花生草在我们当地已泛滥成灾,每个学生都在家里帮助过父母年复一年地清理田地里的花生草。花生草根系发达,地上部分繁茂,在农田中生长会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以及生长空间,造成严重减产。因此,“花生草”是危害性极大的入侵物种,它的繁茂已打破了区域生态平衡,现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草害问题。

云南干旱区离我们比较近,学生们感触最深。持续3年的干旱让云南大地备受煎熬,人们在埋怨老天为何总是不降雨的同时,应该深深思考一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对局部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于云南地区出现如此严重的干旱,究其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气象专家认为,云南干旱形成的直接原因应是“天灾”,即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降水明显偏少。实际上 “人祸”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云南一些地区为了经济利益,大量砍伐原生态林,发展桉树林。据生态学家研究,这种被称为“抽水机”的速生林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令涵水能力降低。云南干旱区森林砍伐最严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而就在与其紧邻的植被较好的地区,一年四季溪水常流。

以上两个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感受最深,领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课程内容还有许多典型例子,强化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

我国草原沙化的现状和问题。以内蒙古为例,30年代到50年代仅发生一次大的干旱, 60年代到70年代是4年一次,80年代到90年代是3年一次干旱。干旱周期缩短,引起风蚀、水蚀、土地盐碱化等各种气候灾害。每年成灾面积4500万亩,损失牧草22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38亿元。沙化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草原的开荒耕植,家畜超载放牧,滥砍、滥伐、滥挖,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这应该说是一个根本原因。

癌症村问题。我国目前有近20个癌症村。近期报道,太行山腹地,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党街村,该村1100多口人,仅2009年至今癌症病故40余人。其病因皆是流经这里的淇河水污染所致。古老的淇河全长161公里。据国家地质部门记载,淇河已有五亿年历史。这条河曾经是华北境内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素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和“北国漓江”的美誉。据当地人介绍,“现在的淇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污染厉害,全是垃圾……别说用这里的水洗澡,擦擦身浑身都痒得难受。”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尽量列举一些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使他们真正具有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通过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强化环保意识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本地实际,适当安排一些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在环境问题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且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当地田鼠危害较大,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于是布置了一道实验探究题:“为什么我们当地田鼠数量越来越多?”同学们设计探究方案,经过调查研究,最后找出了原因。即:在我们本地,田鼠的天敌是猫头鹰和蛇。猫头鹰数量本来就少,又被个别人捕捉到城里去卖,蛇被卖到餐馆,成了餐桌上的美味。现在,猫头鹰、蛇几乎绝迹。田鼠失去天敌,自然也就泛滥成灾。同学们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利用所学知识很自然地得出结论:食物链已出现断链,食物网已破损,区域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要控制田鼠数量,让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平衡是最明智的选择。

4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仅让学生具备环保意识是不够的,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爱护一草一木等。这样我们已经在进行环境保护,正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对策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robl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36-01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分离开来,只能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最终毁灭性灾难。

1987年2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日本东京第八次委员会上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论述。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综合的动态概念。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又统一,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因此,要正确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3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环境问题有:

3.1 大气污染严重以燃煤和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为主,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南方许多地区酸雨污染加剧,并且酸雨有由南向北扩张趋势。

3.2 水环境普遍受到污染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许多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突出,严重的水污染已造成许多城市不断缺水。

3.3 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快速增长,许多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3.4 城市噪声污染污染严重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且呈扩张趋势,由于私家车的大量使用,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

3.5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的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张,草原退化加剧,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3.6 资源、能源紧张由于人口继续增加,经济总量不断上升,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资源、能源紧张短缺压力越来越大。

3.7 环境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形成危害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不断上升,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日益加剧。

4实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关注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保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因此,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目前,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相关法律随之改变,最终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体系,同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4.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活动。

4.3 要强化环境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强化环保科技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培育环保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广保护环境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篇5

二、走访活动成效

通过本次集中走访活动,镇领导实地调研了镇内企业的发展现状,详细听取了企业对当前面临主要困难和问题的反映,从而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扶持、帮助企业发展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总的来说,本次走访企业活动基本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基本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2、了解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走访情况的分析,我们共梳理出当前企业遇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困难。一是资金问题,较多企业反映当前资金回笼难、周转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如铖铭五金(建设厂房),望建设达产保证金早日退回。二是自来水问题,自强化工、信烁机电等企业希望能尽快将自来水接入企业,方便生产生活。三是环境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周边环境不好,对企业的形象和对外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四是人才问题,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吸引,留住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存在一定难度,如自强化工目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门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方面还不够。五是竞争大,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企业价格战,原材料涨价,成本提高,然而价格很难提高,导致效益低。六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象星星泡沫、尊一装饰都想在本镇购买一块土地用以更好的发展。另外部分企业还存在库存多,废品多,外销难,有延单情况,订单减少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九龙玻璃表示今年市场不景气,股东提出退股要求,对企业影响较大,一些门业企业缺少营业执照及检测报告等,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

3、发现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4、可能上规模的企业

篇6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也呈现加剧趋势,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则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生态文明,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将此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对应;二是将此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类别,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考察这两种理解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如果人类目前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能够通过工业文明的改良而解决,那就不需要提出生态文明了。可以说,生态文明提出的前提条件是,不对工业文明的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就不可能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文明的转型。

文明的转型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的转变。对于科学技术,就是要由工业文明时代的“获得科学认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的“获得科学认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反思传统科学观的基础上,形成出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目标。

二、环境问题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与科学无关吗?

有人认为,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正确的知识体系,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是技术的不完善或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粗一看,上述观点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经过深入分析会发现,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1.技术造成环境问题与科学密切相关

诚然,科学是求知的,技术是求利的;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技术是对自然的改造,环境问题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必须清楚,现代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不仅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系统,是一种人类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体系,而且还是人类把科学认识能动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中,进而将科学认识原理现实化的系统体系;没有科学,很多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可能性空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在很多时候就不知道产品生产的途径(方式)、类型和用途。

这样一来,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离不开科学的,它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就与科学紧密相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原子弹的诞生,又怎么会有所谓“核冬天”的威胁?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化学工业的诞生。又怎么会有化学污染的出现?如果没有纳米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纳米材料的应用,又怎么会有纳米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生物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又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潜在可能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一句话,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与科学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就相应地不会有科学应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正是科学使得种种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而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科学没有过错,环境问题只是由技术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这种看法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既是对技术的不公平,也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2.环境问题并非人们单纯滥用科学的结果

不可否认,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明知某些科学应用会带来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仍然利用该项科学成果。不过,如果我们全面、历史地考察环境问题的产生,将会发现:在很多的科学应用之前或之后的一段时间,环境问题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科学应用会造成环境问题,此时就不能说这些人滥用了科学从而造成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能被完全看做是滥用科学的结果。

进一步地考察会发现,环境问题很多是在科学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如臭氧空洞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氟氯烃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当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就会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氯原子,引发破坏臭氧的循环反应。造成臭氧层的破坏。这一例子表明,利用科学原理合成出来的氟氯烃类化学物质,虽然能够满足人类的一定需要,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科学本身是不完善的,还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况:即它的应用既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又能够不破坏环境。如此,科学本身的欠缺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那种在环境问题的产生上,将“好的归科学,坏的归人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三、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进行新的科学革命吗?

有人认为,目前的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根本之点在于科学还不够发达,科学所获得的认识还不多,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必将能够获得对自然的更加完整、准确的认识。依据这样的认识去改造自然,必将造成更少的环境破坏,产生更少的环境问题。

考察上述观点,不难发现,他们持有的看法是,对于科学,不需要改变其发展方向而进行新的科学革命,只要推进科学进步,就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不能说这种看法没有一点道理,进步了的科学及其应用确实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确实能够发现更多的环境问题并更多地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人类能够完全、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科学在本质上存在欠缺从而使其应用造成环境问题,那么,任何沿着原有的轨道发展和应用科学都不能彻底、全面地解决环境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的、更多和更大的环境问题。

问题是:科学是否存在本质性的欠缺从而使其应用造成环境问题呢?关于此点,西方有关科学非自然的相关论述给我们以启发。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实验对象有很多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界原有的。实验现象是科学家利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实验对象施加特定的操作“制造”出来的,如此,使得实验知识具有非自然性;理论和模型是直接面向物质世界的,描述着它的状态和性质,但是,它们最多只是对自己意图表象的实在世界的理想化或抽象。这样一来,科学在很多时候就不是对自然对象或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是对实验室或科学理论中所构建出来的人工对象的人工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当将这样的科学应用于改造自然时,就很可能与自然规律不符合,从而造成环境破坏。

这也启发我们,原来我们认为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与科学研究实践的现实不相符合。“自然科学非自然”,“自然科学不自然”。正是这种“非自然”、“不自然”的科学,才是造成其应用破坏环境的根本原因。试想,如果科学确实是对自然规律的把握,那么应用这样的科学就是贯彻自然规律,应该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而不会造成环境问题,而现在,科学应用有多少没有造成环境问题呢?可以说,环境问题的产生,就是“非自然”的科学应用产生了许许多多人工物的结果。这些人工物虽然能够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要,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在其生产过程中以及消耗后的环境释放过程中,会成为自然界的“异质性”的存在,从而破坏自然。科学应用的环境破坏是科学“非自然性”的本质特征使然。

这样一来,要根本改变工业文明时代科学应用破坏环境的局面,就不能只推进科学的进步,对科学进行局部的改良,而应该对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概括起来就是:以新自然观为基础,进行新的科学革命;复兴博物科学的传统,获得直接的自然知识;让科学应用适应环境,而不是相反;重视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获得地方性的生态知识;通过科学应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来检验科学的正确性,让自然做科学的最终裁判者。

四、发展了的科学最终会解决环境问题吗?

有人对科学持乐观态度,认为进步了的科学最终会解决环境问题。这种环境问题解决上的科学乐观论是错误的。

第一,科学应用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新兴科学如基因科学、纳米科学等的应用可能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就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是有局限性的,这包括: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是有限的,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是艰难的,科学认识环境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

第三,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是有限的,这包括: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存在滞后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存在艰巨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存在不确定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成本巨大;科学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第四,单纯依靠科学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科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协同努力。

五、解决环境问题,不需要公众参与科学吗?

有人认为,科学是深奥的、专业性的,只能由科学家来进行,公众是外行,不能参与,这点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也是如此。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需要而且必须公众参与。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类对自然改造的深入,自然的“人化”所造成的“非自然性”——环境破坏性大大增加,环境破坏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健康影响也相应大大加强,鉴此,回归自然的科学就应该将人类纳入科学的视野之中,更多地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及人类的存在和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便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此,科学就不单纯是关于“自然”的了。而且还是“人化自然”或“人工自然”的了;科学就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也是“人类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一种融入了人类社会实践视野的“自然科学”。

第二,公众是科学应用的实践者、环境问题的产生者以及承受者,往往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感知比科学家更为直接和具体,甚至也更正确。此时的公众生产生活实践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公众的影响,应该成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而公众在这方向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更多地被我们的科学家所重视。虽然这样的知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和经验的,甚至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第三,鉴于目前科学应用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风险,而且科学对许多风险如转基因风险等的认识又具有不确定性,公众应该作为科学的“陪审团”,采取恰当的形式如公众听证会、地方协商会等参与决策,展现公众的环境诉求,形成压力集团,以更多地“形塑”科学,影响科学的发展方向,推动环保科学的形成,阻止破坏环境的科学的盲目应用。

六、主要结论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需要传统科学观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的革命性转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1.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与科学不可分离;科学应用产生环境问题,并非只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与科学本身紧密相关。

2.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科学的“非自然性”,要改变科学应用造成广泛的、越来越大的环境问题的局面,必须进行新的科学革命。使科学真正地面向自然、回归自然。

3.如果不进行科学革命,而依靠现有范式的科学的进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是有限度的,在这方面,“科学乐观论”是错误的。

篇7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31-1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对于环境的常态以及过程变化,以相关技术操作手段作为技术职称,对其进行动态的观察以及测试的过程,在环境问题的管理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环境监测手段。随着今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的加强,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出现了以往没有的态势。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与趋势,国家环保相关部门在近日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活动,其中以环境监测质量活动为主,目的在于从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面、基础职能建设方面以及相关技术应用方面全方位的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环保行动的有力开展,促进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以目前所处的环境作为监测对象,对其相关数据做出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揭示一定的环境问题或者对于环境的常态进行一系列的描述,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技术手段,为社会的环境工作开展提供专项服务便是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作为一门综合型较强的学科,环境监测充分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统计计量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对大气、水质量、空气以及土壤等各方面指数做出分析,对现状进行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及预防措施。

3对于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1)所谓环境影响,指的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对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社会或者经济方面的影响以及作用,环境影响又分为直接、间接和累积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直接为人类社会或者经济直接带来损害,比如地震、海啸以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间接影响主要是指环境的改变并不直线型的作用于人类社会或者经济,具体表现为蝴蝶效应;累积影响可能更容易理解,随着大量化工企业、工厂的发展,水污染问题已经出现恶化的状态,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短期内也许看不出它的危害,但是长期必然是有影响的。

(2)相对于环境监测来讲,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监测分析的对象,那么环境影响评价则是以人类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监测分析对象的,在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可持续化发展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建立在一定科学技术手段上,对于环境各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得出分析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的综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监测的应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对环境监测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一描述。

4.1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所发挥的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的。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相关数据为其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比如在一个项目投入建设前,相关环境监测部门或者单位会对投建区域的各项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来确定当地的环境容量,结合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关判断,比如拟建项目实施运作后,会不会对已形成的环境发生新的改变, 或者当地的环境状态是否具有承载这样一个项目的能力,这些评定都是建立在环境监测基础上的。

(2)监督职能。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里最为基本的一种监督方式,并且具有很强的可依性。在项目投入使用以后,对其环境影响评价也在随着跟进,而环境监测又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所以从项目拟建开始,对其进行监督的都是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与分析,当地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标在项目运转前和运作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有多大,都是通过环境监测手段,依靠相关技术的支撑,得出的反映,环境监测的监督虽然是最基本的,但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3)环境监测的贯穿性作用。除了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外,跟时间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累积影响了,累积是时间的累加,也是环境发生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没有出现太明显的变化不是它没有改变,而是它没有达到质变,我们在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往往会出现温水青蛙的现象,一定要等到环境恶化到已经不能再容忍才采取相关措施,病入膏肓的时候才想要对症下药似乎为时已晚,所以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应该是贯穿始终的,要把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是环境监测的重要职能,做好预防改善工作,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2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关操作的规范性应得到加强;有关环保部门应该落实相关的监管机制,真正履行环境监测的社会职能;加大资金投入,为环境监测技术支持给与足够充足

5总结

历年来,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部门头疼的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加大环境监测的力度,做好相关数据分析,对于不合格的企业一定要进行相关规范与调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努力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涛,王龙胜.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283-283.DOI:10.3969/j.issn.1006-4311.2011.03.264.

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201

进入二十世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被大量开采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大气破坏、能源临近枯竭等等。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创新,这一创新表现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电动汽车的开发与使用。我国自八五计划开始,在研究电动汽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取得了众多的优秀成果。但由于技术及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还未进行产业化的生产。而随着石油危机及使用化学燃料所产生的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各国开始认识到转换能源,节能减排成为汽车发展的首要方向,而如何发展汽车技术,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则成为汽车发展的难题。

1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概况

电动机车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已诞生,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早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内燃机却后来居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代步工具,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汽车机能非常差,设置简单,动力小,造成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且,十九世纪,正值石油开采初期,能源丰富,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较大,从而人们对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的认识不高,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而到目前,依据社会发展状况,能源短缺,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状况,电动汽车的发展找到了一丝生机。而且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异常广阔。各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发,加大对电动汽车研究的投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走在能源节约的前沿,降低生产成本,抢占社会发展先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及能源不足的情况,我国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专利技术获得认证,一系列电动汽车样品得以研制成形。特别是在电池、电机及电控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备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在取得发展的同事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动力问题。根据不同的动力设备有不同的电动汽车机型,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三种机型,全电力制动汽车、多种动力混合型汽车、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全电动力是指使用蓄电池,完全依靠电力进行驱动的汽车,这类电动汽车存在的缺点为,电池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行驶动力不足;多动力混合机型汽车是指汽车动力系统包含两个及以上的动力系统对汽车进行驱动,这种电动汽车相比于全电力驱动而言,电池使用寿命较长,使用范围较广,使用电池的同时使用燃料,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也使汽车的驱动力有较大的提升,是目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动力设备;燃料电池动力汽车相比于前面两种而言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汽车机型,它能将燃料高效率化,而且做到了清洁的效果,但其不足之处为这种设备的要求太高,成本大,要实现产业化还需一定的时间。

2 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新时代快速涌起的一项新型技术,它是一种集合了多种技术形式的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含了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其中有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新型动力设备技术等。电动汽车行业作为一相适应社会发展状况的产业,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力求做到产业化、智能化。

对于电池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瓶颈问题,如何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池使用效率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核心。就目前电池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电动汽车市场使用的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三种,在比能量上,锂离子电池的数值最高,车上循环寿命镍氢电池的次数较多,市场价格上,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价格明显高于铅酸电池,在动力方面,锂离子电池也明显要由于前面两种,而且其安全性也有明显提高,综合以上几种因素,汽车电池应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动力部件。而目前最为清洁的燃料电池引起投入成本高,制造技术不完善,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有了电池,还需要有驱动设备,汽车驱动机控制着汽车的整个驱动系统。汽车驱动系统要做到转速大,范围控制大。目前使用的电机有直流有刷、永磁无刷、交流感应、开关磁阻几种类型。在效率上永磁无刷和交流感应两种的效率较高,在转速上,交流感应和开关转速的较高,而且单位输出功率的成本也较低,其坚固可靠性也较好,虽然这两种的控制器价格相对而言较高,但从整体及汽车实用价值、电池使用效率及寿命考虑,选用永磁无刷驱动器是较好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发技术的发展让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逐渐成为可能。而且随着能源缺乏的问题的加剧,环境的污染,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电池的充电效率及使用寿命方面还需加大研发力度。减少充电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地形类型多样,既有平原丘陵,又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地形类型,还需加大汽车动力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汽车动力,提高适用范围,实现汽车使用类型的转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之下,电动汽车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中国目前面临严重的雾霾问题,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汤绪认为,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东亚尤其是中国东中部地区去冬今春以来降雪很少,冷空气活跃程度较常年明显偏弱,直接导致区域性静稳天气增多。在静稳天气控制下,大气环流活动趋于稳定,空气沉积物极不容易扩散。同时静稳天气意味着大风天减少,风力减弱,难以吹散积聚的细颗粒物,促成中国北部大范围雾霾长时间难以扩散。汤绪表示,西方国家历史上并非免受雾霾天气困扰,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各类问题同时出现,反映在雾霾污染上显示出一些集中的特征。中国既面临传统大颗粒污染物控制的问题,又面临PM2.5和PM10等细颗粒物挑战,问题集中于一体。当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有了相应预案,将完善的预报预警系统与交通管制等措施对接。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据专家预测,2050年全世界将有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对城市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城市将成为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突破了环境容量的承载力,造成城市资源短缺,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居民生活受到威胁。据调查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0%,人类正面临着环境的严峻挑战。事实上,环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它是有限的。因此,在面临环境挑战的时候,人类必须对发展和进步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寻求新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技术,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技术和途径,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安全、高效优美的城市。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实体,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实体。社会环境相对自然环境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复杂的环境体系,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政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场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历史上,许多发展中地区由于一味追求物质环境的改善,忽视社会综合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社会丑恶现象泛滥,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政局动荡,制约社会进步的例子举不胜举,教训惨重。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环境的生态化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绿色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建设不是一时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因此它的建设没有终极。人要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建设一个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在联合国MAB 计划(1972) 的倡导下,世界上许多城市如法兰克福、罗马、华盛顿、东京、莫斯科,以及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4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流的城市应有一流的生态环境,进入新世纪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搞好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天更蓝、气更净、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的国际型生态城市标准。生态城市应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主要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在结构建设方面,应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工业用地仍然偏高,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城市副中心或次级城市郊区发展不够充分,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应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在用地结构的调整中,应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疏解建筑密度。近年来,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吸引了外资,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但由于发展快,不透水性面积增大,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建筑密度偏高,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也增大了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区域进一步扩大,已由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同时,城市原有地表排水沟道水系被大量污染或堵塞,降低了防洪排涝能力。

建设生态城市,还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和密度。高质量的人口素质和适宜的人口密度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还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物质循环、建设快捷的信息流通系统。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等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措施。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进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领域,变单纯的建筑规划建设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建设,并加强管理,就一定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创造出富有时代风貌特色、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

篇10

Abstract:Recently years, China's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the problems of sewage discharge in cities、towns and rural ,resulting in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of a number of rivers, lakes .This article aimes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wage disposal of our countr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technology for sewage treatment and Reuse Principles, and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two effluent sewage reuse status, analysis of wastewater reuse economic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onfirm the list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technology is worth further promote the us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Town sewage; Sewage reuse;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各国面临众多环境问题中的焦点,因此,如何加强对城镇、农村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的恶化问题,最为主要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因此,在现实实践中,强化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水厂工艺的应用研究,两者缺一不可。

1我国污水处理现状及处理工艺概况

1.1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污水处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污水处理工艺开始进入我国,但在我国发展缓慢。截至2006年,我国661个大中小型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708座,每天处理能力达到4912万m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7%,处理水平较低。数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差距,另外在我国监测网内的七大水系中,水质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其中,无饮用功能的IV~V类和劣V类水质高达59%,而满足水质要求的仅有41%。由此可见,我国的污水处理水平还远远没达到令人满意。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逐渐加大投入,其中在“七五”和“八五”十年期间,很多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引入我国并在实践中用于污水处理。同时,将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化应用列入国家的重点科技攻关,并于1990年成立全国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会,污水的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应用成为了科技界热点。当前用于脱氮除磷的新工艺主要有A/O工艺、A2/O工艺、氧化沟法、AB法等[1]。

1.2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概况

纵观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可以概括以下几点:物理工艺、化学处理工艺及生物处理工艺,一般而言,物理和化学工艺很难将污水中含有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和N、P等物质去除,因此,目前采用较多的一般是通过生物处理工艺,依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对其降解可取得较高的去除率。如图:

图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2新型污水处理处理工艺

2.1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主要指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去除的过程,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污染物的去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处理过程中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去除效果,应当为反应器中的生物创造适合的生长条件。现将污水回用工艺中常用的生物处理工艺一一介绍如下:BAC(生物活性炭工艺)、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2]。

2.1.1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有:BIOSTYR、BIOFOR以及BIOPUR等,其原理虽然基本相同,又各有特点。在所用滤料、水流方向(进水与进气同向流、逆向流)以及单个滤池功能(硝化反硝化在同一滤池中进行与硝化反硝化在不同滤池中进行)上均各有千秋。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点:

1)生物曝气滤池(BAF法)负荷高,效率高:一般悬浮生长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除磷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其污泥负荷为0.05~0.15kgBOD/kgMLSS•d,容积负荷0.15~0.45kgBOD/m3•d,而BAF工艺仅要求除碳时容积负荷为2~5kgBOD/m3•d,要求除氮时为0.5~2.5kgBOD/m3•d。2)占地小,土建投资省:BAF工艺由于负荷高,停留时间短,因此土建等投资少,占地也可节省。在土地面积有限时,BAF工艺可以充分发挥其占地省的特点。3)运行管理简便,污泥膨胀问题改善良好:滤料上附着有较高的生物量,不需要污泥回流,易于运行的维护与管理。除此之外,在悬浮生长活性污泥法中,因污泥膨胀导致了固液分离困难和处理效果降低的问题,而在曝气生物滤池法中,由于微生物附着生长丝状菌大量繁殖,不会有污泥膨胀的问题,并且丝状菌较强的分解氧化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处理效果。4)出水水质好:BAF处理出水水质,从试验资料以及国外资料可知,BOD5及SS值均可达10mg/L以下,而悬浮生长活性污泥法二级处理出水水质BOD5达10mg/L尚有可能,而SS值达到20mg/L已很困难了。5)耐冲击负荷能力强:BAF具有生物膜法特点,耐冲击负荷,运行稳定,操作方便,与任何处理方法一样,

2.1.2 BAC(生物活性炭工艺)

篇11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106-06

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衡量环境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换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难点[1]。

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加上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以往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对单一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研究较多[2,3],但是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4]。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趋势,研究环境问题实质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环境发展政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案例区的选择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确定能代表不同发展程度的典型区域。上海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辖18区1县,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人均GDP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6倍、82.6倍和4.5倍。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足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城市化水平88.3%。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上海已经步入了上中等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5]。1997年起上海作为全国地方实施《21世纪议程》的试点单位之一,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7年来,上海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因此,选择上海市作为发达地区典型代表。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辖11个县(市、区),人均GDP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第二产业为主,因此,选择德州作为中等发达地区的代表。固原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腹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辖四县一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5%,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1/7和1/4,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0%,因此,选择固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

根据人均GDP对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进行分类,上海代表人均GDP高于15 000元的发达地区,所代表的发展水平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人口占全国的20%;德州代表人均年GDP处于7 000~15 000元之间的中等发达程度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7%,人口占40%;固原代表人均GDP低于7 000元的欠发达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7%,人口占40%。因此,案例区选择能代表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选取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是加拿大统计学家Anthiny Friend于1970年提出的,后来被OECD(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的环境组织所采纳[6]。压力指标描绘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状态指标描绘环境质量。响应指标描绘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响应。本文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主题、重点领域和主要指标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压力、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能力三大主题(见表2)。

有效的指标选取是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关键环节[7]。目前国际国内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普遍体系庞大、指标计算所需数据难以获得,许多指标操作性和可比性较差,无法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8]。Anderson提出,一个好的指标应具备的条件:反映的内容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指标的含义易于理解;计算指标所需的数据容易获得;所描述的内容具有时间敏感性;所依据的数据可以进行不同区域(或国际)比较[9]。本文在构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并且结合中国具体情况,重点领域中主要选择目前中国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环境三大重点领域,环境压力指标选取了体现环境污染总体负荷、单位面积负荷、人均废物排放以及万元GDP废物排放的12个指标,环境质量中选择了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7大水系水环境质量和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3个指标,环境保护能力中选择污染治理能力、环境保护资金和人员投入的5个指标,总共20个指标,所选指标计算过程中所需数据均能在历年统计年鉴和环境年鉴中得到,因此数据可获得性、连续性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比较性强。

2.2 可持续发展趋势系数定义

Walker and Reuter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两类:状态指标和趋势指标。状态指标描述环境系统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趋势指标是描述系统如何发展变化[10]。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可持续性指标不仅仅是状态的描述,还是测度发展过程中各种状态与参照状态之间比较趋势的反映[11]。参照状态可以是过去的某种环境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是比现存的状态更合乎需要的未来状态(全国和全球的先进或平均水平、临界值或极限值、长远规划指标的数据等)[12]。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实性,本文选取的参照状态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80年的环境发展水平,将环境发展领域的每个指标的现在值与参照状态比较,能得出三种结果:√向着目标明显改善,≈无明显改善,×背离目标明显恶化。向着目标明显改善,表明发展是持续的;无明显改善和背离目标明显恶化表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将其定义为环境发展某一领域中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与该评估主题总指标数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Ki为i主题的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i代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i=1,2,3), j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Xij为i主题中向着目标明显改善的指标数,Xi代标i评估主题中的总指标数。Ki越大,代表的区域的发展可持续性越强。由于所选指标均为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内容,此外,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国和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发展状态与趋势对比,因此可以假定每个指标有相等的权重。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系数回答: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3 研究结果

3.1 中国环境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1980-2004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性趋势评价结果20个指标中8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改善,分别是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年废水排放量、工业生产工艺SO2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和环境保护人员占总人口比例;12个指标背离目标向着恶化方向发展,分别是废气排放总量、废水排放总量、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单位面积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固体废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占城市总数比例、七大水系劣五类断面比例、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和固体废物处置率(见表2)。根据表2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出,1980-2004年24年间中国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为0.4,环境发展总体态势不容乐观。

3.1.1 污染物排放压力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长见图1。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0%、1.4%和3.5%,2004年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是1980年的2.0、1.4和2.3倍。可见,过去20多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支撑经济增长的环境基础将会难以持续。

3.1.2 环境保护总体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改善仍然不足

环境保护能力主题5个指标中4个指标向着目标明显好转,同样根据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环境保护能力可持续性趋势系数为0.8,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其中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不断增高,年均增长3.8%,2004年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是1980年的2倍。环境保护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多。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废水排放达标率由1980年的38.0%提高到2004年的90.7%。工业生产工艺SO2排放达标率从35.8%提高到了75.6%。但是,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增长相对于废物产生增长速度缓慢,我国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少数城市如北京的增长率高达15%~20%,而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置率到目前仅为22.1%,城市生活垃圾中通过焚烧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的比例仅为生活垃圾总量的5%~6%,其余大部分则主要是以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一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大多清运到城市自然填沟或堆放。因此,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固体废物得不到合理处置,到2004年底我国固体废弃物累计堆放量已达60×108t,占地5.5×104 hm2。

3.1.3 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环境质量的三大主题3个指标均背离目标向恶化方向发展,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全国监测的342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符合人居环境),69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劣三级,占监测城市总数的20.2%。全国七大水系412个重点监测断面中,27.9%的断面属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V类水质;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湖泊水库大部分受到总磷、总氮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地下水普遍受到地表水入渗和农药化肥流失的污染,全国近50%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农村尚有3.6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目前,我国垃圾围城现象普遍,2004年全国 668 座城市中2/3城市被垃圾带包围。

3.2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环境可持续性趋势分析、结果见表3,根据表中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上海、德州和固原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55和0.45(见表3),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居中,欠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差。

3.2.1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程度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面临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见表3)。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于污染物排放小;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物质和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大,发展快,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压力明显;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发展不足。

污染物排放增长倍数/GDP增长倍数的比值可以简单清楚地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程度。以废水排放为例(见表4),上海、德州和固原废水排放增长倍数/GDP增长倍数的比值分别为0.005、0.31、0.25,可见,发达地区上海市在保持GDP年均增长10%的同时,废水排放总量基本没有增加;欠发达地区固原市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污染物排放基数较小,目前表4 1980-2004不同地区废水排放量变化(108t)

Tab.4 Wastewater emiss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1980-2004(108t)

地区198019851990199520002004上海17.9019.6019.9922.4519.3719.30德州0.620.660.740.961.391.72固原0.020.020.030.060.100.20

环境压力并不明显;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第二产业为主,工业快速增长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突出。

3.2.2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政策优先领域

发达地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率,因此,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把环境可持续发展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加强城市宏观环境规划与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清洁生产,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4]。发展中地区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同时加强道路、交通、给排水、环卫、供电、供气、通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欠发达地区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推进农村扶贫政策与规划等。

4 结论与讨论

1980年以来,虽然中国总体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居中,欠发达地区最差。发达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容量相对于污染物排放小;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粗放增长导致污染物大量排放,环境压力明显;欠发达地区主要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低。

发达地区目前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先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率;发展中地区的优先领域是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的优先领域是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经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严重。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两极: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超大型城市的环境综合规划与治理和城市圈地区的资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共享是当今环境政策的重点[13]。另外一些学者强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是我国环境政策的优先领域[14]。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生产技术水平高、环境保护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多,环境治理率高,环境保护能力强,同时人们环境意识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高,往往更注重环境问题,因此,环境可持续性相对较强,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足原因,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很少,此外,欠发达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环境自净空间较大,仍处在依靠环境容量进行自净的阶段,所以,总体环境质量较好,环境问题表现并不明显。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处于第一产业盲目向第二产业转型过程中,工业粗放经营,物质、能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量增长迅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提高不足,环境不断恶化。而且,发展中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7%,人口占全国的40%,因此,经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Zhang Kunmin, He xueyang , Wen Zongguo. Studie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J]. Eclogical Economy, 2000,(7):4~9.]

[2]曹慧,胡锋,李辉信等.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 787~792.[Cao Hui, Hu Feng, Li Huixin, et 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in Nanj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5): 787~792.]

[3]程胜高,黎斌,高速进.中等工业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可持续发展, 1998,(11):35~37.[Cheng Shenggao, Li Bin, Gao Sujin. Practice and Explor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ddleBracket Industrial City[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8,(11):35~37.]

[4]Zhang K M, He X Y, Wen Z G. Study of Indicators of Urb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2):170~182.

[5]王冷一. 2005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活力[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30.[Wang Lengyi. A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Bluebook of Shanghai, 2005-Limited Resource, Unlimited Vigor[M]. Shanghai: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7~30.]

[6]OECD.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R].Parids:OECD, 2001.

[7]Dale V H, Beyeler S C.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1,1:3~10.

[8]Luc Hens , Julie De Wi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and Core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6(4):436~454.

[9]Anderson 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M]. Routledge, London,1991.

[10]Walker J, D J Reuter. Indicators of Catchment Health: A Technical Perspective[M]. Melbourne, Australia:CRIRO Publishing house, 1996.

[11]Roger Wilkinson , John Cary. Sustainability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5 (4):381~391.

[12]周海林.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 1999,19(4): 360~364.[Zhou Hailin. A study on the approach of Establishing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19(4): 360~364]

[13]李建新.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压缩型”环境问题特征[J].社会科学,2000,(4): 50~54.[Li Jianxi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Development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2000,(4): 50~54.]

[14]张坤民.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132~139.[Zhang Kunmin.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4:132~139.]

Status and Trend Index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arious

Reg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LIU Chunlan XIE Gaodi ZHEN Lin LU Chunxia ZHANG Yushu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篇12

国际商务环境,就是指企业在国际活动中所面临的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等造成影响。自从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逐渐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加强了合作,其中有很多的企业更是成为了国际上重要的国际性企业。但总的来说,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并不长,在经济体制上的转换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这就使企业在国际上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所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较为复杂。在国际上,甚至有部分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企业提出很多反倾销的投诉,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承受了巨大的风险,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1、我国企业面临的综合性国际商务环境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际上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但它是在曲折中发展,所承受的风险也是很大的。近年来,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际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对国际经济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使国际经济面临着重新分配的新格局。此外,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面临着一定的传统因素的威胁,例如宗教矛盾、领土主权的争夺等,还有非传统的因素,如环境问题、民族分裂、极端宗教势利等,这些都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日益复杂。

2、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商务环境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国的市场需求大幅度的下降,大大的提高了失业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受到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国际商务中的经营活动,随着国际贸易的减少,对外投资的风险也提高了不少。但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优势,由于国际上的很多优质的产品不再受到重视,使我国的国际并购有了新的发展,再加上很多国家都在为了抵抗金融危机而改善投资环境,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商务环境并没有得到改观,依然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与国际上成熟的行业体系仍然无法相对抗,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1、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那么造成这些商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政治稳定因素,二是市场机会因素。政治稳定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国际和区域的政治环境三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的。政治风险按照规模来划分,从高到低可以分为高政治风险、中等政治风险、低政治风险以及可忽略的风险。而市场机会风险主要与市场上的很多方面相关,它具有时间性、公司性和理论性等特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篇13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27-1

环境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人员的人物之一,在环境监测中使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污染物质和范围,危害程度等做出判断。如何能够正确的快速的做出处理和制定科学的措施是最要的决策依据,2006年在我国发生了75起水资源污染的突发事件,虽然在这些事件中有95%的污染事件得到及时的处理,但仍有一部分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的处理,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推动市场化进程,落实环境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环境的发展。

1 做好环境保护的客观性

环境是全部计划实施的前提,环境保护被社会重视,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十五”环境保护的计划目标并没有全部实现,主要的污染物排量还是超标,环境污染严重。加大环境保护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在工作中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重点解决“有法不依”的情况。在强法制完善的同是,也要重视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宣传,表明对违法者惩处的立场,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处理,对于污染环境受害者,国家给你法律上的援助,建立法律诉讼站。在全国地表水监控中,有一半多的水资源达不到要求,河流流经的国家不同程度上收到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三分之一的城市水资源达不到三类要求标准,二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要求标准,城市酸雨现象有增无减。由于植被人工破坏,沙化严重,生物每天面临这灭种的威胁,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都集中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更多的环境问题在等待着我们解决,环境给于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环境污染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程度上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保护污染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稳定。目前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环保工作者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是保护好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只有保证民众的身体健康才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武器维护环境保护工作,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2 目前面临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水污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必须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办法,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强化节约用水意识。科学的保护水源,禁止在水源头建立工厂,禁止污水排放,以确保饮水安全。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3 大气污染问题

在大气污染中,要降低媒的含硫量,同时学习先进的技术,正确的处理煤炭的含硫量,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建立燃煤电厂和化工工厂,还要根据具体的环境状况,确定不同的脱硫标准,进而制定相应的脱硫目标。只有规范了管理,才有可能控制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

总之,环境保护要责任落实到人,各个部门要责任到人,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体系中,并认真考核干部实际情况作为聘用的条件之一。坚持环境保护和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因地制宜,不同的环境要有不同的环境保护规划,只有建立合理的环境规划,保护生态平衡,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适应,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