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2 15:3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众文化的性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西艺术学院重点项目“文化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研究――以影视艺术畅销流行作品为例”(项目编号:ZD201401)。
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后现代主义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它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并“进一步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极朝着更为激进的方向迈进,以先锋艺术的精神体现出对传统文艺和现代经典的彻底反叛;另一极端则面对整个被商业化了的社会,朝着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迈进,追求大众性、平面性、游戏性、娱乐性。”①因此,大众文化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文化艺术潮流,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中,为普通民众所参与和消费的、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生活方式及其体验过程。例如: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青春偶像崇拜等。大众文化体现出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等属性。
《人再途之泰》主要讲述了徐朗、王宝、高博三人在泰国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事。徐峥所饰演的徐朗和黄渤所饰演的高博都是同一家公司的精英人才,既是老同学又是“死对头”。其中,徐朗发明了“油霸”,即每次汽车加油只需加到三分之二,再滴入2滴“油霸”,油箱的汽油就会变成满满一箱。但是,在“油霸”推广方面,两人意见发生分歧,所以两人从老同学变成了“死对头”。由于两人股份相同,意见相左,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东先生的授权书,方可达到各自目的。在寻找的途中,徐朗遇到了王宝强饰演的王宝,三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人再途之泰》所体现出其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属性有商品性、流行性、类型性、娱乐性、日常性等方面。
一、《人再途之泰》的商品性体现
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性是指“由文化产业制作生产、供公众消费的商业属性,往往做好商品的支出与回报的预算,进而进行商品营销”②。电影《人再途之泰》的商业性特征表现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商业化,一切围绕商业性为中心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却无从释放。他们希望通过日常的感性愉悦(如:“笑”)来暂时摆脱现实的苦恼,希望通过影片制造的“白日梦”释放内心的压力。但是,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很难克服的问题,例如:电影的融资、选景、营销,而《人再途之泰》都克服了这一系列难题。
1.从影片融资方面看,虽然融资曾屡遭碰壁和夭折,但导演和制片人仍旧坚持不懈,最终得到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金的大力支持,投资近3 600万,影片在上映首日获得3 900万元票房,在放映10日内日突破6亿多票房。由此可见,这是一部小投资、大回报的贺岁片。
2.从影片的选景方面看,《人再途之泰》延用《人在途》的演员们的事,但不同的是,第二部拍摄地点选择在国外的泰国,既给观众带来异国情调的泰国风景,又强化了影片的品牌效益和口碑营销。
3.从影片的营销来看,它的高票房收入足以证明营销手段之高超。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的销售手段抛弃了相对传统的销售渠道,以小成本的创新式新媒体为主要营销策略,如手机杂志、网络视频、漫画、微博等。
二、《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大众文化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③电影《人再途之泰》圆了观众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梦想。
影片《人再途之泰》作为2012年向2013年奔进的贺岁档期中惟一一部喜剧片,它的娱乐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演员的滑稽表演,还是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还是情节设置上的误会和巧合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
(一)从演员的滑稽表演看《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从演员方面看,演员徐峥、黄渤和王宝强组成的“谐星”化组合,无疑给电影带来了明星品牌宣传的效益,同时,也带来无以言表的“笑果”。“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④而影片中的三位演员都以不同幽默风格的滑稽表演、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情节设置上的误会和巧合而闻名。其中,徐峥表演《春光灿烂猪八戒》的猪八戒而被人们所熟知,王宝强表演《天下无贼》的傻根而被人们所认知,黄渤表演《疯狂的石头》的黑皮被人们所喜爱。徐峥的“呆”和“傻”,王宝强的单纯和善良,黄渤的诙谐和“搞笑”,这几位通过不同喜剧效果而出名的“笑星”,他们幽默、风趣和诙谐的风格已经深入人心,这无疑与当今观影者所需的日常感性的愉悦不谋而合。三位“笑星”的强强联手,更加刺激了观影者的观影欲望,进而使票房持续增加,更加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二)从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看《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不仅增添了喜剧电影的效果,而且反映人物的性格。例如:王宝和徐朗在飞机上的对话,徐朗拿着范冰冰的照片问:“这是人妖吗”,王宝答:“这个不是,这是我女朋友”,徐朗疑惑说:“这是你女朋友?”王宝很肯定地说:“是啊”,徐朗再说:“这是范冰冰哎”,王宝很自豪地说:“对啊,范冰冰就是我女朋友”。通过这段对话体现了王宝和徐朗不同的人物性格,更添加了电影的笑料。又如,王宝和徐朗从森林里的高处滑落至低处时,王宝恰巧把徐朗心仪的授权书砸落在水中,并且,在只有脚腕深的河水里,挣扎着大叫“救我,救我,快,救我,救我,救我,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徐朗很无奈地看着王宝问:“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是观世音派来折磨我的吗”,王宝很认真地答:“我,我做葱油饼的”。这些幽默化的语言让电影中的人物变得风趣、搞笑、诙谐。在这令人狂笑的背后更令人深思,不仅反映了两人不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影射出徐朗的焦躁不安、无奈,而王宝则单纯善良,达到了娱乐的效果。
(三)从情节设置上的误会和巧合看《人再途之泰》的娱乐性体现
喜剧电影除了惯用演员的滑稽表演、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之外,还习惯性地运用情节设置上的巧合和误会制造“笑”果,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是推动喜剧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具有凸显人物性格的作用。观众在观看喜剧电影时因审美习惯而产生审美期待,观众有意地等待巧合的出现。影片也往往因情节的峰回路转而充满戏剧性,以充分满足观众内心娱乐的需求,使观众情感找到发泄的地方。误会的设置是喜剧电影快乐的调料品。例如,高博打电话质疑他老婆小曼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还是徐朗的,同时,高博被扮演泰国人的王宝打了脖子,高博气愤地说“操,靠”等骂人的字眼,而在电话另一边的小曼误会高博是在骂自己,小曼说:“你骂谁呢”,高博答:“没骂你”。当高博再次发现车钥匙不见的时候,又骂“我靠”,小曼又误认为高博在骂自己,小曼再次生气问:“你是不是不服,那你骂谁呢?你敢不敢再骂我一次”,当高博看到车钥匙是被扮演成泰国人的徐朗和王宝合伙偷走时,再次骂道“我靠”,小曼又误认为高博是在骂自己。通过这些误会和巧合的设置,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笑,而且也加深了王宝、徐朗和高博之间的矛盾冲突,并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无疑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
三、《人再途之泰》的流行性和类型性体现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属性往往表现为“一开始创造出原创性的新模式,随即迅速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形成时尚潮流”⑤。但是,流行的最后结果是模式化、类型化,甚至“老化”“僵化”,这就迫使大众文化产业不断谋求新的创造,打造新的流行时尚,显而易见,《人再途之泰》也迎合了“文化”的特征。
当代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出现了流行性的类型化特征,比如:文化、草根文化、恶搞文化等。网络流行文化中的“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之一。“”字本意“光明、希望”的意思,现已被赋予“苦恼、无奈”之意,可能是与“窘”字同音的缘故。文化即发生祸不单行的窘人窘事,一般具有无奈、郁闷、尴尬等特征。“文化”充斥在影片中,通过影片的播放,“文化”已成为时尚性的词汇,甚至于商业联手,如,“李宁鞋”热销,英特尔建立网站和话剧。在影片中,“”文化在演员王宝、徐朗和高博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之王宝,首先惊人的造型,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混搭式的搞笑,一头夸张的黄色蘑菇头,红色热带旅游裤以及刺猬式造型的背包,无疑给人呈现出“”的形象造型。与此同时,他的“事”也突出了他的人物形象,即下层式打工仔。
演员之徐朗的造型更符合正常的上层奸商造型,与王宝的非正常式造型形成对比,而徐朗的“”更体现在事方面,并且味十足。
演员之高博的造型,自然爽朗的衣着打扮,夸张的“猫舔式”发型,以及他的道具“绿帽子”,形成了艺术与生活的相结合,他的在于人生遭遇的祸不单行。
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演员,通过他们的人事向观众展现了不同职业的无奈、郁闷、尴尬、苦恼等,影片中的文化与当今的流行文化不谋而合,而这些人生遭遇正是现实社会中人们事的折射,与观众的审美期待交相呼应。
四、结语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流行性属性满足了观众对日常愉悦的需求,使其情感和压力得到释放,充分符合了观众内心对娱乐渴求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平面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不良文化的传播,例如,电影中体现的入室行窃等,在这娱乐误会的背后,没有使观众产生深思,更没有使观众产生反思,反而落入电影中描写的雷同化,肤浅的娱乐平面化,缺乏社会的深度。大众文化的日常性使艺术打破神圣或神秘性而与公众亲近,但是在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同时,会使大众文化出现一些庸俗、低俗,甚至恶俗。
注释:
①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③⑤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 姚峥:《评述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观点》,《新闻传播》,2011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陶东风,徐燕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产业运作需要产品版权工具。利用版权衍生出各种文化产品后,可以促进商业变现。没有版权,产业整合很难。变形金刚的实质就是版权变着花样的重复变现。变形金刚玩具刚刚问世时,乏人问津。制造者做了一部用于宣传的动画片连续剧,没想到这个动画片大为火爆,直接带动了玩具的销售。时至今日,变形金刚连续三部真人电影更是票房大卖,推动了新一代变形金刚玩具的销售。
文化产品符号的反复运作。文化作品通常很难复制,但如果一个文化作品有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符号”特征时,就可以对这个文化产品符号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运作。文化产业,说到底是表面上创意不断,实际是符号复制的混合体。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迪斯尼的百年米老鼠,从一个小小的玩偶到动画片到电影直到主题公园甚至到食品,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米老鼠的影子。
整合不是文化产业商业运作的唯一方式,但对于有意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和商业运作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在当下走整合文化产业中诸环节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之路的国内商业组织,盛大应该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盛大发家于网络游戏业,和当时的投资者中华网谈崩了以后,用账上仅有的50万人民币豪赌了一把《传奇》,一击成功,从此踏上了日进斗金的道路。但也许是因为网络游戏颇有些舆论上的负评,又或者是对单纯搞游戏并不热衷而只是当成盈利手段,盛大很早就开始了它的转型之路。而从网游企业转成什么呢?盛大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文化产业的整合巨头。
前三次转型,突袭新浪属于闪电战,但准备工作不足,故而也闪电撤退,并未太多动及盛大之根本。Ezmini游戏机铺开不多,想必对盛大造成的损失也有限。盛大盒子前后运作一年,成本高昂,最终也失败了。
比较有名的一次是05年3月盛大突然购入新浪,意图控制新浪,但遭到新浪的毒丸计划而失败。毒丸计划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在其最常见的形式中,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这种工具。
起源于05年年底的“盛大盒子”(后来变为盛大易宝),风风火火地走了一年,两句广告词“用遥控器上网”和“任何电脑+盛大易宝=宽带娱乐中心”在06年的央视和湖南卫视上频频出现。这可以视为盛大第一次大规模的转型及产业整合之路。盛大盒子的企图是占领消费者的客厅(也就是所谓的客厅战略),同时去掉究竟是电视机还是电脑的概念之分。在盛大盒子上,可以承载包括盛大或者第三方的游戏,以及各种视频类节目。这个套路和微软的“维纳斯计划”非常类似,同样的,也和维纳斯计划一样无疾而终,根子原因在于政策因素以及缺少视频内容商的配合。
而不太有名的一次则是盛大06年做了一款掌上游戏机Ezmini,盛大意图通过这个硬件整合更多的游戏企业资源。不过由于PSP的横空出世使得它很快销声匿迹。这次行动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盛大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后续的步骤就嘎然而止。
运作模式:以盛大文学为核心的版权运营
与前三次只是略具野心的布局不同的是,盛大以并购酷6开始了其第四次大的文化产业运作,从并购的成本来看,盛大只付出了3700万美元,在业内被公认为捡了一个大便宜。酷6做为一个热门的视频网站,俨然可以视为网络中的一个收视较高的电视台,有助于盛大某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播放。但这只是个愿景。2011年5月的一次“暴力裁员”事件(盛大突然宣布将酷6整个销售团队几乎全部裁去),可以说,这个并购已经失败了。随后,酷6宣布不再参与影视剧版权竞购。
尽管盛大对酷6的收购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盛大的文化产业运作并未因此而如之前的三次运作那样停止,纵观盛大的运作表现,可以看到,这次的布局是:以盛大文学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整合”。
首先来看盛大文学委托果壳电子代工的锦书这个路线。在锦书这个硬件中,承载的均是以盛大文学名义发售的电子书。锦书的模式类似于亚马逊的kindle。如同有人计算出kindle fire是亏本销售通过电子书赚回利润一样的是,市场传闻说锦书每卖出一台盛大都要亏钱。但盛大的算盘是让用户在阅读上买单:每一本电子书都让读者掏出些许银子。锦书的底气在于盛大文学旗下包括起点中文网这样的七家网络文学站点,有足够的内容储备——这和当时的盛大盒子非常不同,盛大盒子里由于计划中的那些第三方的观望,几无实质性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整合思路,最主要的是因为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决定的。盛大文学掌门人侯小强虽然出身数字媒体新浪,但他个人的资源更多的在传统媒体(也就是出版社)。盛大文学在版权的持续交易中已经囤积了大量版权,可供未来的其它媒介改编。通过和出版社的谈判获取作品,再通过锦书变现,这是商业逻辑之一。再加上它旗下七家文学站点,盛大文学号称储备了800亿字的作品,内容看来是不缺的。
但如果只是一个阅读服务提供,可以说盛大文学是没有任何想像力的。在5月它向美国SEC提供的IPO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出版这一块它的毛利率连续三年分别是11.6%、19.7%和16.5%。无论线上出版还是线下出版,它的成本都在7成以上。而且,盛大文学目前已经占据了7成以上的国内网络文学市场,份额提升在未来变得相当有限,以这样的毛利率水平,不是一个动听的资本故事。从这个意义出发,盛大文学绝不会仅仅甘心于做阅读市场。
盛大还希图通过“文学”这个入口,涉足到游戏、电影电视剧改编,将一部网络小说挖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来:游戏运营收入、影视剧版权交易收入、贴片广告收入。因此,盛大文学应该是此次盛大文化产业整合中的核心发动机,确切地说,盛大是一个版权运营商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是基于文化作品的衍生著作权的运营。
文学网站上动辄百万千万字的长篇作品,本身已经经过无数网友的一次海选判断,再在这些经过残酷历练脱颖而出的作品上改编游戏、影视剧,风险会小很多。而且,其实改编难度不大。我曾经看过《斗破苍穹》和《步步生莲》两部长篇,我个人的体会是:前者象极了你在看一个人在打网游:不断地升级、打怪、再升级,顺带练练装备,要改编成网游一点都不难。而后者,人物关系相对繁复,故事比较跌宕起伏,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当然,步步生莲的后半段过于荒诞不经,就算了吧)。
很明显的,盛大文学的商业方向并无多大的错误,和迪斯尼的模式如出一辙。长久以来,其实盛大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种“持有版权的内容供应商”。陈天桥念念不忘的是,在这个内容供应商的基础上,做成一个数字世界的迪斯尼,这一次整合,是下了血本的,而不是只是玩玩概念。来自易观的数据表明,盛大本身在网络游戏市场的份额屡创新低,2010年占份额13.6%,从当年的老大到了今天的第三,(前两位分别是腾讯29%、网易15%),似乎也在说明,盛大对游戏的热衷程度远远低于对文化产业整合。如果有哪一天,盛大说它不做游戏运营了(研发还是做的),全部交给他人去,我是一点不会奇怪的。
最后,还是要顺便提一下“盛大无线”这个试图在手机或者说移动领域发力的内容供应商。这也是盛大诸多版权作品的另外一条变现之路:手机阅读。但这条路面临着中移动、中电信和中联通三大手机运营商各自的阅读基地的竞争,并没有太大起色。
运作弱点:文化产业整合能力不足
既然走的是文化产业整合之路,整合能力不足,就是要命的弱点。
盛大的布局极大,自2006年至今年初,盛大直接或间接收购的公司近200家,故而所需整合的地方就极多。盛大盒子的失败并非客厅战略的失败,而是整合的失败。盛大彼时准备不足,缺少了视频内容供应商(比如各地方电视台)的积极配合,是重要的原因。
一个很好的整合能力欠佳的例子就是酷6。酷6作为一个视频网站,盛大一度对之寄予厚望:希望能成为未来文学视频作品的重要播放和广告变现平台。当酷6借壳华友世纪,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独立视频网站时,易凯资本的王冉就认为,它取得了一个很好的位置。如果酷6股价表现不佳,那么会对当时尚未上市的优酷、土豆产生压力。而如果表现很好,那么酷6后期融资及并购能力就会变得更强。但很显然,酷6今天已经退出了视频第一阵营,在今年的“暴力裁员”事件中,它的人才整合能力之弱,暴露无遗。酷6原来做为一个媒体,它的销售文化是很强的,很善于去拉各种各样的客户投放广告并一切以客户为尊。而一直定位“握有版权的内容商”的盛大,则比较自视甚高而居高临下。两种文化短时间内很难融合,最终导致了创始人李善友离去、销售团队分崩离析、酷6元气大伤的结局。
曾几何时,陈天桥拥有一个豪华的人才团队,李善友、许朝军、徐蕾蕾、龙丹妮,都是一方翘楚,但又都离盛大而去。陈天桥的并购手法是,当购入一家公司后,会尽可能地将创始人持股比例迅速稀释,比如李善友在酷6上的份额从10%跌落到5.54%,徐蕾蕾在盛世骄阳上的份额从70%跌落到5%。此举想必是陈氏希望这些并购来的公司能够尽快融入盛大系中,牢牢把控住这些公司的走向,形成整合之力。但通却事与愿违,反倒是把人才给整合出去了。而失去了人才的公司,不过一个空壳而已。
盛大文学的道路也并不通畅,上市之路已经嘎然而止。不过从它提交的IPO文件里可以发现,它尚处亏损状态。而它旗下的文学网站们,则未必都是亏损的主,比如起点就已经盈利了。一个读者通过锦书购买了一本起点的小说,所支付的款项还要经手盛大文学,起点中文未必乐见其成。于是一个很诡异的情况出现了:在android市场上,既有盛大文学出品的云中书城(通过这个app能够购买到起点的小说)这个应用,也有起点中文出品的起点读书。国内IT评论人林军在他的《十亿美金的教训》一书中如是写道:“锦书本来应该在起点层面之下启动的项目,现在反而变成在起点之上,但是其现有资源和用户群体,并没有超越起点。这种战略布局,依然令人担忧”——十分精到的观点。
双方所争的,无非就是消费者款项第一手花落何处罢了。至于侯小强本人,一向和靠线下书籍获利的大牌作者(比如韩寒、当年明月)走得很近,但和文学网站上那些们却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要说起点中文这样的“旗下”网站,对盛大文学和侯小强没有些微词,我是不信的。
运作提升:找准文化产业整合的着力点
从盛大文化产业整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商业布局战略上是可行的,但在战术层面的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
整合是需要自己拥有一定的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空麻袋背米,手上光有一个概念——乃至一个产品——都是不可能完成整合的。我这里所谓的资源,包括内容储备、市场资源、品牌形象。纵观盛大前几次为了转型而做的整合之路,其实都是败在资源不足上。盛大盒子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IT评论界有一种观点是盒子死在了国家对IPTV的政策管制上,但我却恰恰以为,这个政策管制成了盛大体面撤退的理由。如果有足够的资源,盛大还是有能力让政策向它做倾斜一二的。不过,最近的这次整合之路,盛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资源准备都还尚可,它更缺的是:人件。
整合需要人才团队。所谓整合能力,说到底是人才团队的建设,也就是人件。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团队建设,但搞整合的,对这点要求特别高。既然是整合,就是不同圈子的跨界,这些不同圈子中的人才,他们的个性、惯习、运营手法、利益诉求,极有可能大相径庭。从这个角度出发,它远远比单一业务性质的公司,复杂得多。
整合需要组织文化多元化。虽然企业在走一个收拢整合的商业路线,但企业文化,怕是得走多元开放的路线。企业通过并购以获得大量的公司,但要让这些买来的公司与自己一起形成合力来整合外部文化产业,首先就得整合自己内部的企业文化。文中举到的若干盛大旗下买来的公司的人事动荡例子,说明它这方面做得并不成功。盛大出了名的家族管理以及陈天桥个人的强势管理手法,在我看来,是不利于一个开放多元的企业文化产生的。
整合需要一个核心的具象物品。迪斯尼的成功,在于它有足够强大的作品号召力,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但盛大布局虽大,其实并没有这样的符号产品。产业整合并非是让产业上的诸多公司将利润全部输送到某一个环节上,而是会同这些公司共同将既有的市场做得更大。但仅仅是透过酷6案、盛世骄阳案,以及诸多文学网站,就可以看到,这个共同做大,并没有达成,反倒是更像在转移利润。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实质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着眼培育全面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1]。武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作用。无论从其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欣赏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索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武德
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有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出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素质教育
学术界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括。[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恧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息、有道德、寿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武德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武术既是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又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且还可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品质。这些意识形态的精神要素和内外兼修的运动特色,是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服从意识
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尊师”指的是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道”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是涵养、道德、修养,其二是传授、教授,其三是练武规律。习武者必须在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前提下,接受师傅的传授,认真探索练武的规律,在师傅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尊师敬长是武林中必遵的礼仪,不允许有违抗师长的言行。弟子在师长面前,言行非常恭敬、谨慎,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弟子日后技高艺精一筹,也不得狂傲无礼,否则,将遭到武林的指责和不容。对师兄、师弟、朋友也有必遵的礼仪以区别长幼、相互尊重。过去弟子拜见师傅要行叩头礼,拜见长辈行叩头礼,弟子不得违背师傅长辈之言,不得无礼犯上,不得违犯门规。这就是尊师重道的典型表现。在《武术汇宗》上篇曾有记述,少林寺要求门徒“各守规矩,苦磨功夫,执守遵照。尚有违犯,责打戒尺四十,晓众游擂,儆戒下次。如重犯者将三等责罚”。近代以来,各门各派的规矩礼数已不如旧时之严厉。但无论如何尊师重道仍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遵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并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行动指导的群体,因此,要尊敬党和人民群众;要遵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以高尚的德和神圣的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真实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我们要借鉴武德中尊师重道的道德准则,对广大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尊师乃中华传统之美德,大学生要以尊师为礼仪,做到尊敬父母、师长、领导。另一方面,武林中尊师重道的另一层含义是遵守门规、听从师父教诲,其实质就是遵守服从四个字,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队伍,理应以遵守服从为天职,服从领导,服从安排[3]。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的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过程中中华武术有着较大的用武之地,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在武林人士身上,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昭告成员:“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乃有爱国思想存于其问。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许多武林人士都是这样,象反秦复楚的项羽,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众,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爱国爱族的杰出英雄。他们既不畏惧凶恶的侵略者,也不畏惧残暴的统治者;既不畏惧恶霸地痞,也不畏惧土匪强盗。这种不畏牺牲、不畏强权,不畏压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武术文化之中,在武术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效武术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同时又何以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的有效教育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武术课教学的重要任务。[4]
(三)可增强体质,磨练意志
要练好武术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而武术练习又可发展人体的灵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如武术长拳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等动作,经常练习,可有效地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和协调能力。武术套路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力的密切配合,对神经的调节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武术动作的方向、结构、路线较复杂,还能有效地刺激和改善大脑的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练习武术对增强体质、改善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人选择,特别是在中小学推广有助于青少年儿童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体悟武术真谛的保障。拳谚讲:“未习打,先练桩”,“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功夫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习武先练桩,习武要先练基本功,练基本功和站桩为学拳之始,练桩时间“由少至多,倦则稍息再站、酸苦至极点时才能休息”。武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好的,要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例如练长拳的腾空动作,必须持续练习,一旦停止一段时间训练,技术水平不但进步不了,还倒退至原来的水平,甚至比原先水平还差。经过长期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造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亚运武术套路等,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包含丰富多彩的精湛技术,而且还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伦理学、军事学、中医、宗教等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如许多拳种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后发先至”和“内外兼修”等拳理要求,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中国武术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及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传统武术中的深刻反映。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等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直接反映[5]。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自身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进行武德文化教育,让学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利斌,卢年桥,张建军,夏玲,李世生.高校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2).
[2]曲宗湖,扬文轩.学提体育教学撂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一、前言
大型隧道工程的施工工程量巨大且又复杂,在进行开发前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探讨。隧道工程施工前,需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大型隧道工程中隧道锚的施工及支护优化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大型隧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1.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现场施工条件差,对工程周边环境和市政设施影响范围的控制要求高,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多,发生的概率较大。
2.盾构推进施工风险大,损失后果严重。隧道工程项目周边都是重要筑物和市政公用设施,加上越江隧道建设本身投资比较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后果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大型泥水盾构进出洞施工各风险事件的权重大小,可以用层次分析法(AHP) 把一个施工工况中同级各个因子两两相互比较(包括因子自身的比较),按重要性大小进行权重标度。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工程大型泥水盾构进出洞施工各因子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概述模糊综合评价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评价对象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运算,得出评价结果。
三、施工监测
1.监测内容
施工期间共设置7项监测内容:围护墙体水平位移(测斜);围护墙顶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支撑轴力监测;立柱点监测;周边建(构)筑物垂直位移及倾斜监测;周边土体地表沉降监测。重要是对围护墙移及地表沉降进行监测。
2.信息化施工
(一)在工作井第5层土开挖时,工作井南侧围护墙有局部渗漏水的现象,且出水量较大,同时监测数据显示坑外地下水位日下降量达30 cm,于是立即要求挖机停止继续向下开挖土方,并在墙身内外采用堵漏补救措施(在渗漏部分的墙身内凿槽,埋设开孔型PE泡沫条和注浆管;用早强水泥封缝,然后压注水溶性聚氨酯堵漏。墙外采用工程钻机钻孔,钻孔深度达到地下连续墙的渗漏处,然后下钻杆实施双液注浆堵漏,注浆范围为渗漏处左右各放宽3 m。双液注浆的配合比为水泥:水玻璃=1:0.5;注浆压力小于0.2 MPa),等监测数据都在报警值范围内。
(二)工作井施工至第6层土,开挖Ⅱ区时,监测Et报显示东侧围护墙体变形明显,El最大位移量达一2.91 mm,最大位移点位于墙顶以下25 m处。针对这种情况,立即组织力量,同步抽槽开挖Ⅳ区的土方,随挖随撑,抓紧安装东西向直撑并施加预应力,同时要求监测单位1天测2次,以便随时掌握基坑变形情况。随着第6道支撑全部安装完毕,墙移趋向于稳定日变化量小于1 mm。经分析是由于Ⅱ区斜撑数量较多,钢牛腿制作焊接间延长,导致基坑曝露时间较长,从而引起该时间段内围护墙移变化量较大,但整个过程其最大累计量及变化速率都在允许范围内。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到地下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当中。地下隧道越来越多,不可避免伴随着重叠交叉隧道的产生,群洞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关系着轨道交通的安全问题,因此群洞隧道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地下工程研究的热点。
四、隧道锚施工关键技术
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岩体的扰动,保护岩层的完整性,出碴运输系统必须适应洞内大坡道及频繁变坡,减少工序的干扰。
1.掘进施工
首先在锚洞洞口进行工作坑开挖,根据现场地质和岩石强度采用预裂爆破和挖掘机大掘进、人工修整边坡、明槽施工,为保证边坡稳定,边坡坡度根据实地情况确定。
2.掘进方案
在锚洞进洞施工中,优先采用机械掘进,选择YT-28型风动支腿式凿岩设备,两座隧道锚的施工顺序问题,采取左右洞错位掘进施工,左洞为先掘进洞,右洞为后掘进洞,待先掘进洞到底后,再掘进后掘进洞,左侧隧道锚采用上下台阶法分3层掘进方式,上下台阶之间的间距为8--10 m。为了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减少超挖,采用了控制爆破技术,拱部采用了光面爆破技术,边墙适当进行预裂爆破。
3.爆破控制
爆破掘进时,把爆破振动对相邻室的影响作为控制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破坏,隧道锚的钻爆施工采用了小间距、低爆速设计,炮眼按浅密原则布设,严格控制周边眼的装药量,周边眼间距为40cm并适当布设空眼。
4.喷锚及衬砌施工
隧道锚的喷锚及衬砌主要分为前锚室段、锚塞体和后锚室两个阶段:1)前锚室段:前锚室段的围岩级别为Ⅲ级,初期支护采用?25先锚后灌式中空锚杆,L=3.0m,环纵向间距1 m,梅花形布置,洞壁设E6钢筋焊接网,设置间距为1米的钢格栅拱架。
五、支护技术的优化
1.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现场工程实践,研究认为常规锚杆支护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常规支护用直径20mm、长2.0m锚杆的长度和刚度不足,从而发挥不出锚杆的支护作用。顶板围岩的松动圈半径一般在2~2.3m,2.0m长的锚杆其不能锚固到围岩的塑性硬化区内,导致锚杆失效不起作用;经常会出现锚杆被拉断的现象,说明锚杆的刚度不够,不能满足巷道开掘初期变形速度快、变形量大的特点。
(二)围岩表面约束能力差。由于高应力或构造应力的影响,使得支护体首先在较为薄弱的地方出现过量变形、岩石松动和破坏,进而形成破碎区,破碎区的发展导致围岩自承圈破坏。如不能及时将破碎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就不能发挥顶板岩石的自稳能力,从而不能有效地遏制围岩的局部破坏和破碎区向纵深发展,进而导致巷道围岩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 常规支护技术优化
通过以上常规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经本人对工作地点的实际情况了解,我率先提出了新的支护方式,使用直径为22mm、长2.4m取代原有普通锚杆的支护,得到了老工程技术的批准及大力支持。
采用新型直径为22mm、长2.4m的全程锚杆取代直径20mm、长2.0m锚杆,进行巷道顶板支护,使巷道开掘后顶板松动圈形成了一个整体,增大围岩的强度,提高围岩自承能力,控制了顶板的下沉量。采用强度大、长度较长的锚杆能锚固在稳定的岩层内,并适时在巷道关键部位进行锚索加固支护(由于锚索长度较大,能够深入到深部较稳定的岩层中,锚索对被加固岩体施加的预紧力高达200kN,限制围岩有害变形的发展,改善了围岩的受力状态,增加围岩自承圈厚度,实现厚壁支护),很好的解决了巷道顶板下沉、破碎的问题,随着支护强度的增大,有效的控制了顶板岩层的变形,施工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同时一直困扰的进尺问题也迎刃而解。
六、结束语
隧道施工的完成,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着重要意义。当今,在修建大型隧道过程中,隧道锚施工还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不足,大型隧道工程中隧道锚的施工及支护优化问题必须提上日程,认真严谨的对待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宏伟 越江隧道工程大型泥水进出洞施工风险综合评价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2年,23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为我院2004年5月-2007年5月收治,入院后均明确诊断为良性梗阻性黄疸,均有反复胆管炎发作史。男17例,女15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3.8岁,病程为4个月~20年,平均6.6年;其中7 例(21.9%)有二次胆道手术史,术后明确梗阻原因有:结石者24例,胆管扭曲者5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者3例,其中胆总管下段梗阻者27例,中段梗阻者5例;胆总管直径扩张范围2.0~3.1 cm,平均2.5 cm。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或者胆囊-空肠吻合。其中胆总管与空肠袢吻合、肠肠吻合术者22例,其方法为:在胆总管中下段1/3作一纵切口,距屈氏韧带20~25 cm处横断空肠,远端提起与胆总管用管状吻合器行侧侧吻合,即7 号丝线将近肝门侧胆总管残端行连续荷包缝合,置入抵针座后收紧荷包打结,血管钳在系膜对侧缘空肠壁戳一小口引导中心杆进入空肠后从断端引出,固定中心杆套接器,顺时针方向旋紧调节螺杆后击发,即同时完成了切割与吻合,移去吻合器,检查吻合口有无渗漏、出血及切除组织是否完整,空肠的残端以缝合器缝闭。在胆肠吻合口远端35~40 cm处用吻合器结合缝合器行远端空肠与近端空肠作侧侧吻合。而胆囊与空肠袢吻合者10例,其方法为:在胆囊底部切一小口,置入抵针座后收紧荷包打结,余过程和胆总管空肠吻合相同。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发生胆汁漏者2例(6.3%),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无胆道出血和胆道逆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5~9 d出院(平均7.5 d),随访2~3年,有2例因心血管病死亡,其余患者没有再次出现黄疸,也没有胆道逆行感染征兆。
3 讨论
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手术治疗中传统的胆肠内引流术疗效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术后仍有不少因部分患者病情复杂或手术不当而产生并发症,特别对胆总管位置较深,胆囊三角解剖变异的患者,致使手术分离及缝合时的操作难度较大,且缝合时针距不一,入针处与吻合口间距不一,易造成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而达不到预期疗效。与以往应用胆肠吻合器行胆肠吻合相类似[2],我院近年来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行胆肠内引流术亦取得良好疗效。吻合器的吻合钉的排列固定,吻合口呈标准圆形,边缘光滑,黏膜对合整齐,不易发生吻合口狭窄,而且吻合口的缝切一次完成,吻合口亦牢靠,操作简单,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和创伤减少,从而尽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那些肝功能和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手术治疗应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和创伤[3],本研究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对该类患者进行手术可体现创伤小、操作简单的目的,所以术后基本没有相关并发症如胆道出血、胆汁漏、胆管狭窄或胆道逆行感染等发生。
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有以下优点:1)可以防止因缝合不当产生的胆管狭窄;2)避免因缝针过深或解剖困难伤及门脉血管;3)吻合器的吻合钉排列固定而致密,可以免去荷包缝合却能减少胆汁漏的发生;4)胆总管与空肠吻合时,吻合口位置低、缩短了胆总管盲段,可以减少盲段淤石、淤胆和感染[2];5)应用缝合器行断端肠管封闭减少肠瘘的发生。但吻合器、缝合器应用也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故在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中还应注意:1)加强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的治疗,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术后的良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有报道,对于梗阻性黄疸血清胆红素>342 μmol/ L 的患者围手术期应注意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纠正低蛋白血症等[5]。2)部分患者是由于胆管扭曲引起的梗阻,对这部分患者应行胆总管与空肠袢吻合、肠肠吻合术,且吻合口宜在近肝段扩张部位。3)应有适当的Y形吻合长度,尽量避免术后逆行性胆道感染,本研究认为Y形吻合长度应以40 cm左右为宜。4)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暴力牵拉。5)根据胆总管扩张的程度选用相应口径的吻合器,原则上以对等口径为好,宁大勿小。6)吻合后要常规检查吻合口有无扭曲、张力及缺血现象。个别钉针不严密,在该处补缝一针即可。
综合近年来对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进行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认为该方法是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道达,王国斌.有关外科性黄疸的诊断治疗问题[J].腹部外科,1999,12(5):193-194.
[2] 屈恒田.胆肠吻合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1992,30(2):122.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Problem and Reinforcement Measures
WU Xi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rolment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creasing employment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and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management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ppear some new problems which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realize effective and scienc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which on the one hand, the challeng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1 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院校扩招导致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呈不断下滑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只要考生能通过专科提档线就会将之录取,导致考生在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基础素质上较为欠缺,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且缺乏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人生没有明确规划。
1.2 教育体制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工学结合、弹性学分制和大课程制度改革下,高职院校摒弃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班级观念和专业观念日益淡薄,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易引发大学生负面情绪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高效扩招力度的不断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大学生属于偏弱群体,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因此,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则会给自己施加极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很多负面情绪出现,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1.4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在为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新阵地的同时,上面传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常会使部分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坚定的学生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给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2 现阶段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缺乏完备的管理队伍,专职辅导员在数量上较为欠缺
很多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并未及时跟进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以致高职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较为欠缺,无法充分发挥院校管理力量。在高职院校中,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极为有限,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学生辅导工作都由教师兼任,导致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不一,无法保证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充分、稳定、有序而科学的开展。
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较为老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校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更为现实,对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更为关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出于提高院校竞争力,实现自身长久发展的考虑,在学校发展中只是将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个性发展缺少应有重视。如果高职院校始终保持这种管理思路不科学、管理方法较老旧的状况,将无法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相应需求良好适应,最终还是会限制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2.3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获得的财政经费拨款相对较低,同时为出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需要,很多院校需要购进诸多实训设备。然而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工作并未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及时跟进硬件设施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食宿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验条件上存在较大欠缺,这些基础建设的不足不仅会给日常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同时也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3 强化高职大学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要加强辅导员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将辅导员数量合理增加,使学生管理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以便适应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及提高,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致力于实现辅导员管理的专家化、专业化。
3.2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
要想在高职大学生管理中获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及尊重,对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活动进行准确把握,在管理工作的具体事项处理中,真正贯彻爱护、指导、信任及沟通,使教育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得以体现。
3.3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如果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不仅易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还会导致学生管理中各种矛盾出现。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使院校投入增加,对各项硬件设施加以完善,将学生学习、生活和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有效化解,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4 强化班级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
辅导员应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真正的想法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应强化班级教育工作,将每次班会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板报等多种手段,采取文体活动、班级讨论等多种形式,生动灵活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通过班级教育建设,可以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归属感大幅提高,可将班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充分发挥,从而使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强化。
1 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院校扩招导致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呈不断下滑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只要考生能通过专科提档线就会将之录取,导致考生在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基础素质上较为欠缺,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且缺乏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人生没有明确规划。
1.2 教育体制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工学结合、弹性学分制和大课程制度改革下,高职院校摒弃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班级观念和专业观念日益淡薄,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易引发大学生负面情绪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高效扩招力度的不断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大学生属于偏弱群体,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因此,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则会给自己施加极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很多负面情绪出现,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1.4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在为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新阵地的同时,上面传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常会使部分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坚定的学生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给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2 现阶段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缺乏完备的管理队伍,专职辅导员在数量上较为欠缺
很多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并未及时跟进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以致高职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较为欠缺,无法充分发挥院校管理力量。在高职院校中,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极为有限,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学生辅导工作都由教师兼任,导致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不一,无法保证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充分、稳定、有序而科学的开展。
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较为老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校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更为现实,对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更为关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出于提高院校竞争力,实现自身长久发展的考虑,在学校发展中只是将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个性发展缺少应有重视。如果高职院校始终保持这种管理思路不科学、管理方法较老旧的状况,将无法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相应需求良好适应,最终还是会限制高职院校自(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3页)身的发展。
2.3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获得的财政经费拨款相对较低,同时为出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需要,很多院校需要购进诸多实训设备。然而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工作并未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及时跟进硬件设施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食宿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验条件上存在较大欠缺,这些基础建设的不足不仅会给日常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同时也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3 强化高职大学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要加强辅导员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将辅导员数量合理增加,使学生管理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以便适应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及提高,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致力于实现辅导员管理的专家化、专业化。
3.2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
要想在高职大学生管理中获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及尊重,对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活动进行准确把握,在管理工作的具体事项处理中,真正贯彻爱护、指导、信任及沟通,使教育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得以体现。
3.3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如果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不仅易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还会导致学生管理中各种矛盾出现。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使院校投入增加,对各项硬件设施加以完善,将学生学习、生活和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有效化解,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4 强化班级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
辅导员应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真正的想法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应强化班级教育工作,将每次班会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板报等多种手段,采取文体活动、班级讨论等多种形式,生动灵活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通过班级教育建设,可以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归属感大幅提高,可将班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充分发挥,从而使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强化。
参考文献
[1] 夏喜利.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2):86-88.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一、绪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职业选择自由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有着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1.1兴趣
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毕业生们,常常碰到难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的困扰。
l.2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1.3个人能力、技能
关于个人能力、技能方面。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2.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外围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
2.l对于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关于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在就业初期,经常出现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要么稚气未脱、动手能力差,要么试用下来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对此,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落实目标措施方面: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5.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对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
6,生涯评估
生涯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
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
二、分级式管理和双轨制发展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一直被定义为企业化经营和事业化性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种模式已经逐渐阻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难以推动大众文化教育的进行。因此必须实行分级管理和双轨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按照性质来分是一报两台,一报包括人民日报、各省各市区的日报,两台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各市区的卫视台和人民广播电台;还有以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这两部分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都应该不同。因为二者的性质不同,任务也不同,所以二者发展模式的轨道也应该不同,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也不同,在管理上也要实行具体政策和宏观政策相结合的分级式管理。
对于这一现象,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纷纷预言,按照这一形势发展下去,大众文化终有一天会失去其个性,成为一种单一、僵化的工业产品。大众文化的这一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就被提出以描述工业社会下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是文化与工业向结合的产物,但其核心内容仍在工业上。文化作为一种附属属性体现在商品价值中,为商品增添了一层虚伪的高尚外衣。在文化工业下产生的文化产品都是一种单一性的产品,它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工业化的手段为营销模式,构建出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化形式的话语体系。文化工业不再强调文化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将市场及商品的运营模式完全搬到了文化的发展中,不会再以思想性、社会性为服务大众的宗旨,而是直接诉诸于情感与激情,以娱乐性、休闲性、大众性与消遣性为服务宗旨。一些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者甚至打着文化的旗号,生产一些伪文化、伪科学的产品,对消费者进行欺骗,使得社会的精神内涵被严重拉低。大众在错误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开始了对低俗文化的追崇和推广。整个社会开始陷入一种疯狂、糜烂的生活状态。。对于大众文化的这一指向哈贝马斯早有先见之明,他尖锐地指出,“大众文化这一可疑名称之由来就在于,它试图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集体的娱乐和消闲需求,以增加销售,而不是将大众导向一种实质未受损害的文化”。
二、解构文化的社会功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将公众作为受众群的文化形式,在形式上有更强的通俗性和流行性。它将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宗教、习俗等内容都纳入了文化的范畴,进行了统一、综合的研究和传播。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应当作用一种精神内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引导,但事实上,影响的效果却是截然相反的。商品经济和工业化思潮对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和功能。文化从一种精神规范转变为了供人们消遣的产物,导致人们的思想意志形态发生的扭曲和堕落。当然,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和呈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途径,但文化的核心价值已经丧失,即使通过再多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也无法实现文化的真正价值。
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渗透性的,它几乎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而,大众文化价值的丧失将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大众文化的低俗化,人们的自主性和创作性将会明显下降,继而开始机械性的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将会陷入一种滞步不前的状态,民族将会失去应有的自省意识和前进意识,最后限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它逐渐成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单面文化,这种单面文化失去了批判性与否定性的向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肯定的文化”,单向度的文化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大众文化的影响全面渗透到人的生活之中,它对人们发生的影响是一劳永逸的,它对人们的控制深度与控制广度是任何其他统治方式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也是其影响最为深广的内容之一。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种裸的意识形态。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马尔库塞描述道:“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
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即“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存辩护。”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凭借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大众意识的工具,并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行使统治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精神,但是总体上说,他们对大众文化持有的还是否定的、消极的批判态度。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性。法兰克福学派大多主张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质是其众多属性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一切以经济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因此大众文化的过程更本质地表现为一种经济过程,一种商业行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彻底贯彻了商业性原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导致了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性、复制性和标准化。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大众文化的这种工业化生产性质,可以同时把同一文化产品投人到市场,给每一个人受众以相同的感观享受。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量复制具有较强商业价值的各种产品,利用传媒使这些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周而复始地出现。
2.标准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越来越趋于一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种生产完全是标准化的类似于工厂生产出来,被大众购买。这就使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非个性化的倾向。阿多尔诺认为,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旋律反复、机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条一样,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机械反应。这样下来艺术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被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也被瓦解了。
3.强制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现实进行辩护。大众文化推销顾客必须消费的产品,从而维持现存的生产制度和体制,这就要求文化工业改变和控制大众心理。文化工业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也就使顾客的文化需要本身是受生产者制约的,其消费带有一种强迫的性质。在广告工业和文化工业的广告效应下,人们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种趋同倾向,流行成了大多数人认可的唯一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这种支配性的力量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职能“文化工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一的需求,成了一种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4.欺骗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用了许多篇幅来描述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表现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大众文化通过提供娱乐消遣、生产娱乐产品等方式迎合着机械劳动中的人们的文化需要,使工作一天后身心疲惫的人们在娱乐和享乐中得到放松和安慰。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就曾指出“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了一切痛苦和优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人们往往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并且慢慢失去思想。他们认识到,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无论是大众文化的制作者,还是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和消费者,都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批判为手段,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奠定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它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相继受到了一些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者的批判,但其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泯灭的。至今,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多尔诺等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许多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20世纪的大众媒体如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广告业及电视业等,仍然在无止尽地复制着商品世界。正如詹姆逊所说,“从阿多尔诺和法兰克福学派到所有现代批评家都在强烈谴责这类整个堕落下去的文化产业,包括廉价低劣的文艺作品、肥皂剧、广告、好莱坞影片以及一切所谓的亚文学等,昔日的大众社会的种种弊端,现在可以说不但是原封不动,而且是变本加厉地长人了今天的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和电子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制度下,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使文化成为商品,其生产和消费遵循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服从于市场交换的原则,从而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它们完全堕入了商品世界里,为市场而生产,以市场为目标”。①在对文化工业的思考中,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说:“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产品,再加上普遍地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就更加具有商品的性质。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而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②也就是说,阿多诺借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来衡量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时,他是从商品的角度,并非艺术品。所以,“拜物教性质”也就成了文化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之一。其次,大众文化生产具有标准化、同一化的特性。商品生产中的标准化原则在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文化工业的制造者在本质上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而这种生产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工厂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被大众购买。“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③
这就使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伪个性和非个性化倾向鲜明的呈现出来。霍克海默在谈及大众娱乐方式时说:“在闲暇时间里统治人的这种机械性和在工作时统治人的机械装置绝对是一样的。”④这种特征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艺术创作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被扼杀了,大众文化永远带有了“批量生产”的物化特征:一件大众文化产品和另一件往往没什么明显差异。第三,大众文化的强制性和操纵性特征。也就是说,文化产品通过强大的时空性剥夺了个体的自主性。霍克海默指出:“个体和社会的对立以及个人生存与社会生存的对立,这些使艺术消遣具有严肃性的东西已经过时。以取代艺术遗产而产生的所谓消遣,在今天不过是像游泳和踢足球那样流行的刺激。大众性不再与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真实性有什么联系。在民主的国家,最终的决定不再取决于受过教育的人,而取决于消遣工业。大众性包含着无限制地把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他们成为的那类人。”⑤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商品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区分。人们不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重点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商品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在这种演变中,商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成为单纯获得利润的物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因此成为商品性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直接而肯定的论述,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性的存在。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大众文化,它的交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中被忽略,“纯粹的使用价值,肯定已经被完全的交换价值所取代。”这样来说,阿多尔诺仿佛取消了大众文化的使用价值而完全肯定了其交换价值。阿多尔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因为,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在于其满足人的文化审美的需要。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所激发的人类对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财富的需要不是对人的积极肯定,一个具有自身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的人是不需要这些的。所以说,这种文化使用价值不是对人的本质的积极的肯定,而是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积极性、本质的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完全否定了人的本质,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完完全全地沦为商品,因此,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就有了批判的必要。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成为纯粹的利润工具,利润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一件文化的商品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获取金钱的数量多少。大众文化和社会上所有的盈利物品一样,不具有任何区别意义,只要是盈利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价值是和文化一致的。这样,文化自身的本质创造性和积极性被泯灭。大众把文化作为一般消费品的这种行为,使得文化的自身价值遭到了否定,文化在社会中的这种特殊型产品的属性也被否定。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和这些产品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文化和所有的产品都被看成是人类为自身价值追求和金钱追求的过程中的一种承担物,它们都是单纯的商品。文化已经失去了自身具有的高压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对自身精神的提升作用,成为仅仅是给人类带来短暂兴奋的商品。文化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在自身的活动中发挥自身作用,还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渗透。不仅仅单纯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工业赚钱的工具,其附带的相关产业也成为社会牟取暴利的媒介。不仅仅是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成为获取利润的物件,其相关的印刷品、无线电视等大众媒介也成为牟取相关利润的手段。文化的商品性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一切娱乐活动中,大众文化体系成为无处不在的盈利工具。
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不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而是成为对效率的追求。人们关心的是产品能不能为自己获取利益和社会地位,不再问其是什么,而是关注其能够交换什么。人们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对文化自身使用价值的否定,使得大众文化完全成为商品性的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