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等级划分规则

等级划分规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5:3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等级划分规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等级划分规则

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view of electronicchart subdivision requirements, the HPD multi gridplanning ideas, the new coastal electronic chart multi griddivision method and naming,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grid of ENC range Chinese coastal existing navigation purpose layer and naming rules,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ideas for using HPD system in the production ofChinese coastal grid electronic chart planning.

[keyword] electronic chart navigation multi grid;application; framing; naming

中图分类号:U675.81

1 引言

中国海事自90年代初着手生产电子海图,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目前公开发行的电子海图已达418幅,引起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关注。

电子海图的要求与纸海图有所不同,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事的电子海图目录与纸海图的目录完全一致。纸海图受到海图纸张的限制和方便使用的要求,只能分幅表示,且要考虑用途、海区的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而电子海图的图幅不受大小限制,理论上可用一幅电子海图表示出同一航海用途的全覆盖区域。

随着航海信息量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气象、水文等因素将被融入ECDIS,这样就会增大电子海图数据的数据量。而空间多级网格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可以实现对电子海图数据的切割,解决数据量过大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为实现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全覆盖,我们利用“空间多级网格”的思想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国海事电子海图图幅的重新规划提供一些思路。

2 电子海图分幅要求

电子海图分幅作为电子海图图幅的一种规划思路,应参照官方电子海图ENC(Electronic Nautical Chart)所遵循的S-57标准,遵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2.1 同一航海用途内数据不能重叠

为了便于有效处理ENC数据,给定电子海图单元(幅)必须是矩形的(由两条经线和两条纬线定界),在IHO S57中明确规定了同一航海用途单元里的数据必须不重叠。

2.2 电子海图实际使用效能

单幅电子海图的数据量应小于5兆,以满足绝大多数的ECDIS和ECS的硬件设备的最低配置要求。

2.3 命名规则符合IHO标准

多级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命名应符合IHO S57的标准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符合S57附录B1 5.6的文件命名规则(见图1)。

图1

3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多级网格划分即按一定的规则将电子海图空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空间区域(单元网格),以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将全国海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实现对全国海域分层、分级、全区域的无缝多级网格化管理[3]。多级网格划分是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的基础。

3.1 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

2008年,中国海事局参考了日本、加拿大、香港的海事生产模式后,结合中国纸海图和电子海图生产的实际需求,在同年召开的第九次HPD生产研讨会上通过了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参考了中国地形图分幅原则、根据全国沿海海域的水域特性和产品覆盖情况,以百万网格为基础,将全国海域划分为10万、5万、2.5万、1万四个等级网格(见表1)。

表1

该方案首次提出中国沿海多级网格划分规则,网格编号为:CN+网格等级(1位)+百万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

3.2 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所在团队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子海图的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见表2)

表2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这一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原则充分利用了航海用途6的富余空间,将图幅最为集中的1:22000~1:44999和1:45000~1:89999分开,解决了航海用途4、5可用编辑比例尺过多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航海用途划分所造成的同一航海用途单元数据重叠的问题。

3.3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笔者团队在HPD多级网格划分及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基础上,重新划分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

首先,根据中国沿海海域的基本情况,以6°×4°大小的范围,在东经102°~126°、北纬8°~44°之间的区域内,划分了25个初级网格。编号采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即A~Y,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依次排列(见图2)。

图2 中国沿海初级网格覆盖范围及编号

然后,在初级网格的基础上划分五个等级的网格,见表3。

表3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

网格编号依然采用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中提出的方案,具体为:CN+网格等级(1位)+初级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详见图3。

图3

由于采用了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网格等级与电子海图的航海用途一致,一个HPD网格恰好对应一幅电子海图,较好解决了已有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中未能解决的电子海图命名问题。

4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

4.1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一般原则

根据2013年版《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目录》,笔者团队基于下列原则确定了现有的各航海用途层的网格电子海图单元。

(1)符合IHO关于电子海图的相关要求,如2所述。

(2)所有图幅按照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确定航海用途。

(3)根据航海用途,按照4中所述选择对应的网格等级,网格等级即为航海用途,网格编号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名称。根据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未来网格电子海图文件名正好与网格编号保持一致。

(4)如果网格内所包含的数据全部为陆地区域或仅有一小片水域且水域内的数据与更小一级航海用途单元数据基本一致,该网格不制作电子海图。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现截取东海航海用途层3的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示意如下(见图4)。蓝线范围为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范围,粉色区域为网格电子海图的有效数据覆盖范围。

图4航海用途层3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

4.2 同一航海用途层中网格电子海图重叠的处理原则

从3.2中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航海用途中仍然存在某些电子海图数据重叠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建议遵循如下处理原则。

(1)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且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完全重叠。此时,可以采用选取一个主比例尺数据制作电子海图,另一个比例尺数据不做电子海图的方式。

(2)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但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有部分重叠。此时,建议将大比例尺图数据放入小比例尺图数据所在的HPD层中,一起制作电子海图。

(3)航海用途层3中电子海图重叠的特殊情况处理

航海用途3中数据重叠的问题,即HPD中C1层(1:90000~1:179999)和C2层(小于1:179999)数据重叠,网格电子海图无法制作。分析2013年港口航道图目录发现受影响的是16幅1:30万海图、1幅1:40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18万)与50幅1:10万—1:18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9万)数据重叠。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将16幅1:30万海图对应的网格电子海图设置为1:35万,航海用途变为2,虽然这与现行的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确定规则不符,但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a.可以解决航海用途层3中因数据重叠而无法制作网格电子海图的问题,并且使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的层次更丰富;

b.解决了16幅1:30万海图与同系列1幅1:40万海图的拼接问题,调整之后1:30万海图与1:40万海图属同一航海用途2,可以统一制作网格电子海图;

c.电子海图中编辑比例尺主要用于最小比例尺的设置,1:30万与1:35万更为接近,这样设置并不影响电子海图的质量。

4.3 入海江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分幅及命名原则

现有港口航道图目录中覆盖入海江河的海图,如海河、黄浦江、珠江,单元范围不按照4中所述方案划分网格,而是根据纸海图范围划分为连续不重叠矩形,单元名称为:CN6R+河流名称缩写(2位)+顺序号(2位),如黄浦江第一幅电子海图(最接近入海口的图)文件名为CN6RHP01,示例见图5。

图5 入海江河分幅示例(上海港黄浦江)

5结语

本文笔者团队针对电子海图分幅原则的要求,对解决同一航海用途层的单元数据重叠提出建议,进而在新的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下,重新划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并最终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这对网格电子海图的下一步发展做了基础性铺垫,为实现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全覆盖的蓝图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电子海图分幅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Bureau. IHO 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 Edition3.1, 2009

[3] 张岳 王昭 李辉 邢攸姿 石金榜. 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化管理的设计与实现,2009

[4] 文琳. 基于网格下的HPD源数据生产流程探讨,2009

作者简介

篇2

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结合,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又通过长时间的博弈决定了企业各种政策的指定和形成。企业效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便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运用策略思维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目标期望。从博弈论的视角设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解决冲突,加强控制。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变革。

一、企业层级绩效考评中的策略思维

(一)绩效考评目标设定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指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当前,目标管理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中。目标管理强调组织上下协商制定各级组织以及个人的目标,并以此确定彼此之间的成果责任;强调人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强调通过绩效考评来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引导、监督、验证和激励。但企业实际运用目标管理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有时会变成一场讨价还价的舌战:目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经营者在预算管理中注重短期利益,预算管理很难真正为企业长远发展和战略管理发挥作用。原始目标一旦下达。很难再修改;把MBO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去强加于员工而不是激励员工。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其它考评方法修正完善。

现行的绩效模式存在问题通常用固定目标来控制管理者未来的行动,通过考核KPI指标的预算完成情况,实现主要发展任务的落地。下级经营单位往往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上级管理单位进行博弈:1.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者低估收入、高估成本。夸大完成预算的困难。预算目标设置准确性不高。2.在预算执行阶段,已经达到预期绩效水平的经营单位,超额完成计划的加分奖励往往不具有足够诱惑力,其最优策略是保存实力。避免下一年预算任务被“加码”,从而导致经营结果低于真实水平。当预算无法完成时,其最优策略是干脆牺牲当年绩效得分。实行“硬着陆”。来换取以后年度较低的预算基数和较高的同比增长率。

通过以上分析,上级管理单位应采取的策略是建立弹性目标的相对业绩管理体系:1.年初下达的预算目标作为考核的基准值。同时将根据本行业收入实际增幅进行调整,成本、利润与收入的调整实现联动,使业绩评价与激励的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如以外部企业作为标杆进行业绩评价,可以激励经营者提高经营业绩,相对的业绩考核目标的标杆可以是竞争对手、行业水平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其他经营单位:考核经营单位收入市场份额的提升,按照经营期末收入市场份额较上年度末收入市场份额提升的百分点进行加分激励,引导经营单位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地位。2.采取激励加分上不封顶的开放式考核方式。鼓励下级经营单位在完成上级要求基准目标的基础上,多干快干,实现超越发展。3.加大对关键业绩指标的增长率和贡献度的考核。对各经营单位设置收入、利润总额综合贡献度指标:综合贡献度=(某指标本年贡献度-指标去年贡献度)×权重系数%+(某指标同比增量÷某指标各经营单位同比增量合计)×(1-权重系数%)其中。某指标贡献度=(指标完成值÷各经营单位指标完成值合计)×100%。若指标未同比增长,则增量取0。若指标实际完成值为负数,可以采用“垫高”技术处理,如对于利润指标,利润贡献度=(某单位利润完成值+P)÷(各单位利润完成值合计+单位数量×P)×100%。P为各单位中利润完成最小值的绝对值。避免出现部分单位利润完成值为负数时,影响考核结果。

(二)绩效考评指标及计分规则设定

现行绩效考评体系主要是选取KPI指标,对其预算完成率进行考核。计分规则大多采用线性计分,实际完成超过预算目标,按照完成比例线性加分,并设置加分上线:实际完成低于预算目标的单位,按照完成比例在指标分值内进行扣分,设置保底分值或扣完为止。

从策略博弈的角度,可以适当淡化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突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即在预算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引入绩效评价,从目标考核与综合评价两个方面科学评价下级单位的经营业绩。一是,强化对市场占有率的考核。加大其指标分值权重。提高通过行业对表,引导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二是,设置存量贡献度和增量贡献度考核指标,突出下级经营单位之间横向和纵向对标、鼓励增长、鼓励贡献。

在具体计分规则上,综合贡献度评价指标的打分可采取功效系数法和分级打分法。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测算每一项评价指标在最优值和最差值间的相对位置,计算各指标实现最优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功效系数法打分的指标,其得分由两部分组成:基础分和附加分,单项指标得分=基础分+附加分。

正向指标的附加分=(指标值一最小值)/(最大值一最小值)x附加分上限

逆向指标的附加分=(最大值一指标值)/(最大值一最小值)×附加分上限

分级打分法需要根据指标的规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等级内的打分方法同功效系数法。每个等级设置标准值、基础分和附加分上限,标准值用于区分每个等级的最大最小值,每个等级上下两个标准值分别为这个等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每个等级的指标得分由基础分和附加分两部分组成,其附加分的计算采用功效系数法。另外还可以采用按照指标完成值的排名计分。例如若共有10个经营单位,第一名10分、第二名得9分,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得1分,同时对排名前位的经营单位进行专项奖励。

篇3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竞赛 规则

一、前言

体育舞蹈是一项有着高度艺术性与技巧性的表演和比赛项目,自1986年正式引入我国后,经过20年的推广和发展,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赛模式[1],体育舞蹈事业可谓蓬勃发展。因此,相应的竞赛规则的合理化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3年颁布的体育舞蹈竞赛最新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搜集了体育舞蹈赛事以及评分标准的相关期刊、论文和书籍,对体育舞蹈的评价体系有了综合的了解和掌握。

2.访谈法

对在体育舞蹈界从业多年的老师进行了访问,对他们的意见以及相关方面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归纳总结法

对体育舞蹈的竞赛评价体系及相关内容的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三、分析与讨论

(一)评分规则

体育舞蹈中的技术技巧品质,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双人配合的技术,舞步编排和现场表现这四项评分标准外延极宽[2]。且体育舞蹈比赛都是采用淘汰和顺位相结合的评分方法,要求每场7-11名裁判,在1分30秒到2分30秒的时间里对6-20对选手做出评判,每项1-10分,可见评分不够细化。

(二)裁判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不同裁判针对同一选手的同一评价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其次,个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也是降低评分客观性的因素;此外,短时间内对多名选手做出准确评判这一要求也影响了裁判员的客观性。

(三)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因为赛前参赛人员和执裁人员的名单都不具有绝对的隐蔽性,对裁判员的监督也没有确切的要求,这就导致了裁判员在一定的职业素养外很可能会对自己喜欢或者熟知的选手打出较主观的分数,这一点不利于促进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所以裁判员的分数生成需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体育舞蹈竞赛规则的问题出现在方方面面,评价体系问题、裁判主观因素问题以及监督机制问题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判员的客观性,裁判员的主观性又加大了监督机制构成的必要性,因此,在这几个问题当中,评价体系问题是基础问题,属于重中之重。

(二)对策探讨

1.量化评分标准,执裁专业化

将四项评分标准给予明确的分值,将各标准下的等级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四等,优为该项分数的90%以上,良为80%-90%,一般为70%-80%,差为60%-70%,即在该项的分值百分比的基础上按照等级划分的固定的比例算分,此外,每个失误扣总分的3%-5%的分,最后每对选手的得分为减去扣分后的四项总分相加。

2.缩小裁判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量化了评分标准之后,在赛前,赛事组织机构还集裁判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力求观点和标准的统一性,其次,控制裁判员执裁时间,以免出现疲劳现象导致不客观问题的出现。

3.成立专门小组,监督裁判员分数生成

在现在的体育舞蹈赛场上,多为裁判员打完分之后直接交到计分组通过淘汰法或者顺位法算出成绩,再进行分数统计,这一点使裁判员的打分具有很强的决断性,所以应该成立专门小组,对裁判员的分数先进行检查,若几个裁判对同一对选手打的的分数有很大出入,则要先去调查,排除裁判员主观问题的可能性;此外,对裁判打分进行公示,进行民主监督,这都会大大促进裁判员打分的客观性和比赛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赵倩.肖兆龙.体育舞蹈竞赛裁判员评判的客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47-50.

[2] 李小龙,张景朕.浅析拉丁舞比赛的评分标准――以2014年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武汉站比赛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2):17-20.

[3] 夏尚群.影响体育舞蹈裁判员执裁能力因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112-114.

篇4

如何体现等值传导,确保分行对总行的战略传导并兼顾各分支行的差异化性。由于种种原因,各商业银行的二级支行,特别是发展历史较长的国有商业银行,地域差异和业务优势各不相同,如果按统一绩效指标和规则进行考核,虽然对保证分行战略落实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支行之间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如何体现贡献度和进步率,即存量和增量的问题,使分支行之间的绩效目标在难度上具有可比性。一般情况下,存量越大进步的难度越大,存量越小进步就容易,而且存量大的支行,其进步或退步对分行的影响也较大,如何兼顾“大行”和“小行”,确保考核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同时,又能保证全行整体的绩效目标不落空。

如何体现“简单清晰”与“科学合理”。随着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也在不断改进和更加科学,如何使支行管理者领会上级行的战略导向,直接通过考核指标、权重设置、计分规则掌握分行的经营意图。

如何体现商业银行支行发展的极限问题。面对商业银行支行发展参差不齐,有些行在当地已处于绝对优势,市场份额排位第一,份额绝对值较高,同业竞争激励,提升空间有限,要求继续进步不现实,必然要考虑发展极限问题。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的策略和方法

目标管理与标杆超越是使企业目标螺旋式上升的动力。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是发现新目标以及寻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标杆管理是在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差异化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是主要改进之处。一是改变以往多数指标根据排名确定相对分值的做法,使各行的考核得分均可根据本行业绩计算得出,不再取决于其他行的得分;二是消除了“分组赛马”机制下同组行先天差异对考核得分的影响,引导各行将目光由盯住组内各行转向盯住市场、盯住先进标杆和发展目标;三是有利于各行及时分析绩效差距,制订并实施绩效改进计划。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更切实际,更能体现差异化。实施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主要是结合实际设置多级标杆,鼓励各行逐步提升绩效(如:选择同业先进水平、全行长期战略目标作为优秀标杆,选择同业平均水平、全行平均水平作为合格标杆,鼓励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各行逐步提升绩效,最终达到先进水平),同时适当缩小各档之间得分差异,减少历史经营情况对各行绩效的影响。

考核指标及计分标杆的设置

考核指标是分行实现战略意图的风向标,分行围绕战略落实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要求,在设置支行绩效考核指标中,适当提高战略性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突出业务和产品战略,通过指标设置侧重点、标杆设定多层级、考核角度的多维度、计分方法的差异化,以达到总行意图与分行的战略导向及各二级支行的实际情况基本对接,并为不同规模、不同基础的支行搭建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在各项指标内外部标杆的设置和选取上坚持以下原则,力争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客观性。

(1)通过不同区间划分、差异化设置、地区系数调节,使支行之间的绩效目标在难度上具有可比性。

(2)根据支行存量贡献大小,划分多层级区间,贡献越小,获得满分所需要的进步率(或增长率)越大。

(3)市场份额和资产质量评价时适当考虑支行发展极限问题。

(4)合理设置单项指标得分上下限,使总体评价结果符合各指标权重设置。对于管理相对成熟、预算准确度相对较高的指标,以及市场份额类指标,得分上下限幅度适当设大一些(如利润、存款、市场份额等指标);其他指标得分上下限幅度相对设定小一些。

考核计分规则的创新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形成公正的价值认同。建立以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组成的二维评价体系,横向标杆主要体现规模、份额、不良率等,鼓励区间进位,扩大规模,争取话语权;纵向标杆主要体现指标进步或增长的优秀水平、平均水平,鼓励实现超越。

具体原理是:将支行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评价,既兼顾大支行对分行的整体贡献,又鼓励小支行进步,按照各支行该指标对分行的“贡献”和各支行该指标的“进步”,逐级分层排列,设置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别对应该考核指标标准分值的基本得分位。

记分规则以码表形式速查,简单易懂。在计分规则上,引入“基本分位”概念,按照横坐标区间(规模、份额、不良率)和纵坐标标杆(进步率、增长率)共同确定某行该指标的得分“分位”。规则更加清晰、明了,能让管理层一眼看出干到什么程度就能大体得到多少分值,具体的算法可以交由后台经办人员。并根据以上原理,以经济价值增加值(EVA)指标举例,建立以EVA贡献度和进步率分别为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的二维评价体系,各管辖行EVA指标的绩效表现纳入二维空间进行对应评价,计算各行该指标考核得分。

在基本分位基础上,为进一步体现区间内的差异和各区间得分的平滑度,避免跳跃式得分,在区间内达到下限标杆得到基本分位的基础上,增加超越得分,即进步率超过所在区间下限标杆加相应的超越分位。

指标得分=[基本分位]+[超越分位]

相应的分位=[(实际进步率-本期区间进步率最小值)/(进步率上一区间最小值-本区间最小值)]×(进步率上一区间基本分位-本区间基本分位)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未来方向的思考

篇5

竞技体操是一项特别讲究身体艺术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形体和基本姿态有着严格的要求。无论是翻腾、飞行、平衡、静止等在竞技体操中,人们的眼光都集中在姿态和造型的优美上,运动员完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都要求准确、协调、幅度大、节奏感强,力求不出现有勾、屈、分、晃、歪等动作,每个动作都必须符合特定的技术要求,严格控制身体各个关节和部位。运动员头胸的姿态显示形体的神采,腰肢的折转显示形体的活力,手足的伸展显示形体的意趣。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的重点既有不同,又互相联系,要协调发挥、有机结合。

1.竞技体操的特征以及特征的发展

1.1竞技体操的特征

竞技体操是固定组合的多元结构的表现难美性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其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临场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再与众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是充分显示运动员的技艺与美感表现。其特点是突出技术的难度价值(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度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同时强调动作质量,提高艺术修养。

竞技体操是以团体和个人资格赛、个人全能决赛、单项决赛、团体决赛四种竞赛形式组成的,并且是4年修改一次。竞技体操比赛分为男子6项和女子4项,由于男女竞技体操的比赛内容和具体要求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男子竞技体操美主要体现在骨骼强劲、肌肉健壮、动作高难等方面,侧重于力度;女子竞技体操则主要体现在曲线的优美、用力的柔和、动作的飘逸和表演的艺术性等方面,侧重于柔美。随着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竞技体操审美标准的提高,男子体操在着重发展力度的前提下,已开始重视对柔韧的培养,女子则开始向男性化动作靠近,对于力度已有了新的要求。于是,竞技体操开始走向“刚柔相济”的新时期,即男子“刚中带柔”,女子“柔中有刚”。

1.2竞技体操特征的发展

体操这一竞技体育项目主要就是体现在“力、难、新、稳、美”5个要素的综合要求上。“力”是体操运动训练的基础;“难”是体操动作的价值程度,完成动作的超常能力或必须冒一定风险等;“新”是体操动作的独创性和独特性;“稳”是体操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美”是体操动作的技术质量或表现力。因此,这五大要素反映了竞技体操发展、提高的一般规律,缺一不可。

竞技体操是技术表现难美类竞技项目,其本体特征是表现技术的难与美,主要通过难度动作的编排与创新,高标准的动作规格与良好的稳定性等因素表现出来。50年代以前,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技术水平很低,各路诸侯纷争,没有形成稳定的技术发展态势。进人50年代,随着第一个国际性规则的诞生,在技术上有了共同的发展规范,从而也进人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在动作的难度上没有大的突破,但当时的苏联队以其动作规格严谨、完成质量高、身体姿态优美和稳定性好而自成一派,将传统体操技术注人丰富的美的内涵,领导技术发展的新潮流。

2.竞技体操规则的演变

2.1体操评分规则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体操联合会(即简称国际体联“FIG”)在1896年成立,但是国际体联第一个真正的评分规则却产生于1949年。在二战前,体操评分只对体操技术一般特点进行简要说明。体操评分规则发展的滞后,已经不能适应体操技术动作飞速发展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动作和体操运动的发展。1949年,国际体操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出版了体操评分规则,书名为”Code de pointage”。在规则中明确提出了评分的三个因素:难度、编排和完成情况。根据比赛情况,还调整了各项裁判员组的形式,每项配有四名裁判员,一名裁判长、有效分采用两个中间分的平均分。这本规则在1950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首次使用,为体操规则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在规则中,没有考虑到自选动作的难度,因此,阻碍了体操动作的创新。1954年,重新修订体操规则。“规则”首次包括了比较完整的难度动作,并对新的评分因素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2.2体操评分规则的完善与发展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体操开始出现单项决赛。这样对难度的划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新规则对难度动作重新划分,确定了分值;新规则鼓励“惊险性、独特性和熟练性”的动作。这套“规则”的使用,促进了体操难度动作的快速发展,并未1964年规则的修订奠定了基础。1964年版的新规则修改了难度动作的分组,首次补充了惊险性、独特性和熟练性的加分条款。这套对难度动作做出了明确的划分,进一步鼓励了体操动作的创新,使体操难度动作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2.3体操评分规则成熟与稳定

1971年,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对体操规则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72年1月1日生效,取代了以往的评分规则。这次规则的“修改与补充”,使体操规则的模式基本形成。1975年和1979年重新出版了体操规则,只进行了少量修改,取消了“少减分”的规定,1984年12月31日开始使用。至此,现代体操“规则”基本发展成熟。之后的规则修订主要是对1984年“规则”的完善。

1989年出版的规则补充了“技术和姿势错误的划分等级,即小错误、中错误和大错误”;在单项决赛中,有条件的裁判员评分使用0.05分。1993年的规则扩大了0.05分使用范围,增加了加分,明确了各项目的特殊要求。1997年版的规则对裁判的组织和职责作了较大的修改。即A组负责对成套动作评分和B组对动作的完成情况评分。2001年版的规则在动作组的划分上修改比较大,各项动作分为5个结构组。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规则中,取消了10分为满分的做法,使打分更加细化。把裁判打分分为难度分(A)和完成分(B)两组。A组的起评分为9分,且没有上限;B组满分为10分。这样体操分数可以不断被刷新。

从体操规则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来看,体操评分趋于标准化、细节化,规则更具操作性,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从而将体操比赛引向公平、公正的发展方向。

3.竞技体操特征发展与规则演变的辩证关系

3.1难度动作表随难度动作的更新呈发展趋势

难度动作表的内容随新动作的出现而不断丰富,整体呈“螺旋型”迂回上升的趋势。动作难度问题一直是规则变更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近几年规则的难度表分析比较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大多数动作降级、降组或者降值,以女子竞技体操为例,比如平衡木最常见的团身前空翻上、屈体前空翻上、木上屈体前空翻都降了一个组别,一些跳步动作相应难度降组,如在2006年版最新规则中,将平衡木纵木的“杨波跳”动作由E组降为D组,分腿跳转360由D组降为C组。但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降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鼓励某类动作的发展,规则也会把这类动作升值,如:平衡木项目中的“狼跳转体180度”在1993年以前是C组动作,到了1997年版规则中升格为D组;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两周在2001年的规则中是个E组,而在2006年最新规则中升格为F组等。

另外,新动作、新连接不断出现,势必造成难度表的内容不断更新与发展。几乎每一次世界大赛,都会涌现一批新动作和新连接,使比赛变得更加精彩,难度动作表的内容也因此而变得充实。而在2006年的新规则中,难度动作表变成了开放性的,随需要可以进行扩展,更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纵观规则演变过程,难度表整体成“螺旋型”迂回上升的趋势。

3.2体操技术的创新必须遵循竞赛规则

篇6

中图分类号:G8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119-03

我国新推出的《2004武术竞赛规则》。面临两个难题:1)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培训来自全国的大批武术套路裁判员,按照以往的方法,来组织裁判员集中学习和考试,执行起来难度大;2)在今后的大型武术比赛中一般都会使用电子评分系统,对裁判员熟练掌握电子评分设备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帮助裁判员准确快速的掌握武术新规则,提高武术套路裁判员现场实际评判能力。同时还要针对新规则的内容建立新的考核评测制度,对裁判员评判能力的考核评测,用新的标准来检验裁判员是否合格。为此,我们开发出TJSS武术套路新规则裁判多媒体学习训练系统,以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1、TJSS武术套路新规则裁判多媒体学习训练系统的设计原则

1.1 全面性 软件系统是根据现时最新的武术评分规则,根据不同比赛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不同等级、用户的实际情况把原始信息分别加工成教材。培训、测试、考试的光盘资料.每一种加工材料都是一个完整体系,它分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又有相应的学习内容、培训内容等。不同级别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及测试的内容。

1.2 准确性 系统内所有的学习、培训、测验、考试的资料都是经有关专家评定,并提供标准答案,用户的测试结果与标准答案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并做出系统评估,让用户可以准确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

1.3 真实性 系统配套使用的输入设备与比赛现场所使用的是完全一样,裁判员在培训过程中就能熟悉现场评分的实际情况,从而减少在担任裁判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1.4 灵活性 每个教练员和裁判员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主选择学习或培训的内容,实时参加不同组别的裁判评分,从而促进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全方位素质的提高。

1.5 易用性 系统的使用对象是裁判员、教练员、武术专业教育工作者等,因此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操作简便、界面风格统一、简洁,美观。选择统一、美观、易操作的人机用户界面,可以使非计算机专业的使用者不经过或只经过很短时间的学习,便可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便于系统的推广和普及。

1.6 规范性 系统开发的规范性及合理的分工协作也是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来进行,经历了总体规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测试、试运行和这些阶段。规范性的开发流程对于系统开发的技术管理以及将来的系统升级开发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另外,合理的分工协作,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

2、TJSS系统的架构

TJSS武术套路规则裁判多媒体学习训练系统由硬件设备、TJ5s系统软件和教材资料光盘组成。硬件系统主要是评分输入仿真器,其与电脑直接相连,作为系统使用者的操作设备:系统软件是指TJSS武术套路规则裁判多媒体学习训练系统软件,包括教材制作系统软件、学习系统软件、考试系统软件。教材资料光盘是指官方发行的,利用教材制作系统生成的学习和训练用的资料光盘,教材资料光盘不能单独运行,需要依靠学习系统软件或者考试系统软件才能运行。

整个TJSS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功能上划分成三大部分,其中包括武术套路规则裁判教材制作系统、武术套路规则裁判学习系统以及武术套路规则裁判考试系统。它们在功能上各自独立,彼此间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全面的、面向用户的多媒体教学培训模式(图1)。

2.1 教材制作系统 教材制作系统是把视频文件与数据文件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有积累的音、视像资料得以有效利用,并为学习及考试系统提供教材数据文件。基于教材信息的需求,我们将计算机作为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整合的关键,根据多媒体教学资料制作的流程,即教材数据采集、有机合成和存储利用构建了教材制作系统。

教材制作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教材数据采集功能。教材数据采集作为影像、图文、声音的获取途径,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材采集主要把指定格式的视频文件和专家数据.渎人系统,2)有机合成。教材制作系统的核心体现在有机合成制作平台.信息的加工处理,教学系统、考试系统的应用都在基于PC机的合成平台上完成,用户可以对指定视频文件进行加载数据信息等编辑处理,从而实现制作不同类型教材(学习、培训、测试、考试)的需求。3)存储利用的整合。存储后的数据文件可以读入到学习及考试系统中,为整个多媒体教学系统不断加入新的内容。

教材制作系统具有较强的应用扩展性和通用性、系统可以制作出来用于评分类体育项目和对抗类体育项目规则学习的原始教材,这些原始教材数据,配合对应的体育项目的学习系统、训练和考试系统软件,可以应用到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规则学习中。另外,教材制作系统通过索引和分类检索生成的功能,能够集合相同特性的分类教材,如:平衡类动作规格教材集合、跳跃类难度动作教材集合、动动连接类教材集合等等,这种不同分类的教材集合,能够有针对性地应用在裁判员教学和裁判员训练之中。

2.2 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是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视频、文字、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根据体育竞赛项目评分规则的学习内容为教学大纲,针对每一个评分点编制成特定的学习视频图像,配以语音讲解,是集学习、培训、测验,评估一体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由规则学习模块、模拟培训模块、模拟测试模块三大功能模块组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2)。

2.2.1 规则学习模块 规则学习主要用于裁判员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不同项目、不同动作中的评判学习,包括:动作规格错误、演练水平标准,难度动作等级的评判学习:整个学习以新规则中有关规定为教学大纲,视频声像并茂,从而提高裁判员对学习知识点的理解。规则学习模块应用模式结构为:开始――选择学习项目(刀术、长拳等)――选择学习类别(动作、演练、难度)――选择学习点(平衡、步型等)――视频播放――结束。而且还可以在视频播放中选择对不同学习点的培训。

2.2.2 模拟训练模块 模拟训练是利用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配合硬件评分设备使用,模拟现场练习,让用户溶入角色。训练内容不受起点限制,让用户能合

理选择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模块还为用户提供学习点返回通道,让用户在训练中遇到问题时可返回对应的学习点继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模拟训练应用模式结构(图3)。

2.2.3 模拟测验模块 测验模块与训练模块功能及操作上相类似,不同的是测验的视频图像是模拟比赛实况的综合性套路(或某比赛的实况录像),使用者在片段演播过程中实时打点,待片段演播完成后输入评分编码。系统把使用者所输入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比较,统计出测验结果,包括使用者的命中率、自身命中率、平均反应时间等统计数据,让用户了解自己对学习点的掌握情况。模拟测验模块应用模式结构为:开始――选择项目(刀术、长拳等)――选择评分类别(动作、难度等)――硬件评分设备提示评分开始――视频演播用户评分――统计评估――结束。

2.3 考试系统 考试系统基于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编程技术,集联机考试,实时评判,考试成绩分析评估、考试情况回放于一体的考试管理系统、系统适用于武术类的各个等级,段位的个人或集体联机考试,除本身所带的试题外,还可通过读人指定格式的考试资料不断地扩充和增加试题。(图4)。

等级考试模块主要应用于评分操作类的考核。裁判员根据考题中提供的资料片段,利用评分输入设备进行模拟现场评分。裁判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等级考试中每个考核内容后,系统根据标准答案输出统计评估数据及考生的考试成绩;有关管理人员或监考人员可以通过裁判员考试情况回放功能翻查考生的考试情况。模块的应用结构为:开始――考生输入姓名及准考证号码考试类别――(动作、演练、难度)提示――硬件评分设备提示评分开始――视频演播裁判员评分――类别考试结果统计评估――是否完成所有类别的考试。如果选择是,这一过程就结束了。选择否就可以退回到(动作、演练、难度)提示,重新开始这一过程、以上考核顺序可在系统中设定。

裁判员考试情况回放:系统把考生在该类别的考试中输入的数据(打点数据及评分编码)结合考试的视频片段进行实时结合,提供一个回放演播的功能;管理人员可使用回放功能对指定考生的类别考试情况进行翻查。其应用结构为:裁判员考试情况回放――输入查询考生的准考证号――选择查询的考试类别(动作、难度)――考试视频片段及考生的打点信息――考生输入的评分编码信息――考生考试成绩及统计数据――是否继续查询本考生其它类别的考试,选择是就返回到选择查询的考试类别(动作,难度)重新开始,选择否就结束这一过程。

3、TJSS系统的开发平台和工具

TJSS系统设计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2000/XP/2003的操作系统,其软件开发工具选用了Borland公司的C++Builder6,而音视频数据的编辑则采用了Ulead公司的会声会影V8软件。

Borland公司的C++Builder自以来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专业软件程序员开发Win-dows桌面应用软件的首选工具。C++Builder具有丰富而专业的各类控件,无论是系统底层应用还是高级上层应用的开发,都能够轻松胜任。c++Builder支持多种高级技术,如CORBA编程技术、Internet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特性,以及WebBroker和Web Snap架构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技术、XML文档的操作、Web Service和Socket编程技术。

会声会影V8是Ulead公司出品的一套易用性非常强的影片剪辑软件。其采用双模式操作界面,让用户可轻松实现快速操作、专业剪辑、完美输出的影片剪辑功能、影片制作的向导模式,只要三个步骤就可快速作出DV影片;同时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会声会影编辑模式,让用户轻松实现捕获、剪接、转场、特效、覆叠、字幕,配乐到刻录的功能,制作出高质量的音视频文件。

4、小 结

篇7

中图分类号:X913.4;F56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58-02

1 概 述

城市轨道交通中,轻轨和地铁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层次分析法(也称为AHP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发明的,是一种集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综合决策方法,本研究中以该方法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对地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有关层次分析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的例子较为广泛,其中外国学者Wedding等[1]通过对建筑评价中的40个指标分类,构造成4类主要判断指标,以AHP法对其权重进行了定量研究。

国内学者丛娜等[2]利用AHP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判定,也较早地将AHP法应用在我国的工程实例中。陈华[3]较早地对地铁的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了研究,并引入了层次分析法,论证了该方法对地铁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可行性。

因此,本文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家颁布的规范性文本,有针对性的选择地铁安全性评价指标,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4-5]。

2 选取评价指标

研究中以地铁施工过程中为例,对盾构机顶进过程中可能的风险进行分析,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研究中选择人员、机器、施工环境等三要素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内部进行细化,划分为其他若干安全性指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3 地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指标的属性可知上述评价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本文借鉴德尔菲法中的评分规则,通过邀请若干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对评分结果按定量方法进行权重计算,评分规则,见表1。

通过获取专家的实际数据,构建判断矩阵,通过求解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安全性评估。主要过程如下。

3.1 计算指标权重

已知n阶判断矩阵B,根据相关数学公式可计算出指标权重。

其中,一致性指标CI,需要满足。一致性比率RI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用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于不同阶判断矩阵的RI取值不同,现列举1-9阶判断矩阵的RI取值,见表2。

3.2 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评价模型

在取得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后,需对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合专家对该居住建筑的评分,以此判定该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状况。

有关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评价按如下公式,而指标评分、总评分与安全性等级对应情况,见表3。

4 案例分析

某市地铁施工中,对该地铁线路的一标段进行施工安全性评价。通过实地勘察现场,对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统计,对现场的施工机械进行检查,对现场的环境进行拍照记录。

结合以上信息,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客观描绘,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问询的方式对1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该项目中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环境进行打分,评分规则。

由于计算结果得到综合评分为L=5.367,表明该地铁施工过程的安全状况为“中”,仍有部分地方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实际项目中,该项目发生过2次轻微事故,主要由安全设施配备不全导致,与实证分析结果趋于一致。

5 结 语

针对地铁建设中安全性指标权重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铁建设中安全性指标权重的求解过程。通过对同一对象的多组取值,使最终的指标权重结果一方面体现数据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体现指标的实际安全效果。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权重模型求解指标权重,其次通过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调研,通过现场数据,运用到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中,得到最终的地铁项目的安全评价值;最后的实证分析中,将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安全性评价模型运用在实际项目中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取得了较准确的效果,该方法也为后续有关地铁建设中安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Wedding GC,Crawford-Brown D. Measuring site-level success in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s:A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building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2):

483-495.

[2] 丛娜,吴成东,丁君德.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智能建筑,2007,

(85):47-50.

[3] 陈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铁安全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90.

[4] 刘永健,李新辉,张雪姣.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节能,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204-03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数据大量积累,数据挖掘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关注。数据挖掘技术之所以能取得极大的关注,主要是可以处理的大量数据,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校的生源量明显增多,但就特别容易出现学生层次不均、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务处都是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信息及成绩进行管理,但都存在没有对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导出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的成绩,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部分不及格课程门数较多,即将面临毕不了业或拿不到学位证的学生提出预警,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众所周知,同一专业不同的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和全面的分析,挖掘出学生在各个课程成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这些成绩不及格门数较多的学生提出预警,在今后的学习中,辅导员可根据分析结果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提升学生的及格率,更进一步的保证学校的毕业率。

1关联规则算法:Apriori算法

1.1关联规则

设[II1,I2,…Im]为项的集合,与任务相关的数据[D]是数据库事务的集合,其中每个任务T是项的集合,其中每个任务T是项的集合,使得[T?TID]为每个事务的标识符。设[A]是一个项集,事务T包含[A]当且仅当[A?T]。关联规则形如[如A?B的蕴涵式],其中[A?I,B?I],并且满足[A?B=?]。规则[A?B]在事务集[D]中成立,具有支持度[s],其中[s]是[D]中事务包含[A?B](即集合[A和B]的并或者[A和B]二者)的百分比,即是概率[P(A?B)],规则[A?B]在事务集[D]中具有置信度,其中[c是D]中包含[A]的事务,同时也包含[B]的百分比。这是条件概率。即[supportA?B=P(A∪B)]

[confidenceA?B=P(B|A)]

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和最小置信阈值[(min_conf)]的规则称作强规则【5】。

1.2 Apriori算法

Apriori算法发现关联规则挖掘过程分解步骤:

1)通过采用迭代的方法检索出事务数据库中所有频繁项集。即找出事务稻菘D中所有大于等于指定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目集。

2)利用频繁项目集挖掘出满足用户需要的强关联规则。即找出支持度和置信度大于等用户给定的支持度和置信度阈值的关联规则。

寻找频繁项集是挖掘关联的最核心的一步,对挖掘关联规则的总体性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找到的频繁项集的基础上列出所有可能的关联规则,同时,找出满足支持度和置信度要求的强关联规则即可【5】。

2 Apriori算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2.1数据预处理

以某大学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为例,如表1所示,从教务管理系统中导出该班级的成绩,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课程和学生成绩之间关系。原始数据表分学年进行存储,其中包括本学年的班级所有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成绩。

2.1.1课程选择

相比而言,学生公选课程范围比较广,甚至会出现一个班级只有一名学生选择同一门课程的现象,即仅有一个事务包含此项目,不满足关联规则的最小支持度的要求。根据2013级计算机专业的成绩单显示,同班学生选择同一门公选课的较少,所以公选课的成绩不作为数据来源,不对此进行分析。因此,数据库的数据包含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成绩和专业选修课成绩。

2.1.2成绩离散化处理

学生的原始成绩由百分制或等级制表现出来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成绩进行统一化处理,将成绩分为4个类别。百分制成绩划分如下:成绩大于或等于90分,等级为1;成绩大于等于80且小于90分,等级为2;成绩大于等于60且小于80分的等级为3;成绩小于60,成绩等级为4。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取15门课程进行研究,分别对这些课程用字母A~O进行标识。

2.2数据处理

2.2.1数据转化

根据成绩等级划分规则和课程标识码,将该班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做成事务表,转化后的数据如表2所示。

2.2.2数据统计

从教务处系统中导出来的成绩可能出现重复或者学生缺考导致成绩空缺的现象。对于重复的数据,选择学生初修成绩,将缺考的成绩修改为0。统计离散化后全部成绩,得到的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等级 课程\&高等数学1\&电工技术基础\&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2\&线性代数\&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

网页制作\&…\&等级1\&1\&2\&1\&1\&1\&2\&3\&4\&2\&3\&1\&…\&等级2\&2\&6\&6\&7\&4\&8\&4\&7\&3\&3\&15\&…\&等级3\&16\&13\&15\&15\&14\&12\&16\&10\&14\&14\&7\&…\&等级4\&4\&2\&0\&0\&4\&1\&0\&2\&4\&3\&0\&…\&]

由表3可以看出,部分课程集中于某一个等级,如”高等数学”课程,16人等级为4,其他等级人数7人,该班级的人数为23,其余7名同学所占比例7/23,即关联规则的最小支持度不到1/3。设定关联规则的最小支持度为1/3,当某门课程等级学生不足7名时,将其排除在待数据挖掘数据库中。通过统计,得到如下以0.33作为最小支持度筛选的数据。

[等级 课程\&高等数学1\&电工技术基础\&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2\&线性代数\&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

网页制作\&…\&等级1\&1\&2\&1\&1\&1\&2\&3\&4\&2\&3\&1\&…\&等级2\&2\&6\&6\&7\&4\&8\&4\&7\&3\&3\&15\&…\&等级3\&16\&13\&15\&15\&14\&12\&16\&10\&14\&14\&7\&…\&等级4\&4\&2\&0\&0\&4\&1\&0\&2\&4\&3\&0\&…\&]

2.3算法实现

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我们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数据进行挖掘。本文的实现环境为Window 7 系统,MATLAB2014a下进行编程。设置最小支持度为0.33,最小置信度为0.5。得到了352个频繁项集,540条关联规则。对部分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课程A、课程E、课程F存在着两两相关、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低,课程C与课程G、课程D与课程H也存在着两两相关、互相影响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表的检索,可找出符合此关联规则的学生,由辅导员对这些学生发出预警通知。本文通^对学生实际成绩数据进行检验,对以上规则进行验证。通过提出预警,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有效避免学生出现不能毕业或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

3 结束语

总之,以关联规则算法为基础,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处理、统计、分析和挖掘,,得到了关联规则作为学生成绩的预警因子,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出预警通知,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的毕业率。但Apriori算法过于繁杂,可通过改进Apriori算法来提高检索效率,从而不断完善成绩预警,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红林,孔德剑.基于Apriori算法的高教教学评价数据挖掘[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21):241-242.

[2] 袁汉宁,王树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6-127.

[3] 张皓.数据挖掘技术在构建学生成绩预警系统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9(7):4529-4530

篇9

近年来,我国为了跟上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针对电力体制不断进行改革的深入,其中电力市场营销也开始逐步成为供电单位企业的重要任务。电力推广作业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将来来商场竞争力,以及相关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从市场细分理论出发,简单讲解一下市场细分理论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从市场份额以及信用度等级两个环节的市场细分,针对电力市场详细说明,希望能够帮助我国供电公司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持续优化推广战略,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

一、市场细分的理论研究

因为不一样的消费人群,具有不同的采购想法与消费能力,因此当这些消费者在面临同一种商品时,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消费需求和采购行为。所以,市场细分就是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所具有的不同需求特征为基础,区别具有不一样需求的消费群体。这样做的意图,是在同类商品的市场中,促使同一细分商场的消费人群,需求具有更多的相同性;而在不一样细分市场的消费人群,需求产生更多的区别性。最终,促使公司能够熟悉几大细市场、消费人群,及其不同需求的主要特征。

二、电力市场细分理论研究

从供电公司的市场营销视点出发,采纳不一样的市场细分规则,会获得不一样的市场划分结果。细分的规则有很多种,例如消费者的盈利水平、电能的使用用途、电价以及行业种类等等。下文从电力市场营销角度来看,主要从两大环节来细分电力市场,即信用度等级、商场份额。

资金密集型企业有很多种,其中便包括供电单位。由此可知,供电单位固定的运营费用十分高,需要一直增加售电收入,从而确保本钱的收回。现在,我国的售电价格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可调性不大。所以,对供电企业来说,售电量的高低,就必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根据信用度等级,来对电力市场细分,同时也从确保供电本钱回收的视点出发,根据市场份额来细分电力市场。

三、市场细分理论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

供电企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便是电力营销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的多少,影响到电力企业是否能够按期保量回收本钱而不亏损。因此,收缴电费的工作就成为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环节。我们可以设立相关的消费人群信用等级管理系统,针对消费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从而避免部分用电人群故意拖欠电费的做法。

1.市场细分基于信用度等级的电力营销策略

(1)信用度等级为优良的用电户

针对此类信用度等级较好的用电客户,因为这部分人群的信誉良好,一般可以准时交纳全部的电费,所以可以把这些人归纳到公司长时间合作客户人群中。供电企业除了为他们供给一定的电力服务以外,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相配套的其他服务,例如用电技术咨询、用电事务处理等;与此同时,供给优享用权利和一定的优惠服务。

(2)信用度等级为一般的用电户

针对这部分消费人群,通常状况下只需要给他们供给规定的用电服务就可以。不过在某些成熟的条件下,用电企业也可以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供给某种程度的优惠等,促进这类人群提高交纳电费的积极性,从而扩展彼此之间的合作范围。

(3)信用度等级为较差的用电户

针对这部分消费人群,电力公司需要把日常电费催收的工作做好,促使他们能够及时交纳相应的电费。在供电紧张的时候,可以把这部分人群列进限电名单,先给其他人群安排用电。另外,用电企业还能够依照不同人群,实行不一样的缴费标准。针对此类人群,可以减少缴费周期,提高年缴费次数。

2.市场细分基于市场份额的电力营销策略

(1)高压大客户

这一部分的消费顾客往往需要很大的用电量,这能够为供电企业带来很高的利润。同时还对其有着很高的要求,如电压以及供电可靠性等相关指标。所以,供电企业需要持续优化针对此类大客户的服务水平,从而达到两边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第一,供电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大客户代表,给这类消费人群提供一对一的针对、为其全方位效劳。第二,可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快捷服务,例如为此类人群提供电费交纳的便利手续等。

(2)低压居民用电户

这部分消费人群便是普通百姓的用电情况,为他们服务,能够确保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为此类人群安全、及时的供给电能,不但是电力单位营销的根本条件,更表现了供电企业的社会职责。对此,可以为他们设立多种方便、完善的电费交纳方法,例如经营窗口收费、网上缴费、银行柜台代收等等。同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停电报修、电费交纳状况等网上查询事务,从而建立良好的用电服务体系。

四、结语

上文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市场细分理论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我国供电公司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持续优化推广战略,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

篇10

2各制胜因素间的关系变化

各制胜因素对本项目制胜能力贡献率的大小,即为制胜因素的主次关系。早年,“美”因为能最为充分表现艺术体操项目特点和艺术特征,一直占据着制胜因素的主导地位。随着规则修改后难度等级体系的逐步完善,“难”在制胜因素群中被推动着快速地发展,动作技术也进入较高的层次。具体表现为难度数量的大幅增加,难度等级的清晰和难度结构的复杂。难度数量的增加,一是规则中难度数量由早年的109个增加到2003年的437个,这次又增加至516个;二是高级别难度动作的数量增幅较大。从难度总量的增加数量看,虽然新近的这次难度数量增幅不很大,但是E级别以上的难度由2003年的51个上升到161个。从另外两个方面看,难度级别的等级与难度结构的复杂体现在规则和技术两个层面。从规则层面看,难度级别由早年的A-E5个级别,发展到A-J10个级别,并且首次出现了1.0以上分值的难度动作。尽管目前难度级别尚未继续升级,但是规则鼓励冲击高级别的超难动作的导向是非常清楚的。从技术层面剖析,高级别的难度动作其结构必然是复杂的。早年的高难度动作结构主要是简单难度动作的合成,形式上表现为由低难度动作的叠加而构成的复合难度。而今高级别的难度动作中出现了单个的难度动作,这类动作在一次发力中需要完成包含有多个技术因素的动作,其动作结构是多种技术能力的综合,复杂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对“Unit”的重新界定,更有力地说明规则鼓励创造和发展动作结构复杂的单个难度动作。“难”的突前发展、规则对创新的鼓励,又带动了“新”的跟进和发展,创造衍生出大量的新动作、新技术、新连接以及器械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而器械技术在难、新技术发展的潮流驱动下,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器械的手持、自然摆动等装饰性技术完全被实质性的器械技术所取代。器械特性和多样性的展现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则修改后,难、新快速发展的趋向,使得对“美”的理解也发生深刻变化。“美”不再单纯是形态、造型、姿态的表现,“美”必须稳定完美多样地展现高超的身体与器械的技术能力和技巧。因此,规则修改后某单一因素为绝对主导制胜因素的局面不再存在。“难、新、美”各制胜因素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3影响

规则的修改,致使艺术体操的竞技性特征愈加明显,“难、新、美”各制胜因素间的关系也由此发生改变。这一改变不仅对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必将对训练过程产生的一切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3•1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

各制胜因素间的关系变化,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最为直接。“难”因素的突前发展,调整或改变了难度数量、级别、结构、器械使用等因素。与先前相比,运动员必须在相同的成套动作单位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更多数量、更高级别的难度动作,并要表现人与器械的高度统一。这种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大容量、高难度动作的发展导向,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比从前更高、更强的技术能力,对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无疑也是一种挑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是其表现技术能力的前提。出色的技术能力必须经由良好的机能水平才能得以展现。有研究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大部分难度动作是在成套开始后40s—90s之间在高强度无氧耐力中完成。最高脉搏可达180次/min以上[2]。因此提高运动员机能水平,增加机能储备在未来艺术体操的训练中将倍受重视。与此同时技术能力发展的综合性和平衡性,又要求运动员的身体技术能力和器械技术能力发展的均衡。技术的高速发展还要求运动员的心智水平与技能、体能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这些竞技能力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将使艺术体操的选材和训练产生许多新的思路和具体要求。

3•2选材

早年艺术体操淡化竞技性,强调艺术性和观赏价值,“美”在艺术体操比赛制胜因素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早、中期选材尤为注重优美的形态。随着艺术体操技术难度的大发展,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形态优美型选材模式,已不能成为艺术体操唯一的选材模式。身体素质、超常身体素质作为主要选材依据将补充到形态优美型的选材模式中,形成新的选材模式。超常身体素质作为选材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先天拥有某些超常能力的人才很容易在训练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个人特征。这种能力的优越性可以帮助她们在训练中轻松自如地掌握和完成别人所无法完成的技术动作,从而在比赛中获得成功。这样选材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如:俄罗斯选手卡巴耶娃,她出众的柔韧性在比赛中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她完成的那些别人无法完成的柔韧动作则变成为了她的标志性动作,这些由她带来的新动作、新技术或新连接,不仅把柔韧动作的技术使用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又使其在一段时间里具有先进性,只有少数人能与之竞争,进而帮助她在比赛中获胜。固然这些动作的完成和高质量的训练分不开,但是优越的先天柔韧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艺术体操的研究者在对2003版规则的研究中发现:跳跃和柔韧组动作的难度价值有所提高[3]。这一方面说明了跳跃和柔韧难度更能体现艺术体操的特性,同时也表明了比赛对那些具备超常或较强弹跳、柔韧素质的运动员更为有利。此外,新规则在2003版规则的基础上,新发展了大量的跳组的难度动作,使得跳组难度动作数量位居身体难度动作组的首位。因此,未来几年出众的跳跃能力将会成为艺术体操选材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与柔韧能力构成艺术体操选材中两项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依据。

3•3训练理念与方法

3•3•1重视体质、体能及专项技术等各种专门能力的训练艺术体操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项目。在艺术体操发展的初期,规则主要规范身体和器械动作,难度数量少,级别模糊,美是艺术体操成功参赛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重视形体、姿态和柔韧的训练,对体质、体能及专项技术必备的各种专门能力的训练不太注意。在过去艺术体操被认为是只需要拥有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即可的运动项目,力量与体重3:1的增加比,也加重了这个份外重视形体美的运动项目对力量训练的顾虑。由于大量的动作需要在提踵状态下完成、追求跳跃动作的轻盈,过往的训练,仅将发展踝关节部位的力量作为力量训练的重点。而今规则鼓励的难与创新,使身体动作难度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跳跃必须的快速力量、弹跳;技巧和近似技巧的支撑力量;平衡所要求的腰腹、背的力量;转体类动作以及各种连接与转换间身体重心的控制与平衡,无一不需要力量的支持。尤其是修改后的规则,转体类的难度类型最为丰富,高级别转体难度动作的数量也在身体难度动作中位居首位,而转体类的动作完成又特别需要速度、平衡、以及力的集中。技术发展后高难度动作结构的日益复杂,致使大量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需要在快速中体现柔韧,在柔韧中表现力量,在多种动作的转换中体现控制。而多种技术因素在某一动作中的集中体现,就更需要众多小肌肉群的协同用力。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难度发展的不断深化,小肌肉群力量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力量练习的重点。从宏观的角度看,规则修改后制胜因素间关系发生改变的状况,将使力量训练以及其他专项技术必备的各种训练一改过去被忽略的局面,在训练课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各种体质、体能训练的实践,也必将产生许多新的、极具项目特点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3•3•2加强剖面技术训练法在技能训练中的使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竞技体操就提出了骨干动作体系的训练理念与方法(现也被称为剖面技术训练法),即,找出那些具有典型项目特点和内在技术规律一致或相似的核心技术动作,如:筋斗技术、摆动技术等,进行重点的训练。这一训练法为快速掌握、发展、创新技术难度提供了可能,在竞技体操高难度技术动作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如今艺术体操,也是以难度动作为载体表现高、强的技术能力和美。技术快速的发展创新,与运动员有限训练年限内掌握大量超难技术动作的要求,仿佛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事实上艺术体操也同样可以采用剖面训练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因为,艺术体操与体操同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项目,从技术上分析本身也有许多的核心技术动作。如:后屈、节环是较为典型的身体动作,无论跳、转、平衡还是柔韧、技巧动作都包含了这个技术动作;再如,跳的难度动作多数是单脚起跳,显然单脚起跳的技术也是跳步动作中最为关键的技术。还有,比较典型的踹燕动作,有跪、站、顶踹,转体等各种状态下完成的。这些核心技术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动作同属一个系列,有很多的共性也存在细微的差别,因此在找出这些典型的核心技术动作后,找寻其中的内在规律,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技术动作体系,再进行练习。不仅使技术动作快速地由点到面辐射和发展,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个训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器械技术的训练。从规则要求看,器械技术根据器械的特性,分为特征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征技术是各项器械所独有的。器械特征技术器械特征技术绳过绳大跳、小跳、转动圈滚动(身上、地面上)转动、圈中穿过、圈上跳过球拍球、滚动(身上、地面上)棒小绕环、小五花、敲击、不对称动作带蛇形、螺形依2005———2008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器械的共性技术则要求,无论每一器械特性如何不同,都必须完成这些技术。(见表2)因此在器械技术训练时,也可以将特征技术、共性技术进行分类,划分为不同的系列进行训练,加速对各器械特性的掌握,发展并创新器械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表现形式。难度动作的产生是逐年逐级有层次的发展而来,各种难度动作技术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系列性,难度的创新也总是离不开递增、叠加、组合与移植等主要形式。剖面动作技术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难度前提动作技术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借助技能迁移的规律,使运动员更快速、轻松、准确地掌握更多、更难的新动作。因此在未来的艺术体操技能训练中,加强采用体操早已使用的剖面技术训练法,对于适应艺术体操快速竞技化发展趋势将会十分有效。

篇11

本文依据整体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通过深入的计算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力求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和经济性能的高层剪力墙结构,并针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设计具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高层建筑的定义

关于高层建筑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从理论上来讲,应当按照结构的受力特性,即按水平荷载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来划分。9 层及 9 层以上的建筑定义为高层建筑,并建议按建筑物的高度将高层建筑分为 4 类:第一类,9~16 层(最高到 50m);第二类,17~25 层(最高到 75m);第三类,26~40 层(最高到 l00m);第四类,40 层以上(高度在 100m 以上),也称超高层建筑。在我国,关于高层建筑的划分规定也未完全统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10 层及 10 层以上和高度超过 28m 的钢筋混凝土民用建筑属于高层建筑。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1995)规定,10 层及 10 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 24m 的公共建筑为高层建筑。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屋面板板顶的主体高度,屋顶上的望塔、排烟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和出屋面的楼梯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二、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必要性

随着软件的飞速发展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受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影响较大,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常伴随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结构布置以及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针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当根据规范进行刚度折减仍无法满足时,尝试用其他形式的连梁来代替混凝土连梁。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几种不同形式连梁的受力性能的对比研究,发现其他形式的连梁代替混凝土连梁,以解决高层剪力墙结构中连梁超筋的问题,实现高层剪力墙结构的最为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形式。

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软件对实际工程的模拟分析,对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并对高层剪力墙结构中连梁的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用其他形式的连梁代替混凝土连梁,以解决传统设计时连梁容易超筋的问题,为高层剪力墙结构建筑的合理结构布置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建议。

三、剪力墙的合理布置

(一)剪力墙的类型及其结构形式

根据剪力墙开洞率对其自身受力特性的影响,常常把单片剪力墙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剪力墙,其结构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1) 无洞单肢剪力墙;

(2) 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

(3) 联肢墙;

(4) 短肢剪力墙。

(5) 此以上四种类型以外,另有开有不规则洞口的剪力墙,如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等。

(二)剪力墙的结构布置原则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1条中规定: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在设计上,如果剪力墙沿高度是不连续的,必然导致结构沿高度刚度的不连续性,容易引起突变,不利于抗震。

(2) 剪力墙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最好采用双向或多向布置方式,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同时最好将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分别进行联结,布置上力求拉通、对直,促使其空间工作性能达到最佳。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

(3) 沿高度方向允许适当地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也允许适当减少部分墙肢,以保证侧向刚度沿高度连续地逐渐变小。

(4) 有时剪力墙的长度比较长,此时,如果要确保每个墙段高宽比超过2,工程中往往是通过开设洞口的方式把长墙分为较小长度、较为均匀的多个独立墙段,设计上每个独立的墙段是整截面墙或是联肢墙均可以,考虑到弱连梁对墙肢内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在各个墙段之间通常借助弱连梁连接,如此一来可近似认为分成了若干独立墙段。

(5) 剪力墙洞口的布置对剪力墙的力学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工程中布置的剪力墙的门窗洞口都是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力的分布非常规则,同时较为符合目前设计上普遍应用的计算简图,设计出来的结果安全性能高。

(三)实际工程的剪力墙布置

该工程为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平面布置呈“U型”的不规则布置,户型大小各异,每层中有A、B、C、D四种不同面积的结构户型。

(1) 建筑结构总信息

1) 结构信息

该工程位于燕郊,是高层住宅。结构类型为剪力墙结构,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1.0。工程地上主体部分 29 层,地下室 2 层,无裙房和转换层,地上主体高度为85.1m。取地下室两层和地上四层作为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底部加强区高度为 20.7m。其中混凝土容重为 27kN/m3,钢材容重为 78kN/m3,钢筋选用HRB400.

2) 地震和风荷载信息

根据该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地面粗糙度为 C 类,体型系数 μs=1.30,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w0=0.45 KN/m2;该工程地震烈度为 8 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特征周期 Tg=0.35s,结构基本周期 T1=1.90s,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1=0.16,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max1=0.90。周期折减系数为 0.95,活荷质量折减系数为 0.5,结构的阻尼比为 5.0%。

3)调整信息

根据规范要求:中梁刚度增大系数取 1.80,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取 0.85,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取 1.0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 0.55,梁扭矩折减系数取 0.40。

(2) 结构设计

将结构模型输入到 PKPM 中进行结构设计。由于户型各不相同,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故而布置普通剪力墙的同时,适当的布置了短肢剪力墙,使得结构布置更加灵活。《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 7.1.8 条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B 级高度高层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的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即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0%。所以在结构布置时,要注意控制短肢剪力墙的数量,尽可能少的布置短肢剪力墙。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65 ― 02

安徽省2006年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颁布《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06级新生始,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本文简称“普高学测”)制度,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和实施普高学测制度的省份。其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其特点,厘清其不足,有利于明确改革的方向,进一步高中完善学业水平测试制度。

一、普高学测制度的缺失

1.功能定位的偏离。《方案》将普高学测的功能定位在“评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作为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进行教学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的重要依据”〔1〕。从其表述和实施现状来看,对高中学历的认定是其主要功能,而对普高学测预测监控和改进教学等方面功能缺乏明确要求和可行的措施。从国际现行普高学测制度来看,普高学测是一种标准参照考试,除具有认定高中学历的功能外,还应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同一年份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基础参照数据监控本地区国家层面课程的实施状况,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应是普高学测的主要功能。因而,安徽省普高学测在功能定位上出现了缺失和偏离,致使安徽省普高学测制度设计难以摆脱高中会考的窠臼。

2.科目设置的偏差。安徽省普高学测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人文与社会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素养六个科目,其中人文与社会基础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科学基础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技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2个科目,测试范围均为各科必修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由于普高学测功能主要定位对高中学历的认定,因而,沿袭了以往会考的模式,考试科目涵盖了除音乐和体育外的所有科目。这种“全科目省级考试模式”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其合理性已经引发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质疑。如对江西省全科目省级考试模式的普高学测调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36.2%的教师和学生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或者实行文理反向考试,文科、艺术类考生考物理、化学、生物,理科、体育类考生考思想政治,有师生主张学校自行组织部分学科考试。”〔2〕全科目省级考试模式的普高学测与高考科目设置重合,加重了师生负担教与学的负担,是安徽省普高学测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业标准的缺位。标准参照考试是一种依据学业标准的达成度评定学生学业的考试,在标准既定的情况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达到取得相应的分数,就能较为客观地评定学生学业成就。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是比较成功的标准参照考试。标准参照考试的核心是学业标准,显著特征是标准化,它成功实施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明确的学业标准,二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试题库,三是试卷命制的效度和信度。从这三方面来看,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存在标准失位的现象:第一,没有明确的学业标准,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主要是内容标准而非表现标准难以直接指导普高学测,同时每年颁布的各科目普高学测纲要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能力要求,只能为试题命制提供基本参照;第二,尚未建立基于学业标准的试题库;第三,试卷命制的效度和信度不高,每年遴选不同的专家命制试题,难以保证各年试卷命制水平的一致性,信度和效度不高。

4.成绩评定的失当。同国内其他大多省份一样,安徽省普高学测采用了等级的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按照学生普高学测在参测学生中的排名比例划分学生普高学测的等级,其中排名前25%、前25%-60%、前65%-95%和后5%,分别对应A、B、C、D四个等级。普高学测采用等级的形式呈现成绩符合其标准参照的非选拔性考试的性质,也是国际普高学测的通用做法。但是按照学生普高学测的成绩排序比例确定等级就显得有些适当:一是等级评定的主观化,等级评定的比例是评价者事先主观预设的,无论本年度学生学业和以往年度相比是优是劣,等级比例都是预设不变的;二是等级评定的不公平化,普高学测标准参照的考试性质决定了,应该按照学生实际达到学业标准的程度评定学生的测试等级,而非成绩排序比例。按照成绩排序比例评定等级对考生有失公平,假如一位考生某一科目的学力达到了去年的A级,但由于本年度考生整体学力水平较高,因比例排序原因被评定为B级,对考生来说有失公平性。当然,按照成绩排序比例评定等级是普高学测学业标准缺位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5.测试时间的固化。安徽省普高学测时间安排在高中第四学期,同时开考所有科目,每年开考一次,同时,补测时间安排在高中第五学期。从测试时间安排来看,测试时间过于集中,每位学生同时要参加所有六个科目的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前四个学期的所有必修课程内容,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显得压力过大,同时,在逐渐取消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除了补测,学生只有一次参加普高学测的机会,也显得过于苛刻。

二、普高学测制度的完善

1.准确定位普高学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应明确界定普高学测的性质标准参照性考试,无论是试题的命制、成绩的评定、结果的使用都应是参照学业标准的,在学业标准既定的情况下,不因地市不同(区)、年份变化,而有所不同,具有跨时段、跨地区的可参照性,这样才能为普高学测是制度设计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点。其次,除明确普高学测除了具有认定高中学历的功能外,还应具有为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学校教师提供预测监控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具体来说应明确以下方面:第一,为教育行政部门预测监控普高教育发展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不同地区、高中学校的横向比较可以评价各地区、高中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通过不同年份的各科目比较可以了解各地区和学校各科目的纵向发展状况。第二,为高中学校之间教学水平的对比和本校各科目历年各科目教学纵向对比提供参照。第三,能为教师和学生改进各科目教学提供参照,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到某一科目的学业水平状况和具体存在的问题,便于进一步改进师生的教和学。

2.科学设计普高学测的学业标准。从构成要素上来说,课程标准一般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一般规定了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表现标准详细说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所处的掌握水平”,相对内容标准更加具体和可测量。“内容标准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了学习的范围,而表现标准描述了课程内容标准的深度(如难度和复杂度),当内容标准规定的领域是清晰的,而且表现对内容标准的描述也是具体时,评分规则也就明确了评价的内容和难度。”〔3〕我国普高各科目课程标准也同样包括了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部分内容,但总体来说,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内容标准表述较为清晰明确的,而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所处的掌握水平”的表现标准缺乏清晰可测的界定,例如课程标准大都用“了解”、“理解”、“掌握”区分学生的能力层级,但“了解”、“理解”、“掌握”分别具体指什么,具有一定的阐释性(作为国家层面指导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文件确实难以言明,也无需言明)。国家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明确性,表现标准的阐释性,既规定了各省实施课程的刚性,又为各省实施课程预留了空间。当前,安徽省乃至全国其它各省,实施普高学测缺乏明确、可测量的参照标准,其每年的实施只能依靠命题专家的经验,难以体现普高学测的标准参照性,也难以为预测监控和改进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只有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细化内容标准,准确描述表现标准,制定符合本省普高学业标准,才能真正有效实施普高学测。

3.合理设置普高学测的科目和时间。普高学测科目应综合考虑科目的属性和高考科目设置两个方面的关系,分别采用省级考试、地市(县)级或校级考试的方式,并设置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这样基础性科目可以设置为省级统考必考科目;人文与社会基础类科目如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可以设置为文科生省级统考必考科目,理科生省级统考选考科目,作为高校录取的参照;科学基础类科目如物理、化学、生物可以设置为为理科生省级统考必考科目,文科生省级统考选考科目;技术素养类科目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可以有教育厅组织制订明确的测试标准,灵活采用地市(县)级或校级考试方式进行。普高学测科目较多,测试时间安排不易过于集中,应根据测试科目考试内容的教学进程灵活设置。如甘肃省“高一年级下学期末开考信息技术;高二年级上学期末开考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高二年级下学期末开考语文、思想政治、外语、数学、生物。”就相对合理。同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给学生多次参加普高学测的机会。

4.优化普高学测的等级评定方式。普高学测是标准参照考试,其评价的真实意义应是不同的分数段或等级显示学生该科目学业的不同标准达成度。这里的对应关系是分数段―等级―标准达成度,而不是分数排名比例(如前25%、前25%-60%等)―等级―标准达成度。因而应该取消按照数排名比例对应等级的方式,采用按照分数段对应等级的方式。如广东省普高学测成绩呈现方式就相对科学:“100分-85分为A级,84分-70分为B级,69分-50分为C级,49分-25分为D级,24分(含)以下不给等级、在成绩单上表达为考试成绩未达等级要求”。同时,应改变补测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的规定,不测成绩仍按照分数相对应等级予以呈现,或者取消补测,允许学生多次参加同一科目的测试,如广东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同一学科两次考试且取得考试等级的,考生可用获得的最高等级成绩报考普通高校。”,就较为合理。

〔参 考 文 献〕

篇13

为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态度和对实施积分制评价的看法,笔者借助魔灯2.9平台中的Feedback模块设计了10道问卷调查题(均为单选题),旨在了解学生在学习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和态度、自己平时上课的表现、信息技术课中曾采用过的评价方式以及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采用积分制评价的支持情况。笔者在开学时,对执教的9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回收率为97.95%。

在收到的答卷中,91.42%的学生表示自己原来所在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每周仅一课时;65.89%的学生表示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37.12%的学生表示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很大收获;56.1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但不是很大;99.54%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对信息技术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47.80%的学生表示能积极思考,认真回答;49.42%的学生表示能积极思考,但不想回答。认为自己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达到78.42%;在信息技术课提交电子作品后,教师提出改进建议的占47.10%。希望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采用何种评价方案的问卷结果如上页图1所示。

合理规划积分,告知学生计划

本学期,根据学期初在各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学生的学期成绩作了规划(如上页图2),并在开学两周后,通过魔灯平台告知学生。

该规划将学期积分分为三个部分,如下表所示。

这样,在学期伊始,学生对即将开始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控制权,他们将更有可能为自己而学。

正向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热情

皮格玛利翁效应及教学实践表明,让每位学生都能得高分,都有机会得高分,都能体验积分不断上升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陈江鸿等人在分析“开心农场”网络游戏激励措施,寻找其对网络课程设计的启示时,根据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浏览时间、登录频率、学习评价等设计了积分等级划分标准。积分系统在魔灯平台上实施最大的难度是制度的创新,主要难点在于积分规则与学习过程中细节对应的实现规则。积分规则不仅应包括积分的获取规则,还应包括积分的使用规则。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呢?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对历次积分进行累加,形成当前阶段的“积分和”,再把“积分和”根据分数段,转换为类似游戏中的用户等级,让学生的学习如同置身于游戏之中, 积分制评价更直观地反映问题(如图3)。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修改提交的作业来不断晋升等级,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用好互动评价,科学评价作品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还应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缺少评价,就是不完整的学习。互动评价是魔灯平台中专门用于评价的活动模块,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它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而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对学生评价的再次评价。

电子作品如Word电子小报的制作、网站规划与设计中的首页设计,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拟主题、自主搜集素材来进行创作设计。在实际课堂当中应用互动评价至少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个活动的准备阶段,主要目标是收集评价量表和作品的上交;第二课时进行互动评价。互评过程也是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互动、互助中直接参与批阅,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角色发生转变,积极性得到发挥。经验表明,有时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对学生自身起到激励作用。同时,科学的评价量表在评价中能尽量降低主观的印象分,使打分更客观全面,减少了评价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及时反馈结果,创造竞争氛围

评价结果如果不能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的作用就会延迟甚至丧失,学生就会错过及时补救和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例如,本节课要进行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等)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魔灯平台的“测验”活动。魔灯平台的“测验”活动可以设置打乱题目的顺序、随机排列选项的顺序,并且限定答题的时间、次数,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抄袭。而且,学生完成后就能立即看到分数,了解自己错在哪里。同样,当学生提交作品时,教师及时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修改参数,使每位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积分,还能看到班级其他同学的积分情况。这样,学生的日常学习成果就会一览无余,学生就会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差多少,这也更容易创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图4所示是部分学生成绩的反馈表。

开发勋章系统,适时奖励成功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