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等级划分规则

等级划分规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5:3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等级划分规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等级划分规则

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view of electronicchart subdivision requirements, the HPD multi gridplanning ideas, the new coastal electronic chart multi griddivision method and naming,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grid of ENC range Chinese coastal existing navigation purpose layer and naming rules,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ideas for using HPD system in the production ofChinese coastal grid electronic chart planning.

[keyword] electronic chart navigation multi grid;application; framing; naming

中图分类号:U675.81

1 引言

中国海事自90年代初着手生产电子海图,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目前公开发行的电子海图已达418幅,引起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关注。

电子海图的要求与纸海图有所不同,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事的电子海图目录与纸海图的目录完全一致。纸海图受到海图纸张的限制和方便使用的要求,只能分幅表示,且要考虑用途、海区的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而电子海图的图幅不受大小限制,理论上可用一幅电子海图表示出同一航海用途的全覆盖区域。

随着航海信息量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气象、水文等因素将被融入ECDIS,这样就会增大电子海图数据的数据量。而空间多级网格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可以实现对电子海图数据的切割,解决数据量过大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为实现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全覆盖,我们利用“空间多级网格”的思想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国海事电子海图图幅的重新规划提供一些思路。

2 电子海图分幅要求

电子海图分幅作为电子海图图幅的一种规划思路,应参照官方电子海图ENC(Electronic Nautical Chart)所遵循的S-57标准,遵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2.1 同一航海用途内数据不能重叠

为了便于有效处理ENC数据,给定电子海图单元(幅)必须是矩形的(由两条经线和两条纬线定界),在IHO S57中明确规定了同一航海用途单元里的数据必须不重叠。

2.2 电子海图实际使用效能

单幅电子海图的数据量应小于5兆,以满足绝大多数的ECDIS和ECS的硬件设备的最低配置要求。

2.3 命名规则符合IHO标准

多级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命名应符合IHO S57的标准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符合S57附录B1 5.6的文件命名规则(见图1)。

图1

3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多级网格划分即按一定的规则将电子海图空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空间区域(单元网格),以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将全国海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实现对全国海域分层、分级、全区域的无缝多级网格化管理[3]。多级网格划分是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的基础。

3.1 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

2008年,中国海事局参考了日本、加拿大、香港的海事生产模式后,结合中国纸海图和电子海图生产的实际需求,在同年召开的第九次HPD生产研讨会上通过了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参考了中国地形图分幅原则、根据全国沿海海域的水域特性和产品覆盖情况,以百万网格为基础,将全国海域划分为10万、5万、2.5万、1万四个等级网格(见表1)。

表1

该方案首次提出中国沿海多级网格划分规则,网格编号为:CN+网格等级(1位)+百万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

3.2 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所在团队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子海图的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见表2)

表2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这一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原则充分利用了航海用途6的富余空间,将图幅最为集中的1:22000~1:44999和1:45000~1:89999分开,解决了航海用途4、5可用编辑比例尺过多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航海用途划分所造成的同一航海用途单元数据重叠的问题。

3.3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笔者团队在HPD多级网格划分及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基础上,重新划分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

首先,根据中国沿海海域的基本情况,以6°×4°大小的范围,在东经102°~126°、北纬8°~44°之间的区域内,划分了25个初级网格。编号采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即A~Y,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依次排列(见图2)。

图2 中国沿海初级网格覆盖范围及编号

然后,在初级网格的基础上划分五个等级的网格,见表3。

表3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

网格编号依然采用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中提出的方案,具体为:CN+网格等级(1位)+初级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详见图3。

图3

由于采用了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网格等级与电子海图的航海用途一致,一个HPD网格恰好对应一幅电子海图,较好解决了已有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中未能解决的电子海图命名问题。

4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

4.1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一般原则

根据2013年版《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目录》,笔者团队基于下列原则确定了现有的各航海用途层的网格电子海图单元。

(1)符合IHO关于电子海图的相关要求,如2所述。

(2)所有图幅按照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确定航海用途。

(3)根据航海用途,按照4中所述选择对应的网格等级,网格等级即为航海用途,网格编号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名称。根据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未来网格电子海图文件名正好与网格编号保持一致。

(4)如果网格内所包含的数据全部为陆地区域或仅有一小片水域且水域内的数据与更小一级航海用途单元数据基本一致,该网格不制作电子海图。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现截取东海航海用途层3的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示意如下(见图4)。蓝线范围为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范围,粉色区域为网格电子海图的有效数据覆盖范围。

图4航海用途层3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

4.2 同一航海用途层中网格电子海图重叠的处理原则

从3.2中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航海用途中仍然存在某些电子海图数据重叠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建议遵循如下处理原则。

(1)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且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完全重叠。此时,可以采用选取一个主比例尺数据制作电子海图,另一个比例尺数据不做电子海图的方式。

(2)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但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有部分重叠。此时,建议将大比例尺图数据放入小比例尺图数据所在的HPD层中,一起制作电子海图。

(3)航海用途层3中电子海图重叠的特殊情况处理

航海用途3中数据重叠的问题,即HPD中C1层(1:90000~1:179999)和C2层(小于1:179999)数据重叠,网格电子海图无法制作。分析2013年港口航道图目录发现受影响的是16幅1:30万海图、1幅1:40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18万)与50幅1:10万—1:18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9万)数据重叠。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将16幅1:30万海图对应的网格电子海图设置为1:35万,航海用途变为2,虽然这与现行的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确定规则不符,但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a.可以解决航海用途层3中因数据重叠而无法制作网格电子海图的问题,并且使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的层次更丰富;

b.解决了16幅1:30万海图与同系列1幅1:40万海图的拼接问题,调整之后1:30万海图与1:40万海图属同一航海用途2,可以统一制作网格电子海图;

c.电子海图中编辑比例尺主要用于最小比例尺的设置,1:30万与1:35万更为接近,这样设置并不影响电子海图的质量。

4.3 入海江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分幅及命名原则

现有港口航道图目录中覆盖入海江河的海图,如海河、黄浦江、珠江,单元范围不按照4中所述方案划分网格,而是根据纸海图范围划分为连续不重叠矩形,单元名称为:CN6R+河流名称缩写(2位)+顺序号(2位),如黄浦江第一幅电子海图(最接近入海口的图)文件名为CN6RHP01,示例见图5。

图5 入海江河分幅示例(上海港黄浦江)

5结语

本文笔者团队针对电子海图分幅原则的要求,对解决同一航海用途层的单元数据重叠提出建议,进而在新的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下,重新划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并最终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这对网格电子海图的下一步发展做了基础性铺垫,为实现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全覆盖的蓝图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电子海图分幅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Bureau. IHO 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 Edition3.1, 2009

[3] 张岳 王昭 李辉 邢攸姿 石金榜. 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化管理的设计与实现,2009

[4] 文琳. 基于网格下的HPD源数据生产流程探讨,2009

作者简介

篇2

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结合,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又通过长时间的博弈决定了企业各种政策的指定和形成。企业效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质上便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运用策略思维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目标期望。从博弈论的视角设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解决冲突,加强控制。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变革。

一、企业层级绩效考评中的策略思维

(一)绩效考评目标设定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指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当前,目标管理已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中。目标管理强调组织上下协商制定各级组织以及个人的目标,并以此确定彼此之间的成果责任;强调人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强调通过绩效考评来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引导、监督、验证和激励。但企业实际运用目标管理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有时会变成一场讨价还价的舌战:目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经营者在预算管理中注重短期利益,预算管理很难真正为企业长远发展和战略管理发挥作用。原始目标一旦下达。很难再修改;把MBO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去强加于员工而不是激励员工。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其它考评方法修正完善。

现行的绩效模式存在问题通常用固定目标来控制管理者未来的行动,通过考核KPI指标的预算完成情况,实现主要发展任务的落地。下级经营单位往往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上级管理单位进行博弈:1.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者低估收入、高估成本。夸大完成预算的困难。预算目标设置准确性不高。2.在预算执行阶段,已经达到预期绩效水平的经营单位,超额完成计划的加分奖励往往不具有足够诱惑力,其最优策略是保存实力。避免下一年预算任务被“加码”,从而导致经营结果低于真实水平。当预算无法完成时,其最优策略是干脆牺牲当年绩效得分。实行“硬着陆”。来换取以后年度较低的预算基数和较高的同比增长率。

通过以上分析,上级管理单位应采取的策略是建立弹性目标的相对业绩管理体系:1.年初下达的预算目标作为考核的基准值。同时将根据本行业收入实际增幅进行调整,成本、利润与收入的调整实现联动,使业绩评价与激励的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如以外部企业作为标杆进行业绩评价,可以激励经营者提高经营业绩,相对的业绩考核目标的标杆可以是竞争对手、行业水平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其他经营单位:考核经营单位收入市场份额的提升,按照经营期末收入市场份额较上年度末收入市场份额提升的百分点进行加分激励,引导经营单位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地位。2.采取激励加分上不封顶的开放式考核方式。鼓励下级经营单位在完成上级要求基准目标的基础上,多干快干,实现超越发展。3.加大对关键业绩指标的增长率和贡献度的考核。对各经营单位设置收入、利润总额综合贡献度指标:综合贡献度=(某指标本年贡献度-指标去年贡献度)×权重系数%+(某指标同比增量÷某指标各经营单位同比增量合计)×(1-权重系数%)其中。某指标贡献度=(指标完成值÷各经营单位指标完成值合计)×100%。若指标未同比增长,则增量取0。若指标实际完成值为负数,可以采用“垫高”技术处理,如对于利润指标,利润贡献度=(某单位利润完成值+P)÷(各单位利润完成值合计+单位数量×P)×100%。P为各单位中利润完成最小值的绝对值。避免出现部分单位利润完成值为负数时,影响考核结果。

(二)绩效考评指标及计分规则设定

现行绩效考评体系主要是选取KPI指标,对其预算完成率进行考核。计分规则大多采用线性计分,实际完成超过预算目标,按照完成比例线性加分,并设置加分上线:实际完成低于预算目标的单位,按照完成比例在指标分值内进行扣分,设置保底分值或扣完为止。

从策略博弈的角度,可以适当淡化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突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即在预算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引入绩效评价,从目标考核与综合评价两个方面科学评价下级单位的经营业绩。一是,强化对市场占有率的考核。加大其指标分值权重。提高通过行业对表,引导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二是,设置存量贡献度和增量贡献度考核指标,突出下级经营单位之间横向和纵向对标、鼓励增长、鼓励贡献。

在具体计分规则上,综合贡献度评价指标的打分可采取功效系数法和分级打分法。功效系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测算每一项评价指标在最优值和最差值间的相对位置,计算各指标实现最优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功效系数法打分的指标,其得分由两部分组成:基础分和附加分,单项指标得分=基础分+附加分。

正向指标的附加分=(指标值一最小值)/(最大值一最小值)x附加分上限

逆向指标的附加分=(最大值一指标值)/(最大值一最小值)×附加分上限

分级打分法需要根据指标的规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等级内的打分方法同功效系数法。每个等级设置标准值、基础分和附加分上限,标准值用于区分每个等级的最大最小值,每个等级上下两个标准值分别为这个等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每个等级的指标得分由基础分和附加分两部分组成,其附加分的计算采用功效系数法。另外还可以采用按照指标完成值的排名计分。例如若共有10个经营单位,第一名10分、第二名得9分,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得1分,同时对排名前位的经营单位进行专项奖励。

篇3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竞赛 规则

一、前言

体育舞蹈是一项有着高度艺术性与技巧性的表演和比赛项目,自1986年正式引入我国后,经过20年的推广和发展,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赛模式[1],体育舞蹈事业可谓蓬勃发展。因此,相应的竞赛规则的合理化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3年颁布的体育舞蹈竞赛最新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搜集了体育舞蹈赛事以及评分标准的相关期刊、论文和书籍,对体育舞蹈的评价体系有了综合的了解和掌握。

2.访谈法

对在体育舞蹈界从业多年的老师进行了访问,对他们的意见以及相关方面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归纳总结法

对体育舞蹈的竞赛评价体系及相关内容的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三、分析与讨论

(一)评分规则

体育舞蹈中的技术技巧品质,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双人配合的技术,舞步编排和现场表现这四项评分标准外延极宽[2]。且体育舞蹈比赛都是采用淘汰和顺位相结合的评分方法,要求每场7-11名裁判,在1分30秒到2分30秒的时间里对6-20对选手做出评判,每项1-10分,可见评分不够细化。

(二)裁判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不同裁判针对同一选手的同一评价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其次,个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也是降低评分客观性的因素;此外,短时间内对多名选手做出准确评判这一要求也影响了裁判员的客观性。

(三)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因为赛前参赛人员和执裁人员的名单都不具有绝对的隐蔽性,对裁判员的监督也没有确切的要求,这就导致了裁判员在一定的职业素养外很可能会对自己喜欢或者熟知的选手打出较主观的分数,这一点不利于促进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所以裁判员的分数生成需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体育舞蹈竞赛规则的问题出现在方方面面,评价体系问题、裁判主观因素问题以及监督机制问题实际上是环环相扣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裁判员的客观性,裁判员的主观性又加大了监督机制构成的必要性,因此,在这几个问题当中,评价体系问题是基础问题,属于重中之重。

(二)对策探讨

1.量化评分标准,执裁专业化

将四项评分标准给予明确的分值,将各标准下的等级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四等,优为该项分数的90%以上,良为80%-90%,一般为70%-80%,差为60%-70%,即在该项的分值百分比的基础上按照等级划分的固定的比例算分,此外,每个失误扣总分的3%-5%的分,最后每对选手的得分为减去扣分后的四项总分相加。

2.缩小裁判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量化了评分标准之后,在赛前,赛事组织机构还集裁判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力求观点和标准的统一性,其次,控制裁判员执裁时间,以免出现疲劳现象导致不客观问题的出现。

3.成立专门小组,监督裁判员分数生成

在现在的体育舞蹈赛场上,多为裁判员打完分之后直接交到计分组通过淘汰法或者顺位法算出成绩,再进行分数统计,这一点使裁判员的打分具有很强的决断性,所以应该成立专门小组,对裁判员的分数先进行检查,若几个裁判对同一对选手打的的分数有很大出入,则要先去调查,排除裁判员主观问题的可能性;此外,对裁判打分进行公示,进行民主监督,这都会大大促进裁判员打分的客观性和比赛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赵倩.肖兆龙.体育舞蹈竞赛裁判员评判的客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47-50.

[2] 李小龙,张景朕.浅析拉丁舞比赛的评分标准――以2014年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武汉站比赛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2):17-20.

[3] 夏尚群.影响体育舞蹈裁判员执裁能力因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112-114.

篇4

如何体现等值传导,确保分行对总行的战略传导并兼顾各分支行的差异化性。由于种种原因,各商业银行的二级支行,特别是发展历史较长的国有商业银行,地域差异和业务优势各不相同,如果按统一绩效指标和规则进行考核,虽然对保证分行战略落实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支行之间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如何体现贡献度和进步率,即存量和增量的问题,使分支行之间的绩效目标在难度上具有可比性。一般情况下,存量越大进步的难度越大,存量越小进步就容易,而且存量大的支行,其进步或退步对分行的影响也较大,如何兼顾“大行”和“小行”,确保考核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同时,又能保证全行整体的绩效目标不落空。

如何体现“简单清晰”与“科学合理”。随着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也在不断改进和更加科学,如何使支行管理者领会上级行的战略导向,直接通过考核指标、权重设置、计分规则掌握分行的经营意图。

如何体现商业银行支行发展的极限问题。面对商业银行支行发展参差不齐,有些行在当地已处于绝对优势,市场份额排位第一,份额绝对值较高,同业竞争激励,提升空间有限,要求继续进步不现实,必然要考虑发展极限问题。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的策略和方法

目标管理与标杆超越是使企业目标螺旋式上升的动力。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是发现新目标以及寻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标杆管理是在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差异化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是主要改进之处。一是改变以往多数指标根据排名确定相对分值的做法,使各行的考核得分均可根据本行业绩计算得出,不再取决于其他行的得分;二是消除了“分组赛马”机制下同组行先天差异对考核得分的影响,引导各行将目光由盯住组内各行转向盯住市场、盯住先进标杆和发展目标;三是有利于各行及时分析绩效差距,制订并实施绩效改进计划。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更切实际,更能体现差异化。实施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主要是结合实际设置多级标杆,鼓励各行逐步提升绩效(如:选择同业先进水平、全行长期战略目标作为优秀标杆,选择同业平均水平、全行平均水平作为合格标杆,鼓励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各行逐步提升绩效,最终达到先进水平),同时适当缩小各档之间得分差异,减少历史经营情况对各行绩效的影响。

考核指标及计分标杆的设置

考核指标是分行实现战略意图的风向标,分行围绕战略落实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要求,在设置支行绩效考核指标中,适当提高战略性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突出业务和产品战略,通过指标设置侧重点、标杆设定多层级、考核角度的多维度、计分方法的差异化,以达到总行意图与分行的战略导向及各二级支行的实际情况基本对接,并为不同规模、不同基础的支行搭建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在各项指标内外部标杆的设置和选取上坚持以下原则,力争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客观性。

(1)通过不同区间划分、差异化设置、地区系数调节,使支行之间的绩效目标在难度上具有可比性。

(2)根据支行存量贡献大小,划分多层级区间,贡献越小,获得满分所需要的进步率(或增长率)越大。

(3)市场份额和资产质量评价时适当考虑支行发展极限问题。

(4)合理设置单项指标得分上下限,使总体评价结果符合各指标权重设置。对于管理相对成熟、预算准确度相对较高的指标,以及市场份额类指标,得分上下限幅度适当设大一些(如利润、存款、市场份额等指标);其他指标得分上下限幅度相对设定小一些。

考核计分规则的创新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形成公正的价值认同。建立以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组成的二维评价体系,横向标杆主要体现规模、份额、不良率等,鼓励区间进位,扩大规模,争取话语权;纵向标杆主要体现指标进步或增长的优秀水平、平均水平,鼓励实现超越。

具体原理是:将支行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评价,既兼顾大支行对分行的整体贡献,又鼓励小支行进步,按照各支行该指标对分行的“贡献”和各支行该指标的“进步”,逐级分层排列,设置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别对应该考核指标标准分值的基本得分位。

记分规则以码表形式速查,简单易懂。在计分规则上,引入“基本分位”概念,按照横坐标区间(规模、份额、不良率)和纵坐标标杆(进步率、增长率)共同确定某行该指标的得分“分位”。规则更加清晰、明了,能让管理层一眼看出干到什么程度就能大体得到多少分值,具体的算法可以交由后台经办人员。并根据以上原理,以经济价值增加值(EVA)指标举例,建立以EVA贡献度和进步率分别为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的二维评价体系,各管辖行EVA指标的绩效表现纳入二维空间进行对应评价,计算各行该指标考核得分。

在基本分位基础上,为进一步体现区间内的差异和各区间得分的平滑度,避免跳跃式得分,在区间内达到下限标杆得到基本分位的基础上,增加超越得分,即进步率超过所在区间下限标杆加相应的超越分位。

指标得分=[基本分位]+[超越分位]

相应的分位=[(实际进步率-本期区间进步率最小值)/(进步率上一区间最小值-本区间最小值)]×(进步率上一区间基本分位-本区间基本分位)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未来方向的思考

篇5

竞技体操是一项特别讲究身体艺术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形体和基本姿态有着严格的要求。无论是翻腾、飞行、平衡、静止等在竞技体操中,人们的眼光都集中在姿态和造型的优美上,运动员完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都要求准确、协调、幅度大、节奏感强,力求不出现有勾、屈、分、晃、歪等动作,每个动作都必须符合特定的技术要求,严格控制身体各个关节和部位。运动员头胸的姿态显示形体的神采,腰肢的折转显示形体的活力,手足的伸展显示形体的意趣。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的重点既有不同,又互相联系,要协调发挥、有机结合。

1.竞技体操的特征以及特征的发展

1.1竞技体操的特征

竞技体操是固定组合的多元结构的表现难美性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其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临场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再与众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是充分显示运动员的技艺与美感表现。其特点是突出技术的难度价值(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度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同时强调动作质量,提高艺术修养。

竞技体操是以团体和个人资格赛、个人全能决赛、单项决赛、团体决赛四种竞赛形式组成的,并且是4年修改一次。竞技体操比赛分为男子6项和女子4项,由于男女竞技体操的比赛内容和具体要求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男子竞技体操美主要体现在骨骼强劲、肌肉健壮、动作高难等方面,侧重于力度;女子竞技体操则主要体现在曲线的优美、用力的柔和、动作的飘逸和表演的艺术性等方面,侧重于柔美。随着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竞技体操审美标准的提高,男子体操在着重发展力度的前提下,已开始重视对柔韧的培养,女子则开始向男性化动作靠近,对于力度已有了新的要求。于是,竞技体操开始走向“刚柔相济”的新时期,即男子“刚中带柔”,女子“柔中有刚”。

1.2竞技体操特征的发展

体操这一竞技体育项目主要就是体现在“力、难、新、稳、美”5个要素的综合要求上。“力”是体操运动训练的基础;“难”是体操动作的价值程度,完成动作的超常能力或必须冒一定风险等;“新”是体操动作的独创性和独特性;“稳”是体操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美”是体操动作的技术质量或表现力。因此,这五大要素反映了竞技体操发展、提高的一般规律,缺一不可。

竞技体操是技术表现难美类竞技项目,其本体特征是表现技术的难与美,主要通过难度动作的编排与创新,高标准的动作规格与良好的稳定性等因素表现出来。50年代以前,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技术水平很低,各路诸侯纷争,没有形成稳定的技术发展态势。进人50年代,随着第一个国际性规则的诞生,在技术上有了共同的发展规范,从而也进人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在动作的难度上没有大的突破,但当时的苏联队以其动作规格严谨、完成质量高、身体姿态优美和稳定性好而自成一派,将传统体操技术注人丰富的美的内涵,领导技术发展的新潮流。

2.竞技体操规则的演变

2.1体操评分规则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体操联合会(即简称国际体联“FIG”)在1896年成立,但是国际体联第一个真正的评分规则却产生于1949年。在二战前,体操评分只对体操技术一般特点进行简要说明。体操评分规则发展的滞后,已经不能适应体操技术动作飞速发展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动作和体操运动的发展。1949年,国际体操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出版了体操评分规则,书名为”Code de pointage”。在规则中明确提出了评分的三个因素:难度、编排和完成情况。根据比赛情况,还调整了各项裁判员组的形式,每项配有四名裁判员,一名裁判长、有效分采用两个中间分的平均分。这本规则在1950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首次使用,为体操规则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在规则中,没有考虑到自选动作的难度,因此,阻碍了体操动作的创新。1954年,重新修订体操规则。“规则”首次包括了比较完整的难度动作,并对新的评分因素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2.2体操评分规则的完善与发展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体操开始出现单项决赛。这样对难度的划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新规则对难度动作重新划分,确定了分值;新规则鼓励“惊险性、独特性和熟练性”的动作。这套“规则”的使用,促进了体操难度动作的快速发展,并未1964年规则的修订奠定了基础。1964年版的新规则修改了难度动作的分组,首次补充了惊险性、独特性和熟练性的加分条款。这套对难度动作做出了明确的划分,进一步鼓励了体操动作的创新,使体操难度动作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2.3体操评分规则成熟与稳定

1971年,国际体联技术委员会对体操规则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72年1月1日生效,取代了以往的评分规则。这次规则的“修改与补充”,使体操规则的模式基本形成。1975年和1979年重新出版了体操规则,只进行了少量修改,取消了“少减分”的规定,1984年12月31日开始使用。至此,现代体操“规则”基本发展成熟。之后的规则修订主要是对1984年“规则”的完善。

1989年出版的规则补充了“技术和姿势错误的划分等级,即小错误、中错误和大错误”;在单项决赛中,有条件的裁判员评分使用0.05分。1993年的规则扩大了0.05分使用范围,增加了加分,明确了各项目的特殊要求。1997年版的规则对裁判的组织和职责作了较大的修改。即A组负责对成套动作评分和B组对动作的完成情况评分。2001年版的规则在动作组的划分上修改比较大,各项动作分为5个结构组。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规则中,取消了10分为满分的做法,使打分更加细化。把裁判打分分为难度分(A)和完成分(B)两组。A组的起评分为9分,且没有上限;B组满分为10分。这样体操分数可以不断被刷新。

从体操规则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来看,体操评分趋于标准化、细节化,规则更具操作性,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从而将体操比赛引向公平、公正的发展方向。

3.竞技体操特征发展与规则演变的辩证关系

3.1难度动作表随难度动作的更新呈发展趋势

难度动作表的内容随新动作的出现而不断丰富,整体呈“螺旋型”迂回上升的趋势。动作难度问题一直是规则变更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近几年规则的难度表分析比较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大多数动作降级、降组或者降值,以女子竞技体操为例,比如平衡木最常见的团身前空翻上、屈体前空翻上、木上屈体前空翻都降了一个组别,一些跳步动作相应难度降组,如在2006年版最新规则中,将平衡木纵木的“杨波跳”动作由E组降为D组,分腿跳转360由D组降为C组。但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降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鼓励某类动作的发展,规则也会把这类动作升值,如:平衡木项目中的“狼跳转体180度”在1993年以前是C组动作,到了1997年版规则中升格为D组;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两周在2001年的规则中是个E组,而在2006年最新规则中升格为F组等。

另外,新动作、新连接不断出现,势必造成难度表的内容不断更新与发展。几乎每一次世界大赛,都会涌现一批新动作和新连接,使比赛变得更加精彩,难度动作表的内容也因此而变得充实。而在2006年的新规则中,难度动作表变成了开放性的,随需要可以进行扩展,更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纵观规则演变过程,难度表整体成“螺旋型”迂回上升的趋势。

3.2体操技术的创新必须遵循竞赛规则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