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7 16:00: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

篇1

关于中国2016年的经济形势,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2016年会比2015年更加严峻。中国经济出现了“四降一升”的现象,即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下降,企业利润在下降,税收在下降,而金融风险却在上升。在中国社科院2016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从现在到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财政赤字、政府债务会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财税改革是“十三五”期间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将资金用足用活显得非常重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务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监督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疏漏。

1、预算管理形式化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将预算作为向上级部门“要钱”的途径,使预算管理存在“松、散、乱”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在项目支出预算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切实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降低了预算的可执行性。二是在预算执行中,由于支出审批制度不严,使得单位经常出现巧立名目扩大支出范围,擅自提高补贴标准,随便变更资金用途等情况,从而导致项目资金难以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单位财务部门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跟踪检查不到位,没有深入分析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2、国有资产管理松懈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松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收支和账务处理,资产使用部门只负责资产发放和使用,导致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极为严重。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缺乏对固定资产购置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使国有资产长期处于使用率偏低的局面,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把关不严,在不经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况下,就随意转让或拍卖国有资产,没有执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财务内部控制不到位

内部控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进行调节、约束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升单位工作效率。财务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存在内部控制职能弱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知不够,财务监控不到位,经常出现票据作假、资产流失等情况。二是资金管理水平不高,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资金来源、资金风险等因素,只是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或上级部门支出,不重视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三是在岗位设置方面,没有按照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置财务会计岗位,普遍存在一人兼任多职的情况,难以形成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环境。

4、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力度不够,使得资金使用得不到有效监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平行,其履行监督职能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在审计中只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审计,而忽视财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审查,导致审查内容不全面。二是在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内部监控机制,没有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不利于强化对资金的有效控制。三是外部监督过于宽松,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业务和管理上具备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力度不足,导致政府职能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很难履行监督职能。

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议

基于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改进,彻底堵塞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预算管理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财务部门要全面掌握单位现有资源、收入渠道、支出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情况,遵循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指导部门预算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要选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方法,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数据库,在编制预算时,能够让编制人员通过数据库掌握单位的基本情况,逐个分析预算项目,从而确定财务预算数额。其次,强化预算执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严厉杜绝随意扩大预算、追加预算。特别对于重大资金支出项目而言,要做好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工作,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控制,保证专项专用。严厉查处利用票据套取单位资金的行为,强化控制车辆运行费、接待费支出,不允许擅自挪用专项经费以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再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将重大项目或专项资金的使用作为跟踪考评的重点,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绩效审计评价的形式,对财政资金绩效作出客观评价。最后,充分发挥国库支付中心的监管职能。国库支付中心要严格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每项资金支出的合法性,强化对预算资金执行的外部监管,增强预算单位的预算意识。

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彻底转变“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促使单位领导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资产管理流程,完善国有资产购置、使用、保管、处置、报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促使单位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的国有资产管理。再次,强化国有资产投入监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进行采购,规范采购行为,将采购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提高采购效益。最后,加强债权债务管理,杜绝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公款私借、暂付款长期挂账、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等行为,加大对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力度,定期清理各种借款。

3、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构建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消除财务隐患,杜绝的问题发生。首先,统一财务部署。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财务管理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将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分解到各个基层单位,对单位实施全面财务控制。建立定期财务报告机制,由基层单位定期向上级汇报财务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分析自身业务存在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上级单位要整理和归纳财务报告,考核基层单位的工作业绩,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策略,对单位财务实施统一管理。其次,加强资金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实行资金统收统支管理,在指定账户存入资金收入,按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支出,健全资金拨付和报销程序,维护资金使用安全。为了优化单位的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率,单位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与多家银行保持业务关系,以满足单位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最后,加强内部牵制控制。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设置财务部门中的岗位,杜绝一人兼任多职的现象,使财务会计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关系。加强授权批准控制,明确授权的范围,针对重大事项采取集体审批程序。

4、健全内部审计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对会计凭证真实性和业务办理流程合规性的审计,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为前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重视财务审计,履行财务监管职能,还要将内部审计提升到管理审计的高度,为单位创造和提升更多的价值。行政事业单位要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小组,将其作为常设机构,具体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内部审计方面,要对单位内部实行专项审计、定期审计、离任审计、负责人离职审计等。在外部审计方面,要及时与外部审计进行沟通联系,确定外部审计范围,决定外部审计师的任免,维护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小组要加大对单位年度报告和内部控制的复核力度,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作出评价,提出有价值的整改建议,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最后,内部审计小组要审查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风险管理政策的完善程度,协助单位领导层及时更新风险管理政策。

三、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仅关系到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还关系到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等各项工作,以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军队国有资产是国家调拨或国家拨款购买,由军队使用的,用以保障军队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以及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在一定额度以上和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具体包括:武器装备、军队房地产、军事设施及设备、军用物资器材及各类科研成果等。军队国有资产数量多、价值大,如何管好用好军队国有资产并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军队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查监督,对其在军事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钱轻物思想严重

从近几年军队开展的清产核资、财产清查和实物资产价格核算工作来看,一些单位和部门受传统思想束缚,对“钱”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物”的重视程度,管理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也往往随着“钱”向“物”的转化而弱化。加之宣传力度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资产管理真正纳入议事日程、作为经常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造成资产购建的主观性、管理的放任性、使用的无序性和处置的随意性等问题时有发生。

2、管理职责模糊不清

随着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在各项实践工作的推动下不断得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诸如资产所有者缺乏决策权、管理者缺乏监督权、使用者享有分配权等各级资产主体责权利不统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权利主体之间的层次约束软化,权益上位主体对下位主体监督功能弱化等问题一一暴露,多头管理与分散控制的现象十分普遍。“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负责”的权责机制无法形成,资产所有者缺位、管理者失位、使用者越位的问题严重。

3、管理行为不规范

目前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日常管理不够经常、规范,没有按照资产购入(调拨)-挂账(入库)-出账(调拨出库-清查核对-报废、毁损处理-年底盘存核对)的资产运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四重四轻”,即:重规定清查时点的资产挂账,轻新增资产的核算管理;重固定资产挂账,轻库存物资管理;重自购资产管理,轻上级调拨、配发资产的管理;重会计账务计价核算,轻资产的总分类和明细核算。造成一些单位库存物资挂账后就没有变动过、固定资产挂账后就没有同业务部门核对过,相当一部分单位资产计价挂账后,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

4、监督检查不到位

日常的预决算审计、经费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各项专业清理检查等,往往重查会计资料,轻实物盘点,重查错纠弊,轻真实情况了解。没有把资产的管理使用列为重点内容。对各级资产购置和使用,是否纳入单位年度预算统一安排;是否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固定设施是否健全档案,保全责任是否落实到主管部门;可动设施、设备是否实行明细核算,保管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在用贵重物品是否登记入账,使用责任是否落实到人等,检查不彻底。

二、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党委切实重视,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

各级党委和首长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坚决纠正和克服"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思想。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部队和机关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对资产管理的目的意义、政策规定、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引导,广泛深入地进行思想发动,支持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

2、强化协调意识,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关系

为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序地开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方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齐抓共管,及时沟通,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合力。一是管理部门要积极沟通。财务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清查登记、价值确认等方面的专业作用,经常向首长汇报资产管理情况。注重与事业部门及资产占有单位的沟通协调,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地剖析,拿出具体解决办法。二是业务部门要主动配合。各业务部门要做好国有资产的分配使用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指定专人按照资产管理的统一要求,登记、统计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资产增减变化情况,接受资产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定期向资产管理部门报送本部门的资产变化情况,确保所登记的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占有使用单位要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占有使用单位作为资产管理的最末端落实者,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法规制度,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自觉接受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程序

要使国有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要围绕“钱变物”和“物变钱”这两条主线,在现有资产管理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拟制资产增加、处置和管理等操作性强的制度,以便更好地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程序。一是执行集中采购制度。通过货比三家,既可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又可以使取得的资产价格最低,质量最好。驻城市部队可以积极探索实行定点采购、刷卡结算的方法,挑选信誉度高、价格合理的大型商场作为定点厂商,签订集中采购优惠协议,消费时刷卡结算,既确保了资产取得的真实性,又能够享受优惠待遇,为部队建设节省资金。二是落实实物验收制度。对各种自购物资,财务部门在根据原始发票登记入账的同时,要对所购物资进行实地验收和市场调查,防止虚假发票带来的"空实物"。要抓住年终总结、完成大项任务、军民共建等几个重要时节,对奖励、无偿捐赠的物资,实行跟踪检查,督促接受单位参照市场同类物品价格入账,避免有物无账,无据可查。三是严格交接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及国有资产保管人员在提升、调动、转业时,财务人员要像交接经费账一样对其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交,主要是审查各项资产是否账账、账实、账卡相符,报损手续是否齐全及符合规定。对交接不清的人员,财务部门不予办理供给关系或不予结算退役费,防止物随人走,确保人走账清。

4、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

应紧密结合各种监督手段相结合,形成监督合力,以查促管,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保障效益。一是深化业务监督。各级财务部门要通过对经费运行的监督,随时掌握资产的变量与存量,整合存量资产,关注变量资产。二是落实部门内部监督。各级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随时掌握资产的购置、运行、维护、调剂、出售、报废等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资产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监督和预警,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同级国有资产主管部门。三是强化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审计监督主要采取定期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把资产管理作为对单位财务管理、主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之一,利用审阅监督法、查询监督法、分析监督法等方法审查被审计者“家底”是否真实准确、账实是否相符、财经秩序是否严格正规。四是重视动态监督。各级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并定期分析与考核,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使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并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时效;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形成由点延伸到线,最后拓展到面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监督正常化、程序化,消除监督盲点,提高监督实效。

三、结论

从本质上讲,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它是军队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的问题。随着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加深,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必将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晶晶:浅谈完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想[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

篇3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动企业资产管理上水平。

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操作,严格落实省级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资产使用管理效率;以行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为契机,切实强化资产动态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通过强化对多元化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积极参与多元化企业管理审计、落实多元化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工作,加强对所属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监管,促进多元化企业规范运作、效益提升。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财务监管工作水平。继续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体系,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企业资金内控制度,积极实施行业资金监管软件,进一步提升资金监管水平。做精做细会计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应有的财务信息支撑。继续在“细”上下功夫,从基础数据录入过程开始细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的多口径归集与汇总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财务信息查询、提取效率;从以往单纯使用财务软件完成日常核算的状况,向深入挖掘财务软件功能,加强数据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翔实的数据参考方向转变。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保证,提高财会队伍的履职水平。认真查找在基础管理、体制机制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抓好财务管理自身规范,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提升财会人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深入开展财务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会队伍职业素养。

篇4

国家在委直属和联系单位内部推行审计委派制,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审计委派制增强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了审计资源统筹调度、优化配置、垂直管理,保证了派驻人员有充分的知情权,能够得到完整的审计信息,增强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避免内部审计监督受制于企业或(公司)管理层的窘境。内部审计委派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提高内部审计委派独立性权威性作用进行理论研讨。

一、内部审计委派制有利发挥审计资源的作用

委直属和联系单位内部审计委派工作是一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要有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审计委派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和支持审计委派制工作。

(一)转变审计理念,拓展审计领域。当今党和政府为确保企业和国有大型公立医院运营健康有序开展,把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转变为内部委派制驻地审计。紧紧围绕健全“免疫系统”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提高现代企业及国有大型公立医院的治理水平,落实资产经营管理责任,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加强组织自身“免疫力”,有利于市场经济营运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审计派驻机构认真履行“监督服务驻地、交叉审计异地”的职责;有利于加大和规范重大经济事项报告内容,确保国家卫计委及时掌握和关注重大经济事项的发展情况,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事前监督、咨询和评价作用,积极稳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协助大型公立医院做好决策服务工作,着力突出把原有的内部审计逐步转变为国家及行业内部委派制,把服务好驻地审计单位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卓有成效的审计工作,能得到驻地单位的认可和支持,减少公立医院国有资本的无形流失,确保国有投资项目的保值与增值效益的发挥。

(二)整合审计资源,推行审计委派制。实施审计委派制是转变企业或大型公立医院职能,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治理机制,确保出资人有效行使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审计委派制是通过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弥补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缺陷,确保企业及大型公立医院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内部审计涉及医院经营决策、经济业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廉洁自律、党风廉政等诸多方面,审计委派力度的加大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健康、持续开展。

(三)完善与转变现代企业或医院治理机制的新要求。在企业或大型公立医院推行审计委派制,能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的地位与作用的发挥,保证派驻人员坚持分级负责、形成突发事件或事故逐级报告、确保重大事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保密性,国家对派驻单位的审计信息事先有充分的知情权,能够得到完整的审计信息,确保出资人有效行使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通过内部审计委派制能发挥更加灵活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助于弥补现代公立医院在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缺陷,有利于审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能,强化“有为有位”的思想,确保审计人员能真正做到“能审、敢审、会审”,努力实现审计事项关口前移,对影响医院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大审计力度,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同时,能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攀升。

(四)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统一监督优势。将内部审计工作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管理,便于统筹内审与外审工作,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用于监督和解决行业内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实现审计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一是以审计项目为抓手,加大授权力度,改进授权及审计项目下达方式,扩大了审计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方便了被审单位对审计项目的安排;二是整合的人力资源,发挥整体效能。内部审计人员委派制能全面把握审计人员的入口关,都是审计专业人员、且有审计的资质证书,对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熟悉开展审计业务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合力及效能的发挥;三是审计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业务素质得到加强。凡参加委派制的审计人员都要参加3~6个月教育培训。

(五)助于审计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种相对的独立,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范围及项目审核是由单位制度与措施决定的。工作范围是否足够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内审部门是否能够独立于业务经营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该是自由和客观的。自由意味着可以自主判断,自主抉择,不受其他部门、个人或外来因素的制约。客观意味着实事求是,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职业态度和操守。为企业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苗头性问题,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增收节支、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的支撑保证。

二、内部审计委派的独立性起到改善风险管理的作用

乔瑞红在2006年分析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优势提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审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提出内部审计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应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应对具体风险项目进行识别与分析,对风险进行跟踪管理[1]。从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出发,研究其在风险管理作用,对为公立医院的经济营运提供支撑保证。

(一)帮助实现目标起到促进作用。内部审计委派制它基本不受企业组织领导或企业组织中的相关成员及上下左右关系的制约,在审计业务及审计项目、审计报告与结论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确保企业组织的经营与策划,在分析抗防风险的因素上,提出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实现经营与管理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二)能帮助实现目标起到保护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进程中,有的企业组织及医院通过各种方法虚增利润,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获取所需资金,严重的损害了投资者与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内部审计委派制在审计政策及审计法规方面,通过对企业组织及医院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对舞弊事件进行纠察,为医院后续发展提供保护作用。

(三)能帮助实现目标起到调解协调作用。内部审计委派通过查明企业组织内部及医院经济数据、检查资产核算是否健全、评价财会职能是否正确与有效发挥、评价政策规划是否认真落实,以及对企业各部门任务质量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查、且对企业经营管理实时监控,防止违规、违章及违法现象的产生与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严禁性、政策性、复杂性等诸多问题的解决与协调。内部审计委派工作是一项原则性、综合性、政策性、法制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层次深,对审计结论、事实的界定既要具有客观实在性、规则性,更要具有科学性、严禁性、法规性。从而在与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开展审计工作时,经常起到与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作用。

(四)能帮助控制风险管理目标起到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且以体现检查与评价风险管理中的充分性与有效性。1999年6月IIA理事会通过第七次审计修改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新的审计定义把审计的主体规定为一种独立而客观的活动,且把内部审计确立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活动、关键是控制风险与治理,改善组织的增值和运营、范围更为增加与广阔,能帮助组织控制风险和改善有效的治理。内部审计委派制有利于关注审计治理、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注重企业组织及大型公立医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即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整和进入内部审计管理程序,由管理审计向风险评估转变,由被动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具有前瞻性和咨询性。

三、发挥审计委派独立性与权威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作用

国有资产改革探索的实践证明,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各项改革,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当前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完善一套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最基本点就是建立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一)在组织制度上要发挥国有资产出租人的作用。这就得使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从组织制度上得到落实,有人或机构对国有资产切实负责。改变多个行政部门分头管

理国有资产的“九龙治水”状态,不是简单地把原来各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机构、职能和管理手段合并,而是要实现从行政管理向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根本转变。通过审计委派制可及时准确检查企业和大型公立医院是否完善国有机构设置,在对职能界定、人员构成、管理办法、运行规则、法规制定等方面,可避免对其应履行的出资人职责履行得不全面、不充分,而出现新的内部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

(二)确保国有资产组织机构真正起到管资产、管人、管事的作用。①委派到企业或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做到正直坦诚、廉洁自律、诚实服务、勤勉尽责、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保守秘密;②委派的企业或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廉洁,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及医院利益,不从被审计部门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③委派的企业或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诚实地为所在企业组织或医院服务,忠于职守,不从事有损于企业组织或医院与利益的活动;④委派的企业组织或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尽职尽责、严谨细致,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⑤委派到企业或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在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单位秘密、商业秘密,发挥审计委派独立性与权威性的作用,对国有资产管理形成保值与增值的作用,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控制手段。

(三)从监管制度上确保国有资产机构的权力、职责、责任的全面落实。委派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与完成审计业务时,应当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进行审计活动前,应当识别可能损害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因素,考虑降低其影响的措施:①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②在审查和评价以前负责的审计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通过审计的事项、出现差错或有问题时的方法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处置;③遭受来自审计组织机构内部或者外部组织、环境及个人因素的压力、审计事项出于复杂时,要沉着冷静、一丝不苟、认真对待;④当内部审计事项范围受到历史或时间的影响,以及权利的左右限制,要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以法审计;⑤出现可能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其他情形与因素时,应当及时向项目审计组组长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上一级领导机关报告,再根据批复的要求进行审计。

(四)从法律角度上建立健全临管与监督者的硬制度。通过制订内审委派的硬制度,促进企业和医院在管理中做到有制可依、有章可循。①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②内部审计委派制要从法律角度上突出企业(医院)内部控制、实现法人治理制度,发挥临管与监督的内部审计的控制作用是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医院)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③要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法律法规控制规则制度”的审计文化。一方面委派的内部审计人员负责促进在道德和完整性方面的高标准并在审计机构中建立一种文化,向委派的审计人员强调和说明内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层及所有员工都必须认可理解与支持审计内控程序中的作用及效果,并可在控制的程序中发挥作用。④确保委派的审计效果与审计结论具有政策性、法效性、程序性。对相关审计人员执行具体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限制、追加必要的复核程序;在对审计结论与审计报告发出前,委派内审的负责人要全面对审计过程及在报告的结论进行专业上的全面复核,讨论认为报告结论正确后才可做下步与被审单位对话的后续工作。

总之,在大型公立医院发挥内部审计委派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作用,对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医院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大型国有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委派部门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医院以合理营运成本促进有效控制,减轻病人负担,从而实现国有医院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通过正确的审计路径,从而从根本上确保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篇5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规范。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交办,开展对区民政局、散装水泥办、经信委、投资项目管理中心、园林绿化中心、姜灶中学、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动迁办、农机局、招投标管理中心等10个部门2013年度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重点检查部门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决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突出项目资金和部门管理的政府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审计。

(三)组织开展镇级财政审计。结合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组织部委托及单位自定,安排镇级财政审计。继续组织各镇开展百村(居)财务收支管理审计调查,揭示违法违规问题,化解和防范镇村财务风险,促进规范管理。

二、专项资金审计与审计调查

(一)开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根据审计署统一部署,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跟踪审计,揭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规范管理。

(二)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根据省统一安排,开展2010年至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了解和评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及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我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审计调查。根据省统一安排,对2012年至2013年全区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和整治项目进行绩效审计,重点关注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和绩效情况。

(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审计。通过对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掌握基本药物制度执行的覆盖面,揭示基本药物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科学规范运作。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104-0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重视科学研究,并逐步转化成集教学和科研为一身,负有更多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园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能力已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科研活动的活跃,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及筹集与取得的经费都大幅度地增长,一定程度上科研经费已经逐渐成为学校资金收入的重要来源。高校科研经费作为学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效益如何日渐成为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科研经费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不规范、结题不结账、绩效评价指标缺乏、重立项轻管理、预算编制不科学和资产管理混乱及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监督和服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首先对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的内容、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管理方面,如未纳入学校财务核算、经费报销使用不真实、成本核算不规范等;二是项目管理方面,如重立项轻预算、合同管理不严格、结题不结账等;三是预算管理方面,如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等;四是资产管理方面,如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

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不规范、预算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职能部门合作不紧密。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面临的难点

随着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措的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监管等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监督的有限性,本文分别从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时间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实务中面临的难点。

(一)审计客体责任不清晰

科研经费在管理中会直接涉及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及项目负责人等客体,从一定程度上看,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也是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客体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晰,权责相对混乱。

(二)审计目标不明确

比如在对经费使用过程的审计中,实质上只是侧重于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忽视了对其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再如在对与科研项目有关合同的审计中,实质上仅停留在对合同本身形式的审核上,忽略了对其实质性的检查。

(三)审计范围不全面

据笔者了解,在高校中一般只是对纵向科研经费进行重点审计,对横向科研经费和学校自筹经费的审计项目还不能完全展开。目前科研腐败中多为通过签订合同资助科研的形式,收取回扣、转移国家资金,审计范围狭窄使得大量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造成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国有资金流失。

(四)审计依据不充分

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定了众多的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依据仍然不够健全,实际操作性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性时更是如此。比如:效益性评价可以分别从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做,但是对技术效益的评价基本已经超出了审计人员的知识范畴,同时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又以定性类描述居多,这些都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五)审计时间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习惯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即使为满足课题必须的结题要求进行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事后监督,然而,在项目的前期需要对经费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在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对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事中审计。综合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性等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体现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服务性。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构建

高等学校在构建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中,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审计免疫系统论、增值型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理论等新理念,并在了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中的难点和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审计工作中需把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从内部审计体系架构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从内控制度审计、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审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四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促使经费依法管理

审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用制度建设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同时,明确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等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职责与权限,使制度为科研工作顺利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做到用制度管使用、管事和管人,不断促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

当前环境下,反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失真的现象,审计中应将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都列为审计的主要目标,防止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主要应审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关注科研经费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各项支出是否按照经费预算或者合同要求执行,支出数额和比例是否合理。

二是关注虚报冒领、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重点看劳务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编造假名单套取经费或是偷逃个人所得税等的情况,重点看有无虚假发票、家庭消费发票、与科研无关发票报销等。

三是关注挤占挪用。是否有将科研经费用于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活动。

四是关注经费转拨情况。是否存在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经费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或转入非协作单位、个人的银行账户,导致国有资金损失。

五是关注结题后余额管理。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或结题后是否仍挂账报销、变相截留等。

(三)加大资产管理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对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取得的资产应审查它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按照申报、审批、购置和验收等制度进行采购,是否统一纳入学校管理、账实相符,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用于科学研究,是否存在重复购置、效率低下、闲置不用的浪费行为,结题后学校是否及时收回设备、统一管理调配等。

无形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应重点关注科研工作成果类的管理,审查科研成果是否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或办法明确无形资产的归属、入账等。总之,高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可以促使相关行政部门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四)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科研成本和科研成果回报两大类,即投入科研经费、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产出科研成果等;主要审查科研成本结构(如管理费、人员费、业务费、设备费、材料费等所占比例)是否合规,科研资源配置(如课题购置的科研设备有无重复购置、闲置不用)是否合理,科研成果产出(如科研推广情况、转化转让情况、科研级别及数量和获奖情况)是否高效。

另外,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是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其中涉及到非财务指标的可以根据科研计划、财务决算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杉.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7).

篇7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采购

针对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投资规划,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盲目求大求全、求多求精,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仪器设备长期闲置;其次,单位各科室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采购,存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再者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购置部分固定资产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按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制度条例,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打“球”自行采购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无法做到统一性,即财务部门负责总账,而后勤部门则负责房产、家具等,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只负责相关的设备器材,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分不利。其次,在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存在较多漏洞,比如人员离职调动时,对其所占用的公有财物缺乏有效的管控,导致新上任者需要重新购置,缺乏一个完善的报废设备残值回收机制,通常经手人将残值上交至财务部门流程即为终结,缺乏有效的中间审批;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且处置金额相当大;更有个别单位存在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最后,许多单位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的制度,无法掌握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短少、损失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致使单位账实不符,责任不清。

(三)缺乏严格的测试与评价系统

在固定资产管理实际过程中,其管理效果未与事业单位各科室的业绩考核联系起来,因此无法引起科室及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尽管有些单位、科室均建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缺乏严格的测试与评价系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均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内部环境方面

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单位管理目标的制定,对员工的控制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促进单位塑造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加强内部环境方面的建设与营造。事业单位领导要改变“重钱轻物”的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其提升到工作日程中来;经常听取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与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此外,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提升具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财务人员不能有对固定资产疏忽管理的观念或对管理规定掌握不够的行为,杜绝单位账实不符或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二)风险评估方面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全面评估,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适用于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比如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如果未进行科学论证盲目采购,会导致单位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提高了投资风险;设备采购进来后出现闲置或者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等情况,均会为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增加财务风险;此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等。事业单位均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些风险做出合理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

(三)控制活动方面

通过相应的控制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比如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以及付款过程;审批与执行等。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如事业单位在购置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时,就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物资条例比质比价,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绕过该条例而自行采购;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度,在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制定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在整个单位范围内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科室则每半年进行自查,与设备科及总务科进行核对等;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报损报废与调出审批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促使这些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四)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

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相关的审计部门要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行定期督察,审计固定资产的效益,根据各

部门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不足部分再进行有计划的配置。促进固定资产利用率与收益率的提高。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账目,任何实物形态的资产均进行建档登记,保证资产的来源清晰,分类合理。实行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计划,固定资产的采购要与实际需求相符,以预算计划为基础进行购置,既满足了工作需要,又节约了资产购置成本。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向财务管理部门报账,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进一步完善基层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制度,将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保证其得到有效的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持续监控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要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持续监督、个别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控制缺陷及时纠正与改进制度,将监控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事业单位要保证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管理,提升资产的利用率。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事业单位的盈亏进行准确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综合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 朱宇,尚高岭.公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4)

篇8

[摘要] 医院资产是医院运转的物质基础,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是医院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进入医改深入推进的新时期,提高医院资产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本文在阐述医院资产管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医院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提出提高医院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医院资产管理;问题;对策;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84-02

医院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医院能以货币讲师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了有形资产,也包括了无形资产,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医院品牌等无形资产更难管理,在医改深入推进的今天,管理好医院所拥有的资产,使其成为医院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已成为每一家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医院能否适应新医改需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获得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

1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

1.1有助于提升医院竞争力

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都使得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要想在医疗市场中生存与发展,提高医疗水平与管理能力势在必行。资产管理是医院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提高其资产与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才能让医院在激烈的市场更适应、更具有竞争力。医院通过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活动,可以尽可能地压缩运营成本,进而实现资产与经费的合理化使用,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1.2便于财务信息透明化

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中,非公立医院已经成为大多数,这些医院并没有财政拨款或是财政拨款只占一部分,对于投入医院运营管理的民间资本来说,他们有权利也有愿望了解医院财务信息,以确保他们的投资是否得到有效运用,投资利益是否有保障。在橷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下,医院也有义务对医院资产进行全方位管理,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资产管理中的各项问题。很显然,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可以让医院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让医院利益相关方及时全面掌握医院的经营状况。

1.3有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都面临着管理转型、业务转型的现实需要。长久以来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医院降成本、练素质、塑形象的需要,进行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涉及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院成本控制与资源整合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医院资产管理的要求,可以带来更新的医院管理理念,对效益与效率的追求,更是可以让医院进一步适应形势需要,从而以最佳的医疗服务效益来获得医院的发展,直到壮大。

2当前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赖于财政拨款的公立医院缺乏成本意识,受此医院,当前我们不少医院依然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开展资产管理工作的力度不够。一方面,对无形资产认识不到位,疏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甚至对无形资产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熟视无睹,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管理规律,也削弱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有关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在改革背景下,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是十分敏感的问题,而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是投入产出效益不合理,从而影响到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2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不少的医院,具体业务科室对资产管理很不到位,给资产管理带来巨大的隐患。事实上,按照相关规定,每一个具体的业务科室都涉及到资产运转,也都负有资产管理的义务,应当按照资产管理要求进行资产的使用管理,以保证医院资产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闭合循环。但事实上,由于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带来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问题,使医院的资产管理无法实现及时跟进和全面覆盖,导致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现象的频发,给医院资产流失留下了口子,不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2.3内部审计不到位

医院内部审计是会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不少医院的战略会计管理水平不高,审计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化,审计在监管资产管理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一方面,内部审计的不到位,使医院采购的科学化水平得不到保证。资产管理审计的空白,使一些固定资产采购来了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没有科学依据,直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采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不到位,使审计监督质量低下,医院资产管理的深层次工作无法及时跟进,从而导致资产使用、保管、维护等各个环节的问题突出,降低了医院经济效益。

3新时期加强医院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正确认识资产管理重要性

医院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仅仅是固定资产一块就涉及到众多种类,且整个资产管理的流程比较长,涉及部门多,对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建立全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积极参与到资产管理中来,成为资产管理的一份子。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业务科室,院长还是普通员工,都负有资产管理的义务,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严格坚持资产管理制度,可以设置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推行“三账一卡”制度,将医院的所有资产以及资产运用的各个流程都纳入到资产管理制度中来,严把资产管理的进与出,科学采购与处置资产,使医院资产发挥更高使用效益,并成为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先导。

3.2要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

当前不少医院存在的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账与物不相符以及资产流失的情况,与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有着很大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事无巨细,不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纳入管理体系的资产,总是会轻易出现流失现象,医院要重视诸如无形资产的管理,使其成为医院市场竞争力、医院口碑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要建立从资产采购到资产处置的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并将资产管理由财务处室的部门管理上升到医院层面管理,由院长任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建立资产管理与处置的科学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水平。

3.3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作用无庸置疑,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医院虽然有内审制度定期对医院内部收支与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的做法。一方面,要将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不仅仅将内部审计作为医院资产管理的兜底制度,而是置于采购发生前,真正形成事前预算监督、事中资产管理监督和事后纠察等三个方面组成的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重视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目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形成内部审计对资产管理的有力监管。账外资产、资产浪费、账物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应该成为医院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及时改进医院内控制度,及时发展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与改进,使医院资产管理始终符合医院发展战略要求,始终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进而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4结语

医院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做好医院资产管理,对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改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院必须正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重视资产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等策略,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实现资产配置的优化,成本水平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制度化、规范化的资产管理工作保障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 刘莉萍,张淑华.浅谈医院资产管理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09(6):65-66.

篇9

农垦企业集团,大多是在农垦(农场)局的基础上改制后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它在发挥农垦企业的总体优势,增强农垦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农垦企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以及促进理顺体制、转移机制、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一批经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农垦企业集团,在改制后已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能够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健全集团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地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建立集团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看,各地农垦企业集团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显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与新《会计法》和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与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机构不全,权责还难以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那样地分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本应分别履行公司的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从而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组织机构。 

二是政企依然难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农垦企业集团大多保留着农垦局的政府管理职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继续履行地域性的社区稳定职能,承担了社区经济负担的义务。要实现集团公司财富最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稳定目标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不稳定则难发展,影响了重点目标的实现。 

三是法人层次太多,容易造成失控。在农垦系统,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的企业,有的多达六个层次。由于层次过多,跨度太大,所以容易失控,使大量的投资资金难以控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四是内控制度不全,会计监督不严。各地农垦企业集团虽不同程度地陆续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与健全和健康地运行尚有差距。从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到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报告制度控制,在许多重要环节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还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五是考核不尽科学,奖惩未能对应。集团对子公司经理、子公司对其全资企业厂长的经济绩效的考核,还缺乏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容易出现能奖不能罚,负盈不负亏的不对应问题;容易出现盈利时强调个人作用,亏损时强调客观原因的现象。 

(二)

针对上述现象,根据新《会计法》的要求,结合农垦集团的特点,就建立健全农垦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集团内部的会计监督,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要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贯彻新《会计法》的自觉性。 

作为《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责任主体的农垦系统的各单位负责人及领导班子,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会计法和财会知识,充分认识作为责任主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带头贯彻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在学习、贯彻过程中,要突破部分领导认识中的误区,克服思想上的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例如:有的领导认为,只要我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就行了,工作这样忙,那有时间系统学习;也有的领导认为,我授意、指使会计人员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等等。凡此种种,都是错误的认识。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充分认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只有通过全面的反思,才能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和单位自身各方面的危害性。从而,就能主动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的自觉性,通过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任用人员、健全制度、加强内控、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得到具体落实。 

2、要理顺体制,转换机制,提高建立健全集团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农垦局改制为农垦企业集团公司后,在继续社区稳定的政府职能的条件下,可先进行政企分设、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为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创造条件。凡属于行使政府职能这一块的人员经费和用于医院、学校、社区基础性设施和社区稳定的必要资金,象上海农垦那样,由财政局核定拨款,交农垦局专款专用,为集团公司减轻社会负担。在此基础上,按照摸清家底、清产核资后的集团公司国有净资产,经财政、国贸部门授权后经营;集团总公司与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其全资、控股企业之间,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出资人制度,集团总公司拥有对被投资子公司(或企业)产权代表的任免权、重大投资的决策权、财务预算审批权、收益分配权、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权和内部审计权等;同时,可比照江苏农垦,由集团公司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并比照试点企业集团,继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用于弥补国有权益的不足;此外,还可象部分省市那样,经房地局、国资和财政部门批准,向农垦集团公司注入土地使用权,以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核销历史遗留的不实资产,以利于农垦企业集团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经济、抓发展。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求子公司进一步加大企业改制、转制的力度,减少管理层次,解决法人层次过多、搞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过少、注册资本总量小于实收资本、容易流失国有资产,以及债多、人多、出血点多等问题,真正按照市场的需要转换经营机制。 

此外,要按照科学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先进做法,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能相分开的内控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子公司、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指导意见,形成集团总公司内部、子公司内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的会计监督体系,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证管理系统循环畅通,实现集团总公司的战略目标服务。 

3、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的力度。 

当前,先要按照集团总公司本部(即母公司)的功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结构体系。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可通过招商引资、转让股权,由地方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派出股东代表和董事人选、监事会主席等方式,解决股东会与董事会合一,董事会中无外系统代表和独立董事,监事会对同级董事、经理层的经济行为不监督等问题。然后,要建立完善议事规则,明确“三会”和经理层的各自权限、职责。根据授权批准控制的要求,明确集团公司及所属子公司、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范围和相应的职责,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具体要求。对于重大的对外投资决策、筹资用资、贷款、资本支出,以及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资本经营、资产经营等重大事项,需经特别授权。对于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着眼于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和经济效益的审计。对于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重点放在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如果制度订得齐全,而实际又不执行,也是徒有虚名。 

4、要加强考核,兑现奖惩,严格实行内部会计监督。 

在考核中,要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发展速度指标和运行质量指标相结合,以运行质量指标为主;非经济指标与经济指标相结合,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避免因发生重大失误而使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因为即使实行奖惩对应的控制制度和风险抵押承包方式,实际上个人也难以承担重大损失)。在兑现奖励时,要留出风险留抵金,待任期终结审计确认绩效后,才能予以全部兑现。还要建立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和管理审计制度,及时释放风险,防止问题累积。

篇10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程序

(一)审前准备

市级供电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对象是所属二级单位(县供电局、专业管理所或相关多经企业)的正职。根据市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令书》和《关于对部分中层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的通知》精神,进行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成立审计组,选派审计人员,确定审计任务,听取被审单位离任领导任职期内的工作自述,查阅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其附属经济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业务范围、经营管理、内控制度、财务收支及人员情况、离任时的财务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审计切入点,确定审计分工和完成审计目标的具体日程。

(二)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中,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采用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同时作好审计记录,写好审计工作底稿,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财务收支、资产质量和有关经营活动、重大经营决策以及经营绩效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情况。

(三)审计终结

审计终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审计报告,在界定企业负责人工作业绩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时,针对不同职责范围的审计对象选择适当的审计内容和考核指标。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和核算特点,对县级电力局和城区局级主要领导考核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售电量、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内部利润总额、售电均价、电费回收率、资金上解率、综合线损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独立核算的多经企业考核企业领导任期内各年年末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增减变化情况、各年产值、成本、利润指标完成情况、职工人年均收入情况、税费上缴及企业所得税减免情况、普通股股利分配情况、资产保值增值和管理情况等;对报账制核算的专业管理所考核其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主要工作业绩从财务资产管理、供用电管理基础工作、营销管理、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及执行情况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认定。离任审计完成后,要做好审计档案归档保管工作。

二、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

1.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我国干部管理的需要而开展的,已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立项到审计评价都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强化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日益受到电网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市电力公司分别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和审计业务指南,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上级领导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经济责任实施中,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均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签发和提出意见,并将审计报告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领导的支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利用核对、比较、详查或抽查及内部控制制度查验等审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业绩指标采取纵横对比法,对重大经营决策和特定问题做出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建议。离任者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明确了其在任的经济责任。继任者明确工作思路,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上级领导和继任者借助审计力量,全面了解单位的真实情况,进一步规避和控制风险,确定其经营决策。

(二)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出“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它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审计证据具有相关性、充分性、可靠性的特点。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被审计事项密切相关;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审计证据的证明力,而且关系到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是保证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

证据的类型取决于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包括内控制度、重大经营决策、财务收支、绩效、工程管理、营销审计等,需要获取多方面的证据。其中:财务审计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取证目标是证实会计报表所作的各项认定;绩效审计是在传统的财务支出审计的基础上,从企业支出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效果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取证目标则是各项经营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等的实现情况;电力营销审计是对电网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即电力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效果的审计。其取证要关注电量、电费、线损数据来源真实性、电价政策执行的正确性、电费回收的及时性,回收率指标完成的真实性、电费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和账务管理的合规性、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线损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及其执行效果;工程管理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立项、建设过程、工程(预)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各环节的审计取证等等。

(三)审计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在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的综合评价。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省、市电力公司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要求,供电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评价。审计评价的方法是:以市级电网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确定资产经营责任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采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任期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寻找本单位的差距。对取得的成绩和查证的问题进行审计界定,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等,传统审计对事不对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政策性强,且既对事又对人的复杂的审计方式。该审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经济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可能因为以前家底不清,造成对接任认定困难;二是离任者非常关注审计评价,成绩多本人感到满意,问题多离任者不肯接受,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

审计成果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决定等结论性文书和其他相关的审计成果资料。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和价值所在。

电网企业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创新,把审计结果转化为纪检、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的审计成果。同时与人力资源部、纪检监察部门统一安排,分工协作,建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对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明确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扩大内部审计影响力,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电网企业在干部选拔、加强干部廉政勤政建设、完善防范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强,且实行的时间不长,在审计内容、方法、程序、评价上还需逐步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感觉到,要在较短的审计时间内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一个较准确的定量、定性评价,难度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目前,市级供电企业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以财务和工程审计人员为主,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知识面要求高,客观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需要复合型人才。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必须熟悉会计业务及其风险控制,了解供电生产的特点、主要流程及营销管理知识,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运用,学会与企业不同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而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审计风险防范能力,把市级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干得更出色。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 7 号令,2004.

[2]张连华.内部审计实务精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篇1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但仍没有达到真正商业银行的要求,其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剥离至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后,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距巴塞尔协议要求相去甚远,风险隐患较大,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首要特征。这些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十分复杂,特别是当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银行对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项目盲目贷款,又很可能新增大量的不良贷款,化解银行风险压力巨大,任务艰巨。(二)经营的高风险和盈利能力低的特点,致使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资本充足率离巴塞尔协议规定还有一定差距,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三)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金融案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一些银行以高风险和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盲目热衷于扩张业务和高成本抢占市场份额,从根本上忽略了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成为犯罪分子窥视的焦点。(四)银行风险出现新转化,体现在:(1)信贷资金被大量用于财政性支出,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2)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等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增长快,信贷的分散风险向集中风险转化;(3)抵债资产逐年增加,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骗取银行贷款,信贷的即期风险向其他资产的远期风险转化等等。

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内审质量控制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障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虽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向实质性进展仍显缓慢。

(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观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急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制衡目前还不够完善,内控的权威性不足,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由经营层主导,内控优先的原则在一些业务领域没有充分体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四)风险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尤其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不够,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

(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比较落后。

(六)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许多问题暴露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三、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内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当前,建立公司治理结构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①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②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③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④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⑤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2)完善内控机制,保障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首先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起。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有效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要加强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理顺业务内部控制程序,完善岗位授权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

(二)坚持“以人为本”,倾力打造高素质的内审人员队伍,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是万物之灵,是一切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内审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内审人员素质的优劣,也是保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多数内审人员专业技能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程序审计、网络信息审计涉足甚少;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国际内审准则、内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要将审计范围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必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知识,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即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必须熟悉商业银行各专业方面的知识,增强宏观意识;第三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发展情况,依据有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原理、原则,实施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通过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高层次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强化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内审工作也是一种服务,而且是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要摆正位置,清楚自己是单位的一员,不能凌驾于单位利益之上,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服务是内部审计的活力所在,对审计的事项要进行全面了解,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部分有重点地、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运营秩序发挥作用。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是指对单位运营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部分,它包括各个控制点和所有风险的防范,促使单位的活动沿着健康和增加价值的方向运行。服务的多角度主要是指作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全局观和整体感,从实际出发,有时还需采取换位思考的办法,假设自己履行某项工作职责,应如何去完成,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整改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应该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与服务的作用。

篇12

很多文章提到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其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是内部审计的职能、职责和广泛的工作内容,需要有专门机构来完成它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审计的独立性,决定内部审计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决策层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可以按照制度规定独立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可以不受干扰地独立、客观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可以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可以对有关问题向决策层提出意见建议,并对落实情况追踪检查。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有在财会部门设置的,有在纪检监察部门设置的,也有在其他职能部门设置的,情况较为复杂。

有些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部门放在一起,难以对校本级财务做到监督检查,也不可能如实向上级报告自己的不足或违规之处。如果监督检查所属部门,由于下属单位执行的财务制度和要求,一般是按照学校财务部门的规定与要求去做的,即使存在不合理、不合法,或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也难以正确履行审计职能。

还有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在一起,则是把性质不同的两种工作职能混为一谈。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高校内部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是以增加价值与提高单位运行效率,帮助单位实现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纪检监察部门是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方面而进行的监督和检查,是以规范人的行为为目的。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由谁监督。

其实,既然是内部机构,那就与单位内部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部审计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因此,能独立设置当然更好,如果不能,其实放在哪个部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其机构能否发挥作用,看其职能能否发挥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审计需要: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要懂得计算技术与数理统计上的对比分析等专业方法;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要对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有识别能力;要能评估发生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大小;要能提出好的建议,避免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最小。开展采购比价审计、工程决算审计,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懂经营、会管理、善分析、能预测,具有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评估水平。

目前,一些高校在审计人员的配置问题上很随意。有的单位把内部审计工作由某个财会人员来兼职,或由监察人员来兼职,或由某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来兼职,或随便抽调几个人组成审计机构,这样做不但不能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也影响其本职工作,两项工作都做不好。所以,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和职责,不但需要懂财会的专家,也需要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的专家,并且应是专职的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才能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内部审计职权定位问题

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职权有三点之说,也有两点之说,目前比较集中意见是监督和评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也都把职权定位为这两点。根据规定,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其职权范围除硬性规定以外,还有机动一条,就是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由职权范围最后一条可以看出,审计职权范围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职权范围和审计效果是一对矛盾,审计范围大,效果可能就会减弱,这是由内部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力的有限性决定的。规定中主要是对高校财务收支、不同形态的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的审计。主要针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审计。就高校而言,审计职责应该前伸。对财务预算管理,应该从预算的制定开始就要严格审计,高校的预算执行一般问题不大,关键在预算的开始,一些不合理的东西都是从预算就开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也要在决策之初进行审计。但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抓住重点;二是与财务职能严格区分开来。

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的职能部门,有着其他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内审部门既可以参与改革措施的制定,又可以监控改革措施的执行,并能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提出完善改革措施的建议,避免改革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提高内部审计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刚性体制,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从国家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并从体制上使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强化重视,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创造条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人员结构,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要配强配齐审计人员,要使审计人员有与其他部门同等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要加强审计工作规划的制订和审计人员梯队的建设,使审计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选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审计工作要从重点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选准突破口,先点后面,以点带面,最后达到面面俱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实现审计工作最优化。同时要拓展内部审计领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整体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篇13

关键词 高校内审 必要性 可行性 思路

一、高等学校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和各种创收逐年增长,多种形式的集资办学、社会办学发展很快,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与此相联系,独立核算的校办产业数量、规模急剧增长;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由于办学、培训、咨询以及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项目增多,收费项目越来越多,经济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鉴证。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和增强自我约束机制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组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程度,是其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因此任何单位的管理决策层都应十分关注和解决好这一根本性问题。据调查了解,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和部门忙于日常事务,对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的业务工作开展起来了,但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和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有些管理制度虽已颁布实施,但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对违规事项的处罚力度不足等。

(三)强化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需要

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投资额在高校可控制资金数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强化基建投资审计刻不容缓,高校内审责无旁贷。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断努力,可望有效地遏制基建投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并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实现上述审计目的,结合基建投资管理的特点,此项审计应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首先,内审机构应提前介入,参与项目决策与评估,对其中不合规的程序及机制提出规范化要求,并重点做好对工程预算的审核,坚决剔除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其次,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应实行定期或不定期预审,监督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拨款的一致性,与其他有关部门配合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最后,全面审查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重点审查有无虚列项目、乱套定额、高拨材价以多计工程量等问题,对于不合格工程,坚决不予结算和办理验收手续。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的需要

建立人力资源的基础就是要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这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水平、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最有效的措施。高校内审计机构应当根据高校审计工作的审计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教育,熟悉我国有关方针政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明察秋毫,并提出改进建议。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综合业务素质,变“财务型审计”为“知识型”、“决策咨询性、管理型”多功能复合型审计人才,从而提高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一)政府职能转换使内部审计加强成为可能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将越来越少,加上事业单位的脱钩,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事项将越来越少,但教育部门因为管理部门多,肩负着大量教育资金的管理任务,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较大,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新形势发展呼唤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以来,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愈来愈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正常性工作外,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越来越宽,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审计、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审计、高校合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分设的审计鉴证及管理审计等;三是审计工作的定位点不仅仅是查错防弊,重要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求个体素质优良,而且要求群体素质优化,形成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审计队伍,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表达能力。

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了。

三、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水平,不断创新,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样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首要任务是使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的改变,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创造条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应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提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要保证,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人员结构,为进一步开拓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开展比较晚,又是一项经常性的监督工作,有些领导和经济管理人员对其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因此通过内审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需要领导扶一把。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内审部门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要倍加关注,对审计的组织、人员的调配予以大力支持,对重大问题的定性与处理亲自过问,对审计报告认真批阅,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具体要求,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2.摆正位置,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要获得发展,关键取决于它通过监督、控制,为提高高校经济效益服务的能力。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选准内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帮助高校内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应定位于为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选择那些领导关心、教职工迫切希望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内部审计只有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真正帮助领导解决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为更好地为高校经济健康发展服务,高校内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坚持全面审计就是消除盲区,全面履行审计职能;突出重点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要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在全面审计基础上把主要力量放在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

3.拓展审计领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整体水平。随着《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是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障,对加强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抓起。要通过充分的审前准备使审计方案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克服盲目性;依法审计、依法处理,保证审计工作行为规范、合法,克服随意性,防范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还要将事后审计关口逐步向事中事前转移,才能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和服务的统一。再者,内部审计还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高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大额货物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管理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各类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审计效果的最大化。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认真分析,搞好审计调查,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为领导决策服务,促进各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促进高校内审的创新。在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审计的具体工作是由审计人员完成的,所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即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敬业精神、神圣的责任感以及自觉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及人员较少的现状,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改变用人机制,选派相应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2)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快速熟练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其审查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3)开展高校间联审、互审工作,一方面可以克服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内审力量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通过互相学习,可以起到增强业务能力的作用。

在内审人员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要勇于发挥内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对新的审计业务挑战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新业务或特殊情况时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内部审计紧跟时代的步伐与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凤旭.浅析高校审计的质量.山东煤炭科技.2004(3).

[2]高云.浅析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渤海大学学报.2004(5).

[3]王小芳,李曙光.高校内部审计探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