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评论

经济发展的评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7 16:00: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发展的评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评论

篇1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涉及的范围广,经济总量大,对市场经济的贡献突出,因此,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时间短,上升的空间和后劲很足,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如经济地位、政府干预、后续资金、经济规模、企业转型 、企业管理等诸方面的问题。其中,信用问题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民营经济的信用环境及其影响

应当说,信用问题并不仅是民营经济所面临的瓶颈,也是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的一种共同现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信用问题,成了我国经济“肌肤”上的一颗“恶性毒瘤”,严重危害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缺少国家政策、地方政府的扶持,该问题应值得各界更多的关注。

经济学范畴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民营经济涉及的信用主要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商业信用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赊销成本过高造成的阻碍生产与流通,限制市场规模的扩大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货款。这种拖欠现象全面延展,形成扩及几乎所有企业得拖欠债务链,即“三角债”。据统计,近年相互拖欠的应付未付资金总量约达3000亿元~4000亿元。这就使企业间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过高,即很难找到一个资信水平高、道德风险低的交易对象,致使交易对象只能限定在一个教小的区域内,造成市场交易困难,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利于其市场规模的扩展;企业资信的缺乏,造成银行产生巨额不良债权。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的同时,必然对银行也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且,同时发展起了故意把逃废银行债务作为掩盖经营失职、侵吞国家财产等意图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银行开户的62656家改制企业中,经金融债权机构认定的逃债企业就有32140家,逃废资金1851亿元,占贷款本息的31.96%。 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放贷条件趋严,造成“惜贷”现象。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策性支持,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而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间接融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是不现实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因信用瓶颈导致的资金、生产、销售、市场规模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健康、持续发展。以上问题可能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带来的不利后果,但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认真对待。

三、信用瓶颈的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模式(国家指令和压倒性优势的国有经济)决定了民营经济的信用问题不是一时出现的,也不会很容易地解决。但我们可以从信用问题所涉及的主体入手进行的分析,得出有实用价值的思路。

信用问题的出现,与各信用主体自身的原因不无干隙。民营经济的信用问题只涉及两个主体――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但包含着多重关系:货款关系、借贷关系、监管关系。而这些关系中,第一种关系属于合同法规范范畴,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金融法律规范范畴。根据民营经济中的信用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须从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监管机构自身及立法上寻求对策。在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观点:

1.进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破产立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企业破产法的起草,但并未将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主体纳入其中。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企业规模、制度化建设的差别很大,赢利能力也参差不齐。赢利能力差、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退出市场,一方面将节省金融机构的后续贷款,减少呆坏帐,使其更多资金流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现金融服务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进行民营企业(个人)破产法的立法,可完善市场淘汰机制,改善我国经济的信用状况,利于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8-03

一、引言

担保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据点、翘板和桥梁。担保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中国拥有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全国民营经济单位总数1000多万个,近年来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生产总值占大多数省份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但是,资金短缺、融资难一直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据调查,全国中小企业每年资金缺口达50多万亿元,而全国所有的专业担保机构年担保总规模也不足1万亿元,相差非常悬殊。银行对企业间的贷款互保变得越来越谨慎,这就为专业担保机构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国内担保机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根据广东担保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担保机构840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但是,国内担保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担保机构当前发展的“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二、担保机构目前发展“瓶颈”

近几年来,担保行业快速发展。虽然实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制度,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依旧存在。

1.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民营担保机构生存的整体环境。我国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不健全、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担保行业整体良好形象和行业应有作用的正常发挥。如担保公司在设定反担保措施时,对债务人的房地产、车辆、股权等作抵押登记时,发现债务人已经重复抵押了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对重复抵押做了禁止性规定,但对一些债务人和担保机构明知故犯的行为,却没有明文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抵押权的实现,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使担保机构在操作上遇到困难,担保风险相应增大,担保成本随之提高。

虽然2010年3月8日国家七部委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如资金条件、人员素质以及资本金运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各级政府部门操作和加强管理,也有助于杜绝个别担保机构的不规范现象,但担保机构存在的关联交易、地下金融等问题依然没能杜绝;管理部门不专一,有的省是由金融办管理、有的省是银监局或中小企业局管理,导致政策把握程度不一致,管控力度也不一致,对担保机构是管还是促的问题上看法也不一致。

2.银行的强势地位挤压担保机构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对于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和担保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采取风险按照2:8比例承担,担保费率按规定可以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5%。但在国内,担保机构要承担全部担保风险,而实际上担保机构却只能收取2%-3%的担保费。这使得担保机构自身经营风险大大提高而利润大大降低。这种高风险低利润的经营模式,迫使一些担保企业只能通过自有资金和保证金的非正常运作获取高额回报,以弥补经营中的低利润。这种做法不仅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带来了高风险,同时阻碍了担保机构的正常和健康的发展。

3.担保机构实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担保机构较小的规模限制了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个别担保机构一旦出现担保企业贷款逾期和代偿等情况,立即形成担保风险,加上担保资金规模过小,放大倍数不高,导致资金成本过高,影响到担保公司职能的正常发挥,制约了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现在一般担保资金只放大5倍,是担保机构与银行协议中5-10倍的底线,这也导致了担保资金过多闲置,增加了资金成本。从各省担保协会调查情况看,担保机构总体盈利能力弱,一半以上处于亏损边缘,总体运行相对困难。

担保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担保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并具有较大风险性,需要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担保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具备较强的金融、法律、管理、担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

三、担保机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在国会演说中讲到“金融缺口”,他指出,当企业需要的外援性资金少于25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50万英镑)时,很难获得融资。麦克米伦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问题遂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一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为中小企业疏通融资渠道方面有很多建树。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其合理的融资要求亦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融资环境基本上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健康的。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尽快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欧美各国普遍加强了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各国普遍采取的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以财政资金弥补社会存款保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公司财力和公信力之不足,以此减少储户、银行风险,保障社会安定,扩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鼓励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担保机构不可以吸收存款,财政支持资金有限。在担保管理办法没有正式出台的情况下,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各家银行普遍认可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办法是现实可行的,是快速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捷径。

2.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德国目前拥有3000多家银行,其中60%以上是总资产不超过5亿马克的中型银行,它们与中小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在拥有数家全世界最大银行的同时,还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小银行。本世纪初,总资产少于5亿美元的银行有80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2%;总资产少于一亿美元的53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61%。此外,美国还有一万多家信用社。美国数量庞大的小银行、信用社促进了所在地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可以提供贷款的银行(含信用社)600家。与美国银行(含信用社)近20000家、德国银行3400多家相比较,数量远远低于应有的正常水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几年政府一直重视中小企业信贷难题,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村镇银行等措施。据调查全国截至2011年末,已组建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但贷款余额仅3914.74亿元;新组建的村镇银行726家,由于设立条件“必须有金融机构参股”限制,不能大范围设立,而且已经设立的也是由参股的金融机构(银行)管控,但由于不允许吸收存款、由政府掌控等弊端,导致资金抽血现象越演越烈。

借鉴外国经验,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大力支持担保行业内的整合力度,培育龙头企业,选取已经经营多年、具有一定经验和经营记录的优秀担保企业,使其向中小银行方向发展,是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加快担保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经验教训看,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民营化或股份制是一种必然选择,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允许设立民营或股份制中小型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

3.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若让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向中小型银行方向发展,必须有一定政策和法律支持,最为重要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当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国家货币当局或有关政府部门在金融体系内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危机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代替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对存款人给予偿付。存款保险制度可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完全由一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提供的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是指以专门从事存款保险的机构为主、以中央银行为辅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特别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保护银行及整个经济体系,使它们不致遭受现实的、和可能发生的因银行体系崩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改进对银行监督的质量。

从国外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在本质上来说非常适合独立经营的、自负盈亏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不可否认,我国担保机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振兴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谌勇.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及其融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3),p28-30

2.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5),p129-133

3.高凌云,程敏,徐海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p94-97

4.王宛秋,尤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p37-40

5.Altman,E.I.,Marco,G.,Varetto,F..Corporate Distress Diagnosis: Comparisons Us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8, p505-529

6.YUK2SHEE CHAN, A. V. THAKOR. Collateral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with Moral Hazard and Private In2 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2 , No.4 , 1987, p345 - 363

7.A.W. A. BOOT, A. V. THAKOR, G. F. UDELL. Secured Lending Default Risk: Equilibrium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1, No. 4 , 1991, p458 - 471

8.ALLEN N.BERGER, G. F.UDELL.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68, No. 3, 1995, p351 -381

篇3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国尤其是维也纳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精神分析作为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理论和技术,正是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一、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和无意识组成,无意识现象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者指能够进入意识的经验,后者指不能或很难进入意识的经验,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望。心理各成份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意识居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扮演“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本能冲动进入意识;而潜意识则始终保持积极地活动,当“稽查者”放松戒备时,就通过伪装的方式窜入意识当中。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虽然不能被察觉,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因此,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特别是潜意识现象,研究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以及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个体的自我足够强大,就容易使人格的三个子系统之间保持平衡,人格就能够正常、顺利地发展,反之个体则会产生焦虑,容易导致神经症或人格异常等。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心理冲突、焦虑或挫折时,在无意识情况下所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方式,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退行、固着、否认、压抑、投射、认同、合理化及升华等。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均属于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但是,阿德勒不认同弗洛伊德对人性的以性冲动为主的欲力解释和以潜意识主导一切行为的观念,他的个体心理学主张:(1)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盲目的欲力冲动,人性具有一定的自主倾向,人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2)人在生活目标之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全求美的内在动力,即“追求卓越”,(3)人追求卓越的动力来源于“自卑与补偿”。(4)生活风格指个体约四、五岁时,在家庭环境、早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定的行为模式,此后几乎一生不变。(5)社会兴趣指个体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倾向,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个人潜能,早期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形成成熟的社会兴趣的关键因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健康的主要标准,其水平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意义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古典精神分析转向新精神分析的中介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强调心理能量的本质,阿德勒强调心理能量的权利本质,二者都可归为荣格的心理能量动力学,即分析心理学,其核心理论是人格整体论。荣格认为人格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三个层面构成,意识居于人格结构的最顶层,能够被人所觉知,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及情感组成。个体潜意识居于第二层,是比自我作用更大的潜意识的表层部分,主要由具有情绪色彩的情结所构成。集体潜意识居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种族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主要内容为本能和原型。荣格将两种人格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和四种人格功能类型(感觉型、直觉型、思维型和情感型)组合起来,提出八种性格类型。他认为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过程,个体的人格发展在30岁以后的成年期臻于成熟。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论,扩大了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建立了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开创了心理类型学和字词联想测验,这些对心理学、精神病学、宗教、历史、艺术和文学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四、新精神分析学派

1929-1933年间,经济危机以及二战的残酷现实促使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但这时患者的病因已主要不是性压抑,而是经济原因和文化背景所致,因此,当时从西欧移居到美国的一些精神病专家修改甚至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把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推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弗罗姆、埃里克森等。霍妮提出基本焦虑论,她认为神经症起源于儿童期异常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充满焦虑情绪的家庭环境。沙利文提出人际关系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格从来不能与复杂的人际关系相隔绝,人们生活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并成为他自己”。卡丁纳非常关注“原始文化”和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提出了文化论,把新精神分析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以文化相对论和人类学来解释个体人格的形成。弗罗姆认为,现代民主使人们获得了自由感,但是在人们意识到自己个体性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很多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痛苦地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人们对这种无能为力通过两种方式来反应:要么逃出自由,要么崇尚“积极的自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控制外部环境,人格在一生中都在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不信任(婴儿期)、自主-羞怯(学步期)、主动-内疚(儿童早期)、勤奋-自卑(小学期)、自我认同-角色混乱(青少年期)、亲密-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停滞(成年期)、自我完善-绝望(老年期)。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在理论侧度及具体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却存在着共同点:(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作用;(2)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巨大影响;(3)强调个体的自尊心和乐观主义态度;(4)强调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五、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具有一定的非理性主义、心理主义以及神秘主义倾向,但是它仍然具有巨大的贡献:(1)精神分析开创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弗洛伊德冲破理性主义的传统束缚,强调非理性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为潜意识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开辟了道路;新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研究提出了新视角,开拓出新领域,加深了研究层面。(2)精神分析开创了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新领域。传统心理学的探索方式是由外向内,而精神分析则是由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的研究。(3)精神分析促进了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古典精神分析隶属于本我心理学范畴,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则把主要目光指向自我心理学,当代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权威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基础上,把自我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为毕生发展心理学。(4)精神分析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基础。传统医学模式赋予患者绝对客体的角色,主要依靠躯体治疗的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创伤”,主张用精神分析法来挖掘被病人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新精神分析学者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把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技术。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叶浩生.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租赁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加快发展租赁服务业,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的方式、技术、文化、信誉等,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租赁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租赁,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给付租金的行为。租赁转移的是物的使用权能和收益权能。租赁物是商品,租赁行为实质是商品交换行为。融资租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租赁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具有金融性,实际上是一种资金融通行为。由此,现代租赁业已经由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资本流通领域。2000年我国就将租赁业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贸易与金融相结合。出租人不仅进行物品的租借而且提供资本融通的金融服务。第二,经营范围广泛。从日常生活消费品到工业生产设备皆可跨行业跨地区开展服务。第三,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由贸易促销、金融理财到资产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自如盘活闲置资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我国租赁服务业以“客户满意”为基准,通过融资租赁、房屋租赁、汽车租赁等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由于体制转轨、法制建设滞后、政策支持乏力、企业信誉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租赁服务业遭遇发展瓶颈。

融资租赁政策支持乏力,发展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潜力等共同构筑起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良好需求环境。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融资租赁业务停滞不前,相关企业面临停、关、倒闭,我国融资租赁遭遇行业发展短板。

第一,筹资渠道狭窄,发展规模较小。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其筹资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公司股本和银行借款。由于少数融资租赁公司沦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以及行业面临巨额欠租的压力而信誉下降,使得银行对整个融资租赁行业颇多疑虑,导致借款渠道受阻,融资租赁公司几乎面临资金断流的窘境。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受到相当严格的额度控制,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也难以从市场上自主筹集到资金。由此,融资租赁公司备有的资金量远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资金严重不足,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极小,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规模。

第二,政策支持乏力,社会认知度较低。税收政策不统一,税收负担较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其主要是围绕流转税尤其是营业税进行的,没有体现投资税收减免及加速折旧扣除方面的优惠。可见,租赁资产折旧制度尚不合理,尚未采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加速折旧和税前还租。从监管政策来看,我国的监管模式为多头监管,容易诱发融资租赁公司产生严重的不平等竞争。目前,我国尚未进行融资租赁立法,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理指导,致使租赁公司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行合同法虽将融资租赁合同列入其中,但是内容非常笼统、单调。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及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于融资租赁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认识仅是为了引进外资或是金融而已。

房屋租赁管理体制不健全,诚信缺失。大力拓展房屋租赁市场,是提升广大民众居住生活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但从整体来看,房屋租赁市场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等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房屋租赁的市场发展短板。

第一,租赁市场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除了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还涉及到承租人的户籍管理、计生管理、治安管理。就当前的租赁管理体制而言,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管理体制。中介服务层次较低,缺少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中介机构。我国房屋租赁登记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偏差,登记机关只能被动地等待当事人主动来履行义务,导致备案率低,缺乏后续跟踪管理。

第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房屋租赁服务业发展历时较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完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提供法律咨询、评估、通过银行收付租金等多样化的高端服务。中介服务在房屋租赁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市场发展较为薄弱,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须通过中介服务来达成交易。然而,各大城市的房屋租赁服务机构,数量庞大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诚信是房屋租赁服务的大问题,无论是传统中介、“房屋银行”还是网络租赁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问题。

汽车租赁法制建设滞后,发展缓慢。我国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潜力良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制建设滞后,汽车租赁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法制建设滞后,行业定位尚须明确。我国法制建设和相关政策出台的滞后,影响了汽车租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有些部门仅参照《汽车租赁暂行管理规定》进行管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电子监控设备逐渐普及,经常出现合法营运车辆被查扣罚款。“电子警察”的特点是非现场处理,交通违法信息往往滞后反馈,真实受罚者往往错位。同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法院一般以首先维护受害者利益进行调解,如果直接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责任,就会判决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则显失公平。此外,行业定位是关系到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有关部门认为租赁车辆属于营运车,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管理。如此一来,租赁车辆要交运管费、养路费,按企业用车标准投入较高的保险费,明显加重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负担。

第二,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大经营风险。信用体系不健全是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短板之一。骗租现象普遍存在,成为汽车租赁企业最棘手的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体制的保护,业内谈“骗租”色变。案件发生后,汽车租赁企业往往遭遇两大难题:一是申报立案难。如果骗车人身份证件真实,公安部门则视作租赁合同纠纷而不予受理。而没有公安部门的立案证明,车辆不能报停,致使相关费用还得继续提交。二是请求返还难。一些寄卖行或收购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善意取得”,对于前去请求返还车辆的所有人,往往不予理睬或是提出拿钱来赎。可见,骗租加大了汽车租赁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小企业因骗租而濒临破产。

突破租赁服务业发展瓶颈的应对策略

为了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业,突破制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以促进我国租赁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笔者以为应采取并落实以下应对策略:

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租赁服务业是集金融、贸易、财务、税收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尽快出台促进租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完善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健全租赁物的登记制度,为租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采取特殊的财政融资制度,支持银行用低息贷款的形式向租赁公司融资,缓解租赁企业目前存在的瓶颈性资金制约;司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使租赁业在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得以发展;金融部门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规范融资租赁市场。此外,各部门及媒体要加大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租赁服务业的认知度,深入解析融资租赁的魅力所在。

健全管理体制,引导中介诚信经营。将涉及房屋租赁的房管、财政、税务、公安、城管、计生等有关部门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房屋租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对涉及房屋租赁的纳税、治安、流动人口备案等提供办公自动化服务。同时,政府设立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形成常设机构,建立房屋租赁管理的长效机制。在街道、镇辖区范围内建立房屋租赁服务中心,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这样,就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房屋租赁管理体制新格局。此外,大力加强市场引导和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完备的行业准则,取缔不良中介,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引导中介行业的道德自律和诚信经营。

篇5

二、河南省区域社会发展指标分析和评价

社会发展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建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让全体公民都有机会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该系统选取了7个指标,即H1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元),H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H3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数(人),H4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亿元),H5科技人员数,H6每千人口医生数(人),H7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张)。对人口发展的7个具体指标数据运用Eviews6.5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果:第一个成分H1占总方差的61.67%,第二个成分H2占总方差的18.64%,第三个主成分H3占总方差的11.52%,前三个成分占总方差的91.83%。因此从原有的7个指标中选出3个主成分H1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H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H3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数。接下来继续对已经选出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直接用贡献率作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指数E3。社会发展比较好的是郑州市、洛阳市,比较落后的是信阳市和周口市,和实际发展现状基本相符。

三、综合指数分析和评价

本文在对18个地市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分析结果基础之上,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综合评价指数E。我们认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三方面都很重要,综合评价指数E可以建立如下公式:可以看出,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发展最好的是郑州市,其次是洛阳市;发展比较落后的是信阳市和鹤壁市,和目前我省区域发展的现状基本相符。由于指标的取得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分析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河南区域发展的不协调。

四、启示与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发展存在差距,呈现出不协调现状,应根据具体省情,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差距。现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目前,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还要取决于这个城市是否融入了“经济区域”的体系之中。要对我省进行适宜的区域规划,有利于减少盲目短期思想,实现长期全省的协调发展。要学习国外、省外先进的规划思想和思路,根据河南省具置、环境和发展现状,建立相应的城市群、城市联盟,制订区域协调法,协调职能和法律的规范化。制订适宜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区域财政政策、区域人口政策、区域环境政策等等,缩小差距,不能让差距日益增大。制订区域型空间规划,根据当地经济、人口、社会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发展地区特产和产业。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还要积极培养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景区,使我省各地市第三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

2.整合全球资源以利于河南区域发展河南是全国的粮仓之一,农业发展有基础,工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发达,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基础,从农业切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可以从黄河文化切入,发展创意产业。既可以分城市发展,也可以分南北两个方向发展,整合各地市特色,引入省外甚至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结合国家政策合理有效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趋势,体现各地市特色、优势。

篇6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95-02

1 企业简介

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座落在长白山西脉端,位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西部的红透山镇,总占地面积33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前身为清原金铜矿,始建于1937年。2006年7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抚顺红透山铜矿并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是以生产粗铜、硫酸、铜精矿、锌精矿、硫精矿为主要产品的集采矿、选矿、冶炼为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矿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山企业。公司主产品生产能力为:铜精矿含量8000吨/年;锌精矿含量1万吨/年;硫精矿标量20万吨/年;粗铜含量1.5万吨/年;硫酸实物量6.3万吨/年;金300公斤;银27吨。同时,本企业还具备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工程建筑,工程运输、水泥建材等生产能力。

2 2009年,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下面临的难点问题

2008年10月份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给我公司造成了严重影响,经我公司财务部门测算,2009年我公司将亏损1亿元。我公司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1)原料不足。①受地质条件限制,采矿数量、质量双下降。②铜原料采购数量不能满足冶炼生产的需要。

由于有色产品价格变化快、波动大,铜精矿进口加工费大幅下降,铜精矿生产厂家减产、停产,惜销、减销,直接影响我公司铜精矿的采购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主动控制采购价格,调整采购批量。

因自产和外购原料供应均不足,我公司冶炼厂于3月份被迫进行停产检修1个月,导致我公司产品产量目标无法实现。

(2)产品生产单位成本居高不下。

(3)生产技术指标同比降低。

(4)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回款数量大幅减少。

(5)辅助生产单位亏损增加。

3 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全面开展“增产增收、节支降耗、挖潜增效”活动

3.1 加强各项管理,为公司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1)深入挖掘生产潜力,向稳产增产要效益;

(2)不断优化生产配置,向提高生产效率要效益;

(3)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向提高产品质量要效益;

(4)严格工艺技术操作,向提高产品收率要效益;

(5)切实搞好立项攻关,向科技创新要效益;

(6)创新销售方式,向市场营销要效益。

3.2 节支降耗,降低成本,为公司减少非必要支出

(1)强化预算控制,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

(2)加强财务管理,向降低各项费用和压缩非生产开支要效益;

(3)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向降低采购成本要效益;

(4)严格控制物资消耗,向降低物耗要效益;

(5)加强能源管理,向降低能源成本要效益;

(6)压缩投资规模、向减少投资要效益;

(7)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向降低用工成本要效益。

4 众志成城、努力拼搏,创造利润5000万元的辉煌成绩

4.1 生产管理不断优化,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优化采矿、选矿和冶炼生产过程的要素配置,优化生产作业方式,优化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的运行方式,优化各种设备、机组、机台的运转方式,强化对外购原料的采样和验收管理,强化对重点生产技术指标的考核,有效的促进了生产运行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生产技术指标的完成和生产效益的挖掘与增长。其中:铜理论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0.23个百分点,增加效益73.7万元;锌理论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3.94个百分点,增加效益401.7万元;硫理论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2.8个百分点,增加效益121.3万元;金总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7.33个百分点,增加效益396万元;银总回收率实际比计划提高12.74个百分点,增加效益746.6万元;

4.2 工艺技术管理能力提升,提高了工艺技术指标收益

通过加强对采矿、选矿、冶炼生产的工艺技术管理,突出加强对采矿贫化率、损失率的管理,使采矿、选矿、冶炼等生产技术指标有一定提高。

铜精矿品位完成20.678%,比计划的20.5%提高0.17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20.606%提高0.072个百分点;锌精矿品位完成49.215%,比计划的48%提高1.215个百分点;铜实际回收率完成91.54%,比计划的91.5%提高0.04个百分点;锌实际回收率完成76.37%,比计划的71.5%提高4.87个百分点。

4.3 财务预算和成本管理得以强化,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

2009年1月5日,以文件形式下达了各单位目标费用第一套指标(本年考核费用总额为36712万元,比财务预算37462万元下降750万元,降幅率为2%),指标下达后,我们跟踪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全年成本费用总额与财务预算比下降2799万元;与考核指标比降低1285万元,在抵御经济危机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4.4 立项攻关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了生产经营管理的加强和企业效益的增加

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公司造成严重的资金计划不足,为弥补年计划资金缺口1.8亿元的严重情况,公司千方百计想办法、定措施,决心从挖掘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潜力入手,实现公司2009年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2009年1月12日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挖潜增效攻关立项活动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挖潜增效攻关立项工作,确保实现年初制定的挖潜目标,同时又于8月30日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攻坚克难降本增效攻关活动和下达年度目标成本费用指标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公司挖潜增效的工作目标。

2009年,全公司共收到申报立项项目207项,经验收认定已经完成项目149项,实现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为公司完成全年生产经营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

4.5 物资消耗、能源消耗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成效显著,降低了物耗、能耗和采购成本

通过严格物资计划的审批,加强对物资消耗的管理,并深入生产实际强化对物资领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和考核,有效地控制了物耗成本。物耗年计划9,552万元,实际消耗8,488万元,降低1,064万元;比08年的9,156万元降低668万元。

篇7

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1.1 创新性与知识性集中相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改进了生产工艺流程,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效率。而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从业资格,尤其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

 

1.2 高技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从产业角度分析,高技术性和科学性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价值贡献方面分析,高技术、科技价值在其提供的价值服务中占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服务增值服务,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

 

1.3 专业性与服务性相统一

 

当科技服务业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客户时,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服务产品更具备深度、个性、高水平与高质量的特点,占据有利市场。

 

2 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瓶颈(SWOT分析)

 

滨州立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主战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显著战略位置。由此可从优势(S)、劣势(W)、机会(O)以及威胁(T)四个方面来分析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见,劣势(W)与威胁(T)即是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2.1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分析(PEST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P)

 

2012年以来,滨州市政府提出了“实现六个翻番,再造一个新滨州”,推进“两区一圈”建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滨州市新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大力增加对工商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有效的经济政策,旨在招商引资,着重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1.2 经济环境分析(E)

 

滨州经济资源丰富,无棣、沾化两县盐碱荒地达260余万亩,拥有海岸线240 km,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地热资源,石油总储量6亿t,天然气总储量164亿m3,宜盐面积144万亩,原盐生产能力500万t。黄河贯穿东西94 km,小清河、徒骇河等10多条河流穿境入海,年引黄河水13亿m3,年调蓄水能力近20亿m3。滨州是山东原棉、粮食、蔬菜、水果、肉禽、水产、林产的主产地之一。邹平鹤伴山、博兴麻大湖、无棣碣石山、沿海湿地、贝壳堤岛、滩涂等,不仅直接有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而其他产业发展又促进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S)

 

滨州的人文资源丰富,文化的传承年代久远。惠民孙子文化、博兴董永故里等人文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深具黄河文化特色的老粗布、剪纸、泥人等民间工艺品广受社会各界喜爱,胡集书会、吕艺吕剧、渤海大鼓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成为促进滨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4 技术环境分析(T)

 

滨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约30万,具有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数约50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滨州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从业技术人员。同时,滨州在互联网建设普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计算机更新速度提高,从而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2.1 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比重偏低

 

2014年,服务业完成投资685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比第二产业高0.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6.2%,较上半年提高2.4%。但是在各行业中,滨州服务业同比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而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更少。

 

2.2.2 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支持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尚有差距。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仅占第二产业的70%左右,增速虽然高于第二产业十几个百分点,但是基数低了100多个亿,投入偏低致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从而使科技服务业的产业活力不足,行业竞争力不足以及整体实力也明显不足。

 

2.2.3 科技服务业的专业程度不高

 

滨州市的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在人才吸引方面力量不足。人才总量不足,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不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服务能力弱、服务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社会认可度也相对较低。

 

2.3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2.3.1 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法规保障缺乏

 

在滨州科技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从法律角度分析,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其发展,也没有确切表明科技服务业所处的法律地位,在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和法律事务的处理上依然沿用关于服务业的相关条例,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从政策方面分析,滨州市虽然出台了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政策,但具体政策的实施细则依旧不够完善,具体实施环节尚待改进。

 

2.3.2 科技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偏高

 

从内部视角分析,滨州科技服务业的设置相对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模化的组织体系,没有形成与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相匹配的特色科技服务体系,导致市场的竞争压力偏高,各个企业相互竞争、互相牵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增长。从外部视角分析,滨州市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鼓励招商引资,使滨州市由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3 实现滨州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争取政策支持

 

滨州在城市战略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寻找突破旧有发展模式的具体路径,始终以“科技立市”为核心理念,构建科技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降低准入资格,提供鼓励措施,竭力促使关系科技服务业重大发展的项目有新突破,做好项目对接,争取资金支持、财政项目支持。在降低税收方面,对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行一定的减免和优惠。

 

3.2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针对传统的金融体系、运作方式、市场条件、管理体制以及业务开展方式和相关金融政策等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改革,通过采取对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利于突破创新,改进旧的计划方案,变革固有的管理方式,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促进科技服务业的长足发展。

 

3.3 培育优化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 平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篇8

“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狭义上讲,即社区的一线人员,好的全科医生,有经验的护士。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师,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全科医生应具备综合性的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执着的科学精神。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使您疾病得到最有效的处理,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患者在治疗上的准确度,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全科医生对社区人群可以组织专家会诊,协调转诊,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也可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加强对体弱多病的群体(如:老人,小孩)的护理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极大的加强了社区群众的健康防范意识。那么担负以上重任的社区医院医师是怎样的一些人呢?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学历构成[1],见表1。

而在200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卫生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我们可以看到[2]:25~34岁的执业医师占26.1%,35~44岁的占22.1%,45~54岁的占42.4%,按工作年限来分10~19年的执业医师占17.4%,20~29年的占40.4%,从学历上来分占40.4%的为大专毕业,中专毕业的仍可占到36.9%,按专业技术资格分初级职称占55.6%。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中,低学历,低职称,老年医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显然跟不上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尽管由省市卫生系统组织的对社区医师的免费培训紧锣密鼓的开展,但要想把一批年富力强,经验充足的医师放到社区就不像培训工作那样简单了。

硬件、设备问题:①硬件设施:它包括社区卫生机构的用房,一般检查设备。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254.76m2>/sup>;按照一级医院的基本设备设置标准所列出的19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6.24种设备;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所列出的14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9.66种设备。有31.6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编制床位;设置观察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个机构有观察床位4.64张。②在基本设备方面: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关的设备配置情况较为理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问题尚未解决[3],笔者调查了济南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为租赁用房,为了避免高额租金许多社区选在偏僻的位置,而位置较好的社区医院则被高昂的房屋租金弄得不堪重负。

资金投入:政府决心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社区机构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社区卫生的医疗收入中治疗费占很小的比例,所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以来,社区机构的自营收入就非常少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非盈利机构,无论从房租,水电,特别是人员工资都只能靠政府财政支持。然而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现行的财政体制无法准确对初级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贴。在市场力量主宰医疗服务的同时,政府投入医疗服务的资源十分有限。虽然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绝对数上增长,但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从1993年6.07%下降到2002年的4.12%,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有所上升,达到了4.53%。

讨 论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人员学历低,专业水平低,可以派高学历,水平高的医学人员到社区,各方面资金不足就尽量加大投入,然而真正搞好社区卫生建设,做到让百姓“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却远远不能仅用以上两种方法解决。在美国,学生经过4年大学教育,毕业后再报考医学院校。完成4年本科医学学业拿到医学学士学位后,选择家庭医学作为专业方向的医学毕业生,要向举办家庭医生(即其他国家的全科医生)培训项目的医院提出申请,经过竞争和遴选,进入家庭医学住院医生培训项目。训练时间为3年,前两年主要在大医院或社区医院培训,但每周至少2~3个半天到社区诊所实习;第3年主要在社区诊所培训。住院医生每年必须参加由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命题、组织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进入下一阶段培训。3年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由该委员会统一组织的综合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家庭医生资格证书。此外,美国家庭医生每6年必须参加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组织的家庭医生资格再认证,这种再认证与全科医学的继续教育相联系,要求医生每6年必须获得CME(继续医学教育)300学分,合格者方能再注册执业。如此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才能真正提高社区医生的整体水平,任何流于形式的短期学习或培训在社区工作中是无法应付各科疾病诊断处理的。显然,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航,陈琦,李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42.

篇9

摘 要:现代平面设计作为现代视角语言,它的语境是丰富、广泛的,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视觉艺术形象,是传统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态,其类型种类繁多,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脉络.本文从我国民间美术的特点出发,讨论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语境中的应用.

关键词 :平面设计;民间美术;艺术;质朴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6-02

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是原始艺术的延伸与扩展,它以一种质朴、纯美的乡土气息受到人们的喜爱,在长期的发展、延伸过程中与地域民俗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民族审美意识、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1].平面设计是二维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它作为现代视角传达的重要表现形式,把色彩、文字、图形等多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传递某种视角信息,表达某种功能.民间美术元素丰富多彩,一直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图式来源和创作灵感,是现代平面设计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

1 空间上的现代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是各种元素组合的力场,是人们看到平面设计作品感受的心理空间[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审美观念的转变,对平面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二维的表现形式到现在从三维的角度设计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著名现代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他的作品是用图与背景的关系描述多维的世界,把各种各样的元素有次序的组合在一起,传递某种视觉信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要求的.

虽然现代平面设计风格多彩多样,制作和表现手段也由电脑取代手工,但是平面设计不只是单独地从形式的角度进行创作,它更需要在空间和多维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传达新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就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内涵应具有传统性和民族感,因此传统民间美术往往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切入点与灵感之源.

中国古代阴阳、正负的观念与民间美术的空间概念密切相连,民间美术中的民间绘画、版画、雕刻和剪纸都有打破时空局限的形象转换、突破常规透视变化的主观意象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现代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给更为灵活多变的视觉元素.虽然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属于不同的视觉语言体系,但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沟通,如何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研究民间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与互补,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中许多经过长期积淀、约定俗成的图案纹饰,如:龙凤、祥云、钱纹、盘长等吉祥符号,把这些纹饰根据需要经过提取、改造,巧妙的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即富有原有意愿和创新意味的视觉形象.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有许多都采用了民间美术的元素,例如:1998年世界杯的宣传海报中就有蓝印花布这种民间艺术元素.这是民间美术元素直接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当然也有民间美术符号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现代平面设计某些作品中的图案是用锯齿形的方式表现的,而锯齿形是民间剪纸的特有造型,民间剪纸的造型大多夸张、活泼和简练,这种民间剪纸的特征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给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民间美术元素无论是直接、间接还是经过改造、创新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一般采用的都是人们熟知的民间美术符号,这些符号通过创意的设计,就构成新的具有设计意味和全新的视觉形象,既有民族的意韵也富有时代精神.

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造型语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质朴而富有创造性的造型和配色技巧,是现代平面设计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把民间美术的制作技巧、设计思路创造性的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3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相似性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在内涵、变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许多相识之处.

3.1 大众性

民间美术是由普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是描述生活、生产的,也是一种包含某种情感的精神产品,为普通劳动者接受、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而现代艺术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普通百姓所使用的各种用品也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

3.2 实践性

民间美术的许多作品实际是一个制造的实践过程,如:剪纸、木雕、陶艺等,这些作品内容往往形成在劳动者的大脑中,很少有图纸和设计稿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最初的工艺美术,还是后来的包豪斯教育体系,实践是每个阶段重要的特征,只有实践艺术设计才能发展,因此,现代艺术设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3 实用性

实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用途,既产品的作用,而不是产品的外观.在民间美术中,实用性表现在民间美术的造型中,如:在陶器上的半坡鱼纹装饰,不仅外观漂亮,在实际生活中还起到方便使用的作用,另外:蜡染布、双头老虎枕等,这些外观精美又很实用的造型,在民间美术的许多作品中比比皆是.

此外,在民间美术,也有许多是以简单的线条,华丽深沉的色彩搭配构成抽象的形象作品,如:陶艺上的鱼纹,蜡染布上的深蓝等,与现代艺术设计中常用的点线面的表现手法有极其相似.民间美术造型含义也是丰富多样,不同的民间美术造型代表着不同的喻意,如:绿色表示长寿,在艺术设计中则代表着生命、环保等意义.而民间美术中的石榴、蝴蝶等动植物形象也有丰富的喻意,这些作品形象是人们在趋利、求福、避害的观念下形成了一件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4 民间美术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由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这些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学习和培训,因此他们的作品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些粗糙,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有些欠缺,但是正是他们没有受到专业的束缚,才可以自由的创作,把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用朴实的、单纯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这种风格就像清水出芙蓉,充满了清新、活泼,这种质朴之美,富有创造力,令人陶醉,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美术是生活和艺术的结合,在我国从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无论形式如何,都有着质朴、单纯的艺术风格,例如:金山农民画、户县农民画、邳州农民画等,这些作品内容都是作者身边的物和事,颜色欢快、明丽,整体给人以亲切、质朴、淳厚的感觉.这博大、深厚的民族艺术意识正是我们现代平面设计所欠缺的.现代平面设计过于商业化,是一种商品,不是民间美术那种单纯、质朴的艺术之美,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民间美术质朴的艺术元素,能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和质朴的心态.

5 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是理性的设计,更是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民间美术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积淀,许多优秀的表现形态已经成为民族艺术发展的母体艺术,它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源,这些是现代平面设计多不具有的,因此,现代平面设计要发展、要推陈出新,就要吸收民间美术优秀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将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发扬光大.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丰富它的内涵和语境空间,对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硕祖.平面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杨薏.试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渊源[J].美与时代,2006(10):43:45.

篇10

关键词 通信行业 3G业务 评价

一、3G业务的定义、标准、特点

(一)3G业务的定义

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一种将无线通讯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相结合,支持传输不同高速数据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处理图像、音乐及信息等多种媒体形式,并且还能浏览网页,支持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可以分为通信类业务、资讯类业务、娱乐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及位置定位搜索业务。

(二)3G业务的三项技术标准

1、WCDMA:英文全称叫Wideband CDMA,中文翻译为:宽带分码多工存取,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2、CDMA2000,也可称CDMA Multi一Carrier。运营商可以通过网络升级把用户由2G平滑过渡到3G网络,下行速率在3.1Mbps以上。3、TD―SCDMA,该标准是中国独有的3G标准,对于WCDMA和CDMA2000给予90MHZ频段,对于TD―SCDMA给予的却是150MHZ频段的支持。

(三)3G业务的特点

3G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一部超大触摸式彩色显示屏的手3G手机,用户可以体验到现有的移动语音、短消息业务、WAP浏览,在此基础上,用户还可以收看3G手机电视节目,听音乐,享受网络游戏、手机购物带给你的快乐。

二、发展3G业务的必要性

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对我国来说,是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在固话业务发展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移动业务的发展渐渐活跃起来,在保证基本语音通话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增值业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提高业务收入的重中之重,因此3G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3G业务财务与经济性评价

(一)乐观性经济评价

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提供语音通信业务的同时,还提供了人与机器的通信(数据领域业务),对于数据领域业务的应用,宽带是远远不够的,3G业务就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技术。经过3G业务长期积累的运营经验,技术市场的成熟,投资成本已大幅下降,使得3G投资的回报率风险降低,运营商想要提高利润率也就不在话下了。最终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几率,刺激消费,甚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悲观性经济评价

3G业务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3G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业务,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无线局域网在性能价格上与3G不相上下,完全可以满足客户对无线宽带的需求。另外“微蜂窝”的WLAN,也已被商铺、机关、企业乃至家庭广泛使用,大量的“热点”在社会上出现。回顾通信行业历史,我国跨越纵横制进入程控交换,跨越微波、同轴电缆进入光通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客户需要的是业务,而不是网络,仅仅是改变网络,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对3G业务需求不足的事实,这必将给运营商带来亏损。因此,在耗资巨大的3G业务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直接跨越3G进入全PI无线时代。

(三)谨慎性经济评价

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3G业务的条件已具备,真正能务实地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市场培育、业务开发、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通信保障和优质服务。另外,通信行业是个自然垄断的行业,其经济属性是大者恒大,赢者通吃。要是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客户就不会买单,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3G业务不能单单依靠行业内部的力量,它还关乎到产业以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开展了3G业务,且发展较为乐观,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开展我们的3G时代。

我们要以“积极对待,谨慎推进”的态度看待3G业务的发展,根据资费价格、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三大因素,联想到如何利用、把握和促进这个平台的发展来提升经济价值。

四、未来3G业务发展的规划

为了更好的发展3G业务,要对未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一)要预测需求。

按照行业工资水平、物价水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通信行业资费标准作为计算依据。

(二)要考虑业务成本。

高达总成本52%的终端补贴成本与3G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成本效益时,尽量不出台相关的终端补贴政策。电路成本、基站维护费、折旧费等是基本固定的成本,人工成本、业务宣传费、广告费等为日常运营成本,可以加强预算控制、定额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法来增加3G业务的利润。

(三)积极开展品牌发展策略。

服务品牌,是区别于以往固话、小灵通、IT网络而是通过运营3G网络,给客户提供3G服务的综合品牌;客户品牌,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行为、习惯对市场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而建立的品牌;业务品牌则是根据业务的核心功能与特点而建立的,绿色品牌,毋庸置疑,主要是针对手机垃圾信息而提出的,因为这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的绿色程度。

面对3G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全面慎重的考虑3G业务的经济效益,避免过于巨大的投资成本费用。相对于乐观评价,还需有效的应用作为支撑;悲观评价则是在跨越技术的发展上,缺乏需求同时浪费了宽带资源;谨慎评价,就是要把握机会,不要贻误好时机。

参考文献:

篇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述评

(一)出口基地理论

出口基地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最先提出,后来经过蒂博特、罗曼斯、博尔顿等人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基地理论的基础在于在静态比较分析中提出了外贸乘数的概念,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取决于区域的输出产生的增长情况,而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则是内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依照这一理论,倘若不同区域都能够集中其力量发挥自身优势,那么自由贸易就会逐步平衡区域间要素和价格的差异,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将不断缩小。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提出的。纳克斯通过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个不同的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来讲,低收入意味着较低的储蓄能力,同时也会引起资本形成的不足,而资本形成不足又会使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又会造成低收入,这样一来,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也就形成了。从需求方面讲,低收入等价于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不足,进一步的,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又会造成低收入,恶性循环也将产生。此外,这两个恶性循环互相影响,陷入这一循环的区域经济是很难得到增长机会的。

(三)大推进理论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者与集大成者。大推进理论的论据与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和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之上的。这一理论形成了以下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要以一定的速度与规模进行,并将其持续作用在众多的产业之上,以此完成对现实发展瓶颈的突破,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将在全面上得到推动,获得高速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转变

(一)金融危机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几何重心就开始移动,移动方向为向南偏西,这个方向即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区域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区域经济的几何重心继续快速向南移动,与此同时,移动方向也由以前的向南偏西转向向南偏东,这个方向即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都得到了迅速提高。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至此,该类地区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在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逐渐走入了世界经济的轨道,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相继实施,同时,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各种要素投入成本全面上涨,经济增速也在诸多压力下逐步放缓,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却后来居上,经济增幅逐渐加快。从20世纪末开始,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异军突起,其经济增速跃居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之上;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居于四大主流区域的首位。由此一来,在一快一慢的交错步伐下,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开始放缓。进一步的,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也在逐年缩小,而近几年西部地区崛起的鄂尔多斯的多项经济指标都已经在全国领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1.从宏观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其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受到冲击的幅度最大,经济增长也因此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面向欧美市场进行商品出口且相对依存度较高的地区,经济的下滑趋势更是明显。

2.在政策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受到中央政策的倾斜,大区域战略的部署和实施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区域经济的优先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这将进一步加快该类区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产业组织方面,金融危机使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和规模明显增强,大量企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正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战略转移,这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加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危机的关联分析

(一)经济政策的滥用加重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条件下,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通常有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速其经济增长的冲动,这为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创造了积极条件。同时,这种干预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策略,而所有的政策指向中,由政府发起的投资行为又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如果单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忌市场和社会的反应,试图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应维持和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增长,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最后连最初的经济状态也无法维持。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民间投资的匮乏和政府调控经济能力的制约,这一风险将最终演化成现实,危机的出现将无法避免。在我国目前,真实的情况恰恰如此—经济发展越是落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越明显,而这正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引向深入。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降低了市场机制的效用,从而使信息缺陷得到加强,而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主体非理的发生,由此一来,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在所难免。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上,东部地区渴望继续保持其领先的经济地位,而以往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从一段时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在金融深化与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理论的支撑下,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都渴望并最终采取了相关行动,而这极有可能导致多方面的金融风险甚至经济风险。

(三)区域格局失衡致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增加国内的需求,即有效增加内需的数量,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滞胀将难以避免。而这样的危险局面是一触即发的,一旦宏观经济出现异样波动,政府就极有可能因鞭长莫及而无能为力,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企业便有可能陷入经营困境。因此,这些企业大多存在创新能力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倾向,尤其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大多要向资金找原因,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不愿过问,这又加重了这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的破坏力。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对策之一,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适时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政策倾斜,加大对该类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同时要逐步建立起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垄断等现象要进行严厉查处,维护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从区域之间的关系来讲,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抓大不放小,发展较快的省份要积极协助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且在区域和流域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长效的经济补偿机制,避免因无序开发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和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区域本身的发展可以考虑将原本独立,但社会影响相对突出的邻近地区纳入发展规划,进行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

(二)加快外来资本的培植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上,国内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明显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各区域政府应该适时转变战略方向,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并对现有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自主创新型产业进行转变等。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以往独立、松散的区域关联状态应该被相互之间的合作取代,使合作的可能多于竞争。区域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但要充分重视自身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还要因地制宜,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发展趋势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味地抵制外来资本、单纯地扶持本地企业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对待外来资本的问题上,要在一开始就将外来资本进行根植化和本土化,将其与区域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尤其对那些金融性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又一良方。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区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以最高的经济效率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各区域政府之间要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以此来保证区域合作的矛盾和冲突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而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选择方面,项目合作和市场机制是两种主要的运作形式,此外还可选择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形式等;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行政干预和市场化手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两者可以分开进行,只选取其中一种,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合并使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被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主体是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党恩,张丞.以我国为例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金融危机的联系[J].集体经济,2009(12)

2.王淑萍.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J].科学之友,2010(5)

3.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戚本超,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报告2008- 2009[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陈建华.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0(7)

6.何福荣,田欢.浅谈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9(1)

篇12

社会保障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一般都要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必须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之上。西万福利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待遇过高,包揽过多,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包袱,养成了国民的依赖思想,改革起来举步难艰。目前,许多国家在建

1、社会保障的需求状况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迅速扩大。老龄化主要由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引起,尤其是出生率下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银川市为例,自1995年以来,银川市已连续16年保持低出生、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发展态势。人口出生率一直控制在1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9‰以下,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按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则表示该地进入老年型社会。2004年末,银川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尚处于老龄化早期。预计2020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将达到14.12%,以后人口老龄化还将继续提高。值得关注的是,银川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到来,如何解决好由此到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到来的主要问题:第一,退休人员数量增长过快。给养老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从1987年到2011年底,离退休人员从1.16万人增加9.26万人,净增加8.1万人,增长幅度698%;缴费人员从7.54万人增加到32.29万人,净增24.75万人,增长幅度为328%,缴费人口与离退休人员的人口赡养结构比从1987年的6.5:1下降到2011年的3.48:1。从这个发展趋势看,今后缴费人员要艰难地承担起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我们知道,某一期离退休人员的多少,主要受前一期从业人数多少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区经历了三次就业,银川市也不例外,第一次在1954年-1960年之间,这些职工,在上世纪90年代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影响所及延续到上个世纪末。第二次就业在1965年-1972年,它所带来的退休影响将延续到2010年左右。第三次就业1975年-1980年,它可带来的退休其影响大约在2015-2020年之间。伴随着就业和退休人数的增长,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退休人数的因素,就是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目前,银川市平均预期寿命为75岁。在退休人数不断增加和人口平均寿命提高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川市离退休人数的绝对数量将迅速增加。第二,为确保发放,各地不得不动用、透支个人账户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绝大部分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银川也不例外,实际积累额小于职工个人账户记账额,形成“空账运行”,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失去保障。第三,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化养老服务带来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老人要求集中收养的愿望日益强烈,但银川市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配套措施,硬件设备,人员经费还不到位,面对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在城镇,退休职工及需要社会提供保障的老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养老保险费用、医疗保险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在农村,除无子女者外,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度过晚年的主要形式,但家庭保障的功能在减弱。因此,日益增多的农村老伴人口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另外,我国的经济现实,表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过程,同双万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6000—10000美元左石,而我国目前才达到5000美元,是典型的”末富先老”国家。这些快速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是硬道埋”,只有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失业保险的需求也在扩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总量上供大于求,就业结构还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城乡就业结构、产业就业结构,所有制就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就业结构调整需要,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急速增加;我国加入WTO后,对就业形势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加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按照目前的失业保险费率收缴的失业保险基金,远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只有大力发展经济,筹措数额较大的失业保险费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也在增加。改革开放发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的贫困间题仍然存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新建立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政府对陷入贫困的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救济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保障标准完全取决于当地的财政收入 ,如果当地的经济发达则保障程度也就较高。

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的社会保障需求是较大的。

2、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状况

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状况也就是社会保障所能达到的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保障的资源来源于政府财政、企业和受保障者个人缴费,这三万面的承受能力决定了如何设计社会保障制度。

篇13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奇迹》提出和讨论的是有关经济发展、国家兴衰的重大论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提出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其意义可想而知: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实践上也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对中国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其次,《奇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历史和现实。由于作者明确提出和紧紧抓住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而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是由于选择和实行这一战略的要求而内生地决定的,其已经进行和将要进行的改革也紧紧围绕着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在全书中把自己的理论逻辑贯彻到底,因而,不仅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巧妙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札实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这一点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不曾达到的。与《奇迹》的分析比较起来,那些就事论事地描述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空泛地、一般地讨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再次,理论并不深奥,它是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理论的简洁性、权威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只有既能解释许多不同种类的事实而又简明扼要的理论才是令人满意的理论”(奥尔森,1982),《奇迹》一书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和特色。作者提出的理论是比较简洁的,其基本结构是,作为外生变量的“赶超战略”是由政府主动选择的;作为内生变量的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是适应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而逐渐形成的;作为参照系的比较优势战略,是实行战略转型的方向和体制转轨的目标。已经出现的增长奇迹,是由于在调整微观经营机制和放松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而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过去受压抑的部门的增长创造了资源条件;而改革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改革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改革的相对滞后;进一步的选择是,以改革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为中心,完全抛弃“赶超战略”,加快向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变。《奇迹》的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中国连续十多年高速增长奇迹的发生,而且也说明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不仅解释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失败,而且也说明了亚洲、美洲一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

最后,《奇迹》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学规范和方法的力量。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定是理性行为假定或最大化行为假定。作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和企业、家庭和政府都看作是按照经济理性行为的经济当事人,把传统体制的形成和实践,改革措施的实行和结果,都看作是理性的当事人共同选择和相互博弈的必然产物。由此出发,作者提出和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和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然后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严密的理论逻辑以及大量的经验材料和历史数据加以实证,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说明了改革和发展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其实,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并不是告诉人们某些经济问题的现成结论和一般知识,而是要教给人们正确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经济学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进行经济思维的方法论。读了《奇迹》,读者在这方面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三个理论分析框架的比较

前已指出,《奇迹》的主题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兴衰,作者们为此提出和构造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此之前,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外,讨论这一重大主题,并形成自己独立理论体系的还有两个著名代表:一个是诺斯教授的理论,其代表作是《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另一个是奥尔森教授的理论,其代表作是《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和《国家兴衰探源》(1982)。三个理论分析框架所依凭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即理性行为假定,所使用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和方法,都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都对这一主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为了推进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笔者想借此对这三个理论分析框架作一比较分析。

诺斯教授的理论是从考察西方的经济史中得到的。在诺斯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中,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是两个主要的基石,诺斯教授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说明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的根源,对人类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解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