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7 16:00: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化学课时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化学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32-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真正实现先进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实践的转换,使先进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学生的教学行为,真正使新课程理念与当下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研究课例、提炼课例、升华课例。

1课例的涵义

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研究最早由哈佛法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法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如同医生必须写病历,律师必须研究案例一样,教师必须要学会撰写并研究课例。

课例源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但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渗透着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由于案例研究引入教育学专业中应用时间比较短暂,因此,关于课例的定义尚无公认的界定。

有人认为教学课例即教例,课例等同于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也有人认为课例就是教学设计,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还有人认为课例就是教学反思。我们认为,所谓一个课例是指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例子,它是开展此次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课例分析模式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化学教学课例的几种模式设计

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的基本环节,现在就要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例模式和用法,并为大家所认同,这样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例的模式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典例和某种信念。下面对代表性的并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例模式加以介绍。

2.1 设计总体思路+教学过程+专题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

案例1 课题:“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教学内容是不断生成的,科学探究将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如何结合新课程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材料,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得出结论或规律。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呢?以山东科技版《化学》(必修1)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为例,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的。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的教学过程:

[提出主题]

师:对物质的性质,科学家都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在没有精确测定仪器的情况下,运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也可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帮助我们去认识物质的某些性质。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谁运用的方法最合适,谁的分析推理最合乎逻辑,谁的结论最科学。

[实验分析]

给出步骤:(1)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提示学生注意颜色的变化)(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钠,加热燃烧(火焰颜色);(3)切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4)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

(学生开始实验后,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补充。)

[科学探究]

师: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钠在空气中氧化,切面的颜色变暗了,钠在空气中燃烧火苗是黄色的。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

生:钠是浮在水面的,与水反应很剧烈……

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

师:回答的不错,比较完整地描述了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教师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感兴趣问题吗?

生:钠在切开以后变暗的物质是什么?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相同吗?

生:钠比铜活泼,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中没有发生置换反应呢?

生:刚刚生成的 Cu(OH)2沉淀不全是蓝色的,有一点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我也不能一下就回答出来,大家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到二个问题进行研究,我尽可能提供知识支持。(学生开始活动)

生:学生成果整合展示……(教师点评,归纳,并拓展信息)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能从上述实验中提取哪些钠的性质;第二块:你还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知道重、难点的学习;第三块:试着探究、拓展和创新。并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要,大胆的重组教材,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本课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收获颇多。

如①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③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要遵循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规律。这些信息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位,势必影响这节课的预期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考了这种理念转变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摆脱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课例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没有到现场听课的读者也能有切身体验,明确了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系列事件的。

2.2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首先对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然后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素材进行加工,呈现出教学的总体进程,最后再对教学作总体性的反思。

案例2 课题:“正确使用药物”教学场景

[教学设计说明]

探索如何结合课程教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人教版《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第二章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探索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STS教育。将教材知识以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习效率,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录]

[引入] 各位同学,我刚从外地出差出来,出差时,我除了带上手表、手机、钱包、身份证、换洗衣服外,还要带一样东西(即拿出“固肠止泻丸”),我的常备药――固肠止泻丸。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外出旅行,我们都需要配备一些常用药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装备一个小药箱。(从学生(教师)的生活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1)交流与讨论:我的家庭小药箱。(学生谈自己家庭小药箱中的药品:创可贴、胃舒平、花露水、止咳糖浆、烫伤药……)

(活动2)设计方案: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还是碳酸氢钠。(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

(活动3)交流与表达。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提供方案,并对各个方案逐条加以分析论证。经过讨论,师生一致认可的有:溶解法,与盐酸反应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实验报告。(这是本课的主体,通过讨论实验方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认识物质成分检验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4)学生按讨论的方案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

(活动5)应用:与学生交流关于药品的组成或应用知识,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活动6)介绍“阿司匹林”的发现、合成史。(略)

(活动7)演示实验:阿司匹林的水解。学生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书阿司匹林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掌握阿司匹林的有关知识,通过阿司匹林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合成药物的成分。)

布置课后任务:阅读有关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依赖、远离的内容。

[教学反思]

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生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在这节课中,首先教师通过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情境,通过对常备药使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步是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探究“胃舒平”的成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讨论确定了最优化的实验原理和方案,不仅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认识物质成分检验方法的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积极发言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一主体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表现出了较强的探究欲望,改变了长期以来课堂上学生的被动状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用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理论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应用化。第三步通过对阿斯匹林和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人类在应对疾病斗争中化学的作用,并且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作者对教学场景进行了提炼和加工,把教学素材经过分析后,分解为三个不同的教学步骤,并通过这些步骤来统辖相关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使教学摆脱了零散的甚至是杂乱的信息场景,呈现出一定的脉络和线索。作者的反思也是依据教学的诸环节进行的,思考的是每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所作出的相应的知道,是通过教学进程的重新梳理来探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

2.3教学思路+教学片段+教学反思

这中形式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在教学实录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场景,在呈现这些片段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反思。它既不同于第一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原汁原味的反映,也不同与第二种形式将实录素材做剔弊理纷的处理,而是择其要点展开分析。

案例3 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片段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利用好“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等栏目。学习时采用对比法、分组实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推测、探索物质的性质。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的要求。

[教学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学习目标,接着播放准备好的录像,学生观看。

[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和录像及课本77~78页内容,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要求从三个方面讨论:

1.二氧化硫的组成和二氧化碳相似,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能形成酸雨。

2.从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

3.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分析。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生]从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形成酸雨角度看:二氧化硫有毒;可溶性气体、酸性氧化物。

[生]从化合价角度看硫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师]同学们回答很积极,很好。试根据所给仪器,通过实验探索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出你所探索出的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录像,闻气体的方法。屏幕幻灯片的内容: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约六分钟,然后三名学生先后发言,最后一名学生综述结果。(略)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互动为基础,探究过程和结果中的反映就是生成,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组合信息,去发现和创造出相关的知识和规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在本节课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无效生成信息还有很多,而这些在本案例中没有反映。对教师来说,如何系统地判断或提取即时生成信息,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值得大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

上述课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没有详细地叙述教学的全过程,也不对教学复杂场景进行提炼,而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展示,在汇总教学片段各层面信息的基础上,就其中蕴涵的问题分析自己的感受和启示。这种形式大大缩短了课例的篇幅,内容集中,反思的针对性也较强,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

3结语

以上三种课例,都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集中不同的研究方式来透视课堂、探寻教学的。在这些课例中,有教学反思,有教学事件的描述,甚至有时会有像案例那样对特定问题的把握,是将多个不同研究方式的目光聚焦一节课上。

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地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而升华,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篇2

一、高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却仅存于对概念、原理等方面的验证,老师通常是在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则在背实验、看实验,这样却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然而新课标实验教学则是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想

新课标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实验,认识到化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了解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锻炼出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思想。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忽略了化学所伴有的探究性、发展性及团队合作性等功能,而新课标实验教学不仅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更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回顾历史,化学实验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求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影响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因素

1.外在因素――学校

学校不仅是实验教学设备的提供者,也是课程安排的操控

者。现如今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注重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就需要每个实验得做好几组数据,来验证所假设的课题,有时甚至不会出现我们想得到的结论,然而这样就会导致实验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课程却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只能放弃。既然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那么学校就应先从这两方面进行改革。

2.主体因素――老师

老师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老师可以将学生比较好的想法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同时老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改革后,要求老师改变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采用一种科学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前实验课程的设置是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究性实验,导致实验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还重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

三、改进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1.实验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没有注意实验要求而造成药品浪费

我们将这些实验转化成微型实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污染,使得学生真正做到绿色化学。例如,进行原电池与电解实验时,用1号锌锰电池的碳棒替代石墨电极,用盛放石蕊试纸的小塑料盒替代U形管或小烧杯做电解槽效果就很好。装置中两个电极的距离比在U形管中小很多,省电省时。塑料盒与小型U形管容积相当,而且材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使用时应用双面胶固定在塑料板或木板上,防止倾倒。

2.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学生选做实验,实验内容不应受教材的限制,这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有利于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同时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了淀粉与葡萄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酿甜酒。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但是仅凭课本知识却无法完成。学生通过询问酿酒师傅、查阅资料、互助合作等手段,经过反复尝试后完成实验。当在课堂中讨论该实验时,不仅加深了知识点,更品尝到了探索、创造、成功的甘露以及失败的苦涩。

3.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新课标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问题和实验内容,同时老师再对他们的问题和实验内容进行辅导,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的设置有什么地方不合理。例如,学习了浓硫酸以及稀硫酸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浓硫酸与稀硫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如何区别这些性质,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将学生设计好的方式做成纸条,让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选择,自行进行装置设计,所需要的容器与药品汇报给教师并由教师提供。操作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实验协作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与新课标教学进行简单对比,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化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所以实行新课标改革实验创新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关注当今的环境问题从化学开始,从简单的实验室开始。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6702

复习课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发散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同时可弥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欠缺,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复习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在复习课上采用递进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以原有认识结构为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中心思想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应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给予学生解决基本问题的信心,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标;通过提升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发散思维能力的目标;通过迁移信息、升华知识,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

“溶液的酸碱性”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pH的概念、测定和简单计算是历年、历次考试的重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本,结合考试说明,研究考试真题,构建递进式问题。现以“溶液的酸碱性”的复习为例,展示递进式教学设计方案,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酸碱性”是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酸碱性的判断、pH的计算、酸碱中和滴定三个方面的内容。该部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的延伸拓展,也是对下一单元“盐类的水解”知识的铺垫启迪。

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是pH值的定义。溶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叫作溶液的pH值,即pH=-lgc(H+)。其内涵如下:①pH值的适用范围:a.只适用于水溶液;b.只适用于稀溶液。②pH值的取值范围为0~14。③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的酸A性的强弱,是溶液酸碱性的一种表示方法。

二、考情分析

学考时,本考点要求识记: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c(OH-)的大小关系,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pH试纸、pH计)。要求理解:pH的概念,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的简单计算。

选考时,本考点要求识记: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H+)、c(OH-)的大小关系,pH的概念,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几种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求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pH试纸、pH计),中和滴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三、教学设计

1.巩固加深基本概念

形成基本概念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复习与反复运用,掌握与巩固概念。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复习了相关概念后,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布置一些针对性强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1: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特征上:通过指示剂的颜色或pH值的大小来判断。

本质上:酸性:c(H+)>c(OH-);中性:c(H+)=c(OH-);碱性:c(H+)

25℃时,酸性:pH7。

问题2:如何计算溶液的pH?

pH的计算公式:pH=-lgc(H+)。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简单的基础知识着手,可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通过回顾、概括书本的基础知识,可使学生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内容的知识进行发散。

2.回顾具有范例性的基础知识

在高中化学的复习课中,化学教师要依据复习目标来选取合理的问题,以问题作为主干线去组织与调控化学教学。化学复习课中所选取的问题需要具备范例性,典型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出历届高考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题,让学生深入分析并掌握,形成一定的知识模块,从而加深学生的化学思维深度。

问题3:如何计算单一溶液的pH?

已知25℃时,KW=c(H+)c(OH-)=10-14。

求:常温下,

①0.1mol/LHCl溶液的pH;

②0.1mol/LNaOH溶液的pH。

问题4:如何计算混合溶液的pH?

求常温下,

①1L0.1mol/LHCl溶液与9LH2O混合后溶液的pH;

②1L0.1mol/LNaOH溶液与9LH2O混合后溶液的pH;

③0.1mol/LHCl溶液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④1L0.1mol/LHCl溶液与9L0.01mol/L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⑤9L0.01mol/LHCl溶液与1L0.1mol/L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设计意图:常规习题中往往以常温或25℃为背景,通过单一溶液、酸溶液与水混合、碱溶液与水混合、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的pH计算,逐步递增难度。如此设计,既可让学生熟练掌握pH的计算方法,也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拓展基础知识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是高中化学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过程所包含的

思想

与方法没能及时内化,从而导致了化学认知结构的混乱,当面对具体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对基础知识进行拓展,适当延伸有关问题,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

内涵

与外延有更清晰的感性认知,从而编织系统的知识网络,拓宽学生的化学思维空间。

问题5:如何计算溶液的pOH?[pOH的计算公式:pOH=-lgc(OH-)]

已知25℃时,KW=c(H+)c(OH-)=10-14,100℃时,KW=c(H+)c(OH-)≈10-12。

求:

①25℃时,0.1mol/LNaOH溶液的pOH;

②100℃时,0.1mol/LNaOH溶液的pOH;

篇4

对英语教学来说,可视化教学属于创新教学模式,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时候,有效设计以及应用这种新教学模式,可以把高中英语课本中非常枯燥乏味以及抽象的字母变成可见的以及非常形象的一种可视化形象,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自发学习英语,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高中英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效率。

一、英语词汇教学中可视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基础以及重点就是词汇教学,学生词汇具体掌握程度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中文拼音相同,英语词汇也有几个小单元,分别是前缀、后缀以及词根。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词汇教学模式,当碰到新词汇的时候,可以通过后缀、词根以及前缀和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汇意思。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实施可视化教学。

比如,单词fore 属于思维导图重要词汇之一,能够在该中心词后添加不同字母或者是词汇,构成新的单词,其中有foreman以及forehead和foresee 等,新构成的这些单词具体拼写方式十分相似,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思维导图里面进行教学,这样对学生词汇记忆比较有利。此外,不同词汇的含义差别很大,想要让学生清楚辨析这几个词汇,就应该把其放在一句话里,比如,领班―foreman的前额―forehead比其他人高,这样就可以让词汇教学更加可视化以及生动化。

二、英语语法教学中可视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语法教学,词汇和句子是通过语法连接起来的。进行语法教学的时候,雌性、时态以及句型等属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教学模式,把英语基本句型展现出来。

比如,高中英语基本句型主要有主语加谓语、主语加谓语加宾语、主语加联系动词加表语、主语加谓语加间接宾语加直接宾语、主语加谓语加宾语加宾语补足语,利用思维导图方法将这几种基本句型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比较以及学习,从而提升英语语法实际教学效率。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视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文字云图教学模式

英语阅读之前,猜测以及预测阅读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英语阅读准备活动,可以将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逻辑关系以及中心思想。阅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内容,应该分享文章行文思路以及结构,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文字云图,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比如,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文章文字制作成一种文字云图,把乏味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可视化意向,将文章里面的关键线索词通过放大或者是标注颜色等方法,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阅读文字云图,通过标注重点线索词这种方式来猜测文章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体或者是分组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和题目有关的别的英语词汇,并且查询这些线索词汇,详细了解其含义,利用讨论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既能够将学生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又可以增强其英语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当处于正式英语阅读教学这一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把英语文字变成文字云图进行指导,有效找出文字云图里面的相关线索词,依据找出的线索词对每段英语文字主旨进行分析,同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和阅读文章相关的视频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直观的掌握文章内容,有效结合视频以及文字云图,使学生全面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

2.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阅读属于综合体,其结合了英语单词以及语法等元素。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既要考虑有效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同时还应该利用英语阅读教学这种手段来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了解更多西方文化,将素质教育具体基本要求完全体现出来。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理解英语单词具体含义,语法详细运用规律,写作线索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等。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从阅读文章里面吸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其英语阅读水平。

比如,某英语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失踪事件。可以通过结构图方式,把该文章分成故事开端部分、过程部分以及结局部分,依据文章中故事的进展情况,把这三部分的具体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清晰呈现于所有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故事情节,从而全面掌握这篇文章的详细内容。

四、结束语

对高中教育来说,英语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英语也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课程。所以,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创新,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可视化教学,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设计以及应用这种可视化教学方式,可以把具体教学内容清晰呈现于高中学生面前,通过这种可视化形式,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教学内容。

篇5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要求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概念原理知识的特点: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螺旋发展;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的发展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新课程中不少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不同的模块中逐步提高、深化的。例如,原子结构知识的有关概念在必修1中要求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原子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必修2中要求能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但是到了“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则要求达到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轨道、量子数、电子云图)、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电子跃迁原理的简单应用。

就是在同一模块中有关的化学概念也是逐步发展和深化的。以苏教版《化学1》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为例:在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习化学反应常见分类方法后,指出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专题2第一单元从氯气和溴化碘的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入手,变化的原因由于得失电子,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进而在“拓展视野”中认识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这种设置方法有2个优点: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呈螺旋上升的特点;有效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应“一步到位”。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原有的概念(前概念),创设条件促使概念转变,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要求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概念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在概念教学中: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

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的已有概念对新概念掌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在此基础上促使新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转化和发展。

设计基于实验探究的化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

篇6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往往是以高考升学为教学目标,高中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了题海战术的沿袭,教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过于盲目,缺乏目的性,在选取化学习题时往往是简单地从一些课外资料上挪用,在选取相应的化学习题时并没有对习题进行深入分析.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题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时既要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让学生全面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选取习题课习题时要精,要有目的性地去选择习题,有针对性的去选择习题,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据选取最适合的习题,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教学时间,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习题课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铁的化学性质:铁与非金属的反应,铁与水的反应,铁与酸的反应,铁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二价铁与三价铁:相互转换,检验方法”,如针对铁与酸的化学反应从而设计习题:

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HNO3的是().

A.Ag B.Cu C.Al D.Fe

将一瓶稀硫酸分成三等份,分别跟等质量的铝、铁、锌反应后,三种金属都有剩余,且剩余金属的质量为铝>铁>锌,如生成的H2质量分别为a、b、c,则其间关系是( ).

A.a>b>c B.a=b=c

C.c>b>a D.b>c>a

二、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时依旧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项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教,学生看甚至是学生不学,这样是无法完成教学过程的,是无法发挥出教学作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看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化学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多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习题课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进行《铜及其化合物》习题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习题:“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整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整个过程是否是一个电子转移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HNO3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即Cu失去的电子都被O2得到了,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可求解.”

三、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体,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习题课是一个巩固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依据,习题课中所选取的习题一定要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对应,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习题课的作用.当前,一部分教师在选取高中化学习题课习题时过于基础,大部分化学习题都过于简单,另一部分教师在选取习题时盲目拔高,大部分的化学习题都过难,这两种习题选取方式都是错误的.教师在设计习题课习题时要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体,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梯度化设计高中化学习题.例如在进行《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习题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为了检验某FeCl2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哪些试剂?”并对其进行延伸拓展“使Fe,Cu,Fe2+、Fe3+和Cu2+共处于同一容器内反应后铁有剩余,那容器内还应有什么”

篇7

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定为生活所服务。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化学概念,会做化学考试题,但是忽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沦落为考试机器。新课改,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讲授,还是方式的奖授,都要贴近实际生活,并且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有机结合。“支架式”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并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框架,系统地进行学习,整体地进行掌握和理解。

1.“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1.1将问题作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高中化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才能涉及创新问题。因此,提出问题,是一切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获取和创建的基础。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取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问题支架,具体说来就是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问题,作为支架,然后引申出很多其他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1.2“情景化”的教学原则

当学生遇到新的知识的时候,可以按照以前创建的支架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学习。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获取新知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1.3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原则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要随时明白自己处于帮助学生学习的角色,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的传授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安排,科学地进行授课,以饱满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1搭脚手架

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用实例进行阐述,例如学生在学到有机物知识章节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习题模式,就是有机物的相互转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学到的官能团等知识进行总结,然后一步步深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之前学到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2.2进入教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水解反应的时候,学生就要整体地分析哪些物质可以被水解,是否这些物质中有可以被氧化的,以及它们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2.3深入探索认知

在学习有机物相互转化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各个类型的有机物转化关系进行总结学习,然后研究这些类型中比较关键的有机物的转化,最后提炼出重要的有机物进行学习。一步一步地深入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是其中的一种学习模式。

2.4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评价,一种是相互评价,还可以将结论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这些评价形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对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框架。

3.“支架式”教学的思考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3.1准确把握“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便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时把握好教学时机。

3.2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有清晰明确的理解

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依靠自身的能力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无形中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3.3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实际上,“支架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依赖这种教学模式,忽略很多其他可以采纳的教学模式,因为其他教学模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如果将其中合适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合理应用,灵活掌握,适当切换,那么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才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提升作用,并且可以更充分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死板的教学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的学习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但是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将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提高素质,进行全面学习。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不要单一地依靠这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应用其他教学模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而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分数的提升上,更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8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字云图进行使用具有很多优势。通过对文字云图的使用,抽象的文字变得可视而形象,使得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可以更为顺利地进行。

1. 高中英语教学对文字云图进行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以往教师在开展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时,通常按照音素――词素――单词――短句――句子――语篇这一教学顺序进行。这一模式是对语言驱动理念的很好贯彻。但是这一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其后,由于概念驱动理念的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又被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去,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新建立,对于文章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对其所做出的预测进行检验。实践证明,只有对语言驱动、概念驱动这两种教学理念进行综合利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2. 文字云图的高中英语可视化教学具体设计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并对学生所出现的发音错误予以纠正;第二步,教师就单词以及词组进行讲解,并对句子主要含义进行归纳;第三步,教师带领学生找出存于文章中的主旨句子。教师在课前应该准备好教材的电子版文件,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对段落所具有的文字云图进行解读。以牛津英语(江苏译林版)某课为例,学生在解读云图时,发现关键词为white, water, used等(如图1所示),通过对云图进行使用,学生归纳出段落的主旨为:White agriculture means that plants are grown in water rather than in the soil.之后对课文下一段句首With white agriculture, plants are grown in water.进行对照,学生就可以确定段落所具有的主题句就为第二段的句首句子,这样,学生对于该类英语所具有的题材特点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图1)

结合语境进行猜词是可视化应用的又一种表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不会像以往那样直接将词汇意思告诉给学生,而是会将词汇一般使用的语境告诉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对词汇所在语境进行观察,并试图猜出词汇真正含义。例如,在对However, soil is not used. The plants are nourished only by a mixture of water and fertilizer.这一句子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nourish在该句子中为什么词性,学生通过对句子进行观察,发现该词汇在句子中存在的形式为被动语态,所以回答该词汇在所讲解的句子中是动词词性。然后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对nourish云图进行观察(如图2),认为课文中该词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个单词主要同hair、student等名词进行搭配使用,但尚不能明确该词意思。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植物在土壤中可以被怎么样,学生能较为容易地说出被滋养等等回答,这样学生对于nourish的意思就有所理解了。通过对云图所具有的可视化特点进行使用,对于以往英语教学活动中将词汇同语法分离开来的错误思想予以改正,在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所有被输出的线性序列在包含词汇的同时也包含了语法。如果对某个词进行了选定,那么通常同这个词一同使用的另外的词也很可能也被选定,进而也选定了与之相关的语法结构。

(图2)

3. 结束语

篇9

随着教育部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改革,在最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要求中,教学工作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新大纲中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的,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也可以看出,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对简单实验的掌握和探究能力及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在平时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具备上述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合理构建学科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

1.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教学意义

所谓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指在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各要素的构成形式以及其内在的关系。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的小知识点,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单独地去理解、记忆、掌握这些知识点,一则工作量很大,很难收到成效;再则由于知识点之间相对分离,导致很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学习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细小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将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体系,所以既有助于学生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易于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2.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

(1)对各章节的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将各个分散的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对于知识要素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各个知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既便于学生从宏观上对于知识体系的把握,又易于形成联想记忆。

(2)注重对于“交叉性”知识的整理。

随着生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很多不同的知识要素之间产生了交集,而这些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地带往往是现在高考试题中最容易考查的地方。所以,在知识结构的优化上,应该注重对这些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整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背景资料,深化知识结构。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关该章节生物知识研究的背景材料,其中有很多经典的生物实验过程和研究历史,还有生物研究中的趣事等,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优化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后,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思维等。

2.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合作的地方,如很多的实验课程就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才能完成,还有些课堂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学习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交流、探讨,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1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高中是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高中学习直接关系到的是高考,所以高中知识一定要学好。高中生物教学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课堂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方面入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设计。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

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篇11

当前阶段,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高中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课堂的有效设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文中对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优化进行研究。

一、立足于教材本身,创新优化备课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物质媒介,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深入解析教学内容,不断明确自我教学目标,促使教材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教师在实际专研教材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挖掘,同时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展开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将学生实际生活、校园内现有的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手段等充分融合,科学有效的串联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1]。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指南针与远洋航海》这一课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两个核心一个任务:磁场和磁感线。首先,教材提出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磁场方向的知识与初中所学到的内容相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会使学生感到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教材的插图、课件和立体模型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建立起磁感线的立体模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作用,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设计课堂活动过程中,尽可能选取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语言,结合有效的学习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高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群体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完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配合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展开。对于班级中一部分成绩较为优异稳定的学生,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知识解惑,并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引导其自主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研究,以此来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单独为此类型的学生布置“一天一个”课外研究训练题等,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创新自我学习思维。对于班级中一些学习态度端正,勤勤恳恳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方面指导,积极展开“难题精解”的训练活动,以此来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并有效帮助他们找寻到物理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班级中一些物理学困生而言,教师需要侧重展开思想教育、学习观念调整等活动。通过有效创设学习任务,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研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以此来不断增进师生情感,并在学习训练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3]。

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练活动。通过有效展开学习心得交流、心理情绪疏导、适当放宽学习限制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全面提升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不断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深入学习研究才可以高效实现教学任务。为此,物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盲区,进而展开针对性教学。

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课时,通过生活实例自行车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感悟,使学生获得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感性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与课堂优化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选取优化形式,侧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篇12

1.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它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正确方向,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学生学了许多年英语,却只会“应试”,不会听说,其“应试”能力甚至连英国学生都望尘莫及。许多教师过分拘泥于统一标准,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另外,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只规定一个答案,强化了学生的求同心理,同时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然而,现实社会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唯一的和标准的答案,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每个人去探索、研究和发现。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英语教学目标及执行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设计上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它将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保证各年级课程的有机衔接,体现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设计了九个级别的语言能力和要求。第五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即初中毕业)应达到的级别,第七级为普通高中毕业时必须达到的级别第八和第九级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笔者在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时,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宗旨,把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出发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充分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需要和学生的责任。应能灵活处理教学材料,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使学生形成具有成就感的自我观念,不能轻易给护学生有压抑性的批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反应,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过程。安全感的气氛是轻松、合作、温暖的气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要求把集体人格中的威胁应降到最低点。

(2)以活动为中心原则

以活动为中心原则,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旨在建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说说、唱唱或跳跳等某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程,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全方面、全感官和全过程地促进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中心力主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或纯粹以娱乐为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全程参与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语言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正是以活动为中心原则的实践体现。

4.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具体实施内容

传统的教学设计仅涉及语言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获得对课文意思的理解,掌握词汇和有关表达法,目标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方式也显得相对单调,课堂内容和活动也显得相对单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词汇、语言点等,而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技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某种社会意识,关注周围事物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及学习生活的本领。

(1)适度“开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式”的教学途径

新课程标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里的“活动”并非一定是某种动作性强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经历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的统称,例如阅读、讨论、听教师讲解、做作业等等。

(2)多样的组织形式和变化的角色关系

篇13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3-02

1 前言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都积极发挥作用并合理安排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发挥整体优势。软件设计就是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完备,并能完美整合,形成功能完整的系统,体现其价值所在。因此,二者有其相同之处。

2 软件程序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共性体现

每一个学科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学科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系统,每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又由若干个组成部分构成,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软件程序设计过程 程序设计过程要遵循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软件生存周期一般分为七个阶段[1]:

1)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开发计划阶段,问题是“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行”;

2)用户需求分析阶段,任务是“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

3)概要设计阶段,问题是设计软件的体系结构,该结构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模块的调用关系是怎样的,每一个模块的功能是什么;

4)详细设计阶段,对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描述,要把功能描述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5)编码阶段,具体地编写程序代码;

6)测试阶段,检验软件的组成部分;

7)运行维护阶段。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系统化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称为教学系统设计[2]。教学系统设计以系统方法为指导,通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价以及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包括:

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学习的内容;

3)学习者分析,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4)制定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提高的能力;

5)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学做准备;

6)开发评价方案,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7)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8)修改与评价,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并M行教学设计的修正和多方面的评价。

程序设计过程和教学设计过程的共性体现 把两个设计过程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各种功能的教学系统,软件设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各个功能的设计,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可以相对应的。例如:软件需求分析对应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详细设计可以对应开发评价方案和开发教学材料;运行维护对应实施、修改与评价。因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程序模块化设计思想来进行整合。

3 程序模块化设计思想在教学设计教学中的优越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可以看作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功能取决各个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设计的流程可以进行模块的划分。模块设计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优越性体现在:模块设计使得教学内容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模块设计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相对独立,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修正和改进;模块设计使得教学系统运行方便地选择不同的流程;模块设计使得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问题更具体,有利于教学形成特例。

4 程序模块化设计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高师学生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会分析所带课程教材内容,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融会贯通,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以很好地解决教材内容分析。通过模块的设计思想可以做具体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模块化,有助于高师学生很好地进行具体的教学训练。

教材内容分析的逻辑结构模块化 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是分析教材各章节、单元之间的关系。教材各章节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正确地揭示这种关系,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3]。

图1是顺序型结构,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直线瀑布型,内容顺序是固定的,前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后边学习内容的基础。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发现这种结构逻辑性极强,一般用于知识的上位学习。

图2是并列关系型结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学习顺序可以自由调整。这种结构一般用于知识的相关学习和派生学习。

图3是综合型结构,兼有并列型和顺序型特点,各单元有些讲课的顺序可以调换,但有些不行。相对而言,这种结构在实际教中比较常见。这样安排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的模块化设计 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激发学习动机、领会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检测阶段。通过这五个阶段的教学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五个阶段的具体体现。通过培养高师学生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使得复杂的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教学设计流程图1,这是一种简单的逻辑结构关系,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到知识的具体运用,结构简单但是逻辑性强,要求教师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学设计流程图2,由图1的结构演化而来,不同点是在讲完重、难点知识后,分别设计习题环节,这样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巩固知识,同时在进行综合练习的时候,两者可以结合进行考查。

教学设计流程图3,这是一种递进关系的教学内容,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知识的迁移,前者的学习内容是后者学习内容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通过综合习题来进行检测。

教学设计流程图4,这是一种并列关系的教学内容,两个知识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又各自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是相关知识和派生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有相关性,也可以独立学习,通过综合习题联系起来。

5 结语

高师学生应能够根据程序设计的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具体应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帮助高师学生快速规划课程内容体系,使之条理化、逻辑分明,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教学过程并产生最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