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幼儿德育的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前,幼儿教育成为了儿童教育的重点,怎样提高幼儿教学成为了幼儿教育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幼儿教育发展中所必须的。作为幼儿教育老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改进与创新活动,提高幼儿教学效果也是当前教师对于幼儿教育的追求,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1 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简洁凝练的概括,能引导学生游览课堂的殿堂,从而促进他们心智的成长。
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1 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1.2 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1.3 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2 言传身教是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方法,结合教育活动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
幼儿园每天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的活动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每天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在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内容和游戏中的德育因素。
比如:我们可以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者童话故事教育孩子们团结友爱,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表演和集体节目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和集体的荣辱感,在这些的活动,孩子们会学会在游戏规则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学会自主行事和帮助别人,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这些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帮助孩子客服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学会与同伴交流心得体会,从而与别人取得共鸣。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幼儿会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会更好的协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教师在集体活动要充分发挥好保护和引导的作用,对于孩子们出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时刻注重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帮助孩子巩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概括式归纳
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4 幼儿教育中注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家里的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几乎有有求必应,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上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差,幼儿园是孩子的一个新天地,教师要帮助孩子培养其自理能力、独立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为孩子上小学做好心理、生活上的准备,进入小学后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
5 适度对孩子进行学前识字教育
1 前言
经过长期在一线幼儿园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并非不聪明,而是存在一种“不敢”、“不行”、“不好”的消极心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焦虑、敏感的性格,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2 常见的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体现
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各方面都需要再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去塑造。作为自信心这样一种类似于性格的素质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笔者在与很多幼儿园一线教师沟通中了解到,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时沉闷、冷淡,有时活泼愉快;喜欢独自游戏,参加合作游戏时,不愿当领导者,对别的小朋友是否喜欢和自己一起玩没把握;极少提出意见、建议,对别人干预自己的活动时,从不坚持,有分歧争论时,较易退缩、让步、放弃意见,喜欢顺从与模仿别人;在作业或游戏中途,有时会旁观和闲逛,忘却目标,结束时,谈不清自己做过哪些事,也不善于评价;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积极,有时重复别人的回答,遇到较复杂的任务,思维停滞,不想努力或求助于人;注意力有时涣散,惧怕尝试新任务,常常因跟从别人,把自己的正确的答案改错了,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的勇气;对个别事物特别害怕,如有的幼儿怕写字,有的怕计算;在活动中,总是挑选容易的任务,理由是“我能做这个”,“我不行”等等。
3 培养和提高幼儿自信心的思路及方法
针对一些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状态,笔者结合与一线幼儿教师交流的经营,加之自身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解,归纳分析了一些培养和提高幼儿自信心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够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方面能够对家长和幼儿园有所帮助。
3.1换位思考,依据幼儿的个性心理特点教育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特殊的个体。笔者认为,一线幼儿教师应当在了解每一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比方说,孩子是因为在幼儿园害怕老师才没有自信,还是幼儿在家本身就是缺乏自信的;是因为幼儿家庭生长环境的影响导致幼儿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还是因为幼儿天生胆子小等原因。胆小缺乏自信的幼儿往往对自己要求过低,做事之前总是先想到困难,处处畏缩。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将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纠其原因,对幼儿进行个别的、多方位的鼓励和教育。帮助他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3.2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幼儿鼓励性评价
笔者认为,爱是治疗缺乏自信最好的良药,只有爱,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体谅孩子,只有真正理解幼儿,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尽量地肯定幼儿的成绩,让幼儿认识到“我能行”。从而发展其自信心。只要发现幼儿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就应当给以他充分的表扬,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使幼儿提升自信。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幼儿,那么幼儿会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这种消极的心理就会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而如果经常得到老师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肯定与鼓励中得到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地斥责幼儿。总之,对幼儿的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多肯定、鼓励幼儿。
3.3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幼儿是否具有自信心的标志。尤其在幼儿园这样一种环境中,主要的教育模式是以游戏为主,教师不仅要引导和教育幼儿参与,教给他们规范的游戏动作和规则,更应当在幼儿不敢于或学习领会动作不好时,积极给予鼓励,让幼儿意识到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与此同时,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感受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收获到自信心。因此,幼儿受挫是难免的,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每次游戏和教育教学过程都能够成为增强幼儿自信心最好的时机。
3.4家校联合,丰富幼儿知识,培养幼儿能力,增强自信心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教育有机结合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的面前敢说敢做,不怕困难。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然而,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和家庭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幼儿教师应当与家长联系,共同制定教育计划。首先,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做起,让家长在家时共同培养幼儿,不能对幼儿事事包办,培养幼儿一系列的自理能力。其次,在活动中,教师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手、眼、脑、口协调并用,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丰富幼儿知识,培养幼儿的能力。增强自信。
4 结论及建议
自信心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愈是自信的孩子,愈会成功,愈会成功则会是显得更为自信。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必然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我们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必须要认清形势,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断与时俱进,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这类教师的责任!
受“双基”教学的影响,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意识不仅仅是会计算、会证明,更重要的是能推测、判断、主动发现、体会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能“数学化”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学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服务。
幼儿数学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生活出发,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幼儿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幼儿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让幼儿感受到数学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工具,从而培养幼儿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幼儿在游戏、玩乐、生活中感知和应用数学。如通过观察,感知奶瓶、饮料瓶的不同形状;通过大人与小孩的比较,感知大小、差异、相似和分类;通过定时喝奶、吃饭、睡觉,知道日夜的交替;在玩水、玩沙和涂色的过程中,感知体积、面积的存在;通过在地上爬行、挪动物体的过程感知距离和重量的存在;在玩积木、堆房子的过程中建构空间观念;在准备生日晚会计算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的过程中,感受对应、数概念以及加减运算;在玩“大灰狼与小白兔”的游戏中,感受“1与多”以及数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注重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是通过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结构的发展。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建筑材料,那么数学思维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数学知识是固有不变的。而数学思维可以使其构建的建筑物千变万化。幼儿学习知识是难以穷尽的,而他们一旦具备了迁移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则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实现。例如:曾有一个幼儿在完成“给棒棒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重来。到后一阶段,他开始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一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比后面的短。这说明他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如果教师把排序的“正确”方法(每次找出最长或最短的排在前面)教给他,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幼儿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尝试中有所领悟。
实际上,数学内容很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幼儿能找到那一发――数学的规律,那么,大部分的内容就可以通过推理而获得。例如:在学习“等分”这一内容中,幼儿从分饼(目测分)到分彩带(对折剪断分)再到用方形或圆形纸分(对折),幼儿在这一活动中理解了“二等分”的原理、规律,自然就能迁移出如何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等。幼儿探索、发现、总结和应用的全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操作法指导幼儿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因为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对数字3的认识,教师告诉幼儿这个数字是3,并出示3个实物,数给他看,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已经掌握了3的概念,幼儿只有在对3个物体的反复摆弄中才能把数字3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把3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理解3是所有3样东西的集合,真正理解3的含义。
在使用操作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正确地使用操作法。个别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操作法理解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他们的教学程序为: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操作往往是在讲解知识之后出现,作为练习知识的手段,这恰恰颠倒了操作法的顺序,正确的教学程序应是:幼儿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形成概念,其次,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学具、材料,使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安排充分的操作时间,认真观察、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在幼儿操作之后,展开充分的讨论,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不直接教幼儿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幼儿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
四、将幼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教师应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而让幼儿理解数概念。
首先,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如:幼儿周围的人有“高”的、“矮”的;外出乘车有“大”的车、“小”的车;分点心可感受“1”和“许多”;分杯、勺时能感受一一对应:家中的衣服,有爸爸的、妈妈的、我的,有春季的衣服、夏季的衣服,有不同布料的衣服,可让幼儿感受分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增强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的意识,引导幼儿在无意、有意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培养幼儿的数感。
其次,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由于幼儿乐于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我们就应尽量使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一要提供来自生活的学习材料,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数学操作材料,既受幼儿的喜爱,又具有变通性。如:火柴梗、废旧纽扣、花生、玉米粒等,幼儿可以用来拼搭图形,进行点数、排序、比较、分类等;二要情节设计贴近生活,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情节引导下展开的。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情节是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幼儿的兴趣会更浓。如:请幼儿按穿鞋子的种类排队,进行分类、排序记数、比较、制作标记等训练。
再次,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与愉快。如:商店游戏“逛超市”,幼儿由认识超市物品――摆放超市物品――购物,从中可掌握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巩固加减运算知识。又如:“铺路”活动中,幼儿在完成“铺路”的过程中,可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大大激发了其学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五、宽容幼儿“不正确”的学习行为
一、倾注爱心,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儿童的语言世界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幼儿园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关怀照顾我们。”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对得起孩子们给予我们的这种信任,真正把这个“妈妈”的角色扮演好。幼儿园教师既要在生活上关心好照顾好他们,又要在学习上,身心发展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培养,比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心尽力,这样,才能赢得儿童的尊敬和爱戴。有人很形象地说,“幼儿园的孩子就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话说的不错,幼儿园教师应该像春雨滋润禾苗那样去润泽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应该像春天的太阳一样,给孩子带来温暖呵护。例如,放学了,还有个别小朋友的家长没有来接他们,我们教师坐下来陪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游戏时不小心擦伤了,老师领他们到医务室处理,并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不害怕了。幼儿园里有时会有几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头疼,但绝不可以放弃,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哪些事情是错误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幼儿教师应以百倍细心、耐心、爱心来倾注在幼儿教育上。这既体现了作为一名幼师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敬业精神,也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以身立教”,给孩子们作好榜样,这对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初始阶段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爱的情感交流,把教师炽热的爱通过你的言行点滴传给孩子,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进而也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二、教学量适度,多维渗透,把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
3~6岁这一阶段是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为他们的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期,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孩子未来身心的发展空间,甚至影响到孩子的终身发展。但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对教学量的安排要适宜适度,如果一昧的追求教学成果,“揠苗助长”式的过度开发,对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思维意识的培育都是不利的。对孩子的发展,主要应考虑到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情感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适当的体育训练,等等。幼儿园除了科学合理地适当安排语言课、数学课、艺术课等传统的课程外,还应开辟渗透德育、人格完善方面的课程。比如,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学会与人分享。通过给学生设置自己穿衣服、洗碗、洗蔬菜水果等生活课,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等。总之,幼儿园教学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三、因材施教,从幼儿教育时期就应开始
幼儿教育也是需要科学方法来统筹的教育行为。人们常说“先入为主”,一旦孩子接受了不规范乃至不科学的教育,要想对其进行改正,是十分困难的。为此,幼儿园教师,应对所授课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做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记录,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孩子都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材施教,从幼儿时代就应开始。关于因材施教,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先生所教的道理我听到了就去做可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后来,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孔子:“子路和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而老师您的回答却为什么完全不同呢?”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武勇过人,做事容易莽撞,所以我让他谦退,三思而后行。”可见,为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案是多么的重要。在游戏的时候,如走独木桥,我们就要鼓励胆小的孩子不要害怕,而多提醒那些做事莽撞毛躁的孩子注意安全,这与先贤孔子的教学之道是一个道理的。
四、不忘生命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防护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意外受伤的事件,反映出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安全课的教学,除了对各种知识的讲述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模拟演示。例如,准备红色、绿色、黄色硬纸卡,剪贴出交通灯,有的孩子扮演过马路的人,有的孩子扮演开车的司机,有的孩子扮演交警。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角色演出,来具体的了解红绿灯的概念,并讲授过马路时的注意事项。此外,多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使校园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校园安全的防护,关键时刻保护每个孩子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位幼儿老师曾深情地说:“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这种爱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探索钻研,勇于追求,为出色地完成幼儿教育而全力以赴。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艺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以兴趣为依托,才能对某件事情有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新鲜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幼儿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如果不能及时地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一种持久的兴趣,钢琴学习中枯燥的指法练习、左右手的协调与配合,都可能使幼儿产生厌烦与畏难情绪。个别家长急功近利,忽略孩子的情绪,以逼迫的形式让孩子硬学、苦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家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孩子缺乏兴趣,半途而废。
为了开启孩子学习的兴趣大门,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用鼓励、诱导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鼓励教学是一种针对孩子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孩子很容易在老师的表扬中得到满足进而更加努力。鼓励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便是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对于孩子的不足,耐心指导并督促家长帮助孩子改正。教学还可以通过举行小型音乐会的形式,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演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从中找出自己和别人间的差距。其次,家长的配合也显得极为重要。家长应该摒弃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明白钢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艺术,对孩子学习进度缓慢可以正确看待。当孩子不愿意继续练琴时,可以改变方法,给孩子听一些经典的钢琴名曲,让孩子在休闲放松的同时感受到钢琴艺术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激发孩子对钢琴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不断找到自信并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刻苦练习。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由于钢琴学习周课时较少的特点原因,孩子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中联系。因此,幼儿学琴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多有赖于家长的督促与帮助。比如,在家练琴时,家长应该让孩子练琴前洗净双手、修剪指甲、调整琴登和脚垫的位置,一旦开始练习就不随意走动并且中断。由于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家长应该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记下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在加重陪练时,引导孩子回忆老师课上的指导与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
教师应该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对家长给予指导。例如,让家长把孩子的练习时间固定安排在孩子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能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根据孩子的注意力特点,5~7岁的儿童每次练琴的时间为20~30分钟为宜,一天可以安排2~3次;家长在督促孩子练琴时,应该告诉孩子每次练习的要求,使孩子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目标;让孩子明确钢琴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坚持每天的练习不随意间断。
良好的习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只有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孩子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中持之以恒,培养出坚定的毅力与品质。
三、启发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
幼儿钢琴学习的目的,除了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技能,更重要是通过学习,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内容、情绪与意境构成了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启发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想象是钢琴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为具象。例如,孩子的控制能力差,学琴初期常常把握不了节奏。教师可以用“小马在奔跑”“蜗牛在散步”的形象比喻让孩子分清节奏快慢的区别;在弹到进行曲时,教师可以让孩子想象士兵们雄赳赳、气昂昂、整齐阔步的行进状态。对于不同情绪的作品,教师可以先示范演奏,然后让幼儿充分想象,说出对这段音乐的体验,教师一旁引导。总之,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特点,帮助孩子将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音乐想象,学会将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融入到演奏中去,随着演奏水平的提高,幼儿的对音乐的理解力与想象力也会逐渐提高。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断观摩与聆听中,幼儿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如在家中播放各类经典乐曲,不必只局限于钢琴作品,可以让孩子聆听各种交响乐、室内乐、器乐作品,听完和孩子交流感受,让孩子认识到更多的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孩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曾说过:“钢琴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音乐素质教育。”幼儿钢琴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在激发幼儿兴趣、养成良好学琴习惯的基础上,达到让幼儿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并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这将是每一个幼儿钢琴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作为从事幼儿教育数年的一名工作者。我对幼儿教育有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总结一下基本概念:(1)什么是幼儿? 幼儿是指的是3~6岁年龄阶段儿童。(2)什么是教育?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对幼儿的教育理念。
1.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没有一定的智力就难以掌握较多的知识,具体讲就是没有注意力、观察力、幼儿就无法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没有记忆力,知识就无法巩固、保存;没有思维力,就无法对事物有深刻地认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创新。所以说,智力不发展,就无法掌握更多的知识。或者说,提高智力,会对提高掌握知识的速度、深度、广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起到莫大帮助。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获取周围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捷克著名教育专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上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从一出世起,就积极的想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开启的重要能源。
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就举一个相对生活中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和大自然。 每天的生活都与周围的生活物品分不开,如桌子、凳子、餐具、电视花等。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仔细观察和熟悉这些物品,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材料及各种用途。如桌子大多是长方型或圆形的,是木头做成的,可以用来吃饭或写字等;彩电接上电源会出现各种声音和画面。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水等也是孩子随处可见的观察对象。四季的更替,为什么春天草是绿的,冬天就黄了;水为何冬天会结成冰等等。在观察这些周围环境、事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进行感觉、比较、提问,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3.做好幼儿的好奇心的保护神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依赖于孩子在学前期家庭生活中受到的影响。家长和老师一是要给孩子创设物质环境。如孩子房间的布置,玩具的购置,图书的选择,让孩子有一个猎奇的空间和条件。二要给孩子创设积极探索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好奇心能得到鼓励、赞许,探索和尝试能得到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家长和老师为了安全、为了图省事而禁锢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幼儿的嘴,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的大脑,解放幼儿的时间,解放幼儿的空间。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自主是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幼儿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心理调节和精神鼓励的强大动力,也是幼儿的一种权利。
4.1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激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豪的感受和愿望,从而练就幼儿对事情的正确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自主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失败和一些挫折,那么孩子是否会勇敢坚强的面对,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了 。
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学科。它即是一门心理心理学科,也是一门教育学科。
5.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3)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
5.2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提高幼儿教育的工作效率。积极利用各种幼儿心理形成规律,可以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减少教育的失误,提高效能。能针对幼儿心理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幼儿教师积极吸纳幼教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并及时地转化到教育工作中。做专家型、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6.可能的未来,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发展
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仅有分工的形式,他们不再是专业化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素养是一样的,是充满人类智慧的。这样的素养保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着全面深刻的一致性理解,全体一直和谐的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以相同的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要求想幼儿所想,应幼儿所需,促幼儿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深刻揭示孩子的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才能找到有效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方法,才能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每年六月,幼儿园各种仪式活动纷纷登台,幼儿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幼儿园的仪式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开学典礼、儿童节庆典、升班仪式、毕业典礼等,但毕业典礼却是幼儿园最为隆重、幼儿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个庆典,也是幼儿在园生活的“最后一课”。无论是对幼儿园,还是对幼儿及其家长来说,毕业典礼都是―个值得庆祝、回忆珍藏和期待的活动,因为它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毕业”的节点和重要仪式,也是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方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打造,以期呈现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仪式活动。
当下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仪式活动力求为幼儿的幼儿园生活画上圆满句号,让幼儿在仪式中学会感恩,并带着珍藏的记忆期待着小学生活。但在实践中,毕业典礼活动看似热闹非凡,却既无法充分保证也无法有力吸引每位幼儿平等参与。这让幼儿园感到困惑:精心准备的系列活动,很多时候往往吃力不讨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并未清晰地认识到毕业典礼仪式活动的教育意义。
仪式具有象征性、表现性、文化规定性和程序性等特征,主要有仪式化、典礼和庆典等几种形态。仪式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使学生获得陶冶和信服的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形成师生的秩序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协助儿童接受社会集体意识所确认的共同价值,并促进社会统整。仪式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它的庄重与规范,它能以持有的程序感染每位参与者,达到对心灵的触动,从而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构建幼儿园毕业典礼的仪式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幼儿的广泛兴趣爱好和健康的行为心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从这一时间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当的进行音乐、舞蹈训练将对幼儿一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潜质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基础作用。
这时的幼儿就像一页白纸,在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和提示信号都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思维习惯。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朗诵等艺术潜能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这对幼儿一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也起到关键的启发导向作用。
由于这一阶段是幼儿智力发育关键时期,他们对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更善于用学习和模仿来理解探知事物,通过学习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模仿中潜移默化的丰富完善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认真开展好针对幼儿的音乐、舞蹈、美术、诗词朗诵、演讲口才、表演能力等内容的学习训练,是一项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下面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幼儿舞蹈教学的类型与特点分享给大家,以便大家共同提高幼儿舞蹈教学效果。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类型
幼儿舞蹈教学类型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型舞蹈两大类。按照舞蹈表演形式来划分,一般又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形式:简单的律动舞蹈、集体舞蹈、歌伴舞(载歌载舞)、即兴舞蹈、音乐游戏。
(一)律动舞蹈。律动舞蹈是一种本能的对音乐节奏的反应,当幼儿听着喜欢的音乐节奏时会自发的产生身体舞蹈动作。尤其是当幼儿听到了喜欢的音乐曲目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身体也会情不自禁的跟随着音乐节奏变化手舞足蹈起来。这时候幼儿在潜意识中将音乐的节奏与自己的朴素情感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相互适应,自发统一的情感动作。
科学的培养和挖掘幼儿的这种律动特点,进一步进行引导训练,就形成了幼儿舞蹈基础的潜质。幼儿通过模仿可以将几个简单的动作结合起来,再配合音乐节奏将这些动作合成一串基本的舞蹈动作,这就是舞蹈创作的源头。舞蹈教学中将这种自发的律动舞蹈意识加以引导挖掘,就能培养出幼儿的舞蹈兴趣和爱好。
(二)集体舞。集体舞是一种必须由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的舞蹈形式,在舞蹈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舞蹈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个舞蹈动作都是整个舞蹈节目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表演的小朋友都必须在固定的队形里、固定的舞台位置上做着规定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上必须整齐划一、舞蹈节奏上必须协调一致,音乐节奏上必须共同配合协调,整齐划一的共同创作出一种舞蹈节目的整体美感。
集体舞相对于单人舞来说,集体舞蹈的难度更大一些,要求也更高一些,每个参加舞蹈的小朋友都需要一定的舞蹈基础和对音乐舞蹈内容的理解能力。在集体舞蹈排练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舞蹈训练,不断重复的配合练习,熟练的掌握音乐节奏旋律,细致的把握每个舞蹈动作,才能达到集体合作表演的效果。
通过集体舞蹈节目,可以培养小朋友的集体协调能力、团结互助精神、整体配合意识。通过舞蹈动作共同体验音乐情绪,共同实现舞蹈表达效果。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集体舞蹈动作要求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动作简单统一,能体现出幼儿的天真烂漫的精神面貌。
(三)载歌载舞。载歌载舞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以“歌唱”和“念白”为主,辅助以舞蹈动作的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方式更多的表现在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表演中,也被民族音乐和舞台表演节目中普遍采用。
在幼儿儿歌演唱形式中,演唱是一种很生动的节目表演方式。歌曲演唱者通过配合简单的舞蹈形象动作、结合表情姿态、整合节奏动作等一系列动作要求,进一步表现舞蹈的内容和音乐内涵,来向观众传递共鸣信息。这种边唱、边念、边表演的形式,在幼儿舞蹈中也被广泛的采用。载歌载舞的节目中,舞蹈动作一般都会贯穿于整个节目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
(四)即兴舞。即兴舞是指舞蹈者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配合音乐自编自演的一种即兴表演方式。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在幼儿最初的舞蹈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空间,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的设计,和老师一起配合编排出适合自己的舞蹈节目。
好的即兴舞表演需要舞蹈者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能够熟练地运用舞蹈基本动作,能够准确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的歌曲内容,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即兴舞对大多数幼儿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必须通过学习训练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和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即兴表演。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的编排一些简单的儿歌动作,让幼儿在舞台上即兴发挥表演。比如:数鸭子、拍手歌、数星星等这些生动欢快的儿歌节目,都是进行即兴舞蹈的很好题材。
(五)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学习内容之一,几乎每一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游戏内容,都是在游戏的伴随影响下快乐成长。我们幼儿时期常做的游戏有“木头人”“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等,都是一边唱着儿歌、一边游戏,这些游戏丰富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音乐游戏是幼儿进行音乐、舞蹈学习的很好途径,幼儿喜欢在歌曲的伴奏下,按照音乐的内容、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游戏玩耍。这些游戏往往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动作要求,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气氛中、在有趣多变的动作造型中、在欢快的游戏气氛中体验着音乐的美感和游戏的愉悦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美有趣的音乐游戏,才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舞蹈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童年的生活内容。
二、幼儿舞蹈的基本特点
幼儿舞蹈除了具有一般的舞蹈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鲜明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的“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质。在幼儿舞蹈的结构编排中,动作整齐简单,动作活泼有趣,是表演效果期望的目的。所以幼儿舞蹈具有“短”“浅”“童趣”的基本特点。笔者通过长期教学观察,简单总结幼儿的舞蹈特点如下:
(一)幼儿舞蹈的直观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编排的幼儿舞蹈,具有表达简单直观的特点,因为幼儿只能通过具体的形体动作来表达生活情绪。比如:表达伤心的情绪就会用“揉眼睛、摇头晃脑”的动作,表达瞌睡了就会“打哈欠”或双手和臂做“枕头”,表达高兴的心情时就会选择蹦蹦跳跳。他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那些抽象的舞蹈动作不属于这个年龄特点,所以幼儿舞蹈具有鲜明直观的动作特点。
(二)幼儿舞蹈的模仿性。幼儿处于大脑发育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积极的、兴趣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身边的事物。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乐此不疲。
幼儿的舞蹈动作编排也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细节,把它形象化的融入舞蹈表演中。比如:模仿小鸟飞翔、青蛙跳跃、企鹅行走、马儿奔跑等动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月~3岁,平均(2.2±0.6)岁。体质量6~15kg,平均(10.26±4.02)kg。术前测脉搏氧饱和度75%~92%、红细胞比积(HCT)0.36~0.69。胸片示肺野缺血,绝大多数患儿心脏呈“靴型心”。心电图均示右心室肥大。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或卵圆孔未闭(PFO)6例。术前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其中14例行双源CT心脏大血管成像检查。术中发现单纯漏斗部狭窄或伴肺动脉瓣狭窄5例(50%),混合型狭窄20例(80%)。手术方法:均行I期根治术,术中经右心房或右室流出道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单纯右室流出道切开补片6例,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分别切开补片3例,跨环切开补片16例。合并PDA者行结扎术,合并的ASD或PFO行修补术。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3例,其中1例死亡;灌注肺1例,肺部感染2例。呼吸机应用18~82h,住ICU时间48h~7d。24例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前不吸氧测脉搏氧饱和度88%~99%,较术前明显提高,患儿活动耐力明显提高。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患儿施行心脏手术,多数家长容易出现过度紧张担心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多与家长沟通,讲解手术的必要性、简要过程和手术效果。使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应对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能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术前应对患儿进行健康评估,了解患儿是否有慢性内科疾病以及未经控制的急性内科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于彻底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患儿血红蛋白较高,血液黏稠,易发生血栓,应于术前晚静脉补液。
2.2术后护理
2.2.1循环功能检测:本组术后持续密切观察心率、心律、有创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使心率维持在120~160次/min,动脉血压维持在80~110mmHg,CVP维持在12~16cmH2O。由于术中采取低温体外循环,患儿回ICU后体温较低,要注意保暖,可给予保温毯或顶部辐射加热器,帮助患儿恢复正常体温。在体温逐步恢复正常时,外周血管扩张,需补充足够容量以防止发生低血压甚至诱发低心排。体温过高也会增加心脏做功及氧耗量,甚至诱发惊厥,应及时予以退热剂或体表降温。低心排综合征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给予患儿适当的前、后负荷,预防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治疗低心排综合征的最佳方案。我们术后根据ABP、CVP、肋下肝脏大小及囟门饱满程度补液使患儿有充足的前负荷,因右心系统对前负荷耐受性好可使其在较高水平。常规行多巴胺3~8μg/(kg?min),硝酸甘油0.3~1.0μg/(kg?min),米力农0.5μg/(kg?min)经深静脉微量泵泵入。效果不满意时可再泵入肾上腺素0.01~0.08μg/(kg?min)。难以矫正的低心排综合征多有术中畸形矫正不满意,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据研究[2],米力农可降低手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心功能良好的表现是:毛细血管再充盈迅速,脉搏有力,心音强,动脉血压在正常范围,血气指标良好,尿量>1mL/(kg?h),四肢末梢温暖[3]。
2.2.2呼吸系统护理:本组术后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保持气道通畅,以确保足够的氧合和通气。术后每日拍床旁胸片了解有无血气胸、肺不张及气管插管的位置。护士应定时查看气管插管刻度并记录、交班,以保持气管插管在正确的位置。一旦发现气管插管的胶布松动,应及时更换,重新予以固定。要防止患儿躁动引起气管插管外滑,应给予充分镇静与肌松,间断静脉给予吗啡0.1mg/(kg?次)、维库溴胺0.1mg/(kg?次)、咪达唑仑0.1mg/(kg?次)常可收到较好效果。常规行气道温湿化,以稀释气道分泌物以利吸出,保持吸入气体的温度持续在36~37℃,及时添加湿化罐中的蒸馏水。吸痰时采用两人操作,一护士吸痰,另一护士给予人工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以防止患儿缺氧。加强肺部物理治疗,可采用拍背、振动器等,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月亮姐姐、兔子妈妈、小鸟、白云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教师可利用情绪、肢体动作和多媒体的动感画面来带动孩子的情绪。幼儿对有图像和声音的东西感兴趣,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地玩起来、动起来。例如,在教授音乐《小兔乖乖》时,笔者先讲故事《三只小兔》给小朋友听,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再配上动感的画面,感受音乐的变化。
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年龄阶段,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巧用榜样的力量
通常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榜样,利用榜样的作用进行教育,这就是榜样教育。根据所选榜样的角度和水平不同,榜样可分为高级榜样和一般榜样。其中,高级榜样不仅自身有明显的个性特点,还能给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帮助和借鉴。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高级榜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内源性动机,让幼儿自发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提高幼儿感受音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满足幼儿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下面以中班音乐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为例简要分析高级榜样的作用。
在音乐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中,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根据游戏情节,创编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经过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的过程逐渐明确游戏玩法,并与同伴合作随乐游戏。在此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高级榜样激起了孩子们主动模仿并不断创新的愿望。
榜样一:欣赏A段乐曲,启发幼儿想象小老鼠在干什么?并学一学。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A段玩“手部游戏”。根据乐曲旋律合拍的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此榜样是由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可学性,幼儿都能看得到并能够经过努力进行模仿。模仿中,孩子们逐渐分清了乐句,掌握了节奏。
榜样二:欣赏B段乐曲,启发幼儿想象小老鼠在干什么?并学一学。引导幼儿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来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动作,发展幼儿音乐表现力。此榜样是由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指定选取的,来源真实,不经过美化和虚构。“小老鼠”的动作各不相同,既有位置的高低变化,还有方向和肢体动作变化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老鼠拽泡泡糖动作” 的多种变化,体现了高级榜样是具有复杂的榜样行为的。
通过对中班音乐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中出现的高级榜样的简要分析,我们发现高级榜样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三、尊重幼儿心智特点
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提升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多媒体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相互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而幼儿接触信息技术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运用电教手段开展艺术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同时,手指活动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控制的完善。手影游戏是利用手掌、手指的变化,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游戏。它能充分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开发幼儿的智力,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它使幼儿感到手的神奇,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双手的灵活变化,经过投影能做出许多形象各异、多彩多姿的动物形象和物体形状。但因手影游戏受光源的限制,一般是在灯光和阳光下来演示,活动中幼儿各玩各的比较分散,不能将几个手影同时投到一个画面上,因此,不能进行比较和开展整体游戏。又由于幼儿掌握不好光的距离,手影模糊不清,掌握不好光源方向,身影挡住了手,影响了游戏的效果。而幻灯手影具有不受天气、时间影响的特点,几个手影可同时投于一块银幕上,画面清晰、集中,高矮可随时调整,便于幼儿操作等优点,所以,采用幻灯进行手影游戏更能充分调动幼儿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会幼儿编单个物体进行投影,让幼儿逐步掌握手影的技巧,巧妙地运用手指、手掌的弯曲变化编出各种动物,如孔雀、鸽子、狼、狗、兔子等。平时注意多让幼儿看图书、画片,多注意周围的事物,以丰富幼儿的创造素材。幼儿掌握了编手影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指导幼儿随意去创造花样,然后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投到银幕上,说出编的是什么,它在干什么。开展比手影活动,看看谁编的像,谁编的花样多,评出编手影冠军,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所编的动物的叫声来增强游戏的情趣。还可以让幼儿做出几个不同动物的手影,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利用电教手段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幼儿素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化教育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直观、形象形态展现给幼儿,利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科学教育,可以引起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一些科学知识,如果给幼儿抽象地讲,幼儿既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例如给幼儿讲“神九”发射,可以播放准备过程和发射过程的录像,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不中怕困难、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科学品质。故事《未来的交通工具》,先放录音,幼儿欣赏,并且说一说故事里未来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幼儿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未来交通工具,再到投影仪上放大,并把自己的设计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
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科学知识,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多自然现象和事物难以接触到。电视教学给我们创造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拓宽了幼儿的视野,扩大幼儿了解知识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增长了知识。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同步给幼儿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电视片,可以锻炼幼儿的感官,促进幼儿感知力的发展。例如在开展认识昆虫的活动前,要求幼儿回家收看“动物世界”里的有关内容,带着老师布置的“它们家住哪里?吃什么食物”的问题看电视片,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回答。这样,幼儿自由自主地去探索和感知,让幼儿感觉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从而持久地保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
三、运用电教手段开展音乐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增强其自信心、成功感和合作能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欣赏、唱歌、舞蹈、韵律活动等。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要根据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具体、鲜明的事物,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情节,形式工整、短小的音乐,通过放录音、CD,加上电视和多媒体影像,供幼儿欣赏,如《赛马》、《四小天鹅》、《动物狂欢曲》等。用电教手段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具体,教学内容表达声图并茂、动静结合,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幼儿五线谱时,幼儿觉得比较单调枯燥,因为幼儿思维特点之一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为适应幼儿的这一特点,又根据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的教学经验,制作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五线谱系列课件。比如:七个小矮人是七个音名,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送信等,幼儿在形象逼真的动画效果中,很快就学会了音名和音高。
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智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在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幼儿教育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区域活动的研究》为市级“十一五”立项科研课题。我前段时间和我园部分教师去上海学习,经过实践和尝试,有如下感悟。
一、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和欲望。
区域活动强调材料的开放性,重视让幼儿和环境互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和欲望,考虑材料促进孩子各种能力发展的价值。
1.自然物。大自然中的材料收集方便,用途广泛,价廉物美。如玉米芯,可将其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置于美工区,蘸上颜料进行印画;芦苇秆可以用来比较长短、粗细;竹子可以做成小树、钓鱼竿;麦秆可以吹画……虽然这些都是不起眼的自然物,但别有一番用途,深受孩子们喜欢。
2.废旧物。许多废旧材料只需稍做加工,就会变成孩子喜欢的玩具。如可乐瓶上贴上眼睛、嘴巴、胡子、小尾巴就变成一只只有趣的小老鼠;扑克牌是孩子学习数字的最好材料;废旧的棉布可以做成苹果树、小汽车、布娃娃;水果网兜是孩子进行创造的最好材料,孩子们可把它做成帽子、房子、被子、肉串……
二、区域活动空间、时间的安排,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自主的需要。
我们提倡让幼儿自由选择,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空条件,幼儿就很少或不能有选择的余地,幼儿的自由选择就不能实现,活动的自主性也就无法体现。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开放的空间。在空间增设上考虑到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幼儿可根据需要,重新布置或改变某区的位置、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随时增设活动区域。一次班上的几个女孩用小椅子在走廊的一角围了一个圆圈,大家坐在里面,神秘兮兮地说着话,原来她们是想在一起说一些悄悄话,就自发地布置了一个“隐私区”。
同时,我们尝试开展平行班活动。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开展平行班游戏时,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时间、材料、人际关系的开放。通过这种形式,平行班的教师、幼儿相互都很熟悉,幼儿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自主性、积极性显著提高,性格活泼开朗,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这种打破班界的环境的创设不仅增加了幼儿游戏的自由度,扩大了他们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还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幼儿在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
2.开放的时间。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如几天完成一个美工作品,只要他们完成即可,不做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的,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动手区的造纸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动手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几种纸易撕、哪几种纸易吸水,还发现吸水后的湿纸容易撕、湿的纸很柔软、干的纸比较硬等各种有关纸的特性的现象。
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和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在游戏过程中尊重幼儿,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活动区域除了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外,还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
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活动。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适时帮助来推进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在游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的原则。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注重与他们平等相待,由“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变为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即将幼儿当做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指导中不随意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在手工区折燕子时,我们提供手工书、折好的燕子成品、每个步骤的范例,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做工具自己学习。有的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燕子;有的将成品拆开再还原迁移已有的经验折出了燕子;有的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了燕子;还有的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出了燕子。活动后,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折燕子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折纸,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3.赏识的原则。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
4.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巧妙的点拨,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给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教师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63-01
游戏活动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与理论背道而驰的现象司空见惯,经常会出现教学内容超载及忽略幼儿主体性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游戏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呢? 接下来,我想探讨“三个”问题与“三点”思考。
一、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只重游戏活动的形式,而轻视游戏活动的技能
幼儿游戏活动既要重视培养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也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接受一定的挑战,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滚球击球:用球击保龄球、圆木圆柱体、积木、酒瓶均可。离投掷线六米处放上述物品,把幼儿分成三队,人数相等,每队6组,排在投掷线后。游戏开始,教师发出口令,每组第一名幼儿单手握球,由体后向前将球沿直线滚出,碰击物件,击倒1个,得1分。扶好物体,继续让各队第二名进行比赛,依此类推,按序进行。最后,积分最多者获胜。
从总体上看,这个游戏游戏趣味性强、景物逼真,情景真实,但缺乏必要的游戏实际元素。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幼儿演练了一遍,至于动作的关键技能,教师都没有讲,也没有示范。显然,教师只注重游戏的形式,忽视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尤其是体格技能发展的意义。
2.只重游戏活动的目标,而轻视游戏活动的安全
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醒和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安全,至于应具体注意一些什么,怎样才能确保安全等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安全指导措施,教师并没有做详细的交代。例如:三人五足行。游戏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教师先准备两把小椅子,且放在终点线。接下来将幼儿分成三队,每队以6人为一组,人数相同,各队按顺序排列在起点先后,面对终点线后,面对终点线后的椅子。每组3人横排,两边的幼儿扮演助人为乐者,内侧手相拉,中间的一名幼儿扮演残疾人,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弯曲搭在两位“助人为乐者”相拉的手上,两臂搭在“助人为乐者”的肩上、教师发出口令后,“助人为乐者”驾着“残疾人”向前跑,“残疾人”只能单脚跳。至终点线时,“残疾人”跑步绕过小椅子,3人在恢复原样,跑回起点线,依次进行。先跑完的队获胜。最后,教师特地交代游戏活动的相关安全事项,要求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如果从安全教育来看,似乎教师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能够在游戏活动开展前提醒幼儿注意活动过程的安全。但实际上,在设计与组织这一活动时,教师对活动本身所潜在的危险性,并没认真预测,并充分估计,对幼儿安全教育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安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泛泛而谈。这种泛泛而谈的安全交代,对幼儿来说其实是说等于没说。
3.只重游戏活动的的设计,而轻视游戏活动的需要
舞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众人皆知,又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当地就会以舞龙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深受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经常能看到孩子们模仿着舞龙的动作,乐此不疲。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喜爱本乡本土的文化艺术,因此,我们组织幼儿开展“舞龙”主}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一些龙文化,体验舞龙的乐趣,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例如:快乐舞龙。游戏目的是通过多人配合创编各种舞龙的方法,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培养幼儿对民间舞龙活动的兴趣,体验舞龙的快乐。同时能配合乐曲的节奏,自由表现舞龙的不同动作及神态。幼儿合作舞龙,选一幼儿做龙头,其余做龙身、龙尾,音乐响起时,龙头根据音乐快慢变化做出不同的动作,如音乐较抒情柔缓的时候可以做些较平缓的动作,到了音乐较热烈激昂的时候就可以做些奔跑、翻腾的动作,龙身和龙尾则跟随龙头一起做出动作,形成一条巨龙在飞舞的姿态。
在舞龙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步调一致的简单舞龙动作,体验了活动的乐趣,但在龙身部分有的幼儿动作与其他幼儿不一致,出现了脱节现象,需要进一步熟悉动作,协调配合,提高合作能力。
二、游戏活动调整的策略与思考
1.确保游戏活动的形式,正确运用示范教学作用
游戏活动中不能盲目的注重形式的花哨,而忽略幼儿活动技能的获得。根据活动难易程度及实际水平,合理选用示范教学法。如案例①中的技能性问题,则可以直接采用示范教学方式,而且要求教师在亲自示范时候,动作必须要到位,并要规范,帮助幼儿建立准确的动作标准,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愿望;同时,教师还要一边做示范动作,一边进行语言讲解,使幼儿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2.确保游戏活动的目标,做好安全第一教育工作
教师应依据避免幼儿活动时,或跌跤,或弄伤手,或弄伤脚等等,原则对活动区域作合理设设计,精心组织。为了让幼儿玩得开心,确保安全是首要因素。案例②中的场地可以安排地毯区进行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受伤。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安全保护,使幼儿能够轻松愉快地活动。幼儿由于在体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能针对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给予帮助,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