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的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艺术

篇1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语言首先要规范,口型准确,发音正确,措词精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老师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准确,就是确切、科学、合乎规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万不可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带有“这个”、“那个”、“真那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语病,干扰学生通畅的接受思维。再者,教师自己不能生造词语,让学生不知所云,更忌讳讲废话,大话,虚话,应用实在淳朴的语言感染学生。

二、热切似火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各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四、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育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施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五、通俗幽默的趣味性

通俗性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达畅、浅显,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水平,和教学的每个过程衔接得恰如其分,它具备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幽默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双关语、俏皮话、格言警句、诗文、图画、手势、表情、体态、服饰、环境等等,让富有深意性、暗示性、奇巧性、流动性的幽默语言等,并不断注入给学生,让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用最佳的精力接受学习内容。

六、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最可怕的不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妙趣横生、生动形象、幽默滑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机会,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要适时启发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中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激情,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和辩论过程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在实践中组织小组竞赛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竞争氛围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好时机,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把语文课化枯燥为风趣,化呆板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充分利用耐人寻味并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连珠妙语,强烈地吸引住每位学生。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更主要的是幽默融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习语文课的动力。

二、调动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的产物,文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油然而生喜爱、追求、想往的欲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应当做到情绪饱满、全神贯注、气势雄浑、和蔼可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的变化,观察教师感情的起伏变动,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就是接受美感的体验。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通过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去触摸文章内容的整体意蕴和主旨所在。喜作者之所喜,忧作者之所忧,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入心、入神。这种融入教师真情的教学手法,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扣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的心底共鸣,使教和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用宽广的情怀去感化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去带动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去温暖学生。只有教师入情,才能让学生入境,最终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篇3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课文的教学,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调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提高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目的。教师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激发起他们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育他们养成助人为乐、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平时和睦相处,为以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一、欣赏文学精品,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欣赏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诵读、体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富于感情,激发学生引起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审美观念,有利于增进对美丑善恶、优劣高下的鉴别能力。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可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魅力。

1.保证有效的阅读时间

为打破教材局限,我尽量保证一个月有两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多看一些文学精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面向就业的前提下,知识面对于学生来说总是首要的。而我们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课堂作业,在家有各科回家作业,没有空余时间;并且学生毕竟自控能力差,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去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挤出些时间给孩子们。一些机械的抄写、背诵作业少一点,即便所谓的一些活题,也无非是根据要求写句子、改病句等!细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难道不是在复习词语,接受新词、好词、佳句的过程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也能看到正确的陈述句、反问句、转述句、双重否定句吗?况且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校期间我们语文老师应提供时间给学生看书,有了看书的氛围,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2.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适当情境

文学作品是生活情境的反映,欣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创设适当情境来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情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结合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浅显易懂的诗歌和散文,可采用朗读法和记诵法,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欣赏作品中反映出的意境美、语言美乃至技巧美等;对较含蓄难懂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理解诗意和文意,共同体味诗歌和散文的含蓄美、艺术美。像我在讲《琵琶行》第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接着自己范读和适当点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和感受一下,作者在这一段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景物图?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你们看,茫茫江头,秋夜送客,枫叶飘零,荻花萧瑟,寒江浸月,客船待发,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你们能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这景物的特点和给我们的感受吗?”同学们自然会随着我有声有色的引导欣赏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也会抓得很准,立刻回答:“秋瑟瑟。”而对待小说和戏剧,除了生动地陈述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之外,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角色朗读或登台表演,这样就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在欣赏的同时再创造,既欣赏到作品原有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一种欢乐愉快中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体现。

3.诵读古典诗歌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应该说这和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最正统的文学是诗,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些古典诗歌中,有的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热情。通过古诗文教学,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4.课前三分钟演讲

作为一名中职生不仅需要知识面广,面对就业的他们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很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平时上课,我都会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只要他们能迈出第一步,那就算是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们胆子变大了,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这也给他们以后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心醉神迷中,灵魂不断得到了净化,感悟力、理解力、鉴赏力等种种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次第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功到自然成地逐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本位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篇4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第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第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篇5

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趣味性,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导入新课,它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趣,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奇效。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利用“思考和练习”题中“文章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设计导语:“路瓦栽夫人为了体面,去参加宴会,丢了一挂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项链,结果这只项链是假的,给夫人带来了十年苦难的生活,这个‘假’安排在哪里,最能揭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严重危害呢?”这可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奥妙。学生带着求索的问题去学习课文,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问题,一般不要求马上解答,只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提出来即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回答得不全面、不准确,或理解有错误,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学习,而后辨正确定,加深印象。一个好的“开场白”,能较快地激发起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境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他们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能进发。

再如,课堂教学的小结环节,如果设计得有趣味、余味无穷,就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要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引起咀嚼、回味、联想。如教学《荷花淀》时,可以这样归结主题:“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是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篇6

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极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尤其明显。教师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恰恰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语文和道德素养,而且还要具有精准、高超的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有哪些呢?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不足

现在有些语文课堂只是强调课堂的组织过程,强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传递知识的媒介――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却漠不关心,这直接导致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紧密,但是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平淡直白,甚至长篇大论、离题万里、晦涩难懂、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如同嚼蜡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也掩盖了语文课堂精彩的部分。

二、语文课堂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用语言引导、点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媒介,教师要借助语言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这个层面来说,课堂语言肩负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责任,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也不同于口语。比之书面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比之口语,课堂教学语言要更规范周密。我们知道,语文是蕴含感情的学科,是以情智为主的教学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是情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讲解的文本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对于像《荷塘月色》这样的美轮美奂的写景散文,教师的语言要娓娓道来,舒缓悠扬;对于一些诗歌如《乡愁》,语言要含蓄委婉,达到似透不透的境界,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对于像《海燕》这样的文章,教师的语言要激昂澎湃,铿锵有力。只有和文本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的教学语言,才有感染力,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三、语文教学语言要形象具体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不能把课堂当成自己发牢骚和感慨的地方,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语言,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实现文本知识和现实知识的对接,对于课文内容要旁征博引,使得教学内容充实而饱满。

四、语文教学语言要言辞优美,蕴含哲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要文雅而优美,要把语言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母语的优美动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剔除自己的方言,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对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要准确,不要有口头语,要保证语言的简洁、严谨、生动。要能够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蕴含其中,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德智并重的目的。

五、语文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对于每一节课,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全盘的讲解,毫无保留的传授,而是能够用语言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去领悟。好奇心和质疑是知识进步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质疑,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故乡》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闰土,变成一个麻木迷信的人呢?杨二嫂的性格反映出了什么?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这些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起着引领作用。

六、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升华文本,还原生活,获得生活感悟,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化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感情。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鲜活,易于理解。例如,对“美的阶级性”的阐述,鲁迅是这样讲的,农民娶媳妇要的是身体健康、腰臂圆壮的劳动妇女,而不是什么杨柳细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这样的讲解使得这个哲学论题变得清楚明白、浅显易懂,这正是语言艺术的精彩所在。

七、教学语言要富有趣味,妙趣横生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情绪下,才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对学生的点评还是对学生的纠正,语言都不能生硬。同时,教师要注意收集一些富含哲理的笑话和故事,运用到相关的文本讲解中。

八、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作用

篇7

大专院校的语文多以文学欣赏为主,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本篇幅所限,每篇课文都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中截取的经典段落,教材编委会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了相关的注释、分析、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习题。虽然,大学语文已经不会像高中时代一样以考试为主,但是,学校为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会在每学期期末时举行笔试作为考核的依据。

与其他专业一样,现在,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艺术类专业的语文教学特殊对待,无论是考核方式还是课程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学模式,均一视同仁。而担负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将“大一统”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传承至今并无推陈出新之意。

二、艺术类专业语文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1、深奥老师,薄底生

根据专业所需,许多艺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注重对艺术本身的学习,而容易忽略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其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面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嘴“之乎者也”,阔步迈入课堂的语文老师,很多学生都雾里看花,无从下手,不知道新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该如何进行。

很少有语文老师愿意在接受新学生时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更不用提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了。教师大多愿意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自己所学来分析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能深入就绝对不肯浅出,能书面语就尽量不用口语,但是这些深奥、艰涩的辞藻除了能为课堂上的讲者们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外,别无更多益处。对于文化底子较薄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学语文既不能背,也不能理解,似乎比学外语还茫然。

2、守旧的内容,呆板的形式,岂能满足活跃的生

现在采用的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版,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换汤不换药。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思想文化的飞跃,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少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和诗歌都一再出现在学生和教师的视线之中,让人对其产生了审美疲劳。

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读课文,学生抄写笔记的形式,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单调的课堂组织形式,加上滞后的教学配套设施,使语文课堂的45分钟显得分外拖沓冗长,懵懂的学生直接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很多教师从上课伊始就关注着上课的时间,期盼着下课前的最后一分钟。

陈旧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授课方式和消极的教学理念让以外向性格为主的艺术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活泼好动的性格非但没有为老师增添更多的喜悦,反而使诸多授课教师头疼不已。语文老师都以分配到艺术系教课为负担,惶惶不可终日。

三、分析建议

如何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高师生积极性,改善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了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人结合所学与教学经验,建议如下:

1.因材施教

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活泼好动,以外向型性格为主。他们多善于言辞,能唱能演,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与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教学设施的基础上改变授课形式。如:教授戏剧欣赏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欣赏作品的内容改编成脚本,选择合适的学生参与导演、编排和演出工作,安排妥当的时间演出。演出后,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所需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以加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强集体凝聚力,更能加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一改对语文课的呆板印象,产生对文学的无穷兴趣。

2.化深奥艰涩为通俗趣味

篇8

每个教师由于其思想水平、气质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相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施教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语文教师长于朗诵,激发学生感情,以情动人;有的语文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深刻剖析文中哲理,以理服人;有的语文教师写作、板书能力强,一写作为序,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这项劳动是以个性品质为主要特征的。对语文老师来说,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首先,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其丰富的特性。因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会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教学阶段相联系的教学对象――学生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其中年龄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不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如果不考虑各个教学阶段的特殊情况,而机械搬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其次,语文教学在同一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变化。教学方法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同一教学阶段上的教学内容也会随着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同一教学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必然随之而变化。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某些教学方法已显陈旧,有些教学方法则暴露了自己的落后性,有的方法需要部分被抛弃,有的则需要全部抛弃。

篇9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来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三、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篇10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却神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化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二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得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以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篇11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从实际出发为教学核心

中职学生是历经九年义务教育后考核失败落榜的学生,他们或者从小学开始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为初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班级中受部不应有的重视还缺乏自信,而且没有适当的学习方法,以及与其他同学和平共处的能力,这是当今中职学生的现状。与此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升学目的转变为就业,而且将直接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和职业间的激烈竞争,环境也会随之改变。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以及成长学习、生活中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这时就应该让我们教师更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情感熏染,就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信心,渴望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出中提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人。

2.动人心弦、吸引学生眼球的生动课堂为语文教学艺术插上翅膀

语言是一种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语言表达和人类间的思想交流都离不开语文,并且很大一部分的教学活动是凭借语言这一载体来进行的。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上,更加凸显出语言的重要性。有人作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过分比喻:语文语文老师教学如啄木鸟捉虫———全凭一张嘴。教师语言表达在课堂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语句诙谐、真心、生动的评价,或是一个动人的微笑,一个会心亲切的点头,一次真心的鼓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心满意足的奖赏,更是从中得到更多的自信心和培养了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发挥着其艺术魅力,课堂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活动效率极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语言素养,这也体现出来了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有教育学专家提出: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明晰地教学的老师,他的话语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并把知识一道浸入进去。当今职校的学生大约年龄在16~19,正处于青年中、初期,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短浅,基本经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生活。

篇12

一、诗歌的审美欣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芭。从《诗经》到唐朝诗歌极盛期,从宋元诗的演变到近现代诗歌的复兴。无不充溢着受环境与社会挤压的中国的心灵自由独白。

语文教学在诗歌的析解方面,要净化学生的灵魂,纯洁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前人创设的浪漫意境中,追求自身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闪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从他感叹人生苦短,命运多乖的生命忧虑中,体会到宇宙之无穷,时光之无尽。从而领悟到生命与无限的抗争之乐,虚无与现实冲突之悲。而建立自己的追求的人生目标。

1.诗歌教学的表意理解。

初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诗歌字、词、句、段的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字、词、句、段的表意,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意境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手头的工具书读懂诗的表层意义。

2.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审美欣赏,才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学生思想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最好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中,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之间的联系都建在直接的经验之上。许多表象和情感的联系,被沉淀下来。由于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信息。由于历史的沉淀是这些信息蕴含了自身的情感意义,也能唤起相应的情感信息。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生命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结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等等。

诗的意境是创作者通过情感体念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怀才不遇,志不得伸,见明月圆而思家人圆的少知音,寂寞冷清,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

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思乡”是该诗的表意,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郁郁寡欢的心境,从而才生思乡之情的深层意即潜在意。

3.诗歌美的欣赏。

学生理解诗歌的表意,领悟诗歌的意境,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诗歌教学,最终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等等。让学生在诗的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思维。诗歌是诗人多感的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诗饱含诗人的感情,融会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于内容之中。创设了和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诗歌的美之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在捕捉诗的潜在意与诗人思维的灵光之中,寻找自己思维与诗人思维的相融点。从而超越前人,迈出创造思维的第一步,让思想在美的自由王国畅翔。

二、小说的审美欣赏

小说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它可深入细致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是学生增强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世界、内心思维的最好审美内容之一。通过对小说中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洞悉,鲜明生动的人物情感心理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内心心理的调适。

苦难是人类进步的教师。一部《平凡世界》把人类前行于抗争与困苦之间的人性拼搏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读者的挫折阅历与对困苦的重新认识。而当前中学教育中,受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挫折教育困苦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在这一方面,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特别是小说的审美欣赏应引导学生从心理、思维、情感体念上,重新认识挫折与困苦,达到理性的融情。

三、散文的审美欣赏。

散文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三而不乱,形式灵活,长于抒情,语言优美。它不仅有情韵律动的节奏美,也有形象鲜明的画面美和直觉美,更能表达和描写自然的绚丽与质朴、人性的善良与亲切、情感的纯洁与美丽。

散文所写之物不只是以人物为主,也可广括景、物、事。在散文家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抒情写实中。在散文家的眼中,万般形象皆有情,纯客观的描写很少。所以散文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作家个性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理想形象美,是作家心灵感受。而这种形象也是引导学生审美欣赏的最好材料。散文的描写广泛性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散文的社会生活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间接的生活阅历。散文的情感性更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而散文也正是以它的情感性,让人深深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使人的情感世界得以陶冶、丰富、净化和升华。

篇13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为神奇,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成功的上好一堂语文课,跟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导语的妙用是至关重要因素。本文试从如何妙用导语谈起,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巧妙设疑,激趣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你不妨这样导入:自古以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己,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

三.巧妙提问 启发导入

“有疑则思,进而解疑”,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例如: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四.利用诗歌名言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天街小雨润如稣,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欣赏《春》。

五.利用联想、想象轻松导入

贝多芬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同样,文学的欣赏也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联想与想象可以说是学生赏析作品的双翼,如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导入: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这样学生们就驾轻就熟,很快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游戏导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