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直以来,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统一,这些事实无不一一证明着这一指导思想的伟大正确之处。之所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一指导思想具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具有科学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发展建设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团结人们,才能树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二是这一指导思想以具体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立足实践,脚踏实地,了解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征求人民大众的意见,才能做到众口协调,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根深蒂固,广泛流传,才能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原因之三是这一指导思想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在指导思想与理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发展进步,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先进性,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才能适时应对。在保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保持中华文化的新鲜感,才能不断加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一个国家和人民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有共同的道路,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树立起信心。在2008年抗击非典时,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才能众志成城,才能万众一心,所以说,这种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化与精神才能取得自信,才能在遇到困难的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西方社会各种各样文化与思想的不断侵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只有坚定共同理想,始终保持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一味的追捧而忽略了本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所以,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改革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又培育出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没有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就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来源于优秀文化培育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对文化的自信就来源与我们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反之,如果没有我们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自信,就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潮流。如果没有时代精神,我们便不能与时俱进,并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倘若我们不能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得以创新,便很难树立起文化自信。所以说,时代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只有发展时代精神,我们才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在社会的进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拥有比较集中的统战对象,而且在文化统战的进程中具有比较好的资源以及设施方面的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对高校文化统战的发展产生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必须在加强自身凝聚力、渗透力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统战建设。
一、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的前提和基础
1、文化自信的内涵
我国在文化强国的发展进步中,需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在一般情况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前者表达的是一种意识与责任,而后者说的是思想层面的信心与信念。文化自信来自于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在价值方面的认同和肯定,对自己的文化的生命力抱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中获得坚持的动力,促进创新精神的传承。在文化自信的发展进程中,首先需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等的内涵价值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成为了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因素,是经过时间的验证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核心作用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中国人不能过分的对西方文明进行推崇,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对外来文化进行排除,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之下,需在自身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正面的接受外来文化冲击,使自己的文化更加完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2、高校文化统战的意义
文化统战主要是“从文化视角切入”的一种工作形式,是利用文化资源来开展统战工作,文化统战偏重于统战,是统战工作的一个方面,是开展统战工作的一种方式、手段[1]。文化统战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说,则比较注重文化方面的资源以及方式所蕴藏的能量,这就表明了文化统战在文化与政治属性上的统一。其中政治属性是它的本质上的特点,文化统战中包含着明显的政治色彩以及阶级特性,这也是它与其他文化现象不一样的地方,统战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类型的工作,文化统战是其形式之一。而文化属性则是文化统战所特有的,它以文化活动为展示契机,使用文化所具有的力量来进行党的统一战线的推广,加快文化认同的实现。高校是文化统战发展的特殊领域,它具备的文化传播与创新能力使得其文化属性更明显,如果加以利用可以获得统战更好结果。
3、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的特殊要求
统一战线作为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或联合,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又为人类创造、积淀和丰富着新的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牢牢占据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原点,是统战文化孕育萌芽和丰富发展的深厚土壤[2]。从实际的发展中来说,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发展的特殊要求,在统一战线的进程中具有团结与联合的特点,体现了其中开放包容的特点,从内容层面来说比较宽广,在思想层面它的包容性表现的比较明显,文化的发展活力在于包含的当代性和人民性,所以在实践中应该积极引起统战整体组成的主体意识,主动的运用文学作品、舞台剧目、影像作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集中推出一批统战成员感同身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统战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自信在高校的推广,不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二、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统战的必然结果
1、高校文化统战面临的新形势
文化统战主要以文化为载体,同时需要借助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功能,为实现某些目标而促成不同群体组成社会力量的联盟。在新的时代变革之下,高校文化统战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今天,统战对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包容特征更加明显,但是许多高校还存在对文化统战工作的忽视,投入力度与发展速度不平衡,另一方面,在扩招的高校发展形势之下,其中的成员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在宗教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是高校统战对象在文化思想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并且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特点之下,网络化发展也成为了高校文化统战的一个新形势内容。
2、高校文化统战的经验
在高校中进行文化统战的人员都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具有比较强的科学与自由的思想意识,文化程度高,在文化统战工作中能够发挥比较大的经验优势,首先党委领导之下的校长负责制度就为高校文化统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就是高校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分,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又为文化统战的进程提供了逻辑方面的基础。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措施
1、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
文化自信的增强需要不断的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在高校这种文化思想聚集的地方,人们都需要不断的被教育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上的自信,首先应该加强中国特色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其凝聚作用,将社会主义发展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向统战对象进行清晰完整的传达,增强人们对文化自信的进一步理解,进而实现思想上的认同,最后付诸实践之中,达到文化的统一性,增强精神力量以及道德规范的成效。
2、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培训
在文化自信的不断发展中,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等内容进行理性层面的审视,在高校文化统战状态下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正确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让文化统战的对象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产生更加强大的自豪感与敬畏感,并且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量以及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在文化的认同上需要进行积极的对外传播,文化自信的增强不仅与内部文化体系的实力相关,也与传播主体的实力相关,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3、让文化自信成为统战成员的自觉行动
文化在高校统战对象之中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成员起到一个良好的自觉领导作用,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新形势以及新矛盾等方面的特征条件之下,高校党员干部更加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的信仰者以及实际的宣传者、积极的践行者,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自觉行动的作用,用自己的表率作用以及实践中的模范行为来对社会风尚的发展进行引领,以此来增进高校文化统战全体成员对文化的自信力的提升。
结语
高校文化统战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校建设的不能忽视的重要科研基地,在文化自信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会达到文化的进步,而且也会增强民族的团结性,促进高校建设更加和谐长久的发展,对于整体的统战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永强,王晓东,王倩,吴虹.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及路径问题探讨[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71-74.
作者简介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古诗词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能增强国人的骨气,是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包含的精神追求十分丰富,如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公德意识、治国理念、价值理念等,都是文化自信的产物,能有效达成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重担,从教学与实践活动等多视角着手,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及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举措
(一)学习欣赏,树立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均为文学经典,其欣赏价值是很高的。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之中,教师不可以将古诗词当作记叙文来教,而要借助学习欣赏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获得有效的发展。第一,欣赏命题之美。比如在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时,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怎样触景生情,恰当命题。词人辛弃疾登楼想起了国家,词的题目信手拈来,即时命名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自然简约,毫不累赘。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足点上感受他们当时当刻的所思所想,在激情满怀之下如何命题,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学问的博大精深,引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佩服之情,增强文化自豪感,树立起文化自尊心及自信心。第二,感受言志之美。很多古诗词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言志之美,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言志之美。如《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作者屈原即使道路再艰难,也要为民探寻更好的生存之路的勇气,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及品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及品质支撑,才有一代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精忠报国,为国家更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之后,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二)有效训练,提高文化自信。第一,开展朗诵训练。即向学生渗透朗读古诗词的基本技巧,把握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使朗读更加优美与雅致。相信通过教师对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训练之后,学生必能深刻把握诗人创作时的情绪,朗诵出情感和诗味。第二,模仿习作训练。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模仿写作训练极为重要。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生活实情,让学生根据某首古诗词去仿作,主要从命题、格律规范、句式押韵、表情达意四方面来仿写。其要求不需要十分严格,只需要让学生尽力而为,有所收获即可。在学生仿写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评价活动,对每位学生的作品都进行及时的肯定与引导,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自信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文化自信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想要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要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并不是随意的,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及古诗词教学息息相关。比如即将过年之时,教师可以联合校方举办“中华古诗词大会”活动,鼓励班级中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其评价嘉宾可以由校方领导、语文教师等来担任,在全校掀起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活动主要以背诵中国古诗词为形式,以赏析中华诗词的视角,寻找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品味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相信在此种实践活动的带动下,学生不仅能对古诗词进行重温,还能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中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信。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与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自身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安全感(security)是指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自信(self-confidence)是个体对自己的信任,表现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有信心、不怀疑。在强调创新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青年大学生安全感和自信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即探讨大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东北林业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生360人、有效被试342人。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87人;大一134人,大二92人,大三67人,大四49人;农村134人,城镇及县级市79人,城市129人,文科179人,理工科163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See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采用Maslow A.H.(1945)编制的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简称S-I问卷)。该问卷包含75道题目,问卷采用0和1两级计分。问卷总分在0~24属于正常范围;25~30分的具有不安全感倾向,但总体来看,仍具有安全感;31~39分则具有不安全感;39分以上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1.2.2 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Evaluation Inventory) 自信评价采用Sidney Shrauger(1990)编制的个人评价问卷(简称PEI问卷)。包括8个分量表,分别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总体自信水平及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问卷共计54个题目,采用4级计分,“非常同意”计作1分,“极不同意”计作4分,总分范围在54~216之间,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女性为0.74~0.89,男性为0.67~0.86,间隔1个月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女性为0.53~0.89,男性为0.25~0.90,总量表分的重测相关女性为0.90,男性为0.93。
1.3 方法分班级进行团体施测。采用SPSS11.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安全感状况见表1。
2.2 安全感、自信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由表2可知,安全感与自信的性别差异都不显著;安全感与自信的年级差异显著。
2.3 不同安全感学生在自信上得分的方差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安全感学生自信水平的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安全感水平越低,其自信得分越高。
2.4 安全感与自信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安全感与自信的相关系数为为0.618,并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为进一步考察自信是否对安全感具有预测作用,以安全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自信各因子分为自变量,采用分层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第一步回归方程中年级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全感。第二步回归方程中自信因为对安全感的总体解释率达到41.1%。其中,心境状态对安全感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相互作用、外表方面、学业表现、总体自信等。
3 讨论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为创新知识的场所,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为此本文认为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同时积极的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且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建设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建设和创新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其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严莉莉.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商执娜,吴家琳. 奥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266+270.
[4]张秋辉.“三个自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弓民.高校育人过程中“三个自信”理论与实践融入的路径与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6-89.
[6]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
[7]罗系数.课程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8]周忠华.论核心价值观自信[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北京电影学院 李博.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9-01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提出的“三个自信”,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反映高校的文化特质、文脉传承和校园精神;一方面也要体现后勤实体自身的战略愿景、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一个生机勃发的高校后勤文化,它首先是自信的文化,因为自信能够产生动力,形成合力。后勤文化自信应从思想、理念和形象自信入手,从容应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形,不断强化服务育人功能,努力提高后勤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盐城师范学院后勤保障集团、基建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后勤改革和事业发展经验成果,大力推崇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创新文化品牌,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育人氛围。
1 加强思想自信,牢固树立服务育人意识
后勤职工整天和锅碗瓢盆、扫帚抹布、泥灰油烟打交道,看似低人一等,但其社会价值不容低估和忽视。事实证明,唯有住得舒适、吃得好,用水用电有保障,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和生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后勤人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和充满自信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校后勤注重对员工思想自信的培养,努力抓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服务明星”评选、职工技能大赛、职工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岗敬业思想教育辅导;组织参加全国高校后勤协会、省高校后勤研究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习活动,及时把握高校后勤工作动态,了解相关政策;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结合岗位实际开展“立足岗位讲奉献”、“学习王强精神”、“立家规、正家风”等系列研讨活动,支部组织开展“进军营、学模范”、“儿童福利院献爱心”等主题党日活动,使全体后勤员工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工作作风有效转变,服务效率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 倡导理念自信,正确指引服务育人方向
理念是文化的灵魂,它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样,高校后勤文化理念贯穿文化建设的始终,它能够体现高校后勤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具有一定的品牌示范效应。
盐城师范学院后勤保障集团、基建处自2014年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上,秉承“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相结合,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形成了以“保安全、稳增长、促改革、构和谐”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倾力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服务理念, “善于学习、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和“爱岗敬业、勤俭自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后勤精神。
在文化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岗位职责和行为标准,促进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们推进内部管理改革,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我们建立内部竞争、约束机制,提高后勤整体运行效率;我们倾力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内绿地、花木、喷泉、雕塑构成天然和谐的优美画卷,学生公寓、道路、垃圾桶、图书馆景观带、王强展览馆无不流露后勤文化特色。
3 打造形象自信,努力优化服务育人氛围
后勤职工是“不站在讲台的老师”,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我校后勤在食堂、公寓、卫生所等服务环境中张贴文明用语,要求员工在服务中带头使用文明用语,水电维修工人在维修完毕后收拾并带走维修垃圾,办公区域实行首问负责制,“言事帮帮”平台接受学生投诉,帮助学生解疑答惑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教育于无形的作用。我们还主动联合学工部门、二级学院开展“校园美食文化节”、“文明宿舍评比”、“节水节电节粮”宣传、学生“美厨大赛”、急救知识演练、超市“爱心义卖”等活动,通过向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领导干部帮扶对口班级、师生联谊共建等方式,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后勤员工的关爱和奉献精神,并因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而充满爱心和乐于奉献。
去年12月,我们筹办“出彩后勤人”2016年迎新文艺晚会,晚会通过演绎后勤人真实的工作、生活故事来宣传典型、弘扬正气,折射后勤人“出彩”的一面,观点独到新颖且极具感染力,并一举荣获学校2015年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今年9月,学校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了“甘于奉献为幕后,勤勉前行促发展”后勤暑期工作巡礼,从“一封满含深情的感谢信”到“一场无声的战斗”,从“一次日行千里的奔波”再到“一个没有休息的暑假”,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把后勤人平凡、朴实,顾大局,能干事的本质和能战斗,能吃苦,讲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校内引起巨大反响。
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扎实开展,后勤基建党总支引导全体党员职工立足岗位作贡献,结合暑期工作深入开展“后勤党员亮身份,模范带头树形象”活动,通过宣传后勤党员事迹,展示党员风采,引导见贤思齐,凝聚强大力量,铸就坚强堡垒。
同志曾经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高校后勤文化的核心不是创造最大经济效益,而是要建立文化自信,因为只有自信的文化,才充满活力,才能实现持续长远发展。后勤人要坚持文化自信引领,把自信融入到后勤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和具体工作中去,积极塑造后勤人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讴歌后勤人爱岗敬业、竭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展示后勤改革、创新和发展成果,营造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后勤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大学英语课程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之余,应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以其所携带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弱化了学生的母语文化能力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文化遭遇巨大冲击,母语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面临极大的挑战。[4]大学生是展现文化自信的主要群体,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对于大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大学英语课程要主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要反映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果,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照的总依据,也是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最终评定标准。但目前各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并非紧随《指南》。如果各院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未做及时修订,没有根据新的文件提出明确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就会导致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语言教学表现失语。大学英语作为重要的人文公共课,课时量有所缩减。原本开设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已经削减至三个甚至两个学期。教师要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完成词汇、文章阅读、翻译及写作的讲解或练习等教学任务,而课时缩减就难以保障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未考虑到文化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这会影响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师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教师受所学专业及个人爱好限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较少,视野受限。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单词记忆、文章理解、阅读材料、课后作业等,缺乏对语篇内容的完整理解,这会影响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欠缺。
3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
只有将中国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必须对整体和局部、多层面和各教学环节做出相应调整。
3.1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促进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版)进行的修订。院校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时,应及时修订并且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所应完成文化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3.2调整教材内容,增加中国文化教学模块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严重缺失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强调学生要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与文化。传统教材处处彰显英美文化,所选用文章对于中国文化涉及得很少,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学习路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融入中国文化,要更多地用英语承载中国文化,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掌握以标准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技能,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3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渗透民族优秀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开发教材中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应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中国文化,增加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辅材料,同时要注意难度适中。可采用教师或学生讲解、集体或分组讨论、视频或音频学习、翻译练习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广泛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一课Sym⁃bolsofCulture的导入为例,教师可在文章导入中引导学生学习麦当劳及迪士尼西方文化时引入Sym⁃bolsofChineseCulture。教师可用象征中国文化元素的素材如饺子、茶、京剧、长城、兵马俑等来进行讲解。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单元主题进行中国文化的培养。《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的每个单元选取了单元主题类似的两篇文章,但学习的角度和深度有所区别。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时,可利用当前的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等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如在第一册第五单元ILoveThisGame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运动员精神时,可结合东京奥运会中苏炳添、巩立姣、全红婵等运动员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试与评价是正确评估教学过程与效果的重要环节,能给予教学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在处理课后习题时,教师可在翻译、写作等作业中融入中国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如果在期末、A/B级及四六级测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考核部分,将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唤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3.4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多元弘扬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利用学校的校史馆、图书馆、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文化讲堂等有序展开中国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教师可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档案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利用校园网、英语网站(如ChinaDaily)、“学习强国”平台等的文化专栏、文化录播课,向学生手机推送、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阅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开设线上或线下选修课,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英文翻译作品解析等。
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耳闻目睹有的学生上课不敢正视老师,不愿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即便是上课回答问题,但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甚至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不敢去找同学或老师……。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尚且如此,将来怎么去面对竞争的社会?怎么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呢?对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以健康心态勇于面对人生,迎接挑战,走向成功。
一、唤醒自信
1、用真实的案例激励学生
古往今来,生活中由于身体残疾而实现美好人生的案例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班会、团活和专题报告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告诉学生贝多芬因为自信,双耳失聪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海伦・凯勒因为自信,在双目失明后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邰丽华因为自信,成了春晚中最美的舞者……贝多芬、海伦・凯勒、邰丽华这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尚且有自信,并凭自信收获精彩的人生。我们拥有聪慧大脑、健全四肢的人又怎能不自信呢?一则则动人的故事鼓舞着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相信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体现人生的价值。
2、因势利导
善于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教会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例如:班上有个同学对英语学科特别反感,以至于一上英语课就睡觉。作为班主任又是英语教师,如果只一味批评他,势必会伤害该生的自尊心,甚至会给他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不但不能调动该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会让他丧失学英语的信心,甚至厌学。于是,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不喜欢英语学科的原因,课下针对该生的英语薄弱环节耐心辅导。后来发现该生还有很多优势,如,字写的很漂亮,动手能力很强,为人和善,很幽默……当了解了该生的这些长处和闪光点后,就结合班级的工作充分发挥他的优势,让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半个学期过去后,该同学不负众望,逐步克服了原来的弱点,慢慢的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其它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产生了极大的自信心。
3、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言行和思想活动及展示其成长过程,把教育理论的内涵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有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也有教师和家长以及其他年长者给中学生所作的示范;还有同龄人、身边的同学对中学生的影响最经常、最直接,其言谈举止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激励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潜能
1、自我的激励
自信心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自信心,教会学生自我调节自信,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练习敢于正视对方眼睛说话;也可以教学生抬头挺胸,将自己走路的速度加快25%;还可以教学生养成主动与别人说话的习惯,养成开怀大笑的习惯……甚至可以让学生每天收集一句名言,让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雨果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这类格言警句营造学生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情境,学生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与自信的人交流思想,陶冶情感,启迪智慧,激发力量。如此一番自我激励,自信早已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步步推动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
2、教师的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侯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赏识是学生成长最好的营养剂,学生一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赏识在思想、学习上共同进步的同桌,将他们的合影粘贴于班级文化墙上;将行为自律,交往自信的同学的靓照也粘贴出来。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得到了教师的赏识,会促使他们用足够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态度在行为、学习、交往、生活等方面逐步自信,逐步进步。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发现表扬学生,赏识学生,用放大镜来关注他的优点,并公布于众,这时,教师不仅会得到学生更深厚的爱,也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
3、成功的体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例如:每到学期初,我们要让学生定一个最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首先就是超越自己,可以在行为、生活等方面超越,也可以在学习成绩方面超越,而且是自己跳一跳就可以做到的超越。这样,所有的学生在学期中甚至在学期结束的时候都可获得一颗或多颗星,生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地勃发了出来。
三、培植自信,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雄鹰在蓝天上振翅翱翔,支撑它们的是坚定的信念;国歌在奥运场上久久回荡,让选手成功的是自信的力量;企业家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自已的产品是最好的;歌唱家成功是他知道自己的歌声是最棒的;农民自信,守望着满园的硕果;科学家自信,让一颗颗卫星环绕地球;攀登者自信,让红旗在珠穆朗玛上高高飘扬;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是学业成功、人生快乐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培植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有远大的目标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使自己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享受到由成功带来的体验;拥有自信的人,才可能在生命流动的旋律中谱写出辉煌的乐章……让我们每一位班主任从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开始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体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据本文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文化自信主要是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基础两方面进行界定: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内涵,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的机能。其次是对文化自信的基础的研究,按照资料来看,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是基于理性认识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知识与伦理。所以在这里,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文化自信界定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审视。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民心所向是一切社会变革开始的源头,同时其也是整个国家政权巩固与否的风向标,而在这之中的文化氛围在而是对社会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因此从这点来看,如果要使社会的民心向同一个方向聚集、前进,那么在此过程中的文化则必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思想、理论的宣传地和发扬地,大学生是其宣传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传弘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动力。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39-02
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建立在三个因素基础上:一是来自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来自对他民族文化的学习,三是对文化的创新。高等学校肩负了传播以上三种文化责任: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承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责任的执行者,对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起重要作用。
思政课肩负着培养世界观、树立良好道德观、法律观、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历程、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任务,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也贯穿其中,这一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也需要构建起思政课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体系。
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在研习文化、内化文化和创新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于大学生在‘下学而上达’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规律、地位和作用有自知之明,并形成一种主动追求、理性选择和自觉践行的文化信念”[1]。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它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一种文化信仰。因此,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应体现在对大学生文化研习能力的培养、文化内化过程的训练、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
一、基于思政课的文化研习能力培养
文化研习能力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继承的能力。它的基础首先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鉴别,这种能力的培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价值观的确立,三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
对传统文化学习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文化没有断裂的中华文化,它的传承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没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就谈不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崇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文化,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2004年,“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中国新闻周刊》曾以“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为题,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势力仍然很强大的仅占20%,而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觉得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仅占23%,觉得很难说、不乐观和很悲观的分别占44%、4.29%和4%[2]。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也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把文化传承纳入教学过程,在思政课所包括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可以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等章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来实现,如: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世界其他民族的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思想,使学生学会鉴别。
(二)价值观的确立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张岱年指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3]大学生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与继承,对世界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都建立在已经具有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都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也是思政课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不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还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都不可或缺批判精神。传统文化中也有不符合时展的内容,世界的文化也有不适应中国需要的内容,因此对文化的批判与鉴别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必需的素养。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这种批判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素养。因此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校思政课的任务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大学生不会人云亦云,对待各种文化都会有自己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具有批判性思维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基于思政课的文化内化过程训练
心理学认为,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内化过程有两种知识相互作用,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知识,也是个体经验向高级水平发展,形成语言概括,明确意义理解,更有意识地加以应用。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形成个体的行为。列昂节夫认为,在内化过程中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的社会存在就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人的生活是由彼此交织着的活动构成的,是彼此交替的活动的系统。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感性实践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形成关于世界的知识;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活动和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在活动时获得知识理解,这些理解又影响人的活动,活动进而又改变人的理解,如此循环[4]。
由上述心理学理论可知,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大学生在文化内化过程中首先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了自上而下的知识,通过活动使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
高校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内化训练过程中,通过课程设计相应的活动,大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活动的积极参与,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原有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基本是以说教为主,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思政课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模式,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热情。“因为社会活动的载体,能够使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能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5],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努力,也需要高校的文化氛围营造,更需要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与风气,使大学生的文化内化的训练不至因为社会不良现象的出现受到负面影响。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的活动项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律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形成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
三、基于思政课的文化创新能力培养
所谓 “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创新,就是对某个或某些局部有着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加以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和说明,通过对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本身的深度观察与缜密思考,发前人之所未发之感慨,说前人之所未说之话语,论前人之所未论之论题[6]。
一个民族的复兴说到底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创新能力。中国具有世界历史上悠久的灿烂文化,但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的文化也终将是一个故纸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也是在全球化文化多元态势下的必然选择,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源泉来自社会实践。因此,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二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
文化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文化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必须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了文化主体意识,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才能发挥大学生的文化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地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活动。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首先要发挥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者。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问题答案。最后要提升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化的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源泉来自于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大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书本,因此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非常必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了解社会,而且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四门主干思政课都有社会实践的教学学时,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大学生主动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水平,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通过构建,使思政课不仅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陈水勇.论大学生如何实现文化自觉[J].湖北设计科
学,2012,(2).
[2]崔雨,刘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育途径研究
[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
[3]孙秀玲,杨海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圣才学习网.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2011-11-15.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403.
2. 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比如,中华民族保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和而不同”“”,倡导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等等。这些思想体系和精神追求,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言以蔽之,文艺是绝佳的精神食粮,触及人的灵魂,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
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300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用智慧、汗水和家国情怀破译了神秘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让汉字散发出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民族向心力,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今天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硬磐石。
6.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这样的形势倒逼着我们,必须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一句话,就是用更有力的传承发展,让中国文化软实力更硬、更强、更精彩,不断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7.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不断融合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而中华文明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对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在新时代就要更加深怀自信,理直气壮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8. 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我们还要深怀自信,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推动文化交流,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在多元文化冲突困境下,文化自信是塑造中华文化共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与“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内容的同构性、目的的一致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分析“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将文化自信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结合,有助于探索提升当代社会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内涵
“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是指通过开展理想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提高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能力,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为文化发展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基于文化自信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源性和功能的契合性,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指向人,均在于价值观教育。因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在当前高校中虽然很少开设文化自信教育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实施机构,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己经渗透了不少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
1、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90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由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构成的多层次统一体。感性、理性文化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对文化的认同,文化鉴别和创造能力离不开对文化的自信,文化态度更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总而言之,通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文化认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鉴别、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方位的塑造和培养。
2、传承创新文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文化产品的丰富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崇敬和信心,更是塑造他们对文化的传承、批判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也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问题
1、文化自信培养方法单一,合力有待形成
当前,在社会新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面临着日益复杂、利益交织的思想状况,传统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很难有效应对,这对文化自信教育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提出要求。就当前而言,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宣传教育相互配合的模式有待构建。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课堂中老师会讲,校园里、社区里也有标语、宣传栏,但在家中就不会谈及这样的话题。”这说明“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支持系统。
2、文化自信培养内容整体性不足,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显示,50. 18%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乏味,54.67%学生认为内容过于空洞理想化, 47. 83%学生认为内容泛政治化,35. 21%学生认为内容脱离学生实际,31. 34%学生认为内容缺乏人文关怀。这说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不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即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缺少契合性。一方面,文化自信培养内容与“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契合度不高。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的探讨
1、开展理论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
加强理论教育,既要引导“90后”大学生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用武装自己的头脑。更要让大学生明辨主流文化的导向,知。强化通识教育,首先要增设有关中国文化、中华哲学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开设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选修课或讲座作为有益的补充,充实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增强科学探索精神,达到真学、真信和真用。
2、融入日常生活,加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情感体验
通过举办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和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情怀和治学精神。另外,要融入到各种仪式制度和节日庆典活动中。就“90后”大学生而言,各种传统节日,建党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都蕴涵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高校工作者及时抓住时机,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平等的交往中真诚表达自己,真正去互动与交流。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当代大学生深处网络的世界,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高度依赖网络,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环境。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这一方面给大学生解决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约束,同时也可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导向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获得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对任何事物片面的了解都无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高职院校要注重学校网站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度,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途径和方向。
4、自足校内外文化实践,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创建。学校拓展活动阵地,以红歌传唱、经典朗诵、戏曲表演等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主题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主性。通过舞蹈、绘画、DV作品等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二是“90后”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在实践中将学到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动准则。通过公益项目,如爱心家教、交通协管员、关爱孤寡老人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尊老爱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价值认知,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自觉素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12)
[2]周剑娜.思想政治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路径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公立中外合作商学院,2013年底已确认要展开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申请,在课程设置、教学、学生服务等各方面将更加紧密与合作方悉尼科技大学的对接,和国内外已经被AACSB认证了的院校也将开展更多的交流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将变得更加频繁直接,大学生们处在中西思想文化碰撞的前沿。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先生1997年提出的,他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处处体现,深入骨髓,没有理由。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通过个别访谈,了解悉尼工商学院学生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归纳分析中外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彼此文化的动机、途径及认识和理解,以期探寻合作办学日益深入的环境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013年4月至5月,《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中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调查问卷,在学院4个年级共发放300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80份。以下选取几组调查数据阐述本文主题。
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认为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文化,有近30%学生表示“知道一些,但不了解”,而对西方文化不了解者更多,约占调研对象的70%。问及“是否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时,30%学生表示“很感兴趣”,另62%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少数表示“无所谓”。可见,大学生对对中国传统文化于当今世界的价值有自己的判断。在“您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最大意义是什么”一题中,60%学生认为,它是“塑造当代公民性格的精神资源”,23%学生认为它“对现代生活观念具有引导价值”。为更细致了解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有排序题“您认为对中国而言,西方文化有何可供借鉴地方?”结果显示,学生最为认可的西方文化内容是“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同时认为“市场至上、效益决定一切”的观点最不值得借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机遇主要有:各国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文化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西方文化给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不少借鉴;当今中国社会文化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直面的挑战也显而易见,被问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存在哪些显著问题和挑战”时,大多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主要地位不保,中国文化安全受到挑战”;较多学生忧虑“文化建设跟不上时展要求”。大学生们尽管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但更多忧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
问卷调查后,还组织了中外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代表做访谈。访谈发现,留学生虽然在学院学习、活动时间不长,但对设计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颇满意。总体上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较贫乏,但对中国历史、旅游名胜、饮食文化、教育思想充满了浓厚兴趣。绝大多数留学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国际化程度感到惊讶。对于西方文化,不少留学生表示欧美人也存在较浓厚的信仰危机和人生空虚感,认为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文化和文明充满了神秘感与吸引力。
根据调研与访谈反映的情况,结合大学生工作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兹认为,置身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我们要找准方向,提高文化自觉,坚持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树立文化自信。伴随AACSB认证体系与悉尼工商学院师生的亲密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机构和教育理念更近一步引入,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而言,确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进一步加强和注重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水平与层次,拓宽文化教育途径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应通过文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对于中外文化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客观清晰的判断,内化为个人健全人格和独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全方位成才。
大学生主要在初、高中通过语文、历史课堂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但认知还很不够,许多并不理解其中内涵,更无从将理解付诸行动。所以,大学里应多开设人文素养课堂、讲座,除了类课程,还应开设其他哲学、人文学科课堂,也许不能教化所有人,至少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引导思考,关心国家和自身的问题。通过系统的、长期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汲取知识养分的平台。悉尼工商学院平时的课程与课外实践更偏重于应用,文化教育课程、人文素养类课堂与讲座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文化教育还要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合。在大学生礼仪素养,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个人道德修养教育中自然融入中国文化的积极、优秀因素,在社会实践、网络宣传、新媒体平台中有意识融入文化元素,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文化视野。在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总结,思考个人经历中体验到的文化差异及对此的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只把目标停留在上完课、练好外语、修够学分层面。学院开展过一些游学和海外实习主题交流会,但多局限于学分经验与海外生活提示,深度与广度略显不足。非常有必要加强文化元素分量,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交流等,交流国际活动见闻和文化感受,启发更多学生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大学生个人层面,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要努力拓宽文化历史视野,还要与时俱进,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二、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
开放是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自发、理性、真诚的诉求。学院务必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培养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大学文化品格。大学生既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途径,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也要怀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理念积极吸收世界他国文化中的精髓。高校教育工作者当仁不让,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国际交流,也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专题讨论、网络交流、新媒体互动等方式对大学生展开积极引导。大学生自组织蓬勃发展,积极弘扬社团文化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文化自信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悉尼工商学院的学生社团文化缤纷出彩,辩论协会、商贸协会、创行社等学术型、文化型社团在上海大学都有较高知名度。学生们经过社团活动和其他实践型、公益志愿者活动等历练,竞争、协作、包容、开放等意识将不断激发与内化。
培养、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其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当今以文化为重要内核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明暗交错,唯西方为尊的思想有可能出现步步惊心的情况。为此,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工作教师,都不能放松对大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培育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
2012年秋,悉尼工商学院在党委书记李双的带领下启动了文化建设工作,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组,征集“悉商文化故事”,倡议悉商人从学习和工作经历中寻找悉商文化精神。20周年院庆时,几十篇人、物、事的悉商文化小故事在前期网站的基础上,编定印制成册,较好地宣传了悉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与昂扬的风貌,有力激发了学院师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培育并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承担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
调研分析数据表明,需要把握机遇,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不仅仅为自己代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每一个中国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中外合作办学力度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使外国留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或通过文化类双语课程加强中国大学生用英语等外语流畅表达和解说中国文化内涵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中外学生在课余活动、社会实践中的交流,使他们在实际的接触中了解到不同层面文化的共性与不同。对于中国大学生,除了必须加强其外事教育和涉外礼仪教育外,更应充分关注其参与国际交流后对本国文化态度和兴趣的变化。从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中国学生在与外国学生交流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发现本国文化原来存在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我们应及时把握契机引导大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培育其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主体意识。
总之,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办学的规模与形式会越发丰富多彩,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对此持续关注,并不断探索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