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6:1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篇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蕴含其中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结果,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这是符合民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其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研究表明, “文化”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创造、总结、积累、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自古“民以食为天”这种思想已经潜移默化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中。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农耕社会由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这些在祭拜神鬼、祖先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俗的食物不仅肩负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望,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2.传统节日的祭祀文化

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均能找到有关祭祀活动的文字记载。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传统节日中保留着民间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将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植入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不断流逝的时间用循环的方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节奏中,给人们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生机与活力[3]。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

节日从起源和发展上来看,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完善着,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里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一样,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进化成为中国独特的节日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而意义深远的节日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对自然和神灵力量的崇拜,大多都与民间流传的迷信传说和禁忌有关系;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都给节日文化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在宗教流传以后,其内涵和行为规范对节日的设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与缅怀也赋予了节日特殊的内涵,如是种种,都在节日的内容里得到了凝聚于升华,让中国的节日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动人传说和独特民俗趣味以及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4]。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当中,中国的伦理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表露无遗,而这种伦理情怀也在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的,对人们影响深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无疑是十分恰当的。通过对节日内涵的了解,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青少年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能将庆祝传统节日作为纽带,将理想与信念的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青少年在体验节日的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必将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空洞乏味的说教局面得到极大的改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现实社会的某些思潮也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国儒家自古以来就强调“规矩之道”要求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的人文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春节通常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畅谈生活联络感情的契机;中秋节将团员作为庆祝的主题,倡导全家人聚在一起;重阳节则提醒人们要注重尊老敬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在逐渐的淡漠。这种情况下,传统节日的存在成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平台。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交通越来越便利,通信越来越发单,而人深处闹市却常常感到越来越孤独寂寞,人与人直线距离越来越近而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不妨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这不但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既可以让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以寄托,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照相,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做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所处的环境,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所以,传统节日对青少年建立谐人际关系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向心力,构筑了中国人加过统一的群体意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对于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春节、中秋节期间,举国上下一排欢腾,男女老少阖家同乐,呈现出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畏艰难、昂然奋进,造就了一幕幕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动人事迹与不朽传奇。例如,端午节这个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行纪念的日子,其中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者的代表,他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中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代表,端午节中有很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氛和传统文化氛围,这对净化当今社会中浮躁的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阳节、除夕节等节日中饱含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又增加了诸如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2]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篇2

欢乐、祥和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伴有丰富的文艺娱乐活动――端午时节,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元宵佳节,皓月当空,龙狮共舞,赏灯猜谜;清明时节,万木披绿,踏青寻迹,祭慰先人;中秋重阳,云淡风轻,登高赏菊,赏月行令。这些活动健康、高雅,意蕴丰富,既反映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又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都应该在当今社会大力推广。

节日不能成为“吃”节,更应发掘它的文化内涵。用形式丰富的纪念活动来突出它的内涵,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端午节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可以重温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和通过赏月调节身心、增进亲情;重阳节可以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登高健身的风尚;春节可以利用“拜年”的形式探亲访友、加深亲情和友谊,等等。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功能

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调节人际关系及娱乐休闲等主要功能。

(一)凝聚民族精神功能。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一精神深深蕴含于传统节日中,以清明和端午最为代表。端午节是最能反映爱国主义的一个传统节日。公元前278年,面对汨罗江畔的叩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诠了释爱国主义。清明节也体现了浓烈的爱国精神。“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知我心,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传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

(二)人际关系调节功能。

传统节日期间,人们通过祝福和赠礼等方式表达关心和挂牵,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春节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和睦融洽。年后,人们拜年贺喜,联络感情。中秋同样强调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清明节期间,人们除了举行祭祖仪式,还相邀邻里好友出游踏青,欣赏美好春光,这同样能增进人际和谐。九月九重阳节注重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人陪同年长的老人登高望远,祈福老人长寿安康,这对于和谐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娱乐功能。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历来具有娱乐性。春节,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烛火通明。年后,人们逛庙会、观社火、观赏舞龙舞狮,娱乐气氛浓烈。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字谜,娱乐身心。清明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等风俗同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端午节龙舟竞赛,重阳节登高就菊等都发挥着娱乐休闲功能。中秋节也颇有趣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中华传统节日遭遇的困境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节日或是被庸俗化为简单的假日,或是沦为洋节>中击的对象,或是变成商家吸金的噱头。

(一)庸俗化。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通知》,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有了保障,却在客观上埋下了传统节日庸俗化的种子。购物、吃喝、聚会KTV、旅行等,成为人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传统的互赠礼物的做法衍化成了行贿受贿、权钱交易;亲友邻里聚会蜕变成了讲究排场、奢侈浪费的大吃大喝;走亲访友,娱乐嬉戏变成了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被庸俗化为购物节、吃喝玩乐节。

(二)边缘化。

西方节日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载体,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洋节因其奇异性、趣味性赢得追捧,尤其青少年更是趋之若鹜。与洋节风盛行形成对比的是传统节日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人崇尚洋节,而对中华传统节日兴趣淡漠,不甚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礼节、习俗和内涵意蕴等;许多青年儿童更多的认为年糕、月饼和粽子比不过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洋快餐,认为逛庙会、放风筝、观舞龙舞狮表演等习俗比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习俗乏味无趣。

(三)商业化。

节日期间,商家盲目炒作礼品、宴席的档次,而不顾节日所应传承的思想文化内涵。如除夕的年夜饭,即是被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一些地方一些酒店的天价年夜饭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引发广泛热议。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本是最热闹愉快的时候,然而当下这种团聚却也跌入了商业陷阱。商家将传统节日视为赚钱赢利的契机,无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这种行为有碍于传统节日的传承。

三、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

我们需要从节日内涵、形式和产业化等层面探寻传统节日的传承路径,坚持与时俱进。

(一)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更好地保护好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内容,使之既富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民族特色,还具有时代气息,使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

还原节日的本来面目,阐释节日的缘起、习俗及内涵,并将阐释规范化、权威化。青年对于传统节日内涵及习俗知之颇少,相关部门必须向他们阐释节日的成因和文化。只有节日内涵被接受,节日习俗被传承,节日寓意被领悟,节日才能长久流传。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人们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传统节日及其内涵。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为民众提供更多了解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渠道。

(二)推进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要求对传统节日保护及传承的与时俱进。

传承传统节日,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创新”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元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形成“人人了解节日文化、人人参与节日文化、人人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以系列化、标准化、生产分工精细化和消费大众化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和娱乐活动,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陶思炎认为:“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而言,节日美食、饰物、服装、贺节晚会、贺岁电影等都是重要的节日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在满足当代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节日旅游、书刊、动漫、体育等同样应该构成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

四、结论

我们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理性的节日理念,在全社会应形成一个传承传统节日、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文化生态,使传统节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篇4

2、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篇5

“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非常丰富,目前,各奥运场馆所在城市,更多的是在具体行为规范上提出要求。我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要真正落实在中国办一届具有“人文奥运”理念的奥运会,就必须将几千年中华民族深厚浓重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奥运理念紧紧结合起来。

近年来,我曾首先在北京市政协以及许多场合呼吁:为了有效利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一百年难遇的时机,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悠远的历史底蕴,我们应把握住奥运前的筹备时间,结合北京“人文奥运”理念,在2008年开展一系列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大型主题活动。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保留了人文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它们都曾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一个个耀眼的文化符号,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通过恢复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传统节日,并在奥运举办前夕恢复,这样就给中国举办一届最有特色的人文奥运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落脚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