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1 14:5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篇1

新闻客户端同质化现象评析

移动社交APP同质化解读

社交媒体的粉丝经济探析

媒体融合发展与党报版式创新

在全媒体建设中占领人才制高点

浅析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利弊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解读

网络时代把握舆论导向的理念与策略

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新常态

黄志杰:死掉的媒体都是伪媒体

新媒体的同质化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内蒙古日报社各子媒融合发展揽要

如何破解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同质化

全媒体合作:中蒙传播平台发展的新路径

《北方新报》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

报媒微信公众号的同质化现象分析

论新闻舆论观的治国运用

电台广告经营如何借力收听率数据

全媒体背景下对农广播发展思路

道琼斯公司“波纹”式新闻生产模式探析

彭兰: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是“万物皆媒”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挖掘和思考”

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认同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歧与合作路径

自媒体时代社群营销模式及其发展图景

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需求变化特征和对应策略

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与对策

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

“Sage-BFT”模型在自媒体新闻渠道中的运用

中国报业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发展路径探析

社交媒体生态环境下的舆论偏失与导向构建

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规律性特征思考

民族地区电视台应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开创新媒体研究的新时代——谢新洲教授访谈录

“两微”成谣言高发区——匡文波教授访谈录

责任操守良心——由百度违法违规受罚事件想到的

网络舆论引导在促进民族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加强新闻观教育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民族新闻媒介和受众生态的变迁分析

地方广播媒体融合进程探析——以通辽广播电视台为例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报道架构体系——以内蒙古电视台为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强化4个要点——赵子忠教授访谈录

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尚有提升空间——钟瑛教授访谈录

篇2

1.舆情引导面临巨大压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分流电视媒体产业的受众的同时,也使社会舆论的传播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皆可发声、人人都可接收已成为现实。因此,一旦有问题出现,相关部门要想通过传统媒体对信息进行监控,要想在舆论中达到真正的统一,或许已不可能实现。这些都是电视媒体在短期之内无法超越的。

2.处理网络舆情的手段欠缺

巨大的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社会舆论,有些部门因对社会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掌握不够,遇有突发事件或不可抗拒的事情发生,在舆论引导中仍然采用旧习惯、老方式和旧方法以及几十年不变的单一灌输式做法来处理。为此极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和产生逆反心理。随着时间的耽误,媒体也因找不到权威信息,不知该由谁以及怎样信息,最后出现以讹传讹的状况,从而削弱了地方电视台的优势地位,使得整个的电视舆论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二、融入全媒体环境做好舆情引导,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市级电视台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地方的重要体现。所以面对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只有充分发挥地市级电视台的主流媒体作用,正确引导舆情,才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

1.强化本土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升舆情引导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首先,建立地方特色新闻体系,争取对目标观众的吸引力。新闻节目作为地方电视台立台之本,如何将地方新闻栏目办出自身的特色,如何打造新闻品牌,如何提高节目的可视性,这些都是地方电视台刻不容缓的改革创新重任。地方电视台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新闻节目,就必须要作出改革。

一是变当地党委政府的“指令”为信息“富矿”,淡“宣传”重“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在新闻采集中除了要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力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作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的优势,把当地党委政府的“指令”变成自己的优质新闻资源,创新制作,从平民的角度来报道地方新闻事件,尽量让其新闻题材软一些,切入点再小一些,形式更多一些。变枯燥单调的“宣传”为贴近群众的“新闻”,从而更好地吸附受众,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以此提升在全媒体时代引导舆情的公信力。

二是地方电视台应该发挥其地方优势,积极发掘极富地方特色的新闻素材,扎根于地方现实的实际情况,拓宽新闻报道渠道,打好“民生牌”。就地方电视台而言,无法与中央和省级电视台那样雄厚的实力相比拟,但是地方电视台却具有自己接近性强的优势,而这一点是其他省级电视和央视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这也是地方电视台吸引观众的法宝。那么我们的地方台就应该立足于这一优势,真正“弯下腰”、“俯下身”,就能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活鱼”,为群众所喜欢,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进而赢得老百姓和领导的好评,自然也赢得更多的观众,树立了舆情引导的权威性。

其次,强调和谐统一,增强其服务意识。当前,在各种媒体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地方电视台要想发挥好舆情引导作用,就需要对电视的节目编排进行重新调整,增强自身的市场服务意识。这种调整主要依据频道收视人群的市场表现、节目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对电视台节目进行调整,让其电视节目更加贴近观众,以此来满足和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习惯。同时通过对观众群体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分析,在做到保证收视率的同时,努力做到节目编排与市场服务意识的和谐统一。如针对地方台节目单一的情况,如果各地方台之间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就会进一步拓展新闻关联度,产生1+1>2的效果,提高收视率,而且,地方台之间因其可比性更容易做到“比学赶超”。

2.创新管理,加快与新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时代舆情高地

篇3

一、什么是全媒体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优势

当下,全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场,表达渠道多元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引导方式多元化。这样的引导需要新老媒体的密切配合。

全媒体的舆论引导具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表达渠道多元化,引导手段多样化。第二,多渠道、多手段引导更利于正确舆论的传播。第三,根据不同的舆论内容,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进行引导。最后,多种媒体相结合,有利于进行持续有力的舆论引导。

在这样的环境下,全媒体配合的舆论引导有如下特点:首先,新老媒体互补性配合,有利于推动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传统媒体可借用互联网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第三,恶性社会事件或灾难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更需利用新老媒体联动,各取所长,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遏制谣言滋生,弘扬社会正气,秉持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方法

随着网络的发展,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其网罗天下的便利性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因此,不同的媒体应当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舆论引导。

1.稳定传统媒体权威渠道和公信力

现阶段,虽然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信息容量和交互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传统媒体仍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魍趁教逵Τ浞掷用各自的传播特点,及时深入全面地向社会传递正面信息,纠正出现在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风气。以及出现在新媒体舆论中的谣言,明辨是非,传递真实,弘扬主流价值观。传统媒体要以全面、平衡、理性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加强报道策划,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观点通过权威人士、政府官员、专家等人之口,直接传递给受众,加强受众的认知感。

2.纸质媒体利用文字和版面优势做好舆论引导

纸质媒体要利用文字表达和版面呈现的优势,将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编者按、背景资料等依据新闻舆论引导需要予以组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的同时,用事实说话,传达主流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纸质媒体要充分利用平面排版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进行意愿暗示和舆论引导,提供理性而客观的评论,表明观点,树立主流价值观风向标。

3.广电媒体声像俱佳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广电媒体的特点是即时性和声像俱佳,广电媒体生动和真实的现场音像能使信息更有说服力。充分利用不同的广电新闻报道体裁,将现场报道、访谈、深度调查、现场直播、评论、专题等多种形式依据舆论引导需求予以组合,重要信息予以重播,保证信息传达有效。此外,娱乐性是广电媒体的一大优势,广电媒体可以以娱乐的形式传达价值观,进行舆论导向,保证娱乐性节目本身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文化及社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广电媒体要运用好观众来电、现场连线等特有传播形式,对观众的看法及时予以正确的回应和引导。

4.网络媒体利用互动优势引导舆论正向发展

网络媒体要注重与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结合,为他们提供反馈交流平台,将反馈信息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见或观点在报纸或广电节目中予以回复。引导舆论走向。网络媒体要树立自身的主流媒体意识,改变网络即娱乐的观念,自觉承担起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面对网络舆情应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角度,根据利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的自由互动优势,主动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澄清误会,拉近感情,引导舆论的正向发展。

篇4

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全媒体传播应运而生。全媒体传播是指“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①

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全媒体传播不再受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手段的限制,而是能够突破现有各种媒体形式的局限,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聚合在一起,实现信息传播平台的全面覆盖,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构建多落点、多形态的大传播体系。

将全媒体传播模式引入典型宣传中,就是要借助其“兼容并包”的特点,使典型宣传从单一媒体、单形态的运作转变为多媒体、多形态的运作,通过各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媒体的联动传播,从而扩大典型宣传的传播范围,促使典型宣传传播效果叠加和放大。同时通过全媒体传播模式的运作,拓展典型宣传的表现方式,使典型宣传的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化,从而满足受众对信息全面接收和感知的需要,进而大大提升典型宣传的影响力。

当然,全媒体传播并不是多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以各种媒体表现手段为基础促使不同媒体互相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传播体系。而要促使各为独立系统的各种媒体形式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形成有机组合并产生质变,精心的策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策划,各个媒体平台才能通过有序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运作、互为补充,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进而才能够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各传播媒体的特点,制作出可以产生最佳传播效果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因此,对于典型宣传来说,在运用全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从媒体融合的视域出发,强化传播过程的整体策划。通过精心策划,合理选择并运用特性各异的不同传播媒体,有步骤、有层次地组织典型宣传的全媒体传播活动,使各媒体之间有效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立体整合传播之势,产生宣传合力,扩大典型宣传的影响,实现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突破典型形象塑造的模式化,增强典型宣传的可信性

长期以来,在进行典型宣传时,一些媒体习惯于简单化、模式化地塑造典型形象。比如,在刻画典型人物时,总是将典型人物“神化”,甚至为了突出典型人物的伟大而对其刻意拔高。

而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为受众提供了众多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渠道,受众与典型宣传主体之间正在逐渐由信息的不平衡走向信息获取的对称与平衡。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知传播者未报道的信息,或者对传播者报道的不客观、不全面的信息进行更正、补充。

面对全媒体时代传受关系的新变化,如果典型宣传主体还固守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考虑广大受众的接受心理,按自己的想法单一性地塑造“高大全”式的形象,其结果只能是导致所树立的典型形象缺乏感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有关典型形象更加全面的信息后,受众会对这种按照简单化、模式化思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产生极大怀疑。

“典型宣传的目的就是让典型事迹或者典型人物内化为社会普通民众或者某一行业的一种标杆和模范。”②而达到这种舆论引导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典型宣传所传播的信息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受众认可、接受典型宣传的内容。如果受众对典型形象产生不信任感,觉得典型形象不真实、不可信,必然会由此对典型宣传产生反感、排斥以至拒绝和抵制,从而使典型宣传丧失对受众的吸引力。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典型宣传只有改变以往简单化、模式化的典型塑造方法,遵循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理念,才能让典型形象变得更加可亲、可信,进而使典型宣传深入受众内心,赢得他们的认可,最终实现典型宣传的舆论引导目的。

加强互动,提升典型宣传效果

在以往的典型宣传中,贯穿于其中的是一种“传者本位”思想。典型宣传报道往往都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策略由媒体采编人员主导,对受众进行单向式、灌输式的传播。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手段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降低了公众参与信息传播的成本,为人们参与传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极大便利,信息传播已成为一项全民皆可参与的活动。这使旧有的“我说你听”式的传播越来越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互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成为受众普遍的要求。

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典型宣传必须充分考虑到互动在典型宣传中的重要性,赋予典型宣传鲜明的互动化传播色彩,主动为受众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与渠道,与受众建构起常态的互动联系,借此促使受众对宣传内容产生强烈的信任和共鸣,进而增强典型宣传的舆论引导力。

典型宣传与受众的互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如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直接参与传播内容生产的机会,使受众不仅是典型宣传的接受者,还能成为典型宣传的发起者、推动者。在全媒体时代,受众能够便捷地利用微博、论坛等各种传播渠道主动地推荐身边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为典型宣传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进行典型宣传时,在选拔和树立典型的环节就要强调公众的参与,从而进一步拓展典型宣传资源,并通过公众集体认同元素的注入,使典型宣传从信息的源头就与受众形成深度互动,这无疑有助于受众对典型宣传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同时,典型宣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设常规的短信互动渠道、开放固定的网站页面互动区域、开发移动客户端的互动系统等方式,不断开辟互动平台和空间,引导受众围绕典型宣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为受众提供便捷的互动通道,让受众最大化地参与到典型宣传活动中来,从而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典型宣传的舆论声势,提升和强化典型宣传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本文为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环境下南通典型宣传研究”(项目编号:2012BNT0011)的研究成果】

注释:

篇5

全媒体评价是什么?全媒体评价就是在媒体传统评价的基础上,融合新媒体评估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的方法,对各类媒介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和点评,以此服务媒体融合走稳走好走快。

全媒体评价是传媒新常态时期对新闻阅评的延伸和补充。它遵循的是新闻阅评的基本原则,拓展的是新媒体平台的范围,评价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内容。全媒体评价不同于对单一媒体的点评或评估,它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互动性较强的运作体系。

全媒体评价评什么?总的来说,全媒体评价就是要评媒体的舆论导向、导向力度、引导艺术和媒体建设,评媒体的内容、渠道、平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运作,评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大到媒体综合指数评点,中到重大主题宣传策划、版式制作、首屏设计、栏目包装、题材选择,小到图片摆放、标题拟制、标点数字、文字润色,等等,都应属于全媒体评价的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