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1 14:5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和四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三亿多阿拉伯人的母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阿拉伯语还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就是用阿拉伯语书写与传播的。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构成,每一个字母跟另外的一个字母组合可以构成一个有完整意义的词语,但单独的一个字母不能表达意义,不像汉语那样每一个汉字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阿拉伯语跟汉语一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优美且最难的语言之一。现在随着中阿之间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学生对阿拉伯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并且开始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是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尤其是成语。它来源广泛,使用频繁,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成语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困惑。本文拟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阿拉伯语成语的特征,希望对阿拉伯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阿拉伯语成语的简略性:
阿拉伯语成语是一些简句或短语,其中大多数成语是简句,这个简句或短语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比如:
(一)“ (战争是有诡计的)”。意思是战争可以用诈骗来迷惑敌人并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只是由两个词语构成的简句。我们可以看到阿语成语已经使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很丰富的含义。
(二)“(爱是憎恨之后才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时候憎恨对方,但之后可能会爱上对方。当然这里的爱不仅指两个爱人之间,也可以指两个人之间的情谊。这个成语是指可能恨之后会产生爱,或许爱由恨而来。从这几个成语可以看出阿语成语简略性这个特点,只用五个词语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二、阿拉伯语成语的定型性:
阿拉伯语成语具有定型性这一特征,这种定型化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意义上的和结构上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成语是句子所有的成分在一起构成的意义。换句话说,不能随意增减成语的成分,不能随意变换成语的成分,也不能随意改变成语的结构关系等,比如:
(一)“(比蜘蛛网还弱)”:这个成语也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事物非常脆弱,甚至比蜘蛛网还弱。在阿拉伯文化里,蜘蛛网是最弱的家,很小的风也可以吹走它。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成分说“(比蚂蚁的家还弱)”。
(二)“(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这个成语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听主人的话,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无论说的对还是错,这样做了如果出什么事你不用负责,主人也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他的想法,是他说的话。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的成分说“(把马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或说“(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方位)”,也不能变动成语的成分说“(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绑驴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阿拉伯语成语是用书面语定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俗成语,这些俗成语其中有一些跟原有的成语表达一样,只是用口语形式说的。这一部分俗成语跟原有的成语区别在于一个或几个词语不同,甚至有时候区别在于成语中词语的音符不同而已,让本来标准的音符为了更接近人们的说话习惯就改成了方言的音符①。旧的成语和新的俗成语都可以使用,旧的成语并没有被淘汰,但是它们使用的场合不同,旧的成语因为用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在正式、严肃的场合使用,而新的俗成语则因为用口语的表达,所以只在口语的场合才能使用,比如:
(一)“(远离眼睛的就远离心脏)”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但现在的俗成语是“(离眼睛远的就是离心脏远的)”。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意思是如果爱人或朋友去远的地方而不能见他,慢慢会忘记他、不提起他,慢慢会忘记对他的感情。这里的俗成语使用了更接近人们说话方式的词语和音符。两个成语都可以使用,但旧的成语没有被淘汰。
(二)“(反对就会被提起)”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说的,而现在的俗成语是“(反对就会被知道)”,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区别在于词语和音符不同。原有的成语是用“(被提起)”这个动词,但俗成语则用“(被知道)”这个动词来表达意思。俗成语也用更接近口语说话方式的音符。成语的意思是用反对他人的方式来让自己成名。
三、阿拉伯语成语的民族性:
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存了很多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色以及独特的习俗习惯。成语充分体现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
阿拉伯语成语保存了阿拉伯人对待动物特性的认知与态度。在阿拉伯文化里,狐狸表示很狡猾,如“(比狐狸还狡猾)”,用来形容人十分狡猾,甚至超过了狐狸的狡猾程度。
成语也体现了阿拉伯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如“(偶尔拜访人会增加他们的恩爱)”,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相传有个阿拉伯人叫(穆阿兹・阿勒胡扎伊)他前去舅舅家拜访,舅舅家在别的部落。每次去他们那儿,舅舅的部落都会热情款待。有一天穆阿兹去舅舅家借了一匹马带回了自己的部落,当时有人告诉他想跟他赛马,谁输就把马给对方,穆阿兹同意了,结果穆阿兹赢了。为了取笑对方,穆阿兹就杀掉了对方的马,结果马主人辱骂了他,穆阿兹一怒之下就将对方打死了。因此,他离开自己的部落去舅舅的部落避难。一段时间后,有一次他跟舅舅的儿子们出去打猎,其中一个告诉他让他自己猎取一只野驴,但他拒绝了,因此舅舅的儿子们就对他出言不逊,穆阿兹听到后觉得特别难过,非常的尴尬,然后说了这句话。阿拉伯人以后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这句话,之后就固定为成语了。意思是不要总是不请自来,也不要总是频繁拜访别人,这样人们会理直气壮地反感你,最好适度而行。如果适度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看到你后会热情地款待你的。
四、阿拉伯语成语的修辞性:
阿拉伯语成语也充满了修辞色彩,成语最能表现这种特征,阿语成语的修辞性特别强。这种修辞性主要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阿拉伯语的修辞手法较多,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例如:
1.比喻: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描述另一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性质不同。阿拉伯语比喻由四个部分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以及相似点。包含比喻的阿语成语有:
(一)“(人像梳齿一样平等)”:这个成语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本体(人)、比喻词(像)、喻体(梳子齿)、相似点(平等)。意思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像梳子齿长短那样都很平。
(二)“(像反对的伙伴)”: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比喻,有比喻词()、喻体(伙伴)、相似点(反对)。意思是很喜爱反驳别人的观点。这里用伙伴,是因为只有关系好的朋友之间经常会故意反驳对方,以此达到和对方开玩笑的目的。
2.比拟:
比拟是用一种事物模拟另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比如:
(一)“(谁筛选别人,别人就会筛谁)”:这个成语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说明成语的意思。意思谁把人当做面粉一样用筛子来筛选,别人也会这样对他。以此用来表达谁喜欢挑剔别人,说别人的缺点,别人也会同样去挑剔他的缺点。
(二)“(男人的脖子被野心砍掉)”:这个成语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野心当做刀子一样来砍人。意思是野心会驱使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野心甚至可以直接吞噬人的生命。
3.借代:
借代是指用关联的事物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比如:
(一)“(靠歪斜的草屋)”:这个成语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这里歪斜的草屋指代很弱的东西,没有用的、不可依靠的东西。意思是依靠那些脆弱且无能的事物。
(二)“(猴子在母亲眼里是小羚羊)”:这个成语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猴子指代很丑的、没有地位的孩子,而小羚羊指代最漂亮的孩子。意思是很丑的孩子在母亲眼里也是最漂亮的、最完美的。用来指孩子在父母眼里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4.对偶:
对偶是用词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比如:
(一)“(天上找不到梯子,地上找不到座位)”:这个成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人十分惧怕、焦急犹豫的样子。那个人因为太害怕在慌乱中想要藏在天上,但又没办法上去,要去地上又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躲藏。
(二)“(保护你的朋友,甚至在火灾里)”:这个成语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要好好保护朋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尽力维护他,因为友谊是非常珍贵的。
五、阿拉伯语成语的叙述性:
阿拉伯语成语一般用来表达某种事情的状况,在叙述中讲道理,但很少有表达心理状态――高兴、伤心、紧张、冷静等,比如:
(一)“(你走正道,敌人会困惑)”:这个成语是表达一种情况,用来表示如果你走正道,不犯什么错误,那恨你的人没有办法去整治你或者击垮你。这里的敌人是指恨你的人。
(二)“(比你大一天的人比你更知道一年的知识)”:这个成语也表达一种情况,用来指要尊敬并且细心听取那些比我们年长者的意见,因为他们更有经验,甚至哪怕只比我们大一天,有可能他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我们多很多。
总之,阿拉伯语成语的主要特征就是简略性、定型性、民族性、修辞性和叙述性,其中简略性,定型性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字面可以看出,民族性和叙述性需要了解一定的阿拉伯文化,在此背景之下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有点复杂的要数修辞性,它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这要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它。了解阿拉伯语成语的这些特征会更有力地帮助学习阿拉伯语的中国人理解并掌握阿拉伯语。
[中图分类号]H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3-03
语言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镜子和思想文化的宝库。在研究维吾尔语词汇的过程中,对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看似相同,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维吾尔语用的字母是阿拉伯语的字母,但是维吾尔语有些字母是在阿拉伯语字母的基础上自创的,这是因为阿拉伯语的字母不能表示所有的维吾尔语语音,阿拉伯语对维吾尔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维吾尔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阿拉伯语借词。在一些宗教语言上,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是相同的,由于维吾尔人和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同一种宗教――伊斯兰教,所以在一些宗教语言上,两者是相同的。比如穆斯林之间的见面问候语都是。阿拉伯人中还有一部分人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并存于阿拉伯人中,比如非穆斯林间的见面问候语是。
阿拉伯语是一种综合型语言。其文字系一种音位文字,标准阿拉伯语有34个音位。4世纪,由闪语族西支的音节文字发展而来。阿拉伯语属于亚洲语系闪米特语族内的西南语支(称闪含语系是不妥当的,因为它表明这个语系的语言成分两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和含米特语族,由于闪含语系这一术语已沿用很久,所以学术界仍习惯使用闪含语系这一传统术语应称为“亚洲语系”),它最初是古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原始阿拉伯人――闪米特贝杜因人的语言。早期的阿拉伯人没有统一的阿拉伯语,在6世纪初,伊斯兰教产生,《古兰经》是用当时的古莱氏族语写成的,于是古莱氏族语便成为所有阿拉伯人无可争辩的通用语。其重要文献以7世纪以后的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7世纪以前的《悬诗》为代表,在伊斯兰教兴起后追录成文。阿拉伯语的外来语成分不多。古代阿拉伯语的借词主要来自波斯、土耳其、印度、古希腊、拉丁以及希伯来等语言。阿拉伯语在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地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一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阿拉伯语文字同汉语一样是形、音和义三要素相结合的文字。阿拉伯语语音自成体系,阿拉伯语有28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辅音,除其中有3个可兼起元音作用外(阿拉伯字母的第一个字母有两种书写形式,字母的上方或下方的三个符号表示国际音标[i:]、[a:]、[u:]的发音,分别称作齐齿短元音、开口短元音、合口短元音;当这三个短元音与三个类似元音发音的辅音连用时,构成三个长元音,用国际音标表示是[i:]、[a:]、[u:]或[ii]、[aa]、[uu],分别称作齐齿长元音,开口长元音,合口长元音;阿拉伯语中还有两个复合元音,由开口短元音分别与类似元音发音的辅音音素“[w]”和“[j]”连用而成,发音时,由元音滑到静音),无专作元音用的字母,需要标识时,可在字母上方、下方加符号表示。阿拉伯语的辅音不能离开元音而单独发音。
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点的,共有14个字母; 另一类是无点的,同样也有14个字母。每个字母有13个发音音符, 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的发音是靠发音符号来完成的,每个字母必须与标在其上边或下边的发音符号相结合才能发出音来。阿拉伯语的发音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别,它有其他语言少有甚至没有的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里中,有12个字母的发音几乎无法从其他语言中找到相似的音,因为这12个字母的发音一般都属于喉音、齿间音、顶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颤音,发此类音从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来讲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阿拉伯语一共有336个音素,其音素之多居世界各种语言之首。由28个字母的336个音素分别组成的字或词来辨别。
从语言的书面形式来看,阿拉伯语音节具有“半呈现性”,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但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把握其拼读。在阿拉伯语中,两个(辅音加元音)或两个以上的音素结合在一起构成音节,具有语义功能。可以简单地将阿拉伯语语音的特点归纳为七点:其一,阿拉伯语靠符号发音,语音繁多。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所使用的语言中语音最多的语言,阿拉伯语语音发音中喉音、顶音和咝字音具多(口腔塞音分前、中、后,喉塞音部位完全,擦音除双唇、舌根{包括舌面后}外部位完全)。其二,阿拉伯语的音节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短音节由一个辅音和一个短元音构成;长音节由一个辅音和一个长元音或软元音构成,或由一个辅音和一个短元音再加一个辅音构成。其三,阿拉伯语有叠音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两个有差别的音素受相互发音的影响变成完全相同的音素并彼此重叠。其四,阿拉伯语冠词有不同读法。其五,阿拉伯语字母可同化:在阿拉伯语中字母的同化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不同的音在语流中相互影响变得发音相同或相似,或者是为适应发音动作,增加音素间的共同性。其六,阿伯语柔弱字母的相互转换。其七,阿拉伯字母的略读:意群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尾符可以不读。
中图分类号:H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89-01
间性文化是一种在文化交互基础上的文化视域融合,文化的动态生成关系。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他首先提出“交往理论”,将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关系”扭转为“主体――对象主体”关系。接着他又提出了“主体间性”的理论,主体间性是从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视域出发,揭示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不再简单的把自己看成对象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与对象主体进行对话的互动者,其实就是互为主体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在这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性文化”这一命题。间性文化源于主体间性资源,它是一种隐形间性。简单说,间性文化是指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从深层程度说,“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世界对另一种文化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或者相互影响”。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与其他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接触与联系,它们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变化,探索创造出本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从而构成了民族的间性文化。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语言,在民族之间的迁移杂居、商品贸易及战争征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语言间也会出现种种密切的关系,这就出现了民族间的语言间性现象。下面就以回族共同语为例来阐释民族语言的间性关系。
回族共同语指的是回族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民族特征比较鲜明的汉语。回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回族人以汉语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但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又有一些区别于汉族使用汉语时的若干特点,并同时与其他民族语言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族语言中的阿拉伯语
回族在使用这些词语时,有时直接使用阿拉伯语来表达,有的在说汉语的同时夹杂着阿拉伯词语,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
(真主):请求帮助我。
穆斯林(服从真主的人):作为穆斯林要经常诵读《古兰经》。
色俩目(平安、您好):见阿訇要说色俩目。
2、回族语言中的波斯语
其用法与阿拉伯语一样,有直接用波斯语的,也有在汉语中夹杂使用,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
乃麻孜(礼拜):他每天都乃麻孜。
阿訇(教师):请阿訇给孩子取个经名。
多斯提(朋友):多斯提,感谢您。
3、回族语言中的近代汉语词汇
近代汉语词汇是指始于晚唐五代,迄于明末清初的汉语系统。我们从宋元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能找到不少西北回族话中常见的词汇,如:
知感:在近代汉语中表示“知恩感德”的意思。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其中“知感”用为不及物动词,表示知恩感谢(真主)的意思, 已经被赋予了鲜明的宗教色彩。
4、回族话中的民族特色用语
有许多回族人至今还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起名,如“优素福,阿里,穆萨,哈里发,珠玛,穆哈麦德”等等。
再如宗教用语,就有很多是借用佛教、儒教及其它宗教的用语。如佛教中的“无常”,意为“死亡”,常含有避讳的感彩;儒教象“君臣”、“父子”、“孝道”之类的术语。
还有一些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构成的词组,如“安 拉乎艾克拜热”(真主最伟大)、“洪麦算力”(主啊!你祝福吧)、“主麻乜贴”等。这类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有机和谐地结合而成的词组大有中西合璧的风味。
回族共同语中对底层民族语言的传承是语言演变过程中民族心理文化的沉淀,回族先民的语言在向汉语转化的初期,保留了原来先民语言中的一些民族母语语言,形成了回族语言中的特殊民族语言特征。另外,宗教的传播与流行也为回族共同语保留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词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转用汉语后,单凭汉语的词汇,不足以完全准确的表达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在这种宗教文化的背景下,大量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便融入了回族共同语中,因此,回族共同语中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大都是表现宗教色彩的词语。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94-1
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均是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模式,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即是所谓的教师中心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教育实施过程的绝对权威,授课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式进行,一般不要求或不提倡学生超越教师的授课范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束缚和压制;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将本应是双向的教学活动便为“单向式”,将本应充满互动的课堂变为教师的权威。
阿拉伯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由于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教学情境,沟通方式的要求,决定了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定位以及老师与学生互动关系的构建都远高与其他学科。在我国,阿拉伯语教学最早发源于早期的经堂教育。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培养穆斯林知识分子、传播伊斯兰知识为己任的一种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在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史上,经堂教育有着光辉的过去,对培养阿拉伯语人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伟大贡献。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主流经堂教育仍然奉行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记忆对学习的主导作用,忽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教师对课程整体和课时教学缺乏周密的计划与严格设计;而在教学过程中,则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后又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及时检查和积极评价。
在我国高校中,阿拉伯语教学较其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阿拉伯语教师队伍中很多老师也均接受过经堂教育,使得高校中的阿拉伯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少都受到经堂教育的影响,如强调背诵而忽视对语言环境的营造、重视语法和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对于语言的灵活应用、注重课本知识而忽视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拓展学习等。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将教与学的关系本末倒置,并在连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那么,在阿拉伯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呢?现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做好正式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在正式为学生教授阿拉伯语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这门语言的悠久历史和在世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介绍语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优美的发音,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二是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摸清学生的性格,以及对该门语言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状况,针对不同的性格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授课时针对不同学生有所侧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不同地区校际间各个方面的差距,使得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为学生提供服务,安排一些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如阿拉伯语诗歌朗诵比赛、阿拉伯语情景剧主题班会等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去设计和创新,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得当的评价,这样既丰富了外语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完善自我。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说:“要倒出一桶水,你必须要拥有三桶水”,意思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才可能使课堂生动丰满。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更是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博览群书,丰富阅历,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养,如在讲到以旅游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阿拉伯国家的求学或工作经历,选取曾居住过的城市并配以图片,与学生分享当地的风度人情和奇闻异事。如此带着文化背景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教与学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加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尤其在阿拉伯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语言氛围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沟通的特殊要求,使得外语教学研究者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的探讨,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双月.外语教与学关系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6).
[2]耿立军.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李荣江,张广亮.对教与学关系的在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歌像一面镜子,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历史、现实与价值观,因而被称为“阿拉伯人的史册”。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更是阿拉伯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悬诗》①代表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貌,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典范,对阿拉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今中外,关于《悬诗》研究的各种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古代评论家研究《悬诗》的重点主要是释义,很少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之所以选择语言为切入点分析《悬诗》,是因为要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悬诗》,并透过它了解贾希利叶时期,就不能不分析它的语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②“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③
本文概括了《悬诗》的三个语言特点:语言的天然性、以名词为主和积极修辞的完美运用。
一、语言的天然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首先是它所使用的语言自身的特点,《悬诗》的语言特点首先是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
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是驼背上的民族。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的语言在这种环境中也是不经任何修辞的,是天然的、粗犷的、豪放的。《悬诗》中的语言就像从山泉中汩汩而出的泉水,像最原始的声音从山谷里传来的回声。这种单纯天然的语言成了后来几个世纪阿拉伯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阿拉伯语也不例外。从贾希利叶时期到现在,阿拉伯语历经各个时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语言的功能发展上说,阿拉伯语从古代阿拉伯语变成了现代阿拉伯语。古代的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半岛上生根之后,经过《古兰经》和《圣训》的发展,到了现代。从语言的发展体系上说,《悬诗》中一些词汇的义项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甚至销声匿迹了。比如“”这个词,在贾希利叶时期指“值得保护的事物”,到了今天,它的意思变成了“真理”。再比如“”这个词,在《悬诗》中是“坚硬”的意思,而不是现代阿拉伯中的“真实、诚实”义。
《悬诗》的语言,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与当时游牧社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然性。《悬诗》的语言特点被烙上了鲜明的贾希利叶时期语言特点的印记。以拉比德()的诗句为例:
(夜晚,乌云遮住了星光。)
1.从语法上看,宾语置于主语之前,不是常规的语法顺序。如果不加分析,很容易把它的主语误以为宾语,从而误解这句话的意思。
2.(它的乌云)这个词中(它)可以归到(夜晚),也可以归到(星光),在诗中主要起着韵脚的作用。
3.从词义上说,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的使用是很广泛的。从伊斯兰教传播以来,它的意思就是“判教、质疑主的存在”,而很少使用它的原意:“遮蔽、掩盖”。
如果按照现代阿拉伯语的正常语序来调整这句话就是:
或是:
但这样读起来就没有韵律的美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贾希利叶时期语言的天然性。这种语言和阿拉伯人天然的个性、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语言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的、粗犷的。
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词诗意的组合,既然是组合,就有结构和规范问题。周宪认为,“诗的语言规则是为了创造某种想象性的文学语境。倘若我们采用更加辩证的观点的话,可以表述成日常语言的诗意用法构成了文学语境,反之,是文学的语境使日常语言脱离了通常的规范而显露出某种诗意。”④《悬诗》中的语言正是这样。
二、以名词为主
在《悬诗》中,语言遵循着以名词为主的规则,除了祖海尔的悬诗语言以动词居多之外,其他六位悬诗诗人在语言上都采用了以名词为主的规则,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阿拉伯语是一种名词丰富的语言,名词远多于动词,在《古兰经》的开篇中,动词只有4个,而名词却多达20个。
(二)《悬诗》中反映出的以名词为主的规则是贾希利叶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当时人们智力发展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文化程度的反映。多首诗的诗句内容虽然不同,但是诗的结构却大致相同。《悬诗》的主要结构首先是在废墟怀念故人,然后描写自己和女人的情爱经历,之后是旅行,描写自己的马或者骆驼,写一些格言或者记述一些战役。在《悬诗》中的这种以名词为主的语言规则反映了贾希利叶时期人们的语言特征。
(三)祖海尔在诗歌中为了举出例子,说明哲理,很多理智的劝说,不是靠名词,而要靠动词表达,但这种动词占主导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悬诗》中是很少见的。
三、积极修辞的完美运用
贾希利叶时期的语言一直是阿拉伯语修辞的典范,因为它远离了外来语的影响。⑤《悬诗》语言的又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修辞。
修辞通常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使语义表达更清晰,这种修辞大体上是抽象的、概念的。积极修辞使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是具体的、感性的。⑥修辞的价值高低全凭意境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哪怕是现实世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⑦《悬诗》中的积极修辞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所有的积极修辞手法中,以比喻()为例。没有哪一种文学语言可以离开比喻而存在。
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语言在比喻上显示出了这一时期诗人的敏感。诗人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诗人写诗更像是一个雕塑家在雕琢塑像。⑧《悬诗》在修辞和艺术表达上成就最为辉煌。新奇的比喻,把女人、骏马、骆驼、大自然描绘得生动具体而完美,追求形象的完美是《悬诗》的重要美学特征。
在乌姆鲁勒·盖斯()和塔拉法()的《悬诗》中,比喻占了很重的分量,是七首《悬诗》中最多的。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中,常常有超出人们想象常规的比喻。如:
喂,朋友!你可看见那乌云上方似王冠,又像云中伸出了两手,那是电光闪闪⑨
双手的动作快也不可能和闪电的速度相比,这就是一种出乎人们意料的比喻。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诗中,用数十行诗句描写姑娘的容貌和体态,从羚羊般的脖颈,到发出清潭珍珠般闪光的肌肤,从明镜般的胸脯,到含情脉脉的明眸,都不厌其详地一一赞美。作者把姑娘的绰约丰姿比作隐修者手中的明灯,在暗夜里发出照人的光彩。诗人对美色的描写,既充满奇思异想,又合情合理。这种比喻是一种细腻敏锐的感觉得来的结果,是一种对美好事情的感知,读者通过解读的语言可以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美妙的比喻,成为同代和后代诗人效仿的典范。
塔拉法在《悬诗》中使用比喻的数量也很多,但喻体主要局限于骆驼,因而没有像乌姆鲁勒·盖斯那样引起很多古代阿拉伯修辞学家的注意。其他五位诗人对比喻的运用无论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都不能和前面的两位诗人相提并论。
《悬诗》的语言除了具有天然性、以名词为主和广泛运用积极修辞的特点之外,疑问、设问、惊叹等多种句式也大量运用。其整体语言特色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注 释:
①本文中所指的《悬诗》为《悬诗》(七首)。
②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1、148页。
③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9页。
④周宪,《超越文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4页。
⑤
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⑦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译文采用仲跻昆译本。
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⑨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3]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