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1 14:5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

篇1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和四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三亿多阿拉伯人的母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阿拉伯语还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就是用阿拉伯语书写与传播的。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构成,每一个字母跟另外的一个字母组合可以构成一个有完整意义的词语,但单独的一个字母不能表达意义,不像汉语那样每一个汉字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阿拉伯语跟汉语一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优美且最难的语言之一。现在随着中阿之间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学生对阿拉伯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并且开始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是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尤其是成语。它来源广泛,使用频繁,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成语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困惑。本文拟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阿拉伯语成语的特征,希望对阿拉伯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阿拉伯语成语的简略性:

阿拉伯语成语是一些简句或短语,其中大多数成语是简句,这个简句或短语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比如:

(一)“ (战争是有诡计的)”。意思是战争可以用诈骗来迷惑敌人并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只是由两个词语构成的简句。我们可以看到阿语成语已经使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很丰富的含义。

(二)“(爱是憎恨之后才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时候憎恨对方,但之后可能会爱上对方。当然这里的爱不仅指两个爱人之间,也可以指两个人之间的情谊。这个成语是指可能恨之后会产生爱,或许爱由恨而来。从这几个成语可以看出阿语成语简略性这个特点,只用五个词语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二、阿拉伯语成语的定型性:

阿拉伯语成语具有定型性这一特征,这种定型化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意义上的和结构上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成语是句子所有的成分在一起构成的意义。换句话说,不能随意增减成语的成分,不能随意变换成语的成分,也不能随意改变成语的结构关系等,比如:

(一)“(比蜘蛛网还弱)”:这个成语也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事物非常脆弱,甚至比蜘蛛网还弱。在阿拉伯文化里,蜘蛛网是最弱的家,很小的风也可以吹走它。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成分说“(比蚂蚁的家还弱)”。

(二)“(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这个成语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听主人的话,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无论说的对还是错,这样做了如果出什么事你不用负责,主人也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他的想法,是他说的话。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的成分说“(把马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或说“(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方位)”,也不能变动成语的成分说“(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绑驴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阿拉伯语成语是用书面语定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俗成语,这些俗成语其中有一些跟原有的成语表达一样,只是用口语形式说的。这一部分俗成语跟原有的成语区别在于一个或几个词语不同,甚至有时候区别在于成语中词语的音符不同而已,让本来标准的音符为了更接近人们的说话习惯就改成了方言的音符①。旧的成语和新的俗成语都可以使用,旧的成语并没有被淘汰,但是它们使用的场合不同,旧的成语因为用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在正式、严肃的场合使用,而新的俗成语则因为用口语的表达,所以只在口语的场合才能使用,比如:

(一)“(远离眼睛的就远离心脏)”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但现在的俗成语是“(离眼睛远的就是离心脏远的)”。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意思是如果爱人或朋友去远的地方而不能见他,慢慢会忘记他、不提起他,慢慢会忘记对他的感情。这里的俗成语使用了更接近人们说话方式的词语和音符。两个成语都可以使用,但旧的成语没有被淘汰。

(二)“(反对就会被提起)”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说的,而现在的俗成语是“(反对就会被知道)”,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区别在于词语和音符不同。原有的成语是用“(被提起)”这个动词,但俗成语则用“(被知道)”这个动词来表达意思。俗成语也用更接近口语说话方式的音符。成语的意思是用反对他人的方式来让自己成名。

三、阿拉伯语成语的民族性:

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存了很多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色以及独特的习俗习惯。成语充分体现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

阿拉伯语成语保存了阿拉伯人对待动物特性的认知与态度。在阿拉伯文化里,狐狸表示很狡猾,如“(比狐狸还狡猾)”,用来形容人十分狡猾,甚至超过了狐狸的狡猾程度。

成语也体现了阿拉伯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如“(偶尔拜访人会增加他们的恩爱)”,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相传有个阿拉伯人叫(穆阿兹・阿勒胡扎伊)他前去舅舅家拜访,舅舅家在别的部落。每次去他们那儿,舅舅的部落都会热情款待。有一天穆阿兹去舅舅家借了一匹马带回了自己的部落,当时有人告诉他想跟他赛马,谁输就把马给对方,穆阿兹同意了,结果穆阿兹赢了。为了取笑对方,穆阿兹就杀掉了对方的马,结果马主人辱骂了他,穆阿兹一怒之下就将对方打死了。因此,他离开自己的部落去舅舅的部落避难。一段时间后,有一次他跟舅舅的儿子们出去打猎,其中一个告诉他让他自己猎取一只野驴,但他拒绝了,因此舅舅的儿子们就对他出言不逊,穆阿兹听到后觉得特别难过,非常的尴尬,然后说了这句话。阿拉伯人以后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这句话,之后就固定为成语了。意思是不要总是不请自来,也不要总是频繁拜访别人,这样人们会理直气壮地反感你,最好适度而行。如果适度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看到你后会热情地款待你的。

四、阿拉伯语成语的修辞性:

阿拉伯语成语也充满了修辞色彩,成语最能表现这种特征,阿语成语的修辞性特别强。这种修辞性主要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阿拉伯语的修辞手法较多,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例如:

1.比喻: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描述另一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性质不同。阿拉伯语比喻由四个部分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以及相似点。包含比喻的阿语成语有:

(一)“(人像梳齿一样平等)”:这个成语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本体(人)、比喻词(像)、喻体(梳子齿)、相似点(平等)。意思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像梳子齿长短那样都很平。

(二)“(像反对的伙伴)”: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比喻,有比喻词()、喻体(伙伴)、相似点(反对)。意思是很喜爱反驳别人的观点。这里用伙伴,是因为只有关系好的朋友之间经常会故意反驳对方,以此达到和对方开玩笑的目的。

2.比拟:

比拟是用一种事物模拟另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比如:

(一)“(谁筛选别人,别人就会筛谁)”:这个成语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说明成语的意思。意思谁把人当做面粉一样用筛子来筛选,别人也会这样对他。以此用来表达谁喜欢挑剔别人,说别人的缺点,别人也会同样去挑剔他的缺点。

(二)“(男人的脖子被野心砍掉)”:这个成语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野心当做刀子一样来砍人。意思是野心会驱使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野心甚至可以直接吞噬人的生命。

3.借代:

借代是指用关联的事物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比如:

(一)“(靠歪斜的草屋)”:这个成语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这里歪斜的草屋指代很弱的东西,没有用的、不可依靠的东西。意思是依靠那些脆弱且无能的事物。

(二)“(猴子在母亲眼里是小羚羊)”:这个成语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猴子指代很丑的、没有地位的孩子,而小羚羊指代最漂亮的孩子。意思是很丑的孩子在母亲眼里也是最漂亮的、最完美的。用来指孩子在父母眼里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4.对偶:

对偶是用词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比如:

(一)“(天上找不到梯子,地上找不到座位)”:这个成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人十分惧怕、焦急犹豫的样子。那个人因为太害怕在慌乱中想要藏在天上,但又没办法上去,要去地上又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躲藏。

(二)“(保护你的朋友,甚至在火灾里)”:这个成语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要好好保护朋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尽力维护他,因为友谊是非常珍贵的。

五、阿拉伯语成语的叙述性:

阿拉伯语成语一般用来表达某种事情的状况,在叙述中讲道理,但很少有表达心理状态――高兴、伤心、紧张、冷静等,比如:

(一)“(你走正道,敌人会困惑)”:这个成语是表达一种情况,用来表示如果你走正道,不犯什么错误,那恨你的人没有办法去整治你或者击垮你。这里的敌人是指恨你的人。

(二)“(比你大一天的人比你更知道一年的知识)”:这个成语也表达一种情况,用来指要尊敬并且细心听取那些比我们年长者的意见,因为他们更有经验,甚至哪怕只比我们大一天,有可能他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我们多很多。

总之,阿拉伯语成语的主要特征就是简略性、定型性、民族性、修辞性和叙述性,其中简略性,定型性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字面可以看出,民族性和叙述性需要了解一定的阿拉伯文化,在此背景之下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有点复杂的要数修辞性,它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这要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它。了解阿拉伯语成语的这些特征会更有力地帮助学习阿拉伯语的中国人理解并掌握阿拉伯语。

篇2

[中图分类号]H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3-03

语言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镜子和思想文化的宝库。在研究维吾尔语词汇的过程中,对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看似相同,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维吾尔语用的字母是阿拉伯语的字母,但是维吾尔语有些字母是在阿拉伯语字母的基础上自创的,这是因为阿拉伯语的字母不能表示所有的维吾尔语语音,阿拉伯语对维吾尔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维吾尔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阿拉伯语借词。在一些宗教语言上,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是相同的,由于维吾尔人和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同一种宗教――伊斯兰教,所以在一些宗教语言上,两者是相同的。比如穆斯林之间的见面问候语都是。阿拉伯人中还有一部分人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并存于阿拉伯人中,比如非穆斯林间的见面问候语是。

阿拉伯语是一种综合型语言。其文字系一种音位文字,标准阿拉伯语有34个音位。4世纪,由闪语族西支的音节文字发展而来。阿拉伯语属于亚洲语系闪米特语族内的西南语支(称闪含语系是不妥当的,因为它表明这个语系的语言成分两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和含米特语族,由于闪含语系这一术语已沿用很久,所以学术界仍习惯使用闪含语系这一传统术语应称为“亚洲语系”),它最初是古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原始阿拉伯人――闪米特贝杜因人的语言。早期的阿拉伯人没有统一的阿拉伯语,在6世纪初,伊斯兰教产生,《古兰经》是用当时的古莱氏族语写成的,于是古莱氏族语便成为所有阿拉伯人无可争辩的通用语。其重要文献以7世纪以后的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7世纪以前的《悬诗》为代表,在伊斯兰教兴起后追录成文。阿拉伯语的外来语成分不多。古代阿拉伯语的借词主要来自波斯、土耳其、印度、古希腊、拉丁以及希伯来等语言。阿拉伯语在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地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一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阿拉伯语文字同汉语一样是形、音和义三要素相结合的文字。阿拉伯语语音自成体系,阿拉伯语有28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辅音,除其中有3个可兼起元音作用外(阿拉伯字母的第一个字母有两种书写形式,字母的上方或下方的三个符号表示国际音标[i:]、[a:]、[u:]的发音,分别称作齐齿短元音、开口短元音、合口短元音;当这三个短元音与三个类似元音发音的辅音连用时,构成三个长元音,用国际音标表示是[i:]、[a:]、[u:]或[ii]、[aa]、[uu],分别称作齐齿长元音,开口长元音,合口长元音;阿拉伯语中还有两个复合元音,由开口短元音分别与类似元音发音的辅音音素“[w]”和“[j]”连用而成,发音时,由元音滑到静音),无专作元音用的字母,需要标识时,可在字母上方、下方加符号表示。阿拉伯语的辅音不能离开元音而单独发音。

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点的,共有14个字母; 另一类是无点的,同样也有14个字母。每个字母有13个发音音符, 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的发音是靠发音符号来完成的,每个字母必须与标在其上边或下边的发音符号相结合才能发出音来。阿拉伯语的发音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别,它有其他语言少有甚至没有的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里中,有12个字母的发音几乎无法从其他语言中找到相似的音,因为这12个字母的发音一般都属于喉音、齿间音、顶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颤音,发此类音从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来讲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阿拉伯语一共有336个音素,其音素之多居世界各种语言之首。由28个字母的336个音素分别组成的字或词来辨别。

从语言的书面形式来看,阿拉伯语音节具有“半呈现性”,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但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把握其拼读。在阿拉伯语中,两个(辅音加元音)或两个以上的音素结合在一起构成音节,具有语义功能。可以简单地将阿拉伯语语音的特点归纳为七点:其一,阿拉伯语靠符号发音,语音繁多。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所使用的语言中语音最多的语言,阿拉伯语语音发音中喉音、顶音和咝字音具多(口腔塞音分前、中、后,喉塞音部位完全,擦音除双唇、舌根{包括舌面后}外部位完全)。其二,阿拉伯语的音节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短音节由一个辅音和一个短元音构成;长音节由一个辅音和一个长元音或软元音构成,或由一个辅音和一个短元音再加一个辅音构成。其三,阿拉伯语有叠音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两个有差别的音素受相互发音的影响变成完全相同的音素并彼此重叠。其四,阿拉伯语冠词有不同读法。其五,阿拉伯语字母可同化:在阿拉伯语中字母的同化是最常见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不同的音在语流中相互影响变得发音相同或相似,或者是为适应发音动作,增加音素间的共同性。其六,阿伯语柔弱字母的相互转换。其七,阿拉伯字母的略读:意群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尾符可以不读。

篇3

中图分类号:H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89-01

间性文化是一种在文化交互基础上的文化视域融合,文化的动态生成关系。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他首先提出“交往理论”,将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关系”扭转为“主体――对象主体”关系。接着他又提出了“主体间性”的理论,主体间性是从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视域出发,揭示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使人们不再简单的把自己看成对象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与对象主体进行对话的互动者,其实就是互为主体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在这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性文化”这一命题。间性文化源于主体间性资源,它是一种隐形间性。简单说,间性文化是指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从深层程度说,“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世界对另一种文化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或者相互影响”。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与其他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接触与联系,它们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变化,探索创造出本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从而构成了民族的间性文化。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语言,在民族之间的迁移杂居、商品贸易及战争征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语言间也会出现种种密切的关系,这就出现了民族间的语言间性现象。下面就以回族共同语为例来阐释民族语言的间性关系。

回族共同语指的是回族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民族特征比较鲜明的汉语。回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回族人以汉语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但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又有一些区别于汉族使用汉语时的若干特点,并同时与其他民族语言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族语言中的阿拉伯语

回族在使用这些词语时,有时直接使用阿拉伯语来表达,有的在说汉语的同时夹杂着阿拉伯词语,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

(真主):请求帮助我。

穆斯林(服从真主的人):作为穆斯林要经常诵读《古兰经》。

色俩目(平安、您好):见阿訇要说色俩目。

2、回族语言中的波斯语

其用法与阿拉伯语一样,有直接用波斯语的,也有在汉语中夹杂使用,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

乃麻孜(礼拜):他每天都乃麻孜。

阿訇(教师):请阿訇给孩子取个经名。

多斯提(朋友):多斯提,感谢您。

3、回族语言中的近代汉语词汇

近代汉语词汇是指始于晚唐五代,迄于明末清初的汉语系统。我们从宋元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能找到不少西北回族话中常见的词汇,如:

知感:在近代汉语中表示“知恩感德”的意思。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其中“知感”用为不及物动词,表示知恩感谢(真主)的意思, 已经被赋予了鲜明的宗教色彩。

4、回族话中的民族特色用语

有许多回族人至今还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起名,如“优素福,阿里,穆萨,哈里发,珠玛,穆哈麦德”等等。

再如宗教用语,就有很多是借用佛教、儒教及其它宗教的用语。如佛教中的“无常”,意为“死亡”,常含有避讳的感彩;儒教象“君臣”、“父子”、“孝道”之类的术语。

还有一些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构成的词组,如“安 拉乎艾克拜热”(真主最伟大)、“洪麦算力”(主啊!你祝福吧)、“主麻乜贴”等。这类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有机和谐地结合而成的词组大有中西合璧的风味。

回族共同语中对底层民族语言的传承是语言演变过程中民族心理文化的沉淀,回族先民的语言在向汉语转化的初期,保留了原来先民语言中的一些民族母语语言,形成了回族语言中的特殊民族语言特征。另外,宗教的传播与流行也为回族共同语保留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词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转用汉语后,单凭汉语的词汇,不足以完全准确的表达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在这种宗教文化的背景下,大量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便融入了回族共同语中,因此,回族共同语中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大都是表现宗教色彩的词语。

篇4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94-1

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均是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模式,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即是所谓的教师中心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教育实施过程的绝对权威,授课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式进行,一般不要求或不提倡学生超越教师的授课范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束缚和压制;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将本应是双向的教学活动便为“单向式”,将本应充满互动的课堂变为教师的权威。

阿拉伯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由于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教学情境,沟通方式的要求,决定了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定位以及老师与学生互动关系的构建都远高与其他学科。在我国,阿拉伯语教学最早发源于早期的经堂教育。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培养穆斯林知识分子、传播伊斯兰知识为己任的一种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在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史上,经堂教育有着光辉的过去,对培养阿拉伯语人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伟大贡献。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主流经堂教育仍然奉行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记忆对学习的主导作用,忽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教师对课程整体和课时教学缺乏周密的计划与严格设计;而在教学过程中,则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后又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及时检查和积极评价。

在我国高校中,阿拉伯语教学较其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阿拉伯语教师队伍中很多老师也均接受过经堂教育,使得高校中的阿拉伯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少都受到经堂教育的影响,如强调背诵而忽视对语言环境的营造、重视语法和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对于语言的灵活应用、注重课本知识而忽视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拓展学习等。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将教与学的关系本末倒置,并在连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那么,在阿拉伯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呢?现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做好正式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在正式为学生教授阿拉伯语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这门语言的悠久历史和在世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介绍语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优美的发音,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二是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摸清学生的性格,以及对该门语言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状况,针对不同的性格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授课时针对不同学生有所侧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不同地区校际间各个方面的差距,使得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为学生提供服务,安排一些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如阿拉伯语诗歌朗诵比赛、阿拉伯语情景剧主题班会等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去设计和创新,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得当的评价,这样既丰富了外语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完善自我。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说:“要倒出一桶水,你必须要拥有三桶水”,意思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才可能使课堂生动丰满。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更是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博览群书,丰富阅历,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养,如在讲到以旅游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阿拉伯国家的求学或工作经历,选取曾居住过的城市并配以图片,与学生分享当地的风度人情和奇闻异事。如此带着文化背景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教与学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加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尤其在阿拉伯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语言氛围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沟通的特殊要求,使得外语教学研究者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的探讨,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双月.外语教与学关系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6).

[2]耿立军.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李荣江,张广亮.对教与学关系的在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篇5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歌像一面镜子,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历史、现实与价值观,因而被称为“阿拉伯人的史册”。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更是阿拉伯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悬诗》①代表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貌,是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典范,对阿拉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今中外,关于《悬诗》研究的各种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古代评论家研究《悬诗》的重点主要是释义,很少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之所以选择语言为切入点分析《悬诗》,是因为要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悬诗》,并透过它了解贾希利叶时期,就不能不分析它的语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②“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③

本文概括了《悬诗》的三个语言特点:语言的天然性、以名词为主和积极修辞的完美运用。

一、语言的天然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首先是它所使用的语言自身的特点,《悬诗》的语言特点首先是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

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是驼背上的民族。当时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们的语言在这种环境中也是不经任何修辞的,是天然的、粗犷的、豪放的。《悬诗》中的语言就像从山泉中汩汩而出的泉水,像最原始的声音从山谷里传来的回声。这种单纯天然的语言成了后来几个世纪阿拉伯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阿拉伯语也不例外。从贾希利叶时期到现在,阿拉伯语历经各个时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语言的功能发展上说,阿拉伯语从古代阿拉伯语变成了现代阿拉伯语。古代的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半岛上生根之后,经过《古兰经》和《圣训》的发展,到了现代。从语言的发展体系上说,《悬诗》中一些词汇的义项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甚至销声匿迹了。比如“”这个词,在贾希利叶时期指“值得保护的事物”,到了今天,它的意思变成了“真理”。再比如“”这个词,在《悬诗》中是“坚硬”的意思,而不是现代阿拉伯中的“真实、诚实”义。

《悬诗》的语言,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与当时游牧社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然性。《悬诗》的语言特点被烙上了鲜明的贾希利叶时期语言特点的印记。以拉比德()的诗句为例:

(夜晚,乌云遮住了星光。)

1.从语法上看,宾语置于主语之前,不是常规的语法顺序。如果不加分析,很容易把它的主语误以为宾语,从而误解这句话的意思。

2.(它的乌云)这个词中(它)可以归到(夜晚),也可以归到(星光),在诗中主要起着韵脚的作用。

3.从词义上说,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的使用是很广泛的。从伊斯兰教传播以来,它的意思就是“判教、质疑主的存在”,而很少使用它的原意:“遮蔽、掩盖”。

如果按照现代阿拉伯语的正常语序来调整这句话就是:

或是:

但这样读起来就没有韵律的美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贾希利叶时期语言的天然性。这种语言和阿拉伯人天然的个性、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语言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的、粗犷的。

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词诗意的组合,既然是组合,就有结构和规范问题。周宪认为,“诗的语言规则是为了创造某种想象性的文学语境。倘若我们采用更加辩证的观点的话,可以表述成日常语言的诗意用法构成了文学语境,反之,是文学的语境使日常语言脱离了通常的规范而显露出某种诗意。”④《悬诗》中的语言正是这样。

二、以名词为主

在《悬诗》中,语言遵循着以名词为主的规则,除了祖海尔的悬诗语言以动词居多之外,其他六位悬诗诗人在语言上都采用了以名词为主的规则,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阿拉伯语是一种名词丰富的语言,名词远多于动词,在《古兰经》的开篇中,动词只有4个,而名词却多达20个。

(二)《悬诗》中反映出的以名词为主的规则是贾希利叶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当时人们智力发展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文化程度的反映。多首诗的诗句内容虽然不同,但是诗的结构却大致相同。《悬诗》的主要结构首先是在废墟怀念故人,然后描写自己和女人的情爱经历,之后是旅行,描写自己的马或者骆驼,写一些格言或者记述一些战役。在《悬诗》中的这种以名词为主的语言规则反映了贾希利叶时期人们的语言特征。

(三)祖海尔在诗歌中为了举出例子,说明哲理,很多理智的劝说,不是靠名词,而要靠动词表达,但这种动词占主导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悬诗》中是很少见的。

三、积极修辞的完美运用

贾希利叶时期的语言一直是阿拉伯语修辞的典范,因为它远离了外来语的影响。⑤《悬诗》语言的又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修辞。

修辞通常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使语义表达更清晰,这种修辞大体上是抽象的、概念的。积极修辞使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是具体的、感性的。⑥修辞的价值高低全凭意境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哪怕是现实世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⑦《悬诗》中的积极修辞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所有的积极修辞手法中,以比喻()为例。没有哪一种文学语言可以离开比喻而存在。

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语言在比喻上显示出了这一时期诗人的敏感。诗人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诗人写诗更像是一个雕塑家在雕琢塑像。⑧《悬诗》在修辞和艺术表达上成就最为辉煌。新奇的比喻,把女人、骏马、骆驼、大自然描绘得生动具体而完美,追求形象的完美是《悬诗》的重要美学特征。

在乌姆鲁勒·盖斯()和塔拉法()的《悬诗》中,比喻占了很重的分量,是七首《悬诗》中最多的。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中,常常有超出人们想象常规的比喻。如:

喂,朋友!你可看见那乌云上方似王冠,又像云中伸出了两手,那是电光闪闪⑨

双手的动作快也不可能和闪电的速度相比,这就是一种出乎人们意料的比喻。

在乌姆鲁勒·盖斯的诗中,用数十行诗句描写姑娘的容貌和体态,从羚羊般的脖颈,到发出清潭珍珠般闪光的肌肤,从明镜般的胸脯,到含情脉脉的明眸,都不厌其详地一一赞美。作者把姑娘的绰约丰姿比作隐修者手中的明灯,在暗夜里发出照人的光彩。诗人对美色的描写,既充满奇思异想,又合情合理。这种比喻是一种细腻敏锐的感觉得来的结果,是一种对美好事情的感知,读者通过解读的语言可以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美妙的比喻,成为同代和后代诗人效仿的典范。

塔拉法在《悬诗》中使用比喻的数量也很多,但喻体主要局限于骆驼,因而没有像乌姆鲁勒·盖斯那样引起很多古代阿拉伯修辞学家的注意。其他五位诗人对比喻的运用无论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都不能和前面的两位诗人相提并论。

《悬诗》的语言除了具有天然性、以名词为主和广泛运用积极修辞的特点之外,疑问、设问、惊叹等多种句式也大量运用。其整体语言特色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注 释:

①本文中所指的《悬诗》为《悬诗》(七首)。

②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1、148页。

③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9页。

④周宪,《超越文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4页。

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⑦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译文采用仲跻昆译本。

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3]周烈.阿拉伯语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一、回族“外来语”的来源

宁夏地区主要居住着回族、汉族群众,其中回族人口占三分之一多。说起回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末唐初,此时期经济繁荣,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阿拉伯诸国来的商人、官员和传教士的进入,既繁荣了社会经济,又带来了异域文化。这些从阿拉伯来到中国的人群即是回族的先民,而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信本文由收集整理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大食人来宁夏一带经商定居。由于历史的变迁,回族在中国各地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宁夏地区属回族较集中的地区。

关于回族“外来语”的来源,首先引用*丁国勇先生的一段话:“无论是唐宋时期到中国住居或定居的阿拉伯、波斯番客或元明时期动迁的西域回回,初来中国,他们的语言很庞杂,又讲阿拉伯语的,也有讲突厥语的,为了生活的需要,回回人使用汉语的机会增多。直到元代后期,在广大回回人中人仍存在着外来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双语现象”,即回回人内部主要讲波斯语、阿拉伯语或突厥语,在公共场合及与汉族交往时讲汉语。这种双语现象到了明代前期逐步改变”。**林涛先生也有相似的观点:“由唐宋到明清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回族学习和使用了汉语是由于政治、宗教、居住分散以及和汉族通婚等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回族自身日渐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活上的迫切需要,一般在家庭和回族内部使用回族传统语言,在公共场合则使用汉语。”这说明经过漫长的语言过渡,回族使用了汉语,但仍然有一些回族“外来语”流传了下来。***赵杰先生说:“尤其在回族集中的宗教场所,不但至今保留着用阿拉伯语咏经,回族在千百年的双语过渡中,波斯语、阿拉伯语或突厥语只作为特色成分保留在自己的会话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反映民族特色的“保留词”,它们是回族人在语言转换中历史文化沉淀的成果”。

二、回族“外来语”与当地民间音乐的融合

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包含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和戏曲音乐等五类。宁夏回族民间音乐除戏曲音乐没有之外,其余都有。民间歌曲中的山歌“花儿”不仅为汉族群众所喜爱,更是回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形式之一。在音调、节奏、调式方面与其他民族传唱花儿时没有大的区别,但在下面两方面有不同之处。

第一,在衬词上区别于汉族“花儿”。这又得提到回族的先民,在进入中原前,他们使用古阿拍语和古波斯语,在进入中原后明代政府下令限制“胡服、胡语、胡姓”,阻碍了其语言的发展。但在诵经及日常生活用语和民歌中还保留了阿拉伯语汇,具有回族自己的语言特色。如在“花儿”中有“叫一声胡达[1]哭老天,苦日子哪一天才能完。”“念过依扎布[2]入洞房呀,他鼻涕满脸泪呀泪两行。”“丝线扎了绣花了,昨晚阿达[3]站下了?店钱阿门[4]算下了?”,“一搭死了一搭埋,一搭下了多灾海[5]”。除了加入阿语语汇外,还有方言、土语,其中以“尕”字最多。如尕妹、尕花等,表示可爱、小、及招人喜欢之意。还有“干散”,“几时价”、“阿们价”、“法码”、“咋家”等等,这些朴素无华贴近回族群众习惯的衬词,一方面保留了其民族特点,另一方面反映回族群众热爱生活的写照,在回族“花儿”的音乐演唱和文化表现中,使“花儿”更赋于民族特色。

第二,不同于汉族花儿的一点是,宁夏回族花儿不采用“令”命名,只取歌中某一骨干词命名。如《模样咋这么俊哩》、《上山里打了个梅花鹿》、《我唱个花儿你不用笑》等。另外在宁夏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同心地区,回族群众把当地的信天游、爬山调与河湟花儿结合到一起,衍生出一种新型山歌——“干花儿”或“山花儿”,在其音调中除了采用re、sol、la、do四声音列外,还采用了sol、la、do、 re、mi五声音列。这类花儿在音乐上接近信天游和爬山调风格,但旋律起伏较小,没有高亢悠长的韵味,但增加了优美动听的特点。由此可见,花儿由山野融入了平川。

三、回族“外来语”及音调对宗教音乐的影响

回族文化与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回族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包括了信仰体系、社会意识、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非常广泛的内容。回族的音乐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音乐是他们在仪式活动中必不可缺的。伊斯兰教音调在宁夏地区流传较广,其音调是在阿拉伯、波斯民间的呤游诗人和游牧者的诵歌和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来语”音调在宗教活动中成为主线。

伊斯兰教以赞美“安拉”即真主,颂扬先知穆罕默德为主要内容。《古兰经》是伊斯兰的圣经,在仪式中的诵经活动,把大量纯正的阿拉伯音乐保留了下来,由于诵颂使用阿拉伯语言,语言与音调与佛教、道教有明显的区别。现就其在回族宗教仪式中的音调加以分析。

篇7

我国的突厥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九种不同的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维吾尔语因各个地区的历史过程、文化特点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三大方言。和新疆其他突厥语民族的语言一样,维吾尔语的词汇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突厥语的共同词。但由于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许多民族有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上受宗教、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维吾尔语也曾借入不少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语极大的丰富了维吾尔语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今天维吾尔语不同于其他突厥语的独特特点。

1.语音方面的特点

历史上,维吾尔语曾受到过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主要是来自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书面语的渗透,并没有对维吾尔语的音位系统带来重大变化。随着历史的进程,维吾尔语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也受到了其他一些语言的影响,最终形成的今天独特的维吾尔语。

1.1元音的弱化现象。元音弱化是现代维吾尔语区别于其它突厥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诸突厥语有八个基本共同的元音:i―、ε―α、y―u、φ―o。这些元音在在语言中形成舌位前后对立、圆唇、展唇对立的系统。维吾尔语在这八个元音中,保存了其中三对相对立的元音,即ε―α、y―u、φ―o,而元音i和则具有中立性质,原来对立的i和合并成i音位,而?则成为i在后舌辅音影响下形成的变体。元音a、ε弱化成或i的现象表现于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中,其他突厥语保存了未变化前的形式。

1.2元音和谐律。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中舌位合谐比较严谨,以舌位和谐为基础的唇状和谐已逐渐松弛。相对于其他突厥语族的语言而言,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相对较松,i和e可以和前元音或后元音出现在同一词里。此外也存在不少借词元音不和谐的现象。这是现在维吾尔语的又一大特点。

1.3元音与辅音的配合。在突厥语中,词中的前元音和辅音、相配合,后元音和辅音、相配合是古老的规律。然而在维吾尔语里有许多词语并未符合这一规律,如大量的借词当中的、能够和后元音相拼,尤以南部方言表现的更为显著。例如:(旧的)。这些借词来源各不相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有构成了今天维吾尔语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词汇特点。

1.4辅音的同化、弱化现象。维吾尔语有 24 个辅音,这些辅音中塞音与其塞擦音有清浊两种,即送气和不送气,其中浊辅音共14个,清辅音10个。这些辅音同化或者弱化的现象可以说是十分普遍的。例如:辅音同化,等。辅音弱化现象也十分常见,词末的浊辅音一般要清化,读作,词末或音节末的辅音在口语中也往往脱落不发。

1.5突厥语的同源词的区别。维吾尔语保留的突厥语同源词较多,但是这些同源词通过多语言独特的吸收与融合,表现出语音形式并不一样。例如维吾尔语中(眼睛)(血)(马)等,虽然和其他突厥语语言词语来源相同,但语音形式却形成维吾尔语独特的发音方式。

2.词汇方面的特点

维吾尔语的词汇是十分丰富的,维吾尔语与其他语言有共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又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维吾尔语词汇从来源上看主要分为固有词和外来词两种。维吾尔语的借词主要来自汉语、伊朗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其中汉语借词借入的时间最早,伊朗语和阿拉伯语的数量较多。

2.1汉语借词。由于社会生活的原因,在很早以前维吾尔族就和汉民族有了语言上的接触融合。例如:(亩)(茶)(斤)(书记)等。

2.2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借词。阿拉伯语借词:(书)(历史)(人民)(民族)等。

波斯语借词:(西瓜)(春天)(馕) (但是)等。

2.3俄语借词及通过俄语吸收的欧洲诸语言的词语。近年以来,许多的俄语词及通过俄语借入的国际语词进入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特别是书面语中。例如:(三月)(报纸)(党)等。

2.4希腊语借词。例如:(本子)(先生)等。

2.5佛教借词。在维吾尔族皈依佛教的近600年间里,佛教在维吾尔族精神生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佛经翻译和宣讲佛教教义,与佛教有关的各种事物名称经梵语、汉语、粟特语等不同途径逐渐译成维吾尔语,形成一大批借词。直到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信仰的主要宗教,使大量阿拉伯、波斯借词涌入维吾尔语中,大部分佛教术语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失去生命力,成为历史词。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下来。例如:(释加牟尼)(佛)(喇嘛)等。

这些借词进入维吾尔语后,既丰富了维吾尔语的基本词汇,同时又和原有的突厥语词构成了同义词。例如“国家”的本语词是,从阿拉伯语借词为,波斯语借词是,这三种说法在维吾尔语中就形成了独特的同义词。

3.语法方面的特点

3.1语音和谐规律强。维吾尔语在语音结构上有着严格的元音、辅音和谐规律。组成一个词的元音要么都是前元音或都是后元音;要么都是圆唇元音或都是非圆唇元音。或在结合词缀或词尾时,其元音或辅音也必须与词干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辅音保持和谐一致。与其他突厥语族的语言相比,维吾尔语的语音和谐显得格外规范。

3.2语序相对固定。各突厥语语言的词序相同,主语在谓语之前,限定语在中心词之前,宾语在支配它的动词之前。但在有文字的维吾尔语和哈萨克、柯尔克孜语等带有形动词和副动词的扩展句很发达,且有多种复合句型。相对而言其他一些无文字的语言句型就较为简单。维吾尔语的语序相对固定,这是维吾尔语的一般现象,但在实际运用中,其语序也可以有条件的变动。而且这一类的变动很多,也十分常见。这也是维吾尔语语法的显著特征之一。

3.3粘着现象非常突出。突厥语族的语言在语法上都有粘着语的特征。但一些突厥语里除民歌及少数词以外,从属人称附加成分在群众口语中已经基本上消失,如裕固语。相比较而言,维吾尔语言中粘着现象大量存在。维吾尔语的主要构词形式和语法形式都是通过在词根或词干上结合词缀或词尾的方式实现的,词缀和词尾都有固定的意义。

总之,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维吾尔语作为这个主体民族的语言,吸收了大量的维吾尔民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特色。因此,对维吾尔语言特点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以及世界突厥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汝极.阿尔泰文明与人文西域[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1):192-205页.

篇8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阿拉伯早期文学就已经诞生了。之后,著名学者伊本阿卜迪拉比编译了一本《串珠集》,这本书中,各个部分都以珍珠命名,此外,还比喻整本书连起来犹如珍珠。这本《串珠集》广泛搜集了阿拉伯众多地方法传说文献,涉及到音乐、社会、医学、伦理等方面,同时,其中还包含许多趣闻轶事和谚语。但其中部分材料的真实性具有争议,因此,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以这部著作为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若没有阿拉伯文化的渗透,西班牙文学很难迎来“黄金世纪”。

一、瑶曲对西班牙文化的影响

瑶曲是一种在西班牙土生土长的文化,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独特地风格,到了二十世纪则被广泛传唱。在瑶曲创作中时常会有意识的采用一些拉丁文学用语、地方方言等,以便丰富其文学表现形式,这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诗歌的特征。在之后的发展演变中,这些诗歌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还被用语基督教的赞美。由于瑶曲中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深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且处于文学多元化阶段,因此,其信息量极为丰富,内容繁杂,为研究西班牙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一千零一夜》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这本书搜集整理了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故事线索较为简单,且本身相当冗长,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趣味知识。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可以视为一部有关医学、文化娱乐、哲学、音乐、教法学的微型百科全书,其对西班牙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词汇的影响

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长达八个世纪,阿拉伯人一方面将阿拉伯语确定为官方语言,但另一方面也允许当地居民使用通俗拉丁语,这就使得西班牙语得以流传下来。与此同时,受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西班牙语种也逐渐渗透和融入一些阿拉伯词汇,这就对西班牙语言、词汇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对《西班牙语言史》的研究,阿拉伯词汇在西班牙词汇中的比率大约为8%。其中以字母A开头的阿拉伯外来语在西班牙中所占比重最大,这些词汇涉及到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调查显示,在西班牙中有六百多个以A开头的阿拉伯词汇。由于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的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许多西班牙词汇都与外来的科学技术有关,例如ajedrez(象棋)、alquimia(炼金术)和algoritmo(运算法t)等,这些词汇都是源于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也体现在其对西班牙词汇的作用方面,因此,研究阿拉伯文化对西班牙词汇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其对西班牙文学的渗透作用。

篇9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并靠语言代代相传。无论是地域迁徙、人口聚散还是经济变革、文化变迁都会不同程度地凝聚在语言之中。正如帕默尔所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语言就是一块活化石。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范畴,其形成实际上就是语言、心理、精神、经济、生活,即民族文化和特征上逐渐形成共同体的漫长过程。语言记录了一个族群在向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思想和意识,表现了先民认识周遭世界的方式,这些连同口耳相传的民族记忆一起融入民族特性之中,随着血脉的延续而代代传承,几乎没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共同体几乎等于民族共同体。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吧。

二.河南回族用语的形成

回族的形成有两支,一支是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另一支是元朝蒙古军东征迁来的色目人,他们在中国生活,并与当地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杂居通婚繁衍,因都信仰伊斯兰教,最终在元朝末年,回回民族孕育而生。河南回族来源一是来华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在繁华地区聚集,二是元朝东征迁来的色目人屯兵安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回族人口为1058.61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壮族,且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而河南回族就有过百万人。

中国回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族,它在文化、宗教、风俗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浓重的伊斯兰教文化使回族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产生了诸多共同点,这些特点在回族所使用的汉语中一定会有所反映。尽管中国回族由于多种原因选择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而放弃先民语言,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依然被语言载体传承发展下去。杨占武在他的《回族语言文化》一书中就曾说到“它(指保留在回族所使用汉语中的先民母语词)是已经逝去的遥远的历史的回响,是对种族、血脉的记忆,是这个民族的指纹,是在多民族的中国中这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

回族共同体的形成伴随着回族共同语的形成,回族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民族母语阶段、双语阶段和汉语阶段。回族先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有着各自的母语。但他们来到中国,为了方便与其他民族交流,他们要学汉语,只有在同本民族同胞交流时,才使用母语,这就形成了双语阶段。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他们的后代慢慢就放弃使用母语,转而只用汉语,最终汉语成为了回族共同语,成了连接回族内部的纽带。

回族所使用的汉语是符合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的。但回族汉语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要表现在回族汉语和汉族汉语一样,“以地域为界域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区,又以民族为中心超越了地域的范围,形成了一些跨地域的民族内部交流语汇,从而使回族语言赋予了民族特色”。

河南回族用语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夹杂着河南方言的味道,河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区,按F代汉语词典解释“用语”的义项之一是指某一方面专用的词语,如: 商业用语、医学用语等,因此,本文所谓“回族用语”严格界定在回族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是指回族话中那些独具特色的词语,包括词、短语、俗语等,如:知感、伊玛尼、尼卡哈、亡人奔土如奔金等,这些词语只通行于回族内部,是回族专用语,负载着回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回回遍天下”,全国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98%有回族的存在,目前学界对回族的研究挺多,但大都是对西北回族的研究,而关于河南回族的研究相对较少,河南回族用语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而河南回族人口有过百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因此,河南回族用语的研究应该加以重视。本文就是通过作者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河南省的回族用语,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郑州方言代表了河南方言的大概面貌,并且作者也生活在郑州,因此,就以郑州市区人口的语言研究调查为中心。

三.河南郑州市区回族用语的使用情况

回族独特的伊斯兰生活习俗使回族话产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专用词语。这些回族专用词语表现在回族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社会、回族宗教、回族文化生活的的真实写照。作者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论述河南郑州市区回族用语的情况。

1.语音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郑州市区回族和汉族群众在语音语调上的差异,在语音方面呈现出对先民母语的继承,比如“色俩目”,对汉族群众来说,他们只知音而不知意,而对回族群众来说,当你说出这个词时,他就立马回一句色俩目,因为他知道这是穆斯林问好的一种形式,汉语意思就是你好,主带给你的问候,这就是对先民母语的固守。

但另一方面回族同胞在继承的同时也做了些许改变,我们都知道阿拉伯语、波斯语是有颤音,没有儿化音的,但在继承时就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哈瓦尼”的“哈”的读音实际上已经儿化。另一方面的继承还体现在郑州回族用合音连读的方式来保留原始母语的读音,比如“日阿木”连读成为“哈木”一词,这是一个阿拉伯语词汇,意思是不合法的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却占为己有。

同时,河南回族用语也体现了河南方言特色。郑州方言是区分尖团音的,但这个情况随时间的变换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年龄的差异上,老年人的尖团音区分的非常清楚,中年人有一些尖团音开始不区分,而新一代的青年人则只能区分一小部分尖团音,同样,郑州地区的回族用语中也呈现这样一个情况。郑州老年回族发音:济精[tsi31]≠季见[t31]妻清=t:-1248特欺澳=t,-124:戏从[tsi"n3,],健群[t-i"n3.1需心=sy24]护虚晓[;y24], 像那[5ia习3,],项匣[;ia习3,]泉从[ts-yon42],权群[t;-yon42].

2.词汇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河南郑州回族对先民母语词汇的使用情况有下列几种现象。一是大量先民母语词汇中的名词和形容词被保留了下来,而动词和代词就较少。中原地区的回族对先民母语词汇的使用不同于西北地区的回族,中原地区的回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在不断汉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先民语言就被简化和转化,用比较简单的语素取代母语中比较复杂的部分,比较典型的方式就是用汉语的动词来取代原来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动词,然后加上一个阿拉伯语或者波斯语的名词,例如:出“色俩目”(带来主的问候)、送“埋体”(送亡人)、散“乜贴”(捐赠物品)、封“海底也儿”(送亡人的时候出的开经钱)。二是郑州回族也会将一些先民母语的形容词融入汉语,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形容词会发生读音上的简化或脱落,来适应汉语词汇的音节特点,比如“khinzir”这个词的本意是猪的意思,而猪是回族的禁忌,所以回族先民就继承了先民母语音译为“狠贼日”,又将其简化为“黑子”,而其又受郑州方言的影响而读为“害”(hai)。这些先民母语词汇汉语音译形式简化的例子说明了回族先民移居郑州后,在语言使用上不断向汉语北方方言靠近的趋势。

3.语法方面

河南郑州回族用语出现了糅合现象。首先,因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比如说这两种语言的名词和形容词在性、数、格、式是有严格的语法形式的,动词在人称、性、数、时态、语态几个方面也是有不同要求的,而在汉语中,缺乏形态变化,词法规则非常简单,回族先民就逐渐接受了汉语的词法规则,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母语之中,就比如上文中的“穆民”一词,“穆”应该是穆斯林的简称,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知道这个词义,而加上“民”字就使这个词语简单明了,使人们知道这是一个群体的称呼,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的称呼。

再者,先民母语词汇在进入汉语词汇时,是遵从汉语语法规则的,就如我们前面收集到的词汇中,出色俩目、接都阿、送埋体、散乜贴等,这些短语都是动宾形式的,他们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汉语动词+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名词。

四.结语

以上是作者对于河南郑州地^回族用语在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做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回族语言,从而了解回族。

法国著名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梅耶曾说“不明白使用那种语言的民族生活情况,就不能了解这种语言;不了解那些人的语言也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宗教和社会习惯。”我们研究回族用语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回族人民的宗教和社会习惯,了解我国多元的文化。另一方面透过本文研究可以使其他民族了解回族文化,尤其是回族习俗、回族禁忌等,加强民族团结。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能够了解一种语言,并能够挖掘出其深层内容,是非常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3.

[2]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4.

[3]胡云生.传承与认同――河南回族历史变迁研究[J]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生信.西北回族话中的近代汉语词汇[N]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梅耶.历史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M]世界图书出版,1989.

[6]杨占武.回族语言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7]马杰.浅谈回族特殊用语的使用和发展趋势[J]文化研究,2010。

篇10

位于祖国西北的宁夏其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在2004年,据笔者调查了解其新闻工作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笔者最明显的感觉是宁夏的新闻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其新闻无论是在媒体记者层面还是在群众层面都没有引起注意和影响。而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最高的省区,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自治区党委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回乡风情”的打造,培养独具宁夏特色的回族政府新闻发言人,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宁夏的创新和完善必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一、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自治”特色的需要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府事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回族展开的。“回乡特色、西夏风情、移民文化”是近年来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宁夏对外宣传的重点,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积极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就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宁夏发展完善的题中应有之意。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教授在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曾经指出:“相对于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回族而言,宁夏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搞好回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对于宁夏的同志来说是责无旁贷、不可选择的。”。

积极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彰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回族兄弟的尊重和重视,有利于回汉人民之间的团结,顺应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顺应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旋律。

二、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基本规律的体现

“接近性”、“相似性”是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的两个基本规律。

“对两个人是否是朋友的最佳预测可能就是他们住得远近。实际上,如果两个人的住所相距10个街区,那么与两个人是邻居的情况相比,他们是朋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接近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所住距离的远近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际吸引。回族的居住特色是“大分散小集中”,在宁夏,回族通常集中在固原、同心等地区,这就决定了宁夏回族的“接近性”。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必将使“接近性”扩大,使宁夏广大回族关心自己的“身边人”所的新闻,从而使新闻会引起广大回族人民的注意,起到扩大宣传的目的。

影响人际吸引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是“相似性”。“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和人格上和我们相似的人。”“相似性通常是有回报的。与我们相似的人倾向于同意我们的观点,这样增强我们对自己观点的信心。”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积极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可以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积极有效通过回族发言人的个人“吸引”来弱化某些政策在短期内会损害回族群众利益而引发的部分回族群众的抵抗情绪,从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睦。

三、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加强同境外媒体尤其是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媒体沟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同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交往频繁,双方经济文化往来形式丰富多样。伴随宁夏和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加深,大量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媒体记者来到宁夏,针对他们的新闻会日益增多,回族新闻发言人必将扮演重要的沟通角色。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人际传播特征在于通过符号互动来交换意义,而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新闻发言人与现场记者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经验范围的相通或相似,实是人际传播的先决条件,更是良好信息交流的前提。诚如施拉姆所言:“所有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等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关于第一点,要求新闻发言人必须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中的语言沟通技巧。“阿拉伯语”相对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来说是小语种,但对于回族来说掌握阿语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不在少数的宁夏回族从小就接受简单的阿拉伯语会话教育。“减少甚至消除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所造成的困难”,有助于回族新闻发言人在面对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媒体记者时即时、准确地把握境外记者所提问题的主旨,从而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来从容应答提问。关于第二点,新闻发言人要不失时机地主动扩展与记者的经验范围重合区,以减少信息流通中的障碍。回族新闻发言人与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媒体记者在文化价值、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将有助于扩大传授双方在特定话题经验范围上的重叠区域,有了这样的背景支持,当新闻发言人就内容与记者交流时,就可顺畅地进行下去,在随后的大众传播中,区内乃至国内媒体记者对此的报道也将更加充分。

四、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宁夏吸引国内媒体关注的有效手段

在笔者列席的宁夏政府新闻会上,采访记者大多由区内主要媒体记者构成,这固然与宁夏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系,但也与宁夏不善于彰显其个性化特色形象吸引媒体眼球有着一定的联系。回族新闻发言人正好可以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形象吸引区外媒体的注意。事实上近些年来宁夏政府着力打造的“回乡风情”就是吸引国内媒体注意力的方式之一。回族新闻发言人的设置会进一步加强宁夏“回乡风情”的外宣特色。回族新闻发言人在新闻时可以身着回族传统服饰,面对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记者的提问可以适当用阿拉伯语进行回答交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把回族发言人的形象宣传到全国和世界各地,从而吸引更多的媒体记者来参加会,以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更好地起到新闻会宣传政策扩大影响的作用。

五、回族新闻发言人的培养要素

①深刻理解掌握回族的民俗习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回族新闻发言人的培养首先要强调对回族民俗习惯的深刻掌握和领会。要做通晓回族风俗习惯的专家,对回族的习俗特点信手拈来滔滔不绝。这一方面有助于回族发言人民族气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赢得媒体记者的信赖和尊重。

②加强阿拉伯语和普通话的修习

阿拉伯语是回族新闻发言人必须要掌握的语言。一方面熟练掌握阿语能获得回族群众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也容易产生认同感,交流方便,宣传效果好。还有熟练掌握阿语也是显示个人魅力从而吸引区外媒体记者关注的手段。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回族新闻发言人必须掌握的。标准的普通话是成功新闻发言人的必备技能,熟练驾驭双语的回族新闻发言人能给记者媒体乃至受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③加强表达能力和新闻素质的培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16

On Vocational College Arabic Student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Promotion

ZHAO Liang

(Jiangx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Nanchang, Jiangxi 330099)

Abstract Independent study has been into the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ield too long, but for our country vocational Arabic students' independent reading ability has not much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study basis,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independent reading Arabic conducted a survey and analysis, we found a number of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Arabic student there in terms of independent reading, and on how to promote vocational Arabi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dependently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vocational; Arabic; independent reading

0 前言

自主学习理念兴起于上个世纪,是伴随着教育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出现的。美国学者齐莫曼(Zimmermann)指出自主学习具有三个特征:(1)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2)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3)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作出合适的反应。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两度指出:高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育。外语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目前全国有多家高职院校纷纷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但较之本科学生,高职学生生源类型多样,文化知识水平差别大,在校学习课时数更少。这就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阅读是语言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自主获取学习材料,进行外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能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主动地阅读,形成适当的自主阅读能力,就可以促进其语言技能的整体提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同时,职业教育有着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尤为强调获得方法能力,提倡终身学习理念。这也需要在学生在校时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这其中自然包括自主阅读能力。

1 高职学生阿语自主阅读能力分析

笔者于2014年,在结合自主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考庞维国、徐锦芬等学者的自主学习调查问卷样本,制作了相关调查问卷,对数所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回收了有效问卷70份。

笔者将全部7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量化数据利用SPSS进行分析,求出其均值(Mean)、标准差(Std. Deviation)、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均值反映出样本的平均水平,标准差反映出样本的离散程度。得出分析结果如下:

1.1 对教师阅读教学目的与要求的了解情况

表1 学生对教师教学目的与要求的了解情况

U1=对教师阅读教学目的与要求的了解情况;

U2=把教师的阅读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的情况;

U3=对教师的阅读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的重要性的了解情况;

U4=对教师在阅读课堂上采取某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意图的了解情况;

U5=课堂上是否能跟上教师教学进度的情况。

通过表1可知,学生基本能在阅读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教师的阅读教学目的与要求也有一定了解,也较为清楚将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重要性。但他们普遍无法很好地将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对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某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图也不清楚。

1.2 阅读学习目标的确立和阅读计划的制订情况

表2 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计划的制订情况

U6=除了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自己制订阿语阅读计划的情况;

U7=根据自身实际确立阅读学习目标的情况;

U8=调整阅读计划的情况;

U9=规划阿语自主阅读时间的情况;

U10=根据《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阿拉伯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关要求确立阅读目标的情况。

通过表2可知,许多学生的确曾经制订过阿语阅读学习计划,也能根据自身实际确立阅读目标,并能够一定程度上规划阅读时间,但他们大多并不能够根据《大纲》要求来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在规划阅读计划方面表现更差。

1.3 对阅读策略的使用与监控情况

表3 阅读策略的使用与监控情况

U11=对阅读策略的了解情况;

U12=有意识使用有效阅读策略的情况;

U13=对阅读策略使用的监控情况;

U14=评价阅读策略以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情况;

U15=当阅读策略不切实际时,换用其他学习方法的情况;

U16=意识到阅读策略是否切合实际的情况。

从表3可知,学生对阿语阅读中应采取的必要策略普遍感到陌生,不能有意识地在自主学习中加以运用。多数学生当意识到自身的阅读策略不切实际时,能够尝试换用其他方法,但学生平常并不容易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经常能有效地评价自身的阅读策略以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也不能有意识地对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1.4 对阿语阅读过程的监控与评估情况

U17=学生在课外主动寻找各种机会进行阿语阅读的情况;

U18=学生克服不利于阿语阅读学习的情感因素的情况;

U19=学生利用已有阅读资源的情况;

U20=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去的情况;

U21=学生与他人合作阅读学习的情况;

U22=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否意识到自身错误的情况;

U23=学生在意识到错误时能否找到错误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更正错误的情况;

U24=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能否同步检测自己预先制订计划的完成情况;

U25=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能否检查并更新自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情况。

表4 对阿语阅读过程的监控与评估情况

从表4可知:(1)部分学生能比较主动地去课外寻找各种机会进行阿语阅读,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较充分地利用已有阅读资源。(2)大部分学生很少与他人合作学习,也不能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在阅读过程中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或者即使意识到错误也不能及时更正。(3)部分学生克服不利于阿语阅读学习的情感因素的能力很差。(4)尤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普遍不能同步检测自己预先制订计划的完成情况,也不能检查并更新自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情况。

总体而言,高职阿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尤其表现在:使用阅读策略与效果监控,与他人合作学习,克服不利情感因素能力,充分利用阅读资源等诸多方面。而且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因此,研究者作为教师应结合相关理论,制订出科学可行的指导方案,以促进学生阿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2 相关教学改进建议

此次调查暴露出了高职阿语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笔者作为阿语教师,在意识到当前高职阿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根据自主教学相关理论,建议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改进措施,引导与帮助学生逐渐适应自主阅读,以从根本上改善阿语教学效果。

自主阅读是外语自主学习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阿语教师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向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学习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利用各种机会阐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对他们的自我学习加以引导,并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同时应该及时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并纠正学生的偏见,以实现学生学习观念的彻底改变,明确自身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从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做到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同时,应该注意到高职阿语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个体差异明显的事实,对于那些自主学习目标特别不明确,学习习惯特别不良,学习动力特别不足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同时,针对此次调查反映出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阿语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尤其应该在下列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2.1 关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策略认识的措施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对于学习者策略的研究表明,决定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某些具体的策略,而在于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阿语教师而言,其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应该是只传授学生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尤其是在教会学生运用阅读相关策略方面,应加强重视。

2.2 关于促进学生元认知监控的策略措施

元认知学习策略是个体处理内部信息的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用于计划、监控与调节学习过程。针对此次调查暴露出的学生对策略使用的监控极其薄弱的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并了解这一策略,应该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强自主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

具体而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卡片、笔记、评价表等方式加强监控;应提倡学生自己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帮助学生整合与应用学习规则来指导学习;应该让学生设置具体的行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现实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应该强化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

2.3 关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措施

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产生合作性学习氛围。因此,教师有责任考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学生与学习伙伴一起合作练习相关策略的运用。同时,教师自己应该承担起学生合作者的身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语言的结果、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策略等,是学习者最佳的合作伙伴。

2.4 关于改善学生学习阿语时情感体验的措施

人文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因素在外语习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有效地作用于语言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成为学习的障碍。而传统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学习成果受到影响。而阿拉伯语是一门综合难度较高的语言,高职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挫折,进而影响到整教学效果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此,阿语教师应该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注意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消极因素,尽量减少学生的情感障碍,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2.5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资料

自主阅读的材料包括教材、学习辅助资料等。其中,教材是自主阅读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之一。可以说,教材是否适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进度与成效。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有阿语阅读教材不适于自主学习,则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如对其进行简略化、结构化、丰富化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应该尝试进行自学式教材的编纂。

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依然应该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寻找适宜阅读的材料,并尝试建立学习资源库。

3 结语

本文建立的江外高职阿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分析结果,旨在为学生在阿语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估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得阿语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现状,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提供了帮助。

课题项目:本文属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014年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应用阿拉伯语专业学生自主阅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WYWM-14-28)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 邓莉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3] 韩如芳.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4).

[4] 何广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5]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 林金霞,胡永萍.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7] 林娜.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12

1、什么是传统语法

1.1、传统语法的定义、分期

说到传统语法,有人常常会误认为是语法翻译法。这里我们要谈的传统语法,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语言研究时期,指的是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史。岑麒祥认为,世界语言史可以分为古代语言学史、历史比较语言学史、普通语言学史三个时期(林玉山,2009)。林玉山则认为迄今世界语言学史可以分为语文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普通语言学时期和现代语言学时期四个阶段(林玉山,2009)。我们研究的传统语法,其实就是指的学者们所指的古代语言学史或语文时期这一历史阶段。虽然十九世纪以前,对于语言没有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但是这一历史阶段确实语言科学的酝酿期。由于古代语言学的时间跨度大,它还可以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岑麒祥,2008)。

1.2、传统语法的研究

传统语言学时期的语言研究仅限于古代的书面语言,一般缺乏科学的方法,多作哲学上的研究,或作古书校勘工作,较少找到语言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多是形而上的(林玉山,2009)。但是传统语言学时期在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出现了各种不太成熟的学派,为19世纪历史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可以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氛围西方传统语言学研究和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

1.2.1、神话阶段

古代人对于语言的朦胧的认识,最初是在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中出现的。比如圣经的《创世纪》中说,“上帝教亚当说话,他才会说话,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起了名。”古印度、古代中国人都将语言文字的产生赋予了“神”的色彩。但是随着人们对于语言文字认识的加深,语言的研究也就逐渐脱离了神话宗教的色彩。

1.2.2、上古时期

西方语言学者对于希腊罗马语法传统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最多,同时兼及印度语言学史,另有少数人专门研究阿拉伯语言学史(姚小平,1997)。上古时期,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角对于语言的看法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希腊哲学家关于“词”和“物”的关系的讨论。一派认为语言出于天然,另一派认为语言史由人们规定的,所以语言结构中有许多是不规则的。第二,词类学说,以亚里士多德的词类学说和斯多葛学派将逻辑学术语搬进语言学为代表。第三,语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贡献最大的就是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他们开始着手对语言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归纳为各种不同的范畴。亚里士塔尔库斯就在当时划出了八个词类。第四,《希腊语法》。这本书是希腊语的第一本语法书,作者是Dionysius Thrax,包括音乐论、叙述、词的重叠、语源研究、动词变化表、文学批评六个部分。第五,对于句法的系统论述。公元2世纪,迪斯科洛思对希腊语的句法作出了系统的论述。

古罗马的语言研究主要继承了古希腊的研究传统,有三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分别是瓦罗、多纳图斯、普利西安。瓦罗是古罗马最早的,最有创见的、成就最大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他认为语言是从最初数目有限的原始词发展来的。起初人们只是用这些少数的原始词指称事物,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让人们生活日益丰富,需要表达的内容日益增多,人们又采用通过字母和语音形式的变化的方式,在原始词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新词。同时,他对拉丁语的词汇进行分类,认为格和时态是区分屈折变化的词的基本范畴。瓦罗所著的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是《拉丁语研究》。多纳图斯的《语法术》和普利西安的《语法原则》都是语法学界的经典之作。

这一时期印度语言学在语法、词法和语音学方面都有一些成就。波尼尼的《梵语语法》对梵语的词法、语音做了精细的研究。词法方面,古印度人区分出了词根、后缀和词尾,将名词分为七个格,还注意到词的内部曲折现象,建立了零位词素的概念。同时,古印度人还对语言、字母进行研究并分类。

中国古代的语言首先产生了“名”、“实”之争,到秦汉时期,出现了四部在文字学、词汇学、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分别是《说文解字》、《释名》、《方言》、《尔雅》。

1.2.3、中古时期

欧洲中世纪的语言研究以拉丁语的研究为主,寻求语源。由于中世纪宗教思想特别发达,欧洲的语言研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1)耶稣会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2)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3)语言的比较和分类。在中世纪的后期还出现了实在论者和唯名论者的争论,就哲学和语言学问题展开的争论。在语言学历史上,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非常重视语言学研究,形成了一个思辨语法学派,将语言看成是思辨的对象而不是观察的对象,他们不研究和描写任何一种具体的语言,而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对多纳图斯、普利西安等人的语法体系作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任务和学派,是希思帕尼斯以及后来的“摩迪斯泰学派”。

由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有很多地方需要解释,阿拉伯语的研究也随着发展起来。阿拉伯的语法研究是8世纪初在伊拉克开始的,主要有巴士拉学派、苦法学派、和巴格达学派三个学派。巴士拉学派着重于古代语的研究,巴格达学派主要是编辑古代诗歌和搜集材料编纂词典。在词汇方方面,词典编纂的成就最大,巴士拉语言学家阿里·法拉希迪编写了第一部词典《真主的书》。

中古时期中国语言学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发展。具体表现在反切法的兴起,出现了第一本韵书《声类》,出现了多部有逐步完善的音韵学著作《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诗韵》,出现了等韵学和摄韵图。

1.2.4、近古时期

近古时期的欧洲,经历了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变化,即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学家开始对欧洲的一些活的语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撰写了《俗语论》,同时出现了很多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这一时期的欧洲,古典与文学和东方与文学逐渐兴起,经验语法、唯理语法的研究也非常兴盛。17到18世纪在创立国际语言上,语言学家进行了一些尝试。到十八世纪,用历史比较观点处理语言的方法开始萌芽,同时以规范语法和词典的出现为特征的新语文学开始建立。

斯拉夫文字产生于9世纪,到中世纪,古斯拉夫语已经成为斯拉夫人的共同标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斯拉夫国家语言学的发展也是非常显著的。如1619年梅列奇亚·斯莫特利茨基的《斯拉夫语法·造句规则》对后世的语法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波兰语、捷克语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中国从元代开始,对近代汉语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古音、文字学训诂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代表人物和书籍主要有陈第的《毛诗古音考》、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戴侗的《六书古文》、《字汇》、《骈雅》等书。到十七、十八世纪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称为“说文四大家”在文字学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古音方面,顾炎武、江永、戴震、王念孙、江有诰、钱大昕等人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在训诂学方面,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方面成就显著。

2、传统语法的影响和贡献

语言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古印度、古希腊与中国的成果最为显著,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三大发源地。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对于语言的认识经历一个以好奇心驱使来激发、解释语言为起点,发展到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即解释经典之作所需,后来又发展到与实际交际和时间活动相联系。随着语言研究目的的变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对于语言各种问题的讨论也更多,形成了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学说,在语言研究方法逐渐增多。

传统语法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上古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的学说,从雅典到亚里山德里亚到罗马,一步步发展,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

古阿拉伯人的语文研究的巨大成就在于词汇、修辞和词典编撰方面。由于阿拉伯语词汇量丰富,古阿拉伯人在词典编纂和词汇分类上所作出的辛勤工作,是值得现在人敬佩的。同时,阿拉伯语文研究的发展在另一方面也对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在文字、音韵、训诂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举世瞩目的。以《说文解字》为例,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汉代以前的语言资料,对于人们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面貌,研究古代的语音系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语言的事业得到了真正的扩展,随着地理上的大发现,从布莱尼茨开始,语言学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在这些语言标本的搜集和汇编过程中,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这些工作不断地激发人们去了解和研究语言的兴趣,为19世纪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准备了条件。

语言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前人在语言领域所作出的探索,对推动后世的语言研究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在传统语言历史阶段,语言研究没有真正意义上科学、成系统的方法,在语言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不免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但是,正如丹麦学者裴特森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的语言科学》一说中所说的那样:“古代世界给欧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很沉重的,里面充满着对语言历史的误解;欧洲的语言科学在这份遗产下面辛勤劳动着,直到关于语言的知识扩展到超出了古人的梦境” 。

参考文献

[1]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6月

[2] 林玉山《世界语言学史》[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

[3] 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M]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一版

[4] 彭兰玉《语言学简史》[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5] 王远新《古代语言学简史》[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篇13

一、中介语的涵义与特征

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中介语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可塑性。即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不断修正。如:在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词中,动词句否定式往往先用V+not的形式;过了一段时间后,否定词开始出现于助动词和主要动词之间,即出现AUX+not+V的形式。事实上,任何语言都具有可塑性。如:上述情况在英语的演变中也出现过,乔叟时期的英语就是否定词在主要动词之后,后来才演变成AUX+not+V的形式。但这种演变经历了几个世纪,而类似规则的修正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大概只经历几周的时间。

2.动态性。中介语的规则是以渐进方式逐步扩展的,并总是处于这种状态中。如: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特指问句时往往遵循以下途径:

What you want What do you want

Where you live Where do you live

过渡不是一下完成的。开始,What do you want的形式只是在使用部分动词和部分疑问代词(如:who、what)时出现,后来才逐步扩散到所有的动词和疑问代词。

3.系统性。中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套规则。学习者出现的中介语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中介语规则不能只用目的语的术语来进行评估。如:在目的语中的偏误,可能符合中介语的规则。

二、中介语变异分析的必要性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习得理论指出,人们获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natural route),是一个再创造连续体(recreation continuum)而不是重组连续体(restructuring continuum)(Rod Ellis 1985)。语言习得者学习的各阶段并不是十分清晰的,而经常是呈交叉状态(overlapped)。正是在再创造连续体上各发展阶段的变异(variability),才表现出了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运用能力(performance)。

三、中介语变异的具体分析

如果说中介语语言习得是连续体的话,那么,变异就是其中的节。变异不仅仅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特点,而且产生于所有语言的使用中。

系统变异(systematic variability)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两个相关概念:同类语言能力(homogeneous competence)和异类语言能力(heterogeneous competence)。同类语言能力类型认为,所有变异都分类为非系统变异。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拥有一系列同类规则(即他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构成了他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尝试,而他的说话能力或写作水平不能达到这些规则的理想系统,因而人们不能理解该系统而将之束之高阁(Chomsky 1975)。

中介语的语境变异(contextual variability) 有两种语境变异:情景语境变异(situational variability)和语言语境变异(linguistic variability)。

除了上面提到的Labov所做的观察之外,Dickerson(1985)也对十名日本大学生学习英语时/z/音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调查。她将被测者分成三个小组:1.自由说话,2.朗读对话,3.朗读单词表。结果发现,在第三组中使用正确的目标语变异的情况最多,第一组中的最少,第二组的介于其中。这个排序与接近目标语的其他变异情况大致相同。也就是说,被测者使用了目标语的变异,或者说,他们在能够进行声音监测的情景下使用了与目标语最接近的变异,而在声音监测不可能的情景下使用了与目标语最远的变异。Schmidt(1987)注意到,学英语的阿拉伯学生在正式的场合能够很好地发“th”音,而在非正式的场合则不然。Schmidt又注意到,这些学生在说第二语言英语的时候与说第一语言阿拉伯语的时候,情况完全相同。他们发“th”音的经常与否,这种风格转移取决与他们是否说口头阿拉伯语(与不正式的情景相联),还是说古典阿拉伯语(与正式的情景相联)。

只有当两种不同的语言语境诱发出不同的语言形式时,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才会产生,即使在目标语中亦如此。Tarone举出了两个很有趣的句子:

1) Mr. Smith lives in Gloucester. 2) Mr. Smith who live in Gloucester married my sister.

第一个句子是简单句,谓语动词live用了“-s”形式;而第二句里的从句的动词live却没有加上“-s”。由于这种变异与正确的目标语形式关系不大,它可能是使用了两个(或多个)不正确的语言形式。

个体变异(personal variability) 个体变异涉及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认知类型、学习态度和动机、个性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者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各自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呈系统变化的。如:儿童语言我们多采用照顾式(care-taking)语言。由于个体变异牵涉的方面很广,需要大量的篇幅,我们另篇讨论。

非系统变异(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 本族语的使用具有非系统差异的特征。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运用变异,这并不是使用者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只有当语言使用者不能运用其语言能力时才产生,因而我们不在这里讨论。第二种类型是自由变异,它更有利于理解SLA。我们着重讨论第二种。

自由变异(free variability) 并非所有的中介语变异都是有语境的。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起初阶段,许多变异很有可能是偶尔产生的。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语言形式了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不难找到语言中自由变异的实例。譬如:在英语中人们经常将often读成/ofn/,有时读成/oftn/;将“中心”写成centre,或者center;将“邻居”写成neighbour或者neighbor。

三、结语

总之,语言的使用具有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系统变异可以用情景因素和语言因素来解释,这些因素决定了哪些变异在何时何地使用,怎样使用。语言的使用要具备一种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构成了个人用语(idiolect)连续体,这在混血儿(cerole)的连续体中尤其明显。这种连续体由许多变异(或方言)组成,其复杂程度不同,可以按等级排序。非系统变异是人们常见的语言形式。它起初是自由变异的语言形式,可以随后系统地加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意思。研究中介语变异的价值在于:了解SLA学习者的全过程(如果说该过程是再创造连续体的话);注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异,分析这些变异,知道语言学习者处于什么样的语言发展阶段,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Ellis,R . Understang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