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2 15:3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可持续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的农村人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稳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非常重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信贷投入的大力支持。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现在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分析了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农村可持续发展;信贷投入;经济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除了城市地区日新月异之外,农村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的逐渐增加,经济结构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先的以种植业为主逐步发展到现在多种产业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农村信贷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
1.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企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一时期纷纷扩大生产,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地区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农村地区机械化,规模的化的种植,使得农村有的许多剩余劳动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
但是,近年来现代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产量连年递增,产品也逐渐丰富,改变了以往农产品稀缺的状态,农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进一步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增产难以增收的问题日益困扰农业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和农业也逐渐产生着变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工厂小作坊的出现不但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而且科技含量低,不利于农民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录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而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金融支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8亿农民,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异常重要。
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农村金融机制以及结算手段等金融功能比较落后,不少农村地区只能发放额度比较小的贷款或者不给普通农民发放贷款。而且手续繁琐,导致农村地区资金流动性差,不能集中大额资金进行投资,形不成规模化效应。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温饱和小康。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主要依靠粮食作物种植业,少量规模较小的小型乡镇企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非常低。农民收入开始出现停滞,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科技进步在农村地区的贡献比较低,农产品质量不高。
除此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大力引进外资,境外一些基础制造业开始向我国转移,尤其是东南沿海等南方地区,引进了大量诸如制衣,加工,组装等加工制造业,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虽然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相关收入,提供了就业。但是,,环境污染相伴而来,大部分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竭泽而渔的倾向,造成生存和发展空间缩小。此外,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盲目发展,我国土壤、水源、空气被大面积污染,耕地、湖泊的面积不断减少,生态遭到较严重的破坏。除了环境问题之外,这种产业的不可持续性也逐渐显现,出口企业业绩下滑,工人失业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农民收入,更加应该重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全社会的长远利益来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三十几年的发展证明,在金融经济时代,金融系统已经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核心和中心。综观我国改革开放多年对农村的金融支持状况,农村信贷主要以壮大和完善农村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农村经济的特征主要是支持种养业和走依靠自然资源完成原始积累的方式。后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民生产的商品率,支持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一个突出的表现过去农村信贷支持了一批小采掘业和污染环境的小水泥、小造纸厂等行业,这些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农村的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农村地区需要新型的发展模式。
在现阶段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中,虽然有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及各地农村信用社。但事实上,近年来农业银行支持农村地区的地位有所降低,邮储银行过去资金发放功能有一定限制,所以真正立足农村支持农村发展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其本身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其发展带来了相关之约。在支持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毕竟其规模尚小,资金量有限。所以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有限。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增长与发展这样一个难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保证农民收人不断增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项强制性措施。而这过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需要农村地区信贷部门的大力配合。
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当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金融部门对农村的支持已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于其他产业。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降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规模化,专业化,不但可以降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部门应在农村地区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农民依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附加值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是我国当前乃至长时期内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前期调研,准备,建设符合农村地区的相关产业,提升农村地区各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统筹,更重要的是需要信贷部门的资金支持。农村信贷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编号SZ02302。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农村中的经济为主,在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作为补充,农村经济中农村属于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和推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型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时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即合理的利用好农村资源和环境,实现农村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自然因素
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因此能够开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同时也具备了最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来进行计算,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当贫乏,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天气变化严峻,不断地发生干旱、洪涝、风沙等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村的位置比较偏远,所以信息比较闭塞,很那吸引外商来农村投资,由于发展空间有限、投资环境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社会因素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对于很多行业的渗透还是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比较弱,农业中科技含量比较低,资源消耗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科学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同样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原料性,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价格效益又不高,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资源。农村的种植方式目前还存在半机械化或者是非机械化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水量为代价天然灌溉。土地属于农村的资源基础,也是生存以来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动1957年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在不停地减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让盐碱化,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导致灌溉技术落后,大量的盐碱和次盐碱更低出现。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业垃圾排放,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着力于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把社会可承受程度和农村改革发展力度相结合,实现农村的经济改革,通过协调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运用系统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坚持改进策略方针,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上,让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长期协调统一,实现农村财务和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加强农村科学教育力度,加强农村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农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提升农村的技术含有量,{整农业科研专业机构的合理发展,在农业科研专业机构开发利用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长远规划,加快技术开发研究的速度。农村需要进行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为农村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创新人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针。科教兴国的策略核心内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质和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村科学教育和卫生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生产资源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处理好农村资源使用、开发和保护的工作环节。进行生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需要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来制定好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机制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为了能够提升生产资源认识,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规能够落实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把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强化农村中的各种资源管理,建立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机构,强化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性的总体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国家的正确方针指导和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祈祷我们的农村经济能够早日走出发展困境,达到真正的繁荣富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洪英.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视界,2012,(25).
关键词: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一直对农村的发展问题高度重视,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政府在此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扶持,同时也正在积极建设许多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现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
(一)平均资金满足率较低
当前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主要的金融对象除了有各大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之外还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层级,各层级的金融对象其金融需求也往往大相径庭。在资金满足方面,大型的农业企业或生产型农户的资金满足率比较高,而普通农户以及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资金满足率比较低。除此之外,在教育、医疗、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由此可见消费型信贷以及政策性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基本满足。
(二)金融供给结构未完善
放眼望去,现阶段在农村金融市场当中基本上由农信社垄断,不仅农信社的涉农贷款数额巨大,甚至在部分农村地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就是农信社。另外国家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服务项目正在大幅度减少,基本上农业发展银行只出粮食和棉油收购之外不提供任何贷款业务,农村庞大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较少,主要以储蓄、信贷和结算汇兑为主。
(三)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高
农村往往地处城市边缘,甚至深处偏远的山区当中,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同时仅有的几家金融机构也缺乏科学严谨的金融监管方法,对借款人使用资金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款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根本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
二、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力度,将发展农村金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工作。积极开展建设一系列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譬如说、水电工程建设、医疗教育建设等等。除此之外,农业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开发等现代化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放低信贷门槛。有关部门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对农村现有的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以及市场化水平,为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基于高中生的立场来看,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大发展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资金当中尤以农业最为关键,而生产、产出成熟农产品耗时相当漫长,也很难在其正式投入市场以前准确预估收益,因此该类农产品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量并且借贷服务时间漫长。为确保农村资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除了政府加大资金投资力度之外,金融机构还需要减量避免资金外流,优先将信贷资金提供给广大农户。
(三)提升农村金融效率
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首先需要在农村地区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除却现有的存贷款业务之外还需要积极拓展其他金融服务,尽可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另外,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与现代化社会进程相结合,推广信用卡、电子交易以及各类形式新颖、种类多样的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渠道。金融机构还需要积极建立信用评级制,帮助农民树立起信用意识,机构可以在平时深入农村腹地开展信用宣传教育,在实际工作当中可以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并依据其信用等级为其提供相应的贷款金额,从而全面提高其金融素质。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现阶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因此导致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有效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谐。首先政府需在农村专门设立监督管理部门,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在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除此之外,国家立法部门也需要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用法律力量约束金融机构和农户,维持农村金融市场和正常运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根本保障,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在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资金满足率较低、供给结构不均衡、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持续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在该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机制,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作者:许博文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参考文献:
[1]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新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J].农业经济问题,2015,12:48-54
除了环境以外,传统农业难以随市场及时变化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生产出的原料产品难以在市场形成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低。农村当地的加工以及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农村人口素质和思想
农村人口的传统落后思想也制约了新型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思想落后保守,接受新事物慢,创新能力低。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人口,专业技术能力的缺失也使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慢、不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传统农业的低效率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先进农业科技,全面调动广大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才能解决过去依靠开垦耕地等传统手段增加产值带来的问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合理的利用用资源,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也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发展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做到低能耗高效率,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能够保护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新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压力,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本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要依靠当地的地区优势,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龙江县龙兴镇黑岗乡为例,黑岗乡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各类企业多个,其中充分利用本地畜牧业发达的优势吸引了包括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为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龙兴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河南台前县引进了北五味子种植项目进行示范种植,并提供了150余亩种植基地和住房、机电井等配套设施。该基地的建成对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4.坚持实行惠农补贴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除依赖科技成果转化,紧随市场需求之外,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同样重要。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降低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真正进入小康社会。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在当地农村开展“农家乐”、绿色牧场参观等农村特色旅游活动,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6.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法律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为本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制定了相关法律,例如美国的《持续农业与教育法》,法国制定的农田休耕制度。相比之下,该领域内中国的法律较为缺乏,应加快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进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一、导论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 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国际小额贷款起源于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尤里斯的一个研究项目:“如果能提供给贫困户一些贷款,他们能否组织生产自救?”该课题从1976年开始试验,到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只给穷人提供贷款的小额信贷银行。截止目前,孟加拉小额信贷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全国性大银行,而且创造了另其他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达97%的贷款回收率佳绩。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的成功经验,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发放扶贫贷款的首选方式。我国农村的小额信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款贷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适时开办小额信贷,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从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推行农户小额信贷。
与其它国家小额信贷相比,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贷款对象为社区内的农户;二是实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比较简便;三是贷款利率优惠。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长期难以辐射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多年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但是,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其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指在没有或剔除任何补贴的前提下,机构的经营收人能覆盖其成本,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各方面包括管理、技术和财务的独立生存和发展,以实现其持续有效为穷人服务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我认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在组织上具备可持续性。小额信贷从发展初期,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建立合法的专门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作为一项服务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活动,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和长远目标的组织机构来运作,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独立性和长远打算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同时,只有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才能大规模地开展业务活动。
其次,必须在经营收入上具备可持续性。这点对小额信贷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小额信贷是作为一种提供给穷人的金融服务,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正常信贷关系。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扶贫机构,它的业务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金融业务。尽管小额信贷的发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应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才能弥补其各项成本,使机构正常经营下去。
再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小额信贷机构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客户,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薪水待遇也比较低,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熟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反之,则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金融机构准入的严格控制。众所周之,在我国只有经过中央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才能合法从事各种金融业务。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成立和注册新的小额信贷机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从基础上影响着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上受到限制,过于狭窄。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取得合法的金融机构的地位,资金在来源上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支持,二是政府扶贫资金,三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央行的再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小额信贷市场的需求;政府扶贫资金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用途窄;靠国外的捐赠和贷款更是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政策。考虑到广大低收入农户的承受能力,我国政府大规摸推行小额信贷的目标定位于消除贫困。这样,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利率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该利率往往低于正常商业贷款的市场利率,相反,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和呆坏账处理成本是高于商业银行的,这就造成了低利率和高成本的矛盾缺口,而这个缺口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承担。长期以来,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难以得到补偿。
4.农村信用社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硬件来说,农村信用社处于最基层,设施环境条件差,缺乏良好的办公环境;从软件来说,员工的素质千差万别,任务重,信用社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满足金融需求的能力层次都比较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小额信贷是一项新的金融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培育。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给予小额信贷机构以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使其可以在吸收存款方面合法化。必须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使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3.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8-0047-03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的发展来说,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能绿色发展模式,这不但在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全世界有近30%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我国的建筑设计重心依然在城市,农村住宅的发展远远滞后城镇,规范针对的对象也主要为城镇建筑(《民用节能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明确农民自建低层住宅不适用),新研发的各种节能产品,资源回收系统也因其高昂的价格并不能在广大农村推广,地处我国广袤大地上的农村住宅成了可持续生态设计中的盲区,这种现象在南方地区尤甚。当全中国打出“节约中国”大旗时,建筑师是否更应该关注占全国人口3/4的农民兄弟“住”的问题呢?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使得生态建筑为全人类所关注。生态建筑对于建筑理念、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它从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出发,全面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舒适要求,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筑模式。我们的农村住宅设计,确切定位为小康农居设计,生态型农宅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了不少农村住宅项目,04年长沙市农村小康住宅设计中对生态农居作了尝试,当时的构想还很不成熟,这几年的积累完善,也总结了不少设计心得。
1 传统民居经验延续和发展
我国南方传统乡土民居积累了几百年的经验。结合自然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极低的能耗创造了宜人的室内居住环境,与城市住宅相比,具有明显的热舒适及节能优势。
南方多丘陵的地貌诞生了不少坡地式的民居形式,比如湖南湘西吊脚楼、四川山地住宅等,这种形式除了避潮通风良好,同时合理利用地形现状,通过场地和建筑的良好结合并使设计和施工策略统一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舒适和更大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运用可持续的场地设计理念,谨慎对待建筑,最小限度甚至不破坏自然环境,对现今小康农居设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南方民居经常采用的深檐有很好的遮阳效果,在设计中也可加以借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节能设计侧重面南北也不同北方抓冬季供暖期节能,南方抓夏季空调期节能。因此南方建筑为了通风避热,大多比较开敞,围护墙体多轻薄,夏天是没问题了,可是冬季一来,采暖很是让人头疼,特别是在像湖南这种四季非常分明的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建筑外墙通常不如北方的厚重,热阻较小,热量损失较大,而且室内没有供热设施(北方冬季一般采用集中供热系统或火炕、火墙、地炕等取暖设施),导致冬季室内寒冷,即使采用火炉等供热,也由于保温措施不完善使热量通过热对流、热辐射流失。这些民居上的热工缺陷需要在未来的设计中弥补。
传统民居要提高和发展,达到新时期小康农居的标准,需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设计实践,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扬长避短,使传统的民居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资源回收及有效利用
建筑物的资源利用: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此外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实现绿色平衡。
资源回收利用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一些成果已经运用到实体建筑设计建造上。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就是以废旧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为主要材料建筑的绿色办公室。日本1997年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外,墙体还被设计成双重结构,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这种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源,节约了能源。
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国内农村现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应该有“中国特色”。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我们可以设计一套适当的收集和储存系统以加大对雨水的利用。将从屋檐流下来的雨水,以及经沉淀池处理的山坡(地表)雨水收集到集水池,采用自流或加压泵送作为绿化用水、冲厕用水、道路浇洒、洗车、扫除用水、景观补充用水及空调冷却用水补水。另外粪便和污水则可收入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农田或花木施肥用。
3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这其中主要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而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空调使用也加大了电能消耗,因此提倡建筑节能,要重视人文方面的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尽量采用自然生态型的方式节能,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等。采用清洁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3.1太阳能
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使能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感。目前,在我国农村利用太阳能最多的是热水器的应用,它具有安全、经济等特点,我们应该把它列入到建筑设计中,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而且可以使建筑立面看上去更加丰富,更加美观。对太阳能的利用还表现在对窗户的设计,合适的窗户设计不仅用于采光通风,还可以控制内部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热量传递。例如采用适当数量和类别的朝南玻璃窗和设计合理的遮阳装置,冬季允许热量进入建筑物,在夏天则拒绝热量的进入。合理的设计还可以起装饰的作用。
3.2积肥和沼气
沼气是我国农村中最有前途的廉价能源之一。人畜的粪便、植物的茎叶和垃圾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湿度和密闭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甲烷(即沼气),可供家庭煮饭、点灯、发电等等。沼气池容积可根据每户人数决定,其位置靠近厕所或牲畜圈,使粪便自动流入池内,方便管理,有利于保持池温,提高产气率,改善环境卫生。沼气池废渣又是花木的优质肥料。
3.3自然空调
南方夏季空调使用率高,农村不能象城镇无限制使用电空调,容易导致“热岛效应”,既不环保又不经济,我们可以在设计中结合项目现状条件,量体裁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室内空气、温度调节。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可以夜间通风方法在夜间引入室外的冷空气,通过冷空气与作为蓄热材料的建筑维护结构接触换热,冷却建筑材料,达到蓄冷目的,此时的室外冷空气就可视为可利用的自然冷源。
结合南方丘陵地貌的坡地农居则可以利用地形,设计一个送风和拔风两者合一的通风井道式“土空调”。通过对半地下室和庭院“地冷”(相对地上较低的温度)的利用,在半地下室的外墙设置通风口,外部空气从南向平台或阳台兜风进入地下水池下部,经迷道冷却的空气通过风井送入客厅和各主要卧室,充分做到节能,使房子真正会呼吸。升温后的热空气通过拔风井从屋顶排出。风口采用可调百页,以保夏凉冬暖。此外建筑外墙也可采用通风夹墙的做法,更利热量散出。
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用水空调代替电空调制冷,也可以简单采用蓄水屋面降温当然自然空调只能是调节室内温度措施之一,不可能依仗自然空调满足整个建筑四季调温功能。自然空调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没有自然风的时候自然空调将难以形成;二是仅靠地冷和水箱底板的水冷提供的冷源有限。针对以上问题,对策是:一是加轴流进风机,当没有自然风或风向不好时,启动风机(风机启动时,自然风进风口的可控百页关闭);二是送往各厅室的风口均可控,让有限的冷却风集中供给某一空间,白天主要是客厅(客厅与餐厅之间宜加帘幕,以限制供冷空间),晚间为卧室。
4 建筑材料,构造措施的选择
仔细选择建筑材料可以减少能耗和浪费,增加人体舒适而又不用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有效地场地选择可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在可能的地方使用旧材料。选用新材料建设时要考虑最少消耗,避免浪费,并考虑可再生性(材料是否可以“生长”或自然地添满)、可持续生产(资源是否会过快的用光)以及材料的可回收性。例如:木头是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但有些木材的生产按目前的消耗速度是不可持续的:自身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就地取材。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都将成为水泥的完美“替身”:蒸压粉煤灰砖或粘土空心砖的运用,将大大减少粘土需求量。
农居采用的材料及构造技术更应该与经济挂钩,过分高昂的新材料和技术不适合作大范围的推广,不顾实情的浪费就更加不可取。门窗的节能可以不采用高价格的节能门窗,在开始设计时就可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控制窗墙比: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这些简单可行的方法,从细节处体现可持续精神。
5 转变观念,让绿色小康农居成为可能
实现绿色小康住宅需要一个认知、承受及完善建设的过程。
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格局。农民或多或少存在保守排外、小富则安、故步自封、专制甚至愚昧等意识形态。农民的思想观念未能得到转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禁锢。农村住宅很难有比较系统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也就很难有推陈出新,整个农村住宅建筑市场更不能有长足的发展。
此外作为决策者也应该提高认识,加强交流,不能只重眼前地认为生态型(或称绿色)农居先期投资过大而敷衍了事,笔者曾经作过几个农民安置小区,由于投资有限,不可能奢谈舒适美观可持续,“小康”远没达到,只能算是解决“温饱”,不能不说遗憾。我们决策者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权衡其未来带来的巨大回报,不是具体物质上的,却真正福泽后世。小康农居的建设更应该统一规划,小康住宅是农村整体居住环境建设的一项综合工程,除了住宅本身,还要有其配套的设施建设,例如燃气、村路等方面的建设。
作为设计师应该切实为农民考量,以人为本,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
全民观念转变了,经济上去了,绿色建筑的推行才有保障。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