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世界遗产文化

世界遗产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15 16:30: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世界遗产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世界遗产文化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诸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或相关类型遗产也开始进入世界遗产申报的进程,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线路遗产究竟如何以适当的策略提交世界遗产申报,提高成功的概率,是日益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简要回顾“文化线路”保护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就文化线路作为特殊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作了简要分析,在遗产认定、价值阐释、比较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阐述、遗产构成的筛选与组合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Abstract

The nomin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as World Heritage has increasingly been a fo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with the projects such as Silk Roads and the Grand Canal on the Tentative List of World Heritag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Routes projects nominated 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by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tatement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ites.

关键字

文化线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出现在国际上的新遗产类型。1993年,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线路作为第一条文化线路类型的遗产登录世界遗产名录。从1994年起,经过近十年的探讨与发展,文化线路的概念于2005年正式以“遗产线路”的特殊类型进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的修订文本中。并在不久之后由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协会提出的《文化线路》[2]得到正式定义,标志着这一概念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成熟:

“无论是陆上、水上,或是其他类型都有实际的界限,并且也因其服务于一个特定而明确的目标而自身具有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特点,都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来自并反映人们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必须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2]

由于文化线路项目通常具有跨地域、跨学科的特征,且构成遗产地的要素众多,因此,相比于单个或单组遗产,在主题方向、范畴和规模、要素组织筛选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多的可能性,为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估、遗产认定、比较研究和最终划定保护范围都增加了难度。然而,对于这样复杂的遗产类型申报世界遗产,依然有规律可循。

基本工作流程:在准备申报文化线路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完成对该文化线路基本认识。参考《文化线路》与《操作指南》的相关内容,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步骤(图 1)。确定其时空范畴及交流内容,时空范围即对文化线路上的交流活动持续进行的起讫时间及覆盖空间的定义;交流内容则可能包括贸易、宗教、军事等活动内容。确定这些多维度交流内容的相互关系,分辨出哪些是线路形成的起因,哪些是由此产生的其他活动,并认定它们各自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范围。考察文化线路所产生的“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即在其穿越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文化间交流,是否产生了不同区域或文化之间的互惠关系,以及这些互惠结果对各文化区域的影响,这也是文化线路的核心价值所在。分析文化交流的动态性,指出文化线路产生的最初动力、维持线路上的交流活动的必要条件及其历史变迁、最初动力引起的其他交流活动、以及所有这些动态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

图 1 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工作流程

在形成基本认知后,结合与其他同类文化线路的比较研究,确定遗产项目的主题和价值要点,筛选适用的世界遗产价值标准。至此,才能有的放矢地认定遗产要素,并通过真实性、完整性的评估,来检验遗产要素对遗产价值的表达是否准确和充分。

遗产标准的价值阐释:由于文化线路往往以系列申报的形式进行,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系列申报中所有组成项目的遗产地都必须同时符合申报标准。[3]因此,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时,应关注在活动内容、遗产类型、物质形态、遗产价值贡献等不同层次的进行组合,侧重文化线路整体的价值阐释,并选取同时符合所有遗产地的遗产价值阐述申报标准。对于未能体现在所有构成遗产地的标准及其价值,也应当相应地做灵活调整,以达到系列申报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中,强调体现对人类艺术性、技术性等创造力的标准(i)[ 代表人类创造性天才的杰作。],和需要遗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挑战与应战互动关系、对遗产所在自然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标准(v)[是一种传统人类聚落、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方式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当这种环境在不可逆的变化影响下变得十分脆弱的时候。],因为文化线路多元化构成的特点,都很难成为合适的标准。

而由于文化线路通常都能够更典型和更完整地阐释人类价值交换过程和成果,因此可以充分考虑侧重人类价值交流在艺术和技术发展阶段方面的物质体现的标准(ii)[ 反映了某一文化区域内、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发展方面,重要的人类价值互换。],如建筑、技术、纪念性的艺术作品、城镇规划或景观等。文化线路有时可以理解为“动态的文化景观”,并与文化交流相关,因此也经常能够选取标准(iii)[反映仍然存在或已经消逝的某一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独特的、或至少非凡的见证。],如反映古代文明之的重要商品贸易,或跨越文化区域的等,突出强调遗产对文化传统或文明的见证作用。物质遗存较多且保存状况良好的文化线路,如圣地亚哥朝觐线路、格夫拉达·德·乌马瓦卡线路、印加之路等,可以通过标准(iv)[是一类建筑或技术全体或景观的杰出典范,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通过具体的建筑或技术类型来表达遗产所反映的时代文化特征。最后,可适当考虑以标准(vi)[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事件、生活传统、思想或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关联。]强调遗存与历史、文化、精神、情感等非物质要素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必须提供遗产与之有直接或物质关联的证明。

真实性与完整性:文化线路要作为“遗产线路”申遗时,需要阐述构成申报项目的遗产要素的筛选原则与方式,以说明遴选出的遗产要素能够真实、完整地地反映遗产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遗产要素之间的价值联系、遗产要素与文化线路的价值联系、以及遗产要素对整体项目的价值贡献都需要得到充分阐释。

在真实性方面,遗产要素与线路的关联性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考古报告、文献资料等进行阐述,或通过能建立起关联性的相关非物质遗存来证明。在完整性方面,除了可从文化线路的意义与价值、遗产要素的构成、遗产地本体的保存状况阐释遗产地的完整性之外,还应该对文化线路的背景、内容、跨文化的整体意义、环境、动态性等方面,对是否充分具备反映这些特征的遗产要素进行阐释。

比较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从申报工作的前期阶段就开始应用。针对一般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明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或尚未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中是否有与申报项目类似的”,和“解释申报的遗产项目在其国家的和全球语境中的重要意义”;对于系列申报,则应对系列申报中的选点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并不是与其他同类遗产在物质遗存保存程度的方面比较孰优孰劣,而是通过对文化线路的自身特色和特殊价值进行挖掘,参考ICOMOS的主题研究框架,合理定位遗产的时空-地域、主题和类型等特征,从中找到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

文化线路的比较研究需要从整体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在同一文化主题的线路之间——如宗教线路、贸易线路之间;或在同一文化区域、在时间跨度上——如同在亚洲地区的某个时期;或在同一形态类型之间进行比较,如铁路线路、沙漠路线、山区路线之间的比较。文化线路内部比较研究,则需要阐明构成线路的遗产地有明确的筛选标准与具体范围,且都经过足够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列出相关遗存,并阐述筛选遗产地构成的原则,并针对每个遗产逐一阐明比较研究的结论,强调遗产地对文化线路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有不可替代和或缺的贡献,而所有构成遗产的要素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

遗产要素筛选与组合:尽管一条可以被认定的文化线路一定有其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但并不是所有文化线路都有可能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也并不一定适合以文化线路的类型申报世界遗产。应该选择既能够符合文化线路标准,又能够达到世界遗产要求的项目作为“文化线路”类型申报,其他的文化线路项目可以改变遗产类型进行申报,或作为国家或地区级别的遗产项目进行保护。

当遗产项目确定以“文化线路”类型申报世界遗产时,还需要进一步决定纳入申报范围的遗产要素如何筛选与组合,以选择最佳的申报策略。在一条较为典型的文化线路中(图 3-A),通过调查统计和研究发现得到的全部相关遗产要素通常共同分布在文化线路沿线,与主干线的距离、规模、类型都不尽相同,相互之间又由于分属不同的文化区域再次分为若干个较为独立的区段。每个遗产要素本身承载的价值、对整体价值的贡献也有所不同。选取的时空范围越广阔,遗产地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明显。由于世界遗产的构成要素必须共同符合至少一条标准的要求[1],因此选择过大的时空范围或者过多的遗产地也会增加申报的难度。根据现阶段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和保护管理要求,可以通过时空定义、背景、内容、作为整体的跨文化意义、动态性、环境、形态,以及管理和研究情况等方面认定遗产是否能够作为文化线路进行申报。

图 3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与申报策略分析图

因此,文化线路申遗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以下几种组合方式:即在最理想的条件下选取所有区段各类要素作为整体一次申报(图 3-B);选取最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典型区段单独申报(图 3-C),这种方式也可能由于不同段落申报条件的成熟阶段不同,而形成不同批次的系列申报;选取其中主题线索最突出的某类遗产要素构成系列申报的方法(图 3-D)。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需要谨慎考虑和灵活选择。

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申报,都需要在对文化线路遗产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整理和研究之后,才能够开始决策过程,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决策过程中,则要考虑到同类遗产比较研究的结果,尽早避免可能与现有世界遗产项目重叠的策略。

最后,在能够适用多种组合策略进行申报的时候,申遗的动机与目的则将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既包括当地社区发展经济的要求,也包括当地民众对未来申遗成功以后生活方式的愿景等。而这些合理的动机与目的也都能够作为申遗文本进行阐述的理由,体现出公众参与的过程、当地社区的支持与意愿、以及国家及当地政府对申遗项目的推动是深思熟虑与具有远见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世界遗产视角;哈尼族梯田;节庆体育文化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总面积为166平方公里,缓冲区295平方公里,梯田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里10余万亩,梯田较为集中的核心景区主要有坝达、多依树、老虎嘴3片区,涉及元阳1镇2乡,18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本文以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的6个村委会:土锅寨村委会、全福庄村委会、麻栗村委会、胜村村委会、多依树村委会、勐品村委会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以实地访谈法为主,包括访问、交谈和询问。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入户访谈,将对节庆体育文化比较了解的元阳县哈尼梯田管理局和各村委会以及哈尼文化传承人,摩匹、咪谷、村寨内领导以及村民等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并围绕遗产区节庆体育文化历史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目的,让受访者就明确的问题进行回答,并记录受访者提供的重要信息,了解遗产区各村寨的节庆文化及节庆体育活动内容。

图1 哈尼梯田遗产区规划图

2.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渊源探析

首先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的本质上是聚合了传统农业系统、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此之中,哈尼族是以村寨为地缘单位,作为哈尼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庆体育文化,其社会功能十分突出,是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的。哈尼族节庆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在村寨进行,例如集会、祭祀、歌舞、竞技和游戏都几乎与体育活动相连,体育活动与哈尼村寨村民的居家生活密切相关,并将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悦神祭神与健身补偿功能、民族凝聚与交往功能、竞技功能等融为一体,通过节庆日的方式来展示,演示着哈尼族的文化衍生、发展与延续的民族精神。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遗产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2.1哈尼梯田节庆体育文化的渊源

在原始社会时期,哈尼族有过天神崇拜、山神崇拜、寨神崇拜、家神崇拜、水神崇拜等。在对以上各种神灵崇拜的节庆祭祀活动中,出现了今天所见到的摔跤、刀术、射箭、打磨秋、角抵戏、抵肩的竞技体育活动的雏形。经过在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实地调查,根据节庆时间的先后顺序,共有春节(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交往加深影响)、昂玛突(祭寨神)、康俄泼(开秧门)、苦扎扎(六月节)、车拾扎(新米节)、扎勒特(十月年)等6个节日。其中,苦扎扎和十月年是哈尼族年关式的最大的综合性的传统节庆活动。

表1 哈尼族重要节庆日及体育项目

节庆名称节庆时间天数

昂玛突每年春耕前3-5天(5天)

康俄泼阴历的1月2-4日(3天)

苦扎扎阴历3月中下旬的属龙属蛇日(1天)

车拾扎农历6月举行(13天)

扎勒特农历7月第二轮属龙日或八月第一轮属龙(1天)

这些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农耕分时特点。如哈尼族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鼓舞的舞祭对象是寨神;秋千起源于哈尼族最隆重的祭神、祭天、乞求天神保佑村寨平安的“苦扎扎”宗教祭祀节日的娱神活动,磨秋的秋千代表的是天神降临人间的骑乘“白马”。秋千也会在“年首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中举行。秋千活动表达的是哈尼人民祈求神灵欢娱、降福祛恶、获得精神安慰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原始的哈尼族武术、摔跤项目作为迎神驱鬼、与鬼怪搏斗、祈求人畜平安的最佳表现形式。正是通过这些节庆的祭祀仪式,把节庆与体育混融成了哈尼族独特的节庆体育文化了。

表2 遗产区哈尼族主要传统节庆开展的体育项目

类型项目

观赏型摔跤、鼓刀表演、射弩、陀螺、打秋千、磨秋、哈尼武术

参与型打秋千、磨秋、车秋、射箭、陀螺、哈尼气功

健身型哈尼武术、鼓舞、踩高跷

娱乐型投石头比赛、钓螃蟹、磨秋、鼓舞、阿驽塔拉手、跳竹竿

休闲型陀螺、射箭、射弩、打弹弓、拌鲁点(掷草包)

探险型撵山、爬山、爬树、角抵戏、斗牛

由于哈尼族因为没有文字,千年来的知识与文化都是以神话、诗歌、故事、歌谣等文学形式,通过“摩匹”师徒口耳相传时代传承。在遗产区内至今还秉承《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这些哈尼古歌来指导梯田的开垦和稻作。遗产区世居的哈尼在生活习俗、传统宗教、节庆活动上都严格保持着原有的方式方法,如节庆日中哈尼族的打陀螺、打磨秋、摔跤、角抵戏、乐作舞、抵肩和跳鼓舞等,就是通过其外显的肢体动作语言表示出来的与人沟通,与人联络感情和结交朋友的特殊性活动,其蕴含着哈尼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情感、意识、精神理念和文化价值,是哈尼族传统节庆文化中具有参与性、休闲性、健身性、文化性的具体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哈尼族节庆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体育,如遗产区元阳县的箐口村,目前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哈尼族体育文化,有着最原始哈尼族建筑的村寨及其广场。它与本民族的节庆仪式、民间风俗、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都带有娱乐性强和群众性参与面广的特点,是哈尼族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具体体现。

3.结论

哈尼梯田核心区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还保持着原始多样性的姿态,对于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起到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但随着审遗的成功,从世界的视角来看,遗产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矛盾共生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加深,节日文化相互渗透,目前受到汉文化的熏陶,遗产区部分哈尼族村寨逐渐过起了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好的方面是对哈尼族节庆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促进作用。不利的方面,在某些特殊事件的影响下导致部分村寨节日体育种类和活动内容的逐渐消失,使遗产区节庆体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面临着逐步流失甚至废弃的问题。因此除政府坚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以外,保护节庆体育文化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应该统筹规划与管理并重,正真实现文化遗产与开发的“双赢”。(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项目来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编号:QN2014074

参考文献:

[1] 绕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2] 范元昌,何作庆.红河哈尼族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 刘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篇3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e heritage city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carrying. The related work on the research of NDVI is summarized at first. Then, we give a NDVI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and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The primary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 the NDVI in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when the studied regional radius is from 20km to 60km, and the NDVI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when the studied regional radius is from 60km to 200km;the NDVI of the World Heritage city regions is more discrete, and the NDVI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regions is more concentrated.

Key words:heritage city;city region;environmental background;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1-21(7)

环境是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环境研究关注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综合体,本文将考察两类遗产城市即世界遗产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外部世界,并比较两者环境背景的异同,本次研究选取的环境背景要素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被定义为近红外波段与可见红光波段数值之差和这两个波段数值之和的比值,即NDVI=(IR-R)/(IR+R),是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良好指标。根据李双成对相关研究的分类,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关于地表植被覆盖时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以像元、区域抑或类型的一元回归的斜率表征植被是否“变绿”的研究;关于植被特征反演和估算,获得植被覆盖度、净第一性生产力、生物量和物候期的特征值的研究以及关于NDVI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用相关分析定量表达NDVI与气温、降水等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1]。其中关于地表植被覆盖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如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研究[2];关于1983—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演变特征的变化矢量分析研究[3];关于1981-200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NDVI变化分析研究[4]等。关于植被特征反演和估算的研究如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5];关于利用NOAA AVHRR植被指数数据集分析黑河流域季候特征研究[6];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7]等。关于NDVI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如关于AVHRR 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研究[8];关于中国西北地区NDVI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研究[9];基于小波变换的NDVI与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10]等。从理论上来讲,“NDVI 变动于-1-1 之间,NDVI 数值越大,表明植被的覆盖程度越高,植被活动越强,在冰雪覆盖的地区,NDVI 常常为负值,在戈壁沙漠地区,受下垫面信息的影响较大,其值不稳定,常常不能真实反映植被的覆盖状况”[11]。

1 方法与结果

1.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世界遗产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分布数据,数据根据世界遗产城市联盟官方网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站以及GOOGLE EARTH等资料整理而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研究采用比利时VITO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SPOT VEGETATION NDVI),其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旬,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是1999-2008年间的数据。在研究之初,首先对1999-2008年间比利时VITO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整理出来的数据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全球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和全球年内各月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其中前者是10年间全球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平均值,而后者则是根据10年间对应月份全球归一化植被指数整理出来的平均值,共计12各月。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将定义NDVI值大于 0.1 的地区为有植被覆盖地区,而NDVI值小于0.1 的地区为植被稀少地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合适的NDVI值进行取舍。

关于遗产城市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的采集,主要涉及到面数据,以我国的世界遗产城市苏州为例,如图1所示,本次地域研究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20-200km,共计10个,这里只选取其中三个,图中1为20km地域半径时的苏州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图中2为100km地域半径时的苏州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图中3为200km地域半径时的苏州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本次研究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

1.2 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

全球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总的来说,赤道两侧是全球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最高的地区,其次为西欧、北美东南部、东亚地区以及大洋洲东部沿海地区,本次研究选取了不同地域范围(20-200km)来研究世界遗产城市地区的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数据采集并整理的成果如图2所示,格网中数值是世界遗产城市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空间统计平均值,在后续的研究中不做说明即指这些研究地域范围的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值,格网颜色深度代表了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高低,颜色越深表示所代表的植被情况越好。

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内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柱状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致来看,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柱状图正态分布的特征也越明显。

将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情况的相关统计量整理如表1,具体包括算术平均值(MEAN)、均值标准误差(S.E.MEAN)、置信上限(U.C.E.MEAN)、置信下限(L.C.E.MEAN)、中位数(MEDIAN)、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全距(RANGE)、标准差(STD.DEVIATION)、方差(VARIANCE)、峰度(KURTOSIS)以及偏度(SKEWNESS)等十二项内容。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由20km时的0.368下降至200km时的0.291;标准差由20km时的0.152上升至40km时的0.164,此后开始下降,直至200km时的0.158;峰度值为负,其由20km时的-0.594下降至200km时的-0.840;偏度值也为负,其由20km时的-0.434上升至200km时的-0.182。此外,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位数及四位分布整体趋势如上所示,随地域研究半径增加,由20km时的0.397下降至200km时的0.297。

1.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

总的来说,西南省份、东南省份、华中省份以及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比较高的地区,而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西北省份在内的地区是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比较低的地区,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同样,本次研究选取了不同地域范围(20-200km)来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情况,数据采集并整理的结果如图4所示,格网中数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与世界遗产城市地区同样,研究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内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地域研究范围内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柱状分布图如图5所示:

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布情况的相关统计量整理如表2所示: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由20km时的0.335上升至200km时的0.342;标准差由20km时的0.099上升至200km时的0.109;峰度值由20km时的正值0.232下降至200km时的负值-0.182;偏度值为负,其由20km时的-0.203下降至200km时的-0.700。此外,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位数及四位分布整体趋势如上所示,随地域研究半径的增加,由20km时的0.337突变至40km时的0.360,此后基本维持不变,稍有增加。

2 比较与结论

根据上述关于遗产城市地区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世界遗产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环境背景做初步了解,两者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算术平均值的比较当中。如图6所示,整体来看,以60km半径为分界点,小于60km半径的研究范围区间世界遗产城市地区植被情况整体高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大于60km半径的研究范围区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植被情况整体高于世界遗产城市地区。

世界遗产城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位数及四位分布情况比较如图7所示,总体来说,世界遗产城市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更为离散,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各地域研究范围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更为集中。

遗产城市地区是人类文明的空间简史,本次研究比较了世界遗产城市地区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环境背景要素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布情况,以期从全球视角对我国国情尤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环境背景情况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 李双成,赵志强,高阳,等.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预测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定量递归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8,(6):1243-1251.

[2] 李晓兵,史培军.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研究[J].植物学报,1999,(3):314-324.

[3] 朱文泉,潘耀忠,龙中华,等.基于GIS和RS的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以中国内蒙古为例[J].遥感学报,2005,(3):1-10.

[4] 李秀花.西北干旱区LUCC与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5] 郑元润,周广胜.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J].植物生态学报,2000,(1):9-12.

[6] 卢玲,李新,程国栋.利用NOAA AVHRR植被指数数据集分析黑河流域季候特征[J].中国沙漠,2002,(2):187-191.

[7] 李正国,杨鹏,周清波,等.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J].生态学报,2009,(11):6216-6226.

[8] 李本纲,陶澍.AVHRR 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J].生态学报,2000,(5):898-902.

篇4

2、明确管理主体,加快遗产保护立法。

应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遗产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机构和科研机构。

3、合理开发,适度利用。

我们应尽快与世界接轨,坚决扭转将世界遗产的性质界定成旅游资源的错误倾向,更不能将遗产保护地变成经济开发区。

4、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鼓励遗产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探索适应我国、我市情况的新技术、新方法。

5、加强研究,扩大宣传教育。

世界遗产保护是群众性事业,应扩大宣传,积极发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

篇5

达拉哈拉塔,是尼泊尔主要地标之一,始建于1832年,塔楼高达52米,1934年曾遭到大地震破坏,此次地震过后,它已完全坍塌,同时还掩埋了数百名游客。

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博达哈大佛塔,又称四眼天神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圆形佛塔。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曾到此讲经,并收下1500名弟子。叫它“四眼天神庙”是因为佛塔拥有高耸的金色塔身和四双巨大的佛眼,那是释迦牟尼的眼睛,正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世人。这里往日是五彩经幡随风飘扬,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而今,它的风采已然不在。

受损最严重的可能是位于巴德岗古城的杜巴广场,该广场有50多座寺庙和宫殿,这里浓缩了尼泊尔16世纪至19世纪建筑精华,地震过后,目之所及都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已有2/3的寺庙和宫殿已完全毁坏,那样悠久的美丽文明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