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16:34: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 张锦,侯永生,崇魏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34例临床分析 王燕,陈光瑾,李云生
134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耐药情况分析 岳立成,王英年,张可佳
如何在Internet网上检索老年医学文献
老年人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探讨 张庆,何权瀛,丁东杰
呋塞米吸入治疗对老年慢性哮喘患者肺功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车洪柱,单兆运,罗凯利
老年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二例 陈中和,曾二妹,廖建平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夜间睡眠减氧饱和的观察 杨生岳,冯恩志,赵宁伟
血清抗Ⅰ、Ⅳ、Ⅴ型胶原自身抗体的测定及其意义 高芳,陈仁涉,李方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伴发冠心病的关系 丁国宪,沈捷,陈家伟
克敏能致老年人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症二例 黄为民,林承钿
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荆忱,杨玉兰,荆忻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膜整合素β2-链CD18含量变化 薛慎伍,吴秀琪,彭艳
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测 张力,刘金耀,郭华朝
老年人自发性内脏破裂及穿孔84例尸检分析 李凤岐,张子诚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后胰岛素治疗59例临床观察 王德勋
老年妇女应力性尿失禁患病率及有关因素 姜萍,刘向红
老年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 黄建荣,吕火祥,周建英
蚓激酶抗凝、纤溶的机制及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关系 张国平,金惠铭,张明
老年医学名词介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老年大鼠耳蜗核钾离子通道在爪蟾卵母细胞中的表达 杨卫平,姜泗长,杨伟炎
39例老年人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分析 宋凡,王喜宽,胡捷
75岁以上老年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吴东群,孙,陈曼丽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纤溶活性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王建,刘其强,李建章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罗书平,王晓波,董林
36例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伴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析 毛继康,沐贤发,张文贤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 李长清,董为伟
8例老年人慢性多房型硬脑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刘胜,刘远新,王诚
80岁以上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顾月清,廖美琳,周允中
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2例射频控温热凝术治疗观察 王业岗,于训正
第六届国际老年性痴呆及有关疾病学术讨论会简介 盛树力
老年人三尖瓣下移畸形一例 彭禹,刘凤英,黄燕侠
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 张继志
跨世纪脑科学: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与防治——香山科学会议第91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小鼠衰老与脑缺血时脑细胞线粒体DN段的缺失 曾昭惠,于宏升,张宗玉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糖尿病合并症诊治研究学习班》 将举办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 刘永海,吴丽娟,苗鸿才
以长期发热为症状的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一例 宁静,鲁刚,葛才荣
老年性痴呆与早老素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吴晓东,江三多,金通观
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伦学庆,章翔,张延庆
老年人脑囊虫病误诊三例 吉宏明,陶乐,延鹏翔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的老年大鼠脑递质受体电流的观察 程晓红,张炳烈,崔旭
老年人脑卒中引起的半侧投掷症二例 陈庆华,陈文锋,彭燕
开心散对老年大鼠记忆力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黄玉芳,卞慧敏,郭海英
五例老年人高位颈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谢光天,陈海,姚东晓
老年人癫痫23例临床分析 李金,陈伟群,曾湘豫
老年人颈内动脉颅外段硬化性病变与脑缺血性疾病的关系 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
纯词聋一例 王传森,黎元其
经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 章翔,张剑宁,傅洛安
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对老年人运动能力影响的评价 严静,金宏义,黄元伟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耐受量观察 刘纪改,赵尊忠,宁康
老年人与青年人支气管哮喘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 姚婉贞,赵鸣武,刘亚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路奎元,文良元,徐红兵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昼夜变化 林允信,刘广泰,王育敏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分析 许宏伟,杨期东,张新媛
7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调查 石玉中,娄百玉,甘景梨
449例老年人血液病类型分析 许燕群,周虹
双吻合器在老年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刘亚林,唐大年,贺修文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变化 郭丽萍,王保法,马俊义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杨杰孚,汪芳,邢宝利
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健康状况与血液自由基浓度及抗氧化酶的关系 冷兴文,,陈瑞英
依那普利防治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探讨 曾春雨,刘光耀,王旭开
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王健,王朝晖
影响寿命和健康的流行病学问题 朱志明
老年人硬膜下积液进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三例 王彦夫,孙秀海,王冲
载脂蛋白E与Alzheimer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江天,琦祖和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纪要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保障 王士雯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评价 霍勇,高炜,陈星
老年妇女宫颈癌Ⅰb、Ⅱa期手术治疗146例分析 羊正炎
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屈家祥,金莉子,刘红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郭航远,鲁端,王建安
普罗帕酮与阿替洛尔合用致危险性缓慢心律失常三例 肖竞,孙琪,田军
高原老年人QT离散度正常参考值的探讨 李东辉,李蔚林,田忠新
老年人心脏直视手术59例分析 姚建民,成杞润,贾清仁
老年糖尿病并存心血管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张宁新,吕美霞
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评价 伍贤平,廖二元,黄干
老年人胰腺结核一例 郑良贤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变化的意义 马中富,马虹,蒋祖勋
九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老年期的临床特点 张书富,华尔铨,何祚佑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34例临床分析 许乐,纪开宇,杨晓梅
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皮肤病征的调查 谷沅珉,熊腊元,朱小瑾
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机制的实验研究 许丹芸,游国雄,苗建亭
97岁长寿老人急诊埋藏起搏器一例 王世襄,徐鸿辉
7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李方明,袁卓庭,康镜波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8例老年人咯血 李玉德,陈学香,赖国祥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分析 邬春虎,裴仁模,金才益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56例分析 王雪里红,陈辉,梁曼
15例老年人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丁少芳,梁瑛,刘双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李保,刘卓敏,李运乾
慢性缺血性肾病与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毕增祺
澳门地区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预后的分析 潘健涛,蔡宗仰
老年人糖尿病的综合临床防治 王维力
北京部分城区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及病因初探 牟善初,张晓英,沈文梅
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肾组织P选择素的表达 张爱平,王艳侠,尹格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路影,蓝红林,马维红
环丙沙星致老年患者阵发性摇头二例 杜长军,刘永海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王健军,潘颖,孙林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徐米清
托卡朋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临床观察 王新德,张文记,陈生弟
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冯均才,李有华
Alzheimer病患者的脑地形图和多项诱发电位变化 陈兴时,张明岛,王继军
心率变异性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谈中茹,郑柏生,焦青萍
老年人胆囊疾病腹腔镜与常规胆囊切除手术比较 阮景德,张晓波,张成裕
核素心脏显像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 周颖,李伟,屈婉莹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测定 陆奇,李一平,杨家珍
洛汀新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刘卫国,郑伯良,彭保
高血压患者年龄与左室舒张期充盈率关系的探讨 龚卫琴,赵连友,李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田利奇,周太原,潘巧红
#1 含量和浓度的使用
老年人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及其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 牛跃平,崔广林,李青菊
老年人肩袖撕裂的手术治疗 路奎元,信原克哉,三森歧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肌超声组织特性的改变 章天乔
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 徐明,郭子黄,陈鑫
静脉滴注环丙沙星致癫痫一例 秦忠智,丁新伟
386例老年人缺牙及修复情况分析 姚培元,马克,章文铮
脑运动诱发电位及其对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 曹起龙
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视觉诱发电位 马建军,孙翠萍,徐军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伴乳糜样胸腔积液一例 闵俊,张海燕,高春记
老年抑郁症与痴呆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马辛,王京鹤,鲍枫
记忆力缺损老年人向痴呆移行过程中的关联性负变化 顾永健,姜正林,张春和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纪要 刘季蓉
扩瞳试验在Alzheimer病诊断中的意义 颜文伟,陈月敏,项志清
老年人瞬目反射的测定和分析 董艳娟,左桂金,王苏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徐伟,季耀东,周良辅
老年人早期胃癌71例术后随访 宫桂花,张子其,万军
雌激素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鲁道海,张忠民,陈映红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一例 罗芳,李党生
帕金森病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的显像研究 刘振国,陈生弟,孙文善
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和中脑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的改变 李文伟,蔡定芳,陈晓红
尿激酶和抗生素溶液联合胸腔内灌洗治疗老年急性脓胸五例 马国尔
老年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神经细胞核染色质的构象研究 彭家和,邱平,茆象千
主动脉中膜细胞体外钙化的研究 崔晓暄,王士雯,齐鹏
广州市城区7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调查 赖世隆,温泽淮,梁伟雄
偏身错觉型癫痫一例 陈实,倪家鹤,袁暖容
老年性痴呆患者胼胝体形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陈少琼,姚志彬,全显跃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张克宁,汤玉凤,黄申申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的脑血流频谱变化 王实,夏书月,吴艺红
贵阳市老年人义齿修复现状及影响因素 宋沈超,黄文涌,赵方贵
老年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教材要从单一的“疾病”向整体的“学科”转化。这本书的编者大多参与了前两版《老年病学》的编写,前两版在介绍时更注重疾病的治疗,编写方式上简单明了,深受院校老师的欢迎,发行量也不错。在本教材编写的初期,书名还是考虑《老年病学》,主编希望能延续前两版的品牌优势。但在参考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工作的特点,主编认为,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疾病的治疗,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年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书稿最后更名为《老年医学》。在编写时,编者结合多年来进行“老年病学”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编写具体内容。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从老年病人的评估、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点、诊治与预防等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老年营养、老年护理与康复的内容。力求在充分展现教材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新颖性。
作为医学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与临床结合好,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老年疾病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疾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在编写初期,主编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老年医学图书,取长补短,除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者增加了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讲述糖尿病的治疗,作者会介绍相关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为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在拿到书稿初审后,编辑起初觉得全书不像传统的教材,书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指南、新的诊疗方法、临床药物使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某种角度来看有些小专著的意思。就这一点还和主编专门沟通,是否这样编写出的书稿内容过深。主编就这个问题和各位编者作专题讨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在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变化,而临床疾病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编写模式知识介绍了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为了使教材与临床工作更加贴合,最好加入了大量最新的科研结果;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不仅仅给出一种方案,而是会介绍目前能收集到的、被确认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编写滞后于临床工作的弊端,对临床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时,书中不再是简单介绍国际推荐的降压标准,而是会补充一些降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全书的内容读起来更贴近临床。
据2010年我国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北京市在第6次人口普查中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人占12.5%;65岁及以上人口占8.7%。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1.2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老年医学是一门针对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学科,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之一,到2020年,预计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7.17%,总数达到2.48亿[3]。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老年医学,培养更多、更好的老年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3教学实践
老年医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目前存在着需要探索与改进的地方[4、5]。人体各脏器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这常常是老年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6]。各种疾病交织在一起,既存在疾病管理的问题,又不单单是单一专科疾病的诊治,诊疗思维有所不同,这相应的要求在老年医学教学实践中与专科的教学实践有所区别,有所强调,有所转变。这是老年医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更新与改进的地方。为了促进老龄社会健康稳步的发展,培养熟练全面掌握老年医学知识的人才,需要我们不断根据老年医学发展特点改进教学实践工作。
2老年共病管理理念与教学实践
2.1老年共病的特点
据统计,在65岁~69岁老年人群中有32%的人患有3种及3种以上的慢性病,在80岁~84岁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则上升到52%。这使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死亡率、住院率升高,更易出现不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之间作用,不良反应等问题[7-9]。老年共病的患者常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包括中药及西药,种类多,数量大,服药时间及服药剂量不易掌握,差错率高,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多,容易出现肝肾代谢负担,药物蓄积等不良反应[8]。同时,有的老年患者共病中的每个疾病的治疗方案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互矛盾,如某位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冠心病和消化道出血,此时,抗凝与止血治疗需权衡利弊,以期降低医疗风险,取得对患者预后最佳的效果。
2.2老年共病的管理
2012年,美国老年医学会首次提出了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并于同年编辑出版《老年共病管理策略》的指南[10]。该指南强调了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进而遵照患者意愿,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考虑预后,权衡利弊等因素,管理共病。该指南强调了个体化建议,并指出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患者实际情况,更加贴合实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老年共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共病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主要包括疾病状态、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营养、心理等方面。其在疾病的诊治与教学实践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11]。
2.3共病管理与教学实践
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即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是一个老年科医师天天面临的医疗问题;是老年医学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是人文关怀与循证医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我们需要思索与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通过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可以提高老年医学教学实践效果,可以更加明确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需要全方位评估,多学科考虑疾病管理,通过强化老年共病管理理念,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可以使学生对老年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能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老年医学整体治疗观念,为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实习学生毕业工作后,不从事老年科工作,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各个不同专科工作的医师,都将面临着老年患者,这些老年患者中也将存在老年共病患者,这些患者是不同专科医师处理的难题。如果能够在教学实习阶段就有共病管理的思维及实践基础,则能更好的应对后期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者预期的治疗效果。这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因此,有必要将共病的管理理念深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提高教师对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认识
通过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宣传与学习,使广大老年科医务工作者乃至各专科医务工作者,熟知老年共病管理的概念与方式方法,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塑造科学管理的氛围。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氛围,必要的知识储备,明确教学观点,才能有的放矢的培养医学人才,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实践的效果。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老龄社会带来的诸多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问题,对卫生医疗教育服务部门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凭借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在老年病的研究、老年病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涵盖老年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学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老年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服务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组成和功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国家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高校开展老年病学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特色鲜明的特点。社会保障、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康复医学、老年护理、中医中药、文学、艺术等专业为老年医学学科的预防保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高校老年医学专业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为老年医学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社会医学等专业为国家制定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医学学科齐全,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心理慰藉、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康复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文学、艺术等学科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三、高校老年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整合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学等各方资源,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加强老年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老年疾病致残率、延缓老年老年精神心理疾病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