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技巧

高考历史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考历史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考历史技巧

篇1

选择题又称标准化试题,俗称客观题,因此必须强调“标准”和“客观”两个词,“客观”是做题的基础,“标准”是答题的原则。

什么叫客观题?就是不能发挥主观思想,大家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照这题目字面所表达的信息做题,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全部省去了中间过程,无论什么程度的学生,只要能够做到定性读题,结合课本知识点的概念,利用选项、题目之间的暗示,就能够解答完成。选择题所占高考分数大约为310-330分,占比例42%以上,而且选择题出现在试卷前面,做不好往往影响后面发挥,所以在做题的时候以选择题为主要目标着重加强练习。

那么历史学科的客观题有哪几类?如何标准答题呢?

一、文史常识类选择题

所谓文史常识指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学、历史过程中涉及到的古人称谓、职官、天干地支、科举、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等非常宽泛的内容。

文史常识虽然与我们学习的历史有关,但在教科书中一般没有明确表述,常常被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忽视,考生也不太重视,因而在高考中的得分率比较低。文史常识类选择题属于中等以上难度题。但它与新课程标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符合,对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考生应怎样应对才行呢?①平时不仅要学好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还应对教科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所了解。②平时还应读一点文史著作,对前面提到的内容争取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③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二、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析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作出判断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也大大拓展了选择题考查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掌握所学历史主干知识,是答好这类选择题的基础。②认真审读材料,特别要看清楚时间、人物、材料的主旨、要回答的问题等。③要全面把握资料的信息,不能随意扩大资料的内涵。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关键信息。材料你并不一定能全面把握,有些话语可能理解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特别是古文的材料、外国的材料。

三、数据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数据资料型选择题指的是以表格、饼状图、柱状图、坐标曲线图等形式提供的数据为题干,通过数据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来回答相关问题。数据资料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并由此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数据表格的标题和设问的内容,明确题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数据,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②数字材料读推算:“表头”有提示,分栏说关系;除减看变化,比较揭题意。③对近似选项,也就是迷惑项,要注意认真分析其中表示程度性的词语。绝对化、过分的词语一般均是错误的。④准确用词反映态势、变化、趋势;常见的关键词有:迅速或缓慢(增加、增长、发展)、越来越快(慢)、越来越长(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小)相对稳定、占绝对优势。

四、图片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图片资料型选择题是以图片为载体命制的选择题。图片包括能够承载历史信息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等。这类选择题由于内涵丰富含蓄,形象直观,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等能力有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人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资料,特别是要注意题干或图片中的说明性文字所包含的信息。②具体方法是:观察图像是关键。明确图像主题;观察各图联系;集中重点部位;文字上升一般。③在系统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纵向上看,是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从横向上看,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重大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间的相互联系。

五、因果式选择题解析

篇2

从这两年的新课标卷历史学科的材料题上看,出题者试图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学生通过读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与2010年的材料题相比,2011年试卷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原分值为37分的材料题拆分为两道题,而新增加的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将更加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来论述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语,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即成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答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最后,注意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和比较异同。实际上,中学采用的教材的编纂体例以及老师授课流程都采用这种基本模式,不难分辨。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两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阅读材料时,除了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四、解决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时,要注意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如2011年41题要求书写历史小论文,需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用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看这道题,或者运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理论方法,千万不要局限某些权威著作的观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能用较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主要观点即可。

以下是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一问: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管理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二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篇3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难度与能力加大。所以,选择题的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且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明察秋毫。②确定空间因素。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③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主观题原为一道37分的大题,自2011年起调整为2道,分别是25分和12分,其中12分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趋势会延续下去,需引起注意。

一般材料题:①快找中心,明确意图。命题人在选取和组织材料时必定有一个主题,所有问题的设置和要求的答案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所以找到主题并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是成功作答的关键。对于有题头的主观题,通常在题头就会交代主题,算是捷径。而没有题头的则需要快速浏览材料及其设问,确定中心。②审读设问,挂靠教材。明确设问要求,围绕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抓取有效信息,如设问的中心词、时空限制词、题型提示语和答题项,然后按照设问考查的方向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规范答案的捷径。通常情况下设问的依据来自材料,但切记: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挂靠,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③精读材料,理性分析。借助标点符号来把握材料的阶层和逻辑关系,如句号、分号、省略号、问号等等。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史论结合发散思维材料题,对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能力、历史基础掌握能力要求很高。去年高考出现之后,平常练习经常出现。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对老师的审题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种题型,我认为,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将观点列举出来。其次,就一个或两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新的观点,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语言逻辑性一定要强,思维严谨。第二,要符合史学常识,符合史实。第三,一定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篇4

例.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偷梁换柱。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混淆史实。

例.《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4.因果倒置。

例.《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逆向选择。

例.“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排除法。

(1)排“错”法。

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排“正”法。

例.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定位法。

篇5

程度型选择题的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般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含有合理的因素,解题时要区分“程度”之间的差异。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型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

二是题干与备选项之间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该类型试题选项之间的迷惑性比较大,难度也比较大,该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分析、比较、概括、辨析能力,符合当今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发展趋势。

二、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的主要解题方法有:

1.排除法

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不相符合或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如(2001.四川。2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解析: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排除A;一战后苏联建立,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非洲纳米比亚的独立作为殖民统治终结的标志,排除C。故参考答案为D。

2.比较分析法

即分析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如(2012.四川。20)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障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角度考察发过大革命的历程,1789年发过大革命爆发后,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由浅深入地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尤其是雅各宾派最为彻底,其革命恐怖政策(经济恐怖的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行《嫌疑犯条例》),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从而保证了“平等”原则的落实。ACD三项不能从体重材料中得到体现。

3.基本理论分析法

即(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如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观点、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选项。

(2)运用各种史观的基本理论,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选项。如(2013.四川。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历史史观,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复杂性的比较,故排除A项;B、C两项的表述虽在题目中有所涉及,但不是谢和耐所强调的重点。谢和耐强调的重点应为“对(中国)的有效论述……必须(有)确切的时间与地点……不许……永恒不变”。故本题应选D项。

4.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

即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选项。而错误选项,常有以下问题:范围过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如(2013年。四川。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英、法等国之所以投弃权票,是因为其当时仍占有殖民地,不愿意放弃在殖民地的利益。故第①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英、法等国之所以不敢投反对票,是因为其感受到了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高涨所带来的压力。故第②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新的国际政治体制的特点为公正合理,与题目中“殖民地”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第③项;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逐渐走向联合,以摆脱美苏争霸的束缚和发展经济为重心。故第④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本题应选B项。

篇6

审清题: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根本原因:是指在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例题】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解题思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形态。它既使外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又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闭关政策也会使英国工业品很难占领中国市场,显然A、D两项根源于B项,这又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B。

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在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例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

C.英军炮利船坚

D.清军武器低劣

【解题思路】依照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原理,先排除A、C。D项讲述的是时中国战败的军事方面的原因,B项讲述的是清朝深层面的经济、政治方面的战败原因,显然答案应选B。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例题】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A.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大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题思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的外商企业里。因而C项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例题】一战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B.政府大力扶持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D.的推动

【解题思路】此题错选为B、D项的可能性不大,实践中不少同学由于做题盲目求速度而易错选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因在欧洲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资本主义得到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也属客观原因。答案应为A项。

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例题】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的约束

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1.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他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2.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答案应为D项。

“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例题】(2000年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

篇7

1 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的解答材料试题。材料解析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这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有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是近年来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来处理,即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情景,能力要求更高,理解和把我好材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是近年来文综考试中比较常见的提问形式。由于文综要考查政,史,地三科的知识,因而可能会出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是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只是提供了答题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即使如此,也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询问题的答案。

2 读题

读题就是读懂材料,带着所读问题去阅读相应材料和问题,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的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3 链接

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应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应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

4 答题

篇8

在众多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是一种主要题型,也是一种重要题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深入,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分值越来越大,就连选择题也趋向于材料解析。如何做好这类试题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1.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关信息

我认为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步骤: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我们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和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搜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特别是在高考时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这样有目的地阅读就“有的放矢”了。第二步,要详细阅读理解材料。阅读时要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文字往往能给考生带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还要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里面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要注意阅读分析。

2.仔细分析材料,划分材料层次

读懂了所给材料,了解了材料的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先找到材料中和时间有关的信息,从而推断发生的年代,接着分析问题中的有关线索,从问题的各个方面找突破口。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主题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教材有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由于此类问题一般属“小切入―深分析”题型,如果不分清层次则难以深入分析,还可能导致答案要点不全面,得分较低。

3.审清试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抓关键词。反复读懂问题,明确时间和条件限定,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审清问题,有问有答,不问不答。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减少答题的盲目性,节省做题时间。(2)审问题要求,明确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如果问题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回答从材料中即可完整提炼,但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其二,如果问题要求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其三,如果问题是“请回答”,则答案来源要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综合得出。(3)审试题所赋分值。正规的考试一般每问后面都给出相应的分数,这其实就是给了考生一个提示,间接地告诉了考生应答的几个要点。分值多的,回答时要详尽一点;分值少的,回答时要简洁一点。但一般来讲,为了使答案更接近参考答案,组织的答案要点必须多一些,超出所赋分值。

4.回顾链接教材知识,注意课本内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解题时要注意:(1)找准材料和教材的关联点。材料解析题与教材一定是有所关联的,在读材料时必须时时想着教材内容和观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跟教材中的史实对照对比,从材料过渡到教材,使材料有限的信息转变为教材中完整的史实,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出来。(2)材料、教材要互相兼顾使用,切不可有所偏颇。要遵循材料解析题不脱离教材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不能不看材料,只大段大段引用课本关于该事件的叙述。许多材料解析题的问题要求明确,提出引用材料中文字论证、说明教材中的某一观点。

5.草拟答案,构思作答

审题之后要构思,拟提纲。这个步骤可在答题之前在脑子里形成初步轮廓,尽量在历史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做到“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并且注意“紧扣设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还要“分层作答”。文字表述要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序,词不达意。

同时,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做到“四化”。

(1)答案提示化。写出答题的关键词,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答什么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

答:(1)社会背景:……

(2)目的:……

(3)影响:……

这样的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以很大的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答案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篇9

1.位置:半球(南,北);经纬位置(温度带);海洋(东西)岸,陆(大洲)的方向。

2.地形特征:地势及起伏状况;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主要地形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海岸线(曲折或平直)。

3.气候特征:气温(生长期、积温);降水(干燥状况);大气运动(风带、气压带);水热状况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二、成因问题答题模式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2.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气候状况。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2)低纬区大于高纬区;季节变化:(3)夏季大于冬季;

(4)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4.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2)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基础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差济、交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中心变革、战争等)。

6.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1)流速(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2)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7.石漠化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土层较薄②降水丰富;(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三、区位分析问题答题模式

1.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2.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②交通运输―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③政策④.劳动力⑤科技⑥工业基础。

3.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4.影响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和旅游等。

5.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雷雨和大风。(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

6.旅游资源区位因素分析

(1)游览价值:资源必须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状况好;(2)市场距离: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经济距离越远,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3)交通住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数量;(4)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客人量)大或小。

7.商业街区位因素分析

(1)市场最优原列: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2)交通最优原财:市区环路、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3)便民原列: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8.渔场的区位因素

(1)大陆架宽广、海水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4)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明显,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四、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1.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

2.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

3.回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应学会分阶段、分方位进行特征描述。

4.答题中不出现答案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

5.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应注意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篇10

对于选择题由易到难,没有思路的题目尽快跳过,以保证做题的速度。其次,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和条件,准确快速判断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灵活应用选择题解答的几种技巧。

1.1直接判断法:通过观察,直接利用题目所给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得出正确结果。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于基础题。

1.2逐步淘汰法:经过分析和计算,将不符合题干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3特值代入法:将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后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将特殊值代入个选项后能将错误选项均派出的选择题,即单一选择题。

1.4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如摩擦系数取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取零或无穷大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图像分析法:中学物理常用的“图”有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光路图等。若题干和选项中已给出函数图,需从图像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和图中“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等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用图像乏解题不单快速、准确,而且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可以解决用计算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1.6整体分析法:当题干所涉及的问题有多个时,把多个物体所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一种常规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当题干所要分析和要求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

1.7转换思维法:有些问题用常规思维方法求解很繁琐,而且易入困境。如果大家能灵活的转换研究对象,或者利用逆向思维,或者采用等效变换等思维方法,则往往可以“绝处逢生”。⑧模型思维法: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模型思维法是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段,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抽象出来,从而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2填空题答题技巧

填空题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直接记忆型填空(概念、规律、常数、单位等),靠记忆快速准确应答。第二种,分析型填空(根据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物理规律的分析、物理图形函数图象的分析等),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注意图像题。第三种,计算型填空(实际是计算题,需要通过计算求出答案),注意答案要按题目要求填写: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用词要简练、到位,要用科学、规范的物理术语表述;对计算性的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

3实验题答题技巧

设计实验的方法:由物理量的定义式出发设计实验方案,用比例阀、替代法、比较法、积累法测微小量等。做实验题时,要沉着冷静,有课本中熟悉的实验进行类比;遇到难题或复杂的题,仔细读题审题,抓住关键条件,层层剖析,做出解答。

篇11

一.高考理综答题顺序1.按照试卷题目的顺序从头做到尾

优点:可以避免丢题,漏题,节约时间

缺点:有时遇到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难题时常常由于忘情投入,直等到发现身陷泥潭,已经进退两难,已经耽误了大量宝贵时间,使后面许多能拿分的中、低档题都没有时间做。

如果遇到一个题目,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时,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的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千万不要因为捡了芝麻丢个西瓜,因小失大。

2.先易后难,从容解答

每科试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若遇到难题,可以暂时跳过去,先做后面学科的容易题——等做完各科相对容易得分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做前面的难题。

做题原则:能拿到手的的分就先拿住——手中有分,心中不慌,然后再回头做难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得分少些不遗憾,得分多你就赚了!

3.先做自己的优势科目,再做其他科目

先做优势学科,既可以先拿到比较有把握的分数,做题时做出一个好的心态,又可以为非优势学科留有充分的时间。避免一开始就遇到难题使心情郁闷,使头脑发蒙的现象。

总之,对于多数考生来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比较高的分数,就要学会主动地暂时放弃,暂时放弃费时费力的难题,腾出更多的时间做容易题,拿到更多的分数——古人田忌赛马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做题顺序的选择,因人而异。在平时训练中要尽早选定并稳定一种方法。

二.理综答题技巧有哪些冷静沉着

每临大事,必有静气;静则神明,疑难冰释;积极准备,坦然面对;最佳发挥,舍我其谁?!

审清题目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考生在高考中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审题失误所占的比例最大。这种失分不是智力或能力达不到,而是审题不细造成的。比如全国理综试卷(ⅱ)第23题(物理内容)是研究着陆器的平抛运动,题中明确告诉“到达最高点高度为h,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但是有的考生却没有注意到这么明确的条件,将着陆器看成由高度为h的地方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一个比较简单的16分大题,结果一分未得或只得几分。

往年有监考老师反映,个别考生接到试卷后匆忙解答,做到一半甚至完成时才发现看错了题目,只好涂掉,重新再做一次,欲速则不达。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将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部内容逐字看清楚,方可作答,对有的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能马虎大意,不能凭想当然解题。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阅读两遍;对于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应分3步:第一步,先粗读,大脑对题中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

第二遍细读,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大脑建立一幅较为清晰的情景。第三遍选读,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遇到似曾相识的“熟题”,先不要急于下笔,这类题往往有陷阱,比如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等,再看一遍,确认后再下笔。阅读时最好用钢笔点着逐字读,这样不会遗漏有用信息。虽然慢了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路没走错,就有可能到达目的地。

先易后难

答题时,首先做那些自己有把握做对的题目,做题时集中精力,先将这部分肯定能得分的题目拿下来。然后再做那些基本能做但无十分把握的题目,做这部分题考生要定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去做。对个别难题要放到后面去做,不要因为做一道题而耽误了整个答题时间,影响到全局。在前两类题目都完成的情况下,考生即使不能全部做出难题也要争取做出几步,尽可能多取得一点儿分数。

争分夺秒

答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高考试题的特点是题量大,难度也较大,因此,看准题目后,要力求解答问题准确无误,不仅要做到思路对,方法对,还要做到每一步推导计算准确,格式要规范。如果时间来不及,考生可以适当放弃不会做的题目,把精力放在会做的题目上,争取多得分。要常看钟表,调整答题速度,要在阅卷者能看清的基础上,尽量加快写字速度,给自己节约出更多的检查时间。

规范答题

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的老师时常议论的一个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具体表现为:文字表达不严谨,化学、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理科综合卷计算题要求很明确,必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表述和重要的过程,但不少考生满纸都是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很难见到汉语表述,怎么能得到高分呢?考生在考前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参考高考理科综合标准答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敢于舍弃

在高考中,考试过程可能会碰到一两个难题,这属于正常现象。考生首先要减少对难题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加解题的信心,然后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找出已知条件与所问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求解的步骤,进行解题。对于较难的综合题目,要设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确实不会勇敢舍去,决不浪费时间。

全面检查考过即“放”

篇12

听是理解和获得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听力理解的能力,是说、读、写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综观近几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可知,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分值30分,占整个卷面总分的1/5,同时,安排在英语考试的一开始。因此,它的成败不但会影响考生听力试题本身的得分,而且还会给考生对后面的整个笔试部分的解答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听力试题呢? 笔者认为,了解听力试题命题特点,把握其应试技巧是关键。

一、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特点

(一)听力试题测试要点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以对话或独白为测试内容,在语言使用的场景中测试考生使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知识的能力,强调口头语的真实性。它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听信息的整体理解能力,而不是单一地检测语音、语调的知识。无论是听对话,还是听独白,都需要有整体感,没有整体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听力测试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3)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作出简单的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二)听力试题话题和材料的选用

高考听力材料的选用非常重视语言真实性和交际性的原则,语言材料一般来源于实际生活,围绕一个日常生活的话题展开,涉及文化教育、传说、人物、科普、时事等。对话的内容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科普等话题,可分为校园、公共场所、家庭等方面,如:shopping, finding the way,doing one《s homework,seeing a doctor,making a phone call,weather report, asking for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等。

高考听力材料选材特点: (1)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其结构和内容都不复杂,难度远远低于阅读理解材料。(2)所选听力材料具有充分的情感成分,说话人的情绪随着话语进行的具体情况而变化。故考生应善于体会这些变化,并从中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

(三)听力试题中常见词句的使用

以口头交际用语为主,强调口头表达能力。具体表现在: (1)大量使用日常词汇,如have,do, take, give, make等。 (2)常用习语,如Wonderful! Why not do...? By the way...等;(3)缩略语也较多。如there's, he《s, I'll, UK, ad等。

二、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答题技巧

(一)怎样听对话?

1) 听放录音前和听放录音之间,快速阅读选项和问题,以选项和问题为线索,推断对话所涉及的话题。

2) 注意从第二人的答话中获取重要信息,往往是根据答话人所说的内容而提问的。

3) 有些题目涉及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某物的价格等。解答这类题时,要尽量听清对话的细节、内容和提问。如:how much will you spend if you buy two shirts? A.50dollars. B.100 dollars. C .80 dollars. 录音原文: M: How much is the shirt? W: It,s $50.but it will be cut down by 20 if you take a dozen.

4) 注意对话中的“弦外之音”,即对话的一方并不直率地对对方所说的事情或提出的问题表明态度,而是间接地或含蓄地从侧面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怎样听独白?

听独白,是听力测试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是听力试题第二节中的最后一道题,文章篇幅约为200词左右。听完独白后,一般要求考生回答3-4个问题,每段对话读两遍。这类题型不同于上述的对话题型,它是由说话人独自讲述的一段话,其内容往往是讲述某一件事。听独白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听录音之前,考生应将所有题目和选项浏览一遍,这样可以对短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听短文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2) 在听短文时,要注意捕捉每篇文章或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因为它们往往是该篇或该段落的主题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对下文提出了重要提示。

3) 密切注意短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情节(plot)这些要素,因为短文后的问题通常会以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 why, whose,how等疑问词开头。

4) 要从整体上了解短文的中心内容,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主要情节或论点,做到边听边记,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语及内容记录下来,但记的前提是不影响听。可以用符号或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

篇13

浙江省普通高职财会类招生考试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步得到完善。专业基础理论考试从高校自主命题到全省统一命题,从两门课到三门课,考试体系的规范化、考试内容的具体化及认知能力要求的明确化程度都有所提升。虽然教师和学生在备考中有章可循,但要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三门专业的综合考试,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财会高职专业基础理论考试中如何掌握答题技巧,使更多的考生在财会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一、熟悉考纲,吃透教材;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考什么、怎么考,只有熟悉了考纲,复习才具有针对性。财会高职专业基础理论考试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认知能力要求,强调对会计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强调运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原理和模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单是死记硬背而不掌握有关知识原理和规律,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很难。

准备高职专业基础理论考试,关键是要掌握好各项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就是要吃透教材,对指定教材所涉及的各项基本原理能够扎实掌握、灵活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有的学生不愿意看书,对基本理论一知半解,对此,老师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给出一些基础问题,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寻找答案,以促进学生熟悉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

从历年高职考试的要求看,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假如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不懂得灵活运用,那么考试中就很容易失分。《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总论所述的会计基础理论,每一个学生都能背出来,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却不理想。例如,企业有一项专利权原值为12000元,法律有效期10年,将其出租10个月,共取得租金5000元(营业税率5%)。要求:编制专利权出租、本月摊销成本的分录。

解答这个题目,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对于取得租金5000元要分摊在10个月内;二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配比要求,所取得每月租金收入500元(即5000元/10个月),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对应的支出营业税25元(500×5%)和摊销成本100元(即12000元/(10×12)),均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但是很多学生在处理本业务时往往将所有租金收入全部计入第一个月,摊销的成本计入“管理费用”,这就是对会计原理死记硬背、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基本原理的灌输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练习,熟悉规律;归纳总结,掌握技巧

在强调基础的同时,考生也需要接受一些技巧训练。考卷命题人为了增加难度,会故意运用一些技巧,从心理和技术上设置陷阱,将部分基础不牢或对考试规律不熟悉的考生绕进去。对此,教师可结合考纲出一些专题训练,从知识点的独立运用到综合运用,从分章节训练到整体重组,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出题规律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如《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命题人不动声色地给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日期,如某年的1月10日。在解题时要对固定资产折旧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牢记交付使用当月不计折旧、次月开始计提折旧的原则,1月10日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当年计提折旧按11个月而不是12个月,否则就会出错。

技巧分为记忆技巧与应试技巧。记忆技巧是用来帮助考生将复杂、难懂或不好记忆的知识准确、牢固、灵活地掌握。可以通过知识的类比、归纳,将知识进行串讲。如会计要素中的收入概念,学生都能背诵,但在考试中却经常出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广义收入与狭义收入不能正确予以区别所致。其实,会计要素中所说的是狭义上的收入,是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捐赠所得、政府补助、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收入属于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属于利润要素。此时可以将广义收入进行归纳,并与狭义收入进行对比,给学生更明确的信息以帮助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应试技巧的核心是如何排除干扰、快速求解,在考场上做到镇定自如,以不变应万变。如资产负债表的填表要求通常是根据总账或明细账余额计算相关数据;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的计算要用净利加折旧找切入点。

三、计划时间,看清要求;仔细分析,理清步骤

1.计划答题时间,保持稳定的答题速度

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三门专业课的考试,如果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很容易顾此失彼,使擅长的问题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开始时,可以通过试题的分值对每道题应占用的时间迅速做出估计。一般先通读并回答熟悉的问题,跳过没有把握作答的题目。然后重新计算答题时间,看看余下的每道题要花多少时间。在一道没有把握的题上花过多的时间是不值的,有时即使得到一些分数,也可能由于耗用过多的时间而影响到其他题目的解答。

2.看清题目要求,防止因审题不清解答错误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为了赶速度,不少考生连题目的要求都没看就直接答题。比如,有些单选题有多个满足条件的答案,这就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而有些考生,一看选项,就被一个“好的”或“有吸引力的”备选答案吸引住了,对其余的答案连看都不看,这样就中了命题者的圈套,失去了许多得分机会。比如基础会计单选题: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填制无误,登账时将金额850元记成580元,采用什么方法更正?A.撕毁重填,B.划线更正法,C.红字更正法,D.补充登记法。本题C和D选项都对,但最佳答案是D。如果审题不完整,看到前面的答案就落笔,尽管节省了答题时间却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3.仔细分析试题,理清解题步骤

计算与分析题主要是测试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企业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部分计算与分析题占了该部分分值的大半,如果本类题得分不多,要想考试获得高分就很困难。为此,在考试中建议对于计算与分析题的题目阅读两遍,既能准确理解题意,排除陷阱,不至于忙中出错,又可以从试题中获取解题信息。

例如,某公司准备购买一台新设备,购买价为30000元,一次性付款,可使用4年,预计报废时有残值2000元。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公司每年可新增利润3000元。假设公司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12%。求净现值,判别该方案是否可行。

解题过程:首先通读一遍试题,得知本题是求净现值。在大脑中搜索净现值的计算公式:

净现值就是未来现金净流入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为现在的价值。

净现金流入量=未来现金流入量 - 未来现金流出量

根据公式首先可以确定本题折现率为最低投资报酬率12%,未来现金流出量为第一年初的购买价30000元。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本题解答的难点,学生在审题中经常会忽略折旧因素,而计算现金流量的关键点就在净利加折旧。由此,可以确定每年末有现金流入量利润3000+折旧(30000-2000)/4=10000元,第4年末还有残值2000元的现金流入量。

到此,还需要结合货币时间价值理清三个关键因素的关系,即本金、利率、时间(也就是期数),明确是复利还是年金问题。分析每年相等的流入10000元属于年金,第4年末的残值2000元为复利,期数均为4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每年现金净流量=3000+(30000-2000)÷4=10000元

该项目净现值=10000×(P/A,12%,4)+2000×(P/S,12%,4)-30000

=10000×3.0373+2000×0.6355-30000=1644元

至此,问题基本解决。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自身报酬率大于12%,所以该方案可行。

另外,计算与分析题通常每题所占的分数比重较多,判卷时,多数按步骤给分。为此注意解题步骤,尽量写出计算公式,问什么答什么,避免做题中“画蛇添足”或因答题不全而被扣分。

例如,某企业有一厂房,原值为500000元,预计可使用20年,该厂房报废时净残值率为5%。要求:(1)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月折旧率和月折旧额;(2)用年数总和法计算第8年和第13年的折旧率和折旧额。

分析题目可以看出,计算月折旧率和月折旧额时,按照要求(1)得出在计算年的基础上除以12得到月结果;(2)只要求计算第8年和第13年的,不需要从第一年开始逐年计算,多做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因为运算错误导致失分。另外,在解答过程中尽量写出计算公式,防止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被判定全部错误失去可得的步骤分。

总之,如果能明确高职考试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水平,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