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德育的目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来自济宁黄莉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篮球课,课上黄老师通过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使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技术,黄老师加入到学生练习中,学生练习乐此不疲,巧妙利用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运用情境教学、体育游戏、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中。如:来自淄博商文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精彩的耐久跑示范课,从体验跑、间歇跑到用太极动作放松,整个课环环相扣,精彩的队列队形变换,场地的灵活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把耐久跑真正变成趣味体育课。
3.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体能的发展,不仅教学的方法手段机械单调,而且有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极其恶劣,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常常把学生推向尴尬的境地,学生的自尊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载体,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悦、沮丧、紧张、兴奋、劳累等;再次,要建构让学生交流心理感受的平台。就是当一项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的学习结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而且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以便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最后,教师要细心观察活动中的学生。学生心理会随着活动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往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4.1认真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在新授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如在练习前滚翻时,老师会提示:低头、含胸、抱腿,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根据老师的提示做。
4.2仔细观察的习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边是老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一边是学生的观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观察是重要的一环,善于观察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动作的实质,抓住动作的关键,那么他在练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动作难点加以注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3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体育学习及活动中同样需要参与者动脑筋,尤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感觉,直到做得满意为止。
4.注重运用体育游戏
4.1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任务选择体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就可选择趣味性较强、易使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内容,协调性和灵巧性的游戏可安排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外;如果课程内容全为体育游戏,就应当按教学任务安排;如果同其他项目配合使用,则必须注意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2游戏场地和器材用具的准备。体育游戏的场地应当宽敞平坦、清洁卫生,室内场地还要注意通风和采光;场地的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根据游戏的内容和需要,划出场地上的固定界限,如起跑线、终点线、折返线、投掷区,并设置好游戏所需的各种标志物。
4.3游戏的讲解和示范。讲解游戏时,要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让他们理解并掌握体育游戏的目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4.4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引导;对学生违反规则、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对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活动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而必要的措施,如增加或减少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及时停止游戏等,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郭华:校本教研这个词是借用国外“school based”一词再加上我们的“教研”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校本教研比学校里的学科教研的范围要大。我国有三级教研室,学校里各学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校本教研的对象通常是比较宏观的,它可以超越备课,超越学科,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校发展、学生的德育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们国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教改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实验,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时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已。为什么提“三个小主人”呢?“”十年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过后,要抢时间学知识。但是在教知识、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有的教师只教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并不见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课外活动搞得好的教师,学生性格活泼,学习成绩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课内外一体化”,既要学知识,也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后来,学校在南师大教育系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出“三个小主人”,即“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这就是基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备课组、学科组的视野,是全校的一个课题。当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备课、听课等活动。
其次,校本教研强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学校内部,而非外部。来自外部的研究课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大学的,等等。例如,大学教师承接一个重点课题,事先设计好所有实验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这对学校来说就是外部提出的课题,中小学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等,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做(当然不排除外部的帮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动研究,即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因此,校本教研的主体一定是学校、学校教师,这与外部提出、由教师执行的教研不同。从这一点来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积极的意义。
此外,就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听课等教研活动来看,校本教研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级教研在学校教学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学校的自由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些限制,尤其是学校之外的教研组织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教师有来自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的,研讨的内容难以直接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师的具体问题,统一性有余而个性化不足,针对性有限,在这个意义上,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活动就非常必要。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郭华:其实我国一些学校历来在做校本教研,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虽然之前没有提过“校本教研”这个词,但是他们一直以自己学校发展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优质高中的选修课的开发,也主要是以本学校为主来进行的。所以,“校本教研”这个词虽然是近十几年来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动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开展来看,我个人认为高中校的效果相对好一些。高中的教学班一般都比较多,教师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阶段可以比较个性化地开展。而小学不同,有的小学一个年级仅有一个教学班,学校就那么几位教师,信息来源、教师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络,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来看,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实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上。由于常规的校本教研,例如听课、备课等活动,各级教研部门会去统一组织管理,开展的形式以及质量都有保障,没有问题。但就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来看,形式化严重,质量差参不齐。一个表现是,现在学校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等等,都需要教师做课题,加重了教师负担,教师们对此怨声载道。这样一来,教师在时间、精力、资源、经费不充沛的情况下,研究的东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率特别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盲目追求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当然,有些学校的校本研究还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义的。
很多在学校开展的课题,也是上级规划的课题,是有经费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复多、水平低,经费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我个人以为,这些用于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经费还不如用来普遍提高教师的工资,让教师们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去研究课堂教学,把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其他相关的研究虽然也是应该做的,但不应该强制教师去做。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华: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与学校类型有关系,与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有关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有问题意识,有一颗发现问题的心,想着如何把教学搞好,就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会想办法去改进。如果是学校教师,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学活动都看作是一个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只要是在学校,只要是在认认真真地做教学,就是在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每节课看作是一个实验。如,教师上课需要备课,备课实际上就是在写实验假设:目标是什么,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等。目标可以看成是因变量,而选择的手段、教学过程等操作都是自变量,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种自觉的研究。有的教师上了十几年课,就不去备课了,那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课上好的教师,他一定会去研究如何教学生才能听明白。所以,我觉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如果需要条件的话,就是教师要有不断改变教学的想法,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现在很多校本教研与学校直接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脱离了,似乎是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这种研究还贡献不出什么新知识、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义来说,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本学校自己的问题,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都有价值。如果是一个脱离具体学校情境问题的研究,则一定要有新知识或新方法的贡献,要给人以启示,能够被别人所借鉴,能够推广。现在呢,校本研究的题目与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决不了学校的具体问题,也没有普适研究的意义,这是很遗憾的。当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来,校本教研既要解决本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水平,而现在变成为了单纯地做一个研究,这就没什么意义了。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郭华:学校科研能够脱离开所谓的教学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另搞一套吗?所谓的科研兴校,不是做一个与教育教学没有关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学校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学,当然还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紧密相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郭华:每位教师确实不一样。有的教师确实发现不了问题,这与教师的工作经验、研究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新教师几乎很少能够做研究,我们建议新教师最重要的事是把课上好。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会特别忙乱,对学生不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清楚,还谈不上什么研究。职前教育只是教师的孕育期,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在学校中。所谓的新手教师,他的研究就应该是熟悉学生、熟悉教材,去观察、学习老教师是怎样做的。如果说研究的话,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师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当下的工作。随着教师对学生、教材、学校的熟悉,对教学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去想怎么提高的问题。教师渡过新手期后,分化比较严重。有的教师悟性高,研究能力强,有的教师就是不断重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情况会有不同。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很有一套。我写过一本书——《名校没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轻高手复制记》,写的是那所学校没有多少特级教师而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不会差。所以,好学校的好教师就比较多,这的确和学校整体的氛围、传统有很多关系。而在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出类拔萃,有的教师水平一般,这就与教师自觉的研究意识有关。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提起做研究,我认为教师做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专业自主和专业自信的,有的教师容易“跟风”,看起来思想很新,实际上没多少思想,无论写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郭华:校本教研用推进这个词语不太合适。学校是一个非常自主的社会组织,而且是一个专业组织。这个专业组织有它的专业活动,而且它一定是要做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进。校本教研本来就是作为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常态工作。原来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研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国家层面不需要去推进,而应该去倡导大家自觉地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个学校的办法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培训,愿意把工作做好。
二、《南非课标》课程目标的特点分析
《南非课标》的课程目标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称之为三类学习结果:科学探究:学员将能够自信地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和环境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科学知识:学习者能够知道并且能偶解释适用的科学,技术和环境知识。科学、社会和环境:学员将能够证明一个科学的突飞猛进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划分细致,指明评估标准
《南非课标》学习了《英国科学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结果细致地分为几个方面进行描述。规定每一年级学生应当获得的学习结果,同时指明了能够实现学习结果的评估标准。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描述学习者应当而且能够知道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可操作性强,易于学业评估。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学习阶段及其各方面的目标都是依据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与心理特点设定的。学习内容之间的整合与概念随年级变化。这种设计将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既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人的可持续发展观。
3.阐明课程目标的意义
每个学习结果后面都会有该学习结果的意义,便于教师理解。“知道为什么才会怎么做”,这是制定规则与执行规则之间的重要桥梁,阐明课程目标的意义不仅增加说服力还能增强执行力。
4.重视科学技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南非课标》十分强调科技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融合、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这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将其单独列为一类学习结果。
三、对我国的启示
1.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学生看作发展的人、变化的人,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分段目标,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分阶段实现,教师能够做出及时评价和反馈,便于调整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18―01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这是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说的一段话。我们的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第一等的品行”,学校也应该以培养“有涵养、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的品学兼优的现代人才”为育人目标。
一、注重品行,培养有深度、有涵养的学生
品行是一种道德。学校不光要从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抓起,开展美德教育,培养学生“整洁、礼貌、服从、爱心、感恩、服务”等基本美德,还应该要求“男生要有绅士风度,女生要有淑女气质”。所谓的绅士、淑女不仅表现在外在优雅的仪表举止上,更表现在有一个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品行教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心智健康、谈吐大方、举止优雅、才思敏捷、全面发展的形象。中学生更应注重自己的学子形象,然后通过自己良好的学子形象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家庭形象、社会形象。当然,注重形象不是要去刻意修饰自己的外表,而是要注重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言谈举止,提高个人的内在涵养。
二、注重能力,培养能自主、有创新的学生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自然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内容。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上。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独立自学,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教师指导他们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后,就要尝试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应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教师可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更注重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根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学校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广大学生的批评和抵制。这些软件、系统,教师不用,学生也反对。以这样的软件上课,学生批评是除了老师灌以外,还用机器灌、电灌,比人灌更厉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学校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1.硬件建设超前性与够用性的关系。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是硬件设备的建设。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前沿性,学校在硬件建设中想要保持其先进性,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硬件设备应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超前。这就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实现信息化及其应用与面向未来发展的度,这个“度”有几层含义:一是强调“必需、够用”,根据需要配备、添置设备、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二是注重实用,切不可盲目攀新、攀高,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或浪费;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超前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以保持领先地位。
2.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由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据量很大,而且同时接受网络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多,校园网中的数据流量和并发访问人数均要比一般的局域网高很多。因此,要寻求一种成本较低、易于安装、易于使用、易于管理、易于扩展、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均很高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解决方案,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多媒体教育资源迅速增长时所面临的海量存储和网络共享问题,可用于已有的、在建的、或将来实施的各种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图书馆。
3.资源库的建设:网络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这导致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有些厂商为了赶时髦或搭“资源库”这班车,将相关的、不相关的产品一概称之为“教育资源库”;有些人甚至将做软件剩下的“边角料”、“陈芝麻烂谷子”都装到资源库中;还有人从互联网上随便下载一些内容,拼凑在一起也成了“资源库”。难怪人们评价说,“资源库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些学校花大本钱买了“资源库”后,却发觉可利用率不高,大呼上当。
教育资源建设仍是重中之重。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从其根源上说,也是参考了发达国家的这一进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资源,大多数城市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大量的教育教学应用软件正不断涌现。这些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
当前,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以往那些单纯的题库和管理软件,以及那些封闭的、按照开发者固定思路使用的软件,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
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其定位要从目前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现有的资源库产品都是为教师准备的,以使教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是,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将逐步成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提供一个理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因此,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自力更新虽然显得慢些,但在教师队伍有相当的能力时,鼓励自行开发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几条建议
1.要大力促进新工具的使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使用先进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教学效率。要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鼓励大家“多用”之外,更要鼓励大家“多用新工具”。教师的信息化手段要从过去的“课件”向“课程”的转变。新工具所隐含的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使用者的观念更新。为此,应将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与教师的培训结合起来,专人专职,常抓不懈。学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责任经常把一些最新工具介绍给学科老师,让他们通过追随技术进步而提高工作效果与效率。
2.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3到5年为限作一个近景规划。规划时间太短没有连续性,太长难以操作,不易实现。信息化事业的初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然而钱总不能无限期地“烧”下去,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因此,要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亮点”,必须在应用上下功夫。如果以“70%的投入在资源建设,30%在硬件”的成功模式为准,参照中国IT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数据看,中国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存在着持续不断的投资比例失调现象。
从投资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从份额上看依然以硬件投资为主,从投资方向上看以网络建设为主。现在的形势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建设规模就可能“过热”,也即“泡沫效应”就会出现。任何学校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也要讲究效益问题,所以设备建设不可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奢华更不应是教育的门面。
3.建立学校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教育信息化探索。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与支撑系统。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工具。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学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主要阵地,学校信息化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与效度。困此,应该把学校的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虑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性进行合理规划,这样的信息化才有助于当代的教育改革。
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职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快乐体育就是使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愉快的情绪下,经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来培养其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使其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先进体育教学思想和方法。
一、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快乐体育要达到的目标
(一)让学生感受到参与运动的快乐。
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神经中枢不断积蓄力量,提高积极性,从而使身体发挥出高度的工作能力,自然会有继续参与的动力。许多高职学生都清楚运动对人体的作用,只是他们所期望的与体育课堂所给予的不一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获得快乐发展的先行设计,增加教学的情境成分,加大学生自我设计的比重,加大学生自我活动的空间,如此学生必会将体育课堂视为运动的乐园,渴望参与其中。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体育比赛项目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再者,许多集体项目需要大家互相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种互相协作的精神是现在的学生最缺乏而又最需具备的一种素质。高职学生在集体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中会体验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义,体验到作为个体的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总之,体育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更能为他们成为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服务。
教师要将学生兴趣与教材相结合,尽可能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价值取向,如放松、健身、交往、成功等。形式是表现内容的,而内容是单一的,但要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丰富的课堂表现形式,技术、技能教学枯燥无味的缺陷才会得到弥补,学生才会学会“一技之长”,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一)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因此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教育出来的学生都一律成人化: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快乐体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发展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进行运动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二)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自己也就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与学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的,快乐体育教学观正是反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和发挥学生对所谓“玩”的本能需要,并以学生快乐的心理及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对教材的创造性改造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并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身体活动能力和兴趣与情感等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适应学生需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本主义趋势。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厚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快乐体育提倡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心理相融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建立一种师生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理性的教师权威。教师在教学上倾注情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接纳指导和服从教育的心理倾向。这些都体现了快乐体育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的过程,又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课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还是以健身为目的的身体锻炼,其运用心理学原理的领域都在不断扩大。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人的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二是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确定的条件下,学习过程主要是随着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应该说,快乐体育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上是积极而有效的,它设计了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环境,创设了有利于学生感知的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就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特征是求知欲强,好动争强,兴趣广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1.赏识教学法。所谓赏识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和自信。快乐体育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长处,让学生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在走向成功的潜意识中觉醒,其核心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潜能,拓展其个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充分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改善师生关系。
2.成功教学法。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他们以适当学习与练习的机会,如“降低动作难度”、“缩短跑步距离”、“指定不同目标”等,让一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增强他们达成目标的信心并获得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他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
3.创新教学法。快乐体育提倡体育教学活动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希望在学校能学会实用的体育方法和时尚的运动技能,因此,可把比较时尚的游泳、滑板、体育舞蹈等项目带入体育课堂。快乐体育思想的引入,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并带来了机遇,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内容,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快乐体育教学采用了更多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不仅增强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而且其“快乐”的文化层次提升与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同步提高,无疑是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体现,是体育教学真正立足于学校教育和终身体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六朝地记作品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山水地记,又有人物传、异物志等。以人物传为例,其写作手法、内容、艺术特点等均与同时代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体现出鲜明的小说性特征。除了从故事内容、体例等看出地记的小说性特征外,早期的目录学著作将地记中一些作品与某些志怪小说分到一类,此种现象也颇能证明其体例与志怪小说的类似。
以六朝扬州地记中保留下来的作品为例,以某地人物传,某地人物记为题目的作品如《豫章烈士传》等被《隋书 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列入“杂传”类,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地记而被《隋志》列入杂传类的扬州地区作品有《会稽先贤传》、《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典录》、《会稽先贤像赞》、《吴先贤传》等。此类作品根据现存辑佚情况看大部分以写人为主。[1]值得注意的一点现象是,与这些作品同时列入“杂传”类的作品还有刘义庆的《幽明录》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和《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之祖”当今学术界已没有争议,这两部书被公认为志怪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容的不真实和虚构性,而与这两部书并列入“杂传”类的上述人物传记应具有与其相近似的内容和写作特色。而且根据存世作品内容来看,此种现象亦得以证实。
另外,《隋志》的“杂传”类小序里也已经非常明确的点明了此类书的共同特征,由于此类作品当时非常多,所以序里这样提及:“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这就非常明确的点明了这类书的共同特征,即“虚诞怪妄”。作为“史官之末事”[2],这类作品在写作时体例不像正史严格,它们的出现只是弥补史官只记人君正史的缺憾,“补正史之不足”,即“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3]。《隋志》在溯源时提及此种现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周官》…….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旅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献其书…….”这就说明,从周代开始,这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称美而不显恶”,到了汉代,则又是“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4]。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则“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5]。
以上数条,给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郡国之书是东汉之时光武帝刘秀诏令作《南阳风俗传》时开始的;郡国之书的内容则有的写地理风俗,有的写人物,写对某一地区耆旧先贤的传赞;此类郡国之书的写法便是上文提到的“虚诞怪妄”。以上几点内容,就说明地记里面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当是与《搜神记》等有着相类似的内容。《隋书》之后,《旧唐书 经籍志》沿袭《隋书》分类方法,将上述各类仍列入“杂传”,而《新唐书 艺文志》把上述“耆旧传”、“先贤传”等仍列入杂传类,但是却将曾与之共列入杂传类的《搜神记》等另立一类入“小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文体的划分更加细致,分类更加详细、精确,地记中的这些作品仍被列入杂传而没有随《搜神记》等被同列入“小说”类,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内容之“杂”。这些作品,除了写人物外,还要写地理,不像《搜神记》《幽明录》等一样通篇以一种题材模式成书。而且此类书宥于地域限制,多写一个地区的故事,而不能如《搜神记》一样,“广罗四方异闻”。因其掺杂的此类内容,所以,即使其中有小说性的描写,但因其内容不像《搜神记》一样纯以志怪为主,所以终未能如《搜神记》等一样,被纳入“小说”类。
一直到清代,地记中的此类作品划分仍然有着不同的标准,有的入“杂传”,有的入“地理”。如前人所说:“案汉魏六朝地理之书,大体略如《华阳国志》之体,有建置,有人物,有传有赞,而注意于人物者为多。自来著录之家,务欲各充其类,以人物为重者入之传记,以土地为重者入之地理,亦或一书而两类互见,不避重复,或裁篇而分类录存,不嫌割裂。各随其意,各存其是,初无一定之例也。”这就说明,由于地理书涵盖的内容较驳杂,直到清代,学者们对于地理书的分类还是标准不一,于是各取所好,“各充其类”,只要其某一方面内容符合自己的分类标准,便将其归入自己的划分范围。又由于杂传中的有些作品如《会稽先贤传》等是分地区进行写作的,而且其中除了人物描写外,还有“土地”,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分类时便将其逐渐纳入地方志。地记产生初期的此类地方性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等部分虽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单独列出来,但从历代目录学家的分类中仍然是把它们当成是与志怪小说相同或相似的文体。此类人物传与《搜神记》同被《隋志》归入“杂传”一类而被《新唐书》各划分成“杂传”和“小说”两类,原因就如上文所论述的“杂”,和其小说内容的未完全独立。
从上述目录学的划分中也可看出,小说与地记中的人物传记是本同而末异,二者到后期又被划入不同类别是后代文体观念进一步发展导致的的体裁划分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王恒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介绍此类作品的小说性时,曾这样说过:“这些作品大都不受历史的局限……失去了历史散文的纪实性,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从作品方面讲大都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调,从而具有了小说的性质。”此书侧重于从小说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关系及性质入手,所以将此类作品的作用称为是“历史散文与小说之间的过渡与桥梁”,这是从其宏观的整体作用的角度来讲的,但如果仅从微观角度出发,不将其放入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考虑,仅从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讲,则它们已无疑具有了小说的性质。就如郭丹在《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一文中所说:“史传文学中的一些志怪描写,把他们独立出来,就是小说”[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一书在论述魏晋文学时也提到此时期诸如地记等“杂传”等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时说:“现代概念的小说另一个源头,是史部类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杂史’、‘杂传’,古代史部类的书籍,有些含有神怪成分……由于它们本属于史部,除了内容不属于史实以外,在写法上是与其他史部书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杂传类的小说,在文字组织与史部的正式传记颇有近之处。”此段话,颇能说明《隋志》把地记中的人物传划分到‘杂传’类的合理性。地记人物传属于杂传类,而杂传徒有正史人物传记形式之名,而失史传人物描写“征实”之性,而这恰恰就成为后世小说的源头。从六朝的志人志怪到唐宋的传奇、再到明清时笔记、长篇小说的定型,六朝地记中小说化的人物描写无疑对历代小说的演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一、关于高校校际合作概念的界定
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创共建为主要方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新风的思路的引领下,很多校坚持对流与协作,坚持“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每学期均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校际交流与合作是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人才的良好途径。在日常接待工作中,该校就注重探索建立校际关系的可能性,努力安排好学术活动和参观活动。
高校校际合作是指,以高校为主体要求两个以上的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动上进行合作,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的办学目的。在这里要区分高校合并合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校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高校合并为一所高校。参与合并办学的高校通都失去其原来的独立地位,成为合并后成立的新大学或“大学系统”的一个分校或一个部分。明显这里的“合作”不是“合并”,合并是合作的极端形式,是把两个独立的主体学校变为一所学校。而合作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两个学校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主体的独性。合作办学当中,各合作方始终保持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它们可能成为各校在自愿协商基上成立的某种合作事务管理机构的成员校,相当于某种“独联体”的成员,但不会成为分校或其中另一所大学的一部分。
二、克服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干扰的对策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阻碍及促进作用对我们克服母语干扰,减低母语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构建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创造尽可能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有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信息沟通上。通过输入大量可理解性语言材料,不仅需要习得者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而且还要直参与交际,使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通过说明、证实、修正、重新组织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性语言材料。
第二,加大外语接触量和练习量,这是克服母语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使学生获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包括教师课堂上用英语授课;教师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的交流;通过参加英语,观看原版电影等形式促进语言习得。让正确的外语用法占领大脑,通过大量的输入使外语的用达到自动化,以抵抗已达自动化的母语,压抑母语干扰。因此,泛读和泛听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三,重视培养学习者外语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与思维有直接联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受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中西方思维式的不同,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无条件地接受英语知识点,对英语识点的记忆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使用英语时尽量忘掉汉语,摆脱定势的汉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的影响。
第四,过分改错的方法不足取。帮助学生认识纠正语言错误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只能适可而止,不宜见错就改。对成人学习者来说,学外语不象从头学习一种新技能或新知,们已有过学习母语的体验。母语在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是我们跟本族语说话者交流的工,那有用的东西,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消灭的。过度改错的最大害处是挫伤学习积极性,贬损自我形。第五,重视两种语言言语方面的差异性。在言语方面讲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招呼语、禁忌语、辞别语的内涵与语言功能,了解语体特征,排除母语言语对第二语言言语交际能力的负迁移,提高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比如词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概念意义,还要求学生掌握汇的文化含义。词汇的文化含义的差异性是语言学习者难以掌握的,教学中要对两种语言词所蕴涵的文化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异同。扩大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三、校际交流心得体会
首先,根据自己和本校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勤奋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有理论和操作的学习,鼓励家庭好的学生购买电脑,在家中多练习,教师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其次,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在方法上多给予老师培训和指导,多种形式进行教研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研质量。第三, 建议学校对阳光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多强调以引起全体师生的进一步重视,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加强引导与落实,做到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不等不靠。第四,建议进一步提高各处室的协调配合意识,提高各方面的办事效率。
总之,在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对二语学习者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习得二语的能不断进步,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母语习和二语习得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外语的教与学。毋庸置疑,这些派出人员在国外经过一段时间的进修或合作科研之后回到学校,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在国外的经历丰富了他们的本科教学内容,并将国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应用到其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4):8-12.
[2]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二)[J].外语教学资料通讯,1996(1):1-4.
[3]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一)[J].外语教学资料通讯,1995(4):1-4.
[4]何善芬.英汉音节结构对比[J].外语研究,1997(2):48.
[5]喻云根.英汉比较语言学[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6]连淑能.汉英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44-52.
[8]李翠霞.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继续及教育研究,2008(2):116-119.
作者简介
朱殿勇;男;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CDIO在中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引入该模式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校和企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的四个字母分别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
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项目教学法是一个由学员组成的小组有一项确定的工作,他们自己计划并且完成工作。结束时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结果。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进行: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归档或应用。《旅游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集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身的课程来说,要求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又能学而不死、学而能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环境分析等其教学体系应该有所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创新还处于探索阶段,有部分学者对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性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红英提出实训内容将从调研、旅游市场定位,到旅游营销策略等各个环节串起来,以让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有个整体、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和就业能力(2008);刘焱认为模拟实践教学——创设情景,重视案例分析的选择与运用,通过角色扮演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把握,提高教学效果(2009)。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旅游市场营销学项目式教学的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不是很多,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旨在运用CDIO理念,运用项目式教学将旅游市场营销学打造成精品课程,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打好基础,做出贡献。
二、运用CDIO研究项目式教学体系的意义
(1)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项目式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运用CDIO教育理念,借助于项目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下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改成果,进行推广,利用学院的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结合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力求使旅游市场营销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创精品课程,培养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2)依托学校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立足于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设施齐全的实训中心,借助于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资源的网上开放,改革课堂教学,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学精品课程,通过项目式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把项目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3)加强项目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通过实训中心的实践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在学院实训中心的实践锻炼中,运用一个个项目,把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起到很好的效果。(4)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就业技能。有利于打破课堂教学的自我封闭模式,使学生进入社会的大课堂,学到许多从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加适当的项目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缩短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间,顺利地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三、基于CDIO的项目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1)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在选项目之前,学生先分组。如何捕捉市场动向和行业动向,围绕旅游行业的时代特点,结合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2)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完成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小组制定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本项目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并且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以及完成该项目采取措施、策略。措施和方法主要指达到既定目标需要采取什么手段,动员哪些力量与资源,创造什么条件,排除哪些困难等。总之,要根据客观条件,统筹安排,将“怎么做”写得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教师在需要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建议,即学生在做不下去情况下,否则计划阶段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本项目组成员应该明确分工。(3)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由学生在众多的计划中选择一个最好决策,学生要创造性地、独立地、自我承担责任地解决问题。在此阶段,教师担任辅助作用,遇到具体困难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以及计划的基础上对决策进行调查、实验、研究,同进也促进学生的团队能力和自我检查能力。(4)建立基于过程的评价体系。该课程摒弃传统的学业评价规范与方法,引入CDIO模型的学业评价方法,改革课程的评价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分阶段按课题任务、进度的评价方式进行,在每一个评价阶段都能明确个人或小组完成的内容、分析不足的方面、制定改进的方案等。在学习过程中就给予学生评价,并获得相应反馈。同时在评价时要把项目实施的主体——“学生”纳入到评分过程中来,这样有利于他们从全局性的角度而不是以个人得分高低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此外,来自酒店或旅行社的兼职教师能够从企业的眼光真正从过程化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实施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性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东部及沿海等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按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也开设英语课程。小学阶段是英语语言课堂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虽然是从语言的最基本知识,如:发音、单词和造句等要素开始学习,但他们已通过母语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母语对外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在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我们更应重视迁移规律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迁移现象进行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在课堂中正确运用迁移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记忆。
1 小学英语课堂分析——以遵义市朝阳小学和文化小学为例
在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里,学校比以前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活动形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然而,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仍然不尽人意。以遵义市为例。遵义市朝阳和文化小学均属于遵义市的重点小学,因此笔者就针对两所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母语对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通过听课及访谈,笔者发现,两所小学的英语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在两所小学内,均存在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存在明显的错误,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还有一部分英语教师是未经专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他们的口语差,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用英语授课,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汉语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其次,班级规模过大。人数多使教师难以因材施教。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最后,课堂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课堂上除了领读单词、句子,提问学生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教学方式了,教学方法非常单调。中国式英语现象严重。
2 母语在西部地区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通过对两所小学的英语教学进行观察访问,发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由于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不相同,如果用全英语进行教学活动,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到英语学习;如果在英语课堂中应用一些母语,能让他们觉得更轻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2.1 母语迁移在语音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汉语拼音中,韵母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正如同在英语中,元音是英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样。在汉语拼音中,声母包括了鼻音m、n,边音l和翘舌音r等,同样在英语音标中,辅音也有鼻音/m/、/n/,边音/l/和卷舌音/r/等。由此可见,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巧用正迁移,将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
同时,由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致的音素,因此,学生的汉语发音很容易给英语发音造成负迁移和干扰。许多学生的英语发音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例如:边鼻音不分,普通话里的n音和l音不分,如把刘老师叫成牛老师,这种习惯迁移到英语习得中,就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比如,not people读成了lot people。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果。
2.2 母语迁移在语法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关于教育方法的创新仍旧是困扰我们许多教师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让教师寓教于乐,如何让学生寓学于乐,彻底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率的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一、目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层面,片面地认为只有英语语法知识及阅读文本的分析最重要,仍旧推行“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讲授模式,这不仅限制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日常口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过多地进行听力和写作的联系,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哑巴”学生出现。此外,由于教学观念陈旧,直接影响了教师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的把握不准确。比如,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一些教师一味地围绕单纯的英语语法知识,而缺少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使得课堂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启发作用了。
(二)班级容量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资金投入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师资力量还是有限的。目前,在农村的中学,一般一个教学班级有五六十学生,这也是造成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由于班容量过大,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教师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比如,经常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简单,评价方式颇为单一
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词语给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比如,在进行讲授“How to plant a seed”这一课时,教师分小组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结果展示。这个教学模式本身是好的,但是往往由于教师吝啬于评价,缺少对每个小组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建议。总体来说,考试和测验已经成为了初中生进行英语能力考核的主要形式了,课堂评价的内容也仅仅集中于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缺少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尤其是缺少对学生处理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就是造成英语教学的主客颠倒,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学生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若干改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低效问题的措施
(一)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给予英语课堂教学最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英语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三维结合和渗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要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进行英语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有效性新理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具体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要时还需要对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等。
(二)有效避免班容量大的弊端,不断创设课堂活力
为了有效克服和避免因班容量大带来的教学弊端,建议:第一,多组织活动,比如,朗读比赛、话剧表演等,来让学生多说英语,多读英语。第二,创新教学模式。第三,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从而不断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有效掌握提问的方式和时间,这样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英语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具备真正的英语交流能力。
(三)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办法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18-04
春季高考是在春季组织的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是高考招生改革的产物[1]。以山东省为例,春季高考是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也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统一招生考试;而夏季高考是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统一招生考试[2]。春季高考破解了夏季高考“独木桥”难题,带给考生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3]。自2000年始,全国有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天津、山东、福建等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过春季高考的试点工作。春季高考自推进以来,出现了大量有别于夏季高考的问题,甚至造成了部分省市的停招,现有经验不能给地方高校培养春季高考本科生足够的帮助,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春季高考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生源复杂
春季高考的生源群体复杂。有中等学校毕业生(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夏季高考落榜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如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等地春季高考的最初招生对象主要是夏季高考的落榜生,后来因为生源不足,才将招生对象放宽至应届生。山东省春季高考最初主要面向三校生(职专、中专、技校生),代替了对口高职考试,允许普高学生参与其中,允许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兼报。
山东春季高考实际报名的学生,目前还是以中等学校毕业生为主,另外有部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普高生,也就是参加夏季高考难以保证被本科录取的普高学生。虽然山东春季高考将技能考试列入,但技能考题过于简单,考试难度系数小,普高生通过短期培训也能考出较好成绩[3-4]。总体上来说,春季高考学生语数英等课程成绩比夏季高考学生相对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二)春夏季高考考试科目不同
山东春季高考采取“知识+技能”的考试形式,“知识”部分考4科,为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知识;“技能”部分考专业基本技能,学生实际操作。夏季高考科目属于“知识”,采用“3+综合”模式,除考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还选考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
而天津春季高考考试内容为中职学校所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数学、外语四科。与夏季高考“3+综合”的考试模式也有不同。
上海的春季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夏季高考为“3+1”(报考普通高校本科),两者也有所不同。
(三)全国未推广,多省市停招
国内春季招生改革在天津、北京、安徽、内蒙古等省市有试点,但总体并不成功,并没有在全国推广,相反进行春季高考改革的很多省份已终止[4]。如北京2000年始,2006年停止;安徽2000年始,2005年停止;内蒙古2001年始,2004年停止。还在实行春季高考的上海,招生也在萎缩,从2006年的1 300人,降至2015年的270人。
与之相反,山东省的春季高考发展迅速。2012年山东春考本科招生人数为2 600人,2013年达到5 200人,2014年10 460人,2015年12 778人。2012年参加山东春季高考的学生为40 160人,2013年为50 485人,2014年为78 240人,2015年达到110 885人。从图1可知招生人数和考生人数,逐年递增,发展形势较好。
在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自2014年,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传统的一本、二本高校开始招收春季高考本科学生。
(四)春季招生本科学生培养经验不足
笔者所在学院2014年春季高考招收了3个本科专业,但春季招生计划下达前,在教学管理、培养模式、授课方式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研究。经调查发现,个别高校对春季招生学生与秋季招生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造成春季招生学生不适应,大面积不及格现象频发。本科招生数量较多的山东省,春季招生计划数也仅占到山东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1/20,针对春季招生学生培养的研究非常少。
(五)国外经验无法借鉴
国外的招生制度与国内不同。如美国高校的招生模式,根据高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以高校为主体,在中学和各种考试机构的配合下,实行三种不同的招生政策,即选拔性招生制度、开放性招生制度和特殊招生制度并存的高校招生模式。英国是高校招生采取证书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或会考),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基本获得了大学学籍登陆权和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法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也是采取高校入学证书制的国家。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预备资格[5]。因此,国外没有春季招生这一特殊现象,无法复制国外的培养模式。
二、春季高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问题
对2014年入学的土木工程(春季招生)4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个人调查及中职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调查发现:
(1)培养计划不同,开设课程有差异。中职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与专业课类课程,偏重于实用。而普高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以外,还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偏重于基础。
(2)相同的课程执行不同的课程大纲。以数学为例,中职数学较简单,更偏重于专业方向上对数学的要求,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而普高数学是比较全面的,以提高数学素养,满足个性发展为目标。通过表1的课程对比可发现,中职学校数学学习的广度和难度要小于普高学校,中职学生缺乏幂函数、空间向量、导数等知识点的学习。
按照山东省春季高考数学大纲,考试内容包括代数、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五部分。按照山东省夏季高考数学大纲,考试内容包括表1中的数学1至数学5,选修2,及选修4的第5部分,内容深而广。
(二)专业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对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中职学生在这些相关课程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成为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障碍。调查还发现,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以春季高考科目为主要内容,技能课学习简单而不系统。
(三)专业方向
土木工程专业所招收的春季考生来自房屋建筑、交通土建等中职学校,学生培养面向的行业有一定差异,需要在本科培养阶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岗位技术人员为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与研究型上有不同的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强调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侧重于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强调具备科学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机对接与互动。
三、春季高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培养定位的确定
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以下原因决定:一是生源特点,春季高考学生具有中职教育背景;二是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定位,学校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三是就业去向,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往届毕业生约80%到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
(二)学生培养计划的调整
制定了专门针对春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依据主要有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7]、专业评估与认证要求、生源学生特点及知识背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夏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差别。
(1)适当增加总学时,由182学时增加到184.5学时。
(2)不分专业方向。采用“大土木”的培养标准,以房屋建筑课程体系为主,兼顾道桥核心课程,提供一定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补充部分普高知识。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增加中职学生没有学习的,但是专业需要的数学及物理等基础知识。
(4)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比重,由37周调整为48周。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因材施教,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方法,启动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基于渐进式和项目化,研究并确定“做中学”工程案例。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段式演绎教学法,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归纳教学法,进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对接。研究并筛选多个完整的工程案例,分解成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原始资料。在做每门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时,取其中一部分来做,学生做完全部课程设计,即为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前序课程的设计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后续课程的设计是前序课程的继续与提高,根据课程关系递进进行。同时,改革考核方式,以项目实施过程考核代替终结性考核。
编写《项目化教学案例库》《土木工程材料》等教材,在按照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春季招生,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的教材。
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方便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网站及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网上教学、讨论的互动平台,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要求。
(四)反馈机制的建立
跟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记录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次调整的依据。
(1)形成培养计划的调整制度。首先保证培养计划执行的严肃性,严谨随意调整培养计划。同时,考虑到春季招生学生培养经验的缺乏,实行2年小调、4年大调的培养计划修订周期。
(2)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反馈机制。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反馈培养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邀请相关高校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专家论证、评审培养计划,征求制(修)定意见。由教学秘书和系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落实。
(五)学生管理的调整
配备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级导师,重点帮助学生从中职教育向本科教育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大学文化。
四、结语
春季招生与夏季招生不仅仅是招生时间不同,更重要的是生源的差异,这需要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了针对春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方法。春季招生学生培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综合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李木洲. 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8-143.
[2]徐丽. 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0.
[3]杨东.“春季高考”实施六年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2006(2):34-36.
[4]徐丽. 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42-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的整个教育战略规划,许多原来的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原来的专科办学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形成了像我校这类层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会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大多处于偏远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过短,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对于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就更少,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放弃了教育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与相关领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沟通,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现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在于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以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多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该领域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后,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了诸如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工程类专业。因此其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来师范类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及院系之间资源的相对独立。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从目前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基础平台课的实现比较容易,但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对主干课程内容完整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及衔接较差,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较多。在缺少优化统筹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地下。在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面对学时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须重复讲授某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视野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该门课程的纵向深入,却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讲授钢材的物理力学特性过程中,在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中都要讲授,实际上该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学和建筑材料中做详细介绍即可,后续课程可以略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学时。土建类材料力学内容繁杂,方法烦琐,其许多内容在结构力学中仍要重新讲授,且方法较材料力学简洁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等课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课时重复讲授。
2.课程内容覆盖面较窄和陈旧。在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大部分学时都花费在经典理论的讲授上,对于土木工程的新进展、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介绍偏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的介绍主要集中于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教师。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只注重于专业理论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而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往往先于理论的形成,学科发展相对迅速,所涉及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新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适应新型学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经典理论的讲授,对当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高强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及其相应的抗灾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应用的许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又学不到,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3.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土木工程这一类新办工程类本科专业尤其如此,并且在满足国家基本教学学时时,为了压缩教学学时,实验课时往往首先被压缩。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该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题目单一,甚至出现一定的机械照搬等重复现象,学生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实验课一般没有单独的实验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由理论课的老师兼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尽力准备实验,学生也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同时也缺乏开发创造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更不用说开设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由于教学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专业课内容原本应在工地现场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为在教室内照本宣科,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难于建立类似于其它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难于专心于设计和实习,使得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学型,因此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进行。本文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1.以工程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土木工程意识。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对工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综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工程结构意识。例如在讲授土力学中的挡土墙设计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内容时,可以讲授基本土压力理论后,结合实际的工程在现场给学生讲授挡土墙设计方法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及时学了挡土墙设计原理也不会设计,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框架结构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观相应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各部分特点及配筋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整个框架结构概念就相对清晰了,在该课程结束时,该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施工图解读,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能对所接触的工程进入状态。在讲授施工技术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察观察各种扣件的使用,这样在讲授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到工程单位兼职或挂职,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思。
2.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结构类设计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工程结构系统概念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和施工中重视结构构造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读书报告等。这样,毕业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养,文字能力及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在设计类课程结束时,一般都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可以列出主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及设计手册,学会对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综合考虑实际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对一般规律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给出施工图,可以结合部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出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主要专注于理论的讲授,而且内容重复、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适当增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时,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组织教学内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师范类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工程类专业,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闭卷形式为主。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于实际的需要,密切联系与工程实际,因此课时的设置上有相对的灵活性,在考试内容及形式上也相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国恒重,我们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半开卷、小论文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时间上采取结束一门课进行一门课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和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考核评判方式上以学生理解概念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对方法的运用得当为评判标准。
四、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毕节学院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形成一定特设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继明,时伟.知识教育与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绍芬.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
[3]陈昌禄,王友凯,蔺小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管理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