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发展思路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业发展思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业发展思路

篇1

Abstract : In the coastal areas,the enthusiasm about developing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leads to invest- ment competition under the pressure of growth. This competition also brings about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increasing similariti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scattering industrial layout, adding excess capacity, making industrial upgrade slowly, and making the pollution heavier etc. In the post一crisis era, the way of adjusting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change comes into a focus in economic work. So the coastal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deas should be:improv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co一ordinating lay- out, controlling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putt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selecting dislocation devel- opment etc.

Key words : the post一crisis era;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deas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由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定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央并且启动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在2009年的地方“两会”中,有近20个省和直辖市分别将GDP增长目标定为两位数。在保增长的压力之下,沿海地区的许多省市政府,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重化工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推手。沿海区域这种高涨的重化工业投资热情,无疑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逆向调整、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等负面影响。因此,进人后危机时代,调结构、促转变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后,我们有必要探讨沿海地区重化工业优化布局和结构、减少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危机时期沿海地区重化工业

投资竞赛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消费结构进入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重工产品消费周期,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已不可抗拒地进人了重化工时代。重化工业布局于沿海是全球性的产业发展规律。如日本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关西地区和东部地区;美国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旧金山湾地区和东北部五大湖地区等。中国重化工业向沿海的大转移,是摆脱原来主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转向依赖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进一步直接靠近消费市场的必然选择。

危机时期,保增长的压力,使得GDP在政绩考核中所处的地位更加凸显。一个重化工业大项目,不仅会大幅度拉动本地区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将会产生1.5一5倍的巨大拉动效应,而且重化工项目税收高,对地方的财政贡献度也很高。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地方经济利益充当了沿海地区重化工业投资竞赛的推手。〔‘〕沿海地区重化工业投资竞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1.加剧了产业布局分散。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石化和钢铁产业规划都分别提出,要实施产业布局优化,趋势向沿海集中。《石化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未来3年逐步形成上海、宁波、南京等规模超过年3 00l)万吨,以及广州、茂名、天津、泉州、曹妃甸、惠州等规模超过年2 000万吨的9个大型炼油基地;《钢铁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沿海钢铁基地和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

在国家批准立项规划项目外,沿海不少地区不顾资源和产业条件,也竞相快速增加重化工项目,从北向南1. 8万公里海岸线上,“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在许多省市到处点火,有的省市甚至在没有完成环境评估的背景下,就开工建厂,先斩后奏,用“既成事实”,“逼迫”国家将地方在建相关项目纳入国家规划范围……在广东,惠州一广州一珠海一茂名一湛江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工业园建设重点已转向重化工园区建设,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杭州湾也正向石化工业区的目标大步迈进;在北方的环渤海地区,倚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天津等地的临港工业发展得更是如火如茶。天津塘沽临港工业区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在东北,大连则全面提升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准备构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临港工业带。〔’〕这种令人担忧的沿海重化工业布局状况,没有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集中,加剧了产业布局分散的不合理状况。

2.加大了产业结构趋同化。从沿海各省市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中可以发现,“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已成为各省市报告的主题词。如:河北省将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列人七大工业主导产业。辽宁把加快建设高加工度的石化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冶金等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振兴老工业区的主要任务。江苏省已基本形成包括石化、冶金在内的五大支柱产业。2008年山东省重化工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2/3。福建石化业已成为三大工业经济支柱之一。上海将石化产业提升到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广东通过大力发展钢铁、石化、造船、汽车、装备工业等重化工业,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浙江的化学制品制造业也位列七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中。广西提出重点打造有色金属、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电力等七大支柱产业。天津的六大支柱产业中也包括了冶金、化工工业。

由此可知,沿海省市均已将石化产业和冶金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这些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在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上高度趋同,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3.可能延缓产业升级。沿海重化工业大竞赛,使得地方政府本来就握有的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进一步增大,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和主导经济增长的状况进一步强化。一方面,政府加大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意味着进人更多的是国有资本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而民营资本则遭遇“玻璃门”问题,实际进人壁垒依然森严,民营资本的进人可谓微乎其微,显示出国进民退的态势。由此形成重化工业领域几乎铁板一块的垄断格局,无法形成市场竞争,无法优胜劣汰。中国的市场机制因此被撕裂,产业升级只能见诸红头文件。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还意味着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其它领域的投资力度相对地会受到限制,从而重化工业可能会对现代制造业、服务业产生挤出效应,从长期看,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发展,没有使用者和购买者,重化工业将失去用武之地。所谓产业转型,所谓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就不免要落空了。[3]4.加,了产能过剩。沿海地区政府对重化工业的追逐,借产业整合大旗,四处开疆拓土,其中免不了会产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重产能过剩。

据初步了解,我国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约2. 5亿吨,汽车产能过剩约300万辆[[4} ; 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将超过4 00()万载重吨,而国内几大航运公司“十一五”期间拟在国内购船2 000万载重吨,显然此需求远远低于供给能力。〔’〕另据估算,未来两年我国建成投产的炼油能力将达5 000余万吨,未来10年,中国的炼油总产能将超过6亿吨,而未来10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年均增长只有3%,炼油能力将面临严重产能过剩。[6〕这些过剩产能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又一大包袱。

5.加,了资源环境负荷。重化工业在运输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较多,是造成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部门,而且还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费大户。因此开发重化工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承载压力陡增。

首先增加资源负荷。我国沿海地区大部分省市属于淡水短缺、电力供应紧张的区域,如果盲目开发重化工业很可能出现水、电供应不足的局面。

如果专门配套建设水力、电力设施,则过高的能源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重化产品本应具有的成本优势。重化工业的投资属于沉没成本,一旦投人很难退出。假如投资决策失误,将会出现大量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

其次增加环境负荷。从目前我国的规划来看,由于沿海重化工基地位置正处于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省市,一旦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就会造成重大影响。还有,海洋自身的环境承受力也是有限的。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其中无机氮等污染物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在通报的全国6个严重污染的海域中,渤海湾就占据3席,分别是辽河人海口、莱州湾和天津海岸。而渤海湾未达标水面已占到全部水域的31%,其中污染的海域2003年为1 470平方公里,2007年迅速扩大到6 120平方公里。

二、后危机时代沿海地区重化工

业发展的思路针对危机时期我国沿海地区重化工业投资竞赛引发的种种负面影响,进人后危机时代,随着国家将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调结构、促转变,沿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发展也应该转变思路。

1.井体统纬沿海盆化工业布局。造成沿海重化工业布局分散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重化工业的发展上缺乏整体性、协调性的规划。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沿海重化工业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以规划引领沿海重化工业科学布局,明确不同地方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和产业联合的发展模式,统筹项目布局,严格控制冶金、石化项目新布点。对未纳人沿海重化工业总体规划而盲目投资重化工项目的地区,应予以严格限制。

2.错位发展沿海,化工业。避免结构趋同,除了要在规划和立项方面严格把关外,还要遵循趋同下的“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由于沿海省市在区位、经济结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特点等方面不尽相同,因而,各地在制定重化工业发展方向时不应该都一样,可以因地制宜地优先选择发展重化工业中的不同行业、不同技术档次、不同产业链条的不同最终产品。这样只会形成“异质同构”的差别化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低水平产业同构中的市场争夺,过度竞争后效率低下问题。

3,完善沿海盆化工业发展的市场机制。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壁垒已经逐步弱化,但还要进一步弱化各级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度,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完全流动开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通过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完善市场机制,使沿海各地区能以市场为导向,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考虑产业设置,由市场来检验产业设置效率大小。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资源自由地从效率低的同种产业流向效率高的产业,竞争力弱的产业就会渐渐退出,或者迫于竞争压力,沿海地区间同构产业就会进行重组、联合,最后消除不合理的同构。

4.总f控制沿海重化:_业产能。为防止沿海地区出现产能过剩,重要的手段是避免重复建设和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前者要靠规划引领,后者要靠总量控制。政府要在总量上控制重化工业产能,在批准新项目上马的同时,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如为了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广西和武钢要淘汰落后炼铁能力541万吨、炼钢能力910万吨;广东省要结合湛江钢铁的项目建设淘汰省内落后炼钢能力1 000万吨等。【’〕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正好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调结构的“时间窗”,不能错失大浪淘沙的良机,放缓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善保障机制,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5,严格实施环境影响监控。尽快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研究,制定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严格推行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对新上重化工项目做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该项目本身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周围已有项目的总体环境影响,是否已经突破环境的实际承受力极限。所以,政府必须在整体上做好监控。此外,还要建立新上项目的能耗和排污总量控制机制。即当期新增产能的能耗和排污总量应小于同期(或者前期)的节能减排总量。否则须采取限批措施限制产业增量投产。

新增项目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采用新能源和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实行清洁生产和延长物质循环链条等,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今考文献

[1]王建军.冷观沿海重化工热湘[J].映望,2009,(17):41 -.42.

[2]尚前名.重化工布局常要全城思维[J].映望,2009,(17);43一44.

[3]叶植.别让投资竞赛拖系了中国产业升级[J].南方周末,2009 -OS -07.

[4,真怀.清暇认识产能过刹[J].除望,2009,(20):80 ~81.

[5]侠名.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将超4000万载重吨产能 过刹谁消化[EB/OL ].http;//cn. chinagate. cn/eco-nomics/2007一07/24/content一570763. htm , 2007一07 一24.

篇2

中图分类号:S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01(2016)02-0153-04

宁德市位于闽东北沿海,海岸线长1046km,海域面积44500km2,潮间带面积447km2,均占全省的1/3左右。大小港湾29个,多为口小腹大、港道深、海面宽,包括全国著名的三都澳港,其中的官井洋和东吾洋是全国少有的大黄鱼、对虾产卵繁殖和幼体育肥的理想场所,也是多种经济鱼类索饵越冬的场所。优越的水域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达数百种。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宁德市成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为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造就了应运而生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宁德市大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精优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升水产加工业整体水平,推进水产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在调查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1-3],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宁德市的海洋渔业在新形势下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所裨益。

1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

2015年宁德市渔业总产量为88.6×104t,总产值188.0亿元,大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0%;水产品加工总量29.2×104t,加工总产值111.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6%和17.0%;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呈现出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特征。

1.1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初具现代企业特征的水产品加工厂快速成长。目前宁德市水产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多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初步形成了集养殖、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链,水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规模日趋扩大,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2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近年来,宁德市为进一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冷链、统一排污、统一研发、统一展示”的原则进行建设,集中配套强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平台、公共码头等设施,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水产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主要建设有三个加工产业园区:一是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加工园区,位于三沙镇陇头村,规划面积700hm2,一期建设187hm2,已投资近5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其中霞浦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霞浦黄渔国水产有限公司等10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有大黄鱼、海参、紫菜等;二是霞浦县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位于松港街道小沙村,水产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00hm2,已投资2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20家,现霞浦海津食品有限公司、霞浦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生产紫菜、海参、海带等水产品;三是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规划加工园区面积68hm2,总投资达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基本完成填海造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有33家加工企业登记入园,并规划建设。这些加工园区的高标准建设为发展壮大水产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贸易日显多元格局

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多元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已成为全市主要的出口支柱产业。水产品出口继2014年突破10亿美元后,2015年水产品出口增长仍保持旺盛势头,全年水产品出口22.0×104t,出口创汇12.9亿美元。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稳固日、韩、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非洲、中东等其他市场。

1.4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为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宁德市注重引导水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产业拉动”战略,打造海洋特色品牌,对扶持发展渔业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促进企业争创品牌。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全市省级海洋产业“十佳”龙头企业3家。全市水产行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件,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首位;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9件,省著名商标41件,其中“宁德大黄鱼”跻身全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在我省打造的“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市的“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均榜上有名,占全省二十大渔业品牌的25%,逐渐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水产区域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渔业品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1.5精深加工取得突破

近年来,宁德市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加工经验,并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引进了鳗鲡、海参、鲍鱼等加工生产线,在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率的同时,逐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转化,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开发了独具闽东特色的蒲烧大黄鱼、蒲烧鳗鱼、各种特色鱼片、鱼类罐头、鱼松、海带寿司、盐干海参、缢蛏等加工产品,各种风味的即食食品如即食大黄鱼、即食海苔、即食海参、即食鲍鱼、即食对虾等也不断研发创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特别是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鱼卵、鱼鳞等废弃物中提取卵磷脂、胶原肽及蛋白粉等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工生产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加工规模和产品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样亟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总体上看,宁德市大小加工企业已达到300多家,但呈金字塔形分布,规模以上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虽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生产设备,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但就全行业而言,“低、小、散、弱”的落后状况依然存在。大部分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企业,采用传统冻、干、腌等粗加工手工操作方法,自动化程度较低;水产品精深加工处于低水平状态,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和终端产品少,加工附属产品(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

2.2产业园入驻率低,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虽然在霞浦、蕉城等地建设有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但产业园入驻率不高,规模小的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入驻产业园建设生产,依然散落各地,各自为战,导致资源、信息、风险不能共享共担,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大,集群效应和区域优势无法得到发挥,产业难以壮大发展。

2.3发展遭遇瓶颈,产业要素优势减弱

水产品加工业是集合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产业性质的工业。目前宁德市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地处沿海,凭原有土地、厂房、技术、设备等资产无法申请到银行抵押贷款和政府扶持,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近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方融资困难,造成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土地资源贫乏,难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土地支撑,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都受到土地问题的严重困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行业用工遭遇困境,熟练工人短缺、季节性用工紧张、用工成本逐步攀升,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缺乏政策扶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宁德市尚未出台对水产品加工业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扶持的优惠政策。加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总体上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新产品研发、新市场拓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热情和投入不足,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扶持渠道

发展现代加工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一是宁德市应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用活用好省里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水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配套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发展软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宁德市把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高科技新产品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引导多方资金投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引资,同时利用银行贷款、战略投资者、企业自筹等社会资金参与加工业发展,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2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成立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吸纳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养殖大户、水产营销企业入会,构建水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做好水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顺应发展趋势,全面推行“互联网+”水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宁德市水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加工企业构建自己的水产品专业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水产品网上交易,进一步拓展水产品销售渠道,使经营者、消费者实现共赢,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集中采购配送服务。

3.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通过调研推出一批对宁德市水产加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攻关项目,以课题招标、合作开发等形式,重点解决水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别是低值鱼、贝类、藻类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动技术转型升级,引导全行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要积极探索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帮助大型龙头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研发一批市场需求大、增值潜力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系列化水产加工品,其中重点研究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食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附加值,扩大鱼类、藻类、贝类加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4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加工企业创建企业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品牌宣传,通过举办“互联网+大黄鱼节”、“鲈鱼节”等节庆和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突出精品展示、推介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等品牌效应。二是组织和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种“海峡渔业博览会”、“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水产品专业展会和招商活动,扩大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宁德市独具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深入人心,增强宁德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路世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0):14-16.

篇3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经济开发区成立6年来,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呈现了强劲协调增长势头,与成都高新区等其他四个开发区一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优秀工业开发区。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将经济技术开发区20__年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以及07年的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20__年我区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

20__年我区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辖区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食品饮料和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加快。辖区一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突出品牌和技术创新优势,抓住国内消费升级和新市场扩大机遇,增长加快。二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7户亿元企业与30多户产值在500万至20__万元的小企业同时并存,产业关联度逐步提高。三是工业发展有了大型产业项目支撑。总投资60多亿元的长虹大型产业项目PDP项目、空调压缩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投资超过20亿元以利尔化学、美丰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园也将启动建设。四是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实现近翻番的增长,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五是今年开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核,成为省级开发区;3月被省委省政府又授予省优秀工业开发区称号,为园区工业发展争取资金政策提供了好的平台,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预计辖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5.5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年计划102;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3.5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年计划101;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年目标计划101;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182.6,完成目标任务的15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同比多增3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7.5。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工业发展各项目标,我们能确保完成。

二、我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作法

1、研究出台了系列促进工业企业发展壮大政策措施。

新年伊始,我们就到沿海一些发达开发区考察学习他们发展工业经济的先进经验,结合园区实际,把辖区企业按照规模、成长性、市场特点分成几个层次,逐一研究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措施办法。制定出台了扶持工业发展壮大系列政策,强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融资、技术创新、争创品牌等工作,改变了一批中小企业受制于技术、资金原地踏步的格局,企业实现了良性扩张。

2、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

我区已经建成工业标准厂房近10万平方米,20__年建成3.5万平方米,实现入驻中小型企业30余户,企业在标准厂房内年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亿元,大批中小企业在其中得以发展壮大。同时,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厂房的培育壮大,正陆续征地建厂。

3、加强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全区上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推动确定的38个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区近20项在建项目和30项待建项目的建设。一是全力支持,确保长虹PDP、空调压缩机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力争长虹手机以及美丰扩能技术改造等大型骨干项目落户我区,二是实现一批中小企业当年引进、当年投产。三是大力抓好10余个投资20__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扩能。全年建成了投资1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

4、完善工业服务支撑体系,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坚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分析;积极完善工业企业投融资体系,从担保、贴息、贷款、风险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召集银企合作会议,解决融资难题问题;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为企业争取无偿资金1000多万元,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培训、交流会议,帮助企业家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企业生产经营增长模式;努力保证企业用水、供电、用气、工业用热、办证等生产要素,完善工业标准厂房服务设施,以优质的服务工作促进全区工业经济规模、速度、效益协调快速增长。

三、20__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20__年我区工业经济的奋斗目标是: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成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个50亿元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__年辖区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5户,为此,明年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实现技术改造投入6亿元以上,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支持,强力突破我区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土地、规划、项目审批和项目融资四大瓶颈,一是举全区之力,促进长虹PDP项目、空调压缩机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尽快投入生产;二是抓好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利尔化工技改项目、四川美丰公司新厂区建设;三是抓好辖区10余项投资超过20__万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培植一批成长性规模工业企业,包括宏发电声继电器生产项目、硅橡胶制品生产线、EPE发泡膜项目、凸轮轴生产线改造项目、钐钴永磁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项目等,新造就一批亿元级企业。

2、抓好一批优势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拓展市场,实现快速增长。重点支持华润啤酒绵阳公司、利尔化学产品升级、扩展产品链。帮助恒信磁材、四川宏发、天晨生物、新康实业、福特电子、重业齿轮、长和科技、恒旺电子、葡露食品等10户以上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努力扩大产能,快速实现上等升位。

篇4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和国务院领导“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指示精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的善后工作。二是加快钢铁、铝及水泥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三是积极推进钢铁工业改革重组步伐,支持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钢材新品种项目。四是认真做好工业经济运行月度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

(一)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通过推动重大装备本地化,提升我国装备工业水平。搞好重点工程所需的电力、石化、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本地化,提高节能、节水、高效、低耗的新型技术装备和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装备产品的本地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采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工业,提高研发能力,完善关键工艺技术,切实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根据铁路提速和城市轻轨、地铁发展需要,重点选择一批铁路、地铁车辆及相关设施所需装备,开展轨道交通设备本地化工作;围绕建设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目标,加快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等重要造船基础设施和重点船用配套设备项目建设。

(二)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原材料行业结构调整

1.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积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发展节能型工业,推进清洁生产,建立节约型社会。二是在工业生产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力提高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广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发电,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要利用回收煤气发展燃气轮机发电,大型高炉要建设余压发电装置,全面推广采用干熄焦、低热值燃料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钢铁企业内部回收利用全部热能和化学能。建立和完善工业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氧化铝生产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赤泥碱含量,提高赤泥回收利用率;采用高效、低耗、污染少的工艺技术回收废铝、废铜,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发新技术,扩大含铝粉煤灰和霞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可燃废弃物及生活垃圾,鼓励利用新型干法窑废气余热,建设中低温余热发电站。

2.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一是要继续加大铁矿、锰矿、铬矿等矿产资源的国内勘探,增加矿石资源储备。对辽宁鞍―本铁矿、冀东司家营铁矿、攀西白马铁矿等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处大的铁矿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节约国内资源。二是加强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继续抓好车用燃料乙醇的推广使用。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鼓励优势企业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到海外投资办矿,建立海外铁矿、锰矿、铬矿、镍矿、焦煤等资源供给基地。

(三)全面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消费需要

搞好轻纺工业结构调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纺织品、服装、家电等行业的优势地位;二是延长产业链,重点抓好林浆纸一体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专项,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调整轻纺工业原料来源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四)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企业重组

一是根据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推动鞍钢和本钢的联合重组;结合首钢搬迁改造,推动首钢与唐钢的联合重组;结合杭钢搬迁,推动杭钢与宁波建龙的重组。二是加快电解铝、水泥行业的组织结构调整,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资产重组的方式,组建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推进炼油行业结构调整。从保护石油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支持和推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加快规划内炼油改扩建项目以及已批新建项目的建设,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分期分批对小型和低效的炼油企业或装置实行关停并转。四是化工工业要突出核心业务、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主要安排乙烯改造、化纤原料、化肥“煤(焦)代油”原料路线改造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等。五是努力扩大化学原料药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参与美国、欧盟及澳大利亚等国的认证,提高制剂产品的出口。六是根据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新形势,建立中央、地方、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的应对机制,为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五)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炼油工业重点安排“消除瓶颈”改造项目,调整炼油布局,增加综合加工能力;围绕石油安全战略,重点完善原油接卸和运输设施,建设大型原油接卸码头,发展管道运输,调整运输结构,确保石油输送安全。化肥行业抓好以油为原料大中氮肥企业和以煤为原料中型氮肥企业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工作,加快五大磷肥企业改组改造和云南磷复肥基地的建设。推进中药现代化,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中药制药工艺水平,努力实现中药生产技术的工程化、规模化、标准化。冶金行业要搞好宝钢等大型企业不锈钢、冷轧以及硅钢片等促进产品结构优化的项目;同时加快有色冬瓜山等铜矿和山西铝厂等氧化铝项目进展,缓解国内氧化铝短缺矛盾。搞好宝钢与澳大利亚合资铁矿、酒钢与南非铬矿项目建设,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促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启动新疆罗布泊和青海马海钾肥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兰州60万吨乙烯、搞好西南乙烯布局;抓好广西平果铝和桂西氧化铝等项目。

(六)用好国债资金,带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西部优势产业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专项,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做到既严格把关,又加快进度,争取目前已批项目,在2005年全部开工,并有部分建成。促进东北地区大型石化、北方精品钢材、现代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医药生产等五大基地的建设。二是搞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国债专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是西部装备工业技术进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三是设立资源节约专项,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加快出台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做好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

尽快出台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以及炼油、乙烯等行业专项规划,制定重大装备、船舶制造等专项规划,提出行业结构调整取向、发展政策和产业准入标准等,进一步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依法淘汰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快《关于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装备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制定并出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及时产品及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状况、生产能力及价格变化等方面的信息,整顿市场秩序。

全面启动“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研究提出“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思路,组织钢铁、有色、炼油、乙烯、汽车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企业集团规划的实施,支持一批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促进产业升级。

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篇6

一、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土地流转,鼓励大户承包,发展粮食生产,种好双季稻,重点做好400亩集中育秧和4000亩双季稻示范点;支持荣创黄花菜为龙头的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点带面,做好我市规划的2000亩蔬菜基地建设。打造绿色,支持腾宇公司、神龙公司连片5000亩油茶林基地建设。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病修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解决用水、饮水难问题。

二、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培植财源建设。加强工业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和安全生产工作,治理好重金属污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年内引进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家以上。重点支持淇元公司二期、南方水泥厂二期采石基地建设。

三、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搞好贫困村组的“村村通”扫尾工程;继续抓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新农村的美化、亮化、绿化工作;确保新建敬老院工程投入使用;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好城区的卫星城镇,重点推进余冲村1.5公里的小城镇开发,力争年内建好一处示范居民点。加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好各类技工。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新建好中心幼儿园。新建好卫生院门诊大楼。

篇7

永春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9万亩,投产5.4万亩,年产毛茶3940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利500多万元,产品出口1600多吨,创汇2600多万元,茶业因而成为我县的第二大农业产业。

近年来,我县对无公害茶叶的开发与生产非常重视,并于2000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了两片示范园,全县共建立了无公害茶园1500亩,占总面积的2.79%,年产115吨,占总产的3.16%;同时,推广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园1万亩,占总面积18.57%,年产600多吨,占总产的16.5%。

综观我县茶业现状,造成我县无公害(有机)茶开发与生产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茶行业的管理不够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茶产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价长期偏低,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

二、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的思路与策略

鉴于我县无公害茶开发时间短,数量少,且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认证还是空白,这与我县作为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出口产品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茶叶无公害建设需要向更高层次全面推进的客观要求不相符。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把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并以此推动全县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后在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生产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无公害茶的内涵和要求。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残留茶,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除国家禁止使用外的所有化学合成物质,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本国或进口国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叶。第二层次是A级绿色食品茶,它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卫生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如六六六、DDT残留量<0.05mg,Cu、Pb残留量分别为30mg/kg、和1mg/kg。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它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合成物质,在茶叶产品中也不得检出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主要市场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而国内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入手,大大降低产品的农残量,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至2005年,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茶叶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且各主要产茶乡镇建立200-500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面积达5000亩以上,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

(三)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茶叶生产仍是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这将不利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茶叶同业公会的职能作用,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茶户组织、联合起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要注意引导那些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建立更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与经营。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实现农科工商资一条龙,产加技一体化,内外资兼营,进出口结合,较大程度地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推动我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再上新台阶。

(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我县与先进产茶地区的差距,主要也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因此,我们一是要提纯复壮现有主栽品种,淘汰劣势品种,保留有特色、品质优异的茶树群体,并适当引进适合我县栽培与加工的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二是要大力推广以改善生态、改良土壤、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内容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三是要重视先进制茶工艺与设备的引进更新,加速普及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机采、机制技术和机具,不断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特系列产品。四是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探明污染途径,提出解决办法。五是要积极探索茶叶精深加工与储运保鲜技术,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茶叶产品向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拓宽应用领域,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六是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包括茶叶技术干部。从业人员及广大茶农在内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公共道德意识。

篇8

2、为公司及各部门的发展做出客观、可行的企划方案。收集市场信息,调查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为公司下一步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支撑。

二、基本要求

1、总裁提出调研项目,在规定的时间提供可行报告或者项目计划书

2、部门按季提出项目调研清单,供总裁选择批准,对批准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项目计划书,作为公司项目发展储备

3、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配合公司发展战略做好企划。

4、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并及时针对同行业的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

5、了解公司各部门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善于发现公司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按年度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做出前瞻性的方案。

三、组织结构

分两个小组,部门经理负责,并完成公司下达的其它任务

1、市场小组,负责市场信息搜集,包括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环境、技术情报的收集整理,市场量化分析,定期提交分析报告

2、企划管理小组,负责公司宣传策划、项目计划书编制、管理建议等

四、管理报表

1、项目可行性调研申请书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项目计划书

4、管理建议报告

5、市场分析报告

6、每月工作总结和计划

五、注意点和措施

1、加强工作的计划性,避免随意性,行动之前必须方案了然于胸。

2、要有预算意识,预算不是预测,加强成本观念,包括时间成本

3、所有管理活动一定要增加数据量化分析,一切以数据说话

4、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书,除做好市场营销等分析外,一定要加强财务分析尤其是现金流的测试

篇9

一、农业基本情况:

新&&镇地处安吉西部,西北与安徽广德交界,南与章村、报福相邻,东与赋石水库、孝丰下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在原三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面积达266.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10780户农户、人口35241人,人均收入为4182元,山林面积33.5万亩,生态公益林20.1万亩、毛竹林15.4万亩、小竹林3.3万亩、用材林7.2万亩、经济林10万亩(板栗2万亩、青梅2000亩、山核桃300亩)、水田1.7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00亩(以吴村为主,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树桩盆景)。全镇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7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等村的冬鞭笋基地,尚梅、大坑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吴村、桐杭的花卉苗木基地,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桐杭千亩毛竹低改基地,尚梅有机笋基地,兴旺黄枯竹低改基地。中介服务机构4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专业协会、缫舍板栗协会、桐坑小笋干协会、&&竹木行业协会。

㈠粮油生产情况:

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课题、姚村片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基地、缫舍板栗基地、桐坑小笋干基地。

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镇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以竹木类加工为主,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有4家。共带动农户数4200户,解决劳动力2900人,年支付工资4000万元。

二、当前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㈡农民科技水平低,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在着“种田吃饭”、“自给自足”和“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等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群众,虽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效益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在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发展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农业项目时,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信心,因此而错过机遇的不胜权举。

㈡在农业发展各要素中,特别是农民经营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就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仍依靠传统技术维系;经营管理粗放型,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滞后。&&镇地处安吉西部山区,距县城递铺37公里,11省道&&段正处启动阶段,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还经常受骗),信息服务也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辩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这时广大农业生产者仅有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政府职能与农民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脱节,农民奔市场靠谁带领,有种说法是靠政府带领,现实证明靠政府带领有很多弊端,是行不通的,政府只能是引导。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农民需求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农民依赖思想的存在,什么东西都由政府来指导,很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

三、应对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我镇农业发展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和促进我镇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地、创品牌。

根据新&&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2004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继续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一是,念好山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篇10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7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以上。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更加重视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2011年中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3.1%,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这种政策显然不可持续。在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官员及多国贸易部长看来,与中国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及促进就业的比例都显得过低,即使不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月28日,总理在第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京交会”)上明确表示,要纠正“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取消针对服务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合理的收费要依法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在税收方面,上海市正在实行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国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完善服务业税收制度。

事实上,刚刚闭幕的首届京交会就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物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打造的国际性平台,也是我国服务贸易新战略的一部分。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未来五年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要从43%提升至47%。近期公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此外,商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3月26日还联合发出关于“十二五”期间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将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项目,带动全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专家支招:把握三个重点鼓励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服务业优先发展

专家指出,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质上是给出了未来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实体经济,必须要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夏杰长研究员认为,要从产业政策等方面,鼓励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服务业优先发展。在“稳增长、调结构”背景下,我国要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引领实体经济在升级中转型,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相伴成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强调金融业要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拓宽服务业的融资渠道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鼓励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二是生产业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国务院副总理在首届京交会上明确表示“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并强调服务业大多是实体经济,具有带动就业、降低消耗和污染、促进创新等优势,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内部经济结构转型。当前,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生产业的大发展来壮大实体经济实力,调整实体经济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农业服务业为实体经济夯实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产前、产后问题基本属于服务业范畴。专家建议,要建立起强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涉农物流等为农服务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此外,应加大对现代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实在在发展实体经济。

■地方行动: “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力促服务业发展

继4月5日组团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之后,本次京交会期间,河南再度北上。5月28日,河南省长郭庚茂出席省市长与跨国公司CEO高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共享机遇 合作共赢》的主题演讲,表示河南希望在建设全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开展合作等六大领域与各方特别是跨国公司携手合作。当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主题推介会在京举行。

同样,山西省也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6月5日,山西省出台9项措施支持服务业发展,包括资金、价格、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今后,山西还将从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拿出不低于30%的资金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此前的5月28日,甘肃省出台《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50条具体措施。《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生产业,力争生产业增加值年增长20%。尽快制订出台甘肃省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发挥文化旅游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5月9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服务业加强准入管理促进业态调整等工作。会议强调,要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和组织化程度,促进服务行业的品牌连锁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那些人

吴斌:最美司机

5月29日,杭州司机吴斌在高速路上遭铁块袭击,肝脏破裂忍剧痛安全停车,24名乘客无一受伤,吴斌经抢救无效6月1日去世。5日,万名杭州市民为他送行。中青报6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社会道德的重建,并不是从“路人的道德”做起,而是坚守职业精神。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

那些事

近日有报道称,380余万人口的安徽省芜湖市竟配备了11名副市长,大大超出一般职数。此事引起网民热议和质疑。6月7日,芜湖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孔令才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报道中所称的11名副市长中,有1位已辞去副市长职务,有5位是挂职,其中有2名挂职期满已离开芜湖。芜湖市政府网站已更改了有关信息。

篇11

全年乡镇工业完成现价产值257.6亿元、销售收入242.8亿元、利税12.7亿元、利润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9%、61.1%、65.8%和62.9%,完成扬州市局下达目标的111.1%、110.7%、137.5%和167.5%。乡镇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33.8亿元、销售收入124.2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9%、74.2% 、96.1%和110.3%。其特点主要有:

1、经济总量屡创新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为实现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提升、运营质态改善和企业做大做强、创优创新的战略目标,2010年我们实施了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创优创新”奖励办法。一年来乡镇工业持续高位放量增长。乡镇全部和规模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57.6亿元、133.8亿元,同比增长61.5%、79.9%,对市辖工业增幅贡献了10.5、10.4个百分点。

全市10个乡镇中月塘、马集、新城3个乡镇工业产销增幅超过60%,真州、新集两镇总产值分别突破40亿元和30亿元。月塘、新集、谢集狠抓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振通电工、金陵船舶、杭万汽配等重点企业的大项目很快投产见效,带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到2010年底,乡镇规模企业达286个,亿元企业26家,年产值千万以上企业达235个,分别比去年新增28个、12个和33个。振通电工和金陵船舶两企业年产值分别突破20亿元和10亿元大关。乡镇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51.9%,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26家亿元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6. 5亿元,同比增长158.82%,占全市乡镇规模工业产值的49.7%。振通铜业和金陵船舶两个十亿元企业完成产值30.7亿元,分别拉动全市乡镇全部和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9.7和43个百分点。

2、运行质态明显改善,利税大户贡献突出。

全市乡镇全部工业迅猛发展,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60%,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70%,呈现了规模工业领先全部工业增长,效益增幅快于产销增幅,乡镇工业领先市辖和全市发展的喜人局面。

经济效益的攀升,主要得益于利税大户的贡献。1-11月我市乡镇工业有振通铜业、金陵船舶、新型建材、金派内燃机配件等9家利税超过千万,22家利税过500万的企业完成利税近3亿元,达去年同期的2.5倍,占同期乡镇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一半,我市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振通铜业实现利税高达8610万元。1-11月我市利润超百万元乡镇企业有59家,比同期增加24家,共实现利润2.2亿元,达去年同期的3倍,占同期乡镇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78.6%,金陵船舶1-11月实现利润3334万元。

3、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2010年全市9个集中区完成营业收入131.6亿元、利税7.7亿元和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77%、65%和60%,分别占乡镇全部工业的54.2%、60.6%和63.9%。新集、月塘、真州三乡镇工业集中区产出规模均超20亿元,分别占所在乡镇全部工业的76.2%、82.9%和55.1%。乡镇工业集中区年内开发利用土地共计3842亩,完成基础实施投入1.3亿元,工业投入44亿元,新建标房面积50.7平方米,年内新增入园企业227个,目前共有入园生产企业892家,其中投产企业715个,从业职工数达4万多人。

开展集中区规划推进和环境治理达标活动,保障集中区科学发展。真州工业集中区围绕化纤无纺和箱包等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万吨涤纶长丝、短纤和无纺织物的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40%和34%。新集工业集中区发挥地域优势,通过腾笼换鸟的方法盘活闲置标房,全年投入6.7亿元,重点发展船舶和汽车制造、服饰加工产业,集中区完成营业收入28.9亿元,利税1.1亿元,利润59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112%和103%。2010年先后有百家丽造明、苏港造船等3个亿元以上项目和华藤印染、新能源混凝土等一批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集中区竣工投产。

4、开展创业辅导活动、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搭建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厂房场地和公共设施等创业服务平台。真州镇、新集镇、马集镇和市工业总公司等四单位按照资源节约利用、服务便捷高效、要素合理配置、功能配套完善、信息交流顺畅、技术合作共享、人才有序流动、企业集群共生的工作方针,建成的创业基地。大仪镇、市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杭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创业基地正在启动。

已建的4家创业基地累计投入21.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3.6亿元,累计建成厂房27.8万平方米,入基地企业数达1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就业人数6435人,2010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利税过亿元。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融资,兴建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4家创业基地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17.8万平方米,利用改造旧厂房3.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及配套设施面积达23.5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200万元,真州、新集两个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资产总额已达1.8亿元。 (1) 2010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度法庭工作总结

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

2010年科协工作总结

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

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5、协调生产要素供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联络28个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政策扶持、经贸合作、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融资担保等方面服务和支持。二是经过努力省开行直贷资金已由3000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不断增强担保公司实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资本金由5653万元扩充到1亿元,全年共为中小企业提供85笔贷款担保总额为1.7亿万元,累计担保余额达1.5亿元;开展企业资金需求状况调查,及时向银行提供市场好、信誉佳的企业;会同市人行召开了3次银企签约会,促成154家企业与各主要商业银行签定了资金总额23.46亿元的贷款意向书。三是畅通信息服务渠道,通过经贸网站和《仪征经贸信息》,及时国家产业政策、原材料市场供求变化以及中央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重大信息。四是实施人才培训,组织7家单位参加扬州市重点企业发展论坛,动员6家企业参加扬州中小局“定位定天下”讲座,落实22名企业高管到扬州参加清华总裁班领导力提升系列讲座,牵头实施了省中小企业“视训365”工程等等,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五是组织会展交流活动,落实谗神食品、史福特光电、澳凯金属制品等8企业参加对接洽谈活动,促成了6家企业与省内8家大型商贸企业签定了近千万的购销合同和680万元的意向协议。上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6、技改投入明显加大,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2010年乡镇工业共完成技改投入74.9亿元,同比增长58.1%,占年计划的101.9%,其中大仪、青山、谢集、马集等4个乡镇同比增幅均超过70%,新集、马集年内完成技改投入均超10亿元。全市乡镇2010年在建的479个项目中,已有428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1亿元的金陵造船扩建项目,预计年后完工。真州百家丽的光伏电池和金达无纺的双绒棉、马集永辉公司散热管制造等23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总投资50.4亿元的166个乡镇千万元以。谢集重点培育壮大杭万汽配集团,完成项目建设投入3.4亿元,为产业集聚发展增添后劲。总投资4亿元的月塘乡振通电工新建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实现产值20.2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7、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稳妥实施。

及时分解落实“双创”工作目标,加强高新产品、高新企业申报工作,全年乡镇工业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190个,共申报高新技术产品39项,申请专利805项,授权专利276项,新产品产值率达33.6%。指导帮助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组织了金派内燃机配件、润扬机械等3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其中金派内燃机公司获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构建推广《商务仪征》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已注册200多家企业用户。恒通车材、苏港造船两家均通过扬州市级技术中心认定,旺海数控、威龙活塞环、森泰化工等企业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启动企业创牌,赛格、润韵已获省著名商标,威龙活塞环申报省名牌产品,组织起重机械厂、宏达科工贸等10余家企业申报扬州市知名商标、扬州名牌。多科特水性涂料公司获得省中小局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资助,另有6个项目获得扬州市“双创”扶持。

尽管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先进县市区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不快。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二是规模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51.9%,规模企业平均年产值不足5千万,两相指标在扬州县市中最低。三是集中区总体水平不高,主导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特色产业优势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克服。

二、2010年乡镇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2010年,我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四年小康”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立足“保增长、调结构”,继续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以推进创新型经济为重点,突出运行组织,以工业“双创”、“三重”、节能降耗、融资服务为抓手,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乡镇工业目标任务为:

1、工业总量:全部工业产值330亿元、销售305亿元、利税16亿元、利润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29.8%、28%和25%,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80亿元、销售166亿元、利税8.2亿元、利润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33.7%、22.7%和12.5%。

2、企业规模:新增规模企业45家,新增亿元企业8家,新增5亿元企业1家。

3、工业投入:工业投入97.2亿元,同比增长29.8%,实施五千万元以上项目54个, 亿元以上项目10个。

4、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全年开发新产品200个,新品销售率33.8%,认定扬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0个;新增扬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培育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争创扬州市级以上品牌15个。 2010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度法庭工作总结

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

2010年科协工作总结

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

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5、集中区建设:营业收入17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4亿元,工业项目投入36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10个,新增入园企业160个,新建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工作措施主要有:

1、保目标,抓监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尽早将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落实到企业项目。近期要重点抓好一季度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把所有考核目标排细排实、一并下达。二是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分析问题,排找差距,提出对策措施;同时,经常深入乡镇及企业,组织专题调研,了解掌握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动态,落实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加强经济预警预测,防止工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三是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增产增收,积极组织名企、名品、名牌参加国内外经贸展销洽谈活动,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抢抓订单,增产扩销。四是督促乡镇对所属企业规范统计行为,配合税务、统计等部门加强督查,促使企业真实反映实际产出,做到应报尽报,确保应统尽统。

2、扩规模,调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在汽车船舶制造、化纤无纺织物、电器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大力推动企业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新产品,拓展产品发展空间。二是改造提升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依托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方式、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品牌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做大传统产业规模。三是培植壮大企业梯次群队,选择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实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植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小巨人”、产品“单打冠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进而带动产业扩张。

3、增投入,攻项目,提升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引进和加快建设高水平重大项目,对上年结转的金陵造船和杭万汽配等亿元项目,加大服务协调力度,推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对在手在谈的项目,尽快落地落户。重点落实谢集的元胜纺织、青山的东盛国际废品处理等年内开工的十个亿元项目和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谢集乡摩泰克汽车电子助力系统等外资项目。二是做好项目储备报批,在项目的产业链开发、集聚开发和整体开发上做好文章,不断充实项目库;对照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精心包装谋划,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协助企业报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笼子”,获得政策资金的扶持。三是加快集中区建设,按照“拉开框架、拓展空间、做强基础、不断配套”的要求,鼓励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参与园区开发经营,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4 亿元,提高集中区档次,增强吸附能力,提升项目承载力。

4、创品牌,求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扬州市“8631”创新计划以及我市科技创新方案,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集中资金、设备和人才,着力在新光源、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和重点骨干企业中建成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争取全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关键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全年促成产学研项目12个。三是鼓励创新创牌,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重视品牌效益,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快培育名牌、创建品牌步伐,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企业3家、高新产品15个、品牌2个。

5、把关口,降能耗,推进科学和谐发展。一是强化基础管理。指导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帮助用能企业完善基础台帐、能耗定额和计量统计等工作。二是严控能耗增量。从源头把关,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准入。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节电、节能技术改造,减少或降低能源消耗,全年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造项目不低于8个。三是推行清洁生产。争取明年再有3家企业通过验收。争取8家企业通过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和年检、更多的企业进入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确保全年节能降耗目标顺利实现。

6、整要素,解难题,营造加快发展环境。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整合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努力缓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一是加强宏观经济信息跟踪,定期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重大信息、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信息、国家产业政策信息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信息,为企业提供参考。二是推进银企沟通,加强银企互动对接,重点帮助优质企业落实和扩大授信规模,全年组织银企签约活动不少于3次,稳步提高银企合作履约率;同时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争取更多的放贷资金,多渠道扩充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培育相关政策,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业能人、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

7、兴调研,提效能,打造创先争优团队。一是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素质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把握复杂经济形势、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一线,掌握情况,研究思考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商业欺诈等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治乱减负工作,治理各类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行为。四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学习先进单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大力开展“示范科室”、“示范岗”活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努力争创全市标兵文明单位。

  3   2010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度法庭工作总结

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

2010年科协工作总结

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

篇12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在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之下,通过对制度、机制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以及对产业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等等多种手段,最大化的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建设,以此实现我国建设发展中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双赢态势。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化理念的指导,保证社会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要在此发展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最终保证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保护发展的双赢。

2、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工业园区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我国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在建设发展的初期没有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其未来发展没有做出更多的分析讨论,进而造成后期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最终导致出新产业链的断裂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等等问题。于此同时,有的工业园区对于自身内部各个产业功能的分布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将其混在了一起,进而导致工业园区低下的土地利用率,失去了高效的竞争力,有关工作人员的居住条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使得工业园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2.2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中一般使用的都是政企合一的发展模式,而在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期阶段,政企合一的发展模式不能对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导致后期工业园区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率,最终使得工业园区的发展进度得到放缓,给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2.3工业园区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很多工业园区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也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几类污染当中最为严重的是空气污染,特别是那些能耗高且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当中更为严重。造成水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工业废水,部分工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到了园区当中,严重影响了园区的环境;另一种的住宅水污染,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没有对园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地下水管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严重影响着自来水的水质。噪音污染主要是由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一味地赶进度而部分日夜地加班,机械设备发出的噪音会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3.1科学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想要实现我国工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思路作为整个园区的总体发展指导思想,从而创建一个非常和谐的生态经济园区。在对园区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对经济、生态以及生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大多数工业园区都具有比较完备的生活系统,下面将对各个系统的具体规划思路进行简要的阐述。3.1.1供电系统。为了有效降低园区的用电能耗,减小园区的电负荷,可以加大对太阳能或者是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电能的节约利用,同时也促进了对新型能源的利用。3.1.2供排水系统。在对园区供排水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具体的生产需求;其次还应该对企业的排水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还应该对园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供排水系统对园区所造成的污染。

3.2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绿色经济模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达到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使其达到低碳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并在整个过程采取合理的经济模式,从而能够有机的融合资源,对于能源进行再次利用,并构建一个新的产业链。循环经济具有很多优势,不仅消耗低,同时能够多次进行重复利用,为了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对于生产粗放、能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的单位需要对其进行整顿,并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其转型。并整改过程中还需要加大政策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做好污染治理,从而能够达到节能排放的作用。

3.3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进行节能型园区建设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选择一些地碳的材料,尤其是一些材料的加工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其要求也是非常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应用新型材料,从而能够有效的确保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保障整体的安全,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使用新技术,例如净化工业用水,对此需要添加净水设施,然后进行植物的浇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够降低污染,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控制水资源。2)不断的进行设备修护,确保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对于一些旧的设备需要及时进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3)在应用过程中使用节能减排方案,并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够确保节能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园区内部进行低碳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业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不仅技术密度高,同时方便进行管理,因此在进行工业园区建设的时候实行低碳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

作者:章劲 单位:湖北既济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13

近些年来,国内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所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层面上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曹小琳等所做的“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2007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使得在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上进行考核和评价循环经济工作发展水平时变得有章可循、依法管理,有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推广。但是有许多学者指出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对行业和企业的针对性不强,亟待完善,如缺乏一些生产系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令人欣慰的是,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始有人关注,如对公路水路交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就有学者认为公路水路运输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当重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只有当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依时,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科学管理、有效监督和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包括公路运输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研究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全面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有必要。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体健康水平不仅仅是国家法规的要求,也是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对企业行为有约束力。在循环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环境下,企业要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当企业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面临应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时,企业迫切需要能得到反映行业特点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因此,只要有了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企业就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准绳和依据。当大批公路运输企业尽心尽力推行循环经济时,环境和人体健康状况将会得到巨大改善。

2、加强政府循环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在考核企业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大小。这常常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如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印度的2.8倍,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就公路运输行业而言,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还没有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就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依法加强对公路运输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核和管理,这是使公路运输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有效措施。

3、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目前许多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排污不达标、偷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如主要污染物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标,致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有的地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考核与奖励机制,公路运输企业会相应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这是提高公路周边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方面。

4、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环境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不足。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我国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约束公路运输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

5、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需要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大气、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人群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企业将按照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要求,加速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人群的健康。

二、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是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同时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的特征性指标。通过使用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出的评价来获取信息,可以了解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运行状况、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在进行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必须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要求,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内涵,不仅要考察经济效益,还要考察环境效益等内容。其指标选取要有科学依据,指标定义应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应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系统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不同侧面进行考察,应选择能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构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要使指标体系简洁明晰,便于应用。

3、稳定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有稳定性,以便对公路运输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连续性的纵向评价和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公路运输企业间的横向评价和比较,以此来科学考量公路运输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挑选容易获得且能反映公路运输业经济实际情况的指标,使得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考核和管理。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许多统计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如资源部门和环境部门,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部门的数据。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与现行的统计口径相一致,还要考虑监测指标实地测算的可行性,并尽可能采集、利用现有数据。

三、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内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由资源利用、服务能力、环境保护、管理规章等指标构成。其中资源利用指标有资源消耗、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在资源消耗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如公路单位运输量的平均沥青消耗、平均水泥消耗、营业性货车单位周转量的平均能源消耗;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如废旧沥青回收利用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等。服务能力指标有投入产出、公路养护和运输服务方面。在投入产出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单位运输量的公路运输业增加值、公路运输业对地区GDP贡献率等;在公路养护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养护里程占总里程的比例、公路养护质量综合值等;在运输服务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区域平均实际车速、重型货车完成货运运输量所占比重等。环境保护指标有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控制方面。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噪声超标里程比重、公路对邻近水源涵养区的影响、公路对沿线生态影响、公路沿线居民对公路环境满意程度等;在污染控制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车辆尾气排放超标率、公路尾气排放增长率、公路运营期污水回收利用率、公路运营期固废处理排放率、单位运输量污染物排放、单位运输量CO2排放等。管理规章指标如管理执行、公众参与。在管理执行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相关地方政策法规数量、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执行情况评估、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等;在公众参与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在公路运输中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公众对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满意度等。

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公路运输业层面上有效地推广,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激励优惠政策,对取得循环经济有明显成效的企业应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激励措施,对取得循环经济效果差的企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政策,督促其采取措施,取得成效。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公众生活环境、公众健康水平的改善,因此要努力提高公众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绿色消费,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郑季良、陈志芳: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2008(5).

[2] 曹小琳、晏永刚、景星蓉: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建筑经济,2008(3).

[3] 聂育仁:公路水路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