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费用对企业的影响

篇1

企业主要就是基于盈利为主要目的法人,是所有经营活动的主要出发点,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方式以及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费用,进而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整体收益,对此在实践中,要提升对企业财务预算水平的重视,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一、企业财务预算内容概述

在实践中,所谓的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基于现阶段的企业预测以及相关决策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的相关战略发展为主要目标,将企业在短时间内的各项资金的具体获得、实际投放以及相关活动的具体收入、实际经营活动的具体成本、对于实际的资金获得、资金投放以及相关活动中的各项资金的实际经营的成本与分配获得、实际投放、各项活动的实际收入与具体的支出、实践中经营的实际成果的主要分配等相关内容的安排。也就是说在企业中的相关财务预算主要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规划以及相关发展的战略目标为重点内容,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的相关预算以及相关资本的实际统计、对于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的系统编制为主要核心内容的财务表报编辑,反应其相关内容的方式,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在整体上来说,企业在实践中主要就是利用这种编制的方式真实的开展财务预算工作,在实践中相关资本与业务、相关筹资预算等内容主要都是通过月度财务预算报表以及季度财务预算报表的方式开展,对此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财务预算是其管理的关键内容,对于企业相关经济责任以及义务活动的开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基于现阶段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来说,企业的财务预算在实践中要提升对以下几点的重视:首先,要基于企业的实际盈利为核心准则,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的实际应力进行总量的平衡性的控制,进而在实践中保障企业可以有效的开展相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其次,稳定的企业工作开展行动原则。在实践中企业要想有效的实现以收定支,就要提升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财务风险因素的重视;最后,基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关内容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责权平等的基础性原则,进而在实践中保障企业方案开展以及运行的可行性。

二、提升企业财务预算的相关措施与手段

企业在开展相关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现阶段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合适的设置相关组织方案,进而实现预期的效果与目标,在实践中基于其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多数企业在其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组织部门相对较为冗杂以及缺乏决策效率等相关问题,对此在现阶段的市场发展中,企业要探究真正意义之上的财务预算,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组织机构

优质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的保障财务预算的有效实施,对此企业在实践中要提升各个部门的参与性,其中总经理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整个预算活动进行负责,董事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开展都是通过总经理直接的,,财务预算委员会在企业中的主要义务与责任就是对于企业的发展制定各种发展预算目标。政策以及具体的工作开展方式,在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对平衡财务预算的重视,对于企业业务活动遇到的各种弊端以及不足进行系统的协调,进而保障其完成企业发展中既定的工作目标。

(二)实现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构建企业财务预算的专业管理系统与网络,可以真正的实现财务管理与控制,为企业的相关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实践中企业通过财务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实际财务动向进行管理,同时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此系统上报各种财务信息数据。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在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于各项工作内容进行实时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认为因素产生的各种影响,在根本上提升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与质量;企业的生产与供应、销售与市场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元素,对此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要具有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其实际状况,通过科学稳定的预算管理,真正的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调整财务预算

在理论上来说企业下达的相关财务预算文件以及决策是无法对其进行调整的,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不同背景状况之下制定的财务产财务预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对此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要基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市场环境、实际的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做出决策,在完善调整之后,经由企业的财务预算委员会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拟定损益表,同时在企业的董事会对其进行审批合格之后才可以执行相关命令。

(四)资金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配置

企业财务资源在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要精细企业的资金管理,强化信贷政策的整体发展方向,对对于各项资金进行系统地预测分析,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完善现有的相关制。明确合理的信贷资金预算规模,利用预先防控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其存在的资金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资源以及财务能力状况要进行系统的考量以及分析,综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对于其与生产以及资金活动等相关分配问题进行合理统筹,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向以及结构组成进行系统控制与管理,真正的实现企业财务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充分的凸显企业资金的存在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实践中,提升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控制成本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在实践中这两点内容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对此在实际中,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整合企业现阶段发展中的相关财务管理经验以及各种财务管理技术手段,进而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208.

篇2

一、企业财务费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控制财务费用的重要性,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降低财务费用,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财务费用的管理方面仍然体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于筹资结构和投资效益缺乏科学的分析,因而造成企业资金成本不断提高,使得企业承担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有的企业为了扩大投资领域,而不断在房地产业、信息业、旅游业等主产业以外的行业中进行投资,形成多行业并举的经营格局,虽然在短期内使得企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扩展,但是由于涉足太多的新产业而偏离主业,在筹资结构和投资效益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计算和分析,容易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企业财务费用的增加。

2.有的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多方位的发展,而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筹资活动的开展,因此而产生大量的信息费用,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3.有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市场应变能力和敏感性方面不强,无法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容易造成商品的积压,无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也是造成财务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快速增长,因此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受到影响。影响企业成本控制效率的因素,除了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其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财务费用的控制也是如此,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不仅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保证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财务部门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的融通与合作的效率,也影响着财务费用的控制效率。

二、加强财务费用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提高财务费用管理效率,必须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对财务费用管理的目标进行明确,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以此来实现降低财务费用的目的。当前,企业采取降低财务费用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资金的运作管理

资金运行状态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因此资金运作的管理也是影响企业财务费用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一方面要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使用,不仅需要规避货币不足引发的支付危机,也要避免因存储过多的货币资金而导致收益低下。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货币资金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货币资金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存货的管理,存货管理涉及到企业的供、产、销的整个过程,如果存货大量的积压,就会导致资金被占用,这对于企业财务费用的管理是十分不利的。另外,要加强对应收账款制度的完善,应收账款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多的销售收入,但是也容易造成资金的占用,因此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控。

2.保持商品产销平衡,控制生产时间

生产企业如果缺乏对产品生产的及科学控制,造成供大于求,就必然会导致库存量的增加,这样就会造成资金被大量占用,而影响企业正常的运转,因此,要对产品的库存进行合理的控制,首先就需要对市场信息有准确的把握,根据市场信息来制定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并且对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有科学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合理的控制库存产品的数量。同时在生产时间方面,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就必然会造成库存量的增加,如果能够实现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减少生产设备的故障率,提高管理的效率,便能够使生产周期缩短,减少产品在企业中的停留时间,以此来减少产品积压的时间,提高产品流通速度,促进资金的快速回流。

3.通过科学的举债调整融资结构

在财务管理理论中认为,通过任何渠道获得的资金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举债,对企业的投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是降低财务费用的一个可行途径。当前很多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债,另一种则是由企业所有者提供资本。企业的资产通常是应当先还债,然后才能够向投资者进行分配,这样说明投资者的风险比债权人的风险大,同时由于负债利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负债成本要远远低于资本成本,这也是造成很多企业盲目举债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利息的支付具有强制性,所以企业盲目的举债必然造成惬意财务费用的不断增加,因而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要对举债进行科学的控制,不能盲目的追求生产的扩大而举债,这样会造成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对资产负债率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将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既能够充分利用举债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也要避免由于过度举债而造成财务费用和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

4.减少企业利息支出

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利息费用而导致财务费用的增加,而借款又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长期借贷和短期借贷、票据贴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避免单一的使用中长期贷款,这样便能够使利息费用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大额款项的借贷时,一般都考虑以中长期为主,而针对一些小额的贷款项目,则可以以短期贷款、票据贴现为主,这样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周转资金后,便可以及时的偿还,如果中转资金不足,也可以在短期贷款即将到期时,将其转为中长期贷款,这样企业便可以通过不同的转换,而合理的安排融资结构,以此来降低全部采用中长期贷款而产生的巨大的利息费用,从整体上减少了利息的支出,达到降低财务费用的目的。

5.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政策

篇3

一、财务费用的趋势与现状

从2001年至2010年,财务费用共发展了10年,可以将这10年的工业企业财务费用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其增长规律,分水岭则是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来临,这两个阶段的相似性十分大。以浙江省为例,据浙江省权威部门的调查,2001年,全省的工业企业,其利息支出增长了2.3%,银行贷款余额也有增长,其环比增长为8.1%。到了2005年,企业银行贷款的余额飞速增长,一举骤增到了29.1%,利息也迅猛增长,很快就达到了28.1%。浙江省全省的工业企业,其财务费用在2001年只有113.21亿元,到了2005年,迅速增长到了323.7亿元,平均增长率居然高达141.2%。从2001年至2002年,增幅仅为7.5%,从2002年到2005年,这一增幅很快达到了27.8%,到了2006年,又增加了26.6%。浙江省全省的财务费用在2001年占全国财务费用总额的7%,到了2006年,这一比例迅速增加到了12%。占用水平在2001年相比全国尚有差距,低了近0.3个百分点,到了2006年,占用水超全国,而且高出了0.3个百分点。2008年,金融危机终于还是波及到了浙江,对浙江的工业企业营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是财务费用,其涨幅很快下跌。据浙江省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浙江省全省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余额虽有增长,但涨幅同比的增长率仅达到了15%。票据融资也有增长,但是在前七个月,同比增长率竟然为负值,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其负值甚至高达30%。到了该次金融危机的后期,生产力逐渐恢复,财务费用也随之慢慢攀升。到了2010年的11月月底,全省的金融机构,本币的贷款余额加上外币的贷款余额共计46638.48亿元,同比增长了19.7%,近五分之一,从该年的1月份到11月份,新增的贷款余额已经高达7414.07亿元。

从以上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可以估算出全国的水平,而财务费用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情况,财务费用的具体数额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运营的效率。对于企业来说,财务费用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过多或过少对于企业来说都没有好处,一定要把握好度。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一定要利用好,将有限的资金送到最需要贡献的项目中去。

二、建议

1.投资多元化,转变生产方式。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营管理的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全国的工业企业都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应该将工业发展的重点进行转移,以前重点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现在发展的重点应该转移到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人力以及物力都要集中在这些企业身上。以浙江省的融资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为例,在浙江省,工业部门的职工,其工资水平十分高,相比于山东,其平均工资高出了20%,相比于江苏,其平均工资高出了30%。融资成本相比于其他省份的成本高出了很多。从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倡导低碳经济,全国的工业企业都应该进行升级转型,这是一项很大的支出,在财务费用中这一项支出已经占了绝大部分。这导致财务费用的大幅度上扬,这一时期也会成为企业的阵痛期,但这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而且为本企业的经济转型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东南沿海的很多企业都开始实施走出去这一战略,这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走出去的企业很多还需要后续资金,而后续资金的提供只能通过国内的母公司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温州地区最为严重,因为温州地区的对外投资十分活跃,在温州地区,很多母公司为了给子公司提供后续资金,只能通过温州地区的银行来进行融资,如果因此而出现资金空缺,也只能通过当地银行来解决。工业企业的负债利息,其支出水平十分高,重要的原因也正源于此。

2.面对国家不断变化的贷款利润,要进行合理收缩。2007年,央行曾经6次将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的基准利率进行上调,2008年进行了4次下调,2010年进行了3次上调,每次调整了0.25个百分点。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企业要进行合理收缩。

参考文献:

篇4

企业应当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期间费用预算。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进行预算编制。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可采取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的方法也可采用将管理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前者再按预算期的变动性管理费用分配率和预计销售业务量进行测算;对销售费用预算,可通过分析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销售费用的关系,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采用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和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是指对预算期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所进行的预计。财务费用的发生主要与企业存、贷款数额和利率变动直接有关,该项预算较难估计,它涉及到企业该年的信贷规模,并牵涉到专门决策预算。所以,首先应进行信贷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费用预算。

2.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

严格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按照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真实、合法、正确的关键,也是杜绝利用期间费用人为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防控:

正确区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成本是针对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而言的;期间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们都是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体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收入来补偿。但两者在资金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补偿时间不同。期间费用发生后不论企业当期是否有收入其费用都将在当期利润中得到补偿;而产品成本只有在产品销售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若未实现销售收入,产品成本只能以存货的形式在流动资产中显示。由此可见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不能正确区分,将对企业利润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巨大影响。

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我们知道:利润=收入费用。如果一笔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被视为收益性支出即作当期费用处理,必将少报企业的资产价值。费用增加,则利润减少。如果,一笔应属于收益性的支出被视为资本性支出,就会多报企业资产价值,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增加当期的净收益。因此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对企业与国家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正确划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界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虽同属期间费用,都可通过收入得到补偿但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会计核算中必须严格对此加以区分。

3.对管理费用中重点内容严格加以控制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折旧计提方法在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严格控制折旧计提范围。折旧表现的是固定资产的一种磨损程度,随着折旧的加大固定资产的价值逐渐减少,这种磨损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补偿,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将会使企业的折旧费用大不相同,由此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税收。

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新税法对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列支60%,同时最高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加强存货的管理。按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进入“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核算,但存货若有盘盈仍要冲减管理费用,因此对存货的购入发出的管理仍然重要。

篇5

二、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数据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这五个部分构成。本文分别取这五个指标占总成本的比重作为成本结构的指标。盈利能力,是公司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本文选取了资产净利率作为反映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为了便于观察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将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更为直观。由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与生产成本比重相差太大,因此采用标准化后的表1中的数据绘制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表1可知,在有色金属行业的成本结构中,生产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60.81%~86.10%。2007~2012年间,生产成本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出了下降趋势。期间波动比较频繁,尤其是到2011年骤然下降至60.81%。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税费成本的变化相对平稳,总体上都呈递增的趋势,并且都在2011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表明,在2011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成本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企业在优化成本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从图1可以看出,除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尤其是财务费用比重逐年缓慢增长,而销售费用和税费成本则呈现出了在波动中增长的态势。

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色金属行业的资产利润率由10.47%降至2.45%。自2008年以后,资产利润率才开始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说明有色金属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开始缓慢复苏。从图1可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总体表现出了不断增长的态势,与资产净利率成正相关。只有生产成本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的,与资产净利率成反向关系。

三、灰色关联度计算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如果样本数据列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态势(方向、大小、速度等)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与其他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

(一)有色金属行业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假设反映盈利能力的资产净利率为X0序列,反映成本结构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税费成本所占比重为X1、X2、X3、X4、X5序列,则有色金属行业2007年~2012年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数据如下所示:

X0 =(10.47%,3.62%,3.80%,4.54%,5.72%,2.45%)

X1 =(2.76% ,4.27% ,2.94% ,2.18% ,3.66%,1.56%)

X2 =(7.03% ,8.30%, 8.61% ,7.87% ,25.77%,7.07%)

X3 =(2.83% ,2.86%, 2.92% ,2.96%, 3.76%,3.57%)

X4 =(86.10% ,82.92% ,84.43% ,85.97% ,60.81%,86.05%)

X5 =(1.28% ,1.66%, 1.10%, 1.02% ,6.00%,1.75%)

为了能够比较,先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本文采用均值化法,利用序列中的每个数据除以每个序列的均值,得出其均值化序列,

X0=(5.37%,-1.48%,-1.30%, -0.56%, 0.62%,-2.65%)

X1=(-0.13%, 1.37%, 0.05%, -0.72%, 0.77%,-1.33% )

X2=(-3.74%, -2.48% ,-2.17%, -2.90% ,14.99%,-3.71)

X3=(-0.32% ,-0.29%, -0.23%, -0.19% ,0.61%, 0.42%)

X4=(5.05%, 1.87%,3.38% ,4.93%, -20.23%, 5.01%)

X5=(-0.86%, -0.48%, -1.03%, -1.12% ,3.86%,-0.38%)

两序列变化的态势是表现在其对应点的间距上,如果各对应点间距均较小,则两序列变化态势的一致性强,否则,一致性弱。假设S1、S2、S3、S4、S5分别为成本结构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税费成本与资产净利率在对应期的间距(绝对差值),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S1= X1- X0=(0.055,0.029,0.014,0.002,0.001,0.013)

S2= X2- X0=(0.091,0.010,0.009,0.023,0.144,0.011)

S3= X3- X0=(0.057,0.012,0.011,0.004,0.000,0.031)

S4= X4- X0=(0.003,0.034,0.047,0.055,0.209,0.077)

S5= X5- X0=(0.062,0.010,0.003,0.006,0.032,0.023)

计算序列X0和序列Xi(i=1,2,3,4,5)在第t期的灰色关联系数。假设?驻(min)和?驻(max)分别表示对应间距绝对值的最小数和最大数,Si(t)表示第t期序列X0和序列Xi(i=1,2,3,4,5)之间的间距,则

i=1,2,3,4,5;t=2007,2008,2009,2010,2011

是分辨系数, 取值的大小可以控制?驻(max)对数据转化的影响, 取较小的值,可以提高关联系数间差异的显著性,取 =0.5,得出关联系数,如下所示:

=(0.655,0.786,0.886,0.986,0.988,0.889)

=(0.534,0.914,0.925,0.818,0.421,0.909)

=(0.647,0.898,0.907,0.966,1.000,0.774)

=(0.971,0.757,0.691,0.656,0.334,0.577)

=(0.627,0.913,0.975,0.951,0.764,0.823)

最后分别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税费成本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序列求算术平均。假设r1、r2、r3 、r4、r5分别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税费成本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计算结果如下:

r1=0.865, r2=0.753, r3=0.866, r4=0.664, r5=0.842

根据以上关联系数可知,销售费用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为0.865,管理费用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为0.753,财务费用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为0.866,生产成本费用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为0.664,税费成本与资产净利率的关联系数为0.842。这表明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成本结构各项因素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并且r3>r1>r5>r2>r4,说明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作用更大一些,而管理费用和生产成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不同规模的有色金属企业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有色金属行业为了实现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通常要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使长期平均费用下降,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效应。因此,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大规模企业。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环境以及管理方面的差异,有色金属行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大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笔者根据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把有色金属行业划分为大规模、中等规模、小规模企业,探讨不同规模企业间成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差异。

根据计算得出,不同规模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大规模企业的r1=0.849,r2=0.685,r3=0.743,r4=0.607,r5=0.810;

中等规模企业的r1=0.841,r2=0.772,r3=0.834,r4=0.658,r5=0.836;

小规模企业的r1=0.815,r2=0.743,r3=0.826,r4=0.667,r5=0.889;

由上可知,有色金属行业大规模企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r1>r5>r3>r2>r4,这表明大规模企业的销售费用、税费成本、财务费用对资产净利率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而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对资产净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弱。有色金属行业中等规模企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灰色关联系数为:r1>r5>r3>r2>r4,由此可以得出中等规模企业的销售费用、税费成本、财务费用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较大,而管理费用与生产成本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作用相对较小,这与大规模企业的情况是相同的。但是,根据关联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相比大规模企业,中等规模企业的税费成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变化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影响更弱一些。有色金属行业小规模企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联系数为:r5>r3>r1>r2>r4,这与大规模和中等规模企业的情况稍有不同。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成本控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定量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2007年~2012年有色金属行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成本结构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总体表现出了不断增长的态势,与资产净利率成正相关。只有生产成本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的,与资产净利率成反向关系。因此,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的比重提高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而企业生产成本的比重增加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无论是整个有色金属行业,还是有色金属行业内部不同规模的企业,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费成本的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都是最大的。而管理费用、生产成本这两个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却相对较弱。

第三,有色金属行业内部不同规模企业的成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略有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有色金属行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联系数为:r3>r1>r5>r2>r4;有色金属行业大规模企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r1>r5>r3>r2>r4;有色金属行业中等规模企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灰色关联系数为:r1>r5>r3>r2>r4;有色金属行业小规模企业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联系数为:r5>r3>r1>r2>r4。其中,大规模和中等规模企业的关联系数排序是一样的。

因此,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自身成本结构的优化,寻找适合自身的最优成本结构,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优化成本结构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税费成本的管理,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售人员,适当增加企业的债务融资,这些举措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应该降低生产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生产成本比重的增加会直接导致企业资产净利率的降低,因此,加强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孟贵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赵瑞、杨有振:《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潘三毛、张月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盈利能力实证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24期。

[4]宋忠宁、张建萍:《江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实证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7期。

[5]张红、林荫、刘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6]窦育民、李涛:《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第3期。

[7]张俊瑞、贾宗武、孙玉梅:《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8]姜庆华、米传民:《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4期。

篇6

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主要在于财务费用的管理,怎样更好地对财务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掌握其中财务平衡的关键是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影响,金融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以及费用管理,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主要包含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市场变化下的各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积极寻找出更加适合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提升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竞争力。

一、财务费用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是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一种经营服务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风险与收益共同存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经济在表面上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但其实质还存在很多波动,其中的风险更是不可抗拒。作为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财务费用管理的有效改善与创新,不仅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的规避,同时还能为金融机构进行成本的合理规划,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势,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费用上的损失,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当然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同时,财务费用管理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与优化的方面,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财务费用管理进行更好的改善,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促进金融机构的成熟。

二、财务费用管理现状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不足

很多金融机构的财物费用管理问题都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管理意识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意识也是影响金融机构发展以及财务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意识不仅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推动。对于管理意识而言,不仅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改善,同时还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协调,以防出现严重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财务瘫痪,或是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认识上不够高,管理理念不够强,不能全面的掌握财务信息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与完善,更新财务费用整体管理理念,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强大。

(二)财务费用规划不合理

在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财务超支原属正常现象,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业务包含对于财务的运筹,但如果不能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财务超支现象会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运行中,财务严重超支,已经属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通病。其中造成财物严重超值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含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资金的筹集、金融机构的经营运行、各种税负以及各项费用等支出,还包含各种金融业务运行费用。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1]。特别是各种金融业务宣传的花费等已经严重超出了金融费用的承受能力,加之各种员工的薪资酬劳,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难以筹划。各种支出费用原因堆积在一起,引发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运行出现经济危机。

(三)务费用信息不准确

在金融机构的财务运行过程中,因为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比较多,因此在很多时候存在手续代办或是业务代办的现象。其次,因为金融机构部门比较多,并且在类型上无法统一,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合同工的形式进行业务的办理。但是因为在管理制度上以及各种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经常出现资金储集过于随便,甚至出现严重的违规操作行为,导致财务信息不清晰,不合理[2]。并且在金融机构财务运行中,基本都是根据已完成的金融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经常会引起金融机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方面的核算不真实,或者账务的分期摊销等方面出现推迟,很多方面集中起来最近融机构的发展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在账务处理上不够真实,还会导致金融机构财务成本受到威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机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改善与优化。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成熟

很多金融机构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对于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足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上,因为很多规定缺少一定的依据,与市场发展不协调,经常背离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导致财务费用管理不够完善,还会出现管理过于随意的现象发生;其次是在管理人员上能力与素质不高,对于财务费用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缺少一定专业的培训,在专业素质上比较差,不能很好的进行财务管理;最后是在管理工具以及管理系统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财务费用中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够恰当,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优化改善措施

(一)提高管理意识与管理制度

在变化多样的经济发展中,需要针对金融机构本身财务费用管理的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意识上与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与提升,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在创新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参考优秀的财务费用管理案例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提升,强调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制定适当的管理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在原有的管理活动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种财务运行活动,将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实现[3]。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上的优化,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各种职责。完善预算编制上的规定以及各种标准,清晰明了的掌握各种财务费用中的专项费用管理以及额外费用的控制,明确经济责任,推动财务费用管理的优化。对于各种财务费用的使用项目以及流程进行管理,明确财务项目规范上的规定,优化各种财务项目的处理方式,将其中的各种活动、财务事项等使用的费用进行具体详细的审批,对其中的权限进行详细的控制,即使进行账务的上报以及登记,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每一项财务管理内容,保证财务费用管理的完善。规划详细的财务费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严谨的制度考核,保证在优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全方面的进行财务费用管理创新,提升在金融项目上的保证,更好的促进财务费用管理上的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财务控制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运行中,财务费用的管理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其中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更是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基础要求下,需要更好的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对财务运行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金融活动正常开展以及顺利运行。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在自我优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自身的需要更好地完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金融机构熟悉的掌握自身财务费用管理的各种财务事项,其次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管理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岗位,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借鉴一些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积极实施财务费用的综合性管理。其中主要包含对计划以及各种财务资产等管理活动的集中,将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统一调配,利用这样的方式逐渐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经济运行全面监督审查,同时根据实际的经济业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协调。当然在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在岗位上你及各种植物上的相互分离,因为在岗位上的不同导致在经济费用管理上存在不同的职责,需要更好的,更加清晰的规划岗位职责,及时掌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责上的各种财务权利,在不断行使管理权利的基础上,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以及责任。这样的管理方式在财务费用管理内部的关键岗位上,以及各种控制上更是非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金融岗位以及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内部的设置,需要建立相应的审查中心,以及监督核算部门,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趋势,相互之间彼此制约与促进,形成一种平稳的发展局面。只有不断的优化内部运行以及财务控制,才能逐渐实现对财务费用的管理,更好地激发出财务费用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成熟。

(三)提升成本核算加强支出控制

金融机构属于新兴的金融发展方式,在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中,包函多个金融部门,其中的金融业务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金融机构在收支成本核算上,以及各种费用支出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不仅严重阻碍到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对于金融管理更是影响非常大,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费用严重超值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科学的规避。为了更好的调解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上的严重超支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个个财展芾聿棵叛细竦陌凑詹莆窆娑ǖ氖导时ㄕ司咛辶鞒探行实时报账。其中主要包含财务管理的审核人员根据财务人员编制的具体财务预算为主要依据,进行使用费用的报账,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费用支出以及各种额外开销进行详细的审查,一定要保证其中各项费用的使用在相关制度规定范围之内,只有确认各项金融经济业务符合实际的金融经济制度规定,才能给予批准,进行使用款项的发放。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各种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会计核算人员制定详细的会计核算准则,保证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处理期间,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财务事项得到批准之后,需要财务人员详细记录到会计科目中,在进行会计科目的记录期间,还要求财务的监督核算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保证各种费用的使用以及支出等有据可循,及时进行核算监督,建立完善的费用支出以及使用标准供工作人员参考,更好地实现支出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上文中提到在很多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信息不真实或是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财务费用管理的运行,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经济决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提升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以及会计信息核对,能够真正的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制定。需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做到坚持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需求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与登记,同时在登记之初,需要详细认真的进行各种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数据的核算,清晰地掌握其中的财务使用情况以及发生时间等,在保证准确无误之后进行及时登记,登记期间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此之后,还需要将其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以及各种金额等资料进行完整保存,保证在日后进行信息数据核算期间,能够有真实的数据依据,能够更好的确保数据的真实无误。相关的会计监督人员还需要对各种费用支出,涉及的各种利息以及佣金等进行定期的排查,方便在以后的审计或是结算期间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提高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

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提高。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进行专业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机构正常运行,才能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大对相关法律宣传力度,积极普及相关财务管理准则以及各种管理费用要求,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法律的认识,积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专业训练,在加强专业只能训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财务费用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经济的评估与预测能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水平的创新,拓宽在人才招聘上的渠道,尽力建造一个集会计、银行、证券、保险、管理等于一体的多样化管理团队,尽量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是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重要的产物,同时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费用管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具有核心促进作用,需要针对具体的金融机构发展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峰.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策略[J].企业经济,2010,05:142-144.

篇7

一、“统贷统还”定义及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用电需求大幅持续增长的趋势下,电网建设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电网企业的蓬勃发展。并不能掩盖电网企业融资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项目经营效益以及下属单位融资能力差异较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电网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融资新模式。因此,“统贷统还”开始走进了电网企业的视野,并开始在实践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统贷统还”的定义

实行“统贷统还”,即电网企业对全部信贷资金需求统筹安排,对经营活动整体渗透。形成一个以电网企业为投放格局的网络状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统贷统还”模式下,改变过去由各地市供电局分别进行筹资与偿还债务的做法,由电网企业作为一个贷款主体,统一贷款并集中归还贷款,实现信贷资金统筹管理、平衡还贷,以形成优势互补、规模经营和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统贷统还”模式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统贷统还”模式下,电网企业(本文特指省级电网公司)成为贷款的承载体。而用款单位却是电网企业及其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这种模式在促进电网企业节约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控制资金总量、减少贷款风险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节约使用资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行“统贷”后。电网企业对资金进行了统管,避免了下属供电局分头贷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贷款总量。同时电网企业统一对下属供电局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调动了下属供电局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二是“统贷统还”改变电网企业以往过分依赖信贷市场的状况。充分发挥现有各种融资方式的长处,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融资方式,为电网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如债券、中期票据等。降低财务成本和经营风险,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一对外融资,有利于树立良好信用。以电网企业名义统一对外融资,由于综合经济实力强,资产具有规模优势,还本付息保障程度高。因此谈判实力大增,可以争取到诸多优惠的银行信贷支持,例如申请综合授信额度等,并享受简化手续,优先办理,降低利率、费率和保证金率,贷款随借随还等便利。

四是“统贷统还”模式下,对于促进集团企业内部紧密化,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体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但该模式给予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自较低,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二、财务费用分摊的意义及原则

文中财务费用的分摊就是指在“统贷统还”模式下,电网企业采用一定的分摊方式将统一贷款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财务费用分配给各下属供电局以及下属供电局将所分得的财务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中进行再分摊的过程。

(一)财务费用分摊的意义

成本核算中,除了涉及可以直接归属到成本核算对象上的直接成本以外,还有很多间接成本如财务费用等,与某一特定成本核算对象没有直接联系,必须选择适当的分摊标准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

在“统贷统还”模式下,省级电网公司成为贷款的承载体,而用款单位却是电网公司下属的各地市供电局。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统一贷款财务费用的分摊,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电网企业及其各下属单位的资金成本以及各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并最终确定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效益及其财务状况。

(二)财务费用分摊原则

通过财务成本的分摊,可以确定各地市供电局的经营效益,能够正确计量工程成本。因此成本分摊的基本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几项:

1 因果关系原则

电网企业统一贷款的动机是要满足下属单位经营投资的需要,正是这种动机才促使电网公司向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统一借贷资金,并产生相应的资金成本。因此可以将资金成本与各成本中心所占用的统一贷款额联系起来。按照资金成本与成本对象(即电网企业及其下属单位)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外称之为成本动因,把统一借款产生的财务成本分摊至相应的成本对象之上。

动因追溯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动因对因果联系表述的质量。财务费用分摊中。这种表述以两种形式体现:(1)额度基准。即以各下属单位或各项工程占用的贷款金额为基准分摊成本。(2)时间基准。即按照各下属单位或各项工程占用贷款的时间为基准来分摊成本。

2 行为导向原则

成本信息对成本执行者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为了管理的需要。成本常常要按其行为影响力为基础来分摊。电网公司完全可以按照各下属单位所占用的贷款金额及占用贷款时间作为标准分摊统一贷款的资金成本,以此来克服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浪费等现象。电网企业管理层应科学合理地选择资金成本分摊基础,达到提高各下属单位及其员工的成本意识并促使其做出积极的经济行为。

3 估计原则

采用估计原则是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西方学者对成本分摊常提出两个要求:准确、容易。容易是指“成本能够以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被分配”(Hansen,1997)。在实际工作中,估计往往不是因为实际成本不能归属到特定的事项中去,而是因为进行非常详细的实际成本分摊的成本高于其价值。

因此,把统一贷款财务费用准确地分摊至各成本对象上去是成本分摊的一项根本原则,但准确性并不以绝对强调成本真实为基础,它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要强调的是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与分摊方法相关的某种程度的主观性总是存在的。

三、“统贷统还”下财务费用的分摊方式

为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采取“统贷统还”模式,实行贷款的集中管理。由电网公司统一筹集借款资金,统一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为及时准确地将贷款利息分摊至各下属单位及其各项工程,如实反映下属单位及各项工程的资金成本及建设成本,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电网企业应在遵循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会计原则前提下,根据“统贷统还”政策和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利息分摊办法。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为例。

研究探讨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财务费用的分摊方式。

(一)电网企业财务费用的分摊

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的财务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 分摊原则

由于广东省电网建设项目繁多,省公司无法按单个项目贷款进行管理,经与银行协商。省公司按照电网、农网、城网、县城网等项目类别进行额度提款,提款后会同自有资金按项目拨款至地市供电局。因此,电网企业统贷统还模式下利息分摊的原则可以按贷款的用途分类分摊贷款利息。省公司专项工程贷款主要包括基建贷款、农网贷款(包括农行贷款和财政厅国债转贷)、500kV债券贷款、县城网国债转贷、县城网贷款等。其中,基建贷款包括500kV贷款、220kV贷款、110kV贷款、配网贷款、配网县城网资本金(代管)、农林场贷款和资本金、前期费贷款、安全控制系统项目贷款,基建贷款利息要在500kV项目、220kV项目、110kV项目、配网项目、配网县城网(代管)、农林场、前期费、安全控制系统项目中进行再分摊。

2 分摊方法

省公司按各下属单位及各类项目的贷款拨款额作为基数将各期支付贷款利息按项目类别分摊至各下属单位,由各下属单位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完工情况确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按上述方法,利息是分配到每个项目的,不会造成利息的随意分摊。具体的分摊方法如下:

(1)选择分摊期间

电网企业可以选择每月、每季度、每年度进行统一贷款利息的分摊,鉴于每月进行利息分摊的工作量比较大,每年分摊不能及时反映电网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信息,因此,选择每季度进行一次统一贷款的利息分摊比较合适。可以选择在每季度末的一天,如每年选择3月21日、6月21日、9月21日和12月21日进行统一贷款的利息分摊。

(2)统计贷款利息

根据贷款明细统计每一类贷款(如基建贷款、农网贷款等)该季度应承担的利息。根据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专门借款应予分摊的利息金额。因此,省公司统计贷款利息时,应考虑减去尚未动用贷款资金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投资收益。

(3)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

第一,计算某类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该类工程累计贷款拨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该类工程每笔贷款拨款金额×每笔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各单位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各单位该类工程累计贷款拨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各单位该类工程每笔贷款拨款金额×每笔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第二,计算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

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当季实际向银行支付的该类专项借款利息金额一尚未动用的专项借款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第三,计算分摊给基层的利息:

各单位某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分摊率×各单位该类专项工程贷款利息积数

(4)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分摊

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应区分各下属单位是否占用或者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如果各下属单位没有占有或者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直接作为省网公司的财务费用。如果各下属单位占用或者使用了流动资金贷款,可按当季省网公司及各下属单位的流动资金贷款占用额作为基数将支付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在省网公司或者各下属单位之间进行分摊。各下属单位根据符合资本化条件与否分别将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计入资产成本或者财务费用。将流动资金贷款的利息进行分摊,有助于培养各下属单位正确树立资金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二)下属单位财务费用分摊

1 分摊原则

省网公司采用分级核算,由各下属供电局具体核算项目的建设情况。各下属供电局收到省公司分配的各类项目的贷款利息时(如500KV工程贷款利息、220KV工程贷款利息等)。按当期收到省公司的各类项目的贷款拨款额作为基数将分配所得利息分摊至各工程项目,并根据每个具体项目完工与否分别作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即以工程项目投产日期作为界限,工程投产日期前作为资本化利息计入工程成本。工程投产后为费用化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2 分摊方法

(1)计算积数

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截至上季度末累计收到省公司拨贷款金额×该季度天数+∑(本季度收到省公司每笔拨贷款金额×每笔拨贷款实际占用天数)

(2)计算利息分摊率

利息分摊率=当季省公司列供电局借款利息金额/∑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

(3)计算分摊工程项目的利息

各工程项目贷款利息=利息分摊率×该工程项目贷款利息积数

下属各单位根据每个具体项目完工与否分别将分摊所得利息作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未完工工程分摊所得的利息计入该工程成本,已完工工程分摊所得的利息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四、结论

篇8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若单纯以会计报表上的财务费用数额作为价格部门成本监审中的财务费用,则是非常简单的。但问题在于成本监审中所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与会计中的财务费用往往不相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者的核算口径不一致。根据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定价成本是指全国或一定范围内经营者生产经营同种商品或者提供同种服务的社会平均合理费用支出。”由此看出,成本监审中的定价成本是一种社会平均成本,而不是个别成本。而会计核算的主体一般都是单个主体,其成本也往往都是个别成本,由此造成了会计成本与定价成本核算口径的不一致。加之现行成本监审办法中对财务费用一般只是作了概念性的界定,对其究竟该如何具体确认和计量,大多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核算办法和标准,从而给成本监审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目前面临的难点与困境

归纳当前成本监审工作中财务费用确认和计量所面临的难点与困境,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于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筹集资金所发生的借款利息应如何进行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

二是对于上述费用化了的借款利息该如何计入定价成本,是一次性计入,还是分期计入,假如是分期计入,又该如何进行分摊;

三是对于有兼营行为的企业,其财务费用应如何在各经营项目之间进行分摊,分摊的标准与尺度该如何确定;

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向金融企业借款外,还会向关联企业、投资者以及其他个人等筹集资金,面对复杂多样的筹资渠道所发生的各种借款利息该如何确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以上种种难点,从事成本监审工作的同志一般都是凭借各自的理解和工作经验来解决,方法多种多样,结果不一,有时甚至相差较大。为避免和减少因财务费用核算方法不一而造成的定价成本差异,更好地服务价格决策,笔者借鉴《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以下几种解决途径。

(一)期间控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笔者认为,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按资金使用期间予以资本化,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而不得直接费用化计入定价成本。只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利息才允许计入定价成本。举例如下:

案例1,某公司为购建一条A产品生产线,2012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期限3年,年利率6.15%,建设期1年。则本例中资本化利息就应为1000×6.15%×1=61.5(万元),费用化利息为1000×6.15%×2=123(万元)。

(二)均衡控制

为保持定价成本的长期均衡性,防止不同年份间因借款规模忽高忽低而造成财务费用奇高奇低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对于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筹集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化了的借款利息应分期计入定价成本。这一期限可以按企业的经营许可年限,也可按该项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等进行分摊,不能一概而论。原因在于,假如企业的经营许可年限远远大于该购建资产的使用年限,一旦按经营许可年限来分摊,就会造成该项资产已报废或处置,而借款费用仍未分摊完的现象。反之亦然。显然,我们在成本监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上例,假如该公司的经营许可年限为50年,A产品生产线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则笔者建议其费用化利息按10年平均分摊。当然,假如该公司A产品的年生产量不均衡,也可按该生产线总设计生产能力来进行合理分摊。

(三)项目控制

即对于有兼营行为的企业,要根据相关性原则将其财务费用在各经营项目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相应计入各项目的定价成本。接上例,假如该公司在经营A产品的同时又兼营B产品,2013年1月1日该公司又向银行借款100万元用于B产品生产经营,当年发生借款利息6万元,则该公司当年财务费用总额为123/2+6=67.50(万元),但计入B产品成本的财务费用只应有6万元,而不是67.50万元。

当然,假如企业为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对借款资金未明确区分用途,则财务费用可按企业各经营项目贡献度的大小进行分摊。这里所说的贡献度是指各经营项目为企业所取得的利润的大小,而不是指营业收入的大小。其原因主要在于营业收入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其贡献度。即假如各经营项目的获利水平大体相当,但由于价格悬殊过大,而使得各自的营业收入与其所取得的利润极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以营业收入来判定各自贡献度的大小显然不尽合理。

(四)利率控制

即主要是指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取得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据实计入定价成本。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取得的借款,其利息支出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可据实计入定价成本,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举例如下:

案例2,某企业2013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500万元,1年期,利率6%,同年7月1日又向其他无关联的非金融企业借款200万元,1年期,利率8%。则该企业当年可计入定价成本的财务费用应为36万元,另外2万元因借款利率超过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而应予以核减。

(五)本金控制

为防止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发生虚假财务费用,笔者建议将企业从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确定一个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计入定价成本。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税法上规定的标准,即企业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为:金融企业5:1,其他企业2:1。举例如下:

案例3,某企业2013年12月31日归还关联企业1年期借款本金1200万元、利息90万元。已知关联企业对该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投资额为480万元,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6%。则该企业当年可计入定价成本的财务费用为480×2×6%=57.60万元,而不是90万元。

(六)对象控制

这里所指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投资者而言的。即倘若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则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中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利息的部分,不属于企业的合理支出,不应计入定价成本。举例如下:

案例4,2013年1月1日,某公司向银行借款2800万元,期限1年,利率6%;同时该公司接受李某投资,约定李某分别于3月1日和7月1日各投入400万元;李某实际仅于10月1日投入600万元。则该公司当年可以计入定价成本的财务费用=2800×6%×2/12+(2800-400)×6%×4/12+(2800-800)×6%×3/12+(2800-200)×6%×3/12=145(万元)。与该企业当年财务费用实际发生额2800×6%=168(万元)相差23万元,应予以核减。

以上是笔者对成本监审中财务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所作的一般性建议。至于与财务费用相关的资金时间价值、通货膨胀预期补偿、期限风险等内容不再一一细述。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9

对于一般的中国企业,涉及外币交易的业务比较少,占企业经济业务总量的比重较低,汇兑损益金额对成本费用与预期利润影响有限。对于外币交易业务量大,占企业经济业务总量比重较大的企业,汇兑损益处理将对成本结构及管理绩效考核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外币交易业务会越来越多,如何进行外币业务的会计核算、选择合适的汇兑损益处理方法是我国企业要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介绍外币计价存货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并试着分析对存货管理绩效的影响。

一、外币交易业务汇兑损益的介绍

汇兑损益也称为汇兑差额,是因为计价货币汇率的浮动而产生的对资产(或负债)影响的结果。企业会因为外币交易、兑换和重估、报表折算等业务产生不同种类货币对应不同汇率与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而言之,汇兑损益就是采用不同的折算汇率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是外汇风险在会计上的具体表现。

汇兑损益的形成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业务产生的,即由于外币交易或兑换时因为汇率差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另一种是由核算产生的,即在持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化而形成的汇兑损益。对于外币计价的资产,例如应收账款、货币资金等,在企业持有期间,外币汇率上升产生汇兑收益,汇率下降形成汇兑损失;与外币资产相反,例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负债,会因为汇率上升产生汇兑损失,汇率下降形成汇兑收益。

二、现行外币交易业务汇兑损益的处理方法

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即期确认法,只要外币汇率发生变动,就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期末就确认汇兑损益,而不用考虑实际交易是否进行。在学术研究上,汇兑损益的递延确认法认为,当期汇兑损益应以实现为准,应该根据实际的外币交易或兑换在本期结算完毕的条件来确认汇兑损益,尚未能实现的汇兑损益要递延到以后会计期间。

根据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所有的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余额都要依据期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记账本位币。汇率的变动所形成的汇兑损益计入到当期损益。

三、外币计价的存货管理与核算

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为确保与国内集团总部会计记账及会计报表合并的方便,一般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同时,对适应管理需要的特定科目辅以外币记账。财务部门按照固定汇率或即时汇率将外币资产或负债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同时反映实际交易的外币信息。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对存货实行历史成本法,在对外交易前,不对存货的外币计价进行调整,即不调整存货计价的外币价值,只调整外币折算成的人民币价值。

实务中,为加强存货管理,物资管理部门以原币统计存货价值,按照存货采购时发生的外币记录存货价值。月末,财务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材料核签,即对存货的入库、出库及库存进行核对,确认当期存货发出成本的过程。为正确反映存货的外币发生情况,确保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统计口径的一致,确保财务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的出入库核签制度顺利实施,财务核算时采用“主辅双币核算制”。

(一)物资部门以原币管理

存货管理是企业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企业在境外开展物资采购时,一般以当地币种或美元、欧元进行结算,并支付货款。物资部门主要职责是进行物资的实物管理,负责记录物资采购交易的原始情况及采购合同履约状况,确保存货的实物与账簿记录一致。以原币登记采购台账及存货明细账更加简便,减少了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量。

(二)会计核算采用“主辅双币核算制”

财务部门对存货的核算采用“主辅双币核算制”,对存货的采购、入库、出库进行核算。企业不同,材料核算及管理程序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采购结算的账务处理。按照物资采购部门提供的采购合同、验收报告、发票等相关资料,在财务管理系统里登记存货的辅助信息,反映其外币价值,同时,按即时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人民币。

第二步,月末或期末,财务部门会同物资管理部门对存货进行清查盘点,按照采购时的外币办理存货出入库核签业务。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即会计账簿与存货明细账簿相符、存货库存与存货明细账簿相符。对于不符的内容,经过审批后,及时进行补录或调整账簿处理。

第三步,存货成本的确认与核算。由于存货入库及出库业务处于不同的时点,外币汇率不同,造成相同外币计价的存货在入库与出库时的人民币价值差异,即产生存货汇兑损益。

四、存货汇兑损益的处理

地存货当期存货采购批次多、金额大、汇率浮动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巨额汇兑损益,甚至影响存货成本的确认计量。存货汇兑损益按照存货出库的原币价值分摊累计汇兑损益,最终实现存货原币价值余额结平,人民币记账价值也结平。对于存货汇兑损益的处理,实务中有两种处理观点:财务费用观与存货成本观。

(一)财务费用观

财务费用观,根据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汇率的变动所形成的汇兑损益计入到当期损益,即财务费用。财务费用观认为,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相关的手续费及融资租赁等其他财务费用。因此,主张存货汇兑损益应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财务费用核算。

(二)存货成本观

存货成本观,认为存货汇兑损益与一般的货币易、兑换等汇兑损益不同,反映的是存货账面价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存货外币价值以即时汇率或月末市场汇率计算调整的一种公允价值,应该是存货成本的一部分。

五、存货汇兑损益处理的影响

通过上文分析,存货汇兑损益在处理方法选择上决定了其财务归集的去处:存货成本和财务费用。虽然不影响企业净利润,但对存货管理及核算产生重大影响。

(一)产品成本的影响

财务费用观,将存货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不能真实反映当期产品发生的存货成本,造成产品毛利的增加。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化贸易进程的推进,产品的社会成本趋向统一。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会因为本地采购和国际化采购的不同,而在客户忠诚度上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存货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既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整体筹资费用水平,也歪曲了企业产品的毛利水平。

(二)存货管理绩效考核的影响

企业为提高盈利水平,想法设法采取各种控制成本的方法,其中包括成本管理的绩效考核措施。在众多企业,材料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重较大,加强存货管理,实施存货管理绩效考核措施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实务中,一般将存货成本管理的责任划归物资管理部门,因此,如何准确核算并真实反映存货成本,是实施存货管理绩效考核的前提。采购计划、采购国别、结算币种、采购批次、存货出库管理等业务均对存货汇兑损益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上述业务均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财务费用观未将存货汇兑损益计入存货成本的做法,不仅未能真实反映存货成本水平,而且消弱了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不利于企业对存货管理开展绩效考核,进而影响企业的“低成本战略”,进而影响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总结

存货汇兑损益的方法选择,将对企业的存货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既影响了企业的成本结构,而且还对存货的绩效考核产生影响。存货汇兑损益应通过合理分配方法计入当期存货成本,不仅能满足企业绩效管理要求,而且对企业成本战略目标的实施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汇兑损益两种交易观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

篇10

一、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

销售折扣可分为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如为扩大销路,增加销量采用的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即所谓的“薄利多销”。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通常表示为:2/10,1/20,n/30。即自成交之日起,10天内付款,给予2%的现金折扣;20天内付款,给予1%的折扣;超过20天则无折扣,30天内必须还清。

两种折扣的主要区别有:第一,目的不同。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给予的价格扣除,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第二,发生折扣的时间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即已发生,而现金折扣在商品销售后发生。第三,账务处理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实现时,只要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确认销售收入即可,不需作账务处理。对于商业折扣,税法同时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的,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一张发票上分别说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若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而现金折扣可分别采用总价法、净价法以及混合法进行。同时,对于折扣的金额,可调整收入或财务费用。调整收入是因为现金折扣的直接表现就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调整财务费用是因为现金折扣是为鼓励客户早日付清货款,即提早收回卖方信贷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而不是收入的增减,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显而易见,调整财务费用更合理)。

二、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

在明确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及其与增值税的对应关系。来看下例:

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售出产品一批,售价11000元,商业折扣为1000元,增值税1700元[(11000-1000)×17%],货已发出,约定一个月后付款,付款条件为2/10,n/30。会计核算如下:

(一)采用总价法

总价法是将折扣前的成交额视作销售额,“应收账款”账户按照此金额入账。客户按规定条件得到的现金折扣,视作其提前付款享有的经济优惠,在利润表中可列作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减项(如个体户会计视作收入的减项)。以下是处理方法: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7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主营业务收入10000

2.上述货款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700

3.若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处理方法一: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贷:应收账款11700

处理方法二: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00

贷:应收账款117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红字)

(二)采用净价法

净价法是将扣减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据以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金额。这种方法是把客户取得折扣视为正常现象,认为一般客户都会提前付款,而将由于客户超过折扣期限而多收入的金额,于收到账款时入账,冲减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增加处理。以下是处理方法之一: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9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66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款项11466

财务费用 234

(三)对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剖析

从上例可以看出:对于商业折扣的1000元,如果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那么核算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入账,对增值税没有影响。而对于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方法一核算时客户少付的234元折扣全部作为本期的财务费用处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0元,方法二核算时将234元折扣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销售收入10000元的2%即200元冲减财务费用,第二部分增值税1700元的2%即34元,用红字冲减增值税销项税额,从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666元。而采用净价法核算时,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的,同时,对于“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进行2%的折扣。与总价法二相同的是:“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少了34元(1700-1666)。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对于自身更为有利,但这样处理会不会损害国家利益呢?从财务角度来讲,这样做是否妥当呢?

这需从折扣的含义入手。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增值税因收入的实现而发生,现金折扣已与收入无关。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不应该对应交纳的增值税产生影响,所以上述总价法之二与净价法之一处理欠妥。正确处理应为总价法之一。当然,纳税人在采用净价法之一处理时,如果对方没有享受到折扣,对于多付的款项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466

财务费用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这样处理更符合增值税条例中有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同时又不影响税收。

综合以上分析,在采用净价法处理时,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而对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予折扣,仍为1700元。折扣的部分冲减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净价法处理方法之二如下: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 976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700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篇1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循环贷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一种特色金融产品,主要面对优质重点客户,巩固重点客户关系。然而,商业银行提供的循环贷款应用效果有着局限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平台,它们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增强集团整体资金管控能力、提高集团整体投、融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降低资产负债率和防范资金风险为目标。同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更能深刻理解所在集团的发展战略、经营特点和产业布局。鉴于上述两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能够将循环贷款与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高度契合,从而达到外部金融机构不能达到的效果,充分发挥集团内部金融平台的功能。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家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 ,循环贷款的灵活应用有较为广阔的适用空间。

本文基于对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循环贷款经营情况的调查基础上,对循环贷款的创新应用进行了研究,对循环贷款的特点、如何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经营现金流结合、两者契合之后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提出适应性应用建议。

1 银行业循环贷款特点

流动资金循环贷款(简称“循环贷款”,是一种灵活的流动资金贷款形式,是指企业与银行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后,在合同规定的额度和有效期内,多次提款、逐笔归还、循环使用的一种流动资金贷款业务。

循环贷款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次审批、在规定期限和额度内可多次循环使用。银行按照企业经营规模、业务前景和经营效益,核定给予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一般一年签订一次贷款合同,约定最高合同金额;企业分次使用资金时,通过借据确定当次提款金额、利率和还款时间,即在合同有效期和额度范围内,企业可随借随还。

由于银行的目标群体资质参差不齐,银行更注重风险的防范,因此对办理循环贷款的客户有较高标准,主要是重点、优质客户。循环贷款是银行的一种营销手段,不能很好与企业经营相契合。其优势不仅体现在针对客户的每笔提款不用再单独通过贷款审批会审批,一定程度减少客户再次提款的审批环节,提高客户提款效率。

2循环贷款在财务公司的灵活应用下将发挥更大优势

财务公司比外部商业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加全面和清晰掌握所属企业集团的经营情况。同时,财务公司专注于一个行业,比外部商业银行更能把握行业特点和控制行业风险。基于此两大优势,财务公司在循环贷款的设计使用上,通过灵活合理应用,将不仅仅是审批效率的提高,对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负债率和财务费用也将起到积极作用。下面以循环贷款在电力企业的应用情况举例说明。

2.1 电力企业经营现金流特点

电力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具有明显的资金密集型特点。国内五大发电集团都是以火电为主,从财务结构来看,火电行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项目资金投入需求巨大。目前,火电项目每千瓦造价约4000元,发电机组单位造价高,造成发电企业资金投入量大,按相关规定资本金占项目投资比例最低可为20%。项目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总投资比重高,企业负担财务费用绝对额度非常大。

第二,燃料成本支出所需资金量大。燃料支出是火电企业日常经营现金流出的主要方面。近年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从过去占全部生产经营成本不足70%,攀升到了目前占到全部生产经营成本的78%,解决燃煤采购支付问题,则是保障企业资金链运转通畅的关键。

第三,资产负债率畸高。近年来大部分新建发电企业在新建电厂项目时,均按照资本金最低比例要求注资,其余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融资,导致发电企业投产之日资产负债率即高达80%以上。

从日常现金流运转情况分析,有如下特征:

第一,现金流收支不匹配。火力发电企业每月现金支付集中于月初,主要用于燃煤采购和税款的支付;每月现金收入则集中于月中和月末,主要是电费收入(目前电网公司对发电企业的电费结算大部分是每月两次,分别在月中14到17日之间和月末29至31日之间),资金的收支存在时点上的不匹配。

第二,企业存贷双高。为了保证资金流的连续,火力发电企业一般备付大笔资金保证月初燃煤款等各项费用的支付,一方面大量存款备付账上,不会产生较大收益,一方面不能偿还贷款来减少贷款本金存续天数,以减低财务费用,导致企业出现存款高、贷款高的“双高”局面。而火电企业每月经营现金流庞大,一般都超过亿元,存续资金低效使用必将产生巨大损失,尤其是当前火电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刻,盘活巨额存量资金非常必要。

2.2 财务公司循环贷款运作设计

电力企业资金状况、财务结构和现金流运行情况的特征反映出其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财务费用负担重问题,二是巨额燃料款支付问题,三是负债率过高问题,四是现金流收支时间不匹配问题。

财务公司主要目标在于服务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财务费用,具体到上述四个问题,则可以通过优化循环贷款,进一步发挥其灵活性来实现:

(1)拓宽循环贷款适用度

放宽循环贷款最低提款金额、最低提款期限的限制,与成员企业的用款需求、现金流周期相匹配;

(2)明确循环贷款适用对象

由于火电企业需购买燃煤,流动资金周转频繁,循环贷款的适用范围主要定位于现金流周期性明显的火力发电企业;

(3)确定授信上限

循环贷款的合同额度,主要参照借款人季度内燃料采购支出总额,满足火电企业购买燃煤所需资金最高上限的需要;

(4)理顺使用节奏

循环贷款的额度占用,提倡月初提款,月末还款,一般用款周期不跨季,弥补火电企业月初支付与月末收入的时间差;

(5)服务与管理并行

具体操作上,提款按月报预算,按周报计划,按天执行,还款原则按周报计划,一般提前一天即可,最大限度体现“随借随还”。

2.3 循环贷款与经营现金流契合优势

循环贷款通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灵活应用,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经营现金流高度契合,比商业银行循环贷款发挥更大优势。

(1)弥补成员企业短期资金缺口

电企月初支付、月末收入现金流时点的不匹配,导致资金缺口需要备付大量资金,循环贷款可以弥补该资金缺口。

(2)为成员企业增加了一种调配企业资金的金融工具,减少了企业现金的沉淀

财务公司循环贷款介入后,成员企业在月初需要支付燃煤款和税款时,通过财务公司循环贷款借款支付,月中或月末电费到帐后再归还财务公司贷款,通过循环贷款熨平成员单位资金波动,保证成员企业支出和收入时点的匹配,减少成员单位资金沉淀。对于成员企业加速资金周转,优化经营现金流,减少资金沉淀,实现财务费用和月末负债率的“双降”具有明显效果。

(3)减少集团外部贷款,降低集团整体资产负债率和财务费用

通过财务公司循环贷款的利用,成员企业将减少外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整体上通过财务公司贷款替代外部商业银行贷款将减少集团整体外部贷款规模。从集团整体角度看,财务公司贷款在合并口径时可以抵消。因此,循环贷款的规模应用可以减少集团整体外部贷款,降低集团整体资产负债率和财务费用。

另一方面,通过循环贷款降低贷款本金的占用天数或平均占用额,对降低利息支出而言,甚至比降低利率方式更为有效,已成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成员企业减低财务费用主要方法之一。

(4)缓解财务公司贷款与存款期限的错配情况,优化财务公司资产负债结构

财务公司的存款多是集团成员企业活期存款,要保证存款客户的随时之用。贷款期限一般多为一年期及以上,因此存在存款期限和贷款期限的错配。循环贷款的应用加大了财务公司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优化了财务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财务公司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3 实际应用案例效果

通过对电力企业循环贷款的调查,实际应用效果也比较明显。

3.1 循环贷款既解决短期融资问题,也节约财务费用

五大发电企业之一,通过在其系统内各单位推广循环贷款,四年来财务公司与集团下属20家成员企业累计签订了 50份循环贷款合同,合同金额共计297.15亿元。通过这些循环贷款合同的有效执行,一方面,为该集团在全系统推广“月末存款余额不超过50万元”的现金调度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金额工具;另一方面,也为该集团降低了资金沉淀成本,节约了巨额的财务费用,具该集团初步测算,2008~2010年,年均节约财务费用约1000万元。

3.2 循环贷款是实现账户“零余额”管理的有效手段

循环贷款的应用不仅成就了该集团下属亚洲第一大火电企业极高的资金管理水平,也使该集团系统内相当一批大型火电企业的日均存款下降到50万元以内。循环贷款的应用,促进了财务公司与集团成员单位“财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循环贷款在该集团系统的成功推广和广泛应用,成为该集团系统内各单位实现账户 “零余额”管理的有效手段。

4 实现循环贷款优势的适用性建议

财务公司循环贷款的灵活运用,与企业集团经营特点结合,将为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和财务费用等方面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这种资金运作方式的成功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财务公司需明确集团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本文讨论的前提是财务公司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以服务集团并通过服务带动集团资金管理水平提高为宗旨,以此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和财务费用。

其次,要与所属集团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资金管理要求相适应。

第三,需熟悉企业集团所在行业的特点,要掌握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现金流转规律。

第四,需拥有一批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专业人才,能结合所属集团的经营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调整,以发挥规模效应。

第五,财务公司具备完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

篇12

【关键词】

财务杠杆;权益乘数

关于财务杠杆,广泛接受的描述是由于固定财务费用(如优先股股利、利息费用等)的存在,税后利润的变动幅度(或者普通股每股净收益的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效应。

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在一定的息税前利润范围内,债务融资的利息成本不变——即固定的财务费用,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加,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性利息费用就会减少,从而单位利润中可供股东分配的部分就会增加,普通股股东每股收益的增长率将大于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亦可得出普通股每股收益的下降率将大于息税前利润的下降率。

关于财务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由于负债具有优先求偿权,因而相对权益资本风险小,具有较低的负债资本成本率;另外,根据MM理论,在有税收的前提下,利息费用会在税前扣除,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即税盾效应。因此,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产生财务杠杆正效应。而过高的负债水平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存在资不抵债的可能,所以会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

由简化后的公式可知,I不变时,EBIT的增大,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此时对应的DFL值越小。换言之,DFL值越小,由于I不变,所以EBIT越大,企业风险也越低。因此DFL可以成为财务风险的度量指标之一。

由于固定的财务费用主要来源于利息费用,即企业的债务资本,财务杠杆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度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由于负债资本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因而财务杠杆率也是企业筹资决策的反映——其中固定财务费用,尤其当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利息费用可以得到企业债务资本的数额。

财务杠杆率基于反映企业风险而设计,但是DFL=EBIT/(EBIT-I)的计量并不能反映所有由债务资本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一,以DFL=EBIT/(EBIT-I)计量的财务杠杆效应,无法反映由于所有者权益变动所引起的负债比例的变化以及负债比例变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风险变化。

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为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主要包含以下科目:股本、资本公积(股票发行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加值、接受捐赠资产价值等)、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息税前利润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经营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当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以资产重估增值等方式增加时,不会影响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公司债务资本的总额亦没有发生变化,假设利率不变,公司需要支付的利息(固定的财务费用)维持所有者权益增加前的值,由DFL=EBIT/(EBIT-I)的计算公式,DFL的值也会保持不变,从DFL所代表的的经济意义来讲,公司的财务风险不变。但是,由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公司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债务资本的比例下降,因而公司的整体风险是下降的。

第二,随着商业信用等理念的深入,另一种性质的负债——经营负债日益引起经营者的关注。经营负债[4]是指企业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不同于金融负债,即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扩大生产规模而借的债务,经营负债往往不会产生固定的利息费用。但是,对这一部分负债的有效管理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在财务流动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没有固定财务费用存在,因而DFL=EBIT/(EBIT-I)的度量也不能反映经营负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企业资本结构而言,DFL=EBIT/(EBIT-I)的计量方法无法反映负债不变而所有者权益变化时企业风险的变化;从债务资本内部结构而言,DFL=EBIT/(EBIT-I)的计量方法无法反映经营负债及经营负债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该计量指标的特点之一是不考虑经营效果,即不考虑息税前利润的状况(在比值中抵消),避免了杠杆度量依赖于经营状况的弊端;其次,由稳定性较高的所有者权益出发设计指标,侧面反映负债的回报率。权益乘数越大,表明负债多带来的汇报越少,财务杠杆水平越低。这样处理,既可以兼顾资本结构变化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亦可克服经营负债被割裂开来的弊端,因为负债以(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方式综合体现。最后,权益乘数的计算也比较简单,易于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向攀.商业银行杠杆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篇13

一、简述财务管理目标

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债权人等多边关系的总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均衡各方关系,客观上追求企业效益最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逐步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方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其目标服务的,目前通用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长期存续作为基础,综合各方利益群体关系,以达到企业价值持续增长,并且谋求最大效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具有与综合考虑企业相关利益群体,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优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我国企业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林业企业更要吸收市场化的新知识,新思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深入思考融资费用给林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为建设现代化的优质林业企业添砖加瓦。

二、融资活动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因素众多,但就我国林业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融资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价值走向,制约着林业企业的发展。融资活动所产生的费用,也是就体现在林业企业会计报表上的财务费用是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项重要因素。融资费用在财务管理上的概念是资本成本,在会计报表上的现实反映是财务费用。企业只有均衡各方因素,采取均衡有效的融资决策,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资本成本是企业衡量各种融资决策利弊的尺子,还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只有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够获得收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看,林业企业的融资费用是投资者对本企业投资活动所要求的报酬率,只有在本企业项目的回报率高于此“报酬率”,才能创造出正的企业价值,完成企业利润,商誉等一系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积累,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我国林业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融资活动产生的成本和市场报酬率,以取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林业企业筹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企业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限制,融资决策不够科学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企业价值的增长,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不健全

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计划经济,那时我国的林业企业无须考虑融资问题。改革开放后,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对资本市场不甚了解,债券市场等融资市场发展不够有序,相关细则不够完善,各种融资方式理论体系也不够健全,加之林业企业由于自身特点一般离发达城市较远,新的知识信息接收的程度不高,导致了林业企业的融资困境,影响了我国林企融资活动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还表现在融资准入制度严格,一般商业银行不给规模小企业贷款,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中小林业企业的发展。

(二)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林业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企业获取最大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补助。政府的补助不需要支付费用,也就不存在融资成本问题,但是林业企业的生产周期一般数十年,成本投入收回的周期过长,资金周转的需求很大,要想全部依靠政府的投入,显然不够现实,也不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林业企业很可能因此丧失好的项目投入机会,错失市场良机。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但商业银行一般不给生产收回周期长的企业提供大规模的贷款,林业企业在资金短缺时也是一筹莫展。林业方面融资债券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综上所述,融资方式单一影响了林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不利于林业企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融资手续不完善

由于林业企业的回收期长,生产经营风险大等客观原因,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下,对林业企业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很高,实行授权授信制度,制约了林业企业融资的规模。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专门为林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公司很少,使得林业企业筹集资金的难度较大 ,现实上制约了林业企业的常规经营生产活动,也在长远上影响林业企业价值的提高。

(四)资本成本偏高

由于林业企业生产周期长,回收风险大等特点,商业银行给予贷款的条件严苛,具体表现在贷款的利息费用偏高。高额融资费用支出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净利润和资金周转的灵活性,制约了林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赢利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