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疗医药市场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将568份名老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验案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应用其统计功能中的频率表得到名老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频率表,选出频率≥10%的中药,共38种;(2)再应用验案分析系统统计功能中的回归与聚类分析,得到聚类结果;(3)将得到的聚类结果复制出来,为文本文档格式,再通过SAS的数据导入将文本文档导入到SAS统计软件中;(4)应用SAS统计软件的varclus过程对用药频率≥10%的38种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2结果
38种中药共分为9类,其中变量最多的为第6类,含有6个变量;变量最少的为第3类,含有2个变量;其余的都含有3~5个变量。具体分类情况见表1。表中R-squaredwithOwnCluster表示该变量与所在类的类分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R-squaredwithNextClosest表示该变量与具有第二相关的另一类分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1-R2比率=(1-R-squaredwithOwnCluster)/(1-R-squaredwithNextClosest)。
3讨论
varclus聚类分析是根据观察指标所表现的数量特征、相似程度的大小加以归类,而分析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符合实际。本研究中,用药频率≥10%的38种中药通过varclus聚类分析,可分为9类。第1类包含5种中药,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人参补气生津,安神益智;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名老中医多将此组合应用于气阴两虚且以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便干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2类包含5种中药,其中远志R-squaredwithOwnCluster值偏小,1-R2比率值偏大,结合用药实际,予以舍弃;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炒枣仁养心安神;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栀子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名老中医多将此组合应用于热扰心神且以心慌胸闷、心烦少寐、口干咽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3类包含2种中药,生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生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名老中医多将此组合应用于肝阳上亢且以心烦易惊、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多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4类包含3种中药,其中白芍R-squaredwithOwnCluster值偏小,1-R2比率值偏大,结合用药实际,予以舍弃;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宁心安神,名老中医多将此组合应用于肺胃阴虚且以心慌汗出、心烦不眠、咽干口渴、干咳、大便燥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5类包含5种中药,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清肺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名老中医常将此组合应用于水湿内停且以心悸、水肿、憋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6类包含6种中药,其中桂枝、当归R-squaredwithOwnCluster值均偏小,1-R2比率值偏大,结合用药实际,予以舍弃;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党参益气,生津,养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名老中医常将此组合应用于气虚血瘀热毒且以心慌、发热、烦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7类包含3种中药,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健脾止呕;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名老中医常将此组合应用于痰湿阻滞且以胸膈满闷、咳嗽痰多、头晕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8类包含4种中药,其中黄芩R-squaredwithOwnCluster值偏小,1-R2比率值偏大,结合用药实际,予以舍弃;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养血安神,名老中医常将此组合应用于血热瘀滞且以心胸刺痛、心神不宁、唇舌紫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第9类包含5种中药,川芎活血行气,祛瘀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枳壳破气,行痰,消积;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名老中医常将此组合应用于气滞血瘀且以胸闷不舒、或有刺痛、暖气频作、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具体情况见表2。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162-03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集中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护和治疗的病房,长期入住ICU的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和和多种药物因素影响可发生意识、情感及行为异常。本文介绍1例怀疑药物引起精神异常的患者资料,就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供临床药师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89岁,2012年7月30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右腋下出现红斑,伴少许鳞屑,自行外用“皮炎平”等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右手臂屈侧,伴轻微瘙痒。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到门诊皮肤科就医,以“擦烂红斑”收入皮肤科。2012年8月3日上午10:00患者突发呼吸困难、气喘,无胸闷、胸痛等。查体:血压159/82 mm Hg,心率98 /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满布哮鸣音。请呼吸科医师会诊后,认为患者目前心肺功能不全,有转科治疗指征;且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转科治疗,于当天下午转入呼吸科。初步诊断:呼吸困难查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心律失常,快速型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皮肤念珠菌感染。
转入呼吸科后,患者气促,呼吸困难,无自诉胸闷、胸痛等不适。查体:体温36.2℃,呼吸28/min,血压176/101 mm Hg,心率162/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满布哮鸣音及干湿性音。右腋下及右手臂屈侧可见大片红斑,边界清,上覆鳞屑较前明显减少。转入后追问病史示患者30余年前开始有间歇性咳嗽、咳痰症状,进食后明显,未进行正规诊治。
1.2 检查和治疗
患者转入呼吸科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7.24×109/L,淋巴细胞比率3.1%,中性粒细胞比率91.1%;血生化:肌酸激酶同工酶 34 U/L,肌酸激酶199 U/L,乳酸脱氢酶429 U/L,血糖 9.1 mmol/L,C反应蛋白41 mg/L,B型脑钠肽前体2938 pg/ml,尿葡萄糖(++);动脉血气分析:pH 7.215,PCO2 7.49 kPa,PO2 14.10 kPa。复查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2012年8月7日头颅及胸部CT检查提示:①脑白质变性,老年性脑萎缩,双侧豆状核钙化;②双肺多发散在高密度影,考虑为炎症;③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主要治疗过程见表1。
2 药师参与治疗过程
2.1 药师参与治疗
转入后给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抗感染,普米克令舒+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解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静滴,奥美拉唑护胃,氨溴索化痰,胺碘酮缓慢心室率(转入第3天至心室率90/min左右停用胺碘酮,改去乙酰毛花苷缓慢静推维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稍有减轻。
转入第3天,增加硝普钠降压。
转入第4天,头颅及胸部CT检查提示:①脑白质变性,老年性脑萎缩,双侧豆状核钙化;②双肺多发散在高密度影,考虑为炎症;③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患者突发气促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最高在200/90 mm Hg以上,查血气提示二氧化碳潴留,急诊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改用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细菌,伏立康唑抗真菌,加用多索茶碱解痉,硝普钠控制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转入第8天,患者出现精神异常,被害妄想逐渐加重。
转入第9天,患者病情好转后拔除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期间先后2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见气管及各级支气管大量黄白色黏痰,黏膜充血水肿明显。
转入第10天,拔管后复查胸片结果提示:①主动脉粥样硬化;②心影增大,性质待定;③胸椎退行性变。患者气促、喘息症状有所好转,心室率在去乙酰毛花苷0.4 mg/d分次静注下维持在80~90/min,血压在硝普钠维持下控制尚可,后停用去乙酰毛花苷,改口服地高辛0.125 g/d控制心室率,硝苯地平控释片及厄贝沙坦口服控制血压。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喘息好转,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湿音,未闻及明显哮鸣音。
转入第11天,复查头颅CT显示:①脑白质变性,脑萎缩;②左额部皮下结节影,考虑为良性病变。请心理科、神经内科医师及临床药师会诊,考虑为精神异常查因,疾病后抑郁,或药物引起的精神异常。
转入第14天,停用美罗培南和伏立康唑。会诊建议给予奥氮平抗焦虑、抑郁治疗,遵专科会诊意见治疗后,患者间断出现烦躁及被害妄想。患者咳嗽、咳痰、气促、喘息好转,坚持要求出院;转入第16天上午10:40在签字后办理出院时,患者大便后突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至35%,心率降低至44/min,给予肾上腺素及阿托品静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呼吸辅助通气等抢救,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P-SIMV、FiO2 40%、PEEP 5 cm H2O、PC 16 cm H2O、PS 12 cm H2O),意识清楚,气管导管内可吸出少量黄白色血丝痰;血压在多巴胺组液治疗下维持在110/60 mm Hg左右,心率60~80/min,呼吸机辅助通气下血氧饱和度为98%~100%;转入第17天,患者及其家属再次要求出院,回住处附近医院继续治疗,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及目前出院的各种风险,患者家属表示理解,仍要求出院,请示上级医师后予签字出院。
2.2 治疗结局
临床药师分析最有可能引起精神异常的药物考虑为伏立康唑、美罗培南和硝普钠,于2012年8月17日停用这3种药物。停用伏立康唑使激素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不再受伏立康唑的影响而升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同时给予奥氮平对症治疗。2012年8月19日同意患者签字出院,患者很满意。签字出院时突发呼吸困难,抢救时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咪达唑仑也具有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到2012年8月20日出院时患者再无出现精神异常症状。
3 讨论
3.1 环境、疾病、心理因素
转入第8天,患者自诉有“电击感”,考虑为长期入住ICU导致的精神异常,加强言语安慰,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本患者长住ICU可能导致其精神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尤其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使患者对原发病和手术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对神经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②环境因素: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噪音大,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危重及抢救患者多,特殊治疗及护理多;限制探视,无陪护,限制活动及使用约束带也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感;ICU患者的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长时间维持可出现焦虑、定向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障碍。③躯体疾病伴发的活动障碍、全身严重感染、心脏病、肺性脑病等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心理异常[1-2];患者曾出现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严重潴留,有呼吸衰竭、高血压等疾病,也可能为精神异常诱发因素。
3.2 药物因素
患者使用的药物中,伏立康唑能与奥美拉唑及地高辛发生相互作用,但对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没有影响,临床应用不需调整剂量。伏立康唑国内文献报道ADR发生率为30%[3]。伏立康唑ADR前6位的临床表现分别是肝功能异常、皮疹、低钾血症、视觉异常、幻觉、呕吐、腹泻,分别占ADR发生总数的17.71%、8.33%、8.33%、8.33%、7.29%、7.29%[4]。
国外文献报道美罗培南所致ADR发生率为9.3%[5],明显高于国内Ⅱ期临床试验(7.3%)[6]。美罗培南致胃肠系统损害的比例最高,占ADR发生总数51.53%,其次是皮肤及附件、肝胆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分别占ADR发生总例数的15.95%、14.72%、6.13%、4.91%[7]。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能显著升高胃内pH值,抑制胃酸对地高辛的破坏,使地高辛生物利用度增加[8]。伏立康唑与地高辛合用会产生非代谢性的相互作用,但无临床意义。伏立康唑(200 mg,2次/d)并不改变地高辛(0.25 mg,1次/d)稳态时的药动学特点,两者合用无需特殊处理[9]。地高辛也可能引起精神抑郁或错乱,但临床少见[10]。奥美拉唑可能引起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升高而产生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精神神经症状,多在使用激素数日后发生,偶可在注射激素后短期内发生。激素可增强多巴胺-β羟化酶及苯乙醇-N-甲基转换酶的活性,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抑制色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浓度,扰乱两者递质的平衡,患者出现情绪及行为异常,可表现为欣、激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失眠、情绪异常,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出现类躁狂抑郁症,甚至有自杀倾向,大剂量还可诱发癫痫发作或惊厥[11]。与肝药酶CYP3A4抑制剂伏立康唑联合应用,可使激素的血药浓度增高而增加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使用异丙托溴铵可能引起焦虑症状,但少数文献报道使用拟β类药物吸入治疗后出现心理异常改变。
本例患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硝普钠冻干粉针50 mg 静脉泵注行降压治疗,但长期大量应用硝普钠患者可能出现烦躁、兴奋、语无伦次,并伴有幻视、幻听等症状。
本例患者为住院时间较长的老年患者,且住ICU期间无亲属陪伴,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等症状。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注意判断患者的异常临床表现是否与用药相关,在日常查房中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临床药师的参与可以协助医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孟亚利,崔红玲.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820-1821.
[2] 孟现民,张莉.伏立康唑药物相互作用与处理对策[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8(6):415-420.
[3] 李光辉,张婴元.三唑类抗真菌新药:伏立康唑[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4):246.
[4] 官东秀,冯祚臻,俸小平,等.伏立康唑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齐鲁药事,2009,28(8):507-508.
[5] Norrby SR,Gildon KM. Safty profile of meropenem:a review of nearly 5000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ropenem[J].Scand J Infect Dis,1999,31(1):3.
[6] 薛俊峰,王睿.三种新药Ⅱ期临床试验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1,3(2):134.・
[7] 官东秀,冯祚臻,俸小平,等.美罗培南的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5):397-398.
[8] 陈富超,朱军,李开俊.地高辛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7):2083-2085.
[9] Purkins L,Wood N,Kleinermans D,et al. Voriconazole does not affect the steady-state pharmacokinetics of digoxin[J].Br J Clin Pharmacol,2003,56(Suppl 1):45-50.
[2] 李涛,盛喜霞,刘继平.中药有效组分抗炎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3(3):330.
[3] 李爽. 清开灵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108.
[4] 庄严,谢邦铁,翁盛鑫,等.中药上市后再评价HIS“真实世界”集成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83.
[5] 张寅,谢雁鸣,陈岑,等.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联合用药药理作用特征的回顾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64.
[6] 严华.“毒损脑络”病机及清开灵治疗中风病干预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7] 张晓朦. 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8] Paterson R L, Galley H F, Dhillon J K, et al.Increased nuclear factor kappa B activ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die[J]. Crit Care Med, 2000, 28(4):1047.
[9] R志刚,易继龙,刘芸.清开灵注射液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SOCS-3,TNF-α和IL-6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2):141.
[10] 高永红,邢雁伟,袁拯忠,等.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核转录因子NF-κB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2):135.
[11] 余孙兴,张小红.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在不同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J]. 当代医学, 2011, 17(32):28.
[12] 刘海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清开灵注射液解热作用活性成分筛选及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13] 岳婷,奚耀,钱义明,等.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合并肺炎42例[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8):30.
医药市场被人们称为朝阳行业,行业的利润增长很快。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医药分家趋势的明朗化,再加上外资巨头的纷纷涌入,使得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竞争愈演愈烈。所以医药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医药代表与国际一般的医药代表群体不同,国内的医药代表医学,药学的专业人员以外,还有很多都是毕业于其它毫不相关的专业,甚至还有一些医药代表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既懂医药专业知识又懂营销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医药市场营销》的课程,就是为了能够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同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仍然有许多地方急需提高。
一.《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
鉴于医药行业本身专业的特殊性,普通的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的医药企业的营销人才。由此《医药市场营销》作为培养洞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活动规律,讨论医药市场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应用型课程也就应运而生。虽然是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内容都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而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是被动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实践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找到适合市场的培养方式进行教学改进,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医药营销人才。
二.对《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1. 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
由于《医药市场营销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一些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大体分为前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前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关系、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营销学、企业管理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医学、药学、医药基础学、解剖生理学、医药商品学等课程。前修课程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必备前提,而且这些都是今后学生从事医药营销具体工作中会用到的知识。
2.丰富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黑板板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特别是这门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好的教学活动包括合理的教学计划,精心编排的教材,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行业数据库,还需要借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用ppt来展示具体的图标信息,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由于今后学生工作会用到特殊的软件来进行市场问卷的设计和海量数据的处理,还要教会他们使用营销实训软件等等课本以外的知识。近几年国家正在大力改善高校的教学设备,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还有一点也要改变,由于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属于理论研究方向的,所以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考核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市场分析,营销策划,案例讨论和模拟实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培养。
3.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当做教学工具,通过营销市场的真实案例所呈现的营销行情,引导、鼓励和要求学生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运用所学的营销知识,在案例的启发下,学到通过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和实际运用技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作为案例总结的时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沟通和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站在药企和医院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介绍民营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通过对医疗市场针对性的营销,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其市场竞争力毫不亚于部省级的公立医院;在讲授品牌策略时,介绍河南宛西制药―一个曾经既无区位优势,又无地域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河南的道地药材“怀地黄”,以及医圣张仲景这一中医名人的品牌效应,伴随着“药材好,药才好”的口号,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一举打造成了六味地黄丸的第一品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关注和留心生活中的成功的医药营销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今后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4.改进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当前各大院校在进行《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时候,大多把药与营销分开,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求具备营销的技巧以外,还要具备完整的医药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知识,才能向医生和患者提供完整的作用原理,副作用和用药禁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打开市场,所以具体教学的时候尽量穿插知识进行讲解,比如讲授新产品的营销策略时,可以介绍现代化的药物剂型如控释制剂、缓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以及现代化的制药工艺等;讲授品牌策略可以结合“地道药材”等,知识的交叉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灵活运用。随着近些年医药市场的放开,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为医药市场的营销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通过开展社区营销,会议营销,演讲营销等方式,许多民营医疗机构在专科医疗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给相应的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将会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市场环境,让学生明白,从上游产品的生产到终端的医疗服务的营销整合,才能最大化市场。
5.加强校企合作,强调实战
《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要服务于实际的市场,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学校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比如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写实习报告,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邀请往届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做的比较好的佼佼者回学校做主题报告,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建议;企业也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开展订单班,通过学生自己报名,企业考试选拔的双向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尽量培养那种出了校门就可以上岗进行工作的复合型的人才。
三.总结
总之,只要付诸行动,同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最终肯定会获得成功。也正是所有的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的需要,也是培养中国医药营销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雷朝阳.论市场营销教学案例来源的模式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周筱莲.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06)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