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培训

高中语文阅读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阅读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阅读培训

篇1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07-01

所谓的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使用学术研究的情景对语文教学文本展开研究性阅读,获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和自觉接受阅读活动有一定区别。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探究性教学,以此作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的课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获得亲自探究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严重,没有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探究性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派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发言,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很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到一些本质的知识。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探究性教学的本质认识,只是追求一些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课应该如何开展。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育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扩展了教学的容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科技教育的背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电影片段,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高中教师在讲解《长江三峡》时,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长江三峡的一些美丽的图片,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校热情,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字词了解三峡的美景,但是一系列展示图片沾满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用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影像和语文课本有很大出入,在课堂中通过观看影片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对课本产生误解。教师在讲解《边城》这篇文章,教师在播放影片时会播放《边城》改编之后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放映使学生对课本产生了误解,沈从文优美的文笔,通过观看电影是无法领悟作者表达的内涵的。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

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实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就要使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对探究式教学活动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向教师提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硬件设施。学校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有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探究性的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要创立和谐的课堂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其二,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解《氓》这篇课文时,可以以现实中的爱情为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其三,教师要深入了解课本,谨慎的选取探究课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讲解《项羽本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取这样的问题:如果再给项羽一次符合的机会,他可以获得胜利吗?这个问题时开放问题,但是学生也不可以胡乱回答,学生要掌握很多知识才能够做出评价,学生要深入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可以掌握很多课外知识。

(三)提供资料,深入探究

为了更好的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源于教材,要使学生吸取大量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探究性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0-02

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加强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也成为题中之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应积极扩大阅读视野,具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还应学会如何自主、正确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虽然有这样的要求,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课外阅读并未真正引起高中生、家长及语文教师的切实关注。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高考负担,大部分高中生及语文教师均将目光集中于语文教材的W习及相关练习上,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极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变得越来越不乐观。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变得多元化,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变得纷繁多样。这些变化,使得语文课外阅读的价值重新被发现,使得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必要性重新被认定。基于此种情况,相关教育者需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课外阅读。

一、有效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

要想真正开展好课外阅读,首先必须确立有效的课外阅读目标。课外阅读目标,一般可分为学生课外阅读目标与教师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两大部分。第一,学生课外阅读目标。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目标应为:通过课外阅读,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充分体验到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外界进行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第二,教师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应为: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应逐步总结与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要稳步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设立上述课外阅读目标之后,学生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二、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未形成切实、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怎样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呢?第一,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唯有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应提出一定要求,要求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广泛、有效的指导。教育局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应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一定重视,并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第二,要提高高中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能扩大对外界的认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审美素养等。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经常提醒高中生要不断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当高中生和高中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后,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方能稳步开展与实施。

三、有效确定课外阅读量与时间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假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大,无疑会占据过多的学习时间,不利于高中生正常课业学习的开展;若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小,则无法取得预期的课外阅读成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年的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一百五十万字,每年至少要阅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或者其他文本。因此,高中生应严格依据该要求积极进行课外阅读。高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方面,也应给予科学指导,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进行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每月至少阅读半本书,每年至少阅读五本书。如此一来,就可以轻松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在每周单独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从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时间与任务安排上看,高中阶段抽出少量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具备条件的。

四、积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从古至今,优秀书籍不计其数。其中,有优有劣。为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开展课外阅读,避免一些劣质书籍影响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生阅读的二十部作品必须积极推荐。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推荐其他一些优秀书籍。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目时,应与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有效结合起来。例如,执教《边城》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边城》小说;执教《雷雨》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雷雨》小说;执教《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朱自清散文》等。这种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方式,不仅可以扩大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生加深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应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推介,诸如《围城》《文化苦旅》《冰心文集》等。与此同时,还应向高中生积极推荐一些知名报刊,比如《读者》《意林》。

五、结合多种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对高中生进行有效指导。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方法上,学生应重点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1)粗精结合,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积极指导高中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学生尤其应做好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比如,阅读《红楼梦》时,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故事情节时应快速浏览;在理解人物塑造手法时可逐字阅读、细细品味。只有将粗读与精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成效。目前,很多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或仅采用粗读方式,或仅采用精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方法均是不科学的。因此,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指导高中生做好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粗读与精读,将粗读与精读有效结合。

(2)做好笔记,提高阅读能力。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积极做好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成效。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经典名句,这些经典名句对高中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学生若能在阅读时将这些经典句子记录下来,并在之后进行反复阅读、揣摩,定然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重点提醒高中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提升文学素养。

(3)定期交流,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为高中生搭建课外阅读的交流平台,如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心得、交流课外阅读方法。在QQ群或微信群中,学生要积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阅读方法,供其他同学借鉴。对于一些在课外阅读中摘录的经典句子,也可与大家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教师通过QQ群或微信群,可以及时指导高中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并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持之以恒,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只有做到持之以恒,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在日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督促高中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高中生只要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必将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产生理想的阅读成效。所以,无论是高中生还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均应做到持之以恒。

(5)阅读展示,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督促高中生写课外阅读心得。学生写的一些较为优秀的阅读心得,教师应将其张贴在班级阅读栏或学校的公告栏中,让其他同学进行阅读、体悟,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课外阅读体验。这样的做法,对那些阅读心得写得较好的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可以鼓励他们在今后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可鼓励其他高中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写课外阅读心得,从而不断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6)鼓励发表,提高阅读能力。S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报刊的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应积极鼓励高中生根据课外阅读所得,撰写文章发表在相关报刊上。学生在报刊成功发表作品之后,他们无疑会增添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动力,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会更愿意将读书心得写出来形成文章,这势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目前,很多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促进高中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更多高中生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不断提高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成效,教师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有效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有效确定课外阅读量与时间,积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粗精结合,提高阅读能力;做好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定期交流,提高阅读能力;持之以恒,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展示,提高阅读能力;鼓励发表,提高阅读能力。只要能认真完成上述要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必然会不断提升。事实上,有效促进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面,在具体过程中仍有很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和把握。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到高中生课外阅读策略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延平.反思与开拓――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4(06).

[2]邹金桃.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J].课程教学研究,2012(02).

[3]秦俊巧.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重要意义及指导方法[J].语文建设,2012(14).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4-01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颖、生动、直观”为特点的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够丰富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收集,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拓展了新的学习平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技术信息的应用,也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平台,构建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一、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师务必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若想构建实践语文现代化教学模式,则务必首先由教师入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信息教学平台引入课堂。要求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具体由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其二,灌输信息化教学思想。教师务必能够熟练操作“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由“细节”入手,创设信息化教学氛围。课堂上要侧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声、像、视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丰富课外阅读,创设知识架构。采取信息教学模式,能将教材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查阅学习。

4.重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语文本质是交流的语言,再高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务必关注与学生的感情互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取信息技术手段,让文本与生活接轨

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内的静态文字变得鲜活生动,把本已离我们现实生活非常久远的文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相接轨,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所需探索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导入语文课的内容

比如,我在讲授《伊豆的》一课之时,将与伊豆相结合,包括了形形的男女老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画面的内容有“一个二十岁的高中学生、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等,然后演绎了一个性情孤僻的高中生,在一次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并与之结伴同行。他认识了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当学生看到这里时,皆好奇地问:“他们两个后面怎样了?是不是也喜欢这个高中生?高中生父母是不是反对?”只是几张小小的课件图片,就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对文本充分了好奇心。让被动的接受学习,一下子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们还一边看课件,一边主动看课文。此外,我在讲授《伊豆的》一课时,把我在网络上采集到的日本大正时代歌舞伎的那些极其婀娜的装束形象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然后,我问学生:“这舞蹈好看不?这服装好看不?”学生回答:“好看!”“想知道高中生和歌舞伎后面怎么样了吗?”“想!”“那我们接着往下看。”信息技术手段的形象直观,才令导入的语文内容更加易于营造教学氛围,擂响奏响了学习进行曲。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内容繁杂丰富的语文课所有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这便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拓展阅读。网络的便利,带给我们大量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增加了阅读机会,又可让阅读的信息量成倍增加。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模式,以加快教学进程,尽量节省教学时间,以便开展拓展式教学。例如:在讲授《杀人者》一课时,我采取多媒体对作者海明威的信息进行展示,学生在熟知这个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的同时,还熟识了同期的其它国外作家。进而促使学生自行利用网络搜索所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相关信息,并让学生课后主动去了解那些帮助作者获奖的文章。如此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培育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若是写作指导空洞,学生便会感到无所适从。信息技术在作文课指导课中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在讲解“如何才能写好人物”的写作指导时,我给出一些未抓住人物特征的“败笔描写”;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展示了杨丽萍跳孔雀舞的瞬间照片,让学生对着照片展开人物写作训练,让本来比较抽象的作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学校也应该加大培训力度,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值得强调的是,信息化技术仅仅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我们应该善于把其他先进的教学法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多管齐下,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篇5

一、高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对朗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充分,教学中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运行,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

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便因此搞所谓的“扬长避短”“重讲轻读”。一些老师只注重形式,在课堂上不分是否适合朗读而进行“滥读”。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能力不强,懒于读课文,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缺乏自信心,不敢放声自主地朗读。由于应试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因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长期不能自主朗读,势必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师生朗读观念,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朱自清先生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

朗读。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创设敢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

4.做好示范,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5.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篇6

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恢复高考以后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语文选修课面前,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普遍不足,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培训进修,而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做的并不十分到位。

一是培训滞后于形势。无论选修课程启动前还是启动后,无论是关于培训者的培训还是对一线教师的培训,总是滞后于形势。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手忙脚乱,远不如驾驭必修课得心应手,这样,就难免重走老路,用必修课的讲授方法讲授选修课程。

二是培训路径狭窄。坚持校本研修,实施远程培训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路径,但这还远远不够。语文选修课系统严密,涉猎面广,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就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而现实是,一线教师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一线教师工作的繁重,学校经费的紧张,相关机构的不完善,都使教师素质上升的路径变得非常的拥挤、狭窄。

三是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脱节。不少培训者习惯于从上到下地对事情的目的、意义及概念进行反复的图解,却忽视一线教师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既有严密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很少。他们很少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却有着过多的埋怨和指责,一线教师也很难发出声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背离,其直接后果便是教师的边缘化,课程的实施因而也就失去了最可靠最必不可少的保障。

二、语文选修课的地位很尴尬

语文选修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语文选修课,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生、家长心目中,地位很尴尬。

学校开设的科目有两个特点不应忽视,一是各项之间要有一个均衡协调的发展,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牢牢基于课堂。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科目间没有主次之分,但实际上一定要有权重多少之分。高中语文有选修课,其他科目也有选修课,各学科、各选修课所占“份额”应大致恰当。离开广泛的社会实践,离开广博而持久的阅读,高中语文选修课能在校内上成什么样子可以想见。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选修课投入大,见效慢,成为学校较不重视的一科。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迫切的升学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能过多地指责家长、学生的“功利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高考中语文学科的得分与知识面、阅读量的关系不大,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态度也就不冷不热,只关注“考什么”,然后“学什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在他们心目中是对必修课时间的“挤占”。在不知道选修课对提高学生分数是否有具体帮助的情况下,考虑到付出与取得的性价比问题,谁也不敢冒险去主动“青睐”选修课。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教师中最不幸福的,因为语文学科最少有明确的“领属地”;高中语文教师又是语文教师中最郁闷的,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成就感。因此,高考成了高中语文教师最后的“领属地”,选修课程中理想、情趣、个性等精气神儿均需纳入“体系”之中。的确,语文学科的特点最难把握。首先,它所立足的知识体系有其特殊的规律,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无边界的波峰浪谷式的呈现,而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直线式的无尽头的发展,中学教师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其次,它介入教育体系的手段有其特殊的方式,浸润,感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牵涉到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中学教师容易不耐烦,不自信;再次,学科发展现实与社会现实产生较大矛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比人文科学发展得好;影响国计民生及政府决策的,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而不是哲学教授、文学教授”,这就容易产生一个现象,学科研究者用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对业已明了或毋须赘述的学科现象进行过度解读,叫一线教师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三、评价体系未建立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选择的评价方式。

篇7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著,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

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02-01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原因如下

1.1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1.2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2.1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老师应首先明确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将人文精神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观念上的重视反映到教学中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方面培育。而要想让语文老师明确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性,必须要对高中语文老师进行教育以及培训。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成为学生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榜样。

2.2注重教材的人文内。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制定中应注意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高中语文应逐步弱化工具性这样一个职能,而应不断增加教材的人文性、审美性等功能,本着这样的教材制定原则,才能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人文内涵。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老师应注意对教材内容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适度进行拓展,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以及学习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功能。

2.3利用美文阅读,实现人文关怀,树立生命意识。美文阅读,虽然是一种审美形式,实际上又包含了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的基础。人文阅读当立足这个基础,方能回归阅读的本质。教师应以美文的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沟通心灵的对话,突显人文的关怀。

篇9

“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您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在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有时候也需要一种痛苦的更新过程。我有幸经历了类似老鹰再生的三年在职培训的痛且快乐着的旅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带着对“教育家”境界的尊崇,我又让自己成了一名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三年中,聆听了全国三十多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阅读教育教学类著作30多部,到上海参观最优质的学校,在苏州中学挂职锻炼三周,和挂职学校的语文同仁共同切磋教学艺术,见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格局,主持完成市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一项,形成了自己对教育新的认知,可谓受益良多。

谈谈您对语文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生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不再肢解文本,不再“满堂灌”,而增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的意识,这是令人欣慰的。但现实中,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创造性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依然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往往只是对教参的解读,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缺失是显而易见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的教学往往囿于教课本上的内容,教师的视域狭窄,无法拓展教学的领域,教学内容就缺乏开放性。部分教师的教学处于类似的被动状态。

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提出了“高中语文主动性教学”的理念。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主动的“教”带动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形成师生教与学的互促共进良性发展态势,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并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语文素养,以一个高素质语文人的姿态爱语文、教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

篇10

一、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应试化教育模式突出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的教学都是紧紧围绕考试进行的,这往往造成了教学都是为考试服务的结果。很多老师不顾新课程大纲要求,使得“考什么教什么”成为教学中的常态,考试结果也成为了学校对老师教学优劣评价考核的基础,这种唯分数论显然对于新课标提倡的目标是极为不利的,无法从制度上实现根本性变革。

2、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有些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不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以为使用了新教材去进行新课程教育就是新课程改革。

3、片面追求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上的气氛,而不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和学生培养语文素质的培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为了渲染与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关联性不大的笑料,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但是大部分时间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忽略了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

4、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遍存在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校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资源的限制或者稀缺,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使用或者很少使用。但是有些学校设备资源充足,过于强调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很大程度依赖于多媒体,几乎每节课上都使用,好像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但是,高中语文课文很多不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强加使用,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解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如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淡化对文本的理解,降低教学效果,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问题应对措施

1、不以考试分数作唯一评价标准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培养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过程。新形势下,语文的学科教学成果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版,要突破试卷为主的考察形式,使考核形式多元化,设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标准,要能够适应语文教学的特点,更能全面、具体地得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要承认素质是有差异的,分层次进行教育。制定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要及时表扬,自身纵向比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减心理负担,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语文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根据实际情况,使语文评价能真正准确地评价出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语文教育服务,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

要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首先要从教师着手,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讲座、教材培训、教学研讨、参观实践等方式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使教师能够了解教育最前沿的教学改革动态,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例分析,解释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材培训,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教材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真正认识教材如何体现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体目标;通过教学研讨使得教师们能够有机会交流,抒发自己意见,畅谈教学感受,在交流中互相提高;通过参观实践,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理念和做法,开阔科学视野,并学以致用、以点带面,提升自身以至于一个学校语文教育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逐渐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跟上新课程发展的步伐,让教师能够真正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紧跟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目标。

3、课堂气氛与学生语文素养教育相协调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避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气氛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教育要相协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课文。

4、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搭配

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师生要加强互动沟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合作,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整合各种资源,合理进行课堂的教学搭配,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完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大纲任务。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适时做好角色的转变,及时更新教育观点与理念,跟上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1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任务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有丰富的解读思路,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小说解读的目的。例如:《老人与海》中,教师可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描述小说主题。

第二,解读应与文学相结合。现阶段,利用文学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只在大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占小部分,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近百篇小说解读过程中,虽然关于文章“三要素”的解读率占据100%,但是文学理论解读却尚未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祝福》中,教师主要对祥林嫂的特点与肖像进行详细阐述,利用祥林嫂肖像的变化说明她的命运。

第三,叙事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教师可采用第三者的角度,利用李小二夫妇分析林教头被谋害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小说设置悬念,还能使小说能够更加地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的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

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小说重点的解读,即在达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说解读教学中,应对教学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第一,对小说解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以及过程等进行整合,利用思考和分析的方式,体现教学原则。第二,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即利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彰显小说解读教学的原生价值,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第三,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是小说解读教学的主体,只有利用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对小说的完美解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自身的位置定义为学生的引领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的目的。

(二)合理应用最新小说解读

第一,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将诠释学作为解读的基础,从作者的角度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观点要实现全面化地尊重,同时还能从文章背景的各个角度中,使学生对小说构思与写作背景、历史环境等进行合理化指导。第二,关于小说解读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文本借鉴的方式,扩展小说解读的全新思维,实现实证性和具体性的运用。另外,在小说解读中,还应注重与小说内容中的语言形式和语文环境以及留白等进行结合,让学生从细微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三,教还可采用叙事性原则,对小说解读的构架进行详细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作为叙事的主体,利用视角、人称以及节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小说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篇12

一、引言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阅读教学的目标要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从以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摘要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此,语文教师要遵循新课标要求,为学生保驾护航,让他们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角。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自主体验就要尊重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条件自我创造,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加强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获得审美乐趣,使学生个性得到长足发展。故此,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自觉“放弃”许多做法,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无为”。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中能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手脚体验,用自己的口提出疑问发表见解。

体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方法,阅读的意义及阅读的教育价值是在阅读活动中不断生成的,阅读教学要向所有学生全方位开放,接通学生的直接经验,联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让每一位学生真正进入阅读,让阅读真正实现其启迪智慧、建构人格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他人的生长环境,个性气质,行为习惯,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能以一个尺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文化”,发掘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能力,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理解、个性的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让学习过程脱去程式化的窠臼,变成一个有独特个性化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没有统一理解,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学生的感悟,是学生自己探究到的答案,教师都要给予极大的赞赏与肯定而不必去纠正学生,不必非得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所谓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说自己要说的话;语文课堂上可以有争议,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语文课堂要鼓励创新,不要让学生臣服于权威;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妙想。语文课堂要给大多数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得到肯定,让所有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健康的心态,拥有美满自信的人生。

四、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传统教学的中,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权力。新课标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凸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语文课程要和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紧密联系。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学量的范文,接触到范文中无数先贤和时代先锋的情操善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阅读经典著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其高尚的思想、优秀的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丰富多样,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通过阅读和鉴赏,要能陶冶学生情操,追求高尚情趣;要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其热爱祖国的感情;要能用嘉言良行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修养品德,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有活力、有精神、有尊严、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接班人。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善良、宽容的精神

作为90后乃至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普遍以个人为中心,缺少善良的情怀,缺少理解人、宽容人的心胸,缺少与别人合作的精神。要改善这一状况,语文阅读教育责无旁贷、任重道远。首先,语文教学要依托其强大的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从历史伟人的事迹中,从当代贤者的壮举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关心同情弱者、懂得知恩感恩的善良情怀。其次,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接受性学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优势,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和策略,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取长补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既要独立钻研,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要学会倾听,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要学会宽容和沟通,乐于写作和分享,学会尊重和谦让,让社会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性更加美好善良。

六、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方法的培训,还是观念的更新。顺应时代日新月异的潮流变化,培养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人才,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改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进取,心中装着社会,心中装着学生,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业称谓。

参考文献

篇13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以教师透彻的分析书本内容、教授书本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文本的了解,忽视了对学习技巧以及知识的积累,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难以提高。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素养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素养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获得更大的受益。

一、高中语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较弱

由于中考、高考的原因,学生在前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反而造成最基础的文字掌握不扎实问题。从最简单的课堂练习以及作业来看,学生的书写十分潦草,基本的工整都难以做到。对书写的态度十分不严谨,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错别字问题,某些错别字甚至成为长期的习惯,教师干预起来非常困难,这也是高中生文字基础薄弱最明显的问题。

2.表达能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活动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思维,另外,平时的课业非常繁忙,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平时沟通最多的就是同学与父母学生,导致表达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性格外向的学生相对好一点,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愈加胆怯,不敢表达或者是想要表达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向大家表现;其次是书写表达能力,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中,常见的是文章的主体不明、逻辑混乱,某些学生甚至表示“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什么”,显示出其语言组织的无力。

3.知识面非常狭窄

高中生过于重视课文文本的知识点,接触到的知识也只有课文中的。导致知识面非常狭窄,甚至许多学生根本没有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知识面的想法。学生的学习时间很长,日常自由时间较少,在课业繁重的条件下拥有阅读课外读物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同样在写作中的体现非常明显,除了教材上的文本、诗歌等,作文素材就只有老生常谈的名人事迹,没有课外文学作品知识的积累,语言文字之间显得非常苍白,也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制约。

二、新课标下提升语文教学素养的相关策略

1.实施诵读教学的方式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并不是依靠单纯的解析文本、理解教材就能做到的,更应该讲究对文章进行品味,让学生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那么实施诵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诵读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描述文中的情节,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更容易领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诵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作品有感情地诵读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多诵读优秀作品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随之模仿能力也会增强,在模仿中不断进行再创造,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开阔学生的视野

阅读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定期在班级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养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面,开阔视野。学生首先要学会挑选优秀的读物和材料,书一定要读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高对语文美学的鉴赏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并定期开展阅读报告会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3.教师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拥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自身水平低下必然将制约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更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通过深造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通过积累阅读经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人文素质与美学素质的双提高,使教师的优良素养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影响到学生。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教育,而应该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最后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和创作欲望,通过情感的抒发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