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学生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例如:在教学生“水”“饭”等生字时,除了教学生用学过的生字组成词以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口头组词,并口头用组成的词语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为学生学词、学句、作文打下基础,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生字“水”时可以让学生口头说:“水”;“河水”;“河水清清”;“一群白鹅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来游去”。水:矿泉水;我爱喝矿泉水;我家附近的商店里有很多瓶矿泉水;可供全村人饮用。水:雨水;地上的雨水不断的流向低处。饭:米饭我爱吃米饭;妈妈做的米饭又白又香。我请小朋友来尝一尝。饭:饭桌;饭桌有各式各样的。园的,方的,大的,小的,颜色也有很多种。饭:饭后;饭后我帮妈妈洗碗。饭:吃饭;我看爷爷吃饭很香。我特别高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例如:学、写、学、生、字、习。可连词学习;学生;写字。可连句:学生学习写字。
b.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生字后,把生字分成部件让学生重新组成生字。在活动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生字,又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有了新的启迪。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出题方式来考所学生字,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而不是枯燥的重复练习。例如:学习生字早、妈、灯、爸、看、送这些字时,在教学完生字后,教师可出“找朋友”一题:日、父、十、火、巴、丁、关、手、之,目。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或卡片重组的方式找到朋友。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把上面的形式变化成:看谁找错了朋友,请你帮帮他们。教师出示错误卡片,请学生重新组成正确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题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做游戏,也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跳绳时,可以让学生做出各自不同的跳法,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跳绳方法多。还有在玩皮球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新教育。
四、在劳动中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在劳动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应及时启发鼓励学生有创新意识,想出新方法、新路子,使学生爱创新敢创新,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把创新落到实处。
一、创建积极的研讨性教学环境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赏识教育是观看了“周弘谈赏识教育”的片子。他的语言很朴实,其中的一句话更令我永远难忘,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他既然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的海伦•凯勒。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材。首先,赏识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一种态度,“赏识教育”是教育者所持有的观念,既然不是方法,也就没有使用的尺度问题。当人们感觉到教育失败时,只能解释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没持有赏识教育的观念。其次,“赏识”不等同于“爱”,有“爱心”并不一定“赏识”,赏识更重要的涵义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赏识本身就体现出平等,不平等就无法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另外,赏识也是无私的。有时,我们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并希望得到回报时,往往发现被感动的学生没多久就令我们失望了,因为他觉得为报答你强迫自己做的事情很累人,不如让自己麻木些。而真心的赏识一个人是不需要回报的,初中学生只要觉得自己真正被赏识,他会充满激情,从不断的完善自己中得到乐趣。下面就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案例。还记得原来我教的初一一班是特别懒散,成绩特别差,还有个“混小子”总不服老师教育,上课和老师对着干。从来上课他都是我行我素,无论老师怎样说,他总是偏着头不说一句话,可也没把老师一句话听进去。一次数学课“探讨瓷砖的镶嵌问题”,我让同学先自己设计瓷砖样式,所有同学都在练习本上画各式各样的瓷砖。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发现他在练习本上无聊的画起了厨房,他看到我立即把本合起来,把头一偏等待我的训斥,当时我想到了赏识教育,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有的同学不仅已经设计完了瓷砖,而且现在正在设计铺瓷砖的厨房呢!大家想不想一起看看啊?”“想”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到底是孩子,听到全班的掌声,在我鼓励下终于上黑板画上了一个厨房,“非常漂亮的厨房,而且设计的瓷砖也很简单大方。老师要是装修房子,你愿不愿意帮老师设计呢?”“老师这个瓷砖我设计的太简单了,明天我设计另外几个复杂的瓷砖给你看”。第二天,他果然拿来了自己设计的另外几个瓷砖,很精美。在我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他高兴的看着我,说了一声“谢谢老师”。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在数学课上,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主动发言,主动问问题,期中考试他的成绩是87分,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提高了46分。是赏识教育开启了初中学生的心灵。就这样赏识教育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在我的课堂上,杜绝厉声地训斥,消灭唠叨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灿烂的微笑,亲切的叮咛,学生都很阳光,健康,他们的心灵得到触动,自己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我的赏识,我的宽容,我的因人而异,缓和师生之间固有的紧张局面,转变了逆反学生的心理,抵制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做到了融洽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然而赏识也要恰到好处,且不能滥用、过度使用。赏识的前提是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从学生的身心出发,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依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些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达不到真正效果,还会影响,感染周围的学生,让学生无所畏惧,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觉,出现自满自傲的心态,但如果稍遇不顺,便会一蹶不振。还有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度操作。比如:对内向,不愿说话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律性差、自觉性差的初中学生,要适当采取方式方法,肯定的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争取让他克服不良习惯。
二、让学生认同学习的目标
初中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果老师善于发现,并及时、中肯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惊奇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从而更加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会继续努力,让赏识教育伴我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桓铁军 单位:大连市第八十中
初中正是人的一生的“过渡时期”,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时期”,“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再像小学时那么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同高中学生那样有独立的思维,他们正处于独立思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太轻易表露思想,不再喜欢和家长或老师沟通,不愿家长、老师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多地是和同龄人或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交流。初中学生处理问题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愿家长、老师干预,有些事情甚至不愿让同学知道,表现出一种“小大人”的特点。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责,他们往往反应激烈,有的是“不让我做,我偏要做”,有的则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时的他们硬的不吃,软的不听,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与此同时,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有了一定的需求,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这对教育他们来说,是件好事,可以此为楔点让他们接受教育,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是在初中任教,所教学科又是学生比较头痛的数学,所以经常需要找学生聊天与谈心,下面,我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一般反映在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喜欢做小动作,作业不能独立或按时完成,这在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初一到初三课程内容逐渐增加,学习负担逐渐加重,有的学生能巧妙地安排时间应付自如,显得较轻松自如。有的学生忙于应付,感到越来越吃力,就会放弃,干脆不学。还有部分学生需要老师随时随地的督促,老师抓得紧,成绩就上去了,老师放松,成绩就直线下降。虽然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有独立性,但他们同时还保留有孩童的部分特征,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思想上想做,但意志力不够,不能坚持。比如:当看到考试不及格时,伤心难过,下定决心好好学,三天过后,一切就又恢复原状。
问题二:过度“自尊”。
在数学课上,有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在做老师出的习题,有几个学生抄了题目后就无所事事。于是问了其中一个同学,为什么不做题,他说不会。单独给他又示范了做题的方法和步骤,可这位同学做题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他的同桌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我问他:你怎么不问一下你的同桌,他会给你讲的。这位学生低头不语,我猜测性的又问了一句:你不好意思问?他点点头。其实这样的学生很多,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也想学,就是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又害怕别的同学笑话他们“什么也不会、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所以就把问题积压下来。更有甚者,见到别的同学问题,就会在旁边冷嘲热讽。他们害怕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暴露出他们不懂、不会的一面,他们一时的“自尊”,成为他们学习中最大的障碍,阻碍了他们攀登的步伐。
问题三:缺少关爱。
现在是大班级教学,一个班人数较多,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随时随刻注意到每一位同学。学生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如果他们感受到了漠视或者是压抑,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不听讲、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等。现在很多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只是训斥孩子,不能坐下来和孩子平等的、朋友般的谈心和聊天。而初中的学生对父母还是有着依赖性的,他们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关照。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初中学生内心体验到的孤独感在这个时期比较多。
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这一点我感触颇深: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书写解答题时,最后一步没有写完,只写了“答……”。然后对学生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写了省略号,你们在作业本上可不能这样写,必须写完整。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很多学生照着学,最后一步写的是“答……”。哭笑不得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做到,老师和家长必须先做到。不仅在教授知识时如此,就是在课下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有模仿的可能。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就更大了。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班主任的风格就是一个班的风格”,这话就是对身教重于言传的最好诠注。
2.重过程大于重结果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样,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时,就不能再指责学生了,应该尽可能多的帮助、鼓励他。在别的学科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只看重学习的结果,更要看重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新课改要求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色,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从现阶段初中教学情况来看,对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认识并不深刻,多数美术教师依然还停留在最初的教学理念中,单纯的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下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引起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美术教学目的。
1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学校实践中,采用的一种独创的、富有新奇特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主要体现在创造力和立异精神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创造性思维并非人天生所具备的,而是在后天的努力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根基。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要证明自己的渴望,并存在明显的叛逆心理,同时也会有很多独特的、独出机杼的想法。除此之外,初中生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此时若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将他们思维中那些奇特想法激活,便会形成一种创造欲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创造能力,而且这种创造能力还将对其以后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竟争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今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面前,人才之间的竞争,人的创造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初中美术教育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2.1启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创造的根本,同时艺术创造也具有启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美术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引导学生对其意识中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创造与重组,形成新形象。而这种想象能力的培养又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反作用力,二者在相互影响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美术创作,帮助教师更加顺利的开展美术教学。
2.2培养学生观察力
艺术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又无形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其所看、所思、所想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曾说:“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会取舍与对美好内容的留用,然后通过美术作品将自身主观感受与物体的融合景象进行呈现,从而在一种潜意识中不自觉地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作用,为其更好地参与美术教学,进行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2.3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众所周知,发散思维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灵感基础,通过发散思维,改变事物原有的逻辑关系,对事物进行重组,便可创造出新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摆脱某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完成美术创作。
2.4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若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愿望就会相应更加强烈。初中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潜能被逐渐挖掘,顺着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完成每一次美术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情景下的美术学习当成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不仅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还能绘画出与自己想法、自身灵魂相一致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美术课上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
3基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建议
首先,在新课标要求下,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要求,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各种绘画技能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创造能力,并在这种创造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为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及发散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其美术作品质量。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计算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美术教师也应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灵活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授美术绘画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最后,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模式,形成多元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美术教师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借鉴,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耿东.初中美术课学生创造素养的培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93-96.
1授课时偏向高、深、难
教师讲课,讲一些理论性强、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只注重了部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痕迹太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误区。采取的措施是教师应该讲授的重点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高、深、难,而是要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高度重视,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对于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浅议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几个问题谭建军(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深读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上课就上课,只教书不育人
其原因在于,没有认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采取的措施是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矛盾。教书育人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历史教材中就有大量思想教育的范例,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历史中的优秀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间隙和学生多交流谈心,多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要爱护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要言传更要身教,须知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严格自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标准就是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维敏捷、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严于律已,有错必纠。在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克服,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需要每一个教师沉心静气,既坐下来研究,又走上讲台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新的佳绩,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作者:谭建军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隔代教育 现状 原因 策略
1、隔代教育现状
1.1 本人对全校475名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学校里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有92人,占总人数的20%左右。笔者对这92人的隔代教育的形成进行调查:
表一:农村初中学生隔代教育形成抽样调查统计表:
1.2 同时,笔者也对某村367户家庭进行调查显示,该村隔代教育的家庭有17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8%左右,并且对这176户隔代教育家庭的形成展开调查:
表二:某村隔代教育形成抽样调查统计表:
1.3 从表一与表二的调查数据来看,形成隔代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祖父母的溺爱与单亲家庭形成的隔代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农村初中隔代教育学生所占的比例及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状况。
1.4 通过学校三项竞赛和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表明,常违规违纪的学生有40个,占学校学生数(457)的8.8%,其中有28个是生活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的,占违规违纪学生的70%,笔者对这28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展开调查,有如下特征,见表三:
表三:农村初中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统计表:
从调查中表现,农村初中隔代教育家庭的违规违纪学生主要表现为:(1)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害怕学习,破罐破摔;(2)固执,逆反心理强,没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感;(3)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负面信息的熏陶,沉迷于各种游戏中,甚至染上赌博的恶习;(4)性格孤傲,自以为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甚至行为放肆,对别人漠不关心,对教师的教育关心不领情。
1.5 因此,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和帮助,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这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探究农村初中学生家庭隔代教育的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剖析原因
家庭的教育环境、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身心健康,不同类型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的组成与受教育的程度与家长的生活习性的不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诱发学生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也不同,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隔代教育的家庭更多地表现为负面影响,具体可分以下几方面:
2.1 父母外出打工产生隔代教育现象
2.1.1 这类家庭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监护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交给双方父母辈,从来无瑕顾及子女的生活与学习。而祖辈由于年龄差的缘故,没有精力监护教育,任其放纵,有的认为小孩子现在还小,到了一定年龄他们自然会明白事理,应让其自由发展,对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缺乏正面引导,长此以往形成了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
2.1.2 由于父母的忽略,使其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父母双全的“孤儿”。缺少与别人交流情感和倾叙的机会,内心感到孤独,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的习性。再加上孩子年少自制力差,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接触社会上较多负面的信息,抵制不住一些低劣的游戏诱惑,沉迷于游戏和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赌博,忘了学习和作业,逐渐形成了厌学、甚至害怕学习的心态。
2.2 祖父母的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现象
2.2.1 这类家庭往往是祖辈与父母辈两代人对孩子有不同教育观,父母对孩子期望较高,希望子女有个好前景。而祖辈嫌他们管得太严,孩子太可怜、太辛苦、太劳累,感到很心疼。因而两代人为教育孩子发生争执而弄得不愉快,父母辈就干脆把孩子交给祖辈监护教育。
2.2.2 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人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千依百顺,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不加分析地给予满足,一味迁就。由于过份的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自私、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傲性格,稍不如意,便对家人、同学大发脾气,大加指责,甚至有的还常以不吃饭相威胁,弄得家人不知所措。
2.3 农村单亲家庭产生隔代教育现象
2.3.1 农村单亲离异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家庭气氛沉闷,父母对教育的责任互相推诿,干脆把子女交给自己的父母辈监护教育,孩子完全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父母的冷淡、忽略,使这类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认是被抛弃的孩子,不少人有沉重的精神负担,自卑自怜,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导致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暴自弃,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发怒,反复无常,难以与他人合作。
2.3.2 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在家庭中受到教育和引导的机会相对较少,接收到的负面信息相对较多,因而缺乏安全感、满足感。这类学生缺乏自制力,没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感,内心孤独,性格孤僻;以至于愤世嫉俗,易走极端。
2.3.3 总之,单亲家庭学生由于长期的心理失衡渐渐产生了心理偏差,有的甚至形成了变态人格,产生了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不信任感,出现严重的性格障碍,表现为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生活表现非常世故,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与循循善诱无动于衷,反叛心理特强,漠视学校纪律,离校出走也以这类学生居多,甚至走极端酿成悲剧的也有过。
3、策略探究
从农村初中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中,归结起来看,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提出:“在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为80%。”教育心理学指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三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笔者据此对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现象进行策略探究。
3.1 对父母因外出打工隔代教育家庭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1 建立“困难生”爱心档案。
从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习生活、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建立爱心档案。并且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协商,与这些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并给予他们以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这类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3.1.2 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类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空虚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如打游戏机、上网吧、看武侠小说、集伙赌博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与作业,学习成绩差甚至有的逃学。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3.1.3 用爱心和友情弥补亲情。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情感交流,与祖父母辈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内心感到孤寂。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思想,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中,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幸福,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3.2 对祖父母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3.2.1 培养学生有爱心
班主任在尊重主体——学生,变“生硬说教”为“情理交融”。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应,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振,唤起情感共鸣,以此驱动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用爱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常以自己成长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情换情,同时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关心自己,懂得关心、理解和尊重别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逐渐学会适应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3.2.2 辅以严格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除做耐心细致工作外,也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对原则总是不能迁就。通过班团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对有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班级纪律处理相结合。
3.2.3 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
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利用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有意识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其他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意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机制,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捕捉学习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不是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设计的问题要适度,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3 对单亲家庭产生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应对策略
3.3.1 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家庭现状。
面对婚姻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也不宜过多地干涉父母的权利。以此来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培养学生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品行。而对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处境是因不可抗力所造成,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教育他们要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正确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使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生活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3.3.2 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已经不能享受到完美家庭的温暖,我们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然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去结对帮助。同时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3.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再加上残缺家庭与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这时期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最终克服因家庭的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也呈上升趋势,打工赚钱成为农村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他们将子女的监护教育权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辈,再加上农村单亲家庭也有所增加,因此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瓶颈。” 隔代教育现象理应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
参考书目:
1、《班主任之友》
2、《素质教育大参考》
3、《教育理论》
1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1 自尊心增强 :中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德育观念较之前几年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追求有浓厚个性色彩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主观意识较浓,自尊心极强。他们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老师做自己的知心人。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1.2 成人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还不具有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3 初步独立:他们增强了跟同伴的关系,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后,他们就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1.4 认识问题片面: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知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1.5 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进入初中后逐渐摆脱父母、老师等成人评价的影响,产生了独立评价的倾向。他们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增的趋势,到初中三年级时才能达到较稳定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他们非常重视同伴的看法和评价,认为同伴评价最现实。也能把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并注意把自身行为后果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
1.6 性心理的产生并发展: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逐渐有了意识,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容易出现幼稚型的情感冲动,如他们对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有机会接触异性,或在各种场合想办法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2 初中学生教育方法探讨
要克服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
2.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
在制定目标时,要提醒学生正确地评估自己,要实事求是,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可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就是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考时想考什么样的学校。近期强标就是在每次考试中你要达到怎样一个水平。这其中,我们尤其要鼓励后进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要使后进生看到希望,增强努力的决心。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求学生敢于公丌,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督促。
2.2 尊重学生个性并热爱学生
尊重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班主任爱生爱班,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健康情况、家庭情况等,与他们多交流,沟通。班上有个学生常违反纪律,加上脾气暴躁,令不少老师厌恶,有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不是很差,无药可救了?在学校,同学们和一些老师对我有偏见,觉得我很坏,不愿接近我,我感到很郁闷……”。我看后,马上给他的日记答复,我发现他有变化,便在班上表扬了他。肯定他,说不清有多少次与他促膝而谈,最终我的关怀融化了他倔强的心,他变得懂事了,劳动积极了,学习也用功多了,并且和我亲近了许多。这证明尽可能多和学生沟通,给他们真诚关爱,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2.3 教育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
2.3.1 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放在面上,有的放在心上,有的喜欢唠叨,有的不大过问。有的学生嫌家长罗嗦,有的学生怨家长关心不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突发事件等等,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2.3.2 与老师的关系。在教育与被教育豹过程中,师生之问往往会产生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心比心,站在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这样他们便会心服口服,乐于接受教育,不会产生逆反心理。班上有位学生,脾气倔强,任性霸道,常在班上欺负同学,还多次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我深知他的脾气,如果一味地批评、处罚,他会更加逆反,反而让自己下不了台,我决定以朋友的身份找他谈心,并笑容满面地说他的优点,接着说他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不知不觉中,他感到惭愧了,最后他主动写了一份认识书交给我,并承认了错误,我也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因为老师的批评严了点、过火了点,就想不开,就赌气,就丧失信心。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是从实验学校转过来的。一次在回办公室的楼梯口我碰巧遇见了他,当时他的举动让我记忆犹新:看到我很迅速地敬了个礼还鞠着躬喊了声:老师好!记得当时弄得我接连答应了好几声。后来我在班会课上专门以这个事情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听老师们的反映感觉这还挺有效的。虽然没有“点头哈腰”但心诚意也诚啊,就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帮家伙热情了许多有时候随着他们的叫声还都答应不过来了呢。
2.3.3 与同学的关系。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志趣各异,长时问相处在一起,难免会有隔阂、磨擦,我们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思想。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讲爱国就要先从爱家长、爱集体、尊敬老师、热爱同学做起。同学问要团结互助,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遇到矛盾要讲风格。有什么委屈,可以向老师、家长提出,决不能把同学问的矛盾交给社会上的“朋友”来解决,这样做只会扩大事态,有害无益。
2.4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初中生自我评价过高是他们不正确自我认识的一种表现。这种自我认识的错误在于夸大了自己的能力,结果达不到目标,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自我评价过低是初中生不正确自我评价的另一种表现,这是他们贬低自己能力的反映,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困扰。教师要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告诉他们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都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教育他们要在实践中大胆地对自己进行评价要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价能力。
2.5 重视并引导好青春期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促进青少年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作为班主任,我适时、适度、有分寸地对学生进行疏导,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正常合理需要,净化其心灵,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礼仪方式,培养彼此关心、尊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对有“早恋”现象的学生,让他们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等到将来更加成熟,具备了条件时,再让爱的种子萌芽、开花、结果。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真诚、关心和爱护,自觉打开心灵之窗,主动接受老师指导。
总之,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生干部、家长的积极性,大家一起来做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努力创建一个好的班集体,从而很好地完成初中年级的工作任务。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一)破罐破摔心里(自卑心理大)。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二)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四)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五)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农村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人们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或人们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抗挫能力是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或遇到困难、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环境的压力,主动向挫折挑战,勇敢战胜挫折,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二)坚强意志。坚强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更是现代心理素质的突出表现、是一种勇气。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有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
(三)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关键。培养具有竞争精神的人才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敢于冒尖,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勇往直前,不断攀登,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
(四)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五大特征。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以不断地创新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初中学校因为地域文化间的差异,自身所具备的历史文化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多种方面的信息,将其作为本校特色德育教育内容,灵活利用此特色去开展生活教育。例如,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前提下,致力于落实德育教育,以11中学的德育6字品质“自律、自觉、自信、自主、自尊、自强”为教育关键,做一个遵纪守法、谦让文明的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需要紧紧围绕“诚”展开德育教育,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借助多种集体活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除此之外,我校还围绕“感恩创星”德育设计活动,定期举办“星级”学生评选工作,开展文明守纪星、学习进步星、环保卫士星、强身健体星、团结友爱星、诚实守信星的评选活动,参观“军旅”,使学生对纪律、集体等产生强烈的认知[1]。当前经济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共存的时期,因此在发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保证教育行为的时代性,在发展共性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特色,进而实现优质的育人效果。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行为习惯制度,高效构成德育服务机制
初中教育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通常情况下初中生的成长特点是可塑性与叛逆性共同存在的。由于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大部分长辈都比较溺爱孩子,对学生学习方面没有过多的帮助。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都是保证学生的温饱即可,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的学习。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构建与之对应的发展机制,高效构成德育服务机制。只有在构建行为机制时尽可能多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才可以避免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如:在发展过程中初中学校可以构建《阳光少年行为管理机制》《中学生一日常规》《流动红旗评分标准》《初中生文明行为要求》等机制,并从间操、卫生、值日、教育、安全消防、文明礼仪等方面制定要求,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将开学初期将周一定于常规教育日,周一下午各个班级需要召开常规教育会,将班级内各项教育抓早、抓真、抓深。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的管理学生,而是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使学生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对象。因此,初中学校方面需要自主构建“七位一体”德育服务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德育校长为首,以政教处、校团委为辅导,联合学生会、班主任、教师等群体构建上下结构的德育体系。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学生行为意识
以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例,其十分关注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自主形成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2]。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群体需要正视学生的地位,其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借助活动实践形成的习惯是具备长远性,只有要与之对应的情况就会展现出来,如徒步、游泳。因此,在培养初中生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结合天时地利,积极开展本校特色校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阶段划分为三层:初期养成;信心教育;实践感知教育,结合三个阶段开展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如:军训、节假日庆祝活动、拔河比赛、父亲节母亲节感恩回报活动、演讲、辩论赛等。尤其是我校开展的读书会友活动,对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带来诸多帮助。具体操作如下:其一,保证初中生阅读时间。每周的周三下午利用下午时间组织全校学生一同阅读,并为学生统一颁发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其二,教师与学生一同品读书籍,传承文学经典。要求各个班级班主任自主选取一本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文学涵养,并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抓好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发展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初中学校方面需要积极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整体上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
作者:孙永前 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第十一中学
1 现在初中学生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特点
1.1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受到老师、家长的约束,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存在逆反心理。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
1.2 学生的好胜心强,情绪易急躁,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差。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失控,做出不应该做出的事来。或者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1.3 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意识淡薄,没有社会责任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能采取办法妥善解决。自私自利,一切从个人的利益出发,易做傻事,违反校纪校规,甚至国家的法律法规。
1.4 学生重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形象,渴望被同龄人接受并认可。更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尊重。部分学生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对环境极度不适应。内心脆弱,有较强的“孤独感。”有时“通病相怜”的处境使他们彼此理解,在同龄群体中更易受到相互影响。
2 教师应避免“软暴力”现象的发生
面对学生学习不良的常见表现,随着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曾经的教师“硬暴力”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一种更为隐蔽,对学生伤害更为严重的教师“软暴力”现象却越来越多,这会给我们美丽的校园埋下一颗不可预测的“地雷”。“硬暴力疼在身,软暴力上在心。”它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精神上的控制和心理上的摧残,摧残着一颗颗稚嫩的不成熟的心。
“软暴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2.1 语言软暴力。教师通过嘲讽的语言对待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如:“你的脑袋灌满了浆糊?”“教室是你这种人进的吗?”“你又退步了几名?”“你跟废物有什么区别?”等等。
2.2 行为“软暴力”。教师通过一种隐形的方式对待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如:给调皮的学业不良学生在讲台旁设“专座”,给与特别“关爱与保护”。把犯错学生的“自我反思”或“情况说明”贴在专栏内。学业不良学生迟到,让其打扫一个星期教室卫生等等。
2.3 情感“软暴力”。对认为“不可救药”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用一种放任的冷漠的态度实施“零感情”的教育方式。如对智力水平相对底下的学业不良学生,采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方式。对调皮好动的学业不良学生,采取教室“划区域而治”的方式,单一地放在教室的最后一处。对给自己经常较大麻烦的问题学生,采取“父母陪读”的方式等等。
以上三种“软暴力”的方式都会给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要在工作中改正或避免。不然的话,我们所有的教育对策都是徒劳的。
3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一些对策
3.1 平时要多关注一些学习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多给他一点儿关爱,他们会永远记着你的。如:我的体会是,但凡毕业后仍然记着你,并经常与你联系交往的学生,大部分是当年学业不良的学生。那些当年所谓的好学生很少有人会记着你,因为他们一直都认为他们是自身因素好,学习好、能力强、智力高、付出的也多,与你老师没有多大关系。
3.2 教师应利用班会或自习活动课,从一到任起,就要向学生灌输你的思想、教育理念,做人的道德、品格、责任,你的管理方法、师生、生生交往的原则、方法,以及对一些事件发生的预防、保护、处理方法的干预、观念、观点等等,让学习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逐渐接受并认可你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班主任,这样的提前教育,要比等一些事件发生后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对学生、对自己都会带来极大地好处,会给我们的工作减少许多麻烦,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3.3 要赢得学业不良常见表现学生的理解、佩服、尊敬。(1)文化知识面要广,而且善于表现。(2)深入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在处理犯错学生时,要平等待人。(3)对学生的要求,要讲清原因,好处是什么,坏处有那些,为什么要这样做。(4)教师自己做错时,应敢于认错,反而会得到更好的评价。(5)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最好要做到,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讲诚信,说话算数,不放空炮。
3.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习不良常见表现学生顶嘴、烦躁时,应学会自找台阶下。让其想一想,以后再说。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码,其乐融融。许多时候,冷处理是很好的方法,起码比起冲突要强。又如:想发火骂人时,先让自己的舌头在嘴里绕10圈,你可能就骂不出口了。想打人时,让自己举起的手在空中绕10圈,你可能就打不下去了。其实也就是短暂的10秒,你就会有更好的办法。
3.5 为自己多找成功的体验和感觉。教育教学中许多欢乐得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如:讲完一节课后,多去找自己的优点;和学生谈话后,发现学生愿意听自己的话等等。
3.6 多给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找点儿表现的机会。哪怕是为自己的工作让他帮点什么、做点儿什么;让他为班里做点儿什么;做完后切记给他们点儿肯定或表扬。多与他们交流,征求他们对班里工作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让他们提出好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学生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字眼,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叛逆。它不同于小学生跟高中生,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所以对教师说的话言听计从。而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肯定是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的,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规划,所以教师不用太费心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然而学生在初中这个时期,因受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同时又开始迷茫。虽说中学生的心智不是特别成熟,但是他们对基本的道德认识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在行为上怎么做还是有些模糊。教师在遇到有这些问题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引导。
一、当代中学生的“模样”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长辈的疼爱下长大,给他们足够的宽容成了长辈对孩子宠爱的一种标志。这样的环境下令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格外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他们极其希望成年人可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一般对待。他们希望可以平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都是他人替他们决定,一旦有人采用命令式语气,他们就会立马出现反感叛逆的情绪。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兴趣爱好随着学习范围的增大而变得更为广泛,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成为了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们追求个性,一味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
二、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网上授课、网上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学习资料,处在信息环境下的初中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是另外一方面,网上的信息混杂,初中生的内心比较单纯,对于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误入歧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初中生自制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引导,他们容易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
2.自理能力差。
生活变得好了,加上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有的中学生可能在家里什么家务都不用操心,这样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可能会带到学校,虽然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缺乏的学生也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此外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可能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在学校互相攀比,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3.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的变化,学生之间对异性产生好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心里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对异性产生好奇。但是如果对于异性之间关系认识错误,会导致初中生早恋。初中生年纪小,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还不成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向正确的道路成为了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
1.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作为教师,理解学生,给他们适当的宽容,比用责骂的语句会更容易让他们改正。学生本性是善良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耐心地听一下学生的解释,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不要动不动就是惩罚,那样只会加深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程度,也会给教师下一步教学带来阻碍。另外教师的宽容并不等于纵容,改正的机会可以给,但是学生不以为然且屡教不改者教师就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对其惩罚。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让他做一件既对其他学生有益又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也让他自信心提升。这样学生就会从潜意识里往好学生的路上发展。
2.教师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中学时期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对异性会有好感,但这种好感还不算教师所认为的“早恋”,教师应该知道中学生男女有互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认定学生已经早恋,正常交往也要严加阻拦,并且加以训斥,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让事情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开与学生进行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面思考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常交往。对对方有好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怎么样做才是对对方好,才是为对方考虑,然后转化这种情感成为学习上的动力,双方可以公开正常交往,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健康顺利地渡过这段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