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市场研究

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市场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市场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8日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是指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对就业培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农民、用人单位和国家是培训需求的主体。农民是培训成果的直接载体和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是培训成果的直接“消费者”和最大受益者,国家是最终受益者和最大需求者。

(一)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匮乏,只能从事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务工生存,大多农民工逐渐认识到通过教育和培训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意愿很高,而且青壮年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培训意愿更加强烈。一项对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中显示:愿意参加培训的占97%,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仅占3%,而且即使花钱也愿意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26%。然而,与很高的培训意愿相比,他们实际参与培训情况并不理想。据统计,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4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仅占14%。

(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劳动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对企业来说,为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颇有裨益。近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 “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反映出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不高,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用人需求。因此,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自觉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和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工是新兴起的庞大阶层,他们的命运直接联系着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是我国从人力资本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突破口。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是指为了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而由相关机构提供的培训以及相应的培训产品。

(一)政府主导型培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4年起,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到2010年底,“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造就了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但也只占农民工总数的12.4%。相对于2亿多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其覆盖面相当有限。

(二)企业内部培训。用工企业应该是我国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培训太少,即使组织培训,内容也更多集中在企业内部条例和纪律等引导性培训上,技能提升方面培训较少。据调查,有53%的企业从来不对员工进行任何培训,41%的企业只是对员工偶尔进行培训,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有6%。

(三)非营利组织培训。目前,非营利组织也开始介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典型案例如安徽富平学校所建立的“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富平学校的出现部分弥补当地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不足,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先天发展不足,农民工培训第三方供给尚处于萌芽阶段,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培训机构数量少、实力薄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由于农民工个人收入不高和企业的短视行为,农民工和企业为培训投入较少,政府投入是农民工职业培训费用的筹资主体,整个农民工培训筹资渠道单一薄弱。2008年贵州省出现震惊全国的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案,折射出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政府培训服务与市场需求脱节。政府提供的培训内容僵化,市场瞄准率低,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差;三是缺乏后续保障机制。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等方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工进城后生活压力大,在“生存第一”前提下,他们选择尽可能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无暇顾及不能立即为之带来财富的培训。

(二)企业方面。培训一方面意味着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工与企业的谈判资本和能力,导致企业主动权的丧失;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出现了“外溢”现象。企业在不断培训农民工的同时,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出,企业为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却 “为他人做嫁衣”,无形中蒙受了损失。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对培训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的适应性和随意性。

(三)农民工个体方面。首先,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培训认识不足。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眼光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再加上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并不一定带来近期收入的提高,培训认识不足;其次,支付能力低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兴趣和培训需求的直接因素。经济贫困是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共同困境,他们大多靠体力赚取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四、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

第一,增加财政直接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付成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把农民工就业培训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体系,使资金总量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率。

第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就业政策,使用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用工企业进行农民工培训投资的风险,从而激励用工企业增加农民工培训的供给;其次,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补助或通过合同转包方式,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补贴给相关企业,鼓励校企联合培训。对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鼓励农民工个人积极承担部分费用。建立适度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设立农民工就业培训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通过培训且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民工,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四,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训,多渠道实现资金筹措。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以支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优惠等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免费培训班。

(二)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就业培训后续保障机制

第一,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平等的权利。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为农民工营造基本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工与企业之间达成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从劳动力输出角度来看,输出地政府不仅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而且还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做好与输入地之间的就业需求联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同时,还要建立就业跟踪系统,对农民工就业状况、生存状况定期跟踪反馈,及时解决农民工遇到的共同难题,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人。从劳动力流入角度来看,输入地政府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制度安排,对农民工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纳入本地社会保障范围,解除其后顾之忧。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和子女上学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育

中国是农业大国,12亿人口中农村人口约为8.5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日益兴盛。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82.39亿元,人均9.49元,至2000年增长到12.55元,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5.24元。2005年全国农村人口按照8.66亿计算,即全国农村市场药品销售总额将达到218.57亿元。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购买潜力对医药企业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毫无疑向,21世纪,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成功占领农村市场的企业。由此,如何抓住先机,提前一步进人农村市场成为众多医药企业要考虑的战略问题。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启动难度大,投人时间长,企业收益小等因素使医药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举步维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医药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情况下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抢占先机,占领农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那么,在进人农村市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要分析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

二、农村医药市场特点分析

(一)农村药品消费呈逐级递减式阶梯结构

在用药总量、药品数量、用药品种、用药档次、单位品种价格、新品种普及率等几个方面,农村疾药市场都按照逐级递减的方式发展,即省会城市>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城乡镇>村屯。同时,农村患者总体用药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药品需求总量呈增长态势

随着农民总体收人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保健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加。

(三)农村药品需求结构与城市不同

农村多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因为卫生条件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肝炎等)。这与城市人群易患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富贵病”明显不同,这种状况不会很快改变。

(四)零售药品为主要消费药品

农村药品消费基本没有公费医疗。虽然个体诊所、个人承包医院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药品零售远大于医院消费,且多为自费购药,因此农村医药市场基本属于OTC市场.

(五)管理无序

相对于城市市场来说,农村医药市场管理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作为农村医药市场的主体,县镇零售药店、村医务室进药时受到的约束较少,进药渠道混乱,至使很多地方假药劣药泛谧。

针对以上农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药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必须按照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农村消费者的药品消费心理与习惯,以“4C”的观念进行营销活动,真正做到患者导向;在战略上,企业要端正认识,要把农村市场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并投入必要的资源,做出战略规划;必须克服可有可无,三心二意或生搬套、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详细分析开辟农村医药市场的几个核心问题很有必要。

三、农村医药市场开发核心问题分析

(一)市场调研分析

市场调研是企业开辟农村市场的首要环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差异巨大,用开拓城市的办法去开拓农村,自然是行不通的。农村医药市场药品销售结构与城市有很大区别,不同区域的农村市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农村患者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产品进行开发。

市场调研主要要分析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的药品消费缺口。即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哪些药品是农村市场最急需的。2.农村的消费水平。要确定某种药品的价格定为多少才能被农民接受,哪些药品是适应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富裕地区、发展地区、贫困地区对药品价格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已经加大,富裕农民与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3.农村的消费心理。要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据调查,农民及城镇居民购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那些物美价廉而疗效好的药品就成为首选。农村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也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即为有效,就是好药,很少关心一种药品是西药还是中药或者毒副作用的大小。再有,他们认为西药吃药2-3天必须见效,中药5-7天必须使症状减轻,否则就会被认为无效或效果不好而转换品牌。总之,只有经过全面的调研,企业才能推出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从而制定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

(二)销售网络的构建分析

对医药企业来说,销售网络的建设十分重要,拥有运行良好的销售网络,是成功的一半。然而,网络建设费时、费力、费钱,农村市场更是因为其地域分散、购买力分散使许多企业半途而费。农村网络建设有四个重点:1.员工队伍的建设。农村市场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再分片设立分支营销机构。根据具体县市的规模及分支机构的多少,确定县级营销中心的负责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员工应以本地人为主,以减少费用。招聘员工时,不能片面追求学历(也不能太低,以高中文化为宜),以保证营销队伍的稳定性。2.培训。员工招聘结束后,应当对其进行培训。员工来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其进行岗位职责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达到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营销专业水平。企业文化教育也是新员工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员工只有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与企业一起努力拚搏。3.给织自己的批发网与直销网。首先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把产品充分渗透到各药店、卫生院、村卫生室。经销商和经销终端是货、款流通的渠道,货的合理顺流可以调动经销商和经销终端的积极性,款的按时回流是货物顺流的保证。使遍布全国农村的经销商和经销终端做到货的合理顺流和款的按时回流是深入县、乡、村的农村的营销队伍的重要工作。还有一种渠道是由企业员工直接将产品送到镇卫生院、药店、村卫生室直至患者。目前,由于医药商业企业的大量亏损及破产,农村市场的直销网络作用日渐突出.但同时应该看到,企业经常会由于员工的跳槽而失去掌握在部分员工个人手中的网络资源。因此,加强销售网络的管理,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产品结构问题分析

医药企业要结合农村市场的特点,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药品。如上所述,农民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与城市不同,影响其健康的疾病也与城市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销售适合他们使用的药品不仅体现在药品的品种选择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据调查,农民对于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症状的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时,价格就成为他们购药时唯一考虑的因素;对急性病,一次性购药花钱多少是其考虑的重大因素之一。一般若药品零售价超过10元,购买时他们会较为谨慎。因此,只有合理的药品价格,才能被老百姓接受。2.质量。中国农民是很会算账的,不太注重形式,讲求东西实在,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数量更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放弃药品质量。假药、劣药给农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制度的推行,那些质量不过关的药品将会越来越难销。3.包装。农民买药的频次高,每次量很小,很多常用药必须拆零销售。因此,在农村销售的药品每独立包装不能太大。农民的审美情趣与城里人也不尽相同,如在色彩上他们喜欢鲜艳的颜色,在名称上求吉祥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认真考虑。面对农村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是企业成功开拓农村市场最关键的一面.

(四)广告传播问题分析

由于普及医药知识的报刊杂志及电视在农村的订阅率、普及率较低,农村中具有医疗与药品知识的人数少且素质低,加上价格贵,很多药品不能下乡,使得农民医药知识异常缺乏,农民渴求医药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普及。因此,要想开拓农村市场,就一定得把消费者教育与药品销售并重,这样,产品才能逐渐进人农村市场。利用各种煤体对农村消费者进行药品知识普及,使他们能了解、会使用各种常用药品将对企业销售十分有利.农村患者药品信息来源主要有三:首先,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广告煤体获得药品信息,其顺序为电视(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本地电视台)、报纸(当地报纸及企业自印的各种报纸宣传品)、各类店头POP广告与宣传物。其次是乡村医 生(医院、个体诊所、乡村卫生室)、零售店员介绍。再次,人际口头传播,即病友、亲朋之间的互相传播,这一比例远比城市高。针对这些特点,要求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条幅广告不便于在农村的公共环境下保存;宣传小报由于农村地域广阔而使人工成本过于高昂;路牌广告制作成本太高而无法普及……而墙体广告由于形式简单、成本低廉、针对性强、便于操控、保持时间长、传播范围广而成为农村市场宜传手段的较佳选择,它既可单独操作,也可与其他煤体相结合,对提高药品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偏好很有好处。需要指出的是,与城市消费者相比,农村消费者对那些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的品牌忠诚度极高。因此,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强品牌管理对企业在农村市场上获得竟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十分重要.

四、实证分析: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市场开发策略

(一)调研分析

红桃K公司在推出生血剂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生血剂是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其一,农村贫血群体大。我国妇女贫血比例达47%,其中孕妇高达55%以上,青少年婴幼儿贫血比例高达64%。在各群体中,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原因而使其贫血率明显高于城市贫血率,客观上决定了生血剂在农村有着潜在的大市场。其二,传统的习惯和现实的心理,农村消费极为看重血。市场调研中询问消费者怎样看待血的作用时,许多农村消费者都用‘最”字级的评价,认为“血是人体中最宝贵的东西”“人体中最不能缺的是血’,形容其为“人体之本”。其三,可见的失血或多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直接刺激着农村消费者对补血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农村消费者认为生病动手术或者人体受外伤流血较多后,需要补血;还有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为妇女经期流血后,需要服用补血的保健品。这些调研说明,红挑K生血剂这种产品是适合于投放农村市场的。

(二〕产品价格策略

市场上补血类产品价格多为50-100元盒。红桃K公司经过反复论证认为,30元左右一盒,是可以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价格。产品上市后调研显示,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可和接收这一价格。调研还显示,经济条件好的消费者,较多将红桃K生血剂作为保健品购买,用于日常保健;经济条件一般的消费者部分人作为保健品购买,部分人作为药品购买;经济条件差的消费者较多是作为药品购买,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后补身体。红桃K在农村各种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中找到大批忠诚消费者,说明其定价是合理的。

(三)营销网络的营建

红桃K认真地研究与建立营销渠道有关的农村市场特点,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市场经销商多,经销终端多,但规模相对较小;农村市场消费者较容易相信信息,但对大煤体的接受程度低等等。根据这些特点,红桃K组建了深人到县、乡、村的营销队伍,县有办事处,乡有工作站,村有宣销员,这些队伍编织了一张巨大而严密的销售网。他们深入渗透,积极向农村消费者宜传产品功效,介绍产品形象,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他们积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以保证货、款流通的顺杨。

(四)广告传播策略

熟悉农村消费者,广告传播中尽贴近农村消费者是红挑k公司广告传播策略的根本出发点。红挑k公司运用了大t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宜传方法,比如最初的开拓农村市场的号角式广告语:‘呼儿梅吃,中国出7红桃K’,这句话简单易记,而“呼儿梅吃.则运用了陕北农村的音调,农村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再比如,在制作‘王婆.专题片时,刻意突出了农村特色。在农村消费者中“王婆.的声名家喻户晓,借用“王婆.形象,可以达到很快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效果,而广告画面夸张、诙谐,也为农村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红桃K;司还在农村制作了大的靖体广告,将广告语以标语的形式届臼在农户堵上,使他们时时处处可见,持久、反复地将产品的功效信息传递给农村消费者。

篇3

巨灾是指因一种严重的社会功能失调而造成的大范围内人类、物质和环境的损害,且这种损害已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农业巨灾风险则主要是因自然灾害带来的,超过个体及保险公司和政府承受力的农作物或牲畜等的巨大损失的风险。农业巨灾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

农业巨灾风险的系统性,表现在受整体环境因素或区域性同类气候等因素而对标的物产生的影响性。农业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大多数农业巨灾风险为系统性风险,往往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牲畜的严重损失。

2.损失严重性

农业巨灾风险一旦发生,其损失后果不可想象。例如:洪涝灾害就会导致大降雨淹没大面积农田,并冲走养殖场牲畜等。

3.损失发生频率低

一般而言,农业巨灾损失发生的频率很低,大部分损失主要因自然灾害导致。例如:地震、飓风、特大洪水等巨灾往往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发生一次。

二、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有学者认为:“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商品市场的自发调整,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将回归到一种供求平衡状态,自然而然的决定工资率、利润率,以及各种用途的货币比率等将达到一种最优的均衡。”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只要信息是不完善的、市场是不完全的,那么就不可能达到约定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市场存在失灵。”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就属于典型的非有效市场,主要基于它存在的信息不完善、市场不完全等。同时,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

1.农业巨灾风险的模糊与不可保性

在Houston提出了理想状态下风险可保条件后,就有不少学者将农业巨灾风险与风险可保的条件进行了对照,得出了农业巨灾风险属于超额损失的结论,并认为它已经超越了可保风险的承保条件。这也是目前用于解释巨灾保险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完全竞争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不存在性

Skipper提出,在理想状态下的竞争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不一定偏好所谓资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性”,盲目的对效率进行追求显然有失公平;另一个是“帕累托有效模型”应该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实现,但现实中这些条件难以满足。因此,保险市场存在失灵的问题。基于这种观点,不少学者对竞争性巨灾保险市场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巨灾保险市场非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各种保险相关的数据资料等都不够完善,保险和巨灾保险金融衍生品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充分,信息失效等。

3.巨灾保险市场运行中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巨灾保险的产品供给有限,且需求不足。从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和公司融资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巨灾保险的产品供给有限;从政府行为扭曲巨灾保险市场激励的角度分析,巨灾保险的需求不足。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集中在对人们收入水平、参保价格及投保人心理偏好等因素上;另一方面,巨灾保险市场存在定价与风险聚散效应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巨灾风险属于典型的小概率、大损失事件,风险的集合分散效应较低,导致定价的难度较大。在巨灾风险聚散方面,以Froot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巨灾保险机制存在明显的偏差,如果定价问题不能解决,则不利于提高巨灾保险的供给能力。

三、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作用和目的

1.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灵进行矫正

在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干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执照许可、组织形式设立、所有权限制等手段来对保险市场中的垄断现象进行干预;通过政策控制、法律法规的限制等方式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干预;通过补贴发放、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外部性和公共属性问题进行处理。因此,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是矫正市场失灵的最佳方式。

2.达到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社会公平性

从追求效率的角度而言,政府应不干预巨灾保险市场以此来激励人们购买巨灾保险;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收入水平低的人们相对无力购买巨灾保险,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们则可以购买巨灾保险,如果政府不提供任何补贴和救助,一旦发生农业巨灾,出现巨大的人财物损失,恐难以达到社会和谐,满足社会公平性的需求。

3.增进市场效率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可以弥补巨灾市场的不足,更好的发挥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对巨灾保险市场进行干预,能够进一步增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效率。同时,尽管商业保险市场虽然可以有效的对最近的灾难损失给出回应,但要达到继续改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要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进而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能够对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保险予以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教育途径能够对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激励,刺激人们培养风险意识,这些都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政府干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构建

农业巨灾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与完善是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制,引导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同时,从政策上着手对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实现以法律法规来对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进行规范,明确政府责任和市场边界是政府干预的当务之急。

2.建立多样化的政府财政扶持政策

政府应积极引导并支持多渠道筹集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建立,充分调动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农业产业链相关企业以及农民等各利益相关者,鼓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保障基金。首先,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挖掘各种筹集渠道,如财政拨款等,扩大资金规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及启动机制等。其次,鼓励建立专项基金账户,将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向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支付的巨灾风险保险费计入其中,提高各方的积极参与。

3.建立更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再保险

篇4

2008年以来,建昌县的设施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尤其以养马甸子乡、和尚房子乡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最大。建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建昌县设施农业发展,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该县蔬果播种面积大约4万亩,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青椒、豆角、草莓、油桃等。其中,日光温室面积0.5万亩,大棚1.9万亩。全县设有省级示范区50个,市级示范小区20个。从效益上看,每栋温室(80米×7.5米)年纯收益2.0~3.0万元,每年为农民增收2~3亿元,可实现3万人就业。随着建昌县朱小线“绿色长廊”工程的开启,拉动本县经济增长,将设施农业发展带向新的高度。

建昌h设施农业生产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调整土地、统一施工、统一品种”,从而形成产业优势。其投入有靠政府扶持(占1/3以上)、银行贷款(占1/3)和农户自筹(占1/3以下)三种途径。在经营方面,农民以户为单位,自主经营,通过经济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批发形式出售,走向市场。县农村经济局设有蔬菜办,各乡设有蔬菜站,主要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定期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使农民达到技术过硬,投入热情高,从而提高产量的效果。

2.建昌县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

建昌县设施农业在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大扶持。一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每栋温室(80米×7.5米)政府扶持资金5000元。二是政府负责各棚区的水、电配套资金。三是政府对各棚户打井给予300元的补助。四是进行土地调整,在土地合同法要求的前提下,负责协调有分歧的土地。五是县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技术培训工作,下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六是各乡镇政府为设施农业发展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奖励措施。

3.存在主要问题

3.1资金不足

棚菜生产尤其是日光温室大棚的资金投入较大,若要继续扩大生产,许多支农资金难以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

3.2农业推广部门职能难以发挥

由于乡镇改革,大部分基层农业、农机等推广部门被取缔或被削弱,使许多农业项目难以推广。

3.3农民素质较低,发展思路滞后

篇5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8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21

农业保险是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主要方式。浙江省从2006年率先在全国试点开展“政府推动+共保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经过几年试点,到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在全省全面铺开。目前,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顺利,运行平稳,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同时应看到,在现有的农业巨灾损失补偿机制下,一旦发生农业巨灾,不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保险公司也可能发生亏损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农业保险制度难以运作,农业巨灾损失补偿机制不足是制约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经营的瓶颈所在。本文首先分析农业巨灾风险造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浙江省农业巨灾风险及其损失补偿现状,最后提出完善浙江省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业巨灾风险与保险市场失灵

(一)农业巨灾风险及其特性

农业遭受的灾害或损失到达何种程度才称为巨灾,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一般认为,巨灾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巨大财产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事件。据此,黄英君、史智才(2011)将农业巨灾风险定义为对一定地区农业造成不可避免的重大经济损失的小概率事件[1]。

农业巨灾风险的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后果的严重性。农业巨灾,特别是洪涝、干旱等农业气象巨灾往往涉及数县乃至数省。例如,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农业和林业遭受重创。农作物受灾面积2.17亿亩,绝收3076万亩;秋冬种油菜、蔬菜受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7.8%和36.8%;良种繁育体系受到破坏,塑料大棚、畜禽圈舍及水产养殖设施损毁严重,畜禽、水产等养殖品种因灾死亡较多;森林受灾面积3.4亿亩,种苗受灾243万亩,损失67亿株①。

2.发生的低频性。农业巨灾是小概率事件,其发生的频率低于一般的自然灾害事故。如2006年台风“桑美”具有中心气压特别低、风速特别大、降雨特别集中、发展迅速、移动快、影响时间短(集中)等特点,因而破坏力极大;据统计,台风“桑美”使浙江、福建、江西、湖北4省共有665.6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8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0万公顷,绝收面积3.6万公顷,倒塌房屋13.6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96.58亿元①。

3.风险的相关性。一次巨灾事件将使众多的农业风险单位遭受损失。一次旱灾或涝灾将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减产,众多农户在同一灾害事件中同时产生经济损失。同时,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另一种灾害的出现,使得自然灾害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损失。

4.不可预测性。尽管科学和技术己经取得重大进步,但由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巨灾风险的预测极为困难。比如地震,其成因复杂,孕育过程较长,虽然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巨灾风险可能造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

篇6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农户增收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缺陷,订单农业也在这个基础上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带动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以订单为媒介的产销售方式把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订单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给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订单农业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多种风险的存在也使得订单农业的发展受到抑制。而期货市场凭借其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给农业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因此,利用期货市场来引导订单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何蒲明(2006)对美国的农产品市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验,对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陈燕、邓旭(2005)根据我国的实情,分析了订单农业对于农产品销售存在的的风险,指出了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化解订单农业的风险,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刘小梅(2011)对我国订单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解决订单农业的违约、农产品质不一等问题。何嗣江(2014)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延津县小麦期货订单为例,分析了农业订单进入期货市场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借助以前学者研究的经验,对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研究。

二、订单农业的概述

“订单农业”也是契约型农业,农户与农产品购买组织之间签订订单,然后按照订单的大小来组织生产。我国订单农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得其接受面越来越广,发展的订单品种也随之增加。一份完整的订单应该具有五方面的因素:订单的主体、标的、价格条款、保障条款和其他条款。在中国,主要是农户、公司、农产品科研组织和政府等作为主体参与到交易中,这些主体需要承担订单的法律责任。订单的买卖双方按照订单要求生产出相应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就是农业订单相应的标的。在订单农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条款,一般情况下,当市场充分竞争时,会采用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但这种条款往往会使农户和企业都面临着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于是农户为了避免价格行情下跌,会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价的价格条款,降低农户生产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但该价格条款会使企业的负担加重。所以企业和农户之间有时也会采用固定价格方式来签订合约。企业首先对农户的成本进行估量,再加上一定的利润,最终制定出这个固定的价格。虽然固定价格条款避免了价格变化给买卖双方带来的风险,但也丧失了获得更高利润的可能。除了价格条款还有保证条款和其他条款,他们分别是对农业订单的标的数量、质量,订单的支付方式、有效期等进行规定,保证交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当中,农产品的供给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可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分离。而通过订单的发展可以直接连接这两个主体,有效地让生产和流通联系到一起。由于我国一直是以小规模生产为主体,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订单农业的出现则体现了市场的本质,让农产品生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规模进行。订单是依据市场的变化来制定的,农户按照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很好地符合了市场的要求,保证了产销平衡。

三、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析

我国的订单农业自开展以来,在保证农户增收、指导农作物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通过订单农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户+公司”这一模式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造成的亏损,采用农业保险的方式可以进行规避,这里我们主要对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一)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户和公司在签订合约时不能够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只能使得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转移。订单农业使得价格的灵活性降低,造成价格失去原有的生产导向功能。若订单规定价格过高,则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过大,若订单规定的价格较低,则会降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二)信用风险

我国订单农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订单的履约率不高。买卖双方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推动下,经常出现单方履约现象。公司在制定订单时,要充分考虑价格的合理性,以及未来行情的波动。因为一旦订单签订,农户便把价格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了企业。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农户会为了当前的利益,拒绝履约;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为了避免损失,不履行合同。签约的双方仅根据对方的信用作为担保,这种形式也导致了订单合约具有不稳定的性质。

四、订单与期货市场对接

我国的存在使得农业一直处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处境,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下。农户若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则必须放弃当前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指导生产。但让农户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却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采用“农户+公司+期货”的模式让农户间接的参与期货市场中来。

(一)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具有一定的预期性,弥补了单一现货市场的缺陷。若农户只按照现货价格进行生产容易陷入“蛛网困境”,无论生产规模如何调整,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虽然农业订单在制定时考虑到了价格变化的因素,但仅凭借自己的预期的价格来调整生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期货价格是连续性的,它的变化反映了供求状况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期货合约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合约,它对标的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这些信息来制定农业订单。通过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并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得农产品销售在供求方面有所匹配。

(二)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

“农户+公司”是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其发展并不乐观。较高的违约率使得订单农业原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此时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成为了一个较好的风险转移方式。农户在与公司签订订单进行实物交割的同时,公司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期货交易者根据现货交易的品种和数量在交割日之前进行对冲平仓,从而规避价格风险。相同的农产品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同,联系非常的紧密。不同的时间下农产品的价格会有所波动,临近期货合约到期日时,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越来越接近。风险不仅能够通过对冲平仓消除,而且现货市场上的买卖差价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上的盈亏来抵消,达到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发展现在正处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如何通过期货市场减少订单农业的风险,以及使“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是当前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规范“农户+订单”的发展,加强农户以及公司从业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培育,降低违约率。积极培育期货市场人才,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扩大期货交易品种,从而使得公司和期货市场能够有效的对接,让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何蒲明.利用期货市场破解订单农业发展难题[J].粮食问题研究,2006(3):13-16

[2]陈燕,邓旭.订单农业与农产品期货[J].农村经济,2005(7):59-61

[3]刘小梅.浅析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1(5):6

[4]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篇7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分散农业风险,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挥了现代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在财政政策支持下,农业保险快速发展,保费收人由2002年的3.77亿元攀升至2015年的371.9亿元,在保障农业经营稳定性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2012年中国农业保险密度最大的省份是内蒙古,最小的是重庆,农业保险密度分别为296.13元/人和18.91元/人,二省相差15.6倍。区域农业保险发展不均衡,不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农业保险市场。在农业保险助跑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将是农业保险升级的聚焦点。除此之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另一特征是农业保险市场结构高寡占。2002年我国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仅有3家,2007年在中央财政补贴的推动下,农业保险发展开始进人快速发展期,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有l家,到2012年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已增至21家。保险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增加了农业保险市场的活力。农业保险市场集中度HHI指数由2007年的0.86下降到2012年的0.5 9 ,垄断格局被打破,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度提高。尽管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有所加强,但仍处于极高寡占阶段,2007-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HHI指数的均值为0.73(大于等于0.3 )。农业保险市场结构的高寡占特征,将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密度增长率与农业保险市场结构(HHI)增长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背离关系。

学者们对保险业区域差异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保险业发展有稳定区域经济的作用,而保险业较大的地区差异,将导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口5〕。为促进区域保险业收敛发展,影响保险业区域差异的因素,值得关注。市场主体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差异是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困;保险补贴率和农民收人增长率等是影响不同区域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资源票赋、制度文化、空间成本以及保险业区域组织形态,是影响保险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票赋、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是最主要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其中市场化程度是持续降低保险区域差异的因素,区域保险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保险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引进上。可见,优化保险市场结构,能有效促进保险业区域均衡发展。开放保险市场,是促进保险市场竞争,提高保险需求,促进保险市场繁荣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保险市场遵循“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市场绩效”假说,保险市场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率企业的数量,引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自然选择,形成少数新的规模大并能够具有市场力量的保险公司,从而能提高保险业的绩效水平。因此,通过开放保险市场,不断优化保险业发展的市场结构,完善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探讨区域性问题,学者们倾向于将空间因素考虑在内[17]。程敏和裴新杰研究城市基础设施投人效率区域差异,刘炳胜等仁”〕研究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高鸣和宋洪远研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功能区差异及收敛性,马大来等研究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李晓龙等.2]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创新产出,姜天龙和范静从区域视角研究保险业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黄琦、陶建平研究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的收敛性时均认为区域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应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中国保险业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文化教育水平、资源票赋、空间成本以及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保险业区域发展的因素,其中市场竞争程度是主要因素。学者们对保险区域差异、市场结构研究较多,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较少,农业保险作为保险业中的特殊领域,市场结构与区域发展问题值得关注。优化农业保险市场结构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学者们主要聚焦在研究农业保险市场结构对农业保险规模影响,而对农业保险市场结构与区域农业保险差异,及其区域问题的空间效应缺少足够的关注,这种忽略“地理特征”的研究成果可能与实际应用有偏差。因此,本文将从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度HHI指数出发,加人其他控制变量,引人了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农业保险市场结构对农业保险条件收敛的影响。

篇8

2.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问题。

2.1协会的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更新太慢,很多农业合作组织都是近年来才成立的,一般规模不大,很难形成聚合效益,例如甜瓜协会,主要是因为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导致效益上不去,难以吸引新的会员。

2.2内部管理不严,外部环境不好。有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章程不明确,规模较小,组织松散。主要表现在不照章程办事,理事会、监事会活动不正常,组织经济实力不强,只收取一定的会员费,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吸引力不大。社员的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市场行情好,不管合作组织订合同与否都往外销,市场行情不好,就找经济合作组织,致使运行困难。加之外部环境不宽松,主要表现在人才、资金、市场和优惠政策等方面,如果政府不出面协调,事情就很难办到,这也制约了中介经济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

2.3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有的中介经济合作组织,一但遇到经济纠纷时,不善于用现有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我国到目前为止,对农业经济合作服务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等方面,在法律法规上缺乏具体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也未出台法律法规,农村合作经济服务组织也未明确注册登记的部门,法人主体不明确,这不利于有序竞争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2-02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农业的发展虽然慢于科技的进步,但经济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一紧密联系的存在,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定位,稳固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

1.1 农业产品大部分供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的后盾

农民日常生产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费,更多的则流向市场,供给食品制造加工业或消费者。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合作社进行一定授权,允许合作社代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判断、传达,对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予以处理和解决。

1.2 农业消费市场带动农业发展,对农民合作社要求更高

消费市场的成长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要求更高,需要农产品有稳定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的规范操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要求合作社在代表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1]。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市场建立间接联系

农业生产下游是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如罐头厂、果汁厂、酒品企业等。原料直接来源于农业的特征,使这些企业直接与合作社产生合作成为现实。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与农民产生联系,达到“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多位一体,相互影响的效果。如龙口市作为葡萄生产大市,周边有张裕葡萄酒厂、威龙葡萄酒厂等,该市葡萄生产合作社可直接与酒厂协商合作,达到为农民销售葡萄、为酒厂提供原料的双赢作用[2]。

1.4 农民合作社可与大型商品超市建立直接关系,供给市场

农产品中一部分需要供给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一些大型商超中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是消费者产生日常购买行为的主导商品之一。合作社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与大型商品超市达成日常供货协议,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型商超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销售渠道,对农产品的销售负责,并不定期将市场需求情况回馈给合作社;合作社对农产品的供应量和质量负责,将农产品生产情况反映给大型商超,双方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是政府实际需要的体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市场经济,并伴随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相对于政府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其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自愿性和共同目标性来看,合作社为广大会员提供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对政府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约束功能,避免执法失误、政策和待遇上的不公平,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1.2 方便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作为“治理抓手”缩减政府的管理量,政府无需直接面对数量庞大且无组织的外来小生产者。但从纯粹管理规律上看,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

2.1.3 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弥补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不足。如龙口市,政府可以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每年度关于葡萄产业的产量、销量、销售价格等资料的统计分析,从而减轻政府工作压力,使政府将精力集中到其他项目上,用少量精力实现更大目标。

2.1.4 发挥信息传达的作用。合作社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无形桥梁,使农民可以充分表达意愿,得到反映,政府制定政策有据可依,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活动,能很好地降低政府的调查、研究与组织成本。如自2000年开始,龙口市兰高镇镇政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1~2次有关农业方面的宣讲会,每户村民出席1位代表。经调查发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受限,迫切希望了解更多国家相关农业政策、葡萄种植、合理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2.1.5 帮助解决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平等参与,从合作社获取更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帮助农民实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2 政府的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根本

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既面临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压力。“三农”中的许多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体现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重扶持。

2.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政府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持其发展壮大。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到2011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国是一个法制逐步健全的国家,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也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规。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于相对薄弱的农业板块,让其自生自灭而不予以资金支持是不可取的。为了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制定特定的农民合作社补贴资金政策,帮助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初期成立和后期运行。

2.2.3 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资金数量有限,不仅需要自身建设的资金保证,还需要生产发展资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与政策帮扶结合的原则,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可以通过逐年增加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经营服务。

2.2.4 政府要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农民是一个文化素质低、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信息来源匮乏的主体,因此需要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走访发现,龙口市兰高镇农民了解信息,70%来源于政府宣传,20%通过其他农户传递,其余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方式。

2.2.5 加大培训力度。要解决合作社人才稀缺问题,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专家、有特长的农技人员、营销与管理人才的加入,政府可以号召各届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提倡大学生村官下乡政策。

2.2.6 注重品牌定位,技术创新。品牌策略在我国农村建设中逐渐得到重视,目前中国的农村品牌多为旅游,如江苏周公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水乡”,也可借鉴经验打造一支属于龙口特色的“兰高·葡萄”品牌策略。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创造出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的产品[4]。可以推广大棚技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产品与质量的不可抗力影响;同时推广安全性高的有机葡萄。在这个品牌定位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以及人们对地区认知的总结,确定地区品牌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打造“酒庄模式”,既发展了旅游观光特色,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供给关系上。合作社在得到农民授权的情况下,可以与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建立联系,间接使农产品供向市场;也可与大型商品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直接使农产品流入市场消费,形成长期稳定的供货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实际需要上。合作社以其非营利性,在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的同时,可承担政府部分职能,传达信息,减小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上的阻力。同时,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是其存在的前提,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对农产品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因地制宜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引导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其与市场的依存关系以及其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建立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衍霞.山东省宁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53-154.

篇10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行,伴随着对农业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生。汉中勉县高桥沟村属山区贫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此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发展新方式

农业和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显现端倪。农业在食物供给、原料保障和新增就业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乡村的旅游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还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多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间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去往乡村体验农事,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满足了城市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去往乡村旅游慢慢变成热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可以实现农民多元收入。当前,陕西汉中平原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像城固桔园、汉台葡萄园等。但是其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滞后,规划理论并没有跟上建设的步伐,已有的乡村旅游设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山区家庭农场的规划发展。高桥沟村位于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西南大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下对于贫困地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无疑是“精准扶贫”。国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计划。

3农业设施规划

当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像种子改良、灌溉技术和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间的科学管理,如依据季节变化耕种、施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业工程方法在服务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与工业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工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工业工程思想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系统的各种设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最优的规划与设计,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农业系统投入运行与使用后能达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产出。农业物流系统分析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系统物料的流动过程为分析对象,研究生产系统的平面设计,物流流动网络的分布、运输线路分析、物流改善与管理,以求物流系统最佳设计与运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农场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历史悠久,相传最初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后经几毁几建,有史料记载太公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复建,规模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间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众安康。中不幸又被毁,2015年当地民众自愿投劳投资再次兴建,神殿庄严肃穆,灵威静雅。庙顶正座子牙楼,左右二龙凌空欲飞,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镇宝兽,寓意守护神庙天长地久,护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农场准备建于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其距离勉县县中心3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个小时,著名茶叶产区,茶叶叶质细嫩且品位高。高桥沟村建设家庭农场,整体环境质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丽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随处可见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鲜明,形成较丰富的景观资源,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物产丰富,村内各组水泥路全覆盖,茶园道路逐步完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各项当地实际情况,运用SWOT综合分析太公寺家庭农场的各项内外建设条件和环境,将太公寺家庭农场的综合分析总结。

5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以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勉县旅游发展战略,农场依托太公寺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林为休闲场所,以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目标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养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季相变化,结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理念,创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遥”,四季有景可赏,创造优美、舒适而恬静的绿色环境。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打造辐射全县的极具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当地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农场。太公寺家庭农场的规划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高效的搬运物流系统,充分挖掘山区农业、林业资源,形成各功能区有机和谐的结构,提高家庭农场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桥沟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山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有限的规划区域内与无限的规划区域外联动开发。太公寺家庭农场设施规划主要是生产设施规划,它是家庭农场的重要部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施。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业路线等因素为基础展开工厂布置的,其中产品、产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实施的基础主要是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的各作业单位作业量反映了物流强度不同,农产品在存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物流作业线路的不同。

由此,农产品及产量、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同样是影响家庭农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类别和物流作业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基础,家庭农场的布局应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绘制太公寺家庭农场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农场设施布置的基础上,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挖掘当地民间竹制品手工艺、腊肉作坊工艺、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艺、土房建筑技术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作为贯穿整个太公寺家庭农场运营的特色。走集约化农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链条。对农场周边的农民按照工业生产模式集约化管理,建设基于集约化经营工业化农业的新样板。具体运作与管理模式选择“农场+村委会+农户”。高桥沟村委会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组织作用,通过与农户充分协商,农户与农场建立松散型用工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劳动力保障及扩大再生产资源。实现农场、农户经营主体的联合,形成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实现共赢,为未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础。

6结论

结合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太公寺家庭农场顺应了当今发展的主流,对于高桥沟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为例,对山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在对太公寺家庭农场建设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区家庭农场规划与运营方案,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区家庭农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太公寺家庭农场具备良好效益,其规划建设是可行的,发展前景乐观。SLP是一种工业工程系统规划布置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工业工程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规模经营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将系统规划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研究中,是促进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尝试。运用SLP方法对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长期研究并通过具体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课题,研究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1]玉罕景,杨丽昆,王瑞仙,王惠琼,吉丹妮.家庭农场的建设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7(08).

[2]肖娥芳.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7(03).

[3]姚晓勇.宜兴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农场的效率: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01).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07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首先是发展战略的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取消了农业税,逐步增加农业补贴。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各类城市化政策不断出现。土地流转成为农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出现了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机构。 农业经济主体出现了非家庭化迹象,资本进入农业使农业开始向资本化运营转变。这些现象在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相应的经营体制必然也发生变化。那么,劳动力转移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是什么?如果农业经营体制内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因素,那么劳动力转移在此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本文研究的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这也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主要形式。以下部分根据表述的需要,不在专门区分和农业经营体制的概念。

一、的存在条件变化的事实

典型事实是经济研究的起点,关于本文的典型事实——劳动力逐渐转移、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持续进行。这些典型事实的出现反映了原有农业经营体制存在条件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整体推进,外资的进入,民营经济的兴起,城市劳动力出现了持续的需求,同时,国家逐渐放开劳动力流动限制,这些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流动。通过收集其他学者整理的数据和自己的测算,我们得到了表1,具体的计算方法是用后年的城市化率减去前年的城市化率,得到的增量我们用来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增量。这个方法算出的结果与现实可能会有出入,但是能够基本反映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这个典型的农村人力资本要素向城市的流动在表1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从表1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率连年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转移率的增长类似转移增长的加速度,有很大的累加效应。这个时间序列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加速进行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事实。

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必定对农村土地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这个影响直接涉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实,是这个不利条件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也即土地流转的出现和持续进行。我国土地流转情况学者们已多有研究,国家相关部门也及时作出统计描述。结合其他学者如赵德起的数据收集和自己的补充,得到表2。表2反映了我国土地流转比例逐年增长,从1999年的1.56%上升到了2009年的11%。流转比例的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上升状态,从1999年的0.37%到2009年的2.30%。土地经营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限于我国基本土地制度,我国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不能私人出卖。但是,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城市获得了远远高于农村土地经营的收入,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削弱,农村土地流转成了必然的选择。土地流转的逐渐扩大,已经影响到了农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体制。这又是个重要的客观事实。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根本条件和动力,土地流转方便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个农村经济重要的客观事实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经营体制。农村的存在基本条件是城乡人口基本不存在流动,土地经营权基本稳定,农业经营主体是家庭。但是现在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地使用权流转比例也逐年增加。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扩大。

二、关于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理论评述

对于1980年生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者多有探讨,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绩效、产权、激励角度给予了解释。例如张五常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把制度变革原因归结为维持制度的费用和变革制度的费用,解释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革的原因。姚洋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农业制度绩效。周其仁论述了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市场变化。黄少安从产权的角度运用计量的方法研究了的激励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以及农地流转持续增加,农业经营体制出现了新的特点,原来的解释出现了不适应局面。

制度变革成本理论认为制度变革的主体是政府。制度变革成本大于收益,阻力很大时,制度变革不会发生,当变革成本较少,收益大于成本时,政府才会推动变革发生。但是当前的制度新变化不是政府推动的,而是农民持续向城市流动的条件下,农村自发推动的,这种变化远远大于当年小岗村一个地方的私下变化。

产权理论强调农地产权对农民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以及非农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单个家庭少量的农地产权的激励作用逐渐相对弱化。

发生这些理论与现实不适应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持续向城市转移。本文抓住这个关键变量,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论述农业经营制度的变化机制和方向。

篇12

目前,固话话音业务持续下滑,语音替代产品层出不穷,各电信企业都忙于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非话音业务占比,优化收入结构。从产品角度看,宽带作为重点转型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从区域角度看,城市通信市场逐渐饱和,而农村地区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产品与区域交叉考虑,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农村宽带市场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政策经济,还是在社会技术方面,农村宽带市场的发展时机都已经成熟。

1农村宽带市场PEST分析

农村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宽带市场的发展承担着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任。许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项目、业务均以宽带为载体实现推进,如全球眼、ITV、电子阅览室、“平安乡镇”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公共信息卫生系统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宽带在农村地区更快速更广泛地渗透。

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城乡“数字鸿沟”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宽带市场发展,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从另一角度来看,较低的普及率也意味着农村宽带市场相比城市宽带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村宽带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2.1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组合策略

我国农村宽带市场情况复杂,不同地域的农村地区有着特定的经济发展特点,多样的受教育层次结构,各异的基础信息设施普及程度,对于宽带的需求自然各有不同。从地域角度看,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宽带的需求强度明显高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发展规模看,宽带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对宽带质量、速度和内容的要求也不同于宽带零星发展的地区。电信企业应紧紧围绕特定顾客需求,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村宽带用户的需要。

电信企业可以将宽带产品与较成熟的固话产品或其他业务产品绑定,推出具有一定优惠的业务产品组合。如中国电信2007年起针对家庭客户推出的“我的e家”品牌就是将旗下优势产品进行整合,以组合方式销售。

2.2以整体顾客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价格策略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买方将从企业购买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而所谓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整体顾客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品牌)价值。而整体顾客成本则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货币、时间、精力和精神成本。

考虑到农村宽带用户,电信企业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资费套餐,实行灵活的资费标准,激发消费者对宽带产品的使用。同时,电信企业也应该在时间、精力、精神等方面为农民降低成本。如为农民缩短申请办理宽带的等待时间,简化办理宽带的手续,透明易懂的计价账单,快速便捷的维修保障,在提升了整体顾客价值的同时降低整体顾客成本,实现了更高的价值让渡。

2.3以提供最佳便捷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农村地区,电信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作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为农村用户提供最佳的购买便捷性。

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设置销售渠道,农技站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如果电信企业能够与各地的农技站合作,免费提供宽带服务体验,让农民们有机会通过宽带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和农业信息。通过切身体验宽带的优势,可以使农民增进对宽带的了解,帮助农民掌握互联网使用技巧,进而激发农民对宽带产品的消费需求。

2.4以沟通而非销售为目的的促销策略

农村宽带市场不同于城市,主要在于从整体看农民对于宽带互联网的了解和认知度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已成为推广宽带产品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电信企业在农村促销推广宽带产品时,更应注重与农民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了解他们真正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不应仅以销售为目的进行促销。

电信企业可以定期下乡进行科普活动及业务产品展示,通过与农村用户的直接沟通,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宽带互联网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分发印有电脑使用基础知识的宣传小册子与现场免费学习使用宽带小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使用互联网。也可以邀请一些通过宽带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农业大户参加讲座,对普通农户帮带引领,以点带面的推广宽带业务。

3.结束语

电信企业要切实把握各地不同的情况,通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组合策略、以整体顾客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价格策略、以提供最佳便捷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以沟通而非销售为目的的促销策略加速推进农村宽带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更好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姚传富,周春柏,许敏.对农村宽带市场增长潜力的调查与思考.通信企业管理,2007,(11):26-27.

篇13

Shan认为农村金融活动与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双向Granger关系,其他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样本数据也说明了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存在良好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影响关系。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与其他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没有质的差别,是指剔除以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投人后所有其他要素所带来的农业产出的增长率,即“索洛剩余”,在一国(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替代传统生产要素投人且贡献度持续不断提高o    

黄惠春选取江苏省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及市场绩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评价和定量检验,为国内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深人探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依据。    

肖干和徐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并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