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市场研究

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市场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市场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8日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是指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对就业培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农民、用人单位和国家是培训需求的主体。农民是培训成果的直接载体和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是培训成果的直接“消费者”和最大受益者,国家是最终受益者和最大需求者。

(一)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匮乏,只能从事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务工生存,大多农民工逐渐认识到通过教育和培训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意愿很高,而且青壮年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培训意愿更加强烈。一项对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中显示:愿意参加培训的占97%,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仅占3%,而且即使花钱也愿意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26%。然而,与很高的培训意愿相比,他们实际参与培训情况并不理想。据统计,在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4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仅占14%。

(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劳动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对企业来说,为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颇有裨益。近几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 “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反映出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不高,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用人需求。因此,一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自觉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国家对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和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民工是新兴起的庞大阶层,他们的命运直接联系着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是我国从人力资本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突破口。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分析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是指为了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而由相关机构提供的培训以及相应的培训产品。

(一)政府主导型培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4年起,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到2010年底,“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造就了一批产业技术工人,但也只占农民工总数的12.4%。相对于2亿多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其覆盖面相当有限。

(二)企业内部培训。用工企业应该是我国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提供者,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培训太少,即使组织培训,内容也更多集中在企业内部条例和纪律等引导性培训上,技能提升方面培训较少。据调查,有53%的企业从来不对员工进行任何培训,41%的企业只是对员工偶尔进行培训,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有6%。

(三)非营利组织培训。目前,非营利组织也开始介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典型案例如安徽富平学校所建立的“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富平学校的出现部分弥补当地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不足,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先天发展不足,农民工培训第三方供给尚处于萌芽阶段,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培训机构数量少、实力薄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由于农民工个人收入不高和企业的短视行为,农民工和企业为培训投入较少,政府投入是农民工职业培训费用的筹资主体,整个农民工培训筹资渠道单一薄弱。2008年贵州省出现震惊全国的套取农民工培训资金案,折射出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管;二是政府培训服务与市场需求脱节。政府提供的培训内容僵化,市场瞄准率低,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差;三是缺乏后续保障机制。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等方面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工进城后生活压力大,在“生存第一”前提下,他们选择尽可能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无暇顾及不能立即为之带来财富的培训。

(二)企业方面。培训一方面意味着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工与企业的谈判资本和能力,导致企业主动权的丧失;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出现了“外溢”现象。企业在不断培训农民工的同时,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出,企业为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却 “为他人做嫁衣”,无形中蒙受了损失。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对培训往往表现出一种被动的适应性和随意性。

(三)农民工个体方面。首先,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培训认识不足。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眼光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再加上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并不一定带来近期收入的提高,培训认识不足;其次,支付能力低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兴趣和培训需求的直接因素。经济贫困是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共同困境,他们大多靠体力赚取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四、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

第一,增加财政直接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付成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把农民工就业培训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体系,使资金总量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率。

第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就业政策,使用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用工企业进行农民工培训投资的风险,从而激励用工企业增加农民工培训的供给;其次,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补助或通过合同转包方式,将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补贴给相关企业,鼓励校企联合培训。对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企业,可享受一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三,鼓励农民工个人积极承担部分费用。建立适度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设立农民工就业培训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通过培训且取得突出成绩的农民工,充分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四,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训,多渠道实现资金筹措。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以支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优惠等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开办各种类型的免费培训班。

(二)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就业培训后续保障机制

第一,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平等的权利。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为农民工营造基本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工与企业之间达成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从劳动力输出角度来看,输出地政府不仅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而且还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做好与输入地之间的就业需求联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同时,还要建立就业跟踪系统,对农民工就业状况、生存状况定期跟踪反馈,及时解决农民工遇到的共同难题,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人。从劳动力流入角度来看,输入地政府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制度安排,对农民工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纳入本地社会保障范围,解除其后顾之忧。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和子女上学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育

中国是农业大国,12亿人口中农村人口约为8.5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日益兴盛。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82.39亿元,人均9.49元,至2000年增长到12.55元,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5.24元。2005年全国农村人口按照8.66亿计算,即全国农村市场药品销售总额将达到218.57亿元。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购买潜力对医药企业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毫无疑向,21世纪,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成功占领农村市场的企业。由此,如何抓住先机,提前一步进人农村市场成为众多医药企业要考虑的战略问题。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启动难度大,投人时间长,企业收益小等因素使医药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举步维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医药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情况下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抢占先机,占领农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那么,在进人农村市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要分析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

二、农村医药市场特点分析

(一)农村药品消费呈逐级递减式阶梯结构

在用药总量、药品数量、用药品种、用药档次、单位品种价格、新品种普及率等几个方面,农村疾药市场都按照逐级递减的方式发展,即省会城市>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城乡镇>村屯。同时,农村患者总体用药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药品需求总量呈增长态势

随着农民总体收人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保健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加。

(三)农村药品需求结构与城市不同

农村多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因为卫生条件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肝炎等)。这与城市人群易患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富贵病”明显不同,这种状况不会很快改变。

(四)零售药品为主要消费药品

农村药品消费基本没有公费医疗。虽然个体诊所、个人承包医院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药品零售远大于医院消费,且多为自费购药,因此农村医药市场基本属于OTC市场.

(五)管理无序

相对于城市市场来说,农村医药市场管理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作为农村医药市场的主体,县镇零售药店、村医务室进药时受到的约束较少,进药渠道混乱,至使很多地方假药劣药泛谧。

针对以上农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药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必须按照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农村消费者的药品消费心理与习惯,以“4C”的观念进行营销活动,真正做到患者导向;在战略上,企业要端正认识,要把农村市场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并投入必要的资源,做出战略规划;必须克服可有可无,三心二意或生搬套、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详细分析开辟农村医药市场的几个核心问题很有必要。

三、农村医药市场开发核心问题分析

(一)市场调研分析

市场调研是企业开辟农村市场的首要环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差异巨大,用开拓城市的办法去开拓农村,自然是行不通的。农村医药市场药品销售结构与城市有很大区别,不同区域的农村市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农村患者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产品进行开发。

市场调研主要要分析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的药品消费缺口。即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哪些药品是农村市场最急需的。2.农村的消费水平。要确定某种药品的价格定为多少才能被农民接受,哪些药品是适应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富裕地区、发展地区、贫困地区对药品价格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已经加大,富裕农民与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3.农村的消费心理。要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据调查,农民及城镇居民购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那些物美价廉而疗效好的药品就成为首选。农村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也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即为有效,就是好药,很少关心一种药品是西药还是中药或者毒副作用的大小。再有,他们认为西药吃药2-3天必须见效,中药5-7天必须使症状减轻,否则就会被认为无效或效果不好而转换品牌。总之,只有经过全面的调研,企业才能推出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从而制定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

(二)销售网络的构建分析

对医药企业来说,销售网络的建设十分重要,拥有运行良好的销售网络,是成功的一半。然而,网络建设费时、费力、费钱,农村市场更是因为其地域分散、购买力分散使许多企业半途而费。农村网络建设有四个重点:1.员工队伍的建设。农村市场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再分片设立分支营销机构。根据具体县市的规模及分支机构的多少,确定县级营销中心的负责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员工应以本地人为主,以减少费用。招聘员工时,不能片面追求学历(也不能太低,以高中文化为宜),以保证营销队伍的稳定性。2.培训。员工招聘结束后,应当对其进行培训。员工来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其进行岗位职责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达到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营销专业水平。企业文化教育也是新员工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员工只有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与企业一起努力拚搏。3.给织自己的批发网与直销网。首先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把产品充分渗透到各药店、卫生院、村卫生室。经销商和经销终端是货、款流通的渠道,货的合理顺流可以调动经销商和经销终端的积极性,款的按时回流是货物顺流的保证。使遍布全国农村的经销商和经销终端做到货的合理顺流和款的按时回流是深入县、乡、村的农村的营销队伍的重要工作。还有一种渠道是由企业员工直接将产品送到镇卫生院、药店、村卫生室直至患者。目前,由于医药商业企业的大量亏损及破产,农村市场的直销网络作用日渐突出.但同时应该看到,企业经常会由于员工的跳槽而失去掌握在部分员工个人手中的网络资源。因此,加强销售网络的管理,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产品结构问题分析

医药企业要结合农村市场的特点,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适合农民使用的药品。如上所述,农民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与城市不同,影响其健康的疾病也与城市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合理配置企业产品结构,开发、销售适合他们使用的药品不仅体现在药品的品种选择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据调查,农民对于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症状的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时,价格就成为他们购药时唯一考虑的因素;对急性病,一次性购药花钱多少是其考虑的重大因素之一。一般若药品零售价超过10元,购买时他们会较为谨慎。因此,只有合理的药品价格,才能被老百姓接受。2.质量。中国农民是很会算账的,不太注重形式,讲求东西实在,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往往数量更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放弃药品质量。假药、劣药给农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制度的推行,那些质量不过关的药品将会越来越难销。3.包装。农民买药的频次高,每次量很小,很多常用药必须拆零销售。因此,在农村销售的药品每独立包装不能太大。农民的审美情趣与城里人也不尽相同,如在色彩上他们喜欢鲜艳的颜色,在名称上求吉祥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认真考虑。面对农村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是企业成功开拓农村市场最关键的一面.

(四)广告传播问题分析

由于普及医药知识的报刊杂志及电视在农村的订阅率、普及率较低,农村中具有医疗与药品知识的人数少且素质低,加上价格贵,很多药品不能下乡,使得农民医药知识异常缺乏,农民渴求医药知识及保健知识的普及。因此,要想开拓农村市场,就一定得把消费者教育与药品销售并重,这样,产品才能逐渐进人农村市场。利用各种煤体对农村消费者进行药品知识普及,使他们能了解、会使用各种常用药品将对企业销售十分有利.农村患者药品信息来源主要有三:首先,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广告煤体获得药品信息,其顺序为电视(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本地电视台)、报纸(当地报纸及企业自印的各种报纸宣传品)、各类店头POP广告与宣传物。其次是乡村医 生(医院、个体诊所、乡村卫生室)、零售店员介绍。再次,人际口头传播,即病友、亲朋之间的互相传播,这一比例远比城市高。针对这些特点,要求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时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条幅广告不便于在农村的公共环境下保存;宣传小报由于农村地域广阔而使人工成本过于高昂;路牌广告制作成本太高而无法普及……而墙体广告由于形式简单、成本低廉、针对性强、便于操控、保持时间长、传播范围广而成为农村市场宜传手段的较佳选择,它既可单独操作,也可与其他煤体相结合,对提高药品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偏好很有好处。需要指出的是,与城市消费者相比,农村消费者对那些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的品牌忠诚度极高。因此,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强品牌管理对企业在农村市场上获得竟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十分重要.

四、实证分析: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市场开发策略

(一)调研分析

红桃K公司在推出生血剂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结果表明,生血剂是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其一,农村贫血群体大。我国妇女贫血比例达47%,其中孕妇高达55%以上,青少年婴幼儿贫血比例高达64%。在各群体中,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等原因而使其贫血率明显高于城市贫血率,客观上决定了生血剂在农村有着潜在的大市场。其二,传统的习惯和现实的心理,农村消费极为看重血。市场调研中询问消费者怎样看待血的作用时,许多农村消费者都用‘最”字级的评价,认为“血是人体中最宝贵的东西”“人体中最不能缺的是血’,形容其为“人体之本”。其三,可见的失血或多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直接刺激着农村消费者对补血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农村消费者认为生病动手术或者人体受外伤流血较多后,需要补血;还有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为妇女经期流血后,需要服用补血的保健品。这些调研说明,红挑K生血剂这种产品是适合于投放农村市场的。

(二〕产品价格策略

市场上补血类产品价格多为50-100元盒。红桃K公司经过反复论证认为,30元左右一盒,是可以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价格。产品上市后调研显示,较高比例的消费者认可和接收这一价格。调研还显示,经济条件好的消费者,较多将红桃K生血剂作为保健品购买,用于日常保健;经济条件一般的消费者部分人作为保健品购买,部分人作为药品购买;经济条件差的消费者较多是作为药品购买,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后补身体。红桃K在农村各种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中找到大批忠诚消费者,说明其定价是合理的。

(三)营销网络的营建

红桃K认真地研究与建立营销渠道有关的农村市场特点,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市场经销商多,经销终端多,但规模相对较小;农村市场消费者较容易相信信息,但对大煤体的接受程度低等等。根据这些特点,红桃K组建了深人到县、乡、村的营销队伍,县有办事处,乡有工作站,村有宣销员,这些队伍编织了一张巨大而严密的销售网。他们深入渗透,积极向农村消费者宜传产品功效,介绍产品形象,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他们积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以保证货、款流通的顺杨。

(四)广告传播策略

熟悉农村消费者,广告传播中尽贴近农村消费者是红挑k公司广告传播策略的根本出发点。红挑k公司运用了大t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宜传方法,比如最初的开拓农村市场的号角式广告语:‘呼儿梅吃,中国出7红桃K’,这句话简单易记,而“呼儿梅吃.则运用了陕北农村的音调,农村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再比如,在制作‘王婆.专题片时,刻意突出了农村特色。在农村消费者中“王婆.的声名家喻户晓,借用“王婆.形象,可以达到很快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效果,而广告画面夸张、诙谐,也为农村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红桃K;司还在农村制作了大的靖体广告,将广告语以标语的形式届臼在农户堵上,使他们时时处处可见,持久、反复地将产品的功效信息传递给农村消费者。

篇3

1.农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高风险

农业具有天生的局限性,农产品的生长都是有自然规律的,而且要受到土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呈现周期性、分散性,再加上农产品不容易保存很容易腐烂变质,导致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是自然条件的风险,一方面是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农产品是在很多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相对比较依赖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所以农业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面临巨大自然风险。农产品流通受到土地规模、技术水平和生产周期的影响,加上新鲜易腐烂,这些给农产品的流通造成阻碍,导致农产品面临着巨大市场风险。

2.农产品运输流通存在困难

农场品不容易运输和流通,经常是卖不出去或者是买不进来,这对农业市场化造成了严重制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市场不够完善,农产品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狭窄。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产能相对过剩;再加上农产品缺少规划,结构调整无序,给农产品流通带来困难。首先,我国农产品市场狭窄,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我国城市消费人口确是有限的,因为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其次,农产品流通系统不完善,农产品中介市场发育迟缓,农业生产还是以农户为主;市场基础建设滞后,表现在市场规则、机制的不完善;市场发育缺少规划,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3.资源匮乏、农户经营力薄弱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资源匮乏使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形势规模小、生产经营能力薄弱,这样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并且不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而且这种农户经营的模式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农户不但是生产主体,同时也是消费主体,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提高生产经营素质。现实情况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首先他们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其次他们缺少管理经营能力。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素质稍高的劳动力都脱离了农业生产,涌向发达地区打工谋生,以农业为生的都是素质较低的农民;再次,农民缺少市场意识,生产经营依赖经验和盲从,使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及趋同性,不利于农业的市场化。

二、加快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对策

1.将农民培育成市场化主体

首先,维护农户的经营权利,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应具备自主的生产决策权利,农户享有农业生产流通的合法权益,比如要有明确的土地产权和劳动收益权。政府不得干预农户的生产行为,并且努力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对农民市民一视同仁;其次,通过培训教育等手段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参与市场分工提供条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对农民开展广泛培训,除了农业技术也要涵盖服务技能和工业技术等;再次,鼓励多元化农业生产,尊重农户主体性的同时也要要培养多元化市场主体,包括农业中介、农业企业等。第一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二要加紧培养农业中介,加快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2.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的进程

首先,要推动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市场化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优化配置。现阶段我国土地和劳动力没有得到很好配置,农民虽有土地使用权但是产权不明阻碍了土地流动。农民素质较低加上国家制度缺陷阻碍了农民的流动。所以促进土地和劳动力的流转是农业市场化的基础;其次,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农村资金才能实现市场化的流动和配置,政府应整合农用投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农业开发和基础建设主要带来的是社会效益,这些项目因为风险大、资金回收慢,金融机构拒绝参与,所以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业技术进步等项目国家应做好补偿性预算,弥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损失。

3.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篇4

2008年以来,建昌县的设施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尤其以养马甸子乡、和尚房子乡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最大。建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建昌县设施农业发展,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该县蔬果播种面积大约4万亩,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青椒、豆角、草莓、油桃等。其中,日光温室面积0.5万亩,大棚1.9万亩。全县设有省级示范区50个,市级示范小区20个。从效益上看,每栋温室(80米×7.5米)年纯收益2.0~3.0万元,每年为农民增收2~3亿元,可实现3万人就业。随着建昌县朱小线“绿色长廊”工程的开启,拉动本县经济增长,将设施农业发展带向新的高度。

建昌h设施农业生产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调整土地、统一施工、统一品种”,从而形成产业优势。其投入有靠政府扶持(占1/3以上)、银行贷款(占1/3)和农户自筹(占1/3以下)三种途径。在经营方面,农民以户为单位,自主经营,通过经济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批发形式出售,走向市场。县农村经济局设有蔬菜办,各乡设有蔬菜站,主要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定期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使农民达到技术过硬,投入热情高,从而提高产量的效果。

2.建昌县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

建昌县设施农业在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大扶持。一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每栋温室(80米×7.5米)政府扶持资金5000元。二是政府负责各棚区的水、电配套资金。三是政府对各棚户打井给予300元的补助。四是进行土地调整,在土地合同法要求的前提下,负责协调有分歧的土地。五是县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技术培训工作,下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六是各乡镇政府为设施农业发展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奖励措施。

3.存在主要问题

3.1资金不足

棚菜生产尤其是日光温室大棚的资金投入较大,若要继续扩大生产,许多支农资金难以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

3.2农业推广部门职能难以发挥

由于乡镇改革,大部分基层农业、农机等推广部门被取缔或被削弱,使许多农业项目难以推广。

3.3农民素质较低,发展思路滞后

篇5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8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21

农业保险是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主要方式。浙江省从2006年率先在全国试点开展“政府推动+共保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经过几年试点,到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在全省全面铺开。目前,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顺利,运行平稳,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同时应看到,在现有的农业巨灾损失补偿机制下,一旦发生农业巨灾,不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保险公司也可能发生亏损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农业保险制度难以运作,农业巨灾损失补偿机制不足是制约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经营的瓶颈所在。本文首先分析农业巨灾风险造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浙江省农业巨灾风险及其损失补偿现状,最后提出完善浙江省农业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业巨灾风险与保险市场失灵

(一)农业巨灾风险及其特性

农业遭受的灾害或损失到达何种程度才称为巨灾,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但一般认为,巨灾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巨大财产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事件。据此,黄英君、史智才(2011)将农业巨灾风险定义为对一定地区农业造成不可避免的重大经济损失的小概率事件[1]。

农业巨灾风险的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后果的严重性。农业巨灾,特别是洪涝、干旱等农业气象巨灾往往涉及数县乃至数省。例如,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农业和林业遭受重创。农作物受灾面积2.17亿亩,绝收3076万亩;秋冬种油菜、蔬菜受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7.8%和36.8%;良种繁育体系受到破坏,塑料大棚、畜禽圈舍及水产养殖设施损毁严重,畜禽、水产等养殖品种因灾死亡较多;森林受灾面积3.4亿亩,种苗受灾243万亩,损失67亿株①。

2.发生的低频性。农业巨灾是小概率事件,其发生的频率低于一般的自然灾害事故。如2006年台风“桑美”具有中心气压特别低、风速特别大、降雨特别集中、发展迅速、移动快、影响时间短(集中)等特点,因而破坏力极大;据统计,台风“桑美”使浙江、福建、江西、湖北4省共有665.6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8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0万公顷,绝收面积3.6万公顷,倒塌房屋13.6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96.58亿元①。

3.风险的相关性。一次巨灾事件将使众多的农业风险单位遭受损失。一次旱灾或涝灾将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减产,众多农户在同一灾害事件中同时产生经济损失。同时,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另一种灾害的出现,使得自然灾害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损失。

4.不可预测性。尽管科学和技术己经取得重大进步,但由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巨灾风险的预测极为困难。比如地震,其成因复杂,孕育过程较长,虽然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巨灾风险可能造成农业保险市场失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