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医学学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本次PBL教学与双语教学由教师课题组成员承担,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师组成员包括呼吸内科教授3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教授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管理人员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科)。教师组成立后,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近3年的双语教学学生评价,然后进行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双语授课方法以及关于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培训。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授课任务(含PBL教与授课)与病例设计,另有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出题任务,教师组内其他教授协助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规范教学流程。
1.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肺心病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其教学要求是:①掌握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②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③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熟悉:①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②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1.3学生分组
参加本次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自广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共234名,分为两大组,临床一组122人,临床二组112人。临床一组122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30-31名学生。
1.4课程教学设计
临床一组采用课堂双语讲授并融合PBL教学理念,教师组成员除了学习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外,还要针对教学大纲,结合肺心病的教学目的,设计病例,病例设计要求逐层深入。在正式开课前,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提前1周与教师组见面,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细化重点理论问题,同时提供病例,确定好授课流程,根据课时情况确定好各小组讨论时间及教师讲授时间与点评时间。教师组成员要求临床一组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准备工作:肺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肺心病是心脏病变特点;由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点是什么;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方法;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症等。并结合病例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代表组织各小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查阅文献、集体小组病例讨论,各组学生代表汇总集体意见,最后在课堂上发言,发言内容涵盖一定的英语词汇。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
1.5课程实施过程
开课后,临床一组授课过程为:首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根据具体病例分析,回答学习主题中的问题,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及讨论,同小组学生予以补充,该阶段主要以生生互动及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最后在设定时间内由教师对肺心病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和重点内容讲解以及点评,指出学生不足及有待改进的方面。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两个大组均在课前及课后进行双语病例题测试,两大组的测试题不同,共15道病例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其中英文病例选择题为3题。测试方向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各大组课前及课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到医学院所订的课程计划及教授方法应该确保学生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并为他们终身自学打下基础[3]。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备受关注,鉴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良好效果和自身优势,已被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校所认同或采纳。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基于这种理论,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实践平台,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两种教学模式,均可使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差异呈显著性(P<0.000),临床一组授课后测试分数为8.4754±2.11728(满分15分),临床二组为9.2679±2.07074(满分15分),提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讲授,而测试题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听课的学生均可以较好的完成病例选择测试题;第二,两组授课前分数比较显示临床一组的成绩较临床二组低,差异呈显著性(P<0.009)。这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有报道认为,应用PBL教学方式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采用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4];而且从本研究的课程设计来说,临床一组提前1周开始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而临床二组并未强调进行课前预习。从测试题的方向来看,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只要理解理论基础的重点,选择正确的选项并不难。但测试结果表明,授课前临床一组成绩较临床二组不但不高,而且低于临床二组。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1]。但医学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其为专业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已积累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术语体系[2]。医学英语在词汇构成、语法、句型等方面既与基础英语存在共同特点,又存在自己鲜明的特点[3]。所以对于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来说,学习医学专业英语仍存在难点也是情理之中。本文从主观及客观2个方面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英语学习的难点与对策。
1主观层面原因分析及对策
1.1学习态度消极
1.1.1原因临床医学研究生是经过5年本科基础医学学习后筛选出来的佼佼者,心理上均存在一定优越感。但研究生初期,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医学英语学习上均或多或少存在挫败感。究其原因:本科阶段基础英语虽是必修课,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2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本科注重基础英语教育,以通过四、六级为目标,其并未涉及过多的专业医学英语;而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备大量专业词汇,以专业英语实践能力“论英雄”。1.1.2策略首先,放低姿态,脚踏实地,虚心学习;其次,充分利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医学英语课程,虽学时不多,但若做到物尽其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也会对专业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一定要时刻认识到医学英语对医学生涯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与学习医学一样,是一项终身事业,随时都不能放松。
1.2缺乏学习兴趣
1.2.1原因与基础英语不同,医学英语用词严谨、语法晦涩、句型复杂,内容上也相对于基础英语枯燥乏味。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逐渐对医学英语学习失去兴趣。1.2.2策略多看医疗美剧。作为医学研究生,虽不能全信医疗美剧中的专业知识及诊疗程序,但其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且往往伴随着生动的语境或临床实例,不失为一个学习医学英语的好途径。例如《实习医生格蕾》中的一个场景:(InsideJoe′sOR)Derek:Damnit.Ican′tgettheclamptohold.Givemethebipolars.I′mgonnagoinatadifferentangle.Burke:Timeremaining?Derek:Irrigation,please.这段对话发生的背景是一位外科医生为一位脑动脉瘤患者做深低温停循环(deephypothermiccirculatoryarrest)下脑动脉瘤夹闭术的术中过程。这里的OR,是operationroom(手术室)的缩写;clamp意为“钳子”,此句中意为医学专用的“血管钳”;bipolar本是“双极”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外科医生常用的双极电凝钳;irrigation本意为“灌溉”,医学上引申为血流灌注的意思。通过这段简单对话,营造了一位外科医生正在做高难度手术,普通血管钳止不住血,而需要双极电凝钳的生动场景。同时学生可以理解性地记忆多个医学术语,并且不乏趣味。因此,从美剧中记单词是个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客观层面原因分析及对策
2.1缺乏医学英语听说读写的环境
2.1.1原因缺乏对应的语言环境,对于医学英语教学来说,语言听说能力应该是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4]。由此可知,语言学习离不开自由真实的语境,语境理论认为,语言只有在语境中才是活跃的、运动的、有生命力的[5]。想要真正学好英语,特别是医学英语,就必须置身于英语学习的语境中,并且真正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我国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语境的构建[5]。缺乏听说读写的环境也就是缺乏医学英语的应用环境,随之而来的是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英语的懈怠,也就不会主动去探索其学习方法,最终导致医学研究生认为医学英语越来越难,而且越来越不重要。2.1.2策略随着我国教育对英语重视度的提高,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6];但在专业医学英语方面,想在我国大环境下构建其听说读写的真实语境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医学高等院校,构建一个局限于小团体或是个人的医学英语学习“微环境”[7]还是有可行性的。(1)听:听专业医学讲座。医学院校或其附属医院通常会经常邀请国际上知名的医学专家来开展专业讲座,作为医学研究生,应积极抓住每次机会,因为讲座上会涉及大量以医学英语呈现出来的医学知识,在听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思维,尽快将医学英语与头脑中的专业医学知识联系起来[4]。这种方式对于医学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会飞速提高。(2)说:①与留学生交流。通常高等医学院校均有各国留学生,只要主动与之交流,就会有大量“说”的机会,通过与留学生的交流,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英语的敏感度得到提高,口语交流的技巧也会不断强化。②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阶段会得到不少参加国际医学会议的机会,学生可勇于提问,或是私下与国际医学人士交流。相比于留学生,这是更上一层楼的交流,涉及更多专业医学英语,当然,对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提高也很大。(3)读:阅读大量专业文献。阅读高质量的英文专业医学文献既是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的途径。通过每天坚持阅读文献,在保持专业知识更新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医学英语阅读能力。(4)写:专业论文的撰写。医学研究生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人才,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必不可少[6]。从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该经常以练笔的方式,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并且在研究生期间争取发表一些英文的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越有益。学生之间互相探讨论文写作的技巧,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利于医学英语写作的氛围。
2.2医学英语专业词汇难于记忆
2.2.1原因在所有专业英语中,医学英语词汇量最大,仅病名就有3万多个,而新术语还在以每年大约2000个的速度增加[9]。因此,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需要记忆的词汇很多。再加上医学词汇往往偏僻复杂,晦涩难懂,记忆起来就更是难上加难。2.2.2策略(1)举一反三,学会归纳:①普通词汇的专业释义。某些普通词汇的原始意义与某种医学现象或活动有着相似性,于是就赋予其医学上新的含义。学会联想和归纳二者之间的联系可帮助理解记忆此类单词。例如:plastic普通英语中意为“塑料”,由此引申出其医学释义“塑形、整形”;angry原意“生气、愤怒”,联想到“伤口的愤怒”就是其医学释义“发炎”;类似的词还有:shock(休克)、stroke(卒中)、union(愈合)、tender(压痛)、labor(分娩)等。②一义多词。医学英语中也存在着一义多词的现象,例如:“疾病”一义,对应多个单词:disease、illness、sickness、trouble、disorder、ailment、malady。此类现象必须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注意积累与归纳,并尝试去理解各个单词之间微妙的不同。(2)学会构词法:学习医学英语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即越是复杂的医学英语词汇越是“纸老虎”。因为其构词十分有规律可循,只要分析单词的各个结构,迅速掌握该词并不难。应掌握医学英语最基本的构词法,一个医学词汇多由这几部分构成:一个或多个词根,前缀和(或)后缀、连接元音。大量的词根、词缀大多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8],词根决定单词的基础含义,前缀改变词意,后缀改变词性[9]。以thyroid(甲状腺)为例,一切含有此词根的单词含义均与甲状腺相关,加上不同前缀有不同的词意,如hyper-thyroid(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或hypo-thyroid(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加上不同后缀则变为不同词性,如:thyroid-itis(甲状腺炎)或thyroid-ism(甲状腺素毒症)。另外,由多个语素连接而成的长单词往往需要一个元音字母作为中间连接,以方便拼读,称之为连接元音,通常为“-o-”(若连接后面部分以元音字母开始则不需要连接元音)。例如:hepat-o-carcinoma(肝癌);pyelo-nephritis(肾盂-肾炎);而prostat-itis(前列腺炎)和gastr-algia(胃痛)中的-itis(炎)和-algia分别以元音字母“i”与“a”开始,因此就不用再加连接元音了。如此,只需记忆数量有限的词根及词缀,再通过构词法便可轻松地拼出大部分医学词汇的含义。(3)学会缩略词代替:越长、越复杂的术语在实践中越会被缩略词代替[10],拿泌尿外科来说,常见的缩略词就有“下尿路症状LUTS(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rostatespecificantigen)”等。无论是在实践中使用或是研究中使用,缩略词无疑会给工作减轻很大的负担。实践中多积累会让专业术语的记忆任务与压力减轻许多。
2.3医学英语长、难句和文章的理解、翻译困难
2.3.1原因医学英语为了精确表达、避免歧义,往往会用上各种从句来限定句子各个成分之间的明确关系,有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主句+从句就构成句子较长的主从复合句。扩展后的后置定语可以是带从句或较长修饰语的复合句。有些句子结构复杂,插入成分多,修饰语长,从句套从句,这些均是造成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11]。因此,医学英语的句型往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假象。很多医学研究生由此产生了急躁、畏难情绪,造成不能冷静分析句型结构,分不清主干和支系,对句子各个成分关系的理解也产生偏差,从而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2]。句子的理解偏差放大到文章上,就与原文产生了巨大的误解,这在医学上是致命的。2.3.2策略(1)分析结构。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越是复杂的长句越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句子各层次的关系,更应该有清晰固定的语法结构[10]。经过对句子结构及层次的仔细分析,做到正确理解及翻译。(2)拆分与重组。医学是严谨的科学,做医学翻译一定要做到完全理解原文后再翻译,先拆分,理解后再按照中文习惯重组,切忌断章取义。按照这种方法,先归纳这种方法为“拆分重组法”[13]。常见的拆分点有:①并列连接词:and,or,but等;②从属连接词:when,while,as,since,untilbecause等;③关系代(副)词:who,whom,whose,which,when,where,how,why等;④介词:of,about,for,on,with,by等;⑤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常常引导状语或定语[13]。下面举例说明拆分方法。例:thus/dilution/,byair,waterorothermedia,/whichreducesthenumber/ofpathogenicbacteria/takenintothebody/belowthemini-mumnumber/necessarytoinfect,explainswhy/infections/andparticularlythose/enteringbyrespiratorytract,/arelesslikelytobecontracted/intheopenair/thanundercondi-tions/ofovercrowdingindoors.首先,分析句子主干:dilu-tionexplainswhy.支系有2个:(1)which(dilution)re-ducesthenumberbelowtheminimumnumber;(2)infec-tionsaretobecontracted.每个主干或支系里均有独立的先行词,由各种修饰词或从句修饰,主干里dilution为主语,byair,waterorothermedia为修饰主语的定语;支系里which指代dilution,后面2个number均有修饰语修饰,单独翻译出来不难;另一支系里把infection当作主语,由lesslikelyto限定,引出2个环境的比较。把3个部分当作3个独立的句子处理,既突出每个部分的重点,又能降低整个句子的难点。每部分翻译如下:(1)稀释作用解释了为什么;(2)稀释作用能使进入人体的病原菌数量减少到能引起感染的最低数量以下;(3)感染,特别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感染在户外传播的可能性要小于人群拥挤的室内。最后,总的理解该句的意思,依照中文成句习惯,将3句话融合成一句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且句义清楚的话,即由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产生的稀释作用,能把进入人体的病原菌的数量减少到最低有效感染数量以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感染,特别是经呼吸道而入的感染在户外的传染概率低于拥挤的室内。这种方法脚踏实地,刚开始时虽耗时较多,但若加以练习,熟悉方法后自然会变得得心应手,而且在最后一步重组的过程中,英语学习中最为推崇的“语感”也会得到极大的培养[14]。只有做到每个句子准确理解,并以目的语翻译还原句子原意,对整个文章的把握才会称得上严谨[15]。
2体验尸体解剖和临床外检工作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病理知识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有利于教与学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板书教学速度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有些教学内容如“电子云”、“杂化轨道”、“手性分子和对映体”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表达的更形象、更直观;有些教学内容如讲课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质的结构式的写法,板书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1.2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是后续各种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氢键和范德华力”时,引申出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讲授“羟基酸”时,要求学生掌握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物质的结构,为以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代谢”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讲授“乙酰胆碱”时,引申出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递质”;讲授“生物碱”时,注重与药理学课程中一些药物的联系。通过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医用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也更有动力[2]。如在讲授“蔗糖”时,讲解红糖、白糖、冰糖的知识;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讲解“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讲授“酮体”时,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中为什么会出现烂苹果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医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医疗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常识、医疗知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医用化学实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开设基本操作实验如“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溶液的配置”,开设综合性实验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同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通过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规范操作和各种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检验所需的部分实验内容,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医学学习的理解。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直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方面,值得借鉴的方法有很多[1-8]。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经常会出现听不懂,听懂了但记不住,记住了但不会做题的现象,致使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机化合物的种类比较多,且各种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一些立体结构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二是每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都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致使部分同学在面对大量的有机化学反应时总感到无从下手;三是有机化学本身就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对反应机理的推导和认识,一些同学虽然花了很大功夫去死记硬背但效果甚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不断借鉴一些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前后对比联系,基础知识清晰化
有机化学学习中有两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化合物的种类和命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往往是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很多,看似彼此孤立,实则联系密切。经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顺序往往也是一个组成元素逐渐增多、官能团结构逐渐复杂的一个顺序。烃类有机物主要由C、H组成,包括烷烃、不饱和烃、脂环烃、芳香烃等,官能团主要和碳碳键(如单、双、三键等)有关。醇、酚、醚类主要由C、H、O组成,官能团主要以极性的碳氧单键(羟基、醚氧键)为特征。醛、酮类仍然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是极性的碳氧双键所组成的羰基。羧酸类化合物虽然也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却是以碳氧单键和碳氧双键共同组成的羧基。有机胺类物质主要由C、H、N组成,官能团主要是结构与NH3分子类似的氨基、亚氨基等。氨基酸则由C、H、O、N组成,官能团包括羧基和氨基。至于糖类及代谢中的辅酶等物质需结合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学习。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之后,学生对各类化合物的认识也就大致有了个轮廓,再学习起来也就容易一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该教材中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在每一章中单独进行讲解,其中系统命名法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由于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系统命名规律完全相似,为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在教授烷烃类化合物时就对系统命名法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先将命名原则总结为三大步骤:第一步选主链;第二步给主链编号;第三步确定支链。除了在选主链和给主链编号时注意把握“主官能团”优先考虑这一原则之外,确定支链的办法对于所有的链状化合物来说基本上都是完全相同的。然后再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烷烃、烯烃、醇等几类化合物的命名为实例,,这样一来,学生对命名通则的理解和认识就变得容易了。环状化合物的命名也可以参考之。掌握了构造式的命名之后,再讲到后面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体的命名时,重点放在构型的判断上,再加上相应构造式的名称就可以了。
2搭建分子模型,抽象结构形象化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关碳原子的杂化类型、顺反异构及对映异构等立体异构体的概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既枯燥又难懂。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较为生动且直观地展现出来[9-10],但对于一些空间思维较差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总还是有难度。故而可以考虑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球棍模型,再借助问题教学法[11]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己动手搭建2-丁醇分子的球棍模型(见图1,结构式1),再任意互换2-位碳上的两个基团后又得到一个2-丁醇的分子模型(结构式2),此时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分子模型是否完全相同?能否完全重合?当学生发现这两个看似相同的分子模型不能完全重合时,及时向学生强调这是一种立体异构现象,结果表明结构式1和结构式2为不同的化合物;(2)使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引导学生搭建2-丙醇的分子模型,根据2-丁醇和2-丙醇分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引出“手性碳原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将结构式2在竖直方向沿着底平面旋转180°,这样得到的结构式3和结构式2实则为同一种化合物,然而结构式3和结构式1明显具有相互照镜子的关系,这种分子就称为“手性分子”,结构式1和结构式3之间互称为“对映异构体”。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动手搭建模型,同学们不但对这种立体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也会理解比较透彻。在建立了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具对2-丁醇的球棍模型进行投影,并根据课本上的要求按“横前竖后”的原则引出Fics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引导学生顺利地将立体结构向平面式进行转化。最后,利用前面所搭建的两种不能重合的2-丁醇分子模型,讲解“方向盘法”所确定的R/S构型。对有兴趣的同学还可根据立体构型和Ficsher投影式之间的转换关系,总结直接利用Ficsher投影式判断R/S构型的方法。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分子模型,从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在掌握与对映异构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对这种立体异构体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紧扣结构特征,化学性质生动化
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就是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由于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又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总感到内容多、共性少,既难学又难记。如果我们在重点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之后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自己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征推断这类化合物可能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将会有利于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记忆。比如在讲有机胺类物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以大家熟悉的氨分子结构特征(三角锥型)为例,当氨分子中的氢不同程度被烃基取代之后就得到不同结构的伯、仲、叔胺,而这种取代并没有破坏氮原子本身所含有的孤对电子,由此让学生对此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1)按照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孤对电子将赋予胺类物质碱性,而氮原子上所连接的取代基必将会影响到其供电子性,即碱性强弱;(2)孤对电子的存在使胺类物质具备了亲核试剂的结构特征,可以与卤代烃、酰卤、酸酐、酯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3)当氮原子上连接有苯环时,会发生p-π共轭效应,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进行。这样先通过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对反应机理的理解也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材中所涉及的反应机理都只是进行简单的推理[12],即使这样,大部分学生还是搞不清“亲电”和“亲核”是怎么回事。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在讲解反应机理时,首先会引导学生观察此类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可能会引起什么反应?如果反应可能带来什么产物?接着给学生重点介绍一些实验事实,根据实验事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反应过程。比如,在讲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时,先让学生根据苯环上碳原子的sp2杂化特征判断出苯环存在共轭效应,共轭大π键的存在使环平面上下都有密度较大的电子云分布。而外界试剂在进攻这样的“富”电子结构时势必是“亲电”的过程,再加上苯环共轭结构的稳定性,最可能发生的就是取代氢的反应。所以苯环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从机理上来说是亲电取代反应。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推断,加深其对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有帮助。
4理论联系医学,授课内容趣味化
我校为临床医学等医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有机化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对于接触医学专业课较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意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们在思想上对有机化学学习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平时的授课中,一般会利用上绪论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与人体疾病、遗传变异等的密切联系,以及有机化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激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对有机化学有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在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时,遇到与医药关系密切的结构就适当进行展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顺反构型时,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己烯雌酚为例,其反式构型与天然激素分子相似,具有较强活性,可用于对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而顺式构型却因为药效低而不能药用。在讲到羧酸的酸性时,以早期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为例,先将青霉素的结构呈现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思考青霉素为什么常常是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等同学们发现是利用其羧基成盐的性质改变溶解性时,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粉针剂现配现用,而不是直接做成注射剂?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中的四元环,这样又把前面所学习过的小环不稳定性复习了一遍。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或和专业课教师多交流,也可以多读一些与医学基础相关的书籍,积累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基本医学知识,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内容与医学知识相互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与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思想上重视有机化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当看到学生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以及逐渐露出的笑脸,作为老师也会感到收获满满。总之,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长久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以上所谈到的几点仅仅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均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改进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兆林,司友琳,曹守莹,等.全面提升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4-707.
[2]周丽平,孙立力,胡雪原,等.问题教学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62-363.
[3]宋庆平,高建纲,王芬华,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08,23(1):14-16.
[4]罗杰伟,冉利,刘红鸣.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9):162-163.
[5]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59-160.
[6]郭文宇,杨珂,钟锐锋,等.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38-142.
[7]张永忠,叶非,徐亚琴,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5-87.
[8]杨宇婴.“立体”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12(6):56-59.
[9]林惠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