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厂成本控制方法

工厂成本控制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厂成本控制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厂成本控制方法

篇1

1、复核监督仓库期末盘点;

2、复核监督工厂工时费用的发生与统计;

3、监督工厂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4、出具工厂本批本月成本核算表;

5、计算工厂本批本月订单盈亏情况;

6、同工厂经理出具分析本批本月订单盈亏原因分析;

7、同工厂经理讨论提供出现问题原因的整改建议;

8、职责范围内的会计资料的整理、保管;

9、同材料员计划员做好材料的控制使用;

10、同工厂经理共同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按时完成订单的方法

11、协助工厂经理做好数据收集分析管理工作;

12、为规范工厂成本核算流程,提供建议方法解决方案;

13、公司交办的其他工作.

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2

1. 制定物料内部流转中有关财务信息的相关制度;

2. 成本核算流程及成本分配分摊方法的制定和持续优化;

3. 材料领用明细资料的审核;

4. 生产日报、月报的审核;

5. 物料清单(BOM)、标准成本卡片的创建和维护;

6. 每月制作间接费用的分配表;

7. 成本分析并提出降低成本方案;

8. 成本相关会计凭证的制作和结转;

9. 存货盘点、库龄分析、减值测试;

10. 材料及库存商品等的收、发、存台账维护;

11. 全面预算中有关营业成本的预测;

12. 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3

1、担任消费成本的核算,进行成本、开支的事前审核;

2、严厉控制成本,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担任对消费成本的管理工作;督导成本控制及清点存货,检查原资料的采购;

4、认真核对各项原料、物料、废品、在制品收付事项。

担任编制原资料转账传票。担任编制工厂成本转账传票;

5、随时抽查企业原资料供给情况;

6、依据成本报表预测成本。就产品的销售价钱编制报表,向财务经理提供材料;

7、保管好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及有关成本计算材料,避免丧失或损坏,按月装订并定期归档;

8、参与存货的清查清点工作,企业在财产清产中盘盈、盘亏的资产,要分别按不同情况来处理。

9、担任编制资料的领用分配表,会计核算。

10、担任核算企业工资、基金状况;

(1)每月对消费部提供的工资核算原始材料审核,

包括加班工资和员工公伤、探亲、事假的按比例扣款计算能否精确;

担任监视新员工的现金工资计算、离任公司员工的工资消除、员工各时期的工资增减变动等能否精确无误;

(2)将审核无误的工资原始材料经主管指导签章后,编制员工工资汇总表;

按时将工资输入软盘送交主管,经指导审阅后送交出纳员,以保证工资的及时发放;

(3)依据上级规则的提取比例,以工资总额为基数,

正确计算公司经费、文娱活动经费、员工福利基金,按列支科目填制记账凭证;

(4)核算个人所得税及其他应扣款项;

(5)配合消费部做好人工费用的统计工作,提供奖金计算根据;

(6)定期核对各部门实发奖金数,核对发放人数和发出数能否分歧,

并妥善保管当年工资、奖金发放材料、计算工资的各种会计凭证、报表、工资升级表等;

(7)控制非在册人员的劳务费支出状况,严厉按支付手续支出。

11、每月月底按时分摊各部门待摊、递延费用以及各项预提费用;

12、办理其他与成本计算有关的事项;

13、公证和老实地实行职责,并做好企业的有关保密工作;

14、完成财务经理布置的其他工作。

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4

1. 负责公司项目成本会计核算、预算控制、财务分析等工作;

2. 完成成本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的归集、核算,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3. 进行成本分析,对异常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4. 编制费用月度和季度成本计划、费用月报和年报;

5. 预测未来成本水平,编制一定时期成本水平计划;

6. 负责搜集、整理项目的费用资料,建立完善的费用档案系统和数据库。

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5

1、 审核公司各项成本的支出,进行成本核算、费用管理、成本分析,定期编制成本分析报表。加强成本控制促进降低成本,做好每月的对账工作

2、 进行有关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做好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负责成本的汇总、决算工作

3、 协助各部门进行成本经济核算,并分解下达成本、费用、计划指标。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有关盈亏预测工作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

4、 评估成本方案,及时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5、 负责统计成本明细帐、编制成本报表。保管好成本、计算资料并按月装订,定期归档

6、 做好各相关成本上升资料的整理、归档、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工作

7、 负责配合制定成本核算方法,编制成本预算,决算报表

8、 依据业务系统数据确认应收账款、收入,并制作会计凭证

9、核对银行进账单,分项计算收入回款情况,填制会计凭证

10、定期统计应收账款收款情况和各项收入实现情况

11、定期与业务部门进行账务核对,若发现问题,及时会同有关人员解决

12、部门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相关文章:

1.2020年成本会计职责

2.工厂成本会计职责范文大全

3.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

4.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

篇2

一、预算管理的定义

预算管理是指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各个方面目标和行动计划的预算。从内容上来说,它由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组成。因此,全面预算有时也称为总预算。和单项的预算相比,全面预算的综合性便于企业管理者形成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下面以烟台C 汽车金属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C公司)为例,以下简称烟台C公司,说明预算编制流程及相关内容。

烟台C公司在接到上海总部销售预测以及各项预算假设后.分公司层面的预算工作流程如下:

(1)工厂控制员接到销售预测后,会将预测数量交于物料部相关人员进行确认,经核实的销售数量反馈工厂控制员

(2)工厂控制员将物料部核准后的销售数量分别发给生产部,工程部、物料部、质量部、人事部

(3)在规定时间点由生产部提供直接工预算人数及部门相关费用预算;工程部提供资本性支出预算及部门相关费用预算;物料部、质量部提供部门相关费用;人事部提供薪水工及间接工人数预算、工资涨幅假设、部门相关费用预算

(4)各部门提供的预算数据由成本控制员汇总计算,形成预算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5)工厂控制员提交预算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到总部运营控制部审核修改

(6)经总部运营控制审核后的工厂预算由EC审核批准

(7)经EC 审核批准后的预算作为工厂的预算目标

下面具体来介绍烟台C公司的预算内容:

二、经营预算

(一)首先是销售预算

在做销售预算时,工厂成本控制员首先根据总部下发客户各产品的需求量的预算,再根据订单价格或合同价格作出销售预算。对一些老产品,还需从总部销售部取得有关产品涨价或降价的比例。基于销售预测和价格预测做出比较准确的销售预算。

(二)然后就是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是在销售预算基础上,考虑期初、期末产品存货的需要而编制的生产量预算。烟台C公司的产量预算是有生产部、物流部和财务部共同编制的。销售预算出来后,生产根据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每月的发货需求安排生产计划,做出预算,物流部需做出期初、期末的存货预测,为生产预算提供帮助。财务部为其提供预算的方法、表格,以使数据可行有效。

(三)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由生产部编制的。根据产量的需要,首先确定工时消耗量,通过增减直接人工和调整加班来满足销售预测,同时给出直接人工预算。

(四)制造费用预算

成本控制员通常会设计一个表格将可能发生的费用科目列出来,并按费用发生部门划分给相关部门,各部门根据销售产量等信息给出预算制造费用,由成本控制员收集汇总。

(五)资本性支出预算

烟台C公司的资本性支出预算的项目按照投资的类别来划分,如新增业务、原有业务扩充、降低成本业务,其他需求等。并且要说明投资项目内容、原因、投资金额及投资项目完成的日期等。在烟台C公司,资本支出预算由工程部编制。因为该部门是工厂机器设备的管理部门。工程部会根据经工厂物料部确认的销售预测,预测所需的生产产量,比较现有的生产能力,决定是否需要对某个项目添置设备;工厂其他设备等投资也需要工程部通盘考虑,一并汇总发给成本控制员。

三、财务预算

成本控制员根据经营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烟台C公司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有出现过几种问题:

(1)由于总部商务下发的销售预测数据,经工厂物料部确认,有时核实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低于客户最新计划数量,但最终销售预测数量还是按照商务部提供数据为预算基础。

(2)由于销售预测的不准确,引起工厂各部门的抱怨,生产部测算的直接工人数预算远低于实际发生时的人数;工程部给出的设备投资将与预测销售不相符;各部门相关费用也会被根据销售预测而被低估。

(3)工厂完成后的预算报送总部,因不符合总部各项指标目标,被再次修改,最后经EC 审核批准的预算返回到工厂,作为考核工厂业绩的目标。

(4)缺乏全局的预算管理理念:由于并非公司所有资源都有预算管理的理念,在编制预算时,公司人需正常运营,所以对于每个部门来说预算编制期间有双份工作要做,导致部分没有预算理念的员工会认为做预算是帮财务部完成任务。工厂厂长也没有对预算予以足够的关注。

根据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对预算管理的理解,一种好的预算体制,应能让预算管理工作变成业务部门和总部之间的对话,共同关心现实世界的机遇和困难,共同来发现所有可能的业务增长的机会,分析经营环境中真正的障碍,在他们的对话中双方将共同确立一个增长目标,也就是一个充满了创意和灵感的关于明年工作的“运营计划”,而作为目标的数字也是双方共同认可的,一个所谓反映“最大努力”的目标数字。所以基于此,笔者从工厂成本控制员的角度给出以下建议:总部下发销售数量,经工厂物料部门确认偏离实际较大时, 应及时反馈给总部商务部门,提请总部商务核实修正销售预测,重新下发到工厂。各部门根据修正后的销售预测分别提供相关预算数据。总部对工厂提交的预算,应基于工厂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调整,要让工厂可以通过努力达到预算目标,否则预算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通过绩效考核增进工厂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预算中的各项目标应分解到部门,与个人利益相关联,会极大增强预算编制部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四、预算执行阶段

预算执行过程是整个预算的关键环节。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应该具有“法律效力”。预算编制完成以后,企业各部门不仅明确了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企业的工作目标,以及本部门各项活动对整体目标的影响。

篇3

    一、20世纪前期的管理会计

    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从前文已可见,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确实来自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并且后来管理会计的演进也正是由此顺流而下,最终在20世纪前期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

    尽管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着的《工厂帐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还主要是讲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依次考察其内容,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单纯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的状况。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1911年,继泰罗所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着作之后,他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了,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标准成本计算纳人会计体系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协会会员由会计师与工程师两方面组成,从此,会计师与工程师开始结合研究标准成本问题,其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1920年,英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与美国工程师协会合作研究成本问题,在研讨过程中,他们在实行标准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方面意见一致,而在是否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体系方面却发生了分歧。工程师们的指导思想在于坚持科学管理制,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管理型标准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而会计师们则从提高经济效果出发,主张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系统。尽管这种分歧也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之间存在,然而,在学会中有一些工程师十分赞同会计师们的主张,如哈里森便认为,只有事前将标准成本计算纳入会计系统,才能形成为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当时着名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教授曾十分赞赏这一观点。其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师与会计师的观点终于取得一致,从此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方法密切结合,成为会计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成本控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是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得以形成之关键。

    事实上,工程师哈里森在具体解决标准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1930年他在他早期发表的论文《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1919年6月)、《新工业时代的成本会计》(1919年12月及1920年1月)的基础上所着《标准成本》一书,是对管理会计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成本会计的一个科学总结,其影响颇为深远。1932年E·A·坎曼发表了题为《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的论着,进一步明确了标准成本会计对管理会计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经济管理学家对成本管理问题研究的参与,1923年,J·M·克拉克围绕产品制造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可变成本、不变成本、边际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一系列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在今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

    (二)“预算控制”原理引入

    “预算控制”是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的,它曾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的颁布是对预算控制思想产生影响的起点,次年着名学者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书中所持重要依据之一便是《预算与会计法案》。麦金西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问题,其见解具有开创性。在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第三次会议上,还以《预算的编制和使用》为专题展开研究,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把对有关“预算控制”方面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掀起了1923年至1929年全美会计师与工程师协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七年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1931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委员会在《制造业的预算控制》一文中统计,在1930年前后,美国有162家公司实行了预算控制,其中80%是在1922年以后才实行的。可见,正是由于“预算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进,才使管理会计在形成过程中逐步立定了根基。

    (三)管理会计的形成

    管理会计除得以在“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的支持之下产生之外,它的形成还同时受到“差异分析”及“本量利分析”方法引入应用的影响。由于“差异分析”方法通常是配合“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工作进行的,故它对管理会计形成的影响与“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而“本量利分析”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却从一个新的管理方位体现出来的。

    20世纪初,在对以往有关成本计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人们逐步对成本性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如1903年H·赫斯所发表的《制造业:资本成本、利润和胜利》、前文所引1911年韦伯纳所发表的《工厂成本》、1916年斯科维尔的《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分配》、1921年威廉斯的《工程师对成本会计的态度》及其他在1934年所出版的《弹性预算、费用控制和经理的活动》、1928年梅纳德的《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在降低生产部门的成本方面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前文中所引经济学家克拉克对若干成本概念的划分等等,都对“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在对成本性态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本量利分析”方法形成直接相关的成果,如1909年学者诺珀尔首创之利润坐标图与1930年工程师亨利·赫斯撰文对“盈亏临界图”所作的进一步研究,都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关系。1933年诺泊尔的《利润工程学——促使企业盈利的应用经济学》出版,又在“本量利”关系的阐述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量利分析”方法渐自融合于管理会计之中,成为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世纪前期,显示管理会计形成的代表作主要有:1922年与麦金西《预算控制》同时出版的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这部书不仅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1923年学者布利斯的《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效率和营业效率》一书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他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一书,这两部作品都强调把相关会计信息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并强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与营业效率的控制水平。1924年麦金西的专着《管理会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企业的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会计之上,而应当把一些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及其会计程序纳入以经营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制度中去。麦金西还指出,会计应当把握住标准,并注意在标准与业绩比较的基础上作好服务于经营管理的记录。此外,他还认为,实行管理会计还应当有相应的组织保障,并认为当时美国已在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便为在企业中实行会计管理创造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事实上,麦金西的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美国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或在财务副总经理之下分设“总控制长”与“财务长”分工理事的组织制度,不仅成为当时,也确实成为以后在企业中推行管理会计的组织保障。

    1928年学者H·F·;格雷戈里发表了《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报表:结合为维持有效管理和控制所实行的标准和业绩记录程度,论述财务报表和营业报表的使用》一文,文中强调指出将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奋斗目标之一。1929年学者M·V·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一书问世,这部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应当是标准和科学而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会计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与企业决策层有关的信息。这种见解对于管理会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篇4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正在深入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全球市场总体需求下降。尤其是进入第4季度。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剧烈下跌。锌价曾经连续9个跌停,创历史记录。许多有色金属企业在价格剧烈下跌中损失惨重,经营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国内外许多矿山纷纷停产或减产,有色金属行业整体效益大幅下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有色冶炼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特点,从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两方面着手成本优势的取得。一般而言,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成本降低是指为不断降低成本而作出的努力。两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成本降低为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根据笔者的体会及所在企业的实际运用经验,有以下具体措施供参考:

一、深化企业文化,贯彻节约理念

企业的任何活动、任何成本都是人的某种作业的结果,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企业还应该着力培养低成本的企业文化。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数怕加,大数怕减等等。把类似的理念贯彻到员工中去,形成员工的共享价值观,就会有更多降低成本的途径。例如。复印纸两面用,像在自已家一样使用水电等等。如果低成本理念成为每个员工的思想,就会有丰富多彩的低成本行为发生,从而给公司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持久的成本优势。

二、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分析工厂各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运用精细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准、细、严”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节约的良好氛围,各项可控费用有望下降,各项技经指标有望提高,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工作重点主要从六个方面铺开:

1,加强可控费用和投资项目计划的控制、执行和考核力度(计划财务部负责、科技开发部、设备工程部、企业管理部等部门协助)。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以降低工程维修、备品备件费用为重点,规范工程立项、设计及变更、施工、验收、款额支付等相关工作程序、制度,加大对各单位可控费用的分解、考核,逐步加大工厂成本核算的细化分解力度、执行力度、考核力度、控制力度。(1)细化分解可控费用指标,明确可控费用经济考核目标;(2)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相关工作制度,主要增加的新概念和控制节点有:①限额设计②项目分设备、施工图及其它预算③施工合同、结算不能超预算④材料原则上甲供⑤制定新的强化乙供材料验收和甲供领用管理办法⑥开工通报制度⑦工程信息统计⑧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手续及编制补充预算控制⑨施工合同评审制度⑩结算支付制度等;(3)完善招投标管理工作制度;(4)制定推行收旧利废实施办法;(5)各单位建立可控费用控制台账,严格各单位对计划执行的检查与考核。

2,加强现场管理(生产部负责,安全环保部、综合部、设备工程部、仓储部等协助)从现场细节问题抓起,在绿化、美化工厂整体面貌的基础上,以推进“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重点,使工厂的现场管理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3,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主要:降低库存精矿、杂料(计划财务部负责,生产部、仓储部、采购部等配合);降低设备、备件库存(设备工程部负责,仓储部等配合);降低材料库存(仓储部负责);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外购优质半成品验收时间(仓储部负责)。

4,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冶炼总回收率)、关键材料单耗(如焦炭单耗、生产部负责),主要确保各工序正常运转。

5,积极推进综合回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发新产品。如笔者所在的企业组织人力、物力和科研攻关,利用冶炼铅锭后的“冰铜”渣料,提炼出粗铜,投放市场,取得一定的效益。

6,建立仓库信息化系统(企业管理部负责、仓储部等协助)。

三、重点突出存货管理,实行定额管理制度

对有色冶炼加工企业来说,当期的采购与销售都是“随行就市”,入库存货理论上都存在盈利空间。但我们与小规模企业不同,做不到“零库存”,必须储备相当数量的存货以备生产之需。这就带来了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具体涉及到如何根据市场情况对存货的品种与数量进行科学管理。此时需借助信息技术。将存货项目进行全面细化,逐条逐项纳人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存货的明细记录档案,对日常的存货入库、发出、使用进行计算机管理等等。

同时存货管理方法上可考虑定额管理。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成本定额控制可以和职责、考核、奖惩结合起来,从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全体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成本定额控制可以和职责、考核、奖惩结合起来,从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全体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

四、强化各级预算效率和效果

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成本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及利润目标经综合平衡后而形成的。为了使预算编制的先进合理,确保预算完成,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责任者。同时还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变化适时作出修订。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当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费用预算实施定期的零基预算调整,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有效的责任中心制度

篇5

通过行业分析可以确定该行业的利润率、该行业的技术先进性等。成本管理系统可采集调用大量数据,通过价值流分析,不断归纳、总结各类产品市场价格特征。自制成本规律①定义描述:是指在既定工艺和正常、高效率运转情况下制造某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反映是生产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合理的投入产出关系,而不是实际生产发生的成本。②适用范围:自制件的成本核算、分析、考核;部分外购件、外协件可参照核算。③标准成本核算方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核算在成本项目、算法及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在数据采集上不同,标准成本管理运用的是标准成本数据,而实际成本核算运用的是实际消耗成本数据。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燃料动力定额和变动制造费用定额四方面(即四大定额)着手进行。而标准成本的计算就是四大定额乘以相应的价格(或费用率)相加得到。Ⅰ.标准材料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制定时要同时考虑工艺性消耗和非工艺性消耗。Ⅱ.标准工时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每个产品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工时表,包括以下内容:产品类别、产品型号、工时测定人员、原计工时、目前工时、操作工序编号、操作名称及说明等。根据原计工时和目前工时的不断变化,标准工时表要经常进行更改的。Ⅲ.标准燃料动力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即单位产品消耗电、煤、柴油等。Ⅳ.标准变动制造费用定额:直接与产品挂钩。即单位产品消耗低值易耗等定额。如果初次生产制定的标准定额不准确,也可以用以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定额来修正标准定额。成本管理系统会自动调用历史最好的各类定额作为标准定额,作为工厂生产经营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成本分析、考核。

篇6

一、作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其管理的基本概述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又称之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以作业成本动因理论为依据,以作业环节为基础,根据产品生产装配过程中产品发生和形成价值链的关系,确认和衡量企业资源所消耗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到作业当中,并根据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将所有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结构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其成本核算的范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产品单位成本,即生产单位产品的直接消耗费用,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等,该类成本的消耗与生产产品产量成正比关系;二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包装批次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生产某批次产品所需的生产准备成本,质量控制成本等,这类成本消耗的多少与生产批次密切相关;三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特性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产品的生产许可,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成本;四是生产工厂成本,是指工厂维持作业生产能力的相关资源耗费,包括设备折旧,维护保养、保险等成本,该类成本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结构相关。

作业成本法以基本作业单位为桥梁将生产资料和产品(或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多样化的成本动因为衡量标准,将生产资料归集到各个作业环节,满足了现代生产制造环境对于成本核算多元化的要求,同时,提高了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作业成本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作业成本管理是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是对成本动因及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从操作层面来看,价值链本质就是作业链,是产品或服务在企业作业链上发生和形成中的资源消耗和价值积累的过程。伴随着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其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分析,将传统的单一数量分配基础变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原则,更加强调成本分配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更加强调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战略管理,逐步地将成本控制延伸至市场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供应链流程的优化,提高企业整体成本效益和管理质量。

二、作业成本会计核算流程的构建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探讨,发现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的几个重要基础如下:一是明确统一的系统目标,系统目标决定了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结果,如果目标不同,会计核算系统产生的成本核算结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结果均有不同,因而,明确一致的系统目标有助于规范化作业成本核算流程设计及执行。二是变革绩效评价与薪酬的关系,通过引入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员工逐步接受并支持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并能够根据员工的实际绩效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三是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不仅要依赖于会计部门,还需要领导层、管理层、非会计部门甚至全体员工的共同支持与配合,通过提供全面了解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等方面的培训内容,有利于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实施。作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1、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成本核算对象是指需要对资源进行消耗且在过程中形成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成本衡量和分配的作业事项。依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以生产的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追踪到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来划分并开立产品作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及价值列入作业当中,进而归集为生产产品的成本。

2、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成本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分析,将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费用以基础作业为单位进行归集和计算,所得的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就是产品的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首先对成本项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划分,进而真实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优化生产流程提供支持依据。作业成本的项目确定是对产品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进行确定,在产品成本报表中通常以作业成本项目为主要反映对象。

3、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篇7

在特钢企业中开发成本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为企业的各种管理决策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由于特钢企业产品品种繁多,生产工艺复杂,决定了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单凭人的经验和直觉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另外,特钢企业面临的许多决策既包含定量因素,也包括定性因素,单凭计算或经验都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而低成本CIMS管理与决策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收集成本信息,结合统计资料进行预测。网络系统下的所谓低成本CIMS,是指在企业中符合CIMS条件的分厂自动采用成本数据,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用人工输入。它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1)采集有关成本信息。

(2)分析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

(3)建立反馈成本控制、前馈成本控制、模式识别成本控制模型。

(4)利用启发式算法,建立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二、系统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分析

1.冶炼系统

特钢企业冶炼系统的工艺流程是将炉料、铁合金等一系列原材料在电弧炉、电渣炉中熔炼成钢水,然后再进行炉外精炼,最后连铸、模铸成为钢锭,红送或再加热送入加工系统。其成本信息涉及到冶炼时间、冶炼工人的费用、消耗炉料和铁合金及其它原材料等有关成本信息。

2、加工系统

特钢企业加工系统,拥有大型快锻机、精锻机、蒸气锤、初轧和中小型轧机、冷热薄板轧机、热穿孔机以及冷拔、冷轧管机、棒材冷拔机等。

例如轧钢分厂的成本核算可概括为以下四个过程:

(1)按照费用用途汇总和分配本期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

(2)汇总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3)汇总和分配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

(4)在完工产品和在制品之间分配各项生产费用,以确定工序产品的成本。

这四个过程可概括为初分配、归集、再分配和报表生成四个环节。其中初分配指对材料、工资、折旧及其他费用按生产和非生产费用进行初分配,并以此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再分配是把燃料、动力、工人工资和制造费用,按照成本对象的实际耗费进行分析,并以此计算出当日完工产品的成本和产生各种类型成本报表。

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是在网络系统下进行的,如果领导者要求能及时查询和作出决策,那么计算机网络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比较好的网络FDDI是高速光纤网络。

三、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1.系统目标与设计原则

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数据处理量大,中间处理环节多,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其它子系统的数据“接口”多,且复杂。成本子系统标准化程度低,通用性差。一般成本管理子系统,涉及成本计划、车间成本核算、工厂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分析。

(1)成本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的目标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反映成本费用支出。

。分配和归集生产费用。

。产成品成本。

。半成品成本。

。单位产成品成本。

。车间和全厂总成本。

(2)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原则:

。强调系统的通用性、灵活性。在系统设计中考虑系统的通用性,录入、查询尽量采用通用、灵活的形式,尽量减少和避免刚性设计,使系统用户能灵活参与系统运行与维护。

。辅助制定计划功能,包括预测和编制目标总成本计划;根据钢材产量、品种及各种材料和费用定额、成本计划价格等,来编制单位成本、车间成本和全厂总成本计划。

。分析、控制与生产有关的目标成本,包括由成本计划及实际成本进行定量分析,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由成本分析数据,确定成本优化方案,进行各种成本决策;自动生成产品报价成本、产品工艺目标成本、产品采购目标成本、产品设计成本与产品销售目标成本。

。具有决策功能,包括有效地支持不同类型的决策活动;有效地支持不同决策者的决策;有效地支持对不同决策者进行同一问题决策,决策者不同,决策结果亦不同;有效地对不同的决策范围进行支持。

2.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成本管理与决策系统可设计为四库系统。

其中DMS为人机对话系统。

PPS为问题处理系统,负责屏幕菜单管理,同时协调控制其它子系统,实现用户对话管理,起到系统总控制的作用。

DBMS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及数据与模型之间接口、动态处理决策过程中的中间数据等功能。

MBMS为模型库管理系统,它可以自动生成模型,同时允许不同决策者选择不同的模型,可自动生成数据库结构和维护模型。

ABMS为方法库管理系统,具有方法的增加、查询及合成运行等功能。

篇8

产品设计处在产品的开始阶段,一旦新产品定型投入生产,其成本基本确定,因此,产品设计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想要从少量的材料消耗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和经济效益,企业必须掌握产品设计的成本管理[1]。

1产品设计概述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产品设计需要在对所开发的产品进行技术评定,并进行经济分析。市场开发时要对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计,包括产品的性能和销量等,然后根据现有的技术,经过充分研究之后,确定产品的性能,从而进行产品设计。

2产品成本控制概述

2.1产品成本控制的概念

产品成本是由生产成本与服务成本组成,其中,生产成本约占70%,服务成本约占30%。生产成本是由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构成。服务成本是由设计、技术、管理、财务、营业等服务费用构成[2]。服务成本中的产品设计成本具体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调研、设计、建模、样品、再设计等整个设计流程中需要消耗的人力和物力。产品成本控制是指针对产品设计全过程得依据产品信息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估算、改良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功能,改良和引导产品开发设计,使所开发的产品达到零缺陷。所谓零缺陷是指:产品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产品可被加工,产品满足使用寿命的需求。零缺陷设计以经济性为前提的。产品成本控制的重点是确定与市场相适应的目标成本以及竞争性成本压力的之间的分解传递。科学的预计、推算、评价、降低成本对产品未来的定价和企业利润有关键性作用,同时,对开发费用预估、使用成本的控制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2.2产品成本控制中的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起源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生产方式,由日本丰田公司首先提出,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整体优化,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可支配的生产要素,通过不断追求完美,增强企业适应如今多元化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以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为目标的精益原则为上游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好处,在设计阶段就进行成本控制,比在生产阶段进行成本控制要更有效率。精益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同时能最接近客户需求,这也是成本控制理念的核心要求。精确地定义单位价值,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产品的全部价值流,这是精益思想的施行步骤。提高产品质量应该从设计源头入手,因为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在设计过程中解决产品问题可以事半功倍,越是在产品早期采取措施,效果越显著。前期的设计要把握适时、适量、适物的原则。在正确的时间节点选择正确的设计方案、合适的加工工艺与材料,进行设计与生产,然后投入市场,以此来获取经济效益。

3产品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意义

3.1符合多方需求

良好的产品成本控制也让产品设计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具备更好的市场竞争力,价格上也会对消费者有益,同时,在宏观意义上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3.2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会论证其经济性,充分挖掘其可降低成本的潜力,消除不必要的功能及装饰,如此便可为企业扩大利润空间。

3.3减少资源消耗

在产品设计中进行成本控制,必然会使企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加工工艺与原材料,在运输与售卖过程中也会精简包装,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4产品设计中的成本控制策略

4.1产品结构设计

产品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是决定产品成本高低的先决条件,在保证一定质量及功能的前提下,产品的形式依旧有众多表达方式,产品的体积、质量等都对产品的造型样式存在影响,从其中删繁就简,得出最优解决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后期成本。

4.2原材料的合理选用

原材料是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原材料的合理选用是在价格上控制其成本,选择更加低廉、采购运输更加方便、货源更加充足的原材料,如此,在保证生产可以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原材料成本相对节约。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应该时常地进行追问:(1)功能方面。选择的材料具有什么功能?可否选用其他具有更优功能的材料替代?这种材料的特性是否完美满足设计需求,有无性能过量的情况?(2)成本价格方面。这种材料的价格是多少?是否存在更加物美价廉的材料进行替代?这种材料自制与购买相比较,哪种更加合算?(3)运输及货源方面。这种材料的运输成本如何?货源是否充足?供货点与加工点之间的距离?

4.3加工工艺的合理选用

合理的加工工艺可以使生产更加有效,但是要与材料的选择进行协调,同一材料的不同加工工艺、同一加工工艺的不同材料、不同加工工艺的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对比。常用的方法有工艺成本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工艺方案的工艺成本,对不同的工艺方案做出经济评价[3]。设计师应该了解更多的加工工艺与加工材料,以便可以更有效地缩减成本

4.4人工成本与折旧成本

产品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和折旧成本也是降低产品设计中的成本的重要因素,如此可以大幅减少加工成本。所有的产品本身都具有其寿命期,在每个产品寿命期的不同阶段,其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也不同,产品寿命期成本是评价产品成本高低的一个综合性标准,因为产品使用成本在一些生产设备、耐用消费品等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想要产品设计中的成本真正地降低,必须先让寿命期成本得到降低[4]。4.5企业宏观把控企业领导要重视产品设计方案、成本控制方案、工艺技术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分析决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严格规定,把经济效益分析方案的可行性纳入技术准备工作的正常秩序之中。新老产品的设计与改型如果没有进行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对比,将不得投入生产。同时,还要加强设计人员的成本责任考核。

5产品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方法

5.1以团队为工作单元

产品设计的过程需要很多人的密切配合,比如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因为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作。设计团队中的所有人员都需要了解工厂成本的构成,形成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便在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5.2减少重复设计

事实上,因为大部分产品不能一次性达到可以投入市场的要求,所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可以真正地批量投入市场,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反复不断地重新设计或是继续深入设计,每一次的重新设计都会增加成本,其中也包含时间成本,这会影响企业快速抢占市场,进而失去更好的市场机会。因此,设计团队应该尽可能高效地促成设计。

5.3进行质量评估

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包含创意生成与评估择优的小循环,在不断重复中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各阶段的检查与评价不仅起到监督与控制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及时改进。

5.4采取模块化设计思想

利用模块化思想使设计工作标准化,这样有利于设计方案的及时交流沟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使设计过程更加流畅通达,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专项设计,使产品设计更加专业化。

5.5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

企业应该注重科学的设计方法,如引入面向成本的设计模式。首先,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企业可以酌情考虑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其次,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企业可以选择建立包含制造、装配、测试等一系列成本信息的产品模型,实现产品经济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设计并降低产品成本[5]。

6结语

在降低产品设计中的成本的多种途径中,研究结果显示从设计和工艺的角度去研究会更加科学、更加先进,因为大多数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造成的浪费是“先天的”。如果企业想要从根本上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在浪费发生之前就降低产品成本。但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想法,需要众多优秀的设计师和大量高精尖技术的配合,我国企业想要从产品设计和工艺上降低成本还存在很多困难亟待解决,不过,只要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自身情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还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桑玉梅.如何加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6(19):58.

[2]吴琼.产品系统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3]傅冬波.建立“投入产出台帐”有效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J].工业会计,1995(03):43-44.

[4]梁晓红.浅谈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从产品设计和工艺上降低成本[J].工业会计,1995(03):41-43.

篇9

笔者将从几方面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进行阐述,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常见的管理经济的活动。

1 成本会计的相关概念

1.1 成本会计的定义

它是计算和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会计。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人员协助管理计划及控制公司的经营,成本会计是一个估算,跟踪和控制产品及服务成本的流程。以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和改良品质,并制定长期性或策略性的决策。

1.2 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它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常见的管理经济的活动。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扩大。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

1.3 成本会计的任务

成本会计的任务包括以下四项:

①及时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信息。②加强成本预测,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③编制成本计划,实施成本控制。④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

2 成本会计的发展简史

它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成本会计的方式和理论体系包括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现代成本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

2.1 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年-1920年)

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入美国及其他国家,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随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生产成本核算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期的成本会计是早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成本会计在实务方面取得以下进展:

2.1.1 工时记录和人工成本计算方法的建立

对人工使用卡片记录工作时间和完成产量。先将人工成本按部门归集,然后再分配给各种产品,这样使得人工成本更易控制和准确计算。

2.1.2 材料核算与管理办法的建立

设立材料账户和材料卡片,标明“最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以确保材料既能保证生产的需要,又可以节约使用资金。实行材料管理的“永续盘存制”,采取领料单制度控制材料耗用量。

2.1.3 分批成本计算法和分布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的选择利用

由于制造业生产工艺特点的不同,所以要选择分批计算产品成本或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

2.1.4 间接费用分配方法的建立

生产设备急剧增加,促使间接费用快速增长,先提出了按实际数额进行分配的理论,后来又提出按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理论。

2.1.5 专门成本会计组织的出现

在1919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成本会计师联合会,英国成立了成本和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机构对成本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奠定了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2.2 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年-1945年)

在这一阶段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完善,成本会计有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2.2.1 实施标准成本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许多企业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开始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该方法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对成本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的成本会计为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引进了“标准成本”技术方法。标准成本制度实施后,要求对全部成本计算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产品及其相关的全部费用能在已售的产品和未销的存货之间进行分配。成本会计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其成本会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还要事先制定成本标准,成本会计增加了事前控制的新职能,形成了管理成本会计的雏形,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它标志着成本会计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2.2.2 广泛应用成本会计

这一阶段,成本会计不仅在工业企业应用,而且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并深入到一些企业内部的主要部门,特别是在企业经营的销售环节得到了应用。此阶段出版的成本会计专著《工厂成本》、《标准成本》等,使成本会计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标志着成本会计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2.2.3 完善预算制度

1928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会计师和工程师着手研究成本与产量的关系,不仅仅采用固定预算方法,而且还编制了弹性预算方法,使得相关费用项目的实际数与预算数更具有可比性,这让企业更合理地控制不同属性的费用支出,便于有效地控制成本,考核经营者的工作业绩。所以,弹性预算是近代成本会计的重大进步,也是节约间接费用的最好办法。

2.3 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5年-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规模变大,跨国公司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到了白热化。成本会计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样形成了新型的注重管理的经营性成本会计,它的重点由原来的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了如何预测、决策,不但适应了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而且适应了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其主要表现有:实施责任成本、开展成本预测与决策、实行目标成本管理、推行质量成本、施行作业成本管理。

2.3.1 责任成本的实施

为了使成本控制更为有效,1952年美国会计学家提出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相结合的会计制度,倡导责任会计,把成本目标更进一步分解成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进行责任成本核算。

2.3.2 成本预测与决策的开展

为了控制成本并对企业成本进行预测,现代成本会计运用预测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数字模型。变动成本法就是将企业产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企业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各变量关系进行分析,对未来成本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估计和测算。另外还运用决策理论和方法,依据成本预测资料,选取最优成本方案,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

2.3.3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行

在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成本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在产品设计之前,先按照客户接受的价格,确定产品售价和目标利润,然后再确定目标成本管理,使成本会计与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这样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并形成产品品质和功能的优化。

2.3.4 质量成本的推行

20世纪60年代,质量成本概念基本形成,并确定了质量成本项目。质量成本的计算和方法,扩大了成本会计的研究领域,促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注重质量成本的分析。

2.3.5 作业成本管理的施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它适应了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节省企业资源,它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促使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活动。

2.4 战略成本会计阶段(1981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品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这种新的经济环境对成本会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战略成本会计是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以实施企业战略为目标,融合多学科理论,采用多视角成本观点,对自身的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长远性的成本谋划与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而且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3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考核和分析成本。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内部网络大范围覆盖的情况下,实时报告已成为可能。企业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甚至可达到工厂无人化的程度。企业一旦实现自动化后,生产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不但成本会降低,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相应地,公司的结构亦必须随之转化,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应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进行自动化调整。

3.2 应用范围与核算范围的扩大

社会全行业对成本会计的重视,扩大了成本会计的应用,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发展。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银行、各类民间组织、政府机关等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重视的行业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有些行业还为满足全面质量管理对员工业绩的计量与报告的需要,产生了质量会计。由于提高产品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因而质量会计的重点将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上,成本会计的核算也就延伸到了质量成本领域。一般认为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和外部保证成本等。新经济时代中,成本会计将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质量成本信息,以满足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

3.3 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

作业成本法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即ABC法)。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并提供更加明智的决策数据。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BM)。简单地说,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ABC与ABM是美国学者为成本会计适应新制造环境而创建的,目前在美、日、西欧等国的企业,尤其是在那些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认同和被广泛的应用,并收到显著的效果。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能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4 成本管理思想的更新

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理论在成本会计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也是一种趋势。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这样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广泛运用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思想进行成本管理,以同行最优秀的企业为基准,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为基准,找出差距,分析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以增强竞争力。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永不停息的过程。其次,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运用限制理论,“为了省钱而花钱”,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以及企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环节上,从而加强整个企业链,该支出所带来的效益将大大超过一味强调降低的成本,更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

4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动向

现代成本会计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是资源消耗成本会计、弹性边际成本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4.1 资源消耗成本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非金额方面,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将实际数量与计划数量或者标准数量相比,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进行成本管理。

4.2 弹性边际成本法

弹性边际成本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它是一种以广设成本中心为责任中心,以贯彻责任制为特色的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的成本会计系统。它对成本中心的划分和成本分配更能够反映出一个部门的责任,有利于加强责任控制。

4.3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这种方法是将一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分割为若干作业时,采用估计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它更能反映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提高功能和准确性,简化了企业的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实施起来更为容易。

参考文献:

[1]闫素芹.当前形势下企业成本会计职能发挥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2]陈昱.浅谈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0).

[3]唐刚.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篇10

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水泥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从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中,水泥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国的水泥市场仍属于低集中度状态下,不过,水泥行业目前出现的并购重组浪潮无疑将成为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良方。水泥市场结构正在由分散竞争走向集中竞争。水泥企业多、杂,结构调整难是当前水泥业的主要特点。同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平稳的以追求经济质量为目标的时期,产能与需求比的不协调、企业经营短视症,以及水泥业普遍存在的粗放管理导致企业成本只增不减,这些潜在的危机已成为当前水泥业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1、威达水泥有限公司介绍

威达水泥有限公司(虚拟名),位于河北省市辖的鹿泉市境内。交通运输便利所处地理位置优越。2006年10月18日,威达建设指挥部委托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编制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威达项目为一条完整的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企业使用了国内成熟、可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并且有全国第一大磨之称的生料磨。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设备露天化布置、结构优化、环保。因此,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威达水泥有限公司无论从工艺水平、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度还是环保来说都名列前茅。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型现代化水泥企业。

2、公司现状

威达水泥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12月投入试生产。投入生产三年来公司基本现状如下:

(1)公司总投资为7003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9032万元,流动资金4924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1001万元),项目总资金为73956万元。

(2)公司现有人员六百人(见表3)。

(3)公司实际年生产能力为熟料105万吨,水泥80万吨(2010年度)。(见表1)

(4)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广阔,三年来一直销售良好。(见表2)

(5)成本情况不太理想,产品成本呈逐年上涨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见表3)。

(6)经济效益不好,连续三年为亏损状况。(见表2)

(设计数字:《威达水泥有限公司初步设计说明书》,实际:《威达水泥有限公司每年生产数据统计》)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依据该企业投产三年来的生产经营现状可以看出,该企业属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工艺技术先进,自动化水平高,环境保护良好的企业,但经营状况十分不理想,投产三年均属亏损状态(表4)。由以上企业现状总结企业存在问题如下:

(1)三年里,熟料、水泥年实际生产能力虽逐年提高,但从未达到过设计生产水平,水泥产量与设计水平相差悬殊。(见表1)

(2)公司实有人数超标严重。这样企业给多余的员工发放工资,增加企业成本。(见表5)

(3)产品工厂成本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见表3)

(4)销售额增加量低于成本费用增加量,生产水泥能力年增涨率偏低,这样导致产品单位成本能耗高。

(5)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非常大,煤、电、运输等价格上涨,但水泥价格却相对在下降。使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甚至造成亏损销售。

通过对该企业以上经营状况分析和总结,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不良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工厂成本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怎样把成本管理这个文章做好,达到将本增效,就成为解决该企业存在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4、解决方案

4.1成本预测目标确定

从以上表中可以分析出直接影响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为,折旧费、财务费中的利息和管理费,下面就几个成本项目的管理提出方案:

4.1.1找出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产销平衡即产量)

①预测单位售价根据销售部门预测2011年水泥市场比2010年要好,售价可达290元/吨,比2010年上涨18元/吨。

②依据2010成本资料表,年固定成本为16692万元,年变动总成本为18834万元,单位变动成本为元160.97/吨。

③依据资料建立方程式设x为销售量(万吨)

即:销售总额=固定费用总额+变动费用

290x=16692+160.97x

x=129.37

2011年盈亏平衡点产量应为129.37万吨。

4.1.2确定2011年目标产量

2011盈亏平衡产量为129.37万吨,但是它比年设计能力145万吨还低15.63万吨,因此确定目标产量为145万吨,即是达产达标年又是提高增盈年。

4.2以投入产出效率的眼光去看待降低成本的效果

从这一角度来看,没有最低成本只有最优成本。根据市场预测合理确定产品品种,优化成本。

由于2008奥运工程建设达到高峰期,“南水北调”与主要公路铁路专线(京石、石太、京津)重点工程业已开工,高标号水泥价和需求量将有大幅度增长,P.042.5、P.032.5、P.S32.5的售价分别可以达到325元/吨、315元/吨和320元/吨。提高高标号水泥产品的占有量,可增加投入产出比。P.042.5、P.032.5产量比去年增加1倍。P.S32.5产量不变,P.F32.5产量为15万吨不再外售熟料。

4.3目标成本的控制

认真贯彻一个理念即“成本是设计出来的,是组织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

把已确定的目标成本按产品品种分车间和班组进行分解,制定以目标成本完成否为否决权的同工资挂钩为主线附以质量、设备运转率为考核指标的经济考核责任制。形成以财务部成本科为成本控制中心,生产调度室为组织和信息反馈中心,以企管部为考核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控制、信息反馈、考核体系,以保证目标成本彻底落实。

5、成本管理方案评价

5.1方案可行性分析

本方案主要是靠提高产量来降低固定成本在单位成本中的比重来实现将本增效的目的的。产量能否达到方案给定的值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因为产量值为设计生产能力。从工艺条件、设备产能上说是可以保证完成的。本方案注重的是,按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产品结构,达到优化成本;P.042.5、P.032.5产品虽然总成本有所提高,但市场需求旺盛,售价涨幅较大,赢利能力强,投入产出比高。

综上所述方案可行。

5.2经济效果评价

5.2.1销售收入计算

a、P.042.5水泥:80*305=24400(万元)

b、P.032.5水泥:40*290=11600(万元)

c、P.S32.5水泥:10*260=2600(万元)

d、P.F32.5水泥:15*245=3675(万元)

销售总收入为42275万元

5.2.2总成本计算

a、P.042.5水泥:80*270.91=21672.8(万元)

b、P.032.5水泥:40*275.42=11016.8(万元)

c、P.S32.5水泥:10*266.59=2665.9(万元)

d、P.F32.5水泥:15*261.12=3916.8(万元)

总成本费用为39272.3万元

5.2.3损益评价

销售总收入-总成本费用=毛利

42275–39272.3=3002.7(万元)

通过以上计算,方案经济效果良好。

6、结论

方案适合本企业现状,切实可行。在未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水泥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水泥工业只有大幅度增加产量,才能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在大企业相对较多的今天,努力做好管理工作,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思路、销售渠道,将对一个企业扭亏为盈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威达水泥有限公司初步设计说明书》.工程代号:296.2001年11月.1-3页,127页,138页,145-150页.

[2] 张义珍.《管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82-83页,93-94页,110-121页,140-161页,170-198页,210页,297页.

篇11

一、水泥生产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水泥行业的竞争力增强,面临着原材料的涨价,销售价格难以提高,同时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和电力价格的不断上涨,水泥生产的低成本时代已经结束,而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节能降耗工作才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水泥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节能降耗,实行精细化管理。

二是微观生产工艺改进的要求

近几年随着新型干法水泥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基建成本、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已经以其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和规模优势主导了水泥工业的发展,对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必要对新型干法水泥成本管理、节能降耗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降低水泥工业能耗、提高水泥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国家节能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三我国水泥工厂成本管理的实际要求

目前在国内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引进的生产线能耗指标优于国产生产线,大型生产线能耗指标优于中小型生产线。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各水泥企业的能耗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管理和技术上先进的企业如海螺集团,能耗指标的最好水平已接近或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的发展,虽然产能获得了很大提高,能耗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能耗的平均水平与国际一般水平存在5-25%的差距,而我国的先进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约5%的差距。

二、水泥生产企业当前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战略观念

我国企业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并不长久,从管理到实践方面,既存在着照搬国外管理科学理念,又受传统管理模式制约的情况。因此,企业往往没有一个统一、长远的成本战略观念。企业成本战略应归属于企业发展战略,要服从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适应企业竞争策略的需要,需要与内外环境互动地产生作用,从而起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推进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往往企业运营、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过多地关注于企业琐碎的核算、分析、报表等工作,没有参与也没有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更高的着眼点。如企业往往注重单位成本的节约、重视制造环节而非全过程在成本、重视产品材料成本而非全面成本等。另外,企业往往通过成本报表反映成本情况,而忽视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甚至成本分析软件进行动态的成本管理,不能及时地反馈相关成本信息,成本控制滞后性较大。

二采购、仓储、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物流成本由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构成。我国水泥企业的物流成本比较高, 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30%,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8%~0%的水平,但缺乏对于物流成本的精确核算。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基础不扎实。我国较多的水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扎实,核算体系不完善,对于产品成本明细,未能做到区别、精细核算,导致成本管理没有科学的依据。

2.原材料、产成品库存不合理。一方面企业未能对于原材料储备结构进行合理规划,未能根据生产需求和技术变化进行合理的材料储备,导致积压的原料长期占据库存。由于对于市场走向、产品需求情况把握不准确,导致滞销产品长期在库。

3.对物流路径缺乏科学的规划。这样导致车辆空载率高、重复搬运、运输效率低下的现象较突出,增加了分摊到产品上的运输成本。此外,由于物流水平仍然存在缺陷,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与废品率加大,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三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成本数据

在成本管理方法角度,企业也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等,从量差、价差、效率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反馈,而没有从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地考虑全面成本管理工作。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个相同甚至是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产品。由此可见,中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水泥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更为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三、水泥生产企业改进生产成本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首先转变观念,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实施全员成本管理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过程抓起,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也不松懈,增强全员管理观念,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名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为提高企业领导及职工的管理意识,降低企业成本,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意识,反复强调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性,使降低企业成本的工作真正得以落实。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目标清晰化,把大目标细分,部门、个人目标一目了然,既权责明确,又便于考核。二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交流成本管理经验。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好的业绩、高的营业利润,只有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通过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合理配料,节能降耗,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对于水泥企业来说,煤、电的消耗占其生产成本的70%以上,因此一般以煤耗和电耗作为衡量水泥企业能耗水平的指标,控制煤耗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消耗量,另一方面采购价格。科学计量煤耗,完善工艺、工序,从而降低煤耗。

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一要分析供货市场,调整采购策略。根据企业年初计算的全年材料预算,提前冬储工作合理避开原料需要高峰,避开高价采购时间区域,通过采购时间差,降低采购成本。二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电子商务,搜寻市场信息,查询市场价格,指导成本核算、指标确定和目标控制工作。通过信息网站等查询价格,搜寻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成本控制指标,指导采购成本控制工作。三要稳定老客户,立足长远发展。在保证资源基本需求的同时,要与一些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能够在今后的物资采购中获得一定的折扣,以此来降低成本。 对混合才加方案的生产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寻找混合才品种、加量与生产成本的关系,最佳配料方案。利用铁矿、铜矿碎屑作为水泥生料的铁质校正原料,在水泥磨中使用高炉矿渣粉、矿渣、粉煤灰等混合材代替部分熟料,从而减少熟料烧成消耗能源,同时使用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缓解了自然界矿产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年减少税金百余万元。

严格尖峰用电管制,因为国家实行三段工业用电收费标准,不同时段电价不同,用于减少尖峰时段的工业用电,继续加强完善峰谷平的用电管理办法;提高功率因素,变压器利用率提高了,线路损耗下降。

严格控制辅助材料消耗,严格执行工厂的关于材料消耗的各项规定,定额、定时领取,并根据实际消耗调整,完善领用、审批手续

三重视成本管理的基础资料,提高成本会计信息质量

这要求企业健全原始记录,科学核算,实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实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应该使企业进入良好循环的作用,落实责任,便于考核,使每一员工都能感受到威力,并围绕它来制定发展战略蓝图和近期的企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如何建立并完善这套体系,也就是我们真正要研究和探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的内容,即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统计台账,制定成本预算或计划,每月成本分析,建立能效对标目标定期评估和考核制度。规定了考核方法,并将其纳入企业中期和年度完成情况考核计划,与各子公司总经理与母公司签订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目标责任书一道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理层任职和工资收入挂钩。

四科学创新,加大投入,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

传统的经济环境中,节约开支、修旧利废、堵塞漏洞等效果有限,只有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提高设备运转率,节约人力、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已基本成熟新技术,第一是余热发电技术,可使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热利用效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以上,而且可解决该生产线60%以上的用电量,这是当前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一套余热发电机组投资约6000-8000万元;第二是变频节能技术,目前有很多生产线对窑尾高温风机进行改造,由液偶调速改为变频调速,投资约00-200万元,可使熟料综合电耗下降2kWh/t左右;第三是节能粉磨技术,改变以球磨、管磨为主的粉磨工艺,采用性能先进的、以料层挤压粉磨工艺为主的辊式磨、辊压机及辊筒磨等技术装备,通常可使粉磨工艺节电30-40%,使水泥综合电耗下降20-30%。各水泥企业纷纷开展节能降耗,像利用高压变频调速技术、使用助磨添加剂及利用工业废弃物等,特别是余热发电项目的投资迅速增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实现现代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必须狠抓技术进步。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不但自己要注重科技开发工作,而且应与科研单位紧密配合,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搞好技术引进工作。另外,在技术开发和引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使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的增强,水泥成本管理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当前,我国许多水泥生产企业尽管设备配置比较先进,但能耗指标却居高不下,反映出管理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节能降耗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导致整体能耗水平的升高,成为水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瓶颈,加强成本管理,节能降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申友波. 组建成本管理体系,发挥财务管理职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 4) :0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生产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煤炭企业生产集中度低,开采方式落后、深加工程度低。我国煤矿矿井回采率只有30%,洗选率徘徊在30%左右,煤炭转化率不到15%,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迫切需要在改变煤炭企业生产方式的同时,加强煤炭成本管理创新。但是,我国煤炭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忽视了煤炭产品全生命过程的成本管理,已经很难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迫切要求更新成本观念,创新管理模式。

二、煤炭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创新的紧迫性

(一)成本涵盖范围不全面,成本信息有用性不足。

传统成本法以生产阶段产品成本为核算和管理对象,只注重价值链中生产部门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忽视了价值链中辅助部门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更不用说企业外部价值链中供应商和客户成本的核算和考核了。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管理只关注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忽视产品生命周期其他阶段的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其结果是成本信息不全面,无法对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成本信息扭曲,相关性低。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工时消耗作为产品生产费用分配的动因,无法追溯分析决定企业成本变动的关键因素。成本与责任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清,尤其是无法识别与产品价值相关的各项作业在企业价值链中的贡献。由于成本失去了与具体作业的联系,成本管理系统始终游离于战略管理之外。

(三)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脱节,不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现代成本管理凸显了战略的重要性,因为成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之一。企业的成本竞争力除了取决于企业内部生产成本之外,还受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行动的影响。从价值链角度看,任何一家企业只是整个价值链上的一外或几个环节,成本控制必须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有必要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为此,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要以企业战略为目标,及时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方法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创新。

1.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随着买方市场形成以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形成,企业一方面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帮助企业增强成本优势。波特从竞争的角度将战略定义为“能使企业在每一个和所有领域创造和维持的一个竞争优势”。可见,战略成本管理的任务是为实现企业战略提供“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不以成本降低为目标,重点是响应市场,打造企业成本竞争力,它要求借助于价值链分析工具,通过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明确价值定位,将企业成本管理从内部延伸到外部;价值链管理思想要求企业成本管理必须突破企业边界,要着眼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以期从根本上建立企业长期盈利能力。

2.成本企画理念。

成本企画起源于日本,其核心理念来源于目标成本,即通过对目标成本管理和控制来构建企业的成本优势。成本企画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一是“源流成本管理”理念,它要求将产品成本管理的重心由生产阶段前移至设计和研发阶段,目的是避免设计缺陷对后续成本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成本筑入”理念,它把产品设计过程视为是在图纸上产出产品。如果图纸生产能够防止将无效作业成本筑入图纸生产成本,那么就等于将无效作业从工厂成本中排除了出去。成本企画表明,成本管理要着眼于成本的发生根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就等于是成本的设计和生产。

(二)成本分析工具的创新。

战略成本管理有两个基础,一是作业分析,二是价值链分析。由于价值链是由作业组成的,所以价值链分析与作业分析是密不可分的。作业分析是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标,以作业分析为手段,并通过作业重组,以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价值链成本,从而提高客户价值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也是以提高顾客价值为目标,通过对企业内外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价值链重组和整合,从而达到强化企业核心业务的目的。

1.价值链分析工具。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它指的是企业为顾客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价值链分析可以将企业成本管理导向战略目标,是确定企业成本竞争战略的一种成本分析工具。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企业的某项作业成本高于其他企业,那么就应当把该作业重组给其他企业。可见,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识别本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通过价值链联盟、价值链分解和价值链整合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价值链进行优化,以保持竞争优势。

不管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还是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都是成本管理的基本环节,因而供应链管理始终是企业价值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现代企业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必须从战略管理目标出发,加强销售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通过采购供应链管理,建立供应商关系,特别是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使企业避免多余的采购作业环节,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料库存。供应链管理还有助于优化企业生产流程,以做到适时供货、适时生产。

销售链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特别是通过加强关键客户关系的管理,有助于与重要客户建立长期和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降低市场开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成品库存。例如,借助于第三方物流将产品仓库延伸至下游客户,即是一种可以选择的销售链管理模式。

2.作业成本分析。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与价值链分析一样,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分析也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根据作业成本理念,作业是成本发生的根源,“动因”是驱动成本变化的原因。成本动因分析用“成本优势”的概念代替了“成本降低”的概念,适应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的需要。从价值链角度看,“成本优势”可以通过控制价值链上的作业成本和重新整合价值链两个途径获取。

(三)成本管理工具的创新。

1.作业成本管理。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被大量地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产品成本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大幅度下降,而间接费用则持续上升。为了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大批量生产,以单一工时消耗为标准的间接制造成本分配方法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的需要,因而要求对成本管理系统进行变革。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学者科勒已经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其最初的动因只是为了解决制造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经过美国学者卡普兰的研究和完善,至今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制造企业,而成为了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行业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法的最大优势是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动因”为资源分配和成本分析工具,提高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可追溯性,这一特点非常有助于企业加强责任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还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它可以突破企业边界,并与战略管理和生命周期成本结合,从而将自己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

2.成本企画。

成本企画是对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它在日本企业的应用取得了广泛的成功。成本企画由产品企画、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目标成本达成、实施生产准备和初期流动管理等环节构成。其中,产品企画是起点,它是指从市场的角度对成本企画的对象的描述,从目标成本设定到目标成本达成是成本企画的核心阶段,它包括了从目标成本设定到目标成本达成等多个环节和多重循环,其中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挤压,只有在最后工序设计阶段的成本目标达成后,对成本挤压才算完成,才能转向实施产品生产的阶段;在生产的开始阶段,平定必须进行初期流动管理活动,即对前阶段成本企画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重点是解决生产过程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作者单位:平煤股份一矿)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9-03

当前,关于管理会计的各类译著和著作品种繁多,其中很多教材都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前瞻性,但缺点是实用性不足,有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切合我国企业实际需要。下面就管理会计教材改革问题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个人见解。

一、变动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比较的问题

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以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采用变动成本法编制的内部报告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加强成本费用的预算与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介绍和研究变动成本法时,有必要根据理论研究的需要,将其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即财务报表中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成本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对期末存货成本和利润的影响。

1.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美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完全成本又称为商品成本,是工厂成本加上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耗费的总和。完全成本法(Full Absorption Costing 缩写为FAC)也称“吸收成本法”或“全部成本法”, 是把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生产经营费用均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传统成本计算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规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完全成本法。美国企业在提供给股东和税务机构的财务报告中都使用这种方法。美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方面的比较如右表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会计处理上的不同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计入产品成本。美国管理会计专著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这样做符合美国企业内部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编制内部报告时使用变动成本法。虽然依据用途按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在数据处理时比较麻烦,但是现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设计优良的会计软件系统使成本信息在会计核算上十分快捷,可以为企业同时提供编制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所有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境内应用完全成本法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包括独资、合资等)、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由于中美会计准则的不同,这些企业首先应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并报送有关职能部门,然后根据完全成本法调整营业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和利润等相关项目后,编制出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或合并财务报告。

2.将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1)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回顾。完全成本法在我国也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都采用完全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成本项目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完全成本法下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附加费废品损失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

我国在进行会计改革之前,生产车间(或分厂)发生的间接费用都在“车间经费”科目核算,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采购、技术、质检、产品设计、会计、人事等)发生的费用,都归集在“企业管理费”科目。月末,“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都分配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另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作为企业管理费的明细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企业不单独设立销售机构或部门,而是将销售职能隶属于采购部门(称之为“供应科”或“供销科”),相关费用也一并计入企业管理费。相对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来讲,我国所采用的完全成本法的“完全”程度更高,更符合“完全成本”的理念。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开始修改会计制度以便于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由“完全成本法”变为“制造成本法”(为了区别旧的成本核算模式,财政部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称为“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Manufacturing Costing)是将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再包括行政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此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1993年7月以来,制造成本法成为了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制造成本法与从西方引进的变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上又有所不同。鉴于此,在管理会计教材中应结合我国会计实践,将变动成本法与现行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才符合我国国情。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方面的比较如下所示:

(2)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在成本项目构成内容上似乎没有差异,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制造费用(间接费用)核算的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企业完全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核算内容更加宽泛。我国企业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的“管理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企业是计入制造费用的,然后分摊计入产品成本,这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劳动保险、存货差异、保险费用、工厂管理层人员的工资等。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建议国内学者在编著管理会计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将变动成本法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符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应纳入成本会计体系范畴,不应包括在管理会计范畴内

标准成本法(Standard Costing),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企业以预先制定出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基础,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然后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现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标准成本法来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实现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仍然沿用的计划成本法(Planning Costing)实际上就是一种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企业原材料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同时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将耗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此来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实际成本法,采用计划成本法对于原材料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讲可以大大减轻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2.燃料和动力的核算。企业根据实际耗用数量或者合理的分配标准对燃料和动力费用进行归集分配。生产部门直接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生产部门间接用于生产(如照明、取暖)的燃料和动力,计入制造费用。

3.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企业通过制定定额工时计划进行直接人工的分配。

4.制造费用的分配。通常采用直接人工工资或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

标准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在成本核算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相对于计划成本法而言,标准成本法不仅含括了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等环节,而且与ERP系统更加匹配,对于简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分析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我国会计实际情况,将计划成本法逐步升级为标准成本法并在我国企业进行推广,从理论和实际运用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有77%的受访企业认为标准成本法很重要,有近18%的企业正在使用标准成本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学科理论将标准成本法放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但从其实际应用方面看应将标准成本法纳入成本会计教程。

三、针对不同的授众,编著和使用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教材

管理会计是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或者是从众心理按传统思路编著出版,内容取舍、深浅程度各有千秋。授课过程中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会有选择地讲授。我个人认为,高校管理会计教材应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出版适合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递进式”特色教材,将其划分为初级管理会计教程、中级管理会计教程和高级管理会计教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适用初级管理会计教程,主要讲授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可在不同学期分别设置初级管理会计教程和中级管理会计教程,逐步加深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层呈现比较复杂的管理会计方法。研究生教育适用高级管理会计教程,作为科研课题和项目研究,重点应选择管理会计新领域、新问题以及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等等。不同层次管理会计教程内容的设置如下表:

中国会计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现实财务或会计问题,而管理会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比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有用有效信息资料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应该深入企业并真正融入企业,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现、提炼和证明理论,探索“国产化”的管理会计工具,将其充实到教科书中,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查尔斯・亨格瑞(Charles T.Horngren),等.管理会计教程[M].潘飞,沈红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瑞夫・劳森(Raef Lawson).管理会计在中国[M].杨继良,姚,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