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性教学”的最早提出者,被公认为是美国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和瑞士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他们分别提出了“发现学习模式”和“认知发展学说”,可以视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启者和倡导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认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给予知识,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但是,布鲁纳和皮亚杰都没有直接界定过“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多年来,教育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们暂且置而不论。那么,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呢?以笔者愚见,它指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视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视为研究过程的一种合作性创新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一种密结互动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反思性。基本原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为基础性的课程,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很多概念和观点本身就带有反思性,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和理论升华。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再反思,可以说是对反思的反思。如,教材绪论部分对“”概念的本质界定,就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为什么?真的是科学吗?它的宗旨确实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吗?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弄清楚的本质内涵,确立坚定的信仰。
第二,逻辑性。既然是研究性教学,就不能不具有逻辑性。没有逻辑性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研究性教学。在传统的基本原理教学中,比较偏重于“传话式”的知识讲解和识记,特别是重点、难点,有时甚至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假若只是为了突出重点,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给人一种拼凑、突兀的感觉,使人觉得某个观点怎么突然冒了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上一个观点还没有完全讲清楚或完全理解,就推到了下一个观点,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结果就会变成完全没有重点内容的授课。
第三,实践性。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实践”,就是去做,去行动。因为的要义在于,不仅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①这就要求进行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教师(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69页)和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指向实践(行动)的理论只是苍白、乏力的空头口号。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十打纲领,可见社会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3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第一,课堂辩论。进行有效的课堂辩论,需要师生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确定适合的研究主题,即“研究什么”,而且教师本人也必须对此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一般说来,主题确定得越好,学生的兴趣就越强烈,自主性、积极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当学生了解主题后,就“怎样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每组学生在基本统一意见后,各自选派代表发言,并进行简短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按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协商式的点评。
第二,原著选读。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原著选读也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基本原理中的观点和方法,大都来源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观点和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要真正理解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必须深入学习经典原著。如何学习经典原著?我们应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所承载的‘问题’”。②但是,进行原著选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自身要量力而行,还要看施教对象——学生,适合则用,不适合则舍。因为,基本原理通常都是大班教学,文理工混杂,专业、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相差较大,教师不可能强求学生进行原著选读。
第三,热点、焦点问题课堂演讲。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都是学生关注、感兴趣又有一定了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真正明了课堂演讲的目的和任务。在目的和任务明确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分组,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负责人,然后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明确的具体分工协作。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PPT制作到上台演讲,材料的选择、取舍,重点的确立,逻辑思路的推定,演讲艺术的学习和发挥,时间的把握等,都由学生自主组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基本原理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更强,这是的本性决定的。只有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和团队的任务,都有自我表现的场所。他们必须认真选题,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准备调查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积极地去发现、分析并试图解决面对的问题,最后写出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只有经过实践教学,并对实践中的困惑进行讨论、辩论,他们才能真正领悟理论的本质内涵;理论也只有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被接受、被内化,才能孕育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教师理论素养整体提升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项目编号:12YBA242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必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开拓。获取间接经验已不是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空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主人目标。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教师的角色转换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新知识的吸取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多,获取知识的来源也很广泛。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受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这并不仅是做几张幻灯片,一定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这次的教改中我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设计,而不局限于操作。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的开发中去。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教育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若忽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身体力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和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努力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努力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如课下给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课题,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题内容撰写论文,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分为演讲、资料收集、照相、采访、课件及多媒体制作等)。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主动交往的能力增强,并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能恰当地表现自己,可以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展现
(一)在教材的处理中,教师与学生一道从教材本身出发,开放教材、完善教材、超越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跳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得出开放性的结论,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不是师生唯一遵循的对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38-01
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实施的对课堂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分反馈。这种信息的反馈非常的及时,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和欣赏,这种在过程中评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检测教育是否达到了目标,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自己的预期是否一致,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什么问题,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及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品行的认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成性评价相比终结性评价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1.1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的透明化
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要求英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并能够看到更多的闪光点,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了更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1.2体现了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终结性评价仅仅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内容,在评价的过程和内容及形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创新,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倾向于学生的兴趣、态度及方法上。使得学生的尊严感得到了满足,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会用,养成了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也会以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差异化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1.3形成性评价具有开放性
这种评价形式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参与评价的主体也具有开放性。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很多都是随机的,同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过程体现出了家校结合,师生互动的特性。
2 高中英语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策略
2.1丰富教师评价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善用形成性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能够得到尊重上的满足,从而更加高效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习更加的自信。教师使用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丰富激励和肯定的语言。多使用上档次的语言代替常用的“ok, good”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独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乐观、轻松、健康的氛围里学习英语。
其次,善用激励性的表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更加的平等,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表达出惊喜或出乎意料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真倾听,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再次,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偶尔使用一定意义的“物质”评价能更好的起到激励作用,例如:用水果、玩具、图片、文具等实物教具奖励给当堂课表现好的同学或进步的同学。
最后,为了便于管理和量化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装订“档案袋”通过每周总结、每月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了解自己的优点,在特殊的日子里给班级学生一个善意的惊喜会得到学生的感恩,从而提高他们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对每一次的课堂学习和平时作业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和等级评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正态度。
2.2巧妙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日常的评价过程中留有余地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能够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不仅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药留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和多维互动,并在课堂结束之前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今天我学习到了什么,我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哪些进步等等。在不断鼓励当中学生的自尊心也会得到提高,因此有效的促进了英语成绩的提高。
2.3让学生进行互评与合作评价
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室英语成绩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小组或者培优辅差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一旦小组建立教师通过鼓励优等生,重点关注中等学生,不忽视学困生的方法让人人都得到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之间会有相互的评价,优等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会得到认可,无形中影响其他两部分。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小组的优等生更看中其他两类小组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从而增强小组凝聚力。在这种“帮、带”的作用下,小组之间会有更多的互动,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会更多,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会越发的激烈。在每个月让班上的评价员对各小组之间的整体进行评价可以推动整个班级的成绩提高。
2.4将评价形式以成果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考核,为了便于看清楚学生的进步可以进行成果展示。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回答问题的情况、上课的态度、英语发音、读书声音大小、与前期比较是否进步在黑板或者教室墙面上设有专栏。
双语教学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常其中一种为母语,而另一种语言为外国语(在本文中设定为英语)进行具体学科的内容教学。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专业能力提升与专业英语训练相融合的复合教育。双语教学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教育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国外相关论述有:
Taylor,D.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G. Reynolds (ed.) Bilingualism, Multicur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11;Brinton, D., Snow, M.A., Wesche, M.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re, 1989;Snow, M. A., D. Brinton,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White Plains, NY: Longman,1997;Mohan, B,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6
相对于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双语教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但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研究目前显现出研究层次较浅,实证研究不足,学科不具体等问题,其中以音乐学科单科环境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及实践尤其匮乏。目前已有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双语研究的介绍述评,如袁平华、俞理明合著的《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袁平华著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双语课程模式探讨,如成晓毅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康淑敏著的《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为例》;语言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如邹天伦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中国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如朱晔著的《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张同利著的《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郑大湖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及将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作为英语课程的延伸研究,如杜鹃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姚兰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微课实施构想》等。而关于音乐学科双语教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及其实证研究的论证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著仅有邹天伦(2007)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郝苗苗著的《音乐英语技术类文献词语翻译问题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汉译本译文商榷》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英语文献的翻译研究, 而赵琳著的《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20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涉及音乐院校双语教学研究, 但仅仅就广义层面上论证了必要性, 以及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通用英语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对教材构建中的学科特性以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论证。总体而言,现有音乐学科双语教育研究薄弱,较深层次的研究进展缓慢;非材料性理论研究占绝对多数, 实证研究匮乏;双语教学研究较为笼统,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各环节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国音乐学科双语课程的相关教材相对十分匮乏。目前仅有四部教材,分别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伯瑜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靖宁、李庆瑞(2002) 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李亦雄、耿悦(2004) 编著的《音乐英语》;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缑斌、王中锋、董桂晔、郑玉章编著的《音乐英语》。四部教材均采用涉及音乐题材的相关英文阅读节选,配以生字表和文字性课后习题的形式, 教材的编配设计显示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而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体现不足。
二、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
(一)从教学角度看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注重听觉体验和聆听过程;音乐本身的进行发展具有必然的内在邏辑;经过高度发展衍生的乐谱文献版本;以及音乐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专业词汇在完备扩充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二)学科特性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以学科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在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十分重要。教学中所涉及的英语本身不是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提高课程的综合价值。教学设计应尽量保留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学科的问题。探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建设注重学科特性的音乐双语教学体系,将具备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潜在贡献:1.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在音乐学科单科环境的具体研究, 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研究层次;2.对音乐双语课程体系的学科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建设性方案以突破现有教材较笼统的语言学局限;3.以单科学科环境为前提, 通过实证研究深化音乐双语课程体系, 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方案;4.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主体研究积累一手的研究笔记。
(三)關于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注重听觉体验
所有关于音乐的理解的文献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关于音乐的书籍就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好了。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聆听音乐。[1]聆听音乐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出来,聆听的过程使音乐从抽象客观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感受与认知音乐的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乐谱的阅读与甄别能力
乐谱是音乐的语言。乐谱包含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如作品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连断语气,句法走向,同时又涉及调式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对位,声部配器等复杂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乐谱本身即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音乐学科的专业问题,而不是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乐谱作为主要教程能够更直观的保留和使用音乐语言,以便更有效的促使课程解决本学科的专业问题以及保留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音乐语言既抽象又十分具体,音乐语言在遵循逻辑进行的前提下,在必要情况下也有可能脱离这些规则,以满足戏剧性发展和强烈情感的表达。阅读音乐语言本身的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另外,音乐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别的乐谱版本,主要分为净版(Urtext Edition),手稿版(Facsimile Edition)和译版(Interpretive Edition)。不同版本的乐谱哪怕在同一首作品上相互间也会有些许差异,各个版本使用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乐谱版本的比较分辨是音乐专业人才有效研读乐谱的重要保障。
在概念的引入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在定理、定律的讲解里,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习题的解决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例如笔者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一节时,摈弃了“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被动无奈地听”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在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相关内容后,提出问题:“闭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学生大胆假设出“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后再提出由同学自行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由于磁通量的变化可以是由磁场的变化引起,也可以由闭合回路在磁场中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引起,甚至是二者同时变化引起,而其变化的方式又可多种多样。结果同学们设计出了三十多种方案。在进行交流的基础上,由实验室提供器材让同学们完成实验,检验其实验方案,探索实验结论。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物理学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知道了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原因,而且深刻理解了磁通量变化的几种情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电磁感应知识,而且锻炼了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特点之二: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学严谨学科体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生成全方位的物理图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其记忆力,促进知识的迁移,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间的差距,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要实现以上目的,就抛弃传统的直接给出概念和规律的做法,代之以先进的“过程教学法”。即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要引入?怎样引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平抛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接着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时一边下落一边向前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平抛运动可以怎样分解?然后学生分组研究设计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分运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为何具有如此特征。这样的处理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学生的参与性和参与热情更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分解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强。
特点之三: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
数学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特征,为描述具有深刻内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了最佳表达形式;数学所具有的简捷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简化和加速了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进程。此外,数学作为计算工具所表现出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物理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应用等方面更显示出其重大的作用。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离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思维,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数学。
特点之四:密切联系实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所共同决定的。无论是从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角度来看,都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联系实际的问题逐年增加,应该说较好地发挥了高考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而从近年来高考的情况看,此类问题的得分率偏低,也反映了中学物理教学中所急待解决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特点之五: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黄晶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态与特征,并提出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分别分析了“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四种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一,“双元制”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德国和奥地利实施的“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态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徒在企业参加培训的时间与在学校参加脱产学习的时间比例约为7∶3,学校与企业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特征是:1.突出企业本位的特征;2.法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3.普职教育等值。第二,“合作教育”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在英国,工学交替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起源于“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继承了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美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特征是:1.实施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2.有完整的依托项目教学的培养培训计划。第三,“产学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日本职业教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校内(职前)教育和校外(职后)教育的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的职教体系,而“产学合作”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阶段办学实践中。特征是:1.有政府的全面指导;2.有社会的广泛参与;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第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按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学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征是:1.政府主导性特征突出;2.学校主体性地位明显;3.企业自觉性意识增强。
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学徒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81-04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国高等教育类型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教育类型开始并存,并出现不同分工。“985”“211”等重点院校继续承担着培育学术人才和社会精英的理论型教育任务,一批高职院校主要进行的是技术、技能型教育,而大部分地方高校则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2000年以后,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其教育任务也从单一的某种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主要指的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大胆的探索,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识选修课”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辉煌成就。这些探索是适应社会变革、转型和多样化社会的出现而进行的,诸如扩招、通才教育、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等。探索的过程充满曲折,许多重大举措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受到广泛的诟病。但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增加通识课程的呼声是一致的。
通识课是指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和健全人格、提高基础素养与人文素质所开设的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可能不直接纳入学生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可以丰富其专业学习基础知识与人文内涵,拓展其文化视野,为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基本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板块格局。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军训(理工科类一些专业还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这些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被一些人认为就是“通识课”。这样的看法并没错,但问题是这些课程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夯实基础、提高素养的需要。因此,伴随着公共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增加通识课程,特别是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呼声一直不断。借鉴20世纪30年代全国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于七八十年代以来成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有益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或必修或选修的“大学语文”课。这是真正意义上为提高人文精神内涵而率先开设的人文类通识课程。
社会呼唤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加人文类通识课程是有其直接现实原因的。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中国教育正式步入应试教育轨道。高考指挥棒成了一根撬动中国庞大基础教育的杠杆。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便成了中学教育的取舍标准。对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中学教育阶段过早地开始文理分科,使得基础教育根基不牢,基本的人文教育缺失。特别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审美情感、语言能力的语文教育,为应付高考也变成了枯燥干瘪的一个个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考录取率的大幅提高,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不高就成了普遍现象。
面对这种现实,为弥补基础教育的缺失,开设通识课,特别是人文类通识课便是不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类通识课可以弥补知识的薄弱,“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拓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当然,通识课程的作用不止于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说的通识教育不同于“985”“211”等重点院校培育社会精英的“通才教育”,它强调的是“贯通”,即“不同的学科知识能够相互融通,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开阔的思维进行思考,不拘于一隅。能够广泛收集资料,交流合作,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它可以提供通行于不同受教育人群之间的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直接的作用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提供方法论方面的保障,同时为其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识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范围广泛,类型不同,但生源质量比较接近,存在的问题差异不大。因此,各校开设的通识课程虽然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开设了人文类通识选修课。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从开设的目的上讲,在有识之士的眼里正如上面所述,无疑它的意义是重大的。但另一方面,在一些专业教师和受教育者的眼中,它既非“学术”,也无“技术”,因而对它的重视程度既无法与专业必修课相提并论,也不可与专业选修课同日而语,因为后者是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如何改变人们对通识选修课的看法,让学生从为了混学分转变为真正地喜爱,这是摆在通识选修课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通识选修课本身,与其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极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手。因而,在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一)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盘思考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
高水平大学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都有顶层设计,如复旦大学有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中山大学有中国文明、人文基础、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等四大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借鉴这些经验,特别是在进行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时,应系统思考通识课,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的设置。在这方面,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做法,即:
1.学校制定政策扶持与引导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并施以奖励。
2.每年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或修订之前,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下发通知,由各学科专业广泛动员,遴选、审核本学科专业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上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
3.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分类汇总后下发各教学单位,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识选修课板块的指引。
4.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学科专业按照学校对通识选修课的设置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并与有关学科专业和开课教师联系,反馈本学科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
5.开课教师综合各学科专业要求,准备授课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是管理部门在起作用,但实际上还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通识选修课程的提供者,是开课的主体,也是最终的落实者。
(二)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因为学生的专业背景基本一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经过长时期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其内容已基本定型。即使是不同院校,其相同专业的同一课程也大致相同。通识选修课情况却完全不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基本上是跨大类全校性通选,因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相同,但教学内容绝不能照搬,甚至不能简单缩略,而应根据每一期选课对象,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人文类通识选修课为例,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都开设了“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通识选修课无法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学史,也无法全面地介绍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只能精选精讲。比较成功的做法是,选择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主流文学形态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引导阅读,以点带面地让学生了解―个时代。至于最后精选哪些内容,主导权完全在开课教师。
(三)教师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不少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涉猎,如汤显祖与《牡丹亭》,曹雪芹与《红楼梦》等。而这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不能搁置不讲的。如何避免重复,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实现让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成功的例子是可以采取延伸拓展教学法。如对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介绍,可以拓展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对比东西方同一时间出现的两位戏剧大师的社会、文化与生活环境,对比分析他们戏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对比《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的故事、戏剧人物与结局,让学生冲破藩篱,获得全新的阅读视野和艺术感知力。对《红楼梦》的分析则采取纵深挖掘法。这其实也是延伸拓展式教学的另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是,从故事人手,分析《红楼梦》故事的三个层面,即神界的故事、人界的故事和鬼界的故事,讲清“鬼界”“人界”和“神界”独立成篇又紧密相连的立体、回环结构。透过三个层面故事发掘曹雪芹的文化内核,即他所秉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观念与儒、佛、道的思想。这样浅进深入,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便于其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丰富的艺术魅力。
三、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一)讨论式教学法
这是改变教师满堂灌,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历来受到提倡。在学生人数不多的班级,讨论式教学法的效果确实明显。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教学,少则数十人,动辄~二百人,甚至更多,组织课堂讨论显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变课堂讨论为课下讨论。任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组织一次兴趣课堂,让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课下讨论。根据讨论的情况,再选择几个学生在下次课堂上作重点发言。这样,将课堂延伸到课下,教和学紧密结合,既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这样的讨论,要同时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态度与表现可以直接与课程考核成绩挂钩。
(二)问题式教学法
任课教师根据每一讲的内容,预先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如介绍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鲁迅,一般都按照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鲁迅小说创作、鲁迅杂文、《野草》等散文这样的脉络进行讲授,这几乎已成范式。但学生在中学时期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再做重复性的介绍显然得不偿失。不如把鲁迅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1.鲁迅是因为成绩差才弃医从文吗?2.鲁迅怎样看国人(以阿Q、狂人、闰土、单四嫂子、祥林嫂、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子君等为例)?3.鲁迅为什么不宽容?4.鲁迅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写杂文、打笔仗上,没写长篇小说是损失吗?5.《野草》等散文为什么晦涩难懂?等等。
这样以问题为导引,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进行多方面分析,以开放性的话题和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对鲁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影视欣赏教学法
这一代学生是在“读图”中长大的,大量接触的是“快餐文化”,文学作品阅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是薄弱。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上适当地播放一些影视作品,可以为其提供一条快速通道,让学生迅速地了解经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阅读的不足。
通识选修课课时有限,要在课堂上大量进行影视欣赏几乎不可能。同时,影视欣赏也不能代替对经典的阅读,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产生兴趣,从而能够主动阅读原著。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精彩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如《牡丹亭》可选取“春香闹学”,或昆曲“游园惊梦”唱段,只需几分钟时间。完整的影视欣赏应安排在课下,可利用晚上的多媒体课室进行。现在网络的发展与移动终端都为影视欣赏提供了便利。教师可提供教学资源的IP地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线观赏或下载。一些网上不能提供的资源,教师可利用自己的QQ空间上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完成影视欣赏任务,应该采取适当的监控措施,并将影视欣赏纳入考核范围。
(四)对比教学法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广泛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打破常规,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纳入同一个话题,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小姐与丫头的形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桃花扇》等作品中的主角都有相同的身份,可以将这些不同作品中的同身份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五)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比较常见的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学习网站,由网络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授课教师预先或现场录制教学内容,开展远程教学。这种课程一般被称为“网络课程”。对于选课人数较多的通识选修课,非常适合使用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参与相关教学环节,完成观看视频、阅读原著、提交作业、参与讨论、期末考试等课程学习任务就行了。学习网站会为每门网络课程设立“讨论”区,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讨论区”提问,授课教师予以解答。
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法不只是网络课程这一种形式,非网络课程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这些现代媒体技术与通讯手段。通识选修课可以按课程组建班级学习QQ群、微信群,授课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传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和答疑,学生在这个平成指定的任务,提出问题,等等。
关键词: 技术本科;工程技术;训练;教学规律;特点;研究
Key words: technology-applied degree education;engineering technic;training;teaching rules;characteristic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69-02
1工程技术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2]。工程技术训练是高等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作用。工程训练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必须对训练内容精心策划设计。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能力的训练不同于课堂教学,而是经过一系列符合工程要求的实践过程来实现。这样对过程就有一些基本要求,让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在一个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因此,包含内容和流程的工程技术训练过程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2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他即继承了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又在建设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转变[3]:①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②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③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经管、社会等学科的学生服务。④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⑤努力把训练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
3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硬件建设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其中常规技术训练仍然是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发展中的训练中心必须有一定数量供学生演练的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及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①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应开设下列机械类工种:铸、锻、压、焊、车、铣、刨、磨、钳等基本工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各主要工种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学指导人员。②人机比合理,设备完好,教学用的全部设备要能正常使用和安全操作。设备配置的人机比要达到要求,且机床主要附件及工具、量具等要按设备配置。③配备一定面积的多媒体教室和相应教学设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④实习环境好。实习场地的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 平方米,且所有实习设备要按规范合理布局、正常安装,学生能安全操作;教学环境要安全、明亮、整洁,噪音符合规范;各主要实习工种应配备相应的教室、模型教具和教学挂图。⑤根据“2009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指组”,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a)建议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为4~6周。b)建议非机械类因专业数量多、差异大、时间短,上述教学基本要求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做相应调整,并注意结合不同专业需要,充实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教学内容。⑥先进制造实习设备至少要有:4 台数控车床,2 台数控铣床,2 台线切割机床、1 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1 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和1 台氢弧焊机。⑦条件好的训练中心要规划、建设有局域网络管理系统,有一定显示度,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的训练或实验项目,体现出本校的特色。
4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软件建设
在拥有较好的硬件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建设,它是保证训练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①指导思想明确。②教学文件齐全。③要有自编或精选教材。④要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⑤岗位职责落实。⑥管理制度健全。⑦创新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⑧育人氛围良好。⑨建立有健全的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⑩在教学基本要求中有关认知层次提法的说明:了解:指对知识有初步和一般的认识。熟悉:指对知识有较深入的认识,具有初步运用的能力。掌握:指对知识有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积极推进模块式选课或教学。???健全实践教学组织机构,配备适当数量的、素质较高的人员辅导实习;要创建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在实习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实习过程中,可运用实验、现场教学、参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讨论、写小论文、写创新思维报告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5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在训练中心建设中,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①至少要有1-2名全时投入实践教学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训练中心建设和管理负责人。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至少要有3 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半数以上是高级工和3-4 名工程师或技师、高级技师。③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小于45 岁。④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较好的办公条件。⑤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要有规划和具体措施。⑥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
6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成果
教研科研是提升师资水平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训练中心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教研科研工作。
①每年要有1 项以上省、市级或校级教学研究项目。②每年要有1 项以上纵、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③每年要有训练中心自立的教学研究项目。④训练中心每年发表的教研和科研论文不少于5 篇。⑤平均每4年有1项以上省市级奖励或省市级技术鉴定。⑥平均每2年有1项以上校级奖励。⑦平均每5年有1项以上专利。
7构建新颖的工程技术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技术训练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技术本科”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和方法统一,动脑又动手,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结构的人才”特点[4],技术本科院校可构建体现该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以平台为支撑、训练模块为载体、课程结构为内容的工程技术训练实践教学新体系。即以机械工程技术训练、电气技术训练和机电创新实践训练三位一体为平台,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综合性工程技术训练教学新模式,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5]。在上述三个平台上,按照“内容分层次、训练分阶段、实施按模块”的思路,构建“认识―技术训练―技术革新―创新”的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安排建议见表1。
8实验实训室开放与创新性项目有机结合
实验实训室开放是为了充分保证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性实验,然而在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对开放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来引导,进而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中,最终形成实验室开放与创新性实验良性互动的局面,可采取以下3种类型的创新性实验。①设立开放基金。吸引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主要针对部分基础好、有创新意思的同学自愿参与。②增设必选型实践项目。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这些项目适当的添加到基础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③设置创新性实践项目学分。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按教学要求完成创新训练项目。以上三种模式的应用可有机的带动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计春雷.技术本科院校工程技术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技术教育研究,2007(3).
[2]成琼,郝建平等.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0-132.
1中职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起点普遍偏低,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排斥心理,认为学习语文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之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针对中职语文研究型教学,应有以下特点:
1.1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答案,整个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以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去探究知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2重视教学的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来探究,所以问题的范围较广。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研究方法很多,所以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在多元化的氛围中探究,不但能掌握教材里的知识,还能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开拓视野,获得很多的知识。
1.3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研究性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2中职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2.1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内涵。所建设的教学理念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学习到语文知识,又能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主体是学生,更注重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的答案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得出的,所以学生必须对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研究性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教学氛围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
2.2.1提出问题
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较多,适用研究性教学的课文很多,在选择研究问题是要把握问题关键,让学生选择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中职语文教师要做好教材的研究工作,把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一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或是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问题,通过教师的审核后方能进行研究。
例如,在研究《麦琪的礼物》时,可以从以下问题进行研究:是谁要购买赠送礼物?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要买礼物?双方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给对方购买礼物的愿望的?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2.2.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体现。在研究性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在分析问题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5~8个人,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研究和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学生可以在课前对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查询,把自己所得到的答案带到课堂当中,和组员一起讨论研究,通过交流与合作,将不同的答案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教师在一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例如,在对《琵琶行》进行探讨时,可以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与琵琶女进行比较,比较这两个角色的差异,可从两个角色的性格、命运等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分析探讨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教师在对这个结论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最后环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进行交流。不同的学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不一样,通过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研究问题的潜力。
2.3总结升华
研究性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所以在问题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要参考学生的研究过程,对学生探究的态度和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和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总结的,对创新性的探究思路予以肯定,针对研究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和总结,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
3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成效
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的整体质量。
虽然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但是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的压力。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要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整体语文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教学改革要与学校的科研使命保持一致,即鼓励使用学术性、以研究为基础的方法进行教学革新。因此,大学倡导研究性教学,建构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变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研究性教学的一般理解
研究性教学在国外称为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成为研究者,学生成为探索者。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是创新性的。二是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三是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四是在研究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
对于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解至少要澄清以下观点:①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方式。②教学中研究的专题可以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来自社会生活。③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研究。④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⑤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指导。
2.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2.1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教师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大学传统的讲授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单向灌输”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当代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强,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施研究参与性教学。大学实行研究性教学必须让教学走向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使得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
2.2综合性
研究性教学不是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研究性教学的综合性,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学校教育为了有效地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采取了分科教学的方法。但现实世界本身是综合的,这就造成了越是受教育,越是背离真实世界的趋向。而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至少是调动和综合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活动,而且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添加没有学习过的知识。
2.3实践性
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即使是水平很高的教师,也不可能对所有重大问题都作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更不可能给学生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教师能够有力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研究式教学,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平等讨论,促进问题的解决。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或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参与性
研究性教学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由于在研究性教学中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学习者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与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并且使自己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
3.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
3.1问题提出阶段
提出问题是研究性教学的起始环节。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①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②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ill-structured)、开放的(open-ended)、真实的,比如真实的病例、实际的经营管理问题等。③这种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④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
3.2信息收集阶段
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突破单一的通过以教师讲授和学习课本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学生开始收集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价值判断等。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目录、书籍报刊、广播电视、Internet等多种媒体查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
3.3研究分析阶段
在经过对有关问题、主题和课题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之后,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作出评估。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予必要的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4成果汇报阶段
各小组利用论文、图表、调查报告、作业等各种不同形式来展示和汇报自己的研究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示应依据一定的课题内容。
3.5总结评价阶段
教师应针对学生或学生小组提交的论文、调查报告等,适当作一些关键环节上的点评,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学生由于学习经验、水平、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出现疏忽和理解偏差等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等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科学的对教育领域问题的认识。
4.结语
总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必须摆脱平庸,走向有效,充分实施研究性教学,达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努力把研究性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挖掘和发挥出来,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2]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16-04
一、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二、“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1.“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涉及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金融、采购供应以及法律、环境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9大跨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从“项目管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可知,现实的项目管理世界具有众多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各行各业具有各种各样实际的项目管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有关事实和概念的陈述性知识(what)的知识,而且强调对有关技能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how)和有关自我认知及策略的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注重“项目管理”课程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项目管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其它课程教学效果和实践环节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1)确立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较好地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其个人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创新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及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情感,培养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做到“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2)精选和应用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先进和新颖的教学内容。由于“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特点,而且项目管理过程本身具有独特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主张以如何解决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精选和应用国内外项目管理规范先进的教材和新颖切实的案例与教学资源,开阔其项目管理的视野,启迪其项目管理的创新意识,以期促使学生在构建其对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体系,以及对实际项目管理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解决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优良品质。
(3)精心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为达到“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我们着重从课前、课中、 课后及激励机制四个环节与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具体构建“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2-5]。
1)在课前环节,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选用高质量的教材,需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以增加课堂讲课内容的信息量,精心备课。同时,教师自己要做好项目管理专业研究,洞悉学科前沿,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积累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程预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等课前准备工作。
2)在课中环节,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课和组织课堂问题研讨。除了应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引导式、启发式的案例分析,还注重探究式、对话式、参与式的问题探讨式教学,注重项目管理前沿知识和现实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呈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至关重要。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学会发现、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解决其它问题提供了借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向学生展示自己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对学生来说,则主要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分享成果。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而言, 研究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 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学校要有一套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去以期末卷面成绩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再以期末一考定高低,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要考虑其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试成绩,还要加大权重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的参与表现情况、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题报告)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要学好书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勤于思考,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就要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通过课程研究性教学对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建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些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展开,因此,为了有效地拓展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我们充分重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实用软件、网络资料查询、网上练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试题等外部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和问题探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课外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由此,使研究性教学走出教室,突破教材,进而增强其开放性。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见图3。此外,我们还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拓展到项目管理技能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以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主动应用“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而自我完善和发展。
图3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
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三、“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及其存在问题
1 效果
经过近几年“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培养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并撰写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他们还积极参加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有的学生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委员会举办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共青团江苏省委、省科技协会等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省文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了许多的奖励。
2 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勤于思考,认真钻研,很快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不仅课堂上活跃,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而且能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出色地完成课程论文。但有的学生更习惯于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缺乏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对于开展课题研究以及课程论文的完成敷衍了事。
(2)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研究性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先前大多学习过“管理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对“项目管理”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一些了解。但一些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有时难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本科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缺乏科学研究系统性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中观点归纳和规范写作的基础性训练欠缺,导致课题研究和课程论文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逻辑推理较差,思想深度不够,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充分。
(3)研究性教学的手段和目标与系统化的教学要求之间可能产生错位。研究性教学较为强调某些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和探讨,常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手段,围绕某些重要知识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往往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研究性质的内容,比如项目管理前沿问题介绍、一些研究成果的介绍、课程论文汇报等,占用了原有计划的上课时间,使得教学课时分配较为紧张。因此,成功开展“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基础上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研究性、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遵循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以“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教学环境的创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精神,激励研究热情。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探索性,其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在研究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会有助于学生解决更深、更难的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甘大力.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煤炭高等教育,2010,增刊:30-34.
[2] 吴智宏,彭斌贝[HT6][SX)],石金和.工商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3-136.
[3] 赵洪江,马永开.投资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 2010年专刊: 48-50.
[4] 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0,(8):80-82.
[5] 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 ,(6):45-48.
[6] 马风华.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01-1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oject Management”GAN Da-li
[作者简介]何德珍,桂林工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231-03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策略。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学科教学中也蕴藏着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丰富素材,笔者认为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师范教育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此,仅从儿童文学这门学科提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教学就可称为“研究性教学”。笔者认为,进行儿童文学的研究性教学要做到如下方面:
一、建构灵活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儿童文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查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的信息材料,最终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儿童文学自身的理论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研究性教学:
1.归纳模式(阅读文本―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我们的教材和教法都喜欢先给出结论,然后再去证明验证它,这用的是演绎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演绎法是对付考试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演绎法重结果,归纳法重过程。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笔者对浅显知识,如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和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就常采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想教给学生做学问的方法。
一般的步骤是:(1)让学生阅读作品。(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作品的特点或其他问题。(3)比较分析思考后,最后得出结论,自己归纳出作品的特点。如讲儿歌特点,先给学生听(读)几首儿歌,再出示一两首成人诗歌。让学生在阅读比较后,自己发现儿歌与成人诗歌的区别,然后归纳出儿歌的特点。这种“阅读文本一分析研究一得出结论”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但是教师也并非只在一旁观看,当学生归纳不全面的时候,教师还需在一旁引导。如阅读完儿歌后,学生很容易得出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主题单一、语言通俗、易唱易记的结论,但归纳得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就需进一步引导分析,从而发现儿歌的另一特点:形象具体、想象丰富。归纳过程中,学生不是去证明观点,而是参与了观点形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归纳的习惯,这应该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2.问题探讨模式(发现问题一讨论问题一形成观点)。问题探讨模式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依据展开的,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的情境,这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这种模式的误区是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热烈讨论。其实这种“课堂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这还不能算一种真正开放式的教学。故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最佳形态不应只是教师创设问题,而应该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讲小说的题材特点,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儿童小说《独船》,然后让学生谈谈读后感,不少学生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写人性的畸形变态对儿童是否适合?”“儿童文学能描写阴暗面吗?”随后我们设立正反两方,以辩论的形式展开了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课后还查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写成了小论文。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这也应该是研究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理念。
3.理论一实践模式。理论一实践模式是指师生在共同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应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儿童文学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的价值,培养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
用什么模式进行研究性教学取决于内容,像文学史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但创作用这种模式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学习了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后,让他们创作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改编、演出课本剧,只有在掌握了戏剧理论和写作的基础知识,感受、体验了原作品作者的情感,把握了作品中人物性格、文章主题及艺术表现形式,了解戏剧写作及舞台表演知识后才能完成,这就实现了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统一的目标。理论一实践模式让纯理论生活化,又让理论在生活中得到检验,获得发展。一位高中生的呐喊仍能震撼人们的心灵:“让我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我们不需要口号,不需要看报纸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长篇大论,我们想要的是实践!是尝试!”笔者认为,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理论向实践转化,让教学生活化,也应是我们进行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方向。
4.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互动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今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学网络接触到社会上许多东西,信息的开放性无疑对掌握知识权威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施展的平台。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接触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最方便快捷的一种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指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如哈利波特网站、郑渊洁网站等查询资料,请专家指导;甚至也可以在课堂上网浏览资料,发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再查资料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研究主动性、积极性、互动性都很强,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课后,教师也可开辟论坛或博客,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难,学生可用网名跟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的互动形式更
平等自由,也深受学生喜爱。近两年,已有不少大学和中学建立了校园网络,这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教学走进生活开辟了通路。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但不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开掘教材的研究性价值
儿童文学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它除了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外,还应该注意从教材中寻找研究课题。相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来说,儿童文学的理论相对较浅,要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必须提升教材的可研究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1.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教材的学术权威,用新的理论和观念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许多理论都还处在建设发展完善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许多概念采用新视角、新观念都可重新界定和评价。如关于儿童文学的性质界定,教材是采用日本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所下的定义:“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而教材下面举例却有少年作者郁秀的《花季雨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发现问题:儿童文学只能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吗?同时,教师可介绍我国历年来的儿童文学定义,诸如“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是解放儿童的文学”等观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2.引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手段。由于学生的学术水平有限,他们很难发现教材某些观念的不足,因此,教师更多的可采用引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不同的学术观点,与教材形成对照。如我们学生用的小教大专儿童文学教材(光明出版社出版)对童话幻想的理解是:幻想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这个问题是儿童文学理论界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其他的教材却有不同的理解,1993年李继学等著的《童话学写作通论》、199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文学》等认为幻想来源于生活,必然要受到生活逻辑的制约;蒋风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却认为童话的幻想要受童话逻辑的限制,即要人性和物性的统一;而儿童文学理论家马力在《童话学通论》中说童话幻想必须符合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众多观点的引入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巧妙设计研究性作业
大专儿童文学研究可采用多种作业形式:小论文(长作业)、调查报告、毕业论文。
1.小论文。小论文也叫长作业,一般是根据课文内容引申的论题,可让学生自查资料独立完成。学生思考后可写成小论文。如“统计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儿童诗的分配情况,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儿童小说一定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吗?”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structuralism)理论为依据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仅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将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应该是处理者、表演者、发起者和解决问题者,而教师充当的应是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一、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手段,研究性学习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此后,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基础教育中日益得到重视,这种学习方式使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研究性学习在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之中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大、中、小学教育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我国本科教学中,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政策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推进,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被引入到各类学科教学中。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与大学英语学习的特点不谋而合。
1.开放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作为语言学习,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中边听边记的教学模式中违背语言学习的规律。“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即是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产物。语言习得的本身即具有开放性:它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因为英语学习侧重的不是学习的内容,而是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习得,是获得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熟练的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课本上的信息只是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迎合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从内容选择上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来看,研究性学习强调不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鼓励学生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资源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学习。从结果来看,研究性学习更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论;关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获取知识的数量;关注学生自身的参与与探索,而非被动地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使学生不拘泥于教师和课本,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辟了道路。无论从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演变还是关注的结果来看,研究性学习模式都与英语学习的规律相一致,它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对英语传统教学的挑战,它为语言学习的“回归”本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探究性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没有疑问,没有钻研和探索,就不会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即是探究性。它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开展研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无论结论如何,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都已培养了探究精神并培养了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正是我们的创新教育所需要的。英语学习正需要这种探究性。首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对不同语境下话语的探究性分析、比较、鉴别,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触类旁通,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其次,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脱离文化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没有对文化的研究和摸索,语言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英美主流文化及多元文化,还应关注其边缘文化及亚文化。这样语言的学习才能由表及里,掌握其真正的内涵。对文化的探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英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3.实践性
卢梭在论及教学时曾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学生)怎样发现真理。”即教给学生实践的方法。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另一重要特点。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践也是语言习得的最重要途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习得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中教会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方法后,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而获得的。“张口说,用耳听”是每个学习英语的学生必经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代替的。在翻译和语言应用过程中,不是掌握了语法和词汇就能写出地道的句子,不断地实践、练习是其唯一的途径。比如说你已经告诉了学生“fail”的意思,但如果没有实践,那也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学生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1)Why did you fail?
你为什么失败了啊?
(2)Why did you fail in your business?
你为什么生意亏了啊?
(3)We received his calls every day;he never fails to phone us.
我们每天都接到他的电话,他从不忘记给我们打电话。
(4)His courage failed him in the end.
他最后却没了勇气。
既然研究性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的本质不谋而合,那么在英语学习中引进研究性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推动就不言而喻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三、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英语方面的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这为在英语教学中引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证。针对高等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
1.从思想上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在1986年Jack C.Richards和Theodore S.Rodgers所著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中,把学生角色定位为“processor,performer,initiator,and problem solver”,而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catalyst,consultant,guide,model for learning”。在国内,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协助”这种说法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国内高校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起来迄今仍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出现得较晚,理论较完备,但实践经验还不足。一方面存在教师的意识转化问题: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自己不多讲而把课堂教给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有把自己知道的都直接讲给学生才放心。另一方面是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抵触:他们还习惯于传统的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自主学习缺乏了解和动力。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门更应加大对思想的引导,师生也应自觉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变“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教师协助”。
2.分专业英语教学
大外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所教学生分属全校不同的专业,有时一个教师就带几个不同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分专业教学。课堂教学应向其专业倾斜,并注意英语向专业方面的渗透,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给出计划,督促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确定和本专业有关的个体研究方案。组织形式可为小组合作、个人独立研究等,并使其明确具体的表现形式:论文、课堂演示、调查报告、表演等。内容可以是本院系的英文简介,也可为本专业的特色课程介绍、某次实验报告等,表现成果以英文形式即可。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能增进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3.把课内外时间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课时少、任务重。而语言学习不只是语法、词汇的掌握,它需要大量的技能训练和对文化的理解、掌握,如果不能把课内外时间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英语学习应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的课本扩大到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处处成为课堂,事事成为对象”。当然,这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挑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研究主题,在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议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应启发学生的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还要针对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形成研究结论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例如,近日美国媒体报道说奥巴马政府将签署一份联合国宣言,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同性恋合法化,而此前的布什政府曾拒签。教师可根据这一热点新闻确定课题,请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资源对美国边缘文化(文化、同性恋文化等)进行调查、探索、研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结果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也可用辩论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又能使其在词汇、文化、表达、思辩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而它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其更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等,并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er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杨晓翠.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8.
[4]叶纪林.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