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

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

篇1

一、案例回顾

案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学生见义勇为,救起两名落水男孩后溺水身亡。

案例二:2008年11月14日上午六点,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死亡。

案例三:2009年10月20日,女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不愿当骗人工具坠楼。

二、案例分析

三起事件,时间、内容、结果等都不相同,无论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还是因宿舍起火跳楼身亡,还是因想找份好工作而误入歧途,共同点是对安全意识的漠视。

案例一:据了解,这些参与救援的学生大多不习水性,最严重的是他们采用了手拉着手这种一线牵的方式救人,这种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自身难保。

案例二:经过消防部门核查,火灾原因为住宿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从而引燃周围可燃物体。学校三令五申不允许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这之中学校与学生是否都应该反思其方法是否得当?

案例三:传销组织者的针对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即将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将是就业的压力;另一类是农民工,他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养家糊口;最后一类就是无业游民,他们想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赚到钱。传销根据这三类人群的想法,以更多的诱惑引诱他们,对他们进行洗脑,以发展下线,层层扩大。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的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为什么还是有大学生不断地陷入此陷阱?这不仅仅要打击传销势力,更多的是要思考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否健全。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安全意识的培养。其次,安全意识的培养关键从对安全意识深入开始。同时,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强弱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取向等差异,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1.深入方式

让大学生在大脑中反复出现并能够稳定记忆安全的信息,可营造稳定的周围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和内部个体安全要素两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复习三种方式来展开。一是建立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因为大学生安全意识也会受到校园所创造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始,在学校内扩大安全防疫设备和消防设施投资和建设,定期开展相关安全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安全方面的活动,如消防讲座和法律报告会。还可以通过消防专业教学,让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法律和学校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实际演练对消防技能、自救技能、火场逃生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三是通过刺激方式,在校园网创办安全知识专栏,采用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意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加深对安全隐患和威胁的敏感和警觉。

2.激励方式

一是鼓励。从大学生走进校园时,不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因为对于这样的一群大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鼓励,要适当地肯定和表扬他们,引导学生选择属于自己并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竞争。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找到并建立各自的人生目标,形成自我竞争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如通过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安全相关的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三是奖惩。从校园安全培训后期看,如学生经过安全知识相关培训后,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理论知识也有所增长,并在实际安全事故防范中产生了明显效果,这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奖罚。

3.规范方式

规范方式包括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和行为方式规范。首先,完善并制定学校相关安全规范制度。其次,规范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培养时间,学校抓住学生几个安全事故高发期和特殊时期,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制订不同的安全计划。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他们从意识变成习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过。同时,大学生的安全还需要社会、家庭、媒体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健康、有益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2

其特点表现在破坏性、意外性、紧迫性和聚集性等。成因在于当代大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过重学习压力下的大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地震,造成心灵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介于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家庭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我调适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普遍缺乏;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教育形成极有破坏力的“冲击波”。在各种社会事件的背后,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思想、厌世思想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交错汇集,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埋下各种危机的隐患。

(二)大学班级危机管理的意义

首先要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班级危机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保证师生安全,实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以尊重和满足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权益。其次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校园稳定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稳则高校稳,学生乱则高校乱。要维护高校稳定,核心问题是维护高校学生的稳定,因此要加强班级危机管理,保障高校教学和管理秩序的稳定,是高校班级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再次要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高校和大学生作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在信息化社会和媒体传播非常之快的时期,班级危机或者学生事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给高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学校形象和威信的“蝴蝶效应”。

二、大学班级危机干预原则

一是及早介入原则,这样可以使校方把握危机事件处置的主动权让班级危机事件在发生的初期或尚未类聚前得到控制和平息,减少和避免损失,缩小影响。二是客观针对性原则,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不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导致处理问题不公。三是教育启发性原则,辅导员班和主任要抱着教育的目的和心态对待突发事件,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教育全班的精神,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调查,从动因分析到全面评估,这样才能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四是可接受原则,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所采取的方法,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主观武断,更不能烦琐而无实际意义。

三、学班级危机危机事件处理具体措施

大学班级危机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如图1所示。

1.公共危机事件处理

(1)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恶性事故的处理

①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相关知情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并及时与当事人的亲属取得联系;②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将获悉情况向学校汇报,并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和交警部门,做好学生的救治和事故处理工作;③做好当事人亲属的接待和安抚工作。

(2)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危机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宿舍发现火情后,应立即开展灭火救援工作,同时立即向楼管部门和学院汇报;②危机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情况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灭火;③当火情严重无法自行扑灭时,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④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打开消防通道,疏散人群,隔离电源,力争将损失减到最低。

(3)学生发生急病、食物中毒或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事件的处理

①师生发生危机性急病或食物中毒后,应立即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问明情况后,应立即与卫生部门取得联系,迅速组织人员将患者送至校医院救治或派车送至市区医院,同时立即向学院分管领导汇报;③如发生重大急病以及涉及生命危险的事件,学院应将获悉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④如学生中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除立即与医院取得联系外,还应及早采取隔离等措施。

2.个体危机事件处理

(1)学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发生自杀、白残、自虐性事件,知情人员除立即实施救治外,还应及时将情况报告辅导员,也可直接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汇报;②班主任和辅导员获悉情况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将伤员送至校医院或市区医院,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及学生处汇报;③及时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并做好家长来校的接待和安抚工作;④必要时,学院和班级应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

(2)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擅自离校后,知情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获悉学生擅自离校的情况后,应立即向应急小组汇报,及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对去向不明的学生应立即组织查找,及时查明学生的去向;③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配合家长采取报警措施。

(3)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发生小范围冲突、打架情况,知情人员应及时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获悉情况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设法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如有人员受伤,应立即组织人员将伤员送至校医院或市区医院诊治;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应立即将情况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汇报;③对大规模学生群殴事件,学院获悉情况后应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④发生学生伤亡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并做好家长的接待和安抚工作;⑤及时组织开展调查,查清事件原因和经过,对于重大恶性事件还应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

(4)重大失窃事件的处理

①发生重大失窃事件后,学生应在第一时问向学校保卫部门报案,同时将情况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组织保护现场,配合学校保卫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做好失窃师生的稳定工作。

(5)心理援助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①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定期约见制,班主任、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心理疾病严重的学生应联系转介到相关机构或医疗单位;③对于有过激行为(如自杀)、突发精神障碍的个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的危机情况,学生工作办公室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四、大学班级危机处理常规工作

1.树立服务学生理念并落实到位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理念,时时刻刻帮助学生和服务学生是做好大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工作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他们的切身感受,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真正树立服务理念,做好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主要从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做到第一时间处理;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妥善处理;以学生为本,做好事故处理后的教育工作三个方面入手。

2.做好学生公寓建设,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

学生宿寓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阵地。以宿舍为重要阵地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贴近大学生真实的安全需要,有利于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有利于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加以处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从深入学生宿舍,掌握大学生安全现状;严格管理,仔细排查安全隐患;强化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入手。

3.以案例教育为重点,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篇3

[作者简介]董慧(1978- ),女,江苏盐城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培养。(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瑞士奶酪模型’的高职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JB335,项目主持人:董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48-03

近年来,高校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学生安全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学生安全管理的研究还不成熟,从系统性、整体性的事故管理角度探讨学生安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分析、借鉴其他相关行业应对事故、风险的成熟理论,将其转化为进行学生安全研究的思路,不失为尽快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捷径。而“瑞士奶酪模型”的相关理论对于我们做好学生安全管理的研究极具借鉴意义。本文对其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这一模型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一些启示。

一、“瑞士奶酪模型”及相关理论

“瑞士奶酪模型”又名“Reason模型”,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James Reason于1990年在其著名的心理学专著《Human Error》中提出的。该模型认为,组织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与环境影响、不安全的监督、不安全行为的前兆、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四个层面的因素有关,每个层面代表一重防御体系,层面上所存在的空洞代表防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这些空洞的位置、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每个层面上的空洞同时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危险就会像光源一样瞬间穿过所有漏洞,导致事故发生。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叠在一起,犹如有孔的奶酪被叠放在一起,所以被称为“瑞士奶酪模型”,如图1所示。

“瑞士奶酪模型”设有四层防御体系,各防御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对缺陷或漏洞进行相互补充式的拦截,危险只有同时穿过四层防护体系才能发生。在导致系统出现意外或者错误的一系列个人失败中,“瑞士奶酪模型”包括现行失效和潜在失效。“现行失效是指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联系的不安全行为,例如在飞机失事中的试验错误。”①潜在失效如同隐藏在组织体系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其不作为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存在,直到事故发生后才会被发现。“潜在失效可以跨过瑞士奶酪模型的前三个层面,与现行失效一起作用,导致事故的发生。”②四层防御体系共同作用可以让人们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对迫近的危险提出警告,给出明确的安全指导,对现存危险和潜在损失设置安全防御,层层设防,避免危险的发生。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复杂、自控力弱。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高职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学生的消遣和娱乐方式日益增多,但由于与之配套的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之“90后”“95后”学生情绪易冲动、自控力差,故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次,高职院校由于实践需要,大多采用半开放的管理模式,校内人员构成复杂,这也为高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也向高职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2.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安全知识。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学生的成长环境十分优越,他们很少独自遇到安全问题。进入大学前,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其生活方式、知识水平、年龄结构使他们对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当安全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束手无策。

3.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缺乏有效性。高职院校把培养生产型、建设型、服务型、管理型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大多只是形式,没有根据学生特点来讲授校园侵害、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知识,也没有针对现存的安全隐患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4.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高职院校教育多偏重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缺少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有些学生的家庭不和谐,父母管教方式不科学,学生缺少关爱,缺乏安全感;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高职学生的年龄差距不断增大,学生之间的生理与心理差异大,沟通不充分。马加爵杀人事件、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校园恶性事件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要传播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瑞士奶酪模型”在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90后”,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有着“90后”独特的好奇心和尝试欲,但涉世不深,自控力不够,分析处理事情不全面,做事不计后果。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认清学生的特点,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汇集整合各方资源,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瑞士奶酪模型”中的四层防御体系,即组织影响、不安全的监督、不安全行为的前兆、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完全可以用在高职院校学生安全工作中,使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个方面积极合作,共同努力,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

在学生安全管理中,“瑞士奶酪模型”代表着保护学生安全的重重屏障,也可以引申理解为把学生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所实施的种种措施。百密必有一疏,每道屏障上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陷或漏洞,这些缺陷或漏洞就类似于瑞士奶酪上的空洞,这些空洞就好比是保护学生的防御屏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其不断变换的大小与位置犹如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和随机性,随时都在变化。前三层防御措施是潜在失效,最后一层不安全的操作行为是现行失效,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当所有奶酪上的空洞在某一瞬间运动到同一条直线上时,学生安全事故就会发生,给学生造成伤害,造成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则好比是“瑞士奶酪模型”上从危险到伤害的箭头,如50页图2所示。

1.严防社会环境影响是学生安全管理的第一防御层――基础防御层。社会环境对学生安全的影响相当于“瑞士奶酪模型”中组织环境对于组织活动事故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着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2013年9月,亳州一大学生返乡奔丧,途径阜阳遭遇横祸案例中,表面上是“黑大巴”所致,是与该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等因素有关。但是我们由表及里地进行理性斟酌,就会发现社会对长途客运的交通监管力度、学校对周边黑车的治理等都是导致此次事件的直接原因。学校要给学生充分讲明社会环境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通过各种影视图像和实例宣讲,教育和引导学生懂得规避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在他们头脑中扎起基础防范的藩篱。

2.增强学校监管力度是学生校内安全管理的第二防御层――根源防御层。学校监督管理对高职大学生安全的影响相当于“瑞士奶酪模型”中不安全的监督对于组织活动事故的影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后勤管理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生源构成日益复杂等诸多因素致使校园治安情况日趋复杂。高职学校能否对以上诸多不安定因素进行有效监管,便成了能否有效防范高职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关键所在。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电梯坠亡案例中,虽然校方一再声称已标明电梯已坏,不明原因导致电梯再度开启,最终酿成惨剧。但是学校对于已坏电梯及时维修、电梯口及时设置必要路障、惊醒学生绕道而行等方面的监管存在纰漏。因此,缺少必要的学校监督是导致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3.提高教师、家长防御水平是学生安全管理的第三防御层――补充防御层。教师、家长防御对于高职学生安全的影响,对应于“瑞士奶酪模型”中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现与制止对于组织活动事故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领导者,无可争议成了学校的代表,其是否做到想学生之未想,做学生之未做便成了能否有效预防高职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必要补充;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将其列为家庭的代表便合情合理,其对于危害到孩子安全的行为能否做到时刻警醒,不忘提醒,亦成了有效预防高职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必要补充。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交通肇事逃逸案中,该位教师不但未尽保护学生的义务,反而肇事逃逸,这位教师未在思想上意识到要保学生之安、护学生之危。

4.杜绝不安全行为是学生安全管理的第四防御层――关键防御层。学生行为对于高职学生安全的影响对应于“瑞士奶酪模型”中的不安全行为对于组织活动事故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基本素养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恶性安全事故的关键原因,因此,减少高职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便成了有效预防高职学生安全事故的关键。南航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例中,看似只是简单的学生之间的冲突,实则是由于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差,冲动行事所致。

四、“瑞士奶酪模型”对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启示

当前,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被生源复杂、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困扰,我们要突破学生安全教育的传统方法和陈旧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充分参与的“奶酪”安全管理模式。

1.转变对待学生安全事故的观念。人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犯错人及事故后果,妄加评论后不了了之,很少对事件进行细致分析,这样肤浅的应对方式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处理事故的思维方式应该从主抓“谁犯了错”的视角向主抓“为什么错误会发生”的视角转变。认真分析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从错误中学习,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并给予及时必要的安全引导,是防范再次发生同样错误的最好方法。

2.建立严密的网络格局以开展安全教育。监督不力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建立“机构健全”“信息畅通”“工作高效”三维一体的安全教育机制,形成以最高领导为核心,发挥其负总责的主导性作用;其他主要校领导、保卫部门、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互相配合,发挥其多样性作用;班主任、辅导员、班委会、学生层层落实,层层反馈的学生安全教育网络格局。将学生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形成全员参与和责任追究制。

3.有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适应障碍,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因此,学生家长及教师应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等,这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引导大学生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校建设的主体,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的安全管理,这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一个安全规范的遵守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做到管理与遵守一体化。

[注释]

①②安秀琴,徐建萍.基于瑞士奶酪模型对我国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0(8):1975,1975.

[参考文献]

[1]刘艳.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63-02

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概述

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意识与氛围,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它与我国积极倡导的和谐文化有深刻的联系。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现有的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室内及课间活动安全(教室、实验室等)、楼道安全(挤压、践踏事故)、体育运动安全(体育运动、运动会)、交通安全(行走、自行车)、自然灾害事故(火灾、地震)、游泳安全、偷盗、诈骗、打架、暴力、滋扰、设施事故安全、卫生安全等。

二、大学校园安全存在问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场所,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安全事故,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各高校的校内交通处于令人堪忧的状态,人与车或车与车之间各种级别的摩擦常有发生。二是火灾事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灾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试验楼、食堂被烧毁,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烧死学生。三是盗窃案件,高校在安全防范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离开办公室和宿舍不随手锁门,将贵重物品随意放置在公共场所等等,这些都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无法提供破案信息,致使案件侦破困难,犯罪分子长期逍遥法外。四是刑事案件,校园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不少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是由于社会或校园治安状况不好,被不法分子无端伤害;有的是由于学生本人缺乏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致使受到了本可以避免的侵害;也有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沦丧,为琐事大动干戈,为私利胆大妄为,由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刑事案例诸如打架、吸毒、杀人、诈骗、、抢劫等等。五是意外伤害事故。有的学生在校外游泳不幸溺水,有的学生在登山中不幸遇难,有的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由于意外原因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高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等。由于行为不当,缺乏安全常识,或者管理不善,未能采取应有的安全措施,造成了高校师生员工人身受到伤害的惨剧。处理这些事故有时使学校的全局工作受到牵制,对学校稳定造成影响。六是其它类型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外事故还有传染病、食物中毒、跌伤、砸伤、触电、自杀、国防安全等等。意外死亡不仅给当事人的家庭、亲友带来了相当大的痛苦,也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损失,大学生自杀自残现象是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另一常见的安全事故。

三、大学校园安全事故预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师生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延伸和扩展,也具有很强的系统特征。校园安全文化强调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追求系统的协调和发展。同时,校园安全文化运用文化手段将安全的最终目标化为校园的价值系统,并通过价值系统的运行实现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1.坚持安全教育,思想不放松。从源头抓起,开学迎新的第一天,学校各系部可以给每位新生配发《新生宝典》《新生入学温馨提示》《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军训前分别进行院、系、班级的集中安全教育及个别教育,开学后安排安全教育进课堂,组织老师及学生会成员不定期下寝室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同时还先后组织保卫人员给新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运用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案件教育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注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时时处处注意防火、防盗、防骗、防人身侵害,学会冷静对待网络、手机、就业等信息,善待自己,关爱生命。

篇5

[作者简介]陆锦冲(1963-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金刚(1972- ),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袁雄军(1978- ),男,湖北武穴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等。(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3/001)、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20113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45-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员工缺乏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因此,进一步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将是今后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举措。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朱忠祥和陈仙等分别对各自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安全素质总体上还很欠缺,尤其是安全素质及意识等方面亟待提高。赵文武教授等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介绍了该校工科类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新思路。中国计量学院的梁晓瑜博士和华北科技学院的刘伟等分别结合实际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培养方案和思路。邵辉教授则从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的角度,提出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还有很多研究,但缺少对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对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及培养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调查表明,刚到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缺乏等问题。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一线操作岗位,如果安全素质不高,且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没能有效进行,企业人因事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可定位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和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安全素养的“安全人”。

三、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内容

1.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而,开展与行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不同,因此,应区分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第二,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三,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教育。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第四,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理论知识教学。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普及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实践及实训教学。实践及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这一环节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提高安全意识。因此,可以在实践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

3.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在校园内举办各类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公安、消防、气象、安全生产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5.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训、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

五、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对策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领导重视。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安全生产理念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安全技术与知识。

3.加强专业师资的安全素质培养工作。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的现场接受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加强学生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定性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掌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基础知识和所属行业安全专业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彦伟,何天平,汪丽莉.关于“四沿”化工安全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8).

[2]陈仙,史晓虹,郭晓宏.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6).

[3]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