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

篇1

生物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点见解。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1.巧设导入,激发求知欲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走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开端,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如在引入《人的生殖》时问:同学们作为人的个体,你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你的身体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从而引起学生的猜想,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境中进入学习。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认真梳理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大量事例,如通过遗传关系、利用杂交技术获得的杂交水稻,实现粮食增产,解决了人类粮食短缺问题;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在临床上的运用,为人类带来了健康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心理基础。

三、抓好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2

“科学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同时,它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教育机制改革的共同目标。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它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生物基础科学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它反映了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中学生物课课程教学所担负的教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探究能力。它包括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性以及个人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接下来,我们来分条论述一下具体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式方法。

一、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具有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所以,相对来说,城市孩子的科学素养就比农村孩子要高。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其当然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他们在“生物的进化”一课中,我们了解到了芦花鸡是因为它的羽毛形态和颜色与芦苇的花絮相似,故而得名“芦花鸡。”但是显而易见,学生对于芦苇就像对芦花鸡一样没有概念,这是由于对大自然缺乏了解所造成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脱离枯燥的说教和灌输教育,要让他们亲自去体会生物的妙趣。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探讨身边事例的科学性,以指导正确消费。比如:好些生物制品和广告语,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当讲到酶的特性时,建议学生讨论药物的胶囊和糖衣片作用及原理,从而掌握用药常识,保证身体健康。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一个好的环境将使工作者的效率大大提高。同理可知,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和学术氛围,将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的学习和开拓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尽可能的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生物科学知识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科学素养,给学生们做出模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操作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教学中,教师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生物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在课程讲授的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就如2004年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生物科学的生活实例在课程中讲述。

同时要联系生物科学的新成就。生物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许多科研成果对生物教学都起着促进作用,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对未来进一步的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例如: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克隆技术、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太空育种等。

生物课程教学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方法,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化人才。因此,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它需要学生、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篇3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5)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获得学知识的乐趣和学生物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同样也都离不开生物学。可见,生物学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尽量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上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得比较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感知、记忆和理解,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植物的细胞很细小,它的结构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得清楚。在此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对于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一无所知。如果仅是凭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许多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在讲解这个内容时,我拿出一只熟鸡蛋,从中间切开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把鸡蛋的结构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和识记:卵壳―细胞壁、卵膜―细胞膜、卵白―细胞质、卵黄―细胞核。学生不但很容易就记住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部分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功能,而且懂得了运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的知识。

又如,讲“我国的膳食指南”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日常生活上各种常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在学生对各种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讲解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阶段对营养的不同要求,然后让学生拟出一份适合中学生的“一日食谱”。学生兴致勃勃。待学生完成了食谱后,我让每个小组各选出2份最好的,在班上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每一份食谱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并根据食谱的优劣分为A、B、C三档。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拟好的食谱进行修改完善,再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去置换食谱中的食物,使它变成各种不同的食谱,学生的兴趣更浓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充分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拓展到了实际应用之中去,更激发了学习热情。最后,当我宣布要在班上选出一批食谱,出版一期“优秀食谱展”的墙报时,学生欢欣雀跃。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地考察指导

只要是条件具备的,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讲完“绿色植物的一生”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并具体落实好每个小组的组长和小组成员,让他们带足食物和饮水,然后带他们到野外进行了整整一天的野外实地考察活动。我领着学生穿田野,跨溪流,爬山坡,登山顶。一边缓慢而又有序地行进,一边向他们介绍各种植物的名称,一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他们认识一些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植物的分类打下基础;同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一部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认识植物的分布、生长跟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关系。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其中一些植物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考察活动结束时,虽然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却意犹未尽。最后,我指导学生对这次考察活动进行总结,并写成考察活动报告。

又如,在讲“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时,我提前一个星期向学生布置了考察任务:在反复强调了应注意的安全事顶之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情况,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其余两个小组负责调查距学校不远处的糖厂排放出来的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束后,各个小组将调查了解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向全班学生介绍。然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把学生的意见集中和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大方面:1.提高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2.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力度;3.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很显然,开展这些调查和讨论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一般的感知层面上升到社会责任感的层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对环境恶化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

三、加强探究实验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加强对实验探究活动的指导,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去进行探究实践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做“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的演示实验时,我事先准备好了两根比较大的鱼肋骨,将其中的一根用镊子夹住一端,先把它放到洒精灯上持续煅烧。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等鱼肋骨变成灰白色之后,移出,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敲打煅烧后鱼肋骨,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接着将另一根鱼肋骨小心地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浸泡,并要求学生留意观察鱼肋骨在盐酸里的反应。15分钟后,我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让学生看看鱼肋骨是否变软了,再试一试,鱼肋骨是否软到可以打结。当学生看到了鱼肋骨真的打成结时,都非常好奇,都觉得是不可思议。于是我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分析,弄清经过煅烧后的鱼肋骨,剩下部分中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用盐酸浸泡过的鱼肋骨,余下部分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又是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进而理解骨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骨的特性的影响。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综合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的实验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各分配一只去毛后的鸡翅,以及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橡胶手套、镊子等工具一套。然后指导学生捏住鸡翅的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观察鸡翅上肌肉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转动自己的肘关节和肩关节,体验自己身上的肌肉运动的情形,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肌肉单独完成的。接着指导学生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再把鸡翅做伸缩运动,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进行观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由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共同协作完成运动的客观原理。

3.增设课外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观察大豆、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其幼苗的生长过程;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观察和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类型、叶片的形态特征;观察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的结构;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观察枝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观察桑蚕的发育过程;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类实验探究活动是极感兴趣的。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既充实了课堂内外的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直观感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四、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生物技术是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标志,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体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器官移植。但是,一方面由于可供移植的人体器严重缺乏,导致许多需要治疗的病人无法得到救治。另一方面人体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常常会导致器官移植手术的失败。采用细胞工程中的克隆技术,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供移植用的组织或器官,不但可以解决人体器官缺乏的难题,而且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教师轻松、有趣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放松心情,积极调动思维和教师配合,并且踊跃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二、重视学法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法设计时要进行学法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学法设计以章、学段为单位整体设计为宜,因为这样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规划。学习方法有很多,结合生物教材可以进行如下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整体学习的方法

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进行教学。这样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实验―探究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讨论交流法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学习思辨方法、表达方法,讨论则可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

4.整理归纳的方法

提炼要点,如列表、画结构简图归纳知识体系等。

三、使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篇6

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新教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 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六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我国是参与其中的唯一发展中国家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结合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例如,高等植物有3万多种,有些还是我国的特产,如银杉、水杉、珙桐等;陆栖脊椎动物种类占世界10%左右,其中有些还是我国的特产珍稀动物,“世界宠儿”――大熊猫、“草原荒漠中的珍稀宝物”――野马、野驴、野骆驼都产于我国。我国有淡水鱼类600多种,海洋鱼类1500多种,“混合放养”堪称世界生态养鱼的杰作。我国还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是自然界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觉得骄傲和自豪,还应为纷繁的动植物所装点的锦绣河山而觉得无尚的光荣。

生物学的发展史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在不完全灭菌的条件下,培育出具有优良的菌种,用以酿酒、制醋、酱等,这是我国人民在酿造工艺上的独特贡献。早在六世纪,我国人民就应用根瘤菌的作用服务于农业生产,而西方采用轮作制则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的事。这些数据、事实,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在人生路途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血液》一节中关于血型、血量与输血的知识;《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中对具有潜在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红骨髓、脐血移殖等知识的引入可以增强学生正确形成义务献血、捐献骨髓等人道主义思想。在克隆技术与器官移殖的重大成果的介绍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对器官移殖、克隆“人”等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性染色体对性别决定的知识和对多指遗传、白化病遗传、色盲遗传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近亲结婚的危害,充分认识到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从而让学生今认识到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既是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的切身健康和利益的需要。在《病毒》一节中融入艾滋病毒的感染途径及危害的有关知识,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及科学地对待艾滋病,并对艾滋病人给予理解与关爱。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及时融入道德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道德、有文化、懂科学的新时代合格公民。

3.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纯个体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发言、踊跃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进行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篇7

群产教融合是高校根据自己所开设的专业开办专业产业,使专业产业与实际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会越来越少,而侧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越来越多,且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4年被遴选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单位。其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2+3”课程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和专业核心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11门课程中有许多课程内容出现重复,部分课程的开设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自行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交流和沟通,常常会出现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复或脱节现象。例从理论层面来看,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及其代谢、DNA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材均要讲述。如果不能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就不能形成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目的

课程群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能够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应,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就是要推动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过去课程改革单兵作战的做法,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课程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为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安徽省《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整合理论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群观念,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要做到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整体角度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专业综合实习力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总体目标

结合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策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内容建设,优化课程群建设的措施,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构建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五门课程形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通过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的整体;以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及探索出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创建新的相关课程,引进新的思路和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体现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策略

1.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调研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调研省内外相关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情况,通过比较,对我校及校外应用型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符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产教融合可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基地教学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探索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2.重新修订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核心课程群,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拟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组建成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经相关专家论证后报学院审定后,再报经学校审批。3.整合与优化课程群各门课程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新的理论教学体系。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理解难,且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避免交叉、重复,同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组建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充分研讨教学内容,构建核心课程群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新制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4.优化、改革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性课程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研究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不同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设计性实验要独立授课,单独考核,可以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设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学会自学。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课题组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拟采取: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有关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选出一些较为合适的章节,让学生分组备课、登台讲解,体验讲课过程,调动学习热情,增加趣味性。通过比较分析要进一步固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加以推广。6.改革考试考核评价办法。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其弊端主要是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加大课程过程考核力度,研究可操作的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查,更要重视其动手操作、创新等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要采取多样化,考试时间要自主化,通过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梳理应用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展业核心课程群。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生物科学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制定核心课程群合理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玉军,张强,黄守程,等.应用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个性拓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9):90-92.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14-01

生物学课程是中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时它的许多知识又都比较抽象,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有好的帮助。初中生物实验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践操作能力,而实验操作能力,又是初中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做好生物实习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1.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能力

在实验课上,很多学生缺乏自信,怕弄坏仪器,怕弄脏衣服,怕操作失误,怕同学笑话,因而选择不愿动手,只站在旁边观看。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采取鼓励措施,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容易有效地接受信息;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以感情为纽带,以鼓励为方法,以成功为原则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对同学们说:相信自己,你能行!只要你去动手去做,你就一定能成功。我鼓励他们首先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敢于动手。我们有一个实验是显微镜的操作,以往由于条件有限,都是两个同学一台显微镜进行操作,这样,一节课下来,往往有一半的学生没能动手操作,或者操作时间不够。学校知道这一情况后,积极调配资源,现在满足了同学们一人一台显微镜的操作。这样,那些原来怕动手,不愿动手的学生没有了借口,都动起手来。紧接着教他们会动手,教会他们一些实验操作技巧,方法,让他们反复练习,使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2.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动手

学好生物学知识,必须具备使用各种仪器,制作装片、解剖、观察和绘图等基本技能。例如:要认识细胞和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就必须学会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要理解生物的生理功能,必须进行有关的生理实验,如:光合作用的过程,草履虫的应激性,脊蛙反射,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等;要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分类特征、遗传性状等,就必须学会观察、解剖、记载、绘图等技能。因此,进行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实验课上,很多学生因不感兴趣而不愿动手,一些学生因胆小不敢动手,到实验结束也没有完整的印象,最后只好抄一个实验结果交给老师了事。这样,忽视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把实验课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的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上,这种实验没能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与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老师讲实验,看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因此,我在生物实验课上努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效率。

3.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善于探究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的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探索问题,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有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此时,我们应倍加关注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合理的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时,实验不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时,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制作l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这一实验中,有的同学可能在显微镜中找不到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这个时候,我就要他们自己找原因,是取口腔上皮细胞的位置不对还是涂抹不够均匀,细胞重叠过多,产生的气泡太多,染色不好,碘液浓度不够等等。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针对这些可能,再重新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却得到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9

生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目前主要还是应试教育的局面下,多数学生觉得生物需要记忆的东西多,理解的东西少,因而感到生物就是背,联想到自己学习生物也有类似的感觉。生物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把活生生的生物讲“活”,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用心感悟纷繁的生物界,热爱生物,并将感悟到的东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物界缤纷多彩,生物科学是近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任何完美的教科书也不可能包容所有的生物知识。作为本科毕业的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不热爱生物这门科学,知识很快就会老化,跟不上学科的发展,所以,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中学教师,要不断追求新知识,了解生物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每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大科学成就;了解年度国际、国内重大科学新闻,平时注意主要媒体的新科技介绍;重新感悟在大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很多知识,当时就事论事地学过,但是后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DNA复制,为什么要先复制出有一定差错的新链,而不是复制出绝对没有错误的链?这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先走过去,回过头来再校对,如果在第一时间保证复制很高的准确率,过分追求完美,那么DNA链在反复校对中延长将非常缓慢;DNA新链有若干起点也是保证合成效率的一种机制,此种方案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样有启发意义,就像修一条公路,为了在短时间内使公路贯通,应该在不同地点同时开工建设一样;再如,SOS修复和“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细胞能量转换体系实际上是膜系统将细胞分割成能量不同的区隔,当能量流跨过膜系统时就发生了能量转换,这和水力发电有几分相似。学习生物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学习,我国东北部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 m,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去那里旅游可以学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如,太白山金背杜鹃和冷杉在一定区域都是优势种群,它们形成优势种群的机制很不一样。金背杜鹃出苗后,叶片平铺散开,光线几乎不能透到地面,其他植物种子即使发芽,没有光线,也没有了生存机会,待长起后,金背杜鹃枝干又歪歪曲曲,茎干直的植物也几乎无法穿过密密实实的杜鹃林形成扭曲空间,而长不起来;而冷杉林,小树苗一出来就使劲往上蹿,接触不到阳光就会死亡,让人不禁感慨,每种植物都是哲学家。将这些东西介绍给学生,确实可以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有了这些感悟,还需要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自然界的绝妙之处,认识每一种生物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内在原因。学生学习繁忙,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考察自然界,但周围都是生物,自身也是生物,在教学中贯穿学生熟悉的例证,探讨植物生命现象的本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猜想大脑活动的秘密;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做梦的原因和可能机制;广开学生思路,从青春期发育和学习动物的发育过程,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就是生物,我们处于生物的包围之中,从而养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习惯。

篇10

生物学往往与农、林、牧、副、渔这几大产业密不可分,生物学与医学关系也非常密切。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经历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探讨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归结起来就是要使生物学科贴近生活,由此可见生物学科如何生活化成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生活元素,诠释生物学科的内涵

生活的本真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学习新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学科特性的元素。在教学方案的预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关注生活的生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带给他们的真实和快乐。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教师布置学生们在花盆中种大豆,让学生每周记录下管理措施和豆子生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教学预设,目的落足于《第二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元素,上出生活化的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生物知识、总结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与过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与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把握好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利用好实验室教学资源,服务教学。生物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他们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整合课本知识,结合本地特点去开展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地做好实验的准备和预设。由于季节的原因,可以调整实验进度,选择生物(尤其是植物)的适宜季节,以免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使生物的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节令紧密结合,找好“生活化了的”生物学科最佳结合点。

三、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

课堂上巧妙预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情绪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生物课堂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仙人掌没有叶子浑身长满了刺?”“为什么变色龙能变色?”等等,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和生活化。

事实证明,巧用实例和数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主动性,是实现生物学科课堂优质高效的手段。

四、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用技术,加强生物的实用性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结合本地的实用技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实用技术载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本地有利用大棚技术养殖食用菌、花卉、蔬菜的农民,也有牛、羊等家畜和鸡、鸭等家禽的养殖户。我和农民和养殖户打好招呼,引领学生到养殖基地参观、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篇11

一、利用实验教学,培养科学协作精神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和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在操作中的动眼动手和动脑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纵观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通过群体努力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正确认真细心求学。要求学生要做到仪器安装、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等各负其责,人人投入。遇到问题集体讨论,出现事故共同排除,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看的,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教师不急于指出毛病在哪,而让学生自己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风格和心理特征,在共同参与,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全面放开,全身心投入,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原则

21世纪是生命科学领先的时代,近来世界上一项一项生物技术、生物新成果不断诞生。由于生物知识与人的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教师在教学法中要联系教学内容,不断的向学生介绍我国和世界上生物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这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因素。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深化的过程,也是科学原则的要求。因此,在生物学习中,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即能提高兴趣,加深记忆,又能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学生学习了根吸水原理以后,让学生观察两棵盆栽辣椒,由于施肥的浓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一棵生长正常,一棵却造成了“烧苗”。据此,让学生明白,一次施肥过多是造成“烧苗”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观察花盆中长期积水,植物造成萎蔫的现象,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土壤通气状况对根吸收水的影响。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生物科学知识来自实践,又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在学生心中牢牢扎下了根。

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也训练了自学、观察、实验及思维的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原则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利用问题教学,启迪科学发散思维

篇12

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生物的自然变化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操作正确规范,指导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个细节乃至全过程,并恰当地解释实验现象。

3.明确目标,系统观察。我想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和怎么学。所以,在生物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对于实验完成较好的同学,教师可当场给予表扬,增强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同学们认真完成实验。

二、创设情境,以多样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妙用诗词俗语激发兴趣。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把植物的向光性描述得非常准确。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使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解释水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识记和理解,又增强趣味性。

2.加入奇闻趣事引起兴趣。在生物的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时,介绍蜜蜂通过跳舞传递信息、孔雀开屏进行求偶及现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信息控制产量等,教师通过形象地讲述,使学生听起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讲“遗传”时,我给学生介绍一则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课堂抢答,引发兴趣。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通过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给予鼓励。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掌握好难易程度。

篇13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越来越注重于将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认知有限,使教师常常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大米披上“外衣”就不认识、看着豆苗说是水稻……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生活导致了学生远离自然,且很难感知农业、林畜业的生产过程。二是新课程对培养生物学素养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对生物学基本规律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面,而对生物科学知识掌握的宽度上体现得不够明显。必修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很多前沿的生物科技知识,但对于学生普遍的知识结构而言,一段基因究竟是用哪一种酶去切似乎离他认为的“生物”知识很遥远。学生想知道的更多是有关“自然”的内容。因此,加强个人生活体验成为课堂之外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方式。下面我就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开设科学类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兴趣所需。生物学科以其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学科特点,无疑成了学生选择的热门。我开发的课程:《身边的昆虫世界》,在自主选课一开始就被“秒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其极浓厚的兴趣。课程前期是观察永久昆虫标本,学生凑在一起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只昆虫的触角、口器、足、翅、尾须……并不时地相互交流着体会。余下的几节课,我带领他们带着捕虫网、毒瓶,在校园中捕捉昆虫。学生开心地挥动着捕虫网,仔细在土壤中、花丛中寻觅。最后,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制作昆虫标本,并标上学生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们几十年后还可以回来“认领”。学生高兴极了,认真地查阅了属于自己的昆虫的名字、生活习性、发育特点等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还不断有学生捉到各种昆虫来与我分享。《微生物培养》的选修课,教会学生制作酸奶、腐乳;《校园中的生物》让学生认识了校园中的每一种植物,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园林植物;《人体生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

校本课程无疑成了在课堂之外教师能够发挥所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最大的一个平台。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从题目拟定到设计实施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完成,教师仅仅提供指导意见。由于贴近生活,不少学生关注了生物学相关的一些领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早餐的营养搭配、生活与健康、癌症的形成等。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学生有关实验的一些需求,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有一个小组的研究题目是《山西老陈醋的制作》,这一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专门赴宁化府醋厂,参观了老陈醋生产的整个过程,并拍摄了很多的照片资料。在结题报告的时候,他们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着什么是发酵,什么是醋曲,学生听得目不转睛。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每一位组员都体会到了拥有知识的快乐,而他们把这种学习的快乐带回并分享给了每一个人。

研究性学习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三、组建科学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都是由学校或教师按照既定目标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的,不能完全满足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一些学生的需要。组建生物学兴趣小组,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补充。

对于兴趣小组的组建,我们目前主要是依赖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拟定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的兴趣小组已经初具规模,主要活动内容是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学生采摘了校园内植物的部分组织做组培,从一开始培育的植物组织污染严重到数十瓶组培苗的成功培育,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国家规定课程内容是十分有限的,从历年来高考考卷中不难看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成为新课标基本教学理念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学什么,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学;我们不仅要把握所教授知识的深度,更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拓宽知识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学位”又有“学识”的现代化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