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科学和生物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点见解。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1.巧设导入,激发求知欲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走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开端,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如在引入《人的生殖》时问:同学们作为人的个体,你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你的身体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从而引起学生的猜想,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境中进入学习。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认真梳理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大量事例,如通过遗传关系、利用杂交技术获得的杂交水稻,实现粮食增产,解决了人类粮食短缺问题;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在临床上的运用,为人类带来了健康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心理基础。
三、抓好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同时,它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教育机制改革的共同目标。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它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生物基础科学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它反映了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中学生物课课程教学所担负的教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探究能力。它包括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性以及个人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接下来,我们来分条论述一下具体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方式方法。
一、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具有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所以,相对来说,城市孩子的科学素养就比农村孩子要高。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其当然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他们在“生物的进化”一课中,我们了解到了芦花鸡是因为它的羽毛形态和颜色与芦苇的花絮相似,故而得名“芦花鸡。”但是显而易见,学生对于芦苇就像对芦花鸡一样没有概念,这是由于对大自然缺乏了解所造成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脱离枯燥的说教和灌输教育,要让他们亲自去体会生物的妙趣。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探讨身边事例的科学性,以指导正确消费。比如:好些生物制品和广告语,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当讲到酶的特性时,建议学生讨论药物的胶囊和糖衣片作用及原理,从而掌握用药常识,保证身体健康。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一个好的环境将使工作者的效率大大提高。同理可知,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和学术氛围,将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的学习和开拓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尽可能的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生物科学知识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科学素养,给学生们做出模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操作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教学中,教师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生产流程的实例,好些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和实验建议。根据课标内容适当编排教材顺序,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生物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在课程讲授的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就如2004年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生物科学的生活实例在课程中讲述。
同时要联系生物科学的新成就。生物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许多科研成果对生物教学都起着促进作用,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对未来进一步的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例如:人类基因组的计划、克隆技术、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太空育种等。
生物课程教学的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方法,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化人才。因此,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它需要学生、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5)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获得学知识的乐趣和学生物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同样也都离不开生物学。可见,生物学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尽量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上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得比较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感知、记忆和理解,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植物的细胞很细小,它的结构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得清楚。在此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对于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一无所知。如果仅是凭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许多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在讲解这个内容时,我拿出一只熟鸡蛋,从中间切开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把鸡蛋的结构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和识记:卵壳―细胞壁、卵膜―细胞膜、卵白―细胞质、卵黄―细胞核。学生不但很容易就记住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部分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功能,而且懂得了运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的知识。
又如,讲“我国的膳食指南”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日常生活上各种常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在学生对各种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讲解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阶段对营养的不同要求,然后让学生拟出一份适合中学生的“一日食谱”。学生兴致勃勃。待学生完成了食谱后,我让每个小组各选出2份最好的,在班上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每一份食谱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并根据食谱的优劣分为A、B、C三档。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拟好的食谱进行修改完善,再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去置换食谱中的食物,使它变成各种不同的食谱,学生的兴趣更浓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充分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拓展到了实际应用之中去,更激发了学习热情。最后,当我宣布要在班上选出一批食谱,出版一期“优秀食谱展”的墙报时,学生欢欣雀跃。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地考察指导
只要是条件具备的,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讲完“绿色植物的一生”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并具体落实好每个小组的组长和小组成员,让他们带足食物和饮水,然后带他们到野外进行了整整一天的野外实地考察活动。我领着学生穿田野,跨溪流,爬山坡,登山顶。一边缓慢而又有序地行进,一边向他们介绍各种植物的名称,一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他们认识一些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植物的分类打下基础;同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一部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认识植物的分布、生长跟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关系。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其中一些植物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考察活动结束时,虽然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却意犹未尽。最后,我指导学生对这次考察活动进行总结,并写成考察活动报告。
又如,在讲“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时,我提前一个星期向学生布置了考察任务:在反复强调了应注意的安全事顶之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情况,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其余两个小组负责调查距学校不远处的糖厂排放出来的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束后,各个小组将调查了解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向全班学生介绍。然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把学生的意见集中和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大方面:1.提高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2.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力度;3.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很显然,开展这些调查和讨论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一般的感知层面上升到社会责任感的层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对环境恶化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
三、加强探究实验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加强对实验探究活动的指导,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去进行探究实践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做“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的演示实验时,我事先准备好了两根比较大的鱼肋骨,将其中的一根用镊子夹住一端,先把它放到洒精灯上持续煅烧。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等鱼肋骨变成灰白色之后,移出,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敲打煅烧后鱼肋骨,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接着将另一根鱼肋骨小心地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浸泡,并要求学生留意观察鱼肋骨在盐酸里的反应。15分钟后,我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让学生看看鱼肋骨是否变软了,再试一试,鱼肋骨是否软到可以打结。当学生看到了鱼肋骨真的打成结时,都非常好奇,都觉得是不可思议。于是我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分析,弄清经过煅烧后的鱼肋骨,剩下部分中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用盐酸浸泡过的鱼肋骨,余下部分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又是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进而理解骨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骨的特性的影响。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综合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的实验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各分配一只去毛后的鸡翅,以及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橡胶手套、镊子等工具一套。然后指导学生捏住鸡翅的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观察鸡翅上肌肉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转动自己的肘关节和肩关节,体验自己身上的肌肉运动的情形,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肌肉单独完成的。接着指导学生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再把鸡翅做伸缩运动,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进行观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由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共同协作完成运动的客观原理。
3.增设课外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观察大豆、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其幼苗的生长过程;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观察和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类型、叶片的形态特征;观察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的结构;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观察枝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观察桑蚕的发育过程;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类实验探究活动是极感兴趣的。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既充实了课堂内外的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直观感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四、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生物技术是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标志,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体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器官移植。但是,一方面由于可供移植的人体器严重缺乏,导致许多需要治疗的病人无法得到救治。另一方面人体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常常会导致器官移植手术的失败。采用细胞工程中的克隆技术,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供移植用的组织或器官,不但可以解决人体器官缺乏的难题,而且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教师轻松、有趣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放松心情,积极调动思维和教师配合,并且踊跃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二、重视学法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法设计时要进行学法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学法设计以章、学段为单位整体设计为宜,因为这样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对学习过程有一个整体规划。学习方法有很多,结合生物教材可以进行如下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整体学习的方法
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进行教学。这样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实验―探究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讨论交流法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学习思辨方法、表达方法,讨论则可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
4.整理归纳的方法
提炼要点,如列表、画结构简图归纳知识体系等。
三、使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