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与文化的关系

商业与文化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与文化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与文化的关系

篇1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4-0066-04

当今时代,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与加深,社会上对具有从事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的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大,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懂得商务礼仪及习惯,且有一定商务活动交际能力的商务日语人才自然便成了各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不过,笔者认为在商务日语教学中,学校除了重点抓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及有关商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应该重视日本企业文化的教育。只有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才能让学生对日本社会及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有进一步了解,才能尽快地熟悉,适应日本企业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与日本人交流沟通。

战后日本经济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精神。“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和”精神

日本国俗称“大和国”。日本民族称为“大和民族”。日本民族精神就是“大和精神”、“和”精神。“和”精神就是指与自然共存,给家庭,国家及世界带来共存共荣的一种和谐的精神。自古以来“和”精神已广泛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即团队精神则是凝聚着以“和”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

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职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倡导以和为贵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神从观念上保证了职员在企业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使日本企业减少人际关系的内耗,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精神成为日本企业高效能团队精神的主导和联系纽带。企业为职员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学习培训的机会,职员则忠于企业,“爱社如家”,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是两个最为明显的标志,被称为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两大法宝。日本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和国际竞争力,与这两个法宝有着根本的关联。新职员一进企业就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运作。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大多采取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使职员有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保障,获得了安全感。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此外,日本是一个纵向结构的社会,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年功序列”的文化背景来自日本传统社会“尊重长者”的习惯。日本人部下对上司的服从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一种心理上的天生的敬畏。一个社会人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日本人对纵向关系的重视明显高于对横向关系的重视。因此,敬语在商务社会里非常重要。日本的商务社会可以说是敬语的社会。它是顺利进行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油。准确地把握好敬语是做社会人的第一步,是在商业社会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由此可知,敬语学习在商务日语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日语教师自身不仅要重视敬语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调学习敬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训练学生习惯敬语的表达形式,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使用敬语。

二、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与“和”精神

日本人的“和”精神还体现在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倾向与重视和谐统一的思维趋势。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精神行事。“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学在日本的长期传播,对日本人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延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儒学已融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情感及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日本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具有一种多维价值观的思维模式,而“有用性”则是其对待不同文化、价值、思想的判断与取舍的标准。当代日本人里持有多种的人不少。一个日本人一生中,出生后要去神社拜神,结婚时又去基督教堂或神社举行婚礼,而死后却在佛教寺院举行葬礼。由此可见,日本人以宽容和谐的精神包容任何思想。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和”精神。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欧美人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其历史根源在于欧洲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日本人则以稻作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是逐草而居经常移动的,需个人经常进行主体选择,确定何去何从,因此,从事畜牧生产的人们更具主动性与自律性。而稻作农耕生产是定居,且经常需要团体成员的共同协作(如建设与维护灌溉设施、防洪、建堤坝等),因而从事稻作农耕生产的人们必须注意遵守团体(主要指村落)决定的计划或规范,从而形成行为的他律性。日本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

日本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身份等级制度社会,士民工商之间很少流动。人们过着与各自身份相符的生活,且各种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因此,他们惯于“类型化”交往,人人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身分相”“分际”“身の程”“分をわきまえた”等词语都由日本历史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产生的。相反,如果作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则会遭受家族或部落的耻笑、孤立,甚至惩罚。日本人处事特别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的行为遭他人耻笑,丢面子,因此,日语中表达类似知耻语义的词汇很丰富。如,“みっともない”,“きまりい”,“ずかしい”,“外闻がい”,“体裁がい”,“みばがい”,“见苦しい”,“ばつがい”,“照れくさい”,“まずい”“面はゆい”“ろぁたい”“格好がい”等,都是表示与知耻有关的“不好意思,难为情, 害羞,不体面”之类的意思。相反,若是不顾及别人的评价,看法,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行事的话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厚かましい”“ ”“ぶてぶてしい”“露骨な”等,都是带有贬义的“厚颜,目中无人,毫无顾忌”等之类的语义。

说到耻,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进行了犀利的解剖。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是他律性的,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行善的。注重外部评价,介意别人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而西方文化则是“罪感文化”。“罪感文化”是自律性的,是靠内心的服罪来行善的,注重内心感受和反思。

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领域中。按照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个体是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的。行为主体的个人是受人际关系制约的个人。在个人与整体(团体或社会)的关系中,当代日本人仍表现出强烈的团体意识,归属意识。例如,在日本商务社会中,初次见面作自我介绍时,日本人习惯说上自己的所属企业、单位。

三、从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看日语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人崇尚朦胧、暧昧、婉转的日语表达方式。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日本人一般不善于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采用婉转的表达形式陈述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例如,日本人常用“~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う(考える)/~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等不确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与语言的模糊性更不利于精密而准确地思维表达。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日语的表现形式更适于表达感情的,情绪的细微差别,而不那么适于表达逻辑的正确性。从日语词汇方面看,古代和语词汇用来表示感性的或心灵感情状态的词汇很丰富,而用来表示能动的,思维的,理智的和推理作用的语汇却非常贫乏。和语词汇绝大部分都是表达具体的和直观的词汇。但表达抽象哲学思考的“抽象名词”则一般是用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

了解日本人对人类社会整体性认识的这一思维特点,对我们正确理解日语语言现象有很大帮助。如日语的自他动词的区分问题一直是日语学习者常常头疼的语法难点之一。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该用他动词(及物动词)的场合,日语却习惯用自动词(不及物动词)。日语语言学者影山太郎在比较日语与英语的特点时指出:日语语言重视事态的状况,即,影山太郎(1996)称“状况重视型”,而英语语言则重视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人,即“人间重视型”。 影山太郎解释道:当一个丢了钱包的人在他(她)找到钱包后,日语一般说“财布が见つかった”(钱包找到了)。“找”这一动词选用不及物动词(日语称作“自动词”)“见つかる”。之所以选择不及物动词是因为日本人的思维特点是把事件作为自然发生的情况来描述。同样的情景用英语描述时,英语则习惯用及物动词,即把动词“找”的行为者人(I)作为句子的主语,即“I foundit.”。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间,日语趋向选择不及物动词,而英语则趋向选择及物动词。

由此可知,对于同一客观事实,日语不同于英语,日语注重描述结果的本身,把客观事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衍变的结果来进行表述。日本人追求与自然共为一体的亲和感,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其表现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支配自然的意识观念。因此,英语的特点倾向于用及物动词。

以上本文就商务日语教学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围绕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神,运用日本人的整体性认识思维,重点分析了日语语言特有的现象和表达方式。由此可知,了解日本企业文化对商务日语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认识日本社会,日本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还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捕捉到日语语言特有的现象和特点。从而真正达到我们培养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日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池田伸子.日本语教育の研究[M].东京:东京堂出版,2001.

[3]垣吉僚子.人间形成の日米比较[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2.

[4]影山太郎.动词意味论[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5]田中望.日本语教育の方法[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8.

[6]星野命.文化间教育と [J].文化间教育,1989.

[7]町田健.まちがいだらけの日本语文法[M].东京:讲谈社,2002.

篇2

1 商业网点规划简介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和规模所做的统筹安排。包括确定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结构与布局目标;确定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连锁企业销售额或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等综合性指标。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以及商业街的布局和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生a资料批发市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物流基地的建设、调整与改造规划;商业业态结构、商业组织形式、商业服务网点规模、商业发展与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商业设施服务定位规划,等等。商业网点规划还要回答城市商业的功能、结构、规模、组织方式与消费需求、产业服务需求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2 商业网点规划现状分析

2.1 商业网点分布不尽合理,布局过于集中。在城市的一些区域商业设施又过度集中,超过消费者购买需求,造成大量商业设施利用不足甚至闲置。表面上看,“城”与“市”匹配欠佳现象主要是房地产商追逐高额利润,盲目开发的结果,但本质上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重“城”轻“市”和商业网点规划相对滞后不无关系。因此,在选择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主体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适当强化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中“市”的特色,进而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强调“城”的特点形成互补。

2.2 缺少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和品位的特色商业街和专业街。城区现有商业相对集中的街道,虽然店铺数量不少,但店铺布局较为零乱,街区环境尚不理想,建筑物外立面缺乏地域特色,整体效果欠佳,街区综合管理水平较低。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新型营销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2.3 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网点自身的发展。城市在新城区扩建、居住小区开发中忽视商业配套设施建设,造成许多新建住宅区缺少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物、休闲、餐饮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有些居住区成为只能提供住宿功能的“卧城“或“睡城”

3 商业网点规划要点分析

3.1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按照现代商业理论,城市商业中心由市级商业中心、区域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个层次组成。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集聚状态,规划“一主多副多节点”商业网点体系结构,以缓解商业集聚度日趋增强与辐射力度不足的矛盾:“一主”,即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即本城市的广场商业中心;“多副”,即铁路以南区域商业中心以及其他区域商业中心以及工业园区域产业服务中心等;“多节点”,即多个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中心城区布置若干个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3.2 合理布局商业街,使老城区焕发新的生命力,提高新城区的商业集聚度。从“以人为本”出发,老城区商业街应以贴近市民生活的商业街为主,与传统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新城区商业街应注重提高绿化率,预留充足的休闲空间和停车场地,配置多样化的环境设施小品,以营造现代化、繁荣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合理确定商业街的建筑风格,使之与周边建筑、城市环境相协调,避免街街相似,形象雷同。

3.3 明确部门职责,实现管理程序化。明确各个部门职责,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对各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加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确保规划的各个商业网点有效落实。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商业网点调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管理程序化,实现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职能。适当划分各区、各部门职责范围,分层指导管理,以确保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设和市场有序竞争。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程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和条件,以提高整体开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加强对大型商业网点的引导调控,对家具建材市场、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店等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和应事先征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意见。

3.4 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引导调控。现代商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协调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建立由市商务局、发改局、经信局、工商管理局、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交通局和统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商业管理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商业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的相互关系,使各个规划能够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保证商业布局规划的实施。另外,充分遵循城市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引导网点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同步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定期建设指南,适时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3.5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快商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配套施,为项目招商、建设、运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注重对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进行协调研究,搞好交通道路网络、停车场、人行天桥、公交路线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完善大型商业网点的交通组织,根据不同业态的功能需求,制定相应的停车场配套建设标准。加快对各级商业中心以及重点商业街的道路、停车场、市政设施、环境绿化等整体环境的改造。另外,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应当加强网上流通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完善贸易网和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光纤通信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提高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3.6 做好规划宣传,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要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规划宣传,以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集团投资入驻,同时促进商业网点结构调整,推动商业网点建设和布局合理。另外,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了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实现商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用事业吸引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的工作氛围和创业环境,吸引相关专业人才。

同时,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院交流合作,培育商业精英。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引进国内外现代流通业(包括物流、批发、零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7 抓好商业街的建设。商业街是城市的特色,它包括含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古老的商业街、现代的步行街,以及专业商品一条街。如果说市级商业中心是红花、社区商业是大地,那么商业街就是绿叶,衬托出城市商业灿烂的春天。它们或以原址、原貌、原店、原品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商业文化,或以集中购物、繁华街道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繁荣,或以特定消费需要为对象而形成的各种商品一条街。

4 结语

总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要有效的发展商业网点,必须科学规划,适当强调规划编制主体的商业特色。

篇3

(一)财会精细化管理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财会管理上始终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和“重数量、轻质量”的意识。不仅许多管理者对财会精细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部分财会实务人员也分不清精细化管理与日常化管理的差异,无法将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与自身的岗位职责联系起来,使财会精细化管理流于形式。

(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匹配

财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影响财会精细化管理的质量。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大多商业银行财会人员专业门槛设置不高,导致了财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财会人员对财会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直接导致了专业水平不佳、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财会精细化管理制度不严密

就财会精细化管理的执行情况来说,绝大多数银行未建立起高效、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流程和齐全的岗位配置。这种情况下,财会精细化管理必然会出现管理内容偏差、管理质量缩水、环节衔接不连贯等情况。

(四)财会管理监督辅导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财会精细化管理辅导组织,许多银行财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掌握正确的方法,工作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而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更使财会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是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同时也无法有效端正财会人员的工作态度,容易出现敷衍塞责的情况。

二、商业银行财会精细化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精细化管理环境基础

首先是加强财会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渗透,不仅商业银行管理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财会精细化管理对于抵御金融风险、强化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大力加强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观念普及。再者就是企业文化的创建,银行管理层一定要提高宣传力度,结合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各种宣传模式,强化宣传成效。比如加强宣传手册、电子报等宣传形式创新和动漫、早操等宣传载体创新,为银行内部营造出人人重视财会精细化的氛围。三是提高财会人员从业门槛,加强银行内财会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坚持公开化、制度化、公平化的人才选拔策略,比如通过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和网上招聘等形式,为银行网罗到一批财会专业素质强、财会精细化观念先进、责任意识高的人才,并定期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和外派学习,从而保证财会工作人员能够与时俱进,与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相适应。最后是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商业银行的财会部门必须建立起多层级的岗位制度,根据银行内部财会管理的需要规范不同岗位的相应职责和权利,形成各岗位授权有限、相互制约的良好格局。

(二)健全财会精细化管理制度

要想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会精细化管理的质量,健全管理制度是基础。首先银行的财会管理制度要充分切合企业的财会管理文化,将文化软实力与制度硬基础达到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银行财会管理层要熟练掌握商业银行各项财会制度规定,并根据本行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实际,将整体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大目标进行细分、修改、整理,制定出各个岗位的工作实施细则。通过明确目标设立、严格问责机制、规范工作要求,为银行打造出一套规定明确、便于执行、衔接顺畅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从而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强化思想认识。二是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自上而下,不断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因此商业银行应实施一定的正向激励措施,自下而上地提升财会精细化管理的质量。比如在具体工作中实行绩效考核评定制度,通过对财会工作人员工作产出、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等内容的考核,将其自身的薪酬与工作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在财会精细化管理上的创造力。

(三)完善会计监督和辅导体系

篇4

1、商业街的概念及发展

1.1商业街的概念

商业街,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商业,服务起主要作用。商业街不仅仅是商铺数量堆砌而成的街道。一般来讲,街上商家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规模。要有商业气氛,这样才可以叫做商业街。商业街作为城市特征,同时也是贸易交流地、交通及购物重要场所。

1.2商业街的发展

中国商业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的长安城就已出现著名的东市和西市商业街。到了宋代,商业街已极度繁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宋代典型商业街的繁荣景象。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形成于元代,清朝末年逐渐形成商业街。700 多年的建街史和 100 年的商业发展史,为王府井商业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商业特色,使王府井商业街享有“金街”的美誉。北京前门商业街历史悠久,早在元朝,当时丽正门(今前门)外通往郊外的大道就是它的前身。到了明朝中叶前门大街逐渐形成为一条商业街,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商业和交通从来就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孪生子,交通便利带动商业发展,商业繁荣又引起交通拥挤;所以,交通问题从开始起就既是商业区发展的前提,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城市商业街上人车混杂的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非议,商业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3景观雕塑的含义

景观雕塑是被安放在室外环境里,强调和周围环境共荣、共生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雕塑家考虑雕塑本体,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外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等要求。

1.4 景观雕塑的类型

我国景观雕塑,按其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文化型景观雕塑、艺术型景观雕塑以及商业型景观雕塑。本文将对商业型的景观雕塑进行重点阐述,时下商业空间中,商家为吸引顾客光临,悄然呈现某些独特形象的作品(重庆杨家坪步行街雕塑小品)。其中不乏新奇的、独特的、亲和的面貌,这类雕塑大量出现在消费商圈中。

2、商业街中景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雕塑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商业街雕塑而言,就是要处理好雕塑与街道、建筑、以及}材内容等环境要素的关系。

2.1从空间角度分析

雕塑和其他环境要素一样,都是占有了整个街道景观空间的一部分,而雕塑是起分割空间作用的节点,掌握着整个街道景观的节奏。

2.2从尺度角度分析

雕塑的大小及摆放数量受街道宽度和长度的影响。一般(人与物体的距离M)/(物体的高度H)=1时,人既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又有一种内聚安定而不压抑的感觉,所以雕塑的高度若为H时,置于街道中心,由于人基本在街道两侧行走,那么街道两侧距雕塑都应有一个H的宽度,所以放置雕塑的那段街道路宽至少为雕塑高度的2倍。

2.3从周围建筑角度分析

雕塑可以放置在建筑前也可以从属于建筑。街道中若有一些知名建筑或是老建筑,为了吸引游客可以以此建筑为创作题材,设计圆雕或浮雕,这时雕塑的尺度大小就和相应的建筑尺度有着密切关系。若需要比较大型的雕塑放置于步行街上,其尺度要从天际线和人的视角方面考虑了。

2.4从题材内容角度分析

雕塑小品要反映当地商业街道文化,体现街道的精神内涵,所以雕塑小品要从精神层面上与街道文化、商业氛围等因素融合,做好街道形象的代言。只有处理好雕塑与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商业街道空间。

3、商业街中景观雕塑艺术的传播效应

3.1人文景观的展示

商业街环境中的雕塑文化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凝聚而成的,它含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人文特质,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直观表现,商业街景观雕塑以唯美的形式诉说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故事(荡观前的村姑),使商业街的雕塑历史文化,特色与闪光点一览无余,通过雕塑就能很快读懂一个商业空间场所的内涵与内在风韵,感受到最鲜明的时代特性与历史文化传承。

3.2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展现了精神文明

雕塑艺术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最具本真的精髓,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商业空间的雕塑是商业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只有把它放在商业空间文化雕塑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商业空间景观雕塑的内涵和韵致,代表着商业空间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信仰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向往的理想境界与思想境界,凝聚了一个商业空间的内涵与精髓,商业街景观雕塑能唤起人们注目的同时,同样创造着特有的艺术意象,使人们欣赏商业景观雕塑并融入其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美的享受,把艺术的魅力来填补精神的空缺,与商业街环境形成有效的交流互动关系。

3.3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发挥视觉标识的职能

每当我们外出旅游或进行日常的社交活动而需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或指示系统予以辅助的时候,都让人感知到公共性设计艺术的存在及其重要。景观雕塑的作用正是吸引人们的视线,提高商业空间环境的档次、提升商业文化的品质。商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造势,集中展示企业文化,强化标识形象。人们的眼球从玲琅满目的商品上移走,欣赏雕塑的同时,放松身心。景观雕塑满足了其视觉识别的需求,所以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

也许儿童在参观时,未必记得品牌名称,但门口可爱的卡通雕塑形象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王府井商业街雕塑小品)。所以,雕塑同样起到视觉标识的作用。

篇5

1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

在西方,商业伦理的研究始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认为商业活动的本质中包含着人道主义的理念。而经济学家纳什则从个体层面的角度把商业伦理定义为,面对道德困境的行为主体在思考应当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时所参考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到上世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兴盛和发展,商业伦理研究开始逐渐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扩展。经济学家威尔士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对商业伦理进行定义。认为商业伦理是一个组织在回顾、调查以及解决各种复杂的伦理困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评判标准;经济学家里奇又补充指出,一个组织评判其行为的对与错,主要是参照其自身事先一家形成的商业伦理标准。在我国,学者们对于商业伦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江雪莲教授认为:从职业伦理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社会道德在商业领域的细化、个别化,是商业领域职业伦理规范的总和,是商业行业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质、道德习惯、道德传统代代相传的历史积淀;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交换伦理或流通伦理,是交换流通领域中经济制度的设置或经济制度系统内部制度与制度之间、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其他社会制度之间良性互动所包含的伦理机制。朱涛博士认为:商业伦理是社会博弈的一种规则,是人们创造性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是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构成的社会长期经验的产物。

在笔者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化的表现。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是商业伦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诚信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塑造成的,被企业成员(包括领导者和员工)所共同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企业诚信文化表现为企业中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以及企业成员对待顾客、社会公众,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诚信的态度和道德习俗。

2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诚信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业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初衷和最终目标之所在。诚信也是商业伦理的精髓和要义。因此无论是商业伦理还是企业诚信文化,诚信都是其核心的内容,二者也正是通过诚信的核心理念来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有着共同的核心内容的商业理论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2.1 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如图所示)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以诚为本,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诚为本,以信立足”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2 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作用客体同为企业,二者都为企业服务,都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无疑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商业伦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对于商业活动中的商业组织,还是个人来讲,商业伦理道德的遵守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商业伦理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如图所示)。中国知名的城市运营商杨卓舒曾这样说到:“商业伦理能够支撑多久,那么企业也就有多大”;“商业伦理不仅仅要求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而且要求人们在建立或者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要建立一整套好的价值观与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

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企业的诚信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业之本,唯有诚信,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企业诚信文化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泉之所在。(如图所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形态,甚至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发展的命运。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长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多具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种被组织成员所认同,积极向上,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的价值观,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者企业向前迈进。这种被称之为信念的精神力量就是企业的诚信文化。

2.3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主观上推动者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3 结论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内涵与主体相同;功能与目标也相同,二者是在相互的影响与促进中发展的。在商业活动中,良好商业伦理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在企业中,对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需要整个商业活动中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的保障。如果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环境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也无法“洁身自好”,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塑造商业伦理道德,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那就是塑造自身企业的诚信文化。与此同时,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企业内力和企业外力的共同作用,需要一个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荣富.“‘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J].江西社会科学,1997,(3):27-29.

篇6

一、构筑商业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

商业精神文化是在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商业哲学、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和商业伦理等内容,是商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其中,商业哲学是商业经营成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商业全部行为的指导思想,其根本问题涉及商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商业价值观是商业成员所拥有的共同信念与判断是非标准,以及调节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导向系统;商业精神是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商业全体员工积极倡导和自觉实践而形成的理想信念与目标追求的一种团体精神;商业伦理则是商业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商业伦理原则、商业道德规范和商业活动的总和。商业精神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培育商业精神文化,构筑商业文化的灵魂。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商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商业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商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来塑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因而,商业精神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协作、讲求商业道德、为消费者服务等商业理念和商业道德。其次,要积极培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新观念,即公平的竞争观、优化的经营观、全心的服务观、拓展的市场观、开发的人才观、严明的法纪观、创新的管理观等。再次,要以商业发展目标和商业经营根本点为契机,不断提炼商业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理念、经营信条、经营方针等商业精神文化。此外,通过内化商业价值观,提高商业员工的思想境界。当前要特别加强商业行业的思想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商业文化教育,自觉地将个人的目标纳入商业目标的轨道,实现个体价值观向商业价值观的内化,引导员工调整视角,转换观念,振奋精神,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局面。

二、强健商业文化的骨骼——制度文化

商业制度文化是在长期的商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制度特征和文化现象,它既是为了保证实现商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载体,又是在商业精神文化指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则。商业制度文化不同于一般商业制度,商业制度是一种为了维持商业秩序而人为强制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而商业制度文化则强调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应建立一种全体员工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制度机制。商业制度文化是商业精神文化与商业物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主要包括商业财产制度文化、商业组织制度文化、商业人事制度文化、商业财会制度文化等,它是商业文化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秩序方面的具体体现。商业制度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骨骼与标志,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制度保证。

制定商业制度文化,强健商业文化的骨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商业制度理念。树立科学的商业制度理念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充分贯彻商业精神文化价值,辩证处理商业制度文化建设中激励性因素与管束性因素的原则。其次,从全面修订现行的商业管理制度入手,采用民主程序来制定商业制度,制度要体现员工权利与义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并具有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注重制度执行中文化因素的引导与教育。制度一旦制定后,必须在商业精神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自觉意识教育,注重奖惩过程中的文化引导和商业制度执行中的各种辅助因素的作用。此外,要认真进行商业制度的文化评价。一方面要分析商业制度是否保证了商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商业制度产生的文化效果,即是否达到了商业精神文化价值的导向功能、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以及对广大消费者的辐射作用。

三、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营销文化

商业营销文化是指在执行一系列商业营销活动及策略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商业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服务服从于商业文化的价值目标,并渗透于供、产、销整个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当前,CS(CustomerSatisfaction的缩写)战略作为全球工商界流行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营销文化,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CS战略,即“使顾客满意的战略”,是指商场为了使顾客能满意其产品或服务,综合、客观地测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使商场系统、全面地改善商品、服务及商业文化的一种商业营销文化。商业营销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血肉与实体,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完善商业营销文化,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首先,要确立“使顾客满意”商业营销文化的指导理念。商业整个营销活动要以“使顾客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建立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度,并将其视为商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此来增强商业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将商业营销文化理念外化为商业营销行为。也就是说,“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文化理念,只有外化为“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行为时,其商业营销文化价值及其对商业成功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此外,“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行为还必须从个别倡导者的商业营销行为变为整个商业行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从一时一事的具体行为升华为一种持久、非情景的行为方式和整个商业行业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这样才符合商业营销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在全球商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21世纪,中国不少优秀商业企业家已经把目光投向CS这张现代商业营销文化战略的新王牌,可以预料,一场前所未有的CS管理革命将可能在中国爆发。

四、塑造商业文化的表层——形象文化

商业形象文化是指社会公众对商业的风貌、行为和各种活动文化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般认定。商业形象文化主要包括商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营销形象、公关形象、信誉形象等要素。塑造商业形象文化,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将商业形象的要素传达给关系者,使其对商业主体产生认同与好感。当今世界,商场间的竞争已从局部的商品竞争、价格竞争、营销竞争等发展到整体性的商业形象的竞争。现代中国商业必须在商业标识、名称、品牌等方面,按照商业形象文化传播等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识别系统。这不仅符合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塑造现代商业形象最流行的技法——CIS(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战略,它强调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运作,把商业各种信息传达给商业周围的关系者,从全方位来完善商业形象。商业形象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塑造商业形象文化,美化商业形象的表层。首先,整合商业理念识别系统。商业理念识别系统是指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商业使命、商业信条、商业品格、商业行为准则、座右铭、商业发展目标等精神方面的认知和识别。要通过确立商业品牌目标,设计商业共同愿景,开发商业价值理念,以整合商业理念识别系统。其次,完善商业行为识别系统。商业行为识别系统是指在商业理念识别系统指导下商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与状态表现,其中包括内部员工的行为活动和外部的行为活动。要通过规范商业制度行为的目标,制定商业行为规范的基本构件,遵循制度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以完善商业行为识别系统。最后,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创设商业形象文化。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为了实现商业形象视觉而设计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的符号,它是商业形象的静态表现,也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商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商业企业名称、标准字、标准色和商业造型等;应用要素即将基本要素应用于商业日常用具之中。在商业视觉识别系统中,要根据人对客体直观形象符号的刺激感应规律,对商业自身形象进行个性化塑造,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展现世界一流商业的品牌形象。

篇7

所谓商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商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经过商业部门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商业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商业行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商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习俗,以及蕴含于商业形象、商业制度、商业环境之中的某些文化现象的总和。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国商业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借鉴西方商业文化模式并结合我国商业实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基本架构和操作要义:

一、构筑商业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

商业精神文化是在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商业哲学、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和商业伦理等内容,是商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其中,商业哲学是商业经营成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商业全部行为的指导思想,其根本问题涉及商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商业价值观是商业成员所拥有的共同信念与判断是非标准,以及调节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导向系统;商业精神是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商业全体员工积极倡导和自觉实践而形成的理想信念与目标追求的一种团体精神;商业伦理则是商业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商业伦理原则、商业道德规范和商业活动的总和。商业精神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培育商业精神文化,构筑商业文化的灵魂。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商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商业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商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来塑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因而,商业精神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协作、讲求商业道德、为消费者服务等商业理念和商业道德。其次,要积极培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新观念,即公平的竞争观、优化的经营观、全心的服务观、拓展的市场观、开发的人才观、严明的法纪观、创新的管理观等。再次,要以商业发展目标和商业经营根本点为契机,不断提炼商业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理念、经营信条、经营方针等商业精神文化。此外,通过内化商业价值观,提高商业员工的思想境界。当前要特别加强商业行业的思想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商业文化教育,自觉地将个人的目标纳入商业目标的轨道,实现个体价值观向商业价值观的内化,引导员工调整视角,转换观念,振奋精神,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局面。

二、强健商业文化的骨骼――制度文化

商业制度文化是在长期的商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制度特征和文化现象,它既是为了保证实现商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载体,又是在商业精神文化指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则。商业制度文化不同于一般商业制度,商业制度是一种为了维持商业秩序而人为强制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而商业制度文化则强调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应建立一种全体员工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制度机制。商业制度文化是商业精神文化与商业物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主要包括商业财产制度文化、商业组织制度文化、商业人事制度文化、商业财会制度文化等,它是商业文化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秩序方面的具体体现。商业制度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骨骼与标志,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制度保证。

制定商业制度文化,强健商业文化的骨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商业制度理念。树立科学的商业制度理念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充分贯彻商业精神文化价值,辩证处理商业制度文化建设中激励性因素与管束性因素的原则。其次,从全面修订现行的商业管理制度入手,采用民主程序来制定商业制度,制度要体现员工权利与义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并具有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注重制度执行中文化因素的引导与教育。制度一旦制定后,必须在商业精神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自觉意识教育,注重奖惩过程中的文化引导和商业制度执行中的各种辅助因素的作用。此外,要认真进行商业制度的文化评价。一方面要分析商业制度是否保证了商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商业制度产生的文化效果,即是否达到了商业精神文化价值的导向功能、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以及对广大消费者的辐射作用。

三、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营销文化

商业营销文化是指在执行一系列商业营销活动及策略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商业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服务服从于商业文化的价值目标,并渗透于供、产、销整个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当前,CS(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战略作为全球工商界流行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营销文化,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CS战略,即“使顾客满意的战略”,是指商场为了使顾客能满意其产品或服务,综合、客观地测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使商场系统、全面地改善商品、服务及商业文化的一种商业营销文化。商业营销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血肉与实体,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完善商业营销文化,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首先,要确立“使顾客满意”商业营销文化的指导理念。商业整个营销活动要以“使顾客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建立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度,并将其视为商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此来增强商业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将商业营销文化理念外化为商业营销行为。也就是说,“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文化理念,只有外化为“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行为时,其商业营销文化价值及其对商业成功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此外,“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行为还必须从个别倡导者的商业营销行为变为整个商业行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从一时一事的具体行为升华为一种持久、非情景的行为方式和整个商业行业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这样才符合商业营销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在全球商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21世纪,中国不少优秀商业企业家已经把目光投向CS这张现代商业营销文化战略的新王牌,可以预料,一场前所未有的CS管理革命将可能在中国爆发。

四、塑造商业文化的表层――形象文化

商业形象文化是指社会公众对商业的风貌、行为和各种活动文化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般认定。商业形象文化主要包括商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营销形象、公关形象、信誉形象等要素。塑造商业形象文化,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将商业形象的要素传达给关系者,使其对商业主体产生认同与好感。当今世界,商场间的竞争已从局部的商品竞争、价格竞争、营销竞争等发展到整体性的商业形象的竞争。现代中国商业必须在商业标识、名称、品牌等方面,按照商业形象文化传播等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识别系统。这不仅符合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塑造现代商业形象最流行的技法―― CIS(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战略,它强调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运作,把商业各种信息传达给商业周围的关系者,从全方位来完善商业形象。商业形象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塑造商业形象文化,美化商业形象的表层。首先,整合商业理念识别系统。商业理念识别系统是指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商业使命、商业信条、商业品格、商业行为准则、座右铭、商业发展目标等精神方面的认知和识别。要通过确立商业品牌目标,设计商业共同愿景,开发商业价值理念,以整合商业理念识别系统。其次,完善商业行为识别系统。商业行为识别系统是指在商业理念识别系统指导下商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与状态表现,其中包括内部员工的行为活动和外部的行为活动。要通过规范商业制度行为的目标,制定商业行为规范的基本构件,遵循制度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以完善商业行为识别系统。最后,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创设商业形象文化。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为了实现商业形象视觉而设计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的符号,它是商业形象的静态表现,也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商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商业企业名称、标准字、标准色和商业造型等;应用要素即将基本要素应用于商业日常用具之中。在商业视觉识别系统中,要根据人对客体直观形象符号的刺激感应规律,对商业自身形象进行个性化塑造,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展现世界一流商业的品牌形象。

篇8

商业插画是一种功能性的绘画,使用的范畴被限定在相关书籍、出版物甚至更广泛的艺术设计各门类中,插画更多的是对书籍或期刊内容的形象阐释与表现与文字的配合编排,实现以图释文、以图称文的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按插画的承载媒介来分,可以分三类:印刷传播媒体,影视传播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体。通过上述插画形式,可以看出视觉传达中的一部分就是商业插画,在视觉传达中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商业、艺术、及社会赋予的。它不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的一种商业化的视觉传达分子。

一、插画艺术给商业注入文化内涵

插画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同样可以运用在商业领域,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得到商业利润。插画具有自己的发展史,曾经的艺术家比亚兹莱曾为《阿瑟王之死》及《莎乐美》等多部红极一时的作品画过插图,有很好的观众群,甚至其优美的插画设计影响了那各时代的设计风格,其插画作品中的服饰、服装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追捧与痴迷。可见插画艺术通过设计师的创作与设计在保留了独特的艺术语境的同时,又给商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插画艺术的丰富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层分析。

1.商业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业插画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充满了艺术魅力。

传统的商业插画以平面绘制的形式出现。例如过去家喻户晓的小人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传统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进行绘制,线条优雅,形体流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视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然还有一些手法,例如国画中的晕染与水墨效果,时而粗狂写意,时而活灵活现,整整影响着一个时代人的审美趣味,陪伴着众多孩子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领域的艺术形式开始影响插画的表现语言。例如,插画采用写实的效果,甚至采用摄影手段;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环画《机器猫》就将电视剧中的影像截取下来作为插画的表现语言。还有一些具象的形式表现语言,例如,有些插画采用些是素描的手法,充满艺术表现力,同时又给人以现实意义的审美享受。

总之,插画为迎合商业市场的前景与需要,写实与抽象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在视觉表现有所改变以摄影写实为重的表现方法。

2.插画艺术成功融入商业市场

商业插画应该算是插画艺术中最商业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大众、最实用的一种。插画艺术若想成功融入商业市场为商家所运用,为消费者所青睐,就必须在艺术表现力与商业销售寻求平衡,既要保持插画艺术的艺术本色又要满足商业的实用目的,是商品广告活动的辅助,参与商业的而又不是商业。

一般商业插画可分为广告商业插画、卡通吉祥物设计、出版物插图与影视游戏美术设计四类。从古至今都活跃在我们身边不乏它的身影,这让商业插画的形式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以及大量使用,并且得到群众的认可,成功的融入了商业市场。商业插画已经从插画艺术中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的自己的风格及特点,即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商业模式中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近两年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如今的商业大环境中,各方面的条件都在推动插画艺术的发展。商业插画也不是只以画面的形式出现了,而是往多元化发展。很多家居饰品的原型就是插画角色。如现在瓷杯子很多上面都印着插画人物,有的更甚之直接做成插画角色的外形来吸引消费者。具有装饰作用的餐具,可爱的存钱罐,笔筒,储物盒,男士的烟灰缸,台灯等等等等的设计都可以在插画中找到原型。插画已经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在商业模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商业大环境成就了一些前沿工作室及插画师

目前我国的商大打环境还不足于开大型的插画公司,如果是工作室性质的话会更有利可图。1999年,王东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英雄门商业插画工作室”。后来,他们又开创了“中国插画师联盟”,一个插画从业者与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现在我国开始加强了对版权的重视,商业插画的需求也会大幅度的提升。商业插画师应该会成为自由而富足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行业。

2.商业插画的现状展望未来

和商业插画大国相比,本土插画的现状是:(1)文化和商业的转换太慢。(2)社会认知度不够。(3)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我们的插画业会逐步发展的更加规范,更加专业,也会有很多专业的队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要有成熟的插画市场,其次要有完善的运作机制,再次要有一套符合商业插画发展的商业规范。使插画有广泛使用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商业互动关系既可以谋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又可以成为更好的理解艺术的视域。艺术与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商业插画中表现为相辅相承,的。商业插画有别与绘画艺术,但他们确产生着同样的结果。商业插画从绘画艺术分支而来,它有着绘画艺术的某些特征,却又比绘画艺术更有实用价值。商业插画是商业与艺术找寻到的结合点,当实质性的商业行为注入了艺术性的文化元素它就产生的高额的经济利润。商业使艺术有了经济价值,艺术令商业有了文化内涵。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社会中,这种互动关系下的商业插画刺激了人们的审美视觉,更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所以商业插画中,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注释:① 匿名:《关于插画市场的一个行业准则!》,《13CG插画家》,2007-4-15 0:19:50

参考文献:

[1]匿名:《商业插画:一个未来的职业》,《新闻周刊》,2003年06月20日

篇9

商业插画是一种功能性的绘画,使用的范畴被限定在相关书籍、出版物甚至更广泛的艺术设计各门类中,插画更多的是对书籍或期刊内容的形象阐释与表现与文字的配合编排,实现以图释文、以图称文的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按插画的承载媒介来分,可以分三类:印刷传播媒体,影视传播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体。通过上述插画形式,可以看出视觉传达中的一部分就是商业插画,在视觉传达中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商业、艺术、及社会赋予的。它不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的一种商业化的视觉传达分子。

一、插画艺术给商业注入文化内涵

插画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同样可以运用在商业领域,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得到商业利润。插画具有自己的发展史,曾经的艺术家比亚兹莱曾为《阿瑟王之死》及《莎乐美》等多部红极一时的作品画过插图,有很好的观众群,甚至其优美的插画设计影响了那各时代的设计风格,其插画作品中的服饰、服装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追捧与痴迷。可见插画艺术通过设计师的创作与设计在保留了独特的艺术语境的同时,又给商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插画艺术的丰富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层分析。

1.商业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业插画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充满了艺术魅力。

传统的商业插画以平面绘制的形式出现。例如过去家喻户晓的小人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传统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进行绘制,线条优雅,形体流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视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然还有一些手法,例如国画中的晕染与水墨效果,时而粗狂写意,时而活灵活现,整整影响着一个时代人的审美趣味,陪伴着众多孩子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领域的艺术形式开始影响插画的表现语言。例如,插画采用写实的效果,甚至采用摄影手段;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环画《机器猫》就将电视剧中的影像截取下来作为插画的表现语言。还有一些具象的形式表现语言,例如,有些插画采用些是素描的手法,充满艺术表现力,同时又给人以现实意义的审美享受。

总之,插画为迎合商业市场的前景与需要,写实与抽象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在视觉表现有所改变以摄影写实为重的表现方法。

2.插画艺术成功融入商业市场

商业插画应该算是插画艺术中最商业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大众、最实用的一种。插画艺术若想成功融入商业市场为商家所运用,为消费者所青睐,就必须在艺术表现力与商业销售寻求平衡,既要保持插画艺术的艺术本色又要满足商业的实用目的,是商品广告活动的辅助,参与商业的而又不是商业。

一般商业插画可分为广告商业插画、卡通吉祥物设计、出版物插图与影视游戏美术设计四类。从古至今都活跃在我们身边不乏它的身影,这让商业插画的形式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以及大量使用,并且得到群众的认可,成功的融入了商业市场。商业插画已经从插画艺术中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的自己的风格及特点,即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商业模式中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近两年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如今的商业大环境中,各方面的条件都在推动插画艺术的发展。商业插画也不是只以画面的形式出现了,而是往多元化发展。很多家居饰品的原型就是插画角色。如现在瓷杯子很多上面都印着插画人物,有的更甚之直接做成插画角色的外形来吸引消费者。具有装饰作用的餐具,可爱的存钱罐,笔筒,储物盒,男士的烟灰缸,台灯等等等等的设计都可以在插画中找到原型。插画已经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在商业模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商业大环境成就了一些前沿工作室及插画师

目前我国的商大打环境还不足于开大型的插画公司,如果是工作室性质的话会更有利可图。1999年,王东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英雄门商业插画工作室”。后来,他们又开创了“中国插画师联盟”,一个插画从业者与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现在我国开始加强了对版权的重视,商业插画的需求也会大幅度的提升。商业插画师应该会成为自由而富足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行业。

2.商业插画的现状展望未来

和商业插画大国相比,本土插画的现状是:(1)文化和商业的转换太慢。(2)社会认知度不够。(3)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我们的插画业会逐步发展的更加规范,更加专业,也会有很多专业的队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要有成熟的插画市场,其次要有完善的运作机制,再次要有一套符合商业插画发展的商业规范。使插画有广泛使用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商业互动关系既可以谋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又可以成为更好的理解艺术的视域。艺术与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商业插画中表现为相辅相承,的。商业插画有别与绘画艺术,但他们确产生着同样的结果。商业插画从绘画艺术分支而来,它有着绘画艺术的某些特征,却又比绘画艺术更有实用价值。商业插画是商业与艺术找寻到的结合点,当实质性的商业行为注入了艺术性的文化元素它就产生的高额的经济利润。商业使艺术有了经济价值,艺术令商业有了文化内涵。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社会中,这种互动关系下的商业插画刺激了人们的审美视觉,更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所以商业插画中,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注释:① 匿名:《关于插画市场的一个行业准则!》,《13CG插画家》,2007-4-15 0:19:50

参考文献:

[1]匿名:《商业插画:一个未来的职业》,《新闻周刊》,2003年06月20日

篇10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儒、墨、道、法等各大家共同编织的一幅全面的学术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画卷中,尤以儒家的地位更为耀眼一些。儒家的思想不但是古代帝王治国修身平天下的理论根源,而且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这个大环境发挥着其独特的文化作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融入使得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时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就成为了一盏调整这种关系的指路明灯。下面就儒家两种主要的商业伦理思想进行分析:

1、先义后利及义利观

“义”和“利”的关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第一个意识到这一问题在道德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儒家一个较为重要的思想主张――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立,君子哉!”他主张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是义,即“君子义以为上”,“义”一般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行为规范的要求。即社会对人们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和要求;二是指贯穿在这些行为规范中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孔子认为“义”就是“礼”,即由“仁”这一道德原则和由这一原则所指导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的,就是道德的,就是义。

伦理学博士生导师罗国杰教授曾把“利”分为三种即私利、公利,私利和公利。孔子认为把“利”认为是私利。一个人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中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即看他在“义”和“利”(不正当的利益)之间,究竟如何选择的,其标准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的重要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金钱,如果可以求,即符合义的原则,就是拿着鞭子赶车,我也愿意;如不可求,那就从无所好吧!相反,如果“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因此,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和“见得思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说明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并不一定阻碍一个人成为君子。另外孔子强调了人类一方面有利益的需求,但更认为有着比物质利益更高的需求,即道德伦理方面的要求,就是人们在利益的面前,心中应有“仁爱”的思想,以“仁”“忠恕”为判断的依据,从更高的层次方面体现了“义”。孟子认为人们在做事时,如果违背了仁的思想的判断就是颠倒义利关系,导致唯利是图的发生;如果义利的冲突并没有超越“义”的规范时,对利的追求应是允许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同时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即一个人如果放纵自己,一味地追求私利,那么就一定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孔子反对只顾暂时的小利,主张长远的利益,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承接孔孟关于“先义后利”的思想,他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力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英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儒家的义利观被看作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先义后利”的商业伦理思想也成为后世商人十分尊崇的伦理思想。其“见利思义”的行为准则成为企业的经商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便是对其描述,其中的“道”就是商业活动的伦理精神。这种“义中得利”的价值观,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道德作风而且对传统道德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他们把商业道德与商业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道义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通过商业这个特殊的“舞台”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2、“尚中贵和”的商业伦理思想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就是“中庸之道”。“和”就是“以和为贵”。“和”本义是指音乐上的众音协调,后来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广雅・释古》曰:“和、谐也”。《国语・周语》中有“言惠必及和”,注“和、睦也”,在《易・兑卦》中,“和”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在《尚书》中,“和”被应用到家庭、国家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组织内部秩序井然、上下协调的和谐状态。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和”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他认为,在天、地、人诸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传统商人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协调各种关系的重要性,于是将儒家的礼和之道用于各种人际关系。要实现关系的和谐,在对人以诚的同时,行事必须要“中”,即适乎其中,不走极端,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二字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依照儒家各派的教义,处万事以中庸之道乃至善之方,不过度就可取得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精髓,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政治、经济秩序,而且极大的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等,也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也逐渐内化为一种文化意识,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底层。

“尚中贵和”对于现代商业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是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提倡既竞争又合作,同时总结出“和气能生财,”等处理商业公共关系的经验。实际上,传统商人的谦让,恭敬之德不仅限于礼貌待客,而是泛指以和气、友善的态度处理一切与商业往来有关的人际关系,其主要目的无非就是力求在周围创造一种祥和的气氛。儒家讲中庸之道,要求的“致中和”。就是要求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实现“和则众”的目标。但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强调“尚中贵和”的理念,如果只注重“和”而淡化了竞争,也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的。我们对传统儒家的主要商业伦理精神的归纳力求客观、真实;但不能过分夸大道德因素的经济动力作用,不能把现实问题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也不应将改进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传统文化;现代商业伦理精神的确立。要把培育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机制与市场经济和文化进程紧密结合,否则,我们就会离和谐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商业早已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导的今天,我们只有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商业伦理精神,并将其融入新的时代潮流中将其继续发展,才能发挥其深远的文化动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论语・卫灵公

[2]论语・阳货

[3]论语・述而

[4]论语・宪问

[5]论语・季氏

[6]论语・里仁

[7]论语・子路

[8]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篇11

内涵

所谓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以实现商品价值为目标,以商品与服务为载体,通过商业交易,反映、传导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综合体。商业文化主要反映着商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思想、言论及行为的基本形态。

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业文化必然具有反映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特有的文化现象,商业文化又具有其独有特征,表现为:继承性。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商业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商业文化精华,剔除糟粕并使之转化为优势,以适应和推动商业的发展。多样性。商业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商业店铺、茶楼、酒肆等在建筑风格、装饰色调上各有不同,在店规守则、服务项目、交易方式乃至迎宾送客的语言上也各有特点。开放性。商业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商业文化必然也是开放的文化形态,商品流通跨地区、跨国进行,企业跨地区、跨国投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都促使商品交换日益成为国际性商业活动。因而,商业文化博采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长,博大精深。兼容创新性。商业文化内容丰富,兼收并蓄,各种不同商业文化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商业文化的进步,使其成为一种生机盎然的社会文化。

商业文化在商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自身功能作用于市场的各个方面,推动商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媒介和传导功能。商品流通把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商品流,商品流伴随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合成具有商业品格的商业文化,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传播、交流和促进各方共同提高的作用;代表和展示功能。商业是一个社会的窗口行业,它反映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代表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汇合水平。具体到某一商业企业,商业文化则可以展示企业形象,代表企业特色;规范和约束功能。商业文化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商业伦理文化,商业伦理文化体现商业道德的状况,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企业形象、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也直接影响到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创新和增值能力。商业竞争促使商业企业不断创新,形成商业文化独特的风格。商业文化创新主要有商业企业环境创新、服务质量创新和营销艺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可增加商业附加值,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

此外,商业文化还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商业活动本身就包含着社会文化变迁所需要的因子,诸如由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而产生的人人平等观念;商品交换要求重信守诺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商业活动应有利于一切参与者;遵守社会公德等。商业文化的演进在当代社会逐渐生成富有现代气息的新传统。

架构

商品流通活动同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商业特质的五种文化现象,即商业环境文化、商业文化、商业营销文化、商业组织制度文化和商业伦理文化。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共同构筑起有机运作体系,发挥着商业文化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构造良好的商业文化,能增强商业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广大商家的共识。然而,商业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构造商业文化的过程中,要从商业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关系。其中包括:

培育义利结合的企业精神。商业企业要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靠以劣充好,以假充真,短斤少两等短期行为是不行的,应确立长远的战略目标,讲利但不惟利是图,融利与义于一体,抱着对用户负责,为社会服务的态度,树立高度的商业信誉,同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通过严把进货关、上柜关、销售关,全力打击假冒伪劣,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形成顾客导向型商品文化。商业企业要想实现其经营目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必须使所经营的商品为广大顾客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商业企业的一切活动要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信号为导向,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优化商品品种、规格及功能结构,适应进而引导消费潮流。

塑造尽善尽美的服务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在商品品种和功能差距缩小的情况下,服务开始成为商业企业竞争的关键。良好的商业服务不仅是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更是获取消费者认同从而吸引稳定消费群体的法宝。武汉商场要求员工接待顾客时必须微笑,而且要露出八颗牙齿,正是这“八颗牙齿”的服务规则,为武商赚得了几十亿的年销售额。

强化规范灵活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原动力,规范有序的管理往往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努力强化商业企业管理,通过指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素质,明确奖惩措施,使企业的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组织目标、经营策略和服务方式上适时改进和创新,确保管理的有效性。

打造独特鲜明的商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组织目标、经营理念的一种普遍认同,是引导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商品交换过程中,商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商业文化的形成并构成其重要内容,因此,打造鲜明高尚的企业文化不容忽视。

成长

商业文化的发展,除取决于商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外,还受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制度和体制等因素。其中,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商业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及社会制度和体制环境对商业文化的作用则更为直接和显著。构造良好的商业文化,要在充分认识这些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优化环境,使之更利于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在上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商业文化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篇12

人力资源效率,主要是用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状况的量,通过对人力资源效率的分析,可以获得企业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每个员工都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益。商业银行属于金融类行业,服务业务是主要的业务,因此,对于员工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很高,这就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也使得对人力效率的分析成为必要工作。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的内容

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效率的分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核心文化创造的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商业银行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银行所有工作最终都要服务于银行的营利,即价值创造,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工作中重要的环节,耗费商业银行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其最终也必须服务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的首要,也是最多的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的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进行:

偿债能力。偿债能力不仅是普通企业价值创造的反映,也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反映,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类行业,借贷业务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因此,负债对于商业银行在所难免,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对银行人员的合理分配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

银行规模。毋庸置疑,银行规模的扩大是银行盈利增加最直接的反映,当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扩大规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商业银行规模扩大之时,那么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水平一定是有所提高的,因此,可以通过银行规模来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核心文化创造的关系。商业银行核心文化是商业银行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没有核心文化的企业注定无法取得长远发展,因此,核心文化的创造对于商业银行也是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商业银行人员问题的管理,因此与银行文化创造息息相关,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员工对银行的归属感,进而促进银行核心文化的形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核心文化创造的关系是人力资源效率分析中应有的内容。

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的意义

人力资源效率分析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对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情况的掌握。商业银行中的从业人员数量大,而且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也导致了员工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起来难度很大。人力资源效率的分析可以帮助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情况,增加高层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的了解,进而有力银行政策的制定。

(二)有利于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进行的过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有计划的进行,但是,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金融市场的敏锐性更是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随时面临调整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要服务于商业银行的整体营运,因此,它必须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和实际情况相适应。但是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少效率分析,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过于模式化,缺少变通,很难适应银行所处环境的变化,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人进行的,在进行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人力资源效率分析,就很难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就容易走向错误的路线。

(三)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根据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合理预测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而组织银行人力资源按照一定模式和方式发展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离不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掌握,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佳途径,因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制定。

四、商业人力资源效率分析的建议

(一)注意效率分析的全面性。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是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的全面分析,它必须能够反映全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而许多商业银行在进行人力资源效率分析的过程中,只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进行效率分析,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和财力,但是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发展。

篇13

2、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一种典型的分类是墨兰德给出的“二分法”,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型治理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型治理模式。美国花旗银行是以外部人监督为主的市场型治理结构(典型的英美模式),这种治理结构以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为基础;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其公司治理结构以内部人监督为主。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鉴于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银行经理人市场空白和市场信用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选择应当以内部人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同时借鉴外部人监督模式中关于股权分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做法,逐步创造条件,向外部人监督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转变,进而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要确保依法产生董事会。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地方政府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插手或干预银行高层人员的选任工作,这十分不利于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构。因此,相关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摒弃“党管干部”的惯性思维,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法产生董事长、监事长和总经理(总行行长),而非行政指派。另一方面,要调整董事会构成,推广独立董事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聘请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强化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切实加强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约和监管。

3、妥善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成本。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集中反映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监督评估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错位、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负面绩效从外面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成本问题。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界定资源配置权力边界,明确各级经理人员(行长)的权能定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行长)年审制度,完善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使之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推行经理人员(行长)决策失误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对称统一,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换岗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必须充分注重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当的剩余索取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加强津、补贴管理,取缔工资外非法收入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考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与实际贡献挂钩的岗位工资制,拉开个人收入分配的档次。三是完善内控机构,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严格遵守金融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垂直领导、直接向法人代表负责的内控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内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和会计监督。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再造策略。根据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和层所指范畴,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身特点,可以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分为理念文化、风险文化、营销文化三个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可或缺。下面,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微观再造。

(1)理念文化再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应该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包括价值观、风险、人才、创新。在这个体系中,成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其他理念得以存在的基础,价值观是核心,风险是关键,人才是保障,创新是催化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理念文化建设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尝试拓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外部的金融环境,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指导依据,并将它的价值观贯彻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战略、营销战略中去,同时通过企业精神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富有凝聚力的风险文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统一全行上下的思想认识,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有理念、有审慎工作习惯的员工队伍,这对于有效的防范和化解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保证和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流的银行源自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服务源自一流的员工,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把聘用、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的基本的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