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股票投资可行性分析

股票投资可行性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股票投资可行性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股票投资可行性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275

投资是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自有或I集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资源,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投入生产、流通、服务、金融等领域的各项经济活动。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接投资又分为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用现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直接对其他企业进行的长期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创办独资公司、出资与其他企业创办联营合营企业(包括合资、合作、合伙)等。

由于投资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未来事物预计的不确定性,投资结果与预期效益的背离现象时有发生。既有可能取得较预期更好的效益,也可能低于预期效益,甚至遭受损失,这就是投资风险。由于投资业务在进行过程中,无处无时不存在各种风险,投资企业或经营者,必须正确树立投资的风险意识,强化对投资业务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才能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股票投资风险管理

投资目的决定投资的运作,他关系到投资的成败。投资者必须在弄清投资目的的前提下,结合资金的来源,以及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一并决策。要避免以借贷款项进行股票投资,对长期股票投资应有专项资金来源,切不能为追逐一时利益而任意以企业生产或经营所需资金投资股票,以防止对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产生不良影响而造成财务危机。

股票投资必须了解发行公司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的历史及现状,对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盈利能力、负债情况、净资产变化等重要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慎重选择投资对象,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

例1:海南海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股票代码:600515)

1996年原株洲冶炼厂海口公司购买该公司定向法人股21万股,内部职工股2.52万股,共计投资金额68.5万元。1998年3月原株洲冶炼厂海口公司撤销,该股票投资转入株冶,2003年12月债转评估调增该股票投资金额16.15万元,现该股票投资挂在湖南有色株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上,投资金额84.66万元。2003年该公司分红(10送0.8股转增5股派0.2元),内部职工股于2003年6月16日上市,2007年4月13日该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实施,(10股转增4股相当于每股获得1.5375股对价),目前湖南有色株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拥有“ST海建”定向法人股33.18万股(21万股×1.58)股东姓名:株洲冶炼厂,内部职工股5.57万股(2.52万股×1.58×1.4)股东姓名梁培臣,股票投资总价值:367万元(38.75万股×9.47元/股)。由于该项投资存在法律瑕疵,处置有一定的难度,公司证券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与证券交易所沟通及时办理好相关业务,2013年9月17日公司抓住股票市场机会及时处置海岛建设股票投资,共获得投资收益358.66万元,较好地处置该项投资,规避了投资风险。

例2:西部矿业股票投资(股票代码:601168)

2001年公司投资500万元持有西部矿业股票450万股。2007年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股配送5股,公司持有2 700万股,2008年公司出售西部矿业股票1 000万股,2013年出售1 700万股,共获得股票处置收益1.69亿元,另外还通过每年分红获得分红投资收益1 626万元。(见表1)

该项投资虽表面上看获利颇丰,深入分析仍可发现不足。西部矿业2007年上市,公司持有该投资股票在一年限售期,一年过后该股每股市价达到过60元,按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曾达到9亿元以上,运用政策,公司可在5%内适时处置部分股票及时公告即可,用来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不足或及时归还部分高息贷款,但因种种原因丧失获利机会,值得借鉴。

例3:株百股份股票投资(股票代码:834898)

1997年公司投资株百股份股票100万股180万元,公司已收到累计分红收入达526.4万元。目前通过国泰君安证券公司该公司股票已在新三板市场上市每股市价9.6元,公司持有株百股份股票市值960万元以上。

二、直接投资风险管理

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用现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直接对其他企业进行的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创办独资公司、出资与其他企业创办联营合营企业(包括合资、合作、合伙)等。投资按区域划分又分为境内投资和境外投资。不同形势和类别的直接投资有其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但与间接投资相比,有其共同的特点:如投资方式灵活、投资对象广泛、投资期长等,这就决定了各类不同投资都具有相同的风险。

例4:1995年株冶为了打通铅锌主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通道,参与新加坡有丰私人贸易公司投资,其金额为390.17万元,所占比率27%,现投资款在株冶资产经营公司,其具体的账务形成如下:

1.1995年6月8日列进出口公司货款转投资390.17万元,从“应收账款”转入“长期投资”(69万美元 )。

2.1998年12月收回投资款32.23万元,投资余额357.94万元。

3.2003年12月债转股评估调账(调减投资额75%)减少“长期股权投资”268.46万元。投资余额89.49万元,上述资产已形成事实损失,申请核销。

经与新加坡有丰私人贸易公司对账,对方应欠株冶32.82万美元。1995年投资款69万美元;1998年收回投资款36.18万美元。因株冶进出口公司期货事件以前,大量资金往来业务未入账,此款已付至期货经纪公司补亏。另据该公司反映,该公司还代我方支付了其他期货保证金,冲抵我方的投资款。目前该公司已停止经营活动多年,故此投资款收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例5:公司认购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100万股,其间 1993年分红10送1.5股,1996年分红10送2股,1997年分红10送3.70922股,10配2.5股。目前公司持股数:100万股×115%×120%×137.0922%=189.19万股

1994年7月根据审计署特派办审计结论调账列长期股权投资――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万元。2003年12月债转股评估调减175.41万元,(依据2002年该公司每股净资产0.13元/股计算)。189.19万股×0.13元/股=24.59万元。

现该股票投资挂在湖南有色株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上,投资金额24.59万元。

ST鑫光2000年、2001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按照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九章“特别处理”的有关规定,ST鑫光于2002年4月17日开始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有色鑫光”变更为“ST鑫光”,股票报价的每日涨跌幅限制为5%。

ST鑫光自2000年~2002年已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根据深交所《关于股票暂停上市的决定》(深证上【2003】24号),ST鑫光股票自2003年4月30日起暂停上市。

三、投资决策风险防范

投资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投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或决策思维与决策方法不恰当,致使决策失误,导致决策风险,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决策信息很难达到全面准确,如果决策思维与决策方法不当,或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将可能造成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损失。为防范投资决策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须按基本投资程序,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科学的决策。

四、投资项目经营管理风险防范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导致投资项目收益减少或发生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风险。项目投产后若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向着有利于投资项目变化,投资项目则可能增加收益;反之,投资项目则可能减少收益或带来损失。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管理不善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人为可控风险,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则可减少此类风险。

五、投资利率风险管理

对企业的投资业务而言,利率风险主要存在于以借贷款项为资金主要来源的投资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以及进行以获取利息为主要目的的债券投资业务。特别是对大型项目投资及境外投资项目,由于投入资金大,利率风险也较大,无论是进行可行性研究或在投资过程中,都应对利率风险给予应有的重视。

下面以株冶投资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为例,分析投资决策风险防范、投资项目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和投资利率风险管理。

例6:投资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

1.杜达公司概况

2004年11月23日,株冶集团与中冶集团(后于2007年中冶集团将股份转让给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合资在巴基斯坦成立中冶集团杜达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

2.案例分析

在巴基斯坦投资,首先需要考虑其安全和交通问题,同时要考虑中巴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中方在管理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再考虑材料采购方面会遇到的交通、通讯的不便利。

在杜达公司成立之前,三家股东已经针对澳大利亚企业遗留的杜达铅锌矿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请中国有色工程研究总院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请相关专家进行会商,共同探讨杜达铅锌矿开采的可执行性。虽然做了这些大量的工作,但在杜达投资过程中,仍因种种问题导致杜达投资由最初四年建成投产成了泡影,且其主要的提升工程混合竖井需要长期建设,给杜达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的阻碍。当然,这中间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总结,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在对国外矿山资源投资时,对其国家的具体国情、人文状况、法律法规和管理模式认识的不够充分、不够细致,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中方员工安全、巴方员工素质和中巴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巴员工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司发展的潜力。另外,在杜达投资营过程中,除三家股东出资外,需向银行借入大量资金,每年杜达都要支付大量的银行利息,如在2008和2009年杜达都支付了300万美元的利息,这大大增加了杜达的投资成本,也为以后杜达需在盈利后以大量的资金逐步收回成本,增加了对外投资成本收回的风险。

3.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政策建议

根据例6,走出去企业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从下面一些方面放宽相关的政策或给予适当的支持。

(1)由于巴基斯坦本地的国内工业相对不是很发达,杜达需要的材料设备大多是从国内进口,其采购成本往往比在国内使用时高出很多。主要体现在运费、港杂费、关税及材料设备的退税问题,希望国家考虑从国内进口材料设备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2)由于在国外投资需要大量的现金,仅由股东出资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而由国内银行贷款则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贷款和外汇管理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鉴于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普遍偏高,为了增强涉外企业的竞争力,在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的优惠。

(3)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如果没有国家在后面支持,会在具体的投资经营过程中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如在巴基斯坦,地方政府或私人团体在涉外企业投资的相关地方的势力较大,造成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同样其他地区的投资企业也会遇到相似的难题。如有政府以适当的方式协调这些方面,将会给企业减轻大量的负担。

篇2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指股票投资者对于相同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要考虑自身处于盈利时期还是处于亏损时期。在大多数状况下,一旦投资人士所亏欠的款项和盈利的金额相等时,在亏损的状态下会变得十分沮丧,但是盈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乐。反之,一旦出现了亏损,其心理情感往往就会变得极度强烈。譬如,一支股票的现价为10元,如果一名投资人花12元买进,而另外一名投资人是花8元买入的。面对10元钱的这只股票价格发生改变之后,两名投资人会作出迥然不同的决策。假如该股票升值,8元价位买入者肯定将留着这支股票,因为他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而对于这位12元买入的股票投资者来说,他就会犹豫不决,在观望之后也许就会动摇自身的意志,甚至在考虑之后卖出该股票。反之,假如该股票下跌,其反应还是截然不同的。为继续保持现有利润,8元价位买入者十分有可能选择卖出以确保有限的利润能够加以兑现。然而,对12元价位买入者而言,往往会继续持股甚至选择再次买入,这是由于一旦出局就代表亏损已成为事实。

(二)后悔理论

股票投资人士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产生后悔状况。具体来说,出现牛市时会后悔未能及时购买当时已看好的股票;在熊市的背景下,又会后悔未能加以止损而被套入其中;即使在自身所拥有的股票既不涨又不跌时,当看到他人所推荐的股票获利也会为未能购入而后悔;而当股票投资者抛出未涨的股票而选择买进他人所推荐的股票之时,当看到已卖掉的股票再度不断上涨,投资者会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后悔。投资者在投资判断决策上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会感到非常悲伤。所以,投资者往往会出现瞻前顾后的犹豫特点,尤其是要决定是否要买入或卖出时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避免后悔的发生。

二、股票投资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作为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老练娴熟的投资者还是刚步入股市的菜鸟,他们都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理财。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普遍的行为偏差,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行为金融学可以成功地解释股票市场中的很多现象。通常,人们在股票市场中往往表现出来的行为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偏差,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估测和预期来做出相应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自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股票参与者对未来股价的区间估计往往很小,同时投资者不能从以前的投资决策中汲取失败的教学,进而更加陷入了过度自信的状态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价格很难估计准确,当股票投资者面临选择时,投资者就容易过度自信。那些专家、专业人士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论来对股市进行分析和预测,这都是过度自信的直接表现。

(二)处置效应

通常,股票投资者往往注重财富的变化量而非绝对量。股票投资者在面对亏损的时候常常抱着赌一把的心理,且宁愿接受确定性的盈利。这就是处置效应,通俗讲就是股票投资者会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这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认知的偏差,对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厌恶性心理”。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他们是有风险偏好的,愿意继续持有股票直到解套;当出现了盈利之后,投资人会进行风险的合理规避,同意快速卖出以确保自身的利润,怕再出现亏损。

(三)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理。当股票投资者在没有掌握准确的信息的状况之下,往往易受别的投资人之影响而作出类似之行为,过度地依赖别人的意见和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羊群行为”在股市中非常常见。能够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投资者的个性特征、舆论与政策、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投资者的赌博心态和求利心态等都会造成“羊群效应”的产生。“羊群效应”理论认为,人们的自信心会收到行为与其结果的影响。

(四)家族集体效应

我国的公司许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私人公司,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其创业初期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寻求发展,公司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明晰,缺乏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公司走过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完成了初次创业。而今,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普遍追求以规模扩张、产业多元化为目标的二次创业。随着公司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其融资需求的规模也不断加大,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很难满足实际需求,便家族式的进行股票融资、或者进行股票投资以期获得收益等,但在经营转型中难以适应股票市场的新环境,造成家庭企业收到重创。

三、促进股票投资行为有效性的分析

(一)与自身经济能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自身构思建设

在股票投资中,大力推行科学化行为模式,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市场导向状况来判断如何进行股票投资。在股票市场买卖过程中,要着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投资人价值列入生态、文化产业当中,视为统一体进行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股票投资中按照资源投入产出比最优化之原则,运用各类管理方法以提升投资人所具有的产出。

(二)健全股票投资监管法律法规,确保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股票投资监管尚处在起步阶段,由此可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监理过程中健全股票投资的相关管理机制,一旦出现了资产与资源之变更,一定要实施公开招标制度与决议制度。为此,要持续健全完善议事会、代表会等有关民主管理机制,并且明确相关的工作程序,完善有关的工作制度,保障以上组织能产生监督的作用。投资人要事先开展可行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得到科学而合理的监管机制。

(三)建立健全股票投资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本世纪以来,股票投资被人们关注,并最终在各地遍地开花,但许多属于盲目投资,造成巨大损失。人们对这些损失下的股票投资之异议开展了原因探讨,股票投资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一大重要载体,其中有着非常多的市场资金以及企业。在当前我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一旦投资人对于股票投资的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将导致投资处于风险极大的状态。

(四)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股票投资大多属于政府主导或参与,资金投入大,涉及部门多。因此股票市场管理者要注重目前财务报表和市场资金之间有关信息的披露,让社会大众能够了解到股票投资的趋向以及支出收益等相关内容,从而有效避免投资人员匆匆忙忙地盲目参加激烈的市场经济,让投资人能够更加理性地参与和运用市场中的资金,并且有效实施绩效考核机制。

篇3

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占到整个投资金额的一半以上。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之初,由于新生制度的不稳定性,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对于未来制度运行缺乏足够认识的未知性,确实应该优先考虑基金的安全性,切实做好基金的“保底”工作。然而,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和探索,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相对成熟,初步完成了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顶层设计,对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我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对于制度建设的认识已经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了解。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基金投资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使基金的投资应该根据我国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回应和调整,而不是一直坚守着养老保险金最初在各个投资内容上的比例限度。对比我国近年部分年份的国债五年期利率,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当期通货膨胀率可见定期存款和国债,在大部分的年份跑不赢通货膨胀率。在这种投资状况下,一半以上的社保基金连保值的最基本要求都保证不了,我们怎样提高人们对于社保制度的认可度和对政府投资的信任感?定期国债与定期存款流动性较差,难以抵御养老保险金支付的变化和高峰,如果放弃存储,为满足人民的信任而匆忙变现,那么0.4%左右的活期利率更是使养老保险基金总量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中国老龄化加速的进程中,养老保险基金在此种投资工具中自身难保,我们不禁会对养老保险支付制度能否持续性运行产生怀疑。

2.股票债券等收益性强的投资工具分析

由于股票、证券等金融工具的风险较大,国家对于股票等高风险性金融工具的投资比例有严格的限制,从我国实践来看,近年来股票投资占投资总额的20%左右。近几年,对于国家是否应该放松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限制,增加基金投资于股市的比例,外界对此有激烈的争论。有人说,中国的股市指数已接近触底,社保基金进入股市必将能活跃资本市场并取得巨大的收益,并进行了严密的逻辑分析。但笔者认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大举入市并非明智之举。从2008-2011年,社保基金投资股市年均亏损近167亿元。养老保险基金不应大举进军股市原因如下:一是中国股市不仅依托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执行,更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且后者的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往往难以预料。政府对政策的变化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例如股票印花税的实行,在一段时间内,股市行情都存在下滑状态。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虽然在我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与他国相比减弱不少,但是股票市场从最高点一路下跌,约10年时间套牢多少民众痛不欲生,尽管有人认为此次低迷期正好是社保基金逢低入市的耗时间,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股市何时才能迎来新的增长周期。二是养老保险基金资金数目数千亿之巨大举入市肯定会给大盘造成不小的波动,当大笔资金获利撤离时更会引起某种股票大幅下跌的状况,赚着民众的钱为民众养老,并且不知多少人会多少家庭经济状况受到重创,实是将鸡蛋从一部分人的篮子中移给另一些人,价值的创造性程度小,价值上的转移程度大,缺乏普惠性和真正的收益性。三是股票市场风险控制难。股票市场的跌涨情况十分不稳定,并且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还会出现大涨大跌的状况,与此同时,低迷期何时过去无法预测,养老金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如果为应急在低迷期撤离资金,那么巨大的亏损将难以填补,如果坚持等到牛市翻身,那么时间长短不能计算,将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养老金。可见,如果放松养老金基金对于股市投资的限度,将很容易形成上述进退两难的境地,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篇4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1998年国家教育部新增设的本科专业,虽然迎合了当今社会对理财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了我国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但其教学方法存在着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讲授、轻学生动手操作。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从财务管理的内涵看,财务管理是指企事业单位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价值管理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能否有效的组织好资金运动。不单纯依赖管理者是否有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有赖于财务管理者是否具有妥善处理好单位与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看,财务管理教学应该按照“理论的介绍言简意赅,实践的应用全面广泛”的原则,并结合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最大可能地适应实践上的需要。为实现上述目的。近四年来。笔者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创新性地开设了《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旨在解决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分散、实践能力差、思维不活跃、创新性思路少、人际交往能力低等问题,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本文仅就该课程开设中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探讨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为其成为知识、素质、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

一、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基本内容

(一)课程性质

《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专业技能的专业实践课程。它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学校显性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对实现教学目标起支撑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该课程是在学生修完一定的专业课程后(通常在第六学期),为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变化,吻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更新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结构及方法手段,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掌握最新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具有较强财务管理实务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财务师而采取以研究型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一门开放式课程。它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平台。

(二)课程形式

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的授课方式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教师在校内布置实训任务。在该环节中,以教师讲解实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体系、提出实训要求、布置实训任务为主要内容,它是每一次实训的出发点,更是学生理解实训内容、较好完成实训任务的前提。在这个环节中。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虽然从时间上就是一次课。但内容上却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要有高度的概括和融合,要能结合实际对学生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训要求,对实训任务的讲解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次。以学生分组合作、校外调研为主要方式。要求学生首先对实训任务进行讨论和适当的知识回顾。研究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人员分工;然后集体深入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回校后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对于发现的问题要么再次深入实践予以解决。要么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予以解决。这个环节是该课程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能锻炼学生能力、体现实训质量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及时进行师生沟通,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最后,各组同学集中在教室内进行实训汇报,主要汇报人由此次实训的执笔人担任。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畅谈实训体会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此环节既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又是各组学生以实训报告为最终成果进行PK的赛场。在这个环节中,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操控性。既要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及报告给予及时的点评,又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控制。要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三)课程内容

《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中的有关规定设计的。主要以企业完整的运作过程为线索,以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为理论基础,以企业筹建与筹资、企业投资与决策、企业预算与内部控制、企业纳税筹划为主要对象,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财务管理基础操作技能、创建企业、企业纳税筹划、企业筹资、股票投资与外汇投资、企业财务分析、企业项目投资与可行性分析、企业全面预算等几个主要模块。按照实训的难易程度和课程进度,课程主要包括:1,证券投资(个人完成);2,票据填制与审核(小组完成);3,纳税申报与筹划(小组完成);4,企业筹建(小组完成);5,项目投资决策――新建企业可行性分析(小组完成);6,企业筹资(个人完成);7,企业财务分析(个人完成);8,企业利润分配(个人完成);9,企业预算(小组完成)。其中四项需要个人完成的实训内容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作业,即在开学之初首先进行证券投资实训。要求学生以一定数额的虚拟资金在沪深两市进行模拟股票投资。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股票或基金,详细记录选股的具体时间、数量、金额。并可以在半年内随时进行买卖。期末要对所选股票或基金进行财务分析(实训七),同时研究所选企业的筹资方式和资本结构。并与本地企业进行筹资情况比较分析(实训六)。再对该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利润分配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实训八)。

(四)考核方式

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由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分组实训、集中作业并汇报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财务管理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因此无法采用传统的一张试卷确定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考试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非集中考核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包括:上述九项实训内容,每项10分。其中学生的实训报告占50%,实训汇报占40%,实训作业占10%。对各项实训成绩进行汇总以后,再加上期末学生的实训课程总结(10分)汇集而成。在具体评分过程中,全组共同完成实训报告,但执笔人可以比同组其他同学的分数略高3-5分,汇报中积极踊跃有突出表现的成绩也要高于同组其他同学,学期内要保证每位同学均成为一次执笔人。

二、基于实训课程的人才能力培养

开设《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知识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方案设计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资料整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不畏挫折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应用性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项实训内容的完成得以实现的。

(一)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传统的专业教学,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分散在各门课程中。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由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

本身固有的特点――知识面广、难度大、计算多、政策强、方法复杂。同时学生又几乎从没有涉足过企业,体会不到资金运动的真谛,因此许多学生在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过程中。感觉到很难抓住其基本线索,难以用固化的学习模式去直接套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曾经在讲课中对学生描述过:学生们在课堂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实际上是分散在各个相关学科中的一颗颗专业珍珠,如何将其串成华美的专业项链实质就是衡量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企业筹建及投资可行性分析实训时。由于要涉及财务管理、工商管理、项目评估、市场营销、法律法规、Excel等知识并要多次去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多部门,学生们在开始时感觉难度很大,无从下手,不会开口说话;同时也深切体会到,看似简单的专业知识到了实际中就难以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细节上的问题不敢较真。此时大多数学生就自觉地进行知识复习、教师答疑和多次的社会调查,最终学生都能圆满完成此项实训,并在各组对抗汇报中。通过对比各组的投资项目及相关净现值、报酬率等指标,使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体会到财务管理的魅力,从而实现了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知识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多项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及资料整理能力

尽管学生长期以来都是浸泡在书海中,不乏与文字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但真正走向社会,其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述能力都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实训课程中强化了这方面的训练,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布置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门。直接进入有关部门进行咨询,求得帮助,以完成实训任务。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而言,是既新鲜又有难度。许多学生在初次进入税务局、工商局、银行、企业等单位时。不敢、不会开口讲话,即使遭到了白眼冷言的尴尬待遇。也能互相鼓励、相互提醒坚持完成任务,这无疑锻炼了学生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收获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能提供的。二是通过各组上讲台,分别汇报实训的完成情况及实训心得。这种训练使学生从开始上台时的手足无措很快就转变成挥洒自如、侃侃而谈,从开始时语言大白话逐步转变成专业术语。同时,由于每次实训结束都要进行实训报告的展示对比。并据此给出成绩。这使得学生对资料的整理格外用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不断创新,这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也据此形成了一份份精彩的实训报告。

(三)团队合作能力与自学能力

篇5

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未来预期收益,而将货币资金、实物、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 会再生产的过程。企业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提升企业的资产阶值,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企业资产价值的提升的多少,与投资报酬率有关。税收作为一个成本是影响投资报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通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从而影响投资决策。从税收对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的影响来看,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从降低资产使用成本入手,促进企业利润水平的良性增长,提升企业可用的现金流量。只要企业投额度边际收入大于投资成本,企业将继续投资,直到两者相等为止,这时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此,一项好的投资的税收筹划应该合理地利用税收激励措施。

一、企业投资的分类

企业投资的范围很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投资在再生产中的作用,投资可以分为初创投资和后续投资。初创投资是指企业设立阶段的投资;后续投资是为巩固和发展企业再生产所进行的各种投资。按投资的方式划分,企业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类。一般来说,直接投资包括设立投资(设立法人企业或非法人企业)、后续投资(维持性生产投资、扩张性生产投资)、购并投资(联营投资、兼并其他企业、收购其他企业)。间接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信托等其他间接投资。企业作出设立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对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等问题,结合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最后做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常见的组织形式选择既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选择,也有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

二、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根据投资货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货币资金投资与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投资方式不同,涉及的税收因素、享受的实际税收待遇也不同。一般而言,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如设备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而不应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这是因为:首先,设备投资其折旧费可以作为税前扣除项目,减小所得税税基;无形资产摊销费也可以作为管理费用税前扣除,减小所得税税基。其次,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由于计价方法不同,资产评估的价值也将随之不同。在对外投资中,通过选择评估方法,高估资产价值,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资本,还可以通过多列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减小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但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应选择货币性资产投资。这是因为选择非货币性资对外投资,要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1、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该项交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非货币性政策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如果发生资产转让所得,且数额较大,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分摊到各个年度的应税所得额中,

2、增值税。如果企业以存货等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根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视同销售货物行为,须缴纳增值税。

3、营业税。如果企业以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人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缴纳营业税。如果企业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人股,与投资方同承担风险,而是收取固定利润的:一种情况是以不动产、 土地使用权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属于将场地、房屋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应按项目缴纳营业税;另一种情况是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投资入股,收取固定利润的,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缴纳营业税。

投资企业应综合考虑投资双方的税收负担情况,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即使是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投资方式的选择,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

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选择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营管理。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土地或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篇6

2014年新年伊始,我国股票发行就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变革―IPO实行注册发行制。从已经实施过的股票发行制度看,这种变革无疑是市场化导向最彻底的发行模式。政府不再从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两个方面来把关拟上市公司,而是把实质审查的权利和责任交还给市场相关主体,包括券商、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等,让投资者依据公开信息自主决策和选择,政府的职责转向建设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和对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失职问责,加强信息披露管理,确保投资者获取公开和透明的信息,并大大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这会迫使投资人提高投资判断力,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改革的结果契合了18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注册发行方式并不意味着弱化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责任,对拟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以及诚信守法经营。特别是在其中据核心地位的证券公司,需要加快转变的业务模式,创造更多的盈利点,以适应注册发行的新要求。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13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115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759.21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128.62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44.75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25.87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70.30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305.52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184.62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440.21亿元,104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证券公司总数的90.43%。

一、我国股票实施注册发行的背景以及重要意义

国际上对股票发行决定权归属的认可有两种倾向: 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股票发行制度的选择就一直服务于如何加大企业融资作为其主要目的,其发行监管、发行方式和发行定价三个主要环节一直是行政力量主导,使得股票市场在遴选合格上市公司、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保障投资者公平权益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制度漏洞,也造成很多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获取了“政策的暴利”,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和伪装上市以及腐败行为屡禁不止。按照时间顺序,我国股票发行的几次变革如下表所示:

正是由于股票发行制度演化的进程中一直缺乏市场化导向的体制和机制约束,才导致监管制度不健全,执法手段缺乏应有的力度。政府利用行政资源垄断了投资者应得的信息,这不仅使得股票发行价格信号严重失真,还导致股票市场缺乏“三公”基础,广大中小投资者备受伤害,上市公司和券商等中介机构获取了超额利润,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我国股票发行市场中责任与权利不对等是造成我国股市众多问题的根源,也造成券商提供服务的关键评价指标与“过会”与否紧密挂钩。

二、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若干条件

股票市场作为投融资双方实现利益转化的特殊场所,不仅是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也是应该让投资者能获取公平和公正的投资收益。任何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股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更加突出,影响也最大。因为股票和一般的市场商品相比,投资者是从其现有的价值信息中发现未来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是从发行股票的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来推测股票的价值定位,这其中包括经营活动的历史信息,以及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同时,确定股票价值还需要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分析判断,市场的交易状况、监管要求、参与主体、价值偏好、交易时机等对价值判断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股票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需要获取更加专业和全面的信息才可能规避投资风险,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股票发行制度,实际上体现了不同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提供信息的方式以及责任,就推行注册发行来讲,也需要政府监管机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等,能够按照“三公原则”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股票的价值信息,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创造基础条件。

1.政府监管部门虽然不再直接审查股票发行,但并不意味着对市场监管责任的弱化和缺失,应调整监管理方式和方向,从营造环境和加大惩处力度入手,更加严格监管。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明确注册发行时企业应严格公开披露的信息要求,这是股票市场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明确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对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责任。同时,对类似于银广夏、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一批被曝伪装上市的企业,加强惩处力度,使其不再能有容身之地,真正使股票市场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并有效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特别是要切实治理为了恶意“圈钱”的目的而一再发生的“三高定价”现象。其中,保护中小投资者应是重中之重,当市场发生扭曲和失灵时,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审查力度,通过违规的高成本来约束中介机构不敢造假。实际上,美国注册发行时也不乏监管部门对发行注册的积极介入,在州级层面则更多倾向于实质审查,更多的关注证券发行对本州公众的权利影响。

2.证券公司作为注册发行的核心环节,承担了股票发行成功与否的风险。在股票市场的承销与交易环节中,不论哪种发行制度,券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着专业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专业影响力,为股票市场的投融资双方提供“通道和平台”,减少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重大影响,也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也正是其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注册发行股票时,它一方面需要根据拟发行股票公司的基本信息提供专业化的定价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保护投资者角度监督公司公开披露信息,不能舞弊上市。否则就是中介服务职责的缺失和败德行为。

3.注册发行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公众公司,公司上市后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仅是基本的商业信用体现,也是让各类投资者形成基本价值预期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没有基础数据作为支撑,任何估值模型都不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从获取资金来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不是一次性的博弈,而是长期的博弈互动,因此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共赢。一旦市场发现上市公司欺瞒广大投资者,大家纷纷用脚投票的结果,一定会被市场抛弃,难以有持续的资金支持。

4.注册发行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估机构、投资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在注册发行时,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可以提高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决策效率,规避决策风险。因此,中介机构的工作必须尽职尽责,也需要认真履行如实披露信息的责任,以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是多角度认知上市公司价值的内在要求。

5.注册发行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能再偏听偏信,靠所谓内部消息追涨杀跌,而需要注重内在价值判断,提高投资决策专业化水平。对于投资风险应有明确的意识和承担能力,在分析所有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选股依据,探索适合自身投资特点的良好决策习惯,崇尚价值投资的理念,避免过度投机和一夜暴富的幻觉。

三、注册发行要求券商应加快业务创新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是未来较长时期的发展主基调,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的变化必然伴有阵痛和产业与区域差异。从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健全的股票一级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以后,不仅有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也可以控制新股发行“三高定价”的趋势,使得司空见惯的超募现象逐渐得以控制。因此,券商仅依靠IPO承销佣金费率生存的投行业务结构模式受到了市场化变革的挑战,越来越多券商意识到业务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因为由于业务模式单一会导致同质化竞争,运营风险增大。为了规范风险,减少注册制带给市场的动荡,切实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已经颁布了相关配套文件,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相关的投资者教育和情况说明。就注册发行制度本身而言,券商作为中介机构的核心,不仅需要在勤勉尽责上狠下功夫,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更需要在推行新制度的环境下,加快业务创新的步伐,提供更加专业和到位的服务,因为这关乎从业人员和机构自身的风险防控以及职业声誉。为在注册制下不断提升券商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优势,应注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在注册制条件下,券商的承销业务定位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思考。比如,在尽职调查环节中,就不能再按照现有的模式和深度进行,应该在企业价值链方向进行拓展,在工作节点和介入时机选择上,也需要全面参与对拟承销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无论市场多大以及成熟与否,券商追求利润的动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而,客观上券商在经营中就有创新的动力,其创新的落脚点就是针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强制与激励、创新与约束的规章加以规制。

2.转变承销业务中专业顾问的一般性定位,应真正从企业管理咨询专家顾问的角度,详细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业务模式、合作伙伴、运营团队、技术装备、市场实现以及员工素质,应从企业发展的所在环境,在价值链和产业体系中判断企业的发展预期以及潜在风险,能够从企业家视角上审视企业未来的资源配置需求和优化目标,避免单纯的财务数据分析和过分复杂化的数学模型,应把上述几个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思考以提出专业价值判断。

3.选择科学方法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分析其投资价值,这是市场化过程中得到投资者认可其专业能力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体现券商差异化竞争力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对拟发行企业的股票价值分析过程中,使用定量工具和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应更加注重量化分析所要求的假设基础、数据来源以及逻辑继承性。对于长期的趋势和市场中不确定性较大的预测,定性分析有时可以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诚信、投资人的理性、各种中介的自律与归位尽责、监管部门的恪守中立、坚持“三公”当好裁判等,都还有太多的缺陷与问题。因此,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判断和使用结论就更重要了。

4.加强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拟发行企业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采用专业风险管理工具,系统梳理其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别的风险,并结合风险管理目标,界定风险管理的边界和相关策略。二是加强券商自身的风险管理,在重视合规依法的过程中,还需要从注册制的要求上扩展识别风险的范围,特别是创新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应格外关注。

5.按照注册制的要求,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不仅需要继续学习传统的金融、法律、经济以及财务等专业内容,更应该结合具体的业务对象和行业特点,系统补充相关的行业发展知识,系统认识相关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特点,争取成为行业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能够在战略层面也成为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在人员的素质要求上,加强对企业管理内容的培训,应能够系统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生产、市场、财务、人事等不同的管理内容,对在承销过程中所进行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够在知其所以然上更下工夫。

总之,注册发行制度作为证券市场的改革方向,为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券商在业务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不仅是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也是通过业务模式的深化和细化来主动防控风险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越来越市场化的环境中谋求持久的生存与盈利之道。

参考文献:

[1] 谷晴.IPO实行注册制的可行性分析.财会月刊[J].2012,6(中旬):18-20

[2] 朱建明.股票发行向注册制过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经济论坛[J].2005,18:92-93

[3] 尹蘅.保荐制下承销商声誉与IPO企业质量关系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0,8:69-74

[4] 蔡欣园.初探股票发行核准制与注册制. 时代金融[J].2013,5(中旬):33-34

[5] 刘尔思.创新是我国券商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经济问题探索[J].2003,10:97-99

篇7

一、引言

推广及运用价值投资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上市公司方面考虑,应用价值投资理论可以完善治理结构;从中小投资者方面考虑,应用价值投资理论可以让投资充分实现理性化原则。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考量,推广及运用价值投资理论均能够充分有效地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鉴于此,本课题对“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推广与运用方针,价值投资理论的现状及其作用

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价值投资理论在推广与运用方针的基础上,主要的表现出了两大现状和一大作用。两大现状便是“我国A股已经基本具备投资价值”与“推广价值投资理论符合市场要求”;一大作用便是“QFII对价值投资理论的应用具有激进作用”。下面笔者便从这两大现状和一大作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A股已经基本具备投资价值

有人认为我国A股没有投资价值,原因在于他们把市盈率的概念强加运用于我国A股市场上。这种浅显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我国股票市场同种股票在不相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价格源于我国实行了部分股权上市策略。而用某一类股票的特殊价格除以全部股权的每股盈利所求出来的市盈率是没有意义的。通过许多充分有效的案例与数据证实,就价值投资理论的现状而言,基于推广与运用方针之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拥有了投资的价值。

(二)推广价值投资理论符合市场要求

让投资者的个人利益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是股票市场赖以生存之根本。把投资者当作主导者,股票市场才能健康并长久地发展下去。股票市场应该减少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推广价值投资理论便符合股票市场的这一要求,价值投资理论是可防守的,它以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进而对被低估的股票通过价值的发现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这一点在切合投资者的自身利益上考虑与市场要求相辅相成,具有共同推进的作用。

(三)QFII对价值投资理论的应用具有激进作用

《QFII管理暂行办法》是由征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的,简称QFII,表示科学规范的国外机制投资者制度。QFII制度的掌控对象是国外机制投资者,通过对国外机制投资者的限制,允许他们对部分外汇资金的有效汇入,汇入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交换成为当地货币。这是股票市场的一种开放模式,在目前货币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的状况下,实现此开放模式对整个证券市场具有盘活的效果。通过QFII制度对价值投资理论的激进,相信价值投资理论势必能让我国的股票市场越愈繁荣。

三、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考量,推广及运用价值投资理论都能够充分有效地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价值投资理论运用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股票市场所面临的诚信与道德危机、只存在单边做多机制、股票市场严重匮缺资金扶持以及关联交易现象日益严峻等。下面笔者便从这些方面对、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股票市场所面临的诚信与道德危机

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在企业诚信、包装上市有效性、包装利润真实性、信息披露完善性以及庄家操纵股市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伪劣造假的行为,这些现象直接让股票市场面临巨大的诚信与道德危机。其次,很多绩优股形象的破裂,如东方电子、银广夏等,这些都导致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失去了信心。另外,在中小投资者中,因为他们是股票市场的弱势群体,所以对股票抱有怀疑的主流思想,一昧地热衷于短期投机。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A股市场的投机性的流通股周转率长期以来都是非常高的。

(二)只存在单边做多机制

价值投资理论运用在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便有“只存在单边做多机制”。从交易机制层面考量,成熟的股票市场既可以做多,又以做空。单边的做多机制是我国股票交易机制的主要表现特征,而明显的“单边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匮缺做空机制。“单边市”的存在隐患是非常困难降低中小投资者的系统性风险。据统计,我国股票系统性风险大约占总风险的61%。这是缺乏做空机制所导致的,做空机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值投资理论的运用,也让价值投资理论很难发挥出作用。

(三)股票市场严重匮缺资金扶持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在对资金的需求上远远大于供给。据统计,2013年我国A股和B股的市价总值高达六万亿元人民币,大约占当年GDP的58%。从可流通方面考量,资本市场化率约莫仅有1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方面远远大于供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股票市场严重匮缺资金上的扶持。

(四)关联交易现象日益严峻

上市公司关联教育的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有着资源转移的倾向,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非常规商业义务。从双方利益层面考虑,其关联交易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它能形成一种经济节约机制。但是我国的关联交易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没有竞争以及自由的交易市场,往往会出现大股东利用权力控制上市公司的运营利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偷窃上市公司资金的不良现象。此不良现象必须在关联交易中被禁止,因为这种现象非常不利用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

四、基于我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在运用层面上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面对上述价值投资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有效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使价值投资理论充分有效地运用到我国股票市场当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大方面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以引导为方针,彻底改变中小投资者的主观意识

股票市场的主导者是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一定处于劣势地位。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整合工作里,需要通过合法有效的法律手段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自身权益,还需要对中小投资者进行引导教育,进而转变他们的主流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价值投资理论的重要意义。事实和理论都证明了价值投资理论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因此,不但要让中小投资者认识到价值投资理论的重要性,还需要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价值投资理论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分红的策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对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股票市场在其封闭式的状态下形成了一种“随机漫步”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股票市场不能呈现谷峰与谷底、也没有泡沫与破灭。由此可以看出增强投资者自身信心的重要性。特对对于中小投资者,由于自身对股票市场的不了解和对价值投资理论在认识上的不充分,导致投资不能、投机不易,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现象。在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上可以通过分红的策略,这一策略不但可以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各上市公司的优劣状况,而且还可以以此盘活整个股票市场。

(三)对国有股与法人股的控股权进行控制

近年来,股权结构处于非均衡状态是我国上市公司呈现的一大问题。非均衡状态表现为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大约占拥61%,社会公众股大约占拥28%。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所造成“一股独大”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另外,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没有对上市公司直接的控制力,这样便让中小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更进一步让中小投资者的自身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弱化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控股权措举上,首先应该对大股东的投票权进行限制;其次是设立优先股,以此减少大股东的投票权。

(四)杜绝不正规的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具有必要性的,但是对于非正规的关联交易必须严加防范。防范非正规的关联交易工作就需要重视评估环节,这样做有利于优化关联交易的价格,让中小投资者的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从另一方面考量,完善评估制度能够防范大股东对交易价格的操纵。其次,应该建立相应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防范大股东在表决权上滥用、错用,进一步控制了非正规关联交易的生成。另外,需要在救济措施上做到尽量的系统化。系统化救济措施的救济对象为中小投资者,系统化救济措施的建立可以充分有效地保护到他们在股票投资上的合法权益,并且应该赋予中小投资者相应的决策权力,让他们可以通过请求法院的有效途径否认股东大会上一些不合理的决议。

五、结语

篇8

一、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般来讲,企业的内在价值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和市场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股利政策、股份分割、增减注册资本、资产重组几个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系列地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中国的上市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凭借着其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的主要工具。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我们可以较好的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二)研究目标的选取。根据多方面考虑,选取上市公司贵州茅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市盈率指标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同时,根据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影响力等其他辅助因素对上市公司整体内在价值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估。贵州茅台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代表,其收入和利润总额在中国A股市场表现突出。对其股票价值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市盈率、净利润、品牌价值、市场占有率等进行研究。市盈率(简称P/E)是指“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是最常用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是很具参考价值的股票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一只股票如果市盈率越低,即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风险越小,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也可以称为税后利润。净利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净利润是获得投资回报大小的基本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净利润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另外,净利润也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管理绩效以及偿债能力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个可以反映和分析企业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净利润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反之,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商业市场中,品牌的影响力越发显得重要。不少企业不惜重金投放广告就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因此,分析品牌价值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市场占有率是指某企业某一产品(或品类)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或品类)中所占比重。反映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通常市场份额越高,竞争力越强。

二、数据收集及分析

(一)行业数据分析。首先我们对研究对象———“贵州茅台”所在的白酒行业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选取白酒行业的以下样本股作为行业样本:泸州老窖、今世缘、五粮液、贵州茅台、老白干酒、古井贡酒、口子窖、山西汾酒、酒鬼酒、舍得酒业、伊力特、迎驾贡酒、洋河股份、金种子酒、金徽酒、顺鑫农业、水井坊、青青稞酒。中国白酒行业从2003年至2012年经历了黄金发展期,从2013年至2016年经历了深度调整期,2016年至今为复苏回暖期。白酒行业的复苏带来白酒行业整体利润的增长,其中中高端白酒的复苏尤为明显。随着中国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消费者对中高端白酒的青睐程度有了明显地提升。我们选取了18只成分股在白酒行业市场占有率高,代表性强,作为白酒行业的代表进行分析有较高的可信度。截至2020年2月12日,白酒行业总市值为24,602.10亿元,市盈率为35.17。

(二)研究对象的数据分析。截止到2020年2月12日,贵州茅台市盈率为34.00,低于白酒行业的平均水平。总市值约为1.38万亿元,约占白酒行业总市值的56%。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贵州茅台在中国白酒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约超过一半份额,约为63%。2019年三季度报显示,贵州茅台净利润为304.5亿元,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35.02亿元。截止到2020年2月12日,贵州茅台收盘价位1,097.27元,为白酒行业最高。另外在品牌价值方面,贵州茅台是中国白酒行业的一张香飘世界的名片,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1915年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英格兰威士忌并称世界三大名酒。一个多世纪以来,先后获得了18次各国金奖,是白酒行业内唯一集绿色、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誉为一身的“国酒”。可见,贵州茅台拥有巨大的品牌价值,是其内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投资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贵州茅台的企业内在价值与其高昂的股价较为匹配。贵州茅台公司具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资产质量高、盈利能力强,市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市场占有率高,综合评价企业内在价值高,可以有效支撑其股价。通过对贵州茅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的内在价值对其市值有正向的影响,内在价值是股价强有力的支撑。

篇9

一、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所付出的成本是指机构投资者在监督公司过程中承担的成本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机会成本、监督成本和行动成本。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所产生的收益是指由于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而使公司股票的市值增加,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公司股票的市值也相应增加,从而给其带来的收益。很显然,该收益的大小与机构投资者所持公司股票的多少及因参与治理而使公司股票价格上涨的幅度呈正相关。

任何一个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参与公司治理时都会衡量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参与公司治理所产生的收益超过付出的成本,该机构投资者就可能参与治理;反之,就没有动力参与治理。另外,监督成本内化和收益外化所导致的“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也使机构投资者要仔细分析参与治理的成本及收益,以免为其他股东提供了利益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是决定机构投资者是否参与公司治理及其积极性高低的重要因素。

投资规模和持股比例会影响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成本与收益。投资规模较大、持股比例高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更大。

(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分析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需要一定的方式或手段。这些方式的使用是有一定步骤的,当前一种方式没有发挥作用时,才会使用后一种方式。

目前来看,国外机构投资者行使积极股东权利的手段或方式主要有:委托投票权征集、股东提案、私下协商、提名上市公司为治理目标、股东诉讼、机构投资者联合行动等几种。

另外,机构投资者采取积极主义行动最便宜的方式是投反对票或者拒绝投票,并给公司的总裁或者董事长写一封解释函,公司一般会考虑机构投资者的合理建议。

在常规情况下,治理行动一般包括选择目标公司、提交股东议案、与公司沟通、达成协议以及监督协议的执行五大步骤。

(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分析

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问题,耿志民(2002)提出了相机治理观点。所谓相机治理,是指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状态安排企业所有权。它要求当企业的现存状态被打破时,就必须有某种机制启动,自动地赋予谈判力强的一方以企业控制权。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应采用相机治理,也就是治理行为要视企业的状态而定。机构投资者平时主要作为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的财务、人事、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施加影响,只有当企业陷入困境时才会采取非常措施,如替换经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针,直至将其转让、清算。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相机治理,对双方都有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理财能力要优于治理能力,前者是主业,后者是副业,如果投入过多精力参与治理,将会荒废主业,甚至两者都做不好;对于公司而言,相机治理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提高企业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

万俊毅(2006)通过分析国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案例指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表现出一系列的适度性。这种适度性体现在目标公司的选取上、介入时机的选取上和介入手段的选取上。在目标公司的选取上,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将所有绩效差或治理有问题的公司都列为治理目标,而是从中筛选出几家绩效很差或治理混乱的公司作为重点介入对象。如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养老基金TIAA-CREF就是每年找出投资对象中的10-20家回报表现最差的公司作为治理对象。在介入时机的选取上,机构投资者也不是在公司业绩一出现滑坡就积极行动,而是等公司的问题发展到较为严重而其自身不能解决的时候,才有可能介入治理。在介入方式的选取上(如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方式的分析”所述),是有步骤地展开的。由温和的方式逐步到严厉的方式,只有当前一种方式不可行时才会使用后一种方式。最后,在行动取得成效后,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功成身退,不再继续干预公司治理。

总之,无论是“相机治理”还是“行为的适度性”。都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提供了新思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无须有太大负担,只需适时的相机治理,治理行为只需适度即可。

(四)机构投资者内部的异质性分析

机构投资者之间有异质性。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和性质不同,导致其投资理念、投资行为、投资策略有较大的差别,因而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问题上具有不同的动力和意愿。找出最理想的监督者将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性。

Coffee教授(1991)指出,分析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监督作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应当遵循三项标准:一是利益冲突标准,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之间没有特殊的利益关系,不会影响其监督的公正性;二是持股量标准,机构持有较大比例的股份,足以合理化其监督成本支出;三是长期持股标准,机构实行长期投资,公司治理的改善能为其带来长期收益。依据Coffee教授的标准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最理想的监督者。

1 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公司。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开放式基金类似于国外的共同基金,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出资人被赋予了在任何时候按照当天价格赎回基金份额的权力。在赎回的数量和时间问题上,投资经理没有任何发言权。由于随时都可能被要求赎回,共同基金经理对长期的、战略性的投资很少抱有兴趣,他们更关注短期的价格投机。这说明,共同基金的持股行为不符合Coffee教授的“长期持股标准”。相对共同基金来讲,封闭式基金的流动性较弱。wind数据显示,2007年末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为22205.12亿元,封闭式股票型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迭2 362.74亿元,股票型基金的资产净值总规模达24 567.78亿元,约占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27%。由此推算,封闭式股票型基金仅为流通市值的2.6%左右。这样的规模难以对公司治理起到作用,即不符合Coffee教授的“持股量标准”。

证券公司是一级市场主体,主要从事证券的承销、自营以及经纪业务,高额的固定佣金费率使其有强烈的经纪业务偏好。证券公司在自营和经纪业务中,其流动性是弱于开放式基

金的。其自营业务没有短期收益的压力,经纪业务主要服务于一些大型上市或非上市企业,类似于私募基金,要求获取短期收益的压力也不大。但由于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是服务于一些大型上市公司,违背Coffee教授的“利益冲突标准”,因而证券公司也无法真正起到积极的股东主义作用。

2 保险资金和银行。保险资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期性。保险资金从诞生之日起直到永远,都要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要保证永远的充足的偿付能力,就必须具有长期而稳定的收益,而不是短期投机性的收益。因此,保险资金有一种天然基因,厌恶短期波动,追求长期稳定收益。虽然保险资金使用期限长,但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相比,保险公司和所投资的公司之间有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如保险公司通常会拥有所投资公司的债券;保险公司通常通过提供保险产品,或帮助履行公司养老基金产品的义务,与被投资公司之间建立或希望建立商业联系。因此,它不符合Coffee教授的“利益冲突标准”,它会更倾向于支持管理层的决定,而不是积极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但保险资金与所投资公司的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可能,如排除这种关系,保险资金也应是一个理想的监督者。

银行作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是一种早已成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日德式公司治理模式,也称为银行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下,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会损害小股东的权益。而且,作为大股东的银行在公司中肩负着各种角色(股东、债权人、董事会代表、其他的商业合作伙伴),各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目标约束,这些利益冲突,显然也不符合Coffee教授的“利益冲突标准”,不是理想的监督者。

3 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符合Coffee教授制定的三项标准,是最理想的机构投资者。(1)符合“持股量标准”。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社保基金总额到2030年可以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基金。随着社保基金规模的扩大,其投资股市的规模必然也会不断增加。(2)符合“长期持股标准”。社保基金是一种负债性质的待用基金,先收后支,收支相分离并且延续积累。这决定了社保基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3)符合“利益;中突标准”,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相比,社保基金一般不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冲击。掌管社保基金的社保基金理事会属于政府机构,与其他市场主体利益冲突较少。

综上所述,社保基金是最理想的监督者,其次是保险公司和银行,而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公司监督的积极性最低。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提醒我们,在对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动进行研究时应区分不同性质的机构投资者,而不应将他们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足,很大原因在于我国机构投资者中最不积极的监督者证券投资基金所占比重过大,最理想的监督者社保基金所占比重偏小。而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构成中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约各占1/3,其中养老基金所占比重最大。因而,如果提高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的份额,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应该是可行的。

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

(一)法律制度

我国政府层面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是大力提倡的。中国证监会曾明确提出“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导向,并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指出,机构投资者应在公司董事选任、经营者激励与监督、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从实践中看,近年来管理层也大力支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希望为我国证券市场增加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机构投资者力量,但是影响我国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障碍和法律空白仍同时存在。

从法律障碍来说,例如,对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有一定约束:1997年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只可投资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以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券品种。而且不允许某一只证券投资基金持有单独一只上市交易股票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也不允许同一个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单独一只上市交易股票超过证券的10%。当基金财产参与股票发行申购时,不允许单只基金所申报的金额超过该基金的总资产,或者单只基金所申报的股票数量超过拟发行股票公司本次发行股票的总量。再如,对于保险基金持股的限制:在《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达到该上市公司人民币普通股的30%”。对保险资产投资股票的规定远比对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规定宽松。但这些都必然会影响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会影响机构投资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从法律空白来说,例如,迄今为止我国法律体系中仍然缺乏有关征集股东委托投票权的具体方式以及程序的规定。在后股权置时代,国有股部分退出资本市场,绝对的“一股独大”减少了,但相对的“一股独大”仍然存在,机构投资者仍寄希望于通过征集股东委托投票权来实现与大股东的抗衡。

另外,与机构投资者内部治理相关的法规尚需完善。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发起设立基金,基金由发起人、托管人、管理人三者共同管理,相互制衡;而开放式基金出现之后,在“开放式基金由管理人发起”的规定下,基金管理人就完全等同干基金发起人了,造成事实上的投资者利益代表不明确。

(二)证券市场

2006-2007这两年时间里,我国证券市场走出多年的低谷,指数屡创新高,股民热情高涨。证券市场的晴暖天气吸引了大量资金。一方面,新股不断上市;另一方面,开户数不断增加。证券市场在不断“做大”的同时,基金也在不断“做大”。基民们远比股民们疯狂,乐观情绪难以抑制。为了抑制可能要产生的股市泡沫,管理层多次出台“利空”政策,如2007年一年间6次调高利率,但这些对于证券市场的作用好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证券市场的异常火爆为部分股民带来了利益,年底盘点几乎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有很高的收益。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火爆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这种高流动性下所创造的高收益,无疑给了机构一个暗示――流动才有收益。另外,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回归A股。却遭遇“腰斩”的下场,无疑让坚信价值投资理念的人心寒。似乎,中国的股市更适合于价格投机而非价值投资。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是不利的。

(三)双重委托关系下原始投资者的态度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双重委托关系。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基金发起人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汇集不特定多数且有共同投资目的的投资者的资金,交给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经理人代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并最终向基金受益凭证持有者分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信托行为,基金的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体现着比较

典型的委托―关系;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在证券市场上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又形成了委托-关系。双重委托关系中,基金的持有人是原始投资者,是资产的所有者,是真正的委托人。双重委托关系的存在,增加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

作为委托理财中介,机构投资者的任何行为都受到背后委托人的约束。如果委托人并不认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机构投资者也只能放弃。以美国来说,在行业发展的早期。机构投资者同样持有大股,但由于委托人和全社会都给予机构投资股东消极角色的定位,极少有机构投资者触犯众怒去行使股权之“手”。而随着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越来越多,“用脚投票”的成本高于“用手投票”,其积极股东行为才被寄予厚望。

在我国,双重委托关系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众所周知,在“上市公司股东一上市公司经营者”这一层关系中广泛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样,“原始投资者一基金管理人”这层关系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在我国,基金发起人与基金管理人多为同一机构担任,原始投资者的利益代表者不明确,而基金管理人又多为国有控股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经营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原始投资者有理由担心,在双重的过程中基金管理人与上市公司共谋,侵害原始投资者及小股东的利益。我国开放式基金更受原始投资者欢迎,也从侧面说明了原始投资者是不信任这种委托的。基金的开放式使他们可以随时赎回自己的投资,可以随时终止这种委托关系。原始投资者这种可能随时离场的态度,迫使基金管理人不能长久地保持与某一公司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只能追求短期收益。因而,原始投资者的态度成为基金管理人发挥积极股东作用的障碍之一。

(四)机构投资者自身的内部治理尚不完善

一个机构投资者从产生到运行,存在四个当事人:基金持有人、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基金持有人即原始投资者;基金发起人是发起设立基金的机构,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基金的主要发起人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人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负责基金资产的投资运作,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为基金投资者争取最大的投资收益;基金托管人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基金资产保管、基金资金清算、会计复核以及对基金投资运作的监督等方面。我国的基金托管人只能由依法设立并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担任。基金当事人的划分使基金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与保管权分离,并在当事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防止将基金财产挪作他用,有效保障资产安全。那么,这四个当事人中究竟应由谁来行使积极股东权益?

由我国基金当事人目前的情况可知:首先,基金管理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又被选聘为基金管理人,基金发起人与基金管理人重叠,导致基金托管人名存实亡,基金托管人在基金运作中保障基金资产的安全、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的作用无人发挥了。基金管理人通常是基金的发起人,因而有权决定基金托管人的选聘,并且经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还有权撤换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往往决定着基金托管人的去留。其次,基金托管人缺乏独立性。基金托管业务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一项新的表外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托管人为抢占市场份额,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纵容、迁就基金管理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影响其监督效果。最后,基金持有人无力监督。基金持有人往往人数众多且高度分散,以致基金持有人大会往往流于形式。只有当基金管理人出现严重失职或违法违规时,基金持有人大会才能以多数决议将其撤换。因此,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督是事后的、有限的,带有极大的滞后性和软弱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只有处于超然地位的基金管理人才有可能参与公司治理。但基金管理人无论是在投资理财,还是行使积极股东权利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利益驱动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例如,在刚刚开始实行的基金专户理财业务中,基金经理可利用自己同时管理普通基金组合和专户基金组合便利,进行反向交易和利益输送的交易行为,以助专户基金提高收益,从而提高自己的收益。这种行为无疑会损害普通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因而。基金管理人代表机构作为监督者是不适合的。究竟由谁来行使积极股东权利是基金内部治理问题,也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一个隐蔽的程序上的障碍。

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适合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的法律制度,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1 逐步削减我国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障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步增加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更适于参与公司治理的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的资金份额。同时,适时控制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规模。

2 建立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的相关法律制度。尤其要规范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减少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为基金管理人代替机构行使积极股东权力创造条件。

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监督提供翔实的信息披露,以便在机构投资者不能进入董事会的情况下。监督行为依旧及时、可靠。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各种年报、中报、季报、临时报告虽然都按时披露了,看上去件件都很合规,甚至很“耀眼”,但各种信息披露不过是“形式合规”而已,事后却频繁暴露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内部人侵占挪用甚至卷款潜逃、公司内外勾结编造巨额虚假利润等等事件。因而,我国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创建各种机构投资者服务机构,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专业援助

单个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如话语权力量不够、理财是专家而公司治理能力有限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发展一些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服务机构。美国就有一些机构投资者的团体性组织,如机构投资者理事会(The Council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C11)以及机构股东服务公司(1nstitutional SharehoIderServicesInc,ISS)。机构投资者理事会主要负责立法部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游说,以强化股东介入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机构股东服务公司则负责向机构投资者在履行投票表决时提供建议和咨询。我国也应创建类似机构,一方面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沟通、合作的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各种帮助。

篇10

近几年来,虽然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仍然以无风险的财政拨款收入、学费收入为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是不存在财务风险的,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建设投资,即所谓举债兴教,因此,当前的高校是存在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高校财务风险、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财务风险分析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财务活动中资金支付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不会表现为资不抵债,也不会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是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有可能出现短缺的,也可能发生不能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笔者把高校财务风险归为三类,即:高负债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支付风险。

(一)高负债风险

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且相应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很多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使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并一次征地数千亩,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区,这样一方面是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展,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投资的缓慢增长,高校出现了大的资金缺口。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靠银行贷款来填补,而银行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即贷款利息,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每贷款一亿资金,每年至少就要偿付700多万元的利息。利息的按期支付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学校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只能通过学校的各项收入来偿还。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同时学生缴费已无上升空间。对许多高校而言,其所取得的收入能够维持学校基本运转已经困难。还贷资金明显不足,一旦进入还贷高峰期,极容易造成流动资金短缺,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等各项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因而,高债务风险已构成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有四类: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的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状态;投资于金融资产的,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近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的资金负荷,由此形成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资金支付风险

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来自大额采购活动,是由基建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如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用具等,而这类采购一般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或验收合格后付款,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对此进行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思想根源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借款费用过高、学费欠交现象严重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贷款规模随之扩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有些高校在负债额度的控制上以负债利息成本的承受能力决定负债的多少,几乎不考虑学校偿还本金的问题。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高校贷款用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三)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加大直接导致高校财务风险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四)运作管理不善形成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运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经济责任不明,学校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与个人利益并无关联,一旦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建设性资金尤其是发展性资金严重短缺,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2.学费催缴不得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学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3.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学校教学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管理留于形式,有的学校连续十多年未处理过一起教学事故,已面临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学校声誉下降、生源严重不足,甚至被迫关门。4.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每个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对策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建立财务规避风险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借鉴ERK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高校应当能够及时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识别风险种类,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

(一)高校应当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应全面掌握高校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客观管理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所有贷款应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将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贷款高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同时,为保证还款资金来源,应该考虑以空间置换资金来解决财务危机。高校的高负债主要是投资建设新校区造成的,多数旧校区出现了闲置,而旧校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所处地位置优越,所以应卖掉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旧校区来换取建设资金。

(二)严格对投资的管理(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加强对二级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经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并按国有资产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批准和备案后实施。高校应设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据有关规定,高等学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业务。对过去发生的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应妥善处理,防止投资风险转化为投资损失或继续扩大损失。

(三)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应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

可先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学校内部的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校财经领导小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财务部门根据学校会议纪要或决定办理相关的资金业务。具体操作办法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高校应坚持综合平衡、开源节流、强化预算管理,要尽可能地吸收社会资金,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问题。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高校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高校财务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会对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对其进行大致分类,描述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最终要提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在理论基础上有效实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实现由风险规避向风险控制的转化。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五)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分析评价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结合“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的原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1.政府,作为学校的所有者、教育经费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设施的提供者,要求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各种高级人才和科技服务;2.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追求投资财富最大化;3.学生(顾客),通过高考、选择学校提供的专业(产品),在交纳学费后,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要求掌握最全面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谋取职业打下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4.教职员工,希望自己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发展空间、好的待遇,能够更安心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学校经济分配政策的调动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资金才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运动。这就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教育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继续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第二章基本程序

1.申报制度凡涉及公司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提出,必须由相关部门长对该业务负责。首先由相关部门在做出前期工作后,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对该业务的风险和收益进行预测,以及由此可能给公司现金流量带来的影响。然后将此作为一套完整资料呈交总经理。

2.审批制度总经理收到相关部门报告后,由经理室进行研讨,从公司宏观角度判断该业务的影响,作出批准或不预批准的决定。根据公司法规定,属董事会行使职权范围内的决策事项,必须报董事会审批。

3.执行制度经批准后的相应业务,由总经理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实施,并将实施过程和结果报总经理。

4.会计纪录制度财务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规定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记录,并对该业务进行监督和控制。

第三章具体实施细则

1.重大对外投资

(1).合理的职责分工重大对外投资应由董事会授权,由经理室指定相关部门执行该项业务,由财务部进行会计记录和监督,并由指定部门或人员对对外投资资产进行保管,不得由一人同时负责上述任何两项工作。

(2).重大对外投资执行经过董事会授权后,相关部门或人员应按照董事会关于对外投资的内容,方式,投资比例等办理有关投资事项,执行人员不得超越权限办理任何对外投资事项。而且,其执行任何业务均应处于经理室监控之下,一经发现其未能按董事会要求办理对外投资业务,应即时纠正或者停止其执行资格。

(3).严格会计记录制度公司对外投资,无论是股票投资,债券投资,还是其他投资,都应取得或编制充分的凭证,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购进的股票或债券,应按证券的品种设置明细帐,详细记录其名称,面值,证书编号,数量,收取的利息和股息等。对其他投资,也应按其种类分别设置明细帐,记录投资的形式,接受投资单位,投资计价以及投资收益等内容。

(4).保管和定期盘点制度公司对对外投资的有价证券,必须建立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不得一人单独接触证券,对于任何证券的存入或取出,要将证券名称,数量价值及存取日期等详细记录于证券登记薄内,并由所有在场经手人员签名。公司安排有关部门或人员每季末对有价证券进行盘点,并且盘点人员必须独立于负责对外投资业务执行,保管和记录的人员。

2.公司资产处理

(1).审批和授权对于公司重大资产出售,租赁,报废,和投资转出等行为,必须报董事会授权批准,对于非公司主要生产设备,价值较低的资产,其处理经经理室批准即可。

(2).价值评估和鉴定公司处理资产,其作价原则应遵循市场公允价格,可由我公司和资产接受方协商定价,也可由中介机构评估定价,其最终成交价格应由董事会或经理室批准。

(3).会计记录制度会计部门应对该资产处理事项进行核算,并对该资产处理有关损益情况,帐面资产减少情况及备抵情况进行反映。

3.资金调度

(1).审批和授权凡公司资金调度,均应由总经理批准和授权。

(2).资金调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体现效能,节约和安全。A:资金调度必须是用于公司业务发展。B:资金调度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和可收回性。C:对于潜伏的可能给公司资金安全带来危害因素,应做资金调度前可行性分析。D:公司所调出资金在达到目的后,应立刻回归公司。E:公司不应对外单位借款或提供担保。

(3)。会计记录制度公司财务应对资金调度的合法性,安全性进行监督并在财务帐面上及时反映。其他诸如重大固定资产购置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基本制度适应于基本程序。

第三部分财产清查

第一章总则

1.成立以财务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资清查小组。

2.每年对财产物资组织两次全面清查,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查明各种财产的实有数,以及发生差异、盈亏的原因,报上级领导采取措施。保证帐实相符和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

3.查明各种财产储备的真实性,以保证工作需要。对积压、呆滞的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

4.查明各项财产管理情况是否良好,有无管理不完善致使财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以便改善管理以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二章财产清查范围为生产经营和销售而储备的主要物资,具体范围包括: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样机等。

第三章财产清查实施办法及内容

1.生产部仓库:

(1)平时由保管员自查,要求作到日清月结。

(2)仓库负责人和财务部材料核算人员定期抽查。重点检查帐、卡、物是否相符一致,以查明材料保管、收发方式方法的规范性和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解决盘查过程中发现和由保管员提出的问题。

(3)仓库成立互查小组,根据材料核算员出具的库存清单,由保管员于月末互相盘查帐、卡、物是否相符一致。

(4)每年月及月底成立由生产仓库负责人、企业管理部和财务部组成的仓库物资盘点小组,对仓库物资进行全面清查。依照帐、卡、物相符一致原则,对产成品、半成品和重要原材料逐一进行对照;对于一般材料和维修备件或不经常变动部品进行抽查,要保证抽查面能反映同类库存情况。查明各项财产管理情况是否良好,有无管理不完善致使财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以便改善管理以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对积压、呆滞的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充分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

2.生产部滞留:每年月及月底成立由生产仓库统计员、生产部统计员和财务部组成的盘点小组对生产滞留在产品进行清查。核查统计和实际滞留以及帐面数量的相符一致情况。

3.固定资产:每年月及月底成立由设备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的固定资产盘点小组,核查固定资产帐、设备清单和固定资产的相符一致情况。重点检查内容有:

(1)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情况

(2)固定资产购建、调拨、转移、报废等办法和规定的执行情况。

(3)固定资产帐、卡、物三相符情况。

(4)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管理情况。

4.低值易耗品:每年月及月底成立由总务和财务部组成的盘点小组,核查包括办公家具、器具和辅助经营器具的实有、使用和毁损情况。

5.礼品仓库:每年月及月底成立由礼品保管员和财务人员组成的盘点小组,对库存礼品收发的手续、记录情况以及库存进行核查。

6.服务中心仓库:每年月及月底成立由中心记帐员和财务人员组成的盘点小组,对库存维修备件和报废机收发的手续、记录情况以及库存进行核查。

7.分支机构仓库:每月末由财务物资监管人员会同分支机构记帐员、保管员互相核对物资收发记录并对库存进行盘点。

8.样机:按照样机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章财产清查结果处理措施

1.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属于手续方面存在问题的,清查小组应及时提请有关人员进行更正。

2.清查中盘盈的财产,通常是由日常收发计量或计算上的差错所造成的,报请批准后可以进行相应帐务和手续办理。

3.对于盘亏的财产,认真查明原因。

(1)属已保险物资,首先向保险公司索赔。

(2)属保管不善造成的,按照公司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索取赔偿,并进行处罚。

(3)属合理的定额内损耗,报请批准后计入相关费用。

4.对仓库积滞物资进行清理,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它们的最佳组合。第四部分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财务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专门负责内审工作。

二.内部审计制度的内容

1.主旨:公司通过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财务审计。通过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进一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2.内容:内部审计小组根据会计资料,结合公司事业计划等其他资料,对单位经济业务做如下审计:A.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B.审查相关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C.审查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D.审查会计法的执行遵守情况。E.审查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监督控制的事项。F.审查其他应审计的内容。

三.内部审计制度的程序

篇12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始终,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汇率风险、存货管理风险等。财务风险的形成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市场等环境的变化,又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如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制定、财务风险重视度等。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消除,企业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管控,避免因财务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二、出口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筹资决策不当导致的债务危机

我国出口制造型企业普遍具有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密集及资金密集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中多以买方市场为主,企业的议价能力及收款方式等均处于弱势。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多方面进行筹资,企业举债经营,却缺乏完整的筹资战略规划作指导,缺乏对目标资本结构的清晰认识,很容易导致盲目筹资,使得企业资本结构、资金来源结构、利率结构等处于频繁变动中,特别是在国际汇率不断波动及国家存款准备金率调增的前提下,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2、投资决策失误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投资决策失误是出口制造型企业最大的失误,投资风险也是财务防范的最大的风险。由于决策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仅凭主观热情和爱好决策。对投资项目及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对投资方案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甚至不经集体研究,个人盲目拍板,造成决策失误。大型投资决策失误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或造成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率低下,给经营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

3、资金使用不当导致企业的财务困境

一些出口制造型企业无视企业实际经营需要,为获取存款利息,将大量资金甚至流动资金存为定期存款,由短期转为中长期、由动态转为固态管理,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保障;一些出口制造型企业资金运行效率低下,供应渠道不通畅,资金调度不合理,资金预算不准确,有时会出现大量闲置资金,有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4、汇率波动方向不明确导致的财务管控风险

汇率波动会给企业带来交易风险、经营风险、折算风险及税务风险,交易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中,折算风险体现于企业经营结果里,经营风险反映在企业的预期经营中,税务风险则在企业税收中体现。汇率的单边波动所产生的影响,企业是可以控制的,但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信号较弱,逐步呈现多边波动走势,不利于出口制造型企业的财务管控,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5、内部监管不严导致的财务资金风险

一些出口制造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自控力差,面对收入反差和利益的驱使,极度不平衡,钻公司内部控制的空子,挪用、侵占资金。有的欺上瞒下、转移资金;有的将公司收入不做帐,据为已有;有的与他人勾结共同犯罪;有的无视法律和财经纪律,在非法定银行及投资性机构储蓄;有的将资金以高利率高风险方式借出;有的采用抽逃欺诈资金方式形成犯罪。

三、出口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所谓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为基础,以计算、统计、分析、监控等方法为手段,设置预警指标,同时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出口制造型企业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用科学的手段、精确的数据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出口制造型企业预先设定财务指标的警戒值,当达到或超过这一警戒值时,预警系统便发出警示,提醒财务人员及经营者注意。同时,出口制造型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还要将总体财务预警机制和部门预警机制结合运用,促进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及问题的解决,促进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转贴于

2、加强可研分析,降低筹资和投资风险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筹资方案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同时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境外筹资还要考虑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市场等因素。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负债经营规模。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因此投资计划要在可行性研究的论证下,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明确投资目标、规模、方式及资金来源,投资计划要以主业为主,谨慎从事股票投资及金融衍生产品等高风险投资,加强过程管控,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降低投资风险。

3、加强外汇管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为规避汇率波动方向不明确导致的财务管理风险,出口制造型企业必须加强外汇管理工作。企业在做好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前提下,在出口外汇结算过程,采用财务折扣等多种方式,加快帐款催讨,降低坏帐发生比率。企业在外汇工作中还可以采用金融衍生业务、信用保险等规避汇率变动风险。金融衍生业务包括应收帐款保理业务、远期结售汇等,企业应将金融产品提前研究透彻,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帐款,可将企业应收帐款坏帐损失进行转移。同时,出口制造型企业要加强汇率走势的研判,及时做出抉择,选择最佳方案规避汇率变动风险。

4、做好财务预算和分析工作,提高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

在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即为事前控制,财务分析即为事后控制。出口制造型企业财务部门要组织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考核体系,既能体现企业的未来生产经营趋势,也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覆盖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把趋势绝对值和相对值紧密结合,把生产经营预期与财务指标紧密结合。同时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在损失发生前预提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按经营及预算的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加强监管职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现的偏差,有效遏制不良事态的发展,做好定量管理和定期监测工作。同时,财务部门应强化财务分析职能,及时的分析财务数据,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判断,并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指标的变化,洞察财务状况变动的本来面目,及时进行整改,及时建立风险档案,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

篇13

2012年最后一个季度,珠江实业因为囤地风波、股票异常波动、高价拿地事件在资本市场上充分表演了一回。从2012年10月25日收盘价6.81元起步,到2012年12月31日为止,短短2个多月,一路飙升至16.59元的最高点,最高涨幅143.6%。

珠江实业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吹响了重整旗鼓的号角。虽然作为一个地方国资企业,珠江实业曾得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2012年1-9月售楼收入只有13亿元,与2012年万科的销售额1400多亿元相比,差距近百倍。

对于珠江实业来说,最大的硬伤是它平均每年连一个新项目都不能保证。因为前几年,珠江实业重心没有放在房地产业务上,却偏好投资,让其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该公司目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加大经营活动的投入,向湖南、海南等省扩张。但是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依然值得怀疑。这对于借珠江实业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89.03%爆炒其股票的各路资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只是财务在合理利用资金。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拓展,主要区域是珠三角和长株潭。具体的规划会在2012年年报中公布。”珠江实业证券事务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每年开发不足一个新项目

珠江实业的前身是广州珠江房地产公司,是原广州珠江实业总公司(广东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的全资附属企业,初创于1985年4月。1992年10月,改为股份制企业。1993年10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珠江实业自上市以来,曾于1993年、1994年、1995年连续取得突出的经营业绩,每股收益都在0.50元以上。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虚热,房地产业在疯狂的炒作中达到膨胀的顶峰,珠江实业也因此吞下了地价高峰期的苦果。

2000年,是珠江实业发展的一个拐点,这一年,它首进亏损榜。珠江实业主营业务利润亏损1214万元,净利润亏损逾1亿元。而应收账款中酬金挂账2.16亿元,使其出现虚增资产和负债,存在经营风险。同时,存货比例过高以及高成本的滞销积压商品房构成了存货的大部分,占用了大量资金。而这一状况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改观。

此后,珠江实业甚至几年才开发一两个项目,并且新项目开发也拖泥带水,进展滞缓,而这些项目,也基本就是其之后1-3年的主要利润来源。开工延后、货源稀少、销售周期漫长,可想而知,珠江实业在当时的窘境。

珠江实业在2002年报中坦言:“公司现有土地资源占用了大量资金,是公司盘活存量、实现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珠江实业还称,对金盛项目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已经进入项目启动阶段。但是,金盛项目却拖沓到2005年才入市。

2004年12月17日,珠江实业公告称,在长沙市开福区竞得一块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的地块,约合390亩,该地块即珠江花城一期用地。而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期成本很低,只有40万元/亩,折合楼面地价成本仅500元/平方米。2005年9月份,该项目启动。之后,其又低调拿下了二期471亩土地。

珠江实业在2005年年报中称,2006年要“尽快启动赤岗项目”、“精心筹备珠江新城项目”,其更称珠江新城项目“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而这则得益于珠江新城地块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珠江新城L3-1、L3-2地块,其实就是近期“珠江实业在珠江新城囤地20年”的传闻中的原型,也是目前珠江璟园项目的所在地。

1999年,珠江新城L2、L3-1、L3-2地块,由珠江实业联合广州宏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宏瀚公司” )纳入囊中,是珠江实业与广州合富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宏瀚公司三方合作开发的项目,虽一直声称要开工,却丝毫未见动静,后又摊上与合作公司的合同纠纷案。

珠江实业2005年年报称:“2005年底,珠江实业与合作方广州合富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宏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三方一揽子协商解决三方之间所有的七个仲裁及诉讼案件,并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谅解备忘录”,珠江实业由此正式获得珠江新城L3-1、L3-2地块开发权(项目名为珠江璟园),宏瀚公司则获得珠江新城L2地块的开发权(项目名为尚东君御)。直至此,拖累珠江实业长达数年、总共涉及金额超过数亿元的7个连环诉讼均得到和解。

但是实际上,赤岗项目,即珠江新岸公寓,权益开发面积5.65万平方米,原本预计2005年7月开工,直至2006年7月5日开工并投入建设。而珠江新城南区项目直到2009年8月开工,而北区高层更是直到2010 年1月底开工,拖沓程度可见一斑。

2008年,珠江实业1.56亿元的价收购珠实集团旗下S8地块,折合楼面地价仅仅为3850元/平方米,但该项目开发依然延续了其慢条斯理的开发风格。在2012年半年报中,珠江实业仍称“预计2012年第四季度正式开工”。

珠江实业证券事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S8项目在2012年12月5日已经开工了。”

在珠江实业每年连一个新项目都不能保证的背后,隐藏着其不务正业、偏向投资领域的事实。

不务正业吞苦果

“据我了解,珠江实业决策层已经偏向投资领域做事情,房地产板块已经弱化了,这个是之前和他们公司内部人员聊的时候说的,这或许是它在房地产领域表现越来越低调的原因。”一位接近珠江投资的地产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事实确实如此,珠江实业至少在12年前就开始偏好投资,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证券市场,但是,投资收益却寒碜不已,这在其历年年报中有迹可寻。

2000年年报中,珠江实业称:“公司的长期投资基本上没有回报,公司拟通过对所投资项目进行债权债务重组、转让的方法解决。”

2002年,珠江实业仅有淘金华庭一个新项目入市,全年营业净利润约1500万元。但是其却耗费2200万元来投资,包括投资200万元参股广州市听云轩饮食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利用2000万元投资证券市场。然而结果却是,全年投资收益竟然亏损45万元。

2005年,珠江实业在工程项目的投资不过1亿元,全年净利润依旧没有多大起色,约1800余万元,但证券市场的投资却达到了3000万元,其中股票投资约2400万元,基金投资约600万元。不过,全年投资收益仅13万元。

珠江实业2009年年报称“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利用自有资金用于新股申购”,但是,仅仅“取得投资收益58万元”。

根据2010年年报,珠江实业实现营业总收入6.52亿元,营业利润尽管同比增长111.27%,但也仅1.78亿元。而同是昔日“三大家”之一的越秀地产,其在广州市场的合同销售额就已达到88亿元。

由此可见,分心投资不但没有带来相当的收益,反而让珠江实业食下了不务正业的苦果,其在地产黄金时期内没能抓住机遇实现鲤鱼跃龙门,而是日渐式微,沉寂在房地产市场。或许也正是基于此,珠江实业也开始意识到重振旧业的重要性。

从2010年开始,珠江实业开始大幅减少投资、重点发展主业。2010年、2011年其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仅分别为348万元、108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分别为367万元、274万元。而与此同时,经营活动投入大幅增长,2010、2011年该数据分别为7亿元、12亿元。

去化能力不足

黯淡十余年,珠江实业急于改变现状。

珠江实业201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项目拓展的力度。拓展管理部开展保障房政策研究、三旧改造政策研究,把握政策动态,寻找市场机会,完成了株洲、长沙、广州等城市市场调研,对一些重要地块进行了初步可行性分析。”

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更可以窥见珠江实业对于复兴的渴望。珠江实业称:“公司在长株潭、珠三角以及海南等地区完成了数十个项目的考察以及可行性研究,收集了大量的项目拓展信息”,“下半年,珠江实业将以土地拓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珠三角区域、长株潭区域、海南区域为重点,并充分利用公司较充足的现金储备优势,通过探讨合作参股、收购兼并和新项目拓展等多种途径,快速扩大主营业务规模;通过快速复制,打造珠江花城系列、颐德公馆系列产品,开发精品商业地产以及拓展高端旅游地产项目。”

错过黄金十年,早已时过境迁,如今珠江实业意欲复兴,土地仍是第一要务,只不过,其必须以高成本为代价来交换。

2012年10月16日,珠江实业在长沙珠江花城项目周边花4.16亿元拿下5万平方米的商住地块。2012年11月30日,珠江实业竞得“荔湾区珠江以南、滘口大街以北、滘口涌以西AF010114”江景宅地,但却付出了总价10.5亿元、配建3100平方米安置房的高成本,楼面价高达1.42万元/平方米。

这两次拿地成本,与其当年长沙地块500元/平方米、S8地块3850元/平方米的楼面价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珠江实业在售项目仅珠江璟园、珠江花城,该两项目结算让其利润实现增长。珠江实业三季度报显示,2012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亿元,同比增长89.03%;基本每股收益0.93元。其中,7-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5亿元,同比增长230.80%。

尽管利润大幅增长,但是珠江实业去化能力仍显不足。2012年初,其存货约16.3亿元,而截至2012年9月30日,存货还有15.4亿元。

“珠江实业前几年重心没放在地产上,运作机制也慢。近年来其对市场反应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加快。对于珠江实业来说,不能贪快、贪多样化,需要先做大做强几个项目,必须脚踏实地。”中原地产项目总经理黄韬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去化能力不足,也必将影响珠江实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50%资金豪赌投资物业,2012年零拿地

万通身陷商业地产泥淖 2%回报率不如存银行

本报记者 刘成昆 发自北京

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600246.SH,以下简称“万通地产” )在2012年年底连续两次出售旗下商业地产公司股份回笼资金。

2012年12月22日,万通地产公告称,已于12月21日与天津融创置地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3.48亿元的交易对价将持有的天津泰达城市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达城开” )23.5%的股权转让给对方。不久前的2012年10月29日,万通地产又以4.2亿元的交易对价将持有的天津和信100%股权中近49%的股权转让给昆山博远万智投资中心。

近年,国家对房地产进行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调控,住宅市场遭遇寒冬,万通地产开始加大商业地产比重。但万通地产一连两次出售股份的子公司均为商业地产公司。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12年万通地产商业地产回率低,物业出租收入占比仅2.2%,现金流不断下降。不排除万通地产借出售子公司股权来改善现金流。2012年三季度,万通地产现金流仅为7.1亿元,较2011年同期的11.9亿元下降40%。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公司2012年下半年在土地市场密集拿地不同的是,2012年全年万通地产都没有拿地,疑万通地产身陷商业地产,资金链出现问题,无力拿地。

时代周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万通地产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时为止,未得到任何回复。

转让子公司股权获利5.7亿

此次万通地产转让两个子公司股份引起业内关注。

万通转让的泰达城开设立于2003年,由泰达股份与其控股股东泰达集团共同成立,2007年,万通地产以3.9亿元的价格收购泰达股份所持泰达城开47%的股权,成为该项目公司第二大股东。

以2012年9月30日为基准日的资产评估报告显示,泰达城开总资产29.85亿元,净资产5.92亿元。交易完成之前,万通地产持有泰达城开47%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万通地产持有泰达城开的股权将降至23.5%。

泰达城开的主要资产为天津泰达城项目,该项目坐落于三岔河口地区,整个泰达城占地面积为85.1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包括6大区域,泰达广洋金领国际(R2地块)、泰达万通上游国际等4个高端住宅项目(R1、R2、R4、R5地块),一个大型综合商业区(R3地块)以及一个堤岸亲水休闲区(A1地块)。其中,R1、R3和R5地块由万通地产于2007年以3.93亿元从泰达股份手中购得。

据公开信息,泰达城目前已经建成的是一些临街商铺,包括超市、餐饮等业态,面积不大。不过后期在建的商业部分体量比较大,需要大量资金。

天津和信转让后,昆山博远万智投资中心应支付给万通地产的转让价款预计为4.2亿元。截至2012年4月30日,天津和信的总资产为4.65亿元,净资产为4.47亿元,净资产评估值为8.58亿元,增值率为91.73%。

天津和信主要开发天津信达广场2期项目,该项目位于和平区小白楼地区,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占地面积9231平方米,地上建设面积64617平方米。

转让泰达城开23.5%的股权后,万通地产称预计可获得1.5亿元的投资收益,将有利于推进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优化公司资产结构。而在转让天津和信后,万通地产可获得资金4.2亿元,将有利于推进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有效拓展融资渠道。

虽然万通一惯模式是“傍大款”,即寻找有实力的开发商合作开发项目,但这一系列的表述难以掩饰万通地产缺钱的可能。时代周报记者也注意到,万通地产2011年商业地产的表现不乐观。

万通地产2012年没有拿地,而其他公司在下半年地产市场回暖后,纷纷投入几十亿甚至百亿资金拿地。易居中国分析师严跃进认为,万通控股公司董事长冯仑在拿地方面一直坚持反周期论,认为土地并不稀缺,在别人拿地时自己要冷静。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万通地产50%的资金投向商业地产,但商业地产的回报却极为有限,可能万通地产陷于这些项目无法自拔,无力再拿新地。

商业地产回报率仅2%

住宅地产调控日趋严厉,让万通地产下定决心加大商业地产的开发力度。

2011年4月,万通地产对外宣布进军商业地产,当时万通地产新任董事长许立对外称,公司将在数年内实现商用物业收入占总收入15%、利润占总利润30%、投资型持有物业占总资产20%-30%的目标。

2012年4月,万通地产母公司万通实业有限公司更名为万通控股,定位于投资控股公司。万通控股围绕地产行业打造两大业务板块:直接投资和基金投资。万通称这种模式是在拿地前夕,即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股权合作,共同开发,降低自有资金投入,同时可以转让大部分股权,享受土地溢价;在开发和建设阶段,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银团贷款或信托资金,同时整合各项资源,收取开发管理费。

万通地产主营业务为住宅的开发和销售,以及商用物业的开发和出租,主要业务地区为京、津地区,已经在上海、杭州、成都,将来可能还要在三亚投资。近年来,该公司制定向商用物业转型,以期商用物业与住宅业务并重的经营战略。

万通地产坚持“滨海新区、美国模式和万通价值观”的既定战略,而转型期的策略安排则是:在住宅领域将会巩固并拓展改善型需求客群,增加度假和休闲产品,丰富住宅产品线;在商用物业领域将会坚持美国模式,以万通中心为主轴,租售并举,采用创新的融资渠道,提升专业运营能力。

2011年4月,万通地产以15.5亿元获得上涨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4号地块。该地块面积约2.79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0.27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为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2010年12月23日,万通地产联合多家公司携手获得了北京CBD地块中的Z3地块,地块也为商业用地。

截至目前,万通地产经营中、在建及待建的投资型商用物业项目已达到8个,包括北京万通中心D座、北京CBD核心区Z3地块、天津万通中心、杭州万通中心、天津泰达城R3地块和上海虹桥地块等,规划建筑面积高达113万平方米,至2015年,万通地产自持的营业中投资级物业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持有物业估值超150亿元。

而为了转型商业地产,冯仑退任董事长一职,由熟悉商业地产的原总经理许立当董事长,当时冯仑对外宣称,如此安排是便于为万通地产的商业化转型布局。“新的董事会引入了更多具有商业地产以及地产金融方面经验的管理层,目前公司有50%左右的投资在商业地产,转型商业地产出于公司对大周期的理解和把握。”

许立表示,在进军一线城市之后,万通会着力于现有的产品,而不是追求不断持续地扩大规模。“在未来10年之后,万通地产也可以在行业地位、专业能力上,能够跟万科这样的公司形成相匹配的能力,这是万通地产的目标。”

但记者发现万通商业地产的回报率极为有限,2011年万通地产的物业租金收入仅1.06亿元,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46.78亿元,物业出租收入占比仅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