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海洋石油项目风险及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
海洋石油工程属于高风险工程产业,作为行业的从业管理者有必要对海洋石油的系统工程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将风险有效的控制在决策者预订的范围内。海洋石油行业本身的行业性质就比较特殊,而且石油行业在跨国经营中具有更多的无法预测和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使其项目投资效果更容易受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形势、工程实用技术、地理地质等含有大量不可预测的各种因素的负作用,从而导致负作用的存在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而这两种性质很可能产生不利的结果,以至于无法实现或者无法完全实现预定目标。
我国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系统可以进行如下分类:1、设计系统2、采办体统3、安装系统4、建造系统5、管理组织机构系统。以上系统都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事件,用传统的风险描述和统计系统已经很难对系统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精确的控制。这一方法目前在工程行业被广为采用。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项目组的管理组织机构采取的是矩阵组织机构形式,或者叫做“项目”或“产品”管理。项目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是适合管理的需要的。因此,要对其项目管理实行风险评估,就必须对项目组本身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综合水平实行评价,同时也需要对各个职能部门,即对各个分公司所实行的职能,包括采办、建造安装、设计等管理方面进行风险评估。
从整体来看,项目组同外界环境的协调程度的风险值最高,这将成为影响这个项目组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效果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管理组织过程的协调程度也成为影响整个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需要重视。②管理组织的管理层次、跨度正常,属于窄跨度组织结构,适应项目的管理和操作。权责分配符合要求。③从局部各个风险因素来看,严重影响组织管理的风险因素包括:a项目组人力物力资源紧张;b会出现多人对统一决策负责的现象;c决策的效率低;d.项目组命令决策不能统一贯彻执行;e项目组与职能分公司的命令容易混淆;f会造成多重任务的复杂性;g公司各项目主次顺序不明确;h.项目组目标不是很明确;通过对海洋工程专家、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下,
首先,根据表中的指标赋以权重,设计科研项目评价和选择指标体系。其次,科学分配指标的权重值。一般说来,诸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不能等量齐观,应根据:这里的Aj指第j个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值;m为专家数;n为指标数,Rj为秩次和。通过上述公式求得表中各因素的权重为:A1=a,A2=b,A3=c,A4=d,A5=e,A6=f。然后,开关函数与单指标淘汰项目模型。在科研项目立项定量评价时,总得分高低并没有反映课题质量的全部信息,当某一项指标的平分低于确定的底线,即使其他指标的平分都很高,此项目也被认为无资助价值,即因单因素而淘汰。在当前科研应用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环境下,我们在进行科研项目的定量评审时,作为基础性研究项目,若在“创新性程度”指标评分等级达不到“D”等,即低于代表分65分时,若是应用性研究项目,在“市场/地方”适应性程度指标评分等级打不到“C”等,即低于代表分75分时,即使其他指标的评分很高,该项目也可被认为没有意义而否定。因此,在定量评价和项目选优时就需要设置开关函数,建立单因素淘汰项目制。设上述两类指标项专家评分均值为Tj,则:当j=1时,为研究项目“创新性程度”指标项;当j=2时,为研究项目“市场/地方”适应性程度指标。tij为第i个专家在j项指标的评分值。于是项目m的开关函数为:或其中为阀值,当j=1时,=65分;j=2时,=75分。当时,项目m的单指标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纳入项目定量评审;当0时,一票否决,直接否定项目m,勿须再参加后续评审。最后,项目定量评价举例:类似,专家对某一项目x的其他五个单因素进行模糊评判后得到一个六因素评价结果矩阵:前述六因素的权重值写成矩阵形式为:为防止“调皮”数据的干扰,我们选择模糊矩阵算法中的主因素突出型算法:得:B=A・R=(0.2,0.25,0.25,0.23,0.16归一化得:B=(0.1834,0.2294,0.2294,0.2110,0.1468)为了综合定量表述评价结果,对A=“优”,B=“良”,C=“中”,D=“一般”,E=“差”分别赋值为95分,85分,75分,65分,55分,则得矩阵:即项目X经学科组10位专家定量评价所得的总分值约为76,对应等级为中偏上。
二、针对上述模型我们项目组织机构应该做到
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原材料风险,主要是控制好原材料的价格,防止施工成本超支。对于通货膨胀风险,要事先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收集和分析制度,来应对通胀风险。针对资金风险,要做好在施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与支付。针对施工风险,首先要做好施工前期的技术论证,做好对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
2、 引入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应急机制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承包商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引入行业内最新的风险预警等系统,通过对预探井、油气水井、油气集输系统等起关键作用的部位进行重点实时地监控,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同时运用系统内附带的统计和预测方法来描述和预测风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承包商要加强防范预案和应急机制的构建工作,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来构建相应的防范预案。
3、 建立风险监控报告制度,加强对风险的全过程监控
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日渐提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近3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筹措到的科研经费年均增幅分别超过44.2%和31.3%。这既为学院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给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特点及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已日趋多元化,以我院为例,主要包括纵向、横向及院级科研经费三类。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及省、市社科联和各有关学会;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
虽然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状况不尽相同,但调研发现,我院科研经费“一多三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多”是指近几年我院获得的市、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多,且基本稳占每年全院科研到账总经费的80%左右;“三少”是指我院承担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及院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前两类科研项目经费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稳中有降。
(二)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高职院校普遍对科研项目实行多重管理,以我院为例,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处牵头,协同财务处、审计处及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财务处注重科研经费收支,审计处负责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科研处更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获取及科研项目研究进展与成果质量,而系(部)则更在意科研项目获取数量及项目研究产出成果。四者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致使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
2.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存在认识误区。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的,经费的使用权应归个人或项目组所有,只要按照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要求完成科研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项目负责人就对科研经费使用具有完全自,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伤害了项目组的核心利益。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开支不合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时,一般都要求申报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预算作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执行依据。然而,由于项目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知识,且对于科研预算执行中的刚性要求认识不足,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时,缺乏严谨性,给日后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使用埋下了隐患,轻者出现经费开支不合理,重者项目经费开支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调。
4.缺乏绩效考核,难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多重原因导致科研项目实际投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不科学,难以科学量化。高职院校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低,致使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此,很难准确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从而妨碍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绩效考核,致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
5.管理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都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统一管理办法,如我院于2009年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台了《科研经费使用补充规定》,对原暂行办法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但即便这样,在应对学院日趋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时,管理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甚至有时出现院级管理制度与经费下达部门的具体使用要求发生冲突的情况。
二、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集时间、成本、绩效管理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科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9个知识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等5个方面。近10年,项目管理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广泛应用。
三、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实践
自2010年起我院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实践,针对过程管理、人员认识、预算编制、开支结构、科研成本核算、经费使用效益等问题,分别实施项目整体、项目沟通、项目时间、项目范围、项目成本、项目采购、项目质量、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风险等9大管理。
(一)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指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汇集项目管理所有知识领域,对所有项目计划进行整合执行及控制,以保证项目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全部工作和活动过程。项目沟通管理指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需的过程。
将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后,一方面,项目经费到账后,即由财务处和科研处对科研经费在分项管理、分项核算、分项评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控制”,实行集中管理,并由审计处跟踪审计项目进行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针对每一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三部门、项目组及项目所在系(部)定期交换信息,沟通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目标一致,保护项目组的核心利益,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和规范管理。
(二)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指对项目必须包含的工作范围加以定义并进行管理。包括确定项目的需求、定义规划项目的范围、范围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变更控制管理以及范围核实等。
引入项目范围管理后,一方面,科研处协同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监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按照前期制定方案如实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一些费用开支设置必要限额,杜绝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性失调现象;第三,学院严把项目经费报销关,以论文为例,要求论文内容必须与项目相关且文中须注明项目批号,并提供论文原件及与论文原件信息相符的版面费票据、发票等,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此外,针对学院科研经费来源多元性,尽量细化经费管理办法,分纵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横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以及院级科研项目等多个类别分类管理,力争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包含进管理范围之中。
(三)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指为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而进行的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进度计划开发和进度计划控制的管理过程。
引入项目时间管理后,一方面由科研处协同系(部)督促项目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适量经费,产出较多成果,及早完成项目考核指标,顺利结题;另一方面,科研处配合财务处督促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后尽快办理项目结余经费结算、结转事宜,避免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四)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指为使项目实际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成本而进行的项目资源规划、项目费用估算、项目费用预算和项目费用控制的管理过程。项目采购管理指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的过程,包括采购计划、询价计划、询价、渠道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
引入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项目负责人协同科研处、财务处及审计处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对于数额较大的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在编制时,须提供详尽的市场调研和技术方案论证报告,以确保经费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学院严把科研物资采购关,在遵循科研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原则上规定项目研究用大宗设备应根据经费预算报学院审批,由后勤管理处设备科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认质认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集中采购一次,以避免因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费流失。此外,科研处协同其他相关职能处室通过组织、安排、调配等手段,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的积极作用及教科研资源共享,从学院层面最大限度降低科研项目新增成本投入。
(五)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指保证项目兑现它关于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引入项目质量管理后,一方面,自2011年起我院要求新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后1个月之内参加由科研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构成答辩小组的项目公开开题答辩,从源头起狠抓项目研究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经费数目较大项目,如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等实施“343”阶段性经费划拨办法,项目开题后经费划拨3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划拨40%,结题验收合格后兑现剩余30%。科研处与财务处定期交换项目研究进展与经费支出信息,全程掌控项目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制定并实施《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管理办法》,科学量化项目成果,按年度考核项目绩效,实施优秀项目奖励制度,形成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长效激励效果。
(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指最有效地发挥每个参与项目人员作用的一切活动。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建设。
引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以项目或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将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就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培训,为项目组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科研团队或技术平台,精心培育科研项目,力争经过几年研究积累,在冲击更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七)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
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科学、规范、严谨的项目评审制度,严把项目申报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老师从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手续,严把费用报销关,坚决杜绝违规经费支出现象,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零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为了应对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入成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项目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一种先进、实用且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的管理理论。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后,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最大限度保护科研项目组核心利益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误区及改进建议[J].商业
会计,2011,(18).
[2] 韩卓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探[J].中国经贸,2011,(14).
[3] 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
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4] 陈莉敏.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1,(11).
[5] 孙元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虚拟价值链分析
技术创新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计量分析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施探讨
构建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委托模型的第三方物流激励机制研究
山东造船业转型升级之路分析——由台湾汽车产业发展经验得到的启示
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探析
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模式研究——基于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
逆向拍卖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
基于文献的研发人员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维度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江苏中小城镇发展初探
基于AHP的企业组织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企业招聘中的印象管理及对策初探
基于SWOT分析法的低碳营销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AHP方法在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富互联网应用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的启示
E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刍议
论科技期刊编校合一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与教育改革研究
体育对特殊结构家庭儿童人际关系特征影响的研究
我国铁路客运公共危机应急反应管理体系思考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
区域创新驿站建立的借鉴及应考虑的问题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研究述评
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间的内部风险问题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科技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BSC和PCA的港口物流绩效评价
基于“管理蜜罐”思维的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思考
基于DEA方法的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的IT外包多项目优选
并购品牌整合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
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
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管理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基于组合权重的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DEA标尺的省际电信市场绩效比较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顾客购后行为研究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β系数性质的实证研究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实践背景下创业型人才教育梯形设计与研究
混搭社会性软件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硕士研究生招生综合面试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困境与思路突破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国内高等院校已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渠道融资筹资的模式转变,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重视企业投资,学校的教学科研、物资采购、校园建设、后勤工作等活动都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使用,高校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的体制改革,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高校的内部控制是保证高校经营管理有序进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基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保证内部控制顺利展开与实施的保障性制度,是高校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对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制约了高校应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全球化都对高校办学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教学科研顺利开展。
2、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可利用资源也日益丰富,因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严格监控就成为高校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高校管理、监督以及考核提供了依据与标准,保证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增强高校抵御财务风险能力的必要途径
随着高校筹资融资渠道的日益多元化,资金的使用及其管理控制在更大程度上给高校管理带来的风险。虽然通过银行贷款能及时解决高校资金短缺的困境,但也给为高校带来了较大的还债压力。因此高校有必要深入了解掌握财务运转状况,便于及时发现财务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少高校经济损失。
二、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部分高校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较薄弱,在实际管理中习惯于传统方式,偏向于计划的制定与规划,而忽视了对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监控,高校的财务管理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的条文规章,但是在实施中缺乏贯彻落实的精神,导致实际控制不力,影响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破坏了内部控制秩序。
2、风险意识较薄弱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高校的发展与进步也不能避免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影响。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决策层风险意识薄弱,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对潜在隐患不能及时识别,决策的可行性不能得到保证,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导致部分高校的决策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其次,由于越来越多高校选择向银行贷款、与企业合作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用于高校扩建,虽然在短时间里可以解决学校的财务危机,但是却给学校带来了长期的债务压力和财务风险,高校不同于盈利性企业,收入渠道单一,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回收周期长,一旦学校盲目扩建,就容易出现资金紧张,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3、控制活动不完善
一方面,决策机构职责模糊。高校在设立相关机构时没有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出现了不相容岗位未分离,如工程项目中负责人既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又是项目决策人之一;一些会计人员集记账与审核于一身,这些都导致权责不分,留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虽然高校大都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贯彻执行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形同虚设、执行不严,处理问题主观随意性较大。
4、信息化管理层次低,沟通不畅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高校内部控制重要环节。在现阶段,虽然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资产管理、科研教学、学工后勤等部门也开始使用专用软件来协助管理,但各部门都自成体系,没有实现横向沟通,信息不能共享。同时,由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在学校职能部门之间、各院部之间、部门与院部之间出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导致出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降低了学校处理事务效率,阻碍了高校内部管理。
5、监督不力,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督职能主要分为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而内部监督主要是以内部审计为中心。部分高校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学校的财务控制难以落到实处。然而,随着高校经费渠道的多元化,高校内部审计对象不仅包括政府教育经费、科研项目的拨款,还增加了企业、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间的项目款项,审计对象逐渐复杂化,审计难度随之大大增加,涉及的内容越多,审计对高校经营管理的监督控制能力就会降低。还有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对高校的审计流程不熟悉,审计效率较低,出现重“结果”轻“过程”,审计的监督作用得不到发挥。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指高校具有科学的治理结构、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领导及管理阶层水平高、素质好、管理理念先进;学校的阶段性目标清晰可行。内部控制是一项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单靠财务部门的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高校领导层应该不断提高管理、、财务等方面的认识,真正体会到内部控制与高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提高高校整体内部控制意识。高校应全面加强指导学校相关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实施与监督工作。同时,高校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分工与合作原则、制衡原则等优化内部组织架构,科学划分职责和权限。如:对校务委员会、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等各种机构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并重新确定其职责和权限,杜绝职责重叠,以确保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在高校管理发挥作用。
2、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也逐渐扩大。因此,高校应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首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学校纪委牵头,监察审计部门、财务及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风险评估机构。其次,设定人员与公用经费支出、基建项目招投标等风险控制点,特别是对基建、后勤、政府采购的监控,并相应采取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及风险报告等措施。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潜力、综合实力来规划和设计,每个投资项目、基建项目都要编制全面完整的可行性评估报告,对项目风险要充分识别,并制定清晰明确的防范措施,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3、完善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立足于制度的贯彻执行与控制活动的不断完善。高校决策机构首先应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在高校各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与全体职工中得以有效执行,并根据各项制度实施计划、组织、调整经济活动,以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制定奖惩机制,对执行效果好的部门及个人给予奖励;反之,予以批评,从而提高制度的监督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对控制考核的标准进行细化与量化,提高控制活动的明确度,保证考核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如,高校决策层应对学校资产负债率有明确的最高限度,把学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否则予以追究责任。
4、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逐渐增多,传统的“逐层请示”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作为知识的发源地和信息的集散地,高校应以校园网为依托,围绕财务管理系统,建立涵盖“课题经费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为一体化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纵向与横向的沟通、校内与校外的交流,增强信息共享程度,达到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借助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高校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学校最新动态;学校教职工能明确各自的任务以及与他人的工作关系;学生能准确把握个人发展状态,并进行及时调整。
5、加强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高校的内审机构是学校内部监督经费合理有效使用、帮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不可替代部门。为保障高校资金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内审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首先内审机构的负责人主要有高校高层领导担任,确保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其次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内审制度,保证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次要更新落后的内审方法,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保证内审工作与会计工作步调一致,两者相互促进;最后要合理调整内审工作人员结构,提高内审效率。学校二级核算单位对于内审机构的工作要予以积极配合与支持,认真对待内部审计机构的评估意见。高校的内部审计应该对相关项目经济效益的审计报告适度公开,并将审计结论作为高校下属院系、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考核依据。
总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保证学校内部管理高效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健全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稳定合理运行,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强化财务风险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