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体会

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学习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学习体会

篇1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8∶00上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4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5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一道习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篇2

我们知道,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始的一门新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但是,若这种新鲜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师不及时深化,那么这也将是教学的失败。所以,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作为老师而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做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解决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这些引入到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器材中。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普及性非常强的代步和运载工具――自行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补充力学原理在自行车上的应用的例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自行车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小窍门。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等。

二、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有一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过程,能学会简单的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能及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形成自己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意识,还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设计实验,或者根据课外的资料,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例如:塑料饮料瓶上扎上几个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玩具激光笔可用来做光学实验。用玩具放大镜和硬纸板可制成小照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照相机的结构。当学生用漆包线、铁丝和磁铁制成的小电动机开始转动时,他们的探究兴趣就更高了。如铅笔、玻璃杯、输液器、小耳机、橡皮泥、等各种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讨论记录,教师则做好实验分析总结。

三、在教学中要多创设生活情景,真正理解“生活”的含义

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理解“生活”的三层含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可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社会活动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准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是指学生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它应包含三层含义:⑴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⑵现时的生活环境。⑶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

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用分别带有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孔的三张白纸发给学生,并提问:太阳光线射过这些小孔在地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光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回答,跟几何图形一样。然后,让学生自己实验,在阳光下观察光斑的形状,结果光斑都是圆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灯下观察,结果是细长的光斑)。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的去学习。在讲热传递时,演示这个实验用火轻而易举地烧掉一张纸条,把同样的纸条紧缠在铁棒上,再用火烧,纸条安然无恙,学生很奇怪,这时,告诉学生,骗子就是用这种方法推销假毛料服装坑害人的。创设这些情景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师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3

一、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大部分初中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有问题

很多学生哪怕到了初中阶段,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做不到课前预习,导致课上跟不上老师讲课速度,一节课下来,理解的知识点很少,长期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初中生学习基础存在着明显差异

虽然所有的初中生都是经过相同的6年小学教育。但是,学生在计算、创新等学习能力方面依旧有着明显的差距。这对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初中生本身处在青春期初级阶段,他们虽然对知识有着好奇和渴望,但大都粗心大意,注意力易分散。再加上本身男女在思维方面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女生物理普遍弱于男生。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初中生的基本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能够对有关个人或者自然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智的分析、判断,做出符合科学依据的结论。

2.培养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实验,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或者合作进行试验操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初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了促进作用。

3.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初中物理需要初中生不断地利用其想象能力去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一课时,就需要学生去想象能量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的情景,并且设计能够证明其守恒的物理试验。因此,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体会分析

根据国家新课改的理念可知,课堂就是属于学生的。帮助初中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才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尽的责任。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很明确的指出,教学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作为物理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实践。如此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比如在《光的反射》一课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光的用途都有哪些?光的传播途径能够被改变吗等。引导学生自由想象,找到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点。接下来,教师可通过课前准备的教具,为学生演示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思考反射原理。最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主旨便充分体现了出来,不仅使得教师更加轻松,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实际性的接触和了解,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物理兴趣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界面,还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或者,教师也可以利用简单有趣的物理实验,比如,在进行《摩擦起?》一课的教学时,可以事先准备碎纸片,为学生演示静电的神奇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趣味性大大增强。

(三)注重实验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学研究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初中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现并探索物理规律,并有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是物理教学的初衷。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4

一、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枯燥,老师单一讲的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升入初中的学生极易在难度较高的物理学科上面出现成绩跟不上或成绩大幅下滑的现象。具体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学方式的枯燥

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改下的物理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钻研,在主体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没有调整教学方法,上课仍处于生硬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教师单一的讲,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复习阶段也依旧是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量模拟试题进行训练。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心理的不适应

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变化,但学生的心理却存在着很大的改变,小学是孩子性的标志,而进入初中意味着不再需要以往被纯粹的当作儿童来对待。因此,新阶段伊始,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热情极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八年级,学生的热情退去,加之八年级正处于学生生理变化极大的一年,心理上也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这一切的不稳定,都造就了学生成绩或者继续保持良好,或突然出现较大的下滑的情况出现。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兴趣是一切学科的前驱者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物理教育。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模仿实验来进行的。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加深对物理的印象。因此,在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亲眼所见中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能够加深物理学习的印象,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物理教学不单单是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能够高效率的愉快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初中阶段是培养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帮助学习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果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更深入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物理学习循环。在具体方式方面,教师可以改变以往以书面作业作为评级依据,以实验能力作为辅助评价标准,逐渐增加课堂上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交流,鼓励学生多进行物理实验,不仅仅拘泥于物理考试。

(三)提升学生对物理的重视性

中国有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物理的学习,教师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因素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只有学生从内在树立起对物理的重视,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源上自身产生物理学习的推动力。初中的学生刚刚从小学的学习中转移到初中学习中来,物理学科对于他们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从心理上需要学会新的学习方式,并开始认识到物理学习在今后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意义。总而言之,教师和家长应当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向学生传导物理意义的思想,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的长远和眼前的价值,克服学习的随意性,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

(四)对后进生的针对性教学

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会出现学生层次的分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采取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1)首先,从宏观上,我们的教学应当是面对整体学生的。教师不可因为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就放弃成绩较差的同学,而只针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整个班级是一体的,必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同学。我们应当在充分结合两类学生的需要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效的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采取知识分层次的方法,不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渐掌握;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适当的结合旧知识,提升程度较差的学生水平,又能给程度较好的学生一次复习的机会。而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慢讲课速度,讲练结合,争取做到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的程度。

(2)多给予后进生一些鼓励。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多给与后进生一些关注,在无形中多给他们参与回答的机会,但也不要针对他们进行提问,在交流中应当程度不同的学生相结合,但要增加后进生比例,使他们自身不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明确的后进生定位,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在评价后进生的表现时,也应当使用带有极强鼓励性的语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也能学习好物理的信心。

(3)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从心理角度而言,后进生的心理比之程度较好的学生更加的脆弱,他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加敏感。由于自己本身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有一定的自卑感,从而更加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有一些不认真听课的举动时,最好的方法使将之融入到课堂之中,而不是粗暴的打断,从而降低学生脆弱的自尊心。

(4)走出课后补课的误区。每节课后,教师点一些学生留下来进行补课是当下最流行的缩小两级分化的措施。学生对于被留下的学生也就扣上了后进生的帽子,这无疑给后进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损害了其自尊心,甚至导致破罐破摔的想法。此外,后进生本来学习就较为困难,教师再布置额外的学习任务,无疑加剧了她们的课业负担,极有可能造成“拆了南墙补西墙”的情况发生。因此,不妨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减少学生在面对老师时的恐惧感,能够更自由的与同龄学生进行交流,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中,一点一点的补上漏下知识内容,从而更高效的进行学习。

篇5

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开端,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在物理课堂中能得到解释。这时候物理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物理知识包罗万象,从牛顿第一定律到阿基米德的原理,从万有引力到电场力,小到声音的传播存在的奥秘,大到太阳能与核能的应用,物理可谓是无所不能。物理知识的导入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步。

物理教学导入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根据班级的具体状况和教学进度进行改变个优化。教师的课堂导入讲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是重点。

一、根据实际物理现象导入物理

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还是有很多的,在课堂上大可把一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导入教学,给与学生眼前一亮的物理学习体会,激发学生探究下去的欲望。例如,人教版教材《光的反射》这一章节的物理学习之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的概念,了解物理中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定义,探索光路反射的一般规律。在开新课时,就能运用生活之中光反射的种种现象来进行教学导入,例如有的夜晚月亮非常的亮,就是光反射的基本现象;以及猴子捞月的典故,也能作为光反射的教学导入……光反射的现象有很多,用一些生活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为教学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探究物理的动力。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导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之一,值得广大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二、物理实验进行物理教学导入

物理实验是很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是在进行物理概念和定理的解释中运用,还能在课堂的物理导入教学之中运用。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在人教版教材《熔化和凝固》这一章节之中,物体的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的特征,以及熔化和凝固的基本定义和其曲线的物理学涵义等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掌握。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小实验来导入物理知识点,比如利用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小冰块,来进行一个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小实验,来引入本章的知识要点。

三、多媒体导入物理知识

多媒体是如今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物理的教学之中能起到很大的教学推进作用。物理的教学导入和多媒体的运用是息息相关的,在物理的课件之中导入物理知识要点,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定律。同时,在多媒体的课件中加入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一些新奇的物理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的运用有着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准备充足的课件能吸引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精力在物理的学习之中,大大起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

四、学生主体性的物理教学导入

学生主体性的物理教学导入对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要提升物理课堂的效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或者是教学导入之中。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导入需要让学生自主对物理学知识点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教师再加以指导和讲解,从而让初中物理知识的教学做到学生学得多、教师反而讲得少的高效课堂。

总之,物理教学导入有着多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的挑选,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物理的教学导入虽说方法众多,但同时也有着颇多的注意点,以下来简要分析几点教学导入的注意点。

五、初中物理教学导入的注意点

初中物理的课堂本身就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导入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导入过程之中,其一需要注意学生们不一的物理学习或者是接受能力。初中物理是学生对于物理的初步接触,有的学生表现出不一般的物理学习能力,但也有的学生会对物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得到反馈就及时做出教学导入的调整,从而让学生得到发展和进步。其二是物理教学导入要和实际相结合,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储备还不成熟,所以脱离实际比较高深的物理现象或者是规律会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和困惑,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物理成绩下降,结合实际的物理教学导入有利于基础物理的学习,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最后,物理导入教学的注意点是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学习能力是教师重要的责任,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结语

教学导入在初中物理中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初步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帮手。物理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和优化,以此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导入的注意点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高效课堂与之息息相关。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导入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分类号:G633.7

引入新课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引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竖起耳朵,甚至让学生目蹬口呆。良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物理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新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高效的新课引入,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成效。

一.如何有效地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引入方法就是能创设物理情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耳目关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应用到的比较有效的引入方法有如下类型:

1.实验引入法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做小实验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吸引学习兴趣。例如在《力》的一节中让学生做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痛。实验虽然简单,但能让学生体验到力是相互作用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小实验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做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能为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常常会做如下演示实验:利用空杯子,硬纸片和水做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首先将硬纸片覆盖空杯的杯口上,把杯子倒置放置时放手,纸片下落,然后将杯中装满水,再将纸片覆盖在杯口上。这时提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顶住硬纸片的手,水会流出来吗?让学生去思考,去猜想,然后教师把杯子倒置时,学生发现纸片和水都不会下落,实验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目蹬口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对课文的学习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活动引入法

让学生上台玩小游戏、小比赛来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这种方式学生非常喜欢,并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做手影游戏,使学生对探究光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压强”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弄爆汽球的比赛”,把铁钉交给个子小的学生使他在比赛中拿冠军,让学生思考比赛的冠军实际上属于铁钉,使学生联想到“铁钉”与“压强”的联系。

3.图片引入法

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生活中的实物或一些生活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图片中涉及的物理问题引入新课。在研究电路串联和并联的问题中,可以展示圣诞树上的节日小彩灯和马路灯的图片,要学生思考它们的电路连接是否相同。又如在《光的折射》的新课引入中,展示生活中的出现的彩虹相片和海市蜃楼的图片,通过漂亮又有趣的生活现象创设物理情景来引入新课。图片引入法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加强了初中物理的STS教学。

4.视频引入法

利用多媒体平台放映生活中的一些录像的视频片段,教师结合录像中的情境,向学生提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一节中,可以放映“天宫一号”火箭发射升空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又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播放学生们拔河比赛时的情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拔河比赛的胜负跟摩擦力问题有关,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求知欲,也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5.故事引入法

通过有趣的物理科学故事引入课题,也能又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如下的一个经典的“飞行员抓子弹”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在二千多米的高空飞行时,突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昆虫在游动,敏捷地一把抓住了它,再仔细一看,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提出问题飞行员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为学习相对运动问题埋下了伏笔。

6.问题引入法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让学生观察点亮的电灯、烛光、老师、黑板等物体,提出问题:我们能看见点亮的电灯、烛光,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眼睛。同学们为什么也能看见老师、黑板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然后引导学生:一般物体的表面都会反射光。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这些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这种问题式的引入方法开门见山,简单又易操作。

7.类比引入法

当新授课跟旧课有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样的新课就可以用类比法引入,这种引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相近但又不相同的物理问题。比如在学习“电压”的概念时,可以引用“水压”的概念,学生对水压比较理解:在生活中打开水龙头,有水压才会有水流,如果水压高,水流就大,如果水压低,水流就小,水龙头就相当于水开关;在电路中闭合开关,有电压才会有电流,如果电压高,电流就大,如果电压低,电流就小,开关就相当于水龙头。通过“水压和水流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8.综合引入法

所谓综合引入法就是结合两种或多种的引入方法,互相配合。例如在学习《重力》时这样引入: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出“两个铁球同进着地”实验的故事吗?然后让学生准备一块橡皮和一张作业本纸块进行实验:让橡皮和作业本纸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看是不是同时着地?实验的现象是橡皮首先着地。然后让学生思考:橡皮和纸块能不能做到象伽利略实验的那样同时着地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有一部分学生会首先想出了办法,就是将纸块弄成一个小纸团重做实验,终于实现了“橡皮跟纸块同时着地”,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其他的同学看到了,也会跟着学,跟着做同样的实验,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引入方法综合了故事引入、问题引入和实验引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新课引入的对策和注意问题

有良好的物理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钻研去物理知识,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和钻研程度又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因此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引入新课时,只要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成效就会高。下面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论新课的引入对策和注意问题。

1.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入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引入方法,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结合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情况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改革。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引入采取问题引入法,讲“飞行员抓子弹”的经典故事效果比较好。又如在学习“电压”的概念时,用类比引入法,用“水压”来比喻“电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比较喜欢实验引入法和活动引入法,教师可以研究一些有趣的实验和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2.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精神高昂,激情洋溢

如果要想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有良好的学习精神面貌,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对物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精神,并且去感染学生。教师在引入新课要做到精神高昂,激情洋溢,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量,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语言平铺直叙,语气平和,是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激情的语言,高涨的精神来唤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物理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物理过程,主动探究问题。学生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发现者。教师在课堂教堂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是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的导师。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发现,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精神。所以我们在新课的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体会。

4.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技艺

比如教师采用图片引入法,图片的来源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是教师亲自拍摄而获得。然而自己拍摄的相片更加有吸引力,更加能够感动学生。物理教师要学会使用数码相机(DC),还要学习对图片处理的简单技巧,例如对图片剪裁,去掉背景和调节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等。建议物理教师学习Photoshop、Acdsee等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又如教师采用视频引入法,视频片段的来源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使用数码摄影机(DV)拍摄一些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录像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一些视频处理技巧和对视频软件的使用方法。

新课的引入看似简单,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节点,有效的新课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精心备好“新课引入”这个重要环节,向一堂堂高效、优质的物理课迈进。

参考文献:

1.董萍.试论初中物理的“新课引入法”[J]学周刊,2013.06:201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62-02

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这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便根深蒂固地植入了每一个中国学子的心里。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莘莘学子参与到这一残酷的选拔考试当中,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样一个大型考试其给学生们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学生日夜拼搏,家长们更是百般守护,深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因为在中国,这一考试将间接地决定孩子的未来。考出什么样的成绩,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最终获得怎样的工作,这是一连串的、不可分割的反应。在这样的压力环绕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奋斗在高考一线的孩子们不经意都会陷入一种麻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麻木地忙碌着,紧张地做着各式各样的练习,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而他们缺少的是宝贵的思考时间,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高效地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成绩。在此,我们整理了近些年的高中物理学习文献,列出了传统题海战术同高效学习法的比较,对比它们的优缺点,以启迪广大物理学习者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法。

一、传统的高中物理题海战术学习法

高中时期,当我们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怎样才能学好物理时,经常得到这样的答案:多做练习题啊。多做练习题固然是件值得考虑的物理学习方法,但难免会深陷其中,纠缠于题海当中。所谓的题海战术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大量练习。理论上会因为量变引起质变,但在高中这样一个压力环绕、时间紧迫的时期,这一方法显然会浪费掉很多时间。

众所周知,相比于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易懂,易于接受,高中物理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还是应用能力的要求上都有所提高,不仅在物体运动规律的阐述上加大了难度,又增加了电场、磁场、波粒二象性等较为难懂的知识点。是高中各科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较难攻克的学科。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大学生都在物理的学习上吃尽了苦头,还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面对这样一门难以对付的科目,不仅是学生,就是一些学校的物理老师在常年担任物理教学之后也很容易走进误区,坚定地奉行题海战略。传统的熟能生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也广为流传。再加上现如今很多学校奉行的任务型教学更加加重了学生陷入题海的危险概率。一个明显的弊端便是很多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各种练习题。为了保证学生们每天学习物理的时间,很多老师更是重复的安排相同类型的练习,并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殊不知有多少学生是在麻木地执行这样的布置,并没有领悟这一做法的真正目的,一个类型的习题,不论是电场还是磁场,做完便忘,根本就没有加深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理解更是很难达到。有的只是量的变化,质变是很难看到的,这样便在无形中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效果难以堪言。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经过这样的题海训练后更是思维僵化,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根据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有很多学校还在坚持奉行这样的方略(玻利维亚的解题训练更是风靡全球)。当然,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方法并不是一无可取之处,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所收获的是经验和开阔的眼界,对于考试也是有益的。对于那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题海战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其功效实在让人担忧。

二、高中物理学习新思路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育思路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的环境下,高中教学的重点科目也是难点科目——物理,更是值得人们关注的热点。现在是个广为人知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物理因素无处不在,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中华民族早日复兴,学习好物理这一基本学科刻不容缓。既然这样,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以往的物理学习方法,弃掉那种费时低效的题海战术方法,思考出适合自己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必须在

篇8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的实践探究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篇9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用生活用具自制仪器或改变仪器用法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做焦耳定律实验时,可以用一个废弃的插塞式电阻箱,将其中两个电阻丝串入电路,放入相同的火柴,接通电源,一分钟左右,电阻较大的电阻丝中的火柴先点燃了。这些器材学生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改变仪器用法开发生活用具做实验能很好的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做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新知世界。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产生于生活,用于生活。重在研究物质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现象,实验教学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物理学科具有实用、真实、趣味等特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知识结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对教学概念和规律学习是必须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实验教学的前提。抓好课前预习,对物理概念、规律、定律熟记、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教材中的实验。把握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牢记实验结论。

二、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的参与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教学方式。因而除基本操做和得出理论,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应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物理教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掌握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生活实际,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展小制作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六、开展实验研讨活动,改进实验

篇11

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54-01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探索。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了解过程,感知内涵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孤立地讲述物理知识而不涉及物理学史。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

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仍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的引用一些物理学史资料,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动量”和“能量”这两个概念,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加深巩固

有些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把握形成概念的阶段性。有的概念牵涉的面很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这样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只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阶段地逐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力”的概念,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高中阶段有关“力”的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高中阶段进一步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由重力到弹力、摩擦力,进而到万有引力。由力学中的常见三种力到热学中的分子力;由电场力到磁场力;由宏观上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直接接触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到物体与物体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场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对这么多有关力的概念的理解只能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

篇13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自制教具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小孔照相机、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动机、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