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的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传统文化精髓或底蕴再次创新
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创新随处可见,完全没有新意的照搬不是艺术设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设计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有的是传统文化主题下的形式创新,有的是发挥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新,有的是将传统主题与现代元素整合重组。传统的文化主题,越是积淀得久远,再次诠释时散发的活力就越大,生命力就越强。现代社会涌现出许多新元素,这些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空间。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得以一次又一次的转身,不断以新的姿态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也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要以继承为基础,兼顾内涵和形式。传统文化在设计上的拓展空间相当大,同时艺术设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升华。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加以创造,以新的手段和载体再次表现,而这也就使作品有了新意。比如,公益广告设计中宣传的“正能量”,“正”是中国古代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能量”则是一个新名词。这种设计方式既凸显了中国传统美德,又结合了新时代的新鲜名词,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又如,一些艺术雕塑,采用原始材料或者新材料,雕塑以一个概念或意象命名,其中往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身影,表现一种现代的几何曲线美或者一种空间的创意效果,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传统文化的创新还包含不同应用领域的跨越,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的建筑成功地实现了艺术手法的创新。这一举世瞩目的奥运建筑集合了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自然纹路、灿烂与热烈的中国红,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结合。另外,一项世界或者国家的活动也必定会依附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从文化层面打造活动创意。这方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设计堪称巅峰之作,更是文化的盛宴,主题是现代的、世界的,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日晷开启中华古老文明,古代的打击乐器表现倒计时,四大发明的发源地焰火绚烂,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巧妙化入。整场演出贯穿着东方文明,以传统文化为主线,融会音乐、美术、戏曲、文字,发展脉络清晰,呼应了时代主题,将演出推向了。
脸谱形象创立自民间,带有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上溯源头,可推测为先民图腾崇拜。降至后世,存在于舞台中直接绘制于演员面部,也有与绘于面具之上佩戴使用。今天仍能见到,如江西的“傩”文化中的面具与的“阿吉拉姆”,更甚者远播东瀛至今被日本能剧保留使用。在京剧蓬勃发展时期,脸谱的种类和形制得到极大的丰富,但是雷公、财神、魁星、土地等神话人物出场时演员仍佩戴面具。因此,可以看出脸谱的面貌除直接绘于演员面部还有面具刻画这种存在方式。
脸谱艺术与民间美术相辅相成。民间对吉祥的色彩,纹样及传说都给脸谱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脸谱形象通过“善恶忠奸”的抽象剥离, 总结出了舞台视觉表现、色彩情绪表达、民间传统纹饰的极大总结,通过独特的观察角度,剖析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其形象视觉化、感情化、秩序化。最终脸谱以“谱”形成定式,在千百年来的延续、发展、传承的过程中深入人心,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戏曲脸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本源文化符号
在众多传统戏曲脸谱中,处处折射出了传统本源文化当中的图腾符号以及传统的色彩表现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戏曲脸谱艺术中的延续。比如,戏曲人物颖考叔、先篾、项羽人物的脸谱 眉心的“寿”字符号,意指他们是天、地、人三才兼备。钟离春也就是钟无艳额头上的莲花,暗指她为女儿身。庞统、姜维前额上绘有太极图,体现人物是神机妙算的智者。杨延嗣杨七朗额头有一繁“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并且,脸谱在用色上讲究多以五行色。金、木、水、火、土对应的白、青、黑、红、黄来绘制脸谱的主体颜色。
戏曲脸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美术意蕴
脸谱的勾画创作犹如中国书法的书写。二者同样讲求风格化和形式特点,在代代相传和口传心授中形成了程式化的固有样式,在经过不断的发展融合,形成了与书法用笔相得益彰的用笔法则。一撇一捺之间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挺拔和气韵生动。“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写意手法浓重。”重神韵轻形体的美学追求,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颇为相似,讲求的也是方与圆、动与静、强与弱、虚与实等等。加之聚散调节、轻重顿挫将中国画笔法借鉴运用。因此,脸谱的创作总结出了与中国画、书法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戏曲脸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道德化是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戏曲脸谱以表意的面容定式,表达人物性格、品德、褒贬、善恶。给人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红色诠释忠诚、黑色代表刚直、白色表现奸佞、蓝色表示刚毅、黄色代表狡诈等等。这些脸谱形象,应用在戏曲演绎当中,给观者直接视觉感受。诠释善恶分明,因果报应等传统文化中儒家所强调忠、孝、节、义。儒家文化的道德叫化在戏曲脸谱中得到充分体现。正是这样脸谱才会有约定俗成的“人物性格样板色”。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舞蹈艺术是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是生活场景的一种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依然紧随着人类的步伐,其中每一个舞蹈作品中都包含着一段故事以及丰富的文化蕴涵。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赋予了舞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1.舞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文化”就是特定时间以及空间积累下来的精神产物,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沉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出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念。舞蹈艺术是人们肢体动作的行为表达,可以传达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并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情趣,这种表达形式把人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以及心理情绪等整合成多重文化方式,通过肢体语言,规律性的动作表达,形成了具体的风格流程,就会形成舞蹈文化,并且代代相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被传承与发展下去。
舞蹈是初始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其生动的肢体动作表达更容易让观众感知,是最具情调的表达文化内涵方式之一,舞蹈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舞蹈文化经历了各个时代的考验,在传承与发展当中,其奥妙是既保存了历史文化内涵,又不断地推陈创新,无论经过多少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大融合,舞蹈文化依然保存着其最基础、最具传承性质的特征。舞蹈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必将对舞蹈与文化是一种展现。
2.舞蹈艺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外化
舞蹈艺术是一种集思想感情与生活内容为一身,通过舞蹈动作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形式,是肢体动作的配合,并且可以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塑造舞蹈动作为基础,通红舞蹈作品中的情节与表演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出特殊的文化内涵,以稳定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风俗礼仪以及道德品质等。舞蹈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有些是生活化的,有的也是抽象化。舞蹈作为文化重要的组成方式,借助肢体动作表达,把抽象的、生活化的以及想象的等多重文化元素整合成具体的、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式来表达,来体现我们对生命以及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传统文化的大力宣扬。无论是什么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内涵来决定的,文化的差异也是舞蹈形式各异的重要原因。总之,舞蹈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的文化,由舞蹈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来表达抽象的文化内涵。通过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的精华,以舞蹈艺术为依托,将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展现出来。
二、 舞蹈文化的传播
舞蹈艺术是一种高于生活上升到生命层次的艺术,现代舞蹈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表达生活状态以及感知世界的媒介,舞蹈的出现表现了各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文化的丰富多彩,可直接观察到人们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面貌。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以及发现过程中通常会形成新观念以及各种行为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位置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是历史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表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道德精神,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上升到传统文化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文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传统”是一个十分内涵的词语,但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也会被赋予新的定义。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的融入新的内容,还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髓,这样让原本的传统文化生机勃勃,变得更健康,更能在历史的长廊里走下去。例如:唐朝时期的乐舞文化,自身具有唐朝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但心胸开阔、气象博大,大胆的吸收以及融入外来西域舞蹈文化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异域特色,让其变得更适合传承与发展下去。这是一个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点是缓慢、不知不觉的。这种一般不会与传统的文化相冲突。不存在破坏文化秩序。但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精神,是值得后来者学习的,增加新的内容,传统才会变得更加充实,更具有学习与研究价值。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必须以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教学之根本,通过不断的融入新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以及创作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让舞蹈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深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创作者一定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经历,一气呵成,创作出和谐统一的作品。既要立足于本民歌文化的传统,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展现出的艺术境界,给人最美的视觉感受。
三、 舞蹈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
1.现代舞蹈元素与传统舞蹈元素相结合
舞蹈艺术的发展十分悠久,近些年来,舞蹈艺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将现代舞蹈元素与传统舞蹈元素相结合,让传统的舞蹈呈现出现代舞蹈风格,产生截然不同的新舞蹈样式,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很受关注,同时也更能传播发展传统文化。著名的舞蹈作品《欢腾》在表演时,舞蹈作品在藏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构图、造型以及音乐等现代元素,这种表现形式耳目一新,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这个打破传统的作品颇受争议,但还是被很多人认可,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出现过很多这样的现象,如音乐作品中“女子十二乐坊”的混合元素获得了巨大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融合元素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融合与发展是观众所能接受的,它们会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并且崭露头角。
2.立足传统,展现民族个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发展势头不可抵挡,传统的舞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民的需求,但无论市场化经济怎么冲击,我们传统舞蹈的根本都是立足于民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一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动摇的。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文学存在的意义都是民族精神的果实,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凝聚力,这对于艺术也是一样的,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文化,民族才是事物发展背后强大的动力,只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具有发展前途。在文化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要做到:要尊重以及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需求来适当的增添不同的元素,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把握舞蹈艺术发展的灵魂,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让文化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曾经创作的作品《云南印象》,作品全程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原生态的美,这种民族个性使我们极度震撼。
3.舞蹈的文化气息
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无为的自然特性。一些人将“天人合一”看作道家的“自然”,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天人合一”并不是道家的根本精神,儒家也谈“天人合一”,尽管角度并不一样。道家的精神在于自然无为,先秦时期的自然设计风格往往是最显著的设计理念,他们不拘泥于形式,追寻自然的脚步,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文献记载:“先秦之物多属神品,然汉代后毁于本末,究其因乃不兴自然也。”意为先秦之前的艺术品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汉代以后的艺术品丧失了艺术的灵性,这是由于不追求自然导致的。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自然的追求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现代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追寻对自然的把握,这种把握不在于应用手段,不流于形式的俗媚,应当从心出发,依靠内心对自然理念的理解进行合理的创造把握,从而让设计形式与自然结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之一,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与艺术精髓。“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经历了由改造自然到回归自然的思想转变。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必须对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向以及材料运用等进行有意识的转变,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并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这不仅能在融入传统思想的同时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还能使现代人充分体会精神上的闲适安逸与心灵上的清雅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