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与多数的物理概念都是基于物理实验而得出。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物理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物理实验给予高度的重视,指导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安装;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记录、读取、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总结与报告,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和探索和创新能力。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物理实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物理学科上的创新意识。笔者将自己近些年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尝试总结几点,与同学科的教师分享,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然科学尤其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的概念和原理都来自于物理实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基础观察能力。但是,多数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实验的活动中,缺乏实验的观察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被一些刺激性强的事物吸引走,对实验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的现象没有给予有意注意,经常会出现实验的漫无目的看了一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之前,都会强调学生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哪些现象,给予学生一个特定的方向,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实验的观察中获取有关知识。
如初中物理实验《光的反射》一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在演示实验开始之前,笔者就让学生在对实验 的仔细观察观察中,重点观察并分析:“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物理现象的关键内容进行仔细观察,这样很轻松地收到了本课应该达到的预期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的观察中,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除了要牢记物理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物理实验,通过动手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将物理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才能使自己是实验能力有所提高。笔者发现,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都是把物理课本摆在实验台上,一步步地将实验按照课本的指示照做,这样的机械的操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笔者在物理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规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在物理实验课中,对于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有哪些,让学生在操作前做好计划,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知道在实验中将会使用到的仪器的在具体的实验中,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必须在脑中熟记,方能保证实验的正确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这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实验中会用伏安法测电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笔者在实验前,帮助学生首先理清知识:“①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②需测哪些物理量?③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④怎么减小误差?⑤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等。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熟练掌握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促进思维,增加学生物理实验与学习的兴趣。
学生一进入高中,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他们当中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以前我们就听说过物理难学,所以总是反映物理比初中难学得多,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学得不错,成绩很好,可是到了高中,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出现不及格,高挂红灯。这是什么原因呢?高一新生应怎么做呢?借此想与大家交流物理学习经验,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好物理必须了解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
高中物理知识量大、理论性强、系统性强、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必须做到:
1.勤――多动手,多动脑。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考、多练习,特别是多动手这个习惯,我们的新生一定得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好的保证。
2.恒――永不松懈。高中物理有整体性,前后知识相关联,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3.钻――深入钻研。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
4.活――灵活,“举一反三”,熟练应用。物理学得好与坏关键在于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实际上以上几点的核心还是重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清楚的,没基础是灵活不了的。
二、要注意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比较起来,从内容来说少之又
少。举个例子,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材上三页内容既包含了初中物理力学的所有知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重力等,还介绍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而这节内容也就是一节课的任务。从难度上来说,也是天壤之别。初中物理重视感性认识――就是眼睛看见的基本的较基础的现象的认识,而高中物理则重视理性认识――既包含感性认识,然后在这基础上要上升到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思维、创新能
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新学生更要注意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高中物理知识不再只是初中知识的重复,而是物理现象所隐含的
规律、物理本质的研究。所以我们要调整认知,调整思维方式方法。
三、要注意抽象思维的形成,注意理性认知能力的培养
许多高一学生普遍反映,初中自己物理学得很好啊,怎么到高中就不行了呢?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当中没有发现和总结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初中所学习的内容更偏重于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周边的事物与科学的内涵,而高中物理要求的是学生怎样从题目中把
具体的事物抽象成我们学习过的物理模型,也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当中应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理性认知的培养。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尽早克服,可找老师帮助,听听老师的建议尽快适应过渡期,愉快投入高中的学习中。
四、培养强有力的自信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还时常发现这样一类问题,讲过的题学生能很快地解答,而再面对一道新的题目,学生又不会做了。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的能力,他们需要老师在旁边不断地引导,才能解答某道具体的题目。对老师有一种依赖性,在独自面对时不自信,不敢做出明确的判断。这就需要老师从旁做好“拐杖”的作用,最终达到让学生可以独立行走,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学习。只要这样做了,有了成功,一次次、一天天,不断积累,成功多了成就大了,自然自信心倍增,这就形成良性循环,物理成绩自然提高,物理就学上去了。
五、要经常做题,做好题,不要搞题海战术,要适时总结
现在所有的人都在反对题海战术,我们说这是应该的。但是,放弃题海战,并不等于放弃做习题这个环节,而是要有选择性地
做,做经典的题型,做常考易错的题型。学在做习题时,一定要有选择性,切不要漫无目的。而且每做一题或三五题必需总结,找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最好总结出解决此类彼类题的方法、思
路、区别等,最终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我们的学生人人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位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在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在学习体验中给学生带来的新意很少,学生缺乏与物理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许多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去整合。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从教材上的定义、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之快捷,信息内容之丰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初中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总会有电发出,电动机也会不停地转动。也有的学生提出:水能发电,电能带动抽水机,抽水机可以抽水,抽到高处的水又可以发电,这样利用水的循环总能发电。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这种联想,包含有一种创新意识,应得到肯定。
2. 改进物理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评价方法上以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为量化标准;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对学生的评价则是以分数第一,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物理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
3.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一般来说,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是认同的,且颇有研究和建树,而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智力因素的开发外,还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协作态度及责任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4. 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能力
高中的物理实验操作考核已进行了多年,而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是一门精密性高、抽象性强,且具有数学量化特点的实验性科学,理解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环节就是观察和实验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上,单纯的物理知识灌输远远不能满足其教学要求。而必须要在课堂上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初中生去丰富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培养初中生的立体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且在初中物理教师的引导下,去模拟物理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让初中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维模式,并让他们学会总结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当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电压、电流和电阻等电学知识原理时,就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猜想引出、分组实验等多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这样的引导式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让初中生在听课的同时,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总结,能够让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能够让初中生独立地进行思考和总结归纳,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或者发现到的问题及看法,在营造起活泼、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之余,又能让初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更牢固地掌握物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三、在物理实验中激发初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由于物理学科的实验性特点,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容易的理解和记忆物理理论,初中物理教师必然会在物理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物理实验。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初中生动手能力和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大多数演示实验而言,基本都会给出非常详细和具体的实验步骤。如果物理教师在教学时直接按照教材进行演示的话,很容易就会让初中生形成固定思维,限制了他们物理思维的自由发展,对初中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让初中生独立地思考进行这项实验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步骤,并试图将物理理论与生活常见现象结合起来。例如物理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学习探究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时,就可以通过钢板实验来帮助初中生理解。教师先选择一名初中生来自己动手完成该项实验。然后让这名初中生用一只手将钢板的一端固定,并用另一只手对钢板的另一端施力。在此过程中,所有初中生都可以观察到:在力的作用下,钢板发生弯曲。随着施加在同一位置的力的大小改变,钢板的弯曲程度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施加力的位置变化,钢板的弯曲程度也各不相同。进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大小与力的作用点、方向都有非常明显的关系。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生活小实验,能够让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带着问题去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增强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建立为“创造性而教”的信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评价学生认识并更新观念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好奇心强,好动手;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较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常被认为不可思议;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爱幻想,联想丰富。
创造性思维特征观察事物细致富于想象力。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勤于动脑。对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善于假设,能运用假设的办法,引发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不拘泥,不守旧,乐于创新。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习惯于自己动脑,动手。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理解问题深透,自学能力强;能自觉探讨问题,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思维敏捷、开阔。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之快捷,信息内容之丰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例如初中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总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总会有电发出,电动机也会不停地转动。也有学生提出水能发电,电能带抽水机,抽水机可以抽水,抽到高处的水又可以发电,这样利用水的循环总能发电。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这种联想,包含有一种创新意识,应得到肯定。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评价方法上以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为量化标准;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则是以分数第一,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物理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新课标对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89-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定格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而实现有价值的探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促进自身的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积极的通过思维活动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学生感觉到运用有限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形成一种认知方面的冲突,使学生有兴趣和动机去探究未知世界。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何测定一块石头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一些学生知道用弹簧秤来测定,但是,如果我们要测出一艘轮船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怎么办呢? 当然不能造一个特大的弹簧秤,学生在此时就陷入一种想知道又不能解答的矛盾之中,紧接着,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洗澡”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打破思考的单一性和习惯性,或由于单一思考所产生的定势思维。“一题多解”的题目,可以是对一道题目有多重解法的含义,也可以是一道题目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或者结论,就是所谓的开放性答案的含义。而学生解题的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评价,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虽然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所差异的,但采取一题多解的方式可以对创新思维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
三、积极开展互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互帮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互帮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探讨,交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生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于课堂上所学习的物理知识的不同的观点,对问题的不同想法的交流,通过反复的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通过互帮式学习,能够学习他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在互帮式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方式开阔,进而在学习探讨中培养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学生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物理教学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经验或思维定式,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如“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此时要处理好这种思维迁移,可通过做演示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大木块在水中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此时会有错误经验“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做演示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经过这样演示,处理好学生的思维迁移,再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观察则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为座右铭。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第一步,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然后通过对比观察,不断思考一些本质问题,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二字是物理教学的秘诀,物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现象开始,认识事物的客观面,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如,斜插水中的筷子,从水平面看去是弯的,引导学生从现象去探究本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渠道的,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每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重视思想思维方法方式的引导,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索问题的心理。问题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作用
1.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物理上的很多概念与原理是比较抽象的,而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欠缺,他们在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的时候会产生困惑,从而产生疑问,如果学生树立了问题意识,就会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他们理解概念或原理方面的误区,是最需要老师指导的地方。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表现。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他们会对照已经掌握的知识领会新知识,如果还不能理解,他们可能就会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甚至做实验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的新知识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靠,而且有利于将学习到的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
2.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问题,说明学生没有深入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的积极性,有了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才会有参与教学活动热情,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水中提起物体与在空气提起物体时,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导他们探索浮力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可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当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他们可能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害怕在同学面前直言自己的问题。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提问。问题都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诱导他们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压强的时候,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为什么被笔尖戳手比笔尾戳手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压力产生的效果与接触的面积有关系?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时候,可以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将一块橡皮泥拉成两段,一段揉成图放在水中,另一段将它做成船形放在水中,学生会看到一个是沉在水中的,另一个是漂浮在水中的,进而引导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橡皮泥,一个是沉的,另一个是漂浮的呢?物体沉浮的条件是什么?
2.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大气压知识的时候,学生看到笔者做纸片托水的实验后,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杯子中的水,放得不满,结果怎么样呢?笔者让学生用实验探索这个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电流表正确使用的时候,笔者强调:连接电流表的时候,电流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连接反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笔者让学生用实验探索,电流连接错了,电流表的指针将怎样偏转;在使用天平测量物质质量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在称量之前调节好天平。有的学生就思考:假如不调节天平,能否称出物体的质量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不少学生还没有等到老师组织讨论,就私下讨论起来。老师应不做解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动手实验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要用到物理知识。比如,在教学物态变化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样的视频:春天里的冰雪融化、夏天里的暴雨如注、秋天里的大雾弥漫、冬天里的鹅毛大雪;学生看了这些自然现象后自然会问:雪、霜、雾等是怎么形成的?再如,在教学机械运动知识的时候,可以播放这样的视频:在奥运会的比赛场上,跳远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助跑,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跳远比赛,为什么要加速助跑呢?联系生活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不能让学生大胆提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需要老师的教学艺术。老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让学生敢于提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知识层面的差异。高中物理要求上明显加深加宽,有以下显著特点:①从直观到抽象。初中讲物体的运动,高中讲质点的运动;②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变速运动和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④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
2.学习方法层面的差异。初中的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机械,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
高中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的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高,例如力学对三角函数的要求,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来学习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对定义和公式不理解,不注意适用条件,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
3.思维层面上的差异。初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是比较低的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对物理问题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高中物理对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就得研究初高中教材、学生,开展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以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以解决“衔接”问题。
1.加强初、高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长期以来,初中物理老师不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人为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经常组织初、高中教师的研讨交流,包括教学情况和学情分析,这样会让初、高中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在教学中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2.研究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标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了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3.研究学生,注重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工作。首先我们要明白,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爱好什么,他们有了什么知识储备,他们的心理特性怎样,思维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他们以前是怎么学习的,他们又需要哪样的老师。只有知已知彼,才能事半功倍。
①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初高中物理由于多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学生来说,宜于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掌握新概念,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使他们能够打牢基础,顺利步入高中物理的殿堂。
②加强直观教学,重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物理模型。这样一来,会便使物理概念、模型很抽象,初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
③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分析、回答问题时逻辑性、条理性较差,学生习惯于初中的算术法解题,而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记死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习惯于初中的套公式型的定向思维,我们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去上当,由此训练学生多因素、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扭转他们的定向思维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引导和能力的提高。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①精心备课,用教法促学法。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是“重教法”而“轻学法”这种意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突出,在设计教法时忽视或不设计“学法”。“学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教法,是糅合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课过程中的,既传授学科内容,也潜移默化物理的学习方法。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1.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
2.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创造的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公式中的三个要素在创造中的作用虽然不同,却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是认同的,且颇有研究和建树,而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智力因素的开发外,还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际能力
高中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就已进行了多年,而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9-0120-01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接触专业物理知识的开端,良好的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有利于他们今后对更高层次物理知识的学习。然而受应试教育、中考升学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目前初中物理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如此一来不仅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学生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这对他们今后高层次物理学习造成严重阻碍。鉴于此,下文将基于笔者实践经验,探究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于物理教学中抽象以及平淡的问题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内容在备课阶段借助于教案、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比如适当增加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其能够主动开动脑筋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大气压”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往往缺乏对大气压的直观感受,为此,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设计一个卡片托水实验,即往玻璃杯中加满水,并用一个塑料卡片将杯口盖住后倒过来。随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如若将玻璃杯倒过来,把手放开,那杯子里的水会怎么样呀?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漏出来。这时教师将杯子倒过来,并将手移开,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塑料卡片紧紧地贴在杯口上,且杯子里面的水也没有倒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对此现象进行猜想,并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课程的重点内容“大气压”的学习当中。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
大部分初中生认为物理课程很难学,笔者根据研究发现,这一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物理基础知识教授完毕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较强的问题,随后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师在点评几名学生的回答后公布该问题的准确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在学生学习完“物体浸在液体中会受到液体的浮力”这一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浸在气体中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知识点与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点的道路上另辟蹊径。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物体会不会对地球也产生吸引力?又如,在学习“电”能生“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让学生反过来思考:“磁”能否能生“电”?让学生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能够互相转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重视物理实验的探究性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物理规律与概念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而来的。因此,实验教学不单是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在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新,以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进行“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时,教师在学生小组完成“伏安法”测量后,继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小组分析、研究与讨论是否有新的测量方法,并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论证。最后由教师对设计的方案与结果进行点评。有的学生在不断实验与探索中设计出了“安安法”与“伏伏法”来进行电阻测量,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创造热情,进而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综上所述,鉴于初中物理对学生今后更专业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在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前提下,立足于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重视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
很多物理知识都能应用于实践,物理与实践紧密相连。就现在的物理教学而言,老师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课本知识后,就直接让学生做物理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将学习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这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老师的物理教学应该与实践联系。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物理知识。
(二)学生对物理缺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复杂难懂,很多学生学习物理时非常痛苦,学习起来有困难。久而久之,他们就对学习物理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带领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现在的很多老师教学任务重,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讲授课本内容,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长久下去,甚至可能对物理产生抵触心理。老师在课堂讲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工作不是在浪费时间。一旦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老师以后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
(三)学生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都是直接给学生讲所有的物理知识。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解,所有的问题都想直接听到正确答案,于是就变得越来越懒,不愿思考问题,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学习物理需要学生思维活跃,动脑去思考物理问题。老师不可能为学生讲解每一个物理问题,很多问题还是要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初中物理课堂实施项目教学的策略
(一)习题转化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习题的选择上,老师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探究为主的练习题。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能逐渐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相同的物理问题时,学生就会习惯性地用物理的思维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1]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探索精神,因为很多物理原理都是在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的。探索能力是学生应该从小培养的能力之一。例如,在学习“杠杆”这部分内容时,老师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应该以探究性的题目为主,让学生自己观察杠杆的作用原理,分析杠杆的特点。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家找到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物体,并分析它是怎样工作的。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多的。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联系实际,通过对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物体的观察,学习杠杆的作用原理。
(二)知识迁移策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48-01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物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师不仅仅需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解决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实验在初中物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直接影响到学生中考物理成绩的高低。但是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未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能够不做的实验尽量不做,同时也极少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完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初中物理实验,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的重要性
1、初中物理教学法的采用符合物理学科的特殊性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的运用,离开了实验,初中物理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法,才能让学生从各方面得到提高,如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实验,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观察之中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真正发挥开设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
2、初中物理教学法的采用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使得他们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都具有较强的提高,对别人和书本上的言论不能轻易接受。同时初中生处于一个对事情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十分强烈,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同时初中生处于一种感性能力较为强烈、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养成的阶段。初中物理实验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眼睛、大脑、手以及口等综合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感官能力,延长其注意力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感官材料进行整合,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初中物理的学习效果。
3、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彰显物理教学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前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记忆,会做题,更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学,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心理氛围和物理氛围。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要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三、改进实验,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台上做,学生难于操作,只能在台下看,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和有关现象,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实验教学,要求师生共同探索,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对问题的猜想,实验的过程,甚至改进、创新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实验和结论,要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改进、创新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新成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时,我建议给身高1.6米的小明设计一块穿衣镜,要求在镜中能看到全身,镜需多长?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离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故多长都行。我不作正面回答,叫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正立、虚像。并算出了小明的穿衣镜的长度为0.8米。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视是大家的共识,物理教学必须体现实验科学的教学规律,注重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树立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我们就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进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从现有资源出发,完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闭.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提升,国家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对于教育领域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是我国人才教育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阶段,必须得到国家重视。新课改是目前国家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思路。
新课改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而制定的应对改革的措施,它的提出对现有的教学人员和教学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的推行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种大的趋势。任何教学个人和学校如果不能够把握大势的要求,仍然沿用老路,势必会落后于时展的要求,势必会影响整个教育改革的大局,基于此,探讨当前新课改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推进课改的创新性策略有利于把握新课改的大局,更有利于推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当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尽管现行的新课改正在推进,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方法、教学秩序、教学体制都还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因此了解中小学教学的现状,有利于更好的为推进新课改提供更多的源泉。
初中物理是一门探讨由现有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的学科,学科的要求是善于观察事物现象进而通过渐进式方式找到事物现象背后的原理。现行的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却违背了以学生学习、探索为主的目标。其主要的缺陷表现在:
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比较单一,未能够把握重点。目前的教学中,物理老师注重的是告诉学生事物现象后面的原理,采用的是一种课堂集中教学的方法,很多学生知道这一种原理和本质,却往往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分割不能够形成一种完整的思维。
实质上来说,物理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一种思维方法,这比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重要得多。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分析问题的智慧,探讨问题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欣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培养思维能力的要求。
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角色配置不合理,未能够相互协调。教学相长说的是教和学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学习知识。要求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互动互学。而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时候只是老师在传道式地教育学生,老师告诉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信什么。这样的方式之下,学生会很害怕回答老师问题,并且不知道如何思考,更没有自我辨别、自我认知的意识,结果导致了长期中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不足,不利于其发展。
三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模式单一,未能科学使用实验方法。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学生产生的是多种感官共同学习的现实,也能够形成更加至关的感受和更加高效的策略。兴趣源于感官,学习源于思维,通过实验就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很好方法,通过实验就是很好理解现象,由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大多通过老师的课堂传授、书本学习,这样的话未能够接触到第一感官,学习效果也会差很多。并且未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实现学习的思维。
当然,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更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缺陷,这些缺陷共同作用,最终阻碍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三、新课标改革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策略探索
新课标要求学思并重,更加注重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方面的要求,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转变初中物理教学思维,调整教学目标。物理学习更重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培养思维的本领,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学目标就应该放在培养会思维、能思考学生。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减少宣讲学生知识和理论,宣讲学生道理,试着去告诉学生怎么样去学习道理和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好的,这才是新课标下符合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式。
二是,转变初中物理教学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新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可以采用引导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例如,课堂上可以尝试问答式的方式,讨论式的方法,老师在开头做一些引导,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和学习,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认为有难度,有学习的兴趣,再来由老师来进行讲解,以便于提高效率。
三是,采用情景式教学,重视实验方法的引导。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是良好物理教学效果的基础。基于新课改的需求,初中物理知识以探究的形式为主。因而,在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课题引入和开展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地渗入初中教学之中,物理情境的创设可以基于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效地创设。例如,老师可以多多利用实验的方式,实验的方式,是有效学习的方法,实验的结果,是对问题结论的直观说明,就可以在讲解中多多利用教学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学习知识。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创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只有不断的尝试,尽力去探索,才有可能实现课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