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篇1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如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论述分析,以供参考。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未根本改变。管理理念未发生根本转变是阻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取得突破和进展关键因素。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支撑,教学管理工作始终处理不断摸索阶段,无法很好适应新课改要求和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比如某些管理者过于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失去应有教育性。此外,教师教学观也有待转变,比如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保守,用旧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课程教材,这显然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2.教育模式不合理。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格素养的培养。但是现实却是,以成绩为管理依据、用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是否合格、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这种成绩被夸大的现象使本应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活动变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顶礼膜拜的隐性束缚。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深入课改中来,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创新管理活动,比如德育管理和建设、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学习和实践等,但实际实施时,大多流于形式,而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些都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2.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3.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探寻与学生情况最符合的教学新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为基础,将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4.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但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小学教学管理者应打破以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学业的观念,重建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配以学业质量检测标准,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中学生学业“量”与“质”的衡量与评定。此外,还应强化教师考核与评价,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自评与互评、个人考评与学科组集体考评相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结束语

总之,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生管理,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篇2

教育是国之根本,而小学教育更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小学课程改革便是其中一项。小学课程设计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的小学课程改革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本文对目前我国小学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一、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在改革中呈观望姿态,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下,不少教师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包括对新课标、新方法以及新理念的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了理论学习,并不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也没有太强的针对性,所以很多时候无法很好地将课程标准理论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来。另外,一部分教师甚至对小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对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理解肤浅,以至于无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只能继续采用老方法。这么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古板而陈旧,课堂上只要端端正正坐上一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教师在讲,学生的发言机会以及和教师的互动机会少之又少。这种教学方法一旦长久下去,势必会对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出现僵化现象,并会降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状况。

2.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少且活动效果差

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愉快而丰富的过程。这种感觉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深刻体会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比较严谨,学生就往往像无法思考的空壳,不能发挥出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生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而设计的,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无法完全理解新课改的真谛,在教学中机械性地套用理论,表面看着课堂足够活跃,其实只是形式化了而已。也就是说,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讨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即使有这样的机会,由于教师无法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或无法及时总结指正,整体活动也收效甚微。

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很好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导致课堂活动无法发挥作用的话,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或所提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太广,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迎合教师。有的时候学生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但是针对的方向不正确,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安排,如果教师能够安排好课程,一切自然不成问题。所以说,为了进行小学课程改革,除了要增加学生的讨论活动外,还应注重活动的实效,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事实上,这一点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二、小学课程改革的优化建议

1.转变对小学课程改革观念的认识

传统教学观念受学生升学就业的影响,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整个课堂都用来教授新知识,导致课堂内容重点不明,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越来越像无法思考的躯壳。所以,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领导和学校教师都应该转变对小学课程改革的认识,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迎合新时代的需求,进行全新的教育。事实上,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通过积极学习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通过适当提问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2.更新小学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课堂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在课堂上多多设置活动与操作环节,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同的话,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就具体方法来说,可以利用主题报告、小组合作、课堂答辩等方法来进行,为了提高新课改的实践性与教育性,也可以开展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知识竞赛等。

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政策虽然进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阻力需要解决,有很多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改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挑战、进展缓慢等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而无法解决。所以,必须正视这次挑战,勇敢地迎接挑战,真正发挥小学课程改革的优势,排除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往往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我们应当创设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的位置,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地把学生当做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进行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二、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起来。初中政治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法制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理论分析和结论的阐述,这种偏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不合理

篇4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过程要详略得当,有主有次,绝对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明确教学的方向是什么,教学目的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些进行准备,精心地设计,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抓住教学重点。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提挈全篇,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因此,教师要明确一堂课中该抓什么,学生该掌握什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解,可以选几个恰当、关键的知识点从横向延伸,以一点透视多点,进而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创设乐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式、介绍背景知识导入式、设置悬念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进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阿炳塑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阿炳的特点,然后介绍阿炳坎坷的一生遭遇,由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

处于青少年对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展示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将一些故事性强或者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创造为课堂短剧,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进而实现对课文的深刻了解。比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再现了课文情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以将单纯的语言文字用声音、图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将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的表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背影的图片和父子情深的感人图片,并配上《再回首》的深情歌曲,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很快就能投入情感,沉浸在令人感动的父子之情中,这样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挖掘了文章的意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优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吸取传统教法的有利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或者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比如教学《春》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教师可以就此提问:为什么“红”排在前面?可不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进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在文章中发现作者安排的“桃树、杏树、李树”的排列顺序,后来的“红”是为了呼应前面的“桃树”。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活力课堂。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就算学生提出的是比较浅显的问题,教师也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善于倾听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敢说、敢问、敢辩、敢写,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注重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53-03

一、前言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它是提升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无疑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区域教育水平和基础条件等差异,学生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的适应也有所差异。高中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从教材的更新,到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再到学生的参与,初步成果已显现,但仍存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博白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适应现状,并尝试从学生、学校、家庭、国家等层面,提出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的建议和对策,为区域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

二、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是2000年创办的一所高中,前身是博白县师范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4900人,专任教师258人左右,地理教师11人,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了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我们选择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高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评价和建议等4个大方面16个小方面(表1),重点从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参与情况和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设问。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7份,约占总数的94%,回收率超过9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

地理新课改的认知程度是了解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现状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知情况。

1.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只有8%的学生对地理课特别感兴趣,有6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有27%的学生不太感兴趣,有2%的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图1a)。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新课改的阻力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才能让他们学好地理,我们的改革就是让学生爱上地理。

2.在对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因素的调查中,有49.7%的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有30.5%的学生学习兴趣受到老师上课方式的影响(图1b),由此看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影响是较大的。与此同时,仍有11.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高考,说明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在学校的定位或教师教授方式表示较强烈的不满,也显示出较强的求变欲望。

3.在对新课改的了解度调查中,只有1%的学生了解新课改的情况,有34%的学生知道一些,但是有60%的学生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图1c)。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虽已在实施,但学生对其了解甚少,这可能与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宣传,以及科任老师的引导不无关系。

4.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只有8%的学生是非常积极的,有25%的学生还是能够主动参加的,有59%的学生是有时参加,还有8%的学生是从不参加的(图1d)。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困难。而这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改要求不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刻不容缓。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一般,学校重视和教师引导对提高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至关重要。

图1 对新课改的认识

(a:兴趣度;b:感兴趣因素;c:新课改了解度;d: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

(二)对新课改的适应

对新课改的适应是对新课改认识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我们分别从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要求、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和教材自主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1.课堂活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有效平台。调查显示,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做到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仅占18.2%,个别学生不参与的占26.7%,合作学习活动较少的占51.3%,教师不组织的情况较少(图2a)。由此看出,在新课改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仍很大。

2.在地理课上,老师采取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机率是很频繁的,有65%的学生反映是经常进行,有30%的学生是偶尔进行的(图2b)。由此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要一改以前的满堂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学生也显示出较好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3.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决定学生的适应程度。从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喜欢老师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有47.1%的学生认为一般喜欢,说明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能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然而,仍有20%的学生处于不喜欢和没感觉的状态(图2c)。

4.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有11.8%的学生能够非常好的读懂教材,有70%的学生一般能够读懂,有13.4%的学生不能读懂,还有4.8%的学生不知道(图2d)。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读懂教材,说明新课改的教材编排还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层次。但是,仍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能读懂或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教材的某些不足。

综上,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看到了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材的适应方面仍存在的不少问题。

图2 对新课改的适应

(a:课堂活动;b:教师的要求;c: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d:教材自主学习能力)

(三)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

学生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反馈,从而促进新课改的不断修改和完善。

1.对新课改在学生心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图3a),有高达73.3%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很一般,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实施得不好,这说明我们课改的质量还是有待加强。

2.从新课改实施帮助度看(图3b),57.8%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对其学习有一点效果,仅有7%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说明超过60%的学生从新课改中获益。但还有多于1/3的学生仍处于没有帮助和不清楚的状态,帮助这部分学生在新课改的成果中获益已成为新课改推进工作的重点之一。

3.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图3c),对于新课改中的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有6.4%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72.2%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基本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新课改教材。但是,仍有7.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新课改后的教材仍有进步空间。

4.我们也对参与问卷的学生做了关于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咨询(图3d),19%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枯燥,脱离实际,25%的学生认为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参与度低,18%的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无创造性。认为对课堂无兴趣,只是为了应试的学生高达38%。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亟待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四)对地理新课改的建议

除了摸清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和评价之外,调查中我们还让学生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在教材、上课方式和最喜爱的课堂等方面给新课改提具体建议。首先,对新教材的建议中,有34%的学生认为新教材要有更多的文字解释,43%的学生认为要有更多的图片,14%的学生认为要增加更多的活动,有9%的学生认为不用改(图4a)。其次,对“上课方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组织多点小组活动,17%的学生希望能多点自主学习,有53%的学生希望能有多点讲解,有12%的学生希望能做多点练习(图4b)。最后,对老师课堂的吸引力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0.2%的学生认为,以教师为主,知识容量大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有7.5%的学生认为安静、纪律严格的课堂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有高达79.1%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图4c)。由此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一致。

四、启示

尽管187份有效问卷内容未能涉及正在进行的地理新课改的全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状况。同时透过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我们也获得一些关于推进和完善地理新课改,提高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适应的启示。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统筹规划。摒弃“地理是副科”的不合理观念,高度认识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新课改活动的开展,并可以通过制定新课改质量评价体系等手段,严把新课改实施的质量关。在积极送培师资的同时,从上到下宣传校内外新课改取得的新成果,让更多老师和学生从地理新课改中获益。

(二)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魅力课堂。科任教师要第一时间掌握新课改的发展动向,随时了解学生对新课改的掌握动态,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最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新课改实施方案,使师生都能更快地适应新课改。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学会合作。新课改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新举措,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中生,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让自己更快融入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并在其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与别的同学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更新,逐步适应新课改的新形势。

(四)家长要理解课改,支持课改。家庭在地理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体现在协助学校和老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理解和支持新课改,并巩固新课改的成果。

五、小结

这一次的调查问卷,我们深入到学生人群中,了解他们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度、接受度和适应性,获得了比较真实的高中生新课改适应性现状第一手资料。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调查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比如调查的对象覆盖面不够,分析深度有待提高等,这些需要我们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2]仲红红.课改适应中的体育教师知识现状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

[3]蒋秀玲,沈慧娟.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应对策略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王珲.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去形式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5]陈林森.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活动”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7)

[6]李新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问题与对策

新课标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将课堂的有效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主要扮演学生导师的角色。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学科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如此。相比而言,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程度降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考试科目上,而且学生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提问,如何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堂安排不合理,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但自主学习的成效不能得到实际的检验,有的学生浑水摸鱼,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所以,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谈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

新课改的实施虽然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因为学生长期比较依赖和信任教师,短期内不能将时间利用最大化,很容易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例如理解和消化信息的基本特征,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将各个特征及其含义生硬地记下来,但不能灵活地举出实际的例子。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生习惯了教师帮他们安排好一切,把时间还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容易滋生偷懒的心理,认为预习与不预习没有多大区别,也不认真参与小组讨论。例如针对信息处理的预习,学生应该掌握区分基本文件、图片、音频的格式及其要点。但有的学生看到密密麻麻的字体,很多没见过的符号,就放弃了课前预习。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擅长提问,不能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最担心出现的情况是不懂装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都是很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是有的地方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提问,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相关度不大,还有的学生不能简单明了地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2.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改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由。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把课堂时间都安排给学生,整体课堂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有的教师将课堂的重难点知识简单概括,很多学生没办法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新课改的了解与操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新课改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而且学科目标与要求因时而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但不能仅仅只依靠教材,应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补充教材知识。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基本上每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会带三四个班甚至更多,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之下进行新课改,很容易造成一刀切,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比较懒惰,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很难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学生应该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

虽然新课改并不是完美的教学模式,但其研究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首先,学生应该更改原有的学习观念,学会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好学习计划,跟随教师的教学安排,但可以小范围地调整更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例如有的学生理解背诵能力比较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关重要的知识概念能够轻松理解,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制作表格,简笔画,文档排档等都能轻松解决。其次,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我的时间,实现时间的最大化。时间的利用主要是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课前的预习,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的笔记需要整理总结,课后的作业应该学会独立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操作题,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我的时间进行探讨分析。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分工。很多学习小组总是极其个别的学生整理发言,其他的学生都是坐享其成。小组合作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应该为完成集体任务而努力。明确分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提高完成效率。

2.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信息技术教师最有利的条件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革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教师可以多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灵活回答学生的疑问。其次是教师应该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可以是QQ群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做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堂,方便学生在课下回顾知识。最后是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改提倡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自我时间,主动性较差,不擅长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学生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及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作者:朱娟 单位:银川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8

家校协同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以求使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模式。家校协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也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途径,笔者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比如,当学校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一部分家长却可能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管。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家校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比如,在新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学生需要完成许多活动性课程教学,单纯在学校范围内不可能完成这些活动性的教学任务,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还比如有些课程试验区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的新途径

家校协同的具体途径很多,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家访等,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又摸索出许多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它主要是由学校聘请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规划决策的讨论,日常的教学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2.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校协同的新途径。在家长开放日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给家长选择。家长可以进入课堂听课,也可以参观学校的校情展览。

3.教育沙龙。学校和家长通过“沙龙”的形式,定期在一起聚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由于沙龙交流具有休闲、宽松的特征,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有利于家长和老师平等地交流,有利于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共同提高教育能力。浙江杭州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就定期举办这样的教育沙龙,深受家长的欢迎,并已渐渐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方式。

4.互动短信。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公司合作,利用短信平台与家长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用短信方式将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回复短信向学校和班主任反映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家长在百忙之中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基本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短信了解家长的看法和建议,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使用这种“家校互联”短信平台,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天阅读渗透着老师们浓浓爱生之意的短信已经成为家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家长甚至将老师们发送过来的短信每一条都保存了下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史。同时,家长们也积极回复老师们的短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目前,这种“互动短信”式的协同方式已经向其他学校推广开来。

5.网络论坛。新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利用互联网创建论坛,并把论坛地址告知家长,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在论坛留言进行交流,也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通过论坛留言,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在论坛上与可以与其他家长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可以通过论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另外,可以通过论坛把众多家长的观点收集起来,集中人力、精力进行分析和解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

三、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和教师应掌握与家长合作交流的技巧,坚持主动、公正、平等和的原则,与家长和谐交流。另外,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子女的协同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

2.家长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合理的评价,不能期望过高,眼高手低,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

3.“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才是教育真正的主体。在协同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本人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参与到家校协同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新课程实施中,只有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篇9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步的显露出来了,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一下是一个经历的新课改的新教师的一些建议

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新课改的必要性

新课改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原本过分严肃与拘谨的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它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统一的课程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分数,而在于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过程。

教师应积极转换角色

新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坚定实施新课改的信心与决心。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权威,实施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到的知识很难在生活中得到运用。新课改后的教育要求教师对课堂角色要有个新的认识,新的变化,课堂应该更加的和谐、有趣,更具有艺术性,教师就是艺术家,就是园丁。只有主动转换角色,教师才能真正投入感情,师生才能配合和谐,共同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必须强化教师的现代教师素质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发挥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新课改要求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和引导,努力增强的生活性、实用性、探索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提出问题,体验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体验活动的趣味性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锻炼如何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只要给他们一个活动,就可以将他们的潜力慢慢的挖掘出来。

教师要乐于接受学生的建议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给地理课堂提建议”的活动,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业甚至教师的仪表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

篇10

通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课改确实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也实现了逐步融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有: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了深度,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使用不当。对此提出如下建议:有关部门要改进师资培训方式;教师对新课改要认识到位;教学不要走形式主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1、问题。

1.1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了深度。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简单或欠科学提问,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其实质是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

1.2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很有帮助。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里做几个小游戏或一段小品剧,有时需要十几分钟。课堂“温度”倒是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节课完成没完成教学任务,似乎不重要,只要下课铃一响就刹尾。

1.3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问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不管学生回答对还是错,教师都说“真棒”、“很好”;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依然组织学生合作。这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价值。

1.4多媒体使用不当。多媒体辅助教学(CAD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但过多追求教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是不可取的。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课堂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比如有些课程,上单纯的计算课或概念的讲授时,就没有用计算机辅助的必要了。因为,这时候的计算机只能起到幻灯机或小黑板的作用,完全体现不出它的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在目前的一些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学生一点笔记也没记。

2、建议。

2.1有关部门要改进师资培训方式。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采用理论学习的方式,虽然说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会使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容易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这种培训活动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实践着“教育浪费”,它对教师的伤害远不只是精力与财力的无效付出,更造成了教师对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理念与实践的分离,这也是教师未能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应重视以案例研究、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反思为主的培训方式,多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多请县、市、省优秀教师到乡下实践教学。

2.2教师对新课改要认识到位。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具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

2.3教学不要走形式主义。不少人把新课程改革看成是课堂上所谓的“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热闹非凡”,其实不然,课改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好课堂落实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不是“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也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要认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优势,辅助教师高效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67-01

前言:我国自2009年正式提出全面进行新课程教材改革的教育发展战略,发展至今,全国供给三十个省份深入贯彻并落实了新课改的教材和教学标准,以此来推动高中教育素质化的发展脚步。与往年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相比,人教版在教材方面的变动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学习需求,立足于开拓学生在文学类知识方面的视野,在文本阅读方面的试题内容上进行了改进,从而更加契合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文学素养为主,切勿僵硬地致力于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纵观而言,在新课改引导下的人教版文本阅读试题能够发挥调动学生能动性思维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我国新课改方针的战略意义。

1.测试特色

自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标教材后,针对高中语文学科而言,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学生的教育模式需要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良和转变,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规律。自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人教版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革。

与往年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相比,人教版在教材方面的变动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学习需求,立足于开拓学生在文学类知识方面的视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文本阅读试题方面的规划和题型安排更加适合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水平,从而达到调动学生能动性思维的积极作用。在新课改影响下,人教版教材在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方面更加突出了试题自身的"文学性",从更加专业化的文学角度来对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和知识面进行考核。通过这样的试题设计方式,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学生当前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在文本阅读模块的考核中,也能从学生的阅读、分析、文学史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体现了人教材新课标教材的自身测试特色[1]。

2.试卷不足

从我国考试制度而言,我国从古至今的考试形式多为"命题制"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既定的试题之下根据唯一形式的答案对被考核者进行评判和测试。延续至今,我国的高考试卷中,仍有70%的内容是命题制形式的试题。为了全面改善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被动局面,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发展并深入到了各个学校之中。伴随素质教育体制的扩散,新课改仿真也开始逐渐落实下来,针对在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设计方面,也表现出了些许的不足之处。

首先,人教版文本阅读试题的设计缺少"梯度"性。在试题设计方面,要想做到"难易适中"、"各司其用",需要通过跨度较大、梯度表现性更强的设计方式来展现文本阅读试题的覆盖面积。这样才能在测试结果中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文学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其次,问题过于密集且较为杂乱。在新课改后的语文文本阅读试题方面多为开放性的考核方式,着重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想法。但是人教版教材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问题设计上面过于密集,没有做到密度适中,这样过于紧密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答题的深度,不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2]。

3.复习建议

在新课改之后人教版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的试题,既表现出了较好的测试特色,能够对学生对文学类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更加细致,然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通过以上研究,笔者认为人教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文本阅读试题方面的规划和题型安排更加适合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这样才能发挥新课改政策和方针的真正意义。同时,在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方面,人教版教材可以通过"三重"考题的设计来挖掘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量,即重结构、重描写和重句子,以此来引导学生在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结合句子的描法展开分析,突出对学生文学知识综合性的考评作用[3]。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与往年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试题相比,人教版在教材方面的变动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学习需求,立足于开拓学生在文学类知识方面的视野。所以说自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人教版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革。

参考文献:

篇12

针对小学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的弊端,为了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有必要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引领教育教学的新走向。本文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

一、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1.管理理念未曾改变。阻碍教育工作不能很好进行的关键所在便是管理理念未发生改变。新课改的实施,必然使教育工作者没有前期经验可寻,只能靠自身不断摸索前进,所以,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可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如一些管理者只注重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失去了其自带的教育性。另外,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如用旧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课程教材,学生们还是接受了以前的思维惯性,这样显然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2.仍存在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以成绩为管理依据的现象: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是否合格、教师教学是否成功。这种成绩为大的现象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约束性,教师无法真正进行教育改革,学生也无法真正自主自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改,开展了许多创新管理活动,如新课程学习、探究性学习、德育管理建设等。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为走形式,教学并未真正发生改变,一些教师仍采用整堂课都灌输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秋天》一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的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被动受教,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并没有体会课文中的秋天景象,也没有体会作者的用意。而教师的教学目标自然不能很好地完成。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性不高,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被激发,更是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低下。这些现象都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办法

1.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转化管理观念。管理观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管理活动改变的指导原则。对小学教育管理要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认识,联系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走与本校最符合的管理道路。同时教师也要创新教学管理观念,其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论,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而不是教师“满堂灌”。如在苏教版四年级的语文课《秋天》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中的秋天,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秋天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引入,提起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自己为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最后,老师要提些关键性问题,检验学生的课堂收获。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认可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种内在力量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发展。

2.优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学行为、促进学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势必要衍生出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构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应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建。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运用,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加强对师资的管理。新课改大潮中,老师和学生是主人公,所以有必要加强对这两个团体的管理。首先,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老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所以要打造一支专业和素质都足够强的领导队伍,领导教师们在新课改中摸索实践,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整体能力。其次是教师自身,教师要完成自我革新和对课堂的创新工作,勇于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寻找最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将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4.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励引导教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在构建教育环境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更需要学校中所有管理者一起努力。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资力度,引进对教学有利的先进设备,及时更换陈旧的教学设备,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成绩,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其集中精力、感受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新课改是顺应时代而生,目的是不断推陈出新,使教育事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如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改之所以新,便是以前的教育模式不曾涉及的一种全新的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解决和完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化学;策略探索

引言:

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

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对高中化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新课改发展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依然比较呆板,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样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进步,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新课改的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老师只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现在,教师应该结合多种因素,如化学思维能力、化学理解能力等,在不同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促进全体学生化学水平的发展。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要求,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灌输知识只会为学生带来压力,虽然能够让学生短时间的记住知识点,但是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例如,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预习,然后再课堂中由学生讲,让学生合作探索学习,老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达到新课改目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学生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因为成绩对学生进行优劣划分,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平等、自由、合作的师生关系。例如,比如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给予充分肯定,回答内容中有可取处给予“放大”表扬,然后再从问题入手,迂回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指出此处很容易出错[1]。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