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料胶泡沫快餐盒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1.“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
2.“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常用塑料餐具,影响人体健康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
2.2使土壤环境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
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不但长期不腐烂,而且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2.3焚烧废旧塑料,造成二次污染
如果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还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其中有一种叫二恶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它进入土壤中,至少需要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即使在摄入量很小的情况下,也能使鸟类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对人也有很大危害。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
2.4占用大面积地,污染周围环境
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水体,危害周围环境及饮水安全。另外,塑料易成团、成捆,能堵塞水流,造成水利设施、城市设施故障。
2.5任意储存堆放,构成火灾隐患
白色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燃物,如果天然堆放就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一遇明火或自燃,极易引起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6使臭氧层变薄
“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1.世界各国面对“白色污染”各出奇招
欧洲的很多国家的超市都采取出售一次性购物袋的办法控制购物袋的使用量,事实证明,运用经济杠杆应对“白色污染”是个有效的办法。
美国的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一项法案,限令旧金山超市、药店等零售商店,分别在6个月和一年内停止使用化工塑料袋。实施这项禁令后,每年将节省45万加仑的石油,也省却了1400吨垃圾填埋的麻烦。韩国政府从1999年起要求全国商场超市不在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法国将从2010年元旦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澳大利亚的超级市场将分阶段停止使用塑料购物袋,这项计划将于2008年底前开始实施。
2.为了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又该如何防治“白色污染”呢
2.1强调全民行动起来,响应号召,尽量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和超薄塑料袋。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质量轻,难以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改用温馨可爱、结实耐用、可长期使用的环保布袋。
2.2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做建材等。如果从垃圾场重新分类拣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因此一定要在塑料制品进入垃圾场之前,将其分类、回收。废塑料回收后,在进行分类、清洗后再通过加热、熔融,重新加工成为制品。目前,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白色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2.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地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塔城盆地自1989年开始推广示范地膜种植技术,199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到目前推广应用21年,实践证明,该项种植技术具有抗旱、增温保墒、防除杂草,节本增效等诸多优点,主要用于玉米、打瓜作物的机械化铺膜种植。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已经造成残膜在土壤中积累,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重大农业隐患,塔城地区农机推广站10名技术人员在塔城市选择铺膜年限长、种植面积大的乡(村)进行残膜取样调查。
一、调研数据列表说明
1.一组直线法调研数据
2.二组蛇形调研数据
3.二组合计数据
从调查数据结果看,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地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集中在0~10cm的土壤中,几乎占残留地膜的2/3,其余则分布在10~30cm的土壤中。残膜的形状各异,主要有片状,卷缩的圆筒状和球状等。它们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残留地膜往往出现龟裂、分层现象,而且这种变化与存留在土壤中的年限有极大的关系。塔城市耕地土壤残留地膜平均达到39.8kg/667m2,去除杂质、碎土耕地土壤残留地膜平均达到23.8kg/667m2,平均年残留量在1.2~1.6kg/667m2,之间。塔城市残留地膜达1156.68吨,连续种植地膜作物15年以上的大田,地膜残留量最高达到45.6kg/667m2,地膜残留量最低也7.8kg/667m2;连续20年以上种植地膜作物的田块,残膜量最高达到30.6kg/667m2,地膜残留量最低也12.7kg/667m2。
由此可见,连续使用地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产量影响也越大,按照种植地膜作物15年的土壤每年以平均增加3kg/667m2残膜计算,再过五年、十年,地膜残留量可达到60kg/667m2,甚至达到75kg/667m2,那将是怎样的一片田地?最终我们看到的是老百姓颗粒无收。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因此,防治地膜污染是减少土地污染及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现状
随着残膜污染的逐年加重,政府部门及广大老百姓对残膜污染也逐渐被重视,但与残膜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的发展速度以及潜在的威胁性相比仍然显得步履蹒跚。
1.各级党委、政府对地膜污染的严重性都有清醒的认识,但实践证明:治理地膜污染是一项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地膜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农资销售市场的监管,农膜质量的技术监督,机械技术的成熟程度,农民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计划、财政、科技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农艺技术、耕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单靠那个部门都是行不通的。这是地膜污染多年来没有得到治理并逐年加重的根本所在。
2.调研组一行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村民普遍认为耕地残膜污染严重,地块板结越来越厉害,上化肥也感觉自己秧苗没劲,但又无可奈何。反过来村民还都大量使用0.006mm的超薄膜,而且不采用机械回收,究其原因:一是采取超薄膜每亩地可节省8元的开支,如果采用机械回收又要增加一个作业环节,增加开支,若采用厚度为0.008mm以上地膜并进行机械回收,每亩农民就多支出16元钱.。
3.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十多年来虽然在残膜回收机引进、示范工作中做了很大努力,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引进、研制出适合本地推广的残膜回收机械,但最终未能推广的原因,一是由于残膜回收作业要增加一个作业层次农民不愿意多支出机械作业费,二是残膜回收机价格高,又没有补贴政策农机户无购买欲望。
三、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措施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残膜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教育农民使用合格地膜,增强维权意识,并动员他们自觉采取措施治理残膜污染逐步降低耕地中的地膜残留量,防止残膜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2.加快对农田白色污染治理的立法,用法律来明确土地的污染治理主体,对农膜生产厂家实行严格监督,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规格生产。
3.积极引进各类残膜回收机进行试验示范。农机部门在春播和秋后进行残膜回收机的试验示范,农机推广部门首先掌握各种机具的性能,以便给广大农牧民推广更先进的残膜回收机。
四、农用地膜污染的建议
治理农田残膜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将用过的大量塑料制品废弃物随意丢弃,给景观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常见的塑料制品废弃物有:聚乙烯(PE)包装袋、保鲜膜、护套和台布等;聚苯乙烯(PS)可发性快餐盒和餐具容器、精密仪器、家用电器的发泡包装套等;聚丙烯(PP)包装膜及快餐盒;聚氯乙烯(PVC)透明片、热收缩薄膜及乳胶手套等。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白色污染”。
一、白色污染的防治
我国目前防治白色污染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超薄塑料袋。“一次性方便,二百年污染”是塑料垃圾的形象写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2、回收利用是当前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手段。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早,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
美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大国。据统计,到2000年,美国年生产塑料3,400余万吨,废旧塑料超过1,600万吨。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展开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泛研究。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其中,燃烧废旧塑料回收能源由八十年代的3%增至18%;废旧制品的掩埋率从96%下降到37%。美国在燃烧废旧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另外,美国各州为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也是塑料生产大国。20世纪八十年代,其年均废旧塑料排放量占生产量的46%。废旧塑料的处理已成为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且日本是能源短缺国家,所以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积极态度。九十年代初,日本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率为7%,燃烧利用热能率为35%。日本在混合废旧塑料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意大利的废旧塑料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其回收率可达28%。意大利还研制出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废旧塑料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对废旧塑料回收一般是将塑料碎片和纸片一起收集,分离后的废旧聚乙烯制品经粉碎处理,用磁筛除去铁等金属杂质,经清洗、脱水、干燥后,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这种回收料再加入新料,可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可生产垃圾袋、异型材、中空制品等。
3、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方法
(1)直接再生利用。根据原料不同,有3种直接再生利用的方法:①不需分捡、清洗等预处理,直接破碎后塑化成型。②必须经过清洗、干燥、破碎后造粒或直接塑化成型。③再生前须特别预处理。直接再生制品性能欠佳,一般只做档次较低的塑料制品。
(2)改性再生利用。是将再生料通过机械共混或化学处理进行改进的技术。如增韧、增强、复合、活化、高联等,使再生制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可以作为档次较高的产品。改性再生利用的工艺路线较复杂,有的需要特定的机械设备。湖南大学的谢朝学等研制的利用泡沫塑料制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热分解法。热分解法就是将高聚塑料废弃物在高温条件或低温催化的条件下分解,使其回到低分子量状态,从而把长链的高聚物转变成了短链的不饱和烃的方法。这样得到的不饱和烃可以用来重新制造其他产品。此方法可用于处理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制品的混杂回收物,但对于那些含氯的塑料制品需分开处理,这种方法可用于反复处理高聚塑料废弃物。
(4)通过催化裂解制燃料油。将塑料废弃物收集起来,通过热裂解得到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这样既减轻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现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日臻完善,已产生了好多专利技术。冀星等总结了废塑料油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四川大学化学系李晓祥、石炎福、余华瑞等通过试验表明:混合废塑料经过催化裂解制得的90#汽油和0#柴油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5)焚烧回收热能。对于难以分捡的混杂型废旧塑料,将其作为燃料焚烧具有明显优点:不需繁杂的预处理,也不需与生活垃圾分离,而且其生热值与相同种类的燃料油相当。残渣较少,密度较大,易于填埋处理。据统计,PE的燃烧热为46.63GJ/kg,PP的燃烧热为43.95GJ/kg,PVC的燃烧热为18.06GJ/kg。可见,PE、PP、PVC的燃烧热非常大。因此,可利用焚烧法来处理并充分利用其释放出的热量。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的生成,以及这些燃烧产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如,聚氯乙烯(PVC)燃烧产生HCl、聚丙烯腈(PAN)燃烧产生HCN、聚氨酯燃烧时会产生氰化物等,因此必须在焚烧炉上安装污染气体的吸收装置,以实现整个流程的绿色化。
二、可降解塑料的性能、应用及前景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白色污染的全新技术途径,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目前,主要的可降解塑料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三大类。光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虽加工简单、成本低廉,但控制降解难度较大,不宜进入垃圾填埋系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较理想,但其加工难度较大,工艺配方以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等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并且用后需要全面地堆肥处理。
1、光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就是靠吸收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而分解的塑料。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感剂,敏感剂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达到裂化的目的。二是利用共聚方式,将适当的光敏感剂倒入高分子结构内赋予材料光降解的特性。常用的光降解剂有:金属盐类、二茂铁衍生物类、羧酸盐类、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铁类等。塑料制成的地膜有三个特点:①使用后,在阳光照射下可自行光分解,分解后的小残体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继续分解。②使用寿命可以控制。③节省了回收地膜的费用,且解决了残膜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速度取决于日照的时间和强度,且降解后在被微生物分解前碎片易形成二次污染。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一是可以克服淀粉基塑料在非生物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二是可以利用光敏体系的复合配比、用量来实现降解时间人为控制的目的。因此,目前工业化较多的是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的双降解淀粉塑料。在一次性使用地膜中可采用食用淀粉或无机矿物质填充的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的全面降解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我国可覆盖地膜的面积为5亿多亩,用量高达40万吨,使用价格低廉的光-生物降解塑料地膜较适宜。对于厚度0.005mm~0.015mm的降解地膜也可采用塑料单纯光氧降解技术,但一定要做到时控降解。这对解决废弃地膜污染农田的问题,造福子孙后代,具有深远意义。
2、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两种。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包括淀粉改性(或填充)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
尽管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推广异常困难。一是因为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低,不能满足顾客多装东西和反复使用的要求。二是可降解塑料袋色泽暗淡发黄,透明度低,给人一种不洁和难看之感,用起来不放心。三是价格偏高,成本难以接受。
中国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4-01
泰兴市现有耕地面积7.33万hm2,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泰兴市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大量投入不可避免地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但这些农业投入品的不当使用,加上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必然导致农村环境的加速恶化,既威胁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又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了准确把握泰兴市农业污染的症结,对全市农业(种植业)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研究制订有关的政策措施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1 农业污染现状
1.1 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化工、冶金、机械等行业生产过程中常使用酸、碱、醛、醇等化合物作原料和催化剂,这些化学物质一部分散发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砖瓦厂和磷肥厂低空排放大量氟化物,也易造成大气中氟含量超标。大气中悬浮物的沉降,二氧化硫、氟气、氮氧化物、铅的存在,都不可避免地被作物气孔吸收,并进入植物体内而存留于收获物(根、茎、叶、果实)之中。
1.2 农业投入品污染
1.2.1 化肥。从对环境的污染角度看,氮素化肥的不当施用,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农作物产量,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1.2.2 农药。为了减轻病虫草鼠的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势必增加农药防治次数和用药总量。农药的过量使用。虽然提高作物产量,但污染环境、土壤和水体,影响农(渔)业生产和农(水)产品的质量。
1.2.3 农膜。农膜使用后,在给农作物带来高产的同时,也会产生“白色污染”。对于破废地膜污染,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处理技术。因此,“白色污染”问题已上升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
1.3 灌溉水污染
泰兴市污水多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混合污水。污水灌溉既降低农产品品质,同时又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很难修复的污染。
1.4 其他污染
1.4.1 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该类污染废弃物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未经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施入农田菜地或推入河道的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影响农产品质量。长此以往,严重影响耕地和地表水质量。
1.4.2 秸草。秸草焚烧后不但损失大量的有机质,而且杀伤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同时还造成大气污染。秸草推入河道后腐烂变质,影响水质。
1.4.3 河泥。多年来,全市绝大多数河道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疏浚,河道中积淀的污泥数量较大,既抬高河床。又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泰兴市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治污重点之一。
2 农业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各种农业污染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潜在的土壤污染威胁,耕地质量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土壤基础地力下降。据试验,22年间,基础地力产量下降1462.2kg/hm2,基础地力的贡献率下降了15.6个百分点。二是土壤磷素养分基本保持平衡,速效钾含量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泰兴市的土壤磷素养分保持相对稳定,稳定在6.5mg/kg左右。由于前几年沃土工程、补钾工程的实施,土壤速效钾含量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缺钾状态。三是土壤理化性状有所恶化。从近年来的典型调查来看,泰兴市土壤的透气持水能力有所下降。四是蔬菜大棚和常年蔬菜地土壤存在着次生盐渍化现象。由于蔬菜地换茬快,产量高。存在过量用肥、用药的现象,造成蔬菜地表层养分富集过多,表层盐分增多,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总之,泰兴市耕地质量呈下降或隐性下降的趋势。
3 农业治污对策
3.1 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营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从泰兴市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目前此项工作仍处于一种“城管部门只管城区,环保部门只管工业企业,农业部门则无力管理”的尴尬局面。要建立健全工程体制和机制,建议政府建立相关领导小组,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真正把农业治污工作提到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农业环保的良好氛围。
3.2 科学使用农药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还需依赖农药。生产中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科学用药,从而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
3.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只要把病虫害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域值范围内,就能实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要从观念上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农业的思想,确定生物多样化的立场,放宽防治标准,少用农药,减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3.2.2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一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以及对农作物和天敌安全的农药或生物农药。二是选择最佳防治适期。三是采用最低限量使用技术。四是合理轮用农药。
3.2.3 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挖潜利用传统技术。在合理采取农业措施的基础上,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和传统技术,如推广应用天敌防治害虫,种植防病虫植物、草把诱卵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3.3 大力增施有机肥。推广高产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显出来。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求,也是创造友好环境和节约型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农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镇企业三方面解析农村污染的主要源头,再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建议。
一、污染农村环境的源头
(一)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农药和化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农民为了增加产量而盲目的使用。第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化肥使用量达到4300万吨,按照播种面积,预计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在400公斤,而我国防止化肥对水资源污染的限定在每公顷225公顷,远远的超过此项标准。此外,由于化肥利用率比较低,导致土地水资源富营养化,减弱土壤净化能力。第二,大量的农药使用之后其内在有毒物质将直接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的物种下降或者灭绝。第三,我国白色污染的垃圾每年有45万吨保留在土壤中,这些垃圾由于分解能力弱,极易破坏土壤内部结构,影响了土壤的呼吸能力,增加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等,再加上铅、汞、锡等重金属原因,土壤遭到严重污染。
(二)畜禽养殖
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比方说,水体污染,畜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畜禽业的粪便发酵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破坏生态的同时影响周边居民安全;农田污染,粪便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影响土壤呼吸能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传播病害,养殖场中会寄生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倘若处理不及时,将会危害人类的健康。
(三)农村生活
农村生活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比方说,废气的旧电池、农药瓶、丢弃的塑料物品、不穿的旧衣服等,这些垃圾中有丰富的有害物质,据统计,农村生活垃圾每年产量约2.8亿吨,农村生活污水产量约90亿吨,大量的垃圾和污染严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资源。
(四)乡镇工业单位
大多数的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单位使用地方保护,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为降低环境防治成本,认“利”而不认“理”,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提高环境监管,注重农村面源污染
注重测土配方施肥计划,确保生物、农业和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注重病虫的防止工作,增大液态地膜的推广,降低或者少使用白色污染。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科学的方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采取科学养殖方式,确保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
科学的建设养殖场,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排污工作的实施,比方说,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农作物种植的边上可以进行饲养,这样的话养殖业的粪便可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同时,种植的粮食可以直接用来饲养;还可以建设沼气池,沼气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沼液用于农作物。
(三)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设立农村垃圾集中管理中心
推行相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参照环境保护和卫生、农业和畜牧业相关法律,联系实际需求,制定符合农村长期发展要求的机制,确保所有的部门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农村环境。还可以多筹集资金,创建乡镇污水处理管道,比方说,设置以中心乡镇为单位的小型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中心;寻找新的垃圾处理工艺和途径,保证所有的当日垃圾不过夜,以免造成再次污染;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降低工足量的同时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四)加强行政管理力度,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乡镇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应该制定和落实环保日行责任,换句话说,应当将环保归结到各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中,只有注重政府决策能力的提高,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限制;加强对乡镇工业单位的环保投入,确保在提高GDP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注重农村环境监管系统的设立,加强政府环境监管力,设置环保评估机制,确保所有的地区和单位在排污种类、数量和环节的公开,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个人要予以详细的记录,以便永久追究。
(五)众筹资金,注重基础环保设
施创建设立政府、公司、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链,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还需要加强激励资源,充分运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管理相关经济政策。以此为基础,创造多元化激励资源系统,确保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协调环境资源。
(六)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当注重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促进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抛弃掉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时刻牢记经济发展不应当以破坏环境来实现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转变,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激引发了农村环境问题,尤其在农村污染和生态平衡上矛盾显著。此外,由于农村环境保护和防治工作相对薄弱,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难度。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就需要注重社会机制、政府行为、企业单位和个人方式的改变,只有注重农村环境的治理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提高,才能坚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2]王聪,杨丽霞.浅论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和防治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24):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