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篇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活泼的初中学生,他们好表现,喜欢就课堂上的某句话或某件事发表评论,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思维发散。因此,常规课时异常活跃;活动课时浑水摸鱼;受批评时或狡辩、或强烈抵触;批改作业时,看到的是应付了事,甚至是空本子。面对这种种状况,我不断寻找原因,调整方法,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做出以下分析:

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为什么初中历史课堂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和谐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江西省的历史中考为开卷考试,卷面满分50分,与政治合卷,这就决定了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公开场合称其为小科目,私底下,学生都称历史为副课(与主课相对),其言下之意可想而知。第二,受历史学科特征影响。历史学反映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又不能通过实践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提问较少,授课内容较多,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少。教师教得枯燥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上述现象,那么,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篇2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研究

前言

“公民”这个话题经久不衰,是许多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都非常关注的部分。同时,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国民意识,使他们对历史课堂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准确的解读,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人民的素养。所以,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课堂中的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意义

1.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公民精神和内涵的理解有着深刻性的必要。从经济角度而言,我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中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要求公民要在发展中以长远的眼光入手,从而达到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形式大大压制了人民的主体意识,对个体化的健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今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强调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使人们明白权利与义务的相对统一,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学生作为国家重点的培养对象,也要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必要选择。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形成的基本时期,这时他们的心理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在教育中对其进行引导,很可能会使他们误入歧途。以一个典型的实例为证:在苏州的一些城郊地区,网络发展的较为迅速,学生们所能够了解到的信息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不良的因素在校园内进行传递,学生们受到此类信息的影响会将法律意识抛到脑后,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当前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过度,孩子们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忽视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3.开展公民教育是深化初中历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学生都成为了“应试读书的机器”,他们不能够将知识进行了解与消化,只注重书本中一些必考的问题。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总是会让学生去记住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不仅不能对知识进行很好的了解,并且会对历史产生一种厌恶感,他们只是在记忆中将事件的名称以及所发生的年份存留在脑海中,又如何提及深切性的感悟呢?教育改革的形式下,国家对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而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意识到自己作为国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培养措施

1.确立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公民教育的课堂培养上,确立教育目标是首要任务。教师在制定方案时,要从教学任务、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将公民教育的理念时刻在课堂中渗透。例如:在《与抗击沙俄》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组合,以单元模块的设计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对内容进行消化。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是哪个国家侵占了台湾,它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侵略的以及针对沙俄入侵黑龙江的这段史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研究历史上台湾在我国分属于哪一范畴。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组内的讨论,引导学生由内容向情感的方向延伸。最后,教师为学生们讲述郑成功的过程,将郑成功当时的心情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身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担当。

2.灵活的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历史的教学手段在长期以来都是多种多样的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要学会灵活性的变通,才能够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体会到作为公民的那份情感。以《》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段,让学生们首先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以日军侵城,并且将中国人进行活埋的片段为例,让学生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以学生的个人理解为起点,为学生们声形并茂的描述出整个事件,在其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以情动人。这种方式突出的是讲授过程中的艺术性,丰富的历史细节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公民教育的具体内涵。

3.将讨论法运用到其中。讨论法对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令学生们在书中寻找答案,进而活跃课堂气氛。第二,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进行意义探讨。最终,教师将三个小组内讨论出来的结果都进行归类,引导学生们思考“商鞅变法的方式对于现代的中国是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在课后进行整体总结,以每个学生不同的角度出发,令他们写出从中感受到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的意义非常深刻,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进学生的民主意识,让他们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将“公民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传递,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吴艳 单位: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篇3

由于学生对历史课抱有严重偏见,因此导致学生根本不用心学历史,甚至在历史课上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学生错误的学习理念,对历史课堂不够重视,带着这样的想法,课堂是无法充满活力的。想要让历史课堂变成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课堂,当前问题是转变学生不良想法,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模式,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为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对此采取基本策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感受到课程内容具有的历史气息。

1.1教师如何备案改变学生学习观念。

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应当在课程备案时多收集相关联的质料或者围绕课题自编故事,让学生带着本次课程课题的问题学习,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热度,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文本中探索答案,融入历史中,感到自己就是追寻历史脚步的探险家。

1.2课堂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当然课堂上教师们必须注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把教师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强加到学生看法中,教育工作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即便学生在历史感悟上有违背历史的判断、规律,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做到谆谆教导。经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感受历史课程的魅力,让学生认为历史课是有趣、有意义的一门科目[1]。

2.激发历史课堂活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人类社会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不仅包含中国历史,同样世界历史也在其内,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生年龄较小,历史阅历较为浅淡,缺乏生活经验,这是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思维历史教学的最大阻碍。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将清除这样的障碍,让师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2.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课堂活力。

私底下教师应当多多挖掘课程相关资源,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思维。如《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世俗时代》这一课程,需要让学生对宋代知识文化进行具体及正确认知,让学生出现如下感悟:宋代科举考试十分发达,宋代文学中“宋词”是典型代表,宋词是宋代文人用以抒感的诗歌新载体,然而梅、兰、竹、菊也是宋代画家最喜欢绘画的景物。让学生走进多元文化交融、世俗时代相关情景中,让学生跳出书本、跨越时代思考,形成正确理念。在学生自主探寻实践中告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自主课堂,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才能让学生创新学习,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2.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课堂活力。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并且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营造活跃氛围,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对历史构建起系统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及过程中按照历史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将不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将时间和空间视为横、纵坐标,再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形象直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等特点,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且有条有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动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听、看、脑等多种器官,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同样使学生潜在能力得以发挥。让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理论讲述,而是充满活力的课堂[2]。

3.利用课外资源,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课程是一门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由于涉及很多方向,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让学生在丰富信息资源中“活”跃起来。

3.1运用图书。

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等阅读资源,通过通俗历史读物、刊物、图表及考古类读物等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让学生提起兴趣,使课堂“活”起来。

3.2运用网络。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浏览历史网站,将对历史有帮助的资料及时下载、保存下来,不断积累历史知识,然后运用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探讨、交流,让课堂气氛“活”起来[3]。

让学生睁开眼睛去观察,让学生放开手主动去操作,让他们张开口尽情讨论,开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自主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浓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变。经过不断总结,教师发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是以教学课堂为媒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以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1.确定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

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确认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这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教学目标的性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也可以提高课堂质量。在历史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课堂上应该开展怎样的活动还有怎样开展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前也有所准备。教师在课上准备开展的教学活动主题也应该同初中历史课本密切结合起来,同历史的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授“中国古文化发展”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古代生活图片或者生活环境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2.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新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史实、真实的图片来增加历史课的真实性。因此教学都是以人为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要像教材一样贴近学生。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课后的探究与活动及每一单元的活动课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华夏之祖”,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选择古代神话故事素材来讲述神话故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劳动、正直无私、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高贵品质。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用教材内容进行历史知识拓展,根据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就能开发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

3.抓住历史活动的特征

历史课堂活动有几个基本特征,只要抓住这几个特征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历史知识,要想掌握它首先要了解它。一是历史性。初中历史活动的主题,一般都是与历史史实相关,因为历史知识要结合历史事件,因而历史活动应当与教材相结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均取自于初中历史教材,活动课的内容都与一个历史事件或是某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有关系。综合以上可以知道,初中历史活动课具有历史性特征。二是多元性。初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在历史课本上,我们也能看出初中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三是兴趣性。初中历史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历史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四是自主性。历史活动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着重自我显示聪明才智,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4.历史活动要与历史知识相结合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还要求教师还原历史,这是对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历史史实产生真实的情感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语言进行正确使用,即无论是在课程导入还是在对主要和重点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为学生描述历史史实,让学生觉得历史知识贴近生活,形成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述我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为学生列举战争时期各个事件、战役,并以此来形成一个详细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年表”,同时以“年表”为基础通过语言进行富有感染力和带入感的描述,从而使学生这个主体融入教师授课过程中所建构的历史大环境,从而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学生也能根据教师所讲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5.关注学生个体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被动方一说,因此,教师要在过程中时刻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进行关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表现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学生既是整体又是一个个个体。因而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学习进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历史,更好地为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历史素养的培养服务。与此同时,不同的学生又是各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人具有差异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班级主体对学科的感受,又要关注各个学生个体对学科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时时刻刻以人为中心,为学生服务。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好办法。历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提高一定的文学素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历史活动让学生能得到感情的释放当然能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活动课对于自身的影响。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才会开展得更加有意义。

作者:颜清忠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六中学

篇5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让学生对得失、正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逐渐形成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把历史课堂教学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爱国品质和民族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素材,这些素材对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关键的作用。历史教师应该对所学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寻找有关人文教育和素养培养的相关内容,利用历史故事、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在心灵上与历史形成情感共鸣,汲取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达到文化熏陶和净化心灵的目的。首先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中的人文素材进行深入分析讲解,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内涵有个深刻的认识,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有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的时候,人们对康熙大帝的评价非常高,都认为他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开创了康熙盛世,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达。但是教师可以拓展延伸一下,把康熙与他同时期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相对比。虽然都是封建帝王,也同样加强专制统治,但是彼得一世比起康熙来就开明得多。彼得一世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而康熙则大兴文字狱,压制文化发展;彼得一世顺应世界潮流推行重商主义,而康熙重农抑商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同时也学会了对比分析,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多途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篇6

历史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内,都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提高。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逐渐偏离了这个目标,过分的注重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则开始注意使历史教育回归到其本质。在这种大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然而受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出现了一系列的让入担忧不已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仍然滞后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学生学习任务是接受现存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他们没有发现真理的任务”。受其影响,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问里,都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各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结论,掌握知识,从而形成了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观。这种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自然就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要转变传统的将历史学科视为以简单的背诵的单向接受的科目的思想观念,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熟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而更多的激励思考;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而成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让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二、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第一,应系统的学习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加深历史专业知识的深度。第二,应具备历史知识广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

样才能把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索质的全面提高。第三,应具备扎实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初中历史新课标倡导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初中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作为指导。由于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此,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要有效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历史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历史学、历史哲学、历史教学论以及教育学等知识。

三、教师职业倦怠

历史课的尴尬地位使得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想爱历史教学都难。历史课在中学的地位十分尴尬。说它不重要吧,历史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与政治合卷占了一个A。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盯着这个A。而每年的中考文科综合学科A的分数一直都是5个A中线划得最高的一个学科,要拿到这个A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历史教师也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照理说,历史学科这么重要,历史课、历史教师在学校应该很受重视,然而事实却又并非如此初中历史课的这种安排情况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首先,给了学生一种历史学科是副科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其次,历史学科属于中考的必考科目,历史老师经常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和抓中考成绩的之间进行艰难的取舍和协调,希望在两者之间能有一个较好的结合点。要实现两者较好的结合,就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而历史课80.9%的课时安排在第4、5、6、7节,学生在这些时段的精力相对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三伏天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很难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并形成真正的互动,教学效果很容易打折扣,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历史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中考成绩出来后,由于与政治合卷,无法对其成绩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很多学校就采取了不予奖励,或者奖励按A来算,一个A算一份奖励,而文科综合学科由两科合卷,那么奖励也只有其他语文、数学和外语的二分之一。此类种种无疑都将影响到历史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历史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仅满足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只注重学生的外在成绩,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中原.《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教育.

[2]李启娣.《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辩学,2004.

[3]庞友海.《历史课堂现状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篇7

随着本次《2011历史课程标准导读与课程实施》的学习,认识到新课标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倡导对历史学习的体验与感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而“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途径。

所谓教学情境,即指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氛围与环境。采用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优化认知过程,构建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形象、生动是教学情境的显着特征。初中学生正是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由于历史史实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历史事件的全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实施历史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有力地推动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大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堂课中,创设情境太多太杂,学生面对情境中丰富的历史信息而无暇思考分析,导致情境的无效创设;二是创设情境中蕴含的有效信息量太少,无以促动学生的深层思维;三是情境的创设未能切中课堂的重点难点,情境创设走偏了课堂;四是情境的创设脱离学情(即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师要认真准备,不能在课堂上临时发挥

教师备课要认真仔细,认真推敲每一环节如何精炼恰当的创设情境引入,无论是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应用多媒体创设声像情境,抑或是学生的角色扮演,都应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创设的情境失真,也就起不到情境教学应有的生动形象效果,导致情境创设的无效。

二、情境创设要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创设历史情境,就是为了帮助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情境的创设要能突出教学主题,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否则情境的创设只能是流于形式。如在《秦的统一》一课的教学中,把大量时间用来展示秦灭六国的军事战争的壮观场面中,而未能在本课的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上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情境创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常用的历史情境有实物情境、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声像情境等等,但无论哪种情境的创设,都不能使学生只做“听客”和“看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展示综合素质,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有用学科,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生动、有趣的课堂。

四、情境的创设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

我们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启发性、诱导性、探究性,要蕴含一定的思维深度,富含激发学生想象的信息,以此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信息,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我在教学《同仇敌忾,抗战到底》一课时,首先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段,学生很快就置身于血与火的战争场景中,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找出日军进攻的方向,接着启发提问: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 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

最后要求学生归纳分析,敌我双方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习情绪被充分激发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

如何搞好历史课堂教学,关键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能否实现及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更有效地教学,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深刻感受到如何让学生深入课堂、深入课本,进而深入人类历史之中学习历史,了解人类从古至今的文明发展历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传统课堂教学大都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成为听众,根据课堂教学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课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没有学习兴趣,教学事倍功半。

二、创建高效历史课堂

课堂学习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积极回答有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点评,不全面的做补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共同探讨,教师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地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课堂教学氛围浓厚,记忆深刻,效果显著。

三、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现在的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多:课堂班班通的应用、广播电视的普及、阅览室图书资料丰富,加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这其中包含大量历史知识。如何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是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教学为主,使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主要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地点开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身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感到茫茫然,似懂非懂,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历史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的新课题。

四、对历史教学多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决策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反思的:一是通过学生的教育反思,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如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有位学生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那节课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就意味着教师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果教师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则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存在什么不足。而如果是专家来听课,则总能找到自己仍需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9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反应,通过历史,人们可以了解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历史,人们也可以预测到以后社会的发展。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从历史中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不重要,觉得没有意思,尤其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其实,要想了解国外的东西,学习国外的历史,首先要学习的是中国的历史,咱们自己的历史,只有先知道了自己的历史,才能去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历史。初中历史主要讲述的就是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等。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的方法就是记忆,记的内容多了,历史自然就学习好了。诚然,背诵的多了,自然记住的也就会多一些,但是学习历史并不是只有背诵这一个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很多,需要教师多多思考。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必然的了。

一、有好的开端

任何一堂课,能够在上课之初就吸引到学生的眼光,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同样,历史也是如此,有一个好的开头,学生的兴趣也就来了。教师要用心设计开头,既有新意,又能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欲罢不能,既想听教师的讲解,又有自己去一探究竟的想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开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好了,课堂的氛围也就有了,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历史课的导入可以是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明朝历史的时候,可以从讲朱元璋的故事开始,也可以从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的故事开始,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一下就记住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课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如,在讲的课程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氛围,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乐产生?同一时期还有其他的什么事发生?”这样可以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也就自动地参与进了课程中,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有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比较浅显容易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学生自己学到了东西,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比较深奥一点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讲给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或是书中寻找答案,然后进行讨论;枯燥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可以跟现实中的例子相结合或是用俗语、顺口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方法各式各样,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的质量也会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适当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

三、要有好的结束语

课堂小结在课堂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课堂小结总结整堂课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深化,让整堂课的结构、条理等一目了然;好的课堂小结也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好的课堂小结也会顺便带出下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进行预习,自己去寻找知识点。教师要不断地去寻找课堂小结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来与新的教学需求匹配。如,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课堂小结时,在总结完知识点时,可以顺便提问学生:“既然是第一次合作,那是不是还有第二次合作啊?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出了什么问题吗?”

四、多多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味,同时运用有图片和声音的设备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眼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深奥、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搜集到足够的图片或声音资料,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也可以在图片或是声音资料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图片和声音资料可是使教师上课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抗美援朝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用影片资料来刺激学生,还能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好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堂有效的历史课才会出现。课前,学生要做好预习,能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正式的课程;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积极的思考,认真地回答问题;课后,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复习,自己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有了学生的参与,加上教师的讲解,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

历史课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有效的课堂效率既可以让教师省力,又可以让学生省时。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学生要积极地进行预习、复习和总结;教师则要运用好的导入情境、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好的课堂小结和新设备。

篇10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呢?下面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灵活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必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多措并举,满怀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仪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再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善于驾驭课堂能力,可以通过像央视《实话实说》节目那样,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也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三、勇于创新,积极培养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方法教学活动,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石器、竹简、泥制活字等。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直观性、动态性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1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音响、影视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54

新时代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而作为历史教材不可分离的辅资源,历史图片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记录,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研究和感悟记录,是优化初中历史课堂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必须充分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其中较为重要的历史图片的整理,可以具体抽出大部分隐藏的历史讯息,加深自己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因此,也需要学生在认知方面有较高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的专业和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历史图片的呈现下,结合具体史料的介绍,全面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意义。

1.1 符合新历史课程的理念要求

历史学习是有关于历史纪实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考据和客观信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到结束的过程加以梳理,明确提出发生此类事件的具体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刻,这就需要学习者拥有足够客观、积极的心态去研究。而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等并不十分关注,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全身心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氛围。而历史图片不但保证了对历史的具体资料的保留,同时会让学生自身充满学习兴趣,积极透过历史事件结合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能够足够细心地阅读和提炼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在历史事件的分析上,思维要足够客观和全面,以便对其中发生的原因进行具体总结,加强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妥善处理措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图片在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现实性,整个过程都有效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在初中历史资料已经相对繁多的状况下,学生如果能从充满精华的历史图片上,有效带动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必定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历史学习环境和气氛。

1.2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结构特性

初中生处在人生观的懵懂阶段,在认知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刚开始学会利用记忆、思维去明白问题,解决问题。在理论思维上还比较生疏,但也伴随着少部分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只要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便会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各项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初中生在具体的实践和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这就需要一定的参考资料和辅助教材,以帮助他们能够在陌生的思维工作里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对人生、历史等也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想象力是思维构建的一种特殊方式,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切都比较好奇,自身的想象空间又没有考虑现实因素造成的客观性和阻碍性,因此学生可以充分拓展自己对具体事件的认识角度。想象按照其创造性的差异,被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而初中在没有具体参考依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充满乐趣的历史图片加强再造想象空间的开拓,通过结合相应的图片解析和言语描述,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事件的思维结构系统,并通过日常意识的不断成熟,这种能力将会日渐改善,以适应历史教学的任务,充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2.1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上,学校显得比较重视,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带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在学习历史方面也有了些小小的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忽视了初中生情感教育和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确立,使得初中历史教育在遵循功利性考试传统的同时,逐渐丢失了该类学科的办学宗旨和对学生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帮助尚处在懵懂阶段的初中生找到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理念,以帮助今后人生的各项事业的处理。

历史教育本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因为历史课程里包含了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处理等知识,对于初中生情感培养和健康的人生观的确定都有很大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功利考试的紧迫下并未做到相应的改进,以使得教师的一切教学改革都不是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设计的,而是当作一种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总结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达到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想教育的要求和水准。

2.2 忽视了教学的科学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里,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忽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而盲目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应该在完全掌握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明确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在拓宽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应该有所限制,而现实中的教师,为了教学气氛能够热烈,学生回应能够更加积极,便放宽了对内容的限制,以使得在思维结构方面尚不成熟的初中生给出各式各样脱离历史资料本身的回答,与课程毫无关联的五花八门的回答,尽管活跃了教学的气氛,可是不仅做不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情感处理方式,若不进行循序渐进的改进或是直截了当地禁止天马行空的思维,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历史课程兴趣的有效培养。

3 历史图片辅助教学的有效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资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描述上,都是比较笼统的形式,要想教学深刻,让学生加强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做适当的拓展工作,可以结合历史图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起因、结尾、意义进行详细描述,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3.1 充分运用历史图片,贯穿教学课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要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并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具体阐述事件的初始和结尾,学生在满足一定限制要求的同时,开拓自己的思维,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分辨选出相对接近历史原型的回答,给提出这类回答的学生以口头赞扬和鼓励,并让学生内部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对历史的学习更加热情,并为获得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到光荣。课程尾声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历史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做的就是令学生思考此类事件的历史意义,这是充分考量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综合标准,通过再一次的图片观察,在掌握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和具体想法也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学生有效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象征。

3.2 加强地图的识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

新教材的改革,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描述也比较看重,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其中地图的详细资料更作为历史辅助教材而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地图对于历史信息的记录最为明了,但这要求有较好的识图能力才能发掘,因此,教师要适当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够借助地图的观察,分析和了解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今后历史的有效学习。历史的有效学习,还包括对各种地域的详细名称、具体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条件、经济特征的掌握,这类繁琐的学习量的堆积,对于刚刚适应繁多的作业量的初中生来说,难免力不从心。而通过具体地图的有效观察,则可加深对各地域的印象,使得初中生在有效学习历史方面有很大突破。

历史图片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于正处在学业繁忙,作业量堆积如山的初中生来说,做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使得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学习能够借助有效的媒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对图像的深刻印象加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课程又变得充满活力和乐趣。初中的历史教学资料对历史的描述自然比较笼统,因此更应具体结合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直观教育的优越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加强初中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13

有研究表明,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课前认真计划和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更能注意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节省教师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相反,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干扰越多,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间也越多,学生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更多老师课前备课却不够“用心”。

我还是用实例来说话。我们曾经就“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进行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第一位老师先介绍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的重大变革。随后指出,除了铁农具和牛耕之外,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表现就是兴修水利――都江堰。讲授第三子目时教师是这样过渡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大发展,大量农田被开垦出来,私田开始出现,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也使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就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样的讲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时间上的错误认识,即铁农具、牛耕以及都江堰的修建都是在商鞅变法之前,三者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基础上,生产关系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

然而历史却并非如此。公元前361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国开始强大,强大后的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李冰修建都江堰是在秦灭蜀后的公元前256年。

另一位老师就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她在教学设计中把都江堰的内容放在了商鞅变法之后,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就变成了: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商鞅变法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秦灭蜀后修建了都江堰。这样的设计不仅线索清晰,学生不会产生概念或时间上的错误认识,而且对于7年级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遗憾的是,能够这样精心处理教材的老师太少了。

从目前岳麓区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情况来看,历史老师备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很好地挖掘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从教学实践活动的本质上来看,教学实践活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所有学生而不是某几个学生)在特殊情境中的一种自主探究,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这种交往应该具有互动性和互惠性,是师生间、生生间一种动态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获得共同提高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失去任何一方的教学都失去了教学的本义。

我在调研中发现,60%的老师一堂课讲授时间占去30分钟左右(一节课4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仍然限于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是课后做练习,课堂的讨论基本上也是流于形式。

三、教学形式的现状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重大变革,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如历史剧表演、辩论、讨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应有尽有,然而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却让人担忧。

记得有位老师在上“伐无道,诛暴秦”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要求学生分组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组高呼一次,最后全班高呼一次。高呼完后,学生分组讨论高呼后有什么感想。这样的教学似乎是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有位同学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什么意思啊?”大多数同学面面相觑,没有几个人能正确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论是讨论、辩论、历史剧还是课堂问题探究,任何一项学生活动,我认为都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所要谈论、辩论、表演和探究的事件、人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前段时间,媒体在讨论陆毅等人是否能演好三国人物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他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太不熟悉,无法把握好人物性格特征。演员如此,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而纵观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师在学生刚刚触及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马上就会安排来一个讨论、辩论或历史剧表演或者来一个探究。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这样的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流于形式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的事么?

四、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1997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基础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是解题技巧,只有1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学生个性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10年过去了,现在情况怎样?我想,如果再进行一次这样的调查,情况应该不会好太多。

友情链接